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实践应用(共3篇)
关注实践应用 篇1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 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 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皮亚杰说过:“智慧自动作发端, 活动是连接主题的桥梁。”大量实践研究证明, 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学具组织学生动手操作, 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而且会帮助学生顺利建构知识, 不断提高能力。那么, 实践操作活动在数学的各个领域中分别有哪些应用呢?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实践操作在数与代数领域的应用
(一) 从实践操作中体会数的意义, 发展学生的数感
无论是整数、分数、小数, 还是负数的产生与发展, 都是人类生活实践的总结, 都是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联系的。因此, 教材对它们的学习, 十分关注其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努力揭示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数的过程, 突出数作为模型的作用。在教学体会数的意义中, 教师往往会借助一些有效的实践操作活动, 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感。如, 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
活动一:数手指数, 掌握不同的数法。
活动二:画圈。全班有48人, 如果用一个圈表示一个小朋友, 要表示全班四十八位小朋友, 应该画多少个圈?从学生的作业中, 发现画法多种多样, 有杂乱无章地画, 有两个两个地画, 有五个五个地画, 还有十个十个地画。师:“48里面的4和8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在十个十个地画的作品中圈出“4”、“8”所对应的不同的圈, 从而使学生逐步沟通数的组成与画圈结果之间的关系。
活动三:数圈。出示每行画十个圈, 画了九行, 最后一行画了一个圈, 先让学生独立观察, 数一数老师一共画了几个圈, 然后说说你是怎么数的?老师接着画圈, 直到一百个为止。再次数圈, 用不同的方法数, 得出“10个十是100”
活动四:在头脑中画圈。62个圈该怎么画?
教学中紧紧抓住“怎样画圈表达班级学生人数”这个现实问题, 着力于引导学生有结构地画四十个圈。学生在画圈中、交流中亲身经历了建立数学图像语言的过程, 学生初步理解了位置制原理, 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二) 通过实践操作, 关注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教材在对数的运算内容的设计方面, 十分关注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首先, 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运算的过程, 加强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其次, 建立实际操作与数学运算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产生直觉经验, 找到数的运算的现实背景, 促进学生理解运算的含义及其性质, 并能自觉地运用于解决问题之中。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在揭示乘法的意义时, 教材让学生在多次摆一摆, 算一算后, 总结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像这样要学生先动手, 再从动手中去发现规律和数量关系的例子, 在低中年级的教材中有很多。可以说, 在新知讲授和意义的揭示前都几乎沿用了这一编排方式。
(三) 借助实践操作, 理解算理
算理教学是计算教学中应重视的关键。现行的教材中往往是通过学生的操作、思考与互动式学习, 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索交流来理解算理的。在这方面, 笔者是这样努力的。
例: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主要是运用“凑十法”来计算的。9 (8、7) 加几的加法, 往往通过想一想、摆一摆、算一算、说一说来构建学生的思路。比如, 教学8+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先在方格子中摆8个圆, 再在格子外摆3个圆, 要求一共有几个圆, 怎样列式?
想:8个圆和3个圆合起来是几个圆?8和几凑成十?摆:按你的想法把圆摆好。
算:8加3等于几?说:说说算理 (看到8想到2, 把3分成2和1, 8和2凑成10, 10加1等于11) 。
在操作圆图片的活动中, 学生的思维随着操作和顺序迁移。操作程序反映了学生接受的思维进程, 反映了一定的逻辑顺序。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对低段学生尤其重要。
二、实践操作在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应用
(一) 在实践操作中, 体验图形性质
对一些基本图形的认识无疑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重要内容。教材突出用观察、操作、想象、思考等多种方式探索图形的性质, 并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例如, 认识正方形, 教师放手让学生利用正方形纸, 主动探索正方形的特点。学生在量一量中发现, 四个角都是直角。通过折一折、比一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尽管有的同学操作不够规范, 有的同学表述不够准确, 教师在纠正的同时, 也要给这些同学鼓励、表扬。学生通过操作, 发现了正方形的特点, 这种学生自己“创造”的新知, 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 而且在操作中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 在实践操作中, 深入概念教学
纵观现行数学教学可发现, 概念教学在整个数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 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 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有些概念的教学, 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 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例如, 在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 笔者设计了以下操作活动: (1) 称一称:学生动手称1千克苹果、1千克盐、1千克洗衣粉。 (2) 数一数:学生点数, 1千克盐有几袋?1千克洗衣粉有几袋?1千克苹果有几个? (3) 掂一掂:让学生用手掂自己称的1千克的物品, 再在组内交换物品掂, 边掂边闭上眼睛体会1千克的物品有多重。 (4) 估一估: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各种水果和食品等重量各异的物品, 要求学生不能用秤称, 只能用手掂, 并看谁估计得准 (用电子秤来检验) 。
通过以上一系列操作活动, 让学生“触摸”了数学, 体验了“1千克”的实际重量, 获得了亲身感受, 并借对苹果等重的感受来体会1千克究竟有多重, 从而利用这种直接经验去测量其他物品的重, 增强了学生的数感, 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实践操作在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应用
(一) 让学生经历统计过程, 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观念的建立需要人们亲身的经历。要使学生逐步建立统计观念, 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中去:提出问题, 收集数据, 整理数据, 分析数据, 做出决策, 进行交流、评价与改进。爱因斯坦说过:“纯逻辑的思维不可能告诉我们任何经验世界的知识, 现实世界的一切知识是始于经验并终于经验的。”经验性的观察积累了数据, 然后, 从数据做出某种判断。这种活动, 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创新精神。如, 《标准》在第一学段中列举了这样一个活动:“调查一下你跑步后脉搏跳动会比静止时快多少, 并将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 与同伴进行交流。”学生在从事这一活动时, 将体会到数据能使自己了解脉搏在运动前后的变化情况;将考虑如何收集数据、用什么图表来展示数据, 以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二) 结合具体情境和动手实践, 体验不确定现象
由于概率的知识相对比较抽象, 学生对不确定思维比较陌生, 在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 教材非常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 鼓励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不确定现象。
教学《可能性》时, 我这样设计:三个盒子中分别装有球10黑、10黄、5黑5黄, 请3位小朋友摸球, 谁摸到黑球最多谁就获胜。可想而知, 摸第一个盒子的学生获胜。“为什么1号盒子每次摸出都是黑球, 猜一猜里面会是什么颜色的球?”那2号盒子?3号盒子?通过猜测发现, 由于1号盒里面放的都是黑球, 所以一定能摸出黑球;2号盒里面没有放黑球, 所以不可能摸出黑球;3号盒子可能摸到黑球, 也可能摸到黄球。
四、实践操作在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应用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学习, 当然也少不了实践操作。小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再生产知识的过程。教师要为他们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 让他们动手摆摆、弄弄, 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 找到规律, 并能运用规律解决新问题。这样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也学会了学习。许多找规律的题目, 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 才能真正理解图形变化规律, 从而顺利突破难点。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既获得了知识, 发展了思维, 体验到了成功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实践出真知,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操作过程, 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全新的天地。只有在数学学习的各个领域中, 切实把握操作的意义, 才能真正体现操作的价值, 数学学习才会更有效。
摘要:实践操作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 我们要在小学数学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各个领域中, 关注数学课堂中的实践操作, 从而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关键词:数学学习,实践操作,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 .
[2]赵国防.《有效上课——问题·探究·对策》.光明日报出版社.
[3]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浙江大学出版社.
关注学生成才把德育融于实践 篇2
从本质上来说,德育应该是实践的。德育不但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而且还要导之以行。如果只有知识传授,而无行为引导,忽视或轻视德育实践活动,那就不是完整的德育,就难以体现德育对于学生社会化发展的价值,从而难以吸引学生,更难以使德育知识内化为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作为一名班主任,对孩子的德育需要从点滴做起。在德育方面我主要结合班级“多多光荣榜”“悄悄话信箱”“植物角”“卫生角”“图书角”等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使他们成才。下面,我就围绕几方面来谈谈对孩子进行的品德教育。
一、“多多光荣榜”一督促我们的成长
“多多”形象在暨阳小学师生的心目中是一种光荣、荣耀的象征。在开学初,我就在班级的板报上开辟了“多多光荣榜”这一天地,并和孩子们明确了其加“多多”规则。通过“多多光荣榜”来努力创设班级环境,营造学习氛围。一学期来,我充分利用晨会、课前5分钟、午自学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强化教育。并且利用每周五晨会时间来进行一周行为常规总结,对一周来在常规行为上(特别是针对以往及本周训练常规)做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给他们“多多光荣榜”上刻上一个“多多”,并任命他为下周的值日班长。这一方案给孩子们常规遵守执行方面起到了很大的督促作用。“多多光荣榜”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学科嘉奖,而是要进行全面嘉奖。如品德优秀、课堂常规优秀、卫生劳动积极等,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成为一个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多多光荣榜”的设立,把学生的一技之长充分展示出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积极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建立多角度培养学生成材的初步模式。通过这些的设立,促使班级学生踊跃参加各种活动,同时营造紧张的学习气氛。我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出发,全面、系统、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配合光荣榜的效应,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兴趣浓厚,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每次看到孩子们站在“多多光荣榜”前数着属于自己荣誉的“多多”的时候,从他们的脸上看到了成功的喜悦,当听到他们数着同学的“多多”时,从他们的眼神中我读到了他们不服输的韧劲。“多多光荣榜”促使班级形成了你追我赶得学习氛围。
二、“悄悄话信箱”——属于我们的秘密
六年级的孩子说大不大,但说小也不小了,他们有自己的主见和思想。但很多孩子不愿意和家长和老师分享,有的是因为性格内向,不敢和老师交流,而有些学生则觉得如果把班级情况和老师去说则是“告状”行为,同学会瞧不起他。如何能够对孩子进行更好地沟通呢?针对这一点,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了解班级体,我把“悄悄话信箱”派到了“前线”。针对孩子们放在“悄悄话信箱”中的信,我采取了私下沟通、谈话的方式。我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促膝谈心,及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在这个时候,我就是他们的好朋友,尽量为他们排忧解难;对集体,则通过一件事实去教育,把及时发现的不良思想的苗头一针见血地指出来,对事不对人,进行警示性的引导教育,往往能把一些影响班风、学风的不良思想消灭在萌芽阶段。这样既保护了孩子们的隐私,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又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通过长时间的努力,很多孩子已经消除了对老师的畏惧心理,愿意和我来分享他们的秘密。所以有别的教师看到我和班级孩子们的相处后说:“他们课后都不把你当老师,怎么什么都和你说呀,感觉就像是他们的朋友。”我想,正是“悄悄话信箱”才使我得到了班上大多数学生的喜爱和信任吧,因为里面装着属于我们的秘密。
三、“卫生角”——我是清洁小能人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家长对于孩子只有一个要求——“好好学习”,对于家务之类是不需要孩子动一下手的,由此也养成了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所以,在班级卫生方面,我先针对“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这一原则,开学初就针对每个孩子的能力和性格制定了一张具体的分工表,这张分工表明确了每个角落的负责人、执行时间、执行要求及检查人员。如擦黑板:我分配了两个人,分单双周值日,值日时间是每节课后及放学前,具体要求:①每节课后及时擦干净;②放学前擦干净,黑板槽中的粉笔放入讲台上的粉笔盒中,并用湿抹布擦干净;③每周大扫除用湿抹布擦干净黑板和黑板槽。每天由当天的值日组长负责检查。这样的细致要求给了孩子们明确的指示,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完成值日工作。然后针对现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小宝贝”,有的对做值日这事可谓一窍不通,我还利用晨会课有针对性地进行示范教育,明确工具、步骤、效果。同时利用“多多光荣榜”,给值日认真负责的学生给予嘉奖。由此,班级的卫生工作基本上不用我去操心,孩子们都知道怎么样才能又快又好地完成自己的值日工作。这样,班级卫生在大家的努力下得到了质的飞跃。
关注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实践 篇3
一、运用情景教学方式, 帮助学生培养阅读兴趣
童话通过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大自然中的一些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对话进行描写, 这使学生感到好奇。很多学生在进入小学之前就接触过不少的童话故事, 所以他们对童话的喜爱程度毋庸置疑。传统的童话阅读教学中, 教师往往运用单一的教学方式进行讲解, 使教学效果低下。针对这一情况,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运用情景教学方式, 给学生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 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 就能够身临其境地想象自己在童话故事中, 进而增加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例如, 在进行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 (下册) 第八组第22课“猴子种果树”这部分知识点学习的时候, 教师应该运用情景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猴子种果树”这篇童话故事, 讲述的是猴子因为在栽种果树上缺乏耐心, 最终导致一棵果树也没有养活。文中涉及到猴子、乌鸦和喜鹊等动物,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和该篇童话相关的情景, 然后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扮演, 体会每一只动物的心理活动。学生在进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 通过体会对话中的语气变化, 不仅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还能够活跃课堂氛围, 进一步帮助学生养成童话阅读的兴趣, 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二、鼓励学生进行朗读, 体会童话的丰富情感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 教师除了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之外, 还应该让学生对童话故事进行朗读。由于童话的文字较为简单, 语言和小学生的年龄、心理十分贴近,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 学生通过朗读便能对其进行体会。传统的童话教学中, 虽然也会涉及到朗读这个环节, 但教师对朗读不太注重, 实际上已经轮回一种形式, 收到的效果较低;加之部分学生在朗读时胆怯, 不敢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进行朗读。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进行朗读, 帮助学生体会童话的丰富情感。
例如, 在进行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 (下册) 第四组第10课“青蛙看海”这部分知识点学习的时候,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该篇课文进行朗读。教师首先应该说明该篇文章的学习目的, 然后让学生先阅读一遍。“青蛙看海”讲的是一只青蛙克服了重重险阻, 最后成功到达山顶看到大海的故事。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朗读, 让学生读懂文章背后所要传达的深层含意, 从而体会到文中的情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刚开始朗读时, 用自己的语气表现出青蛙那种失落的情绪, 然后再试着表达松鼠的鼓励, 最后将青蛙那种不畏艰难的情感用语言表述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 学生能够体会童话的丰富情感。
三、分析童话重点情节,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童话故事看似简单, 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对于童话故事中的重点情节, 教师应该对其进行分析, 帮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弄懂该部分所要传达的意思。传统的童话阅读教学中, 教师对于童话故事中的重点情节部分没有单独拿出来进行讲解, 使部分学生对该部分内容所要表达的含义模糊不清。因此, 教师应该在童话阅读教学中, 着重分析童话的重点情节, 使学生真正弄懂童话内容。
例如, 在进行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 (下册) 第七组第19课“蚂蚁和蝈蝈”这部分知识点学习的时候, 教师应该对文中的重点部分进行分析。“蚂蚁和蝈蝈”这篇童话讲述的是蚂蚁因为自己的辛勤劳动而能够安然地度过冬天, 但是蝈蝈却因为自己的懒惰而导致它在冬天又冷又饿。虽然故事很简单, 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蚂蚁”和“蝈蝈”进行对比, 找出两者的不同之处。在炎热的夏天, “蚂蚁”勤劳, 而“蝈蝈”懒惰;在寒冷的冬天, “蚂蚁”安然过冬, 而“蝈蝈”却又冷又饿。根据对比, 学生就能够更好地体会到童话背后的深意, 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关注实践应用】推荐阅读:
走进蒙城关注民生实践10-17
关注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总结报告08-09
关注视力 关注健康06-12
关注课堂 关注新课改08-10
关注行为10-14
关注学法10-15
关注方面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