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发展观

2024-09-29

传统发展观(共12篇)

传统发展观 篇1

2013年12月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 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城镇化发展要“望得见山, 看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这句充满诗意的话同时也提出了一个疑问:乡愁何在?在这里, 我们可以说, 乡愁就散落在全国乡村大地上的传统村落里。

保护传统村落, 就是保护我们的乡愁;而发展传统村落, 就是让我们的文明和历史记忆延续留存下去, 为我们的乡愁留一方净土。广西历史文化丰富, 民族风情浓郁, 传统村落更是数量众多、遗存丰厚, 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2012年,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的部署安排, 广西住房城乡建设厅、文化厅、财政厅组织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传统村落调查摸底和统计核实工作, 2013—2014年又进行了两次补充调查, 初步确定列入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庄266个。其中, 89个村落列入第一、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在西南片区少于云南、贵州, 多于四川 (62个) 、重庆 (16个) 、西藏 (6个) ;就少数民族自治区来说, 广西均高于内蒙古 (8个) 、新疆 (7个) 、西藏 (6个) 、宁夏 (4个) 。

数量众多、遗存丰厚的传统村落无疑是广西一笔巨大的财富。然而, 随着经济发展, 不少古村镇在城市化进程的浪潮中变得斑驳陆离、面目全非;“旅游热”导致的过度开发, 也使得一些历史底蕴深厚、民族特色鲜明的村镇渐失原真, 商业气息浓烈。特别是过度商业化的问题, 大量商家以各种形式入驻古村镇, 以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纷纷出店占道经营, 五颜六色的遮阳伞林立, 乡村特有的静谧悠荡然无存。

因此, 加强对濒危传统村落的保护, 并使其走上健康的发展之路, 已是刻不容缓。本专题将就此进行讨论。 (黄忠免/文)

传统发展观 篇2

摘要: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演进中,经历了由嫁接到互动发展的漫长过程,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传统节日是连接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形式,它深刻地影响着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的互动发展是其文化的共性所决定的,它伴随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 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中共同发展。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节日;互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8)06-0077-05

一、前言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宝库中,都蕴藏着种类繁多、千姿百态的民族传统节日和民族传统体育,这些具有浓厚民族风格和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节日和民族传统体育,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各族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风俗习惯,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加强民族团结,活跃文化生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P129-133)。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民族传统节日是连接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形式,它深刻地影响着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为此,两者的交融是其文化的共性所制,它伴随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中互动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民族传统节日的内容不断更新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的进一步普及提高,如何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互动发展,为促进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有利的条件,已成为值得我们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

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某一民族或几个民族在一定范围所开发的具有浓郁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传统体育活动。在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的中国,拥有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而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中一棵璀璨的明珠。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它深刻地反映着各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特征、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民族传统节日和民族传统体育在漫长的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被融入了年发节庆的活动中,成为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使节日活动的内涵更加充实,而且使节日的内容更加健康丰富。

1.起源

传统节日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结构,又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现象[2](P195-295)。每个节日的起源都有其悠久的历史、动人的传说、独特的情趣和神秘的色彩。这是因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农业国家,在远古时代,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少数民族聚居山区,固守一地,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着缓慢但具有很强季节性的农耕生产,形成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和生活节奏,人们在一年四季的辛勤劳动中,获取丰收的成果。在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人们需要寻求欢快的娱乐来满足心理的愿望,以求得上天的保佑,风调雨顺、吉祥如意、身心健康,于是形成了诸多含意不同的传统节日和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传统节日类型主要分为祭祀性、纪念性、社交性等等,而节日中的传统体育有娱乐观赏性的、强身健体性的和赌胜竞技性的等等。传统节日即有一定的风格模式,又有不同的礼仪活动。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族人民传统节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内容,而各种传统节日则为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提供了最佳的活动场所。

2.民族传统节日为民族传统体育提供良好的展现平台

民族传统节日活动与民族传统体育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演进中,经历了由嫁接到互动不断发展的漫长过程,两者的互融性和互促性更加明显,这是因为:①在人类诸多的文化现象中,体育是一种最容易沟通人的思想、最容易被大众接受和喜爱以及促进相互认同的社会文化形式,而民族体育更具特色[2]。为此,在现代文明社会,体育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高度重视的青睐。随着物质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多和消费观念的改变,人们渴望回归自然,到风景优美的边塞,去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和原始古朴的民族风情及趣味醇真的民族体育。②现代民族传统节日内涵不断丰富,层次逐渐加深,覆盖面增大,对节日中的体育活动提出了多功能和大众化的更高要求,使传统节日中的体育活动内容即丰富多彩,又突出节日主题,充分显示出民族的文化特色,吸引更多的人来参与。③在民族欢乐的传统节日里,要举行许多民族传统体育比赛,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与此同时还要进行盛大的经济贸易活动。如彝族民间的“火把节”,是彝族人民进行体育活动和节日庆典的民族传统盛会,精彩激烈的摔跤、跳火绳比赛与民间歌舞引来了四方宾客,同时举办的各种经贸易活动更是热闹非凡,欢乐的体育文化氛围为民族地区经济贸易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种以民族传统体育为桥梁,“体育搭台,经济唱戏”,招商引资、经贸洽谈活动的广泛开展,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各民族地区之间的内外经济贸易交往,而且使民族传统节日和民族传统体育由一种文化形式变为一种有效资源,直接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充分发挥了体育社会功能的效应,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功能和大众化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促使民族传统体育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全方位进行重塑和改造,从而来满足传统节日中对传统体育的内在需要。

在民族传统节日中,为扩大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民族文化宣传力度,要着重在活动项目上增强其健身性、娱乐性和竞技性,使节日气氛更加活跃。所组织的大型体育表演,体育比赛和体育健身娱乐活动,其目的就是要有更多的人来参与、学习和培训,起到扩大影响、广泛宣传、普及推广,提高知名度的作用。民族传统节日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这种需求,实际上是为民族传统体育提供了可展现的平台,使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通过民族传统节日内容的不断更新从而实现:改造――重组――展现――再改造――再重组――不断完善的互动式发展。

3.民族传统体育丰富了民族传统节日的内容

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史表明: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各族人民为了适应生产力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同时也因地理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各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节日和具有民族传统风格和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藏族“那达慕”的骑马射箭;赫哲族“乌日贡”的游泳、拔河;白族“三月街”的斗牛、赛马;彝族“火把节”的摔跤、跳火绳;苗族“龙船节”的抢花炮、踢键子等等。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特有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伴随物,滋养于各民族的社会风习、生活方式的土壤中,具有民族性、地方性、传承性、实用性等特点。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有较高的技击性,而且还表现出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情,其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趣味醇真,简单易行,在民族地区得到广泛开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传统节日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传统节日中的民族体育活动起主导作用,其内容的丰富程度限制着传统节日对其它活动的可选择范围,因而传统节日中体育活动有效地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节日的体育活动。如:被誉为“洱海边上的广交会”的“三月街”,是具有悠久历史的白族传统节日,在这个欢乐的民族传统盛会里,威武的霸王鞭和精彩的赛马、斗牛以及具有民族风情的歌舞表演交相辉映,融为一体,深深地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宾客和世界各国朋友,这些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极大地丰富了民族传统的节日内容。由此可见,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只有符合现代体育文化发展的需要,迎合世界体育发展潮流,以满足大众的多功能需求为目的,对传统节日中的民族体育进行超前性发展,才能为民族传统节日提供更加丰富的活动内容。

三、对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互动发展思考

在现代文明社会,体育是国家繁荣昌盛的象征,民族体育是国家民族强盛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民族传统节日的内容不断更新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的进一步普及提高,如何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互动发展,为促进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有利的条件,已成为值得我们探讨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要实现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互动发展,首先要站在全局发展的高度,用科学的理论对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挖掘、整理、更新和转化,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互动发展关系。在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注重对两者的生存与发展进行客观辩证的分析,要清楚的看到两者的互融性和结合点,树立正确的互动发展观念,加强政府与体育、文化等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和交流,并达成一定的共识,统一思想。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的组织要以促进两者的全面发展为前提,在正确统一的思想驱动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实现两者的互融、互动和互促,使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向科学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2.以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互动发展,其最终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无论是民族传统节日活动还是民族传统体育,最终的目的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为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一般来说,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具有加强民族团结,促进身心健康,繁荣经济、宣传民族文化,迎合民俗民风等多种功能。加强民族团结主要是通过民族传统节日活动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形成统一的民族爱国战线;而促进身心健康主要是在传统节日中,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达到增强体质,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目的;实现经济繁荣的最终目的是改善提高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宣传民族文化主要是提高人们的民族文化素质,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迎合民俗民风就是为了满足各民族人民的精神需求。由此可见,传统节日的体育活动是直接服务于人的健康与体质。为此,利用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互动发展,对促进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以政策导向为支持

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互动发展效果,政策的支持力度起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传统节日活动的规模和影响力直接受到经济的制约。为此,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应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和大力支持,采取加大对民族地区文化、体育经费的投入,实行国家、企业、集体、个人等多种渠道集资,减免民族传统节日中某些活动的相应税收等措施,实地解决经费问题来激活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大力扶持民族体育事业,为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政府应协调有关部门对节日活动的组织宣传、场地设施、节日用品提供充分的保障,并发动各部门、各单位、各团体及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体育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对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与利用进行总体规划,并对其所开发的项目进行安全检查,以保证节日活动的有序进行与规范的执行。另要抓住传统节日中体育活动的机遇,在政策支持和提供人力、物力、财力、场地设施等的同时,积极组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培训、推广和普及工作,建立建全基层的体育机构,完善管理体制,培养一批具有对民族体育进行实际操作的专业人才(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失时机地通过节日体育活动把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普及推向高潮,努力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跨越式发展。

4.以开发社会效益为出发点

研究民族传统节日中对民族传统体育的选择、重构、改造与创新和民族传统体育对民族传统节日的作用与价值,必须站在发展的高度,以市场经济为向导,本着体育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传统节日与民族体育彼此改革及相互吸纳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现代民族传统体育既有本土体育的主要成分和精髓,也包含着外来文化的因子,具有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的双重性。改革与创新的着重点应放在开发其最大的社会效益上,在不影响节日内涵的前提下,去劣存优,增加社会价值大而效益高的成分,提高节日的社会效益。对民族传统体育的选择、重构、改造与创新,更要突出它的社会价值和功能,对项目进行全面的分析、综合、吸收、转化及创新性开发,使节日所选择的内容既能有效地满足节日的需求,发挥其功能作用,又能最大限度地显示体育的社会价值,达到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体育的目的。在民族传统节日的规模上,要大小结合,以小型多样为主,尽可能使大众都能直接参与活动。在传统节日活动的组织上,要结合实际,突出社会效益,即可组织各种形式的民族体育表演和竞赛,也可组织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符合节日内涵和民俗民风的民族传统体育健身娱乐活动,供大众参与健身娱乐,从而实现以民族传统节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更新与普及,同时又以民族传统体育的蓬勃发展来推动民族传统节日的兴旺繁荣。

5.形成产业组织结构

要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民族地区产业经济的互动发展,必须改革重组管理机构,形成规模宏大的民族产业经济,建立以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平竞争制度,使民族产业经济的经营者与投资者都能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合理的配置资源。要利用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优势,将分散或面临衰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进行商业包装,推向市场。要把具有较强潜力的经济价值高的如新疆的“达瓦孜”、傈僳族的“上刀山”、“下火海”、蒙古族的“赛马”“摔跤”、满族的“珍珠球”、侗族的“抢花炮”以及深受各族人民喜爱的具有实战对抗的“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形成民族体育产业经济,以创造更高的商业价值。在民族体育产业化发展初期,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应采取相应的对策,鼓励各投资主体进行民族传统节日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商业性开发与利用,并建立一定规模的产业组织。产业组织应具有独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法人资格[3],成为体育市场的主体,负责在传统节日中组织规模较大的民族体育比赛和运动会、发行体育彩票、组织观众有奖竞猜活动,既承担体育经济人的职能,他们的经营行为从微观上保证体育产业具有内在的市场动力,而在宏观上则推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6.培养民族传统体育表演专业人才

要促进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互动发展,就必须提高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的知明度,营造节日气氛,突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色,增加运动项目的对抗性、技能性、惊险性和表演性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和消费,体验传统节日中的民族体育哪原始古朴、趣味纯真、具有民间风情的刺激动态。为此,要注重对民族传统体育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从少数民族中选派出一批优秀人才进行本民族的体育项目训练[4]。这些优秀人才不仅具备高超的技能和技巧,而且要具有非凡的组织观众积极参与能力,使观赏者在回归自然、欢乐而惊险刺激的气氛中心旷神怡,积极参与和尽情消费。

四、结论

1.在人类诸多的文化现象中,体育是一种最容易沟通人的思想、最容易被大众接受和喜爱以及促进相互认同的社会文化形式,而民族体育更具特色。在现代文明社会,体育是国家繁荣昌盛的象征,民族体育是国家民族强盛的重要标志。为此,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体育,是本世纪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体育强国的重要途径。

2.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的互动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存在。民族传统节日是连接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形式,它深刻地影响着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为此,两者的嫁接是其文化的共性所决定的,它伴随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中互动发展。

3.在人类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只有正确认识两者的互动发展关系,坚持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进行研究改革,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实现两者的互融、互动和互促,才能实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向大众化、科学化、高效化方向发展,才能有效地促进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继承传统不断发展 篇3

我于1997年至2006年期间担任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兼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的副主席、秘书长。10年的工作历程,使我对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怀有深厚的感情。值此协会成立25周年之际,写作此文,作一回顾,以示纪念。

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是由中国政府批准建立、在政府部门直接指导下从事国际人才交流活动的全国性民间机构,在国际、国内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德高望重的原国务委员张劲夫同志一直担任协会主席;其他的理事会成员为外交部、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等十多个政府相关部门的副部长级以上干部以及科技界的著名人士,这使得协会能够与中央政府的众多部门有广泛的联系,具有有效的协调能力。

一直以来,协会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和直接领导,这是它发挥职能作用的重要保证。上世纪80年代,中央引智办的负责人就是协会的副主席、秘书长;之后,国家外专局的正、副局长兼任协会的领导成员。这样设置,一方面便于运用协会的民间身份在国际交往中开展引智工作,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对协会工作的实际领导。国家外专局在人员、财力、引智资源等多方面的支持,使协会能更好地在国内外的引智工作中发挥组织功能。

协会内部的部门设置也较为完善,建立了欧洲部、亚洲部、美洲部等面向全球各主要国家、地区的工作部门,便于开展有针对性的引智工作和积累相关信息;多年的工作积淀,使协会在国内外具有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和丰富的信息资源,提高了协会在引智工作中的影响力和执行力。

政府开展民间外交和国际人才交流工作的重要渠道

当今世界,民间组织之间的交往已经成为国家与国家之间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类人才在世界范围内加速流动。在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人才交流活动中,协会的工作体现了充分的灵活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发挥了很突出的作用。

协会作为具有中国政府背景的民间机构,可以广泛地同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不同层次或类别的部门、机构打交道。目前,世界各国都没有设立类似我国外国专家局的政府机构,其国际人才交流工作的主体是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企业和其他民间机构(包括猎头公司),政府部门较少直接参与具体业务。因此,根据“对等性原则”和实际工作的需要,目前国家外专局同世界上6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300余家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其中大多数的合作协议是以协会名义对外签署的。

例如,协会同新加坡卫生部多年合作开展中国护士赴新培训项目,同日本半官方的“AOTS”组织合作培训中国技术、管理干部。我们过去在和一些尚未同我国建交的国家的机构开展双边人才交流和合作,以及因为意识形态上的歧见而对于同我国开展官方人才交流、技术合作比较敏感的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都是以协会的名义,以民间交往的形式与他们开展人才交流工作。

协会管理的各驻外机构是进行国际人才交流的重要资源。协会设立了11个国外办事处,分别在加拿大多伦多,美国纽约、旧金山、亚特兰大,日本东京,以色列特拉维夫,俄罗斯莫斯科,澳大利亚悉尼,英国伦敦,德国科隆和新加坡;此外,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设立了京港中心。这些办事机构的任务是联系专家,引进人才,联络和开辟培训渠道,管理出国培训人员。它们为民间外交和引智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1986年成立于美国旧金山的美中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是协会的主要合作伙伴之一,积极募集资金,资助国内专家到美国进修;创立了“马可·波罗奖”,对美国一批资助中美人才交流的跨国公司颁奖,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协会内部设有外管部,担负了与驻外办事处的日常联络和管理工作。

利用香港资源培训内地人才成果显著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协会就利用香港的资源,培训内地的管理干部和技术干部。十几年来,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培训项目,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蒋氏工业基金培训班。1992年起协会与香港蒋氏工业基金合作,联合举办“中国机械制造工业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从1992年到2004年,双方共举办了219期香港培训班(每期学员在港学习两周),培训学员5684名。此外,双方还共同举办了35期海外班,先后挑选有较好外语水平的739名学员赴美国、英国、德国培训一至三个月,委托海外有实力的大学、专业培训机构安排课程和考察活动。现在,当年参加过蒋氏工业基金培训班的学员们已经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主力作用,其中不少人成为了我国大中型企业的高中层管理人员、科研机构的技术骨干。

培华项目。从1994年开始,协会同香港培华基金会合作开办“中国高级公务员经济管理研讨班”,为内地“老、少、边、穷”地区政府部门培训县处级领导干部。培华班的培训内容包括经济、工商管理、旅游、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使受训学员了解现代经济的运作方式,掌握现代管理的科学方法,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对政府职能和行为方式的转变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2003年,我以协会副主席的身份同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先生签订合作协议,启动了“中国工业企业高级人才培训计划”。香港理工大学以应用技术教学著称,在培养实用技术人才特别是工业制造业人才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2005年,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又加入本培训计划。这项培训计划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按照我国工业企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分别开办管理人员培训班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因材施教,使培训取得了很好的实效。

2000年,中国政府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香港瑞安集团董事长罗康瑞先生及其所在的“香港工商专业联会”十分关注,愿意为西部省份培养人才贡献力量。2001年,我代表协会同香港工商专业联会签署协议,实施“西部地区人才培训项目”。这个培训计划有两大特色:一、培训时间较长,为期一年(后几批学员改为半年);二、学员在香港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岗位顶岗培训,这是一项创新。这一培训计划实施了6年,为我国西部地区培训了一批管理干部。

在我主持国家外国专家局工作的10年中,协会组织的赴港培训项目在创新中发展,培训了大批的内地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协会从事具体工作的同志“功不可没”。

围绕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长期以来协会形成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传统。在国家外专局的指导、支持下,协会始终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充分整合并利用引智资源,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做了不少工作。

最突出的是从1993年开始,同美洲中国工程师学会共同举办中美工程技术研讨会,每两年一届。在冶金工业、信息产业、机械制造业、化工工业、石化工业等多个领域,中

美专家共同对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对口交流,对关键技术问题开展会诊,对产业的发展提出建议书。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对提高我国工业技术水平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也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江泽民、李鹏、朱锫基等中央领导同志都曾接见过参加中美工程技术研讨会的专家们。

在参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重大专项中,协会在聘请外国专家和组织人员出国培训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除此之外,当国内出现一些突发事件后,协会也总是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我想举两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第一,在抗击“非典”中发挥作用。

在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面前,协会按照国家外专局党组的要求立即行动起来,紧急联系十余个驻国外机构,以最快的速度了解、收集驻在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和疾病防治快速反应机制及相关经验,汇总后向中办、国办、卫生部、全国防治“非典”指挥部报告了相关情况,以供分析、参考。

为了借鉴国外处理应急事件的有益经验,2003年12月,以协会为主筹办,由国家外国专家局、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联合举办的“中国首届政府应急管理国际论坛”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就政府应急管理课题举办的首次国际研讨会,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总结了国内外政府应急管理的经验教训,深入探讨了政府应急管理面临的前沿问题,为促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机制建设,提高政府应急管理能力,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国际经验。来自国内外的一大批知名应急管理专家到会演讲并参加讨论。会后形成的情况报告归纳了与会中外专家的意见,就如何建设中国的应急管理体系,首次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务实有效的政策建议。

之后,协会每年都邀请国际上知名的应急管理专家到国内作交流,并组织赴国外的应急管理专题培训团;通过数年的坚持,为在全国推广“应急管理”理念、推动建立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培训了一大批干部和专业人员。

第二,组织煤矿安全生产出国培训班。

本世纪初,我国煤矿重大矿难频发。从2001年到2004年,全国煤矿共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188起,平均7.8天一起;其中一次死亡30A以上的特大事故28起,平均52天一起。2003年我国煤炭产量16.7亿吨,约占世界35%,但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却占80%。煤矿特大灾害事故的频发,不但造成国家财产和公民生命的巨大损失,而且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声誉。煤矿安全生产关系职工生命安全,关系煤炭工业健康发展,关系社会稳定大局。

在国家外专局支持下,2005年10月协会邀请南非矿业专家来华交流;协会还会同国家安监总局有关部门在北京联合举办了“南非矿山安全生产与救援管理技术交流会”,全国主要产煤省区的安监局的负责同志、全国各大型煤矿的矿长及技术负责人共150余人出席了会议。从2005年底起协会又连续实施“百名矿长”出国培训计划,组织全国各主要产煤地的矿长、技术人员、安监局管理干部,到采矿安全生产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南非、澳大利亚进行专题培训。

这一系列培训项目为配合国家安监部门降低安全事故起到了协同与服务的作用,对促进我国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立法,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最终为降低我国煤矿以及非煤矿业的死亡事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除了上述诸方面工作之外,协会对在国际人才交流业务中引入市场机制也作了若干探索,其下属的“中国国际人才市场”在全国建立了多家分市场,在各地、各行业引进和配置国外人才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在多年的工作中感到,在国家外专局的引智工作格局中,协会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式传统家具发展辨析 篇4

家具风格是由构成家具的各种造型和装饰元素按照一定的美学法进行结合, 并能与其使用功能协调一致所呈现出的某种艺术特征。由于家具的制作过程与当时的物质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关系密切, 因此任何一种古典家具风格均是当时劳动人民的时代思潮和地域特质透过创造性的构想和表现逐渐发展起来的, 有着普遍和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中式传统家具正以自己的艺术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走向世界。

1.1 现代红木家具的设计

随着科技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生产传统家具的物质技术条件与前大大不同, 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 生活环境以及消费观念也在变, 因此, 我们必须与时俱进, 继承红木文化的优秀传统, 弘扬红木文化, 进行家具功能、造型、用材、结构、以及制造工艺方面的创新。

1.2 高仿家具的现状

从红木家具造型、款式、用料、结构到制造工艺, 完全保持传统, 保持原汁原味。此外还可进行红木家具的做旧, 这就是市面上常见的高仿红木家具。高仿家具的样式、材料、结构严格遵照明清家具, 就是原有家具的现代翻版, 这种情况限制了它的发展使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中国传统家具偏爱使用质地硬, 性能好的优质木材, 造成了高仿家具的价格昂贵, 不为大多数消费者所接受。这些加剧了家具制造成本的增加, 也限制了高仿家具的发展。

高仿家具的造型与尺寸与现代住宅的规格不相符, 很难进入现在住宅。最主要的是高仿家具由于生产规模、生产方式的原因, 基本上都没有进行真空干燥, 只是在室外晾晒, 自然气干, 难以达到现在家庭对家具的使用标准。

高仿家具与传统红木家具的特点严格保持了一致, 以手工作坊式生产为主, 机械化程度很低。生产中也是遵循了传统的方式:师傅带徒弟, 将手艺代代相传。

1.3 新中式家具的现状

在传统红木家具的基础上进行借鉴、创新、设计制造出具有现代功能与传统风格的红木家具。新中式家具也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 保持原有的结构和工艺;二是, 只继承红木家具的风格、造型, 用现代材料和工艺制造适合现代生活需求的家具。

1.4 大涌红木家具现状

红木家具文化历史悠久, 明末、清初时期发展到最高峰, 后多被仿制, 广为流传, 并一直处于较保守的模仿状态。但大涌红木家具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既讲究产品的设计和工艺, 又大胆运用时尚家具的设计理念, 将市场定位于大众, 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特色。产品以质量好、品种多、款式新和价格合理而畅销海内外。

2 中式传统家具的发展趋势

2.1 高仿家具的发展

高仿家具由于造型的固定性和消费群体的特殊性, 限制了它的发展, 可以说是没有更为广阔的市场的。如果想使其更为完善, 只能从工艺上寻求突破口。现有的高仿家具生产厂家, 以手工制作为主, 一台刨床、带锯机、圆锯机就可以开工生产, 这样生产出来的家具质量是没有保障的。

高仿家具工艺必须过关, 榫卯结构要制作严密, 材料上货真价实, 修饰和打磨要得当, 才能赢得更为广阔的市场。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原材料的干燥问题。可以借鉴其他红木生产厂家的真空干燥技术。虽然木材干燥后会有干缩现象, 表面上看是降低了木材使用率, 但是经过干燥后的家具可以卖到全国各地, 不再受区域限制, 无形上扩大了销售量。在生产中, 高仿家具一样可以吸取其他红木厂家的生产经验。在不违背家具生产标准的基础上增加机械化程度, 提高生产效率, 这样适当的就可以改善供求关系。生产效率提高了, 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产成本, 为广大的红木爱好者所接受。

近些年来, 中国古典家具制造企业的数量与日俱增, 大大加剧了市场的竞争。特别是近一两年, 总体的销售总量出现了下滑的趋势, 这虽有着经济环境和消费环境变化的影响。但我们必须看到, 在这种竞争环境下, 高仿家具企业要想求得生存, 就必须加强其销售和市场营销的能力。这其中, 拓宽和整合销售渠道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因为中国的古典家具企业大多是作坊式的企业, 自身实力有限, 仅仅靠单打独斗, 坐等顾客上门以及对老客户的依赖是很难开辟新的市场并且适应当今新的竞争环境的。在生产稳定的基础上, 利用现代市场营销网络提高市场覆盖率, 建立起一个完整、完善的销售网是十分必要的。

高仿家具与现代板式家具一样同样需要创造品牌。一个著名的品牌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品牌的名字, 而是涵盖了企业的诸多要素, 如企业形象, 产品设计与销售, 服务, 人力资源管理, 物流管理, 以及企业文化等, 它们都是企业核心价值的所在, 也是企业竞争力的原动力。

2.2 新中式家具的发展

新中式家具的概念提出是中国传统家具文化的一个延续, 在造型设计上吸取了明清家具的造型元素与符号, 大胆的借鉴了西方现代家具的人体工学和尺度, 同时还与现代中国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相协调。在保持明清家具典雅、清秀、华贵、雍容的同时, 又兼有现代西方家具的简约风格和功能, 在制造工艺上与现代实木家具和板式家具相结合, 加上现代家具的五金连接件, 创造出了一系列的具有古典风格的中国现代红木家具。新中式家具从客厅、餐厅到卧房、书房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设计, 为充斥着现代板式家具的市场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改变了人们对红木家具的传统认识, 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2.2.1 新中式家具的发展是传统家具的材料、结构创新

新中式家具并非一定适用国家标准中所规定的33种红木, 可以使用在材料特性上与国标用材类似的一些替代材种。现在市场上较为常见的就有安哥拉紫檀、绿檀、巴花、相思木等, 甚至一些硬杂木也可以使用, 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榆木。北京林业大学的林作新教授早在几年前就设计出“龙的系列”家具, 中国传统家具的韵味与现代家具生产工艺的结合。现在江浙的一些生产厂家, 基材使用中密度纤维板利用红木贴皮制作出价格低廉又具有传统木材特点的家具, 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在结构方面, 新中式家具可以不必遵守榫卯结合的定式, 在连接部位使用五金件, 甚至可以外露, 以显示木材与金属的质感。神韵流传, 使用现代实木家具生产技术, 制作出具有传统韵味的现代家具, “明清风韵”是这一方面的代表。目前, 大涌镇的部分厂家, 也在做这一方面的尝试, 有的已经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合兴、永泰等厂家的新中式家具在市场上已经被广大消费者认可。一些家具设计公司也在做这一方面的尝试, 将传统家具风格符号化, 与板式家具的生产结合起来, 可以将新中式的市场开拓的更为广阔。

2.2.2 新中式家具是中国思维特点在家具上的物化即传统文化在现代家具上的神韵流传

新中式家具就是将红木家具文化的传统韵味与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和时代精神相统一。我们应该有所传承, 使得我们的发展有一个根基, 我们还应该有创新, 有了创新, 传统才能延续, 才会不被历史所淘汰。

以明清家具为典型的中国古典家具是中国几千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 是中国文化艺术积淀的物化形式, 它反映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哲学、伦理观念, 因而受到了全世界收藏家和文人的青睐,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消费观念的更新, 古典家具不仅是古董商收藏的对象, 而且是现代白领居室中打造怀旧环境和人文景观的道具。因而中式古典家具将开始复兴, 并进入大市场。通过老木头老漆皮重构而成的古董家具、通过仿古做旧而成的红木家具, 通过简约与赋新的新中式家具等已经出现在中国家具市场。

高仿红木家具严格遵照了明清家具的结构、材料和造型, 虽然满足了部分消费者和收藏爱好者的需求, 但是由于它的造型、尺寸与现代住宅的规格不符, 很难进入现代住宅。并且由于原材料紧缺的限制, 高仿家具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新中式家具是中国红木家具的设计的延续, 对红木家具造型要素进行抽象和概括, 结合现代工业化生产和标准化的要求, 对中国红木家具进行全新的诠释。除了造型上的变革外, 在结构和涂饰方式必须符合现代生产的要求。

摘要:本文从造型设计的角度对中式传统家具的现状进行了论述, 并对其今后的发展作出辨证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趋势 篇5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本文将通过对中国产同文化的概述及对现状的分析,重新解读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理顺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预测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以便更好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现状 未来发展趋势 应对措施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为人类留下丰厚的宝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包括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穆斯林文化,基督教文化,儒家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哲学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建筑园林文化,节日文化,中国性文化,中国中医药文化等,是东方整体观念、普遍联系、综合思维模式的典范。

它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它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在今天改革开放的时代,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时期,对每个人来说都存在着一个对传统文化的理性选择问题。当人们站在文明转折点的立交桥上重新审视这个文化世界的时候,既会有对未来的展望,又会有对过去的眷恋;既会有欢乐的憧憬,又会有痛苦的牺牲,历史的转折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近百年来,国人对以传统文化的态度可谓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 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

中国文化是开放的文化,是海纳百川的文化。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在不断地包容并融合外来文化。一切外来的思想文化,都经过了也都必将经过已有的中华文化体系的熔炼,其精华被吸取之后,又将生发出全新的更加灿烂博大的中华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现状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中外交流,这无疑对我国国民视野开阔和思维开放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但在此同时,国外文化及文化产品也随之进入我国,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美国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和近年来韩流的席卷。自打美国电影进入我国境内后,一系列大片已在中国人心中打上深深烙印,而国产电影则受强烈冲击。外来文化的进入程度较高,但明显也为其带来巨大的经济

利益,尤其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一旦占有市场将有无可估量的财富,而更应反思的是背后隐藏的文化侵略。

当外来文化进入我国时,纵然体现了我国自古而有的包容精神,但同时这种过度的包容带来的结果是漠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历史绵长,文化底蕴深厚,其本身就是无法估量的宝藏,若想充分利用它,在其基础上创造新的文化,须首先做好传承工作。但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标有英、日、韩等语的商品,而广大的厂商和媒体为获经济利益,不惜加大传播外来文化力度,不注意保护本民族文化。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已被政府和社会重视,同时也积极寻求保护对策。目前,我国已成功申报38处世界文化遗产,并对多种遗产设立保护政策,这既是世界各国对我国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也表明我国对其重视程度加深。但申遗后并不意味着保护工作的结束,而应该是一个开始。但由于历史、经济、文化等多重原因,许多民间文化几乎面临绝迹的境地,民俗文化意识在经济同化的背景下愈渐淡薄。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趋势

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多元共存的社会现实,决定了我们不可能撇开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而去妄论传统文化的发展取向问题。更确切地说,只有从传统文化的上述现状和定位出发,不断推动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转型,并在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与后现代文化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才能在三者的良性互动中使传统文化走出困境。

保持文化认同时不断有“旧邦新命”的发展。具体地说,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与鲜明的民族特点。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一颗璀琛的明珠。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风风雨雨走过几千年,无时不在变化着.虽然它到了19世纪已经变得苍白无力,但它还有一些优秀之处,我们看问题不能绝对化,片面化,一方面要积极吸收西方的优秀成果,同时还要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在批判与吸取中不断创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在中国文化古籍里,有一部分内容,确实具有很强的价值,可以世世代代继承和发扬下去。优秀的文化传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强不息,中国从19世纪初就受外国的侵略,在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中,中国人民就表现出了一种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表现出来的同样是一种自强不息,永远向前的精神。二是和谐,对于不同的事物要肯定它的不同特点,这样事物间才能保持平衡.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确也有一些陈腐的内容,如专制主义传统,惰性等。所以有些内容我们不能全盘照搬,不能全盘继承和弘扬。我们只能有分析地吸取其中的精华,摒弃其中的糟粕。

四、应对中国传统文化趋势的措施

1.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 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 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

外,而我们的最终 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2.保护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其“形”的现代统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因此,我们既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又要保护其物质载体,还要重构其价值体系。

保护传统文化必须有选择性;保护传统文化的关键是文化创新;要想保护好传统文化就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保护传统文化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植

全体社会成员首先要从观念上充实自己,认识到一个民族的文化的重要性,强化理论指导.其次,加大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在这方面的义务。从每一个中国人做起。最后,我们每个公民要积极宣传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的知名度和认可率。要自觉学习并推广、传播传统文化,坚持用传统文化约束自己的行为,切实做到“立德立功立言”.

参考文献:

[1]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张应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李宝龙.杨淑琴.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传统出版转型发展之路 篇6

传统出版业向信息服务业转型势不可挡

为了适应现代信息产业发展带来的挑战,并增强自身竞争力,大型出版集团纷纷进行业务结构调整,通过在资本市场上的运作逐步向内容产业集中,其结果便是一批跨行业多元经营的大型集团转变为以数字内容提供和在线信息服务为主的高度专业化的出版与信息服务集团。例如培生集团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先后卖出了在蜡像馆、拉萨德银行、西班牙主题公园的股份和在英国第五频道及B卫视的部分股份,随后收购了艾迪生·维斯理出版公司、哈珀·柯林斯出版公司(教育出版部分)和西蒙&舒斯特出版公司(教育出版部分),并与原旗下朗文出版公司进行了合并与重组。2007年培生再次从励德·爱思维尔集团购并了哈考特教育公司英国中小学业务,从而使其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教育出版集团。汤姆森公司则出售了汤姆森学习集团,并购路透集团,形成汤姆森-路透集团,将业务集中于财经、法律和科学等专业信息服务。约翰·威利则购并布莱克威尔,强化了其在科学、技术、医学(STM)出版领域的地位。励德集团也出售了哈考特教育,而收购了为保险业提供数据和分析服务的ChoicePoint公司,全面转向信息服务。出版业的这些购并活动代表了一种聚焦化商业战略,其目的就是借助各类新型的数据库产品和在线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从传统出版商向现代信息服务集团的战略转型。

传统出版业向现代信息服务业的转型不仅表现在信息产品形式上,还表现在经营理念上。首先,生产对象从以著者为中心的出版物转变成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数字内容。传统的出版业务以著者及其作品为中心开展生产和经营,难于满足读者的个性化内容需求。在把出版物转变成结构化的内容后,就可以发挥用户的主动性,实现内容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其次,生产对象的转变导致业务重心从零散的内容生产转变到了规模化资源集成,只有内容成规模化、海量化、多媒体化,才能支撑信息服务业务,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所以以数据库为中心进行相关内容资源的集成,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成为出版业新的经营理念。最后,随着“海量数据库+在线服务平台”商业模式的发展和成熟,出版商实现了一次出版向复合出版以及持续性信息服务的转变。这一转变不仅加大了用户锁定力度,也提高了出版商的核心竞争力与利润水平,在新兴的数字内容市场中站稳了脚跟。

云计算是传统出版业创新发展必然之选

自Google提出云计算概念以来,云计算产业发展十分迅速。2010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意味着我国已经将云计算服务看做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基于云计算的服务模式包括三种: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以及设施即服务(IAAS)。目前,在出版传媒领域PAAS业务发展较为迅速。2011年3月,亚马逊推出了云音乐服务Cloud Player,用户可以通过亚马逊购买音乐并将其储存在亚马逊的服务器上,通过电脑或者Android智能手机播放。5月,Google推出云音乐服务MusicBeta,也允许用户将音乐存储在其云网络上,然后通过浏览器或Android设备访问。紧随亚马逊和Google之后,苹果、惠普、百度、盛大、A8、巨鲸网等机构的音乐云服务也都蓄势待发。

云计算在出版传媒业的应用促使“云出版”和“云媒体”成为业界前沿课题。2010年11月,中国传媒大学与中科院计算所联合建立了“云计算联合实验室”,探索“媒体云”的建设方法和发展路径。2011年1月,在第24届北京图书订货会上,方正阿帕比推出国内首个“云出版服务平台”系统。

“云计算”是传统的出版业向现代信息服务业转变的必然之选。随着出版机构的数字业务发展,多媒体内容将会快速增长,数据流量也会急剧膨胀,加工、处理、转换、存储、分发和传播这些数字资源的压力日益增大。与此同时,对超大规模用户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和推荐的智能性处理需求也伴随着数字内容电子商务的兴起而日益迫切,这些都必须依赖于强大的计算资源和可靠的数据仓储做支撑。然而,昂贵的IT设备和无底洞式的后期维护给众多弱小的出版机构带来了巨大的财务压力,而技术和人才的短板也使得出版机构开展新型的信息服务业务困难重重。

云计算为中小型出版机构快速开展信息服务业务提供了便利。云计算服务强大的伸缩性和可靠性可以保证网络出版业务的可扩展性和稳定性,这对于中国众多相对弱小的中小型出版机构快速数字出版转型和开展网络信息服务提供了良机。面对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需求,中国出版业,特别是中小型出版机构必须改变已往独立投资、封闭使用的IT运营策略,借助云计算实现资源共享和新业务低成本运行。

推进传统转型实现跨越发展 篇7

一、以分类指导抓改革,夯实直属促转型

我们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改革、创新发展的原则,推进直属企事业单位的改革与发展,10强直属单位建设初见成效。原18户直属单位中4户事业单位的职能任务全部转型。关闭6户企业,其中注销4户集体企业,关闭待破产2户国有企业,股权结构调整2户,改革重组2户,改革妥善安置职工3户,根据转型后的职能任务新成立4户股份公司,重新登记成立了山西黄河画院。通过改革,剥离不良贷款2.3亿元,支付安置职工成本2100万元,清理职工工资拖欠3200万元,股权投资2786万元。

为确保改革、发展和稳定,我们特别提出关注职工基本权益,合同期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业有救、最低工资、最低生活费五项基本要求和经营中的“不欠息、不欠税”,“依法治企、以德兴业”的原则和理念。同时我们树立“今天的投资力度就是明天的发展速度;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的新理念。2010年帮助直属企业太行锯条厂,经过艰苦努力争取上了一个山西省废旧家电拆解项目,是环保部、商务部备案的环保节能项目,年拆解能力40万台,2011年12月9日正式开工生产。同时,经商务部审核同意,又新上了“山西省长治市区域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项目”两个项目都实现了当年动工、当年见效。

近年来,企业深化改革,涌现出一批优势企业:生产能力和规模居世界第一位的运城制版集团,全国最大的青铜铸造企业山西宇达集团,全国同行业第二位的太谷玛钢有限公司,跃居全国民爆雷管生产企业前三名的壶关化工集团,全国无机工业用钾盐产量最大的山西文通钾盐集团,国内最大的汽车变速箱壳体生产企业山西华恩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全国首饰业“十大龙头”企业定刻花陶瓷、晋城和祁县的玻璃制品、定襄和盂县的铸件、广灵剪纸、交城五金工具等出口产品均享誉海内外。

二、以发展工艺美术为重点,推进转型谋跨越

我们抢抓我省实施“旅游强省、文化强省、一村一品”的战略机遇,积极推进手工业向传统手工艺的转型、工艺美术向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型跨越发展,经过全行业的奋力拼搏,取得了显著成绩:全省工艺美术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由“十一五”前的3户增加到27户,从业人员由776人增加到6328人,产值由1.12亿元增加到31.59亿元,销售收入由8600万元增加到34.09亿元,利税由400万元增加到4070.95万元,出口交货值由3700万元增加到1.24亿元。工美协会的会员单位,由70多户增加到720多户。2008-2011年,获国家级“金凤凰”杯和“百花杯”金奖17枚、银奖34枚、铜奖45枚、优秀奖68枚。有24项手工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3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4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杰出手工艺品徽章;宇达青铜工艺品和广灵剪纸还列入了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同时有2名艺人获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有32名艺人获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有18名艺人获省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截止到2011年底,累计争取省财政专项资金1700万元,对121个传统工艺美术保护项目进行了扶持发展。我们依托争取到的每年500万元山西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发展资金,做大做强重点产品,通过一项政策撬动了一个行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省城联社为山西手工业、工艺美术的跨越式发展搭建了三个平台:一是省级平台。投资1500万元建设完成了3000平方米的“山西省工艺美术馆”,为全省工艺美术产品搭建起集中收藏、展示、交易、服务的平台,填补了省内空白,实现了山西工美界多年的夙愿。我们利用省工艺美术馆,先后举办了20期省内外工艺美术专业展,得到了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广大观众的赞誉。先后有60多名省部级领导、200多名市厅级领导和3万余观众考察和参观。全国总社领导均先后来晋考察,肯定了省城联社推进城镇集体经济改革和转型发展所做的积极探索,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和要求。二是国内交流交易的平台。争取获得了参加国家级重大展会由财政资金“以奖代补”的政策,对取得全国工艺美术金凤凰奖和百花奖的获奖者给予金奖5万元、银奖2万元、铜奖1万元的奖励。并有14名艺人获得省政府“三晋技术能手”光荣称号。三是国际交易平台。省商务厅支持,从2008年广州秋交会开始,每届广交计划拨两个工艺美术品摊位,山西工美有了国际舞台。

近几年我们多次组织系统企业参加了“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深圳文博会”、“农博会”等全国性、国际性大型展览,并组织到韩国办展。在第六届中国(太原)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期间,我们与中国工业合作经济学会举办了“中部六省城联社系统经济技术合作座谈会”,全国总社钱桂敬副主任与中部六省联社领导均莅临会议。同时我们组织全省数十家手工艺企业及艺人以“手艺山西”为主题参加了中博会。在“迎中博、创环境、争一流”活动中,我们积极筹措百万资金,修建了体现三晋文化浓厚氛围的三晋雕塑(砖雕、石雕、金属雕)文化墙,受到了上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好评。去年,受省委党史办委托,山西黄河画院、山西省工艺美术协会还为北京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新机关大楼承制了大型推光漆画《江山如此多娇》,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制作了大型推光漆画《山西圣境》。

我们利用平台,强化辐射,打造亮点,2011年11月,我社同央企中国工艺美术集团总公司签订协议,双方出资5000万元,组建山西工艺美术(集团)有限公司,先行成立山西工艺美术有限公司,并在山西工美大楼开办中工美珍宝馆太原店。山西省委2012年第17次常委会议研究提出了“加快山西工艺美术产业集团组建步伐,确保年内组建完成”的要求。我们结合开展保持党的纯洁性教育活动,由省直机关工委发文,于2012年4月16日至5月3日在省工艺美术馆联合举办“省直机关保持党的纯洁性学习教育活动——剪纸艺术颂太行精神作品展”,要求省直132个厅局的党员干部参观学习。期间,省工艺美术馆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山西省公共文化服务先进单位。

三、以转型跨越促发展,改革创新开新篇

我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了要“深化集体企业改革,推进集体企业关闭和重组,积极发展股份合作制集体经济,加强集体资产的监管和运营”;“大力发展传统特色手工业和文化旅游纪念品”;“全部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问题”。省人社厅、财政厅发文《关于妥善解决关闭破产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等医疗保障问题的通知》(晋人社发(2011) 186号),关闭破产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给予一次性补助。全系统各市县联社及广大干部职工深受鼓舞。为更好地贯彻落实省政府的目标责任,我社已草拟了一个意见和三个规划:《加快城镇集体工业经济改革发展的意见(草案)》、《山西省城镇集体经济“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振兴山西省手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草案)》、《山西省工艺美术“十二五”规划》。为引领传统行业转型跨越发展,下一步,我社将探讨同全国总社在山西组建成立山西城联资产管理投资有限公司同时以山西省集体合作经济协会为依托,吸纳全省各类集体经济组织,包括新农村建设和民营企业先进单位,共同振兴山西集体经济;努力实现围绕一个中心(转型跨越),突出两个基本点(山西省工艺美术协会、山西省集体合作经济协会),做大两个公司(山西工艺美术(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城联资产管理投资有限公司),达到两个目标(资产的保值增值和行业的二次振兴)。

根据省委、省政府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和全国总社的要求,省城联社党组提出全省城联系统在“十二五”期间力求实现十个方面的转型跨越发展:1.由单一的集体企业向股份合作制企业转型跨越;2.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能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跨越;3.由封闭单一的行业经济向县域经济转型跨越;4.由二轻行业管理向集体资产监管运营转型跨越;5.由传统手工业向低碳产业、向一村一品建设和为“三农”服务上转型跨越;6.工艺美术向文化旅游产业转型跨越;7.传统二轻优势行业向我省十大产业链的延伸上转型跨越;8.招商引资向东南沿海省份产业梯度转移的接续上转型;9.发挥各级联社机关和成员企业区位优势向现代服务业上转型;10.发挥联社合作经济优势向服务城镇化建设上转型。省城联社提出的十个方面的转型跨越发展的思路,得到王君省长的重视并批示,王君省长并提出今年要召开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全省集体企业改革。

我们的工作概括起来就是:

(一)用与时俱进的理念,确立了省城联社的定位、职能、任务。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认同,确保了省、市、县三级机构的稳定,这确实来之不易。

(二)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实现了省城联社的转型发展。面对没有集体经济改革政策和自收自支经费来源窘迫的局面,靠强身健体,加强机关自身建设,增强凝聚力;靠争取政策,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真正建立起财政供养和增收创收相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并能反哺曾经为城镇集体经济做出贡献而现在陷入困境的企业和职工。

传统钢铁企业的发展研究 篇8

近年来, 中国钢铁产能一直过剩, 2015年全年处于全行业亏损状态。经过行业几轮的竞争和淘汰, 产量库存已趋于低位运行, 一些大中型企业下调了大概5%~20%产量计划, 一些小型钢铁企业大部分处于停产、待产观望阶段。在3月份钢铁价格出现一个短暂小幅回升后, 又回到了日常状态, 而外矿却并未随着价格回落而回落, 这对钢铁行业又是一次步步紧逼, 生存进入了更加艰难的阶段。

经济学讲行业是要遵循市场规律的, 每一个行业都要经历萌芽、发展、鼎盛、衰退阶段, 大部分周期为10年。通过对以往年份钢铁市场分析, 此次行业进入衰退期后调整的时间颇为漫长, 小型钢铁企业处于观望期, 行情好转后马上会进入投产状态, 此部分产能占据产量的比例较大。一些企业已在钢铁行业摸爬多年, 有着自己的上下游产业和熟悉的行业技术以及基础设备, 对于完全转行放弃钢铁生产心有不甘。产业衰退期还要经历一个时期, 完全地转型、升级发展还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

二、企业长远战略和决策团队的必要性

对于国有大型企业, 肩负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国计民生、提供就业机会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艰巨社会责任。转型、升级发展是企业的唯一出路。企业领导者要高站位, 建立一支对市场、对国家政策、行业信息颇有见解和独到想法的决策队伍, 确保每一次的战略决策都能够走在前沿, 投资成功。投资决策团队的每一次决策都要建立在深厚的行业基础知识和广泛的调研基础之上, 避免决策失误和时机错失。独到的见解和超前的眼光可以使一个企业迅速破茧成蝶, 决策失误或错失时机也可以将企业带入泥潭。

三、钢铁企业转型以及发展方向

1.绿色节能环保———企业构建的前提。随着大气环境的持续恶化, 严重威胁到了人的日常活动, 人类环保意识显著提高, 传统粗笨的钢铁企业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威胁。企业要经营, 首要前提条件是环保设施的达标。环保设备的上线以及日常的运行势必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支持, 对钢铁企业的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气排放监测执行更加严格, 趁夜间排放污染气体的道路已关闭, 投机取巧、环保不达标、没有实力投入更多环保设备的企业尽快转型。新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标准体系提出新的要求, 加快制定修订一批能耗、水耗、电耗、地耗、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等方面的标准, 实施能效和污染强度“领跑者”制度, 加快标准升级步伐。

2.能源、资源的再利用。钢铁企业生产过程是一个能源转换、物料消耗的过程。从铁水冶炼到成品的出厂需要一系列的工艺过程。过程中伴随着大量附加产品的产出, 包括煤气、热力、供水等, 这些附加产品如果正确应用, 可以循环应用于生产, 既避免了浪费, 又节约了资源。例如, 生产的煤气、热力可以发电, 作为动力输出为生产工序提供能源, 为周围小区提供热量。

3.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在目前铁矿石进口困难和结构调整压力加大的背景下, 向上下游产业延伸是钢铁行业的必然选择。从矿石方面不断加快自有矿山建设, 逐渐过渡使用普通矿石, 开拓发展中国家铁矿, 摆脱对价格较高的澳矿的依赖, 进一步提升对上游资源的控制力。而在下游产业的拓展上, 可以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提升不锈钢的深加工能力和销售收入。随着市场需求, 利用钢铁产品和技术能力生产一些成品进行销售, 如健身器械、农用设施等。

4.非钢产业的不断拓展。传统钢铁企业是一个庞大的机构, 国有大型企业大都拥有几万人的职工队伍, 机构庞大、臃肿, 担负着社会责任, 这些都给企业带来非常大的负担, 也是与私营企业共同竞争的劣势所在。钢铁除主业外, 有着庞大的辅业机构, 如检修、运输、生活供给、自动化仪表等衍生行业, 将这些行业资源进行整合, 发挥整体作用, 内部消化一部分产能, 自给自足, 为主业减轻负担。具有特色非钢产业应进一步整合发展, 形成自身特色, 推向市场, 挣取效益。一些成功案, 例如利用现有人员和设备为周边社区提供餐饮、维修、洗衣、家政等服务, 既降低了主业机构臃肿, 又可以为企业挣取效益。目前首钢有着健全的非钢系统, 成为创效大户。

四、优秀企业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1.产品生产、服务应与国家基础设施和惠民政策相结合。产品生产紧跟国家政策和发展方向, 这方面的拓展需要建立自己的营销团队, 要熟知产品性能和国家政策, 紧盯国家做出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划, 及时在新领域开拓市场, 如国家“一带一路”方针做出后, 在周边做出的一些发展规划, 国家政策下西部开发以及基础建设方面的投资将对钢铁市场的供应带来不小的影响。及时抢抓这部分机遇将给企业带来生机和活力。

2.要与客户紧密衔接, 提供差异化服务。形成供需关系只是合作的开始, 要建立互利共赢的理念, 互相信任, 从企业内部做好服务工作, 及时发现用户生产中的问题, 积极从产品性能上给予建议和意见, 帮助用户解决存在的问题, 改善成品性能。这需要一部分技术人员, 对产品技术性能了如指掌, 定期走访客户, 倾听客户生产和产品使用问题, 将问题信息反馈回企业产线, 通过定向改进为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赢得认可, 这将为企业培养忠实的用户。

3.要建立完善的管控体系, 使企业的运行更加规范化。每一个优秀的企业都有一套科学完善的管控体系, 包括物资采购、供应、营销、财务、人力资源、质量、安全、经营等各个方面, 涵盖了企业的各项活动。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是基础前提, 重要的是制度的落地实施, 要全力避免人为干扰, 用制度来管理企业, 用规程来支配职工行为, 做到对事不对人, 对岗位说话, 不断指导各项工作。让企业的每项行为都能够做到有章可循。随着企业适应市场的不断发展, 体系要适时优化调整, 不断推陈出新, 建立更加适应市场变化的科学完善的管控体系。

4.信息化、自动化和“互联网+”的全面引入。全球进入信息化时代, 达到了资源共享、快速传递的鼎盛时期。传播载体从纸制品过渡到了电子时期, 由电子时代进化到了“互联网+”时代, 效率和速度迅速提升。将企业资源信息纳入“互联网+”进行管理后, 管理者可以第一时间对现有资源进行掌握和整体调配, 达到各部门对资源的共享, 既快速准确又信息量庞大。经营者可以透过互联网提供的大数据进行详细分析, 快速发现存在的各类问题, 针对性地整改提升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将设备在线监测、诊断引入“互联网+”, 可以实时对重要设备进行监测, 根据数据趋势, 提前发现设备问题, 避免事故发生, 提高设备精度, 改进产品质量, 也能为企业减少人工投入、提高效率做出贡献。

5.要有优秀的企业文化, 形成企业的独特内涵。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管理过程中逐渐在经营理念、行为准则、技术能力、精神风貌、职工素养、企业归属等方面形成的风格, 是企业竞争的软实力。企业文化是在经营中逐步形成的, 是企业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 是企业的灵魂。先进的企业文化能够让职工找到归属感, 将自己定义为企业的主人, 这对于提高职工的思想文化素质, 丰富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增强企业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向心力, 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增强职工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促使他们搞好生产经营, 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企业要具有超强的竞争力, 必须要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

五、结论

未来钢铁结构性改革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我国钢铁业去产能步伐会持续加快, 对于改善市场失衡状况乃至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具有明显利好作用。企业面临生死存亡的威胁, 只有紧盯市场、准确定位、快速调整、强化自身, 才能够在产业调整中展现自我, 突破发展。

参考文献

传统中医夹板的研究发展 篇9

小夹板局限性

小夹板固定在发挥其独特的固定作用外, 有其本身的缺陷和并发症[3,4]:1夹板使用扎带固定, 松紧难以控制, 过松固定无效, 过紧则有引起血运障碍危险, 甚至引起还会引起骨筋膜室综合征;2腕关节骨隆起部位, 容易受压出现压疮及坏死;3长期使用夹板, 会导致肌肉萎缩;4夹板固定后, 一般取、戴、调节都需要医生操作;5对皮肤进行清洗也很不方便;4肢体固定后肿胀减轻, 小夹板容易松动而影响治疗效果;5压垫使用不当, 可造成外固定达不到预期疗效或压疮、缺血性肌挛缩等。鉴于小夹板固定本身的局限性, 我国学者一直致力于小夹板的改良, 力求扬长避短。故各种新式改良夹板层出不穷, 在各自发挥了小夹板优势的同时, 从一定角度填补了传统小夹板的缺陷。

新材料的冲击

20世纪50年代开始, 国外聚氨酯等高分子材料开始在医学领域应用, 逐步应用到骨科固定材料, 随后在国内悄然盛行。新型高分子夹板迅速崛起, 市面常见的有低温热塑板、树脂绷带、聚氨酯夹板。这些高分子材料不再像传统小夹板一样依赖杠杆作用固定骨块, 骨折外固定变得方面、清洁、轻便、透气, 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治疗效果, 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传统固定的缺陷, 给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体验, 也备受很多医师青睐。传统夹板在外固定领域受到一定冲击。

层出不穷的改良夹板

面对传统小夹板的缺陷和新材料的崛起, 传统中医小夹板并未因受到冲击而泯灭, 却在新材料的潮流中不断取长补短, 改良材料, 创新理念。这些改良体现了小夹板强大的生命力和中医学的博大性。

1979年胡永兴等将木质小夹板的毛毡衬垫改用聚氨酯泡沫塑料海绵制成泡沫塑料衬垫夹板[5], 测定了其抗压强度, 临床疗效满意。这种夹板将改良了传统夹板的压垫系统, 用富有弹性的泡沫塑料海绵作为压垫, 不仅可持续维持复位的对位, 又可克服肢体肿胀消退后的松动, 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传统小夹板压垫可能造成的压疮、缺血性肌挛缩。对于近关节的骨折, 肿胀较剧, 早期复位和固定均感困难, 使用这种小夹板后, 在不断加压过程中可达到慢性复位。

1995年, 一种由纸质黏膏筒纵切制成的“L”状瓦形纸壳夹板被用于外固定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最大特点是利用了废弃的圆柱形纸筒的外形, 制成的夹板也是半圆柱型, 与肢体贴附性好, 兼备弹性和韧性, 对血运影响少。李中强等人通过临床应用[6], 效果满意。

1996年, 梁振兴等人用塑形纸壳与杉木皮夹板结合治疗COLLES'S骨折[7], 使用时以杉皮夹板置掌侧, 下端平齐腕横纹, 长瓦形纸壳置背侧, 远端缺口处平尺骨小头, 以三道扎带捆绑, 在手背和纸壳的间隙填塞1.5~2.0 cm厚的药棉限制腕的背伸活动。最大优点是能有效地控制腕的挠偏背伸活动和有利于腕和手在掌屈尺偏位活动手腕处在自然屈曲状态, 不影响血运, 不会出现筋肉挛缩, 这种改良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传统夹板固定中易移位、功能不良的缺陷。

1997年徐飞鸿等报告了塑形弹力夹板的生物力学性能[8], 这种夹板由四边刨光、棱角修圆的杉树皮, 用以缠绕周边的金属丝, 接触皮肤的毡毛垫和绷带组成。这种夹板周边的金属丝不仅能使夹板具有合适的弹性、提供足够的强度实现“定位”功能。2005年谢延华将这种夹板治疗肱骨干骨折[9], 其所使用的后方夹板便是利用了塑形夹板良好的塑形功能, 早期固定时将上臂后方夹板塑成“L”型用以固定肘关节, 并与传统小夹板固定进行随机对照试验, 发现在愈合方面、功能方面、疼痛方面, 塑形夹板组优于传统夹板治疗组。

1999年高万玉报告了一种卷式夹板[10], 由两层泡沫塑料与软铝板、无毒黏合剂黏合而成, 其规格为长920 mm、宽110 mm。优点是体积小, 重量轻, 可卷曲携带, 有良好的X光通透性;可任意塑形和裁剪;可重复使用;温度适应性为在-40~70℃环境下, 其使用性能不受影响;耐水性好;拉伸强度大。使用时先展开卷式夹板后, 按骨折部位需要将夹板沿长度方向进行调整;将卷式夹板骨折部位固定附体后, 可使用胶布、绷带或卷式夹板。这种夹板改良了传统夹板的可塑性, 并且可维持一定的刚度, 可随肢体肿胀逐渐消退不断进行塑形, 附体性好, 治疗效果满意。

2004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学者对黄伯灵和周福贻教授研发的可塑性磁疗夹板和普通柳木夹板治疗COLLES'S骨折效果做了临床对比研究[11], 在治疗后消肿、止痛和愈合方面, 磁疗夹板比普通夹板更有优势。这种可塑性磁疗夹板创造性地将小夹板技术与电磁技术结合起来, 将磁片镶嵌在金属丝骨架上, 在其上下黏合多层泡沫塑料, 外面包有棉布, 具有磁疗、可塑形、轻便、吸汗透气等特点。在固定的基础上加以磁疗, 克服了以往植入式电极有创、易感染和价格高的缺陷。患者普遍反映其具有较高的舒适性。

2007年福建省人民医院使用的钢丝弹力小夹板的力学参数及临床疗效被报告[12], 这种钢丝弹力夹板以钢丝为主要材料, 加之棉花、棉垫、绷带等辅助材料组成局部外固定力学系统, 它是利用金属的可塑性和高弹性优点、设计制造的夹板, 利用粗钢丝自身的强度, 设计成框架结构, 利用细钢丝的易塑形特点制成内网结构, 对骨折起外固定作用。同时又利用钢丝自身的弹性和可塑性, 使其与肢体软组织的适应性更好。但是钢丝对X线的吸收会影响成像质量, 这是这种夹板无法避免的缺陷。但是其利用随手可得的钢丝作为固定材料, 造诣值得肯定。

2007年闵晓松报告了热磁性外固定夹板治疗胫腓骨闭合性骨折[13], 这种热磁性外固定夹板将四肢管状骨外固定夹板和热磁治疗结合起来, 在固定骨折的基础上促进血液循环。使用时用热疗仪控制小夹板内的温度。治疗过程中可以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 毛细血管扩张,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供氧状态, 促进代谢, 减轻组织渗出和水肿, 降低末梢神经的兴奋性, 解除肌肉痉挛, 起到消肿和镇痛的作用。

2008年周正新等人报告了竹塑夹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收效满意[14]。竹塑夹板系统由生竹片和聚乙烯组合而成的夹板、弹性贴束带及发泡压垫组成, 使用方法与传统夹板类似。这种多种材料组合而成的夹板系统最大的特色是增强弹性固定作用, 这种弹力由弹性发泡垫片、夹板的弹性变形和弹性贴束带的共同作用产生。这种弹力适宜的固定方式能够顺应肢体肿胀变化, 既保证有效固定不滑移, 又避免肿胀后引起血运障碍, 还可避免消肿后引起固定失效, 允许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贯彻了中医骨伤科“动静结合”的理论。但这种弹性固定系统应该注意弹性扎带的松紧度, 避免过紧造成筋膜间室综合征。

2009-2013年何艳红等多名学者对孙永强教授研制的塑性弹力夹板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做了临床分析[15,16,17,18,19], 结果显示塑性弹力夹板疗效优于传统夹板及石膏。这种夹板掌侧选用聚酯塑胶夹板1块, 背侧板选用尼龙板1块, 结构独特, 呈联体圆弧形设计, 向桡侧突出对桡骨远端进行环形包绕;周围为弹力固定带, 形状不规则。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最大特色是中立位固定, 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传统屈腕尺偏位固定造成的腕管综合征等并发症。这一优点也在随后的临床报告中得到印证。

2009年熊学华等人创造性地将中药喷涂于传统小夹板上制成中药小夹板[20], 对COLLES'S骨折疗效满意, 治疗后腕部功能优良率可达77%。这种药物性具有药物促进骨折愈合及局部外固定骨折的双重作用。中药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增强组织代谢, 促进肿胀消退, 避免或尽最大可能减少肌腱、关节内外组织粘连及肌肉萎缩, 加速骨折愈合。这种药板结合的理念, 如果能够借鉴载药系统形状记忆复合物的优点, 进一步改良材料, 使药物释放稳定、持续、高效是可能的。

2010年无锡市中医院报告了其自行研制的塑性铅丝纸质夹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21], 这种夹板也可于使用前以臂中立位固定, 总优良率可达81.9%。这种夹板外部主体由四层马粪纸黏合而成, 内部以铅丝由骨架, 有良好的韧性及塑性, 舒适度较高, 并发症较少。但这种夹板内部的铅丝必然影响X线通过率, 对患者复查拍片造成影响。

智能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

1999年章道胜等设计自动调压夹板, 将充气绑带束于夹板之上[22], 通过充气对夹板及肢体有一定的约束力。当绑带的气囊达到规定的压力 (绑带可上下移动1 cm, 约7 kg) 时, 自动调压器自动停止充气;当压力低于规定标准时, 自动调压器启动充气, 至压力达到标准后停止。2014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学者报告的智能气囊小夹板[23], 除自动调压绑带外又加入了带有压力传感器的气囊压垫和外接可视压力显示屏。这样以夹板固定后骨折断肿胀引起的压力变化便可被方便读取, 并且可根据患者的感觉及病情适时调整气囊压力。后者的智能压力系统已经类似于AIR CAST生产的智能支具。2015年万培培、成玲报告的智能医用夹板的开发与应用中介绍了类似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智能夹板的开发[24], 并且介绍了一款由Interlink Electronics公司生产的FSR402型轻便精确的力敏传感器。2008年王爱国等人通过实验证明应用电测法对布带约束力的测定较之早期的气囊法强度测定, 在客观性、精确性、灵敏度等诸多方面都有大进步。国外Air Cast生产的腕部专用支具—Stabil Air Wrist Support Brace可有效地固定和保护患者的手臂[25], 方便、实用;维多利亚大学毕业生Jake Evill和土耳其设计师丹尼·卡拉萨欣分别在2013年和2014年采用3D打印技术设计出多孔结构的骨折外固定支具Cortex Cast和Osteoid Cast以取代现有的外固定器具[26], 具备稳定、轻便、通风、耐水、舒适美观的特点, 2016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学者采用以聚乳酸为原料的3D打印计算机辅助设计小夹板外骨骼系统[27], 为实现中医正骨小夹板操作的客观量化、科学化、现代化开辟了新的道路。这些都给我们指出了小夹板的前进方向。

小结

当前3D打印技术日渐成熟和普及、医用智能材料、形状记忆材料日新月异指引着小夹板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传统小夹板固定有其独有的特点和优势, 以电学传感器配合高分子材料和3D打印技术或许能让未来的智能小夹板体积更小, 更方便、实用。

摘要:小夹板固定对骨折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 传统小夹板在新材料的潮流中不断取长补短, 改良材料, 使得传统小夹板能够历久弥新。本文对传统夹板的研究发展进行综述, 为临床医师选择夹板提供有效信息。

传统广告的发展与未来 篇10

一、传统广告

第一, 传统广告的优势。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 是中国大众认知度较高的媒体, 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一是传统媒体在信誉、品牌、形象、权威性等方面具有先天性优势。二是中国传统媒体相对于其他国家媒体有着巨大的市场优势, 中国的阅读市场呈增长的趋势。而同期, 在欧洲等国阅读市场呈下降趋势。三是强大的软硬件系统支持能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 国内报刊就采用计算机激光照排技术。近年, 又纷纷引入计算机采编综合业务系统。所有的报纸数据均以电子文本方式被完整地保存下来, 为报刊资源网络化提供了前提。四是人力资源储备丰富。随着传统传媒竞争的加剧, 各单位加速人才流动, 形成了一套训练有素的人力资源储备。五是强大的广告组织、代理与发布网络。无论是平面广告, 还是影视广告, 传统媒体都居于龙头地位, 具备强大的广告代理与发布网络。

第二, 传统广告的劣势。一是传播地理范围有局限性。地方台和中央台覆盖的地理范围和影响力不可同日而语。二是信息单向传播, 带有强迫性。如在电视连续剧中插播商业广告, 消费者被动接收, 不看也得看。三是重复性。电视上的黄金搭档广告, 成年累月的播放, 连小孩都知道。重复性播放, 对观众的心理承受是个考验, 会让观众产生厌烦心理, 达不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四是传统广告资金投入大。在中央台做广告按秒计算费用, 投入惊人。原来山东曲阜的孔子酒业, 因为承受不了巨额的广告费用负担, 而寿终正寝。

二、网络广告

网络广告是指在互联网站点上发布的各种经营性广告。与传统广告相比, 网络广告有着自身的特点与优劣。

第一, 网络广告的特点。一是信息容量大。网络广告提供的信息容量是不受限制的。网络上公司可以把所有的信息, 包括公司的介绍, 产品的性能、价格、外观形态等制作成网页放在自己的网站中。只要网站空间允许, 可以不加限制地增加广告信息。这在传统媒体上是不可想象的。二是信息传播范围广。通过互联网发布的广告, 传播范围广, 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三是时效性强。根据需要随时更新广告信息, 即时传播最新的产品信息。四是保存时间长。网络媒体可以长久保存广告信息。五是视听效果好。由于嫁接了多媒体技术, 网络广告具备传统媒体在文字、动画、三维空间等方面的所有功能, 在传播信息时, 可以给大众视听觉方面强烈震撼。六是广告投放准。网络广告将商品广告定点投放到相应的消费站点上, 目标市场划分明确, 有的放矢。七是费用低廉、收费方式灵活。与传统广告媒体相比较, 网络广告的费用低廉, 并有多种收费方式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为客户节省大量的广告预算。

第二, 网络广告的优势、劣势。网络广告的优势:传播时空大而远;互动性强;信息传播的非强迫性;广告投放准确;广告内容直观;广告效果可评测;收费合理、经济。网络广告的劣势:一是无序状态。主要原因是缺乏对网络广告经营者主体资格的资质审定, 缺乏对违法网络广告的审查力度和处罚手段。二是行业自律差。某些商业网站, 为了提高点击率, 往往违背职业道德, 传播虚假报道和低俗新闻, 以引起广大网民的注意。虽然信息容量巨大, 但良莠不齐, 充斥大量的虚假信息、垃圾信息, 难以分辨。三是诚信度低。网络广告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缺乏保障, 缺乏监管, 广告欺骗行为时有发生, 导致网络广告市场混乱。四是违法证据难确定。违法证据确定起来很困难。因为网上电子文档可任意修改, 不留痕迹, 当事人可以对违法事实加以否认。五是违法责任追究难。违法广告经营者给的并非真实的信息, 因而寻找真正的违法责任人很难, 行政处罚执行起来更难。

三、加速融合, 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融合的根本目的就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实现优势互补。利用新媒体, 进一步拓展传统媒体的资源优势, 延伸品牌效应, 激发竞争活力, 拓展发展空间。实践证明, 积极推进与新媒体的相互融合, 确是拓展生存空间的有力举措。

第一, 通过融合, 进一步拓展资源优势。传统媒体通过建立网站, 进一步推进媒体融合, 扩大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如通过媒体网站, 把传统媒体无法在报纸上发布的新闻产品, 在网站上发布出来, 给读者深层次的解读。网上可实现延伸阅读, 弥补报纸的局限性, 扩大传统媒体在网络上的影响力。

第二, 通过融合, 进一步延伸品牌效应。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 向新媒体延伸传统媒体的品牌效应。这样, 一方面使新媒体不断增强社会公信力和权威性, 逐渐树立新品牌;另一方面通过品牌延伸, 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增强竞争力。

第三, 形式多样化, 吸引更多读者。通过开辟各种新平台, 以丰富多彩的形式, 吸引更多的读者。如打造视频新闻、手机短新闻、开办论坛博客等, 多与读者、网民互动交流, 增强传统媒体的“魅力”, 吸引更多年轻人成为传统媒体的新读者。

四、传统广告的未来

传统媒体必须借助网络平台, 建立传统媒体网站, 发挥资源优势, 实现优势互补, 与读者及客户建立更加直接、互动的联系渠道。网站可以运用最新的技术成果, 以更低成本和更高效率为社会大众服务。所以, 这为传统广告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传统广告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于美成.广告与传媒[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10.

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元素 篇11

关键词:中国美术史传统元素室内设计继承和创新

近十年来,我国的室内设计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当代社会思想、文化、经济及科技的艺术蜕变、演进的影响;流行的产生同样是受到当时、当地的社会大众的文化素质、审美意识的约束。我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室内设计都呈现独特的风格与装饰。

目前,我国中等、高等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在办学数量和规模的发展上都迅猛,特别是各院校开设室内设计专业日益增多。我在技师学院任教室内设计专业教师有六年了,在室内设计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近年来课本教材或参考资料对室内设计的风格、装饰、文字和图片资料多是引导学生学习西方的简约、时尚设计风格。走出校园,在各大城市的商业街各品牌店的设计和楼盘样榜房设计也是以西方的装饰元素的室内设计风格为主。对于装修行业室内设计风格不断的创新变化,我不得不感慨国内的许多室内设计大师对国外建筑师如赖特、柯布西耶、黑川纪章、矶崎新等大师的迷恋崇拜,使他们的室内设计作品少创新多模仿,同时也忽略了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与设计元素。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我有责任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的时候,不但要学习西方的室内设计风格,也要继承和运用中国建筑和装饰工艺所独有的元素,巧妙运用到室内设计中。

首先,室内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居住者是感性的,他们需要舒适的室内环境与内涵并存的设计风格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如果你对它能细细地品尝,你就会为它所着迷,感叹中国的伟大。室内装饰与工艺设计是一面社会镜子,与当时的科学技术和政治经济有很大的关系。室内场所使用功能不同,设计手法也随着千变万化。例如在商业空间里,如果客户委托你设计销售玉器商店,你除了要了解玉器店所在的地理位置、分析消费人群的心理与行为等室内设计专业知识外,还要了解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史,了解中国祥和图案和它的寓意内容。它兴衰于什么朝代,当时的家具风格是什么?流行装饰材料的主流……这样才能搜集与设计有关的素材进行分析与创作,并设计出客户想要的室内设计风格,增强业主将要开张营利的信心。如果是家居设计,客户是一对传统型的学者夫妇,那么他们的家居又应怎样设计呢?整体空间区域的划分、功能设置、每件物品的陈设,材料的运用等都要表现出居住者的爱好与品味。传统型的人比较会怀念过去的,特别在中国对旧文化怀念与保留,也表现为对祖先所创造的文化的尊敬。但在创作时切忌用旧元素对空间进行生硬的堆砌,而是根据室内空间的需要适当采用怀古的元素、怀古的文化灵活运用于创作中,更令人容易接纳,有亲切感。

其次,中国元素运用也是许多顶级优秀设计师所常用的设计手法

中国民族的存在和发展,是因为有它自己的独特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的提高。必须建立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之上。中国传统文化与元素为我们创造了具有东方的美学价值,使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精神世界。因此,它不只是孕育民族文化的土壤,也是发展现代文化的基础。

我国室内设计与家具设计在唐朝已经蓬勃发展,明、清代时更是达到了顶峰,这些成果对同时期内其他国家文化领域里的设计都有影响,很多西式的家具、家居设计在细节和局部上都能看到它们的影子。中国元素包含的内容有:中式家具设计风格、古代各朝代图案装饰、造型工艺、窗花与琉璃、还有常见的中式设计思想……在国内外众多的室内外的公共环境与家居环境中,中式设计风格的运用在空间设计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位。

美籍华人建筑设计师贝律铭的作品除了大家所熟悉的“中银大厦”“罗浮宫”“苏州博物馆”,还有我国北京西山有名的香山饭店。香山饭店的设计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大成,主庭院巧置有“曲水流觞”“洞天一色”“古木清风”等庭院十八景。另有“冰裂纹”大地毯、赵无极画、会见松、飞云石庭院四绝。饭店中心为面积780平方米的玻璃顶大厅,仿北京四合院天井形式。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最新技术熔于一炉,从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在1984年。美国在凤凰城举行建筑学会年会,从500多个候选建筑物中选出了13个建筑物授予年度荣誉奖,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名列榜上。

至今广州最有权威性的“标志性建筑”应当是中山纪念堂。据悉,该建筑1928年由中国建筑师吕彦直设计,1931年完成。它是中国近代建筑的代表之一。这座庄严秀丽、气势不凡和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纪念堂,在经过70年的考验,至今仍是广州首选的“标志性建筑”。

国内外的许多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都借鉴中国园林设计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力图把人工美与自然美相结合”。还借鉴在园林设计中“看与被看”“渗透与层次”等常用的设计手法。既然“中国风”设计也如此争气,为何非得让“洋设计”占道而行?这就更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其三,中国传统元素运用于室内设计会让世人更关注中国、了解中国的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

中国的传统元素运用于建筑与室内设计的优秀作品很多,但表现得最为有特色并吸引大量中外人士去参观的是每5年举办一次综合性的世界博览会。这是一项世界性的非贸易性的大规模的产品展示和技术交流活动。其宗旨是促进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使每个参展国能够充分地利用这个机会宣传自己,展示自己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扩大国际交往,提高参展国的地位和声望,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我国于2010在上海将成功举办上海世界博览会,是发展中国家首次承办,意义非凡。在这我着重介绍将在我国上海举办2010年世博会中国馆的室内外设计:建筑外形现代、简练、直率,运用中式设计常用的对称均衡手法,远远望去,仿佛商周时象征权力和社稷的青铜礼器——鼎。简约笔直的外轮廓呈现出乎衡与稳重感,充分体现了现代建筑的结构美。世博会中国馆的室内设计则主要是从古代灿烂的文化遗产中汲取灵感……地区馆被设计成延展于国家馆之下的平台。两部分的位置安排,体现了“天地交泰、万物咸亨”的美好愿望。台阶、曲廊与周围园林小景巧妙的衔接,形成开放与依托、独立与关联的互动关系。室内装饰运用中国传统的水纹图案与吉祥图案的组合,表示中国人对水的美好感情。装饰摆设品与绘画装饰有中国的纸伞、宋瓷和金鱼等,它们都是象征着平安、幸福。建筑外墙主色彩是参照故宫外墙的红色,色彩醒目,气势恢弘,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墙体外侧的环廊立面,则采用古老的文字——篆书,作为装饰。重叠屈曲的笔画,传递着中国漫长的历史和人文智慧。国家馆的设计无论在整体与局部、个体与环境都达到了多样统一的和谐效果。整体上规划大气恢弘,细节丰富多元,每个环节都在关照国际性、现代性的同时,传达出中华民族今与古、现代与传统、创造与延承的总体意象。文化观念、视觉符号、建筑语汇被有机的整合,中国古代智慧得以现代性的转译与当代表达,体现了当代中国积极进取的精神、开放的胸襟、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四,社会的要求——积极引导学生对传统元素的认识,使中国元素运用于室内设计教程中

作为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师,如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将传统的中国元素完美的融入进室内设计课堂当中去呢?现在室内设计的专业都会开设中国美术史、中国建筑史与中国工艺美术史等课程,内容包括各时期的工艺、图案、艺术、建筑等特点和发展历史,大大增长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如何恰当地将传统元素导入现代设计中,结合实用主义和功能主义,形成具有特色的现代中式设计,是我们教师的首要任务。传统的中式设计,由于主要运用对称均衡的手法,四平八稳,形式统一。色彩上多采用朴素稳重的颜色,材质上主要运用木材和石材,总体上显得过于陈旧沉闷。所以室内设计需要有所突破,在布局上对称均衡中寻求变化,丰富其空间变化;在色彩上增加亮色,以画龙点睛,带来活泼生气。在造型形式美上也要大胆运用点、线、面的构成法则贯穿于传统设计中;在材质上可以运用现代材质,采用对比手法,如使用玻璃和不锈钢灯与岩石、实木等材质的对比,则能增强现代感又不失整体中式感……

传统发展观 篇12

一、从文化视角看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

中华民族各民族的自然环境、生产特点、经济生活和风俗习惯都不尽相同, 却又结成不可分离的血肉关系, 这为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中华民族以农业为基点, 最终发展为一种高度发达和极端成熟的以农业为主的文化形态, 并由此繁衍出不同的文化传统, 铸造了中华民族独具的体育观念和文化心理, 少数民族在文化的更新与发展中增强了中华民族统一的文化积淀, 这一疆域与文化资源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二、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

1、民族传统体育的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就是人对环境能动影响的一种物化记载, 是人主动的、有意识的对环境加以影响和改造, 留下人类活动的印记, 包含着人对环境的改造和创造。民族传统体育在其漫长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 随着人类对自身以及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入, 以及不断的将这种认识物化于各种物质产品中, 物质文化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最为活跃的一部分, 成为民族传统体育的橱窗和标志, 主要包括运动项目、器械设备、文献典籍、出土文物壁画雕塑和民族服饰等具有强烈文化象征意义的物质。

2、民族传统体育的制度文化

关于制度文化, 高玉兰在《从文化结构看中国体育改革》一文做过这样的定义“体育文化结构中的制度层面, 它包括体育管理体制和一些具体的政策、制度, 它是人们的行为规范, 具有极强的权威性, 可以强化可扩展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意识, 对体育文化整体具有规定性”。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具体的制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然而在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下, 中国古代体育体制有呈现了“重文轻武, 崇文尚柔”、“体育的等级性和非竞争性”的共性特点。中国成立后, 民族传统体育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 1995年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提出“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导, 并在2001—2010年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提出“进一步发挥少数民族体育资源作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 整理和推广工作”的指导方针, 为开发少数民族体育指明了发展方向。

3、民族传统体育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核心灵魂, 它属于文化结构的内层。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农业型文化中发展起来的, 必然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由于受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代传统体育表现出在目的、作用上的伦理教化的价值趋向、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崇文尚柔的运动形态, 造就了人们以社会群体为本位的价值观念、重功力、轻嬉戏的体育运动选择意向, 以柔、静为美、追求技巧的审美心理和守内, 尚礼、恋土的民族心理。

三、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定位

1、对民族体育定位的必要性

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定位是指将民族传统体育上升到文化的范畴, 沿着从生命活动的基本价值指向, 找到民族体育在整个现代社会文化中的坐标。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恰当的文化定位, 其目的在于更好的认识以文化引导的作用和人文关怀的力量来推动民族体育事业的进步, 更好的认识民族体育与整个体育事业互动关系。

2、如何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文化定位

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定位其实就是一个文化个性问题。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个性鲜明、包容性强, 体现着“厚德载物”的中国传统思想, 识别、认定、凸显、张扬民族传统体育的个性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定位的核心内容, 突现个性魅力, 坚持差异化, 对外强调民族文化身份区别, 对内强调民族文化身份认同。

四、树立正确的民族体育观

1、树立以建设理论为基础的科学民族体育观

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 用科学的原理对民族体育进行整理, 提炼;用科学的力量、理论和方法指导民族体育的普及和提高;用现代化研究手段武装自己, 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融合的客观要求。

2、本着以健康为价值取向的全民健身发展观

民族传统体育是全民健身计划的符合逻辑的延续, 是更高一级的体育形态。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特点和她所具备的健身功能从而决定了民族传统体育一定是健身的。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是一种健身活动, 更体现着一种思想和精神, 而健身纯粹是一种身体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指出:“现今健康问题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体育健康化、娱乐化、人文化逐渐成为当今体育舞台的主导趋势, 他们讲义突出娱乐因素作为发展手段培养人类健康的方式来提供快乐, 努力保证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的生存活力。”可见, 民族体育以健康、娱乐为价值追求的发展模式成为新时期顺应社会和国际体育环境的又一大发展趋势, 价值追求的转向无疑影响民族体育发展走向, 而更多的反映着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价值的回归。

3、坚持走与西方现代体育相融合的全球化发展观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发展, 呈现出多样化和趋同化之间相互斗争的复杂态势, 各种文化在精彩纷呈的同时也分别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考验。我们民族的传统体育, 作为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个西方体育、奥林匹克占主导地位的时代里, 也正处于这样一个非常时期, 承担着在体育领域的民族文化自我识别的角色。

全球化对于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发展, 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受到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冲击的同时, 也给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发展提供了崭新的背景, 促进建设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自觉与自醒。真正充实、饱满的全球体育文化应该是多元体育文化的相对统一, 也就是说, 只有东西体育文化甚至更多的民族体育的交融, 才能真正实现体育文化的全球化, 才能使这种全球化更具有魅力和生命力。我们应该对西方体育文化建立一种“为我所用”的态度, 既借鉴它来分析阐释民族体育文化现象, 同时又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特征出发对西方体育文化理论进行质疑、改造甚至重构, 最终旨在建立自己的体育文化理论体系。因此, 在西方竞技体育为主要内容的冲击下, 使民族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融会贯通是民族体育进入21世纪的必然要求。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 以文化为基本视角, 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进行多层面的分析, 全面系统的认识、研究民族体育的文化学规律, 确立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立场, 树立正确的民族体育发展观。主要论点:应树立以建设理论为基础的科学民族体育发展观, 本着以健康为价值取向的全民健身发展观, 坚持走与西方现代体育相融合的全球化发展观。

关键词:全球化,民族体育,民族体育发展观,文化视野,文化

参考文献

[1]王岗, 王铁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4.

[2]张健, 龙佩林.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先进民族体育文化的构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3 (5) .

[3]童恩正.人类学与文化:童恩正学术文集[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8:205.

[4]高玉兰, 刘芳.从文化结构看中国体育改革[J].沈阳体育学院院报, 1991, (1) .

[5]曹能秀, 王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和民族文化的传承[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7, (3) .

[6]段辉涛, 饶伟芳.构建现代化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探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6, (5) .

[7]肖静.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关于中国文化定位的思考[J].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 (8) .

上一篇:学好初中语文下一篇:安全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