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如何高效

2025-01-06

高中语文教学如何高效(共12篇)

高中语文教学如何高效 篇1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 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 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场所, 是实施新课改的前沿阵地。在新形势下, 高中语文教学不再以高考为指挥棒, 只重教材知识的单向传递, 而是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重视学生素养的提高与培养, 让学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展开快乐学习, 促进学生语文知识与综合能力的整体提高。这是广大高中语文教师所共同关注的课题。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我认为要想构建高效教学, 实现学生的快乐学习、有效学习, 要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展开。

一、让高中语文教学具有人文气息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只重视语文的工具性, 而忽视其人文性。新课程理念非常重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加强人文教育。成功的语文教学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果说工具性强调的是教师的教, 那么人文性关注的则是学生的学, 更加尊重学生个体, 重视学生的个性。

1. 营造民主的氛围。

人文性的语文课堂要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的基础之上, 要让学生能够自由而积极地发表不同于教材与教师的意见与见解, 这样才能展现学生的个性, 释放学生的情感。而这又正是建立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之上。但长期以来, 教学的话语权一直牢牢地掌握在教师手中, 学生没有自主发表言论的权利与机会, 只是教学信息的记录者与接受者。为此, 我们要为学生营造民主而和谐的教学氛围, 给予学生更多自由的空间, 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考与思维, 形成学生人人参与、人人言论的民主氛围, 让整个教学围绕着学生来展开。

2. 开展探究性学习。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只会抹杀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按照教参的标准来千篇一律地阅读课文。因此, 改革学习方法至关重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 并具有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可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改变学生学习方法, 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这样更能展现学生的个性, 挖掘学生的潜能, 实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发展学生的个性。为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艺术, 以问题来诱发学生探究动机, 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 给予学生最大的自由与空间, 让学生在组内展开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而教师则要发挥主导作用, 以组织者、参与者与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来, 并要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来让学生展开思考与思维, 进行理解与消化;预留充足的空间, 只要学生思维方向正确就要给予肯定, 以让学生思考和重组的结果能够立足。

3. 实现情感的互动。

传统语文教学只是知识的单向传递, 没有情感的互动, 这样不仅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让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枯燥而繁重, 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实现师生之间、生本之间的情感互动, 这是实施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教师对学生付出真挚的情感自然可以换来学生对教师的喜爱、尊重与认可, 这样更加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更能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同时, 教师还要善于运用教学手段与教学艺术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这样, 学生对于文本内涵的理解更深刻, 更加利于学生健全心理、提升情感。如在学习《滕王阁序》《再别康桥》等文章时, 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设备的图文声像功能来诠释, 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审美情趣。

二、让高中语文教学充满生活气息

生活即教育, 要想取得教学的成功就不能只是局限于教材, 限定于教室, 将学生的思维与思想限定在固定的条框内, 而要引入生活这股活水, 让语文教学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样的教学, 一方面符合学生的实际学情, 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高中生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 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 对生活充满热爱与激情。在语文教学中引入生活, 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来引入文本的学习, 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亲切与熟悉, 更能将学生对生活的激情转移到语文学科的学习上来, 激发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符合语文的学科特征, 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但这二者都是建立在生活之上, 是对生活的真实写照, 是对生活的再加工与再创造。要想实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 让学生写出情感真挚、内容丰富的优秀文章来就必须要重视学生的生活积累。这正是学习语文最为有效的方法。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关系, 明确提出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以让学生产生更多独特的感受与感悟。这正是构建高效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让高中语文教学具有现代气息

推进语文教学现代化进程这是新形势下实现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 也是构建高效教学的重要手段。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改变以往单一而枯燥的信息呈现方式, 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来呈现信息, 这样的教学更加富有趣味性与情境效果, 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更能加深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 从而使学生展开快乐而有效的学习。

1. 直观展现教学内容。

以往的教学采用的是单向的线性传递, 教学内容单一而枯燥, 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打破这一限制。因此, 我们可以利用图文声像功能, 将视听结合起来, 以其更为灵活而多样的方式从多个角度来展现教学内容, 更能带给学生多种感官上的刺激, 更加利于学生展开全方位的思考, 从而更加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掌握。如在学习《蜀道难》一课时, 如果只是就文字进行讲解, 教学枯燥,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而且也不能真正理解。为此, 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播放蜀道难的相关影像资料, 这样就可以带给学生直接的感官刺激, 对其建造外形、特点以及建造原因有更深的了解。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为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课文。

2. 提供丰富教学信息。

传统教学以教材为中心, 虽然对教材之外的信息也有所涉及, 但是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并未取得良好的效果。现代信息技术以强大的互联网为支撑, 有着更为丰富的教学信息, 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实施开放化教学, 将教材资源与课外资源结合起来, 为教学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信息。这样可以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挖掘教材丰富的内涵, 将学生的学习视野由封闭的教学引向更为宽广的空间。如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足不出户, 就可以接触到更多的阅读素材, 并利用互联网的互动性来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这样更加利于学生阅读面的拓展, 阅读视野的增长, 更加利于学生阅读水平与写作水平的整体提高。

高中语文教学如何高效 篇2

【摘 要】所谓体育选项教学,是在开学阶段通过对于不同体育项目的了解,体育专长的测试让学生最终选择自身主要训练项目的教学方式,这样的选择性训练避免了什么项目都要学却什么项目都学不好,得不到针对性强化的弊端,能够确保学生的体育优势真正发挥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阶段,选择性的项目练习更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压力。文中将着重分析高中体育课程中选项教学的重要意义及应用要点,为提升授课质量提供有利意见。

【关键词】高中教学;体育教学;选项教学

高中阶段,各科教学压力骤升,因此针对性是这一阶段各科教学的关键词,体育教学亦是如此。体育选项教学有利于发掘出学生擅长的体育项目及需要针对训练的项目,促使学生发挥自身的运动专长,进而更好的完成体育训练。为确保教学质量,教师有必要对于体育选项教学的意义及应用措施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作为改革体育教学的借鉴。

一、实施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的意义

高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速度全面提升,对于体育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关键时期,但学生同时也要面对其他科目高强度的学习任务,因此这一阶段体育教学的针对性至关重要,而体育选项课作为能够让学生与所选择的授课形式,自然是十分有利的,是意义重大的。就选项教学的作用来分析,首先体育选项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强化训练方向,针对自身的体育专长项目或是弱项进行针对性训练,目标更明确。其次还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训练的兴趣,学生如果发掘出自身的专长项目,会更积极的投入,有更高的学习热情。最后,选项教学还能够帮助师生同时缓解多项目训练安排所带来的压力,多个体育项目都需要在体育这一门课程中利用极其有限的时间去进行编排,教师吃力,找不到授课重点,学生学习训练时也同样有负担,体育训练是一个长久积累的过程,一种项目都需要很长的去掌握要领,才能逐渐完善,因此这样的针对性训练更能够体现出专精意识,避免因杂而不精的项目安排给师生所带来的压力。

二、优化高中体育选项教学高效教学的策略

(一)提升选项明确性,进一步清晰选择方向

选项教学产生的原因是为满足学生针对性训练的需要,将不同的项目设置为选项,通过预先的了解与测验,帮助学生决定学习方向,这是帮助学生做出抉择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如果选项设置不够清晰,对于学生来说依然是无法明确选择的,依然会让学生一头雾水。因此为体现出选项教学的针对性原则,教师只有在课程选项设置上更加用心,进一步细化各个项目及相关的测试,才能真正起到选项教学明确方向的作用。有氧运动项目、无氧运动项目、竞技运动项目、非竞技运动项目、刚性运动项目、柔性运动项目等,增加项目选择分支,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最终得出明确的选择。不同项目训练的目标不同,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也不同,事先细化分类,这样才能避免学生项目选择错误的问题。

(二)体现项目多元性,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体育项目如跳高、跳远、长跑、短跑等,学生早已司空见惯,而且未必多有学生都适合这些基本项目,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不断有新的运动项目应运而生,如瑜伽、攀岩、轮滑、有氧操、定向越野、野外CS、拳击操等等,都是当前备受青少年群体关注且能够有效磨练个人身心素养的体育项目,这些都应当纳入选项之内,供学生进行选择,这样的新兴项目能够进一步激发起学生学习与练习的热情,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找回主导权,不再受到支配,自主决定未来学习的方向。这是致关重要的,对于学生来说,选择权利的赋予以及对当前体育行业发展风潮的了解、对学生个人喜好的尊重是让学生更乐于参与体育训练的重要因素。

(三)注重项目的心理影响,运用项目教学缓解压力

体育训练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在于强健学生的体魄,而是在于身心双方面素养的强化。高中阶段,学生的巨大课业压力无法避免,而体育课程是唯一能够让学生走出室外呼吸新鲜空气、缓解身心压力的课程,所以在规划项目及进行项目测试时,教师也应当更加重视体育训练能够为学生带来的心理影响,让学生能够借助体育训练缓解压力,让学生在挥洒汗水的同时发泄出情绪,忘记烦恼,以更好的心态去面对后续的学习、生活与工作。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许多训练项目在发力的同时都会配合呐喊,提升自身士气,并借助呐喊排除体内的废气,达到清空作用,体育教师亦应积极应用,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标。

结语

高中阶段的体育课程规划是难度很高的,在这一时期,学生同时面临着许多课程所带来的压力,为追求成绩必然要以文化课程为重,体育课程的地位岌岌可危,为体现出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确保体育项目安排的合理性,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十分必要,但实际应用仍然需要教师的不断优化,这样才能保证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得到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刘丹丹.高中体育实施选项教学的高效教学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6(19):29

[2]仲红红.如何实施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的高效教学[J].文理导航(中旬),2015(08):90

如何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 高效课堂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50-02

课堂教学不仅是门学问,还是门艺术。真正高效的教学课堂能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的互动,充分地调动起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高中语文既是一门基础课程,又是能辅助其他学科学习的工具课程。因此,构建高中语文的高效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的充分备课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

教师是整个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一定要做到对所要传授的内容充分地了解和熟练地掌握,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驾驭课堂,为构建高效课堂提供前提条件。教师要充分吃透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并且精心安排教学环节,把学生带入设定好的情境之中,构建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同时,教师应该善于把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彼此借鉴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共同寻找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集众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使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都得到提高。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重视个人备课,这是对集体备课的延续和深化,是在借鉴其他教师教学经验的基础之上再加上自己独特的创新,敢于突破传统呆板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充分做到二者的有机融合,能够提高教师的备课效果,从而为构建高效课堂提供了前提保证。

二、学生的认真预习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基础

一个高效的语文课堂的构建,不仅需要教师的精心备课,也需要学生能够认真预习,奠定一个对新知识接受的良好基础,这也是构建高校课堂的重要环节。

预习是学习语文的第一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能够配合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比较普遍使用的预习方法就是通读课文法,就是将要学习的新课文新知识从头至尾仔细通读一遍,根据预习提示标注好学习的重点难点以及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这样就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重点,具有针对性地听课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同时,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课外读物,这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文学素养,这对构建高效课堂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课堂的精心设计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有力保证

课堂教学环节的精心安排和教学模式的突破创新对构建高效课堂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呆板,一直都是教师作为整个课堂的主体,将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而学生由于对于学习缺少主动性,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这种课堂的教学效果必然不会很好。因此,教师应该恢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对教学环节和教学模式都加以优化。比如在讲授《桃花源记》一课时,由于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兴趣普遍偏低,认为其枯燥难懂,教师就可以先引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对课文加以引入,这样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介绍了作品的作者以及作者的精神思想和人生态度,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埋下了伏笔,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更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

学生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对于课堂内容是否做到了有效吸收和理解的关键就在于学生是否善于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帮助学生培养发散性思维,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引导学生要用批判和质疑的态度去发现问题,从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是评价课堂是否高效的关键所在。比如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时,学生都会知道,一般古代的帝王都是不会善于倾听别人的建议的,很多直言进谏的朝臣宰相最后都会因为惹怒皇上而被削官,有的甚至丧命。这时就要引导学生产生这样的问题“邹忌究竟用了什么办法能让齐王纳谏?”“邹忌进谏以后又为什么会免遭惩罚?”当学生对课文的故事产生质疑以后,就会对问题加以思考,这时教师再通过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从而解开学生的疑惑。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构建高效课堂。

五、课后的巩固练习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的投入都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要注重通过课后的巩固练习来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漏洞和不足之处,找到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以此加以改进,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以此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保证。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同学之间互相检查练习和作业的方式来进行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帮互助的状态,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出现错误的学生进步,并且能够让找出错误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和牢固。因此,能否做好课后的巩固练习并对其进行有效检查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之一。

六、结语

总之,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这不仅仅是新课改的教学目标的需要,也是语文学科科学建设的需要,更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全面提升的需要。因此,教师要注重备课环节并对教学环节加以精心设计,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的每一分钟,争取建设节约型课堂,从而构建真正的高效课堂。学生也应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提前预习并且做好课后练习,勤于动脑,善于发问。由于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做好的事情,需要语文从教者的长期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袁保平.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反思.文教资料,2011(08).

[2]尹钊东.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策略.课堂教学,2011(07).

[3]冯小伟.构建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建议.文教资料,2010(06).

[4]王四鸿.浅谈如何构建高中语文的高效课堂.中学语文,2011(12).

如何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 篇4

一、辨明方向找准路, 是高效课堂的基础

“语文教学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努力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既包括精神的充实, 情感的完善与人格的提升, 也包括读写听说能力的养成。在这里, 教科书只是给你提供了一种资源, 一个平台, 你完全不必受此局限, 而应尽可能将教科书与社会生活中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 拓展视野, 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这里提到的“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 它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 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据此, 我认为语文教学的目标应当是充实人的精神世界, 完善品格, 砥砺意志, 并不断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和应对高考的能力。这样, 在教学中我们辨明了方向, 走对了路, 何愁语文课课堂效率不高。

二、注重诵读训练效率高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传统, 就是以强调诵读感悟为特征的, 如苏东坡和朱熹等古人都强调诵读, 康熙皇帝在教育子女时, 要求儿孙诵读经典篇章一定达到120遍等等。从古人的大量实践中可以看出加强诵读训练能把平面无声的文字变为立体有声的文字;可以让学生更快速、更深刻、更直接地领会字里行间的语言节律, 自然而然地感受课文的言语形式, 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记忆能力和写作能力。因为经过千锤百炼的典范文章, 积淀了中国人传统的思想、情感、审美和智慧, 学习它们可以使学生体悟到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 这既有助于学生深化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 也有助于学生认识、发展和完善自我, 形成健全人格。古诗文的语言, 是文化内涵最丰富的语言, 是形式最优美的语言, 是最具灵性和想象力的语言, 是最深刻、最具感染力的语言。学习这种语言, 是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我想, 分阶段有序地让学生在青少年时期便大量诵读古诗文, 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素质的重要途径, 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条主要捷径。

三、加大课堂师生互动, 促进学生高效自主学习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就要千方百计地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跟随教师的思路多动脑、动口、动手。教师则针对每一节课的知识内容设置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 贯穿各个教学环节, 让学生针对问题去思考, 自己去归纳总结, 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授课中, 教师不该讲的当然不讲, 该讲的也不要多讲, 甚至不一定讲, 而是把权利和任务充分下放到学生, 只是在必要的时候做必要的说明, 或肯定或否定或引导或启发, 像节目主持人那样, 只给观众一定的提示和说明, 具体怎么样应该让观众去观赏品味。教学要实现由一言向群言的转变, 这样能更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效果会更好, 效率会更高。

四、突出教师导的作用

教师要转变观念, 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要切实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要按照学生自学的方法精心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 做到既教知识, 又教方法, 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到乐学。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主张“教是为了不教”;陶行知先生也指出, 教师的责任是“教学生学”;教学改革家魏书生教改的核心经验也是教师应坚持指导学生自学。但是, 实际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的质量都有赖于教师的教导, 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听课、记笔记,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复习功课,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大胆发言,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了这些, 课堂教学效率才可能稳步提高。

五、重视写的训练, 提高课堂效率

写的训练分为两个板块:书写和写作。高考试卷的清晰度、整洁度、美观度是决定得分多少的一个隐性因素。一张书写具有艺术美感的语文答卷, 定会引起阅卷教师的青睐, 比如同样内容的作文, 书写整洁、美观的比起杂乱的可能就要多几分。因此, 在高中一二年级一定要抓好书写训练, 勤于练习, 形成风气。其实有体例的书写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考生的学识、素养及文化底蕴, 也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间接体现, 所以应该重视书写训练。

重视写作训练, 保证每周一次的课堂作文时间, 引导学生多写日记、随笔、读后感等, 每周的写作量保持在两千字以上。增加练笔的机会, 增大写作量。按顺序、有步骤地安排作文训练。高一上半年, 巩固记叙文写作。下半年开始练习议论文, 明确议论文的三要素, 知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熟悉并能熟练使用常见议论方法, 能够有效地论证分析论点。逐步提升驾驭语言的能力, 力求做到语言生动, 说理透彻。另外, 还要在作文教学中把情感培养放在首要的位置, 注重学生品格、人格的培养, 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 从中学会写作文。练习上可以由易到难, 先从片断写作入手, 比如, 做仿句练习, 训练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然后从一个人、一个物、一件事、一个动作、一句话、一次活动等入笔, 养成勤练笔的良好习惯。

倡导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 要求每个人准备一个质量较好的积累本, 在开展阅读课的时候和课下时间勤于积累, 既练习书写又为写作准备素材。鼓励学生相互借鉴, 定期相互摘抄, 厚积薄发。

建立有效的作文评改机制。指导学生学会自评作文、自改作文, 而且是反复修改, 直至能够自己写成一篇高品质的作文为止。我想, 经过三年的有序训练, 定能使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S].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发展中心[S].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选修)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高中语文教学如何高效 篇5

甘肃省白银市第二中学 韩荣善

谈到高效课堂教学,首先我们要走出一个误区,即高效课堂的高效不在于教师一节课讲了多少内容,而是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单位时间内高效,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也就是说,高效课堂不仅要注重在“量”上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注重在“质”上的提升,高效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超长的收获,超长的提高。因此,研究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一、重视课前预习,促进师生良性互动

做作业的效果和效率怎么样,取决于课堂学习的效果,而课堂学习的效果怎样取决于课前预习。经常预习的学生数学成绩偏高,因为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老师将要讲解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学习和理解,了解自己在什么地方存在疑问,了解新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以便在合作交流的时候更有针对性,从而把一个被动接受过程转化成一个主动的求知过程,会学习的学生应该是有准备的、有疑问的、有目的的,是注意力“很会”集中的那种人。教师对数学课的预习要求要有明确性、可行性、预习问题要有点拨性、层次性、预习作业要有差异性、反馈性。教师要把学习内容以导学提纲的形式呈现出来,设计的问题难度不宜太大,要深入浅出,体现点拨性,通过点拨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预习任务,收到预期的自学效果,要将预习题与课时教案设计紧密结合起来,将预习题作为教案设计的一部分,通盘考虑预习应达到什么目的,预习要初步解决哪些问题,经验证明:预习过的学生,其疑问更有针对性和适切性,其注意力更集中,能更主动地获取疑问的答案,学习的质量也明显高于别人,现代教育学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因此课堂活动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积极营造一种活泼生动的课堂

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传统的课堂活动中,信息的传输不是双向,只有老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没有互动。结果整堂课死气沉沉,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在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采取策略,实现师生互动。要注重课堂教学方式创新,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在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过程中,尽可能要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然后有意识地进行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通过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对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学生在这样的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二、开展合作探究,创设良好学生氛围

把数学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积极开展合作探讨、交流得出很多结论。当学生所得的结论不够全面时,可以给学生留下课后再思考、讨论的余地,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培养他们自主动脑、力求创新的能力。如在讲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时,采取实例设疑导入法。通过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就把复杂、抽象而又枯燥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通俗化,同时也趣味化,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合作学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发展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和条件,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到:在很多情况下,正是由于问题或困难的存在才使得合作学习显得更为必要,每节新课前教师要要求学生依据导学提纲预习本节内容,要求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在笔记本的主要区域,课前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课堂中解决,课堂中未弄明白的问题课后解决,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解决,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请教老师,实现真正的“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没有问题就寻找问题,鼓励引导学生在同桌、临桌之间相互探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体验问题的解决过程,更多地鼓励学生独立审题,合作探讨,把问题分析留给自己,这种做法的出发点就是避免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当然他们归纳基本步骤和要点遇到困难时,教师应施以援手。

三、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课堂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想创新,就应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批判,敢于向权威挑战。数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题型,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来不断优化数学思维品质。开放性数学题的解答一般不能按照常规的套路去解决,而必须经过思考、探索和研究,寻求新的处理方法。如求过点((3, 1),且在两坐标轴上截距相等的直线方程。这道题的正确结果有两个:x +y=4或2x-6y=0。如果学生按常规思维方式去解决的话,就会忽视截距是0的特殊情况而得不出完全正确的结论。即通过合理设计疑问,以促进学生思维多方向、多角度的发展。在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时,要注意使设计的问题既达到了激疑目的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如在进行“三角概念推广”教学时,应尽可能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1.钟表上的秒针(当时间过1.5min时)是按什么方向转动的,转动了多大角度? 2.在运动员转体一周半动作中,运动员是什么方向旋转的,转了多大角度? 3.当自行车的轮子转了两周时自行车轮子上的某一点转了多大角度?这类问题就会有效地调动起了学生的思维向着多角度、多方向的发展。变化教学,会给人以新鲜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只满足于例题的演示,而应引导学生去探求“变异”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从顺、逆、侧等不同角度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在课本习题的基础上,通过变化题对学生进行训练,使学生掌握变式题与原题内在的联系及本质,达到一把钥匙

开多把锁的效果。这不仅能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拓展他们思维空间,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学生对某个问题有了自己的解答时,教师不是马上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是以一种激励其探索行为的方式延迟对具体解答的评价,这样可以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互相启发的氛围,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出尽可能多的创造性设想,因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加强课堂提问,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提问是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也是师生最重要的交流方式之一,每一位教育者都有引导学生去“真正理解,达到课堂进行目标”的愿望。提问的一方面是教师想引导学生做出特别的反应、回答或理解,另一方面是教师不想牵着学生走,以致使学生失去大量进行思考的机会。由于所有的问题在本质上都有指向性,再开放的问题都不例外,故在高效的提问中,教师应寻求开放式问题与详细的、理由充足的回答之间的平衡。用提问的方式提高教学的效率,使得问题的类型和提问的顺序成为我们在教学中考虑的重要因素。根据布鲁纳的认知规律,知识的掌握包括①辨别发现;②比较联系;③解释综合;④应用实践;⑤整合小结(评价)这五个过程,这也是学生思维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第一步要求训练学生寻找重要的相关性信息,挖掘知识内涵,要避免叫学生注意细节和关注概念词汇本身;第二步是让学生建立各信息要素之间的联系,理解它们在同一个内容主体中互相联系的不同方式,应注意避免主动替学生解决;第三步是通过对知识的各组成部分的分析,懂得怎样将它们合成,不要急于提示学习内容的结果,必须保持范围的全开放性;第四步则相反,使学生在看到问题的全貌情况下,再进行拆分。前四步中的提问必须确保诱发学生产生的智力活动是正在学习的知识和内容所要求的,即要限制提“综合先前知识”和“与其他章节相联系”的问题。由于教师会自觉地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所以提问就可能经常超越即时内容的限制。如果学

生偶然独立地建立了一个跨章节或学科的联系,却不应打击这种思维,而应该让他保留那些思想,因为没有人能够“关闭”旧知识。不受内容限制的问题能够也应该由教师来问,但关键在于什么时候问才能使学生获得最大收益,这是一个过程和时间问题。第五步的提问的综合质量或层次就应该最高了,甚至不再受内容的限制,以期完成新学知识的建构,新旧知识的整合。

五、优化教学内容, 增强课堂教学实效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要看教学的内容是否与课程标准吻合,是否能够体现事先制定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是否有效,是关系到课程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学生是否能够在课堂上学到知识、提高技能的关键。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提出三维教学目标。新课程强调,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新课标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即充分发挥数学的文化价值。因此,充分认识到数学教育三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重要联系,通过具体数学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使学生在数学训练中更好地领会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才是新课程教学的根本着力点,也是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必须体现的价值所在。

我们说的教学内容优化,不能是只停留在教学内容是否能够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层面上,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吻合是对课堂内容优化的最基本标准。就目前的高中数学教材而言,其内容有难易之分,大多数知识点,学生们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课堂教学内容的“量”,我们常常想到的是课堂教学的容量,即课堂教学内容中知识的多少、方法的多少、题目的多少。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关注的教学内容的“量”不单是知识、方法的多少,还要关注难度带给学生思维量的多少。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

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效果。教学效果不取决于教学内容知识、方法的多少、和教学时间的长短,而取决于有效的知识量。教学内容的“量”与“度”的把握是教学内容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六、加大感情投入,构筑新型师生关系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重点在于构筑新型师生关系,学校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要善待每一名学生,做他们关怀体贴、博学多才的朋友,做他们心灵智慧的双重引路人,“亲其师而信其道”“厌其师而弃其道”,平等、尊重、倾听、感染、善待理解每一名学生,这是为师的底线和基本原则,而高素质、时代感强、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正逐渐成为学生欣赏崇拜的对象,现在,学生正从“学会”变为“会学”,教师正从“讲”师变为“导师”,课堂中新型的师生关系正逐步形成,总而言之,为了在课堂上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我们在课外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交流,放下架子和学生真正成为朋友,学术功底是根基,必须扎实牢靠并不断更新,教学技巧是手段,必须生动活泼、直观形象,师生互动是平台,必须师生双方融洽和谐平等对话。

如何开展高效的高中历史教学 篇6

一方面,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一直被认为是“副科”,家长学生都不重视,导致学习时间保证不了,特别是一些学生认为历史课就是记记背背,没有什么智力含量,只要努力记就一定能学好,所以课余时间学生基本上不学历史,把时间用在学习“主科”上。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直接影响到了教学效果。

通过多年对高考的关注,我们很清楚地认识到了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在高考中,历史分数占100分,历史学科的成绩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高考总分。从高考中历史出题的角度来看,并非学生简单背背就可以得高分,学生需要有分析问题、分析材料的能力。做题方法的积累、答题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学生只是在快考试时进行突击性背诵,那是很难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的。

另一方面,历史学习中确实需要记忆一些知识,涉及到很多的年代、事件、人物、地点等纷繁复杂琐碎的知识点,记忆起来容易混淆,导致很多学生有畏难情绪。为了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不少学生便对考试知识点死记硬背,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历史课在他们眼里也成了枯燥乏味的记忆课。而在背过之后,考试依旧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打消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以致学生对历史课提不起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不高。

二、出现问题的原因

我常常会听到同事们说:“现在的学生真是难教,对历史一点都‘不感冒’!”“学生的历史考得真是很糟糕。”我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许多学生特别是男生对与社会有关的知识其实是很感兴趣的,只是他们不喜欢教条式的、枯燥乏味的历史课。那么对于老师来讲,就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自己的授课方式。

对于学生而言,上面提到了学生的历史学习态度的问题,不重视和畏难情绪深深地打消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学习效率不高也就见怪不怪了。

三、有效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措施

(一)教学方面

(1)更新备课方式。备课是老师精心准备授课的体现,在备课时我提出以下建议:①课前调查学生在本节课上希望学到什么知识,他们对本节课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②利用互联网络,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③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同一级组组成一个备课组,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地集中在一起,對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在精心充足备课的基础上传授知识,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重要途径。

(2)改变教学方式。首先,教学方式要多样化和科学化。教师要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了,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的提高。其次,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架设知识桥梁,调动学生思维。要使学生真正学好历史,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借助知识桥梁,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结论性内容较多,这是历史学科的一大特点。部分老师认为历史课没有什么内容好讲,只须向学生灌输结论,他们记住该记的内容就行了。其实高中历史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认识教材上的结论,而且要使之理解、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历史问题,老师们要充当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媒介,帮助学生架设通向教材的结论的桥梁,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

(4)平时多积累历史史料,提高学生兴趣。在课堂上,偶尔“天马行空”,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助于他们了解历史的“课外话题”,常能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甚至着迷,这既能增长他们的见识,拓宽他们的视野,又能增加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5)注意与现实的结合性。把历史与时事热点相结合,化历史为现实。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很多学生认为离自己很遥远,学起来没有兴趣,但大部分学生对时事政治比较感兴趣,往往在课堂上老师一讲时政热点问题就听得特别认真。教师如果能恰当地把历史与时事相结合,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共鸣。

(6)学法指导是动力。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能够顺利升学,以便学到更高层次的知识,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学习方法,好的学习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观察现实问题,力求做到学以致用。

(二)生活方面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乐”学。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吸取历史教训,更好地推进今天的现代化建设,而不是简单地记住历史。所以教师应该向学生显示历史学科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从而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布置有趣味性的作业,化知识为能力。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让他们觉得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2)关爱学生。人心都是肉长的,当学生感受到你的爱时,他们也会回报你同样的爱。同时,一旦他们喜欢你,也必然会喜欢你的教学,这就是“爱屋及乌”的道理。课后花一两分钟时间与不同的学生聊天,关心他们的身体、学习、爱好等,这会让学生觉得老师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可以交心谈心的朋友。长期坚持下来,必然会赢得学生的欢迎。老师的亲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你教的课的兴趣。但要注意的是,跟学生的关系不能好得没有距离,要把握分寸,要让你的学生对你既敬又爱。

参考文献:

[1]袁金华等主编.课堂教学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2]王铎全主编.历史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如何实现高中物理的高效教学 篇7

一、掌握提问的时机,巧妙地设置问题

根据维果茨基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两种水平研究,即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教学应当是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个理论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之一。如备课时必须备问题,怎样来设计提问?问题应设在什么地方?问题应该设在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内才是合适的,如果问题设在现有发展水平区域内,学生不需要跳就能摘到“桃子”,那么对学生起不到激发思考的作用,也不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不能盲目地实施提问,对每一个问题都应该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精心设计。要考虑通过回问使学生学到什么、思考什么、达到何种要求。选择问题的切入点通常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以及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过渡处和容易产生疑难的地方。提问中应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如:学习了磁感应强度的概念后,学生对公式B=F/IL常常产生错误认识,为此,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组提问:(1)在一匀强磁场中的某一位置放一长L=0.5m,电流I=1A的直导线,测得该电流所受的安培力为F=4×10-10N,则该位置的磁感应强度是多少?(B与I垂直)

(2)若在该位置放一长L=0.5m,电流I=2A的直导线,该直导线受到的安培力是多少?该点的磁感应强度是否为原来的两倍?(B与I垂直)

(3)根据公式B=F/IL,磁场中的某点磁感应强度跟安培力成正比,跟放在该位置电流强度与指导线长度的乘积成反比吗?

(4)通过比较E=F/Q与B=F/IL, 能得出两者的关系和区别是什么?

这样的提问有助于学生对公式B=F/IL的再思考和理解,触及公式的实质。

教师掌握提问的时机,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巧妙地设置问题,提出有激发性的问题,可以鼓励学生多方面地寻求知识,培养分析探索知识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发挥多媒体优势,提高课堂效率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曾做过两个著名的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经研究: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经研究: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与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教学环境并加以科学、合理的组织,使学生能在既看得见,又听得到,还可用手操作的学习环境中,通过主动参与去获取信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依据教材特点制作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特点———速度快、知识信息量大,但是多而不乱、广而不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最新的知识,有利于调动学生渴望知识的欲望,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和课堂容量。教师应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对多种媒体信息强大的编辑和再现功能,通过实现对情景的可控展示、细节放大、过程延缓和实验模拟等处理,帮助、促进学生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感知、抽象、建模和应用等。例如,在物理教学中,对于有些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和不易实现的物理实验,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三维动画模拟,变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合理的物理表象,如可以利用计算机动画模拟α粒子散射实验和铀核裂变实验;对于实验中的局部细节可以进行放大,使快速的过程延缓,有助于学生观察和进行动态分析,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如在平抛运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动画将平抛运动分解成水平和竖起两个方向的运动,使之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为学生提供符合现代教学理念的学习情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又例如,在交变电流一节中,教师可以利用三维动画技术来展示在转动过程中线框与磁感线夹角的变化与电动势的关系,为学生分析问题创设情景。教师应避免利用多媒体过多和过滥的现象,不能以是否使用多媒体来评价一节的好坏。

三、分层递进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智力差异很大,智力不仅在个体之间有巨大差异,而且在个体内的不同组成部分也有很大的差异。要想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教师必须根据这种差异调整教学策略,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所谓分层递进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将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一般情况下每一组选择一名组长,组长在组内要有一定的权威,使组内进行的合作学习能正常开展。教师要对组内开展的合作学习进行及时积极的评价,让每一位组员间产生积极的相互依赖,使小组成员确信他们“同舟共济”,确保组内的合作学习有效开展。我从本学期开展分层递进教学和组内合作学习以来,让优生长足发展,使多数中等生大步前进,小部分学困生感受到学习乐趣,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使各层次学生在教学中均能获得成功,激发他们更旺盛的求知欲,为最终达到教学目标提供了有利保障。

四、整理典型习题,巩固知识、养成良好习惯

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学生普遍反映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上课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停就忘,一做就错。针对这种情况,我要求学生建立物理典型习题整理本,并辅以及时的交流、科学的指导。百分之九十的学生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坚持后,都感觉典型习题整理本对自己的物理学习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并在以后的学习中成为一个主动、自觉的行为。通过几个学期的实践,我认为典型习题整理本的建立、运用有助于教师实现相对高效的物理教学,有助于学生实现相对高效的物理学习。它符合高效率教学理论,符合认知心理学的学习动机理论。其在学生认知结构(头脑中知识的组织和构造)的测量,形成认知结构中良好的问题表征,学习中科学的记忆方法的运用,学生的习得性勤奋的养成,以及良好的归因模式的训练等方面作用巨大。

典型习题整理要求学生在教师的习题课之后,基于教师的讲解将所学会的知识题型按类整理,每道题目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总结每个类型题目的解题注意事项。在典型习题整理的过程中,我注意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解题思维再现,落实在纸上,并及时通过批阅掌握不同学生不同的认知结构,并及时指导交流,这样不仅做到了有效的测量,而且帮助学生形成了更为良好的认知结构。另外,在典型习题整理本的运用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将我讲过的习题按照类型分类整理。学生在整理过程中,通过整理、比较同一类型的不同题目,发现、体会不同表征的题目,有相同的解答思路,从而进一步体会了相同的抽象图式,即相同的解答方法和规律。这样可帮助学生形成认知结构中良好的问题类型表征。这对物理学习的中下生尤其有效。一位学生在坚持了一段时间的整理后在总结中写道:“典型习题整理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原来那么多不同条件情景的题目都运用的是同一规律,符合同一模型,我收获很大。”我在典型习题本批阅时,给物理基础薄弱但整理认真的学生的评语中写道:“你是优秀的,老师欣赏你!”“看到你的整理,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好好坚持,紧抓落实,期待你的进步!”我对典型习题本的使用也作了适当的指导,注意及时进行复习。我要求学生当天的题目类型当天整理,整理后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在所学知识大塌方之前复习巩固,一般来说,记忆力差的复习次数要求多些。我采取的指导是:周末做周复习,期中期末指导做阶段复习。

谈如何打造高中语文高效课堂 篇8

关键词:我的课堂我做主,高效课堂,教育质量,主动参与,轻松学习

“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提高效率。”那么, 课堂上怎样才能提高效率, 打造高效课堂呢?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得知识,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确实需要讲究一些技巧。

一、教师方面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 身上承载着非常多的任务。“教育旨在激扬生命。”所以, 作为教师, 在课堂上就应该讲究技巧, 力求让全班学生在课堂上迸发出生命的激情, 彰显生命的活力, 使整个课堂活跃起来, 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使自己教得舒心, 学生学得开心。

(一) 博览群书, 取长补短

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解惑, 自己要有足够的知识。教师要建立知识储备库, 积储课堂教学中可能要用到的各方面知识, 包括语文本身的知识以及“以外”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

(二) 备课充分, 设计科学

提高课堂效率, 备课是少不了的环节。因为, 备好课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和根本。因此, 要实现高效的课堂, 教师就要充分备学生, 备学情。知道学生所需要的, 传授给他们需要教师指导的知识。这样学生听起课来就有劲了, 就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融入到轻松愉悦的课堂中,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三) 探究教法, 因材施教

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子曰:“中人以上, 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 不可以语上也。”在这里孔子谈论了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的问题。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课堂教学, 实际上就是探讨“怎么教”的问题。“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作为教师,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既要遵循教学法则规律, 又要讲究具体的教学方法, 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四) 参与交流, 赏识教育

高中阶段的学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 对教师的信赖会降低。这时, 教师就应该主动深入到学生当中, 找他们交谈, 听取他们的心声, 发现问题, 主动为他们解决困难,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这对提高课堂效率也是很有帮助的。

我就经历了下面的案例。

那是发生在2007年高三学生高考体检中的事例。我带的高三 (3) 班的学生郑某文被查知患有心脏肿大病变, 急需住院治疗。我把有关情况在班里一说, 并率先捐出200元后, 年段其他老师也捐出了钱, 并在各自的班里宣传。高三应届学生在两天内就捐出了9500多元钱, 学校派出专人利用“五一”放假时间前往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看望住院的郑金文同学。

在这个事件中, 我们以实际行动为学生作了表率, 赢得了学生的好评, 自然师生的关系就更加和谐了。

二、学生方面

学生是活生生的课堂主体, 他们身上有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教师, 我们要善于开发学生的宝藏之地,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体验成功。所以, 要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我们还得在学生方面下工夫。

(一) 激发兴趣, 主动参与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就是生活, 生活就是语文。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不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我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调整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兴趣, 让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思考、讨论。我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的活动有如下一些。

1. 课前三分钟自由演讲

在高一阶段, 将近一年时间, 同班学生没有出现一篇相同的演讲稿件, 说明学生课前认真收听, 并有所记忆, 不然很难做到这种地步。同时, 我还适当做些讲评, 并拓展为作文素材。

2. 结合课文内容拟写对联

在教高中语文必修课文《荷塘月色》时, 我示范写出下联:“慌乱世道上全意向清终自清”, 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拟写相关的上联。第二天学生就交上来很多的作品, 如平静荷塘中残月疏弦鸣佩弦。

3. 名著导读

《高中语文考试说明》要求, 高中阶段必读七部中外名著, 按照任务, 我们分时间段要求学生阅读相关名著。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也想方设法设计一些趣味小问题激励学生, 鼓励他们尽快阅读。

例如简介《红楼梦》时, 我与学生先进行猜谜语活动, 我设计如下几个简单的人名谜面, 要求学生各猜《红楼梦》中的一个人名:

A.岁末联欢B.周边贸易C.教授经商D.碧空万里彩云飘

学生参与课堂的思考、讨论, 最终有了答案:A.迎春;B.贾环;C.贾代儒;D.晴雯。

(二) 培养信念, 促进发展

《美国人教子十二法则》中有一条法则叫做“希望法则”, 就是指“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保证孩子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我适时激发学生斗志, 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希望, 挖掘自己的潜力, 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例如, 讲解《论语》时, 为了让学生能从古代君子身上看到更多的优点, 做到严于律己,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请大家从《论语》中找出有关君子与小人对比的句子, 然后分析君子应该具备的条件。学生开始分工协作, 分部分查找相关内容, 汇总展示:

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篇14》)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里仁篇16》)

君子怀德, 小人怀土;君子怀刑, 小人怀惠。 (《里仁篇11》)

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 (《述而篇37》)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篇23》)

君子易事而难说 (“悦”) 也, 小人难事而易说也。 (《子路篇25》)

君子泰而不骄, 小人骄而不泰。 (《子路篇26》)

君子上达, 小人下达。 (《宪问篇23》)

君子求诸己, 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篇21》)

最后, 总结出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

在《爱心与教育》中, 李镇西老师说过:教育的根本目的, 是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 而不是培养“考试机器”;因此, 唯“分数”至上的所谓“教育”, 是目中无“人”的伪教育。因此,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我们就更应该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能力教育、个性教育、民主教育和生活教育。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语文考试说明.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3.

[2]文化经典名师伴读论语.海风出版社, 2008.

[3]李镇西.爱心与教育.漓江出版社, 2008.

[4]闫学.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9.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1.

浅析如何营造高中语文高效课堂 篇9

关键词:教学策略,教法,处理教材,课堂设计,自主学习

现在, 有很多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缺乏积极性, 使得语文成绩无法上去, 怎样改变这一状况, 使学生们爱上这门课程, 是当前语文教学工作人员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要想将这个难题解决, 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 探索了一些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

一、精选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教师应该依照自己所授教材内容的特点, 再与学生的能力基础以及知识相结合, 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让学生想要主动地去进行学习, 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效益达到极佳的效果。

(一) 巧置悬念, 抛砖引玉

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好奇心, 在课前以及课中巧妙地设置一些悬念, 提出问题,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得学生主动去寻找原因, 这样的话课堂定能够活跃起来。比如说:在学习高中语文中的《失街亭》课文时, 在让学生预习时, 设置悬念, 让其思考以下问题:如果不失街亭, 诸葛亮可以统一中原吗?从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可以延伸出诸多问题, 比如说:失去街亭之后, 政局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既然街亭如此重要, 诸葛亮为什么会失守呢?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文章, 学生经过文章的学习与探讨中便会找到答案, 并且可以理清文中的人物关系, 明白文中情节, 这样分析文章中人物的性格便会变得十分简单。

(二) 创设情境, 以境致情

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可以使用多种方式来创设情境, 使得学生在特定情境下受到影响, 更容易理解文章中的感情。创设情境, 可以使用的方式有影视片断和多媒体等。通过创设的情境与课文内容的有机结合, 使得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较为深入的理解。除了使用影视片断和多媒体创设情境之外, 还可以通过教师优美的语句等方法来实现。

(三) 利用朗读, 以读促趣

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在课堂上对读的方式进行恰当的运用, 可以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大大激发。

二、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激活课程资源

文学作品在高中语文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其承载着文化传播的重任, 文章中的人文性可以引起读者产生共鸣, 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运行, 一定会吸引学生, 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 针对学生的基础, 用活教材资源

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方向以及学习基础等情况, 对教材进行灵活的运用, 使得教材本身具有的吸引力得以充分的发挥, 使得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不仅要重视运用语文, 还要重视语文和生活两者的关系, 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激发。比如说:在教授《胡同文化》一文时, 在对“胡同建筑”四合院、网络和方正特点理解之后, 才可以对北京市民胡同文化的“封闭”有所体会。正是因为有利“胡同文化”的内涵, 才可以体会到作者对我国传统的“胡同文化”持有的复杂感情, 才能够品出文章中“再见吧, 北京胡同”这句话中所包含的感情。学生学会了对问题进行分析的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去寻找当地建筑以及生活习惯等中包含的内涵,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相关课题, 比如说:饮食文化、茶馆文化等, 把语文课堂的教学一直延伸到生活中。还可以举办学生们所喜欢的讲座, 开展学生们所喜爱的课堂活动, 比如说:辩论会、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以及话剧表演等, 让学生们处于开放的语文教学中, 切实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二) 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教材在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是课标的重要载体, 同时也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所以, 教材是使得学生语文素养得以提高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中应该将教材用活而不是将其作为一个死材料来学习。将教材的内容用活的关键是教师, 其应该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以很好地驾驭教材, 对学生在课文学习中提出的各种问题予以正确的解答。语文教材的改革, 选入了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 很多文章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思想, 如果可以对文章中的辩证关系进行细细品味, 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不仅可以活跃语文课堂, 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三、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中恰当的使用多媒体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表明, 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能够在使得学生的印象加深、课堂信息量加大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使用多媒体中的课件可以创设一些和课堂教学相关的情境, 使得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有助于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语文课堂的参与度, 但是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仅仅起到辅助性的作用, 所以应该遵循合理性原则、适当性原则以及辅助性原则, 这样才可以使得课堂教学的质量得以有效提高。比如说:在学习《苏州园林》这篇文章时, 教师可以结合文本的内容, 在网上查找一些关于苏州园林的图片。在进行课堂学习时, 可以使我们通过苏州园林的图片, 对苏州园林有更形象的了解, 提高教学效果。

四、引导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

过去的高中语文课堂往往仅仅注重学习成绩, 而忽略学习的过程。针对这一现状, 新课标将加强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重要理念之一, 其中, 引入合作学习模式, 使得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 使其团队合作意识、自学能力得以进一步培养。教师要将小组的分组工作做好, 对学生间的差异性予以重视, 合理组合好、中、差学生, 并且在分组中还要对学生的感情、性格等因素进行考虑。教师可以指导、鼓励学生认真的探究知识, 支持他们坚持自己的观点, 在与同学辩论时, 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并且在进行合作学习中, 教师需要对学生各自的学习优缺点进行及时的观察, 使其指导的针对性更强。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促进学生进行积极有效学习的重点, 同时也是营造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重要措施。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要帮助学生依照自己的学习特点, 对学习策略进行适当的调整, 主动发现存在的问题, 并且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 使得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能学”和“我要学”。国外著名的教学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 高中语文教师要重点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并且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 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感知, 对教材问题进行主动探究, 积极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获取新的知识。另外还要对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进行不断的培养, 让学生们积极地进行讨论, 表达自己的思想, 激发自己的思维, 从而使其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五、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

从根本上说, 高中语文课堂的高效与否, 关键在于学生, 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此外语文课堂的高效与否, 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思维方式决定的。所以,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 要想营造高效课堂, 就需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让他们突破思维的局限。培养新的思维方式, 主要应该从下面的几个方面来进行:

打破思维定势, 注重反向思维,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固定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 打破固定的思维模式, 尝试进行反向思维, 努力引导学生用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观察世界, 并且从中发现问题。

巧设情境, 发散学生思维, 倡导学生自己梳理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情境, 并且让学生们踊跃发言, 让学生们在发散思维中逐渐培养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师进行情境设置时, 需要设置开放性的问题, 这样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 拓宽学生的思路,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挖掘重点, 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当前新课标改革后的语文学习中, 教师一定要善于将课本中的疑难点抓住, 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思考, 使得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从而解决问题, 这样可以营造高效课堂。

六、结语

总而言之, 教学改革就是为了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灵和情感, 让学生得以生动、主动的发展, 使得学生的生命充满活力与生机, 最终达到将学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目标。要想使得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提高, 就需要教师进行不断的创新、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寻找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性的措施, 营造出高中语文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王晓波.浅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J].信息教研周刊, 2012 (18) .

[2]周萍.如何营造高中语文高效课堂[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1 (43) .

[3]田斌.浅谈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J].中学语文, 2013 (09) .

[4]庞爱英.浅析如何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J].软件:教育现代化 (电子版) , 2013 (13) .

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 篇10

关键词:语文课堂,热爱,理解,多媒体

众所周知, 语文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们提高了自己的语言文字水平、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 在实际生活中, 通过良好的语文学习, 我们还能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怎样让语文起到更多积极的作用?不得不说的是在语文的授课过程中, 语文教师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他主宰着课堂的生动与活跃, 一节高效的语文课堂关系着学生学习知识的多少。下面我们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如何打造一堂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

一、教师对语文的热爱并且拥有渊博的学识是打造一堂高效的语文课的首要条件

“亲其师, 信其道”, 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一个学生对课堂的喜爱程度与教师的教学态度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个亲切和蔼的教师在授课时, 他的亲切力会在授课的过程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学生接受知识时也会更积极、主动。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结合自己的教学历程总结出了很多教学经验, 其中的他的这一个教学比喻使我们受益匪浅:对我来说, 教课就像有些人愿意打麻将一样, 纯粹是为了自己快乐才教这个课。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热爱自己所授学科的老师讲课时才会如鱼得水, 学生学习知识时会更积极、主动。当然, 要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必不可少。一堂高效的语文课与教师渊博的学识与文化功底也是密不可分的。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及时给自己“充电”, 扩展知识。这样在授课的过程中才能思路开阔, 丰富课堂内容。

二、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理解意境的前提下熟练背诵

古诗词可以说是中华名族遗留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 从小学开始, 我们就一直不间断地学习古诗了, 从简单的四句绝句、律诗到现在更加深奥的古诗词。很多教师在讲解古诗词的过程中往往不注重技巧, 只是枯燥地讲解古诗词的单个不经常接触的字的含义, 接着就是通篇讲解, 最后的时间留给学生去背诵。学生虽然是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熟练背诵下来, 却终不知其含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熟记于心的诗词自然也就会望之脑后了。古诗词的学习要注重方法, 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让学生牢记诗词, 更要让他们理解诗词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诗词所要表现的含义。以《沁园春·长沙》为例, 如果不熟知毛泽东当时写这篇文章时的写作背景, 自然无法体会其中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这首词是毛泽东写于1925年, 当时爆发了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 并且湖南、广东等地的农民运动也日益高涨。正值10月, 面对着硕果累累的景色以及大好的革命形势, 再联想到过去战斗的岁月, 毛泽东写下了这首词。了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之后, 再结合书本下方的注释我们就不难理解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 更能深刻体会到毛泽东写“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这句话时的豪情壮志。学习古诗词时除了要理解创作背景, 疏通文意, 听录音朗读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因为那样有利于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字句之间该怎样停顿, 发音也会更加标准。

三、高中语文的教学与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多媒体是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像、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的计算机应用技术, 把多媒体运用到教育工作中去, 更有利于发展全新的现代化教育。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 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加大, 多媒体教学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中, 语文的教学更需要这种形声影俱全的设备来更生动、形象地教授课程, 活跃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多媒体教学以其独特的形、声、景触动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通过多媒体教学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 使教师教授的内容更容易理解, 与此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多媒体教学应用于语文教学中还有这样一个优势:可以增加教学容量, 提高教学效率。运用多媒体直接穿插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讲课前先把课件准备好, 讲课时直接打开课件, 这样自然减少了教师讲课、写板书的时间。一堂课下来, 教授的知识多了, 学生也有更多的时间去咀嚼所学知识, 长此以往提高了教学效率。以上所讲都是多媒体运用于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下面我们结合具体来分析一下, 以鲁迅的小说《祝福》为例。

《祝福》是一部篇幅不短的小说, 细读几遍小说不难发现小说中所要表现的主旨是:封建社会吃人的礼教以及旧社会生活的人们的冷漠无情。如果这篇小说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板书教授的话, 学生会很难想象旧社会的封建礼教是如何压迫人, 氛围又是如何的压抑与令人窒息, 学生只是强迫性地记忆。然而, 运用了多媒体课件, 使学生对于这篇小说的学习如鱼得水, 提高了课堂效率。首先让学生在课前先自己预习这篇课文, 上课之后借助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工具播放根据鲁迅先生这篇小说改编的电影《祝福》, 其实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 学生会对小说的创作背景、角色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 从祥林嫂的精神状态的变化过程也能看出文中鲁迅先生对其肖像描写的不断变化:初到鲁镇“脸颊还是红的”“顺着眼”;再到鲁镇“脸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角上带些泪痕”;最后一次见到祥林嫂“消失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只有眼珠间或一轮”, 这就是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所能展现出来的更直观的一面, 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主旨, 提高了课堂效率。

以上几个方面是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当然除了教师本身的要求以及对教学设备的要求之外,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的事情有很多, 比如班级的和睦团结、互帮互助等, 这些看似微小的方面对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参考文献

[1]王绥丽.创造性语文教学五个要点[J].新课程 (综合版) , 2010, (09) .

如何高效开展高中物理概念教学 篇11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物理;概念;教学

高中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并使他们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高中物理教学的核心问题。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可以说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中学物理教学实践表明物理概念是物理中既不易“教”也不易“学”的内容,下面我就如何通过“五步法”开展高中物理概念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第一步曲:创设情景,营造概念氛围

物理概念一般比较抽象,对于缺乏理性认识的中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如果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去创设恰当的“境”,激发学生的“情”,不仅能帮助学生比较容易地认识概念,而且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对物理概念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好奇转变为兴趣爱好,由兴趣爱好转变为对物理概念知识的渴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新奇、积极的心态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很快就能灵活掌握物理概念,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高一物理教学中,加速度概念的教学是一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我创设这样的情景:磁悬浮列车以432km/h高速匀速运行了8s时间,蜗牛在10s内速度从0加速到0.1cm/s,让学生体验速度大与速度变化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接着给出下列案例:普通轿车0→100km/h用时10s;旅客列车0→100km/h用时500s,让学生建立起速度变化相等时变化有快慢的初步概念。再给出例1:兰博基尼跑车0→100km/h加速时间4.0s;例2:麦克拉伦F1LM跑车0→100km/h加速时间3.2s,让学生分析例1与例2:速度变化相同,如何比较其变化的快慢?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在探究中逐渐形成速度变化快慢的基本概念,并掌握了如何比较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把学生一步一步地“带入加速度”物理情境,使学生对加速度的概念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第二步曲:鼓励学生,尝试定义概念

通过第一步的创设情境,让学生主观感受到的第一层是运动物体有速度,第二层是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第三层是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学生对加速度有了具体的物理图景后,加速度方向的理解如何来突破呢?我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引导学生,A车在2秒的时间内速度由10m/s变为15m/s,则它的加速度是多大?让学生感受,让他们自主认识到加速度只有大小还不能说明具体问题,要说明具体问题一定需要另一个因素,这一因素即为加速度的方向,学生们恍然大悟,有豁然开朗之感。要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步,必须经过一段教学过程才能完成。当学生对所学的概念具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后,教师鼓励学生对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尝试给有关的概念下一个恰当的定义。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物理素质,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在教学中,只要引导得当,很多概念的定义,学生基本能归纳准确。

第三步曲:讨论交流,正确规范概念

通过第一步和第二步后,学生回顾速度的概念: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即物体位置变化快慢。定义式v=Δx/Δt,让学生猜测加速度的定义式是什么。由学生得出加速度a=Δv/Δt。学生基本上可以从文字语言描述加速度和数学语言描述加速度;但由于学生所具有的物理知识不足和思维的局限性,所下的定义不一定完整,甚至下出错误的定义。这时,教师不必急于纠正,而是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使学生相互启发,不断纠正错误,直至得出完整、准确的定义。

第四步曲:多种方法,科学记忆概念

当学生理解概念后,用多种科学的方法记忆概念也是很重要的一环。为了使学到的知识牢固地铭刻,必须加强记忆。如图表记忆,顺口溜记忆,理解记忆,类比记忆,系统记忆,形象记忆等,这些巧记、妙记,都能缩短记忆周期,使知识信息贮存得牢固。指导学生科学地记忆,就可以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智慧的仓库”。

第五步曲:巧设问题,灵活运用概念

学习概念的目的在于应用。所以,在此环节,我从多角度提供概念的变式,让学生判断,或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阶梯式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深化提高,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上述步骤,巩固提高了对概念的理解,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物理概念运用自如。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在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五步法”的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应因概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我们只有把握不同概念的特点,选用不同的适用于该概念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的内涵,把握概念的实质,为灵活运用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炳.高效课堂22条[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

小议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 篇12

首先, 教师要确立语文教学新观念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 应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是学生的主阵地, 课堂40分钟是学生自主作战的时间。学生的学习任务主要应在课堂内完成, 教师要改变“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 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的旧观念。还有, 目前的语文教学不可能一下子从应试教育影响中解放出来, 我们语文教师要确立大语文观念, 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 改变过去“教”是为了“考”, 不“考”就不“教”的观念。

其次, 教师依据学情备好课

上一堂高效语文课的前提是备好一堂课, 备好一堂课的第一步是充分了解学情。我们只有充分了解学情, 了解学生的思维力、注意力, 兴趣爱好等, 才能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有效的课堂教学内容, 解决 “应该教什么”和“为什么教这些”的问题以及“学生应该学什么”和“为什么学这些”的问题。依据教学实情, 设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确定有效的教学方法, 设计有效的教学步骤, 从而保证不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达到最大化,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

第三, 教师要指导课堂学法, 提高实效

现在的教学现状是课时少、内容多, 所以很多老师把预习、练习、复习等都安排于课堂之外, 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 最佳的学习时间让位于教师的讲解。这种人为突出“讲”的环节, 淡化预习、练习、复习在语文课堂中作用的做法, 怎么可能会有高效率?

笔者认为, 真正高效的课堂应从复习巩固入手, 课堂40分钟, 拿出3—5分钟进行课前检测, 可检测上节课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个步骤应成为课堂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笔者从长期的坚持中已收到了实效。另外, 现在很多学校搞课堂教学改革, 运用“导学案”的形式, 提前一天甚至一周发放导学案让学生预习, 这种“预习第一”的思想是对的, 然而笔者认为预习应从课外转入课内, 由自流纳入计划。从教学实践来看, 学生在课外学习往往不如在课堂上主动、自觉, 课外预习往往流于形式, 难保质量。所以预习、复习应名正言顺地成为教学环节纳入课堂, 避免学生学习的随意性、盲目性, 甚至练习也应改为课堂练习, 这样在教师的指导、监督下, 有重点、有步骤地深入预习、学习、复习, 巩固新旧内容和知识, 既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又可以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第四, 教师要让对话占据课堂

前文提到语文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边的协同活动, 双方缺一不可。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 教师一定要改变过去“一讲到底满堂灌”的教法, 而应让师生对话占据课堂。尤其是学习新知识时,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课前的备课、设计, 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 启迪他们的思维, 使学生有效地摄取知识, 通过他们与文本对话的自主学习, 与同学对话的合作讨论, 甚至是与老师对话的辨论答题, 来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让对话占据课堂, 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调节教学进程, 也不仅仅是为了理解教学内容、学习知识、启迪思维, 更重要的是为了刺激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探讨与解决问题, 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民主的对话关系, 从而让学生的学习真正“活起来”, 让学生迎着问题走进教室, 然后再带着新的问题走出教室, 形成一种多向互动且开放的状态, 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五, 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热情

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 也是工具性学科, 因此学生必须学好语文, 而且只要用心学也都能学好。而要学生用心学, 首先必须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其实在语文教学中真正给我们制造困难的就是那一部分对语文不感兴趣的学困生, 我们要打造高效课堂, 必须关注这一类学生, 关注他们的反应和状态, 及时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 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如我们在教学《长亭送别》时可以先播一段《长亭送别》的视频给学生看, 让他们感受一下中国古代戏曲的魅力, 激发他们的兴趣, 再让他们自己熟悉戏文, 然后要求他们把戏曲改变成话剧, 再分组分角色表演, 再次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 从而使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 提高学习效率。为了收到更好的效果, 教师更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第六, 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要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 语文教师除了要具备很高文学素养之外, 还应具有良好的课堂语言修养。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语言, 切不可含糊其辞, 拖泥带水, 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语言的过渡、衔接和呼应, 唱好“开场白”, 重视“结束语”。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一定要准确科学、生动形象, 有启发性和开拓性, 还要有幽默性和趣味性, 朴实性和情感性, 也要抑扬顿挫有美感, 更重要的是要言之有理, 言之有序, 切忌空洞, 华而不实。教师要让学生在听明白的前提下, 还能有时间思考, 做适当的记录, 提高他们的听课效率, 也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益。

上一篇:高管背景特征下一篇:古今词义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