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专业能力(共12篇)
临床专业能力 篇1
摘要:临床教学中培养与提高护理学专业学生的临床沟通能力已成为护理教育界关注的焦点。本文简要概述临床沟通能力的概念, 介绍临床沟通能力的评价方法, 并分析了护生临床沟通能力的现状。
关键词:临床沟通能力,护生,护理教育
长期以来, 我国对于护生的培养重自然科学, 忽视人文科学;重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 忽视对护生交流技能的培训。因此导致护生进入临床实习后, 不能很快的转变角色, 不善于与患者交流;并且由于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 临床操作经验不足, 加之患者及家属的不信任, 都能使护生产生恐惧心理, 对职业产生厌恶情绪, 降低服务质量, 使护理工作无法正常进行。1998年美国高等护理教育学会提出沟通能力是护理专业教育中的核心能力之一[1]。良好的临床沟通能力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
1 临床沟通能力概念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沟通及沟通能力概念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布农认为, 沟通是将观念或思想由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的过程, 或者是个人自身内的传递, 其目的是使接受沟通的人获得思想上的了解[2]。大部分学者对于沟通能力的概念都是从能力的本质对沟通所进行界定, 如蔡树培[3]认为沟通能力是进行双向沟通的经验和知能。知能指对沟通的知觉和能动。另外, 从心理学对能力的定义来看, 能力是指顺利而有效地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4]。由此可见, 能力既不是一种抽象的素质, 也不是一种具体的技能, 而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并能通过相关职业活动体现出来。
1.2 临床沟通及临床沟通能力的概念
临床沟通和临床沟通能力的概念在国内文献中尚未出现。在国外的文献中, 临床沟通被称为Clinical Communication, Health Communication;临床沟通能力被称为C1inic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Health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Clinical Communication Skill/Health Communication Skill/Communication and Interpersonal skill[5,6,7,8]。虽然这些文献对这两个概念没有进行具体、详细的定义, 但通过文章内容或其测评工具的条目语义, 可以归纳出临床沟通的几个共同特征: (1) 情景-发生在医疗活动情景中, 地点可包括医院、诊所以及社区; (2) 人员-发生于医务人员与病人间; (3) 内容-围绕病人的健康问题和治疗[9]。
2 临床沟通能力的评价方法
目前, 护生临床沟通能力评价方法主要有观察法、笔试法、模拟病人测试法和自我评价法等四种。观察法是使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能真实反映护生的具体表现, 便于教师给予及时的反馈与指导, 但要求评价者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 且对他人情感敏感, 评价者易产生偏倚[10]。笔试法是通过纸笔考试对学生的沟通知识和对知识的应用进行考察, 从而间接对学生的沟通能力进行评价。具有方法客观、施测简单、标准化程度高、可进行群体测试等优点, 但在测试护生行为方面具有局限性。模拟病人测试法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较为热衷的一种方法, 通过学生在角色扮演或对受过培训的标准病人进行访谈的过程中, 对学生所表现出的沟通技能进行评价。具有能控制多种变量的优点, 而且可以在学生进入临床前即可进行。但此方法花费大, 消耗时间较多[11]。自我评价法是让学生对自己的沟通能力进行评价, 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现状或进步以及未来的学习需求有较为清楚的认识, 另外也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自我感知的了解, 并可通过师生间的相互交流, 而使师生间的关系更为增强和具建设性。该方法的缺点为消耗的时间、精力较多[12]。
3 护生临床沟通能力现状
护生临床沟通能力不容乐观, 处于中等水平。王冬梅[13]的调查显示有65%的护生不善于与病人交流, 不知道如何关心病人。宋秋香[14]惧怕自己不能很好的回答患者提出的与病情、治疗相关的问题而表示不能与患者很好的沟通。保颖怡[15]的调查结果显示:护生能够耐心倾听患者的陈述而不打断他们的占52.7% (调查人数148人, 其中耐心倾听为78人) , 护生在听患者讲话时能一直注意保持和患者眼光接触占27% (调查人数148人, 其中能保持眼光接触40人) 。王艳荣[16]对本科护生临床沟通能力的研究结果得分为168.56分, 为总分的80%。刘凤鹏[17]的研究说明经过实习后沟通能力有所提高。王庆华[18]对实习后的本科护生临床沟通能力的研究结果总均分与各维度得分均在2.50分以上。罗碧华[19]研究显示本科护生临床沟通能力总体处于中等水平。
4 小结
对于护士来说, 有效地临床沟通能力是提高护理质量的保证, 而护生的临床沟通能力处于中等水平。所以, 临床沟通能力也就成为了护士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而作为护理工作后备力量的护生来说, 在实习期间充分的接触临床, 形成理论与实践并行、并重的实习模式, 从而有效地提高护生的临床沟通能力, 为今后更快的适应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临床专业能力 篇2
(一)临床部分
1.心脏及肺部听诊的主要体征及意义;
2.肠鸣音的听诊及意义;
3.坐骨神经受到刺激的相应体征及意义;
4.类风湿因子阳性的意义;
5.bence-jones(本周氏)蛋白阳性的意义。
(二)读片要求:选如下3-5片断(注重鉴别诊断),书写诊断报告。
1.肺炎、肺脓肿;
2.浸润肺结核、急性粟粒肺结核;
3.外围型肺癌、中心型肺癌、肺转移瘤;
4.气胸、胸腔积液、液气胸;
5.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包积液;
6.气腹,肠梗阻;
7.食道静脉曲张、食道癌;
8.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癌、回盲部结核、结肠癌;
9.肾结核、泌尿系结石、肾癌、膀胱癌;
10.四肢骨折、脊柱系核与椎体外伤性压缩骨折;
11.急、慢性骨髓炎;
12.成骨肉瘤、巨细胞瘤。
(三)操作:胃肠造影(操作熟练,报告规范,诊断正确)。
执业助理医师
(一)临床部分
1.心脏及肺部听诊的主要体征及意义;
2.肠鸣音的听诊及意义;
3.坐骨神经受到刺激的相应体征及意义;
4.类风湿因子阳性的意义;
5.bence-jones(本周氏)蛋白阳性的意义。
(二)读片要求:选如下3-5片断(注重鉴别诊断),书写诊断报告。
1.肺炎、肺脓肿;
2.浸润肺结核、急性粟粒肺结核;
3.外围型肺癌、中心型肺癌、肺转移瘤;
4.气胸、胸腔积液、液气胸;
5.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包积液;
6.气腹,肠梗阻;
7.食道静脉曲张、食道癌;
8.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癌;
9.泌尿系结石;
10.四肢骨折、脊柱系核与椎体外伤性压缩骨折;
临床专业能力 篇3
【摘 要】探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制度并轨后,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培养在结合住院医师培训的要求下,同时需要培养住院医师所需要的临床能力,兼顾教授临床科研思维,该培养模式中中存在的部分问题需得到解决。
【关键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 临床能力 培养问题
【基金项目】本文获昆明医科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No.2016S31)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41-02
Training method for clinical competence of professional graduate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tandardized training
(Department of Urology,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Yunnan institute of Urology, Kunming, China, 650101)
【Abstract】Discussion in hospital physician standardized training and clinical medicine professional graduate student merger system. Clinical medical professional master's training in combination with inpatient physician training requirements, also need to train medical physician clinical ability,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clinical professor of scientific thinking,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ining mode to be solved.
【Key words】Resident standardized training;Master of clinical medicin;clinical competence;training problems
當代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和能够运用科研思维对临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思路的综合性人才。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提出医学教育的“全球最低基本要求”,指出医学生培养需达到以下要求:医学生需获得批判性思维与研究的能力以及临床技能[1]。对于一名医学研究生而言,临床技能是立身之本,而科研能力是其发展得到升华的重要因素。研究生属于我国高层次人才,介于医学关系到人类的生命及健康,使得培养研究生的工作被赋予了新的使命。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意识不断增强,其人医生的诊疗水平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这些要求的提出使得临床医生的培养变成一种挑战。首先,近年来患者维权的意识正在增加,使得研究生真正在病人身上进行诊疗工作的机会减少,锻炼和提高临床技能水平的机会越来越少,而临床轮转时间相对又较长,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而不愿花更多的时间提升临床技能;其次,研究生每天下班后还有很多学习科研工作需要完成,学习的三年中几乎每个阶段都有必须完成的任务,使得其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总结临床工作;最后,由于同时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规范化培训,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若学生该时期稍有放松,则有可能会影响到顺利毕业。因为专业型研究生在毕业时可以拿到规培证,所以招聘会时,许多人事单位倾向于选择可以直接工作的专业型研究生,故专业型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培养显得非常重要。
1.切实贯彻培养计划,导师专人负责制
目前的教学理念未针对性的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发表高分值 SCI论文仍是衡量学生培养质量的标准,故导致一些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并未结合临床问题开展科研,而在实验室做一些基础研究,而有限的时间内临床和科研两手抓,可能会导致无法兼顾,致使一方面强而另一方面弱。若是专业型研究生临床轮转的时间占据了绝大部分,那么他们如何进行研究呢?一个本科班的两名同学,一名毕业后考取专业型研究生,而另一名未考取研究生,开始了国家规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三年之后他们都有规培证,并且都是大部分时间待在临床,但是他们有什么差别呢?这个问题需要研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应用型人才,是以提升临床诊疗、操作水平为最终要求,学生完成入学教育后,便需要其认识到专业学位培养的定位,避免科研临床同时抓,而造成的临床技能未达标[2]。新生应在入学前的假期就加入到临床团队中,从导师以及各级师兄的经验指导中,全面了解今后的临床工作,以及在师长的指导下规划三年的培养计划。在实践中运用理论,反馈的信息提升自我。医学院研究生第一学期的任务主要是理论学习,但是抽取一整个学期用以课程学习将会缩短临床实践的时间,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是,学生工作日在医院,由导师和师兄的带领下进行临床实践,周末再集中进行理论课程的学习,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在临床上的时间得到保障,且不耽误理论的学习。一些学生对今后的求职生涯顾虑过多,认为临床知识才是以后工作的重点,使其过于重视临床技能的学习,而缺乏对科研追求的热情,不知道科研才是使他们成就自己事业的催化剂,并且,有些学生存在浮躁的功利心,认为研究生学历既可以带来较好的工作前景,对研究生期间的要求仅应付了事,未掌握扎实的临床和科研学术能力,这就需要导师对其引导,帮助学生成才。导师作为研究生学习的楷模,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科学的研究态度、较高的学术造诣。在与导师的接触中,研究生能逐渐学到导师关于做学问的方法与经验[3]。因而,我国当前的医学教育体制中,专业型研究生需要有导师负责的制度。一些医院未严格执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在临床部分要求上(如管床、临床操作、出勤、考核等)并没有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的要求相符。故学生无论在哪个科室都必须有明确的带教老师,且安排给学生特定的工作,这些内容都需要在培养手册中体现,确保在本科以及外面科室都能学到真的技能,而不是应付工作。考核不通过的,需参加培训后再次考核,直至通过,为合格临床医生的培养打下牢固的基础。一系列规范化的考核和具体的工作记录,可以解决毕业研究生的高学位和低技能现状。
2.临床技能培养
临床技能包括:临床思维以及临床操作,临床思维是反映医疗水平的关键因素,学生应积极参与疾病的诊疗过程,作为导师以及责任上级医师,应经常对其提问,加强学生自学意识和行动,需重视疾病的诊断依据以及鉴别诊断,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4],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的参与进来,定期开展疑难病例讨论,重视临床思维的培养,促使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转变,鼓励参与医学相关的专家讲座,给学生安排相关专业书籍的阅读任务,并定期上交读书笔记,带教老师则每月抽出固定的时间进行答疑解惑。
临床操作的培养虽然是专业型研究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未落到实处,绝大多数的学生在临床工作中忙于收病人、写病历、开医嘱、术前谈话以及术后换药,但其并不了解为什么需要改变该项治疗或检查方案,仅仅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而上级医师每日忙于手术治疗患者,疏忽了与学生教授经验,使得临床工作变为“老中医带小中医”一样的经验式的教育模式,并且由于当前的医患关系较为紧张,使得老师不敢放手给学生操作一些简单的医疗事物,如此下去,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大打折扣,每日的工作变成交差了事,可想工作的质量了。并且大多数的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并没有一个长期学习的过程,仅在考执业医师时大家才会突击临床实践,再加上目前的医疗环境,专科医生只会,也只敢进行本科室相关的医疗操作。但在本科室以外的科室,仅仅1-2月的轮转并不能学习到该科室的常见诊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①带教老师每日为了完成繁重临床工作和教授本科室的研究生,使得他们已经无暇顾及更多的外科室学生,②医疗工作大部分是通过同学之间互相传授而获得的,而教授一个相对不懂本科室的学生完成一些工作所花费的时间较多,并且短短的轮转时间会造成刚刚学会就要去到下一個科室,所以同学之间并不会出现主动的教授,使得所学东西无系统性,大多数时间处于观察学习,且遇到问题后才进行相应的学习,所获得的知识较少,③学生在其他科室轮转时,学习任务并无考核机制,无论学生如何轮转,都不会影响到学生的毕业,学生常常处于等待轮转结束的消极过程中。
作为专业型研究生,其具有比学术型研究生多获得规培证书的优势,故其可以更早的独立进行医疗工作,这既是一种优势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挑战在于,学生必须学到如何处理临床工作的真本事,所以研究生的三年必须必学术型研究生更加刻苦,所以相应的临床技能培训以及定期的考核机制必须建立,这是对学生的负责,也是对患者的负责,应为合并3年的研究生培养和3年的规范化培训,不能只是制度上的合并,必须在能力的培养上下功夫,考核制度虽然不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但却是目前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
3.科研能力的培养
临床能力既包括临床技能,还包括科研能力。专业型研究生的主要培养方向是临床技能,但是作为研究生教育,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出能发现临床存在的问题,并运用科学的思维研究并解决该问题能力的人才。专业型的研究生该如何进行科研呢,又不能做基础实验,那怎么解决这些难以攻破的问题呢。专业型研究生具有两层身份,他们既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又是科研研究者。相比临床工作的老师们,他们的临床工作和责任相对较轻,有更多的时间去发现和思考问题;另一方面,他们作为研究生,又有进行科研工作的任务,使得他们比其他医生更容易进行临床科研工作。但是如何科研呢?主要是结合导师的指导,学生逐渐接触选题、设计、实施、整理成果,最终发表论文的科研训练过程,使得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具备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那么知道如何科研了,我们又怎样开展呢?专业型研究生长期待在临床,手中掌握着大量的临床资料,对疾病具有较强的理解,其可以开展大量与临床相关的科研工作,例如,研究某个疾病不同治疗方案的优缺点,研究一种少见病或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差异性情况,以及通过研究文献后发表meta分析等,这些研究需要研究生具备文献阅读、统计分析的能力,所以研究生期间的教育应该注意加强该方面的培养。
由于目前的培养模式主要是针对专业型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所以关于科研能力的培养不怎么受到关注,这就使得学术道德诚信问题逐渐显现,出现了一些学位论文抄袭、拼凑、买卖的情况,使得一些学生的论文重复率超过50%。有些学生为了写出学位论文,不惜编撰临床数据,为了得到文章中的统计学意义,刻意修改临床指标,这些做法都使得学位论文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大打折扣,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现在各大医学院校都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而师资队伍建设并没有相应的扩大,这就使得教育质量下降,并且大部分的导师忙于临床工作,缺乏对学生的指导和交流。其次相比科学型研究生导师,专业型导师的申报门槛较低,未硬性要求导师必须持有经费和主持厅及以上科研课题的要求,这样学生从导师那里获得的科研知识相对较少,甚至有的导师要求学生为其写文章晋升,这样的情况是不利于研究生的培养。
解决该问题的办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增加导师科研方面的培训。文献学习谈论会的开展能增加学习的氛围,并且通过相互讨论和学习使得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宽[5]。通过导师主持,各年级的学生参与,由低年级的学生提出问题,高年级的学生参与讨论解决,最后导师做最终的总结,可以使得学生从学长和导师那里学到很多系统性的而非单个独立的知识。
4.研究生培养模式制定
专业型硕士的培养主要是针对临床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不宜过大,其目标是培养医疗卫生的应用型人才。根据美国国家医学考试委员会的要求,需强化“三基三严” [6]训练,包括以下的9个方面:①病史采集;②体格检查;③应用诊断性辅助检查;④临床诊断;⑤医疗决策;⑥执行医疗决策;⑦继续治疗护理;⑧正确处理医患关系;⑨职业态度。“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严”即严格要求、严肃作风、严谨态度。将“三基三严”贯彻落实到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是培养具有系统专业知识、熟悉各类技能操作学生的基础。
需制定规范而全面的考核制度,这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证。当前存在的考核方法较多,如自我评价、理论考试、带教老师评论等。主要针对如下内容进行考核:①理论考试,若2门不及格,则延缓毕业处理。②临床能力测试,当轮转完一个科室后既进行理论考试、临床操作、病例问答测试,根据研究生对本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掌握程度,考察其临床思维能力,以及对学科发展动向的掌握与应用的情况。③阶段考核,根据研究生培养手册认真填写收治病人情况、大病历书写、参与的科室教学以及学术活动情况,进行自我总结,并由带教老师根据学生平时表现情况进行打分和做出评价。④毕业答辩,最后一学期科室及科研处对学生进行统一答辩。
目前医患关系紧张,患者维权意识加强,在医疗活动中难免与患者及家属出现利益冲突,为了尽可能的减少矛盾的发生,则人文素养和医德医风培养的教育必须加强,研究生教育也应强调人文学科的培训,只有甘于为患者奉献的医生才会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医疗水平,减少患者的病痛。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增强医患之间的互信,而信任往往是服从医嘱的基础,只有这样,患者和医生才能互相协作,共同战胜疾病。
研究生的学习任务重,未经理社会,内心较为脆弱,再加之就业压力大,使得其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这时导师及科研处工作人员就有义务进行疏导,每学期应该开展讲座对研究生进行心理教育,同时导师应该在工作和生活中给予学生跟多的关系与帮助,使其顺利完成学业。
5.结语
专业型医学硕士研究生是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的重要方式,在培养过程中应突出培养目标,注重临床技能培养,同时兼顾科研思维的锻炼,以及医德医风和人文素质的提升,对师资力量加强建设和管理,以确保研究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Schwarz M R,Wojtczak A. 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a road towards competence-oriented medical education[J]. Med Teach, 2002, 24(2): 125-129.
[2]张诚李强吴庆琛陈丹张敏. 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探讨[J]. 西北医学教育, 2015.
[3]宋春莉滕博刁鸿英. 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导师负责制之思考与探索[J]. 课程教育研究, 2014.
[4]袁红纲董自强. 泌尿外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临床教育新构想[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
[5]王彥焱凌彬罗莉. 风湿免疫科开展英语教学查房结合英语文献学习方法的初步实践[J].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16.
[6]赵玉沛. 从“三基”、“三严”谈青年外科医生的培养[J].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3.
作者简介:
邹仁超(1990-),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膀胱癌的诊断和治疗。
通讯作者:
临床专业能力 篇4
能力评估应该以符合培养目标、提高教育质量及教育管理为目的。教育部制定的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总体目标指出[1]:应培养具有职业操守优良, 社会科学知识广泛, 医学基础理论深厚, 专业实践能力熟练, 能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临床医学专门人才。所以有效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能力评价标准应该能反映该专业参与评价学生现阶段的各方面能力, 促进其综合素质提高;检验所评价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及教育管理水平, 为受评价的专业教学质量及教育管理水平提出指导意见;发现受评价院校在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过程中存在的瑕疵, 为其教育教学改革明确方向。
1 当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能力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评价认知混乱
一些医学院校不能充分了解及掌握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能力评价的方法和重要性。一方面, 认为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能力评价只用简单地把该专业学生的在校成绩进行排序, 排序靠前即为能力出众, 或者对教授该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水平评价, 把教学水平直接等同于其教授对象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 少数医学院校仅把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能力评价作为提高其专业学生求职成功率和改善该院校受评价专业的招生情况。所以在对其学生的评价过程中, 主动放弃一些不足的项目, 从而使该评价丧失客观性。不但不能使学生正确认识自身能力, 而且对所评价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的发展帮助有限[2]。
1.2 评价方式单一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能力评价标准应以多方面标准为依据。不能仅采用学生参加的各项理论考试作为主要的评价项目。虽然一些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也会组织学生参加实践考试, 但这同样不能体现学生现阶段的综合能力。如抗击挫折的能力、职业选择能力都不能在这类评价中有所体现。
2 建立评估标准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要求无矛盾、无重复、无因果关系, 能够体现被评价对象的准确情况;客观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在制定过程中收集各方面的信息, 考虑各种类的因素, 尽量排除评价指标在制定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在制定时应遵循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定性的指标通常可在比较、分析过程中掌握被评价对象的发展趋势, 指出其今后的改进方向。但该类指标和定量的指标相比, 不易于操作。定量的指标虽然较易操作, 但被评估对象的自身特点不能在评价过程中有所体现。故应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形式来提高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可比性原则:评价指标要能够反映被评价对象的不同特点, 并且通过评价结果要得出明确的、具有指导性的结论。
3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能力评价标准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能力评价标准在符合以上原则的基础上, 能够反映受评价的该专业学生各方面能力情况, 在征求各方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本文提出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能力的评价标准[2]。对临床医学学生能力的评价可兼顾以下四个方面:科研能力主要包括参与学术活动情况、参与科研培训情况和论文写作情况;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应用情况、专业知识应用情况和外语应用情况;抗压能力主要包括驾驭矛盾能力、承受挫折与风险能力;医德修养能力主要包括社会责任感和对他人的同情心;职业选择能力包括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充分的职业规划;临床思辨能力包括多维临床思考方法和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
4 运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能力评价标准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能力评价标准只要符合一定原则, 都可对受评价对象作出相对正确的评价, 本文制定相应评价标准, 对所选中的临床专业学生进行试评估。
4.1 明确受评价对象
从南阳医专2009、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随机选择306名学生作为受评价对象。
4.2 明确评价指标
评估内容包科研能力、学习能力、抗压能力、医德修养能力、职业选择能力及临床思辨能力, 共6项一级指标和14项二级指标。评分级别共有5级, 分别为优秀 (5分) 、较好 (4分) 、一般 (3分) 、较差 (2分) , 差 (1分) 。14项评分指标满分为70分。
4.3 明确评价方法及评价问卷回收情况
采取问卷调查由教授过受评价学生的教师和和受评价学生的同班同学采用不记名的方式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给负责人, 进行结果分析。本次对临床专业学生的能力评价共发放问卷306份, 收回294份。该次评估问卷回收率为96.1%。
4.4 评价结果
见表1。
4.5 分析讨论该次评价结果
本次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的能力评价显示各个项目及指标都达到了较好水平, 其中学习能力和医德修养能力较为突出, 说明被评估专业人员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在校期间储备知识以及医德修养对今后行医的重要性。但是在科研能力方面, 本次评价显示被评价对象总体能力不甚理想。这主要和被评价对象的学历层次及学习接触面有关, 今后对学生的教育要注意在科研方面加强, 带领学生参加科研活动, 指导其论文写作, 加强学生的科研能力。
4.6 评价结论
对南阳医专2009、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该次能力评价, 能够体现其现阶段水平, 可以检验出南阳医专该专业的教学和管理水平, 同时能够通过本次评价明确改进教学方向。综上所述, 按照本文所提出的原则制定的评价标准切实可行。
参考文献
[1]张秀敏, 郝希山, 高树民.高等医学教育培养目标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3 (3) :28-29.
临床专业能力 篇5
(一)甲状腺、乳腺、肺、胃、肠、肾、膀胱、子宫及卵巢等常见疾病的大体标本观察、描述及取材。
(二)病理标本常用的固定方法(至少两种以上)。
(三)常见几种特殊染色的应用,包括网织纤维、弹力纤维、胶原纤维和肌纤维等。
(四)常见肿瘤较特异免疫组化标记抗体,如标记上皮组织、肌组织、脂肪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组织及肝组织来源的肿瘤抗体。
(五)病理组织学诊断的基本程序及注意问题。
(六)诊断技能要求:
1.正常重要器官和组织包括心、肺、胃、肠、肾、子宫及卵巢的基本形态要点,组织内常见的炎症细胞基本形态特点;
2.肿瘤的良、恶性诊断及临别诊断要点;
3.常见炎症疾病和肿瘤性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
4.癌与肉瘤的基本区别要点;
5.常见器官和组织包括甲状腺、乳腺、肺、胃、肠、肾、子宫及卵巢等的肿瘤组织学分类。
执业助理医师
(一)甲状腺、乳腺、肺、胃、肠、肾、膀胱、子宫及卵巢等常见疾病的大体标本观察、描述及取材。
(二)病理标本常用的固定方法(至少两种以上)。
(三)常见几种特殊染色的应用,包括网织纤维、弹力纤维、胶原纤维和肌纤维等。
(四)常见肿瘤较特异免疫组化标记抗体,如标记上皮组织、肌组织、脂肪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组织及肝组织来源的肿瘤抗体。
(五)病理组织学诊断的基本程序及注意问题。
(六)诊断技能要求:
1.正常重要器官和组织包括心、肺、胃、肠、肾、子宫及卵巢的基本形态要点,组织内常见的炎症细胞基本形态特点;
2.肿瘤的良、恶性诊断及临别诊断要点;
3.癌与肉瘤的基本区别要点;
临床专业能力 篇6
内容摘要:21世纪对专业英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需要英语语言文学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教学人员外,还需要大量英语与其他有关学科-如外交、经贸、新闻、法律结合等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这种复合型外语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作者对四川理工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综合能力进行研究,并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期望能丰富专业英语教学理论,探索和构建有效的专业英语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指导教学,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英语专业 综合能力 问卷调查 英语教学
一、引言
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决定了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这些人才应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由于学生就业和未来发展的需求性,专业英语受到了教育部、各大高校及学生的重视。随着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节奏加快,高校毕业生的英语水平已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传统的灌输语言知识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对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做了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大纲》规定在大学四年期间开设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基础英语以及训练听说写读译各种能力的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有关外交、经贸、法律、管理、新闻、教育、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课程),这里所说的“相关专业知识课程”便是体现“复合”的主要措施。这是首次将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以正式文件的形式予以确认,从而对有关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讨论作了一个阶段性总结。目前,专业英语实行的四专业四、八级考试,虽然对提高学生英语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考试制度化也有一定的负面作用。不少学生为考试而学习,教师为过级率而教学,机械地灌输语言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学生死记硬背大纲词汇,认为掌握了大纲词汇就是掌握了英语。很多学生尽管掌握了较大的词汇量和较高的阅读能力,但仍然不能清楚流利地进行专业的口语表达和交流。一些最基本的英文写作技能,如求职信、履历表等让学生难以应对,写学术文章、专业论文更是难上加难。作者认为,专业英语教育要围绕国际化人才培养,将英语教学与高校教育国际化相结合,培养研究型、创造性、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科学发展和社会需求,即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不仅能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译,而且能以英语为工具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学术交流。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为了更真实客观的了解学生学习综合能力,本课题组对四川理工学院2014级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针对学习目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基础水平等方面,并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可能影响学习效果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本次调查于2016年3月在试点班进行,调查了5个班共120名学生。为保证本次调查真实有效,教师当场发放及回收问卷。调查过程中采用无记名方式。调查问卷发放120份,收回12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116份,占问卷发放总数的97%。该调查在第二学年下学期的第10周进行,此时的英语教学已经进行了1/2,学生对于大学英语已经有较深入的理解,能比较有效的反应他们的情况和需求。
通过问卷调查,绝大部分学生是期待能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是出自于兴趣并认为目前的英语学习有提升,有近8%的学生认为处于倒退趋势。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满意度不太理想,大部分学生有信心学习英语,但感受压力较大,并且班级英语学习氛围有待提高。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学生认为英语学习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分别是词汇、阅读、翻译及写作。大部分学生掌握的词汇量为2000-4000,而最想提高的也是词汇量的丰富。从这几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较差,英语学习的读、写、译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自主学习方面,仅有8.3%的学生有课前预习,绝大部分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英语。大部分学生每周学习英语的时间为2-4小时,用于做考试练习题或记忆单词。这反映了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还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阴影,以及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54.2%的学生选择了教材和老师提供的资料,32.8%的学生采用自行购买资料。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48.6%的学生会自己查阅资料,我们注意到,有11.1%的学生会不管不问。大部分学生赞成提高一英语的方法为多读多方写和多做相关练习。我们也注意到,一方面学生愿意自学,制定了相应学习计划并达成目标;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想改变传统的依靠课堂教学来学习英语的模式,采取了综合提高的自主学习策略。但由于自学方法不对,自学时间不够,不能坚持或不知道选择合适的内容导致了高达50.8%的学生未实现目标,学习效果不明显。对于目前的教学,有近一半多的学生生对现行英语教学不满,也说明他们对英语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更加注重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和学术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认为老师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方式单调乏味,课堂活动太少,没有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及时的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太合理。
对于现行使用的教材,学生认为教材内容乏味过时,脱离实际教学安排,重难点不突出,教材利用率较低。学生认为教材应或侧重阅读、听说、写作等。
学生认为较难部分的英语阅读和英语听说是英语教学和英语测试的主要内容,但在阅读时,合适的阅读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加强对文章的理解。而不同的学生在阅读时会采用不同的技巧。我们发现半数以上的学生在读课文和故事时,倾向于先把每句读懂后再继续往下读,不难看出绝大多数的学生会进行词义猜测,如经常这样做的学生就占了26.54%,有时这样做的学生占了55.98%。同时我们发现多数的学生对阅读还没有树立正确的观念。多数学生在阅读时过分倾向弄懂每一个句子,这样势必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极易枯燥,进而减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就听力训练而言,有的学生一遇到不理解的单词或句子就烦燥不安;有的学生甚至在没有开始听之前,就存在畏惧情绪,但是近8成的学生还是会继续往下听,多数学生在听说英语时会很紧张。所以很多人会推测当听力遇到不懂的地方时,思绪会比较容易被打断,多数学生听说能力需要提高。
三、调查的启示
根据平时的教学总结和调查结果,我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不太理想,近一半学生基础尚需提高,少部分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较好,个别学生总体优秀。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和积极性也不尽相同。大部分学生没有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大多靠课堂学习和被动接受。这样参差不齐的知识层次和结构大大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与压力。这也显示了在教学中依旧存在着许多与现实运用不相适应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忽略了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潜能的激发、忽视了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缺乏对该班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科学指导等问颗。英语课程的设置过分的关注了考试、考证的需要, 缺乏创新,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体系老套、缺乏英语在实践中的运用意识。事实上,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实际交际能力和未来专业运用能力的高低。由于我国更加广泛融入国际社会,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与英语专业有关的行业如外贸、外交、海关、旅游、管理等涉外工作部门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传统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所培养的学生,由于只具备单一的英语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人才市场对单一类型的英语毕业生的需求日渐减少。
目前,我校专业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一方面专业知识已经有了相应的储备,但另一方面,英语综合能力还有待提高,学生也希望借用英语这一媒介了解他们的专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方向,所以兼具工具型和融合型英语学习动机。对我校英语专业教师而言,今后的教学压力颇大,任务艰巨,困难重重。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在一年级新生入学的时候就向他们推荐对英语学习有帮助的网址、收音机频道和学习资料,更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教参书,让他们正确认识到英语学习贵在平时知识的积累,而不是考试前的速成。只有真正把辅助性学习设备和学习资料运用到实际的学习中,才会对学习真正有帮助。在关注学生学习问题的同时,重新认识教师角色,用现代教学理论,充实现代英语教学课堂;明确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念;利用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一定量的自主学习权,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课外学习英语的环境,从而真正实现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提高。应注重多方面的改革和改进,诸如教学管理体制、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教材、教学测试评估等,如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顺应学生学习动机变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多角度多层次的提高学生的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转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从单纯的语言交流走向多元化,重视对既熟悉国际商务又熟练掌握英语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作者希望本文能为新形势下的英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期待更多的同行提出宝贵意见,促进英语专业教学。
参考文献:
[1]蒋洪新.关于《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订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03)
[2]仲伟合.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探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01)
[3]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中国外语.2011(03)
[4]孙有中,金利民.英语专业的专业知识课程设置改革初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04)
[5]王俊菊.英语专业本科国家标准课程体系构想——历史沿革与现实思考[J].现代外语. 2015(01)
[6]仲伟合.《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导下的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J].外语界.2015(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资助项目(SHWYH15-09)阶段性研究成果;四川理工学院2015年教改建设项目(JC-1546);2014年教改建设项目(JG1438)]
临床专业能力 篇7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中理论联系实际重要的教学阶段, 实习质量影响着预期的培养目标。目前我国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临床实习主要安排在工作条件较好, 仪器设备较先进、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医院, 但在实习过程中发现实习生手工操作机会相对缺乏。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 如何提高实习生实习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现就检验专业实习生临床工作能力与医学沟通能力培养进行探讨。
1 实习生临床工作能力培养
随着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和临床需求不断增多, 医学检验
注:本文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A类课题 (桂教科规办[2006]6号)
立“以健康为中心, 以人群为对象, 以家庭为单位”的大卫生观念[8]。但是由于学生实际操作机会较少, 社区卫生服务能力锻炼不够, 从而降低了学生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积极性。
坚持课堂教学与实习基地教学相统一, 根据医学教育培养目标, 本着“系统和规范”原则, 以培养社区卫生服务意识和能力为核心, 依托社区卫生服务实习基地, 进一步规范教学大纲, 适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 补充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实习内容, 就社区卫生服务实习时间、科目和具体环节等做出具体安排, 把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社区卫生服务六大任务纳入实习范围, 从而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才奠定基础。
2.4社区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和考核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质量是全科医学教育的生命线, 是全科医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卫生部及有关全科医学培训中心为建立健全评价体系, 确保培训可持续发展, 正在积极探讨并研究社区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但实践反馈的相关文献很少, 需要在社区实践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 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此外, 要建立长效反馈机制, 使社区卫生服务实习基地建设日趋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实习基地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应包括教学目标实现程度, 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教学环节执行情况, 尤其是实习生社人才培养应多元化[1]。因此, 检验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应是具备熟练的仪器操作能力、手工操作能力及与临床对话能力的检验医师。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 在实习阶段必须加强临床工作能力培养。
1.1 带教教师应坚持“授人以渔”教学理念, 注重言传身教
带教教师应坚持“授人以渔”教学理念, 注重言传身教, 以帮助实习生掌握工作方法, 提高临床工作能力。现以血细胞分析实习教学为例说明“授人以渔”教学理念。在血细胞分析全过程检验中, 必须不断总结带教经验, 从以下几点入手指导实习生: (1) 仪器与试剂准备符合要求。 (2) 掌握标本编号的正确方法。标本编号时常有3种做法:一是先检查标本是否合格 (如有无凝块) , 再编号;二是先标本编号, 再检查标本是否合格;三是只对标本编号。那么, 哪种才是正确的?有凝块的不合格血标本
区卫生服务意识和能力提高程度等方面, 评价指标应科学、全面、实用, 可操作性强。
参考文献:
[1]刘海波.刍议我国全科医生的“守门人”职责和培养[J].实用全科医学, 2007, 5 (3) :189~190.
[2]钱宁, 杜雪平, 李菁, 等.我国全科医学培训中规范化社区教学基地建设的几点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 2005, 8:1224~1225.
[3]路孝琴, 郭爱民, 崔树起, 等.以全科医学社区教学基地为依托开展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
[4]王建华, 俞爱月, 任光圆, 等.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实习提高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7, 25 (10) :33~34.
[5]施榕, 陈秋生.论对全科医学生社区服务理念的培养[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8, 13 (6) :26~27.
[6]任光圆, 潘传德.基于医学生全科医学教育质量提高的社区卫生服务实习基地建设[J].中国全科医学, 2007, 10 (1) :18~19.
[7]王建华, 任光圆, 俞爱月.以大纲规范实习内容以制度保证实习质量[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5, 25 (10) :31~32.
[8]任光圆, 马玉富, 王建华, 等.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5, 25 (10) :27~28.蒉
不仅可导致仪器计数小孔堵塞, 而且会得到错误的检验结果。让学生明白细节、秩序决定事情成败的道理。 (3) 检测要求与注意事项。 (4) 检测结果 (化验单) 分析:综合分析检测结果及各种信息, 正确发出检验报告;重视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的复查;危急值、特殊检测结果等必须及时报告临床, 征求临床对结果的评价等。 (5) 严格执行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复查制度:可以通过异常血小板检验的案例教学[2], 与学生一起探讨在什么情况下,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应进行人工显微镜复查。从而要求学生进行手工法细胞计数与细胞分类等训练, 提高其手工操作能力。 (6) 对每个实习小组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互动式小讲课, 例如, 仪器法异常检测结果的相关案例、仪器维护保养程序、废液处理与实验室生物安全等, 将互动式小讲课安排在完成日常工作后, 并且时间不超过30分钟。
1.2 实习生应树立敬业精神
实习生应充分认识医学检验工作的重要性, 培养敬业精神, 做到敬业、乐业。特别是要加强“慎独”精神培养, 即要培养自己在独处时仍能按照工作程序、岗位要求, 认真做好每份检验, 发出准确无误的检验报告[3]。带教教师应以身作则, 注重言传身教。带教教师的学识、工作态度、爱心、责任心等将会对实习生的敬业精神、专业思想产生深刻影响。实习生应勤于实践, 善于从带教教师身上学习良好的品格与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勤于思考, 善于总结经验教训, 学好本领, 青出于蓝胜于蓝。
1.3 实习生应加强各学科实习, 主动学习相关知识
实习生在进入检验科各实验室前, 应重点复习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实习时做到“三多” (多看、多听、多想) 和“三勤” (口勤、手勤、腿勤) [4], 遇到疑难问题时要多看书、查资料, 多思考, 并及时请教带教教师, 切忌不懂装懂。另外, 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电子学等快速发展, 检验医学也得到充实, 对检验人员知识广度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 实习生应主动学习检验仪器学、英语等相关学科知识, 熟悉主要检验仪器的校准、定标、维护保养与项目开发等方法。只有技术高超, 知识全面, 才能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1.4 实习生应重视临床科室实习
医学检验专业属于临床医学范畴, 学生在实习前已经学习了内科、外科、妇科与儿科等临床学科知识, 因此, 应安排检验专业学生到临床科室实习。例如, 我校检验专业实习生有4周时间在血液内科、呼吸内科等科室实习, 这既有利于检验专业学生了解临床工作程序, 学习与临床医生、护士和患者等的沟通技能;又有利于培养检验与临床综合分析能力, 以及实验诊断思维方法。因此, 检验专业实习生必须重视临床科室的实习, 争取在有限的实习时间内牢固掌握临床实习内容, 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检验医师打下坚实基础。这就要求学生在进入临床科室实习前, 先到病案室借阅1~2份内科常见病病历, 做好阅读笔记, 了解患者的疾病诊断、治疗全过程, 以便进入临床科室实习后, 可以很快进入实习医生角色。实习时应向带教教师学习问诊、查体技巧, 重视与同行、患者的沟通, 关爱患者, 细心观察, 勤于实践, 掌握一些常见内科病的诊断方法, 能够完成常规的内科操作, 书写合格的住院病历。另外, 还应参加一些病例讨论, 注意检验结果的应用分析, 以提高解决临床问题能力。
2 实习生医学沟通能力培养
医学沟通是医疗活动的基础, 沟通技能是医学教育最基本的要求之一[5]。医学沟通不仅是医患间的沟通, 还包括医务工作者之间的沟通[6]。带教教师应正确引导, 使实习生既具有真诚心、爱护心、关怀心、同情心、忍耐心, 善于运用语言交往, 又要充分运用非语言性交往, 善于总结经验教训, 虚心学习[7], 以提高医学沟通能力, 建立和谐关系。
2.1 在检验科实习时, 加强与临床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沟通
检验科是为临床服务的科室, 日常沟通的对象有医生、护士、患者及其家属等。检验人员沟通能力强, 沟通工作到位, 有利于提高医疗与检验质量, 减少纠纷。与临床医生沟通主要涉及异常检测结果、鉴别诊断和检验咨询等, 在带教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异常白细胞检验等案例教学[2], 与实习生一起讨论有效的沟通方法。与护士沟通主要涉及标本采集、送检注意事项等, 例如, 对于一个明显异常的血常规检验结果, 当确定需要重新抽血复查时, 如何沟通, 才能让护士及时抽血送检?可以这样说:“某患者血常规检测结果明显异常, 可能危及生命, 必须及时抽血复查, 加以证实, 所以需要你的帮助, 请马上抽血送检, 辛苦了。”这样护士会很快完成任务。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 应考虑患者情况, 了解患者需求, 遵循以“患者为中心”服务宗旨, 才能赢得患者的理解与支持。
2.2 在内科实习时,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实习生由于自身能力或经验欠缺, 一些患者对实习生抱有怀疑态度, 不愿意配合实习生的工作。因此, 带教教师应加强指导, 多给实习生动手机会, 尽可能维护实习生的威信, 充分肯定他们的成绩并给予鼓励, 增强其自信心。实习生应主动接触患者, 了解患者, 从能够做好的事情入手, 实实在在帮助患者解决问题, 争取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与配合。另外, 实习生之间还可以运用同伴教育的方式来提高沟通能力[6]。
检验医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其主要任务是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提供实验室证据, 并合理选择实验项目, 解释实验结果, 为临床合理、有效应用实验结果提供正确的信息, 因此, 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应具有良好的临床工作能力与医学沟通能力, 以提高就业竞争力, 成为一名合格的检验医师。
参考文献
[1]邓均, 蒲晓允.多元化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 2001, 17 (8) :684~685.
[2]林发全, 莫武宁, 王健.从案例教学谈检验专业学生医学沟通能力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 2010, 9 (4) :508~510.
[3]谢圣高, 邹光楣, 丁德智.加强医学检验人员敬业精神教育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3, 16 (1) :20~22.
[4]瞿良, 吕宇杰, 王惠萱.临床检验科应重视检验医学实习生全面能力的培养[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08, 29 (9) :856~857.
[5]国际医学教育学会.医学教育全球最基本要求[J].国外医学 (医学教育分册) , 2002, 23 (2) :1~5.
[6]林发全, 罗群.以同伴教育形式进行医学沟通学教学的探讨[J].医学与哲学, 2007, 28 (7) :78~79.
临床专业能力 篇8
1 精神医学专业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滕州市中心医院, 是一家三级乙等医院, 拥有1 200多张床位, 是我院30多年的临床教学医院, 专门承担我院精神医学专业的临床医学理论课和实践教学任务。有济宁医学院聘任的教师184名, 且病源、病种极为丰富, 年出、入院病人3万余人, 门诊病人75万余人。为该专业的临床理论和实践教学提供了优越条件。但在多年的临床实践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1 实习生临床实践能力不强
长期以来, 从事临床医学专科教育的大多数教师, 将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着力点定位在临床动手能力的培养上, 忽视了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实际上, 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主要包括两个层面[3]:一是临床动手操作能力, 主要通过肢体操作来完成;二是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主要体现在医学生通过细致观察、深入思考、认真总结、反复实践而产生的理论或技术创新上, 这是实践能力的深层次反映。由于现代化信息社会需要大量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 因此, 重新认识和深刻理解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则显得尤为重要[4]。
1.2 医患纠纷给实习带来很大压力
目前, 随着医患纠纷的增加, 很多检查和操作带教教师都不敢让实习生进行, 这限制了实习生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 影响了实习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造成实习生看的多做的少、写的多说的少。甚至有些病人拒绝实习生的问诊、查体以及相关诊疗性操作, 严重打击了学生临床实习的积极性。
1.3 实习生角色认识模糊
学生3年时间一直在校园里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 与外界接触相对较少, 因此, 实习期间要引导学生明确认识:“我是一名实习医生!”进入实习期后, 就不仅是一名学生, 还是一名要承担重要责任的实习医生, 要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 在实习期间没有暑、寒假, 一般不准请事假, 不能迟到, 更不能旷工。但是目前很多学生转换到实习医生这个角色时, 对角色认识不清。
1.4 带教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实习带教教师教学方法单一、陈旧, 不能灵活多样、因人而异地开展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思维和鼓励其参与教学活动。因临床工作繁杂、琐碎, 且病床使用率和病人更换较快, 以及新技术的使用和病人要求的提高, 使得工作量不断加大, 带教教师必须在完成大量临床工作的同时负责带教工作, 导致带教工作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此外, 临床带教教师学历参差不齐, 知识有限, 外出学习、进修机会少, 不能满足目前学生的要求, 严重影响到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2 精神医学专业加强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措施
2.1 改革课程体系, 优化课程结构
为了体现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 淡化专业、强化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根据精神医学课程本身的性质和特点, 最大限度地优化课程结构, 科学利用有限的时间, 在尽量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 达到培养目标。临床医学4门主要课程 (内、外、妇、儿) 的理论课学时与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理论课学时基本一致, 把耳、鼻、喉等临床专业限定性选修课调整为任选课, 同时, 为了弥补临床实践阶段教学时间的不足, 改革了临床课教学模式, 学生进入临床课学习阶段后, 理论与实践同步, 即直接进入临床, 分管病人, 实行边实习、边上理论课的教学模式,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取得了较好的实习效果。
2.2 建立完善的岗前培训制度
在每批学生进入科室之前进行岗前培训, 通过岗前培训, 使学生对整个实习过程和内容有一个总体认识, 便于他们尽快进入实习医生角色, 扫清角色转换过程中的障碍;认识到临床实习对一名医生的重要性, 教育学生摆正临床实习与考研、择业的关系,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通过对临床医疗纠纷的分析, 使学生了解相关法律知识, 提高其法律意识, 并使其懂得临床医疗是高风险的行业。3年的实践表明, 完善的岗前培训制度对学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2.3 严格出科考核, 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根据学院制定的内、外、妇、儿科及基层实践的考核标准和实施细则, 在学生轮转出科之前, 认真进行考核, 以考核临床实践能力为主, 适当涉及相关的理论知识。重点考核学生的操作能力, 以及对所学临床基础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2.4 加强实习带教, 保证实习质量
我们建议由主治医师或具有中职或住院医师资格以上的教师进行带教。每位实习生分管床位数以6~8张为宜, 实习生对所管病人实行24小时负责制, 这可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基本功的训练。
2.5 加强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沟通能力直接影响医患关系。我们通过不定期的开会、培训, 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学生经过培训后要学会以下2方面内容:一方面, 学会与带教教师沟通, 勤学好问, 虚心好学, 适应带教教师的性格和教学方法, 这样带教教师就乐意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实习生, 并多为其提供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 学会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沟通, 要真正把病人当作亲人, 了解其思想状态、心理变化以及需要, 尽可能帮助他们, 使病人对实习生产生熟悉感、信任感;同时取得病人及其家属的信任和合作, 不拒绝实习生为其服务, 这样实习生就会有更多的动手机会。
3 精神医学专业临床实践教学改革的体会
精神医学专业学生, 首先, 其所学专业在学科上属于大临床专业, 他们毕业后可能成为精神科医生, 也可能成为临床医生, 不论是精神科医生还是临床医生, 都需要有扎实的临床知识和过硬的操作技能。所以在人才培养上, 一定要正确把握形势, 不断加强管理, 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始终把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 以便为我国的医学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翟金国, 陈敏, 杨洪峰, 等.精神卫生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模式与效果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1) :71~72.
[2]陈敏, 王克勤, 聂继雷, 等.精神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 2008, 16 (1) :39~41.
[3]李树平, 刘逢吉, 李晓阳, 等.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实践技能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4) :111~113.
临床专业能力 篇9
麻醉专业有其本身的专业特色, 高素质的麻醉专业人才应具备丰富的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知识、娴熟的临床操作技能和快速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高素质的麻醉专业医学生是当今高等医学院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为了探索科学合理的麻醉专业本科生临床教学方法, 结合蚌埠医学院的实际情况, 我们对临床实习教学工作进行了改革,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介绍如下。
1 注重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和敬业精神
目前, 不少实习医生对医德内容了解不充分、认识不够, 医德教育存在不足[3]。针对这一现状, 我们要求带教教师每年的医德、医风考核必须优秀, 否则不能带教。在带教过程中, 带教教师要以严谨求实的态度、默默奉献的精神感染学生, 培养学生对工作一丝不苟、对患者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品德。此外, 带教教师要牢固树立麻醉专业思想, 强调麻醉医师是手术患者生命的“保护神”, 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强烈的岗位责任感。要求学生在麻醉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绝不无故离开手术间, 始终以患者为中心, 把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2 严格管理制度, 规范麻醉工作流程
实习学生入科时就统一对其进行入科教育, 介绍科室的基本情况、工作性质和特点, 学习我科制订的《实习生工作岗位制度》和《麻醉科管理手册》, 了解实习考核办法, 使学生一开始就重视临床实习阶段的学习。严格要求学生, 使其自觉遵守劳动纪律, 不迟到、不早退、不脱岗, 坚决杜绝实习生擅自操作和处理患者病情。
学生刚进入临床实习时, 突然接触到各种麻醉技术操作和麻醉药品的使用, 很难在短时间内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因此, 我们统一制订了麻醉前准备制度、麻醉技术操作规范、各种麻醉方法的选择指征、麻醉药物使用常规、相关仪器设备操作规程以及常见并发症的防治等, 帮助实习生克服畏难情绪, 使其迅速适应临床实习。此外, 要求参与临床带教的教师统一按规范的麻醉工作流程带教, 保证学生临床训练的规范性。
3 循序渐进, 注重临床技能培养
麻醉专业的特点之一是临床操作技能要求高, 且各种操作较多。我校麻醉专业学生在麻醉科实习期为6个月, 要在这样短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相当困难。为此, 我们进行了如下改革。
3.1 重视实验课的作用, 发挥模拟教学的优势
模拟教学可以充分展现临床场景, 在现代医学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4,5]。我校建立专门的临床麻醉技能培训实验室, 可以对学生进行各项操作和各种麻醉操作流程模拟训练。我们在开展临床麻醉学理论教学的同时, 通过模拟教学对学生开展早期接触临床的教育。首先, 带教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复习基本理论, 并让学生了解各种技能操作的适应证及禁忌证、操作前准备、注意事项和并发症及其防治;然后让每位学生在模拟人上接受模拟训练。通过模拟教学, 使学生在实习前就对临床麻醉操作和麻醉流程有了基本的了解。
3.2 合理组织见习, 为临床实践奠定良好基础
见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正式走向临床工作之前对临床麻醉有个基本的理解, 还可以强化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 为以后的临床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在见习阶段,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临床, 较为紧张、依赖性强, 所以操作较慢且错误较多。因此, 该阶段的临床教学以演示和讲解为主。首先, 让学生熟悉进入手术室的要求, 掌握一些无菌操作的概念;其次, 对学生进行分组, 每组3~4人, 每组安排一名带教教师;再次, 教师通过讲解、演示操作、预设问题等手段使理论联系实际, 并逐层深入, 使学生熟悉术前访视、麻醉前准备、常见药品的药理及使用方法、麻醉实施与管理、术后镇痛及术后随访等。
3.3 实习阶段循序渐进, 逐步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
由于理论课程的学习与临床的跨度大, 实际动手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差以及实践所需的医学知识庞杂等, 学生在实习阶段经常操作失败或失误。因此, 我们采取“一对一”的带教模式, 本着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 让学生逐步掌握一些麻醉工作中的操作技术。如先进行低位硬膜外阻滞和腰麻操作训练, 然后进行腰硬联合麻醉训练, 再进行高位硬膜外麻醉训练;先进行气管插管操作训练, 再训练双腔支气管插管操作。深静脉穿刺置管等技术通常在以上基本麻醉操作技术较熟练掌握后再进行培训。在实习后期, 进行心肺复苏训练和较特殊科室手术麻醉的围麻醉期管理训练, 如小儿外科、胸心外科、神经外科、五官科等的麻醉综合管理训练。
4 定期组织专业知识讲座, 加强理论学习
麻醉学内容丰富, 几乎涉及各临床专业, 对解剖、生理、病理生理和药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要求较高。因此, 我们根据实习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由所有带教教师集体讨论后每周安排一次专题讲座, 并不定期地组织小讲座。小讲座不由教师决定讲什么, 而是根据学生在日常理论学习和麻醉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拟订专题进行讲解。小讲座要求有一定的综合性, 并能紧密结合临床, 由带教教师进行讲授, 对理论课内容进行延伸和补充。专题讲座由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资格人员讲授, 主要针对专业培训中的重点、难点做集中剖析, 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麻醉管理水平。
5 将启发式教学与病例讨论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临床思维能力是临床医疗工作的灵魂。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不像临床技能那样可以通过反复多次的练习而较快掌握, 临床思维的培养要复杂得多。实习阶段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关键阶段[6], 因此, 我们在临床带教过程中特别注意启发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并鼓励他们去解决问题, 时刻注意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此外, 我们开展以学生为主导的病例讨论, 内容主要包括病例汇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处理措施、应该吸取的经验教训等。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 由学生对临床实践中碰到的各种问题、疑难复杂病例进行讨论, 要求学生自己准备、积极发言, 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病例讨论的目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启发学生的思维, 锻炼他们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养成科学的临床思维习惯。
6 建立教学反馈机制, 监控教学质量
由于在临床实习带教中涉及的教师较多, 教师自身素质的差异、风格习惯的不同, 使得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不一致。因此, 我们根据临床教学工作计划、教学效果考核以及学生对教师和教学质量的评分等, 建立教学工作反馈机制, 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全方位监控。具体措施主要有:临床教学考核小组定期抽查各带教教师的带教情况和大、小讲座以及病例讨论准备的质量, 根据统一标准逐一进行质量分析并评分, 帮助带教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组织学生定期填写《实习带教教师教学质量反馈表》, 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教师, 并在以后的教学中跟踪检查, 督促整改。
7 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 评价教学效果
以分管教学的行政副主任为首成立临床教学考核小组, 依据教学大纲制订相应的考核及评价体系, 对学生进行定期考核。考核的形式包括每月一次的笔试、每两月一次的临床技能考试以及实习结束时的出科考试。笔试内容主要以基础理论知识和病例分析为主, 重点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思路。临床技能考试主要是对学生临床基本技能 (例如气管插管、硬膜外穿刺操作等) 和临床岗位技能 (例如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等) 进行考核。出科考试包括理论和操作两部分, 内容涵盖临床麻醉知识以及麻醉相关专业的知识, 重点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
综上所述, 麻醉学是一门基础知识丰富、技术性强、风险大、设备依赖性强的临床综合性学科, 搞好五年制麻醉专业医学生临床教学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麻醉专业临床教学体系, 深化教学模式改革, 加强教学管理, 力争提高教学质量, 以培养高素质的麻醉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傅行礼, 李常淳.医学临床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10, 30 (2) :263-264.
[2]李立, 刘晓菊, 李冲, 等.关于当前临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31 (2) :105-106.
[3]赵小彦, 方九亿, 金世洋.实习医生医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 (5) :450-451.
[4]Howley L, Szauter K, Perkowski L, et al.Quality of standardised patient research reports in the medical education literature:review and recommendations[J].Med Educ, 2008, 42 (4) :3503-3508.
[5]王科, 丁晓梅, 陈若平.临床医师模拟标准化病人在肾脏内科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31 (21) :68-69.
临床专业能力 篇10
1 研究背景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制度的设置, 是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模式的重要改革与补充, 是培养高素质的临床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多年来, 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多是较为单一的培养方式, 即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 其中临床医学研究生大多只注意强调基础知识和科研能力的训练, 对临床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故临床型研究生进入医院工作, 虽对提高医院技术队伍建设与提高医疗水平起到积极作用, 但因其临床实践技能明显训练不足, 因而不能得心应手地从事临床第一线工作。为了改变这种状态, 完善我国医学学位制度, 加速临床医疗队伍的素质和临床工作水平, 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 适应社会对较高层次临床实用型人才的需要, 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决定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
建立规范化临床能力评价体系是新世纪对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21世纪医学模式发生了根本转变,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将全面主导卫生实践, 这种转变导致人类对健康标准和医学服务的要求大大提高, 促使医学服务模式从纯治疗型向群体、保健、预防和主动参与模式转变, 对21世纪的医学高级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设置的根本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临床医学专家。从培养至学位授予的全过程, 必须自始至终受这一目标的严格制约, 必须严格把握质量关。而临床综合能力的考核是考核临床学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客观指标和关键指标, 因此, 建立适用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临床综合能力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传统的临床能力考核评价标准不统一, 缺乏科学性、客观性。以往我校通常采用的由科室组织对研究生临床技能考核, 同时结合学生填写实习检查表 (其内容包括所见病种、书写病历数量、所做操作次数等等) 作评价, 这种做法存在明显的缺陷:①评分者的重点及标准存在差异;②缺乏临床综合能力考核指标。由于缺乏客观性考核指标, 往往主观随意性较强。这种评价方法缺乏科学性、客观性和实用性, 因而对高素质的临床医学硕士缺乏准确、客观的评估。
2 研究方法与内容
采用文献法与调研的方法, 在广泛查阅国内外临床能力考核文献资料, 特别是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有关文献资料, 并在进行调研的基础上, 结合校情, 对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考核量化指标建立与实施进行了专题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① 改革现行的培养模式, 建立新型的适合医学科学发展的培养方案;② 改革临床能力考核方法;③ 确定临床能力考核内容, 制定临床能力考核量化指标, 加大对临床综合能力培养效果的评估力度。
3 研究结果
3.1 制定了突出临床综合能力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我校在开展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后, 成立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和工作小组, 在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的实施细则,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 制定了《东南大学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确定了我校11个二级硕士点各学科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对象、学习年限、招生对象、学位课程、专业训练方式、学位论文要求及专业技能考核要求等。尤其是各学科对研究生应学习和掌握的有关知识、临床训练进程和临床操作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同时, 临床研究生在医院临床实践的时间为2年半, 各专业根据培养要求, 必须在二级学科及相关科室轮训, 合理安排临床训练, 扩大知识面, 注重临床能力的培养。结合实际情况, 制定具体、客观的临床训练细则和考核细则 (出科考核、阶段考核) ;还建立了新的临床研究生培养考核手册, 以使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工作规范化, 也是加强临床实践提高临床能力的重要环节。
3. 2 建立临床实践量化考核指标, 构建符合国情的临床综合能力评价体系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其临床经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古今中外名医的成长无不依靠扎实的床边医学实践, 名医出自临床, 临床造就名医, 故临床实践能力的考核是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考核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 建立临床实践考核指标, 并构建符合国情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临床综合能力评价体系,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临床综合能力考核指标可行性分析。在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综合能力评估指标和评估考核指标体系的量化设计时, 需遵从以下原则:①评估指标的客观性;②评估指标应量化;③评估指标可测性;④评估指标对被评对象具有良好的鉴别力;⑤评估指标体系内各指标具有相互独立性 (无相关或弱相关) [2]。
制定科学严密的临床技能考核项目和考核内容。在保留转科实践性考核的基础上, 实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临床综合能力实践考试, 制定11个二级学科量化考核指标, 每卷试题有五部分组成 (见表1) 。
制定量化考核指标, 加大对技能培养效果的评估力度。根据考核项目和考核内容, 参照国内院校的考核指标, 我院制定系列量化考核指标体系。每份考核均以评分表方式评分, 每个评分表分若干个要素, 各个要素有不同的分值。①临床分析能力考核。由考核委员会抽查五份病历, 严格参照《江苏省病历书写规范标准》, 包括:病历书写基本规则、首页、主诉、病史、体格检查、诊断、治疗、病程记录、其他要求9个考核指标, 由考核委员会给申请人提交的五份病例分别打分, 平均分作为考核成绩。②临床操作能力考核。手术专业的申请人考核做一例手术, 其量化指标包括术前小结、术中操作和术后处理 3个指标, 主要考核手术者基本操作、无菌术和手术技巧等熟练程度;非手术专业考核包括技能操作 (骨穿、腰穿、腹穿随机抽考) 、心电图报告分析、读片分析和辅助检查结果报告分析4个指标, 使用规范化模型测试学生临床操作水平与床边真实病例现场操作考核相结合。③临床诊疗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现场接诊病人的问、查、书写水平, 重点在考核问诊技巧, 物理诊断及临床思路和处理病人的能力。考核指标主要有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分析和治疗计划5个指标。④临床思维能力考核。根据考核委员会提出问题和申请人现场病例答辩的记录进行评分。
3.3 改革传统的临床综合能力考核方法
过去的考核一般由科室组织, 我们在推行临床综合能力量化考核时, 对检查的方法进行了如下改革:①由临床医学院组织成立考核委员会, 并交研究生院审核备案。考核小组一般由本学科或相关学科5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临床专家组成 (其中应包括一位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 ;②明确考核目标, 制定详细计划, 精心组织实施考核工作, 制定好临床综合能力考核量化表;③考核委员会决定考核项目, 同时坚持5个主考人对同一学生进行独立考核后综合评分。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以培养临床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临床能力的培养是其核心所在, 并要求紧密结合临床实际掌握医学理论和临床技能, 具备独立处理常见病、疑难病症的能力, 掌握临床科研方法, 在临床科研项目中有所发现、发明和创造。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我院推行的临床综合能力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尚处于探索阶段, 制定的相应量化措施和考核方案, 其科学性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评价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周远清.关于医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998 (2) :6-7.
临床专业能力 篇11
关键词:
一、背景及现状述评
我国的本科翻译专业大都基于外语语言文学专业,翻译教学侧重文学翻译,而不是语言服务行业中真正发生的实用文献翻译,传统的翻译教学并不是专业翻译教学。随着翻译专业的发展,其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并没有更新。翻译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培养模式需要找到新的思路,专业翻译能力的提高也必须有一套相应的评估模式,以便对翻译能力的变化进行监控,提高专业翻译能力。
近年来有关课程翻译专业设置、翻译能力培养的研究针对本科翻译专业学生的较少,关于翻译能力评估的相关研究比例较小,且研究内容多是从强调翻译能力的重要性及如何从课程改革、语言文化知识学习、交际能力培养的角度去谈翻译教学;针对本科翻译专业学习者翻译能力定位和提高的研究不多。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翻译能力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如国外的哈提姆和梅森、皮姆、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翻译能力研究小组PACTE、克里斯蒂娜·莎弗纳、贝弗利·艾达。在国内,不少学者已就此开展了有益的探索,既有对翻译能力的界定探讨, 也有对翻译能力与翻译行为关系的理论研究和翻译能力与课程模式的探讨。
目前主要问题在于翻译专业的本科培养方案与英语专业的本科培养方案区别不明显;其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难以通过培养方案得以表述和实现;翻译专业与英语专业的口笔译课区别不明显。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1. 翻译能力:
在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中,翻译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一切教学都以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为依归,培养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翻译人才是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突出强调翻译专业本科毕业生将来作为译者的职业道德、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素养、逻辑思维能力,特别强调翻译实践、翻译技巧以及具体的翻译工具的使用和行业运作流程方面的知识,把语言能力和专业翻译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从广义上讲,翻译能力包含母语能力、外语能力和翻译能力,即外语技能、母语修养、翻译实践和学科素养,除第一方面的内容与英语专业相似之外,其他三个方面都体现出翻译专业自身的特点。
2. 专业翻译课程开设
本科翻译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培养主要包括:教学方法与策略,翻译选材,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能力培养,专业翻译课程(旅游翻译、商务翻译、科技翻译)的引入,适合本科翻译专业学生的实训项目,翻译技术课程(如CAT课程与翻译项目管理)。在翻译能力培养过程中,注重专业翻译课程与计算机辅助翻译及项目管理的深度结合。
3. 翻译技术类课程的开展与深入
将语言与翻译技术引入翻译教学、将语言和翻译工作者在专业实践与研究中所使用的多种技术与工具介绍给学生,帮助学生适应现代语言服务行业对他们专业知识提出的挑战,是可行的翻译教学改革之路。培养信息化时代的译者,应注重在处理好外语能力与翻译能力的同时,加强翻译技术课程, IT技能,电子资源,网络检索及术语管理等技术,使其具备译员应具备的素质。
翻译技术课程的开展将涉及并致力于:①帮助学生建立能有效掌控的个人计算机环境,培养使用常用文字处理软件与语言和翻译相关的复杂任务的技能;②帮助学生熟悉自然语言处理、翻译记忆库和翻译术语库的基本原理;③开展机器翻译和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介绍主要CAT软件,并使学生掌握主流CAT工具的使用;④使学生熟悉计算机术语管理的原理,并掌握术语提取与创建;⑤介绍翻译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和行业知识。
4. 翻译实训与校企合作
通过对高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以及对翻译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探索,提出以教学、科研、就业为主体,促进校企之间深层次合作。共建合作平台、订单式人才培养、课程及教材开发、共建教学团队、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等方式,能够促进学校优势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拉近学校教学与语言服务行业的距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校企合作开展的基础之上,深入开展翻译实训项目,积极推进教师负责翻译项目与学生参与翻译项目。
5. 翻译能力评估标准的建立
翻译能力评估是翻译能力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直接反映了翻译能力培养的实际效果,也有利于规范学习者的翻译行为,使学习者在培养其翻译能力的同时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和主动性。本科翻译专业翻译教学属于教学翻译范畴,对翻译能力的评估主要是针对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查受试者基本的双语转换能力。评估过程将注重以下几点:①评价内容、方式多元化;②注重过程评价;③把翻译实训项目评估纳入翻译能力评估。具体操作将分为:①前期评估准备: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定位、教学方法选择;②形成性评估:课堂练习评价、课外翻译作业评价、参与项目评价、翻译日志;③翻译技术运用评价:利用计算机解决翻译过程中除文字翻译以外所有问题的能力;④项目管理与协调能力。
三、结语
采用适合翻译专业的过程翻译教学法开展专业翻译课程,结合先修课程计算机辅助翻译,促使专业翻译课程在计算机辅助的环境下授课,能够兼顾翻译能力与计算机能力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的实训项目,让教师和学生以不同方式参与到项目中,充分利用各类软、硬件资源,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充分利用CAT辅助工具、語料库工具及术语管理工具等优势资源进一步强化专业翻译能力;翻译能力的评估体系的建立必将有利于检验翻译教学与实训项目的成效,促使传统翻译教学向专业翻译教学的转向。
参考文献:
[1] Christina Schaffner. 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2.
[2] 柴明颎. 对专业翻译教学建构的思考. 中国翻译,2010 (1).
[3] 杨志红. 翻译能力及其研究. 外语教学, 2010(31) .
[4] 连彩云. 创新翻译教学模式研究. 中国翻译,2011 (4).
[5] 文军. 以翻译能力为中心的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 外语界, 2010(2).
[6] 吴青. 本科翻译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谈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专业教学理念. 中国翻译, 2010(2).
[7] 郑庆珠. 本科翻译专业(BTI)教学探微. 上海翻译,2011 (1).
临床专业能力 篇12
一提高医德和人文素养
良好的医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表现, 同时也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保障。医德医风培训和医学人文素养的提高更是贯穿于整个医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实践后, 更应将医德作为最基本的准则。时时为患者着想, 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增强自己的事业心、责任心。虽然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 临床思维和动手能力都还不娴熟, 但同样要对患者认真负责, 遇到问题虚心向老师请教, 认真钻研, 拟定的每一项检验科的检查项目都认真对待, 深思熟虑, 不弄虚作假, 才能给予患者良好的治疗效果。在帮助病人战胜疾病的同时, 争取为临床提供可靠、准确的检验结果, 增强病人的信任和自信心。真正的好医生, 并不只是技术上要多精湛, 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因此, 用礼貌的服务态度, 平等对待每一位患者, 关怀患者, 才能更好地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 从而保证检验计划的正常进行, 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
二正确认识医患关系及其重要性
医患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内涵。狭义的医患关系是指医生与患者之间为维护和促进健康而建立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广义的医患关系是指以医生为中心的群体与以患者为中心的群体之间为维护和促进健康而建立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而在临床实践中, 很多医学生都将医患关系简单理解为狭义的医患关系。对于检验专业的学生来说, 这是不对的。在检验过程中, 由于医技辅助科室服务的被动性, 在与患者做好沟通的同时, 更应注重与临床医生、护士等医务人员的联系。特别是对一些疑难或异常、特殊的检验结果, 要用临床思维去认真分析。只有认真与临床医生做好沟通, 才能保证每个检验环节的有的放矢, 从而赢得病人及其家属的充分信任、理解和配合, 争取更多的学习机会。
三言传身教, 教师起示范作用
在检验专业学生临床实践中, 教师要重视临床带教。正所谓,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会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 更应有意识地去注重医学人文素养和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并在实际工作中, 以身作则, 起示范作用。当实习生与患者发生纠纷时, 带教老师要认真进行疏导, 事后和实习生一起分析问题并加以总结和纠正。对临床实践中表现好的学生要予以肯定, 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规范用语, 加强医患沟通
医患纠纷并不是都由医疗技术引发, 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医务人员用语不当而造成的, 所以使用规范的用语相当重要。患者在身心备受疾病困扰的情况下, 医务人员良好的语言素养是心理治疗的最好办法。对于检验专业的学生, 在门诊抽血窗口、检验报告发放窗口、检验报告解释窗口等都应使用文明的医院用语, 工作人员尽量设法把对患者的心理刺激降到最低程度。
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 要像对待亲人、朋友一样, 尊重和理解他们。用平和、耐心、关爱的语气与患者拉近距离。如在采血窗口的实习生, 为了缓解患者紧张的情绪, 可以和患者简单聊聊生活上的琐事, 这样就很容易建立起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 也消除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和不安。而对于一些患者的分泌物标本 (如白带、精液、大小便等) 接收窗口, 考虑到一些患者的害羞和隐私, 实习生也应主动与他们沟通, 不应当冷漠、斥责、催促、命令、鄙视。在检验报告发放窗口, 可以热情地称呼患者“大爷”、“阿姨”、“小朋友”等, 这样会使患者有亲切感, 感到心里舒适。当患者的某项检验指标异常时, 实习生在解释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对象的承受能力, 千万不能故意渲染病情的严重性和危险性。当对结果拿不准或有疑问时, 应主动请教老师, 切忌使用一些敏感的语言, 甚至胡乱给患者解释。同时在解释过程中, 由于患者及其家属缺乏医学知识, 应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尽量不用或少用医学术语。态度要和蔼, 语调要平和, 解释深入浅出。随时观察患者的表情和情绪, 使患者产生良好的治疗心理, 进而正确而积极地对待疾病。
【临床专业能力】推荐阅读:
妇产科学专业临床能力考核内容和要求08-30
公共卫生各专业技能和临床思辨能力11-20
中级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能力模拟试11-28
中级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能力模拟试题12-26
临床检验专业07-24
临床专业硕士12-21
临床专业课程11-22
临床专业自我介绍10-22
临床医学院临床专业学生自我介绍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