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性社会

2024-06-11

知识性社会(共12篇)

知识性社会 篇1

摘要:符号互动论既是现代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又是知识社会学的微观取向的思想传统。它关注被实证主义社会学所忽略的情境知识,并赋予这种知识本源性的地位,将情境知识与社会互动的双向建构作为重要的研究议题。符号互动论将“意义”视为关于“自我”和客观世界的知识,这种知识产生于行动者对行动情境的反应和泛化他人的态度。情境知识作为现实知识的构成部分,具有影响行动并建构社会的功能。符号互动论的理论视角和描述性方法不仅为现代知识社会学打开了新的研究视域,而且提供了对知识进行经验研究的有效进路。

关键词:知识社会学,符号互动论,情境知识,社会互动

知识社会学以知识的社会决定为预设,探索什么知识与怎样的社会条件相关联。它发端于马克思、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韦伯(Max Weber)等古典社会学家的知识论,并于20世纪逐步形成实证、解释、批判三大知识社会学思想传统。[1,2,3,4]符号互动论是以美国社会学家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解释社会学流派,在现代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凭借对微观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情境知识的关注、认知主体和客体的交互渗透的立场以及知识与社会关系的辩证观点,对知识社会学解释学进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5,6]

一 经验认识论与知识社会学

对知识的反思有久远的历史,认识论问题也是西方哲学中的古老话题和争论重心。在传统哲学中,构成知识的三个条件是信念、真和证实,知识即证实了的真的信念。[7]哲学知识论围绕三类问题展开争论:知识的性质或认识论术语的意义,认识的证实或知识的标准,认识经验与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8]围绕第三个问题,主客二元论和唯我论各持己见:主客二元论将知识视为与客观实在相适应的经验,但无法证明这种经验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即如何证实为真的问题;唯我论认为知识是个人感知的结果,只有自我及其意识才是唯一真实的存在,但面临相对主义/不可知论的困扰。

知识社会学在20世纪初的兴起与哲学知识论血脉相连,一开始就以“对人类理性的社会学批判”为首要任务。[9]知识社会学主张知识既不是客观世界的再现,也不是主观头脑的创造,而是集体和社会的产物;知识的有效性没有普遍的标准,知识的形式和内容也因社会背景的不同而异。知识社会学不同于哲学认识论的地方在于,它不赞成抽象思考认知者和认知对象的关系,反对将主体和客体先验地分离对立起来并在此基础上推断世界的可知性。知识社会学考察具体的经验世界中的知识,用客观的社会结构性因素解释客观的知识,认识作为客体的社会条件对认知主体的影响,并将主体作为衔接两种客体因素的中间要素。知识社会学的哲学抱负,是要通过把认识论设想成仅适用于某种既定知识形式的理论的基础性结构,来解决不同认识论之间可能的冲突。换言之,知识社会学要在对思想意识如何受社会存在影响进行经验研究的基础上,对知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及知识的有效性等认识论问题有所贡献。

早期知识社会学家特别关注意识形态、世界观、思维方式以及人文社会知识等在特定社会中具有普遍性的抽象知识形式,思考这些知识同其所赖以产生的社会条件的关系。舍勒(Max Scheler)将宗教、形而上学和科学作为知识的三种基本形式,追问什么是促进每种知识增长和发展的最佳社会环境。[10]曼海姆(Karl Mannheim)则认为,知识以两种主要形式出现:一类是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另一类是政治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其中,后一类知识是意识形态知识,是“受存在制约”或由知识生产者和持有者的生存条件决定的。[11]在早期知识社会学论域中,数学和科学知识通常被认为无涉于社会过程,而日常知识和情境知识则被视为抽象人文社会知识的衍生物和具体表达。前者后来进入科学知识社会学的视野;后者则主要由符号互动论及现象学社会学予以阐释。

早期知识社会学虽然主张知识的存在决定性,但其目标依然是通过剥离社会因素的影响发现理性的或科学的知识。舍勒试图分离社会因素对理性知识的影响,呈现理念的内涵。曼海姆试图揭示制约知识的各种关系,从而还原出最坚实的真理,克服与科学知识有关的相对主义。在其理论体系中,当剥离了社会因素,我们又回到了主客体双方的对立。[12]认识主体与客体虽相互关联但仍相互分离,虽然看到了社会客体对主体的渗入,但看不到客体中的主体的力量。所以,传统的知识社会学不能彻底解决主客的二元对立。作为符号互动论的创始人,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综合了实用主义与行为主义、进化论与过程哲学,提出了一种经验认识论。[13,14]按照这种认识论,自我返回到了主客体被给予的原初经验(社会世界)中,由先验的认识主体转化为在行动中不断被建构的对象性存在。在自我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自我在社会世界中形成并产生自我意识,而社会也不断因自我的活动而被重新建构,自我与社会在符号交流过程中不断得以更新。这就将认知者和认知对象纳入实践的辩证过程中,揭示了主客体之间不可分割的持续的相互关联和影响,打破了哲学认识论关于主客体之间的分离和对立。[15,16,17]

沿着米德的道路,符号互动论赋予情境知识以基础性地位,而不再仅仅关注抽象的人文社会知识;“社会”不再是超越主观的客观实在,而是主观不断参与建构的互动过程;知识和社会之间不再是单向决定关系,而是相互建构的辩证关系。此外,早期知识社会学的命题始终停留在哲学假设上,没有通过严格的经验研究加以检验。这种研究方法上的缺失,与其宏观定向的理论进路不无关系。而知识的社会决定预设导致的对“知识社会学”这种知识本身的驳斥问题,也经常受人诟病。对于这些问题,符号互动论均以其独特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论作出了回应。

二 符号互动论的知识社会学思想

符号互动论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轻视行动者主观能动性的社会结构决定论,提出行动者的认识、行动和互动构成社会的理论命题。其思想奠基人米德试图探索个体思想和行动之间的关系,发展用社会行动解释个体意识的社会心理学。米德吸收了实用主义哲学关于真理的经验关联性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客观的意识研究方法,提出根据个体的行动、特别是(并非只是)能被他人观察到的行动来研究个体经验的广义的行为主义方法,并将理解个体的行为与经验置于整体的社会背景之中,发展出“社会行为主义”方法。米德之后,布鲁默(Herbert Blumer)系统提出了以符号互动为基础的微观社会学理论,其核心仍然是意义、自我等情境知识与社会组织的关系问题。

(一)情境知识:意义和自我

符号互动论关注人际互动过程中的情境知识。在实证主义知识社会学中,这类知识被视为抽象知识的具体表现,根本上决定于社会结构。但依据符号互动论,这些知识依托每一个互动情境和行动主体而产生、存在、传递和再生,在行动者的主观世界和行动者之外的客观世界中往复穿行,并非完全是社会结构的产物和抽象知识的具体表现。符号互动论这一视角让我们看到了有生命力的而非静态的知识,直接与行动的人而非社会结构相连结的知识,具有突生性和创造性而非仅仅被决定的知识。

符号互动论有三个基本假设:行动者对某事物所采取的行动以对该事物赋予的意义为基础;这些意义产生于社会性互动过程中;这些意义通过自我解释过程不断修正。[18]2这一假设序列围绕“意义”展开,“意义”是符号互动论的核心概念。米德视意义产生于三重关系中:“某个有机体的姿态、以该姿态为其早期阶段的社会动作的结果以及另一个有机体对该姿态的反应,是处于姿态与第一个有机体、姿态与第二个有机体以及姿态与特定社会动作后阶段之间的三层或三重关系中的一组事项;并且这个三重关系构成了意义从中产生的发源地。”[19]60意义由反应赋予或说明,第二个有机体的动作或顺应性反应使第一个有机体的姿态具有意义。布鲁默则说,“一件事情对于个人的意义产生于其他人由于某一事物而对他发生行为的方式。他们的行动发挥作用以定义该事物对个人的意义。”[18]4可见,意义不是一种观念和意识状态,而是客观地存在于经验领域之中。当我们对发生三重关系的互动过程进行反思,获得对意义的认识时,它才具备主观形态。这种为主观所掌握的意义就成为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中也有“意义”这一概念,他将意义分为“表达性意义”(expressive meaning)和“文件性意义”(documentary meaning),探究宏观和微观层面的意义之间的关系。表达性意义指文化客体的创造者试图表达的客体,而表达性意义背后有更大的社会历史背景,即为文件性意义,对两种意义的认识构成解释学循环。韦伯的解释社会学所探究的行动意义也是一种表达性意义,但对于一次互动过程而言,其表达性意义与米德所说的“意义”指向不同。韦伯的表达性意义是主观的,产生在行动之前,由文件性意义即抽象知识来说明;米德所说的意义是客观发生的,之后进入主观领域,由行动的反应来说明。不过,二者所指的内容可以关联起来。现实中可能出现这样的过程:行动者A依据某种意图(曼海姆所说的表达性意义)做出某种姿态,互动对方B对该姿态作出反应(可能如A的意图所期待的,也可能不是),A对B的反应予以识别(布鲁默所说的互动中为情境赋予意义),更进一步,对过去的互动过程进行反思,形成新的行动意图并采取新的反应行动。面对这一过程,米德强调,A的姿态的意义在于B的反应,并在A对这一过程的反思中获得;曼海姆则关注A的行动意图,并挖掘能够解释这种意图的客观意义。曼海姆所说的行动意图要想被互动对方理解并做出被期待的回应,A的姿态的意义需要被互动双方共享,即这一意义相对于互动双方具有普遍性。具有普遍性的意义是过去的互动产生的意义在行动者主观经验中的沉淀。由此,曼海姆所说的表达性意义可能来自过去的一次互动过程。

社会生活往往是多方参与的过程,或如拟剧论所隐喻和描述的,有其他“演员”和“观众”。这时,某种姿态或者说行动的意义不仅如上所述来自互动中特定个体的反应,还是来自互动过程中多个参与方的反应。参与同一过程的共同体各成员对某种刺激会产生各自的反应,行动者可以将各种态度表现组织成为整个共同体的态度,称为“泛化他人的态度”。这种态度具有综合性的意义。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经过模仿和嬉戏阶段,到游戏阶段能够发展出对泛化他人的态度的认识。“游戏规则”就是这种知识,参加游戏者知道游戏中的每个角色如何行动及其他角色如何反应。从实证主义知识社会学的角度看,这套规则是稳定的,处于个体之外,个体习得并加以使用;但米德所关注的,是成员个体如何在互动过程中扮演他人的角色,领会自己行动和他人行动的意义,成功地参与互动。

意义知识的主体可能是行动者的姿态、语言,可能是石头野兔一样的物理对象,也可能是行动者本身。行动者对其自身的认识即为“自我”知识。合理的行动要求“个体对他自己采取客观的、非个人的态度”,“成为它自身的一个对象”[19]109。布鲁默将米德关于自我的认识进一步情境化,自我的定义依情境不断变化。“自我”是一个具有个体性和主观性的概念,实证主义知识社会学中没有这一概念。在宏观取向的社会学体系中,这个因素并不重要,但在符号互动论中是衔接各种要素的枢纽。

自我之外的认知对象可称为客观世界。米德认为,认知者和认知对象之间是主体间关系而非主客关系,我们是以社会性态度对待非人类的物理对象的,这种态度决定了物理对象的存在和性质。[19]145布鲁默将使事物成为一个客体并赋予其意义的现象称为“自我象征”,这一概念将客体的意义同自我关联起来。[18]81在这一过程中,事物的意义不是其固有的,而是认知者与物理客体的互动的产物。我们谈论共同的物理对象,并形成关于它的普遍意义,科学就是通过交流从总的事件结构中抽象出来的与科学目的有关的种种同一性。[19]63实证主义知识社会学排斥关于物理对象的知识,在他们看来,这种知识是客观而普遍的。符号互动论将物理知识与人的经验关联起来,并认为科学知识的普遍性来自交流产生的共识。

简言之,不论是关于自我的知识,还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在符号互动论视野中都是对这些对象的“意义”的认识。这种认识产生于互动中该对象所引起的反应,该反应或来自互动一方,或是互动多方反应的综合。互动是这些知识的来源,知识与社会互动不可分割。

(二)情境知识的社会形成机制

初创时期的知识社会学基于实在论的进路,将“社会”视为一种社会阶层结构(马克思和曼海姆)、价值次序及支持其的社会力量(舍勒和斯达克)或者社会事实(迪尔凯姆),而社会行动则由结构和制度等“社会”因素塑造而成。在符号互动论中,“社会”是由个体间的行动和反应的交互过程及社会互动组成的,“互动”就是“社会”本身,个体间的互动共同组成社会整体。在米德的思想中,“社会”是一种互动模式,“社会制度是一般社会生活有组织的表现形式”[19]204,这意味着社会制度是一系列互动的组织化。布鲁默认为,社会组织是社会行动在其中发生的框架,但不决定行动,人们针对情境而行动。社会组织介入行动之中是指它形成人们行动的情境以及为解释情境提供固定的符号,但情境和符号都处在不断变化中,所以,互动先于结构。[18]78

符号互动论的前述三条理论预设说明了“意义”知识和社会的关系,第一条指出知识的功能,第二、三条指向知识的来源。“知识的社会决定”是知识社会学的经典论题,符号互动论至少从五个方面证明了这一论题。

首先,互动过程促成了意义知识的产生。米德主张,意义产生于社会互动,是互动过程的产物,对意义的认识通过对互动过程的反思获得。心灵具有根据不同刺激把握不同反应的可能性并指出意义的能力,“反射”是心灵在社会过程中发展的必要条件。参与某一社会过程的个体通过“反射”返回到个体经验自身,将整个社会过程引入其经验中,意识到自身的行动、自身行动与整个过程的关系及与参与过程的各个体的关系,意识到由于各个体的反应和相互作用而导致的过程变化。有机体经历这些社会过程后,经验中出现以这些意义为内容的新的对象,这些对象构成了日常生活环境。由此可见,意义认识的社会性体现在三个层次上:第一,意义作为认识对象,本身是存在于社会关系中的对姿态的反应;第二,对意义的意识受认知者感觉结构影响,具有选择性;第三,意义的机制即心灵产生于互动过程之中。心灵是从交流过程中突生的现象,虽然生理机制必不可少,但本质上是社会的产物,“它的生物学功能也首先是社会的”[19]104-105。个体把社会的有组织的反应接纳到自己本性中,形成心灵的内部结构,以后则借助符号唤起这些反应,并成为接受新知识的基础。[19]211布鲁默更为强调意义因情境而生,行动者“根据他处于其中的情境和他的行动方向来选择、检查、重组和改变意义”。解释不仅是对已经存在的意义的自动应用,也是意义的形成过程。

“自我”是一种特殊的意义。库利(C.H.Cooley)“镜中我”的思想(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对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应),是自我知识产生于社会互动的生动摹写。米德吸取了这种思想,认为神经系统的发展使个人重现他人动作和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他人对“我”的行动的反应被构造出来,自我由此形成。人们通常根据我们所属的群体和社会情境对自我进行组织,从社会群体的其他成员的特定观点、从社会群体整体的一般观点来看待自我。我们同不同的人保持不同的关系,把自己分成不同的自我,不同的自我与不同的社会反应相应。采取社会过程中其他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不足以形成最完全意义上的自我,而必须对所属群体所参加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采取该群体所持的态度,即“泛化他人的态度”,才能发展出完全的自我的品质。[19]122米德使用“角色”这一概念,指儿童在嬉戏和游戏中创造想象中的伙伴,从而扮演他人角色,想象了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而构造自我。这里的“角色”指在一次行动过程中来自其他参与者的期待,有别于后来的“角色理论”中所说的具有稳定的社会结构意涵的“角色”。

其次,基于互动和泛化他人的态度的思维是生产新知识的机制。社会对认识的塑造还通过“思维”过程实现。思维过程是一种自我互动,是对反应的发挥。[19]90米德将自我分为客我和主我:“客我”是关于自我的认识,由认识的主体“主我”来描写;主我是有机体对他人态度、情境以及因采取他人态度而出现的自我的反应,是组织各种反应倾向后采取动作的方式。自我互动是凭借主我和客我这两个可以区分的方面进行的社会过程,两方持续对话,形成推理的思维。自我互动中采取泛化他人的态度,为具有共同的即社会的意义、作为思维的必要前提的系统或论域的存在提供可能。与自己进行的对话是将在社会过程中与其他个体进行的会话内在化于经验中,根据未来的可能结果和过去的经验,有目的地对一系列环境因素和他自己的态度进行组织。理智的选择和组织对一个或若干个特定对象存在着可供选择的不同反应,解决当下行为问题。思维则将过去经验、未来预期和当下情境关联起来,在意识中加工材料和生产新知识。[19]78

第三,互动过程塑造了知识的普遍性和相对性。产生于互动的知识为互动各方所共享,就具有了普遍性。个体通过居于他人的地位而占有他人的视界,同时,他从自己的视界出发向他人表示该意义,从而使该意义出现在自己和对方两者的视界中。当互动双方对该事物持相同的反应时,这种反应就成为一个普遍的概念。米德认为,意义的普遍性使得对他人的理解成为可能,“我们在自己身上引起由我们的姿态在他人身上引起的那种反应越多,我们对他人的理解就越多。”[19]212但意义也有相对性。其一,互动过程不同,同一对象对不同互动参与者有不同意义;其二,同一互动过程中,如果多个个体对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该刺激对他们意味着不同的东西。在要求不同类型反应的合作过程中,一个个体的动作就要求引起其他个体不同的反应。在实证主义知识社会学中,抽象的知识是被共同体普遍使用的知识,具体情境中的知识则是从中衍生出来的。而在符号互动论中,互动过程创造了相对于情境的知识,又使该知识被情境参与者共享。

第四,既有的社会互动经验会对后来的认识产生影响。当原有经验在新情境中重现,对姿态的反应就从对该姿态的识别开始。具有普遍性的特征刺激我们的经验,我们的经验就能够辨认这一刺激物。过去的经验以变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变化产生于我们的经验并保存在经验中。要想理解有机体对具有历史的某情境作出反应的方式,就要考虑过去的动作对该有机体产生的影响。

第五,社会结构和文化因素通过互动过程对认识产生影响。符号互动论后来的发展,如角色理论、拟剧论、参照群体理论和预期状态理论等,更多关注了社会结构和文化因素对互动过程以及情境知识的影响。戈夫曼(Erving Goffman)认为,宏观和微观的领域存在松散的耦合,两种层次的解释相互补充。宏观现象规制着互动,但互动过程并不与结构变量一一对应。互动至多是结构安排的表达的演进,帮助互动从可资利用的指称系统中进行选择。戈夫曼的拟剧论描述了个体如何在社会的舞台上进行“表演”。前台作为制度化的社会存在,制约了演员的角色表现,但具体的表演是演员与观众的互动。演员在互动中进行印象管理,试图控制观众的反应。这一过程隐含着演员关于舞台的情境、观众的期待和自己的表演的知识,演员采取多种技巧,调节自己的表演方式,获得观众对自己的理想评价。关于理想的表现和观众的预期的知识由既定的社会规则确定,但选取哪一规则则是在认识情境的基础上作出的相应选择。所以,关于具体互动情境中的表演和观众的反应的知识产生在表演过程中,而表演中应对没有预料的情境的表现和弥补表演失败的举措则是因由互动而产生的新知识。这些拟剧论思想显示了传统知识社会学所关注的宏观因素如何在微观情境下发挥作用,这是被布鲁默忽略的部分。

(三)知识行动的社会后果

符号互动论不仅主张社会互动建构了知识,而且进一步认为,知识也同时引导行动并建构社会。托马斯(W.I. Thomas)认为,一个人对情境的主观解释或定义会直接影响他的行为,“某种情境被定义为真实的,这种情境会造成真实的影响。”这一著名的“托马斯定理”是知识对社会产生建构作用的精辟论述。在布鲁默看来,决定行动的知识不是某种社会因素如结构、价值等或心理因素如动机等,而是行动者对情境的具体解释,是关于具体情境的解释建构了社会。戈夫曼的拟剧论则阐释了社会行动者依据对情境的认识,通过表演性行为建构他所期望的社会状态。在实证主义知识社会学中,知识对社会的影响被归于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抽象知识对原有社会结构的再生产,缺乏更新社会结构的力量。而在符号互动论中,知识则是形成行动、建构社会的依据,与行动彼此依存。

综上所述,符号互动论的知识社会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互动的社会过程提供了知识的内容,促成了知识生产的心灵机制;互动生产的知识影响其后的知识生产,这些知识的融合沉淀形成相对稳定的符号和意义。换言之,符号互动论以社会互动作为知识的根本来源,新知识产生于互动过程,而关于未来的预期、当下的情境和过去的经验的知识又是展开行动的依据,较为稳定的知识提供了可以直接运用的行动模式。知识与社会行动的交互建构,在辩证关系中存在和演变。

三 符号互动论对知识社会学的贡献

符号互动论并未为知识社会学的“社会结构决定知识”预设提供证明,而是形成了认识知识的另一个社会学视角。符号互动论在知识的范畴、知识与社会的关系(包括知识的产生机制和社会功能等)、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对知识社会学做出了独到的贡献。

首先,符号互动论以情境知识作为研究对象,这些知识可能是经验知识的再现,可能是新情境中的突生。情境知识涉及到行动者自身即“自我”和客观世界,这些知识来自单一对象的反应或泛化他人的态度。从其产生看,这些知识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在延续互动的动力下产生。知识材料来自先前的互动,某一行动或事物的意义在于互动对方的反应,它们并不是社会意识的内化,也不完全决定于社会结构特征。从其性质看,一方面因为互动情境影响知识生产,所以知识具有内容上的相对性;另一方面对于同一或同样的情境,不同个体对刺激产生相似的反应,获得相似的认识,这种认识相对于该情境又具有普遍性。从其功能看,情境知识存在于每一具体的互动情境中,它关于未来期待、过去经验和当下情境的认知和意识决定了个体的行动。

其次,符号互动论揭示了知识生成的互动过程和“心灵”机制,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同刺激性行动、反应性行动、客观情境、主观反思和思维等要素的关系。这种“互动情境催生新知识”的思想,不仅丰富了知识社会学的建构主义纲领,而且为知识社会学引入了微观发生学的研究进路。

第三,符号互动论指出了知识对社会的建构功能。符号互动论指出,在赋予情境意义的基础上采取的行动创造了客观世界,而这一客观行动既是对某种刺激的反应,也是下一反应的刺激,成为“社会”的组成元素。这一贡献突破了传统知识社会学的单向决定论,与批判理论所主张的观念的行动取向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四,符号互动论的经验主义方法论为知识社会学开展丰富多彩的经验研究提供了可能。符号互动论反对先验的因果关系假定,认为行动的产生没有明确的原因,影响个体情境定义和行动的变量取决于行动者的选择,是运用符号的解释过程。布鲁默针对社会学和心理学中存在的依据某种程序和规则进行研究的方法,主张从经验世界本身出发,并付诸经验世界进行检验,获得理论认识。知识社会学研究不是寻找抽象的知识体系同社会结构之间的共变关系,而是研究者站在研究对象立场上,描述具体情境中互动者的认识的产生过程。符号互动论的经验研究领域涉及社会越轨、精神疾病、集体行为、儿童社会化、死亡和艺术等,以实地调查和访谈为主要研究方法。这些经验研究广泛探讨了特定的自我概念、情境认识、抽象观念等的形成如何受到互动情境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以及这些知识会对人们的行动发挥怎样的引导作用。多数研究都表明,认识不仅受到互动情境中认知者与认知对象互动关系的影响,还受认知者的既存经验影响,而这种经验可能来自过去的社会互动,也可能来自他人主观经验或共同体的普遍知识。所有这些因素被吸纳在一个互动情境中,在这个情境中创造出新知识。通过经验方法考察情境知识,揭示知识产生过程中知识同各种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这是传统的知识社会学所无法触及的领域。

最后,符号互动论的知识社会学有效回避了知识社会学的自反性问题。如前所述,符号互动论从一开始就反对主客二元论,而后者正是产生知识社会学自反性问题的基础。米德认为,我们对客观世界可能达到客观的认识,但这里所说的“客观”不同于实证主义对这一概念的认识。依据米德,当我们区分主观经验和反思经验时,主观经验可能不干预反思经验,从而获得客观评判的知识。换言之,我们可以一定程度上把经验同自我分离开,抑制对某种感觉或反感事物的反应,使它不再是有关个体自我的经验,从而对其进行客观的评判。[19]133-134布鲁默承认客观世界的存在,也承认同一物在不同社会中会有不同意义。但他认为,同一共同体中的研究者对同一客体应该能获得一致的认识。按照米德和布鲁默的知识客观性思想,联系其实用主义共识真理观,我们不难推断,知识社会学的论题如果被普遍认同,就是客观有效的。这样,知识社会学的自反性问题就在他们的理论中被略去了。

知识性社会 篇2

1.《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10年10月28日通过。

2.《社会保险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的重要法律,是一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根据(《宪法》)制定《社会保险法》。

3.《社会保险法》颁布实施,使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发展全面进入(法制化)轨道。

4.《社会保险法》的立法宗旨是规范社会保险关系,维护公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使公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5.我国社会保险水平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6.根据《社会保险法》规定,(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全国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

7.根据《社会保险法》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15年)以上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8.按照《社会保险法》规定,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

9.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10.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按(月)领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

11.国家建立和完善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实施。

12.国务院规定开始领取新农保养老金的年龄是(男女同为60周岁)。

13.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由(个人)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14.职工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由(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

15.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做出认定决定;对受理的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的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在(15)日内做出工伤认定的决定。

16.职工因工死亡,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17.《社会保险法》规定失业人员失业前用人单位和本人累计缴费10年以上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24个月)。

18.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同时符合领取基本养老保险丧葬补助金、工伤保险丧葬补助金和失业保险丧葬补助金条件的,其遗属(只能选择领取基本养老保险丧葬补助金、工伤保险丧葬补助金和失业保险丧葬补助金中的一项)。

19.失业保险金领取期限(自办理失业登记之日)起计算。

20.按照《社会保险法》规定,生育津贴按(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基数)标准计发。

21.用人单位履行社会保险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的时限规定分别是(30日,30日,30日)。

22.用人单位应当按规定及时申报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对未按规定申报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暂按该单位上月缴费额的110%确定应缴数额)。

23.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用人单位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日)内予以审核,审核合格的发给社会保险登记证件。

24.国家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社会保障号码。个人社会保障号码为(公民身份号码)。

25.《社会保险法》规定,社会保险基金按照(统筹层次)设立预算。

26.统筹地区人民政府成立由用人单位代表、参保人员代表,以及工会代表、专家等组成的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掌握、分析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对社会保险工作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实施(社会监督)。

27.用人单位不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用人单位处应缴社会保险费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的罚款。

28.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其限期缴纳或者补足,并自欠费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由有关行政部门处欠缴金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29.我国与(德国)于2001年签署了首个社会保险双边协定。

30.《社会保险法》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31.《社会保险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将社会保险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

32.《社会保险法》规定,国家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险资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社会保险事业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对)

33.《社会保险法》规定,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制度,保障社会保险基金安全、有效运行。(对)

34.根据《社会保险法》规定,工会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有权参与社会保险重大事项的研究,参加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对与职工社会保险权益有关的事项进行监督。(对)

35.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不得提前支取,记账利率不得低于银行存款利率,免征利息税。(错)

36.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在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因病或者非因工致残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领取病残津贴。所需资金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错)

37.用人单位可以按照国家规定的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错)

38.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并全部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错)

39.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前,视同缴费年限期间应当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错)

40.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基本养老金分段计算、分别支付。(错)

41.在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地区,所有农村居民不必缴费,到达符合领取养老金的年龄时可以直接领取新农保养老金。(错)

42.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由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构成。(对)

43.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低收入家庭六十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等所需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给予补贴。(对)

44.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可以不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错)

45.医疗费用依法应当由第三人负担,第三人不支付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对)

46.参保人员医疗费用中应当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部分,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经营单位直接结算。(对)

47.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与医疗机构、药品经营单位签订服务协议,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对)

48.按照《社会保险法》规定,医疗机构应当为参保人员提供合理、必要的医疗服务。(对)

49.职工所在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发生工伤事故的,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不支付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应当由用人单位偿还。用人单位不偿还的,社会保险机构可依法追偿。(对)

50.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根据用人单位使用工伤保险基金、工伤发生率和所属行业费率档次等情况,确定用人单位缴费费率。(错)

51.自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2年后,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所在单位或者经办机构认为伤残情况发生变化的,可以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复查。(错)

52.《社会保险法》规定,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经办机构从其本人的失业保险金中代扣代缴。(错)

53.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参照当地对在职职工死亡的规定,向其遗属发给一次性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所需资金从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错)

54.职工应当参加生育保险,由职工和用人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缴纳生育保险费。(错)

55.个人与所在用人单位发生社会保险争议的,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对)

56.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参加社会保险情况以及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支出、结余和收益情况。(对)

57.全国社会保险信息系统按照国家统一规划,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共同建设。(对)

58.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可以直接划拨欠费单位的银行存款,用于抵缴社会保险费。(错)

59.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且用人单位账户余额少于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可以要求该用人单位提供担保,签订延期缴费协议。(对)

60.社会保险基金专款专用,除领导批准的外,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侵占或者挪用。(错)

61.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按照社会保险险种分别建账,分账核算,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对)

62.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基础是权责发生制。(错)

63.社会保险基金通过预算实现收支平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社会保险基金出现支付不足时,给予补贴。(对)

64.社会保险基金可以用于平衡政府财政预算,但不得用于兴建、改建办公场所和支付人员经费、运行费用、管理费用,或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挪作其他用途。(错)

65.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工作需要,经所在地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和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批准,可以在本统筹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点。(对)

66.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及时、完整、准确地记录参加社会保险的个人缴费和用人单位为其缴费,以及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等个人权益记录,定期将个人权益记录单寄送本人,费用由个人承担。(错)

67.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依法为用人单位和个人的信息保密,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露。(对)

68.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要先保后征,使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长期有保障,保障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对)

69.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错)

关于知识社会的民主 篇3

自从阿罗1951年发表博士论文以来,我们有了关于民主的各种“不可能性”定理和“可能性”定理。事实上,按照李斯特和蒲伯2011年发表的直观表述,千差万别的民主都可嵌入于“民主的逻辑空间”。这一空间,按照我的表述,可如博弈混合策略“单纯形”那样被转换为平面三角形,它的三个顶点分别表示:(1)自由多元原则的完整性,(2)尊重公意原则的完整性,(3)群体意愿理性原则的完整性。假设群体内每一成员的意愿(对各种可欲状态的价值排序),可以由奈特阐述的“社会过程”集结为群体意愿,那么,逻辑地,各种不可能定理可以直观表述为:不存在可以同时实现上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社会过程。

换句话说,任何一个社会,充其量可以同时实现上述三角形的两个顶点。典型地,美国社会更靠近由顶点(1)和(2)确定的三角形的边。相比之下,日本社会更靠近由(2)和(3)确定的边。或许,德国社会更靠近由(3)和(1)确定的边。

古往今来,人类社会的制度演变只是在上述三角形的顶点之间徘徊,试图靠近那些更适合本土性情与价值排序的顶点。这一过程永无休止,因为本土性情与价值排序随制度的演变而演变。仅当世界不再扩张并且地球上各文明之间的融合或交往进入稳态,人性与制度的匹配过程才可能进入稳态。

另一方面,我们还生活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这一时代特征,可直观表述为由许多社会网络复合而近似呈现的“小世界”知识网络,即任意两个知识节点之间的距离平均而言不会太远,并且任意一个知识节点与它附近知识节点构成的局部社会网络之内有足够频繁的交流。

如果我们用L代表知识节点之间的平均距离,用C代表局部社会网络之内的交往频率,那么,古典的专业分工时代可直观表述为L很大同时C也很大的社会网络。这是因为专业化形成了许多小群体,每一小群体内部交流频繁,但小群体之间倾向于隔绝。与此完全相反的状态是“冷漠社会”,即L和C都很小的社会网络,也称“完全随机联接”社会网络。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交往若是完全随机的,那么,交往的频率不可能显著地高于平均水平。所以,这样的社会网络的任一局部之内的交往水平与局部之外的交往水平无显著差异,以情感而言,它是冷漠的,虽然,平均距离很近。

由于专业分工,不同种类的知识可以分别储存于不同人的脑内。但由于跨学科知识的扩张,不同种类的知识也可以储存于一个人的脑内,这似乎正是知识社会的发展趋势。任意的两个人,如果他们都掌握许多种类的知识,他们之间还有交换吗?有,因为永远存在“相对比较优势”。

在社会网络的上述三种拓扑结构中,最适合交换经济的,是“小世界”拓扑结构。这就意味着,小世界拓扑结构与知识交流,现实地或潜在地受到关于知识的收益递增规律的引导,可能有强烈的“自组织”能力和自我维持的能力。

一方面,社会网络在强烈的幂律作用下倾向于收入和财富的集中化(参阅汪丁丁《行为经济学讲义:演化论视角》第1讲至第3讲)。另一方面,权力在知识网络内的集中化倾向与当代社会的民主化倾向冲突。若要达成这两方面冲突的协调,我推测,我们必须有“小世界”网络。我的这一推测,与最近十几年流行于西方和中国知识界的“社群主义”政治哲学不谋而合。

知识性社会 篇4

品德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 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 《品德与社会》知识性题材教学中知识点学习与情感教育激情点的和谐统一值得我们探究。

“激情”是品德课堂的催化剂, 学生情感体验的源泉, 能让教学走向“对话”。笔者对于在知识性题材教学中如何运用激情艺术作了探索。

一、走近情感心路, 找准激情基点

情感的水到渠成是促成知识掌握的最有力保障。教师首先要明确什么时候才是知识与情感交融的落脚点,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两者和谐统一。笔者认为, 可从以下几个基点去找准情感的激情点。

1. 课前调查酿激情

知识点的学习有时依赖于学生课前调查是否到位, 因为每个学生生活的领域各具特色, 并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 为课堂有感而发奠定基础。如殷老师在教学自然常识题材《让我们远离火灾》这课时, 课前就布置学生收集捕捉点点滴滴的火灾隐患, 并把它拍摄下来, 课堂上重现这一幕幕, 为学生深刻反思居安思危、防患未然的道理奠定了情感基础, 这样的激情点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进入自救知识的学习, 学会火灾逃生的本领。

2. 课中穿插融激情

课堂是激情点融入的广阔天地, 教材只是一个范例, 老师们在开发知识性题材时, 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合理挖掘激情点, 力求寻找知识与道德情感的深度内涵。周老师执教地理题材《我国的行政区》, 为了让学生感受祖国疆域辽阔, 让学生把最西的新疆自治区与祖国最东部比较, 体会到神奇的时差;找找最南与最北的省, 结合图片的呈现, 领会同一时间南北截然不同的温差之别。课中融入这样的激情点, 对祖国的自豪之感油然而生, 品德课堂随时期盼这样的情感所在!

3. 课后延伸辟激情

品德课堂课内向课后延伸, 努力开辟情感新天地, 与生活实际链接, 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让品德课堂意犹未尽。如孙老师教学《美好的家园》, 课末, 教师让学生为家园的环境保护立公约, 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对这样实际存在的问题, 通过课堂上深入的探讨, 延伸到制订活动计划, 学生的情感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走向情感外延, 找寻激情策略

知识性题材品德课教学中, 教师要在准确地把握教材知识目标的前提下,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资源, 组织符合学生心理的活动, 挖掘情感体验激情点, 提升知识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可从以下策略去努力挖掘。

1. 利用语言魅力———提升情感内化

知识性题材呈现的大都是专业术语, 语言精练, 概括性强, 文字理论化。不利于学生情感的抒发, 因此需要教师用迷人的语言来美化, 激起学生的情感。

笔者执教《我国的行政区》时, 整堂课中把祖国称为祖国妈妈, 34个省级行政区称为祖国妈妈的孩子。这样采用拟人化的称呼,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 如果单纯地与学生一起探讨祖国34个行政区的名称位置, 犹如上地理课, 学生必然不会欢迎。因而拟人化语言的转变使学生感到亲切, 愿意参与其中, 在融洽的气氛中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2. 启用数字巧算, 挖掘情感深度

知识性题材的品德课教学中, 许多知识点需要借助数据的形式呈现出来。师生可通过计算与对比, 给学生以直观感性的认识, 让那些原本既无形象又不能抒情言志的简单数字, 经过巧妙的点化和运用, 进而增强教学的说服力, 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如应老师执教地理题材《高峡出平湖》, 为了让学生感受三峡大坝的长度与高度, 让学生算一算:“三峡大坝长2309.47米, 学校操场一圈有200米, 要跑操场几圈;大坝高181米, 教室高8米, 大约有几层?”学生通过计算得出了大约要跑操场11圈多, 有22层教学楼那么高时, 学生形象感知, 体验深刻, 发出一声声“哇噻”的惊叹!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了大坝规模之宏大。数字巧算, 挖掘了一个个真实情感!

3. 巧用知识抢答, 收获情感启迪

我们知道没有情感的交融, 就没有教学的生命力。笔者教学科技题材《科技造福人类》这课时, 为了让学生感受航天科技的发展, 把世界各国对人造卫星的研发历程和中国神舟号飞船的航天事业进行罗列, 转化为各个知识点, 组织学生进行知识抢答赛, 在分组抢答的激烈竞争中, 大家主动参与, 各抒己见, 激发了思维, 启迪了情感。如果单纯用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去感受科技的发展, 这些知识离学生生活实际过于遥远, 可能会流于形式。巧用抢答赛, 为学生创设了演绎激情的舞台, 使学生的道德认识在互动中升华。

4. 模拟演练活动, 保障情感实践

品德课的减负提质体现在能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个体认知的过程, 如何检测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是否内化为他们的行动?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模拟演练活动, 保障情感的实践。如张老师执教的《让我们远离火灾》, 活动三:模拟演练, 学习自救。学生在明白了居安思危、防患未然的道理后, 让他们进行火灾模拟演练, 并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明确了火灾自救的方法。在逼真的场景中, 检测到学生是否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个体认知的过程。组织火灾来临紧急疏散演练, 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珍贵, 学会了自救, 学会了关心, 道德情感得到实践, 升华了主题。

知识性题材品德课堂还可以通过我们的一双慧眼去发现去挖掘更多的策略, 如辩论会、角色体验等, 恰到好处地实现情感的抒发。

社会保险相关知识 篇5

1、职工可参加哪些保险?

答:北京市户口及持有北京市工作居住证人员可参加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北京以外省份户口人员可参加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

2、社会保险缴费比例是多少?

答:(1)养老保险:单位20%,个人8%;(2)失业保险:单位1%,个人0.2%(城镇户口),单位1%,个人不承担(农村户口);(3)生育保险:单位0.8%,个人不承担;(4)工伤保险:单位0.8%,个人不承担;(5)医疗保险:单位10%,个人2%+3元。

3、参保需准备的材料有哪些?

答:提供如下材料:(1)在北京市第一次参加社会保险的北京市城镇、北京市农村、外阜农村人员提供身份证复印件两份;外阜城镇职工提供身份证复印件两份和户口薄复印件一份(其中户口薄复印件包括首页,本人页,户口薄中个人信息有变更的还需提供变更页复印件一份)。(2)近期免冠一寸白底彩色照片两张,照片具体要求:①符合二代居民身份证照片要求,照片一定要清晰;②要求照片必须是正规照相馆拍摄冲洗的,不能扫描打印、不能人工修片,相纸表面光滑无纹路;③应为近期免冠、正面、有肩部、白底、标准彩色1寸照片,服装与背景色反差要大,不着制式服装或白色上衣,常带眼镜的参保人应佩戴眼镜,长头发的参保人员要把头发梳到头后、露出两个耳朵和眉毛;④要求背景无边框、人像清晰、层次丰富,神态自然,无明显畸变;⑤要求照片上无划痕、斑点、瑕疵、钢印、印墨和胶水缺陷,脸部无局部亮度,照片背面不要书写姓名和身份证号码,以免造成凸起;⑥照片尺寸:26mm(宽)*32mm(高),头像不能超大,脸部宽度(两耳根之间)为15±1mm。在北京有参保记录的人员直接办理转入即可,无需提供以上材料。

4、定点医疗机构如何选择?

答:按照“就近就医、方便管理”的原则,参保人员原则上可在单位和居住地所在区、县的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内选择四家个人就医的定点医疗机构。其中必须有一家基层医疗机构,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市的定点中医、定点专科医院、A类医院不用选择,参保人可持社保卡或医保蓝本直接就诊。(19家A类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人民医院、北医医院、中日医院、同仁医院、宣武医院、友谊医院、协和医院、积水潭医院、广安门中医医院、北京中医医院、建宫医院、良乡医院、朝阳医院、首钢医院、大兴人民医院、石景山医院、天坛医院、世纪坛医院)。参保人选择定点医院后,参保一年后方可申请变更定点医院,变更一年后可再次变更。关于养老保险

5、哪些人可按月领取养老金?

答:参加养老保险的人员,经社会保险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符合下列条件的,可按月领取养老金:(1)符合国家规定的退休条件(男60岁,女50岁)并办理退休手续的;(2)1998年7月1日前参加工作,累计缴费满10年以上的;(3)1998年7月1日后参加工作,累计缴费满15年以上的。

6、哪些人不能按月领取养老金?

答:(1)未到退休年龄的或无法办理退休手续的;(2)1998年7月1日前参加工作,累计缴费不满10年的;(3)1998年7月1日后参加工作,累计缴费不满15年的;(4)参保人是农村户口的,其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归入个人帐户的部分一次性全部支付给本人。

7、基本养老金如何计算及影响因素?

答:(1)与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挂钩。连续缴费到法定退休年龄,按退休前一年职工平均工资计发;中断缴费的按照“去中间,加两头”的办法,按中断年限将全市职工平均工资往前推,降低养老金待遇。

(2)与本人每年的缴费工资和缴费年限挂钩。从1998年1月起按本人缴费工资基数的11%建立个人账户,缴费年限越长、按月领取的养老金也越高。缴费年限最低为“中人”10年,(1998年以前上保险的)“新人”15年,缴费不到最低年限的不能办理退休,只能领取一次性生活费。

(3)与社会物价指数挂钩。基本养老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对参保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每年按全省上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的一定比例进行调整。当年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从次年起调整基本养老金。职工平均工资负增长时不作调整。

(4)基本养老金的计算公式如下:

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退休前一年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20%(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按15%)+个人账户本息和÷120+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1997年底前缴费年限×1.4%。

8、保险在职转退休如何办理?

答:参保职工达到退休年龄前一个月或当月(不得晚于当月),参保单位可为其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在职转退休手续。(生日当月必须将基本养老保险退休审核手续、基本养老保险在职转退休手续、基本医疗保险视同缴费年限认定及基本医疗保险在职转退休手续办理完毕。)应提交的材料:《打印参保职工缴费情况申请表》、《北京市社会保险个人账户缴费情况表》、《北京市基本养老保险金核准表》、《北京市一次性基本养老金核准表》、《北京市社会保险参保人员减少表》。

9、跨地区就业是否可以转移接续养老保险关系? 答:可以。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可以转移接续,缴费年限合并计算,个人账户储蓄额累计计算。未达到领取待遇年龄者,不得提前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并办理退保手续,缴费年限累计计算。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基本养老金分段计算、社保局统一支付。

关于医疗保险

10、就医方法

必须持北京市社会保障卡、医保手册实名制就医,并按要求主动出示;参保人员因新参保未发放社保卡、社保卡丢失补办期间,凭《新发与补(换)社保卡证明》就医;可到本人选定的医疗机构就诊,也可去北京市定点专科医院、定点中医医院、A类医院就诊;因急诊不能到本人选定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时,可到就近的定点医疗机构急诊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应及时转回本人的定点医疗机构;因公外出和探亲期间,在本市行政区域外突发疾病不能回京治疗的,可在当地一家县级(含)以上定点医院就医,医疗费用按本市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审核支付;病情稳定后应及时转回本人定点医疗机构;到医疗保险定点药店购药时,须持就诊定点医疗机构开出的医疗保险处方,并经定点医疗机构医疗保险办公室加盖“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处方外配专用章”。

11、结算方法

已发卡人员,住院时提供医保手册和社保卡,社保卡启动后,参保人员与定点医疗机构直接进行医保结算,只需交纳个人应承担的医疗费用(医保基金支付以外的部分);因急诊未持卡、计划生育手术、手工报销(定点药店外购买药品、异地费用)、补换社保卡期间、参保后未发卡等情况就医时,参保人员需与定点医疗机构全额现金垫付全部医疗费用,再将费用单据及相关材料交单位(社保所)申请手工报销。

12、手工报销须知

无社保卡者需手工操作报销,申报材料如下: 个人将医疗费用单据及相关材料按时间顺序整理后,交单位办理报销。内第一次申报须超过起付线标准(起付标准 门诊起付标准1800元(一年内累计),第一次住院起付标准为1300元、第二次及以后住院的起付标准均为650元,仅供参考,具体数据以医保中心最新公布的为准)。本发生的医疗费用必须于次年1月20日前申报,逾期无效。

①收据原件(必须使用计算机打印,急诊加盖“急诊章”)

②医疗保险处方或急诊科(室)急诊处方(急诊加盖“急诊章”)

③药品、检查及治疗费用明细(所有项目费用明细)④急诊诊断证明或留观证明(诊断与就医时病情一致、限在非本人选择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时出具)。

13、报销比例是多少? 答:门诊:起付线1800元,医保基金支付70%,个人支付30%,最高限额20000元。

住院:起付线1300元,一级医院:统筹支付90%,个人负担10%;二级医院:统筹支付87%,个人负担13%;三级医院:统筹支付85%,个人负担15%。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为10万元,大额互助资金累计最高支付限额20万元。

14、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入如何办理?

答:第一步:在原先购买地社保中心办理转出手续;

第二步:北京市办理转入手续,需提交的材料如下:《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申请表》(一式两份)、《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申请表》(一式两份)、转出地社保中心出具的《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凭证》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凭证》(原件)、劳动合同原件和一份复印件、参保人身份证复印件(一份正反面复印件)、参保人的户口本(一份首页、本人页复印件)。

15、持社保卡怎样看病?

答:首先,在挂号时必须出示社保卡,现金交纳个人自付、自费费用,医院为参保人员出具收费票据;其次,到诊室看病时,要向医生主动出示社保卡和医保手册;第三,交费时,须将社保卡和交费单据一起交给结算人员,缴纳个人自付、自费部分费用;最后,拿到结算单据后,认真核对单据上的各项内容,收回社保卡。

16、未领取到社保卡期间(持有新发与补换社会保障卡证明)如何看病?

答:参保人在未领取到社保卡期间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时,需要主动出示《新发与补换社会保障卡证明》。定点医疗机构根据该证明采集有关的信息,并上传费用明细。定点医疗机构为参保人结算医疗费用时全额收取现金,出具相关单据,参保人持单据进行手工报销。

17、怎样了解社会保障卡就医相关政策?

答:参保人员对“持卡就医,实时结算”相关政策有不明白的,可以拨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咨询电话12333了解具体内容,查询社保卡信息可拨打服务热线96102。

18、社保卡丢失后怎么处理?

答:应先进行预挂失,可拨打社保卡服务热线96102(24小时服务)进行电话挂失。预挂失的有效时间为10天,超过有效时限自动解挂。如果在预挂失有效期内找回社保卡,急需看病就医的,可持本人身份证到社保卡服务网点办理撤销预挂失手续。持卡人确认遗失的社保卡无法找回后,须持本人身份证到社保卡服务网点进行正式挂失,同时办理补卡手续,15个工作日后,申请补卡人持本人身份证和《领卡证明》到申办地社保卡服务网点领取新的社保卡,补卡收取制卡工本费。正式挂失后的社保卡不能撤销挂失,该卡已作废。

19、在使用社保卡之前,如已发生门诊医疗费用,如何报销?

答:参保人员在使用社保卡之前应尽早将手中已发生的门诊医疗费用单据报销。如持卡就医前发生的门诊医疗费用尚未申报的,持卡就医时在起付线以内的门诊医疗费用需要交全费,超过起付线部分的费用,只需交纳自己自费和自付部分。领卡前未申报的门诊医疗费用需要到区社保经办机构手工报销,报销时不会再次扣除起付线。

20、查询社保卡内信息时需要输入密码吗?初始密码是什么,如何修改?

答:需要输入密码。初始查询密码为本人社会保障号码的后六位。有三种方式修改密码:可到卡服务网点修改;在自助终端机上自助修改;或拨打社保卡服务热线96102自助语音服务进行修改。如果密码忘了,则只能到卡服务网点办理密码重置。

21、哪些情形需进行社保卡信息变更?

答:(1)医疗保险在职转退休;(2)残疾军人新参保;(3)转换医疗保险险种;(4)特殊病种审批;(5)手册丢失补领手册。

22、已领取社保卡的参保人员,其手中的医保手册(蓝本)是否继续使用?

答:北京市的社保卡将分期分批发放,在社保卡完全替代医保手册(蓝本)之前,社保卡与医保手册(蓝本)并行使用。医保手册(蓝本)停止使用时,社保中心将向全市发布通知予以告知。

23、参保人员什么特殊情况下发生的全额现金垫付医疗费用可进行报销?

答:如遇有急诊未持社会保障卡、计划生育手术、企业欠费、手工报销或补换社保卡期间、参保后未发社会保障卡等情况就医的,仍由参保人员个人现金全额垫付医疗费用,不能在医院直接完成实时结算,符合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条件的,要按照手工报销手续流程办理。

24、如何读懂实时结算收费票据?

答:实时结算收费票据明细中,医疗保险范围内金额能够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费用总额。

本次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按照政策规定应由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费用总额,包括门诊大额医疗,退休人员补充保险,残疾军人补助。

“本次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包括三部分内容:

(1)自付一:按比例个人应负担的医疗费用(包括起付线和超封顶线以上金额);(2)自付二:乙类目录中需要个人负担的金额(如乙类药品中个人自付的10%的医疗费用);

(3)自费:报销范围(即药品、诊疗、服务设施三个目录)以外的医疗费用;

当次就医医疗费用总额=本次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本次个人负担。

25、发生工伤事故后就医,如何区分是否应当用社保卡实时结算?如实时结算了,后又被认定工伤,如何解决?

答:如果认定确实是工伤事故,应全额垫付医疗费用,后经由工伤保险报销;如实时结算,后又被认定工伤,参保人员将实时结算的费用办理退费,再全额垫付医疗费用,事后将全额垫付的医疗费用申报至区县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进行手工报销。

关于生育保险

26、生育保险待遇包括什么?

答:生育保除待遇包括:生育津贴、生育医疗费用和计划生育手术医疗费用。享受待遇人员为当期缴费人员,当期没有缴费的就不能享受生育保险待遇。

27、如何办理享受生育津贴待遇?

1)生育津贴待遇如何计算?

答:如果发生生育可以申报生育津贴。生育津贴为女职工产假期间的工资。计算方式按照女职工本人生育当月的缴费基数除以30再乘以产假天数计算。

2)产假天数如何计算?

答:(1)正常生育产假为90天,晚育的增加30天,难产的增加15天,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15天。

(2)女职工妊娠12周(含)流产的产假为15天。12周以上,16周(含)以内流产的产假为30天。16周以上28周以内流产的产假为42天,怀孕28周以上终止妊娠的产假为90天,其中包括产前休假15天。

3)如何办理享受生育津贴手续?

答:(1)已参加生育保险的女职工发生生育申报材料:《北京市生育服务证》原件及复印件、《定点医疗机构出具的婴儿出生证明》原件及复印件、《医学诊断证明书》复印件、《结婚证》原件及复印件、《医疗保险手册》、<北京市生育保险申领待遇职工登记表>、产前是否休15天假的证明,并加盖单位公章。(2)已参加生育保险的女职工发生引、流产申报材料:《女职工的引、流产证明》复印件、《结婚证》原件及复印件。《医学诊断证明书》复印件。

4)如何办理享受晚育奖励津贴的手续?

答:夫妻双方如果都上了生育保险,只有一方可享受晚育津贴。

(1)夫妻双方均已参加生育保险的申报材料由女方单位负责申报:《北京市生育保险申领待遇职工登记表》、《结婚证》原件及复印件。

(2)女方未参加生育保险,男方参加生育保险,由男方单位申报:《北京市生育保险申领待遇职工登记表》、《北京市生育服务证》原件及复印件、《定点医疗机构出具的婴儿出生证明》原件及复印件、《医学诊断证明书》复印件、《结婚证》原件及复印件。

28.计划生育手术医疗费用如何结算?

答:已婚职工参保人因实施计划生育手续和生育分娩住院治疗的需同时出示《北京市医疗保险手册》、(或者《社保卡领卡证明》)和《北京市生育服务证》就医。住院发生的费用均直接和医院进行网络结算,计划生育手术(门诊)报销提供单据:费用收据、药品处方、检查治疗费明细、医学诊断证明。

29、生育医疗费用如何结算?

答:职工生育、实施计划生育手术应当按照本市基本医疗保险就医的规定到具有助产、计划生育手术资质的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职工就医应当出示社保卡或者《社保卡领卡证明》、《北京市医疗保险手册》;需住院治疗的,同时出示《北京市生育服务证》。生育医疗费用应与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住院分娩的医疗费用符合生育保险规定的由定点医疗机构记帐。参保人员只需交纳个人负担部分。因特殊情况住院发生的由个人与定点医疗机构现金结算的生育和计划生育手术的医疗费用,属于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规定采用定额方式结算的,职工实际发生的符合生育保险报销规定的费用高于本市定额结算标准的,按照定额标准报销;实际发生费用低于本市定额结算标准的,按照实际发生金额报销。

30、产前检查费用如何结算?

答:产前检查的医疗费用需在妊娠结束后提交门诊检查的医疗费用收据、检查治 疗明细及处方底方、《北京市医疗保险手册》、《北京市生育服务证》。

支付标准为:妊娠至分娩前的产前检查费限额支付标准为1400元,其中:妊娠1至12周末的产前检查费:520元;妊娠1至27周末的产前检查费:850元;妊娠第13至27周末的产前检查费:330元;妊娠第13周至分娩前的检查费:880元;妊娠第28周至分娩前的检查费:550元。关于失业保险

31、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是如何规定的? 答: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是根据其失业前累计缴费的时间确定:(1)计缴费时间满1年不满2年的,领取3个月的失业保险金;(2)累计缴费时间满2年不满3年的,领取6个月的失业保险金;(3)累计缴费时间满3年不满4年的,领取9个月的失业保险金;(4)累计缴费时间满4年不满5年的,领取12个月的失业保险金;(5)累计缴费时间满5年的,领取13个月的失业保险金;(6)累计缴费时间满5年以上的,每满一年增发一个月失业保险金,但最长不得超过24个月。

32、什么情况不列为核定计算领取失业保险金的缴费时间? 答:(1)1999年10月31日前中断就业前的工龄;(2)已计算过领取失业保险金的连续工龄和缴费时间;(3)未按规定缴纳失业保险费的时间。

33、哪些职业失业后可以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答:(1)劳动(聘用)合同到期终止的;(2)因用人单位原因解除劳动(聘用)合同的(如:企业被依法宣告破产、企业按照有关规定经济性裁员、用人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被撤销、解散、关闭、清算,根据《劳动法》第32条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等);(3)协商一致解除劳动(聘用)合同的;(4)被用人单位辞退的;(5)被用人单位除名或者开除的;(6)符合法律、法规或者市政府有关规定的其他情形

34、失业保险基金由那些构成?

答:根据《北京市失业保险规定》的规定,失业保险基金由下列各项构成:(1)单位缴纳的失业保险费;(2)职工个人缴纳的失业保险费;(3)失业保险基金的利息;(4)失业保险费滞纳金;(5)财政补贴;

(6)依法纳入失业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

35、那些失业人员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

答:具备下列条件的失业人员,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

(1)按照《北京市失业保险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的;(2)非因本人愿意中断就业的;

(3)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按照规定同时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

36、什么情况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

答:根据《北京市失业保险规定》的规定,失业人员在领取保险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并同时停止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

(1)重新就业的;(2)应征服兵役的;(3)移居境外的;

(4)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5)被判刑收监执行或者被劳动教养的;

(6)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指定的职业介绍服务机构介绍的工作的;(7)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的。

关于工伤保险

37、哪些情况下受伤可以认定工伤?

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2)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3)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4)患职业病的;

(5)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2)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3)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38、工伤保险基金列支包含哪些?

答:工伤保险基金列支包含如下部分:(1)工伤医疗费;(2)一至四级工伤人员伤残津贴;(3)一次性伤残补助金;(4)生活护理费;(5)丧葬补助金;(6)供养亲属抚恤金;(7)一次性工亡补助金;(8)辅助器具费;(9)工伤康复费;(10)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费用。

39、北京市工伤赔偿标准是多少?

1)2011年北京市职工因工死亡工伤赔偿标准:

(1)丧葬补助金为25207元(赔偿标准为: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北京市上一即2010年职工月平均工资,即50415元/2);

(2)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为382180元(因工死亡职工一次性工亡补助金赔偿标准为:2010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即19109元*20倍);以上两项合计为:407387元。

(3)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 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供养亲属的具体范围详见 《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规定》。

2)2011年北京市职工1级工伤伤残等级工伤赔偿标准:

(1)一次性伤残补助金赔偿标准为:一级伤残为27个月的本人工资,但最高为340281元、最低为68056元;

(2)伤残津贴:一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90%(最低不得低于2171元/月),直到本人退休或死亡。

3)2011年北京市职工2级工伤伤残等级工伤赔偿标准:

(1)一次性伤残补助金赔偿标准为:二级伤残为25个月的本人工资,但最高为315075元、最低为63015元;

(2)伤残津贴:二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85%(最低不得低于2142元/月),直到本人退休或死亡。4)2011年北京市职工3级工伤伤残等级工伤赔偿标准:

(1)一次性伤残补助金赔偿标准为:三级伤残为23个月的本人工资,但最高为289869元、最低为57973元;

(2)伤残津贴:三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80%(最低不得低于2016元/月),直到本人退休或死亡。

5)2011年北京市职工4级工伤伤残等级工伤赔偿标准:

(1)一次性伤残补助金赔偿标准为:四级伤残为21个月的本人工资,但最高为264663元、最低为52932元;

(2)伤残津贴:四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75%(最低不得低于1890元/月),直到本人退休或死亡。

6)2011年北京市职工5级工伤伤残等级工伤赔偿标准:

(1)一次性伤残补助金赔偿标准为:五级伤残为18个月的本人工资,但最高为226854元、最低为45370元;

(2)保留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的,由用人单位安排适当工作。难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单位按月发给伤残津贴。五级伤残的,为本人工资的70%(最低不得低于1764元/月),并由用人单位按照规定为其缴纳应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

(3)经工伤职工本人提出,该职工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A、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以北京市上一即2010年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计发,五级18个月,即75618元。

B、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以北京市上一即2010年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计发,五级12个月,即50412元。以上A+B=126030元。以上(1)、(3)两项合计为:最低赔偿额为171400元、最高赔偿额为352884元。7)2011年北京市职工6级工伤伤残等级工伤赔偿标准:

(1)一次性伤残补助金赔偿标准为:六级伤残为16个月的本人工资,但最高为201648元、最低为40329元;

(2)保留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的,由用人单位安排适当工作。难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单位按月发给伤残津贴。六级伤残的,为本人工资的60%(最低不得低于1512元/月),并由用人单位按照规定为其缴纳应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

(3)经工伤职工本人提出,该职工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A、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以北京市上一即2010年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计发,六级15个月,即63015元。

B、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以北京市上一即2010年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计发,六级10个月,即42010元。

以上A+B=105025元。以上(1)、(3)两项合计为:最低赔偿额为145354元、最高赔偿额为306673元。8)2011年北京市职工7级工伤伤残等级工伤赔偿标准:

(1)一次性伤残补助金:赔偿标准为:七级伤残为13个月的本人工资,但最高为163839元、最低为32767元;

(2)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以北京市上一即2010年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计发,七级12个月,即50412元。

(3)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以重庆市上一即2010年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计发,七级8个月,即33608元。

以上三项合计:最低赔偿额为116787元、最高赔偿额为247859元。9)2011年北京市职工8级工伤伤残等级工伤赔偿标准:

(1)一次性伤残补助金:赔偿标准为:八级伤残为11个月的本人工资,但最高为138633元、最低为27726元;

(2)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以北京市上一即2010年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计发,八级9个月,即37809元。

(3)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以北京市上一即2010年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计发,八级6个月,即25206元。

以上三项合计:最低赔偿额为90741元、最高赔偿额为201648元。10)2011年北京市职工9级工伤伤残等级工伤赔偿标准:

(1)一次性伤残补助金:赔偿标准为:九级伤残为9个月的本人工资,但最高为113427元、最低为22685元;

(2)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以北京市上一即2010年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计发,九级6个月,即25206元。(3)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以北京市上一即2010年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计发,九级4个月,即16804元。

以上三项合计:最低赔偿额为64695元、最高赔偿额为155437元。11)2011年重庆市职工10级工伤伤残等级工伤赔偿标准:

(1)一次性伤残补助金:赔偿标准为:十级伤残为7个月的本人工资,但最高为88221元、最低为17644元;(2)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以北京市上一即2010年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计发,十级3个月,即12603元。(3)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以北京市上一即2010年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计发,十级2个月,即8402元。以上三项合计:最低赔偿额为38649元、最高赔偿额为109226元。备注:

1、以上各项工伤赔偿标准根据国务院新修订的于2011年1月1日起实施的最新《工伤保险条例》、2004年的北京市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以及2011年北京市关于工伤的相关政策计算所得。

2、除以上各项赔偿外,工伤赔偿项目还包括医疗费、停工留薪期工资、护理费、住院伙食补助费、残疾辅助器具费、必要的康复费用等。

3、以上赔偿金额标准按北京市2010职工年平均工资50415元,即月平均工资4201元为基数计算。

4、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109元。

5、属于工伤职工本人书面提出自愿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的情形,工伤职工距法定退休年龄超过五年(含五年)的,应当支付全额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不足五年的,每减少一年扣除全额的20%,但最高扣除额不得超过全额的90%。工伤职工达到退休年龄或者办理退休手续的,不享受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6、本人工资,是指工伤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前12个月平均月缴费工资。本人工资高于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300%的,按照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300%计算;本人工资低于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照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

知识即生活,物理即社会 篇6

关键词:物理素养;物理兴趣;物理现象;物理原理

G633.7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是一个全民学习的社会。学习的对象不再是局限于在校的学生了,而是社会中所有的人了。社会生产结构的调整、各项生产部门的细化都在促使着生产过程中的人不断地学习各种技术、掌握各项技能,使他们在一定的生产领域内具有该领域的工作素养。那么,我们的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究竟应该具有怎样的物理素养呢?我们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呢?

学生经过物理课堂的学习,随后走上社会,随着时间的迁移,我们在物理课堂中学习和研究的物理事实和物理定律很可能被学生忘记。那么,我们的物理课堂希望学生能够留下什么印记呢?是我们物理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理性思考的习惯。这就是我们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所拥有的物理学的素养。让这些物理学科的素养成为他们行为的习惯,成为他们的一项基本素养,这也是我们初中物理课程学习的价值。

知识是人类在整个社会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是在人类的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创造和发现的;我们的物理知识就来源于前人的生活中,来源于他们对生产实践的总结与概括;所以,知识来源于我们的生活,知识及生活。同样,知识也在人类的历代替换中被继承和发展着,时代的社会烙印总被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知识记载着;社会在人们不断掌握新知识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向前发展;所以,知识的价值存在于我们的社会,只有在社会的发展中才能体现,我们的物理知识价值也只有在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才具有价值,物理及社会。

培养初中学生的物理素养,就是要将我们的物理教学融入学生的生活,融入我们的社会。让学习物理的学生们喜欢我们的物理课堂,热爱物理学习,对物理学习有浓厚的兴趣;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发现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理现象,并能够挖掘出其中的物理原理和更多的内涵;让我们的学生着眼于社会,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社会生产中的问题,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跃进。

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

一、用实验引导课堂的教学

初中物理教学在内容上是眼于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过程。物理学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我们的教学中一定要多做实验;在实验内容的讲解模拟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合学生的生活,缩短学生认识上的差异;在实验的组织上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最大程度地改革实验教学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初中物理的兴趣,我们要改革我们以往的老师或学生简单呈现实验过程的教学方法,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观察物理现象,产生疑问,从而提出问题;再大胆地猜想问题的答案,提出自己的猜想;再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同学之间再相互交流讨论。

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还更深层次地培养了学生的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物理学习中,学生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也会逐渐被培养起来的,那时学生们就会主动喜欢我们的物理课堂,热爱物理学习,对物理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如何让我们的学生能够挖掘出物理现象中的物理原理和内涵?

一、老师要精点,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我們的物理老师要研究好初中物理教材、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考试说明,做到有针对性地挖掘重点知识点的应用空间,把握好问题的方向,学会用设计连环式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对已发现的物理现象的思考,老师要做到精点问题的要点,要有的放矢。让我们的学生容易理解问题,也能学会思考,更能轻松挖掘出物理现象中的物理原理和内涵。

二、老师要给学生的物理课堂创建思考的空间

物理课堂内的时间是有限,这就要求我们的物理老师对物理理论部分做到精点精讲,用动画展现出物理现象,用实验描述物理现象、变化的过程;要求我们的物理老师在解剖物理理论时要能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学生们呈现出物理知识点,能够把深奥的物理理论简述成一个个通俗的片段,能够把复杂物理变化过程变成一个个简单的流程让有疑惑的学生们容易理解,能够理解,。尽可能地留出更多的时间给我们的学生,让他们去思考,去讨论。

三、老师要学会多闭嘴,少说话。

物理教学核心就是让学生具有科学的思维,让他们能够研究问题,能够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拥有创新的意识。所以我们的物理老师们要学会多闭嘴,少说话,把时间留给学习中的学生们。不要代替学生分析、解答,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和方法,去发现物理现象中的物理原理和内涵。

如何让我们的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社会生产中的问题呢?

一、物理课堂中,我们的学生要学会思考,要积极思考,还要要学会逆向思考。物理的学习离不开思考,课堂内的每一位同学都要去认真思考,学会用自己的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案与别人的方案相对照比较,比较优劣,慢慢扩展自己的思考空间,积累自己的思考能力;当问题出现时,当思路无法展开时,感到思绪不前时,可以尝试另一种思考方式—--逆向思考,也许会豁然开朗。

二、物理课堂中,我们的学生要多开口,多发表个人看法,多讲讲个人的疑问。同学之间要多讨论问题,多争论问题,相互之间要多合作解决问题,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想法,要不怕犯错误;要想说,要多说,这样就会逐渐完善个人的物理思维,也将提高自己的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社会生产中的问题的能力。

希望我们的学生有的远大的人生理想,能够融入课堂,投入到课堂中;对我们的物理这门学科有兴趣,能够做到埋头钻研,拥有很深物理素养。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物理,在社会中应用物理,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社会生产中的问题,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跃进。

参考文献:

知识性社会 篇7

一、知识性———板书的内容和数量

板书的内容和数量, 属于“写什么?”“写多少?”的问题。应该“写什么”和“写多少”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因素应予以考虑。

1.“题眼”着手

在课堂中, “入题”和“点题”是教学的必要步骤, 因此, 板书自然应从“题眼”入手。因为对一篇课文而言, “题眼”提纲挈领、画龙点睛, 抓住了“题眼”, 就意味着抓住了教学内容的核心, 生成了板书中最突出、最醒目的部分。

例如, 教学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显然是题眼, 也是板书的标题;但同时, “百家”中的“家”、“争鸣”中的“鸣”又是眼中之眼, 是引领“百家争鸣”教学的中心话题。因此, 通过“家”引出“人物”, 通过“鸣”亮出“观点”, 就能把课文中最重要的部分———“儒道墨法兵”等各家及其主要观点以板书的形式明确地标示出来 (见下图) 。

又如, 教学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的“学习化社会”, 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学习化”这一抽象概念, 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同时也是本课板书设计的难点。引导学生从时间、空间、对象、手段等方面去总结“学习化社会”的一些特点, 在帮助学生建构出一个经验化概念的同时, 就把“学习化社会”这一课文的题眼及其解释摆到了板书最中心、最醒目的位置, 能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见下图) 。

2. 内容要凝练

板书是“微型教材”和“内容窗口”。要在有限的时空内简洁概要地呈现教学内容的基本信息, 板书必须做到内容凝练。

例如,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妈妈的账本”一课, 内容生活化, 贴近学生的生活, 但知识体系相对缺失, 难以提炼和概括, 常成为教师板书设计的难点。如何把生活化的感性内容用几个凝练的词语来表达?在本课板书的设计中, 笔者采用了“一本”“两端”“三工具”的方式:“一个账本”, 即课题“妈妈的账本”, 教学从虚拟的“妈妈的账本”开始;“两个端口”, 即“收入和支出”, 这个关联着家庭经济生活中“开源和节流”的内容, 其中记账就是预算或决算, 是理财的具体行动;“三个常用理财工具”, 即关于储蓄、债券、保险等内容的学习 (见下图) 。

又如,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描述了19世纪70年代以来, 中国社会生活丰富而又有特点的变化, 板书设计可以用“什么在变”“怎样在变”“为什么变”三问来提炼主题、串联内容。一个问点, 一个角度, 归类思考, 简洁导语, 帮助学生建立起了一个发现变化、释读变化、探究变化的学习框架 (见下图) 。

二、逻辑性———板书的顺序和链接

板书的顺序和链接, 涉及的是“写的顺序”“写的时机”等问题。因为板书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静态呈现, 更是教学过程的动态演示;不仅是知识的罗列, 还是教材的“文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的综合。因此, 设计板书顺序和链接应很好地体现教学的逻辑性这一本质。

1. 寻找逻辑起点

仔细分析, 不难发现, 每篇课文都蕴涵着多条逻辑, 如学科的知识逻辑、教材的编排逻辑等, 有逻辑就有逻辑起点, 它反映了教师对课文的解读和对编意的领会。当然, 逻辑起点有时并不是显性可读的, 需要教师去寻找, 从而确定课文话题从哪儿开始更为合适。

例如, 教学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从历史中获得什么”, 从课题看, “获得什么”是教学目的, 而要“从历史中获得什么”, 首先应对“什么是历史”有初步的理解, 然后再从具体的历史人物、事件中体会“历史的作用”, 最后才能获得“对待历史学习的态度”。按此思路板书, “从历史中获得什么”的逻辑起点就明确无误了 (见下图) 。

2. 遵循认知顺序

由于板书内容的书写顺序、板书内容间的链接以及书写和讲练的协调等无一不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 所以, 板书设计应遵循学生的认知顺序。

例如,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新航路的开辟”, 由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路线和影响四部分组成, 显然是依历史事件的顺序编撰的。但笔者以为, 学生看到课题的时候, 可能首先感知的不是原因、条件, 而是路线, 因为绝大多数学生都会下意识地联想到哥伦布、麦哲伦经历过的航海路线。为此, 在板书设计的时候, 笔者根据学生的这一认知顺序的特点, 调整了板书内容的链接顺序, 第一步就指导学生学习“航路的概况”, 第二步才引导学生探究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第三步进而让学生体会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见下图) 。

再如,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我们都是当家人”一课, 从国家投入公共设施说起, 引出了国家最重要、最稳定的收入———税收, 接着介绍了税收的相关知识及未成年人与税收的关系。依此顺序设计板书是本课导入的通行选择。但笔者在实践中发现, 本课最大的难点并不是学生不知道国家的收入主要从哪里来, 而是为什么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为此, 笔者对“我们都是当家人”一课作了如下的板书设计, 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见下图) 。

三、艺术性———板书的形态和色泽

板书的艺术性既体现于板书的形态和色泽, 又体现在版面布局上, 它们共同作用于师生的视觉感官, 产生提示、强调、审美等的强烈效果。

1. 注重板书的形态

在明确板书“写什么”“写多少”的前提下, 板书形态的艺术性应注重板书内容的排列、组合和版面的规划、布局等结构形态的美感。

例如, 在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认识人生的意义”教学中, 笔者的板书围绕“我是谁”“怎样活着”“为什么活着”三个问题呈放射状展开, 合理地展现了知识逻辑, 有效地阐释了教学主题, 在形态上体现出对称、呼应之美, 使“每个人对‘人’有不同的解释, 经历不同的人生, 产生不同的人生意义”的教学主旨跃然而出 (见下图) 。

2. 调和板书的色彩

调和板书的色彩, 首先是为了吸引学生注意, 强化板书的内容, 突出教学的重点;其次则是通过调和色彩, 使其和谐悦目, 优化教学效果。

一般地讲, 课文的题眼和关键词往往应加以色彩;而同一层面、同一类别的板书内容, 则常标以同一颜色。例如, “中世纪的王国与帝国”一课, 以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发展为线索, 描述了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及其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其间“中世纪”里的“王国”“帝国”的演变是题眼, 属时间维度;“封建”的制度及其主要国家是重难点, 属空间维度, 如果在板书的色彩设计中有意识地着以不同的色彩 (限于印刷, 上述题眼和关键词用斜体字标出) , 如此浓妆淡抹, 不仅有助于美观, 更能突出重点, 层类分明, 促进学生的学习 (见下图) 。

当然, 板书的形态和色泽是板书的外形, 它服从于内容, 服务于教学, 不应过于花哨、繁复, 以免喧宾夺主、适得其反。

知识产权的社会功能研究 篇8

知识产权的社会功能可以从资源配置、社会利益矛盾调节、推动和规范竞争、创新激励、保护传统知识这几个方面来分析。

1 知识产权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知识产权制度是现代产权制度的核心构造, 它对于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方面的作用, 发挥着比物权制度更为基础性的作用。

首先, 从资源存在的形式以及作用方式来分析, 资源主要包括静态资源和动态资源。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知识水平的提高, 决定了对静态资源的利用程度, 从这一点来看, 科学技术和知识资源要远比自然资源还要稀缺。所以, 人们需要通过制度化的方式来界定此类产品的产权。

其次,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 人们主要通过价格信号来达到资源利用的目的。若要确保价格机制能够正常运转, 交易者一定要为用于交换的物品标注明确的、允许随意转让的产权。因此, 人们的交易行为以及彼此的利益关系就要通过产权制度来处理。当前, 知识技术产品是一种稀有的资源和生产要素, 只有具备明确的产权信息的知识和技术才能参与市场交易。否则, 若是没有辨别产权归属就盲目交易, 产品的价值和稀缺程度就无法通过价格信息反映出来。因此, 如果价格信号是资源优化配置的指示器, 那么产权便是价格的载体, 产权界定则是价格体系形成并充分发挥功能的保障。

再次, 从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来分析, 二十世纪以后, 科学技术逐渐成为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科技以及知识的运用在其他要素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投资及贸易的全球化趋势的逐步扩展, 国民经济不再过分依赖于一般的资源, 而营销经验、商业信誉和科学技术等“无形资产”逐渐成为促进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2 知识产权是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矛盾的调节器

知识产权制度体现了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 通过调节个人和社会之间利益矛盾, 提高了对社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

我们根据现代产权经济学的相关研究得知, 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情况下, 产权系统就会影响人们活动的行为或效率。国家根据制定的知识产权制度, 赋予产品设计者或发明人一定的垄断权, 同时也要求其公开发明内容, 使其享受经济利益的同时, 避免其垄断产权市场。

实际上, 保护设计者或发明创作人的经济效益只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功能之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人们主要根据社会对其产品的认可度来评判设计者或创作人的创造力。知识产权的申请也尤其严格的操作流程, 这样能够确保设计者或发明人的成果的科学性和社会有益性, 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等社会成员对其产品的认可。这就为设计者或发明人个人能力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条件, 以充分展示人的内在素养, 同时培养其人格魅力。

3 知识产权具有推动和规范竞争的作用

知识产权制度所形成的有限垄断与经济学一般意义上的垄断有本质的差别, 它没有限制竞争, 而是推动和强化竞争的有力手段。

首先, 从产品的特征上分析, 同类物质产品具有同质性, 生产者只有通过批量生产才能达到消费者不断增长的需求。很多大中型企业正是利用这种生产模式达到独占生产及市场的目的, 从而进一步形成市场及价格的垄断。知识产品具有非同质性, 一种知识产品根本没必要重复生产, 任何对知识产品的重复生产都将极大的浪费自然资源及社会资源。因此, 第三者在知识产权制度形成垄断的条件下必须经过两种选择, 一是走独立开发新技术的道路;二是支付费用, 通过投资技术研发, 达到运用新技术的目的。其中, 独立开发之路促进技术的更新换代, 而后者则是扩散及传播新技术。

其次, 对知识产品的垄断实际是对产品使用权的垄断。对于发明技术而言, 垄断行为是完全公开的, 同时允许其进一步扩散或传播。目前的构成技术系统的因素越来越多, 大量资金成本被用于开发新技术, 而且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呈现缩短的趋势, 这是当前科技发展的一个突出的特点。知识产权制度中严格规定了专利公开的义务, 便于个人或开发机构尽快掌握解先进技术, 促进下一代产品的更新。同时, 一部分没有独立开发能力的企业也可以通过许可使用制度来使用先进的技术。

知识产权制度在推动和强化竞争的同时, 通过对知识产权权利主体和客体, 以及权力义务的设定对交易秩序进行规制, 以确保其始终在公正有序的条件下参与市场竞争。

4 知识产权具有创新激励功能

知识产权的创新激励功能指的是其通过权利的界定及保护, 赋予创新者对知识产品一定期限内的专利权, 使享有专利的个人能够明确创新投资回报的期限, 激励其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利用权利限制, 维护知识的外部性, 确保创新活动的持续性。技术或知识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部分排他性。

在知识产权制度中, 对于产权的界定及保护充分体现了它的这种性质。其中, 知识产权的保护主要通过确保创新者从创新中受益而激励创新。

5 知识产权是传统知识的重要保护手段

利用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传统知识主要有以下几种制度:

5.1 著作权保护。

传统知识中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或表达, 如故事、传说和神话、服装、挂毯、地毯、音乐、雕塑、木刻等都可以成为著作权保护的客体。

5.2 专利权保护。

一是对于遗传资源来讲, 专利可授予从自然界现有的动植物、有机物中分离、微生物、基因结构开发或合成的产品;专利权也可以授予和资源开发及资源利用相关的方式, 以及土著人熟知的、与这些条件相符的方式;应用全部的基于生命资源及基因的技术成果, 以及能得到未公开的、具有利用价值的专利技术, 总之从理论层面来分析, 这些技术同样具有获得专利保护的资格。二是木器、皮革、服装及家具等传统手工产品的形状、设计也能申请国有专利法中涉及外观设计专利保护的权利。

5.3 商标法保护。

即通过保护含有传统知识的商品或服务而间接地保护传统知识。商标保护期可以通过续展而不断延长和商标权可以为集体所有这两方面, 特别适合传统知识的特点。

5.4 地理标志保护。

若将产品特征归结于某社区的传统知识, 那么可以通过保护该社区的地理标记尤其是原产地标记来保护该产品, 从而间接地达成对有关传统知识的保护。

5.5 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

传统的工艺、配方或祖传秘方等具有传承价值的知识内容, 可作为TRIPS协议第3条所规定的未公开信息或商业机密予以保护。维护知识产权方面的反不正当竞争行为, 实际上是知识持有者经过深思熟虑, 有目的地将相关信息作为秘密保护起来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张军.《现代产权经济学》, 上海三联书店, 1991年版.

[2]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3]保罗·A·萨缪尔森.《经济学》, 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2年版.

[4]吴汉东.科技经济法律协调机制中的知识产权法[J], 法学研究, 2001, 6.

[5]董涛.TRIPS竞争规则研究[J], 法治论从, 2003, 5。

谈院外急救知识的社会普及 篇9

案例:5岁的楠楠在幼儿园吃饭时误把花生米吸入气管, 现场错误的急救方法未能将异物排出, 老师急忙把楠楠送到就近医院急诊室, 然而一切已经晚了, 急诊科医生全力抢救也未能挽救孩子的生命。一粒小小的花生米, 现场不正确的急救, 将楠楠这个天真可爱的孩子从这个世界上带走了。

人们常说,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谁都知道, “万一”是小概率事件, 谁都不相信自己会遇见“万一”, 可是“万一”的危险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它并不遥远, 只是人们沉浸在恬适生活的时候, 往往忽略了危机四伏的隐患可能带来的伤害, 也忽略了掌握一些必要的急救知识。急诊科医生常说, 如果当意外事故和伤害发生时, 受害者身边的人稍有一点急救知识……是呀, 假如孩子身边的幼儿园老师懂得一点急救知识, 也许孩子的生命就不会这样流失了。

2. 急救的内涵与重要性

2.1 急救的内涵。

急救本义即紧急救护, “急”指时间, “救”指技术。2005年, 美国急救学顾问委员会强调急救是在最少、甚至没有医疗设备条件下, 对突发伤病受害者所实施的快速判断与紧急处置的一系列科学方法, 并且能够由旁观者 (甚至受害者自己) 所完成[1]。其内涵有4个方面: (1) 院外急救对象:为突然发病或受伤患者 (由灾难事故、意外伤害和急危重病等引起) 。 (2) 院外急救地点:为疾病或事故发生现场及转送途中。 (3) 院外急救人员:为第一目击者、自身受害者及医务人员等。 (4) 院外急救技术:为初期心肺复苏术、体外除颤术及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穿刺等最基本的常用救护技术。

2.2 急救的重要性。

院外急救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EMSS) 中的首要环节和重要的基础部分, 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大量临床资料表明因疾病死于医院外者占72%~80%, 大大多于医院内。我国每年有180万人发生猝死, 平均每分钟有3~4人因各种原因的疾病而猝死[2], 而猝死患者抢救黄金时间是4min, 严重创伤患者是30min, 及时有效的院外急救对于挽救生命、降低伤残死亡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很多患者由于没有及时得到正确的院外急救而丧失生命或留下终身遗憾。当今社会对院外急救工作的成效评价日益重视, 已将其作为衡量一个地区, 乃至一个国家急救工作水平和能力高低的标志。因此加强院外急救力量, 提高院外急救机构的应急能力是时代的需要。

3. 急救三要素

通讯、救护、运输称为院外急救的三要素。

3.1 早期呼救, 启动救援系统。

当灾难事故、意外伤害和急危重病等紧急事件发生时, 尽快呼救, 启动救援系统是抢救危重患者“生存链”中的第一步, 至关重要, 可以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呼救者可以在任何一部电话上免费拨打急救电话向急救中心呼救。1986年我国将“120”定为医疗急救电话, 1997年中国红十字会将“999”定为急救电话, 香港急救呼叫电话亦为“999”。呼救时应用最精炼、准确、清楚的语言说明以下几点: (1) 呼救者的电话号码、姓名、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身份和联系电话。 (2) 患者所在准确的地点, 尽可能指出附近街道的交汇处或其他显著标志。 (3) 患者目前最危重的情况, 如昏倒、呼吸困难、大出血等。 (4) 突发事件时说明伤害性质、严重程度、受伤人数等。 (5) 在现场已经采取的救护措施等。注意, 不要先放下电话, 要等急救中心的调度人员先挂断电话。如多人在现场, 救护与呼救同时进行;如一人在现场, 应先救护再快打电话。

3.2 院外救护。

院外急救是为了对患者进行生命支持、缓解症状、减轻痛苦、稳定病情、增加生存能力和机会, 以及预防危险合并症的发生。

3.2.1 现场安全评估:

应沉着冷静地评估急救现场环境的安全系数, 划分安全等级, 如存在环境危险因素时不可贸然救护, 应仔细分析和判断将其排除或具有良好的防护手段时才可施救, 否则对救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都会构成威胁。

3.2.2 采取正确体位:

体位应以不影响患者病情、舒适、减轻痛苦为度, 同时注意保暖。如意识丧失者, 平卧头偏向一侧或侧卧位, 防止喉部分泌物或胃内容物反流气管引起窒息;脑出血, 头高脚低仰卧位, 减少头部血流量, 降低颅内压;腹部损伤者, 仰卧位, 屈曲下肢, 防止腹部脏器受压而膨出;脊柱损伤者, 应平卧于硬担架上, 不可任意搬运或扭曲其脊柱部, 防止二次损伤等。

3.2.3 维持呼吸循环系统功能:

如缺氧者, 立即吸氧;开放性气胸者, 立即封闭包扎伤口, 变开放为闭合;气管异物阻塞者应立即快速向内上冲击脐上两横指处;口鼻腔内有异物及分泌物者立即清理;心跳、呼吸骤停者应立即对其进行初期心肺复苏术, 初期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判断患者有无意识、呼吸和大动脉搏动, 如无→立即呼救同时使患者仰卧于坚实平面上或身下垫硬木板→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进行人工呼吸→有条件时使用电除颤→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交替进行, 单人和双人按压与呼吸比例均为30:2, 做5个循环约为2min。

3.2.4 对症处理:

如出血, 应止血, 人体血液流失量超过全身血量的1/4~1/3时, 就有生命危险, 应立即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方法止血。开放性伤口, 应立即妥善包扎, 其目的是保护伤口、止血、减轻疼痛、减少污染、防止感染。骨折, 应固定、保护头颈部和脊柱等, 固定术是针对骨折的急救措施, 可以减轻疼痛, 防止骨折部位移动损伤血管、神经等组织造成严重并发症。烧伤, 应补液、保护创面, 化学烧伤尽快用清水冲洗创面、热力烧伤局部降温。急性中毒, 应减少毒物吸收、加速毒物排泄, 如果口服毒物应尽快催吐、导泻及对症治疗;如果皮肤染毒立即清洗皮肤及对症治疗。高热, 应物理降温等, 特别是小儿高热惊厥, 尤应注意。

3.3 转运。

在往医院转运患者时要注意几个问题: (1) 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判断, 对是否能转运做出决定。 (2)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转运方式, 如徒手、器械搬运或交通工具转运。 (3) 在转运途中应进行心理安抚、安置合适的体位及全程观察病情变化, 提前通知所到医院, 让其做好急救准备, 争取时间, 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的生命, 降低致残率。

4. 急救知识普及的必要性与方法

4.1 急救知识普及的必要性。

据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公众心肺复苏普及率在3%以内, 发达国家为25%~50%[3], 如此大的差距说明急救知识普及的不足将直接影响患者生存率, 因此普及急救知识, 建立一个不仅仅依靠医疗专业人员的“第一目击者”群体, 是势在必行的。院外急救中所强调的“第一目击者”和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第一目击者有所不同, 它不是指第一个看见疾病或事故现场的人, 而是指第一个在疾病或事故现场有能力为患者提供正确紧急救护的人。生命掌握在“第一目击者”手中, 这一说法一点也不过分。在现代生活中“第一目击者”越多, 对患者的救护越及时, 越能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随着“第一目击者”概念的提出以及急救知识、技能的社会普及, 患者身边的亲属、同学、同事、警察、消防员、保安人员、公共场所服务人员及路人等都应尽可能成为“第一目击者”。

4.2急救知识普及的方法

4.2.1中国红十字会卫生救护培训:

中国红十字会定期开展面对社会各阶层的卫生救护培训, 普及卫生救护知识和防灾避险技能, 参加中国红十字会卫生救护培训并取得相关的培训证书, 并且能够在疾病或事故现场利用所学的救护知识和技能救助患者。

4.2.2 医院、社区进行急救知识宣教:

各医院急诊科和社区可以利用一切机会举办各种急救知识讲座和培训班, 在各种媒体上 (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 进行急救自救、健康保健知识的宣传及组织各种情景剧来加强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性, 使全民急救知识的培训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

4.2.3 学校开设相关急救课程:

在医学类院校开设急救医学教育课程和急救护理课程, 制定统一的急救教材、考试考核办法和标准。在普通大中小学校, 包括幼儿园也应进行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 如何正确拨打急救电话及呼救应该是未成年人人生的第一课, 通过在校学习使学生们和小朋友们从小就有急救意识和适当的急救能力。

“抢救生命、缓解症状、稳定病情、安全转送”是院外急救核心内容[4]。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情况下, 院外急救的一切工作都是以保障和维护患者的生命为中心。但是做到这一点只依靠医院的医务人员是远远不够的, 而应是在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下才能做到做好的。

参考文献

[1]陈晓松, 等.现场急救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10:1.

[2]冯庚, 等.院前急救预案:现场急救攻防策略[M].第一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0, 8:9.

[3]李春盛.急诊医学高级教程[M].第一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 8:10.

知识性社会 篇10

一、创业型大学的产生

大学作为社会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直以来都在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而发生不断的发展变化, 创业型大学也是随着大学使命的演化而形成的。

1. 大学使命的演化。

19世纪中期以前, 大学的使命大部分还是在教学的范围内, 仅仅作为知识的传承和教育者角色和政府的下属机构孤立而单纯的运转。到了19世纪中叶, 作为特殊机构形式的研究型大学, 把在大学和科学协会发展起来的教学与科研两种活动结合了起来, 逐渐将科研纳入到了大学的使命中。研究型大学将知识进行汇集整理, 并萌发了一定的创新活动, 体现出大学对经济与社会发展贡献的潜能。

随着产业与商业机会慢渗透到大学的研究中, 创业型大学的土壤渐渐成熟, 由此大学有了第三个使命———进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使命, 并在新出现的基于持续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模式中将起着领导性的作用。进入到21世纪,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大学的使命已经逐渐从传统的教学和研究演变和扩展到注重经济与社会发展, 并在创新中起着重要作用。

2. 创业型大学肩负的创新使命。

20世纪初, 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名著《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 首先提出了“企业创新”的概念, 并将其定义为“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熊彼特认为“创新”包括五种情况: (1) 采用一种新的产品; (2) 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3) 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4) 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 (5) 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研究者一般把以上五种形式归结为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组织创新组织三类。

从定义来看, 对于真正的创新而言, 显然大学的教学研究的使命还不足以胜任。那么这时, 需要大学开始发挥它的第三个使命, 逐步由研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过渡。创业型大学倡导将创新的知识投入实际应用使之商业化, 并真正成为这些创新的实施者。

成为创业型大学有两个必要条件, 一是由足够的自主性, 尤其是在其战略方向上;第二点是它必须与其他机构密切的发生着作用, 而不是孤立于社会之外而存在的象牙塔。只有具备了这两个条件, 大学才能以有资格以主体的身份进入经济社会, 对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 进行创新活动。

因此, 创业型大学不仅作为新思想的来源为现有公司服务, 还以新的形式把研究与教学功能结合起来, 成为新公司形成的来源, 特别是在现今科学技术领域。从另一个角度说, 当开展大学增加与知识资本化相关的创业活动时, 现存产业可能同时既把它看作是竞争对手又把它看作合作伙伴。最终大学将与政府、企业共同构成知识社会的主体力量, 它在创新的过程中既同政府、企业有着紧密的关系 (可以是合作, 甚至是竞争) , 同时又保持了自己独立的身份。

二、创业型大学在知识社会创新中优势来源

创业型大学相对于政府、企业而言, 在现代知识社会中成为创新主要力量来源的优势也日趋明显。

1. 相对稳定的组织。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了, 各个国家的大学在很长的时间内, 无论从组织结构, 还是发展沿革上来看, 都是相对稳定的。尤其是一些具有悠久历史和卓越成就的大学, 几乎无一例外的都会长久的存在下去, 因而大学有着承载历史与传承知识的重要作用。

知识社会的创新, 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且风险极高的活动, 从这一点上看, 创业型大学既有企业的某些身份特征, 又拥有政府的相关支持, 同时自身还有抵御一定风险的天然优势, 这些使得大学在创新的投入上具有相对持久的稳定性。

2. 学生与教师的优势。

在企业里, 员工是一个相对固定的群体, 为了保持稳定性, 频繁的人员流动并不是企业所期望的。而大学则正好相反, 新旧学生的交替变化是大学能不断创新的决定性因素。大学正是通过进进出出的学生流获得了新的思想和方法, 利用新生的进入不断的更新研究群体, 通过他们毕业进入新的工作岗位不断的补充产业和政府。

同时, 教师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 相对于企业的管理人员, 大学的教师可以得到非要重要的空闲时间, 并拥有利用设备的自由空间和开展新创新活动的自主性。而企业的管理者一般更多的关注已有问题的解决, 疲于奔命。

3. 特殊的身份使得大学比企业更有优势作为真空地区的创新领导。

由于政府管理边界往往与经济区域不一致, 所以可能存在着政府领导的真空或空白。在这些区域里, 一所大学往往比一个企业 (因为区域内相关产业肯定不止一个企业) 更容易召集到合作伙伴, 进而在同企业互相作用过程中占领导地位, 填补这个空白。

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硅谷, 为了在周围形成新技术产业, 斯坦福大学在区域创新中起领导和组织作用。这个过程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在硅谷的公司形成活动, 起源于自19世纪末开始的鼓励斯坦福工学院学生创建公司的创业行动。当时, 人们意识到大的工程技术性大学需要公司作为区域支撑结构, 否则毕业生将会流动到别的地方。

三、创业型大学在知识社会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创业型大学将成为一只不容忽视的力量活跃在我们的社会和经济生活中, 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 创业型大学为知识社会培养和输送创新型人才。

知识社会创新最重要的就是人才, 大学一直以来就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职责。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任务, 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创业型大学无疑是培养和造就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的摇篮, 成为知识创新和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中心。高等教育办学结构布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建立起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目标。

对企业而言, 利用大学在人才、科研方面的资源, 以及大学较为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 能够缩短成长时间, 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创业型大学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以及解决就业等方面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 创业型大学为技术创新和区域发展提供孵化器。

新的财富需要基于知识经济活动源源不断的被创造出来, 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里, 创业型大学不仅有促进智力进步的重要作用, 而且还在促进经济增长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创业型大学、尤其是创业型大学的集合体, 能为技术创新和区域发展提供良好的孵化作用。比如于2007年9月批准成立哈尔滨理工大学科技园, 是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及科技创新资源, 集聚创新创业人才, 扩散高新技术, 实现知识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中心, 为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撑的创新创业基地;是产学研合作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是黑龙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高地。

3. 创业型大学或将成为知识社会创新的领导机构。

在美国学者亨利埃茨科威兹撰写的《三螺旋》一书中, 将创业型大学的独特作用同政府、企业联系在一起, 提出了著名的三螺旋理论。三螺旋的主要论点是: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中, 大学—产业—政府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改善创新条件的关键。产业、政府、大学都是三螺旋的重要成员:产业作为进行生产的场所;政府作为契约关系的来源, 并确保稳定的相互作用与交换;大学则作为新知识新技术的来源, 是主要生产力要素[1]。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他们可以看作是创新的新鲜力量) 由大学培养出来, 另一方面实施大学后继续教育与培训也在日益增加, 这些都标志着“大学的经济与社会实践活动正在被社会普遍接受”[2]。在知识社会中, 创业型大学面向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 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和创新资源,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撑的创新创业基地。通过重点建设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技术转移平台、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等, 解决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技术问题和共性技术问题, 发挥源头作用;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为发展高技术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预见, 在知识经济时代, 随着大学使命的不断演化和知识社会的到来, 创业型大学的优势得到进一步体现, 或将成为知识社会发展中创新的主要力量。

参考文献

[1]Rashdall, Hastings.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in the Middle Age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896.

社会保险知识问答(五) 篇11

答:冠心病、糖尿病、各种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血压(Ⅱ期以上)、帕金森氏综合症、肝硬化(失代偿期)、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慢性充血性心衰、器官移植后抗排斥免疫调剂治疗、甲亢、系统性红斑狼疮、脑血管疾病后遗症、慢性肝炎治疗巩固期、银屑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精神病(限于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障碍)。

具备申报门诊慢性病资格的中区直驻邕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有哪些?

答: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解放军第三○三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人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仁爱分院、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南宁市第三人民医院、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只可申报慢性肝炎治疗巩固期和肝硬化〈失代偿期〉)、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皮肤病医院(只可申报银屑病),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星湖门诊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一分院、南宁市福利医院(只可申报精神病〈限于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障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广西总队医院。

中区直驻邕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如何申报?

答:(1)参保人员在上述三级定点医院或专科医院医保科申请并填写慢性病审批表。

(2)备齐以下材料(均要由医院专科医师签名确认):

①代办医院出具的疾病诊断证明书;②患者近期有关病史的小结性资料(包括习惯用药及用量),有关临床化验单和辅助检查单(可提供复印件,但必须有医院盖章);③将慢性病审批表及备齐的材料由医院医保科送交至自治区社保局,由有关门诊慢性病评审专家评审;④一位参保人员最多申报三种门诊慢性病。

中区直驻邕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如何享受门诊慢性病待遇?

答:(1)参保人员在所申报的定点医院凭门诊慢性病治疗卡、医保卡就诊取药,所取药品或进行的诊疗项目必须在《慢性病药品目录》范围内,其费用才可累计慢性病起付标准及享受门诊慢性病医疗待遇。

(2)门诊慢性病每次取药量不超过14天。

(3)先由个人自付起付标准以下的医疗费用,累计满起付标准后的药费进入统筹基金按住院结算办法支付(普通门诊慢性病起付标准为每年600元,各种恶性肿瘤、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器官移植后抗排斥免疫调剂治疗不设起付线)。

中区直驻邕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如何申报异地门诊慢性病?

答:(1)参保人员需办理异地门诊慢性病的,先由单位医保专管员或本人到自治区社保局医疗保险部办理异地就诊备案手续,同时领取《广西中区直驻邕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确认申报审批表》。

(2)参保人员持《广西中区直驻邕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确认申报审批表》到所选择的异地三级定点医院按有关要求填写,并备齐相关病种资料。

(3)上述表及相关病种资料备齐后送自治区社保局医疗保险部,由有关门诊慢性病评审专家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发给异地门诊慢性病治疗卡。

(4)参保人员在异地医院看门诊慢性病时,必须严格执行中区直驻邕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用药范围,超出目录外药品费用按自费处理,每次取药量不能超过14天。

中区直驻邕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异地门诊慢性病费用如何报销?

答:(1)不能跨年度报销。当年的门诊慢性病费用必须在当年12月25日以前报销完毕,逾期者不予报销。

(2)报销时需提供的材料:

①门诊慢性病费用发票原件(须与普通门诊费用分别开具);

②书写规范、字迹清楚的慢性病用药处方和专门病历(可提供复印件);

③门诊慢性病费用明细清单(原件);

④参保人员医保IC卡、门诊慢性病治疗卡;

⑤经办人身份证原件。

(3)不能提供有效门诊慢性病费用发票、费用清单、处方、病历,视为提供材料不齐全,不能按慢性病费用审核结算。

哪些人员需要办理异地就医手续?

答:(1)退休后回原籍或随子女长期在异地居住的参保人员。

(2)参保单位驻外办事处的参保人员。

(3)因公出差、学习、探亲、休假,在外时间超过3个月的参保人员。

异地居住不足3个月的,产生的医疗费用怎么报销?

答:因公出差、学习、探亲、休假临时(3个月以内、含3个月)在外者,无需办理异地备案手续。因突发疾病发生医疗费用的参保人员,可由单位出具证明和有关材料申报。其所在单位需在规定的工作日内书面向社保经办机构报告住院地点和病情。

中区直驻邕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如何办理异地就医手续?

答:(1)参保人员到自治区社保局医疗保险部领取《中区直基本医疗保险在外人员办理异地就诊审批登记表》1份,按规定填写后由所在单位(或居委会)出具证明和意见。

(2)在居住地选择3家医院作为定点医疗机构,其中有1家是基层或社区医疗机构。当地未开展基本医疗保险的须选择公立医院。

(3)由所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和当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县级以上)确认盖章(在自治区内异地就医的参保人员除外)。

(4)送回自治区社保局医疗保险部审核备案。从审核备案确认即日起,参保人员在外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可按有关规定申请报销。

(5)若所选择的任意一家定点医疗机构有变更,需按1—4步骤重新办理申报手续。

中区直驻邕单位如何办理异地就医手续?

答:参保单位驻外办事处工作人员或退休后异地安置人员较多的,由参保单位集中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

(1)按个人申报程序填写完善《中区直基本医疗保险在外人员办理异地就诊审核登记表》。

(2)单位填报《中区直驻邕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在外人员申请异地就医年度登记表》并加盖有效公章后,以书面材料及电子文档的方式报送自治区社保局医疗保险部。

(3)每年12月中旬将本单位原已申请异地就医且下一年度仍继续在外的参保人员名单填报送自治区社保局医疗保险部。

(4)年度中有人员增减等变动的,须重新填报《中区直驻邕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在外人员申请异地就医年度登记表》。

中区直驻邕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异地就医医疗费用报销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答:(1)必须在所选择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发生的医疗费用才可申请报销。

(2)异地就医发生的医疗费用先由个人垫付,持必备的材料到自治区社保局医疗保险部申请报销(可委托他人代办)。

(3)1月1日至12月31日为一个报销年度,当年的医疗费用应在当年12月25日前报销完毕。如确属第4季度发生的医疗费用未能及时在当年度报销的,可延期至次年1月15日前报销完毕(结算标准按次年有关规定执行),逾期不予办理。

中区直驻邕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异地门诊医疗费用报销需要提供哪些材料?

答:(1)所在单位开具证明(已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者除外);(2)发票原件;(3)病历本;(4)门诊费用明细清单(原件);(5)参保人员本人医保卡;(6)经办人身份证(原件)。

中区直驻邕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异地住院医疗费用报销需要提供哪些材料?

答:(1)所在单位开具证明(已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者除外);(2)发票原件及复印件(提交材料时交复印件,通知报销时交原件);(3)病历本;(4)疾病证明书;(5)出院小结;(6)住院费用汇总清单(原件),其中单价≥200元的医用材料需医院注明该材料属于国产或进口;(7)参保人员本人医保卡;(8)经办人身份证(原件)。(注:所提供的就诊材料均需盖有医院公章)

中区直驻邕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如何办理转诊转院手续?

答:参保人员根据病情需要自己选择本级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在本级定点医疗机构间转诊转院不需办理转诊转院手续。转诊转院的原则是逐级转诊转院,先区内后区外。

需转自治区外诊治的病人,持转出医疗机构出具的《中区直驻邕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转统筹地区外诊治审批表》一式两份和病情摘要1份、所在单位证明1份及本人医保卡,到自治区社保局医疗保险部办理有关手续。

中区直驻邕单位参保人员哪些情况不予转诊转院?

答:以下情况不予转诊转院:

(1)诊断明确且可在本级定点医疗机构治疗的或已知转院后治疗效果仍不明确的病人。

(2)已经区外定点医疗机构诊治,需继续定期诊治且本级定点医疗机构能诊治的病人。

(3)危重病人一般不予转诊转院,应在就近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抢救、治疗;病情稳定后仍需转院时,按有关规定办理。

(4)未经自治区本级三级定点医疗机构同意的不予转自治区以外就医。

中区直驻邕单位参保人员转诊转院的医疗费用如何报销?

答:经批准转诊转院治疗的,发生的医疗费用先由个人垫付,持必备的材料(参照异地就医医疗费用报销须知及需提供的材料)到自治区社保局医疗保险部办理报销。

中区直驻邕单位参保人员已办理异地备案的人员如何办理转诊转院?

答:参保人员办理异地就医备案后,因病情需要到所选择的定点医疗机构以外的医院进一步诊治者,应提供所就诊的定点医疗机构出具的病情摘要和转诊转院意见,并报自治区社保局医疗保险部审核。未办理审核手续者,所发生的医疗费用不予报销。

知识性社会 篇12

知识组织是情报学研究前沿中的重要领域之一,所覆盖的范围十分广阔。知识组织(knowledge organization)一词最早于1929年由著名的美国图书馆学家、分类法专家布利斯提出。其著作《知识组织和科学体系》中论述了分类法的原则,主要初略地评述了古代、中世纪和近代编制的科学分类法。他从图书馆的角度提出“图书馆的各类知识的组织:在分类里,在使用目录里以及其他形式的图书服务中,应该采用科学方法和具有教育意义的途径来组织各类知识,这种方法和途径应该相对固定、趋于稳定[1]。”在我国,袁翰青教授于1964年在其论文中最早使用了“知识组织”一词[2],刘迅于1985年首次将“知识组织”作为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的一个内容提出[3]。到目前为止,主要有4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本文认为知识组织是以知识为对象的诸如整理、加工、表示、控制等一系列组织化过程及其方法[4]。”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逐渐从信息社会向知识社会迈进,人们将信息管理的目光转向知识管理,人们的认识也逐渐有信息组织转向知识组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组织”一直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所关注。

Richard P.Smiraglia 认为知识组织是从认知上的使用主义转变到了实证主义,从原始检索工具的功能性观察转变为基于实证研究结果的分析[5]。H.Peter Ohly认为知识组织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提出了知识组织2.0的思想,揭示了维基百科、Web2.0、语义网中的知识组织思想[6]。Ingetraut Dehlberg把知识组织作为一门系统化和结构化的科学,对知识单元进行组织,根据内在知识元素的概念应用以及概念划分方式来安排所有相关事物的内容[7]。国外知识组织研究从理论构建到实证研究,给我过知识组织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指导和可借鉴的先进经验。

吴晖于2007年对我国知识组织十多年来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指出知识组织在研究理论不深、实践研究滞后等方面的问题[8]。楚彬彬于2008年对国内知识组织研究热点进行了分析,采用基于词频统计的内容分析法揭示了分类法、本体、数据图书馆、元数据、信息构建等是近几年来国内共同关注的热点[9]。宋朋于2011年在对我国2000—2009年十年间知识组织的研究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研究热点指出了研究不足[10]。张文亮于2012年对我国近5年知识组织的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总结了知识组织研究的热点,并指出还缺乏知识组织的结构化知识网络[11]。在知识的揭示过程中,知识是以网络的形式、一定的相互之间的关系而存在。在以上的研究中,有些论文在引用其他研究者观点的基础上,对知识组织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分类、比较,缺少对该领域研究情况的可视化的立体在现,本文在他们的研究基础之上,采用社会化网络分析的方法从知识图谱的角度更直观的展示了知识组织研究的结构和趋势。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CNKI为数据来源,从CNKI的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获取了每篇研究知识组织论文的题名、机构、作者、发文期刊、关键词、发文时间等相关数据;检索的数据时间范围是2002年3月到2012年3月,检索条件设定为主题为“知识组织”的期刊论文,共检索到十年间的相关论文1624篇。

本文主要以SPSS、Uncient、Netdraw做为数据处理工具,采用关键词共词分析、多维尺度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分析方法对表征论文外部特征的时间、作者、机构、研究主题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直观反映出国内知识组织研究的成果数量及分布的基本状况、研究主题的分布等基本情况。

3 知识组织数据分析

3.1 知识组织研究成果关键词分布

为了方便文献的组织与检索,标引人员用主题词对文献内容进行提炼、标注,数个主题词的组合反映文献中的内容,因此如果文献集中关于某一问题的研究越多,则相对应的主题词出现的频次也越多。为了简化统计的过程及减少低频词对统计过程带来的干扰,通常共词分析选择高频主题词为分析对象[12]。本文对文献中的关键词进行提取,汇总各篇论文的关键词,加以统计分析,去掉与研究主题相关度不大的关键词“半月刊”词频25、“栏目”词频19、“学术研讨会”词频22,选取词频不小于15的关键词作为研究对象,得到48个高频关键词,如表1所示。结合表中的结果和相关文献研究成果来看,这些关键词所反映的主题基本上就是我国知识组织近几年研究的热点。

3.2 知识组织共词分析

共词分析是由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卡龙(Callon)等引入情报学领域的一种内容分析和科学绘图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描绘学科领域的知识结构,还能结合时间序列揭示学科结构的演变历程。在人工智能、科学计量学、信息系统、信息检索和信息科学等领域都得到很好的应用[13]。本文对数据中的关键词等进行共词分析,通过共词网络来呈现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为反映高频词之间的关系,两两统计他们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如果两个主题词在众多的文献中出现的频率高,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密切,共词分析对文献中词对的共现频率进行计量化分析,显示这些词对的关系及其规律,实现对学科结构、研究热点、学科发展动态的分析。在共词分析中,为了便于对共现频率的运算,设计共词矩阵,对N个高频词的共词分析中,形成一个N×N的共词矩阵[14]。

将选好的关键词列表导入到统计软件SPSS对48个关键词两两配对,统计他们在1 624篇文章中共同出现的频次,形成48×48的矩阵,如表3所示,该矩阵是对称矩阵,表中对角线上的数值为该关键词与其它关键词共现次数的最大值加一,突出该关键词与自己的亲密关系,表中非主对角线单元格上的数值为两个关键词共现的次数。

仅从表1中的高频词很难看出论文研究的主题,通过同时出现在一篇文献中的两个关键词就比较容易判断文章的主题脉络,同时根据两两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高低可以发现论文的研究热点。在表2中,知识组织出现了525次,通过组配与其它高频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发现知识组织与图书馆共现的频次是27,与数字图书馆共现的频次是44次,表明共有27篇论文的关键词同时标引了知识组织和图书馆,44篇论文的关键词同时标引了知识组织和数字图书馆,也就是有27篇文章的研究主题论述了知识组织与图书馆的关系,44篇文章的研究主题论述了知识组织与数字图书馆的关系。研究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的文献有了显著增加,与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的方法、标准等相关的研究将会成为研究的热点。知识服务与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在同一篇文献中同时出现的频次分别为29次和12次,表明数字图书馆的知识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与服务对象的信息行为和相关信息技术的发展程度有关。

除去对角线上的高频词是自身出现的频次以外,像数字图书馆与知识服务、知识组织与本体、知识组织与知识经济、知识管理与知识创新等同时出现的频次较高,说明在知识组织的研究主题中,这些组合研究是热点。

3.3 知识组织的多维尺度分析

原始关键词频次的统计是绝对值,不能充分反映词与词之间真实的相互关系,需要对原始共词矩阵进行包容化处理,形成相异矩阵和相似矩阵,准确反映关键词之间的紧密关联程度,对词频进行包容化处理的方法主要有包容指数法、邻近指数法和相互包容系数法三种,Ochiia系数法应用较多,为了便于做相关研究,本文选用该系数发将原始共词矩阵转换为相似矩阵,用1减去相似矩阵中的全部数值得到相异矩阵,见表3,相异矩阵中的数值越大表明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越远,相似度越小,相反,数值越小表明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越近,相似度越大[15]。

将表3导入SPSS分析软件,利用SPSS中的Scale菜单中的多维尺度分析功能(ALSCAL)进行分析,距离设置为距离数据,形态设为正对称,度量标注用区间Euclidean距离,度量水平选择序数,对知识组织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进行二维尺度分析,得到对应的可视化结果,如图1所示。图1中各高频关键词之间的距离,反映其所代表的相关程度,距离越小,说明词频之间相似度越大,研究内容越集中越核心;距离越大说明研究主题越独立,主题之间的关联性越小,通过观察所得的多维尺度分析结果图,可以看到关键词的分布既有交叉相互渗透,又具有群组分布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这些数据点大致划分为三大研究群组,群组之间又有交叉,说明知识组织研究的领域在不断拓宽。这三大研究群组分别是:

知识组织应用研究:知识组织研究的主要领域集中于图书情报领域,知识组织应用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领域,知识组织与图书馆联系紧密,起源于文献组织,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成为知识组织应用的主要阵地。包括语义网在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中的应用,理论、方法与过程的研究。

知识组织技术研究:知识组织技术一直是传统重点研究领域,知识组织是技术性比较强的研究课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产生于对文献资源的组织。与知识组织相关的技术包括语义网、主题图、序词表、本体等。突出以语义网为代表的相关技术研究,以搜索引擎为代表的知识组织方式研究,以知识组织系统推动知识组织发展[16]。语义网技术促成了知识组织由物理层次向认知层次的转变,有文献单元深入到了知识单元[17]。语义Web在知识组织中的应用使知识组织从概念到标准得到了深化,使知识组织的工具得以革新,知识组织体系得到重构。

知识组织基础理论研究:知识组织基本理论的讨论,包括知识组织与图书馆学、情报学关系的探讨,以图书馆、情报中心、档案馆为主的信息机构具备了充分的理论基础并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反映了从文献组织到信息组织,从信息组织到知识组织的变迁过程。知识组织理论基础研究,包括知识组织的逻辑学基础,包括专家系统、知识库、知识地图。

3.4 知识组织的社会网络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SNA)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社会学、人类学、数学、心理学、通信科学等领域发展起来的一个研究分支,不仅是一种工具还是一种关系论的思维方式[18]。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已比较完备,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中心性分析、凝聚子群分析、核心—边缘结构分析以及结构对等性分析等[19]。中心性是分析社会网络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关于行动者在社会网络中的中心性位置的测量概念,反映的是行动者在社会网络结构中的位置或优势的差异[20]。几种常用的中心度有点度中心度、中间中心度、接近中心度。本文利用Ucient的绘图功能,将二值矩阵的数据转换为一个关键词网络图(图2),结合中心性对关键词社会网络进行了分析。

通过计算各关键词的中心度(表4),各关键词的平均密度为2.576,整个网群的平均中心度为84,大于平均中心度的关键词共有13个,因此,在整个关键词网群中,这13个关键词拥有最强的影响力,这个结果和因子分析的结论比较接近。

点度中心度在本文中反映的是某个关键词与其它词是否共同出现在某篇文献中,如竞争情报的中心度是180,表示它与网络中其它的180个关键词至少同时出现在某一个期刊论文中,中心度越高,则反映其在网络中的地位越高,越有可能是研究的热点。

中间中心度在文中是表示网络中某个关键词影响其它关键词共同出现在一篇期刊论文中的能力大小的指标。从表4中可以看出“知识管理”、“知识服务”、“电子政务”等13个词的中间中心度与其它词相比,显得比较突出,表明在知识组织研究领域,这些词影响其它词是否共现的能力很强。

接近中心度是衡量网络中某节点不受其它节点约束的能力。接近中心度计算的节点与其它点的距离越短,则表明该点越容易到达其它点,接近中心度越小的节点在网络中越处于核心地位。如表6中的“知识管理”、“数字图书馆”、“本体”等处于网络图的核心地位。

注:表6中的A表示关键词的绝对中心度;B表示绝对中间中心度;C表示绝对接近中心度

4 结论及探讨

根据以上对国内知识组织研究的分析,结合近几年来知识组织发展的现状,对该领域中的知识组织的研究结构和特点进行简要总结。

知识管理与知识组织。这是两个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在澄清概念的基础上,对两者的对象、目标、侧重点、策略、要素、体系框架等方面进行比较。知识组织的重点在于知识的整序、组织等活动,核心是知识控制,知识管理的重点在于生存环境的变化和知识的创新。

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与知识组织。图书情报人员是目前知识组织研究的重要力量,探讨图书馆知识组织工作的论文较多,这与知识组织与图书馆的天然联系有关,充分体现了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和社会职能,突出了图书馆在知识组织中的优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图书馆在知识组织方面的研究也成为一大研究热点,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在知识组织的方式上主要有分类主题一体化、元数据、专家系统三种。

知识服务与知识组织。同属于图书情报工作范畴,最终目标是为用户提供知识,解答问题。知识组织是图书情报工作的内部表现形式,知识服务是图书情报工作的外在形式,知识服务是知识组织的目标。目前的文献主要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重点是如何实现二者的协同。

知识创新与知识组织。知识创新是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与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和源泉,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知识组织主要是对知识存贮进行整序和提供知识,为知识创新提供有序的知识,增强知识创新的效益和速度,知识组织与知识创新交替循环,知识组织是源泉,知识创新产生的新知识进入知识组织,再次推动知识创新,组成知识演化与发展的连续性。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知识地图与知识组织,知识地图是知识组织与管理的工具,具有良好的网络性,可以表示知识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主要作用是构建概念知识库,支持语义级的信息检索,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对同一个主题的揭示,从不同的信息源中整合信息,揭示信息源描述的对象与对象、对象与信息源之间的关联,实现相关内容的知识组织。

本体与知识组织。本体在知识组织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体广泛应用在人工智能、知识工程、信息科学、计算机等多个领域,它以特定领域的知识资源为背景,通过某领域的形式本体可将该领域的知识组织起来,构建基于本体的知识研究体系。在知识组织中具有较大的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对本体和其它知识组织技术进行比较,揭示了与虚词表、元数据等方法的关系,发现了本体的广阔发展前景。

信息组织与知识组织。知识组织与信息组织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是比较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文献大多从知识和信息的概念分析出发,对比了信息组织和知识组织在发展历程、目的、理论基础、方法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信息组织是知识组织的基础,知识组织是信息组织的深化。

语义网方法与知识组织。语义网方法是目前最受关注的一种知识组织工具,它是关于数据的数据,是对网络数据进行组织和处理的基础,具有语义互通、可扩展性、良好的兼容性、结构简单等特点。文献主要对语义网方法在知识组织中的作用、可行性进行了研究。

我国还缺乏在知识组织的结构化方面的研究,需要深入理解用户的知识需求,提供合理优化的知识检索结果,给予用户可以理解的知识结构。知识组织的评价体系研究缺失,还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专家给予重视和研究,网络中的知识评价还处于研究的空白地带。语义检索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对语义的把握是实现有信息检索向知识检索转向的关键,对知识语义的揭示是未来研究工作努力的目标。

未来在知识组织研究方面要加大新技术的引进与融合,紧密跟踪计算机科学的前沿技术,加强知识组织的标准化和宏观方面的研究,加大将现有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的力度。同时要对社会信息环境和用户信息行为的发展变化进行研究,将知识组织与环境的变化结合起来,从总体上把握知识组织的发展脉络。

上一篇:我国市场调查业发展下一篇:当代诗歌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