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纸媒如何转型

2024-06-19

传统纸媒如何转型(精选8篇)

传统纸媒如何转型 篇1

一、传统纸媒的状况

有人说, 报业之所以面临现在的寒冬, 也是自乱阵脚造成的:当年互联网刚崛起时, 许多报社不假思索地将大量的新闻原创内容近乎无偿地提供给门户网站, “喂肥”了对手。当年之所以有这种“义举”, 其实就在于我们仅仅把自己看作是一张新闻纸, 而把互联网看作是一件时髦的外衣。对于报业而言, 时髦的外衣只能撑撑门面;而把新闻原创内容当百家饭吃的互联网站, 却得以强身壮体。所以, 今天我们如果仍只是将报纸视之为纸, 将跳不出原有的格局, 可能又将再次迷失方向。此其一。

其二, 报纸内容同质化的“产能过剩”危机和新媒体传播方式改变带来的交互冲击, 使纸媒深刻地感受到“纸上得来终觉‘少’”单一的报纸版面传播已不以满足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的用户需求。

其三, 传统纸媒的纵向经营模式正逐渐被基于互联网的横向的新商业模式所取代, 或者是纵向的经营模式正越来越多地被放到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这样的横向平台上。比如阿里巴巴通过淘宝网与各大报社联手推出的“码上淘”, 就是这一模式的试水:读者用“手机淘宝”扫码, 就可以在手机上直接完成下单购物和付款等环节, 然后坐等商品送上门。

二、传统纸媒的转型

1. 它可以是思想创意的高地

思想深度和高度是传统纸媒的优势, 报人的创意策划也因其洞察力与制高点而不亚于其他新兴媒介。对于区域性的党委、政府和众多企业而言, 现在更需要为决策或营销提供一揽子整合传播解决方案。在这方面, 纸媒完全可以高人一筹。

2. 它可以是温情传播的动车

传统主流媒体已进入“温情传播”阶段, 而且这种传播理念已衍生出多种形态的项目或载体。由于打“温情牌”能够更好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众多资源, 报业及报业所属的微博、微信、网站等比社交媒体具有更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且其正能量的传播、传递, 如动车般快捷有效容量大, 更能够聚人心、搭载更多社会责任。

3. 它可以是品质服务的枢纽

品质服务就如同交通枢纽对公交准点到站要求一样, 不是一种态度, 而是一种承诺。报业其实也是服务业, 但不应仅仅是内容的提供商, 而可以是基于报业优势, 为用户或客户提供无边界的多种品质服务的枢纽站。此前, 南都曾提出从信息提供商到信息服务商、从单一的报刊信息服务商到全媒体数字信息服务商的转型, 报业各自实际不同, 不能照搬, 但“服务即价值”是报业转型的可行路径之一。

4. 它可以是资源交互的平台

资源交互并非只是互联网公司的专利, 传统主流媒体同样具备这样的平台功能。而作为区域性的综合性报纸而言, 更有优势将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四流合一”, 打造新媒渠战略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上, 报社可利用大数据库的建立, 站在用户角度看问题, 为广告主及第三方企业搭建通道, 提供各种资源的共享、交换、转换甚至交易。

三、传统纸媒转型“改变”

套用互联网公司达人的一句话:未来属于那传统产业里懂互联网的人, 而不是那懂互联网但不懂传统产业的人。报业要转型, 笔者认为, 必须有几个“改变”:

1. 改变平面思维

平面思维让我们停留于单一的内容生产, 满足于单一的“卖版面”经营模式。而跳出“一张纸”, 天地更宽, 许多纸媒现在也已纷纷转型进入全媒体、“一报多屏”时代。

如果思维仍是纸媒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是难以持续获得成功的。只有人的思维的转型才能迎来媒体的转型。何况, 所谓的全媒体只是业务层面的转型, 却并非产业层面的真正转型。业务层面的转型目前只能当衣服穿, 而产业层面的转型才能当饭吃。

2. 改变组织结构

在“快鱼慢鱼”的时代, 传统纸媒必须改变自身组织结构, 将“他组织”改变成“自组织”, 以便高效、灵活、创造性地满足客户需求。他组织常等待他人指令, 自组织则常是自己主动创新, 优劣立见。

3. 改变经营模式

改变经营模式, 就是要从“卖版面”向“卖创意”转变, 从“卖报纸”向“卖活”转变, 从“线下”向“线上”转变, 把“二售”变成“N次销售”, 使媒体渠道平台化, 实现“所见所闻即所得”的新媒渠战略, 等等。

目前, 纸媒广告市场已进入“无活、无投放”阶段。面对纸媒同行的竞争、新媒体的冲击, 唯有打破路径依赖, 逐渐实现由“硬广为王”转向“用户为王”的途径, 才能实现经营模式的主动转型。

4. 改变管理方式

传统纸媒, 往往是凭经验做事, 经营管理多数是粗放的。营销的核心部分是营销执行, 但使用何种武器开展营销行动, 却事关营销的成败。进入大数据时, 报业应将用户、客户数据库的整合应用提上议事日程, 将大数据的分析应用作为我们精准营销的有力武器。

硅谷有所谓“痛点”一说, 哪里痛, 就哪里创新。报业现在的痛点, 正是基于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的大数据分析与运用的空白或不足。目前, 技术已不是问题, 关键在于报业是否有紧迫感去系统解决这个问题, 组团队、建平台、立机制, 实现“所见所闻即所得”的新媒渠战略, 突破口在大数据平台管理方式的真正建立。

摘要:报纸正在迎来新的转型期;转型其实就是放下身段, 向用户学习, 不断整合优势资源, 发挥专业优势, 让用户在互动、参与、分享中觉得舒服;报业要转型, 一要改变平面思维, 二要改变组织结构, 三要改变经营模式, 四要改变管理方式。

关键词:新商业模式,大数据平台,新媒渠战略

编辑工作如何适应纸媒数字化转型 篇2

智能手机、微博等新媒体猛烈冲击着人们对传媒方式的选择和接触,深刻改变着传统媒介格局。越来越多的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开始走上数字化转型之路。媒体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最艰难的是采编队伍转型。面对全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只有认清角色定位、创新出版理念、强化能力培养,使自身素质和能力适应新的领域、新的业态,才能促进传统纸媒和新媒体实现内容原创性、权威性与新媒体传播方式实现有机结合,提升报刊社在多元传播格局中的核心竞争力。

编辑角色的转变和适应

全媒体取向的传统纸媒数字化转型,使得新闻编辑工作的范畴远远越出传统编辑工作,编辑的角色也悄然转换。

从审读编辑到深度加工编辑。在传统观念里,新闻编辑业务多局限于稿件组织、校对、加工、出版等方面,被人们称之为“审读编辑”。数字化时代,在海量信息面前,传媒的核心能力不是提供纸张或数字介质,而是提供内容和价值。如何选取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如何用最合适的编辑语言加工信息,如何用最有效的传播途径传递信息,都是一个新闻编辑必须面对且必须解决的问题。由此,新闻编辑的角色定位,使其由信息收集者、简单加工者和广泛传播者,更多地向信息筛选者、综合处理者和定向传播者的“深度加工编辑”转变。

从策划编辑到产品设计师。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新闻出版市场化改革,已逐渐把编辑们从宁静的书屋里拖到了纷繁复杂、竞争激烈的一线市场,催生文字编辑向集策划、编辑于一体的“策划编辑”转型。在全媒体时代,广大编辑肩负着将内容资源进行统一数字化加工和生产,即编辑不再局限于向哪家单一的媒体供稿,而是向多个终端发布——纸质报、手机报、多媒体数字报、电子移动报、户外视屏等。因此,编辑除了新闻价值的专业判断之外,还要考虑如何在多种载体上针对这些载体的不同受众分配新闻信息,包括选择不同的报道角度、采用不同传播方式、运用不同的传播技术,更重要的还有培育不同的增值产品,成为“产品设计师”。

从守门人到“意见领袖”。在传统媒介垄断新闻传播的时代,承担采集与发布新闻信息的主要是记者编辑及作为“准新闻工作者”的通讯员,新闻编辑作为“新闻守门人”,完全能够控制与主导新闻传播。在微博、博客、QQ等新媒介不断出现之后,来自普通民众的新闻和言论在新闻传播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倒逼专业新闻媒体把自己改造成公众交流的平台。因此,新闻编辑必须从幕后走到前台,成为社会公众的对话者和新闻论坛的主持人,并将公众意见纳入新闻传播内容的范畴内。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在网络媒体上开设了互动专栏,从中获取信息和线索,主持有关各类新闻议题的讨论。近年来,几乎所有参评中国新闻奖的网络新闻专题都开设了论坛与网民互动,新闻编辑作为“意见领袖”的特点也表现得非常突出。

编辑理念的强化与创新

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给编辑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手段和新闻业务技能的更新,更是新闻出版理念的创新和提升。只有让这些观念、意识和理念深入纸媒编辑的内心,在日常新闻的采编操作中形成习惯,才能把握机遇、应对挑战。

强化学习意识。现代编辑是新闻作品的优化剂,是受众需求的提供者和引领者,也是市场的创造者。这些要求到编辑切实加强学习,不断完善和优化编辑的知识结构。伴随着信息传播的网络化、数字化,版权问题也将日益突出。现代编辑必须学习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掌握规避知识产权侵权的有效手段。同时,要学习并掌握民事侵权方面的法律法规,为新闻作品把好关,尽量避免媒体侵权诉讼。

强化网络意识。现代编辑应学会用数字化时代的思维方式思考,把增强网络意识、熟练全媒体技能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方面。一要熟悉计算机操作和网络知识,二是熟练各类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处理文字信息,还应掌握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信息资源,能在各个工种间自如转换,提升多媒体新闻产品采集能力,从而加速实现编辑工作现代化。

强化服务意识。编辑要强化“受众本位”的传播理念,把读者需求放在第一位,要与读者一起成長。编辑所面临的信息是海量的,容易让人迷惑的,而编辑产品却应该是有限的、精化的,是读者最需要的。首先要掌握最有效的信息收集方式。比如,掌握绝大多数权威新闻网站、熟悉最活跃的网民论坛、收听收看或阅读传统媒体,结合所在媒体和自身特点,制定最高效的信息收集方式组合,以方便自己用最快的速度了解国内外新闻舆论导向。其次,要熟悉自己的客户需要什么、想要什么,研究受众规律、消费规律,然后从中找到共性,活动才能符合要求,只有需求和提供的东西对等时,受众才会产生兴趣和共鸣,活动效果才会好。

强化创新意识。在全媒体时代,各分媒体的读者需求是不一样的,除了编辑需要新的技能,还需创新智慧、创新策划方法、创新发行手段,以及分媒体各自与读者建立关系。《今日美国》报的做法值得借鉴,其头版最长的文字消息不超过三五百字,而更多文字、图像、声音等内容“链接”到网络上。报纸稿件末尾都有指向网络版的链接路径,每个记者可在网上开设新闻博客,把报纸上容不下、发不全的声像、图文全部传到网络版或记者博客上,真正做到报网互相补充、互相联动。这样,报纸稿件可以写短,版数可以减少,成本可以降低,效益可以提高,新闻信息资源可以得到最大化的开发利用,同时还可以适应读者快节奏的阅读需求。

编辑能力的建构和培养

面对日新月异的全媒体时代,媒体技术和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编辑业务不再是自我封闭的流程空间,而变成了一个开放互动的空间,编辑业务能力的培养自然要随之而动。

搭建学习平台。首先,报刊社应制定“实现自我价值”、“自我学习”的策略,重视编辑的工作引导,建立完善的编辑学习培训制度,激发编辑的学习动力和热情。其次,在数字化出版平台或内容管理系统内搭建作者和编辑协同工作的网络平台,作者、编辑、审稿人员、版式设计和封面设计人员等可以进行各自的工作并互相进行沟通,以编辑为主进行协同作业,形成一体化的内容解决方案。再次,给予编辑短期的心理培训,让编辑通过学习和交流了解作者和读者的心理特征,从而为读者和作者提供深层次的内容服务。

强化制度保障。一是建立全媒采编机制。依靠网络和电话建立信息采集分享系统和呼叫中心,报网两班人马共同策划报道、共同采访,素材共享。二是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将网络因素纳入采编管理和编辑考核。鼓励记者编辑多写稿写好稿,好稿的标准之一是网站转载率,被转载、被重要网站转载、被重要网站转载在首页甚至头条,都有相应加分。把新媒体考核管理作为重要因素的做法目前被全国各大报社普遍采用。

坚持“走转改”。据对全国1100多家报纸的网站调查,绝大多数的报纸网站没有互动栏目。无论采访写作编辑手段多么先进便利,都代替不了亲身感知和直接体验;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是改进文风、转变作风的根本途径。因此,要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一是编辑要经常与各种行业、各个阶层的人员进行交流,既可把握社会动态,又可以得到很多新闻线索,为可能进行的有关的策划做好材料准备,使组稿时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二是建立编辑个性化通联网络,捕捉作者的闪光点,洞察作者在文稿中显露出来的各种能力,并坚持与有较高素养的通讯员保持联系,建立自己的、尽可能广泛的通讯员队伍,提高编辑效率。

加强新闻策划。数字化转型,使得作者、编辑、读者的媒介接触习惯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单一线性的新闻传播模式,而拓展至利用光介质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进行多层面多形式的报道。因此,编辑要注重把握市场脉动,这也是现代编辑业务能力培养中的必修一课。而要将市场脉动最好地反映到新闻媒体上,就是加强新闻策划。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按照新闻规律,学会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捕捉亮点,提炼受众最关心的话题;二是培养自己的前瞻性和时效性,既善于把握热点,又善于引导热点;既善于做事后策划,也要体现策划的时效性;三是培养全方位、宽领域、多角度观察社会的能力,对一个话题进行深度挖掘,提高新闻作品附加值。

传统纸媒如何转型 篇3

关键词:传统纸媒转型,互联网思维,用户思维,产品思维

一、传统纸媒触网十余年仍未养成互联网思维

今年1月1日, 《新闻晚报》宣布停刊。虽早有风声传出, 消息坐实仍引来传统媒体界一片哗然, 从业者难免有兔死狐悲之意。当前媒体竞争日趋激烈, 传统媒体生存环境日趋恶劣、发展空间逐渐被新媒体蚕食, 《新闻晚报》的停刊, 抛开其集团利益、转型因素不论, 亦与当前传统媒体难以成功转型有关。仅仅就在10年前, 人们也无法想象今日新媒体之疯狂。而这10年, 也是传统媒体试图在新媒体战国年代夺回阵地的10年。

变革来得如此之快, 主动拥抱变革便成为必选动作, 综观当下传统媒体的转型实践, 跨媒体、全媒体发展成为一种通用模式, 具体来说, 就是尽可能让生产的内容延伸覆盖至更丰富多元的渠道。

以四川日报集团为例, 2000年四川在线上线, 2005年华西手机报上线, 2010年, 在整合四川在线、《天府早报》和华西手机报3个不同介质的媒体的基础上组建了全媒体中心, 开始试水“一次采集多次发布”的全媒体融合报道模式。

传统报业竞争重地广东的深圳报业集团, 近年来, 各子媒体均已建立自己的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 初步形成全媒体的传播格局。例如, 《深圳特区报》已建成“特网”、“特博”、“特信”、APP“特点”在内的4条新媒体生产线, 形成“融媒体集群”。

华商传媒集团则借助其体制优势和资金实力, 进行“全链条+全覆盖”的产业链拓展。“全链条”是从报纸产业链各个环节进行关联业务的合作、整合与扩张, 打通都市报的上下游产业, 形成采编、印刷、发行、广告等相结合的完整产业链;“全覆盖”是依托既有的报纸市场份额, 向周报、地市报、杂志、DM、网络媒体、户外媒体和会展等关联业务辐射扩张, 建立起区域全覆盖的媒体产品体系。但遗憾的是, 经过十余年的转型, 传统媒体并无特别成功的范例。抢占互联网阵地之后, 传统媒体的后期表现乏善可陈。“报纸办网, 十年不成”并非无稽之谈。深究原因, 除却政策、体制、机制、环境等客观因素, 传统纸媒转型存在的最大问题便是先天缺乏互联网基因, 而后天互联网思维仍未养成, 纸媒从业人员尤其是管理人员惯用固有思维看待、理解互联网, 对互联网的运行方式和传播规律研究不透。

二、互联网倒逼改革

毋庸讳言, 面对新媒体的强烈冲击, 报纸的发行下降、广告滑坡已是不争的事实。事实上, 互联网对几乎所有的传统行业都造成了或大或小的冲击。互联网新媒体的崛起, 对传统纸媒来说, 是一次重新洗牌的遭遇或机会。新旧融合、优胜劣汰, 互联网倒逼纸媒投入改革大潮。

鉴于市场变化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传统媒体的转型之路预测并非一帆风顺。从近两年来国内传统纸媒的探索来看, 仍有一些发展趋势可寻迹:实力强大的党报媒体集群和行业报业集群“逆风飞扬”;地市级报纸及传统的市场化报纸将继续一路走低, 新媒体进一步挤压发展空间, 同行之间竞争更加激烈, 发展环境恶化。伴随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合式发展, 新媒体将呈现整体良性上行趋势, 但仍将处于低位运行, 处于培育期的新兴项目和多元板块, 暂时无法反哺主业, 甚至会拖累主业, 传统媒体产业仍将继续以传统的线下主业支撑, 单一产业结构无法得到根本性改变。

可以预见, 未来传统媒体界的发展格局是强者恒强, 弱者愈弱。正如广播、电视的兴起并未把纸媒逼出历史舞台, 新媒体的崛起也不会给整个传统媒体界唱响“挽歌”, 但会加速传统媒体的新陈代谢。一些受众流失严重的纸媒将失去存在的市场价值, 一旦政策环境许可, 停办或被收购将成为一种潮流, 一定区域内, 将留下若干家受众认可度高、忠诚度高、有品牌价值的传统纸媒。幸存下来的纸媒将会走向精致化、高端化、分众化。同时, 作为舆论引导的重要利器, 传统主流纸媒, 将依旧在言论、政策解读、重大新闻时间报道中发挥引领作用。

三、纸媒破局之径

首先, 要树立互联网战略思维, 这是传统纸媒拥抱互联网的前提, 没有高瞻远瞩的互联网战略思维, 一切都无从谈起。

其次, 要树立用户思维和产品思维。这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价值所在, 也是目前传统纸媒从业者的“短板”。长期以来, 由于夸大或强化了媒体的宣传属性, 传统媒体习惯于单向传播, 忽略了受众需求和消费体验, 同时由于反馈渠道的缺失或不重视, 产品内容是否为消费者所喜爱、所需要无从知晓, 导致与受众越走越远。用户思维和产品思维的树立, 表面看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实则是互联网技术带来的用户需求方式变革, 要面向用户、服务用户, 也就是倒逼纸媒在采编环节及产品的开发设计上, 要以用户的需求为先导, 主动互动, 从用户体验判断内容价值。实质上, 这也是新闻本质的回归, 是市场“逼迫”之下传统纸媒对新闻传播规律的反省之旅。

媒介融合与传统纸媒的转型升级 篇4

因特网所特有的开放性、互动性和海量的信息使传统的纸媒出版业无法安之若素,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 全球的纸媒出版业都试图在网络上开拓版图, 欲求发挥纸质与网络媒体的合力, 纸媒出版业通过网络形式正在不断地扩张自身的影响力。并且由于各种媒体形式的不断涌现和变化, 媒体在内容、渠道和功能等各个层面的融合, 使得“全媒体”这个概念开始出现于纸媒出版领域。然而, 传统的纸媒出版如何才能更好地转型升级为全媒体出版模式, 取得更大的收益呢?

传统纸媒的转型目标分析

转型意在满足更多样的分众化需求, 因此需要依托目前的传统纸媒体系, 开发网络传播平台和新型传播终端, 以实现立体化、全方位、多渠道的全媒体传播网络。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集成多种载体形式、内容形式以及技术平台。载体形式上可分为纸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网络、电信和卫星通信等多种传播媒体形式;内容形式上包括视觉、听觉、形象、触觉等用来接受信息的全部感官;各类技术支持平台上包括纸质、声像、因特网、3G网络、手机的相关网络和流媒体技术等各种传统、网络和电信方面。

“出版”产品包容一切个体媒介特性。任意形式的媒体都是全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每一类形式的媒体都要能够包容, 在融合运用全媒体时, 对各类媒体的特性和优势都要充分运用。一方面要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纸媒产品的形象与表现方式, 另一方面要在大型的媒介整合平台上, 综合利用多种媒介传播手段实现内容的相互推销和资源共享。 (2)

扩大传播覆盖面。全媒体涉及当前所有传播媒体, 能够将人们所能够注意的空间进行相互的整合和填充。因此, 纸媒出版转型之后要做到能够针对不同的需求进行细化服务, 对于相关的需求提供最佳的媒体和渠道, 以实现最为理想的效果。

转型后纸媒营销策略的整合分析

全媒体出版阶段已经完全超越了纸质媒体网络阶段的各自独立的模式, 纸媒、网络和影视等的互动将为扩大出版物的影响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传统媒体以各种方式与网络等其他媒体进行融合。通过融合, 可以在时效性上实现由定时更新、及时更新、实时更新到全时更新的变化, 在表现模式上可以实现纸媒、影音、网络、手机等多种媒体同时发行。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将单一的单向传播模式进行改变, 对读者的反馈意见和参与意识加以重视, 形成“出版产品”与读者的积极互动, 以扩大营销的精准性, 提高营销的效果。

在互动的方式上, 纸媒首先可以推出大量网络互动活动和互动板块, 培养网站和社区的网络人气:一方面, 将纸媒出版物和纸媒出版集团的影响力通过相关的活动和一些特色网络板块转移到门户网站;另一方面, 网站对于相关信息要及时回应, 大量提供类似于相关出版物的信息以及使用多种媒体的表现形式来弥补纸媒在时间上的不足。通过这种与读者的无缝对接和全媒体的表现形式, 可以使出版物和网络的人气上升, 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随之提升。与此同时推出短信平台, 将会吸引大批读者踊跃参与其中, 短信平台将会极大地加强信息反馈的实时性, 完全可以实现与读者全方位、全时段的互动。 (3)

无疑, 数字时代的来临已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其中尤为显著的是生活中人们每日接触的大众传媒和基本通信手段。以后的信息发出端, 无法得知信息的使用者面前的信息呈现方式 (纸质、电子文档、影音还是其他) , 其最终的体现方式将取决于使用者的意图。出版物的传播模式和营销模式将由出版业单向模式转换为个性化的互动模式。

媒介融合与纸媒出版流程再造分析

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媒介之间的合作, 使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数字媒体组织之间, 因为资源的共享与开发利用而逐步形成战略文化联盟。这种融合在纸媒与网络媒体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

媒介之间的融合改变了纸媒出版的流程, 首先, 就作者资源的寻求以及组稿而言, 传统纸媒编辑已经开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运营商所提供的原创作品资源, 例如盛大旗下的起点中文网;其次, 就编辑工作而言, 已经不再仅仅是对于纸版的行为, 编辑的对象范围明显需要扩大, 一方面要实现传统方式的表现形式, 另一方面要以数字的形式、音频资料的形式、视频资料的形式同步“出版”基于同一内容资源的互联网读物、手机读物、手持阅读器等终端数字设备读物;再次, 就印刷而言, 媒介的融合已经改变了传统纸媒出版流程, 将其划定在了一小部分业务范围之内, 由于全媒体开发的新产品所具有的数字属性, 其载体形式已经完全改变, 相应的复制方式也变得简单易行, 而且低碳环保;最后, 就发行而言, 多种传播渠道的融合极大地提高了这一环节的效率, 由于网络传播平台和营销平台的使用, 发行的成本费用明显降低, 营销的目标受众更加清晰、明了, 用户的反馈更容易被获取, 消费行为也因此而变得更为多元化, 相应的, 受众满意度也会明显提升。

由以上分析可知, 为了更好地适应媒介融合环境, 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广播、电视媒体、移动媒体的优势, 以实现纸媒出版的升级, 纸媒出版体系内部的流程必须进行再造, 即围绕内容资源的开发, 架构融合多种媒体制作的模块, 共同从选题策划开始, 合作打造全媒体出版产品, 建立统一的业务管理系统, 对选题开发、多媒体产品制作、成本收益计算、质量以及销售营销进行集中的管理与监控, 以实现媒介融合下纸媒出版的科学管理,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部门调整, 更好地整合人、财、物以及信息流, 实现媒介之间的共享与互赢。 (4)

全媒体出版的经营模式分析

媒介融合处在一种自身不断发展的状态中, 从最初报业集团之间晨报、日报与晚报之间采编系统的融合, 到技术开发商利用网络平台融合纸媒出版资源, 共同打造精品文化与消费高峰, 整个融合的过程逐步深入, 这种资本上的媒介组织合并或是合作, 最终将朝向“全媒体出版”方向发展。这种新的出版方式将是媒介融合的终极目标, 其经营模式可以细分为以下两种:

全媒体运作, 多渠道同步出版。针对一些有思想深度、文化底蕴浓厚、开发价值高、市场需求旺盛的选题, 可采用全媒体运作、多渠道同步出版的经营模式, 通过各媒介进行信息发布, 利用全媒体展开整合营销, 从而使版权价值最大化, 实现传统作品内容的电子版权、无线发布权、影视改编权等统一开发经营, 打造以纸媒产品为基础, 整合影视、版权、无线等多种资源的全媒体出版运作体系。 (5)

跨媒体经营, 按需出版。全媒体出版的运作方式, 并不意味着每一种内容资源都需要所有媒体共同参与开发制作, 更多情况下, 它的形式体现为跨媒体经营、按需出版。因为受众对于某些信息资源的载体形式选择是有一定偏好的, 而且特定的资源本身也有最好的表现形式, 可能是书、报、刊, 也可能是电影、电视、互动性的网站, 所以全媒体出版企业无须浪费人、财、物去开发所有的内容特征, 只需要通过尽可能多的媒介传播渠道, 使营销信息广泛化、受众消费方便化。 (6)

纸媒转型的路径分析

媒介融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不可能所有的媒介在统一的行政指令干预下短时间内就完成全媒体出版的转型升级, 按照其演变的进程, 其转型路径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媒介之间的战术性合作。不同媒介都有着自身的运作方式, 例如:新闻的采编系统与图书的选题策划系统就有着明显的区别, 而且内容产品本身的生命周期也明显不同。因此, 二者之间以及与其他媒介的互动合作在初级阶段都始于自发的战术性合作, 主要集中在宣传促销层面, 即针对某一内容资源的开发, 充分利用多种媒介的传播渠道为其充分造势, 将其迅速地推向市场, 并借助多种媒体的文化再造功能, 延伸内容产品的视角, 为读者开拓更广泛的消费空间。

媒介组织之间的重构与融合。合作共赢的案例随着媒介融合的进一步深入, 变得越来越多, 而媒介自身也开始意识到了范围经济所带来的可观利润。如何能够更优化地进行内容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的配置成为降低媒介经营成本的关键性问题, 借鉴国外已有的成功经验可知, 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媒介之间的并购联合与重组来完成。因为只有形成大型的传媒集团, 进行跨媒介、跨行业、跨地区经营, 才能产生规模经济效益, 增加边际成本收益, 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媒介之间业务形态的融合。组织结构的重组与融合是纸媒转型升级的一个基础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要真正实现范围经济效益, 需要彻底地融合与改造各种媒介的自有业务形态。例如:对于内容资源的采集、形式的设计、价值创新点的选取、传播渠道的融合、营销策划方案的整体设计等环节, 都需要各种媒介的工作人员共同参与、讨论和制定, 最终要形成一个集合多媒介优势, 分时分步骤协同打造全媒体出版产品的方案。 (7)

结语

媒介融合, 纸媒出版业与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传媒业态之间开始了互动与共赢, 实现了各种内容资源、技术资源、传播渠道资源的优化配置, 并因此增加了成本的边际效益, 体现了范围经济的价值。通过融合, 纸媒出版的著作权得到了增值, 品牌得到了增值, 企业文化也同样得到了增值。纸媒出版业自身也通过与其他媒介的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达到了升级, 并逐步向“全媒体出版”转型。 (8)

然而, 需要注意的是, 无论媒介融合怎样改变与促进纸媒出版业的发展, 都要明确一点, 即出版物要传播的是内容, 而非载体本身。故不论其出版形式如何改变, 是印刷形式的、网络形式的、移动形式的还是其他任何形式的, 其核心价值总是不变的, 其根本目的仍然是要使出版物发挥其公共服务的社会价值。 (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指导项目, 项目名称为“黑龙江省出版产业模式的数字化转型研究”, 项目编号:11554150)

摘要:媒介融合态势以及各种新兴媒体的崛起为传统纸媒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和发展空间, 基于此, 笔者对传统纸媒的转型目标、转型后的营销策略整合以及出版流程再造进行了剖析, 并对完成融合后形成的全媒体出版经营模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媒介融合,全媒体出版,纸媒转型

参考文献

[1]文森特.莫斯可:《数字化崇拜:迷思、权力与赛博空间》,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

[2]沈菲菲:《媒介融合对我国出版产业价值链构建的影响》, 《新闻世界》, 2010 (8) 。

[3]郜书锴:《全媒体时代我国报业的数字化转型》, 浙江:浙江大学, 2010年。

[4]陈伟军:《媒介融合视野中的新闻出版强国建设》, 《中国出版》, 2010 (11) 。

[5]周利荣:《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整合模式分析》, 《出版发行研究》, 2010 (10) 。

[6]魏玉山:《关于数字出版领域几个概念的思考》, 《出版发行研究》, 2010 (10) 。

[7]许颖:《互动.整合.大融合——媒介融合的三个层次》, 《国际新闻界》, 2006 (7) 。

传统纸媒如何转型 篇5

一、我国传统纸媒新闻APP发展概况和典型案例

近年来,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新媒体的势力不断壮大, 传统纸媒的霸权地位已经被撼动, 失去往日的对媒体的绝对统治权。受众的阅读习惯、使用媒体的习惯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更青睐于通过移动互联网来获取资讯。据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 2013年底中国的新闻客户端用户规模达到3.44亿人, 新闻客户端在中国手机网民的渗透率已经达到60.4%。[1]面对难以挽回的颓势, 传统纸媒也迅速拥抱互联网, 寻求转型。在看到众多的市场化的新闻APP如腾讯、网易、新浪、今日头条等受到大众的喜爱, 传统纸媒也开始建立自己的新闻APP。

(一) 《人民日报》客户端

2014年6月, 《人民日报》的客户端正式上线, 这标志着作为党报一把手的《人民日报》也顺应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纵观《人民日报》的新闻客户端, 其在页面的设计上亮点不突出, 基本遵循一般新闻APP的板块模式;在内容上还是依旧照搬PC端和纸质端的内容, 本身的原创内容较少;从下载量上来看, 像《人民日报》此类的新闻客户端和商业的新闻客户端相比, 其下载量十分小。

(二) “澎湃新闻”客户端

2014年7月, 上海报业集团改革后的第一个的新媒体项目“澎湃新闻”正式上线, 其拥有网页、WAP、APP客户端等一系列新媒体平台。“澎湃新闻”标榜自身是专注时政与思想的媒体开放平台, 其主打时政新闻与思想分析, 以时政新闻报道为主。

值得注意的是, “澎湃新闻”开设一个新闻追问和新闻追踪的功能板块, 受众可以对客户端的新闻提出质疑, 并会得到其他用户的回答;受众还可以点击新闻跟踪按钮跟踪新闻的动态, 将会及时收到新闻事件的最新动态进展。

二、当前我国传统纸媒新闻APP的发展前景分析

(一) 纸媒新闻APP的发展不足之处

页面设计雷同。由于纸媒没有做新闻客户端的丰富经验, 其很多页面设计只能向市场上的商业新闻客户端借鉴。因此, 造成与很多其他客户端页面雷同的现象, 使自己的产品设计感不强, 难以在第一眼就吸引用户。

同质化内容较多。“内容为王”曾经是传统纸媒赖以生存的法宝, 即使到新媒体时代这一法则还是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没有优质的内容就没有吸引用户的力量。但当前的纸媒新闻客户端的内容多为照搬PC端的新闻, 而没有建立起自己的一整套采编系统, 使得内容同质化情况严重。与商业客户端相比, 纸媒客户端的内容较为死板, 还是按照传统媒体时代的方式生产新闻, 并且多为严肃的内容而缺乏生动活泼的报道, 难以提起受众的兴趣。

市场竞争激烈, 盈利模式不明确。当前大量的资本和人力投入到新闻客户端的建设中来, 客户端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 商业新闻客户端的优势明显, 排在新闻客户端下载量前三的分别是搜狐新闻、网易新闻和今日头条, 均超过千万, 而传统纸媒客户的下载量十分稀少。与商业客户端相比, 纸媒的客户端盈利模式不明显, 而商业新闻客户端除了旧有的广告盈利模式之外, 还通过与电商合作, 引入风险投资等方式获取利润。

(二) 纸媒新闻APP的发展前景分析

虽然商业新闻客户端有着天然的新媒体优势, 但并不意味着纸媒的客户端就没有生存的空间。笔者认为, 只要纸媒客户端利用好自身的优势, 再结合当前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其新闻客户端还是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寻求新的商业化发展途径。目前我国纸媒的客户端发展有两条道路:一是自建平台, 搭建单个的客户端。二是选择某个平台为合作伙伴, 以“入驻”的方式寻求合作。例如, 《参考消息》就已经入驻搜狐新闻客户端, 因而获得300万的广告收入。虽然可能在入驻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 但是这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尝试。

突破传统内容, 占领细分市场。除了照搬PC端的新闻和报纸上的新闻, 纸媒客户端要迎合当前受众新的需求和话语模式, 生产出人无我有的新闻产品。在占领细化的市场方面, 纸媒要看到农村互联网用户的巨大潜力, 据调查中国农村的互联网用户数量已经达到1.36亿, [2]互联网渗透率为23%, 虽然这一数据与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但是这正是农村市场拥有巨大潜力的现状所在。在这点上, 如果政府采取政策扶植措施, 纸媒顺应发展趋势, 迎合农村用户需求, 就能迅速占领农村的互联网市场。

注重客户端的社交功能。社交属性已经成为新媒体的重要属性, 如QQ、微博和微信都是典型的社交媒体, 其用户的黏度很高。因此, 纸媒的客户端也应当增强新闻客户端的社交功能, 实现用户与客户端、用户与用户之间的良性互动, 不仅是单纯的看新闻, 也上升到一种社交行为。例如, 用户可以参与新闻的评论, 可以就某新闻事件发布帖子, 吸引网友的讨论, 还可以将新闻分享到其他平台。

参考文献

[1]艾媒咨询.2013年中国新闻客户端市场研究报告[EB/OL].2013-07-17.

传统纸媒如何转型 篇6

一、媒介融合对传统纸媒发展的影响

(一) 结构融合推动了财经纸媒集约化生产

作为媒介融合的一种形式, 结构融合从新闻的采集与分配出发, 以新闻信息为纽带推动不同媒介机构的合作。例如, 美国《奥兰多哨兵报》曾组建专门团队从事多媒体信息制作, 将新闻深度加工组团打包出售给电视台。在这种融合模式下, 传统财经类纸媒与其他媒介实现了从结构到业务上的全程合作, 这就使得传统财经类纸媒一方面不得不对其原组织结构进行调整, 并以结构融合后的实际需求为基础改善经营管理;另一方面传统财经类纸媒开始将传统的粗放型、扩张型生产转型为密集型、集约化生产, 传统财经类传媒以公众的实际需要及合作机构的项目需求为基础, 综合利用机构资源实现财经类纸媒优势发展。

(二) 策略融合要求财经纸媒与其他媒体实现互动

策略融合是指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 所属权不同的媒介机构之间加强交流合作实现新闻信息资源共享的一种方式。在媒介融合背景下, 各媒介机构之间由传统的各自为政独立发展开始走向合作交流共同进步, 传统纸媒、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传媒开始实现综合, 同样的新闻信息开始以不同的新闻方式通过各种各样的新闻途径走进读者视野, 这就极大程度上扩大了金融财经类传统纸媒的信息采集渠道和新闻报道途径。金融财经类传统纸媒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立足之地, 就不得不加强与其他媒介机构之间的合作和信息共享, 从而走上策略融合的道路, 只有这样金融财经类传统纸媒才能不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

(三) 信息融合要求财经记者综合化发展

信息融合是指新环境下, 新闻记者需要以多媒体融合为基础, 综合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展新闻活动, 其包括新闻信息采集的融合和新闻资讯报道的融合, 这就对金融财经类传统纸媒在处理新闻信息时提出了几点要求:首先, 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 金融财经类新闻记者要拓展信息采集渠道, 以媒体融合的新闻技能实现信息的搜集, 并严格审核财经新闻内容确保新闻的有效性。其次, 财经类新闻在传播中要综合利用各种现代化信息设备, 以不同的形式传播财经信息, 满足公众的具体需求。再次, 信息融合对金融财经类传统媒介的新闻记者综合素质提出新的要求, 新闻记者要适应媒介融合带来的变化, 走向超级记者的发展道路。

(四) 新闻表达融合促使新技术的推广利用

新闻表达融合是指新闻工作人员要综合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通过多媒体等新闻信息平台实现金融财经类传统纸媒与读者的互动沟通, 完成相关新闻信息的表达。新闻表达融合是新形势下公众对金融财经类传统纸媒提出的新要求, 如较之于其他纸媒, 金融财经类传统纸媒因其专业特性, 对于此类信息读者并非局限在相关新闻, 而是更加需求真实有效的投资理财指导, 具体而言就是如何指导读者获取利益, 但是按照规定报刊中不允许向公众推荐投资方案, 但金融财经类纸媒可以通过微信等其他平台推荐股票等信息, 这就促使财经类传统纸媒在进行新闻表达时必须加强新技术的利用, 这样才能实现其价值。

二、传统纸媒数字化和综合化转型的思考

随着网络的广泛运用, 实现了信息源、媒介、受众的“三位一体”, 加速了信息的交流和传递。面对媒介融合带来的巨大影响, 金融财经类传统纸媒必须看清形势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采取对策, 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形势下做好战略转型, 实现其向数字化和综合化的转换。

(一) 深化经营管理, 丰富业务领域

媒介融合促使财经等传统纸媒向着数字化和综合化发展, 面对新形势下的变化, 财经等传统纸媒必须深化机构经营管理丰富媒介业务领域。首先, 媒介机构融合背景下媒介与其他组织机构之间开展直接的合作, 媒介开始直接向其他组织机构提供专项服务, 而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媒介的外在形象和业务的进一步拓展。因此, 媒介机构要深化经营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其次, 面对机构融合带来的新变化, 金融财经等传统纸媒必须与时俱进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将媒介机构整体纳入到相关制度范围之内, 使媒介发展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再次, 在结构融合背景下, 传统纸媒与其他媒体机构联系加深, 传统纸媒向着数字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 金融财经等传统纸媒应充分利用机构融合带来的便利, 丰富业务领域提高信息质量, 实现传统纸媒的顺利转型。

(二) 加强不同媒介沟通,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新闻媒介策略融合深化了不同媒介机构之间的关系, 推动了新闻媒介的一体化发展。媒介融合背景下金融财经等传统纸媒必须积极转变传统观念, 以新的思维新的眼光接受其他新闻传播方式。例如, 财经报纸类纸媒可以与电视台、广播台等媒介机构进行合作, 构建财经专题类电视、广播节目, 同时财经类纸媒可以通过建设专有网站、微博等平台, 将财经新闻进行专业编辑, 形成财经网页新闻和财经微博等。另一方面财经类纸媒在向读者提供财经信息的同时, 更多的对信息的权威性和实用性提出要求。因此, 财经类纸媒应加强与外界的沟通, 通过与各财经类高校、专家、学者、相关机构建立联系, 组建财经网络实现资源共享, 将财经类纸媒所拥有的信息分享, 接受其他机构或组织的点评和建议然后进行改进, 使得财经纸媒新闻信息更加严谨, 同时利用其他机构或组织的相关信息, 弥补和完善自身信息的不足, 从而提高财经纸媒的综合质量。

(三) 加强业务综合培训, 培养综合财经人才

面对信息融合对财经新闻记者提出的新要求, 金融财经类传统纸媒必须深化对人才的管理, 加强对新闻记者的业务综合培训。一方面随着现代化设备在新闻媒体的推广, 财经类新闻记者必须加强学习以便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新技术设备, 同时财经类新闻记者还应注重新闻收集、编辑等业务素质的提高, 并利用多种渠道促进新闻信息的多样化传播;另一方面由于财经新闻的特性, 对于财经类报刊读者获取信息的同时更多的要求信息的指导性, 这就要求财经类传统纸媒必须重视财经人才的培养, 在提高工作人员新闻素质的同时亦应注重人员财经知识的培训, 财经纸媒机构可定期举办财经知识培训班并可设立财经知识绩效考核,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具有权威的专家学者开展专业讲座, 丰富机构内部财经类书籍的储备, 建立专门阅览室鼓励工作人员阅览专业书籍, 鼓励人员进行教育深造, 综合培养财经人才, 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四) 利用现代先进技术, 拓展财经信息传播

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介机构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先进技术拓展信息传播渠道。首先, 传统纸媒应充分利用媒介融合建立以报纸、报刊为主以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为辅的信息平台, 对于一些报纸不允许刊登的信息如投资理财具体方案等, 可以通过财经微博、微信、APP、互联网等新兴渠道进行专业指导, 从而满足读者的具体需求;另一方面金融财经等传统纸媒应综合利用各种现代化信息设备, 建立与纸媒同步的其他传播渠道。例如, 《第一财经日报》作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几大财经类纸媒之一, 其在利用传统报纸方式进行信息传播的同时, 更建立了官方网站和微博, 通过网站和微博分别进行大面积和特定的新闻报道, 从而实现对不同人群以不同方式进行信息传播, 同时网站还建立了互动平台, 可以实现用户和其的直接沟通, 从而便于了解读者的真实需求, 保证财经新闻报道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 使财经新闻真正做到解公众之所需, 进而实现其价值。

三、结束语

对于金融财经类传统纸媒而言, 媒介融合即使机遇又是挑战, 一方面其将金融财经类传统纸媒纳入到更为广泛的市场竞争中, 使得各媒介机构不得不在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另一方面媒介融合使得各传统媒介的信息采集更加广泛、传播更加便捷、内容更加丰富、方式更加多样, 其为金融财经等传统纸媒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和空间。媒介融合背景下, 传统纸媒必须积极做出调整,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以更加积极向上的姿态迈步向前。

参考文献

[1]邢人洁.浅析媒介融合背景下纸媒的转型思路[J].西部广播电视, 2015 (01) :84.

传统纸媒如何转型 篇7

关键词:纸媒,全媒体,融合,战略转型,机遇,挑战

一、传统纸媒遇到的困境

(一) 我国传统纸媒的发展现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 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网络技术还没有得到普及, 人们主要通过报纸和刊物来获得信息, 读报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传统的纸媒在媒体中占有主要地位。但是近几年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很多种, 以网络为平台的新媒体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这使得传统的纸媒的读者大量流失。随着读者的流失, 导致传统纸媒广告量不断下滑, 企业的盈利也不断下降, 传统纸媒企业的生存环境十分堪忧。这使得国内的许多纸媒企业面临着破产, 一些报纸逐渐削减成本, 一些报纸已经宣告破产, 一些报业集团也不得已进行了合并, 这说明我国的传统报业面临着严重生存危机。

(二) 影响我国传统纸媒的发展的因素

1. 影响我国传统纸媒发展的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是影响我国传统纸媒发展的直接原因, 对于纸媒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改变, 读报的习惯已经成为了过去, 这给传统纸媒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传统媒体所占的比例逐渐下降。如果传统纸媒继续这样发展下去, 必然会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

2. 影响我国传统纸媒发展的内部因素。

我国传统纸媒发展的内部因素是影响我国纸媒发展的主要原因。目前有很多报业集团依然采用传统的辑报和发行模式。尤其是我国县市级的报业集团存在的问题更为严重。很多报社内部记者专业素质比较低, 写作的思路和创作的内容比较陈旧, 不能紧跟时代步伐, 做到与时俱进。由于是地方纸媒以及区域限制, 稿件的来源比较稀缺, 报社一个部门具有多种职能, 有的报社编辑部还需要兼有记者的采访任务, 策划部门会兼有策划和组织线上和线下活动的职能, 部门的职能比较混乱, 很多编辑部门的编辑缺乏编辑经验, 没有受到严格的培训, 编辑文章全靠自身摸索, 所编辑出的文章缺乏对读者的吸引力。

二、传统纸媒向全媒体转型中面临的挑战

我国传统纸媒已经认识到了自己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并采取了一定的改革措施。传统纸媒正逐渐向着全媒体的方向进行转型以期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带来的优势, 但是在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我国的传统纸媒一向被认为是党和政府的喉舌, 其传播的新闻信息具有极强的政治宣传的目的。所以, 新闻的编辑和发布具有严格的程序, 需要经过上级部门的审核, 所发表的文章需要体现主流价值观, 并不能抓住大部分读者的兴趣点。我国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符合向全媒体转型的要求, 只是在形式上具备媒介融合的基本框架, 只停留在媒介互动的层次, 企业内部的改革没有触及到管理体制, 使传统媒体的转型遇到了瓶颈。

三、传统纸媒战略转型的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就媒体融合发展发表了重要指示, 总书记指出:“媒体融合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的发展规律, 强化互联网思维, 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互补和一体发展,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方面的深度融合。”根据总书记指示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一) 体制的改革

体制的改革是向全媒体转型的重要环节。进行体制改革必须首先要打破政策上的限制。政府要承认新媒体的地位, 并积极加强报业集团的改革, 将传统的纸媒与新媒体结合在一起, 实现集团化、融合化媒介组织的发展, 改变纸媒的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 打造企业品牌。

(二) 加强创新型新闻人才的培养

随着全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对新闻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新闻知识并不能满足全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要加强创新型新闻人才的培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要加大新闻院校的改革力度, 要根据新媒体时代的需要进行课程的改革, 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的实践型人才;第二, 加强各个一线记者的培训, 实现传统媒体记者向全媒体的记者的改革;第三, 要锻炼记者的实践能力, 要积极培养记者进行新媒体新闻的采访和创作的经验, 为全媒体时代的发展做好人才的储备。

(三) 加强技术的创新

媒介的融合得以实现必须要以新的科学技术进行支撑。传统的纸媒要想发展需要组织数字化、信息化平台, 建立统一的“客户数据库”和“全媒体内容数据库”通过对于信息数据的有效处理实现数据库各资源之间的互动, 实现数据信息的循环利用, 为全媒体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 通过技术的创新促进传统媒体向全媒体的转型。

(四) 管理创新

传统纸媒的采编是一报一台, 各行其是, 每个报社的新闻采集、编写、发布的流程都是独立固定的, 与其他的新闻机构彼此独立, 整个新闻信息的制造流程依然采用比较传统的形式。为了促进传统纸媒向全媒体的转型, 需要加强与其他媒体的结合, 实现在全媒体发展过程中企业管理的改革, 以促进各方面资源的有效整合。

四、结语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传统纸媒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各个报业集团为了摆脱自己所处的困境, 需要认清纸媒目前的处境, 了解传统纸媒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 并积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就媒体融合发表的讲话, 采取有效的措施, 积极促进传统纸媒向全媒体的转型, 将战略转型不断推向深入。

参考文献

[1]皮泽红.中国传统纸媒向全媒体融合战略转型中的瓶颈及其对策[J].战略决策研究, 2014 (03) :96-104.

[2]陈学龙.新媒体融合下纸媒记者转型探究[J].中国报业, 2016 (01) :64-65.

网络冲击下传统纸媒如何突围 篇8

一、纸媒面临的市场现状和危机

自从1998年联合国新闻相关委员会上提出网络是媒体界的第四媒体, 就宣告了网络是媒体界的明日之星, 随后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更是带动了网络媒体的繁荣与发展。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时代, 网络媒体逐渐代替了以报纸为主的纸质媒体, 成为媒体界的发展先锋,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对于纸质媒体来说, 是一个强大的挑战, 纸媒面临着新的危机, 尤其是据调查发现, 现在纸质新闻报纸的订购率和阅读率只有30%, 近年来还在一直持续下降。甚至有些报纸指出, 如果纸媒按照这种方式和速度继续退出媒体市场, 那么在28年之后, 报纸将会丧失其作为媒体的主要功能, 并退出媒体竞争市场。此外, 美国的一些百年老报社近年来也都纷纷宣布停止纸质报刊的发行, 并在网站上做报纸网站, 这些都无一例外的给纸质媒体敲响了警钟, 宣告了纸质媒体必须要寻求新的突破与发展。

二、网络媒体的特征

俗话说, 知己知彼, 方能百战百胜, 纸媒要想寻求突破与发展, 就要充分了解网络媒体的优劣点, 进而找准突破的方向和重点。下面文章就会简要介绍网络媒体的特点。

通过分析总结发现网络媒体具有以下特征: (1) 网络信息传递速度快, 基本上可以实现信息的传递与事件的发生同步, 此外也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高速性, 使得网络信息更新快并且及时, 这都是纸质媒体无法相比的; (2) 网络媒体由于其覆盖面广, 网站网页系统多, 使得网络上面的信息繁杂, 各种各样的资料应有尽有, 而传统报纸由于受到其纸质版面的限制, 使得纸质媒体在信息量上面无法跟网络媒体相比; (3) 网络媒体信息搜索快速方便, 现在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料和知识都能在网络上看到, 只要读者想了解相关知识, 就可以利用网络媒体的搜索引擎来进行查找, 简单、快速且方便, 而纸质媒体无法提供快速的查找功用。

三、网络媒体的弱点和纸媒的突破点

(一) 网络媒体的弱点

任何事情, 都具有两面性, 网络媒体在具有很多优势的同时也具备一些弱点。首先, 网络媒体由于其民主性使得网络媒体上的信息真实度有待考察;其次, 网络媒体信息太庞杂, 里面混有大量的垃圾信息, 人们长期接触, 会影响世界观和人生观, 而且网络媒体由于受到网络和电脑或者手机的限制不能像报纸那样随心所欲地看;最后, 长时间接触网络媒体, 容易给视觉、颈椎以及手腕等造成一定的伤害, 且会有辐射, 进而损害身体健康。

(二) 纸媒的突破点

在具体分析了网络媒体的特点和弱点可以看出纸媒有以下几个突破点。

1. 纸媒与网络媒体相互合作, 实现双赢

网络媒体发展势头如此迅猛, 给过去独占鳌头的纸媒带来了极大的危机, 为了应对这种挑战, 纸媒也发表了宣言说要拥护报纸新闻的知识产权, 改变新闻被网络媒体无偿使用或者廉价使用的现状, 并与网络媒体联合起来, 相互合作, 形成一个双赢的局面,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纸媒与网络媒体的成功合作就是一个极好的范例。

2. 纸媒要创新改革, 锐意进取

在现在网络大肆冲击的市场环境下, 纸媒要学会改革创新。首先, 纸质媒体可以通过改变报纸形象的方式, 来给纸质媒体换一个全新的面貌, 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成功的范例, 如美国的《纽约时报》在2007年改变报纸形象, 《华商报》两度瘦身, 这都在节省成本的同时, 也让报纸焕发了新的光彩;其次, 纸媒可以对内容进行深度挖掘, 网络媒体信息大多肤浅不实, 因此纸媒要在这方面加强其优势, 争取在这方面独占鳌头;最后, 纸媒应对内容和版面进一步细分, 对于一些内容长的新闻和话题可以在网络上和报纸上刊登不同的两版, 并在网络上说明详细内容在报纸那个版面第几页等方式来吸引读者。

参考文献

[1]徐冉.价值的进化:新媒体冲击下传统纸媒的转型[J].安徽大学, 2012 (5)

[2]杨建.在新媒体环境下纸媒有效延伸阅读方案的设计与实践[J].华南理工大学, 2012 (6)

[3]林雯.论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第一个十年[J].福建师范大学, 2012 (7)

上一篇:网络评价系统论文下一篇:硝苯地平缓释片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