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之路(精选12篇)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之路 篇1
时风集团的“大”, 在农机行业中难出其右。
时风集团有着鲜明的时风特色。
时风集团的未来发展, 定位如何?
2010年的时风
关于时风集团, 这个中国农机行业的翘楚, 也许只有一系列的数字最能表现出它的卓越。
2010年, 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形势, 并没有阻挡时风集团前进的脚步。相反, 公司全年各项经济指标都再创新高,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6.4亿元, 生产整车125.1万辆 (包括三轮汽车、低速货车、轻卡汽车、拖拉机) , 发动机126.5万台, 电动车4 218辆, 轮胎238.7万套, 发电3.1亿度。公司2010年更是荣获了“低碳山东模范单位”、“中国工业经济先锋示范单位”、“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优秀会员单位”、“中国内燃机行业排头兵企业”和“行业信用等级AAA级企业”等荣誉称号。
高收入、快发展源于高投入。从2010年时风集团的投入来看, 其转型之路势在必行, 令人期待。2010年时风集团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2亿元, 汽车产业工业园等重点项目顺利实施。汽车产业工业园占地33.3 hm2, 建筑面积22万m2, 目前, 土建工程全部完成, 轻卡总装、电动车总装车间顺利搬迁并投产, 高规格的汽车试车场、检测线全面投入运行, 涂装线、焊接线、冲压线正在加紧安装。配料、钣金车间购进圆锯机200余台, 全面取代下料飞锯, 提高了下料质量。冲压车间引进激光切割机、5 000 t成型压力机、数控大梁冲、800 t研配压力机, 提高了产品精度。涂装车间建设2条底面合一阴极电泳线, 车架及所有零部件实现电泳。全部采用天然气清洁能源加热方式, 质量大幅提升。机械加工车间引进立卧式加工中心、数控曲轴端面磨床和外圆磨床等数控机床设备1 000余台 (套) , 采用国内最先进的数控剃齿机、倒角机、滚齿机、插齿机、数控内圆磨床及真空电子束焊机, 建成汽车齿轮数控加工线。铸二车间东久自动化造型线项目和树脂砂生产线项目用最快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投入使用, 工艺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诸多项目的投产, 提升了时风集团的装备水平, 加快了产业升级, 增强了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
2010年, 时风集团还有一件喜事, 即邀请了影视作品具有帝王风范、领袖风采的中国影视名星唐国强代言时风产品, 有力地提升了时风轻卡品牌形象, 全年轻卡销量实现翻番增长。同时, 在山东省政府大力支持下, 时风电动车得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信部、科技部等国家有关部委领导、专家的认可。9月开始, 时风电动车市场销量进入快速增长期, 由于受生产能力制约, 市场呈现脱销现象:用户交款至少10天才能提上货, 尽管生产、技术等部门认真采取措施使产能达到日产50辆, 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仅12月产销量达到1 200辆。
2010年的时风集团, 让笔者看到了其“三大转型升级”、“四大百亿产业”、“五大产业工业园”规划下蓬勃发展的景象, 不禁为之喝彩。
2011年转型升级
“路路畅通”的时风集团, 自始至终秉承着规模化经营、低成本运作的生产模式, 以适应中国民情, 因此逐渐建立起了农机行业的领先地位。然而, 这种生产模式也给品牌形象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2010年, 时风集团高调邀请唐国强做代言人, 标志着其转型升级的正式开始。
2011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豪华的数字依然是时风集团不变的追求, 但并不是全部。“2611工程”是其既定的目标, 即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0亿元, 开工建设10大重点项目 (包括总投资9.6亿元, 形成年产10万台40.4 kW以上大型拖拉机生产能力;总投资6 000万元, 引进自动化造型线等现代化工艺装备, 扩大铸造产能;总投资5 000万元, 引进数控滚齿机、插齿机、内圆磨床、数控花键铣、激光焊接机等设备, 形成年产20万台 (套) 汽车变速箱高精度齿轮、齿轮轴生产能力等一系列举措) 。2011年轻卡汽车年度销售目标5万辆;电动车年度销售目标保证3万辆、争取5万辆;中大拖产销量实现翻番增长;单缸发动机国际贸易量保证8万台, 力争10万台;农业装备国际市场要实现翻番增长;化纤产品要确保3 000万美元出口计划;2011年出口额将首次突破1亿美元。
“提精度、调结构”, 是其转型之路的首要目标, 即通过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及高新技术、高新装备的应用更深层次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产品结构调整。轻卡汽车重点抓好“未来之星”新车型的开发, 中大型拖拉机完善大功率产品品种, 电动车产品更精致、更上档次。二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装备的数控化、自动化、加工中心化水平。对曲轴天然气自动正火加工线、新型电动车和轻卡汽车半自动化焊接线, 三维激光切割机等项目尽快确定工艺改造实施方案。对铸造车间垂直无箱迪砂自动化造型线改造、壳型生产工艺提升等产业提升项目加紧论证。冲压、钣金等其它工艺也要按照“用工艺装备保证产品质量, 用工艺技术提升产品质量”的质量理念, 积极推进产业自动化水平。
后记:
虽然没有奢华之景, 但有的却是朴实之情。在参观完时风集团之后, 笔者不禁有了几许感触。的确, 如此大型的机械集团, 建立已非一朝一夕, 要想彻底转型升级, 则需要更多的时间, 走过更长的路。但时风集团是为农民服务的企业, 它的转型之路也是围绕着为农民生产出更加物美价廉的产品而展开, 如果始终坚持这一核心价值观, 时风集团必将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其建设成为“中国驰名、世界著名”运输机械集团的目标也必将实现!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之路 篇2
江苏扬州邗江经济开发区
一年来,邗江经济开发区的科技创新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区科技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全面贯彻“创新创业”、“转型提升”战略,坚持“创新、转型、发展”思路,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主线,不断优化创新环境,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创新平台,加快项目推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切实提升传统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区域综合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开发区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现将开发区科技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下一步思路打算汇报如下:
一、开发区科技创新主要情况。
1、科技贡献份额不断提高。2010年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1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列统工业产值比重达41%,高新技术企业迅速成长,目前开发区已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家,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开发区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最具爆发力的先导性产业。下一步,开发区要以打造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首要目标,加大力度培育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提高产品科技水平,提升产品市场的竞争力。
2、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持续增加,“十一五”期间,邗江经济开发区累计投入研发经费15亿元,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达3.5%。累计开发新产品600多个,申请专利1200多件,其中发明专利160多件,授权专利640多件,其中发明专利52件。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00多项,先后有 1
8个项目获得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3个项目获得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支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邗江经济开发区拥有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企业院士工作站1家、市级以上“两站两中心”60家,其中省级以上“两站两中心”21家。
3、创新创业人才不断集聚。开发区将引项目和引人才相结合,将引外资和引外智相结合,打造“人才生根”战略。引进一批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的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这两年,开发区共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40多人,其中国家创新创业“千人计划”领军人才1 名、7人获得了省双创百万元资助,形成了“以人引项、以项带群”集聚发展效应。
4、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加快。目前,中科院扬州中心已有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北京半导体所、北京理化所、合肥智能所等7家中科院系统研究所和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5家高校的研发分支机构入驻,该中心2009年被国家科技部定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10年邗江区和清华大学、济南铸锻所、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共同建立 “江苏省(扬州)数控机床研究院”落户邗江经济开发区,该项目已被列入江苏省“十二五”重点扶持的4家产业技术研究院之一。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2009年创成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10年创成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入驻高科技企业已达90多家。
二、发展科技创新型经济的主要目标
邗江经济开发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科技创新型经济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园区”的总体要求,秉承“新城市、新生活、新财富”发展理念,突出创新型产业集聚、创新型企业培育、创新平台构建、创新人才引进、创新环境营造五大环节,加快打造一
批国际同步、国内领先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培育一批独具创意特色的科技型产业基地,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研发能力的企业,引进一批领军型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现代服务业新兴区、青春活力新城区和科学发展先导区,力争2011年建成“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13年建成“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创造条件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三、发展科技创新型经济的主要思路
作为全区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主阵地,开发区创新发展既是增加园区核心竞争力的内在需求,也是破解园区发展瓶颈制约的有效手段,更是创新邗江建设的必然要求,必须把打造创新型园区作为主攻方向,把抓创新促转型、调结构提层次作为工作主线,加快推动园区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开发区核心竞争力。
(一)、以产业创新引领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着力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按照“装备高新化、产品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发展规模化”的思路,鼓励企业立足高起点、瞄准高目标,不断提高传统产业的层次和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同时,鼓励一批传统产业骨干企业发挥资本优势,通过投资参股成长潜力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股份制公司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进入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或进入新兴产业的产业链配套,实现传统企业向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转变。重点利用国家火炬计划邗江数控金属板材加工设备产业基地,充分发挥江苏省(扬州)数控机床研究院的作用,以产学研合作带动产业层次提升和产业规模扩张,推动机械装备产业向智能化产业转型。
2、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把高端装备制造、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服务业、新能源汽车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邗江经济开发区要结合产业特点和发展现状,要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坚持“项目为王”的理念,围绕改造传统行业和壮大新兴产业,瞄准国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公司,集中优势力量着力引进一批投资大、产出高.带动强的龙头型、科技型、基地型大项目,真正形成以重大项目推动园区转型升级的良好格局。
(二)、以科技创新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增强转型发
展内生动力。
1、推动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围绕园区产业特色和需求,积极引进国内科研院所到园区设立研发机构,探索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引入跨国企业研发中心和国外科研机构,打造一流的研发机构集聚区。鼓励企业利用市场优势、制造优势、资本优势转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通过高新技术的嫁接,实现向高新技术领域和价值链高端对接,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科技成果。引导牧羊、扬力等大型科技企业共同参与到高校院所重大产业技术的研究和攻关,共同开展产业共性技术、高端技术、前瞻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占领行业技术制高点。
2、推动企业引培高层次人才。坚持“人才是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高度重视人才在园区转型中的重要作用,设立人才引进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企业发挥引才主体作用,确保人才优先发展、优先投入。建立和完善人才服务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调动起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坚持“以产业发展集聚人才,以人才引领产业升级,重点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技术骨干和创新创业团队,加快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技能人才。
3、推动企业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强化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
作用,以获取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开展新品研发、技术攻关、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活动,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引导企业加快重大专利技术成果的运用和转化,围绕核心产品开展专利技术引进和实施,推进企业技术专利化和专利技术产业化。
(三)、以创新平台建设创新载体,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
一是加快建设科技创业平台,继续完善孵化中心的服务功
能。以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为基础,高标准规划定位,把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建成研发机构集聚区、光机电制造企业集聚区、软件创意产业集聚区三大功能板块,使之成为创新创意、企业孵化和人才集聚的高地。同时,加快建设邗江经济开发区南园的企业加速器和标准化厂房建设,实现科技企业的孵化、加速、产业化三级跳发展。二是加快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以江苏省(扬州)数控机床研究院和中科院扬州分中心为主体,按照“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强化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积极谋求参与国内前沿应用技术研发”的发展思想,加速成果转化,增强带动效应。
(四)、以良好的创新环境促进企业创新,打造创新创业要素的集聚区。
一是强化政策要素保障。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市和区里
鼓励科技创新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并通过举办各类政策解读会、培训班等宣传形式,帮助企业了解政策、掌握政策,确保用足用好,激发企业的科技创新热情。二是强化人才要素保障。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关键在人才。开发区将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围绕四大高新技术产业,将引项目和引人才相结合,将引外
资和引外智相结合,政府带头并鼓励企业重点引进机电装备、“三新”产业、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和资本运作、科技管理等方面成熟型专门人才,尤其是引进一批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进一步健全人才工作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三是强化金融要素保障。发展创新型经济,资本是支撑。开发区将建立完善投融资体系,吸引更多的创投、风投资金、私募基金以及社会资本等进入科技创新领域,加快打造服务园区、面向全区的集投资、贷款、担保、保险、技术和产权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投融资服务平台。
动漫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 篇3
【关键词】动漫产业;转型;机遇;途径
【作者单位】包文瑞,宝鸡文理学院。
动漫产业以创意为核心,被誉为21世纪最具创意的朝阳产业。“十二五”规划指出,我国要完善动漫产业链条,加强动漫产业与服装、玩具、食品、文具以及其他产业的合作。通过实施“原动力”动漫出版扶持计划,打通动漫创作、出版、发行等环节,为动漫产业提供更加畅通的出版渠道。同时,积极推动传统动漫产品通过新媒体传播,鼓励面向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渠道及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的动漫创作,推出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新媒体动漫精品。
动漫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已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经济力量。2014年我国动漫产业内容生产实力进一步提升,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与此同时,2014年我国二次元核心用户规模达到4984万人,泛二次元用户规模达到1亿人,未来随着动漫IP化运营的发展,动漫用户的规模将不断增大。可见,我国的动漫产业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后,未来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
21世纪是互联网时代,如何适应新的动漫产业发展环境,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动漫产业转型升级的道路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中国动漫产业转型研究》2016年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是赵小波。这本书主要阐述新时期动漫产业如何转型升级,作者提出要把握机遇并迎接挑战。这本书的出版价值主要有:(1)推动“互联网+动漫”模式的发展;(2)为动漫产业转型升级指明方向,奠定基础。笔者认为,这本书的出版是对新时期动漫产业的全新理解,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动漫产业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动漫产业在我国属于新兴产业,自发展初期就借鉴了一些动漫强国的产业发展模式。如美国的迪士尼、梦工厂等,它们是中国动漫企业发展初期的主要参考借鉴对象。“动漫产业化”概念的引入,使得我国动漫产业快速发展,动漫核心产品的产值不断提高,影视动画板块的产值增长尤为突出。2008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动画生产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业内研究者发现,动画生产在整个动漫产业链条中一枝独秀,产业发展失衡,动漫产业问题已经初显端倪。《中国动漫产业转型研究》对我国现阶段的动漫产业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我国动漫产业准备步入转型期。笔者就书中关于动漫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进行了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动漫产业想要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就要有完整的产业链条做支撑。这要求动漫产业能融合多种资源要素,进行产业结构整合。当前,动漫产业在我国处于发展初期,行业片面地将动画作为衡量整个动漫产业的指标,是一种错误的判断。
第二,产量高,产值低。在传统意义上,产量与产值通常成正比,但对动漫产业而言,目前两者处于一种尴尬状态。根据近五年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电视动画片播出数据来看,我国动画片的产量非常高,但有近80%的动画片无法进入播映环节,产值实现困难。
第三,盲目性强,资源严重浪费。中国现有6个动漫产业发展区,56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以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为核心又组成了若干个动漫产业集群。这种集群化的产业发展模式,合理运营会取得较好的效果。但目前这些动漫产业集群各自为政,生产的动漫产品跟风严重,动漫形象趋同化,偏离了正确的发展轨道。
动漫产业完善了我国的文化产业结构,并在借鉴动漫强国产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动漫产业的自身特点,走出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但其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亟须国家与行业共同解决。
二、“互联网+”背景下动漫产业转型新机遇
“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在《中国动漫产业转型研究》的第二章中,作者提出了动漫产业的发展新思路:动漫产业必然逐渐与互联网融合,业内如能抓住“互联网+动漫”带来的机遇,就能够使动漫产业转型事半功倍。
1.创作方式转变
动漫产业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飞速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创作方式角度来看,互联网能够改变传统的动漫创作方式。第一,动漫产品从规模化生产向定制化生产方向发展。传统动漫产品是工业文明下的规模化文化产品,即动漫创作者生产什么,受众就看什么。在互联网时代,这种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动漫制作企业运用大数据分析受众喜好,针对受众需求制作动画。第二,动漫创作的门槛大大降低。传统的动画生产与创作是由少数动漫公司完成的,新时代随着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草根大众也能成为动漫创作的主体。国内动漫创作方式转变的典型案例是原创漫画网站“有妖气”的建立与发展,目前,在“有妖气”注册的漫画创作者达1.4万人[1]。第三,“互联网+动漫”让动漫创作素材变得丰富多彩。“互联网+动漫”融合了大数据与市场调研信息,能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充分满足动漫制作需求,降低了动漫产品的制作难度。
2.传播方式转变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动漫传播途径。《中国动漫产业转型研究》第二章第四节提出要“创新营销传播方式”,认为动漫产业传播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动漫播出渠道的限制,构建了多元化的传播渠道与传播平台。第二,互联网改变了单向传播的方式,采用的是一种新的交互方式,即互动性与娱乐性融合的方式。比如“弹幕”就是现今流行的一种交互方式,这种方式互动性较强,能提升用户黏度。第三,扩大传播受众群体。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群体范围被拓展,扩大至传统动漫没有覆盖的群体,比如年轻人、成年人,受众群体的扩大会为动漫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nlc202309081621
3.投融资方式转变
《中国动漫产业转型研究》第二章第二节对动漫产业的投融资方式进行了阐述。互联网的出现,丰富了动漫产业投融资渠道。传统的动漫产业投融资方式比较单一,信息传递一旦出现误差,会影响整个动漫项目的开展。互联网时代,一种全新的动漫项目投融资模式——众筹模式出现了。这种模式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信息传递,避免了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出现,使动漫产品的生产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比如,2013年,《十万个冷笑话》动画电影凭借良好的群众基础进行网络众筹,获得近百万元的投资;2014年,“娱乐宝”发起《魁拔3》等动漫项目的众筹,获得3.05亿元的投资,这充分体现了民间闲散资金的集聚作用[2]。然而调查数据显示,虽然众筹模式使得动漫项目的投融资方式发生转变,但成功率偏低。比如“娱乐宝”发起众筹的动漫项目中,大众往往更关注大型动漫项目,中小型动漫项目容易被
忽视。
4.营销与盈利方式转变
《中国动漫产业转型研究》在“发展模式”这个章节中,强调创新营销模式与多点盈利模式。这两种基础模式,充分抓住了“互联网+”的机遇。其一,动漫产品只有聚集人气,才能吸引资金投入,因此需要创新营销模式。其二,要创新服务内容,实现多点盈利,如跨平台、跨行业以及跨领域付费服务等。
三、动漫产业的转型升级策略
《中国动漫产业转型研究》对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以数据为基础探索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走向。书中第五章提出,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战略为中国动漫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我们应该努力实现中国动漫产业的转型升级,朝世界动漫强国的方向前行。
1.动漫形象的转型升级
原创动漫形象是我国动漫产业化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目前,国内动画公司制作的动漫产品,普遍简单化、概念化,动漫形象设计乏善可陈,个性化不突出。打着“原创”标签的动漫作品比比皆是,但大多数实质是借鉴了国外的动漫形象和场景设计。究其原因,中国原创动漫产品中原创的内容太少,没有体现中华文化底蕴,也没有体现中国原创特色[3]。可见,我国动漫产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就要注重动漫产品中的原创动漫形象设计,这是推动我国本土动漫产业走向成功的基石。首先,动漫企业以及工作室应将重点放在原创动漫形象的设计上,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动漫形象。其次,动漫产业实质上是创意产业,创意是其发展之本,要实现动漫产品的市场化、商业化运作,创意不可或缺。其中,原创动漫形象的创意设计是重中之重。
2.动漫品牌的转型升级
动漫品牌转型升级是动漫产业化得以实现的重要标志,优质的动漫品牌是一种稀缺资源。将动漫形象延伸至企业品牌,塑造企业动漫品牌,有助于加强企业与动漫产品之间的关联,最终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4]。纵观我国动漫产业发展,在没有形成动漫品牌的情况下,围绕动漫品牌衍生的一系列效益与价值也无法实现。因此,在未来发展中,我国动漫企业应该全面塑造动漫品牌:围绕动漫形象的设计,整合产业资源,形成动漫品牌,进行IP化运营,最终实现动漫品牌价值。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目标,需要整个动漫行业从业人员在动漫产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
3.动漫作品内容的转型升级
动漫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既具有传统产业的共性,也具有文化创意产业的个性。动漫作品的内容应有创意。从我国目前动漫作品的内容来看,传统的价值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创作思路保守,题材无外乎神话故事、教育价值以及道德教化等,内容固化,创意缺失。因此,动漫作品内容的转型应该做到有中国文化特色,将中华民族文化资源运用到动漫作品内容创作中,为动漫创作者提供灵感与素材的同时提高动漫品牌竞争力[5]。站在全球化视角来看,只有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为动漫作品内容创作输入源源不断的创意,才能让中国动漫作品真正贴上中国原创的
标签。
4.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
动漫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对中国动漫产业转型的全新探索,有助于推动动漫产业的快速发展。集群化发展之路是我国动漫产业走向市场,面向世界的必然选择[6]。近年来,动漫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已经得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积极建立动漫产业聚集区和动漫产业园,推动中国动漫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动漫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引导区域内的动漫产业转型与升级,打造动漫产业链,这既符合我国当前动漫产业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动漫产业的战略发展方向。
5.生产规模的转型升级
动漫产业生产规模转型,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鼓励动漫企业兼并重组,建立跨媒体、跨地域、跨行业的动漫产业集团,提高动漫资源的利用率,改变传统动漫企业单一的经营模式,采取多元化经营策略。二是加强对中小型动漫企业的扶植力度,提高它们的技术创新能力,使其走上个性化、创意型生产发展道路。三是加强大型动漫产业集团的外部协作,协调动漫产业集团之间的分工,建立战略化的协作关系。
6.动漫市场国际化
国际化发展是我国动漫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动漫产业对外贸易的开展,不仅能收获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能够进行文化输出。长期以来,中国动漫产业发展都坚持做大做强的目标,《中国动漫产业转型研究》提出,“做大”是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要求,“做强”则是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在全新的市场环境中,动漫产业要想实现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探索,坚持走出去,实现国际化的目标,才可能最终实现动漫强国的梦想。这个过程,任重而道远[7]。
参考文献
[1]宋磊.“互联网+”为动漫带来新机遇[J] .出版广角,2015(14):16-17.
[2]肖红廷.动漫影视作品的艺术创作和“中国味”[J] .出版广角,2015(1).
[3]肖华,何春雨.新技术背景下中国动漫发行策略分析[J] .出版广角,2015(2).
[4]武郑艳.新时期我国动漫出版对策和展望[J] .出版广角,2015(11).
[5]周嘉煦.日本动漫图书出版对我国的启示[J] .出版广角,2015(12).
[6]刘闻捷.创意产业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出版策略研究——以动漫产业为例[J] .出版广角,2014(8).
[7]郝园园.中国动漫分级势在必行[J] .出版广角,2014(9).
探寻开发区转型升级之路 篇4
开发区是改革开放的创举。1984年国务院批准在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第一批14个国家级开发区,至今,开发区创建已有30年。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开发区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有活力、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内蒙古自治区的开发区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带动对外开放,产业集聚,科技创新、区域协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环境变化,一些不足开始体现出来,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开发区能否健康发展,将长期影响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总量、结构、区域关系是否协调。9月4日,商务部、国土资源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召开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总结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0年发展成就,推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会上,汪洋副总理提出,30岁的开发区未来将完成四大转变:由追求速度转向追求质量;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由同质竞争转向差异化发展;由硬环境见长转向软环境取胜。为开发区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
开发区转型升级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一切都要通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来加快探索实践。近期,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就此举办了专题座谈,会上,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对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建言献策,本期选登部分发言与大家共享。
我国加工贸易未来转型升级的方向 篇5
[摘要]从加工贸易的发展过程看,我们经历了从“三来一补”到进料加工、从“两头在外”的作坊到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从简单技术加工装配到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为主的结构转换,这代表着我国加工贸易不断转型升级的轨迹。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带来国际产业分工的新格局,世界各国的跨国公司开始把不同的生产环节、分销网络、供应链管理以及研发、运营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配置,这无疑为我国加工贸易未来的转型升级带来新的机遇。而加工贸易未来转型升级的方向将是:扩大加工贸易活动的领域,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不断提升“世界加工制造业重要基地”的功能;加工贸易的主体要由外商投资企业为主逐步向国内企业、尤其民营企业为主转变;对加工贸易要从严密监管向风险管理、贸易投资便利与规范高效科学的监管方式转型。
一、加工贸易对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贡献
改革开放25年来,尤其是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取得长足进步,对改善国际收支状况、扩大就业、推动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都起到重要的作用。1981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25亿美元,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5.7%;其中出口11亿美元,占比5%;进口14亿美元,占比6.4%;加工贸易增值率-21.4%。到,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达4048亿美元,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47.6%;其中出口2418亿美元,占比55.2%,进口1629亿美元,占比39.5%;加工贸易增值率47%;当年创造贸易顺差789亿美元。多年来,加工贸易累计创造3000万个就业岗位,累计贸易顺差3942亿美元。
在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由于国内外相对增长率差异、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增长以及相对价格差距等综合因素的作用,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外商投资企业的进料加工贸易以及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都取得快速增长。20,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占总加工贸易的80%;进料加工出口的比重达77.5%,高于来料加工出口27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国企和其他企业在进料加工出口的比重分别为90.2%、6.6%、3.2%,增速分别达到43.5%、16%和53.8%。同时,进料加工进口的比重也达到76%,高于来料加工进口26.2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国企和其他企业在进料加工进口的比重分别为93.4%、4.1%、2.4%,增速分别为41.9%、9.2%和64.4%。是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2275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51.9%,其中加工贸易占到75%左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102亿美元,加工贸易占到90%左右。
从加工贸易的发展过程看,我们经历了从“三来一补”到进料加工、从“两头在外”的作坊到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从简单技术加工装配到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为主的结构转换,这代表着我国加工贸易不断转型升级的轨迹。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带来国际产业分工的新格局,世界各国的跨国公司开始把不同的生产环节、分销网络、供应链管理以及研发、运营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配置,这无疑为我国加工贸易未来的转型升级带来新的机遇。
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对的新机遇
首先,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影响,使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当前,一般制造业已成为全球供给普遍过剩、边际收益严重递减的成熟技术行业,国际相对价格的剪刀差已从工农业产品之间转化为知识产品与工业产品之间,发达经济的优势已转型升级到虚拟经济、服务经济和知识经济阶段。我国不是新技术的策源地,而是国际产业转移的接受地;不是全球加工制造的控制和运营中心,而是中低端技术和产品加工制造环节的供应地。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低生产成本优势,在全球占有明显有利的地位,“中国制造”成为中国的国际竞争优势,是现阶段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因此,通过新形式的加工贸易来提升我国的加工制造能力,为世界大跨国公司提供全球范围内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以及管理的配套体系,是加快我国企业“干中学”过程,积累全球化大生产经验的最有利捷径。
其次,在全球化背景下,以产品内部的工序或工艺细分化为特征的全球分工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一个趋势是随着跨国公司在空间上把不同的生产环节或工序分配到具有不同比较优势的地区,建立研发、生产和分销系统的全球体系,使国内分工转化为国际分工;另一个趋势是充分的市场竞争带来产业的集聚,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本、技术、管理以及加工制造的空间和范围集聚所带来的外部性规模效应。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不仅由于“成本驱动”而把采购、加工制造、组装配送环节转移到中国,同时由于“市场驱动”而把技术、管理和资金带进中国。而且,由于中国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跨国公司不得不主动把区域研发中心、运营管理总部、地区物流中心逐步转移到中国。可见,国内市场的充分竞争,是获得国外先进技术、管理和资金资源的重要手段。中国低生产成本优势与跨国公司生产性服务以及综合物流运作能力相结合,就可能形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网络提供从采购、加工制造、仓储运输一直到分销和售后服务的合作。从发展前景看,全球化不仅可以带来使中国加工制造能力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的机遇,而且能够创造把加工贸易升级为综合优势的机会,使加工贸易的发展开始新的转型。
再次,我国目前的整体竞争优势仍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技术(成熟技术)产品或工序上,即主体技术和加工制造档次仍处于低端。我国与印度相比,虽然后者对外开放比我们晚,近年来实际使用的外商直接投资只接近我们的十分之一,整体经济实力有明显差距,但印度近年来通过吸收新技术、海外分包合作以及委托加工制造,不仅在著名的软件、信息技术咨询、呼叫中心、芯片设计以及未来的金融服务、工业工程、风险和行为分析以及药品研发等服务领域为跨国公司提供海外分包业务,从而大大压低了世界服务业成本;而且在汽车、制药、化学制品以及资本货物等领域正形成国际竞争优势,并吸引世界大跨国公司寻求规模化进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仅应当尽快把我国加工制造技术整体升级到中等档次,而且应加快形成生产性服务和研发、品牌优势。为此,要研究制定加工贸易发展的新战略,促进其转型升级。
三、加工贸易未来转型升级的方向
l、扩大加工贸易活动的领域,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作为涉及外资、外贸和国内产业的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要重点考虑加工贸易的发展对国内产业、企业、产品以及产品内部工序的带动、辐射和扩散作用。在吸引外资和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的.同时,要考核有关部门及地方政府鼓励和扶持内资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为国外跨国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提供加工配套的情况,鼓励包括民营中小企业在内的国内企业积极参与跨国公司的加工贸易体系和全球采购体系。在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同时,应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切实解决国内中小企业缺少融资能力、缺少国际市场资讯和人才、缺少关键零部件生产技术、缺少技术和产品更新能力等具体困难,使更多国内企业在为跨国公司提供配套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走出去”搞加工贸易。
2、不断提升“世界加工制造业重要基地”的功能,通过与跨国公司开展深层次合作提升外资的技术、管理和资金档次。要鼓励国内有竞争力的企业为跨
国公司提供更高层次的合作配套,不断加快“干中学”和毕业的速度,使加工贸易环节由简单技术和工序的组装,提升到辅件、一般零部件、主要零部件、关键零部件的加工制造,以至升级到高级复杂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组装环节,真正掌握参与和管理全球化企业的经验和窍门。在这方面,政府提供公平竞争的准入平台,创造更规范的投资和竞争环境,比优惠政策竞争更重要。
3、加工贸易的主体要由外商投资企业为主逐步向国内企业、尤其民营企业为主转变。目前,加工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占80%,民营企业仅占5%;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基本是外商投资企业。这反映了国内企业目前参与全球化的能力仍很薄弱。但从长远来看,对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主动参与全球化的进程,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在资源配置、供应链管理以及市场控制等方面的优势。因此,下一阶段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重点,应是培育、鼓励、扶持国内企业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研究制定有关政策,鼓励国内企业通过国际合作以及政产学研联合,有效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搞进料加工出口。由于多数国内企业缺少全球化人才和国际资讯网络,应考虑建立开放共享互利的公共服务平台和合作机制。
4、对加工贸易要从严密监管向风险管理、贸易投资便利与规范高效科学的监管方式转型。对此,一是建立企业守法自律机制和随机检查监督制度相结合。对加工贸易的监管,最大的难度是遍地开花,监管执行的成本太高。因此,首先应建立企业守法自律机制,包括合同、票据、凭证以及财务帐目等原始资料。数据的完备性,企业诚信状况的评级及违法记录,企业法人代表和当事人的责任和义务等明确的规定;建立监管部门与企业的良好伙伴关系,把责任重点转移到企业自身而不是监管部门。监管部门在确保加工贸易企业贸易便利和诚信的前提下,实施随机的检查监督,一旦发现有违法行为,则严惩不贷。作为企业守法自律机制的保证,对企业诚信状况要有一套相对完备的评价体系。这套体系应与企业其他诚信认证系统相兼容,以全面获得企业是否讲求诚信的资料和数据。只有处理好企业自律和高效执法之间的关系,才能够真正提高监管效能。
二是建立和完善加工贸易的现代监管制度。这套制度首先是规则化管理,不能随意改变或任意解释;其次是有明确的执行程序,公开透明,依法行政;再次是有合理的组织架构,这种架构应是由海关、边检、工商、税务、口岸管理等纵向一体化组织分别管理向扁平化的综合协调监管的组织架构过渡;最后,监管应当是简明有效。虽然加工贸易星罗棋布、遍地开花是中国特色,但监管体系建设仍应逐步向国际规则接轨。在这方面,政府职能要真正实现转换,明确监管部门的第一要义是提供“服务”,然后才是有效“监管”。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求加快监管体制的改革,包括调整监管职能,提高监管人员素质,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使监管有利于加工贸易的发展而不是增加发展的障碍。
三是大力发展电子化监管体系。在简化程序的同时又要保证有效监管,就应加强监管手段和工具的现代化,包括监管的电子和网络化改造。目前存在着一种倾向,即技术和网络投资过度,投入了巨额资金改造技术和设备,使监管的技术基础设施达到了国际水准,但这些技术设备的应用效能很低,出现了硬件过度发展,软件严重滞后,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改变这种情况的一个办法,就是从监管对象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电子基础设施的软硬件投资和改造,并提高监管部门的应用水平和能力,从而形成有形和无形监管相结合的新监管体系。
四是对不同监管机构的职能进行横向整合。目前从加工贸易的发展来看,一是加工制造技术的不断升级,如从装配到简单技术零部件生产,再到较复杂(如中高技术)零部件的生产等;二是从加工制造环节向下游延伸,如发展出采购、分销、配送网络;三是向上游延伸,如进入到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研发。在这种情况下,按条块职能分工的监管组织形式很难适应发展的要求。因此,应建立各种职能交叉的复合人才汇集的监管组织,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加以调整和重组。在这种情况下,监管机构往往需要跨部门、跨地区、跨职能作业,这就需要更大范围内的监管体制和组织的改革。
5、加工贸易应有一个长期战略。首先,应把引进来(完善投资环境和提升配套能力,引进大跨国公司的核心技术和业务)、扎下根(允许加工贸易企业有一定内销比率,使加工贸易企业与本地市场形成密不可分的经济联系)、本地化(鼓励本地企业主导的进料加工贸易)作为不同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创造产业、产品、工序的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良性机制(如开放竞争、加快模仿、主动配套、联合研发、尊重产权)。其次,加工贸易应由加工制造为主逐步向采购、加工制造、分销服务、售后服务以及研发、信息资讯等方向转型升级,沿着价值链逐步由低向高、由简单向复杂、由生产向综合服务和全球运营方向转型升级,其中全球化综合人才的培养和选择机制至关重要。再次,加工贸易的未来转型升级应与新发展观相一致,向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型,尤其要坚决抵制对经济、社会和自然有长期负面影响的投资、生产和服务性活动。目前,即使在实际使用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广东、江苏,不少市县政府依然存在着眼于短期利益和局部利益的行为,对外国直接投资项目基本上是来者不拒,很少加以合理选择。最后,为了保障加工贸易的顺利发展,要针对不同产品、产业和地区进行分类管理。
青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篇6
【关键词】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政府
1. 青岛市加工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1.1加工贸易的进出口市场呈现出不平衡合理且相对集中的现象
加工贸易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为美国、香港、欧盟、日本、韩国五个国家和地区。加工贸易进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分布格局,使出口极易受相关国家的影响和控制,导致出口极不稳定,贸易风险和摩擦比较大。
1.2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居于主体地位
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居于主体地位,企业的经营方式主要是外商独资,经济结构上属于“嵌入性的”。这不利于相关技术和管理方式的外溢,而且还面临外资撤资的风险。
1.3青岛加工贸易中存在忽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在青岛加工贸易的引进和发展过程中,由于环保法规不健全、政府监管和监控力度不等,对资源和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的轻视,导致一些污染严重的加工制造环节和产业转移到青岛,严重威胁到当地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开拓加工贸易产业的发展空间。
1.4青岛市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不利地位
青岛企业从事的往往是对零部件或原辅材料的初级加工、装配等劳动密集型环节,产品的增值率不高,对经济增长、产业拉动能力有限,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及其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青岛加工贸易存在着难以为继的可能性。
1.5青岛市加工贸易的国内采购率过低
国内采购率、技术含量比较低,企业自身技术消化、吸收能力滞后。国外企业对国内采购比例低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方面, 国内生产原材料、 中间产品和半制成品的企业技术水平不高, 产品质量不够高。第二方面,加工贸易企业的进料采购权一般控制在外商手中,他们优先考虑自己国家相关联企业的中间产品。第三方面,加工贸易政策, 包括免征加工贸易进口产品关税的政策、免征出口产品增值税的政策, 往往可以促进加工贸易中间产品进口, 但不利于国内采购。
1.6青岛市加工贸易核心技术不强
青岛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核心技术不强、相关的配套措施不足,达不到加工贸易企业的要求,因此加工贸易企业更多是依靠国外进口或少数外资配套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利于增加国内市场的采购量,不利于“产业溢出效应”的发挥,不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青岛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核心技术不强,相关的配套措施有待于加强。现阶段,加工贸易企业技术消化吸收能力的滞后,工人、管理人员的学习能力、生产经验、营销理念等方面的滞后性,也成为阻碍了加工贸易产品层次和企业技术水平的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
2.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青岛市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2.1努力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促使制造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制造业内部结构,提升产品档次,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加快物流环境建设,鼓励发展仓储、物流、配送、售后服务,是延伸加工贸易产业链,为加工贸易的升级提供必要的保障 。
2.2促进加工贸易企业的国内采购发展
提高本地采购率,可以提高加工贸易的辐射带动能力,可以带动下游工业品的生产和出口、延长产业链,促进本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實现产业优化升级。政府要要鼓励企业进行国内采购,给与企业相关的税收优惠,简化企业国内采购的相关手续,建立中间投入品市场供求信息平台,为本区中间品生产经营企业提供税收优惠、资金信贷支持、市场引导等。
2.3推动内资企业发展,促进加工贸易的主体转变
外资企业在青岛的加工贸易中处于主导地位,内资企业所占份额、创造价值的能力比较弱,其竞争力相比外资企业要弱的多,要改变这种加工贸易格局,推动加工贸易主体的多元化,推动内资企业加工贸易的发展。
鼓励民营企业从事加工贸易,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和引导,创造各类企业公平竞争和平等发展的国内环境,从而促使内资企业加工贸易的快速增长。鼓励重点的推进国有实力的加工企业与跨国公司公司开展资本、营销、品牌和技术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融入到跨国公司的采购、生产、销售网络中。
2.4进一步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在巩固和拓展欧美、日韩、港台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加快对东南亚、中东、南美、拉美、非洲、大洋洲新兴市场的开拓,全方位开拓市场。化解出口市场高度集中的风险,认真研究自贸区各国的法律法规、经济周期产业结构、市场规模、资源布局以及消费者习惯,利用好关税减免的优惠政策,积极拓展市场。同时要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增加面对化解贸易摩擦的能力,建立解决摩擦的完整的机制。
2.5推进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的发展
建立严格的企业准入标准门槛,严格审核加工贸易企业经营及生产能力,优化出口商品与产业结构,抑制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的生产与出口,为高价值环节的加工贸易产业活动创造更好的政策和监管环境。对生产工艺落后、环保或能耗不达标的加工贸易企业限制其进入区内或要求其整改。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简化企业转型手续,降低转型成本,鼓励支持企业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道路。
政府要促进加工贸易生产与研发的有机结合,以强大的科研基础、创新能力来稳定和发展加工贸易,形成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制造的发展环境。鼓励那些产品市场前景好、技术水平高的跨国公司在青岛进行加工贸易,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鼓励企业利用加工贸易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分工,促进其扩大产品领域,升级其产品结构。
2.6强化政府推动和政策支持,改善软硬件投资环境
全面提升加工贸易配套服务产业水平和服务管理水平做好促进青岛市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及其监督工作,促进加工贸易全方位转型升级。 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强化功能,提高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力。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加工区,如保税区、高新科技园区等,实现产业集群发展,在规范监管条件下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的健康发展。
为加工贸易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为高成长性加工贸易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合理制定土地政策和严格控制进入区内企业的门槛,对低附加价值或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加工贸易活动的管理,提高市内准入门槛;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鼓励性的产业转移项目,优先安排供应土地。
参考文献:
[1] 李建军.金融危机后中国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J].财贸经济,2010(4).
[2] 廖涵.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220-230.
[3] 隆国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与政策[J].中国发展评论,2009(1):67-75.
[4] 杜红梅.论我国加工贸易升级的内涵与路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7):132-134.
作者简介:李晓兵,女,1989年2月生,山东青岛人,兰州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学。
论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篇7
关键词: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政策效果,对策建议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我国“十一五”时期外贸发展的重要课题。综观加工贸易30多年的发展,它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解决就业问题、促进产业升级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 加工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日益凸显,传统加工贸易的发展面临着压力。近年来,我国对加工贸易政策进行了多次调整,效果已经初步显现。正当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进入关键时期,金融危机突然爆发,我国加工贸易成为受影响最为严重的领域之一。因此,本文认为现阶段有必要对加工贸易调整政策进行认真审视,结合现阶段的经济形势采取相应对策,保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顺利实施。
一、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政策效果分析
1、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回落,出口商品结构改善
2007年,国家取消或降低了钢材等712种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退税,开征或提高142种产品出口关税,降低服装等2268种易引起贸易摩擦商品的出口退税,取得了明显成效。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过快增长势头得到遏制,机电产品出口保持了较快增长的势头。受经营成本上升和外部需求减弱等因素的共同影响,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出现不同程度放缓,出口产品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不断向技术资本密集型转变;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初级产品出口比重由2000年的10.2%下降到2007年的5.05%,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由2000年的不足50%上升到2007年的94.95%。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特点与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特点是一致的,可以说明占我国出口比重50%以上的加工贸易的产品结构升级促进了我国整体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
2、加速加工贸易产业链由中低端向高端攀升,增值率不断提高
在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中, 我国降低钢材、纺织品、家具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提高设备、生物医药等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这“一降一提”的政策导向加速了我国加工贸易领域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的进程,促进产业升级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国加工贸易增值率已由1990年的35.50%上升至2007年67.66%, 尤其是2005年、2006年、2007年加工贸易增值率分别为51.99%、58.76%、67.66%,连续三年稳步快速提高,加工贸易配套值也呈现出较快增长的态势。实践证明我国近两年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政策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我国加工贸易正从产业链中低端向高端攀升。
3、加工贸易增速放缓,一般贸易增长加快
2005年加工贸易进出口值在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中的占比达到48.6%的峰值,一系列调控措施累积效应的逐步释放,成为加工贸易增速放缓,以及在外贸总值中比重缩减的主要原因之一。2003-2007年,我国加工贸易的增长幅度依次为34%、35.9%、25.6%、20.5%、18.5%,加工贸易进出口值在外贸进出口总值中比重依次为47.6%、47.6%、48.6%、47.2%、45.4%。2008年前三季度统计数据进一步表明,加工贸易增长进一步趋缓,进出口总额8034.0亿美元,增长13.8%。受加工贸易出口增速回落影响,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也由去年同期的50.1%下降到今年前三季度的47.4%。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带来的新问题
1、国际市场需求减少,加工贸易企业面临转型和生存双重考验
许多机构预计,2009年可能成为近年来世界经济贸易最为低迷的一年,不确定因素也会继续增加。根据国际货币基金最新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降至0.5%,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低增速。世界经济增长继续放缓导致占我国出口市场比重6 0%的发达国家相继陷入经济衰退,进口需求急剧减少。加工贸易是以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为特征的贸易方式比一般贸易更容易受国际市场经济不景气的影响。
2、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和实际利用外资增速双双下滑
从当前两大先行指标看,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下降趋势短期内难以逆转:一是加工贸易进口跌幅大于出口。2009年1-2月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继续双双下降,进口降幅依然高于出口,这些预示下一阶段加工贸易出口仍将延续下滑态势。二是实际利用外资增速明显放缓。受流动性短缺及全球经济下行风险的影响,各地吸收外资合同和项目等先行指标普遍下滑。从加工贸易的进口和出口下降的比例和吸引外资情况来看, 加工贸易近期前景不容乐观。
3、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迫使我国政府回调加工贸易调整政策
在整个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大趋势下,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坚定但缓慢地进行着。但是,金融危机突然爆发,使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陷入内外交困境地,为了战胜这场金融危机,保持外贸稳定增长,保证我国经济增长、就业等关键问题,我国对加工贸易调整政策和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了部分回调。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专家、学者针对加工贸易调整政策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使得我国的外贸政策有不稳定之嫌,打乱了我国加工贸易调整的进程,保增长和调结构、促升级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今后调整结构恐怕阻力会更大。
三、进一步促进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1、政府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1)正确处理好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三个关系,积极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首先是处理好转型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要通过鼓励深加工、精加工,提高加工贸易产品的加工程度,延长加工贸易的产业链条,增强国内配套能力,释放加工贸易的辐射能力和聚集效应,打造一批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配套协作型企业。其次是处理好转型升级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鼓励东部地区发展空间较小、已趋饱和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逐渐向中部地区转移,并辐射至西部地区。在“梯次转移”中体现区域间的政策落差,给予不同地区以不同的加工贸易管理模式。第三是处理好转型升级与引资量质并举的关系。吸引外资加快向有条件地区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扩展。有关部门要加强加工贸易的产业分类评估,明确细化限制类、禁止类的商品目录,引入企业准入机制,通过政策上的落差,有效地将资金和资源引入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
(2)发挥政府部门管理效能,着力积极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第一,建立与现代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加工贸易监管模式。目前,中国许多加工贸易企业已经大量运用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生产和管理方式,对海关监管的时效性和便利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适应客观形势和企业发展需要,做好加工贸易监管工作,必须积极应用和推广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各相关各部门综合协调的整体技能。第二,加工贸易政策调整要慎重果断。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根据国家“保增长”的经济方针,近期加工贸易调整政策由“限制”转为“回调”,表现为多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两次回调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和限制进口类商品目录,主要为了减轻加工贸易企业的压力,效果也有所显现。
2、企业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1)坚定信心,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危机。增加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了解,提高企业决策预测性。及时了解国家层面的相关扶持政策,使政策与企业决策行为进行对接。对外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和发展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市场,特别是非洲大陆、南美大陆、中东、东盟等新兴市场。对内企业可以利用国家目前鼓励内需的政策,积极拓展国内市场,优化出口商品,以高质量、低价格适时进口一些先进技术和设备,促进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
(2)加快实施“走出去”和“转出去”战略步伐。成熟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我国的“走出去”的优惠政策,选择我国周边一些吸引外资条件较为优惠的国家进行投资建厂,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在实现规模发展的同时,加快企业自主创新,形成本土跨国企业。另一方面根据我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战略,企业也可考虑将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环节转移至劳动资源比较优势更大的中西部,东部技术先进的企业将非熟练劳动密集的工序转移到中西部地区,既能带动中西部产业升级,也能推动东部地区自身的产业结构优化。
(3)提高加工贸易企业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开发能力, 科研开发投入不足是突出问题。因此, 应当企业应该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主动与本地大学和科技中心合作, 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快对国外先进生产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二次自主创新, 提升企业从事OEM (委托制造) 配套能力;鼓励向O D M (委托设计制造) 和OBM (自主品牌加工制造) 发展, 逐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具有广泛知名度的自有品牌。
参考文献
[1]、刘德学.全球生产网络与加工贸易升级.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年
[2]、邬关荣.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以服装产业为例.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年
[3]、郭建宏.中国加工贸易问题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年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分析 篇8
一、加工贸易发展现状
1. 加工贸易额占外贸总额的比例先升后降
我国加工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例是:1980年占4.4%, 1989年占32.3%, 1996年占50.6%, 1998年达到53.4%, 以后开始缓慢回落, 2000年回落至48.6%, 2000—2006年保持在48%。总体上看, 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 加工贸易所占的比例呈现前期增长、后期回落的态势, 虽然加工贸易能够解决大量的就业问题, 能够拉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 以及对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它的附加值低, 发展方式粗放, 赚取的仅仅是非常少的加工费, 处于国际分工链条的最末端。
2. 由中低端向高端转型升级的加工贸易产业链
我国加工贸易增值率1990年为35.5%、2005年为51.99%、2006年为58.76%、2007年为67.66%, 从以上数据中不难看出, 加工贸易增值率不断提高, 特别是连续三年的快速稳步提高, 加工贸易配套值呈现出较快增长的形式。我国政府不断调整对外加工方面的政策, 比如提高设备、医药生物设备等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降低纺织品、钢材、家具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等。这些经济调整政策, 无疑加快了我国加工贸易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的步伐, 能够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 提高民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我国加工贸易正从产业链中的低端向高端攀升。
3. 进料加工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
1993年, 在来料加工贸易中, 内资企业 (主要是国有企业) 占89.8%, 三资企业占8.3%;而在进料加工贸易中, 内资企业只占29.11%, 三资企业占70.5%。
20世纪90年代后期, 经过一系列的产权制度改革, 三资企业的发展令人瞩目。在进料加工中, 三资企业继续占据绝大比例, 并且在来料加工贸易中所占的比例也从2004年起超过国有企业, 并且还在不断地拉大差距。而数量逐渐减少的国有企业, 在加工贸易中所占的比例也随之逐渐下降。主要原因是在改革开放初期, 政府就开始鼓励三资企业从事加工贸易, 因此三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一直占据领先位置, 比例一直居高不下。由于国有企业外销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等发展要素的差异, 于是形成了三资企业主要经营进料加工, 而国有企业主要从事来料加工的局面。
二、加工贸易在我国的贡献
1.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加工贸易是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2007年, 加工贸易出口占GDP的19%, 顺差增量拉动GDP增长近1.3个百分点。
2. 成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渠道
加工贸易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渠道。加工贸易为国内企业搭建了融入国际市场的桥梁, 使我国逐渐形成了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制造业平台, 特别是国内企业通过加工贸易的深入加工结转方式为跨国公司进行配套生产, 使用外方提供的技术、营销渠道, 从而实现了“借船出海”。
3. 对优化出口结构起到重要作用
加工贸易对优化出口结构起到重要作用。加工贸易的发展, 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实现了以初级产品为主向制成品为主的出口结构的转变。据统计, 2007年, 我国出口计算机产品的96.7%、笔记本电脑的99.9%、移动电话的94.6%、数码相机的95.3%、彩色电视机的94.3%都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实现的。
4.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和环保水平均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 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加工贸易为我国带来了大量的新产品、新技术, 直接带动IT等新兴制造业的发展, 不少加工贸易企业已由OEM向ODM、OBM转型, 技术含量不断提升。
5. 扩大劳动就业, 维护社会稳定
加工贸易增加了劳动就业, 维护了社会稳定。目前, 加工贸易直接从业人员在3 000~4 000万人, 约占我国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20%。加工贸易为大量农村闲置劳动力创造了就业岗位, 也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熟练技术工人和适应国际化竞争力的技术、管理人才, 缓解了国内就业压力, 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6. 密切内地与港、澳、台经贸关系
加工贸易密切了内地与港、澳、台经贸关系。加工贸易在内地与香港、澳门和台湾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2007年, 对香港和台湾的加工贸易出口额为2 924亿美元, 占加工贸易总额的29.7%, 同比增长51.5%, 高于全国加工贸易增速33个百分点。
三、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
1. 我国加工贸易仍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低端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很快, 加工环节主要集中在最终产品的组装和低端零部件的配套生产, 劳动密集度高, 技术含量较低, 在核心技术、产品设计、软件支持、关键零部件配套、关键设备和模具以及品牌等环节上, 多数被跨国公司的母公司所控制, 在全球价值链上处于低端, 国内价值链有待进一步延伸。例如一辆在欧美市场上价值上千美元的婴儿手推车, 国内生产链条所取得的收益不足100美元, 大部分利润被研发和销售环节拿走。苏州贴牌生产的芭比娃娃在美国市场上售价10美元, 在中国的离岸价格却只有2美元。除去管理费、运输费和来料费, 中国企业所获得利润仅0.35美元。
一项产业价值链的研究表明, 产业链利润呈现一个“V”字形, 即所谓的微笑曲线。一般情况下, 处在曲线两头的研发、销售环节利润率在20%~25%之间, 而处在中间加工生产环节的企业, 其利润只有5%, 中国大部分企业恰恰处于中间位置———利润最薄的谷底。
2. 加工贸易区域发展不平衡
2006年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出口额仅占全国的2.6%。当前, 东部沿海地区受土地、能源、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影响, 部分加工贸易产业特别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寻求转移;而中西部地区受产业配套、运输成本、物流效率、营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尚未具备承接转移的条件, 也难形成东、中、西地区之间有效的传递和转移机制。
我国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在实施中出现无法适应加工贸易发展的状况。现在普遍实行的手册对手册、凭相关文件办理的结转方式比较适合于采购渠道单一、产品简单的加工贸易企业, 如生产服装、鞋帽等的加工贸易企业。对于从事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的加工贸易企业非常不适应, 对加工贸易企业通过结转方式进行国内采购带来的一些不利影响。再如出口退税中的“免、抵、退”存在的问题、产品深加工贸易企业退税问题和采用国产原材料退税问题, 其中, 长期以来实行的加工贸易企业使用国产原材料及零部件不退税政策, 降低了采用国产原材料及零部件企业的积极性。这些都对加工贸易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3. 内资企业缺乏产业核心竞争力
产业核心竞争力包括产业的基础生产能力、技术水平、技术工人素质、企业管理水平等多个方面。由于我国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的工业体系, 国际竞争力不强, 因此产业核心竞争力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
根据我国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显示, 20世纪90年代中期, 我国大中型企业普遍技术水平比国际水平落后5—10年。从设备状况来看, 制造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设备仅占全部产业设备的24.6%。产业技术水平的落后, 严重影响了内资配套产业的发展, 制约了内资企业配套产品供应能力的提高, 也制约了通过发展加工贸易提高国内产业的技术水平。
技术工人素质不高制约了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 高级技工只占3.5%, 与发达国家产业工人中高级技工占40%的比例相差甚远, 而技师和高级技师更少, 只占1.5%。技术工人素质和企业管理水平低, 不仅影响产品的质量, 还降低了劳动生产率。据欧洲一些国家统计, 工人技术水平提高, 劳动生产率相应提高10%~20%。而我国许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仅及美国的1/10。
4. 加工贸易准入门槛偏低
首先, 加工贸易商品分类管理有待完善。目前, 除国家禁止进出口的商品外, 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涉及商品门类较少, 且仅以“两高一资”和海关难以监管产品为主。其次, 加工贸易企业分类管理有待加强。目前的加工贸易企业分类管理是按照海关监管情况进行分类, 尚未引入环保、安全、社会保障等企业责任判定标准。
进入2004年, 加工贸易无论是政策方面还是数量方面都与前几个时期有很大的不同, 加工贸易开始步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 注重对社会和环境影响的可持续发展阶段。
以此为契机, 有关加工贸易的政策开始改变过去注重数量增长的倾向, 而更关注加工贸易对环境、资源和能源的影响。例如, 2004年以来商务部等部门先后联合发布6批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 一大批涉及“两高一低”商品被列入该目录。更重要的是, 各级政府开始将环保和节能减排作为干部综合考核评价重要内容, 不计成本发展加工贸易的冲动开始弱化。2007年7月, 国家对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加工贸易开始实行差别政策, 即对东部地区新设立的外贸企业不予批准限制类商品加工贸易业务, 并对被列入限制类管理类商品目录的加工贸易企业实行缴纳银行台账保证金的“实转”管理, 而中西部加工贸易企业不受此影响。10月, 商务部又确定中部地区9个城市作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一直集中于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开始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1. 鼓励外资企业设立研发和营销中心
一方面, 有利于企业因地制宜, 就地创新;另一方面, 也是我国从先进跨国企业学习核心技术的有效方式。不仅有利于企业本身增加对我国销售情况的促进, 及时掌握国内销售情况, 也为研发中心指引了方向, 为设立研发中心服务。
2010年, 商务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外资研发中心采购设备免退税资格审核办法的通知》, 以鼓励外商投资设立研发中心, 积极开展技术创新, 为鼓励在我国具有先进水平的外商将其先进的技术转移到我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在其他方面也作出具体的规定, 例如供研发工作用的建筑物, 一切机械, 供研发用途而需缴纳进口税、营业税及国产税的机械设置、原材料、零部件和样品等方面设定的优惠政策。
2. 提高加工产业的增值含量
目前新一轮全球化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呈现新的特点, 跨国公司开始将内部服务业和研发中心向外转移, 国内企业要加强国际间的科研合作, 不仅把加工贸易作为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的载体, 更要采取措施进一步提升加工贸易发展水平。参与国际分工的模式也要从引用外资为主转为引用外资与对外投资齐头并进的新策略。
近年来, 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激烈, 加工贸易企业的利润相应薄弱, 企业升值已处在亏损边缘, 出现加工贸易制造环节中的增值含量不断降低的趋势。这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要提高加工贸易制造环节中的增值含量, 必须控制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数量, 提高加工贸易的制造水平, 通过制定加工贸易准入规则, 将不符合条件的加工贸易企业淘汰出局。同时要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对企业出现加工增值含量降低的情况及时作出反应。
但加工产品的增质量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 并且这个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多方面的配合。在政府方面, 国家不仅需倡导和鼓励生产增值加工产品, 同时, 在政策角度也可以奖励的方式, 使加工企业倾向于增值产品。对企业自身而言, 企业要意识到增值含量产品的潜力, 积极在配套设施、技术、人才方面努力。
3.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 并扶持民营企业促进内资企业发展
加快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 使其具备应有的激励机制、竞争理念和市场行为, 从而发挥现有工业基础和产业技术基础的作用, 为加工贸易升级换代提供有力条件;民营企业是真正的市场经济微观主体, 应积极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 给予其资金、技术方面的倾斜和支持, 降低进出口权的门槛, 实行国营、民营和外资企业同等“国民待遇”、“一体化”发展, 创造各类企业平等竞争和发展的新环境, 从而促使内资企业加工贸易的快速增长。
积极鼓励与引导加工贸易加大国内采购力度。对进料加工贸易和来料加工贸易的国家采购均实行“足额退税”。支持开发加工贸易国内采购的信息平台, 促进国内零部件供应商与加工贸易企业的信息交流。对加工贸易国内采购与退税实行更加便利的监管办法。
4. 重视技术工人的培养
加工贸易的高端环节需要大量熟练的技术工人, 我国的现实状况还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因此, 全社会都应关注对技术工人群体的培养, 政府和企业要逐步建立有利于技术工人成长的机制, 努力营造一支能够提高我国制造水平的技术队伍。同时, 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鼓励教育部门加大力度, 培养更多的技术工人。
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明确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并把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 注重依靠科学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这为我国全面实施人才战略, 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机械制造业, 制造技术是产业和发展的技术基础, 是高新技术成果走向实用的必然途径;创新技术是产业生存和发展的技术基础, 是高新技术成果走向实用的必然途径。一项创新技术要真正获得市场意义的成功和用户的认可, 要经过研究设计, 更重要的是生产、质量控制、销售、服务等多环节的协同配合。没有一支强大的高素质技术工人队伍, 提高企业、地区乃至国家的竞争力就是一句空话。
为培养和造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的大批高级技术工人, 全面提升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国家应尽快制定政策, 确立科学的人才观, 真正形成以能力和实效为核心人才评价标准, 为高级技术工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认真贯彻《职业教育法》, 办好中等专科和技工学校。要坚持以社会需求为标准, 按照社会需要, 保持大学、中专和技校的适当比例, 并保证城市教育费附加中的适当比例用于技工教育, 鼓励民办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 提倡爱岗敬业和岗位成才, 真正营造出尊老爱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环境。
5. 加快流通领域对外开放, 促进物流发展
小议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 篇9
我国的加工贸易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1978年8月, 广东省签订第一份来料加工协议, 在珠海创办我国第一家加工贸易企业, 从此开始了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 而且一直维持稳定增长, 赢得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国内对加工贸易近20多年的发展在对扩大出口, 促进就业, 带动经济增长等方面的显著作用已取得基本共识。东部地区加工贸易发达有以下原因:
(一) 国家政策支持
中国的改革开放采取的是试点——推广战略, 一项改革政策的推广实施首先要选择一个或几个地区作为试点, 新的政策和措施在试点地区进行试验, 在试验过程中发现问题、积累经验, 并对试行的政策措施进行修正和完善, 之后再将其在全国其他地区推广实行。而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所选择的试点地区几乎无一例外都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所以东南沿海地区在经济转轨和起步阶段比中西部地区具有先行优势。根据这一原则, 20世纪80年代在沿海设立了4个经济特区和14个沿海开放城市, 并对这些试点地区给予了极大的政策优惠, 从而使得这些地区在吸引投资、开展贸易、企业改革等方面较其他地区更具区位优势, 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上走在了其他地区的前列。
(二) 大量外资的涌入
改革开放之后, 中国一直将吸收利用外资作为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此期间吸收了巨额的外国直接投资, 近年来外资进入的速度也明显加快, 规模进一步扩大。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吸引外商直接投资, 如今已成为全球年度吸收FDI最多的国家之一。2005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603亿美元, 比2000年增长48.2%, 五年间平均每年增长8.2%。然而与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总量增加相伴的另一个特征却是地区分布的极端不平衡。中国吸收的FDI绝大部分都投资于东南沿海地区, 中西部地区的FDI仅仅是东部地区的16%。FDI主要在创造就业、贸易扩张、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中,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 外国直接投资增加了本国的资本存量, 减缓了发展中国家资本短缺的压力, 经济中的生产要素总量增加从而导致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移, 促进经济增长。
(三) 地理位置的差异。
运输成本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尤其是对国际贸易而言, 有时甚至能够影响贸易的发生与否以及改变贸易模式。东部沿海省份拥有许多港口, 而且和主要的贸易伙伴在地理上相对接近, 从而运输成本低, 便于国际贸易的开展。而中西部地区则地处内陆, 与国际市场相距较远, 地理上不具备区位优势, 和东部地区相比开展国际贸易时需要增加一部分运输成本, 因此不利于开展国际贸易, 进行国际分工。
二、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欠发达原因分析
目前, 中西部省市加工贸易总体上规模较小, 加工贸易以中小型、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加工项目居多, 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偏小, 缺少完整的产业集群, 产品更新换代跟不上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 加工贸易产业尚未形成规模, 贸易方式仍以传统的“一般贸易”为主, “加工贸易”水平不高。此外, 西部也有不少企业对加工贸易的政策法规缺乏了解, 认为加工贸易环节多、政策性强、手续繁琐、利润小, 影响了企业从事加工贸易的积极性和热情。制约中西部加工贸易发展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 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 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较低, 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贸易与经济是分不开的, 只有强大的经济后盾才能促进贸易的发展, 加工贸易的发展壮大可以促进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从而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反过来, 一个地区的GDP将影响到加工贸易的发展, 而这也是导致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较大差距的基本原因。
(二) 由于自然条件造成运输成本高, 从而导致加工贸易成本高
“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和“三来一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近年加工贸易发展的特点, 这就决定了其对国际市场的较强依赖。而在国际贸易中, 目前这种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制于“国际贸易运输”。由于受自然资源和技术发展的限制, 西部许多地方自然环境恶劣, 信息流通不便, 基础设施十分薄弱, 发展经济的条件远远差于东部地区, 发展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难度也远远大于东部地区。
(三) 中西部投资环境落后。
中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制约了国际间资源与商品的快速流动。传统经济观念根深蒂固, 企业受行政干预较多, 政府机构办事效率低, 投资项目审批繁琐, 服务意识差;政策透明度低, 随意性强, 司法部门执法不力, 乱收费、乱滩派、乱罚款现象屡禁不止, 投资者权益难以保障等。相比较而言, 东部沿海城市因为开发较早, 地理位置优越,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多以及各种配套措施行之有效, 投资的软环境和硬环境都具备, 因而是外商投资的理想之地。
三、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
(一) 加强加工贸易企业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
目前, 我国开展的加工贸易大多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水平, 属于低层次的贸易。究其原因, 在于我国企业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不强, 虽然经过不懈努力, 我国已经建立起了较完备的工业体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因为技术水平落后, 产品附加值低, 因此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劣势, 营利能力差。为改变这种情况,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 政府要转变吸引外资中的“重数量, 轻质量”的指导思想, 注重引导技术政策与外资政策的协调, 制定各种措施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发展, 投拨资金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其次, 通过发放优惠贷款支持从事技术创新的加工贸易企业, 以缓解资金不足的难题;再次, 建立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 形成高效稳定的产学研联盟。通过充分发掘科研人才及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聪明才智, 最大程度地利用外部技术资源和开发体系, 从而有利于企业自身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 多种措施培养加工贸易人才
政府应全面支持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开发新技术的工作, 为创新活动提供免费场所和大量资金, 用来培养大量的加工贸易先进人才, 实现从研发到生产、从产品到人员的全面配套;同时也要积极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人才, 积极开展同国外科研机构的合作和交流。另外, 企业要注重同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 民营企业家和管理人员要争取到高校学习有关现代生产方式和商务模式、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升级等方面的知识, 以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
(三) 加快培育加工贸易配套产业的发展
加工贸易的配套产业包括上游的原材料、零部件配套产业和装备制造业, 也包括下游相关的为加工贸易提供服务的运输、保险等行业要建立完善的加工贸易配套产业。在加工贸易发展较为集中的地区, 建立以加工贸易产业集群为主的体系, 将国外跨国公司转移的整个加工贸易环节都承接下来, 对核心技术等方面的渗透更加深入, 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 并带动一般贸易的发展。政府要制定有利于配套产业发展的各种政策和制度, 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提高国内采购率。加强对配套企业的科技、资金和信息支持, 发挥政府、中介机构和科研单位的作用, 为有能力进行配套生产的内资企业进行技术开发、人才培训等, 组织各种力量支持贸易发展, 推动内资企业的配套产业发展, 促进配套产业群的形成。
(四) 发挥政府部门管理职能, 优化加工贸易产业结构
政府在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最重要的是建立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来保障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首先, 政府要建立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 限制污染严重的加工贸易向中西部的转移和进一步发展, 改变以往的“先污染, 后治理”的经济发展道路。因为一味强调发展加工贸易, 注重其经济效益, 而忽视环境保护和环境效益, 环境成本无法体现, 致使加工贸易发展对我国自然环境和资源造成严重损害。要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15014000环境管理新体系, 修改和完善我国的环境标准和技术法规体系, 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依法取缔或限期整改。同时, 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加工贸易成功的经验, 可以看出只有基础设施这一硬件建设完备, 才能吸引更多投资。因此, 政府要与其他职能部门相互配合, 互相监督, 一方面, 要投入大量资金到基础设施的建设中, 为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 又要监督基础设施及其他配套措施的运营情况, 最大限度地发挥设施的作用。
结论
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为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参与国际分工做出了重大贡献。当前加工贸易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 成为支撑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半壁江山”。但是, 加工贸易的发展并不平衡, 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落后, 自然地理条件限制, 对外开放程度低等因素限制导致加工贸易发展缓慢, 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悬殊。为了改变当前加工贸易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 要积极促进西部加工贸易的发展, 同时加快加工贸易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的转移。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 西部地区要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和现有工业及技术优势, 努力提高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 走低耗能、节约型循环经济工业发展模式。虽然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发展迅速, 但总体上仍处在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阶段, 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和挑战。对此, 政府和企业自身都要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加工贸易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总结东部地区加工贸易发达的原因及中西部各省的加工贸易发展现状, 从而深层次挖掘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发展滞后的原因, 以便对症下药, 列出发展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建议。最后, 探讨加工贸易梯度转移, 即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可行性以及从多个层面提出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之路 篇10
为响应党中央的领导,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科技部发布《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2014年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 启动了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申报。各地区积极响应, 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
与此同时, 住建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也于今年10月主办了2014中国 (上海) 国际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博览会, 众多试点城市及相关企业到会参展, 并展示出了他们已在智慧城市建设案例等项目中得到应用、验证创新架构体系和优秀解决方案。如山东昌乐的“123+N+2”建设框架;杭州上城建立的“金字塔”评价管理体系;软通动力为客户定制的网元化管理服务模型;浙江网新研发的高效节能LED灯具技术等。
如今, 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城市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它将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强大驱动力, 建立一套新型的、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 从而勾勒出一幅未来“智能城市”的蓝图。
左一:中国智慧城市年鉴副总编王学德右一: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
同济大学·吴志强
智慧城市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 是在城市全面数字化基础之上建立的可视化和可量测的智能化城市管理运营模式。智慧城市已经逐步成为信息社会, 城市发展的新型战略模式。目前, 中国几乎所有的一线城市、50%的二线城市已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构想, 迄今为止, 全国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总数已超过150个, 投资规模超过1.1万亿元人民币。
2014年10月16日至17日, 2014全球智慧城市高峰论坛在上海浦东世博展览中心举行。
智能城镇化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吴志强教授在论坛上分别作了题为“中国智慧城市发展”, “智慧城市——都市发展与经济转型”,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主旨发言。吴志强主任在发言中公布了上海浦东新区在中欧20个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排名情况, 指出了浦东新区下一步智慧城市建设的方向。同时他还介绍了课题组从200多个待选指标中遴选出的30多个具有全球通用性、最能反映智能城市本质的指标, 供相关人员借鉴探讨。
“管理与服务水平、产业与经济水平、城市建设与环境水平、信息化水平和居民素养水平是这一标准体系的5项核心指标”, 吴志强表示, 这5个指标是经过与全世界现有的12套智能城市指标体系比对后, 经过精心设计推出的, “目的在于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山东省建设发展研究院
山东省正在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加快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 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山东省建设发展研究院王成霞
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4年1月29日公布的名单, 全国共有90个市县区被列为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包括东营市、威海市、德州市、新泰市、寿光市、昌邑市、肥城市、济南西区在内的山东8个市 (区) 被选为首批试点, 试点市区数量居全国第二。
山东早在2011年就提出要形成“智慧山东”基本框架。2012年, 针对“智慧山东”基本框架, 在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 更是提出要加快智能工业、智能物流、智慧矿山、智能交通、智能电网建设, 实施物联网产业100强企业培育计划等。
据1月24日山东发布的“智慧山东”试点工作方案, 到“十二五”末, 山东省内光纤到户、无线宽带网络对重点区域将实现全覆盖, 初步建立便捷高效的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体系, 信息化总体水平保持全国领先。
依托济南、青岛、潍坊等7个省级物联网产业基地, 重点发展新型显示、智能传感器、新光源、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位置感知技术、微机电系统 (MEMS) 和软件产业, 逐步形成门类齐全、协同发展的智慧产业体系。
加强信息资源共享,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以智慧应用和服务为核心, 充分发挥地方智慧型产业的优势, 选择物联网应用基础较好的领域, 分期分批建设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和项目。
着力推动“智慧城区、社区”试点, 利用先进、可靠、适用的信息技术和创新的管理理念, 实现对供水、供热、路灯、城市防汛、排水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实时监测和智能调度, 提高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利用物联网、智能控制等先进信息技术, 通过智能家居、智慧楼宇、远程医疗、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社区呼叫中心等信息技术在节能、安防、物业管理等各个领域的深入应用, 进一步完善社区内社会保障、社区管理等应用系统, 加快推进“数字家庭”建设。
江苏·南京·河西新城区 (建邺区)
南京市建邺区信息中心主任邵爱菊
★智慧城市试点目标
到2015年, “智慧新城”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和城市综合基础数据覆盖全区, 信息共享和应用协调能力大幅提升, 城市建设、综合管理及民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城市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发展实现新突破, 基本建成国内一流的绿色、生态、智慧新城。
★智慧城市主要任务
依托南京市河西新城区 (建邺区) 城市发展现状和规划, 编制完成“智慧新城”顶层设计方案, 高标准建设信息通信、处理和感知基础设施, 统筹建设城市公共数据库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构造智能、协同、高效、安全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和惠民利民的公共服务应用体系, 为城市管理者和企业市民提供优质服务;提出智慧城市建设具体建设项目和考核指标, 落实承担单位和资金保障, 建立协调机制, 确保按期实现创建目标。
★智慧城市创建特色
结合智慧城市发展趋势和河西新城区 (建邺区) 特色, 抓住亚青会、青奥会在南京举办的契机, 推进智慧青奥和绿色生态智慧城区建设, 不断探索和积累智慧城市发展经验。
★智慧城市重点建设项目
根据《住建部国家智慧城市 (区、镇) 试点指标体系 (试行) 》要求, 以“智慧南京”总体规划和顶层架构设计为引领, 围绕河西新城区 (建邺区) 区域特色和亚青、青奥保障要求, “智慧新城”围绕“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智慧建设与宜居、智慧管理与服务、智慧产业与经济”四个方面, 以“网络基础设施、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为基础, 重点建设“智慧城管、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环保、智慧安全、智慧交通、智慧社区、城市运营中心、公众服务中心、智慧青奥、绿色生态智慧示范区”等项目。
★智慧城市创建周期
河西新城区 (建邺区) 国家智慧城市创建周期为2 0 1 3年~2 0 1 5年, 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以2013年8月“亚青会”举办为节点:“智慧新城”基础设施和核心应用系统部分建成并得到推广应用;
第二个阶段以2014年8月“青奥会”举办为节点:“智慧新城”基础设施和核心应用系统基本建成并得到推广应用;
第三个阶段以“十二五”末为节点:“智慧新城”基础设施和核心应用系统全面建成并得到推广应用, 河西新城区“绿色、低碳、智慧”城区全面建成。
★智慧城市创建成果
在“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方面:一是全面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全面推进“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按照住建部《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要求, 建成“智慧新城综合平台”, 三是全面推进“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建设。在“数字建邺”人口、法人、经济、GIS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基础上, 完成“人口基础数据库、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库 (GIS) ”的功能完善, 完成区档案馆的全文数字化和区机关各部门档案室的全文数字化。
在“城市建设与宜居”方面:通过“智慧城管、智慧环保、智慧安全、智慧交通、城市运营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 为青奥会举办提供有效保障:一是全面推进“智慧城管”建设, 以实现对河西新城“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的城市综合管理。二是全面推进“智慧环保”建设, 对区内重点区域的水、声、气等环保信息进行实时监控, 动态了解区域环境状况。三是全面推进“智慧安全”建设。“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平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平台”已全面建成投入试运行, “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已覆盖全区主干道和重点小区。四是全面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完成“河西新城区智慧交通系统”建设, 实现有轨电车绿波控制、地面交通信号联网与公交优先控制管理、以及交通诱导等功能。五是全面推进“城市运营中心”建设, 基本建成“智慧新城城市运营中心一期工程”, 实现城市运营管理指标的综合分析。
在“城市管理与服务”方面:一是全面推进“智慧政务”建设。二是全面推进“智慧教育”建设。三是全面推进“智慧医疗”建设。利用南京市统一建设的医疗专线组建区域医疗专网, 建成“智慧医疗”硬件支撑平台。四是全面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根据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要求, 建成“建邺区社会管理综合平台”, 充分整合区域社会管理资源, 实现社会管理的及时主动发现与闭环协同处理。五是全面推进“公众服务中心”建设, 通过“智慧新城移动公众平台”建设为企业和公众提供智能化的政务服务和便民服务, 使得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果更好地惠及社会大众。
在“智慧青奥”建设方面:通过智慧卫监工程建设, 依托物联传感技术, 对亚青、青奥相关重点公共场所的室内水质和空气进行实时监测, 建设在线监测点, 确保卫生监督机构快速准确获得第一手信息, 及时发现异常指标, 快速采取应急措施, 不断提升卫生监督水平。
在“绿色低碳智慧示范区”建设方面:已完成《绿色生态示范区建设导则》编制, 正在参与住建部《智慧城市》相关标准规范编制工作。智慧管线示范建设、建筑节能管理系统等也在推进过程中, 绿博园智能园区管理系统已建成。
现代国际性城市新中心
山东·寿光
寿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王宏伟
★智慧转型
“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市被冠以“智慧城市”的新身份后, 其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各阶段工作目标的路线图与时间表便纷纷出台, 寿光智慧城市建设之路清晰、快速而稳健。
寿光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中, 始终坚持一个目标定位, 即“用智慧的方法, 更加深入地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寿光今后将以智慧城市为抓手, 以“社会管理创新、民生服务”为落脚点, 借助“三个平台一张卡”的建设途径, 完成智慧寿光的成功转型。
★目标:均衡寿光、幸福寿光、美丽寿光
在智慧寿光建设中, 要突出“深化均衡发展、打造阳光政府、推进转型升级”的三大重点, 全面实行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城乡建设、生态文明、民生稳定和党的建设六个一体化配套联动体制。
寿光市政府办公室主任王宏伟表示, 寿光城市公共服务平台远不止数字地图这么简单, 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建设局数字化城管平台为基础平台, 先期整合了建设局、国土局、环保局、公安局等部门已建成信息系统, 下一步对接寿光市运筹能源网、文化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农产品和食品安全信用追溯平台、房产管理系统、智慧警务和应急指挥系统等。
智慧城市建设也为寿光传统的蔬菜产业插上了数字翅膀。蔬菜地理信息系统通过数据展示、空间查询、全文检索、产业分布等, 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支持。通过网络, 可以清楚地看到蔬菜企业和蔬菜园区的分布图、特色蔬菜分布图以及蔬菜场馆的三维效果图等。
★落脚点:社会管理创新、民生服务
智慧寿光的建设, 是以社会管理创新和民生服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所以, 智慧城市最大的受益者应该是百万寿光市民。
在智慧寿光的建设过程中, 数字寿光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在2012年荣获了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金奖, 这标志着寿光市的数字城市建设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
寿光智慧城市建设拉开序幕
同时, 智慧寿光对安全环境的促进也是有目共睹。寿光市公安局副局长宋永泉就曾表示, 数字平台带动了侦查模式的转变, 办案民警坐在办公室即可利用系统办理涉车案件, 使视频侦查工作简约高效。
寿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王建文也对数字服务平台的功能如数家珍, 公用产品质量在线监测、GPS监控管理、统一视频管理、建筑工地管理、园林绿化管理等功能也上了服务平台。建设局下属环卫、园林、城管、路灯、城建处、自来水公司等二级部门的系统也实现对接。
★建设途径:三个平台一张卡
寿光市委书记、市委党校校长朱兰玺表示, 寿光今后智慧城市建设主要围绕构建三个平台一张卡开展。三个平台即政府行政服务平台、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一张卡就是市民卡系统。
欲打造阳光政府, 必先建设政府行政服务平台。朱兰玺强调说, 这个平台是智慧寿光建设的核心, 集网上市民办事系统、行政审批服务系统和公共资源交易系统为一体, 为企业、市民提供一站式政务服务。他认为, 城市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服务汇集城市各类信息资源, 逐步形成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的综合性信息平台, 可为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撑。电子商务平台则可向上整合资源, 实现本地产业集约化营销, 向下发展智慧物流, 打造完整的本地电子商务生态链,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寿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王宏伟则把市民卡系统比喻成打开三大平台的“钥匙”。他介绍说, 寿光市民卡将集成身份识别、电子支付、便民服务等功能, 与三个平台结合, 为市民提供政府服务、公共服务和金融服务, 让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同享智慧城市建设成果。
“智慧城市的成败与否, 关键还在于老百姓满意不满意。政府的义务和责任就是把智慧城市的概念, 转化成为百姓可享受到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朱兰玺以此为戒。
浙江·杭州·上城区
应用推广产业推动产城融合
杭州上城区发改局副局长杨帆
★“金字塔”发展思路
2013年, 上城区与思科 (中国) 有限公司合作, 对智慧上城建设进行框架式设计, 形成了以实现目标愿景为最终目的, 依托运营管理、人文宣传、智慧经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以智慧应用为重点, 建立评价管理体系的“金字塔”发展思路, 并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区长共任组长的“智慧城区”建设领导小组。
智慧上城应用体系日臻完善, 稳步推进以“智慧城管”为代表的十个重点项目, 涵盖了城市管理、民生服务与政府服务等多个方面, 作为智慧城区建设的重要支撑。2013年的10个重点项目总投入3.72亿元, 其中, 5个项目100%完成当年计划。
信息产业发展迅速, 智慧上城已成为推动当地各大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助力。信息软件、物联网两大新兴产业呈快速发展态势, 2013年, 两大产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9.1%和40%, 增加值增幅10.6%和29.1%, 远高于GDP增幅。
★六大示范项目——智慧建设格局初成
上城区以“智慧城管”等10个项目作为智慧上城建设的核心示范项目, 已全部落实责任部门, 安排项目资金, 有序推进建设。2013年, 上城区智慧城管平台、网组片社会管理服务平台、智慧政务平台、智慧居家服务平台、智慧教育平台、智慧医疗平台等六大示范项目取得可喜进展, 以点带面、示范引领的智慧上城建设格局初步形成。
智慧城管平台:在全国率先开发并成功投入运行的“智慧城管”平台, 运用网格地图、地理信息编码等网络技术, 综合运用路面探头、智能监控、车载监控等信息化设备, 可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构建起直观可视、真实准确、实时高效的智能管控非现场执法。
社会管理服务平台:投入专项资金900万元, 在原有的“平安上城110社会联动机制”基础上, 科学整合全区社会资源, 集中打造集区社会服务管理联动指挥中心, 区网组片数字平台运行管理中心、上城公安分局指挥 (情报) 中心、区社区服务信息处理中心和“智慧上城”社区事务服务数字平台等八大综合中心, 为群众提供更便捷、高效的公共管理服务。
智慧政务平台:网上行政服务中心系统涵盖了全区229个审批服务事项, 审批流程纵向延伸到街道、社区, 横向实现职能部门间流程的自动驱动。区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实行场景式外网受理, 集中网上审批、网上办理。2013年, 网上审批事项部门办结的平均时间已由原来传统模式的3个工作日, 缩短为目前的0.9个工作日。
智慧上城发展思路
杭州市上城区智慧城管建设情况
智慧家居服务平台:居家无忧服务是上城区着力打造的民生服务品牌, 主要由居家养老、居家教育、居家医疗、居家三优、居家就业、居家文化、居家安养、居家办事八项惠民服务内容组成, 使居民在家中足不出户就能获取个性化公共服务。
智慧教育平台:该项目立足上城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以市民卡为载体, 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及校外教育基地的应用;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 实现对自己时间、学习、消费的自主管理。
智慧医疗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 打造以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医疗信息平台, 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和新媒体技术, 实现医院、医生、患者三方的有效互动沟通, 大幅提升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化分配, 让百姓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典型范例
民生服务——居家云服务无忧在线
上城区在热线和呼叫服务的基础上, 着力打造了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居家服务——“无忧在线”平台, 将居家、教育、医疗、就业、安养、办事、养老服务等内容全部“绑定”在这个平台上, 打破了以往政府公共服务各自为政、各管一摊的局面。这个平台能够使信息呼叫自动中转, 不需要人工服务, 服务全过程还有实时监控。该平台能够提供280多项服务, 包括生活照料、医疗服务、家政服务、学习教育、文化娱乐、优生优育、社会保障、司法维权、精神慰藉、紧急救助等。这些服务由社区、400家企业、各类社会中介机构联合提供。
城市管理——智慧城管平台
上城区的“智慧城管”平台, 运用网格地图、地理信息编码等网络技术, 综合运用路面探头、智能监控、车载监控等信息化设备, 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 构建起直观可视、真实准确、实时高效的智能管控非现场执法。系统启用后, 降低了行政成本, “以机代人”后, 核减了50%的协管员, 全年节省人员费用400多万元, 达到减人增效目标;基本实现了从经验型机动巡查发现向全覆盖实时采集、规范化信息分析转变, 实现实时采集、全程记录、可追溯回访、信息资源同时共享。
智慧城管系统推进整体城市管理方面信息化建设, 实现区域市政管理、城市家具、绿化养护、环卫保洁100%全程覆盖。目前, 还在试点一条主要道路的市政设施智能化管理, 运用物联传感技术及无线传输技术通过数据的自动采集、监测、报警, 自动实现道路中市政设施缺失、移位等的精细化管理。
上海·陆家嘴
一切为了幸福生活, 一切为了人的发展
上海陆家嘴智慧社区信息发展中心总秘书长姚建伟
★陆家嘴智慧社区建设总体思路
促进科技信息技术在公共行政、社会管理、社区服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和聚合发展, 包括内容完备和绩效、流程规范和便利、覆盖面完整性、信息化程度、数据应用率、公众参与度等。
★总体目标
以促进社区人综合发展的视角进行顶层设计, 致力于为居民的自我发展与社区的共进和谐发展, 提供全面便捷的公共服务、安全有序的城市环境和丰富和谐的生活设施, 使人们生活更安全、更健康、更便捷、更幸福、更文明, 从而去除人与社区发展的后顾之忧, 创造适合群体及个人创新发展的模式。
★主要内容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一库、一卡、两平台、多系统”, 即:
1) 建立民情档案综合信息库, 内容包括对区域内人、物、房、事、单位、楼宇等静态、动态信息管理的社区中心数据库;
2) 开发智慧城市卡, 作为市民参与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认证记录的钥匙, 及市民获取服务
3) 建设社区综合管理指挥信息平台和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等。
★建设难点与对策
1、顶层设计
集合建设者不是难点, 难在建设各方的思想统一, 及价值观的统一。
2、管理整合
难在技术整合与各开发团队的整合, 而不是单项技术的开发。在整合过程中, 建议:
1) 重视数据的采集、质控、汇聚和管理;
2) 抓应用的真实落地, 不求其大, 但求可持续;
3) 处理好数据私密性保护与数据广泛获取的矛盾;
4) 破除部门之间的壁垒, 标准是基础, 分享是王道。
3、可持续发展
项目启动建设, 形成小规模的应用亮点不是难点, 难在项目是否具有商业模式, 尤其是将其中的社区应用技术或系统培育成产业链, 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中, 应获得政府支持, 市场稳步运作, 达到良心循环的目的。
山东·昌乐
基础设施先进、智慧应用普及、城市管理高效、生态环境优美、惠及全体市民
顶层设计启动会议
★行动突出一个“早”字
为切实加快推进智慧昌乐建设, 昌乐县把智慧城市建设融入全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列入了县十三次党代会工作报告和县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3月, 专门成立智慧昌乐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具体创建工作, 为智慧昌乐建设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的保障;聘请山东泰华电讯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前期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和材料编写;并按照“集约节约、资源共享, 统筹协调、分步实施, 方便快捷、信息安全”的原则, 完成《国家智慧城市规划纲要》、《昌乐县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意见》、《昌乐县智慧城市建设设计方案》等材料的编写。
★规划突出一个“高”字
昌乐把高水平规划作为“智慧昌乐”建设的先决和前提条件。其总体框架坚持“统一规划、基础先行、统筹建设”的原则, 制定“123+N+2” (一个平台、两大体系、三个基础、多个应用、两个创新) 建设框架, 总投资约16.48亿元, 重点建设基础设施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保障服务、公共安全监管、城市综合管理、特色产业拓展等六大领域。
“一个平台”即公共信息平台, 是智慧昌乐的应用核心平台, 项目总投资2600万元, 主要实现数据展示和城市级专题应用、提供公共接口与应用服务、实现数据交换与共享的应用。目前, 已经完成公共信息平台的详细设计工作, 正在进行数据融合共享和智慧城市基础网络的搭建以及统一应用设备、运行环境的建设工作。
“两大体系”即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 分为基础设施、建设与宜居、管理与服务、产业与经济、安全与运维5大类标准, 涵盖16个技术领域, 项目总投资500万元, 目前设计工作已经完成, 并已开始体系建设等工作。
“三个基础”即城市基础设施、运营管理中心和公共资源数据库, 项目总投资6300万元。首先是城市基础建设方面, 容纳集中供热、供电、城区照明、管道燃气、城市公交、污水处理等各类城市设施数据信息。目前, 数字城管、地下管网管理、城市公交、供电、供热等信息平台已建成。
其次是运营管理中心, 这是智慧城市运营管理核心机构, 依托原有政府信息中心建设基础网络环境, 采用硬件设备统一采购、运算资源统一分配、应用系统统一维护和数据统一存储“四个统一”的集中管理模式, 为各项智慧应用提供云计算服务, 各单位采用远程访问的模式运行各专业系统进行工作。目前, 中心大厅、大屏显示、会议中心、指挥调度中心和机房设计已经完成, 正在进行顶层钢结构框架、管理用房、机房设备的改造工作。
山东省昌乐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吴巍
然后是公共资源数据库, 建设信息资源库与交换共享、地理空间框架、人口基础数据库、企业法人基础数据库、宏观经济基础数据库和公共服务数据库等内容, 为各项智慧应用提供数据服务和支撑。目前, 人口基础数据库、企业法人基础数据库、宏观经济基础数据库和公共服务数据库等已完成设计并与有关部门对接。
“N个应用”即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市政、智慧教育、智慧社区和平安昌乐等各行业智慧应用系统。目前, 全县治安监控、电子警察数据、教育信息数据等整合共享正在进行;数字城管二期建设已经完成, 正在进行业务功能扩展和升级;全县社区的综合治理系统已经覆盖到村, 全县幼儿园监控已经覆盖到教室, 家长可通过手机随时看到孩子的视频影像。
“两个创新”即选择具有昌乐产业特色的智慧农业 (昌乐西瓜) 、蓝宝石之都与火山旅游作为创新应用。智慧农业 (昌乐西瓜) 主要建设12处具有区域特色的智慧农业 (昌乐西瓜) 示范园区, 打造智慧农业示范县;建立农产品溯源系统, 以信息化手段建立农技推广和培训体系、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农业执法管理体系。目前, 已完成了设计, 并与相关部门进行对接。
★建设突出一个“快”字
“智慧昌乐”建设周期为3年, 全部工程计划2016年底建成, 目前正在开展各项重点工作。
第一, 加快系统建设。投资1.88亿元, 初步完成公共数据库、公共信息平台和运营管理中心等基础建设, 主要数据库框架搭建完成, 数据入库率达到50%以上, 完成部分数据整合与共享交换。统一门户平台开始为城管、市政、公安、交通、农业、旅游等部门提供服务;智慧交通、智慧城管、平安昌乐、智慧社区等系统主要应用功能建设完成;建设农业、蓝宝石和旅游等信息化系统服务平台。在此将基础上, 进一步完成公共数据库扩展、公共信息平台扩展、城乡规划、智慧教育 (平安校园) 、智慧医疗、智慧农业 (农产品溯源系统扩展) 、蓝宝石原产地身份鉴别查询系统和火山旅游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共8项内容。争取到2016年10月完成智慧昌乐建设, 并开始准备智慧城市试点验收、经验总结、项目推广和宣传等工作, 实现全国县域智慧城市试点示范。
第二, 加强资金保障。进一步完善智慧城市建设财政预算投入机制。县政府设立专项创业投资基金, 建立完善智慧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 引导金融机构、投资机构、社会资金参与智慧城市项目建设, 创新投融资模式, 推动各建设项目尽快实施。同时, 创新智慧昌乐建设投资方式, 先期启动部分采用BT方式, 采取土地置换的方式实施项目建设。目前, 已为投资企业落实了300亩置换土地。
第三,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引进一批、培育一批、合作一批”的方式, 继续加大智慧城市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加强与智慧城市建设方面顶尖专家、企业等的沟通交流与合作, 积极培育本县的专业人才, 引进外地的高精尖人才, 形成支持智慧城市建设强有力的人力保障队伍。
安徽·宁国
港口生态工业园区
★智慧园区建设稳步发展
宁国港口生态工业园区按照“城市副中心新城区、工业主战场新园区”的定位, 园区建设框架已全面拉开, 远期规划50平方公里, 首期启动13.64平方公里。园区项目发展如此快速稳定, 主要由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超前规划。园区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 超前启动了核心区及城市控规、河流防洪规划以及供电、燃气等十余项专项规划, 以规划引领建设, 严把企业入驻关。
二是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一期占地200亩, 具备可容纳1800户的一流绿色能源生态安置区;此外, 日供水超过3万吨的自来水供水工程、日处理污水1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天然气加气站、220千伏变电站也在加快建设。
三是园区运作全面展开。按照公司化运营、市场化运作的思路, 园区重点在资本运作、土地运作和项目运作上寻求突破, 目前园区组建了水务公司、地产公司, 分别对园区的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等水务资产进行经营;在土地与项目管理上, 引入绩效机制, 供地规模与建设进度相结合土地价格、使用成本与税收效益相结合。
四是项目建设全速推进。目前, 园区签约项目14个 (亿元以上11个) , 总投资额达42.7亿元, 已形成以“武汉凯迪生物质产业园”为代表的新能源、“华普新型节能建材”为代表的新材料、“飞达轧辊”为代表的不锈钢三大产业板块。
左一:安徽宁国港口生态工业园区管委会王浩右一:中国智慧城市年鉴副总编王学德
★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良好态势
2013年以来, 省级港口生态工业园区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不断拓宽招商思路, 全面优化发展环境, 园区经济呈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首先, 运营思路已进一步完善。今年以来, 港口园区始终坚持行政管理服务和市场化运营并举, 统筹推进资本、土地和项目运作, 进一步提升园区的承载能力, 加速推进园区快速健康发展。今年1到10月份, 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52.9亿元, 同比增加57.9%, 实现工业增加值15.9亿元, 同比增长55.9%,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8亿元, 同比增长39.4%, 实现财政收入3.5亿元, 同比增长14.1%。
其次, 资本运作取得新进展。为推进园区市场化运营, 港口园区先后成立了宁港地产公司、宁港水务公司、宁港生态城镇公司和安徽京投公司, 分别从事园区地产、水务项目、园区城镇化投资及实业投资领域运作。截止目前, 公司总注册资金达3.38亿元, 总资产7.83亿元, 净资产5.9亿元。预计到年底, 公司净资产可突破8亿元。此外, 该园区还于今年3月份新成立了投资服务中心, 下设项目服务分中心、经济发展分中心, 致力于园区项目建设及经济发展服务工作。
再次, 承载能力得到新提升。在园区路网上, 港口园区建成了全长11.3公里的“一纵四横”道路, 完成了13条道路18.1公里的施工设计, 9条道路正在抓紧建设, “三纵六横”的路网体系正在构建。在生产配套上, 港口园区新建标准化厂房4.27万平方米, 220千伏太平变电站已建成并投入运营, 年供气7000万方CNG门站正式供气, 日供水3万吨的水厂通过整改验收并正式供水, 污水处理厂也将在年底投入运营, 5.4公里的污水管网建设正在加速推进, 预计12月初建成。在生活配套上, 港口园区一期安置房186套全部交付使用, 二期2.93万平方米安置区即将开工, 入住8000人的职工生活中心已完成规划设计即将招标建设, 并打通了与水泥厂生活区连接线, 有效解决了近期园区综合配套问题。1到10月份, 园区征收土地3453亩, 累计储备用地达10748亩, 总共拆迁426户, 拆迁面积11.1万平方米, 为项目落地奠定了良好基础。
★项目运作成效突出
港口园区于2013年8月成功获批2013年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此外, 还编制了《园区不锈钢产业及其关联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园区新能源房屋及新型建材产业发展规划》、《城市矿产产业规划》等系列产业规划, 以产业规划指导产业招商, 从而有条不紊的推进项目落地工作。
截至2013年底, 园区在建重大项目20个, 总投资53.6亿元;当年新签约项目18个, 协议总投资44.5亿元;已开工建设项目13个, 新投产企业6家。
内蒙古自治区
智慧城市大发展
★国家智慧城市创建试点名单
名单包括:乌海市、呼伦贝尔市、鄂尔多斯市、包头市石拐区。
★创新特色
◆鄂尔多斯市中心区智慧能源。该平台建成将实现煤炭安全生产、蕴含应急、产销等智能管理。目前该项目已建设了瓦斯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等。
◆鄂尔多斯市中心区智慧民生。该平台建设主要内容包括完善教育网络建设, 建设智慧教育数据中心和教学资源库;建设居民健康档案、医疗服务智能管理系统、远程医疗系统、医疗卫生机构智能管理系统、医疗卫生智能监督考核系统、健康医疗服务门户;建设智慧档案、文物古迹虚拟仿真系统、数字影院、体育场馆可视化管理服务与一体化指挥系统, 开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加强对历史文化保护, 建设智慧旅游系统;建设便民服务中心, 实现市民一卡通、一号通。
◆呼伦贝尔市中心区智慧生态项目。该项目主要建设改善城市环境, 拓展城市功能, 建设中心城区内河景观及伊敏河河道整治和生态恢复、东山台地及西山区域生态景观建设、六二六小河生态景观建设及湿地保护等。利用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加强对生态区的管理监控, 可随时掌握该区域的火灾事故, 预判风险。目前处于方案规划建设阶段。
◆包头市石拐区智慧物流项目。该项目主要内容有:物流作业管理、客户服务管理、综合园区管理和数据管理四大业务模块, 基于石拐区矿产、钢铁产业物流信息化平台, 建立涵盖仓储管理、电子商务、运输优化调度、智能配送、货运代理管理、报关报检管理、电子数据交换 (EDI) 、园区办公自动化、企业ERP、客户关系管理等子系统建设, 实现最优化物流配送调度及物流政务服务与物流商务服务的一体化。目前已有多家物流企业入驻, 基本数据和信息的调研工作正在展开。
左一:鄂尔多斯市举办总体规划评审会议
上:专家实地查看智慧城市建设情况
右下:市创智办调研智慧社区工伯
甘肃·敦煌
“智慧敦煌”正在从一个概念逐渐蜕变为成果指标化、具体化、定量化的民心工程, 其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和合作运营模式, 不仅获得政府的高度认可和支持, 其便捷、快速的服务方式更赢了群众的一致喝彩, 成为云端的智慧城市典范。
敦煌俯视图
★智慧城市建设背景
一直以来, 敦煌都以古老的莫高窟闻名世界。而如今, 这个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城市正在将最前沿的信息技术融入城市的建设中, 致力于成为一座智慧城市。2012年, 敦煌启动了智慧城市的建设。面对全国上下如火如荼的“智慧化”风潮, 敦煌市委、市政府清醒的认识到, 智慧城市不仅是社会管理服务发展的大方向, 更是适用于敦煌国际旅游名城宏观定位的必要项目, 但是介于敦煌市整体地理位置与发展实际, 敦煌的“智慧城市”不论在管理职能还是服务范畴上都应该在与发达地区的“智慧”予以共性与个性层面的区别。所以在短短两年间, 已完成了敦煌门户云数据中心、视频监控天眼工程、智慧交通社会管理指挥中心、智慧家庭全业务服务系统5项工程。不同途径采集的数据信息经过网络传输存储在了云数据中心, 根据需要可随时调取, 既节省开支、避免了重复建设, 又方便了统一管理。
而这只是智慧城市的雏形。随着敦煌在2013年度成为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并确定了12.8亿元的总投资, 建设飞天云计算中心、智慧文化、智慧旅游、智慧社会服务、智慧政务、智慧规划管理、智慧建设管理、智慧交通、智慧生态等“一个中心、八大板块”的智慧敦煌成为当下的重要工作目标。
敦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曾伟
★重点工作
◆健全社会管理服务平台
整合相关社会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资源, 建成了集社会服务、便民呼叫、应急指挥、公共资源交易于一体的敦煌市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按照统一的形象标识、建设标准、运行机制和资料台帐, 在全市9个乡镇建成了社会管理服务中心, 在8个社区和36个村建成了社会管理服务站, 乡镇和社区服务中心 (站) 建成率达到100%, 村服务站建成率达到64%, 搭建起了市乡村三级社会管理服务平台和工作网络, 做到“一门式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揽子解决”。同时, 建设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 实行实有人口、重点人员、决策分析、应急管理等数据信息“一网式”汇聚, 采集、分析、交办、督办等工作职能“一体化”运行。
◆推行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
创新群众工作机制, 在全市全面推广市、乡、村、组四级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 把管理、服务纳入各级网格中, 使每一个网格真正成为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基本单元。同时, 组建了一支由网格管理员、网格督导员、网格协管员和网格警务督导员、网格警务员组成的高素质网格化管理队伍。建立健全了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社会问题联治、管理工作联动、平安建设联创机制、公共服务联抓等六大机制, 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组, 一般事不出社区, 所有问题尽量不出镇的总体目标, 夯实了平安建设的工作基础。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提出了建设“智慧敦煌”、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思路。并在2012年进行了智慧城市探索性建设, 先后建成了光纤网络、信息处理中心一期、旅游营运车GPS跟踪定位及客座保险、流动人口及旅店业管理、高清视频监控一期等项目。2013年确定建设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电子警察系统、便民呼叫系统等10个项目正在全面建设, 年内可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同时, 围绕国家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政策支持, 积极向上申报项目, 获批为2013年度103个国家第二批智慧城市试点, 并确定了总投资达12.8亿元, 建设飞天云计算中心、智慧文化、智慧旅游、智慧社会服务、智慧政务、智慧规划管理、智慧建设管理、智慧交通、智慧生态等“一个中心、八大板块”的智慧敦煌工作目标。
北京软通动力信息技术 (集团) 有限公司
随着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 社区智能化已经成为新世纪全新生活方式的根本保证。
北京软通动力信息技术 (集团) 有限公司副总裁李进
★构建全新的社区形态
软通动力采用“网元化管理服务模型”, 以“元智能计算”为核心, “GBCP电子公务模型”为基础, 引用先进信息化手段, 将公务管理中对象的管理精确化、事件的处理信息化、人员的责任明确化, 以构建精细化“智慧社区”服务体系, 更好地为社区居民做好服务, 其重点包服务如图1所示。
◆智慧物业管理
主要指小区智能化的系统集成, 例如:停车场管理、门禁系统、智能消费、远程抄表等相关社区物业的智能化管理。实现社区各独立应用子系统的融合, 进行集中运营管理。
◆电子商务服务
指在社区内的商业贸易活动中, 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 区居民无需出门即可无阻碍的完成绝大部分生活必需品的采购。
◆智慧养老服务
家庭“智慧养老”实际上就是利用物联网技术, 通过各类传感器, 使老人的日常生活处于远程监控状态, 以便于及时为其提供服务。其宗旨是使老人拥有安全保障, 家人可以放心, 政府能够方便管理。
◆智慧家居
即智能家居, 是以住宅为平台, 兼备建筑、网络通信、信息家电、设备自动化, 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为一体的高效、舒适、安全、便利、环保的居住环境。
“智慧社区”服务体系
★核心技术构成
◆物联集成泛在化
通过完备的社区局域网络和物联网络获取社区内的基础及状态信息, 社区内信息孤岛将通过平台建设走向集成化, 信息和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共享, 提高了系统的服务能力。
◆标准云计算
平台基于云计算、云存储技术, 采用四层云架构, 将基础能力、数据管理、平台环境支持、业务应用进行有效分离。
◆高集成信息消费服务
基于SOA理念, 高度集成社区周边服务, 结合第三方服务提供商, 提供覆盖社区的生活消费、教育消费、医疗消费等全生态的信息消费环境。
★解决方案
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及推动力, 其发展情况更集中体现了一个地区的先进程度。当今政府对于中小企业的扶持已经脱离了“政策倾斜、资金扶助”的哺乳阶段, 如何更深层次地帮助中小企业“高效运营、有序发展”成为政府服务的新课题。面对新的竞争形势, 各城市结合本地自身特点, 通过云计算技术、服务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使其能够获得低成本、高性能、全面丰富、按需使用的IT软硬件资源, 从而大大提升城市实力, 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随着云计算越来越普及, 中小企业现有的一些IT模式将会逐渐过渡到采用云服务模式。
中小企业云服务, 以“政府、企业、人才”为关键角色, 全面涵盖政府服务、企业运营、人才吸引, 形成政府、企业、人才间的沟通互动、共生共赢, 全面体现智慧城市中服务型政府、智慧型企业、创新型人才的智慧理念。
中小企业云服务的全面应用, 既满足企业对智慧运营的强烈需求, 更通过集中服务为政府经济监管、危机预警、宏观调控提供基础条件。中小企业云服务是智慧城市的基础服务, 更是智慧城市在“国计民生”这一课题上的核心解读。
智慧城市“中小企业云服务”基于软通动力企业应用云平台进行建设, 以其可靠服务、开放能力、快速插拔的技术特点, 成为广泛汇聚政务、金融等各行业服务的综合企业服务体系, 帮助中小企业降低运营成本, 促进区域产业升级改造, 协助政府金融监管。
1) 企业服务
全运营流程的智慧企业管理体系, 不仅涵盖企业生产、销售、行政等运营管理工作, 更包括电子交易、物流管理等产业服务能力, 帮助企业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可监控的智慧化企业管理。
2) 政府服务
企业云平台无缝对接政府办公平台, 为企业提供财务申报等一站式政务服务, 更通过云平台统一数据管理为政府监控企业运营、预警区域经济等, 提供及时有效数据基础。
3) 人才服务
通过企业社交、人才招聘、培训学习等服务, 形成以企业为核心的人才吸引、招募、培养, 打造区域人文形象。
4) 企业化运营
可管理、可运营、可收益是中小企业云服务及智慧城市健康良性发展的基础, 平台的统一管理、有偿使用、统一计费等运营方式, 结合广告服务、交易担保等增值手段, 构建“云服务”良性运作新模式。
5) 方案优势
(1) 标准云服务体系既保证数据存储运算能力, 更提供灵活多样的业务建设能力。
(2) 智慧终端深度操作系统定制及跨平台应用开发, 形成端到端一体化应用服务能力。
(3) 开放服务能力:面向自有应用服务及第三方应用服务, 开放基础服务支撑, 如即时通信服务、流媒体服务等。
(4) 开放建设能力:面向业务服务提供开放建设平台, 自有及第三方应用只需专注业务内容, 以插件方式快速完成业务服务建设。
浙江网新图灵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为城市用户提供公共照明系统的建设和改造, 使城市公共照明网络体系在满足亮化美化功能的前提下达到智能化控制管理和高效节能的要求。
★智慧节能照明管控系统
当前城市路灯系统的照明需求和亮灯率不能科学评测, 评价手段跟不上城市发展的节奏;控制、采集、测量等人工干预度大, 不但人工投入高而且数据出错概率高;养护管理手段落后, 人工夜间巡查、居民举报及定期的检修仍是主要方式;且目前道路照明普遍使用高压钠灯, 采用传统的控制方式能耗大、路灯寿命短, 财政每年用于耗电及路灯更换的资金紧张, 迫切需要节能降耗及科学的管理方案用于路灯维护。
与城市物联网系统相结合是城市路灯系统的发展趋势, 绿色照明与节能减排的结合可使公众受益, 政府推动与运营机制的结合体现科学管理, 智慧节能照明管控系统即具有此类前瞻性, 时效性, 科学性的功效。
◆智慧节能照明管控系统作用
其一, 实现公共照明系统全网络覆盖, 结合电子地图, 精确定位, 精准控制, 实现智能化管理;其二, 通过实时采集照明环境信息, 实现路灯照明的“按需照明”, 避免不必要的照明浪费, 节约照明能源, 节省照明开支;其三, 实现道路照明系统设备的预防性管理, 结合检测数据, 对光源及电器设备的自然老化情况按规律做出精确预测, 并且在设施发生故障前及时更换和维修, 降低维护费用。
◆智慧节能照明管控系统具备主要功能
其一, 根据不同条件 (季节、气候、节庆活动) 的城市夜间亮灯要求进行单杆调控;其二, 用电监测、故障报警、单杆数据收集, 提高日常维护效率和反应时间, 减少灯具损耗进行智能管理;其三, 新建项目和改造项目采用相同技术标准, 无缝升级, 避免不必要的改造。
◆智慧节能照明管控系统整体解决方案
远程路灯单杆智能化调控系统和集成化城市路灯管理平台, 适用于各类实际社会公众应用, 其系统有三大组成要素, 终端模块、中控器和控制中心。
★浙江网新图灵高效节能LED灯具产品技术
网新LED灯具产品分为路灯、隧道灯、景观灯、室内灯四大类。拥有光学实验室、抗老化实验室、芯片生产厂、电源生产厂、整灯生产厂。国家电光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上海) 检测一万小时光衰达到1.9%, 达到国际最优秀LED灯具的质量要求。其LED灯具具有以下几种核心技术优势。
◆均热板超导技术
均热板主要是利用真空腔体内部运用二相流、能量不灭定律与真空理论加以运用生产。原理主要借由毛细现象、虹吸原理结构来达到热传导最佳功能, 堪称是传统热传导管的进阶版本, 传统热管是点对点的传导, 均热板则是面对面的传导, 应用且无方向性, 热源由外部高温区经由热传进入腔体, 运用水的附着力与毛细、虹吸等物理现象, 同时以真空腔体来实现能量不灭定律, 并运用二相流理论现象成功扩散转移到散热面, 将热能更快速传导开来。整体而言此技术优点包括模块热阻低、容易控制表面温度、可提供量测表面温度测试点, 具有低成本包装结构、安装简易、散热效果佳等特点。
◆集成封装板上芯片技术
采用银胶涂布技术实现LED芯片直接封装在均热板铜基板上, 可减少散热过程中的中间热阻, 实现热电分离, 使LED灯具寿命更长, LED整灯的色温与光通量维持率更稳定, 即导散一体化。如图1所示。
◆自然对流散热技术
因热空气往上流动, 加工了对流孔后增加空气流动性, 能将散热器上热量加速散去, 减少散热阻抗, 保证了LED路灯的寿命。
◆高效率电源技术
电源驱动、长寿命多路恒流输出控制方案 (每一路都是独立分开互不烦扰) 为满足LED本身的高节能、长寿命的特点, 在集成芯片内将芯片分多路串联起来, 采用多路高电压、小电流恒流输入, 从而减少大电流在电源电路中发热引起的功耗, 也避免了因芯片的VF值偏差并联后导致的电流分配不均。
◆二次光学技术
透过二次光学镜片可以将杂散的光有效的收拢利用, 优化的二次光学镜片透镜可以有效提高15%的有效光通量。采用逆向追迹算法, 进行光学仿真设计, 设计多种配光LENS, 以满足不同照明需求。采用高透光率的材质设计LENS, 保证降低因透镜带来的光损, 同时也添加了反射罩, 可以充分利用光源能量。如图2所示。
◆二次节能技术
LED灯具产品相比传统灯具本身就有50%~60%的节电效率。网新LED灯具产品通过不断研发有了二次节能设计, 可通过对板上芯片的多路控制, 实现一路或多路随时控制控开关;通过先进的电源系统对灯具的各路LED芯片实现无极调光;在道路照明灯具中, 路灯头加装光敏传感器, 以实现随天气变化实时开关路灯等功能。
◆防雷击技术
1) 外部防雷与内部防雷相结合
LED路灯外部采用导体材料, 在设计上安装引下线和地网, 构成外部防雷系统。内部防雷系统是路灯内部通过接地、设置电压保护等方式对设备进行保护。
2) 防雷等电位连接彻底消除雷电引起的毁坏性的电位差
电源线、信号线、金属管道等都要用过压保护器进行等电位连接, 各个内层保护区的界面处进行局部等电位连接, 各个局部等电位连接处互相连接, 最后与主等电位处相连。
3) 设置雷电保护区
LED路灯除了电源设备外, 会设置通信设备用于控制路灯的开关及亮度, 这些设备及电源都需要安置在雷电保护区内, 保护区域直接受外壳屏蔽。
4) 高质量保护设备
防雷模块和过压保护模块防雷器的作用是在最短时间 (纳秒级) 内将被保护系统连入等电位系统中, 使设备各端口等电位。同时将电路中因雷击而产生的巨大脉冲能量经短路线释放到大地, 降低设备各接口端的电位差, 从而起到保护设备的作用。
方正国际软件有限公司
以“智慧城市”为牵引, 方正国际整合物联网实时信息处理、地理信息、服务总线 (ESB) 、流程引擎 (BPM) 、大数据技术, 构建一套“智慧城市公共服务产品体系”。围绕智慧城市智慧IT基础设施建设、智能建筑、绿色数据中心、平安城市, 方正国际提供IT基础设施 (物联网) 、弱电、安防监控等三大基础设施集成服务。以互联、共享的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为基础, 方正国际拓展智慧金融、公安、交通、媒体、城市管理等五大智慧行业应用解决方案, 致力于成为“智慧城市实践者”。
方正国际软件有限公司CEO周大良
★方正国际的智慧城市系统
◆智慧城市愿景
◆智慧城市战略
(1) 1套“智慧城市公共服务产品体系”:以“智慧城市”为牵引, 方正国际整合物联网实时信息处理、地理信息、服务总线 (ESB) 、流程引擎 (BPM) 、大数据技术。
(2) 3大智慧城市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围绕智慧城市智慧IT基础设施建设、智能建筑、绿色数据中心、平安城市, 方正国际提供IT基础设施 (物联网) 、弱电、安防监控等三大基础设施集成服务。
(3) 5大智慧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以互联、共享的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为基础, 方正国际拓展智慧金融、公安、交通、媒体、城市管理等五大智慧行业应用解决方案, 致力于成为“智慧城市实践者”。
◆创新模式与优势
依托方正集团和北京大学, 方正国际通过整合集团在金融证券、资源地产、医疗医药、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的优势资源, 借助方正金融在金融资源与融资投资、北大资源在城镇化与资源产业开发、北大医疗在医疗医药资源与服务、方正信产在IT领域技术资源与实施等各方面的实力与积累, 拓展智慧公安、智慧金融、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管理、智慧媒体等智慧城市业务, 全面推进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
★案例——苏州智慧工业园区
方正国际作为苏州工业园区的重要企业, 多年来为苏州智慧城市建设出谋划策,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如在智慧医疗方面, 由方正国际承建的园区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工程项目成功通过验收, 有力推动了园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 而由方正国际建设的园区智能公交项目, 实现高效管控和智能出行, 也广受各方好评。以上这些成绩都得到园区管委会的高度认可, 管委会主任杨知评曾多次提及方正国际在智慧苏州建设中起到的典范作用, 并希望方正国际在今后建设“智融服务、慧聚创新”的智慧新园区发展道路上带动更多的企业。
南京物联传感技术有限公司
诠释全新的现代生活方式和智慧家庭理念, 给用户独特的精“智”体验。
南京物联传感技术有限公司媒介公关总监张晓君
★设备物联, “智”享生活
随着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发展和推动, 物联网智能家居逐渐成为智能家居的主要方向, 并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 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由物联传感研发的物联网智能家居系统, 以新一代智能家居网关为控制中枢, 以自主研发的、全球领先的Smart Room为通信标准, 涉及节能照明、家电控制、安全防护、影音娱乐、环境监测、智能健康等多个方面智能设备的控制和管理。该系统的主要特点在于设备物联, 设备之间统一协调运转, 而不是“单打独斗”。
★解决方案
◆项目名称:中石化财务有限公司郑州分公司 (图1)
项目面积:1000平方米
产品功能:灯光控制温湿度管理安防功能
系统功能简述:
智能灯光。通过设置, 我们采用一个开关, 可以随意控制任意多个区域灯光, 减少人力物力。同时基于zigbee协议构建, 支持远程控制, 将办公室打造的更科技环保。我们的在办公室装有物联摄像头, 即使远在千里之外, 负责人也可直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查看, 轻松管理办公室工作。
智能机房。机房需要保持恒定的温度湿度。温度过高, 可以会烧坏机器;温度过低, 亦会影响设备性能。物联的温湿度传感器, 像一个24小时站岗的小卫士, 随时监督机房的温湿度。一旦温度超过正常温度, 我们的系统会联动空调, 给机房升温或降温, 并推送信息至负责人手机上。合理利用资源的同时, 节能减排。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浪费, 打造智能机房。
公司大门口和总经理办公室我们设计了安防功能, 一旦被人非法入侵, 我们的系统会第一时间发送报警提示音, 并推送报警信息至负责人和总经理手机上, 确保财产安全。
◆项目名称:元洲魔方体验中心 (图2)
系统功能简述:
红外入侵感应器:装在门口, 设计师带客人进入客厅会自动打开客厅, 卧室, 厨房灯光, 客人参观完毕, 自动关灯, 节约用电, 安防状态下实现入侵报警, 并手机推送消息, 让主人第一时间获得报警信息。
场景开关:实现进入体验间一键打开所有灯光, 离开关闭所有灯光电器, 也可以作为报警开关, 实现一键布防及一键撤防。
触摸开关:手动控制灯光开关, 也可联动感应器实现灯光的智能开关。
门窗磁感应器:既可以实时了解出门是否忘记关闭门窗, 也可以在安防状态下实现门窗入侵报警。
红外转发器:手机控制电视开关, 联动红外实现客人进入自动播放魔方体验宣传片, 客人离开自动关闭。
智能门锁:出门在外能实时看到是否忘记锁门, 并远程通过手机控制开门或锁门。
二代智能家居摄像机:装在门口可以实现手机远程视频对讲, 装在室内可以查看老人小孩, 通过自带喇叭直接对话。
智能插座:使非遥控的落地灯或落地扇变成可遥控设备, 并且使之成为智能化设备, 定时开启关闭, 或联动感应设备智能开启关闭。
自动窗帘:实现回家自动打开窗帘, 睡觉时自动关闭窗帘。
◆项目名称:东方鼎盛二期 (图3)
项目面积:110平方米两室两厅
产品功能:灯光智能化、窗帘智能化、四代指纹锁、云二代摄像机
系统功能简述:
灯光智能化。针对主人的要求, 我们对全宅灯光进行智能化控制。用手机, 可以随时随地控制灯光。主人可设定不同的场景模式, 享受尊荣生活。可根据自己的特殊要求, 设定开关控制某个灯或者同时控制某一组灯;可根据个人生活习惯调整灯光亮度, 享受生活的同时, 更能节约能源。
窗帘智能化。每天叫醒您的不再是闹钟, 而是阳光。窗帘的智能化控制, 让生活充满诗意。
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之路 篇11
加工贸易型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出路何在?该话题的引出,基于上海唯之嘉水暖器材有限公司顿悟了过去沿循加工贸易一条道路的危机,提出中小加工贸易企业到了战略转型的历史关头,呼吁营销专家为这类企业群体指明出路与营运模式。
张力予:“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有多条路可走,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及本行业的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做出理智的选择。”
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在现今的国际市场环境下,尽管绝大多数加工贸易企业都梦想成功转型做内销,但对大多数加工贸易企业来说,如此转型谈何容易?在市场竞争和企业管理上都是全新的巨大挑战,做不好就会落入转型的陷阱中,使企业不仅失去在国际市场上的代工地位,更会在国内市场上失去其生存立足的机会。
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做内销无疑是面临第二次创业。过去,大多数加工贸易企业只盯着国外的订单,而忽略了对国内市场的研究与开发,忽略了自有品牌的培育。而今天,当国外订单减少、成本越来越高、利润越来越薄甚至于没有利润,而国家又进一步调整产业政策,加工贸易企业面临更大的生存发展压力时,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加工贸易企业此时已成“温水里的青蛙”。
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2月,中国出口增长率仅为6.5%,是近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贸易顺差为85.55亿元,同比重挫64%。这也是最近一年以来中国贸易顺差首次出现下降。其中外贸大省广东实现贸易顺差46.1亿美元,同比下降26.6%,为2006年3月以来单月最低值。专家预测,中国贸易顺差“拐点”将在年内出现,今年粤加工贸易出口量将缩水3~4成。据中国香港中小型企业协会会长吴宏斌说,很多行业订单都掉得很厉害,包括玩具、服装、鞋类、电子还有珠宝。
在严酷的市场环境下,各方都在高声呼吁企业要从OEM走到ODM再到OBM,这一呼声喊了很多年,但从来没有如此受重视。不过,静下来认真思考一下,不论是从OEM到ODM,还是从ODM到OBM,都不是简单的向前迈了一步,而是一次质变的、大的飞跃,企业面对的问题错综复杂。从外部来说,市场竞争激烈;从内部来讲,管理能力、人才等问题都将长期困扰企业。
那么,加工贸易企业该如何走好转型之路呢?笔者提出以下两个观点,希望抛砖引玉,并引起一些企业的思考及行动。
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有多条路可走,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及本行业的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做出理智的选择。
代工升级的创新之路
以中国台湾为例:中国台湾也曾经并一直在做国际代工,在产业转移的浪潮中,不少台企也到成本更低的中国大陆来设工厂。在中国台湾的代工企业中,不乏成功升级转型的典型,它们各自走了不同的路子。
首先是鸿海:从OEM→EMS→eCMMS,EMS是电子制造服务商,而eCMMS是指光机电垂直整合模式,为客户提供从共同设计(JDSM)、共同开发(JDVM)……到全球运筹及售后服务等等的整体解决方案,做到了一地设计、两地制造、三区交货。鸿海仍然在走着代工的路子,但勿庸置疑,已经是全球超级代工企业。做代工,鸿海有着清晰的发展战略及全球市场定位,其代工模式虽然难以模仿,但应该给加工贸易企业以启发。鸿海的代工与简单代工不同的是,其注重将代工优势进行放大及融入价值提升的服务,从而在全球奠定了不可替代的市场地位。
另一个企业是聚阳实业:聚阳实业的代工定位为制造服务,聚阳主要与沃尔玛等国际大零售商进行合作,这些零售商自己不会去做产品研发及生产。其成功在于一是选准了目标客户而不是盲目接单,二是主动进行前期市场调研,在法国巴黎、美国纽约、中国香港等地设分公司,以掌握国际流行趋势为目的;三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主动帮助客户开发新产品,而不是简单地接单生产;四是导入ERP,以提高其制造服务的效率。
不论是鸿海的eCMMS,还是聚阳的制造服务,这两家公司成功地走出自己的代工升级之路,都取决于变代工的被动为主动、变代工的弱势为优势。同样是代工,但鸿海和聚阳都没有把自己当作简单的代加工厂,都有着明晰的公司战略,特别是营销战略很成功,两家公司都有着明确的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都有创造性的策略来支撑其定位。
鸿海和聚阳的代工升级之路是独具创新性的,其根本在于两家企业并不把自己看作一个只需完成订单生产的工厂,这一点恐怕是国内多数加工贸易企业最为缺乏的。
转做内销呼唤专业外包合作
当然,从OEM到OBM,是加工贸易企业升级转型的最高境界,但对大多数这样的企业来说,在企业经营管理的“木桶”上,除了生产管理外,其他方面的管理能力,特别是战略管理、营销管理等,都是相当薄弱甚至于完全缺失的。
可以说,对那些仅仅只是简单OEM的加工贸易企业来说,现实是相当残酷无情的,企业要转型升级做OBM,除了在生产环节上积累的经验之外,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方面几乎都是“零”。这就意味着,企业不具备自己做品牌、做市场的一般能力。
据笔者所知,深圳友邦胶袋厂在几年前就成功地走出了一条自创品牌的升级转型之路。这家专做胶袋。的代工厂结合自身的制造经验及能力,决定自己创建一个文具品牌。友邦在当年分别委托3家专业公司进行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品牌培育和市场管理,其中两家专业的营销公司分别由文具行业资深的国际和国内营销高级经理人创办,分别运作国内和国际市场,另一家设计公司主要服务文具行业,专门负责品牌形象设计。与此同时,友邦从文具行业挖来产品研发方面的专业人才,进行文具产品的开发。借助企业之外专业公司的力量,该企业的“YOBO优邦”品牌产品很快就打开市场,走上了OBM之路。
无疑,对自身不具备多方面能力的大多数加工贸易企业来说,与专业公司进行外包式合作是一个现实的决定。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之路 篇12
自2004年文化部命名第一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来, 全国各地掀起了一场发展文化产业园热潮。一时间文化产业园风起云涌、遍地开花, 数量达上千家, 展示出我国文化产业欣欣向荣的景象。其中, 不乏有北京798艺术园、上海M50之类的知名创意园, 对当地文化产业产生一定的聚集效应。2012年,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1.6万亿元。然而, 繁荣的背后也存在不少隐患令人担忧。2013年, 信息时报一篇报道《广州创意园陷入“集体焦虑”》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为何广州创意园频频传出要拆迁的消息, 是否创意园泡沫化、同质化严重, 创意园还能否成为文化支柱产业, 种种问题值得深思。因此, 以羊城创意产业园作为代表性案例, 透过表象剖析创意园发展受限的本质, 探索文化创意园转型升级的路径意义重大。
二、广州市文化创意园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迅速, 从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就业人数、企业数量等方面考虑, 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三, 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目前已有创意园40多家, 其中较知名的有羊城创意产业园、珠影文化创意产业园、太古仓时尚创意园、红砖厂艺术创意园、TIT纺织服装创意园、珠江琶醍创意园等。园区主要集中在天河、荔湾、海珠、越秀四大城区, 且多数是通过旧工业厂房更新改造而成。在产业形态上体现为多元化, 有创意设计类、研究开发类、文化传媒类、咨询策划类及综合消费类等, 资产规模与效益参差不齐。而近年来, 随着城市更新改造、社会经济发展, 不少园区经营惨淡, 发展停滞, 开始暴露出其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整体规划, 与城市发展规划不符, 空间布局受限
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大多数是十多年前通过旧厂房更新改造而成的, 园区土地性质普遍为工业用地, 容积率一般在1.5以下。由于受土地性质跟容积率限制, 园区难以进行开发, 空间布局较小, 建筑面积难以满足入驻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 多数创意园建设规划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不相匹配, 这也是广州创意园频频传出将被拆迁消息的主要原因。随着城市更新发展, 土地开发总体规划逐渐发生变化, 落后及产能过剩工业逐渐淘汰, 中心城区的工业用地也逐步减少, 土地资源紧缺, 原先的工业用地或重新规划为商业、居住用地, 或规划为公共设施用地。由于前期缺乏前瞻性的总体规划, 部分创意园不得不面临土地被政府收储的风险。
例如, 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的羊城创意产业园, 是通过对原广州市化学纤维厂旧厂房改造而成的, 占地18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为10.8万平方米, 容积率不到1.0, 土地性质为工业用地。2013年, 该区域被广州市政府纳入广州国际金融城的扩展区, 土地性质规划为商业用地。一方面, 原有建筑面积不适应园区企业高速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 园区土地开发利用明显与最新城市发展规划不符, 羊城创意产业园面临搬迁或者重新改造问题。红砖厂、星坊60、珠江北岸文化园等创意园也面临类似问题。
(二) 功能定位不清晰, 业态凌乱, 文化产值低下
广州市创意产业园的规划开发理念起步相对较晚, 市与区之间尚未建立起统一的创意园认定标准, 相关政策法规尚未完善。由于缺乏文化规划, 多数园区定位不明确, 盲目套政策上项目, 同质化、泡沫化严重, 重复建设造成资源分散浪费。特别是综合类创意园区, 随意引入几家创意类企业, 其余企业几乎与文化创意无关, 有些甚至变相为房地产开发项目, 严重偏离创意园原有定位。多数园区业态混乱, 特色不鲜明, 产业间缺乏有机联系, 无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导致园区总体产值低下。创意类企业业务也比较传统, 少与高新科技结合, 不少园区文化艺术味变浓了, 但文化消费水平仍然较低, 园区产值未能达到中心城区土地应有的溢出价值。
目前, 羊城创意产业园入驻企业100多家, 2012年产值约10亿元, 园区业态主要为:文化传媒, 企业数量约占20%;信息科技, 约占11%;艺术设计, 约占58%;配套服务, 约占11%。虽然产业类型多样, 但产业之间内在联系不大, 产业链不完整, 产值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 管理模式落后, 经济效益偏低
盈利是创意园的核心目标, 如何尽快收回投入成本, 并达到利润最大化是园区业主最关心的问题。目前广州市创意产业园多数还是依靠传统的招租模式运营, 少数园区通过举办展览、活动创收, 收入来源单一。出租面积大小、租金单价高低成为影响收入的主要因素, 而受城市规划所限, 建筑面积一般难以变化, 租金每年也只能按一定的比例上调, 创意园经济效益难以实现裂变式发展。
三、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转型升级途径
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已进入低速期, 然而作为国家重点发展产业, 只要转变发展思路, 勇于改革创新, 仍有较可观的前景。
(一) 明确发展思路, 做好总体规划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应与时俱进, 有明确的发展思路, 把总体发展规划放至第一位。首先, 总体规划应有前瞻性与可行性, 园区的发展定位、功能布局应与现在及未来一定时段内的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相吻合, 与城市区域功能布局相衔接。园区土地开发利用应符合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 如不符合, 要善于利用政策向行政部门申请调整。其次, 公共空间、基础设施规划应能满足未来企业发展的需求。
羊城创意产业园升级改造就是个典型案例。过去园区发展定位相对低端, 并不符合广州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要求。近年来, 羊城创意产业园化挑战为机遇, 抓住广州市建设国际金融城、天河智慧城的契机, 提出“打造文化、科技、金融相融合产业园”的发展思路,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 承接金融城的外溢功能。同时, 利用“三旧改造”政策, 向政府提出改造申请, 并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 调整后土地性质将改为商业用地, 容积率也提升至4.8, 建筑面积可达64万平米。规划后的羊城创意产业园是一个高品质的城市文化产业区, 更符合城市总体发展规划要求, 满足金融城地区综合性的公共服务需求, 与金融城起步区形成功能互补, 同时也提高土地的产出价值, 体现节约集约用地原则。
(二) 优化产业结构, 完善功能布局
创意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 进而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2014年初, 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 财政部、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也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 意在促进多产业融合, 提升文化产业的附加值。显然, 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经济、科技的支撑, 创意产业园应重视产业结构与质量, 摒弃落后、传统、低产值的行业, 善于与当代高新科技相结合。应根据区域文化消费水平, 结合自身优势, 选取特色鲜明、有发展潜质的产业, 同时应注重产业间的有机联系, 积极促进传统文化产业与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 完善业态布局。
羊城创意产业园立足广州国际金融城的高端定位, 结合自身的文化优势, 及时进行产业调整。园区分为金融服务区、移动科技区和文化传媒区, 积极发展文化、科技、金融相融合产业, 重点以移动互联产业中的数字传媒、数字出版、动漫设计、手机游戏等行业为主攻方向, 力争形成文化科技产业集群。产业结构优化后, 园区产值将成倍增长。
(三) 科学运营, 提升收益
创意园区不能仅靠传统的招租模式经营, 应通过提供优质的增值服务、构建高性价比的平台来吸引企业, 通过类似银行的中间业务, 即收取手续费来实现创收。还可通过资本运作实现盈利, 对发展前景乐观的入驻企业, 园区可尝试进行股权投资, 或以物业换取股本模式参与经营。
羊城创意产业园除了物业收租外, 根据园区的定位, 将构建四大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搭建文化金融中介服务平台, 为企业与金融机构的沟通提供便捷途径, 提供投融资引导, 促进金融与文化产业合作, 为企业成长提供“孵化器”;政务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政府政策咨询、查询、审批等业务, 协助企业申请政策支持资金, 建设一站式服务体系, 加强政府与企业间的沟通;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推动文化产业知识产权评估与交易, 加强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文化类无形资产的评估、登记、托管、流转服务。为知识产权持有人及投资者提供交易渠道, 推动知识产权商业化发展;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咨询、开发、试验、推广以及产品研制、设计、加工等公共技术支持服务。通过四大平台建设, 提升园区吸引力, 促进产业间的融合发展, 同时也增加园区的效益。
以下为创意产业园一般发展思路示意图1:
四、结论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之路】推荐阅读:
加工贸易转型07-29
中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论文11-11
加工贸易的转型取舍05-12
贸易模式升级05-24
服务贸易结构升级分析07-13
加工贸易产业05-26
加工贸易出口07-04
加工贸易结构变化07-01
加工贸易合同备案07-02
加工贸易手册申请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