探析我国毛毯出口现状与前景展望(共3篇)
探析我国毛毯出口现状与前景展望 篇1
探析我国毛毯出口现状与前景展望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国际市场对中国毛毯的需求非常旺盛在频繁变化的国际贸易环境下,我国毛毯出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结合我国毛毯产业实际情况,对毛毯出口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毛毯出口存在的问题,阐述毛毯的发展前景,提出提高毛毯出口的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贸易 出口 现状 展望
一、我国毛毯出口现状分析
(一)我国毛毯出口现状
毛毯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如燎原之火,在近年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已成为世界毛毯的生产基地,全国共拥有毛毯生产企业600多家,产量、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据初步统计,2009年我国生产出口各类毛毯2.6亿条,出口额约22.8亿美元,占全球毛毯贸易量的60%左右。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人W TO,国际市场对中国毛毯特别是拉舍尔毛毯的需求非常旺盛,虽然有不少国家对我国的纺织品出口设置了种种贸易壁垒,但我国的毛毯出口仍呈增长趋势,并且国际竞争力逐渐增强。2008年年末,当全球经济危机来临时,毛毯行业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出口产品价格有所下降,但企业靠不断推出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订单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以30%的速度增长。山东中奥毯业有限公司就是毛毯企业的一个代表,2008年毛毯出口与上年相比增长了158%,2009年又增长了107.46%。企业的高速发展构筑了整个毛毯行业的稳定发展。
我国毛毯销往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是阿联酋、南非、西班牙、俄罗斯、乌克兰、美国、德国、日本等。目前,中国产品以其价格低、质量好、毯面花型别致、色泽艳丽、手感丰厚、滑爽,赢得国内外客户的欢迎和青睐。并且通过不断开发新产品,已逐步向高档毛毯产品转型,欧美客户明显增多,产品供不应求。
(二)毛毯出口现状分析
毛毯质量不断提高。出口毛毯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进行生产,对涤纶丝、睛纶丝、染化料、助剂等原材料进行严格检测和定期验证,对成品毛毯定期检测禁用偶氮染料含量,耐酸汗渍色牢度、耐碱汗渍色牢度、耐水色牢度、甲醛、PH值等检测项目,内在质量符合国际标准。同时,加强外观质量的检验把关,规格、重量等符合合同要求。
生产工艺不断改进。企业生产工艺尤其是后整理工艺不断改进,提高了毛毯的风格档次和产品价值。剪花毛毯毯面经精剪,花型凹凸明显,立体层次丰富,完美的机械加工再加上精湛的人工技艺,尽显剪花型毛毯的华贵风格。超柔双花毯则花型叠加,风格迥异,超凡脱俗。
产业链不断完善。从毛条到纱线,从纱线到坯布、从坯布到染色直至成品,毛毯行业多年来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发展格局。一些毛毯大型企业如山东新光集团、山东中奥集团等都在产业链经营方面进行了较为成功的尝试。完整的产业链增强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实现了毛毯行业的稳定发展。
品牌不断推出。毛毯企业对于品牌的重视也让他们在经济危机来临时受益匪浅。上海凤凰、浙江真爱、中奥锐泊等品牌,依靠自己多年积累起来的信誉和质量,订单非但没有减少,反而以30%的增速出口。
二、当前我国毛毯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一)出口依赖程度较大
我国毛毯主要出口到非洲、中东国家,约占其市场份额的60%,主要是中、低档产品,产品结构为涤纶毛毯、加棉毛毯、睛纶毛毯和睛涤混纺毛毯。欧美国家主要进口中高档毛毯,但是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加,欧美对纺织品进口设限技术不断提高,出口企业压力逐渐增大。
(二)成本上升,利润缩小
睛纶、涤纶等原辅料和水电煤等生产能源的大幅涨价,使得毛毯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提高。环保要求的提高,新劳动法的实施又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劳动成本和管理成本。人民币升值更是增加了企业的出口成本,削减了企业的利润空间。毛毯的附加值和出口价格都较低,企业的主营收人虽然提高了,但大大影响了净利润。
(三)企业自主生产性不强
由于我国毛毯的加工能力和加工规格在中低档产品市场有优势,所以毛毯出口的利润率较低,赚取的只是制造加工环节的微薄利润,出口多以定牌、贴牌为主。50%以上的毛毯出口是进口国提供商标、款式、纸样稿来进行加工,自主品牌仅占10%~20%左右。而且设计开发水平不高,不能自主设计、生产适合销路的产品。
三、毛毯出口贸易中的应对措施
(一)国家行政主管部门的应对之策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自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以来,毛毯乃至纺织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家三次调整纺织品退税率,帮助企业渡过了难关。为进一步缓解毛毯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压力,刺激出口,改善出口赢利状态,国家应加大对毛毯企业扶持力度,在立项、审批、货款等环节要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减轻企业负担。
2.开展国际公共信息服务。由于生产企业自己搜集信息方面的渠道比较狭窄,所以主管部门要帮助企业拓展信息渠道,挖掘信息资源,保证企业及时了解动态。针对国际市场业务的要求,建立定向的信息采集,为毛毯企业提供更加丰富的原料、产品、技术装备、价格等行情信息。
3.推进毛毯行业与国内外同行的合作交流。我国是毛毯生产和出口大国,但我国的毛毯企业与韩国、意大利等国家比较在技术水平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例如:中东毛毯的进口市场主要来自中国和韩国,高档毛毯大部分是韩国的产品,其份额约占整个毛毯市场的30%以上,其特点为毛高低、密度大,经过远途运输和长时间挤压后不倒毛,光泽好,价格也远高于中国产品。所以开展国内外同行之间的交流活动,是扩大毛毯交易渠道,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二)企业自身的应对之策
1.加强技术创新能力。面对国际经济新形势,企业要在借鉴、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加强自主研发能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推动毯业向精加工方向发展,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只有切实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开发新产品,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才能争取更为有利的贸易地位和竞争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2.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加强品牌建设是中国毛毯行业转变增长方式的必须选择。目前,我国的真爱、凤凰、昆庆、红豆等众多品牌已在国际享有声誉,对于一些创新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来说通过技术人股、购买关键技术或引进人才等方式,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提高产品
质量,使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3.推行产品多元化。我国毛毯出口以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也较低的中低档产品为主,毛毯生产企业应将生产重点向中高档产品转变,除了非洲、中东市场以外,应该努力开发欧美等新兴市场。同时,通过市场竞争方式,以技术和产品的优势加快低成本扩张,一旦时机成熟,可考虑组建跨地区及至跨国经营的企业集团。
四、毛毯出口前景展望
(一)出口市场前景广阔
自2000年起,毛毯出口每年都以20%~30%的速度增长。目前全国约有50家大中型毛毯生产企业,广东美雅、湖北迈亚、上海海欣年生产能力都超过1000万条。近几年,毛毯企业在河北、山东得到迅猛发展,形成规模化生产基地,在国外市场占据的份额越来越大,日本、南韩、匈牙利等国家的毛毯产业逐步在衰退,使得中国毛毯称雄世界。产品质量的提高,生产能力的扩张,国外越来越多的进口商越来越青睐中国毛毯。
(二)毛毯应用领域广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毛毯的用途正在悄J哨地发生变化,从原来单纯的保暖性转向追求时尚性、装饰性、功能保健性上,并促使毯业进一步发展。工艺毛毯厚实挺括,踩踏柔软舒适,适合家居客厅、卧室地面装饰使用;卡通地垫造型形象生动,色彩亮丽,适合儿童房间作床头地垫;经编仿裘皮服装面料顺应崇尚自然和生态保护的潮流,手感柔软爽滑,不脱毛,立毛感强,不起皱,防虫防霉,不怕雨淋,是不可多得的毛皮服装材料。
(三)功能性、环保型毛毯不断涌现
在注重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人们更加注重绿色、环保,相继开发出仿貂皮、超柔、阻燃、负离子、远红外、吸湿排汗、芳香抗菌、纳米功能等多种功能毛毯。阻燃型仿貂皮毛毯选用进口超扁平阻燃纤维,具有阻燃特殊功能;抗菌防臭柔丝毯以进口抗菌细旦纤维为原料,轻薄便携,抗菌防臭。艾蜜克防蜡床毯以Amicor防蜡抗菌纤维为原料,能有效抑制蜡虫的滋生,是高科技与日常用品相结合的完美结晶。
(四)毛毯原料日趋优化
毛毯生产企业越来越注重所使用原料的改进。使用棉花、山羊绒等天然纤维和天丝等编织的毛毯,具有手感柔软、光泽柔和、保暖性好等特点。随着生产工艺的进步、技术的提高,毛毯原料的使用趋向超细柔软、功能性和环保性的新型睛纶纤维和涤纶纤维。
1.月青纶纤维:俗称人造毛,具有类似羊毛织物的柔软、蓬松手感,且色泽鲜艳。扁平睛纶类似于动物毛发,在光泽、弹性、抗起球性、蓬松性以及手感等方面都具有特色,能起到仿真兽皮的独特效果;细旦睛纶手感平滑、柔软、细腻,色泽柔和,是仿羊绒、仿丝绸的主要原料之一,符合当今世界纺织品的新潮流;原液染色睛纶采用液体阳离子染料,对尚处于凝胶状态的初生纤维进行染色,省却大量睛纶印花和染色的能源消耗和废水处理成本,真正达到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目的。抗菌导湿睛纶采用高科技的CHITOSANTE活化剂制成,制成的织物具有抗菌、防霉、除臭、护肤、吸湿、柔软、抗静电、丰满、抗皱等机能。
2涤纶纤维:是近年毛毯企业普遍使用的原料,自2006年以来涤纶毛毯产量增长很快,现在占到总产量的50%以上。涤纶毛毯手感柔软、光泽柔和,成本低,并且仿丝绸感强、光泽明亮,具有闪光的效果,手感滑爽、平挺、有良好的抗皱性和保形性。
探析我国毛毯出口现状与前景展望 篇2
一、 三亚市进出口贸易现状与定位
1.三亚市进出口贸易现状分析。下表是三亚市2000—2006年的进出口贸易数据。
(单位:万美元)
数据来源:海南省统计局
从表1中可以看出, 从2000年开始, 三亚市进出口贸易值就在逐年稳步增长, 由2000年的3045万美元, 上升至2006年的5893万美元, 并且持续贸易顺差增长。 同时, 三亚市的出口总值从2000年的2113万美元到2006年的4100万美元, 进口总值从2000年的923万美元到2006年的1793万美元, 贸易顺差从2000年的1811万美元到2006年的2307万美元, 都是在逐年稳步增长的, 出口总值明显大于进口总值, 实现贸易顺差, 有利于出口创汇收入的增长, 也预示着三亚市进出口贸易发展的潜力巨大。
2.三亚市经济发展在海南省的地位。
从有关资料可以看出, 至2000年开始, 海南省进出口贸易值在整体上来说是增长的, 由2000年的12.88亿美元开始, 在2004年达到了一个高峰34.02亿美元, 之后由小幅的下降, 跌至28.46亿美元 。我们还要注意的是, 虽然近几年海南省进出口总值总体上来说是上升的, 但是, 除了2000年进口总值小于出口总值外, 从2001年开始, 进口总值开始出现高于出口总值的现象, 最高值于2004年达到12.15亿美元, 随后虽然两值差额有所下降, 但仍然没能达到均衡水平。进口数量明显高于出口数量, 也就直接导至了海南省的贸易顺差一直处于负值状态。
为了能够更好地体现出三亚市经济发展在海南省中的定位以及其自身的发展优劣势, 我们可以通过对比三亚市与海南省进出口贸易的顺差值和贸易总值, 有利于更加清晰的分析。
通过相关的数据, 我们可以了解到, 从2000年开始, 三亚市进出口贸易顺差一直处于逐年上升状态, 而海南省进出口贸易顺差值虽在2000年高于三亚市进出口贸易顺差值, 但从2001年开始, 都一直呈现负值状态, 进口数值远远高于出口总值, 对海南省整体经济发展、资金积累、外汇储备产生不利影响。由上表我们可以做出EXCEL线状图, 可更直观地看出变化情况。
我们可以利用WENDOW EXCEL软件进行画图, 可得出下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 两者对比的差别较大, 特别是海南省进出口贸易顺差值变化波动较大, 并且出现贸易逆差严重, 由此可判断出, 三亚市出口贸易在海南省出口贸易的中处于重要地位, 发展态势良好。
但我们也要认识到三亚市进出口贸易发展的致命缺陷, 那就是进出口贸易总值在全省范围内比重偏低。仍是由表1和表2中我们可以了解到, 三亚市2000年至2006年进出口贸易总值分别为3045万美元、3391万美元、3797万美元、4316万美元、4685万美元、5300万美元、5893万美元;而海南省2000年至2006年进出口贸易总值则分别为12880万美元、17400万美元、18670万美元、22790万美元、34020万美元、25920万美元、28460万美元。可以很明显地看出, 三亚市进出口贸易总值大大低于海南省进出口贸易总值, 占的比重较小, 可通过EXCEL柱状图, 可更直观的看出变化情况.
我们可以利用WENDOW EXCEL软件进行画图, 可得出下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 三亚市进出口额偏低, 而且增长速度缓慢, 这将不利于三亚积累经济发展资金, 和旅游业资本的全面发展。三亚市进出口额偏低这一现状的产生有多种原因, 其中产业结构不均衡是此现状产生的根本因素, 下面笔者将对此展开深入分析。
二、三亚市进出口贸易与产业结构分析
造成三亚进出口贸易比重偏低的关键性原因就在于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 不平衡发展, 造成工业短腿现象严重。 (由于数据的缺失, 只能统计到2004年) 。
1987年到2004年, 从三亚的三次产业结构演变情况看,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渐下降, 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 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但第二产业比重不升反降, 与经济发展规律相背离。发达国家、国内较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成功经验表明, 三次产业结构演变都有一个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而三亚的三次产业结构从第一产业为主直接跳跃到以第三产业为主, 是一个非常态的演进过程。虽然, 经济发展因地而异, 但缺乏工业化阶段的资金、人才、技术积累, 必将制约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从主要行业发展情况看, 17年来, 三亚市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饮食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八大行业中, 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速的是社会服务业、房地产业、建筑业和交通邮电业:21.4%、20.1%、17.9 %、17.8%, 这四大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87年的8.1%、1.6%、9%、6.1%, 上升到2004年的22.5%、6.9%、13.9%、12.2%, 分别上升了14.4.5.3.4.9.6.1个百分点;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低于GDP增速的是金融保险业、商业饮食业、工业和农业:6.9%、12.2%、12.7%、13.1%, 这四大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87年的6.8%、10%、14.1%、44.4%, 下降到2004年的1.8%、7.1%、8.1%、27.5%, 分别下降了5、2.9、6、16.9个百分点。三亚市的主要行业发展与行业结构调整与全省基本一致。社会服务业、房地产业、建筑业和交通邮电业发展较快, 比重呈上升趋势;金融保险业和农业发展相对较慢, 比重呈下降趋势。不同的是全省工业、商业饮食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速比重上升, 而三亚市的工业、商业饮食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低于GDP增速比重下降。三亚是海南的重点旅游城市, 工业发展长期以来都存在争议, 工业发展速度比GDP速度低, 比重下降是必然的结果, 是可以理解的。但商业饮食业是与旅游产业密切相关的行业, 在整体经济主要靠以旅游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拉动的情况下, 增速比GDP低, 比重不升反降, 只能说是发展不理想。
三亚市2004年第一产业比重为27.53%, 还没降至20%以下;第二产业比重只有21.95%, 远远低于第三产业比重 (50.52%) 。
另外, 在2004年三亚与全省、全国、新型工业化标准三次产业构成中, 三亚在三大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分别为第一产业占27.5%、第二产业占22%、第三产业占50.5%, 这与全省的第一产业占34%、第二产业占25.1%、第三产业占40.9%和全国的第一产业占15.2%、第二产业占52.9%、第三产业占31.9%有相当大的差别, 同时, 我国规定的新型工业化标准指标为第一产业占10%、第二产业占45%、第三产业占45%, 我们要清楚地看到, 三亚市目前的产业构成状况不论是与全省、全国甚至是新型工业化标准都相差悬殊, 值得深思和重视。
国内的经济学家普遍认为,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少数先进地区已跨入工业化后期;海南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是省内经济专家的共识。2004年, 三亚市与全省、全国和新型工业化标准相比, 无论从创造增加值角度, 还是从劳动力分布角度看, 第一产业比重比全省低, 但明显比全国、新型工业化标准高;第二产业比重比全省、全国、新型工业化标准都低, 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8.1%, 比全省18.5%低了1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全省、全国、新型工业化标准都高。说明三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大, 第二产业工业“短腿”的现象比全省更严重, 第三产业发展比全省、全国要好, 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 仍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和地区第三产业比重都在70%左右, 有的甚至超过80%。
综上所述, 虽然, 2004年三亚第三产业比重高达50.52%, 但仍是“三、一、二”结构, 而不是发达国家的“三、二、一”结构, 这种特殊的结构, 缺乏工业化过程, “工业短腿”现象将使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 整体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难度加大。所以, 三亚经济所处阶段与全省差不多, 还没有达到新型工业化标准, 落后于全国, 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三次产业结构由“一、三、二”转为“三、一、二”, 不能说是跨越了工业化阶段直接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进入经济发达阶段。这一现象将会直接影响到三亚市发展成为国际化旅游城市的经济基础问题, 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 三亚又将如何更好地发展第三产业和旅游开发业, 这将都是会产生不利影响, 也不利于三亚市的长久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三、 对三亚市进出口贸易的展望
虽然, 三亚进出口贸易有以下的劣势。第一, 三亚是以绿色旅游为前提的国际化旅游城市, 这一基础就极大地限制了三亚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模式, 即不能以重工业和污染型工业为发展对象。第二, 目前三亚港口条件不是非常理想, 只有一个小型码头供渔船停泊, 以及一个游轮码头。但是, 在各项政策的实施和三亚本身所具备的天然和经济优势, 三亚发展大型进出口贸易还是具有很大的优势, 在进行了多项目对比和世界相同类型城市发展成功案例后, 笔者认为, 三亚市发展进出口贸易在近期内应加快以下几点建设:
1.加快南山开发区的建设。
三亚市货运码头的缺失不仅不利于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而且也不利于三亚整体经济的发展和向国际化旅游城市的迈进, 因此, 三亚政府预计在南山开发区建设一个新型、大吞吐量的货运码头, 并且已经开始施工, 预计今年将会建成。笔者相信, 货运码头的建成, 将会方便国际班轮以及大型货轮的进港与运货, 促进三亚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因此, 加快三亚南山开发区的建设迫在眉睫。
2.大力发展加工贸易。
三亚是国际旅游城市, 发展工业要慎重, 必须以不损坏旅游环境为基础, 走生态优先的、有自身特色的新路子。宜重点发展行业 (大类) :一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主要是海洋石油、天然气开采;二是农副食品加工业, 主要是水产品、蔬菜、水果等的深加工;三是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主要是体育用品制造、玩具制造、游艺器材及娱乐用品制造等;四是医药制造业, 主要是中成药 (南药) 、海洋药品、生物、生化制品制造和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五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主要是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潜水及水下救捞装备制造等;六是工艺品制造业, 主要是雕塑工艺品、花画工艺品、天然植物纤维编织工艺品、珠宝首饰及有关物品的制造。这六大行业的发展, 要以不污染环境, 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有利于现代海滨城市建设、有利于旅游业发展为前提, 高起点、严把关, 争取创造几个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并且三亚可以大力发展农产品、水产品的加工贸易, 利用三亚先天充足的农产品、水产品资源, 利用三亚周边乡镇的土地资源和相对廉价劳动力。
3.尽快实施虚拟通关政策。
2006年底,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 海南要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和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 突出经济特区的“特”字。海南海关在围绕海南省提出突出经济特区的“特”字, 努力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体系和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的这一主题, 研究提出了具有创新意思的新型海关模式——“海南省虚拟统一通关“这一思路和构想, 这是海南省海关在实行了海南关区“多点报关、异地放行”的新型通关模式, 是海南海关继推广泛珠三角“属地申报, 口岸验放”的区域通关模式和推广海南—广东口岸“内支线”转关运输监管模式后推出覆盖全省、服务外经贸企业的又一项重要措施, 为海南省绝大多数企业的进出口货物通关提供一个快速便捷的新的政策平台和空间, 让企业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上得到更多的便利, 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 提高竞争力。
三亚作为海南进出口贸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实施虚拟通关政策后, 可采用商品在三亚报关、检验、装箱, 通过路运运送到承载量大的码头进行出口, 进口同样也可以采用相同的方式, 将有利与三亚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特别是第二产业的发展, 有利于外资的引进。
4.建立“免税商店”, 繁荣市场经济。
国务院领导吴仪同志视察三亚时, 提出设立三亚市内免税店的构想。国务院领导的指示将大大促进三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提高三亚国际旅游城市的品牌和形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免税店及免税品监管办法》第30条阐述, “免税商店”是指经海关总署批准, 由经营单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或者其授权部门批准的地点设立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销售场所和存放免税品的监管仓库, 向规定的对象销售免税品的企业。“市内免税店”一般是指设在市区内的免税品商店, 它与口岸免税商店有地理位置上的区别。目前国内保留和设立市内免税商店的城市主要有:北京、上海、大连等。 免税商店不仅可为海内外游客、驻华外交人员和国际友人提供良好的免税购物服务, 而且可以增强口岸功能促进旅游业发展, 为国家赚取大量外汇。
三亚设立市内免税店, 应立足现实, 着眼未来, 以“高端时尚消费”为目标, 面向世界海外游人、华侨以及国际时尚、高雅人士, 全力打造一个走在国际旅游购物市场前沿, 使国外游人享受到高贵典雅, 并富有独具特色的差异化免税购物天堂。因此, 设立市内免税店的宗旨是:以物美廉价、货真价实的进口商品为主要经营方向, 推动三亚旅游购物业健康稳步发展, 不断提升三亚在国际旅游城市中的知名度和城市竞争力, 以吸引更多的国际游人来三亚旅游度假。在实现上述目标和宗旨时, 要把分步实施、市场化运作、政府政策扶持、企业投资意向综合协调起来考虑, 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同时促进三亚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因此, 综上所述, 三亚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将会在提高三亚在国际旅游业中的地位的同时带动全国旅游业的发展, 增加三亚人民的国民收入, 促进消费力的增长, 消除工业经济短腿的现象, 为更好地发展国际化旅游业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同时, 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 三亚市以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优良的环境、数以百计的并每年快速增长的国内外旅客人数, 多数的流动人口的数量是可以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的。
摘要:海南是我国热带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 在全国旅游业发展的区际分工和参与国际旅游竞争中, 担负着发展热带旅游业, 积极进军国际旅游市场的重要任务。而在这其中, 三亚以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优美的环境成为海南旅游业发展的龙头。2006年,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 海南要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和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 突出经济特区的“特”字。运用政策优势, 更好地发展海南省的经济, 成为首要目标。经过深入的研究, 在近年来三亚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 出现了三大产业发展严重失衡, 进出口贸易数量偏低, 贸易结构单一等问题, 这将严重影响到三亚成为国际化旅游城市所需的经济基础和三亚的国际竞争力。文章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 并提出促进进出口贸易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三亚,进出口,现状,展望
参考文献
[1].覃成林.关于建设三亚国际化旅游城市的建议报告
[2].三亚市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定位研究.三亚统计信息网, http://www.systats.gov.cn2006.10.19
探析我国毛毯出口现状与前景展望 篇3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出口现状
[中图分类号]F75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9-0067-02
一、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现状及特点
自我国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发生了显著变化,首次实现贸易顺差41亿美元。2009年,虽然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也达到了3769.3亿美元。2010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共计905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1.8%。其中出口额为4923.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0.6%。显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被确定为拉动我国外贸出口增长的主导力量。
(一)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从贸易方式来看,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主要以进料加工贸易、来料加工装配贸易的加工贸易为主。这种出口贸易方式显示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发展的隐忧。我国主要从事加工、装配业务,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获取的是由简单劳动决定的加工费,附加值低,创汇能力弱。从2003-2010年各种贸易方式所占比重的演变情况来看,虽然加工贸易仍然占主要地位,比重达到78.8%,但是其比重不断下滑,而一般贸易比重逐步上升,从2003年的3.0%已经提高到2010年的6%。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化,一般贸易所占比重仍然有较大上升空间。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主体倾向外资企业。外资企业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力军是由三资企业构成的,其所占比重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而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却有所下降。2010年,外商独资企业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的份额仍然最大,达到66.5%,国有企业出口与2009年相比保持不变,仍然为15.7%。然而,国际资本的流动性和投机性很强,如果外资企业向更廉价的劳动力和更有利可图的市场转变时,就不利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长远发展。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出口附加值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生产主要集中在装配这一个环节,所取得的加工费用非常低。一些技术创新领域的产业,如计算机和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品更新周期快,技术创新要求高。而我国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对此只是进行简单地加工,赚取的是极其低廉的加工费。
(二)对外技术依存度高。我国技术后发优势战略的全面推行始于改革开放,客观上受到当时短缺的宏观经济形势影响,技术引进一直受到生产短缺的抑制。再加上主观上注重眼前利益,不关心长远技术进步,因此中国企业引进外国技术的目的变成了短期形成生产能力以增加供给。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技术依存度基本都在50%以上,依赖国外引进技术出口产品,科技创新能力在主要贸易国家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三)自主创新能力差。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到国外,参与国际竞争,主要依靠的是价格优势。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是导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弱的根本因素。具体表现为中、低端产品整体供大于求,而高端产品和关键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
三、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发展的对策
(一)我国应培育高新技术主导产业,提升产品附加值。民营、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是他们的外部成长环境并不理想,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速度。因此,应重点扶持一批产品有市场、经营管理完善的民营企业。打造出一批民营企业品牌,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地位。
(二)提高企业高新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大部分的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模仿式创新”的情况。原因在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主要以外资企业为主导,使得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管理运作方式上会模仿外资企业较为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但是他们不会将核心技术让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学到。
(三)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升出口能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初具规模,但总体层次和水平较低,数量过大,创新能力低。因此,应统一规划、合理分工,逐步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突出产业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格局。各高新区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应根据国家制定的重点商品出口的发展策略,并考虑其地方可持续发展优势、差异化高新技术发展目标等,通过整合零散研究和开发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四)注重资源的有效配置。企业可通过校企联合等方式创健人才战略,培养高素质从业人员,以满足各企业发展的特殊需要。加强市场信息交流及对知
识产权的保护,加强国内科研机构院校、高新技术企业与各市场主体的深层次合作,提高竞争力和技术含量。加强政府主管部门与研发生产企业的联系,共同做好基础研究工作,完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的出口规划,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服务。
四、结束语
【探析我国毛毯出口现状与前景展望】推荐阅读:
当前我国农村现状与新农村建设探析08-30
我国家庭暴力现状探析10-28
我国金融安全探析论文06-14
我国水资源问题探析11-02
我国政务微博发展探析11-11
我国市场竞争调控机制特征探析11-22
WTO规则在我国适用问题之探析05-28
我国特色小城镇建设发展路径探析论文01-11
未来十年我国劳动力供求态势探析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