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结构变化

2024-07-01

加工贸易结构变化(共11篇)

加工贸易结构变化 篇1

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基础就是贸易结构, 贸易结构的发展变化, 直接影响着这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活动, 也影响着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对外贸易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同时也面临着挑战。这就需要我们认清严峻的形势, 认真地分析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动规律和发展趋势, 走出一条更好的贸易强国之路。

一、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发展现状

对外贸易结构, 从广义上来说应该包括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方式结构、模式结构以及区域结构。而本文所要研究的是狭义上的对外贸易结构, 即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近年来, 我国的对外贸易在规模上不断扩大, 进出口总额在1980年就已经达到了381.4亿美元;2004年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三年, 进出口总额达到了11545.5亿美元, 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以14.7%的平均增长速度居世界第三。外贸依存度也呈上升趋势, 这说明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在不断增强, 对外部世界的依赖也在增强, 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关联性。

1. 工业制成品远远高于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推行的出口导向战略, 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空间。如今, 我国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以93:7的比值远远超过了发展中国家60:40的平均值, 也高出了发达国家80:20的平均值。

2. 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主要的出口产品。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方面, 通过国有企业的放权改制加快发展乡镇企业, 以机电组装、服装和轻纺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群迅速在沿海开放地区形成;另一方面, 我国加强对外开放引进外资, 加快步伐发展加工贸易, 出口导向产业在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也大大加速, 机电、轻纺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面向国际市场崛起。1986年, 作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的石油, 被服装和纺织品所取代。这标志着我国的出口商品, 已经从以资源密集型为主转变为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二、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规律

1. 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在总出口比重中呈不断增长趋势。

以1980年至2004年间为例, 我国初级产品的出口在总出口比重中从50.3%下降到了6.8%, 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则以不断增长的趋势从49.7%上升到了93.2%。

2. 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在工业制成品中呈上升趋势, 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不断下降。

仍然以1980年至2004年间为例, 在我国的工业制成品中, 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虽然一直居主导的地位, 但已经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从1980年的75.9%下降到了2004年的46.5%。然而, 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工业制成品中所占的比重, 由1980年的21.8%到2004年已经上升到了53.3%。要强调的是, 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在工业制成品中所占的主导地位, 首次被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取代是在2003年。那时候, 两者之间的差距并不大, 但却足以说明了这一层次上的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在不断优化。

三、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发展趋势分析

1. 保持我国外贸稳定协调的增长。

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的大起大落必然会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因此要保持其稳定协调的增长。

2. 加快转变我国外贸的增长方式。

要在实践中建立起科学的外贸发展绩效考核体系, 引导地方和企业处理好规模与速度的关系, 以及质量与效益的关系。要转变原有的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 把外贸的发展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与效益上。

3.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中。

要想实现我国外贸效益的最大化, 就必须力争使得我国在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经济组织中取得更多的话语权, 力争到对我国有利的国际贸易规则。

4. 同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互利共赢。

我国要继续坚持走和平的发展之路, 妥善处理与世界各国的贸易摩擦, 力求同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互利共赢, 为我国的外贸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我国在经济发展初期凭借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 大力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外出口, 这是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和技术要素, 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对外贸易出口中的比重随之呈现出上升趋势。尤其在我国加入到世界贸易组织中后, 贸易结构有了提升, 贸易格局有了大幅度的改变, 我国正在以一个世界大国的姿态参与到世界经济大舞台中。但是, 机遇与挑战并存, 我国的贸易强国之路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孙光金.河北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11.

[2]阮娴静.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9, (3) .

[3]丁冰.我国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加工贸易结构变化 篇2

一、对外贸易额

对外贸易值是以货币表示的一国/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个财政)的出口值(额)与进口值(额)之和。

由表1可知,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从2003年至2008年迅速增长,2008年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所以对外贸易总额出现下降,在2010年后又出现上涨,说明我国对外贸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影响,但仍然掩饰不了其强劲的增长势头。

表12003-2012年1-3月中国进出口总体情况

金额单位:亿美元

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从表2中可以看出,我国对外贸易商品进口总额是大幅上升的,并且不管是对于初级产品还是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总额也都是大幅上升,并且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在我国的总进口额中对于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是占很大比重的,近年来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比重在慢慢的下降。初级产品的比重在逐年增加,在初级产品中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燃料两者所占比重较大。从这些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十分发达,对国外产品的依赖程度较大,我们要加大提高自身的生产力,减少对外国产品的进口。

从表3中可以看出,我国商品出口的金额每年都在增加,其中工业制成品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很大,且这个比重逐年增加,其中机械及运输设备和杂项制品两者所占比重最大,表明我国的机械技术在不断的提高,国际竞争力在增强。初级产品比重正在逐年减少,表明我国的初级产品生产技术在不断的提高。

表22006-2011中国进口商品结构

金额单位:亿美元

表32006-2011中国出口商品结构

金额单位:亿美元

三、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是指一定时期内其他国家/地区在一国/地区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从表中可以看出,近十年来日本是我国最主要的进口国,同样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中国的进口额中占了很大比例,但这个比例在下降。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国是美国,同样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在中国的出口额中占了很大比例,但这个比例在下降。与此同时,中国近年来加强了与一些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并且中国同这些国家的贸易额的比重正在上升,从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目标。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同中国台湾的贸易非常频繁,不仅是因为台湾岛物产丰富,也是因为两岸共同发展的美好前景促使的,中国大陆与香港的贸易也很多,这也带动了双方的经济,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表42004-2011月中国进口国别(地区)

表52003-2012年1-3月中国出口分国别(地区)

四、对外贸易依存度

贸易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篇3

气候变化谈判与多哈回合谈判具有一个相通之处,那就是要纠正现有规则的不平衡。

2008年9月24日,在WTO每年一度的公共论坛上,贸易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成为讨论的主题。可以肯定,如果今年的公共论坛再晚两个星期举行,其主题必然是金融危机对贸易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加剧使2012年哥本哈根谈判成功的希望愈发渺茫。不管未来形势如何发展,作为论坛的见证者,记者谨将几位权威人士的观点罗列如下,供读者参考。

印尼贸易部长冯慧兰

贸易量的增加可能对环境不利,也可能对环境有利,比如清洁技术可以通过贸易得到推广。各国首先需要在多边气候变化谈判的目标和途径上达成一致,然后才能找到与其相适应的贸易手段。然而,许多国家已开始制定各种各样以环境为目的的贸易政策。有的是因为担心国内产业丧失竞争力,有的是担心发生碳泄漏。其结果是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面临越来越多的障碍。

丹麦气候变化谈判首席谈判代表贝克尔

气候变化谈判主要需解决五个问题。一是全球减排的长期和中短期目标。二是减缓问题,难点是如何界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三是适应问题。四是资金问题。五是技术问题,尤其是如何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转让的问题。如果错过了哥本哈根会议的机会,势头很难再拾。要打破谈判的僵局,赢得发展中国家的信任,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必须带头做出承诺。

新西兰外交部气候变化问题大使梅西

贸易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可以有三个方面。

第一,贸易是保护手段。削减温室气体排放是要产生经济代价的,尤其是对先行的国家。因此,在气候变化谈判达成协议前,国内产业享受一定的贸易保护是合情合理的。

第二,贸易是胁迫手段。就是在预见到明年谈判可能失败的情况下,各国纷纷通过贸易手段来进行对抗,以期逼对手就范。可以断定,这种办法是不能奏效的。

第三,贸易是刺激和支持手段。贸易在这方面可谓大有用武之地,例如减少化石燃料、寻找新能源和新科技、降低技术转让壁垒等。

只有各国都认识到达成气候变化谈判协议的收益大于付出,才能使贸易更大地发挥刺激和支持的作用。

WTO总干事拉米

第一,常识性的看法是贸易增加导致碳足迹增加,因为更多的贸易意味着更多的运输,而更多的运输便带来更多的排放。这种看法未必准确。贸易所需的运输主要由海运承担,而海运的排放量相对较少。而且,内在规律会将贸易导向排放少的地方。

第二,碳税、排放交易等贸易措施是否合法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关键是要首先在环境领域达成共识,贸易领域可以根据环境领域的共识进行调整。

第三,最大的问题是政治问题。如何实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目前争论的焦点是新兴经济体。他们的承诺很重要,否则不可能有共同的解决之道。但他们对整个体系缺乏信任,很难做出政治上的承诺。为此,必须保证游戏规则的公平与公正。

加工贸易结构变化 篇4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突飞猛进, 成为世界贸易大国。进出口总额逐年上升, 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36418.6亿美元, 增加了176.4倍。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由1978年的0.78%上升到2011年的9.93%, 上升了12.7倍。从进出口总额在世界进出口总额的排名看, 由1978年的第29位上升到1998年的第11位, 1999年~2010年, 我国进出口总额一直位于世界前十位之内, 2011年更是跃至世界第2位。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商品结构的演变

我国进出口贸易商品主要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类。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初级产品的出口总额呈递增趋势, 从1980年的91.14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1005.45亿美元, 增加了11.0倍;出口比重明显下降, 由1980年的50.30%下降到2011年的5.30%。

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总额也呈递增趋势, 从1980年的90.05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17978.36亿美元, 上升了199.6倍;出口比重显著上升, 由1980年的49.70%增长到2011年的94.70%。1981年, 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首次超过了初级产品;此后, 除1985年外, 工业制成品在我国商品出口中都处于主导地位。

1.1.1 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额比重呈现剪刀差

1980年~1984年, 我国初级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先下降后上升, 而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先上升后下降;1985年~2011年, 初级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而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则越来越大, 二者呈现出明显的剪刀差, 且差距越来越大。

1.1.2 出口工业制成品内部结构的不合理

工业制成品分为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改革开放以来, 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总额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总额都呈上升趋势, 但前者占工业制成品总额的比重越来越小, 后者占比越来越大:前者占比由1980年的75.90%下降到2011年的43.56%;后者占比由1980年的21.80%上升到2011年的56.54%。但是, 这一比例仍不合理,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此外, 近几年来, 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长速度有放缓的趋势:2003年~2011年的8年时间里, 资本密集型产品占工业制成品总额的比重从51.4%增长到56.54%, 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20%。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口贸易商品结构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 从进口额来看, 我国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都保持增长态势。从二者分别占进口总额的比重来看, 1980年~1982年, 初级产品占比增加, 工业制成品占比减少, 二者之间的差额呈缩小趋势;1983年~1985年, 前者占比急剧减少, 后者占比急剧增加, 二者之间的差额呈明显扩大趋势;1986年~2011年, 前者占比呈增长态势, 后者占比呈减小态势, 二者之间的差额逐渐缩小。

1.2.1 初级产品进口额呈递增趋势, 但占进口总额比重的变化不大

我国初级产品进口额从1980年的69.59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6042.69亿美元, 增加了86.83倍。从初级产品占进口总额的比重看, 1980年~1982年, 初级产品进口额的比重波动不大, 保持在34%~39%之间;1983年~1986年, 比重明显下降;1987年~2003年, 比重比较平稳, 在13%~21%之间;2004年~2011年间, 除了2009年经济危机导致比重下降外, 初级产品进口额的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 2011年该比重达到了34.66%。

1.2.2 工业制成品进口额呈递增趋势, 在进口总额中比重较高, 但波幅较小

我国工业制成品进口额从1980年的130.58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11392.15亿美元, 上升了87.24倍。但进口比重由1980年的65.23%增长到2011年的65.34%, 变动微小;具体地, 1980年~1982年, 工业制成品进口额的比重连续下降;1983年~1986年, 比重明显上升;1987年~2004年, 比重比较平稳;此后, 工业制成品进口额的比重介于65%~78%之间, 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2 优化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对策建议

2.1 合理发展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劳动力资源丰富,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不仅有助于缓解人口众多带来的就业难问题, 而且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但是, 过分强调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不利于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因此, 要注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合理发展, 将劳动密集与高新技术结合起来, 加大技术投资, 加快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 促进产业调整升级,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增强竞争优势。

2.2 提高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出口总额总体呈上升趋势, 但是, 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占工业制成品总额的比重仍然不高, 在60%以下;尤其是近几年来, 该比重增长有放缓趋势。为了摆脱这种困境, 提高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要大力促进其向以知识和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型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 促进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并购、重组, 扩大企业的经济规模, 提高产业集中度, 提升企业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 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 技术创新的实施, 要求企业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 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提高产品质量, 开发和生产新产品, 提供新的服务。

2.3 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在我国进口贸易中, 原材料占有较大的部分。为了减少原材料的进口额, 弥补我国原材料供应不足, 要积极寻找原材料替代品,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第一, 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力度, 提高科研经费, 对高新技术的研发给予重点支持,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攻关, 争取实现突破。第二, 对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实行激励体制, 给予政策扶持, 例如适当的税收减免政策和优惠扶持政策。第三, 要加强与国外高新技术企业的合作与交流, 积极引导外商在我国投资, 例如设立研发机构、直接向企业注资等。

参考文献

[1]杨飞虎.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学术论坛, 2007 (5) .

[2]马常娥.动态比较优势与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J].当代经济研究, 2010 (5) .

[3]肖艳霞, 刘江涛.国际竞争优势理论及借鉴与建议[J].决策探索, 2011 (7) .

[4]何春燕.贸易大国背景下优化我国贸易结构的政策选择[D].浙江:浙江工商大学, 2006 (1) .

[5]周惠.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基于竞争力视角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08 (3) .

[6]张辉.中国贸易结构优化路径选择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 2010 (5) .

应对气候变化发展绿色出口贸易 篇5

自2009年以来,我国就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如果发达国家付诸实施碳关税政策,那么中国能源密集型工业出口产品将会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因此,碳关税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而碳关税征收问题也成为了当前学术界的一个重要新兴研究领域,国内外经济学界对碳关税的关注不仅越来越强烈,而且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周长荣出版的《碳关税对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影响效应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一书,把这样一个热点问题与中国工业品出口问题联系起来研究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该著作资料翔实,周长荣博士在参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碳关税及环境与贸易理论进行了梳理和归纳,系统地总结综述了国内外对碳关税与碳交易问题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碳关税影响出口贸易的作用机制,阐述了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与出口产品碳排放现状,运用计量模型测算和实证分析了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对中国高耗能出口工业品产生的影响程度,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了政策制定依据。

在全球气候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下,如何处理好环境保护与贸易出口及发展的关系,是一项十分紧迫的课题。作者从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视角深入研究了各国對碳关税政治经济利益的冲突与博弈,并分别探讨了发达国家低碳产业发展的主要政策与措施,吸收借鉴国际经验,对碳关税对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影响效应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概括,提出的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应对碳关税的策略与建议,对中国削减碳排放、发展低碳产业结构以及低碳出口贸易具有重要现实指导作用,其观点具有创新意义。

对于目前我国为有效削减碳排放而建立的碳排放交易市场,该书作者提出我国应建立以发改委作为监管主体,环保局、碳交易机构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合监管机制。在这个监管机制中,要明确各监管部门的职责权限以及制定部门间的相互协调机制。做到各监管部门能够共享碳排放市场的碳交易信息,实现监管权力的制衡与约束,避免出现监管真空或监管权力过度集中的弊端,从而避免和消除碳排放交易市场可能存在的监管盲区。同时,还要发展和培育第三方监督独立机构,通过第三方独立监督机构起到的市场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克服体制的弊端。另外,还应重视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碳金融体系,规范节能减排考量体系,获取和积累碳交易和碳金融经验,为我国参与国际碳交易掌握更多主动权。

总之,周长荣深入研究了碳关税对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效应,并对碳交易市场的监管和碳金融的创新内容提供了一种全新思路,对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来说意义重大,对我国建立和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空间格局,以及节约资源的循环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来说是一种有益探索。

加工贸易结构变化 篇6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 我国国际贸易合作也迅速增加。近几年, 我国在大力鼓励发展国际贸易之时, 却很少有人对我国国际贸易的结构转变问题做出专门探讨。对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研究, 不但可以为我国制定进出口贸易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而且有利于我国在国际贸易方面的发展, 促进国际贸易的不断完善。本文在国际贸易结构变化的大背景下分析我国现行国际贸易结构及其存在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转变我国国际贸易结构的战略措施, 以期从质上提升我国国际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从而发挥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国际贸易结构变化趋势分析

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 全球经济重心逐渐向服务业转移, 国际贸易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根据相关调查和统计:“在国际贸易构成中, 运输和旅游国际贸易所占的比重相对下降, 通讯、保险、广告、技术、租赁、管理等国际贸易所占的比重在不断提高, 尤其是高技术产品中的附加值的不断增加, 其商品也越来越趋向于服务密集型。”从实际发展转变来看, 发达国家的经济越来越“服务化”, 这已经是客观事实, 同时说明这是时代的需要和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据粗略估计, 发达国家约占在国际贸易中3/4的份额。有数据表明:“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国际贸易出口国, 在电信、数据处理、银行、保险等新兴服务项目中具有明显优势。世界许多国家出于自身的经济安全考虑, 对国际贸易实行保护主义政策, 普遍构筑了贸易壁垒, 对美国国际贸易的扩大构成强大的威胁, 因此, 几年前, 美国就向关贸总协定提出要求解决国际贸易的问题。”

绿色环保环保理念和环保产品大量增加服务贸易经济贸易服务化内容明显增多电子科技高科技产品和高科技贸易手段

数字信息纸质形式被数字化资料所代替

图1国际贸易发展趋势

事实上, 国际贸易结构变化实际上是贸易结构的健康提升, 集中体现在传统国际贸易比重持续下降, 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特点的新兴国际贸易发展迅速。正如专家分析:“国际贸易多边框架的制定, 是关贸总协定在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发展问题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它将使缔约方对服务市场的保护与多边谈判, 加强人员交往与信息流通, 特别是知识产权、技术转让、数据处理、咨询、广告等服务行业的贸易逐步自由化, 有利于加速国际贸易的发展。”当今世界国际贸易发展趋势来看, 环保产品风靡全球、无纸贸易逐步盛行、管理贸易发展迅速。联合国1992年的“环境与发展会议”显着地增强了世界人民的环保意识, 推动了电器、能源、建筑、石化等工业部门的变革。这无疑是国际贸易结构健康提升的具体体现。同时, 人类对健康无害的绿色产品的需求量明显上升, 突出的反映出人们“绿色”意识得到了显着提升。由此也推动了绿色食品、绿色空调、绿色冰箱、绿色汽车、绿色电脑等产品的出现, 促使防治污染、节能、信息服务等形成一个新兴的庞大产业。环保产品征收低关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加速了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在此基础上,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在国际贸易活动中, 传统贸易过程中的各种纸面文件和单据的使用量逐渐降低, 信息化程度逐渐提高, 信息的反馈速度进一步加快, 不但可以及时得到大量的商业信息, 而且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减少了国际贸易中出现差错的几率。另外, 国际贸易需要国际经济的协调管理, 对国际经济组织来讲, 需要政府站在国家宏观经济利益的高度, 从国内外政策出发, 通过行政管理的措施对国际贸易活动进行的干预, 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

三、国际贸易结构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贸易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良好的国际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反之则具有阻碍作用。相关统计显示:“20世纪80年代后, 国际贸易正以高于商品贸易的速度增长, 10年间增长1.5倍。1993年, 世界商品贸易额比上年减少2%, 而国际贸易额却增长3%。由于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西方国家受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的影响而先后陷入衰退, 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连年下降, 国际贸易增长率从1989年的7%下降到1990年的5%, 1991年又下降到3%, 1992年上升到4.5%, 1993年又降至2.5%, 1994年回升到5%, 1995年增长到7%左右。”然而, 由于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的不平衡, 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 各集团之间的非公平垄断竞争和矛盾加剧, 非成员国也感到自己的贸易空间在不断缩小, 为了扩大出口, 保护市场, 需要加强对贸易的单边管理和与集团之间的贸易协调管理。

20世纪80年代国际贸易的速度增长高于商品贸易20世纪90年代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明显下降

21世纪10年代国际贸易的范围和总量迅速增加

变化原因我国外贸受国际贸易结构的影响

图2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反映其影响

综上分析, 国际贸易发展的总趋势, 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对出口贸易的发展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其机遇主要是:“有利于扩大出口、有利于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其挑战主要表现在:增加了我国出口贸易的障碍、增加了我国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的难度。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使得我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将面临着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在引进外资方面, 可能会出现新的竞争对手。

四、结语

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相对滞后, 服务结构发展严重不平衡, 为避免重蹈货物贸易发展覆辙, 需在发展初期即对国际贸易结构的改善给予高度重视。我国经济和货物贸易经多年扩张, 遭遇能源资源瓶颈, 贸易摩擦日益增多, 迫切需要发展国际贸易, 转变贸易和经济增长方式。

参考文献

[1]潘菁.国际贸易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J].当代财经, 2005, (4) .

[2]连金秀.我国国际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 2008.

加工贸易结构变化 篇7

一、中输美商品结构变化情况

笔者根据联合国US COMTRADE数据库, 对2002—2012年中输美商品数据进行统计, 得出以下结论:

1.2002—2012年, 中输美出口额前五位的商品大类保持不变, 分别为:机电产品;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已加工的羽毛及其制品、人造花、人发制品;贱金属及其制品;鞋、帽、伞、杖、鞭及其零件;以家具、玩具为主的杂项制品。

2.11年间, 机电产品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由37.47%上升至46.40%, 上升幅度较大, 出口额占对美出口总额的近一半, 是第一大类出口产品;纺织类商品为第二大类出口商品;除机电产品之外的四类主要出口商品所占比重维持在30%以上, 但近年来一直呈下降趋势。

3. 出口额排前五位的商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如纺织、贱金属、塑料、橡胶及其制品和家具、玩具等。另一类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 如机电产品。中输美的机电产品主要为通讯设备和家用电器, 如手机、便携式电脑、电视机、收录音机、微波炉和家用电动器具等, 出口产品大多为低科技含量的低附加值产品, 高新技术类机电产品所占比重不高。

据美国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 2013年中输美前几位产品保持不变, 其中机电产品所占份额同比增长3.9%, 其他几类产品变化不大 (具体见表1) 。

数据来源:联合国US COMTRADE

二、美输中商品结构变化情况

2002年, 美输中出口额排前五位的商品为机电产品、化工产品、运输设备、光学仪器和塑料、橡胶及其制品。2012年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出口额前五位的商品分别为机电产品、植物产品、运输设备、化工产品和光学仪器。据美国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 2013年美对中出口额前三位商品为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和植物产品, 分别占比19.3%、18.9%和14.0%。近年来, 美输中商品结构变化呈现以下特点:1.2002年, 美对中出口的机电产品一枝独秀, 所占比重为41.02%, 而近年来该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 与其他主要出口产品差距已不断缩小;2.植物产品取代塑料、橡胶及其制品, 成为美输中主要产品;3.2012年的数据显示, 美输中前五位商品除植物产品外, 其他都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

数据来源:联合国US COMTRADE

三、中美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原因

2002年至今, 中美双边贸易商品结构总体表现为美国不断向中国出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 中国主要向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呈互补型贸易结构, 但仍存在一定的产业内竞争, 机电产品是中美双边进出口的最主要产品, 所不同的是中输美机电产品份额逐年增长, 美输中机电产品份额逐年下降。探索中美贸易商品结构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解释:

1. 两国资源禀赋差异

根据资源禀赋理论, 各国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不同, 即存在相对禀赋差异, 由此产生的价格差异引致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中国人口众多, 劳动力相对丰裕;美国属于资本、技术丰裕型国家, 这决定了中美贸易互补型商品格局。尽管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 但短期内还无法赶上欧美等发达国家水平, 中美两国的资源禀赋现状还将维持很长一段时间。可见, 中美双边贸易结构总体呈稳定发展态势。

此外引人关注的是, 近年来植物产品一跃成为美输中的重要产品。这归根于美国农业机械化、高水平运作, 转基因技术的广泛应用, 从而使得美国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 而不能简单地划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因此, 从这个角度来看, 中美双边贸易商品结构还是由两国资源禀赋所决定的。

2. 产业转移引致双边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

产业转移理论认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 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 把部分产业的生产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随着美国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逐渐淘汰了低端机电产品的生产环节, 而将相关产业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 从而使得双边机电产品贸易表现为产业内贸易。

尽管机电产品是中美双边贸易的第一大类产品, 但中美相互出口的机电产品存在很大差异, 美输中机电产品以大型计算器设备及零部件、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为主, 代表当今世界领先技术、工艺、制造水平;而中输美的机电产品主要以家电产品、轻工业日用品为主。两国间的机电产品贸易存在一定的竞争, 更多表现为互补性。产业内贸易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中美贸易摩擦。

3. 伴随中国产业结构升级, 输美商品结构趋于优化

中输美主要有两类产品, 一类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 如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另一类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如纺织品、轻工业品。如表1所示, 对美输出机电产品比重逐年提高, 由37.47%上升到46.40%, 而纺织类、家具和玩具类、贱金属类和鞋、帽类产品出口份额由2002年的37%下降到2012年的31%。尽管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美国市场仍然具有很大优势, 但是近年来来自墨西哥、越南、老挝等国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剧。在外部竞争压力增大和内部产业结构升级的新形势下, 中国对美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产品结构趋于优化。

四、中美贸易发展趋势展望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拥有巨大的市场和难以估量的发展潜力, 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和科技最发达的国家, 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促进两国贸易持续健康发展, 将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可以预见的是, 中美两国经济对彼此的依赖性还将继续增强, 下文对双边经贸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1.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 美国经济陷入低迷状态, 随着美国经济复兴计划的实施, 2013年以后美国经济开始出现温和复苏迹象。美国国内的失业率开始降低, 消费者购买力稳步增强, 市场也更加活跃, 这为中国扩大对美出口市场份额奠定了更加广泛的基础。可以预见, 今后几年中美双边贸易额还将继续扩大, 与此同时, 美中贸易逆差也将继续扩大。

2.我国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短期内还无法彻底改变中美贸易格局, 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 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仍将是中国输美的主要产品, 但是不排除少数领域 (如通讯设备) 生产技术能与美国抗衡。

3.2013年, 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中美贸易地位发生重大转变, 美国希望继续保持其贸易强国的地位, 会不断对中国施压, 中美间的贸易摩擦还将随之增加。

参考文献

[1]马萍, 师范铮.中美贸易失衡深层次原因分析及中国的应对措施[J].税务与经济, 2013 (2) :38-42.

[2]刘红.中美贸易摩擦的新趋势及原因分析——基于中美商品结构的视角[J].对外经贸实务, 2013 (8) :41-44.

加工贸易结构变化 篇8

金融服务贸易是服务贸易进出口的一部分, 虽然现阶段其占比例很小, 但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必然会对其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第二产业的制造业有非常大的冲击, 让人们认识到了发展制造业不可能成为我们的长久目标。金融是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 在贸易中的进出口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能力, 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 会进一步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 我们应该提高管理水平, 走与实物出口相同的道路, 使我国成为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的核心国家, 进一步促进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金融服务贸易限制全面解除以后, 金融自由化不断加深, 使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在竞争的环境下得到迅速的发展。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贸易量明显萎缩, 金融服务贸易在服务贸易中的占比仍然很低, 但这并不是根本性的影响。除了总额的上升以外, 出口额度从2003年开始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 这应该得益于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和“走出去”的战略思想体制的影响。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 将保险服务与金融服务作为两个不同的统计项目分列出来, 使统计数据更加具有针对性。

1 产业结构演变的度量

衡量产业结构的变动, 并没有采用传统上的度量方法, 而是采用更加能反映具体产业变动情况的Moore结构值。一般的指标仅将各产业份额变动的绝对值简单相加, 并不针对某个具体产业变动的情况, 也不分辨结构演变中各产业的真实方向变化。这一种结构变化值来衡量产业结构的演变, 以向量空间中夹角为基础, 将各个产业视为一组同等数量维数向量, 把两个时期间两组向量间的夹角作为代表产业结构变化程度的指标。计算式为

式中Mt表示Moore结构变化值Wt, t表示t期第i产业所占比重, Wt, t-1表示t-1期第i产业所占比重。定义不同时期产业向量之间变化的夹角为θt, 那么就有:

θ越大, 表明产业结构变化的程度也越大, 该指标更细致、灵敏地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化的过程与程度。本文选取1979~2008年中国三个部门产业结构数据, 分别计算各年度的Moore结构变化值, 以及各年度的θ度数, 结果如图1所示。其中, 1979~2008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2 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波动的因果关系检验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Granger causality test) 可用于确定经济时间序列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也要求经济时间序列变量具有平稳性特征。因此, 在实证检验和建模之前首先检验经济时间序列变量的平稳性。

2.1 经济时间序列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这里采用ADF (Aug2ment Dickey2Fuller) 检验, 该方法可以保证方程中的εt一定是白噪声, 因而得到普遍应用。

注:D (θtt) 、D (Ct) 表示θt的一阶差分。表1显示变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有单位根的原假设, 即在相应的显著性水平认为变量是稳定的。

2.2 经济时间序列变量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金融服务贸易存在着如此巨大的贸易逆差, 从2003年到2008年, 在华外资银行的资产规模增长幅度达247.7%, 外资银行的资产规模占我国银行业机构总资产比例的3.75%。由于我国的金融机构也在积极奉行“走出去”的战略思想, 银行业通过积极并购、设立新机构等方法, 深度拓展了海外市场。经济时间序列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是伪回归现象, 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格兰杰因果检验。常用的格兰杰检验模型为:

式中αi和βj是常数, εt是白噪声。因而x是y的格兰杰原因等价于βj不全为零。由于格兰杰方法对模型中变量所取的滞后期长短异常敏感, 应避免滞后阶数选择的主观随意性。本文采用ACI准则确定最优滞后期为1, 对θt和Ct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结果见表2。

由此可见, Ct不是θt的显著原因, 而θt是Ct的显著原因。因此, 在中国产业结构演变是影响金融服务贸易波动的显著原因而金融服务贸易波动并非是影响产业结构演变的显著原因, 二者不存在明显的互馈关系。

3 结论

由以上实证分析结果, 可以得到如下几点结论:

第一,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实践表明, 金融服务贸易的波动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客观现象。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增长一直处于不断的上下起伏的周期性波动之中, 金融服务贸易波动的这种转变主要是由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决定的。产业结构的演进引起金融服务贸易波动的原因必须从产业结构内部的变化所产生的效果中去寻找。由于不同的产业结构整体效益不同, 因而可以导致金融服务贸易的不同增长速度, 产业结构对金融服务贸易增长的影响是通过结构效果来实现的, 所谓结构效果是指由于结构变化所带来的经济效果。

第二, 产业结构演变是影响中国金融服务贸易波动的重要原因。对产业结构进行适度的优化调整, 可以保障金融服务贸易的平稳增长;而另一方面, 一旦产业结构的变化超出了金融服务贸易增长规律的范围, 就会导致金融服务贸易较大幅度的波动。金融服务贸易波动的成因, 除产业结构演变因素外, 还取决于金融市场的开放水平, 当然, 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参考文献

[1]ENGLERF, GRAN GER C WJ.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representation, estimation and testing[J].Econo-Met-rica, 1987, (2) :251-276.

加工贸易结构变化 篇9

20世纪70年代开始, 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并意识到气候变化的严重性。减缓气候变暖开始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和战略选择。

一、文献综述

(一) 全球气候变化相关文件形成

近百年来, 地球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 我国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趋势一致。全球气候变暖成为全世界必须面对并及时处理的重大问题。

1972年,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的产生: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 会议就共同采取行动, 保护地球环境达成一致。

1992年6月, 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确立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规定个缔约方均有义务采取共同行动应对气候变化。

1997年, 第三次缔约方大会, 通过了《京都议定书》, 并引入联合履行 (Joint Implementation, JI) 、清洁发展机制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 和排放贸易 (Emissions Trading, ET) 机制。中国于1998年5月签署该协议。

2005年, 第十一次缔约方大会, 大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执行决议, 决定启动针对2012年后各国温室气体减排责任的谈判进程, 并开始商讨减缓全球变暖的中长期战略。

(二) 环境与贸易的关系研究文献

贸易与环境尽管是相互独立的两个领域, 但两者之间是存在密切联系的。因为保护环境的相关规则被用于限制贸易进出口上面, 形成国际贸易所必须遵循的法则。环境规制已经成为世界贸易中新的贸易壁垒。

1. 国外对环境与贸易的关系研究。国外对环境与贸易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国际贸易对环境质量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方面, 主要观点为, 一国具有环境禀赋时, 在其出口贸易中, 就会出口含有较多污染物的产品。然而大国对于产品环境标准的规定, 有可能会对参加贸易的穷国产生影响。

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环境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有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EKC) , 即环境和收入之间呈现倒U型, 说明低收入阶段环境破坏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加剧并达到最高点, 然后开始下降。

2. 国内对环境与贸易的关系研究。

国内学者对环境与贸易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 1993年才开始涉足问题研究, 研究方向大多是低碳经济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龚韵秋、陈晓庆 (2010) :我国对外贸易在面临发达国家实施碳关税、出口贸易结构低端化、技术限制、“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等诸多困境, 我们应该采取适合的行动, 打破困境, 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在低碳经济下的可持续发展。

胡伟辉 (2010) :环境成本内部化理论的提出, 为解决国际贸易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指明了一条道路。但是环境成本内部化使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 必然影响我国外贸出口。各有关方面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应对环境成本内部化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 从各个角度说明环境与贸易的关系, 环境规制也将为各个贸易国家所运用, 成为新的贸易壁垒。

二、气候规则变化下的国际贸易规则调整

面对国际气候变化形势, 国际贸易也将形成新的贸易规则。

(一) PPMs标准

PPMs (Production Process and Methods) 标准的生产, 从广义上来讲, 指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生产方法应当符合特定技术要求或标准, 狭义上来讲, PPMs标准特指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生产方法应当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PPMs标准本身并不对贸易产生任何影响, 但它是许多国家采取贸易限制措施的重要依据, 如果其目的是为了环境保护, 将会导致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不一致。

(二) 环境标志

环境标志亦称绿色标志, 是指由政府部门或公共、私人机构向有关厂商颁发证书, 证明其产品的生产、使用及处置过程符合环保要求, 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 或有利于资源再生和回收利用。环境标志一般由政府授权给环保机构来实施。

(三) 环境关税

环境关税是指以贸易保护的名义对进口商品所征收的关税。随着环境保护的兴起, 全世界许多国家都开始征收环境关税, 通过关税的形式把环境污染费用有效地分摊给污染者承担, 使环境费用在商品中内在化。

三、气候规则变化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为减缓全球的气候变暖, 中国也必须承担起责任, 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为环保贡献力量。但是由于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 高耗能产业仍然是我国支柱的产业, 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根据2009年世界能源机构关于CO2排放量的统计, 世界主要的经济体每创造一单位GDP排放的CO2千克数统计 (图2) 中, 中国的排放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并处于前列。说明中国目前是一个CO2排放大国, 经济增长对于高耗能产业的依赖程度大。

结合以上资料分析, 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 工业化进程加速, 重工业和高耗能工业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但是依照目前的技术水平和发展规模来看, 不可避免的产生巨大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同时, 在贸易方面还必须要面对国际贸易在环境方面的规制。气候变化下的贸易规则变化对中国对外贸易主要有以下几点影响:

(一) 比较优势的丧失

中国是一个加工制造品大国, 许多年以来都是以较低的价格维持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较强的竞争力。由于中国技术的落后, 资本利用率和资源利用率都较低, 相比较于发达国家, 生产相同量的产品我们需要更多的资源和劳动力, 中国产品有可能面临较高的环境税。中国产品附加环境税后, 价格提高, 丧失在国际市场上低价的优势, 丧失国际竞争力。

(二) 多方面的贸易壁垒

在气候变化的条件下, 越来越多国家注重环境标准。中国出口的产品将面临环境标准和技术安全标准等多重标准的检验。中国过去高速发展经济的几十年中, 很少考虑环境污染问题, 许多生产厂商也在生产过程中不具备环境保护的相关措施。而现在, 为达到相关标准, 厂商不得不增加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投入, 全程按照环境标准的要求进行操作, 进而产品价格被推高, 厂商在国际市场处于不利地位。世界贸易多方面的贸易壁垒提高了对进口商品的要求, 中国作为较大的出口国, 无疑将在多方面增加产品生产成本, 以满足贸易要求。

四、应对气候规则变化,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调整的讨论

面对全球采取共同行动减缓气候变暖的责任和气候规则变化下贸易规则的变化, 中国现有的贸易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需求, 如果不作改变, 我们即将面临自身的发展困境和中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丧失。中国对外贸易的调整是关键而又迫在眉睫的。关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而做出贸易结构的调整, 个人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 货物贸易结构的调整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 我们国家依靠丰富的资源和廉价劳动力, 在国际市场以价格优势而取得极大的竞争力。我国生产的出口产品中, 大多是依赖于资源的高耗能、低技术产品, 在国际市场售价较低, 生产者获得微薄利润, 然而却对国内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伤害。伴随国内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气候规制下的贸易壁垒, 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得不进行调整。在技术发展的主导之下, 逐步放弃原有的产业结构, 形成以自主创新、高技术、清洁能源为主的产品生产结构。一方面减缓或恢复我国生态环境所遭受的破坏, 另一方面, 在日益严峻的环境规制下, 可以避免我国出口贸易的困境, 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积极发展, 增加经济收益。

(二) 服务贸易结构的调整

我国服务贸易都以传统的旅游、运输等行业作为支撑其主要属于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而资本密集型服务如航空、通讯、建筑以及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如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部门发展缓。我国的服务贸易仍然以传统落后的方式增长。调整服务贸易结构, 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和技术投入。在服务行业投入大量资本, 引进高新技术人才, 促进服务行业迅速发展, 以此带动对外贸易的发展, 缓解环境规制给我国对外贸易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 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协调

我国传统对外贸易中, 服务贸易占比较小, 占比较大的货物贸易又是以高耗能产品为主导, 因此, 贸易结构的调整也包括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之间比例的调整。增加服务贸易占比, 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居趋势, 也是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强永昌.环境规制与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谷祖莎.绿色屏障——国际贸易中环境问题与中国的选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3]吴先华.气象经济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10.

[4]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CO2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10.

[5]龚韵秋, 陈晓庆.低碳经济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挑战分析[J].中国商贸探索, 2010, (14) :174-175.

浅析近代经济结构变化 篇10

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使中国把封闭的大门被迫打开,逐渐融入这个潮流,因此我国独立发展的封建经济开始融入了新的经济因素,并且是社会经济结构悄然发生了变化。所以,我认为中国近代社会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才催生了这种复杂的社会环境,产生了这种畸形的经济结构。大体中国社会一共存在这几种经济结构:

一、封建经济

自然经济也称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主体,基本表现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基本生存条件,带有封闭性、保守性。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虽已产生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各种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这使得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破产。但整体而言,其瓦解是个长期的过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是列强在炮舰政策保护下,在中国开办的各种经济实体的总称,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其目的是为了强占市场和掠夺原料。

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的工业品物美价廉,市场竞争能力更强。鸦片战争后,列强凭借在中国攫取的侵略权益,开始向中国大量地进行商品输出,同时外商在中国通商口岸擅自创办一些船坞和工厂,中国逐步沦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三、洋务经济

洋务经济出现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它是清政府为维护封建统治而兴办的。洋务企业采取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式,采用机器大生产,民用企业的部分产品面向市场,是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标志。甲午中日战争后宣告破产。

洋务经济是把西方工业革命后先进的生产力嫁接到中国封建经济之上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在“中体西用”前提下,清政府企图在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发展先进的生产力,这不但未能改变清朝灭亡的命运,更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其失败是必然的。但洋务经济瓦解了自然经济,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符合当时世界资本主义潮流,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19世纪60、70年代,受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资本输出,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清政府也放宽了民间办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潮流的推动,“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有较快发展,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工商业受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摧残,日益萎缩。

新中国成立后,鉴于民族资产阶级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贡献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党和政府采取了合理调整工商业的措施,使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期间,将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从而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五、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是四大家族对外依靠英、美帝国主义,对

内利用国家政权聚敛财富而形成的。它是封建的、买办的国家资本主义,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特点。国民政府建立后,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形成了。十年对峙期间,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等措施,建立了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统治;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官僚资本急剧膨胀;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将大量社会财富消耗在战场上,国统区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财政金融全面崩溃,工、农、商业纷纷解体、破产,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没收了官僚资本,使这些企业较完整地转化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

六、新民主主义经济

新民主主义经济又称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解放区经济,主要由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及私人经济三部分组成。其发展趋势是逐步增强,直至战胜官僚资本和封建经济,占领统治地位。

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物质基础,代表中国各革命阶级利益。它不是一种独立的、完整的经济形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渡的经济,作为一种过渡经济,它更重要地表现为革命的经济政策:十年对峙时期的土地革命线路和根据地经济建设;抗战时期的“双减双交”和大生产运动;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建国后表现为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其本质和发展方向都是社会主义的。

总之,近代社会这几种经济力量之间的较量支配了近代社会上不同政治力量的较量,哪种经济力量最先进、最能适应大多数人的要求、生命力最顽强,哪种经济力量就能取得胜利。

(作者单位 河北郑口中学)

加工贸易结构变化 篇11

一、低碳经济概述

所谓的低碳经济, 就是指在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之下, 采用各种创新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高碳能源的消耗从而达到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同健康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其作为一种正在兴起的模式, 相比于高碳经济, 其发展的最重要的核心就是降低碳排放的强度。[1]其对于新能源而言, 其核心在于既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又能够有效解决能源消费问题。而对于人为碳通量, 低碳经济主要需要解决的就是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 例如适当减少对化石能源的消耗等, 逐渐向低碳转变。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 其具备的基本特征包含两点, 第一是实现温室提起的低排放, 第二点是实现低能耗, 这两种都能够保证我国的国民经济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发展的可能性

既能够实现碳排放量的降低又能够实现经济贸易的增长两者之间的唯一纽带就是实现低碳发展, 因此也就需要不断对经济贸易结构进行优化。其中的脱钩理论与耦合—脱钩理论能够为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2]一旦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工业增长由最初的发展阶段进入到稳定成熟阶段, 其物质消耗的总量也会逐渐下降, 这就是从耦合变成脱钩, 通过脱钩的方式,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有效减少对资源的利用, 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经济贸易结构逐渐发生变化与转型, 实现整个经济贸易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低碳经济下的我国经济贸易结构具体影响

(一) 高碳产业受到影响

我国虽然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 但是仍然存在了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这种对能源的消耗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特别是能源消耗高的行业比重较大, 其中高碳产业对能源的消耗更是明显, 而产业之间的循环利用能力并没有逐渐提升起来, 在这种趋势之下各种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例如化工业、纺织业、电器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能源, 对环境的影响更加明显, 在这种践行低碳经济的环境中高碳产业的发展受到了十分明显的影响。

(二) 出口环境受到影响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 其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关注各种环境污染问题, 评价扎实的经济基础以及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生产里大力发展了低碳环保产业。我国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 关于环保意识的崛起较晚, 关于环保方面的立法也晚于发达国家, 其对我国生产的产品在卫生、环境等方面可能难以达到他们的标准, 也正是由于这种不平衡导致了我国与其他国家在出口过程中产生的贸易摩擦数量逐年上升。例如关于碳关税, 由于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统一的标准, 发达国家为了本国利益推出适合本国出口的原则, 制定了更加严格的环境标准, 而这更加加重了我国的出口环境, 再加上更加复杂的检验与审批制度,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出口环境。

(三) 出口产品受到影响

在高碳行业当中, 关于碳的使用渗透到了商品的方方面面, 在我国的出口产品当中, 各种劳动密集型产品与资源密集型产品在我国的出口产品中比重较大, 这是因为在我国的资源当中劳动力资源与煤炭资源都较为丰富。在这种优势之下, 我国的生产成本偏低, 销售价格也偏低, 但是一旦发达国家对我国的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 必定会导致我国的出口产品的成本上升, 导致我国的出口企业经济利润下降, 经济效益也随之下降。

四、基于低碳经济下的我国经济贸易结构具体调整措施

(一) 调整出口结构

在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当中, 各种高能耗的产品出口仍然占有一定的比重。[3]这种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出口结构, 既不符合当下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 又加重了我国的环境负担, 因此就需要调整出口结构。我国作为人口大国, 在劳动力方面占据了比较明显的优势, 其虽然存在高能耗、高排放的产品, 但是我国正在向技术型方向进行转变。首先, 我国政府应该对高能耗、高排放的产品进行出口管制, 例如通过提高出口关税、降低出口退税等一系列措施, 同时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通过降低贷款要求等帮助其厂商更换更加先进的设备, 对生产工艺进行提升, 提高产品中的技术含量, 保证我国的出口商品逐渐变成低能耗、低污染。另外政府可以集结力量对劳动力资源进行技术上的再培训, 有效提高其技术含量, 最后, 我国政府还应该及时出台各种政策规避或者面对发达国家的不合理的低碳贸易壁垒问题。

目前, 应该积极推动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由于其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特点, 特别适合当下我国需要践行的低碳经济, 再加上我国在这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中已经具备相当可观的外汇储备, 已经具有了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条件, 再加上我国政府的适当支持与保护, 同时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由于人才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也比较的明显, 因此将原有的简单的劳动使用量帮助其成长为技术工人, 加大各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的培养, 逐步实现企业的转变与重组。

(二) 调整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我国经济贸易结构的基础, 产业结构的提升也会有效提高我国的经济贸易实力, 而技术的支持是保证产业结构与经济贸易结构相辅相成的基础。[4]考虑到目前我国的经济贸易结构形式, 我国政府在试行低碳经济时可以先对一些关键产业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起到一个良好的带头作用, 进而推动相关产业的结构升级, 最终实现我国整个经济贸易结构的合理优化。我国可以对部分高新技术产业进行高科技的投入, 支持该产业进行技术上的创新, 例如可以从机械设备制造业、电子以及通讯产品制造业等方面开始,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国需要具有一个全面统筹的目光, 最终实现整个经济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 实行技术创新

这种在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中, 带来了太多的环境问题。[5]我国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也会受到阻碍, 因此借助低碳经济的发展, 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加大对技术的创新对新能源进行开发, 不仅能够减少能源的使用量, 还能够进一步优化我国的经济贸易结构。

进行节能意识的大力倡导,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 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在能源科技方面的投入, 采用各种税收减免等政策鼓励企业开发或者引进各种高效节能设备, 实现技术上的革新。在引进的同时, 对准国际市场尽量缩短与国际水平的差距。

(四) 参与碳规则的制定

我国不能以牺牲经济增长、盲目调整经济贸易结构为代价进行节能减排, 而是应该积极参与到国际气候体制的制定当中, 为我国的经济贸易结构逐渐向低碳化转型争取到更多的时间。由于目前国际上没有一个统一的碳排放量标准, 而这种形势下某些国家就可能“钻空子”征收碳关税, 因此尽快制定一个合理的国际碳排放量标准十分重要。我国也应该积极参与到制定国际碳规则排放量参照标准的国际谈判、协商, 尽量争取到主动权, 避免接受发达国家任何形式的不合理要求, 维护我国正当的权益。同时我国也需要标明出低碳经济将是未来我国经济贸易结构调整的主要趋势, 稳定、健康的保证我国经济贸易结构在调整与优化的同时逐渐减少碳排放, 保证产品低碳化。

总而言之, 我国想要真正落实与践行科学发展观, 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要对目前的经济贸易结构做出一定的调整, 具备长远目光, 逐渐实行低碳经济, 结合我国的国情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晓岩, 杨明.浅析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及战略措施[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1 (3) :103.

[2]田杨.企业跨区域合作视角下政府职能与技术创新机制研究——基于辽宁省某贸易公司并购案例[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 (7) :17.

[3]金泽虎.一次突破顶层投资政策壁垒的尝试——三一重下关联公司起诉CFIUS和奥巴马政府案例的启示[J].当代经济管理, 2014, 21 (12) :26.

[4]彭继咸.制度性退出障碍下结构调整政策的有效性[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9 (03) :269.

上一篇:智能管控系统下一篇:内控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