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效教学法

2024-08-25

高中语文高效教学法(精选12篇)

高中语文高效教学法 篇1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 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 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场所, 是实施新课改的前沿阵地。在新形势下, 高中语文教学不再以高考为指挥棒, 只重教材知识的单向传递, 而是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重视学生素养的提高与培养, 让学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展开快乐学习, 促进学生语文知识与综合能力的整体提高。这是广大高中语文教师所共同关注的课题。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我认为要想构建高效教学, 实现学生的快乐学习、有效学习, 要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展开。

一、让高中语文教学具有人文气息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只重视语文的工具性, 而忽视其人文性。新课程理念非常重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加强人文教育。成功的语文教学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果说工具性强调的是教师的教, 那么人文性关注的则是学生的学, 更加尊重学生个体, 重视学生的个性。

1. 营造民主的氛围。

人文性的语文课堂要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的基础之上, 要让学生能够自由而积极地发表不同于教材与教师的意见与见解, 这样才能展现学生的个性, 释放学生的情感。而这又正是建立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之上。但长期以来, 教学的话语权一直牢牢地掌握在教师手中, 学生没有自主发表言论的权利与机会, 只是教学信息的记录者与接受者。为此, 我们要为学生营造民主而和谐的教学氛围, 给予学生更多自由的空间, 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考与思维, 形成学生人人参与、人人言论的民主氛围, 让整个教学围绕着学生来展开。

2. 开展探究性学习。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只会抹杀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按照教参的标准来千篇一律地阅读课文。因此, 改革学习方法至关重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 并具有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可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改变学生学习方法, 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这样更能展现学生的个性, 挖掘学生的潜能, 实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发展学生的个性。为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艺术, 以问题来诱发学生探究动机, 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 给予学生最大的自由与空间, 让学生在组内展开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而教师则要发挥主导作用, 以组织者、参与者与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来, 并要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来让学生展开思考与思维, 进行理解与消化;预留充足的空间, 只要学生思维方向正确就要给予肯定, 以让学生思考和重组的结果能够立足。

3. 实现情感的互动。

传统语文教学只是知识的单向传递, 没有情感的互动, 这样不仅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让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枯燥而繁重, 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实现师生之间、生本之间的情感互动, 这是实施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教师对学生付出真挚的情感自然可以换来学生对教师的喜爱、尊重与认可, 这样更加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更能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同时, 教师还要善于运用教学手段与教学艺术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这样, 学生对于文本内涵的理解更深刻, 更加利于学生健全心理、提升情感。如在学习《滕王阁序》《再别康桥》等文章时, 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设备的图文声像功能来诠释, 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审美情趣。

二、让高中语文教学充满生活气息

生活即教育, 要想取得教学的成功就不能只是局限于教材, 限定于教室, 将学生的思维与思想限定在固定的条框内, 而要引入生活这股活水, 让语文教学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样的教学, 一方面符合学生的实际学情, 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高中生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 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 对生活充满热爱与激情。在语文教学中引入生活, 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来引入文本的学习, 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亲切与熟悉, 更能将学生对生活的激情转移到语文学科的学习上来, 激发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符合语文的学科特征, 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但这二者都是建立在生活之上, 是对生活的真实写照, 是对生活的再加工与再创造。要想实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 让学生写出情感真挚、内容丰富的优秀文章来就必须要重视学生的生活积累。这正是学习语文最为有效的方法。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关系, 明确提出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以让学生产生更多独特的感受与感悟。这正是构建高效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让高中语文教学具有现代气息

推进语文教学现代化进程这是新形势下实现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 也是构建高效教学的重要手段。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改变以往单一而枯燥的信息呈现方式, 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来呈现信息, 这样的教学更加富有趣味性与情境效果, 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更能加深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 从而使学生展开快乐而有效的学习。

1. 直观展现教学内容。

以往的教学采用的是单向的线性传递, 教学内容单一而枯燥, 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打破这一限制。因此, 我们可以利用图文声像功能, 将视听结合起来, 以其更为灵活而多样的方式从多个角度来展现教学内容, 更能带给学生多种感官上的刺激, 更加利于学生展开全方位的思考, 从而更加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掌握。如在学习《蜀道难》一课时, 如果只是就文字进行讲解, 教学枯燥,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而且也不能真正理解。为此, 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播放蜀道难的相关影像资料, 这样就可以带给学生直接的感官刺激, 对其建造外形、特点以及建造原因有更深的了解。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为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课文。

2. 提供丰富教学信息。

传统教学以教材为中心, 虽然对教材之外的信息也有所涉及, 但是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并未取得良好的效果。现代信息技术以强大的互联网为支撑, 有着更为丰富的教学信息, 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实施开放化教学, 将教材资源与课外资源结合起来, 为教学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信息。这样可以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挖掘教材丰富的内涵, 将学生的学习视野由封闭的教学引向更为宽广的空间。如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足不出户, 就可以接触到更多的阅读素材, 并利用互联网的互动性来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这样更加利于学生阅读面的拓展, 阅读视野的增长, 更加利于学生阅读水平与写作水平的整体提高。

高中语文高效教学法 篇2

应试教育下的语文教学,教师习惯于把教学参考书奉为最大高权威,习惯于把学生的思路引向参考资料, 引向教师预设的轨道,这是十分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

语文是一门没有定论的课程,它远没有数理化那些样精确,对联文章的理解,仁者见面礼仁,智者见智,即使能够求得大同,也是难免存在小异,这里这正是人们所说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是一篇课文,同是一首歌,我们小学时读过它,中学时读过它,大学时读过它,对它的理解和感受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要求学生分析问题、解诀问题都要往参考书上靠,这是不科学的。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任何人都不能穷尽真理。我们崇尚权威,但不能迷信权威。我们要提倡学生购买《教材全解》、《出色教案》等教辅导读物,学生跟老师一同备课,在课堂上可以补充和纠正教师教学要点的遗漏和错误,更可以腾出时间和精力来研究新颖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的功能是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应该是“导师”,可能是实际上,我们不少教师充当了“讲师”的角色,他们特别爱“讲”,一节课不讲三四十分钟是不会罢休的。他们认为,这是对工作的尽职尽责,上课时自己不讲,那就不象个老师,课堂就不象个课堂。殊不知,他们在课堂上手舞足蹈,高谈阔论,而一些学生在台下却是昏昏然茫茫然如雾里看花,学生完全失去学习的主动权和自主权,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被当作容纳知识的容器,并且这些容器装不是已经消化的食物,而是一些囫囵的枣子。

教师一定要忍痛割爱,还学生自主权于学生,实现角色功能的转变,不当“讲师”而当“导师”。笔者每节课都鼓励学生设疑问老师,抑或让学生上讲台当“老师”,真正实现了角色的转换。

3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模式

1、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行为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填鸭式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2、要培养学生勇于提问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

3、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

(1)、教学中要打破定势,反向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走出来,打破定势思维,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从中发现问题。

(2)、巧设情境,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巧设情境,广开言路,多向思维,使学生在发散思维中培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但在巧设情境时,一定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构建高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篇3

随着高考新政的出台,语文分值提升,语文被提上了一个新的制高点,随之而来的语文课堂教学必然会成为新一轮改革的焦点。如何尽快改变传統的灌输式教育,构建高效高中语文课堂,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新课题,下面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以放权为总思路

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自主能力,教师可以尝试把课堂的某一部分或全部交给学生,锻炼学生全方位的能力。如可以下放导语权。每一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要求学生设计本课导入语。在学生激情的引导下,同学们已把目光聚焦到这篇课文上来,接着,教师乘势上课。可以下放教学字词权。上新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学生实际上已经在课前很好地按要求掌握了对生字词的学习。教学新课时,让一两个学生教学字词,着重理解多音字和形近字,实际上是组织一次对生字词的巩固练习,对难检字进行识记,再组织字词竞赛。在做好一部分的基础上,尝试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锻炼他们驾驭一节课的能力,以此提升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让能力较强的有特长的学生主讲他们喜欢的课文。在这之前,一般要对上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备课,查找资料,提供需要的教学参考书等,学生还可以向教师询问与上课有关的问题。无比的热情、极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使上课的学生全力以赴,同学觉得新奇,也会认真倾听,乐于表达。不仅可以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锻炼他们的各方面能力。

二、以诵读为主线

提起语文,很多学生反感,我想应该是对诵读的漠视、遗忘。我们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大多具有较好的使用和欣赏价值,教师可以以“诵读”为主线展开,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心得。当前很多教师掉入了高考怪圈,为了应付考试,接触一篇新文章时,不让学生多读,而是引导学生忙着去肢解,去条分缕析,让学生觉得语文很无趣。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读,多读,目视其字,耳闻其音,心悟其情,从字、词、句到段、篇,从表面到深层含义,进行全面的感知。在反复诵读中,认知文字,感受声律,疏通文脉。诵读是学生的重要阅读实践,教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感受。第一步粗读。课前提出要求每个学生在上课时要能读通课文,这时的诵读要求可以放低,以不读错读音、不读错停顿为标准。看上去这个任务不难完成,但是却需要做很多细致工作,为了不读错音,学生们课前进行了积极的预习,碰到一些不会读的生字都主动去查,把读音认真的写在课本上。想知道句中怎么停顿,就必须清楚这一句说什么,课下注释就可以被充分利用起来,工具书也派上了用场。正式上课时分段抽几个学生来读,通过这一遍诵读,字音字形解决了,句子大意也基本明了,对于文章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 第二步精读。在课堂阅读环节,可以根据段意分段,要求男生和女生作为两个团体比赛朗读,要求学生带着语意和感情去读,教师也可以先范读,也可以鼓励学生范读。反复的诵读中,琅琅的书声中,课文的传神描绘、情调韵味,不用老师多讲,已慢慢跃出纸面渗入心田。第三步,烂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前人的经验现在仍有借鉴意义,文章要想读通读透,只靠课堂上两三遍的诵读几遍是不够的,还需要课下多花时间反复吟诵并配以同步或不同步的仿写仿读,以读助写,以写促读,建立读写一体化的学习流程。

三、 以整合为切入点

目前,中学语文教师的授课,大多从一篇篇课文入手,归纳一篇课文、一个单元、一册书的知识结构,进而形成全套教材的知识体系。长期这样的教学弊端不断地显露出来,它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整个多元化的、开放的学习过程的呈现,更不利于学生对更多语文知识的了解和积累。语文整合式教学成为一种改革的必然。它是根据将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根据中心思想、创作风格、体裁、涵盖知识点等标准进行重新分类和系统整理,为每一种分类搭配设计相应的整合式教学方案。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将语文基础知识介绍、讲解给学生,一方面也要帮助学生掌握对语文知识的灵活运用,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整合式语文教学能够为学生在课堂上创造更多的思考空间,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比较相似知识点的时候,在阅读相同创作风格文学作品的时候,充分进行思考和分析,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实践应用能力。这样的课堂教学内容不再是讲述单独篇章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也不再是由教师的语文知识灌输为主,而是综合多篇文学作品、多种写作风格或者文章主旨,让学生在分析、比较相似知识点过程中,在思考、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帮助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其语文素养和个人情操,以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四、以阅读实践为发力点

高中语文高效教学法 篇4

一、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是知识的讲解者和灌输者, 为了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在一堂课的时间内, 都是教师在进行讲解。在大量知识信息灌输的状态下, 课堂学习中缺少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他们学习知识的方法是死记硬背, 这导致学生不能有效运用记住的知识, 在遇到问题时不知从何入手进行分析。在这种学习模式下, 教师教得累, 学生学得累, 教学效果却不理想。随着新课改的进行,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只有让学生积极地进行学习, 让他们深入思考和分析语文知识, 才能使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时, 教师要主动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 这样, 他们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使课堂教学中充满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 给他们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获得全面的提高。

二、优化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优化教学方法, 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 教师要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能对语文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促进他们语文思维的发展。在教学设计中,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结合现代化的教学辅助工具来进行, 使创新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掌握语文知识的重点难点。在优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进行高效教学。

(一) 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进行教学

高中语文教材的容量大, 学习时间有限,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让他们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知识, 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运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在探究课知识文时借助直观的情境, 促进他们对学习内容的探究, 能有效激发他们的情感, 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利用多媒体教学,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接触到了更多的信息, 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 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空间,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十分符合创新教学的需求。

(二) 运用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时, 要让他们高效地完成探究任务, 掌握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 教师需要认真地、精心地创设问题情境, 用巧妙的问题来引导他们的思维。通过积极思考, 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加深理解, 产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设置问题时, 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以及教材内容方面出发;提出问题后, 要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使他们在积极参与和思考过程中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三) 摆脱思维定式,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多习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当学生进行语文题目的练习时, 往往是通过对教师的模仿来进行。在枯燥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 极易形成定式思维。在新型素质教育过程中,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思维的训练, 通过引导, 让学生能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 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创新思维的训练过程中,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 使他们学会如何分析、思考问题和掌握探究的方法, 引导他们的思维不断深刻, 努力发展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

(四) 注重阅读教学,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语文知识的教学和阅读教学是紧密结合的, 因此, 只有大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才能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学生进行阅读时, 教师要让他们展开充分的想象, 在脑海中出现课文中描写的场景。结合想象进行阅读, 能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课文的场景中去, 亲身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思想,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结合语文实践教学,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偏重理论轻视实践;学生在被动学习下, 死记硬背了大量的知识点, 使他们成为一个装填知识的容器, 缺乏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在语文实践教学中, 教师要把握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定位活动主题。高中语文教材知识内容一般都会以文章的形式进行呈现, 而每个单元所包含的三四篇文章基本上在体裁和主题方面具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 因此语文活动元教学一般会以单元为单位进行主题的设置。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过程中要从单元总体考虑, 从而确定教学重点所在, 进而在探索主题设置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展开。另外, 主题设置过程中, 教师还要学会换位思考, 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问题的设置和重点难点的定位, 从而保证学生自主探索过程的层次性和趣味性。除了在课堂上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教师还可以结合多种语文课外活动来让学生进行实践, 给他们创设运用语文知识的机会, 让他们在运用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语文创新思维, 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 促进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总之, 在新课改的进程中, 高中语文教学要提高教学效率, 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深入探究语文知识, 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把课堂教学和语文实践教学相结合, 让学生在新颖的学习方式中进行探究, 提高他们的语文理解能力, 促进他们语文综合思维的发展, 使语文教学真正实现高效的素质教学。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进行, 高中语文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让他们通过探究掌握语文基础知识, 通过深入阅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使之语文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在教学中, 教师通过引导, 让学生摆脱被动的学习方式, 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增加学习体验, 感受学习过程中的乐趣, 使高中语文实现高效教学。

关键词:学习主动性,探究精神,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白振峰.优化教学设计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37) .

高中语文高效教学方法总结 篇5

2.合作学习,探求真知

课前预习为学生合作探究新课提供了先决条件,合作探究的内容是全文,主体是学生。学生通过对现代文章超前预习,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也对文章有了自己的见解,必然会产生自己无法在预习中解决的问题,那么就需要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方式来解决了。教师根据文章特点可以选择在学生预习文章之前给学生设定几个问题,也可以选择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等方式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学生或者朗读或者速读、默读,对文章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略读到仔细读等顺序对课文内容进行浏览,然后按照学生自己思考设定的问题、小组讨论交流答案、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全班讨论纠错、教师点评总结等顺序进行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这一过程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语文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培养一种好的学习习惯。

关于高中语文高效教学的探究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高效;阅读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1.尊重学生

教学是由师生双方面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来完成的,只有双方在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情况下才能使课堂变得和谐。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其中,学生才能感受到温度,自愿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并乐于学习、乐于请教,使快乐教学真正地落到实处。例如,师生间在情感上有矛盾,教师对学生毫无热情,学生见到教师也只有讨厌的感觉,甚至是害怕教师,那么在思想上雙方就会有负担。

2.关爱学生

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态度。教师在面对自己的学生时,要有一种亲切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真正地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走进他们心里,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稳固的感情桥梁。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把“爱”摆在首位,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尊重自己的学生,爱护自己的学生,这样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因为喜欢这个教师而乐于学习。而且,教师对待每一名学生都要一视同仁,不能遇到问题就偏袒优等生而忽略了学困生的感受,学生无论学习好坏,都是自己的孩子,不能有偏见,因而造成师生之间情感不和。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名学生,相信他们,鼓舞他们。

二、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已经广泛地应用多媒体手段。利用多媒体将图像和相关的视频展现给学生,这样既直观又新颖。教师在上课前把教材利用多媒体制作成课件,这种课件虽然源于教材但是又高于教材,使教学的重难点一目了然,教学的设计层次分明,更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1.利用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利用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授李煜的《虞美人》这一课时,可以插入电视剧《问君能有几多愁》中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体悟到李煜与其夫人之间的真挚感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性。

2.利用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高中语文的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语文课上,一般铿锵有力的诗词教师都会进行范读,但是单调的范读也难免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而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伴乐朗读,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朗读的水平,加强学生对语感的培养。例如,在讲授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的时候,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不同版本的配乐朗读,让学生细细地体会其中的韵味。

三、个性化阅读的引用

个性化阅读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入,就是将教学重点由死板的知识转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情感体验上来,使学生能够将书本上的文字转化为自身的情感,并转化为自己语言的表达。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将个性化阅读引入教学过程:

1.扩展阅读范围,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读物

高中生的阅读不能仅仅限于课本,这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教师要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扩充他们的阅读量。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增长,但自我选择能力不强,对一些不良书籍的抵抗力弱。教师不仅要让他们博览群书,更要让他们读好书,读对书。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进行正确的引导,选择适合他们的读物。

2.做好阅读记录,学习阅读方法,教会学生进行反思

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是看热闹,而是学知识长能力。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读书方法,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好自己的疑难点记录,对阅读文章进行自我分析和反思。例如,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制作阅读卡,共分三项。第一项为阅读预习,主要解决阅读过程中的字词和主旨进行记录和总结,对自己学习到的写作方法进行记录。第二项为阅读心得,学生可以在这项中记录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道德情感体验,以及自己的一些思考。第三项为见解发表,学生在阅读后可以写下自己的感悟,并发表演讲,对一些争议性的问题开展辩论,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发挥自己的见解。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高中语文教师,就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要把每一名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真正地怀有一颗仁爱的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地乐在其中。

参考文献:

[1]刘元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缺失之拙见[J].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9(06).

[2]王延志.务实: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17).

例谈高中语文诗词鉴赏高效教学 篇7

一、创新教学模式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很适合高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进行学习与感悟, 这本教材分两大部分六单元。“诗歌之部”三单元: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散文之部”三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文无定格贵在鲜活”。每单元又分为“赏析指导”“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三部分。针对这本教材教师应该采取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所谓的少教多学就是既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 又高效、实用的切合实际的教学模式,并按预习、合作、 导入、朗读、探究、总结六个步骤详细地进行诗歌鉴赏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到一定的点拨作用,更多的是把空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的感悟与体会。

例如说在《定风波》这一古诗词的学习中,要在掌握课文的同时比较苏轼遭贬后同一时期的作品,通过课文的比较探究出苏轼对于此诗歌的思想成因,做到走进诗人,了解诗人,学会分析诗歌的背景及表达的思想感情。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首先让学生多自己诵读几遍,并且在诵读后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诗歌用现代的语言描述成一篇学生自己较为擅长的现代文。例如词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当读到这一句时,学生的脑海中应该浮现出在烟雨蒙蒙的时分,诗人一身蓑衣草鞋,潇潇洒洒、坦坦荡荡、无所谓然地行走在人世间的一幅景象,学生要先以自己的感情带入诗词当中,然后老师就可以通过学生的理解作为这堂课程的切入点,纠正或者延续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对课程的重点进行指点疏通,使学生对于这篇诗词更有把握,之后老师便可以对这篇诗词进行总结,找出本篇诗词的重难点,剩余的时间就交予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与探究,使学生对这篇文章更有自己的理解支撑点,对诗词的记忆更加深刻。这就是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的应用及作用,这样的简单教学不仅留给同学更多地学习空间,也更能将这篇诗词以同学的记忆方式深刻的记在同学的脑海中。

二、加强师生互动

“师生沟通,课堂互动”是一个确立师生关系和师生活动的重要概念。课堂教学中,无时不真实地存在着师生之间的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特别是在课堂上的互动,这种互动关系本身不是课堂教学的目的,这种模式的着眼点、着力点、落脚点都是学生自主、积极、 有效的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出一种出自内心的自觉接受和相互维持的生活的质,把基础定在尊重人格,把传道、授业、解惑看作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往、沟通。在高中语文诗词鉴赏中师生互动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环节,这个环节充分地弥补了诗歌的不易懂,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教与学相互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 教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之间的协同作用,所以在学习中有任何的不明白都应主动与老师交流,并且教师更应该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行教学,主动地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在课堂教学中营造积极欢乐的氛围,使生硬拗口的古诗词成为有趣的教学内容。

还是以《定风波》为例,我们融合了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在把诗歌翻译成现代文的环节中,教师可随意让某些学生现场进行描述,当然在描述过程中尽量不要打断学生的描述,即使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偏差,也应该在之后请另一位同学来进行纠正,充分地将师生互动最大化,尽量做到课堂上的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对这首诗词都有一定的理解与记忆,在愉快的氛围当中提升课堂效率。

三、总结

探索高效率是高中语文教学之命门 篇8

课堂的高效率是教学之命门。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呢?

1. 对课堂获取知识的巩固,是对课堂高效性的保持

研究表明:语文教学效率不高主要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和语文训练过程两个方面。语文训练过程中的问题集中体现在没有计划性和系统性。虽然学生为了巩固课堂知识、提升能力或是迎考做了大量试题,但这些试题的安排布置,老师无计划性,也根本无法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本做不到因学生的学习风格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训练步骤。语文训练始终是模糊的,而非科学有序的,在盲目的重复中做了许多无用功,而学生的语文能力又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语文科目是这样,其他科目或多或少也存在这种情况。

科学的语文训练体系应该使每个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保障有科学的训练系统,包括训练的总目标、训练的具体内容、每项具体内容所应达到的具体标准、训练的先后步骤等。以现代文阅读为例,先根据文体分类,每种文体都分分项训练与综合训练二步,分项训练按能力点逐个分解,包括词的理解、句的理解、某一局部内容的理解、段的理解、篇的分析理解,每个能力点集中训练,由浅而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逐层递进,分项训练通过之后,然后进行综合训练。

2. 开展小组协作式研究性学习,拓展语文课堂信息空间

新课标要求语文选修课程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地发展,为学生提供语文素养拓展和提升的空间。但是选修文本信息量大,内容多,而语文课的时间少,传统的师传生受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完成任务。采取小组协作式研究性学习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拓展语文学习的信息空间。教师可以将所要学习的内容分成多个学习主题,各学习小组自行选择主题,由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信息收集、整理、归纳等学习任务,在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在全班汇报、交流、展示,小组间协作、交流、分享,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解决选修课量大时间少的矛盾,促进学生自主研究能力的提高。

我在教学《唐诗宋词选读》时,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思路,以李清照为例。

(1)学生课前自学(一周):要求学生使用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阅读她的作品,让学生对李的词风有初步的了解。教师负责推荐基本阅读参考资料。

(2)组织李清照的作品《如梦令》、《一剪梅》、《醉花阴》研究小组,学生自愿组合,讨论组内分工,推举主持人,共同拟订发言提纲。课后各小组共同为发言人准备资料,并制作配音朗读录音和幻灯片。

(3)用一节课时间进行讨论与交流,每个研究小组分别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要求:每组主持、重点发言、补充说明和朗读等要分别由不同学生担任。所有学生都应积极参与讨论。教师参与讨论,并适时点拨。

(4)最后一课时对李清照、苏轼、辛弃疾、陆游进行总结讨论,梳理宋词发展的脉络。由教师主持。

(5)课后作业:每个学生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就宋词某家某篇或点评议论,或抒发感想。体裁不限,命题自由,一周内完成,在班内张贴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在交流活动中,为了展示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大家分工合作,发挥各自的特长,有承担电子文稿的演示的,有负责文字加工的,有负责进行演讲的,各司其职,积极投入。特别可喜的是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了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小组交流的信息量和容量远远超过教师预设的框框,教师明显感到学生创造的灵性。

3. 探索课堂教学新内容

立足课堂,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

(1)激发情感,增强感知能力。情感在文学教育中有特殊的作用,教师的教学情感、作品的创作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用饱满的热情,真挚的情感,牵引学生步入文学殿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创设一种和谐美好的课堂气氛,领着他们登堂入室,去发现美、认识美。

(2)加强训练,提高表达能力。审美活动是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的个体感知体验,又要重视学生的理性分析、口头表达。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口头语描绘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分析作品美的结构、美的语言,分析文学形象的社会意义和得到的思想启迪。通过口头表达,使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模糊的、不大鲜明的文学形象,经过梳理后变得更清晰、更鲜明。在分析鉴赏的基础上,推荐有关评论文章让学生阅读,让学生了解别人对作品的评价,参考别人的见解,以发散思维。

4. 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

高中语文高效教学法 篇9

关键词:“少教多学”,高中,语文教学,教学理念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少教多学”这个概念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少教多学”理念就不需要老师了吗?其实不然。“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指的是更少地依赖死记硬背的学习、反复的考试, 更多地关注自主学习、差异化教学和终身技能的培养。“少教多学”并不是让教师投入得更少, 而是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导性, 利用有限的课堂将语文教学教得更好, 课堂教学重点必须从教学内容的数量转向对教与学质量的高度重视上来。它重视学生思维和价值观的形成, 力图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塑造学生性格。那么, 在教学中, 怎样实行少教多学呢?

一课堂教学要“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这就是现代教学的指导思想。如何体现“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关键是学生能否有学习的积极性, 而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直接关系。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 教师要进行启发式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 是要通过教师的工作使学生爱学、会学。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 师生关系与传统模式不同, 教师的作用不是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上, 而是要帮助、指导、引导学生, 通过创设全新的教学环境, 启迪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引发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在活动中体验到乐趣, 能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 启发学生不断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提问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少教多学,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精心组织, 掌握提问技巧。提问方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在课堂提问中, 提的问题不一定越深越好。课堂提问必须符合中学生的接受状况, 若问题的难度过大, 学生一时无从回答, 势必导致学生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挥, 难以达到教学目的。教师所提的问题, 犹如小孩摘苹果一样, 跳一跳就能摘到。通过学生的思考, 能够回答出来, 才能达到巧问的效果。

问题提得好, 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 真正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 教师提出的好问题能激发全体学生思考,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唤醒学生读书、思考的欲望, 拨动学生的心弦, 从而达到少教多学的目的。

三课堂教学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明确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怎样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体现少教多学的理念呢?

1. 走近语文——早读

要让学生喜欢上语文, 首先要让他们读语文读出“味”。我校语文组还组织了两本校本教材《时文选粹》和《语文课堂内外》, 通过早读, 让学生充实大脑, 掌握更多的课外知识, 达到喜欢语文的目的。

2. 走进语文——课上诵读

早读是让学生走近语文, 而课堂的朗读则让学生走进语文。朗朗书声是语文课的一个标志, 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语文老师应该就课文的重点语段进行朗读指导和分析、体会。在课堂上精彩的朗读和分析, 无疑可以把学生带入文本。我校高二年级组织了“阶段性评比公开课”活动, 有一位老师讲的《长恨歌》, 完全是以读这条线索来贯穿整节课, 学生非常入境, 能跟着老师的感情走, 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所以, 上课诵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在40分钟的课堂内, 希望给学生讲更多的知识, 结果学生昏昏欲睡, 有的甚至还偷着玩手机, 无法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因为学生没有思考, 没有自主的学习, 导致教学效果最终只能是事倍功半。

四自主探究学习, 能够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改全面倡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注意语文运用, 审美与探究能力的运用, 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例如, 在某一节课中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时, 教师应该选择合适的探究问题, 避免问题过窄或过宽。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出来, 在学生讨论问题的过程中遇到阻碍时, 教师要积极指导, 用亲切的语言开发学生的思维, 讨论结束后, 教师要做归纳总结。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很好地诠释了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理念。如笔者在讲公开课《图文转换之漫画题》时, 与同学们合作探究“画面描述题需要关注什么”时, 我首先给学生举了三个例子, 在这些例子的指引下, 学生很快进入了探究环节, 积极性很高, 少教多学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五教学案的合理安排, 有助于课堂学生的落实

高中语文高效教学法 篇10

一、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均采用传统单一的“授———受”教学方式,学生习惯了教师在上面讲、自己在下面听的被动学习模式。而当推行新课程改革后,许多学生较难转变学习方法,无法适应高效课堂的学习节奏,导学案形同虚设,且学生缺乏有效的课前预习,课堂节奏混乱;同时,班级组织小组讨论时,做不到少数服从多数,无法达成共识。

(二)教师角色定位偏差

根据新课改要求,高效课堂讲究淡化预设,强调课堂构建与生成,且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于是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就单方面地认为课堂中教师所讲的内容越少越好,如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中,教师没有引导,就直接要求学生阅读全文,要求他们了解、掌握文章写作背景以及作者内心感情变化等,整节课时间,学生都在自行阅读和讨论,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模糊。这种思维偏差不仅导致了课堂教学偏离教学目标和课堂重点,而且白白浪费时间,收获甚微。

(三)滥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所必备的一种新型教学技能,该教学方式讲究因地制宜,不能什么类型的课程都用这种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对多媒体教学的过度依赖,易导致教师课前备课时间长,但教学效率却很低。同时,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直接展示视频或画面课件,间接扼杀了学生想象力,局限了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不利于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与发散思维。

二、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反思和策略

(一)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现状反思

针对上述高中语文高效课堂中存在的问题,经分析发现,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因素。首先,许多教师对新型课程标准的理念把握不准,甚至解读有误,对高中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理解出现偏差,导致教学形式化、随意化和盲目化等现象出现。其次,部分教师专业水平不足,急需拓展知识面,充实自己。同时,有些教师心理素质不高,缺乏正能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并且会对学生生活习惯和个人品行的养成造成不良影响。

第二,学生因素。一些学生知识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高,信心不足,不愿参与课堂发言和小组讨论,会逐渐被边缘化,步入所谓的“差生”行列。少数学生学习动机不纯,过于功利,且缺乏适当的学习策略,学习效果不理想。

第三,社会环境。高考制度带给学校、教师和学生很大压力,在此背景下,许多教师会将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重心,忽视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易出现“高分低能”现象。

(二)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建设策略

第一,重视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高中语文高效课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一方面,通过课前预习、准备,教师和学生能够对本节课新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自主求疑和主动思考。另一方面,可促使学生养成科学、良好的预习方法,使他们学会自主查阅资料、总结全文并勤于思考。如《沁园春·长沙》一文,课前要求学生在预习过后,使用现代文描述文章所讲内容和主旨思想,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课前预习,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高中语文高效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利用多媒体,可优化课堂设计,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潜能。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借助多媒体可创设课堂情境,指导学生根据事物特点寻找并发现事物本质,此种教学方式能够快速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多媒体教学与其他教学手段,能够帮助教师收集更多历史资料或资源,如有机结合图书馆与其他资料库信息,形成开放性课堂,扩大学生学习视野。

第三,课堂评价机制。课堂评价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可真实反应课堂教学效果,并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依据。首先,设立课堂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启迪、改进和激活学生思维。如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中,教师可先让学生理解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再有效结合课堂评价,对学生思维进行巧妙引导,使其贴近教学目标。其次,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时,需注重全面性,包括学生新知识学习水平、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内心品质和学习兴趣等,并通过评价结果积极引导学生良性发展。最后,针对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师可采用分层评价法评价他们的学习效果,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建立起具有较强主动性、参与性和积极性的高效课堂。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效课堂的构建是一线教师探讨的焦点话题,本文笔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针对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与思考,呈现暴露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与方法,希望能给读者带来帮助。

关键词: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反思,策略

参考文献

[1]王四鸿.浅谈如何构建高中语文的高效课堂[J].中学语文,2011(36):22-23.

构建高中语文高效教学之我见 篇11

【关键词】高效教学 整合资源 广泛阅读 训练思维

一、多渠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趣

大家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难设想,一堂让学生听而生厌、恹恹欲睡、照本宣科、索然寡味的语文课能产生多大教学效果。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以巨大的情绪力量感染学生,激发创造的潜能;教师如只顾和尚念经似的传授,不根据课堂信息反馈灵活调整自己的教法,那就是盲目的教学,是教育智慧处于最原始状态的表现。教师要以渊博的学识、丰富的情感、形象的语言、灵动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有了,就有了学习进步的可能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课堂上,一些学生思维涣散,目光呆滞,无所事事,制造混乱,主要根源就是教师的课缺乏吸引力、感染力。有时候,一则笑话、一句广告词、一联诗句、一段歌曲、几句声情并茂、形象可感的话语、数帧促成思维飞跃的多媒体演示,都能产生惊奇、赞叹的效果。当然这些都是正在进行的教学内容的自然延伸,而不是牵强作秀,摆花架子。教师要在大脑迅速处理视听反馈信息,把学生“从那童年的美妙的独木舟上引渡到全班学生乘坐的认识的快艇上来。”有的学生胆小,老师多年的“棍棒”使他积成了一种“思维的惰性”,这时教师要激励学生大胆的说,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讲:“教育和教学和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的成功的乐趣。”学生怕写作文,老师可引导他们去感受现实生活,看人家怎么写的,只要他一次作文写出来了,他就会有写不完的事,抒不尽的情,讲不完的理,他也最终会因对语文学习有兴趣而走向成功。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抓住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通过“文以载道”的形式,促成学生情感、态度、价值感的质变,从而改变整个学习的面貌。

二、整合教学资源,广泛开展阅读

语文是博大精深的,它不同于一些数、理、化学科,有现成公式可套,语文的学习材料是整个人类文化,浩如烟海。庄子《逍遥游》曰:“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一些学生语文成绩不好,根源就在于积淀不丰厚,苏轼也讲:“厚积才能博发。”读多了,见识就广了,思维也就活跃了,写作自会有套路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说:“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应当更多的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手段。”信息社会,广告招牌,网络文化,名胜古迹,风俗民情,生态环境等都是阅读的文本,面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秋兴八首》)的信息浪潮,“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受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的超过出声的读的能力。”老师们请记住: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三、语文教学中强化思维训练

语文考试很少考现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见识,考查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能力,独立思考、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能力。教师如只给学生传授死的知识,要他们死记硬背,面对变幻莫测的题山题海,只能束手无策,“望卷兴叹”。用记忆来代替思考,用背诵来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现象本质的观察——这是使儿童变得愚笨,以致最终丧失了学习愿望的一大弊病。“教师要以反复的阅读、生动的语言、丰富的直观”唤起学生的表象和想象;要在平时的课堂讲授中,拟定明确的目标,有针对性的训练思维,不要代他们思考,要善于集中群体智慧,让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学综合性学习。他们若以自己的思维解读了文本中的问题,就会去掉思维的惰性,使脑瓜变得灵光起来,就会因成功的乐趣,激发更大的创造潜能。还要有针对性的训练一些题目,通过实践演习,聚合发散,分析概括,对比思辨,整合筛选,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实践中摸索出应试的技巧与策略,形成方法论的集合。教师要随时针对教学实践得来的反馈信息,思考教学策略。苏霍姆林斯基讲得好:“那种热爱自己的事业又善于思考的教师,才有力量使教室显得肃静,使儿童特别是少年和青年,用心的倾诉他的每一句话,才有力量激发学生的良心和羞耻心,这种力量才是一种无可争议的威信。我们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年轻的心灵。我们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我们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老师们记住: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最可靠的途径是思考。只能靠思考来唤醒思考。把学生思维唤醒了,才会引爆他们璀璨的智慧之花。

高中语文高效教学法 篇12

一、以“导、引”为主制定规范性教学模式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导学案”模式可以引入选修课的教学课堂, 长时间以来高中的选修课教学太过于随意, 缺乏规范性。所以我们要制定一个长期的, 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以年级语文组同仁为单位, 合理分工, 然后令每人分阶段分模块来制定“导学案”, 合理有效的利用好选修课的教学时间, 我们都知道“凡是预则立, 不预则废。”没有合理的规划就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而“导学案”的制定恰恰可以弥补这些缺陷和不足, 而且也会把我们的选修课教学引入正轨, 从而有利于选修课规范性教学模式的形成。导学案模式以其实效性和规范性一直引帆导航, 尤其它的导和引非常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满足了学生个性选择的需要, 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更适于导;同时也要将学习的差异性考虑其中, 在最大限度上下足功夫, 调动起所有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顺势而导。由此可见, 选修课引、导的时机更成熟, 环境条件更适宜。导本就应该成为选修课课堂的主要教学模式。所以导要导的有节奏, 有规范, 有效果。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 在课堂规范性上, 所以除了要制定选修课的导学案教学模式之外, 我们也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 这样我们形成的规范性教学模式才真正有价值和意义。

二、以选本的科学性和兴趣方法的激励创新为切入点

选修课的选择要取舍有度, 要有选课标准, 就现在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来讲, 其内容涵盖的面非常广。就拿“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现代散文选读还有唐诗宋词”为例, 整个教材篇章很多, 每个篇章又由多个部分组成, 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非常困难。基于此, 我们就要多加权衡, 发挥教师的才智和自主裁决的魄力, 做出大胆的取舍, 选择那些切实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水平的文章进行教授和讲解。在原有的语文教学模式上还要有所突破和创新, 枯燥呆板的教学模式当然会让学生提不起兴趣来, 这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中, 要坚持以学生的个体需求作为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出发点, 教师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诗歌教学上鉴于诗歌类型多样、数量过多的情况, 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设定教学方案, 并针对某一首诗歌进行重点讲解, 保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中学到知识, 在课程讲授中使自己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还要要求学生及时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巩固、品读, 可以写一篇读后感之类的文章,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赏析能力, 而且还能够加强知识的巩固程度, 进而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应做好规划和科学的选择, 同时也要以兴趣激励为切入点, 失去兴趣和生机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 也是毫无意义的教学, 所以我们在选取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时候要有针对性, 同时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征, 形成高效优质的课堂模式, 以达到启发学生, 培养其创新能力, 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三、合理利用资源, 做好高中语文教学的长期计划

前面我们已经提及了规范的教学模式和兴趣方法等问题, 可以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这个“东风”就是所有高中语文组同仁的规划组织和长期计划, 让高一、高二以及高三的语文老师在已有的选修课教学范围内制作出高质量的导学案并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料, 然后再做一个档案留存, 以备下几届语文老师的使用, 这样只需经过三年到六年的两个周期循环, 那么我们的教学就会变得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了, 而且也会大大缓解我们的教学压力, 同时也能推动高中语文选修课高效的教学模式的形成。然而现在最大的问题是高中阶段所面临的负担和任务量过大等, 所以一切的落脚点最终还应该放在学校, 这整个大环境里, 从高一、高二到高三形成一个连续的学习研究状态, 有效利用原有的学习资源, 同时要积累前人的资料成果, 不要有断层, 同时也要提前做好高中三年的语文选修课学习的长期计划, 从高一开始就要注意语文人文环境的营造, 发动起学生的力量, 同时也要拓宽学生的学习路径, 注意读书环境的营造。同时要做到我们制定的计划切实, 有效, 针对性强, 有韧性。只有万事事先有个计划我们的学习才会事半功倍, 我们高效的教学模式才会实现, 因为计划作在前头, 所以学生在最初阶段就能明确自己的选修课学习任务, 有方向才会有行动, 有行动才会有效果, 从而节省学生的学习时间, 更高效更高质地完成选修课的学习任务。学习语文的氛围有了, 学习的长期计划有了, 我们的选修课教学就有了立足的土壤;有了根基大厦我们选修课教学才会真正的有效。

上一篇:药品风险管理下一篇:网络购物的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