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危重患者(共6篇)
心血管危重患者 篇1
危重心血管患者普遍病情严重, 变化速度快容易造成死亡, 因此对于此类患者, 时间就是生命, 怎样最大限度的争取时间成为护理工作的核心, 另外护理人员的业务熟练程度, 技术水平也是护理工作是否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危重心血管患者的护理, 应该做到护理人员时刻在岗、药物仪器准备充分随时可用、人员受过严格的护理方面的培训等。为探讨危重心血管患者的护理方法, 该研究通过对2012年1—12月收治的72例危重心血管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72例危重心血管患者, 其中, 男45例, 女27例, 年龄29~91岁;心力衰竭46例, 不稳定心绞痛1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5例、急性心肌梗死8例;发病原因:高血压、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急性心梗、糖尿病、心肌病、肺部感染等。
2 病情监护
2.1 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心电波的监测
危重心血管患者病情变化快, 如果发现不及时容易造成死亡, 因此是否及时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 是快速做出诊断并应急处理的关键。护理过程中, 如果责任护士能够及早发现并作出相应的处理可以减少或避免患者病情加重, 从而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对于危重心血管患者的护理, 护士除了常规的护理和治疗, 还应该掌握关于心率失常的知识, 在对患者使用心电监护仪进行连续监护的时候, 应该提高警惕, 随时观察心脏频率、节律的变化并将心电图详细记录, 标注时间, 把急救所用的仪器与药品准备好, 协助医生做好应急措施。该组72例患者中, 有3例冠心病患者出现气促、出汗、心前区不适的症状, 心电图显示:S-T段弓背向上抬高、窦性心律。值班护士立即增加氧气流量、使用消心痛10 mg让患者舌下含服, 并及时上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 0.5 h后患者症状得到缓解。2例冠心病患出现胸闷、气促、全身乏力、心悸等症状, 其中1例心电图显示:室性心动过速, 值班护士立即予以吸氧、并上报医生、静注利多卡因, 无效后改为静滴胺碘酮并进行强心利尿治疗, 同时准备好除颤仪。10 min后患者症状减轻。另1例心电图显示:室上性心动过速, 紧急处理后, 转为窦性心律。
2.2 预见性的观察内容
心血管患者很容易出现心率失常与心搏骤停, 即便是患者病情稳定也应该严密观察, 如果急性心肌梗死出现严重的室性早博往往是室颤的先兆;室性心动过速为尖端扭转型室速时通常也是心室颤动的先兆;因此应该随时做好抢救准备。
2.3 冠心病介入治疗后近期并发症的观察
2.3.1 穿刺部位的护理
特别是对于股动脉途径的手术患者应对穿刺部位密切观察, 包扎松紧度应适中, 防止患者髋关节弯曲。对于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 不应该过早下床活动。
2.3.2 拔鞘综合征的护理和观察
对于PCI手术患者, 术后6 h时需将动脉鞘拔除, 此时容易出现拔鞘综合征, 具体表现为血压降低、心率下降等, 因此在此期间, 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的心率、血压进行严密观察。
2.3.3 出血的观察及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有可能由于应激性溃疡导致消化道出血。因为PCI术前、术后、术中都会使用到抗凝药物, 这也是导致出血的一个因素。消化道出血临床表现为:黑便、呕吐物呈咖啡色, 多为术后3~7 d时间出现。所以对于患者出血, 护士应该对患者呕吐物以及大便的颜色进行密切观察, 以及时发现患者出血症状并作出相应处理。
3 药物治疗的监护
3.1 药物疗效的观察
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所使用药物的种类、使用途径、剂量、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的全面了解, 能够对药物的使用情况作出判断并上报给主治医生, 而且遵医嘱对药物作出调整。
3.2 心电监护
对于药物转律, 应该进行严密的心电监护, 推注药物的同时观察心电情况, 出现异常立即停止推注, 转律成功后也应立即停止, 防止心脏骤停或房室传导阻滞的出现。
4 心理护理
由于病情的折磨, 危重心血管患者往往感到焦虑、恐惧、躁动、对治疗缺乏信心。护理人员应该予以耐心的讲解, 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从而使患者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另外需预防外界因素、家庭因素、工作因素对患者情绪的的影响, 尽量减少探视人员, 家属亲友探视患者时不应提及一些生活、工作上的不愉快的事情, 以免影响患者心情。
5 饮食护理
对于危重心血管患者的饮食, 应该尽量避免高热量食品, 同时应少食多餐。高热量食品能够促进新陈代谢, 增加心脏负担和耗氧量, 影响心脏功能, 由于患者心功能处于一个不良的状态, 因此容易造成心衰、心率失常等, 严重者可能造成猝死。因此, 饮食应为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的清淡食品。同时保证大便通畅, 避免腹胀。
6 排便的护理
该类患者不宜移动至卫生间排便, 因此需要在病房内或病床上排便, 需要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和家属正确的排便方式、防护措施、清理方法等。对于排便困难的患者应告知不宜用力过度, 这会增加心脏负担, 容易引起心律失常。可采取腹部按摩的方式辅助排便, 如果仍然无效, 可使用开塞露。
7 安全管理
7.1 保证护理用品随时可用
患者护理过程中可能用到的仪器、药品等保证随时可用。
7.2 防止坠床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 最医嘱可使用镇静剂等药品, 床两侧可加床栏, 同时告知家属时刻注意避免坠床的发生。
7.3 外出检查陪同
对于患者需要外出检查时, 责任护士应该全程陪同, 并对可能出现的状况作出评估, 并告知家属, 在患者外出检查时, 全程陪同, 准备好应急的药品和急救物品等。
7.4 防止意外拔管
由于病情严重, 有些患者意识不清或者烦躁, 可能作出一些非理智的举动, 各种管道是用于辅助治疗的, 如:输液管、导尿管、鼻管、氧气管等, 应避免患者自行拔除。需加强巡视, 做必要的约束。
8 认真做好记录
对于护理工作, 应该做好充分的记录, 每个时间段每个细节都必不可少, 护理记录是护理人员工作情况的证明, 能够起到保证患者的合法权益。当因护理方面的问题出现医疗纠纷时, 护理记录可以成为极其有利的客观证明。一份合格的护理记录, 应该做到依据事实、记录真实、及时、准确等。尤其对于危重患者的护理记录, 不仅要做到及时、准确而且要斟酌用词, 保证内容与患者病历的一致性。避免由于书写问题引起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李占全.冠状动脉造影与临床[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144.
[2]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69-170.
危重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 篇2
【关键词】危重患者 心理护理 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138-02
1 对危重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原则
危重患者的心理状态千差万别,复杂多变,有时一个护士要同时面对几个心理状态完全不同的患者,在实施心理护理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1 有缓有急 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首先处理紧急的,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的心理反应,如心绞痛时出现的高度焦虑一般要比肾绞痛引起的心理反应严重得多。
1.2 有的放失 针对导致患者不良心理反应的原因,有的放失地进行心理護理,如对于由于错误的疾病认识导致的焦虑,首先对患者进行有关医学知识的解释和教育。
1.3 与抢救同步 心理护理可与救护处置同步进行,情况允许时,护士边观察边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或边实施操作边扼要说明意图,以达到消除患者疑虑又取得良好合作目的。
1.4 心理换位 主动与患者进行“心理换位”谅解患者的过激行为,想方设法使其在心理上尽快适应急危重情况。
2 危重患者心理干预的实施程序
心理干预的基本程序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可因人而异,灵活应用。
2.1 心理状态评估 护士在对危重患者进行抢救的同时应采用观察法迅速评估其心理问题,以确保患者的严重心理失衡得到重点调控,待病情稳定后再用其他方法全方位收集患者心理状态的各种信息,确定其基本心理状态。
2.2 心理问题确定及原因分析 在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的基础上,分析导致患者消极心态的基本原因和主要影响因素。
2.3 选择适宜对策 干预对策选择适当与否,是影响心理护理质量的关键。应针对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及病情采用相应的护理对策。如对于老年危重患者,应在尊重的基础上耐心不向其解释病情。
2.4 观察干预效果并制定新的方案 对干预效果的评估,应是一种综合性评价,其中有患者的主观体验,但与患者身心康复的一系列观察指标(生理指标和心理指标)更能说明问题。通过全面的评定,确定新的方案。
3 危重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危重患者的心理护理是在护理人员与患者互相交往中进行的。通过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知识和技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与行为,使之有利于康复。
3.1 稳定患者的情绪 护理人员需有责任心,同情心要沉着,稳重、严肃,有序地进行抢救护理,这样可使患者对治疗产生信心,稳定患者的情绪。
3.2 心理支持 心理支持是指所采用的各种心理治疗都能够在精神上给患者以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支持。
3.3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帮助患者客观地看待自己的病情,以较客观合理的认识和信念来取代不合理的信念和态度,只有建立较为健康的看法与态度,才能产生健康的心理。
3.4 加强非言语交流 除加强语言交流外,对于因气管插管、气管造口等原因失去了语言表达能力的患者,护士要加强非言语交流,掌握一些特殊的非语言沟通技巧,提高非语言沟通能力。如学会用感觉器官去“听和说”,学会用表情、手势,动作去“听和说”。通过对患者表情、手势、动作和口形观察患者所要表达的意图。
3.5 消除依赖心理 对病情有所好转的患者,护士应使患者明确自身疾病已经缓解,不能凡事都依赖护士和家属,应鼓励患者增强肢体功能锻炼,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刷牙、洗脸等,并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争取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王育珊 主编的《急救医学》.
[2] 李小寒、尚少梅 主编的《基础护理学》.
心血管危重患者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210例心血管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表对患者进行分组,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均为105例,本研究通过了本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入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试验组患者男50例,女55例,年龄60~67岁,平均(64.5±3.7)岁,心绞痛Ⅳ级患者38例,心功能Ⅳ级患者2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8例,患者发病至送到急诊室的时间为(10.0±4.2)min;对照组男52例,女53例,年龄60~65岁,平均(63.9±4.1)岁,心绞痛Ⅳ级患者40例,心功能Ⅳ级患者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3例,患者发病至送到急诊室的时间为(11.0±3.4)min。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和患者发病至送到急诊室的时间等基本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护理治疗,给予常规临床症状、体征及心电图的监测,监测患者心律失常与心搏骤停,此外,还对患者进行卫生护理、饮食护理、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等。试验组患者接受专职化分层急救小组模式护理治疗,具体方法如下[8,9,10]。(1)组建专职化分层急救小组。急救小组中包含一级护士、二级护士和三级护士,依据护士职称及工作年限分类;一级护士职称为主管护师或护师以上,工作年限>6年;二级护士职称为护士或护师,工作年限>3年;其他为三级护士。将急救小组分为危重抢救组(包含1名一级护士,1名二级护士和1~2名三级护士)、次级急救小组(包含1名二级护士,1~2名三级护士)和预检分诊组(包含1名主管护师和三级护士)。(2)采取分层急救模式,不同急救组分工明确。危重抢救组主要负责对于危及生命,需立刻急救的患者的护理,如心跳呼吸骤停、休克、严重呼吸困难、严重心律失常等。次级抢救组主要负责病情不稳定,很有可能短期内恶化并危及生命的患者的护理,如心绞痛、呼吸窘迫、急性哮喘等。预检分诊组的职责在于评估急诊患者的整体情况,根据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对患者进行评分,评价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和意识。确保重症患者能够得到优先治疗的机会。(3)危重抢救组护理模式,护理过程中,由一级护士协助医生进行气管插管,心肺复苏,起搏等,保证急救质量,核对抢救记录,指导其他小组成员的工作。由二级护士负责患者静脉通道的开通,三级护士则主要负责患者生命体征的检测,实验室检查值、心电图的解读,药物核对等。(4)对专职化分层急救小组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由临床主任、医学培训师、护士长、急救专科护士等10人组成培训小组,每年对专职化分层急救小组进行培训2~3次。培训内容覆盖心血管急危重症救护理论知识,临床护理及操作技能,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等心血管急症救护流程,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实验室检查、心电图解读,开放气道,呼吸器,心肺复苏,除颤仪等的使用以及医生与护士急救配合等。对2组受试者进行护理的护士为不同组护士,2组护士同时在岗,且2组护士的级别及人数相同。
1.3 观察指标
本研究选取患者静脉通道开放时间,急诊室滞留时间和患者家属及抢救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作为观察指标。
1.4 统计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SP SS 19.0统计分析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静脉通道开放时间和急诊室滞留时间比较
试验组患者经专职化分层急救小组模型护理治疗后,静脉通道开放时间和急诊室滞留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或P<0.01)。见表1。
2.2 2组患者家属及抢救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患者家属及抢救医生对专职化分层急救小组模式的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老年人属于特殊人群,其体质较弱,极易染病,尤其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且老年心血管患者发病隐蔽、治疗时间长、容易复发。心血管疾病给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害。专职化分层护理模式,是未来临床护理发展的重要方向。尤其对于心血管危重患者,随时都有死亡的风险[11]。专业且分级的护理服务,能够有效地充分利用卫生服务资源,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因此,专职化分层急救小组在心血管危重患者的抢救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患者经过专职化分层急救小组模式护理治疗后,静脉通道开放时间和急诊室滞留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患者家属及抢救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提示专职化分层急救小组护理模式较传统护理模式能够显著缩短心血管危重患者的静脉通道开放时间和急诊室滞留时间,显著提高患者家属及抢救医生的满意度。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在于,专职化分层急救小组护理模式的特点之一为分层小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预检分诊组对患者进行分类,分出重症患者,使得重症患者能够得到危重抢救小组的及时治疗,由此做到将有限的抢救措施应用于危重患者身上,大大提高了抢救的效率及成功率[14],缩短了患者在急诊室的滞留时间,从而让更多危重患者能够得到急救治疗。专职化分层急救小组护理模式的特点之二为护理专业,操作技能熟练。急救小组中的护士均具备专业的心血管急救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救护技能,预检分诊组和危重抢救组包含1级护师和主管护师,护理经验丰富,反应敏捷,业务能力强,在急救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此外,专职化分层急救小组每年接受2~3次专业培训,由心血管急救专家团队施教,为急救小组提升了急救技能,加强了专职化分层急救的理念,在未来工作中,更好地做到分工明确,准确判断患者病情,施救有效并及时,从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急救效率[12]。由于专职化分层急救小组能够有效协调急救医生进行临床急救,急救医生明确了每位危重患者的责任护士,从而能够更好地下达医嘱,确保了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因此,显著提升了急救医生对于专职化分层急救小组的满意度。而患者家属可以通过责任护士了解到患者的抢救方案,治疗措施,并且真切地感受到了护理过程的分工明确,急救过程的高效有序,因此,显著提升了患者家属对于专职化分层急救小组的满意度。
摘要:目的 探讨专职化分层急救小组模式在急诊外科心血管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10例心血管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给予专职化分层急救小组模式护理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护理治疗,比较2组患者静脉通道开放时间、急诊室滞留时间和患者家属及抢救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患者静脉通道开放时间和急诊室滞留时间分别为(3.2±1.0)min和(53.8±18.4)min,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患者家属及抢救医生的满意度分别为97.14%和99.0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专职化分层急救小组模型能够显著降低心血管危重患者静脉通道开放时间和急诊室滞留时间,显著提高患者家属和急诊医生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专职化,分层护理,心血管危重病
参考文献
[1]汪芳.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研究进展与指南规范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9):3519-3523.
[2]Estruch R,Ros E,Salas-SalvadóJ,et al.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with a Mediterranean diet[J].N Engl J Med,2013,368(14):1279-1290.
[3]骆金伟,龚明非,朱庆华,等.心血管疾病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9):4390-4392.
[4]李芳,张琼,杨天伦,等.180例心血管疾病有创血压监测患者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J].医学临床研究,2014,31(9):1866-1867.
[5]Go AS,Mozaffarian D,Roger VL,et al.Executive summary: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13 update: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Circulation,2013,127(1):143-146.
[6]魏宇淼,陈芬,杨仕俊,等.心血管重症患者病情危重程度评估及近期预后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5,44(3):353-356.
[7]谢琼,郭莹,潘宏伟,等.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心血管危重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7(4):400-404.
[8]Stephan SH,Sugai G,Lever N,et al.Strategies for integrating mental health into schools via a multitiered system of support[J].Child Adolesc Psychiatr Clin N Am,2015,24(2):211-231.
[9]李秀娥,王玉玲,陈鹏.等级责任制,专职化急救护理体系运作模式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14,39(7):527-529.
[10]Afilalo J,Alexander KP,Mack MJ,et al.Frailty assessment in the cardiovascular care of older adults[J].J Am Coll Cardiol,2014,63(8):747-762.
[11]刘玥,龚玮琦,邵莉,等.老年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低T3综合征临床研究[J].医学临床研究,2015,32(4):765-766.
危重患者营养支持研究 篇4
1 资料方法
1.1资料收集我院2005年至2007年50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25例,对照组25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疾病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除外消化道大出血,慢性炎性肠道疾病,恶性肿瘤等消耗性疾病。
1.2营养方法在治疗原发病和生命支持的同时,加用营养支持。营养支持的目标是热卡达到30kal/(kg·d),其中脂肪供热40%~50%,碳水化合物供热50%~60%,热氮比为1:130,蛋白质为1.0g/(kg·d)。
1.2.1研究组给予PN+EN,最初以PN为主,在24h内开始EN,选用含膳食纤维的液体性肠内营养能全力(热量密度为1kal/mL,能量分布是脂肪35%,碳水化合物49%,氮热卡比为1:131),从小量开始200kal/d。持续经鼻胃管滴注,根据患者情况逐量增加或减少EN的供给量,但要保证每日达到营养支持的目标。
1.2.2对照组予以TPN,通过中心静脉置管在24h内匀速输入。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在治疗第1天及第12天的APACHE Ⅱ评分情况;研究组能完全达到TEN的时间及比例;治疗12d后,检验两组的营养代谢指标,血中的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氮平衡情况,sGLU,胰岛素的应用情况;耐受指标AST,ALT, Y-GT;营养费用;免疫指标。
1.4统计学方法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样本均数t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研究组及对照组在治疗第1天的APACHEⅡ评分分别为20.5±2.86和22.1±5.45二者相比P>0.05,治疗第12天A-PACHEⅡ评分分别为10.2±4.31和9.8±5.22,二者相比P>0.05;研究组中有71%的患者在9天达到TEN可能;其余的29%因腹胀,腹泻,返流原因仍需PN;两组在实施营养支持12d后,在血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等营养指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在耐受性指标方面,TPN组的肝功损害比率较研究组高P<0.05;免疫功能指标比较,研究组在治疗前后有升高,差值较对照组高P<0.05;胰岛素的用量上,对照组高。医疗费用研究组为1563±400元,对照组为4380±300元(表1~4)。
3 讨论
危重患者因应激反应的发生,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使机体处于高分解状态,脂肪动员,糖异生增加,血糖升高;蛋白质分解增加,内源性氮与细胞内电解质丢失,易发生低蛋白血症;同时应激性内源性皮质激素可降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功能,影响淋巴细胞的功能;机体处于高分解状态,营养状况下降,免疫改变及发生炎性反应。造成肠黏膜细胞的营养缺乏,能量代谢障碍,导致细胞萎缩,肠黏膜通透性增加,甚至肠黏膜上皮坏死、脱落,肠道菌群紊乱,微生态失衡;另一方面由于神经内分泌介导的适应性反应,导致胃肠黏膜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缺血、缺氧,肠黏膜屏障,生物屏障,免疫屏障,化学屏障破坏,细菌及内毒素易位发生肠源性感染,使之成为SIRS的细菌来源,触发MODS的发生或加重MODS。机体的炎性反应继续发展,应激打击成恶性循环式加重肠道的分泌、消化、吸收运动免疫功能减退。因低蛋白血症的发生肠黏膜水肿影响了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限制了EN的使用,本研究表明有接近30%的危重患者在10d内不能完全接受单纯肠内营养供能满足机体需要。
近年来很多实验研究表明,肠内营养对患者有益,理由是EN符合生理途径,使肠黏膜与营养物质直接接触,因为肠黏膜的主要营养方式是腔内营养,即直接从肠腔内吸收营养底物供自身利用,该种营养方式占总营养底物摄取的70%,另外30%源自动脉血液的供给[2],因此肠内营养的使用可防止肠黏膜细胞的萎缩,坏死,脱落促进黏膜的修复,促使肠蠕动功能的恢复,加快结肠运转时间,使胃肠道及肝脏血流增加,加速门静脉系统的血液循环,刺激内脏神经对消化道的支配和消化道激素的分泌,为全身和胃肠道本身提供营养物质,保护胃肠道的正常菌群和免疫系统,防止黏膜酸中毒及通透性增高维持肠黏膜屏障功能,降低内毒素血症及菌群易位的发生。从这个角度讲EN具有PN不具备的药理治疗作用。本研究表明,研究组在免疫功能指标方面在治疗前后较对照组有更大的改善。在营养指标方面能与对照组达到相似的临床效应。
TPN能够提供足够的热卡,但TPN时肠道黏膜无法与营养底物接触,黏膜萎缩,缺少食物刺激,胃酸等消化液和肠道激素的分泌减少;胃肠道运动减弱,肠道菌群过度生长,易位;深静脉置管和护理不当可导致感染、血肿、血栓、脱位等发生;肝功能异常包括於胆,胆结石形成、脂肪肝、胆汁性肝硬化等,还可因D-乳酸在体内的蓄积导致酸中毒脑病等。PN的配置,输注需无菌;而且因技术条件限制,有些营养物质不能加至PN中;与EN相比PN的花费较高。但在营养功能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研究组和对照组的APACHEⅡ评分在治疗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从另一个角度证明EN+PN能够达到与PN—致的临床目标。
综上所述,危重患者具有对营养物质的需求较大,但同时因其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同时肠运动减弱,黏膜水肿,EN的耐受性不同,有可能发生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从而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能量与蛋白的供给不足。但单纯使用PN又有较多的并发症而且花费较大,所以对于ICU的危重患者,最佳的选择应是将EN和PN结合起来,我们仍应遵循这种观点,一旦肠道可以工作,就利用他,应注意EN的药理治疗作用大于营养支持作用,EN可作为处理危重患者严重代谢紊乱,预防应激性溃疡,感染及肠衰竭的手段[3,4]。
关键词:危重患者,营养支持
参考文献
[1]尹明,黎檀实.急危重应激状态下的营养支持[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3,15(2):127-128.
[2]任建安,黎介寿.感染病人的营养支持策略及途径选择[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2):68.
[3]Marik PE,Zaloga GP.Early nutrition in acutely ill patients:a systematic,review[J].Crit Care Med,2001,29(12):2264-2270.
危重患者人工气道的护理 篇5
1临床资料
2006年1 月至2008年10月, 57例患者使用人工气道, 其中男40例, 女17例, 年龄16~87岁, 其中气管插管15例, 气管切开42例, 脑梗塞10例, 脑出血7例, 重症肌无力危象24例,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7例, 另外9例为其他病种。57例患者全部使用熊牌电动呼吸机, 人工气道时间为2~58 d。
2临床护理
2.1 妥善固定导管位置
①护士应经常检查气管内导管上的标记, 插入气管内至门齿的长度应保持在 (22±2) cm处, 如下移至一侧主支气管可导致单侧通气, 上移至声门上即丧失人工气道的作用;② 听诊肺部以确定双肺的入气量正常及相同;③每次变换患者体位时, 应用手固定导管, 以防止脱出;④过长外露的导管部分应剪短, 以减少死腔及减低导管对声带所造成的刺激或损伤[1]。
2.2 气管切开的护理
气管切开后用系带妥善固定气管套管, 松紧度适中。密切观察切口有无渗血, 及时更换切口周围敷料, 保持切口干燥, 更换频率应视其污染程度而定, 一般2 次/d, 必要时随时更换。使用金属套管时, 内套管应每天清洗消毒至少2次, 分泌物多时, 每4 h清洗1次, 以防止痰液堵塞套管;注意有无皮下气肿、感染等并发症, 必要时切口周围分泌物留取标本做细菌培养, 以指导用药[2]。
2.3 吸痰的护理
2.3.1 吸痰管的选用
吸痰管过粗会造成呼吸道有效通气量不足或形成死腔, 甚至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过细会影响吸痰效果, 使痰液蓄积, 易形成痰痂堵塞气道;吸痰管过硬会加重刺激, 损伤气管黏膜;过软容易被负压吸扁, 影响护理操作。吸痰管直径不应超过导管的1/2。气道内吸痰管前端应是圆头单孔管, 因为单孔圆头管吸痰比用多孔管的黏膜损伤出血发生率低。口腔内吸痰应选择圆头多孔管。吸痰时负压不应超过150 mm Hg。负压过小影响分泌物的吸出, 负压过大易对气管内黏膜造成损伤 [2]。
2.3.2 吸痰时间
吸痰间隔时间应视病情而定, 如患者出现咳嗽有痰、痰鸣音、气道压力报警、血氧饱和度 (SpO2) 下降, 或患者要求吸痰等情况时再行吸痰[3]。
2.3.3 吸痰方法
吸痰动作要轻柔、迅速, 边旋转边吸引, 痰液多时可延长吸引时间。应用无菌技术, 先吸气管再吸口、鼻腔内分泌物, 以减少肺部感染的机会。每次重新插入吸引管前, 应用盐水将冲洗吸痰管, 去除残留的分泌物, 如被分泌物堵塞应及时更换;在吸引气管内分泌物时, 应鼓励患者咳嗽, 以吸出深部分泌物, 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 s[3]。如遇血氧饱和度下降, 应立即停止操作, 并施行手动式通气, 以帮助患者维持足够的氧气及通气。雾化吸入、翻身拍背后再行吸痰效果更好。吸痰前后应给予高浓度氧气或纯氧吸入3~5 min [3]。
2.4 体位及鼻饲
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患者保持平卧位是引起误吸的最危险因素。对建立人工气道鼻饲患者, 护理不当易导致胃液返流, 误吸。病情许可下尽量抬高床头30°, 并适当地抬高或充填颈部, 防止颈后部腾空所造成的不适。
2.5 气囊的管理
气囊是密闭气道进行机械通气的主要工具, 气囊压力应保持在18 mm Hg (25 cm H2O) 以下, 每天至少应检查气囊压力1次, 以防止气管内壁受压坏死, 气囊放气1~2次/d, 5~10 min/次, 注气5 ml左右。气囊放气前应先吸净气囊上方气管及咽喉腔的分泌物或血液, 以免误吸入肺或造成窒息。[4]
2.6 人工气道的湿化
临床气道湿化的途径有:蒸汽加温湿化、雾化吸入加湿、人工鼻的应用、喷雾器加湿、空气湿化、气道内滴注加湿。临床上常选用无菌蒸馏水或0.46%盐水。因0.46%盐水吸入后在气道内浓缩, 使之接近等渗盐水, 对气道无刺激作用。国外最新研究显示, 等渗盐水不能有效稀释痰液。故对于分泌物多且黏稠, 需积极排痰的患者, 宜用无菌蒸馏水, 因其稀释痰液作用较强, 用于维持呼吸道湿润和排痰功能的主张用低渗盐水, 因其对气道黏膜的刺激性较小[5]。
湿化液用量成人为200~250 ml/d, 确切的湿化量必须视室温、空气湿度、通气量大小、患者体温、出入量多少、痰液的量和性质作适当的调整。温度一般在20℃~40℃ , 低于或高于此温度范围均可造成支气管黏膜纤毛运动减弱或消失而诱发哮喘, 过热有灼伤局部黏膜的可能[5]。
2.7 口腔护理
口腔护理对清除口腔内细菌数量、改变口腔内环境和维持口腔防御体系有积极意义。气管插管者先将分泌物抽吸干净, 然后用等渗盐水或或碳酸氢钠稀释液棉球进行口腔擦洗, 1~2次/d, 有溃疡者可涂以贯新克 (复方维生素B12溶液) 。口唇干裂者可涂液体石蜡油。
2.8 拔管前后的护理
2.8.1 对于气管插管的患者, 于拔管前几日应做有效的咳嗽训练, 每次吸痰前让患者自己深吸气, 屏住呼吸几秒钟, 然后用力咳嗽2~3声, 训练其把痰咳出套管处, 为拔管后自己能有效咳嗽做准备。拔管后应注意观察有无声音嘶哑, 呼吸是否通畅分泌物是否排出, 以及呼吸困难, 喉头喘鸣等。
2.8.2 对于气管切开者在决定拔管前, 应先试堵管, 48 h后患者体温正常, 没有痰或痰能自行咳出就可以拔管, 拔管后妥善固定切口, 嘱患者咳嗽时用手轻轻压住切口, 是否每日换药视切口愈合情况而定。一般切口3 d内全部愈合。这期间可以嘱患者多进食含蛋白多的食品。
2.9 感染的预防
①室内温度在18℃~20℃, 相对湿度在70%以上 ;②加强空气消毒:中药苍术每周病房消毒2次;③合理使用抗生素:人工气道建立后应及时留取痰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 根据结果使用抗生素;④减少探视;⑤减少不必要的拆卸呼吸机管道, 频繁拆卸或更换会增加呼吸机管道内细菌散播到病房环境的机会[6]。
2.10 患者的需求和心理问题
由于患者在建立人工气道后不能进行正常的交谈, 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 会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患者的需求只能通过非语言交流的方式来表达, 而医护人员往往难以理解, 常引起患者焦虑、烦躁、恐惧、孤独感等不良心理状态, 因此, 医护人员应认识到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及时为患者分忧和排除障碍, 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 主动配合医疗护理工作。[6]
3体会
本组57例患者经过严格有效的人工气道护理,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无一例因护理不当引起气道堵塞和窒息, 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抢救成功率。只有规范地应用护理流程、科学地管理、高度的责任心和严格的无菌操作观念, 才能为患者创造早日拔管的条件, 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张会芝.国内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管理现状.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9) :63-64.
[2]仲继红.人工气道的护理进展,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6, 19 (12) :1137-1141.
[3]李贵梅.人工气道的临床护理, 中国实用医药, 2008, 2 (11) :202-203.
[4]王琳.气管插管的气囊管理及口腔护理.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3, 24 (11) :1293-1294.
[5]潘美飞.人工气道湿化的护理研究进展.护理研究, 2004, 18 (4) :668-669.
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护理 篇6
1 一般资料
652例患者, 年龄6-90岁, 男419例, 女233例。神志清醒者265例, 昏迷患者387例。带气管插管患者196例, 气管切开者114例。
2 护理
2.1 转运前护理人员的准备
2.1.1 转运前的评估及知情同意
危重患者转运, 必须确认是必须和必要的, 并经逐级医师多次评估转运前患者的生命体征及转运的可行性, 盲目转运或不适宜的转运都会造成转运失败。
2.1.2 转运设备及药物的准备
生命支持设备:如带储氧袋的简易呼吸器, 便携式吸痰器、必要时准备便携式呼吸机。有足够氧气的小型氧气瓶、连接用管路、便携式监护仪, 具有脉氧及心率监测功能。
2.1.3 转运时的人员要求
根据患者的危重程度, 协调组织必要的医护人员, 至少应有2人以上, 必须是熟练掌握ICU技能的医生和护士。
2.1.4 转运前的协调与沟通
转运前必须协调好相关部门, 包括目的地科室相应人员, 途径各关口, 如电梯、门卫等, 为患者诊治争取时间, 减少不必要的等待。
2.2 转运途中的护理
2.2.1 体位
给予患者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以防呕吐物误吸。有脑脊液漏的患者头偏向健侧[2]。转运时保持头在前, 上、下坡时采取头高位, 避免剧烈震荡。冬季注意患者保暖。
2.2.2 严密病情观察
转运中, 始终站在患者头侧, 严密观察病情及监测患者意识、呼吸、面色、口唇及四肢末梢循环, 注意便携式监护仪中的各项指标变化。如颅脑损伤患者途中重点观察瞳孔的变化、对光反射、有无呕吐等颅高压症状;外伤骨折患者观察伤口敷料渗透情况, 骨折固定肢体的末梢循环情况[2];出血患者观察有无休克发生, 监测患者皮肤、神志、血压等。
2.2.3 保持静脉输液畅通
转运途中确保静脉输液通畅并随时调控滴速。保持各管道妥善固定, 防止牵拉。
2.2.4 做好途中记录
转运途中及时处理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 应记录各项监测指标、意识、途中抢救和治疗经过。
2.3 转运后的交接
护理人员将患者运送到目的地后, 与职能科室或接收科的医护人员共同安置患者, 包括卧位、固定管道等。转科的患者进行详细的床边交接, 包括病历、转运途中的病情、生命体征、用药、特殊治疗措施、影像资料、管道、患者的皮肤、心理状态等。接收无误后由双方医护人员签全名。检查患者检查结束后返回ICU。
3 结果
652例患者转运前均进行详细转运前评估与准备, 医护人员为在ICU工作两年以上, 转运途中患者无1例死亡, 未发生任何并发症和意外事故。
4 小结
转运途中危重患者的生命安全完全依赖随同医护人员认真细致的观察与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 转运中救护能力也反映一个医院的技术水平。充分转运前的准备与途中监测是确保危重患者安全转运的重要保证, 医务人员必须有较强的业务能力与应急能力, 做好各项工作, 才能确保把危重患者安全顺利到达目的地。
摘要:目的 探讨介绍如何进行危重患者安全院内转运。方法652例患者均进行转运前评估及准备, 严密途中监护及转运后交接。结果652例患者转运途中无并发症和意外事故。结论充分转运前的准备与途中监测是确保危重患者安全转运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护理
参考文献
[1]庄一渝, 俞雪琴.ICU患者的院内转运[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7)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