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监测日常记录

2024-11-14

医院感染监测日常记录(精选12篇)

医院感染监测日常记录 篇1

在软件系统的基础设计中, 数据库是整体软件使用的基础, 在软件研发的整个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数据库方案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HMI系统的质量及使用效率[4,5]。如果数据库表架构设计不尽理想, 不仅使数据库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 给系统维护增加难度, 而且由于储存了大量无效的冗余信息, 极大地浪费了宝贵的资源系统。

本研究在设计相关数据库之前认真地进行了相关调研, 根据数据库的实际使用要求、范围, 设计出了符合规范、冗余度小、使用效率高的数据库[6]。

1 设计方法与思路

1.1 使用军卫一号系统

山东省交通医院 (以下简称“我院”) HIS系统使用的是军卫一号系统, 军卫一号系统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这使得本系统可以利用此优点, 通过对军卫一号卫星的数据结构进行合理的优化[7,8], 并与后台的数据库紧密结合, 对医院HIS系统进行相应的调整及深度开发[9]。

1.2 结合临床的电子病历系统

针对择期性手术、术后相关并发症、压疮、跌倒等指标, 其数据源是在临床电子病历系统的病案首页部分添加相关的附加项来实现, 此系统中所有的指标统一在HIS数据库当中提取相关数据信息后实现[10,11]。因此, 需要在HIS系统数据库中设计增加相关数据库表, 通过相关接口接收电子病历系统回填的HIS相关数据。

1.3 采用中间表的技术

为了减轻乃至不影响HIS系统的正常运转, 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 本系统设计并使用了对按月份汇总的基础数据的后台统计功能, 此功能以月为单位, 把中间统计结果写入中间表中。因此, 在应用过程中需设计中间表, 用以储存中间数据。

2 数据库设计

我院HIS系统的数据库采用ORACLE数据库, 在不破坏原有HIS系统数据库结构的基础上, 新建表空间TSP_GENMONITOR[12]。根据数据库设计思路, 将各数据表分为3类:基础表、接收电子病历系统数据回填表、中间表[13]。

2.1 基础数据表

本文以典型的重点疾病手术项目对照表、感染与诊断医嘱项目对照表为例, 加以详细解释。

2.1.1 疾病手术项目对照表

18种重点类型疾病和18类重点手术的指标统计中, 编码指的是编码段或区间, 而在HIS数据库中记录的是具体的、唯一的疾病编码和手术编码, 在这之间出现了疾病与编码的对照与转换问题, 建立疾病手术项目对照表就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将疾病与手术通过类别码进行区分, 然后将每一种手术或疾病标识唯一序号, 子类采用子序号标识。将不同的项目代码与名称进行对照, 建立项目代码与项目名称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关系。表结构如下:

比如, 重点疾病急性心肌梗死:编码以I21、I22开头;重点手术恶性肿瘤手术共18种 (SERI-AL_NUMBER NUMBER) , 分为15小类 (SUB_SERIAL NUMBER) , 每小类又分不同的手术名称 (LOW-ER_SERIAL NUMBER) , 具体内容见表1。

在统计该类指标时, 可以一次性通过LIKE语句统计18种重点疾病或18类重点手术的指标, 方便准确。

2.1.2 感染与诊断医嘱项目对照表

医院感染控制质量监测指标中与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与留置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发病率和与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的相关指标, 统计情况更为复杂, 须与医生每天的医嘱、诊断相关联。表结构如下:

其中, ITEM_TYPE:D为诊断对照, O为医嘱对照。INFECTION_TYPE为感染类型:呼吸机相关肺炎 (VENTILATOR) 、留置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 (CATHETER)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CENTRAL-VENOUS) 。具体数据内容见表2。

以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指标为例, 只有患者感染诊断符合INFECT_VS_ORDER_DIAG_DICT表中编码为J98.802、J18.901、J22.x00的疾病名称, 并且患者在住院期间, 医师下了代码为310603001的长期医嘱 (当然医嘱作废除外) , 该患者才符合呼吸机相关肺炎的条件。

2.2 电子病历系统数据回填表

2.2.1 技术实现

针对患者压疮和跌倒/坠床、择期术后并发症等相关指标, 在原有HIS系统中不包含此类信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设计方案如下: (1) 首先升级电子病历系统数据库, 设计相关数据表, 存放此类数据; (2) 在电子病历系统病案首页增加相关附加项, 存入数据库中; (3) 通过接口写回HIS系统, HIS数据库通过增加相关表或在原有表结构的基础上增加相关字段接收回填的信息。

本文以手术并发症和产伤/手术过程中异物遗留等各类发生率为例。

2.2.2 升级电子病历系统数据库

在用户EMR下新建表RATING_SCALE。表结构如下:

2.2.3 升级HIS数据库

对应于电子病历系统数据库中的RATING_SCALE表, 在HIS数据库用户MEDREC下新建表RAT-ING_SCALE, 表结构同上。

2.2.4 电子病历系统与HIS系统接口

通过用Web Service传递XML数据[14,15]连接HIS ORACLE数据库。

2.2.4. 1 XML技术

XML是一种结构化描述语言, 能有效地表示各种数据, 为信息的查询、交换和计算提供新的载体[16,17]。XML具有以下特点: (1) XML是纯文本, 可阅读, 语法简单, 易于掌握和使用, 并独立于平台和应用; (2) 采用树状结构, 层次清晰, 文档内容的增加、删除及修改简单易行; (3) XML格式的配置文件具有开发性和通用性。

2.2.4. 2 采用XML技术实现系统间数据库的连接

电子病历系统采用XML技术, 在web.config文件中配置与HIS oracle数据库的连接。具体配置如下:

2.2.4. 3 数据写回HIS数据库表

在电子病历系统病案首页中, 点击“保存”按钮, 系统通过接口将某患者的相关信息, 从EMR数据库中的RATING_SCALE数据写回HIS数据库RATING_SCALE表中。

2.3 中间表

2.3.1 设计中间表的必要性

由于多表关联的复杂查询及对数据量庞大的明细表查询需要占用巨大的系统资源及时间, 一般客户机无法满足这样的要求, 而且当查询用户多时服务器性能也将不能承受, 所以由服务器端进行统计分析, 并把相关结果写入中间表中。而中间表是用来存放那些需要多表关联的复杂查询或需要查询数据量庞大的明细表的部分。

客户端软件直接从中间表中读取信息, 并以简洁的方式呈现给管理层浏览及分析。

本系统的监测指标通常要求以月或季度甚至年为周期, 牵涉到的数据量通常非常大。比如, 单纯查询费用就牵涉到费用明细表中千万量级的数据, 会严重影响到系统的运行速度。

2.3.2 技术实现

本系统提供后台统计功能 (图1) 。该功能将各指标分为6大部分:基本监测指标、住院医疗质量安全监测指标、单病种质量指标、重症医学 (ICU) 质量监测指标、合理用药监测指标、医院感染控制质量监测指标。

选择“统计月份”, 选中需要统计的指标, 点“统计”按钮, 即可生成某月的中间统计数据, 并把结果存到中间表内, 供使用者随时、快速查询相关指标结果。

本文以住院患者压疮指标为例, 本指标包含在“住院医疗质量安全监测指标”中。具体实现方法如下: (1) 首先, HIS数据库中保存的是具体单个患者的压疮信息, 包括入院前以及住院期间有无压疮、压疮数量、严重程度、部位等信息。按月统计, 牵涉到的患者太多, 造成服务器压力较大。 (2) 以月为周期, 通过后台统计功能, 统计出某月全院出院患者的压疮信息。不仅包括压疮信息, 还包括此月份住院患者总例数、住院总床日数等信息, 并把这些信息写进中间表中。 (3) 压疮发生率指标直接从中间表中读取每个月全院压疮的全部信息, 加以运算即可, 速度快, 效率高。

2.3.3 中间表结构

在用户GENMONITOR下, 新建表MONITOR_SORE_MONTH_STAT, 该表存储每个月统计的全院出院患者发生的压疮信息, 包括患者入院前各级别压疮发生人次、患者来源;住院期间发生各级别压疮发生人次、发生部位等数据信息。具体表结构如下:

2.3.4 中间表数据生成[18]

以患者入院前压疮信息为例。

2.3.4. 1 数据获取

每位住院患者的压疮信息存储在PAT_VISIT表中, 该表还包含每位住院患者的出院信息。首先从数据库中应用SQL语句查询全院出院患者压疮相关指标数据[19,20], 并注意排除病例, 体现在数据表中为ZYSFWPCX字段。

2.3.4. 2 数据存入中间表

应用SQL查询语句查询某月全部出院患者的压疮指标数据后, 通过程序变量, 运用INSERT语句或UPDATE语句把指标保存到中间表MONITOR_SORE_MONTH_STAT中。

3 结论

医院感染监测日常记录 篇2

【关键词】医院感染;信息预警监测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4-0160-02

前言:作为医院感控制的重要手段,预警监测系统集大量数据于一体,包括抗菌药物应用、细菌耐药性监测、感染病例监测以及高危因素等信息。尽管近年来医院对该系统建设给予足够重视,但投入使用中有较多不足之处,要求做好设计与改进工作。因此,本文对医院感染管理中感染信息预警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医院感染信息监测现状分析

医院感染监测水平是决定感染控制的关键性因素,从当前感染监测现状看,有一定的不足之处,表现为:①感染爆发难以预测。实际识别感染病例中,多依托于现场判定、手工操作,而实时预警、自动分析与监测都未实现,仅在患者出院一段时间,才发现有感染问题存在,这样将无法为临床感染控制提供帮助。需注意的是,感染暴发的控制,要求以预警机制作为保障,使感染暴发苗头被控制,才可及时采取针对性的策略;②数据采集问题。一般信息采集的信息多来源于各科室医护人员,人员将信息汇报给院感科,在此基础上由专职人员重新做好信息收集与整理工作,许多医技信息、检验信息难以及时被院感科人员获取,其导致无法及时反馈指导,最终造成管理决策不具备较高的准确度与效率。③数据分析与统计问题。由于感染管理涉及的内容较为繁杂,如多重耐药菌监测、抗菌药物的应用,单纯利用人工分析方式,不仅受人员知识层次、知识结构等影响,且因信息数据过于复杂,难以保证分析效果,且处理中易疏漏,这样最终分析的结果难以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参考[1]。

二、医院感染管理中信息预警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信息预警监测系统设计中,主要考虑将抗菌药物监控、多重耐药菌监测、医院感染预警以及其他模块等融入系统中,确保整个预警监测系统的应用有前瞻性。具体设计如下几方面。

(一)感染预警模块

感染预警模块设计中,要求与其他AIS、EMR、RIS、LIS与HIS等做到数据信息交接,这样整个系统既可做到筛选感染病例,也能满足其他统计、查询、干预与监测功能要求。同时,对于其他留置导管、发热、抗菌药物、感染暴发等,都可实现自动预警。需注意的是模块设计中,要求对感染预警指标进行明确,可结合相关的感染信息,如抗菌药物应用、微生物学细菌培养结果、常规化验结果等,在此基础上完成预警指标构建过程。系统会根据预警指标,自动确认感染病例,并对疑似感染病例进行筛选,由专职人员对病例分析。

(二)多重耐药菌监测模块

该模块设计中,要求对接微生物室系统,对具体的监测范围进行确定,由系统完成采集细菌药敏实验相关信息,检测其中病例并预警。当人员从系统中获取定植病例、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后,便可从干预专家库内寻找耐药菌防控SOP方案,并提供给主管医生。另外,多重耐药菌监测模块设计中,要求做到将数据作为导航,通过检索对耐药菌感染情况进行查询,可将任一时段内的耐药菌药敏变化信息导出,为用药选择与耐药菌防控提供指导[2]。

(三)抗菌药物应用监控模块

抗菌药物应用监控模块,在作用上主要表现为可使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被监控。模块设计中,可根据预防、治疗与用药的相关标准,对抗菌药物的不同应用目的进行统计,做到分级管理,一旦存在不合理使用情况,模块可进行预警。此外,对于其他如Ⅰ类手术切口,在抗菌药物使用剂量、用药时间以及药物种类等方面,都可被纳入自动预警的范畴中。

(四)其他模块

系统设计中,其他如切口感染监测、手卫生管理模块等也需进行合理设计。如在切口感染监测方面,设计中主要考虑系统可实时监控切口感染情况,并对其中的手术风险进行评估,在手术风险等级确定的基础上,对可使感染率、感染例次进行统计。另外,对于手卫生管理模块,且在院内感染控制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系统构建中,要求对手卫生数据做到实时记录,并根据记录信息完成分析、统计与报表过程。这样在数字化管理手卫生依从性下,能够使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得以提高[3]。

结论:预警监测系统的构建是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提高的关键所在。实际进行系统设计中,应正确认识当前医院感染控制的现状,从感染预警模块、多重耐药菌监测模块、抗菌药物应用监控模块以及其他模块进行设计,在保证所有模块设计合理的基础上,使预警监测系统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通过预测与预警,使医院感染率得以降低,推动医院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运萍,潘丽杰,万志红,周文莉,马世民,董颖,王俐. 医院感染预警监测与统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 护士进修杂志,2013,17:1551-1554.

[2]钟山. 医院感染信息预警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5,07:15-18.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篇3

1.临床各科医师熟练掌握医院感染病例的诊断,当出现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时,经管医师应及时向本科室感染管理小组(科室主任及监控医生)报告,明确诊断后,准确、完整、清晰的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和“医院感染个案调查表”。“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 由经治医生于24小时内报送医院感染管理科。科室在登记本上做好登记。

2.临床医护人员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或感染暴发流行时,立即向科主任及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积极调查发病原因,寻找感染源和途径,控制蔓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3.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或感染暴发流行时,医务科、感染管理科、护理部等人员深入临床调查分析,科室感染管理小组组长应在院感办、医务科、护理部等指导下,组织经管医生、护士等查找感染原因,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减少或杜绝感染的蔓延,同时报告分管院长,通报有关职能科室,根据情况报告疾控中心。

4.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报告的控制。

6.临床医生必须按照要求,认真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和“医院感染个案登记表”。

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

报告科室:

报告人:

科院内感染病例个案登记表

科室:住院号:姓名:性别:1.男2.女年龄:入院时间:年月日入院诊断:出院时间:年月日最后诊断:住院天数:天预后: 1.好转2.治愈 3.死亡

医院感染与死亡关系: 1.直接2.间接 3.无关T:℃

WBC:109 /LHb:g/L

院内感染发生日期:年月日感染诊断:感染部位:1.呼吸系统⑴上呼吸道感染⑵下呼吸道感染⑶胸膜腔感染

2.心血管系统⑴心内膜炎⑵心肌炎或心包炎3.血液系统⑴血管相关性感染 ⑵败血症 ⑶输血相关感染

4.腹部和消化系统⑴感染性腹泻 ⑵胃肠道感染⑶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⑷病毒性肝炎⑸腹(盆)腔内组织感染⑹腹水感染5.中枢神经系统⑴细菌性脑膜炎、脑室炎⑵颅内脓肿 ⑶ 椎管内感染6.泌尿系统感染

7.手术部位⑴ 表浅手术切口感染⑵ 深部手术切口感染⑶ 器官(或腔隙)感染8.皮肤和软组织⑴ 皮肤感染 ⑵ 软组织感染 ⑶褥疮感染 ⑷ 烧伤感染 ⑸ 乳腺脓肿或乳腺炎

9.骨、关节 ⑴关节和关节囊感染⑵骨髓炎10.生殖道⑴外阴切口感染⑵阴道穹隆部感染⑶急性盆腔炎⑷子宫内膜炎11.口腔感染12.其它部位感染:如风诊、水痘、带状疱疹等

感染因素:1.糖尿病2.癌症3.手术4.放疗5.化疗6.抗生素7.免疫抑制剂8.引流管9.侵入性操作 : ⑴ 插尿管⑵ 动静脉插管 ⑶内窥镜 ⑷ 气管插管 ⑸气管切开10.其它:⑴ 高龄⑵低蛋白血症(3)营养不良⑷昏迷⑸ WBC<1.5×109/L(6)手术情况:手术:1.是 2.否气管内麻醉:1.是2.否切口分类:清洁清洁污染污染 手术名称 :手术日期:年月日 使用抗菌素:(剂量、时间)

院内感染的病原学检查:1.做2.未 做标本:1.尿液2.痰液3.大便4.血液5.脑脊液6.腹腔积液7.胸腔积液8.伤口分泌物9.咽拭子10.其它

细菌种类:1.2.3.4药敏试验:敏感:

耐药:填报人:填报日期:年月日

医院感染监测护士职责 篇4

(1)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技术操作、手卫生及职业防护的实施;

(2)对疑似医院感染病例,督促主管医师填表;

(3)监督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病人的隔离、控制执行情况;

(4)监督检查病房的日常消毒和终末消毒工作;

(5)监督手卫生执行情况;

(6)监督医疗废物管理情况;

(7)负责本科室的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52.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中应履行的职责

(1)执行院感管理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2)掌握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3)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4)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送病原学检验及药敏试验,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控制蔓延,积极治疗病人,如实填表报告;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处并协助调查。发现法定传染病,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报告;

医院感染监测信息分析报告 篇5

一、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

1.元月份全院出院人数283人,上报医院感染病例7例,上呼吸道感染6例,泌尿系感染1例,医院感染病发率为2.4%; 2.漏报监测内二科出院病历43份,无漏报发生。

二、手术部位感染(切口感染)监测

元月份共上报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表26份,不符合监测要求的7例(包括急诊手术2例、内镜手术3例、清创缝合2例)。1.I类切口手术17例,无一例切口感染;

2.I类切口手术≤2h共17例,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6例,占35%;3.术后抗菌药物应用4日以内的占13例,4日以上的6例。

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监测

元月份出院患者中留置尿管者共11人,引起泌尿系感染者1例。

四、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监测

元月份出院患者283人,抗菌药物使用人数150人,使用率53%,三联及以上使用人数16人,使用率5.6%。

五、存在问题

1.医院感染发病率相去年有所提高,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相对较多; 2.手术科室抗菌药物应用不规范; 3.抗菌药物使用联合用药比例较高,尤其是三联及以上使用率高。

六、改进措施

1.加强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管理,病区内加强通风换气,注意保持环境清洁,对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注意佩戴口罩;

2.医院人员注意加强卫生管理,感冒的医护人员尽量不要接触患者; 3.各科室要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学习,尤其是手术科室; 4.医护人员要加强对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措施的学习。

医院感染科

医院感染监测日常记录 篇6

关键词:供应室,质量监测,医院感染

供应室是医院的“心脏”, 负责向全院提供各种无菌器材、敷料和其他无菌物品。供应室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医疗和护理质量的效果。向全院提供合格的无菌物品是供应室工作的重点, 是预防热源反应和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环节。因此, 应加强供应室质量监测, 控制医院感染。

1 加强灭菌前各个环节的监测

1.1 回收清洗环节的监测

预处理是清洗的前期工作, 清洗是灭菌的前期工作。对各类回收的物品, 要求使用科室先用1 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预处理, 无肉眼可见的血迹、药迹, 器件种类数量齐全, 防止回收人员接触感染。清洗是消毒灭菌前的关键, 清洗的质量直接决定灭菌的质量, 清洗必须执行去污、去热源、去洗涤剂、精细四个环节。清洗后的金属器械光亮清洁、无锈、无血迹;剪、钳、镊等电镀完整、轴节灵活、卡口紧密;锐利刃面锋利、无钝、无弯曲;盘碗容器清洁光滑、无污无锈、无脱瓷变形;胶管类表面光滑、无黏附物、无破孔、管腔通畅、弹性良好、无变色老化、不粘连;布类物品清洁干燥、无血迹、无破孔无毛边;成组的器材管腔通畅、无杂质组织、型号相配、密合性好[1]。初洗、精洗由专人负责, 洗涤后的物品质监不合格者重新处理。

1.2 包装环节的监测

包装是保持灭菌物品在无菌状态下进行存放的重要手段, 其目的是确保包装物品经灭菌后, 打开使用前保持无菌状态。包装由专人负责同时制定了包装间的各项规章制度, 要求工作人员进入包装间要更衣、换拖鞋、戴口罩、帽子, 工作前湿式清洁包装台, 打包前紫外线照射消毒30 min;各类物品在包装前认真检查, 根据物品种类不同和临床使用的需要采用不同的包装材料, 如布类使用双层棉质脱脂布, 不常用物如各类抢救用物开口器、压舌板、舌钳等采用纸和塑料的复合包装袋, 规定有效期为3个月。所有的金属器械包装前必须烘干、涂上光养护剂、逐个检查其性能。液体类装量≤80%;重叠的盘碗包装时中间用吸水纱布隔开;导管包装前用蒸馏水湿润, 以利蒸气穿透。所有的诊疗包需经两人核对无误后进行包装, 外标志清晰;且在2 h内进行灭菌, 以保证灭菌物品质量。

1.3 灭菌物品装放的监测

灭菌物品装放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灭菌物品的质量。因此, 消毒员必须经过培训后持证上岗。灭菌器内物品应按规定摆放, 将难灭菌的大包放在上层, 将易灭菌的小包放在下层;纤维类物品放在上层;盘、盒、碗应侧放;金属、陶瓷类物品放在下层;容器、试管类物品的开口朝下或侧放;各类包均应竖放, 包之间应留有2.5 cm的间隙。体积较小的包应采用金属筐竖放, 整个灭菌器的装载量应不超过90%, 且不得小于柜室容积的10%。尽量将同类物品放在一起灭菌, 若必须将不同类物品放在一起灭菌时, 则应以最难达到灭菌效果的物品所需温度和时间为准, 才能保证灭菌质量。

1.4 灭菌方法的监测

灭菌是供应室工作的重点, 灭菌质量与医疗、护理质量息息相关, 因此严格遵守灭菌器的操作规程, 根据物品的种类选用不同的灭菌方法。如一般诊疗包、金属器械、敷料可采用压力蒸气灭菌法;油剂、膏剂、粉剂宜采用干热灭菌法;不耐热的物品如心导管、内镜、精密仪器、植入物等宜采用环氧己烷气体灭菌。所有灭菌物品的灭菌合格率为100%, 可疑污染均应重新灭菌。

2 加强灭菌器和无菌物品的综合监测

2.1 压力蒸气灭菌器的监测

每锅次必须有工艺、物理、化学监测, 详细记录日期、灭菌器号、锅次、压力、温度、灭菌时间、进出锅时间、操作者等, 每包内外放置“3M”化学指示卡 (带) , 灭菌后由米白变为黑色。预蒸空灭菌器每晨第1锅必须做BD试验, 指示图变色均匀。每月用嗜热脂肪杆菌芽孢作为指示菌做生物监测, 结果阴性为正常。

2.2 监测无菌物品的储存管理

无菌间专人管理, 严格执行无菌间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前湿式清扫, 每日紫外线照射2次, 每次1 h。无菌物品分类存放于无菌货架上, 标志醒目, 固定放置, 有效期为7 d, 所有物品距地面≥20 cm, 距天花板≥50 cm, 距墙≥5 cm。

2.3 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细菌培养

每月常规进行, 要求做到空气培养细菌总数≤200 cfu/m3, 物体表面, 工作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5 cfu/cm2。

2.4 化学消毒液监测

消毒液现用现配, 每日更换, 每次配制后用化学试纸测试有效浓度, 保证化学消毒液精确的剂量和浓度。

2.5 紫外线消毒效果的监测

每月进行1次紫外线灯照射强度的监测, 要求照射强度≥70 μW/cm2, 不合格者立即更换。

3 一次性注射器具的监测

为防止一次性注射器具使用不当引发医院感染, 应注重其采购、验收及贮存、发放、回收与销毁等4个方面。

3.1 严格采购定货

采购时选择知明企业以保证质量。供应室根据每月的周转数量, 存放条件等情况向采购部门提供采购计划, 确实做到保质保量, 及时供应。采购一次性注射器具除了企业提供必要的“三证”外, 还要求厂家提供国家医药管理局医用高分子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出示的产品安全性能测试报告, 企业自测及临床试用报告。

3.2 严格验收及贮存

要求采购部门设专人负责对每批购入的一次性注射器具按国家标准进行目测验收。一般由外向内对大包装、中包装、小包装上的包装标志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的要放入库房独立存放, 库房保持洁净阴凉干燥, 通风良好, 并配消毒设备。

3.3 严格发放, 做好信息反馈

一次性注射器具应根据临床需要批量购买, 应视各科室的工作量, 根据各类用品的需要、型号、基数等, 合理安排供应, 并做好登记;对包装破损、过期及日期不能辨清的产品, 一律不得发放使用;供应室在发放一次性注射器具时准确记录发放物品的名称、数量, 且备回收时数量核对。每位护士在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具时, 都要检查其质量, 如发现漏气、露液、针头不锐、输液器接头衔接不紧等问题, 要保留原样, 做好质量信息反馈工作。

3.4 严格回收

为避免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具丢弃造成社会污染, 科室使用后首先进行无害化处理, 置专用医用垃圾袋内, 派人去科室统一回收, 并记录数量, 双方签字留档, 然后集中毁形处理。

4 下收下送的监测与管理

下收下送是保证无菌物品不受污染和保证医疗护理质必不可少的工作。电话联系所需更换的诊疗包数量及种类, 收送时间相对固定, 选择在科室常规卫生整顿之后和人员流动高峰后。收送地点相对固定, 选择人员流动频率低, 避风, 保洁程度好的区域进行。收发人员严格分开, 相对固定, 收时认真清点数目, 发时严格执行“三查四对”。并保持两车的清洁, 每日用5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后, 再用高压水龙头冲洗, 擦干备用, 下送车每日还得紫外线照射消毒, 机动包需重新灭菌, 不得返回无菌间。

通过落实以上监测措施, 使我院供应室工作逐步达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 确保了无菌物品的质量, 有效地防止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医院感染监测日常记录 篇7

一、各科室应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医院感染各项规章制度。

二、医院感染管理领导小组每半年定期召开监控小组会议,研究解决本科医院感染存在问题。

三、各科室要重视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执行“标准预防”,“手卫生制度”,“职业防护”等在职教育培训工作,每半年培训不少于一次,全院性培训参加人数不少于80%。

四、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提高医院感染诊断水平,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应在24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领导小组,如有流行暴发倾向及时报告。主要监测指标:

(1)医院感染发病率≤8%,漏报率≤10%。

(2)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和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95%,无菌物品合格率100%(3)紫外线照射强度不得低于70 uW/cm2。新进灯管≥90 uW/cm2

五、建立严格的科室清洁、消毒与隔离制度,对不同传染源引起的感染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六、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的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要符合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

七、严格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存放、登记、交接、运送、焚烧等流程的管理,八、污水污物排放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各个管理环节应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求。

*******医院

医院感染监测日常记录 篇8

根据《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现将我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环境微生学监测的采样方法、结果判定、质控标准等规范如下:

第一章 环境卫生学监测

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的监测采样及检查原则:采样应具有一定数量和代表性,采样后必须尽快对样品按要求指标进行检测,送检时间不得﹥6小时,若样品保存在冰箱内送检时间不得﹥24小时。

一、空气监测:

1、采样时间:消毒处理后,操作前

2、采样方法:平板沉降法

(1)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m²,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两端距墙1米;室内面积>30m²,设东、西、南、北4角及中央5点,其中东、西、南、北均距墙1米。

(2)采样方法:将直径为9cm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在室内各采样点处,采样高度为距地面1.5米,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扣放于平板旁,暴露5分钟,盖好立即送检。

(3)计算公式:

空气细菌菌落总数(cfu/m³)=50000N/(A × T)式中A为平板面积(cm2);T为平板暴露时间(min);N为平均菌落数(cfu)。

(4)注意事项:采样前,关好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静止 10min 进行采样。(5)质控标准:

Ⅰ类区域:细菌总数≤10cfu/m3(或0.2cfu/平板),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为消毒合格;

Ⅱ类区域:细菌总数≤200cfu/m3(或4cfu/平板),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为消毒合格;

Ⅲ类区域:细菌总数≤500cfu/m3(或10cfu/平板),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为消毒合格。

二、医务人员手的监测:

1、采样时间:在接触病人和从事医疗活动前进行采样或消毒后立即采样。

2、采样面积及方法:手的采样:被检人五指并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在双手指屈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 2 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 30cm2),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剪去操作者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投入 10ml 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立即送检。

采样面积按平方厘米计算; 采样结果计算方法:

平板上菌落数 × 稀释倍数

细菌总数(cfu/cm2)=────────────────采样面积(cm2)

3、质控标准:Ⅰ、Ⅱ类区域工作人员:细菌总数≤5cfu/cm2,并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孢菌为消毒合格。Ⅲ类区域工作人员:细菌总数≤10cfu/cm2,并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为消毒合格。

Ⅳ类区域工作人员:细菌总数≤15cfu/cm2,并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为消毒合格。

母婴同室、婴儿室、新生儿室及儿科病房的工作人员手上,不得检出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消毒合格。

三、物体表面监测

1、采样时间:在消毒处理后进行采样。

2、采样面积:被采表面<100/cm²,取全部表面;被采表面>100 cm²,取100 cm²。

3、采样方法:压印采样法:采用一直径为5.6cm(面积约为25 cm²)的消毒塑料专用平皿,倾注营养琼脂培养基,并使培养基搞出平皿边缘1-2mm,凝固后置4℃冰箱保存待用。采样时将平皿上的琼脂表面直接压贴在被检物体表面10-20秒后送检。置37℃培养箱培养24-48小时,计算并鉴定细菌。采样结果计算方法:

平板上菌落数 × 稀释倍数

细菌总数(cfu/cm2)=────────────────采样面积(cm2)

4、质控标准:Ⅰ、Ⅱ类区域:细菌总数≤5cfu/cm2,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Ⅲ类区域细菌:总数≤10cfu/cm2,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Ⅳ类区域细菌:总数≤15cfu/cm2,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母婴同室、早产儿室、婴儿室、新生儿室及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不得检出沙门氏菌。

第二章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一、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方法:

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是一组综合措施,包括工艺监测、化学监测、生物监测,各个环节缺一不可。

1、工艺监测(又称程序监测)

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包括灭菌设备故障检查,灭菌温度,灭菌时间和蒸汽质量,灭菌物品包装、大小摆放正确等。

2、化学监测法:是利用既能指示蒸汽温度,又能指示温度持续时间的化学指示管(卡)等在一定温度与作用时间条件下受热后根据颜色或性状的变化,来判断灭菌是否合格的方法。

(1)化学指示卡(管)监测:

1)化学指示卡(管)监测方法: 将既能指示蒸汽温度,又能指示温度持续时间的化学指示管(卡)放入大包和难以消毒部位的物品包中央,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指示管(卡),根据其颜色及性状的改变判断是否达到灭菌条件。

2)结果判定: 检测时,所放置的指示管(卡)性状或颜色均变至规定的条件,判为灭菌合格;若其中之一未达到规定的条件,则灭菌过程不合格。

(2)化学指示胶带监测 1)监测方法: 将化学指示胶带粘贴于每一待灭菌物品包外,经一个灭菌周期后,观察其颜色的改变,以指示是否经过灭菌处理,而不能作为灭菌效果判定指标。

2)结果判定: 检测时,所放置的指示管(卡)、胶带的性状或颜色均变至规定的条件,判为灭菌合格;若其中之一未达到规定的条件,则灭菌过程不合格。

(3)B-D试验:用于预真空(包括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冷空气排放效果的检测,冷空气是造成预真空(包括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对预真空和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每日进行一次B-D试验。

1)检测方法:B-D试验要求做前预热、空载监测每天一次,将B-D试纸放入标准测试包,中间包好,水平放入灭菌柜内灭菌车的前底层,靠近柜门与排气口底前方(上方)灭菌柜内除测试包无任何物品。2)结果判定:经134℃,3.5—4分钟后,取出B-D测试纸观察颜色变化。若变色均匀一致,说明冷空气排放效果良好,灭菌器可以使用。(4)化学检测注意事项: 监测所用化学指示物须经卫生部批准,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3、生物监测法

1)指示菌株: 指示菌株为耐热的嗜热脂肪杆菌芽胞(ATCC 7953 或 SSIK 31株),在 121℃±0.5℃条件下,D值为 1.3 min~1.9min,杀灭时间(KT值)≤19min,存活时间(ST值)为≥3.9min。2)检测方法: 将压力蒸汽灭菌生物培养指示剂放于标准测试包中,按照国家规范,分别将测试包放于锅内不同位置,灭菌完毕,取出该生物指示剂,挤破内含的安瓿,于56℃培养锅内培养,48小时后阅读结果。

3)结果判定: 每个指示剂接种的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都不变色,判定为灭菌合格;指示菌片之一接种的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由紫色变为黄色时,则灭菌过程不合格。

4)注意事项: 监测所用菌片须经卫生部认可,并在有效期内使用。生物指示物监测应1月1次。

4、质控标准:

1)工艺监测应每锅进行。

2)化学监测:应每包内放置化学指示卡,包外贴化学指示胶带,监测合格方可使用。预真空和脉动真空压力蒸汽锅每日做B—D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3)生物监测应每月一次,无菌生长。

二、紫外线消毒效果的监测

1、检测方法: 开启紫外线灯5min后,将指示卡置紫外灯下垂直距离1m处,有图案一面朝上,照射1min(紫外线照射后,图案正中光敏色块由乳白色变成不同程度的淡紫色),观察指示卡色块的颜色,将其与标准色块比较,读出照射强度。

2、结果判定: 普通 30w 直管型紫外线灯,新灯辐照强度 ≥90μW/cm2为合格;使用中紫外线灯辐照强度≥70μW/cm2 为合格;30W 高强 度紫外线新灯的辐照强度≥180μW/cm2 为合格。

3、注意事项:

1)因指示卡光敏色块会随时间发生变化,放置时间过久,指示卡会变淡,应及时记录判断结果。

2)指示卡应用黑色纸包装,置4℃冰箱内储存,以免光敏色块遇日光照射不稳定变色,而影响监测结果。

3)指示卡应获得卫生部的卫生许可批件,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三、使用中消毒剂与无菌物品保存液监测

用试纸或指示卡检测化学消毒剂含量是近年来化学消毒剂浓度简易测定方法的新发展,它解决了医院进行消毒剂使用过程的浓度监测。

1、化学监测:

(1)G-I型消毒剂浓度试纸:

1)适用于过氧乙酸及其他含氯消毒剂和含次氯酸钠的清洗消毒剂等的监测。

2)使用方法:取试纸条于消毒剂溶液中,片刻取出。半分钟内,在自然光下与标准色块比较,直接读出溶液所含有效成分浓度值,时间超过1分钟,着色逐渐消退。

(2)戊二醛浓度测试卡使用办法:从瓶中取出一条测试卡,并旋紧瓶盖,将指标色块完全浸没于待测消毒液中,沾下瓶盖上的纸垫,去除多余的液体,横置于瓶盖上等候5—8分钟(不要将色块面朝下,以免受到污染),观察色块着色变化,若指示色块变成均匀黄色,表示溶液浓度﹥2.0%,若色块全部或仍有部分白色,表示溶液浓度﹤2.0%;

2、生物监测:

1)采样时间:采取更换前使用中的消毒液与无菌器械保存液。2)采样量及方法:在无菌条件下,用无菌吸管吸取1毫升被检液,加入9毫升稀释液中混匀送检。不同的消毒剂加入相应的中和剂,对于醇类与酚类消毒液,稀释液用普通营养肉汤即可,对于含氯消毒液、含碘消毒液、过氧化物消毒液,需在肉汤中加入中和剂0.1%硫代硫酸钠;对于氯己定(洗必泰)、季胺盐类消毒液,许在肉汤中加入3%(w/v)吐温80和0.3%卵磷脂;对于醛类消毒液,需在肉汤中加入0.3%甘氨酸;对于含有表面活性剂的各种复方消毒液,需在肉汤中加入3%(w/v)吐温80,以中和被检液的残效作用。3)注意事项:

(1)不同消毒剂使用不同的中和剂中和。

(2)采集消毒液样品时应在消毒液内没有物品或防入物品消毒作用到规定时间之后进行采样。4)质控标准:

(1)、使用中消毒液每季度监测一次,细菌菌落总数应≤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2)使用中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应无菌生长。(3)无菌器械保存液必须无菌生长。

四、血液透析液监测

1、标本采集:透析液的采集应采进入透析器的透析液和离开透析器的透析液

2、监测时间:每月对出入透析器的透析液送检。疑有透析液污染或发生严重感染病时,应增加采样点,如原水口,反渗水出口,储水罐出口,透析液配比机,浓缩透析液等。

怀疑或确定病人在透析中热源反应和菌血症时,应随时监测。

3、控标准:透析器入口液细菌菌落总数必须≤200cfu/ml,出口液细菌菌落总数必须

≤2000cfu/ml并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五、内镜的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1、化学监测:含氯消毒剂、2%戊二醛等应每日监测,监测方法使用中化学消毒剂监测的化学监测部分。

2、生物监测:采样部位为内镜的内腔面

采样方法:用无菌注射器抽取10毫升含相应中和剂的缓冲液,从待检内镜活检口注入,用15毫升无菌试管从活检口收集,及时送检,2小时内检测同时做致病菌监测。

3、质控标准:

(1)消毒剂浓度监测每日定时监测并做好记录,保证消毒效果。消毒剂使用时间不得超过产品说明书规定的使用期限。

(2)消毒后内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鼻窦镜等)应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其合格标准为细菌总数﹤20cfu/件,不得检出致病菌。

医院感染监测日常记录 篇9

1监测范围与方法

1.1 监测范围

(1) 产科住院部:手术室、产房、沐浴室、母婴同室、注射室、重症监护室 (ICU) ; (2) 门诊部:妇科手术室、注射室、妇科综合治疗室; (3) 儿科:治疗室ICU、发热门诊、留置观察室; (4) 检验科:临床检验室、生化免疫室、血库、HIV初筛室; (5) 供应室:打包间、无菌间。根据GB1598 2-1995中规定的Ⅱ、Ⅲ类环境消毒。Ⅱ类环境包括普通手术室、产房、婴儿室、早产儿室、普通保护性隔离室、供应室洁净区、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Ⅲ类环境包括儿科病房、妇产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室、化验室和各类病房。

1.2 方法

医院各科根据需要采用紫外线灯、三氧消毒机或移动式臭氧消毒机、戊二醛等消毒灭菌方法定时定期消毒灭菌[3]。通过消毒前后对空气中细菌含量进行比较, 了解各种消毒方法的杀菌率, 以便更加合理选择消毒方法。每月对需要进行医院感染细菌学监测的地方实行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表和每季度对碘伏、75%乙醇用琼脂平板 (直径为9cm) 和10%增菌肉汤采样, 37℃培养, 48h观察结果。

1.3 采样方法和时间

一般在消毒处理后, 操作前进行采样。

1.3.1 空气的采样:

平板暴露法 (1) 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cm2的, 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 内、外布点部位距墙壁1m处;室内面积≥30cm2的, 设4角及中央5点, 4角的布点部位距墙壁1m处。 (2) 采样方法:将普通营养琼脂平板放在室内各采样点处, 采样高度为距地面1.5m, 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 扣放于平板旁, 暴露5min, 盖好立即送检。

1.3.2 手表的采样:

被检人员五指并拢, 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在双手指屈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 (约30cm2) , 并随之转动, 然后剪去操作者手接触部位, 将其投入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 立即送检。

1.3.3 物表的采样:

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1支, 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擦各5次, 并随之转动, 然后剪去操作者手接触部位, 将其投入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 立即送检。

1.3.4 碘伏、75%乙醇采样:

将碘伏、1ml倒入含10ml中和剂的无菌液试管内, 立即送检。

1.4 合格标准

(1) Ⅱ类环境医务人员手表:细菌总数≤5cfu/cm2, 并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孢菌;物表:细菌总数≤5cfu/cm2, 并未检出致病菌;空气:细菌总数≤200cfu/m3, 并未检出致病菌。 (2) Ⅲ类环境医务人员手表:细菌总数≤10cfu/cm2, 并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物表:细菌总数≤10cfu/cm2, 并未检出致病菌;空气:细菌总数≤500cfu/m3, 并未检出致病菌。

2结果

2.1 不同消毒方法试验结果比较

消毒均在温度20~30℃, 湿度50%条件下进行, 结果见表1。

2.2 监测结果

2005-2008年医院感染细菌学监测结果, 见表2、表3。

3讨论

通过对重点科室的监测发现, 2005-2008年监测空气标本3 216个, 检测到菌落1 643个, 均为杂菌, 未检测到致病菌, 合格率为92.7%, 不合格的原因主要为部分科室清洁卫生不彻底及消毒时间不足、紫外线灯管辐照强度不够造成;检测物表标本912个, 检测到菌落356个, 未检测到致病菌, 合格率为95.3%, 不合格的原因主要为部份科室清洁卫生不彻底, 消毒时间不够;检测医护人员手表912个, 检测到菌落399个, 未检测到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孢菌等致病菌, 合格率为96.4%, 不合格的原因主要为医护人员未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检测碘伏144次, 75%乙醇144次, 未检测到菌落, 合格率为100.0%。2005年空气、物表、手表总合格率较低, 仅为82.0%, 通过努力合格率逐年稳步上升。通过细菌学监测, 每月对未达标的科室实行多次重点监测直至其检测合格为止, 同时提出整改措施, 以上数据说明我院细菌学监测合格率逐步提高, 但是还有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我院从各方面逐步完善、落实医院感染措施, 按照《消毒管理办法》的规范要求操作, 通过定期的医院感染监测, 基本掌握医院感染情况, 为医院控制感染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医院感染细菌学监测, 可以看到我院采取的3种消毒灭菌效果均能达到GB15982-1995中规定的Ⅱ、Ⅲ类环境消毒标准, 目前紫外线灯管消毒应用广泛, 灭菌效果比较肯定, 但其易受到较多的不稳定因素影响, 同时根据规定使用的紫外线灯, 新灯的辐照强度应≥90μw/cm2, 使用中紫外线的辐照强度应≥70μw/cm2, 凡<70μw/cm2者应及时更换灯管;三氧机和移动臭氧消毒机效果较次, 但使用方便, 可以程控开关, 无消毒死角, 移动臭氧消毒机消毒环境中臭氧浓度<0.2mg/m3, 对人安全, 因此可在有人的房间内进行消毒;甲醛熏蒸的杀菌效果较好, 影响因素不多, 但时间长, 刺激性大, 而且长期使用有致癌作用, 目前已较少使用。综合我院3种消毒方法以及其所能达到的消毒水平, 使用三氧机和移动式臭氧消毒机最佳, 能达到要求, 操作方便, 效果稳定, 适于日常工作。如果在使用三氧机或移动式臭氧机的同时, 每间隔一段时间使用紫外线照射1次, 效果优于单纯使用三氧机或移动式臭氧机或紫外线照射。但是以上3种消毒方法效果均不能达到Ⅰ类环境的消毒要求。

医院感染控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落实严格监测和监督工作以及加强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 加强对医疗废物、废水的管理[4]。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队伍建设, 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应积极参加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 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 使医院的感染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制订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计划、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 举办讲座和培训, 使医务人员都能接受教育和培训。通过培训, 使广大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医院感染工作的重要性, 掌握医院感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促进医院感染的有效控制。通过回顾2005-2008年医院感染细菌学监测结果, 要求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监控体系, 强化医院感染意识, 做好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通过规范化管理, 使医院感染控制合格率达到医院感染管理标准。通过有效措施, 以科学监测为依据, 以感染管理为手段来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真正保证医疗安全。

摘要:目的通过医院感染细菌学监测结果分析了解和预防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 为医院控制感染提供科学的依据并了解不同消毒方法对空气的灭菌效果。方法消毒后用琼脂平板和增菌肉汤对医院需监测感染环境的空气、物表、手表、碘伏、酒精实施例行监测。结果监测空气标本3216个, 检测到菌落1643个, 均为杂菌, 合格率为92.7%;检测物表标本912个, 检测到菌落356个, 合格率为95.3%;检测医护人员手表912例, 检测到菌落399个, 合格率为96.4%, 均未检测到致病菌;碘伏和酒精未检测到菌落, 合格率为100.0%。结论通过分析2005-2008年医院感染细菌学监测结果, 表明消毒灭菌技术合格, 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合理有效。

关键词:医院感染,细菌学,监测,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 (2002年版) [S].2002:1-2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S].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2006-7-6.

[3]王丽生.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探讨[J].河北医药, 2005, 27 (7) :79-81.

医院感染监测日常记录 篇10

为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完善医院感染管理信息化系统,争取投入运行医院感染管理实时监测软件,以实现院感病例预警的及时性,以及各种监测数据采集的时效性,真正做到院感监测的前瞻性。

一、重要性:

医院感染管理是评价医疗安全的重要指标,是医院稳步前进的重要保障,亦是卫生行政部门各类检查与等级评审内容中的重要学科之一。

二、必要性:

200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始推行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医院感染控制信息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医院感染信息化的实现改变了医院感染控制模式,是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效率的有效手段,不仅有利于医院感染预防工作的开展,同时也为医院领导层及临床提供了对视的医院感染动态。为各科室之间的交流和协助共同做好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提供了最佳的平台。

三、迫切性:

目前我院的HIS、LIS、PACS等信息化已初见规模,但医院感染管理仍停留在手工录入、人工分析各项监测数据、手写各种监测表格,且由于病人急剧增加不能及时对感染病例发现与分析,院内感染病例漏报导致对危险因素不能够及时的发现以致控制,形成潜在的隐患;

四、对比性:

由于医院感染的监测内容复杂,需要及时收集、统计、分析大量数据,手工处理费时费力,既不全面,也不完整,而且效率低下,很难做到及时监控。尤其对2015年国家卫计委下发的《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指标》的应用分析与评价,设计因素非常复杂,人工分析很难达满足统计要求,是目前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五、复杂性:

同时,医院感染管理包涵了医院消毒卫生学监测、感染病例监测、细菌耐药性监测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分析等多个方面,数据流程复杂,而且专业型极强,是一个跨学科、跨专业的难题。

六、共赢性:

医院感染信息系统是医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提升医院感染病例上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以便及时有效地进行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实现高效管理。医院感染信息化建设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人力成本,掌握全院感染动态及控制情况,特申请实时院感监测软件。望领导批准!致谢!

院感科:

医院感染监测日常记录 篇11

大外科手术患者经历手术创伤、抵抗力下降易发生医院感染,而切口感染是手术常见并发症,因手术种类及手术危险因素各不相同,医院感染发生率有显著差异。我科从2012年3月开始对大外科手术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率进行目标性监测,并定期将监测结果反馈给科室及医生本人,以便分析感染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并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2012年3月10日——2012年9月7日我院大外科病房住院并实施手术的患者共监测28例。

1.2 监测方法:采用前瞻性的调查方法,按预先设计的表格内容,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与床位医生一起每天对手术后患者的切口情况进行观察直至患者出院,并做好记录。

1.3 手术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根据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1.4 危险因素:按手术时间、切口清洁度、急诊手术、疾病类型、手术科室进行评估。

2、结果:六个月共监测大外科28份病历,其中妇产科:21份、外科:7份。全院未发现感染病历。

3、讨论:开展手术医师切口感染的监测,能及时将切口感染反馈给每位主治医师,以了解自己手术质量的水平,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主动寻找感染发生的可能原因,及早改进手术操作技能和手术后医护处理的质量,以降低感染率。

外科医生手术切口专率监测是一项目标性监测,是在医院中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举措,通过手术切口的目标性监测,查出手术切口感染的有关因素,制定控制措施,将监测和控制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降低手术切口的医院感染率,从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为医院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医院感染监测日常记录 篇12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收集2011年1月1日~12月31日肿瘤患者送检的各类标本,包括血液、痰液、尿液、胸腹腔引流液、分泌物等标本中分离的细菌结果,共分离细菌338株,其中MDRO 48株,同一患者相同菌株且耐药谱相同按1株计算。1.2方法采用梅里埃公司生产的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分离鉴定菌株和药敏检测,质控菌株为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

2 结果

2.1 MDRO的检出率与构成比

2011年1月1日~12月31日肿瘤患者共留取各类标本共885人次,共检出病原菌338株,其中MDRO 48株,占分离菌株的14.2%,见表1。

2.2 MDRO感染的临床分布与构成比见表2。

2.3 MDRO感染的部位分布与构成比见表3。

3 讨论

3.1 多重耐药菌(MDRO)

主要是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目前,细菌耐药性已成为全球医学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因病原菌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明显的差异[1],因此,加强多重耐药菌的监测,为临床科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减少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

3.2

本院肿瘤患者多重耐药菌的检出率14.2%,高于郭子云[2]8.48%的报道;多重耐药检出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检出率为大肠埃希氏菌21株(43.75%)、肺炎克雷伯菌16株(33.33%)。高发科室以肿瘤内科为主,本院肿瘤内科患者多是肿瘤晚期并长期住院接受化疗者,病情危重,多器官功能衰竭,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常常伴有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降低,极易发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严重医院感染;同时由于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常预防性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且用药时间长,破坏了宿主自身正常菌群的微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对多种抗菌药物天然耐药的条件致病菌感染[3]。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革兰阴性杆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近年来,由于临床大量使用头孢抗菌药物,特别是三、四代头孢菌素和广谱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加之侵入性操作的大量应用,造成革兰阴性杆菌耐药菌株不断增多。另外革兰阳性球菌感染不容忽视,MRSA检出11株(22.91%),耐药性日趋严重,MRSA的出现导致临床治疗的选择性越来越窄[4],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3.3 根据卫生部关于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制订MDRO的预防控制措施。

3.3.1加强对医务人员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教育与培训,提高认识,建立和完善多重耐药菌标准监测与上报流程,一旦发现多重耐药菌的病原菌,检验科以书面通知的形式将监测结果第一时间通知感染管理科和临床科室,以保证监测的时效性,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保证消毒隔离措施及时有效,避免多重耐药菌的交叉传播。

3.3.2加强重点科室和重点环节的管理,医院感染管理科工作人员定期到微生物室收集细菌培养结果,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阳性结果报告,指导临床医务人员认真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实行单间隔离,严格落实医务人员手卫生和标准预防措施,进行各种侵入性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加强诊疗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工作,严格规范处理医疗废物,有效地预防多重耐药菌的感染。

3.3.3认真落实卫生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根据微生物病原学检测结果,正确、合理实施个性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建立和完善抗菌药物处方审批制度,定期向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最新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总结报告和耐药趋势分析,正确指导临床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生及蔓延。

参考文献

[1]黄娥,范文,段六生.荆门市医院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369-370.

[2]郭子云.铜陵市妇幼保健院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分析.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1,17(5):389-390.

[3]谢玉平,叶茂林,方平.3630例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5):651-652.

上一篇:“女性广告”如何提高命中率?下一篇:学习策略的辅导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