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体育教学观摩心得体会

2024-10-02

关于体育教学观摩心得体会(共12篇)

关于体育教学观摩心得体会 篇1

今年九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八日在教体局牛科长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十人去吉林长春参加了第二十六届全国十城市体育教学观摩活动,观摩了十余个城市作课老师的精彩课堂展示,有较多感触。

一、教学内容范围较广,水平阶段分布均匀,长春研讨会共展示了从小学到高中15节体育课,水平段分布比较均衡(小学8节、初中3节、高中4节),内容涵盖了田径、球类、体操(技巧,支撑跳跃)、花样跳绳、武术、民族传统内容、现代新兴体育(毽球)等,教学内容选择范围较广,做课教师都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驾驭课的能力,不同程度反映出当地城市学校的教学特点,给我们参加观摩的老师提供了多阶段、多种教学内容的学习机会,使参加观摩的老师能够学有所获。在观摩的十五节中小学体育课中,作课教师的教法、教材设计、器材运用、热身放松环节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 二、教学组织严密,教学步骤清晰,运动负荷适当,流程设计合理。

比如:重庆市南岸区天台岗小学李玉龙老师展示的一节《快速跑》课,虽然是一节跑的练习课,我们知道跑很枯燥乏味的,但通过李老师周密的设计,课堂上用“阻力伞” 教具贯穿本课始终,以“尝试、自主、合作、延伸”为教学主线,以改变练习条件为手段,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在教学时运用讲解示范、思考、探索、讨论、师评、自评、互评等教学方法,通过“阻力伞”使教学与游戏有机结合,改变练习条件,强化过程,激发兴趣,使这节课自始至终都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提高学生快速奔跑的能力,实现教学目标。本课教学做到一物多用,内容贴切,方法多样很好,这给我在今后的教学有启发作用。 三、音乐在热身和放松环节中的运用。

在这些展示课上,无一例外地突出了音乐在体育课中的运用,特别是热身环节和放松环节,恰到好处的音乐伴奏使学生能够很快的进入课堂氛围中,放松环节同样可使学生比较彻底地放松身心,这种辅助作用非常值 得借鉴。当然在选取音乐时要与教材相匹配,而不能随便选,才会起到更好的作用。 四、能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比如说: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八中刘青老师上的一节《三级跳远》课。

这是我最为推崇的一节课,从热身环节开始,老师设计了利用体操垫和音乐相结合舞蹈热身练习,并很好的利用了小垫子这个教具,教学过程采用近似于游戏的形式,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自己领悟三级跳远的动作结构,并通过教师对道具(小垫子)多次的排列组合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仅掌握技术动作,而且对跳远的远度有所提高。本课改变传统的技术教学模式,将学生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探索。我认为现今的体育教师应该思考一个问题,怎么让学生理解一个教学内容为什么要这么做,是怎么样一步一步完成的。如果学生们很好的理解了教学内容的目的与构成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们也掌握了很多体育的基础知识。

五、面向全体学生。 在所有作课教师中,都能很好地兼顾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的问题。既能解决好教学中的共性问题,使全体学生能达到体育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又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各有所得。 对于“后进生”和“学困生”的激励:常规教学是针对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而不是极个别优秀的学生,主要的教学主体是在班级中处于中等或是“后进生”,有些学生总是缺乏自信,总把原因归咎在自己身体素质不好等原因上,觉得每一项内容都不能完成,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关心和语言的激励,去激励学生们完成;同时教师也到投入情感,是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于他得关怀,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及时的鼓励在很大程度上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后进生”和“学困生”及时的鼓励,可以提升其自信心,帮助其积极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在兰州市永登县第六中学朱红芳老师就“后进生”和“学困生”在教学过程当中很大的鼓励,个别学生从不敢做到有帮助的情况下完成动作,直至能独立完成动作,让在场观摩教师为之鼓掌,体现了一名体育教师最为基本的职业素养。

六、以身体锻炼为主旨,扎扎实实进行运动技术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

比如:在广州市玉岩中学黄钦銮老师的《舞龙》和厦门外国语学校湖里分校廖惠萍老师的《合作跑》教学中,通过讲解、示范、练习、指导、纠正等环节,确实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一种运动技能。再如,在重庆市南岸区天台岗小学李玉龙老师的《快速跑》的教学,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七、课堂气氛的掌握。 虽然是现场示范课,但有些课过于拘谨,整个课堂的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积极能动性不高,尤其是一些低水平段的课程,没有现象出孩子们天真可爱的天性,而是被老师严厉的“枷锁”困住。

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董崇龙老师的《快乐足球》课堂学生们地氛围很好,学生们玩得很开心、学得很开心。 八、教师扎实的个人基本功。 课堂上老师语言的简练、准确,总结恰到好处,示范时动作标准、优美、协调,让学生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比如:昆明市第二中学的冯灿老师的傣族舞蹈真是优美养眼。还有长春108中学小学部李佳老师的花样跳绳动作娴熟。长春希望高中姜华老师的毽球技术高超。另外,在练习环节中,老师语言的亲和力,使师生很融洽地活动在一起,教师个人素质的展示,也令我感到学无止境。我们自身还存许多不足,我认为在这方面还像个小学生,它将成为我今后不断努力学习的推动力,有了这个目标,有了这种推动力,我将在体育教学的道路上不断创新,更快进步。

以往我在小学工作时间短,没有什么经验,通过本届观摩,使我受益匪浅,从不会看课到开始于其他老师进行讨论的转变。这同时也给予我很大的启示,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尝试。课的重点在哪,应该怎么样去教,而不是让学生们一味的去模仿,注重分析教材;课堂上采用巧妙的语言,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提升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关注“后进生”和“学困生”的发展,更加科学有效的促进其健康成长;以及对校园环境的观察,善于思考问题,及时的记录,便于在今后工作中取长补短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关于体育教学观摩心得体会 篇2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原地高抬腿跑技术, 教学目标是对中学生的下肢力量和爆发力进行提高训练, 使学生的体质得到增强, 渗透终身锻炼理念, 培养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的意志品质。纵观整个观摩课的实际效果, 90%的学生都能熟练掌握高抬腿跑的技术动作, 学生对课堂产生较强的兴趣, 师生互动情况顺畅, 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当。作为公开观摩课, 笔者授课得到了观课同行和领导的肯定, 更重要的是笔者聆听到他们的宝贵意见, 重新审视了自己教学成长过程, 以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一、在快乐教学理念的落实方面, 采取了体育游戏教学法

通过导入新课时的“大网鱼”游戏作为热身锻炼环节, 营造了和谐、快乐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的身体和精神得到了放松, 提升了对体育教学的参与兴趣。在高抬腿跑技术练习结束后, 进行小组竞赛游戏:迎面接力跑比赛, 学生在竞赛中激发好胜心, 充分发挥了课堂中学会的知识和技能, 课堂上都集中注意力, 使身体更具协调性, 锻炼了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 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较好地实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二、教学重难点突破方面, 采取动作示范法与小组合作探究法

高抬腿在加速起跑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高抬腿的动作必须规范, 才能提高起跑时的速度。本节课采取分解动作示范的办法, 针对教学重点:大腿抬高同时脚尖自然绷直的动作进行了标准示范, 然后将学生划分为六组, 先在小组内进行互助训练, 每组由一个体育特长生作为组长, 督促和指导同伴的技术动作。然后每两个小组相对进行动作训练, 小组间成员相互观察和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指导, 对典型错误直接进行正误对比演示, 让学生进行判断和分析, 加深学生对高抬腿动作的理解和记忆, 实现较好的课堂效果。

三、对课堂掌控和情感沟通方面, 本节课存在一些不足

关于体育教学观摩心得体会 篇3

关键词:优质课,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合作学习,任务型教学语言的输入和输出,反思。

2010年3月27日至29日,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在合肥举办了第七届全国高中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多名英语教师、教研工作者、学会专家及领导观摩了16节由第七届全国高中英语优秀课例展品活动中评出的一等奖选手所执教的现场课。选手们出色的教学素养,科学优化的教学设计,合肥八中学生默契的配合以及专家们的现场点评;使每节课精彩纷呈。由各省推选的上百名观摩教师组成的“教师观察评审团”在观摩过程中,使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观察表》,分组对执教教师的上课过程进行观察与评价,主要是为了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讨。故与以往全国优质课堂竞赛不同的是,本次会议更强调观摩和研讨,处处体现了淡化竞争与结果、注重研讨与过程的理念。本文将评述本次大赛的特点,并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历对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反思,写出自己的心得。

一、本次教学观摩研讨会的特点:

本次大赛共有12节阅读课,听说(或以说为主)课有3节,读写综合技能课1节。从某种程度上说,本次观摩与研讨课的授课老师们展示了我国目前高中英语教学的最好水平,也反映了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深入开展课题教学研究,有效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归纳起来,本次观摩研讨活动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授课老师非常高的教学素质标志着英语教学的发展水准:

授课老师无论是语言、语调、语言表达能力,还是与学生交流互动中的语言运用,都表现出非常优秀的语言素质。老师流利自如的口语,为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了基础,合理有创新的教案设计,有效的多媒体的使用更加符合教学过程的需要。

2.优质课反映出了现代高中英语教学的先进的教学理念;

授课老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侧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情感,体现了新课改的方向,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3.教材使用非常灵活,教学活动设计、文本处理更加精细、严密,颇有新意和创意:

选手对教材的掌握表现在使用教材和资源非常得当,教材的选择上更有创新;大量的师生双边活动,较高质量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活动;多媒体的选择和使用更加理性,也更讲究实效性;如王冠、张晋芳制作的精美课件更加符合教学过程的需要;传统媒体的使用也恰到好处,如东北师大附中李忠芬在描述到Mary’s feeling时给出相应的形容词,设计出新颖独特的图表,利用白板巧妙地呈现出来,既注重对人物心理的欣赏,又让学生学会了很多有用的词汇,很有新意和创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轻松有趣的创意导入和一些经验性的元素加入:如李忠芬让学生们做单手系鞋带的动作,引导学生们体验到残疾人的感受,再谈到著名的残疾人,自然引出标题;吴霞利用音乐导入各种节日,又让学生们动手制作出海报,李伦军利用三段小视频导入Body Language。

4.重视阅读过程,加强阅读策略和指导,阅读课有所创新和突破:

阅读能力由四个层次构成:(1)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的能力;(2)基于文本信息推断出结论的能力;(3)整合观点和信息的能力;(4)评价文本的内容、语言的能力。在每一个层面上还有一些分项的能力。本次参加比赛的阅读课体现了对以上阅读能力的培养,遵循阅读课的基本教学活动步骤,由导入、读前、略读、寻读、深层理解、检测评价等步骤组成,又在延续上述教学思路上有所创新和突破,教学活动的设计、文本的处理更加精细严密。

5.通过任务型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任务型教学途径是语言习得理论的具体应用,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通过同桌或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在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语言的实际运用。该模式能提高学生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发展他们的沟通和创新能力,让他们体验到完成任务的喜悦,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能。

6.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进行学习。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式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与体验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本次观摩课需要进行改进和探究的地方: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本次观摩研讨课中反应出的一些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研讨、反思和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这正是我们观摩与研讨的目的。

1.本次课堂教学观摩研讨课阅读课所占比重较大,综合技能课较少,缺乏语法课型;本次16节观摩课中阅读课占12节,听说(以说为主的)课占3节,读写综合技能课仅1节,没有一节语法课,这种传统的并难把握的课型应由执教老师呈现出来,为老师观摩研讨以及平时的教学提供更好的平台。

2.观察量表所能体现的帮助执教老师进行反思的效用在这次研讨会中没有凸显出来;这次观摩研讨会挑选的上百位“课堂观察评审团”是全国各省市推选的本省高中英语老师,虽然在进行观察量表使用培训时,大会宣称观察评审团将与专家评委一起参与针对执教老师的提问与互动活动,但是,在专家评委对执教老师进行提问和评价时,也许是因为课间时间紧的原因吧,观察团的老师没有机会参与到互动中,还有专家提问过于赶“有什么问题课下再商讨”,使参会老师难以领略到真正的评论和教学思想的撞击,要是专家评委与执教老师互动时间至少在20分钟左右,两天半的观摩课延长至三天,时间充裕的情况下效果会更好。

3.如何确定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

关于如何确定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的问题,我们不妨先来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是从教师出发,还是从学生出发?(2)是从语言知识点出发,还是从学生的能力发展出发?(3)教学目标是否合理、可行,并具有可检测性?(4)教学目标是写出来应付差事的,还是为自己的教学服务的?

教学目标的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的课程意识、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观。如果教学目标是从教师出发的,教师必然是更加关注自身的教,而忽略学生的学。如果教学目标是从语言知识出发的,教师就会一味的灌输语言知识,忽略学生的感受能力的发展。

严格意义上,教学目标应包括行为主体(Audience),行为动词(Behavior),行为条件(Condition),和表现程度(Degree)四要素(简称“ABCD”原则)。新课程下英语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依据新课程的理念,体现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和学习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内容制定出明确、具体、恰当和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从而切实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4.小组活动的真实有效性和教学互动有效性的质量问题:

在新课程下,课堂互动模式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机会增多。例如,在本次观摩与研讨会上,几乎所有的授课老师都组织了小组活动,但小组活动的真实有效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有些学生没有完全进入实质性的讨论,讨论与课程没有非常吻合,小组活动没有真正为学生的交流和实践创造有效的学习机会。而且生生互动一般都被安排在每节课结尾部分。在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从开始到结束都可以不断贯穿生生互动活动,这样才会使学生更加主动和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来,提高学生课堂单元时间内的语言实践机会。

三、观摩与研讨后的体会与思考。

两天半密密麻麻的听课任务的确辛苦,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学生们在教室里坐一整天的疲惫学习与痛苦,但这次课堂观摩为我提供了观摩,学习与交流的平台,还促成了自己重新确立个人专业成长目标,受益匪浅。

受益之一:我有幸看到由这次观摩研讨会制定的课堂观察量表。量表设置了如下七个模块: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行为细则,教师素质细则,课堂氛围细则,学习过程学生参与细则,课件的设计与演示,教师对学生错误的反应。观察范围很细,内容及角度极其全面。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借助这份观察表去认识自己,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定位,提高我们对课堂教学,对整个教学流程,甚至教育本身的思考能力,在汲取他人经验的同时,改进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提高我们的专业成长。

受益之二:观摩到了各地市优秀老师对新课程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的诠释,在二天半的观摩与研讨活动中,授课老师充分展现了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展现了一堂堂精彩的示范课,他们努力将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落实到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他们课后对教学设计的陈述和对自己教学过程及效果的反思,反映出他们对理论的思考,对教学的不断追求;专家们的提问睿智、深刻,让我受益颇深;专家与授课老师的互动,不仅帮助我提升了理念,还帮助我去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

笔者从事高中英语教学已有二十年了,通过研究大量教学实例和反思自己多年教学实践发现,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教学目标中的缺陷:教学目标设计淡化,有些老师依据教材中设计的环节和任务以及自己的直觉确实教学目标,有些老师将教学内容当作教学目标,或根本不制定教学目标;还有一些老师对教学目标的表达不规范,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效率没有保障。

其次,语言的输入与输出的缺陷:这节课你教的是什么,这是你给学生的语言输入,然后输出的时候跟输入相配合,而我们有时输出跟输入不相关,既不能检测这个学的东西,也不能练习用这个东西,那么你就没给学生一个机会。

另外,语言的输入不足,分层不够;老师必须设法在话题语境中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呈现新的语言知识,帮助学生在完成整体理解和细节信息提取的同时体验和理解新知识,通过思维导图或者结构图式帮助学生对信息进行重组、加工和整理,有效整合新旧知识,再通过分层输出、部分输出、整体输出或扩展性输出对新知识进行内化。只有每个环节都真正落实了,学生才能形成新的理解和表达的能力。

再者,对学生关注的缺陷和师生合作互动中的缺陷:主要表现在(1)对学生倾听不够(2)给学生的选择空间不够(3)为学生提供的互动机会不足(4)对学生的潜能开发不够。

最后,老师自身素质和自身发展的缺陷:我们大部分英语老师缺乏对英语语言的使用和对英语文化的理解,无法感受并实践真正的英语课堂,但如果我们真正热爱英语教学,我们就一定要利用多种渠道来学习,过去我们常常津津乐道,给学生“一杯水”,我们老师要有“一桶水”,以示老师的知识渊博。现在“一桶水”的容量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老师必须时刻吸纳新知识,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让自己的知识成为学生的“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鲁子问:2003中小学英语真实任务教学实践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吴燕,2008,课时教学目标的设定、叙写、执行和检测[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12);15-18.

关于法庭庭审个人观摩心得体会 篇4

权利人的实际损失或者侵权人的违法所得不能确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给予五十万元以下的赔偿。此条法律是著作权侵权案件中用以计算赔偿额的具体规定。但通过观看今天的庭审,不难发现条文虽规定的具体但实际的操作性却不大。若本案中原告的理由得到法院认可,被告行为系属侵权行为。

但作为原告,因大陆方面发行了其在港澳地区同样发行的套装光碟而遭受的预期利益损失是很难计算清楚的。如其产品能够拿到大陆来销售,到底能有多大的市场,能获得多少利润都会因为夹杂的各种商业因素而很难得到确切的答案。我想法律中进一步规定“实际损失难以计算的,可以按照侵权人的违法所得给予赔偿。”这个规定看似是在减轻原告的举证难度,但实际操作中困难却不一定小。拿本案原告来说,广东中凯到底发行了多少套装光碟,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如何,已获取多少利润,都是其无法获知的。庭审中当法官询问原告是否能提交其要求赔偿的依据时,原告也只能说我们无法获知被告获利的数目,依次按法律规定提出了最高额五十万元的赔偿请求。

教学观摩心得体会 篇5

迭部县电尕学校:杨仁青

11月19日,我有幸参加甘南州合作市合作第一小学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聆听了教师的精彩授课,尤其是三年级四班老师讲授的《科利亚的木匣》,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他讲的真是生动,构建了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让我受益匪浅。

听他们的课就是一种享受,一种胜教十年书的感受。置身于课堂阅读教学中,他们气定神闲,信手拈来,或与生促膝谈心,或激昂文字,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不愿离开。更让听课的教师们赞叹不已。刘老师的《科利亚的木匣》亮点之一是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我记得他对一名学生说过这么一句话,“把你的喜欢读到脸上去,我相信聪明的你一定能读好。”顿时,让学生紧绷的心弦突然松开了,学生的激 情立刻得到释放,我感觉这一点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教学观摩心得体会 篇6

在这次听课过程中,我感觉六位老师的课都注重了教学情境的设计。例如,李老师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中用了1+1不等于2的例子创设情境:1元+1角、1时+1分等都不等于2,这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又例如南昌右营街叶青老师的《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一课:课前师生先热身互动,叶老师课前让大家猜谜语:“两棵小树十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学生发表想法,各抒已见,在交流谈话中接近了师生的距离,同时为新课的教学埋下了伏笔。他们的练习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如数石柱、数旗杆、帮助青海玉树栽电线杆等,如何联系生活实际,让数学生活化这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它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江苏省东台师范附属小学校长周卫东教师的《认识二进制》这节课是所听这些课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一节课,同时也是我最有收获的一节课了。

李国英老师的教学方法多样,能用多种方法解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问题;亮点多、口才好、算理清楚、语言精练、设计制作的课件恰到好处、课上也很精彩。应该说,李老师的功底之厚,能力之深是显而易见的。李老师的计算课,总是能深挖算法、算理,深究其规律,领会其方法,训练其思维,让学生找到恰当的方法并且学得很明白、很透彻,学到的本领一生受用不尽。好的计算课能让学生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能培养学生归纳、推导、总结等能力,是新知识的巩固与深入。

华应龙老师是我敬佩的一位特级教师,不仅因为他精彩的课堂,更因为他高尚的人格。他执教了《三角形三边关系》、《游戏公平》,并做了报告《师者若水》,华老师爽朗的笑声、幽默的话语、大气的设计以及课上师生其乐融融景象还是让人回味无穷,而听他的报告后更为他那“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的境界所感动。他在报告时自称“功力不够”,他在思考“当把自己的算盘打乱的时候,怎么去调整,上得非常成功。

回想起来,自己有时的教学,只注重了学生的成绩,也就是只注重了结果,缺少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听了这些老师们的课及报告后,感觉到今后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也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这样让学生学得轻松快活、学的生动有趣。

比起这些专家老师,我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有待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努力探索,完善自己。遇到有问题积极向其它骨干专家教师请教,经常总结反思,不断提升专业素养。

观摩湖北省优质课体会 篇7

要讲好一堂优质课确实不容易。就主讲教师本人而言, 它需要主讲教师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为基础, 其次要以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为支撑, 同时还要主讲教师有非常强的临场指挥能力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还要有很强的临场应变能力来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 (学生反应与教学设计不能相符) 。而这些只需教师本人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积累和锻炼。

除此之外, 要讲好一堂优质课, 教学设计的各个方面都要到位。主要包括课堂的容量、知识的重难点、知识之间的衔接、课堂语言的组织、课堂实验的设计、学生的反响、课件的制作与编排、板书的设计与时间的分配。而上述这些除了主讲教师本人精心设计和安排外, 还需要本教研组其他教师提供大力的支持与帮助, 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把教师的语言精确到每一个字, 时间分配精确到每一分钟。课件精确到每一页, 板书设计精确到每一块。而这些就是教研组集体力量和智慧的反映。至于学生反响这一块则需要多次试讲来掌握。

另外, 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新课程教学理念在本次优质课比赛中的应用。本次优质课的主讲教师都应用了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先猜想可能, 然后就可能的情况设计相关实验, 并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来完成相关实验, 从而验证猜想正确与否, 进而让学生自己得出相应的正确结论, 然后教师对正确的结论进行简要的小结。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这一理念。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与引领, 让其亲自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自己的参与和思考, 分析和掌握相应的知识点, 最终达到理解和应用的目的。探究式教学法主要是把时间花在教师如何引领学生上, 让学生自己参与和思考。而我们平时的教学则主要是把时间花在教师如何讲解上, 前者是如何开渠引水, 后者是如何灌水。

冰心《纸船》教学观摩有感 篇8

这样的教学流程看似四平八稳,但是这样的教学少了一个至关重要、灵魂式的东西——文学的味道。单从本单元的教学总要求来看,“亲近文学”并没有在这节课里得以体现,这明显背离了教材编写者的良苦用心。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回到文学教学的正道上,找回文学教学的味道呢?

一、比较式诵读,引导学生初步品析文学之味。

任何作品的赏析都是由诵读开始。但是在具体过程中,不少教师要么是任由学生自主诵读,要么仅仅满足于音频范读。这两种做法都不可取,前者不能及时发现学生诵读的问题,后者不知道怎样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诵读方法。

在诵读方面,比较式诵读是可取的方式。第一种诵读,是学生与教师之间诵读的比较。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诵读,将各自真实的文学诵读状态原生态地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真实记录学生的诵读情况,特别是错误的地方;然后,教师范读,让学生比照自己与老师之间诵读的差异,教师重点纠正学生诵读错误点。第二种诵读,是学生与音频材料之间的比较。音频中的诵读大多由专家录制的,一般较为标准,教师要组织学生倾心听读,在比较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并通过反复听读、跟读的方式,最终学会契合文学节奏的诵读方法,读出文学的味道,进而喜欢上文学诵读和鉴赏。

二、探究式精读,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学之义。

如果说比较式诵读仅是从浅表层面理解诗歌的话。那么,探究式精读则是更深层级的鉴赏,是进入文学殿堂的深度体验。

首先,应引导学生探究冰心选择纸船作为情感寄托物的原因。通读全诗,可以发现叠纸船是作者在当时情境中表达情感的最佳方式。那时,她远离家乡、母亲,孤身一人去海外求学。在船上,她关联性地想到了用儿时叠纸船的方式寄托自己复杂的情感。另外,作者选择的纸船都是很小的,就像当时的她一样是孤弱的、处于旅途的风雨飘摇之中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纸船与作者重影,这两者之间是相似的,甚至可教育学生将其画上等号去理解。

其次,对本文主题的探究。有的教师直接引导学生从这首诗歌的副标题“寄母亲”中获取启示,得出思念母亲这一主题。这个方法有一定的鉴赏、解题指导意义。但是,对主题内容丰富性的理解,就可能因为这种快捷而“流失”了众多有效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到对母爱的讴歌,本文表面是在抒写自己对母亲的思念,实则内蕴着母亲对自己女儿的眷念之情。其实,这个是比较好理解的。女儿思念母亲,是因为母亲爱她;母亲能够在梦里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是因为她白天一直在牵挂着远行的孤女。于是,从这两个角度就可以解析出母爱的主题。如果仅有母爱主题,这首诗歌似乎就显得单薄许多。教师可引导学生研习冰心叠纸船,希望其入母亲的梦这个系列活动。从常理来看,这是不现实的,是一种虚妄的幻象;但从心情来看,这是童真的体现,正因为这种童真使得诗歌的表达具有了想象的张力,使得情感的表达既真又幻,使得母爱主题的深沉性得以巧妙彰显。

三、交流式悟读,引导学生多维碰撞文学之光。

每一个学生对诗歌文本的解读都是有局限性的。有人的理解处于浅表层面,有人的理解比较深刻,有人的理解比较片面,有人的理解比较全面。对于文本解读,每一个学生乃至其与教师的交流式悟读是不可缺少的。只有经由多层级的思维、思想碰撞,文学之光才会灿烂,深入人心。

第一种交流是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当前文学教学的一大弊端就是学生少有深度研习文本的好习惯,大多满足于一次性的阅读与理解。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潜心于咬文嚼字的工作。

第二种交流是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这是客观事实。为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之间互相表达自己对诗歌文本的理解。

第三种交流是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对诗歌文本的理解自然要高出学生一个层级。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就显得相当必要。在具体操作时教师不可过早地表露自己的观点,不然会出现“一言堂”现象,学生会处于教学的弱势地位,习惯性地生硬地接受教师的观点。

为人师者应该遵循学生的知能基础,遵循诗歌等文学作品的鉴赏规律,引导学生读出文学味、品出文学味、喜欢文学味。

教学观摩学习心得体会 篇9

通过一天的学习,我觉得在教育教学方面收获很多,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每一次讲座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点滴体会:

1、王老师执教《童年 冬阳 骆驼队》。

早就听说过王老师,今天终于有机会近距离聆听王老师的课,我的心情很激动,一大早就赶到会场找到座位后,静静等候老师的到来。王老师和蔼可亲,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位名师。她的课,她的主持,她的语文素养,她的文化底蕴,无不令我崇拜。王老师在本次活动中,既充当了一个授课者,又兼任了主持人,主持时她所散发的魅力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亲切、细腻、清新、醇美”,大家都期盼着一睹她在课堂上的风采,她的课安排在10月14日的第一节课,王老师往讲台上一站,显得那么朴实、那么落落大方。

接下来,她就《童年 冬阳 骆驼队》这篇课文为我们做了接近1小时的课堂展示。文章课题用“童年、冬阳、骆驼队”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了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王老师通过带领学生回忆童年趣事,使我在感受童真、童心、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在她的课堂里,让我体会到了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和课堂中所流露出来的人格魅力。紧接着,王老师又为我们做了一个简短的讲座。在讲座中她提出语文的教学低中高年级对语文基础知识的侧重点教学。走近王老师,听她的课,听她的讲座,真是受益匪浅。

2、李老师执教《搭石》。

课堂伊始,李老师用常规课堂的教学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出色的表现更让全场老师一篇赞叹。李老师的引导自然流畅,学生配合恰到好处,学生和老师的节奏和谐生成,最后用“普通镜头”加“特写镜头”的写法,进行练笔拓展班级“图书角”的故事,整节课下来,学生对“搭石”了解的更深刻,更体会到了“搭石”过程中人物的美好感情。

李老师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老师没有刻意的去指导应该怎么读?而是通过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去读,读的很有味道。老师的朗读方式也很多,有学生自由读、赛读、集体读等。

整节课下来,李老师的课没有华丽的课件,是一节真正的“素颜”课,一节实实在在的课,但学生的收获却很多。

其实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李老师的报告,整个过程李老师一直站着、背对大屏幕,却信手拈来,侃侃而谈,思路清晰,不禁令人佩服。李老师注重写法的指导,更注重美好情感的渗透,这就是一位名师的境界吧!

3、周老师执教《颠倒的世界》。

周老师用一首《颠倒歌》来导入新课,紧接着,老师出示三篇文章,让孩子从文章中找出描写颠倒的句子;学生自由读,然后汇报自己找的句子,周老师重点指导孩子朗读句子的能力;最后,三组同学,每组安排一篇文章,学习文章中的写法,练习写颠倒歌,那么短暂的时间,学生会有这么精彩的句子,无不让在场的听课老师拍手称赞。课文结束,老师有巧妙的说:“孩子们,我们现在开始上课”,孩子们先是一愣,随后快乐的笑了,知道老师是在训练颠倒的世界。

一天的学习结束了,收获真的很多,各位老师都是通过认真钻研教材,吃透书本,进行独特的教学设计,进而把他们的课展现在我们眼前。他们能上出如此成功出色的课来,无不花了许多心思去钻研了教材。在他们的课堂中,每位名师都特别注重朗读教学,以读带讲。总之,人只要充满希望,敢于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做一个拥有教育理想的教师并不是很难,我愿为此而不断努力。这次学习虽已结束,但我感觉到自己要丰富的东西太多了,今后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在反思中不断成长!再次感谢学校给我我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教学观摩学习心得体会2

我有幸观摩了优秀教师的开放课,听后我收获颇丰,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受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我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与同行们交流一下。

1.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是老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从这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我能感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吃透”教材,还充分地了解学生。她们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学生的发展观。

2.教学过程精彩

从每一位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从导入新课到布置作业课后小结,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板书也充分体现了知识的结构体系。值得一提的是董秀坤老师讲的三年级数学课《认识分数》的板书,板书中的“把”、“平均分”、“其中每一份”这些字是不变的,而中间的字随着课堂的进行逐渐变换,层层深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分数的概念。

3.学生自主学习

不管是哪节课,老师都能做到面向全体,尊重差异;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体验成功。老师的一年级语文《迪斯尼和米老鼠》一课,整堂课轻松、自然。她那富有亲和力的声音,那亲切而温柔的姿态,就连每个听课的老师都觉得心情舒畅。新课程要求教师改变以往那种以师为尊的角色,首要的一点是让课堂成为平等的课堂,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要放权给孩子,同时给孩子热情的鼓励。田老师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偶尔回答错时的安慰和鼓励,孩子答对时的慷慨奖励,整个课堂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让我觉得孩子们能在这种宽松,平等的环境中学习,应该是种享受,这一点很值得我学习。

4.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制作精美的课件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并逐渐进入课堂得到广泛的使用,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的表现力,大大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它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能使教师更好的把握反馈信息,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本次活动中,上课的老师都用到了多媒体课件。无论是导入新课,新知识的学习,还是巩固练习等都采用多媒体课件形式贯穿于整个课堂,环环相扣,真真实实地辅助了整节课的教学。

这次听课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我也反思到我的教学中存在很多的不足。我希望进修学校以后能多组织这样的听课活动,听课是教师成长的一条捷径,我会珍惜每一次听课的机会,向优秀教师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学观摩学习心得体会3

在前两天下午,我们学校组织数学老师到小学进行数学课观摩学习,附带听课的活动,在这样的学习中,对于数学方面的教学我有了不同的感受,不像是之前我在课堂上死板的教学,而是一种更加有活力的课堂,让我感受到教师对于教学的经验,和对课堂的掌控力,以及对于学生的了解。

我之前的数学教学就是按照我的备课流程来,根据我的上课方式来,也不去管学生的课堂感受如何,只顾着将书本上的内容灌输到他们的脑子里就行。但是这样的方式对学生的思考有很大的坏处,也很打击对学习的积极性,这次的观摩学习让我感受到教学原来还有这样的方式,我们作为教师还需要借鉴不同的方法,让学生更加容易的吸收新知识,更加有创新思维去解决难题才行。

在我看来学习数学就要忍受住枯燥,找到学习的乐趣,但是不是每一个学生对学习就是感兴趣的,他们对于新鲜活泼的事物更加感兴趣,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也应该创造出适合他们学习的环境,让学生了解和喜欢上数学。

数学到底应该怎么学,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现在小学生学习的数学是最简单的内容,学生正是培养兴趣的时候,枯燥的背诵和强行的说教当然不讨人喜欢,更重要是要活学活用。这样子创造不同的情境,使用生动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参与课堂中的讨论中去,明白学数学的意义,学好数学对我们不仅仅考试时高高的分数,其实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也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空间,只是我们平时没有在意而已。

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上面要做就是让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是机械的解决问题,而是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什么,这样的创新性思维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同时教材上面的内容讲述完毕之后,可以由浅及深布置要复习的内容,开拓学生的思想深度,同时明白学习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有简单的题目,还有更加难的题目。

通过这次的观摩学习,我找到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也明白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才是主体,我们教学的成果还是要看学生学习的内容究竟有多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慢慢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以学生的想法作为重点,制定出更好的教学计划。

教学观摩学习心得体会4

20xx年4月9日下午,在学校的组织下,我们有幸到兴庆区三小进行现场听课学习和教研观摩活动。

此次观摩学习活动,使我对第一课时的教学理念、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模式等方面都有了全新的认识。会上,三小教师的教学风范,名师工作室里的骨干教师深厚的教学底蕴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令人佩服。针对第一课时的教学,他们每个人不仅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说出自己的见地,而且引经据典,可以说是出口成章,使与会教师频频点头,不住称赞。

一直以来,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教授总是公开课的禁地,大凡执教公开课的教师,对第二课时总是情有独钟,这也早已成为做课者与听课者之间的一大默契。提起来上第一课时,大部分老师总是认为第一课时的内容枯燥乏味。做课者觉得没有什么可上的,既体现不出自己的教学能力,又展示不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听课者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好听的,自然也就没什么看头了,既然这样,谁愿意上一节“没看头”的公开课呢?回想起我几年前听了赵秀珍老师在评课中提到课时特点不明显这一问题后,自己一直在思考: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到底有什么区别?每一课时到底应该怎么上?在每一课时的教学中有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呢?看了许多名师的教学设计和一些名师的教学视频,感到他们的课上得不仅扎实,而且很朴实,尤其注重让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的这个过程,非常重视学生以各种方式的朗读,并单个检查是否朗读到位,然后才进行课文的讲解。

一节课听下来,学生在学习时也是兴致勃勃,学有所获。我多次尝试用他们的教案上课,有时效果也确实不错,但更多的时候,所取得的效果和自己预想的相差甚远。思索之余,我得出,第一课时教学,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因为教材不同,年段不同,所面对的学生不同,每个老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方式以及驾驭课堂的能力等各个方面都不相同,即使是同一教案,不同的老师上课收到的效果也不会相同。

实际上来说,要真正上好第一课时,也并非易事。在1至3年级中间走了三个来回,我觉得低年级和中年级第一课时的教学也不相同。但无论哪个年段,第一课时的教学都应该根据年龄段的具体要求进行授课,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文本,不同的学生,有所侧重地进行学习。第二: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注重以“读”为主线,要注意读的真正内涵,不能为读而读,要让读和思结合起来。就说三小张倩老师执教的《触摸春天》一课吧,她就是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从而总结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从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一节课,可以说是书声朗朗。第三,因为各课有各课的特点,所以教学中不能千篇一律,一定要把握好“扎实”关,不能花里胡哨走过场。

记得听过一位老师说过一个经典比喻,第一课时就像绿叶,为第二课时的鲜花做陪衬的。绿叶虽然是陪衬,但没有它又怎么会有鲜花的绚烂呢?绿叶为鲜花提供养分,水分,它是伟大的,当然,这时你会觉得它也是美丽无比的。第四:第一课时要扎扎实实的上,除了朗读外还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落实生字。尤其是对于低段学生来说,他们本身识字量就大,而且要会认会写,确实不简单啊。对于生字的字形、字音就要下更大的功夫,可以组词也可以训练用一个词语说一句话,加深其理解。

在三小名师工作室关于课堂教学问题诊断,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教研氛围。骨干教师的发言让人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可以说三小是人才济济,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不成长都不行。

教学观摩学习心得体会 篇10

通过一天的学习,我觉得在教育教学方面收获很多,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每一次讲座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点滴体会:

1、王老师执教《童年 冬阳 骆驼队》。

早就听说过王老师,今天终于有机会近距离聆听王老师的课,我的心情很激动,一大早就赶到会场找到座位后,静静等候老师的到来。王老师和蔼可亲,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位名师。她的课,她的主持,她的语文素养,她的文化底蕴,无不令我崇拜。王老师在本次活动中,既充当了一个授课者,又兼任了主持人,主持时她所散发的魅力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亲切、细腻、清新、醇美”,大家都期盼着一睹她在课堂上的风采,她的课安排在10月14日的第一节课,王老师往讲台上一站,显得那么朴实、那么落落大方。

接下来,她就《童年 冬阳 骆驼队》这篇课文为我们做了接近1小时的课堂展示。文章课题用“童年、冬阳、骆驼队”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了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王老师通过带领学生回忆童年趣事,使我在感受童真、童心、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在她的课堂里,让我体会到了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和课堂中所流露出来的人格魅力。紧接着,王老师又为我们做了一个简短的讲座。在讲座中她提出语文的教学低中高年级对语文基础知识的侧重点教学。走近王老师,听她的课,听她的讲座,真是受益匪浅。

2、李老师执教《搭石》。

课堂伊始,李老师用常规课堂的教学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出色的表现更让全场老师一篇赞叹。李老师的引导自然流畅,学生配合恰到好处,学生和老师的节奏和谐生成,最后用“普通镜头”加“特写镜头”的写法,进行练笔拓展班级“图书角”的故事,整节课下来,学生对“搭石”了解的更深刻,更体会到了“搭石”过程中人物的美好感情。

李老师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老师没有刻意的去指导应该怎么读?而是通过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去读,读的很有味道。老师的朗读方式也很多,有学生自由读、赛读、集体读等。

整节课下来,李老师的课没有华丽的课件,是一节真正的“素颜”课,一节实实在在的课,但学生的收获却很多。

其实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李老师的报告,整个过程李老师一直站着、背对大屏幕,却信手拈来,侃侃而谈,思路清晰,不禁令人佩服。李老师注重写法的指导,更注重美好情感的渗透,这就是一位名师的境界吧!

3、周老师执教《颠倒的世界》。

周老师用一首《颠倒歌》来导入新课,紧接着,老师出示三篇文章,让孩子从文章中找出描写颠倒的句子;学生自由读,然后汇报自己找的句子,周老师重点指导孩子朗读句子的能力;最后,三组同学,每组安排一篇文章,学习文章中的写法,练习写颠倒歌,那么短暂的时间,学生会有这么精彩的句子,无不让在场的听课老师拍手称赞。课文结束,老师有巧妙的说:“孩子们,我们现在开始上课”,孩子们先是一愣,随后快乐的笑了,知道老师是在训练颠倒的世界。

关于体育教学观摩心得体会 篇11

其一,一个“专家”,无论其理论多么先进,视角多么新颖,见解多么深邃,他对一堂课的评价也只能是“一孔之见”,他的评价不可能完全囊括这堂课的精髓,不可能完全吃透执教者的教学意图,不可能完全把准课堂走势的脉络,更何况他会或多或少烙下个人喜恶的印记,也就是说,他的“点评”即使再精当,也只能是基本中的,弄不好就会“以偏概全”,如果把这些“名家”的点评作为“定论”,作为今后课堂教学的“方向”,那很可能形成对课堂教学乃至整个教学趋向的误导。

其二,一个“专家”,无论其头脑多么冷静,眼光多么客观,修养多么高尚,置身教师妙绪泉涌、学生个性张扬、师生高度互动、情境美妙无比的课堂,他的情绪会高涨,思维会活跃,他会“情动于中而形于外”,他会兴之所至,难以自已。在这样一种激动亢奋的氛围中,“专家”的点评很可能是“一时之兴”,言由兴发。褒,可能会用最华美、最顶极的词语加以赞扬,捧上天际;贬,则可能欲加之“劣”,何患无辞,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由此,执教者的精心设计会被冲淡,包装者的苦心经营会被忽视,教师们会陷入迷惘,而一些有个性、有特点的教师也会因“专家”的这种“兴言”而“不知所之”,惶惶然手足无措,教学个性受到扼杀。

其三,一个“专家”,无论处世多么低调,态度多么平易,胸怀多么大度,他在一定的学科和领域,总有一种有形或无形的“权威”地位。一个教学“沙龙”,无名之辈的畅开思维、放纵观点,人们只会赞同、欣赏,而不会“奉为圭臬”,而“专家”的言论,虽说不是“一言九鼎”,也会左右人们的思维。教学观摩、教学研讨活动,我们需要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希望出现“各抒己见、各执一词”的学术氛围,希望通过活动,让大家有触动、有感悟,而最不希望出现的场景是:一批异彩纷呈、风格各异的课,本可以让人大受启发、活跃思维,大家因己之异而汲取长处、避其短处,却因为“专家点评”,为其定性,套其定式,束缚了大家的思路,使人对可学习处心存怀疑,对可规避处不知所措,这就严重乖违了组织观摩教学的本意,也与教学的应然规律有所背离。

我敬仰权威,也并不反对“专家点评”,只是想在这一世风面前,大家多一点冷静,一切从实际出发,追求切实的效果。

关于体育教学观摩心得体会 篇12

一直以来,对目前初中阶段的常态体育课堂教学,不少人都有一种担心与焦虑。新一轮课程改革已走过14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也已经正式颁布4年,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改革可以说是轰轰烈烈,精彩纷呈;高中阶段的学分制改革、 选项教学、模块教学也推陈出新,亮点突显;而恰恰处于小学和高中之间的初中课堂教学,却一直在传统与改革中摇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体育中考带来的一系列应考方略的钳制,制约了初中学段的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目前,初中体育常态课教学堪忧,初中师生对体育的重视,大多出于功利的目的。一定程度上讲, 初中体育几乎已经演变成了应试的工具。 重庆市某校长说:“我校中考体育成绩就交给你们体育组了,我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平均分要求达到48分以上(重庆市体育中考满分为50分),你们算完成任务,不然……”;班主任在体育中考前主动让课给体育教师,甚至还要帮着体育教师一起训练;家长和学生每天晚自习后还练习各种考试内容。有一位母亲和儿子在一次练习跳绳时有如此的对话:“儿子,动作节奏要快,手腕用力,加快节奏,不要死绳……”“妈,你再这样不停地唠叨,你就像我们体育老师一样讨厌,烦!”这些现状造成了部分学校初中三年六个学期,就只上体育中考考试的那几个项目,体育教师不厌其烦地重复枯燥、单一的教法,极大地影响和挫伤了初中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也违背了《课标》 所提出的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与要求。初中阶段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是学生身体健康成长、心理正常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教学既是过渡期,也是成长期,更是关键期,应该引起广大一线体育教师和领导的高度重视。

这次武汉观摩学习,让笔者眼前一亮的是,一些久违的运动学习项目重新回到了课堂。本次初中展示的12节现场课,涉及球类2节、田径3节、体操7节(见下页表)。

纵观12节展示课,执教教师们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能遵循《课标》所提出的水平目标。部分课在教学设计与教材处理上大胆创新,课堂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作课教师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整体设计单元学习框架,确定课次和课时目标。他们大都能针对学生学习水平, 把握住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创设新颖的练习形式和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部分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开始有意识地预设和关注运动技能学习中对学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的培养,较好地体现了《课标》所提出的 “在活动中、比赛中教会学生知识、技能和方法,无论是在小学还是初中,都要重视学生的体能发展”的核心理念,从而较好地构建了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新常态。

亮点一:目标意识强,达成效果好

《蹲踞式跳远:腾空步与落地技术》 (八年级,第3课时)一课中,执教教师在钻研教材和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有效地达成了水平四《课标》的基本要求,如,“明确腾空与落地的动作方法,知道提高跳跃能力的方法”等,设定的知识目标具体准确。又如,所设置的教学目标有:“通过学习,80% 的学生能做到腾空后起跳腿向摆动腿积极靠拢,屈膝团身成蹲撑,落地时,小腿积极前伸,着地瞬间积极缓冲;50%的学生能在腾空后较好地控制身体姿势,发展身体平衡能力和协调性,提高肌肉力量和弹跳力。”设置这样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学习目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主题非常鲜明, 让学生在本次课的学习中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的目标设置既考虑了全体学生,又考虑了学生的能力差异。课堂目标体现在课堂指导的全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四种场地的设置,体验蹲踞式跳远腾空后起跳腿向摆动腿积极靠拢,屈膝团身成蹲撑;落地时,小腿积极前伸,着地瞬间积极缓冲的动作技巧。通过“菜单式”的学习方式,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体能目标得到有效达成。在课堂上,执教教师着眼于学生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整节课的教法、学法都是围绕学生达成目标服务。课堂上,学生的练习内容丰富、层次清晰,学习效果明显。

亮点二:重视课程意义,教师视角独特

《跳跃:横箱分腿腾越》(九年级,第3、4次课)一课,执教教师以提高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着眼点,以发展学生体能为抓手,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这节课开课简单,直奔主题,形式新颖,以行进间一列横队为一组在音乐律动中体验各种热身活动及伸拉练习;让学生在持续10min的不间断练习中获得身体功能性动作的全方位提高,突出了体育课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本质特征。执教教师注重全员参与,营造课堂氛围,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同时也达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练习密度和强度的相应要求。

执教教师还充分运用现代化媒体,把数字化技术引入课堂,通过IPAD收集课堂教学中的真实案例并及时反馈比较,让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自己或同伴在练习分腿腾越越过横箱动作时空中的身体姿态及动作掌握程度,进而在教师的点拨下体会空中分腿直、果断起跳、推手展体的重难点技术。这样的教学环节使学生理解了教学目标,并将他们自己的动作与视频中标准动作进行比较,更明晰了分腿腾越动作的技术,因此,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有意义的,对学生完成目标是必要的。执教教师通过电脑、IPAD提供的可视内容使横箱分腿腾越技术的学习更为扎实;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了学生的身心特点, 赞扬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还用声调变化影响学生,在整堂课中创造了很多评价学生的机会。如,当学生分组练习时、比较观察时,教师对他们的关注还是很多的,也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但有些遗憾的是,执教教师使用的这些技巧和方法,没有引导学生更加关注课堂实践中生成的信息,而是花过多的时间去完成教师事先预设的信息,这可能是因为执教教师对学生的能力估计过高造成的。如,有的学生在练习中明显是踏跳动作出现了错误,导致直接 “飞过”横箱,出现安全隐患,给学生心理上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教师未及时观察到问题所在,也未进行针对性评价,导致学习效果不明显,完成动作质量不高。

总体感觉,不管是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中,执教教师及其团队都有着更为清晰的课程意识,能够从课程层面实施教学,是比较专业的视角,值得提倡。

亮点三:创新教学流程,设计思路巧妙

《体操:横箱分腿腾越》(七年级,第3课时)一课中,执教教师的教学构思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模式,着力探索“初中学生体能素质与运动技术相长的教学”形式, 通过设置俯卧撑、俯撑顶肩推手击掌等体能素质练习与主教材“横箱分腿腾越”运动技术学习有机融合,设计了新颖的循环教学流程,让观摩者和学生都感到眼前一亮。执教教师能针对教材类型合理运用器材进行有效布局,这种“循环学练”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了更好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在有限的40min内,真正动了起来,保证了学生持续锻炼的时间,保持了活跃的思维与敏捷的肢体行动,这个练习过程使学生的体能得到有效发展。毫无疑问,学生参与的活动越多,其收获就越大。反之,教师控制的时间越多,学生的收获就越少。课堂上站着的人少了,动起来的学生多了,整个课堂学习效果就突显出来了,既定的学习目标也得以有效达成。

执教教师从课的整体设计开始就关注了安全防范措施,且能针对教材特点预设具体的安全预案。如,静态的安全预案、动态的安全防范措施等。这表明执教教师在研读《课标》、钻研教材上下了工夫。整节课较好地体现了《课标》水平目标中的运动技能学习“在课堂上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这一目标。

与此同时,课堂上体育小组长责任意识较强,如,在小组练习中,组长评价本组某一位成员:“我很欣赏你刚才的行为,加油!”小组长真正起到了组长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同时,同伴间的真诚评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亮点四:器材资源开发,辅助教具增效

《蹲踞式跳远》(八年级,第2课时) 一课,给现场与会教师耳目一新的感觉。 本节课重点学习蹲踞式跳远的起跳技术, 执教教师及其团队通过设计的多功能跳远辅助教具突破难点,在踏跳板上安装发声器让学生体会“上板快”,把支杆上的气球降低让学生体会“摆动快”,把支杆上挂的气球升高让学生体会“蹬伸快”,这个跳远多功能辅助器材,强化了起跳技术中的“三快”(上板快、摆动快、蹬伸快)原则,围绕课堂目标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学生练习主动积极,热情很高。观摩教师们都说:“这老师太有才了!在解决教学中的难点上怎么想到了这样好的妙招!”观摩教师都带着一种既新奇又欣赏的眼光观摩了本课。谁说体育教师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执教教师及其团队就很好地证明了体育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他们认真分析教材,仔细研究学生在学习具体项目中的难点,设计创新了辅助教具,促进了课堂目标的达成。

亮点五:改造创新器材,实现用教材教

《单杠:支撑单腿摆越成骑撑——后摆下及体能练习》(八年级,第2课时)一课,引起了现场与会者的极大关注。教师们在固化的思维中大都会认为:单杠这种器材一定是固定的。这种固化思维极大地限制了一线教师在场地器材方面的改造。 为了解决单杠教学中因学生存在心理障碍造成运动不足的问题,执教教师及其团队打破固化思维,创设了教学中的“移动单杠”,降低了单杠高度(解决学生心理害怕问题);设计的10组移动单杠,改变了固定单杠教学中常见的“由于器材不够,导致练习动作的学生少,站着看的学生多”的现象。传统单杠教学学生参与机会少,体验动作的机会不多,影响了动作技能的学习,也难以达到相应的练习密度和强度, 致使课堂效率低下。本节课中,执教教师将学生分成10个组,4个学生为1个小组的循环学习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益,还体现了小组合作练习的学习方式,在增加练习密度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责任意识,有效突破了传统固定单杠教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真正实现了用教材教。 值得注意的是,《单杠骑撑后腿向前摆越转体90°挺身下》一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此不再细述。

亮点六:教师学科素养好,突破难点方法有效

《跨越式跳高:过杆与落地技术》(八年级,第3课时)一课,体现了执教教师的良好素质。执教教师声音洪亮、浑厚,非常有吸引力,课堂规范有序,教学层次清晰,有着扎实的基本功,较好地体现了体育教师的学科素养。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执教教师针对主教材设计了较大的练习密度,在引导学生体验摆腿过杆快速移髋的过杆技术动作时,在跳高器材上想出了许多“点子”。 他通过设置橡皮筋作为横杆,解决学生心理障碍;在跳高架上设计两根有一定宽度的橡皮筋,让学生越过横杆时体会移髋的动作,较好地解决了本课难点。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练习中执教教师能够按学生能力差异分组,可能效果会更加明显。

反思与问题:

1.措施欠具体,方法不到位

展示的12节课中,有的教师在课堂上重点引导了学生在练习中学会保护与帮助的方法;但有的教师则只是在思想上给予了关注,却缺乏有效的具体措施与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实际的课堂学习中没有真正掌握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如何在常态体育课中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还有待广大一线教师多出主意,多积累一些可具体操作的实施手段,有效地减少或避免安全事故在体育课堂上的发生。

2.反馈不及时,变通性欠缺

教师在课堂上的观察反馈不及时,个别教师的应变能力尚待提高。展示课中,有的教师为了走流程,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视而不见。预设与临时生成的问题该如何有效解决?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按照预设的要求,频繁地调队或集中讲解,导致课堂效率不高。“精讲多练”是体育实践课学习中永恒不变的原则。体育课本质的东西是让学生“动”,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应该在练习体验中去获取。一节体育课,教师讲的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做到精讲多练,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练习等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再思考、再钻研。

3.评价欠科学,过程欠合理

初中教师对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还重视得不够,无论是从评价语言,还是评价方式;无论是从教育的角度还是动作技能学习的角度,都缺乏真正根据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的有效的过程性评价。

4.教师专业技能还有待加强

此次展示课,中年教师的示范很漂亮, 但年轻教师的示范却稍显逊色。因此,加强教师专业技能,保持教师良好体能,是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给一线体育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上一篇:安全经验分享及其重要性浅谈下一篇:精选8月励志文章鼓舞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