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的角色定位

2024-10-04

师生的角色定位(精选10篇)

师生的角色定位 篇1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一种最常见、最重要的关系, 其好坏将对学生的成长及教育教学质量造成直接甚至是重大的影响。 很多时候师生关系又是一种不平衡的关系, 教师在这种关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有时会显得比较强势。 特别是班主任, 他是班级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在班级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对学生的成长起比较关键的作用。

然而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行, 师生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 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有时甚至是处于弱势。

那么, 如今班主任的身份该做哪些改变才能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呢? 依据笔者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 笔者认为今天的班主任与以前的班主任的角色比较既有相似点又存在很大的不同, 具体是要做好以下几种角色。

1.和谐师生关系要求班主任首先是班级的新式管理者

只要班级存在一天, 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者的角色就不会消失。 只是随着时代的不同, 班主任的管理方式要发生改变。 当今, 要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求班主任和学生之间在人格上保持一种平等的关系, 以平等和关爱的理念进行班级管理工作。 每一个人都渴望能够得到他人的关注、信任和赏识, 学生亦如此。 作为班主任, 只有拿出真心才能换取别人的真心, 一个班主任只有放低身段, 成为学生的好伙伴, 才有可能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 班主任对学生要具有父母般的爱, 用自己真诚无私的爱来打动学生、温暖学生, 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好伙伴。

2.和谐师生关系要求班主任是一名很好的沟通者

没有沟通就没有教育, 班主任工作的成败,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学生沟通效果的好坏。 师生之间应该通过平等的沟通和相互的理解, 建立和谐、真诚的师生关系。 同时, 班主任还应善于和科任老师及家长沟通, 以通过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沟通好了, 矛盾少了, 师生关系自然和谐了。

3.和谐师生关系要求班主任是一名优秀的协调者

班级其实是一个微缩的社会, 这个社会虽小但五脏俱全, 各种关系看起来简单, 处理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 摆在班主任面前的主要因素有:学生 ( 本班学生, 他班学生) 、科任老师、家长、学校和社会, 这些因素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发生关系, 一不小心就有可能产生矛盾和纠纷, 如果这些小矛盾和纠纷不及时解决的话就可能影响到和谐的师生关系。 所以, 作为班级管理者的班主任要有较强的协调能力。 他要能

4.和谐师生关系要求班主任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说一千, 道一万, 学生到学校来、到班级中来还是谋求自身的成长, 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管理者, 同时也是学生主要的“ 精神关怀者”, 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促进者。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 教育目的》 书中指出, 教师有两个作用:一是以自己的人格和个性激发起学生的热情, 起示范、引领作用;另一个是创造出具有更广泛知识和更坚定目的的环境, 促成学生的主动发展。 班主任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营造发展环境来促进学生在学业上的主动发展。 如果学生能把主要的精力用于学业的发展上, 师生关系就能和谐了。

5.和谐师生关系要求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作为学生成长引导者的班主任不仅要着眼于学生当前的各项发展, 还要着眼于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 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 成为学生生涯发展的有力促进者。

那班主任如何才能做好以上角色呢?

1.注重自身的师德修养

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班主任就必须获得学生的尊重与支持。 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具备了一定的业务素质和政治思想素质的前提下, 还要具备良好的师德。 班主任要热爱教育事业, 具有积极的生活和工作态度, 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 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进行规范, 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平等的关怀。

2.具备良好的性格特征

班主任自身的性格特征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 班主任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 还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 班主任应该具备维护真理的坚定信念、 投身教育事业的职业理想、强烈的正义感。 班主任良好的形象和较高的素质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 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 同时也推动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形成, 建立一种融洽、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

3.全面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师就必须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 必须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广博的学识和多元的知识结构。 班主任还应该掌握系统的心理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和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 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左右逢源、深入浅出。 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 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掌握学情的情况下合理安排教学方法, 保障教学效果, 对学生的学业和未来负责。

4.完善对学生的评价体系

班主任应该摒弃应试教育框架下的学生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观。 无论是对学习成绩好、遵守行为规范的学生, 还是对学习成绩较差, 甚至存在一些行为偏差的学生, 班主任都应该一视同仁。 给予学生更加全面和公正的评价。 只有这样, 班主任才能获得每个学生的尊重和认可, 才能有效地纠正学生的行为偏差, 鼓励学生成长为各式各样的人才。

在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中, 和谐的师生关系必不可少。班主任应该认识到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对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与教学产生的巨大的影响。 班主任在师生关系的构建中处于主导地位, 应该充分认识到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搞好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 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摘要:师生关系是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成长以及学校的发展非常重要。和谐师生关系的营造需要班主任改变自身的角色成为班级的新式管理者、很好的沟通者、优秀的协调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以及学生成长的引导者。然而, 班主任要做好这些角色, 需要班主任注重自身的师德修养、具有良好的性格特征和专业素养, 也需要完善对学生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和谐师生关系,班主任,角色定位

参考文献

[1]王峰.班主任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环境[J].青少年日记 (教育教学研究) , 2015 (05)

[2]刘孟野.中美教育文化差异及新型师生关系[J].中国培训, 2015 (08)

[3]黎雪梅.简论文化和社会视野中的师生关系——以历史分析的视角[J].职业教育 (下旬刊) , 2015 (11)

[4]宋爱芬, 余咏梅, 史学武.黎族儿童的师生关系、自我调节学习和学校适应[J].琼州学院学报, 2015 (06)

[5]蔡辰梅, 朱磊, 田智璇.怎样看待现代师生伦理[J].河北教育 (德育版) , 2015 (11)

[6]朱瑾.践行民主教育方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J].情感读本, 2015 (35)

师生的角色定位 篇2

关键词:英语课堂 教学 师生互动 教师 角色

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寻求一种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式呢?实践证明,构建教学的互动模式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十分有效的。

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它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系统内部诸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授系统与学习系统间的教学信息交换。教学双方既输出、交换、反馈信息,又输入、处理、储存信息,形成一个耦合的“人一人”信息系统。因此,与之相应的理想教学模式必然是教师、学生的互动。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教学系统的主导者,是一个重要信息源,直接向学生发送信息,同时又是一个信息的接收者,接受来自学生的信息。学生接受教师信息的同时,又是信息的输出者,向教师输出信息。他们之间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要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只有两者之间达到高度的和谐。

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是单纯的语言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语言实践活动中情境和话题的创设者,是语言实践活动的指导者,管理和驾驭课堂的组织者以及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过程中提供服务的帮助者。

一、教师是语言活动的设计师而不是工匠

情境设计是课堂教学必备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言自明,设计什么样的情境与学生产生互动,与课堂效果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师是语言活动的设计师而不是工匠。

1.寻找或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认同融入,产生共鸣。有一天要教学牛津英语8B Unit4 A Charity show。我刚走进教室,看见学生正在为班里一位住院的同学捐款。我也马上参与了捐款,表达自己的一份心意。上课后,还特意播放了音乐——《让世界充满爱》,然后以两个问题开始引导学生开拓思路,让他们为需要帮助的同学出主意。

(1)What can we do to help the students like Zhang Hao who are in trouble?

(2)What do the public(like pop stars)always do to raise money for the Project Hope?

经过讨论,学生给出了很多答案:

a.save money

b.help them with their work/life

c.sell the belongings at a high price

d.hold a competition such as basketball matches and so on

e.hold a charity show

这样的问题设计,既是对学生的爱心教育,又可以让学生活跃思维、掌握语言知识。在这基础上导入课文,也就顺理成章了。

2.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创设符合逻辑思维和学生认知规律的情境。在课堂教学互动中,要使大家有话可说、有据可依,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依据课文,深入拓展,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简单而复杂,由感性而理性。

在教授Unit 6.Detective stories的Reading部分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体现循序渐进原则。

Step l:让学生听课文录音的前半部分,了解案件发生时间、地点以及警方所发现的线索。

Step 2:让学生讨论Was the 22-year-old man killed or did he kill himself?

Step 3:让学生听课文录音的后半部分,了解几个嫌疑人的情况,以及在案发时的表现。

Step 4:让学生根据以上线索讨论Who may be guilty of the murder? Why?

这样一来,学生都变成了“小侦探”,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Step 5:结合本单元Checkout的内容,让学生找出本案真正的杀手。

至此,一堂阅读课变成了紧张而又有趣的破案过程,锻炼并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利用多媒体,不断创设运用语言情境。 多媒体的优势之一是能够形象逼真地再现语言情境。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通过声音、图片、影像等提供语言环境、背景,渲染语言气氛,调动学生感知,提高师生互动效果。

以牛津教材8B Unit 5 International Charities为例。班上大部分学生对课文中涉及的几个世界慈善组织很陌生,甚至没有概念。教师要引导他们思维,组织互动交流,靠传统的启发是起不到好的效果的。为此,我运用课件组合了图片和音像资料,具体呈现出每个慈善组织的图标,用英语介绍了他们的功能,并展示出和这些组织相关的图,播放一些短片。有了具体可感的形象,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认识进一步加深,讨论也就更加积极了。

二、教师是语言交流的组织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在进行英语课堂教学时,由于受学生英语水平的限制,师生互动中往往出现误解或互相不理解的情况,这种误解或不理解往往会导致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中断,影响互动交流效果。所以教师应适当介入,利用修正技巧来避免和修复交流中的不理解和误解,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得以顺利进行。换句话说,教师在与学生的语言交流中,扮演的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组织参与者。

在教学中,比较常用的修正技巧有:①重复(repeat);②意译(paraphrase);③使用选择问句(alternative question);④等待时间(wait-time)。

比如,有个学生说了这样一个错句:They moved to the Northern island because of plenty of green glass.这个句子中学生错把“grass”说成了“g1ass”。这时,教师只要把“because of plenty of green glass”重复一遍,并且当重复到“glass”时,故意放慢速度,一般情况下,学生都能意识到这个错误。再如,有个学生只记得like有“喜欢”的意思,而忘了还有“像”的意思。当老师问他:“What's your father like?”他回答:“He likes to drink beer.”这时,老师立即反问他:“Your father looks like beer?”他马上意识到自己错了,然后补充道:“He is handsome.”

除了修正技巧外,在教学中还经常使用一些修正句式,如:“I see what you mean.”“I'm not sure what you mean.”“Try again to get your message across.”为了避免打击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还可以用“Sorry,but…”这样的句式。

教师的介入与积极反馈不仅能克服师生之间的交际困难,避免交际中断,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而且能引导学生与教师进行意义协商,给学生提供更多用英语进行双向交流的机会。此外,各种修正技巧的灵活运用,也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三、教师是学生情感表达的支持者而不是威严的评判者

与其他学科相比,学生普遍缺乏对英语学科的真实社会体验,一切的最初经验皆来自于教师与书本,于是很容易将老师讲授的内容与书本的语言知识绝对权威化,教师也常常无形中成了权威的化身。经常会有这种情况:教师讲得滔滔不绝,严谨周密,学生听得聚精会神,课堂秩序井然,实则学生只是被动地听,缺乏思考,更没有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由于师生关系是居高临下式,所以缺乏互动式的交流。

简谈新形势下的师生角色定位 篇3

在现代学校的教学中,教与学是须臾不可分离的,教学过程中的最基本关系就是教与学的关系,师生之间的角色定位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与效果。所谓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到底指什么呢?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是说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即接收、加工、贮存、输出信息的主体,而且指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教学就其本质而言,就是教师运用自己头脑中的知识结构,通过启发诱导,把课程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进而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更指把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处理信息的主体,充分发挥这个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全部的身心力量进行充分的智力劳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表现为主动性、积极性之外,还突出地表现为独立性,凡属在教师科学组织下,学生能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独立完成的一切学习活动,教师决不包办代替。实际上学生完成作业、进行实验、自学阅读等过程,特别是在第二课堂进行的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的过程都包含着一定的创造性劳动,显然只有发挥了以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为特点的主体地位,学生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从教学职能观考查,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教师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媒体,在这最根本的要害问题上,教学系统的主体是惟一的,那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赋予教师更重要、更切合实际的职能(即引导作用)的根本原因。

矛盾双方在发展过程中总是不平衡的。对于一个具体的发展过程来说,矛盾的某一方面,总是处于支配地位,表现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则处于被支配的地位,表现为矛盾的次要方面。然而,这种情况并非是僵化的。具体的过程发展了、变化了,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也会因一定的条件变化而互移其位。在任何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开始阶段“教”总是处于支配地位,起引导作用。因为教学目的的确定、教学进度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实施等,都需要教师的掌握,此时的“学”,也要靠老师“相机诱导”。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施教者、引路者,此时“教”处于支配地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学”则处于相对的次要方面。然而,“教”是为了“学”,教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不复需教”。也就是说,教学的引导作用不是为了使“学”始终保持矛盾的主要方面,而是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并使学生运用其才智勤于练习,把矛盾的主要方面由“教”转化到“学”,使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地实现主体地位,由被支配的地位转化为学习的支配地位。显然,“学”离不开“教”的导航。教师的“教”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开窍有术”,要教方法、引思路,使学生得到一把金钥匙———会学,这才是教师的引导作用的关键所在。然而,“教”也代替不了“学”,只有使学转化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真正做到“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才能使科学真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财富,也才能使“教”达到“不复需教”的境界。同时,当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化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之后,教师的引导作用虽然处于次要地位,但并非无所作为,此时,教师主要表现为获取学生对“教”的反馈信息,及时对“诱导”进行调控,发现问题,迅速进行矫正,并使学生能尽快地获取有关“学”的矫正性信息,从而调控自己的“领悟”,同时,还要为下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发挥引导作用进行准备。

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是独立思考。学者,思也。一个“思”字,揭示了学生主体地位的要害;变学为思,变学为悟,这就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精要。学生应以探索者、研究者的身份,重新体验,独立思考,全身心投入整个教学过程。可见学习就是体验、探究、创新的过程。

教师引导作用的核心是启发性,就是实施启发教学。有了启发性,就必定具有情感性,也就易于实现教学的促进和反馈。启发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反映教学规律的教学思想。从古到今,不论具体的教学方法的名目如何繁多,具体的教学策略如何多变,凡是符合客观教学规律的教学,其灵魂必然是启发教学。师者,诱也。一个“诱”字,抓住了教师引导作用的要害;变教为诱,变教为导,这就是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精要。因此,师者,所以引路、开窍、促进也。

任何教学思想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都表现为教学方法。贯彻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辩证的教学原则,决定了教学过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其灵魂必然是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从教师的角度看,不是把学生背进来、抱进来,而是“诱”进来。即启发诱导、循循善诱。一个诱字,概括了教学的宗旨———变教为诱,变教为导,这就是教师引导作用的实质。从学生的角度看,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猎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个“思”字,概括了学法的要害。学习往往要五官并用,但都要靠大脑来指挥,来思考———变学为思,变学为悟,这就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精华。总之,变教为诱,变学为思,这种教法和学法相结合的方法,就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思想。

教改实践表明,许多教学方法中提倡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进行自学,实际上仍然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诱导学生逐步学会如何阅读、如何自学,学生还是要依靠教师引路而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去探求真理的。以中学教学中的自学辅导法来看,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肯自学、能自学、会自学、爱自学,仍然离不开教师的“相机诱导”,决不是学生自发的“肯、能、会、爱”。其他的自学试验,也都是在教师把握方向、因势利导下的自学,什么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是不可能的。教改实践还表明,不能绝对排斥讲授法。教师系统讲,学生系统听,仍然是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但已不是唯一的方法。关键仍然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思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我们千万不能非此即彼,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师生的角色定位 篇4

一、师生互动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因此,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就不应被看成“知识的授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创新者、参与者、挖掘者和引导者。

1.创新者的角色。对一个教师来说,如何挣脱旧观念的束缚,选择和运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这就反映了一个教师的创新能力。不少教师还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学”,其结果既不能发挥教师的创新能力,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教师要养成力图创新、锐意进取的性格,突破思维定式的困扰,养成求异思维,确立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参与者的角色。现代学生有自己的独特性格特征和思想见解。在英语教学中,他们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甚至在某些方面想超越老师。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积极主动地做他们的朋友,让他们感到老师是他们的知心朋友,是他们的依靠。这样,教学活动就由单向“灌输”和“接受”转为双向“对话”和“互动”,师生在“对话”和“互动”中进行思想与情感交流,彼此形成一种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3.挖掘者的角色。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个性能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应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和情趣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不同的教学活动,根据不同的教学活动选择不同的教具、图像和幻灯片,并以鼓励、肯定的方式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从而挖掘出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4.引导者的角色。教育家第斯多慧曾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从“教”变“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指导学生学会借助工具书、参考资料解决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要诱导学生善于将教师教给的学习方法在自己的学习中灵活运用,形成知识社会所需要的更高的自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师生互动中学生角色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导演”职能,构筑舞台,根据教材内容,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元素,培养不同类型的“演员”,在不同类型的“剧目”中扮演角色。

1.操练型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指在创设的场景和背景中,模拟完成某一特定任务,通过扮演各种角色来解决某一问题。学生运用新、旧语言知识,就某一话题,发挥想象,通过情景创设,自编对话,进行角色扮演。如学习有关购物的话题时,教师让学生创设购物的情景,扮演售货员和购物者,操练有关购物的交际用语。

2.互助型角色扮演。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常常让学生在课堂上集体朗读课文或一起回答问题。试想,中学每节课一般45分钟,如果每节课采取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那么每个学生可能只有一分钟的练习机会,而且被提问的学生精神高度紧张,听的学生时常感到乏味,因此,练习效果不佳。而学生在互动中练习五分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就会增加每个学生的练习量,提高课堂的效益。学生相互合作,主观能动性也得到了发挥。

3.讨论型角色扮演。讨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话题陈述各自的意见,进行相互探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一种方式。其形式可分为全班式、多人一组式或两人一组式,一般以在由4-6人组成的小组中开展讨论较为常见。这种活动也可采用两组辩论式,即针对某一话题分两组展开辩论。此方式适用于新课前的“热身活动”,以激发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帮助他们联想与课文有关的背景知识,有助于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它更多用于教学过程的“后读活动”, 对问题或话题的讨论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及时反馈,加深理解。有时教师要广开思路,善于抓住语境、中心问题,有的放矢,精心设题,以便集中学生注意力,诱发他们积极思维,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层讨论。

4.活动型角色扮演。英语兴趣小组、英语角、英语晚会、英语园地等,这些都是学生自由、独立、相互地进行交流对话的好场所,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学生可以自我表现,施展能力,训练语言表达及运用能力,在合作探究性语言实践中学会合作,逐步做到乐学、会学、活学。

总之,师生互动让教师与学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让学生获得关爱、机会、信心、帮助……教师获得回应、提升、成就、享受……师生共同获得收获、欢乐,共同实现生命价值的不断提升。

(责任编辑 周侯辰)

师生的角色定位 篇5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 当代大学生已经处于网络无处不在的新环境中。因此, 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近年来, 通过QQ群组, 论坛BBS和辅导员博客等多种新网络途径, 拓宽师生之间进行各项交流渠道。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为进一步推进网络思政教育做了统一部署[1]。2009年起, 在各个高校推广的“易班” (E-Class) 平台就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开展工作的。“易班”系统是由上海市教卫党委网络管理中心独立研发并不断完善的一套高校师生的互联网WEB2.0应用系统[2]。与其他商业SNS社区比较之下, 易班除整合了学生熟悉喜爱的新闻、博客、互动社区、相册、论坛等功能之外, 其服务在校大学生的针对性和辅导员的全面参与性成了核心的竞争力。大学生和辅导员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全方位的师生互动, 共同参与提高。由于“易班”出现的时间比较短, 使用过程中也出现诸如学生兴趣不高、高注册率、底访问率等问题。因此学生和辅导员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一新兴平台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我们认为, 要以“易班”的核心竞争力为突破口, 明确师生在易班上的角色定位, 同时理顺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样, “易班”就能充分发挥其特色, 吸引更广泛的学生参与, 使网络思政教育取得真正的效果和突破。

2.“易班”平台师生角色定位探讨

易班平台的建立是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新尝试。基于网络特性, 它打破了思政教育长期以来单纯依靠一对一传统说教式[3]和定时集中式的会议教育模式。“易班”平台的搭建使得思政教育不受人数的限制,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更重要的是由于网络的平等性和开放性, 改变了原来老师处于教育的主体地位, 学生处于被教育的客体关系[4]。因此我们需要在“易班”上通过网络角色的明确定位, 改变现实生活中单一主客体的现象, 逐渐适应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的变化。

2.1 确立师生信息整合角色

在现实教育环境中, 学校的各项通知和信息发布是以命令式的方式通过层层通知、逐级下发的。当网络成为学生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信息平台时, 75%刚接触易班的学生希望在网络上更迅速地获得自己想要了解的消息。在调查中发现, 虽然“易班”上的很多版块都在发布信息, 辅导员也开始在论坛或者博客上进行信息发布, 不违背网络使用的初衷, 但这些信息纷繁复杂, 没有明显的指向性区分, 学生不容易在第一时间获知。因此近30%的学生希望老师不仅是信息的发布者, 更应该是信息的整合者, 帮助学生获得对自己有益的信息。在这个角色中, 辅导员不是消息的单一传达者, 而要有筛选、判断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学生在网络上具有自主选择性[5], 当学生认可易班平台上的老师具有整合角色特点时, 易班对学生才会有吸引力, 学生才会接受这一有效途径。同时网络的平等性也让学生拥有信息整合发布的角色定位, 学生可将自己的收获或者对他人有用的信息整合发布在易班上, 让老师和其他同学都可以获得最有效的信息接收, 获得大家的肯定。同时辅导员可以培养学生全面看待分析事件话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价值判断。师生之间在“易班”上这种信息整合角色的定位可以扩大彼此的信息范围, 提高信息获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2 确立师生表达阅读角色

据调查, 63%的学生希望在“易班”上和辅导员进行交流, 60%的学生希望在“易班”上能够获得辅导员对问题的解答和对困难的帮助。在现实生活中, 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关系较为死板。老师一般只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生通常只能听取和接受。这样的角色环境中, 学生不容易当面表露自己真实的想法, 在寻求老师帮助时也缺乏勇气。但是在网络中, 学生和老师的身份标识远比现实生活要弱化[6]。学生对于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感和隔阂感不再敏感, 从而更有易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 在“易班”平台师生之间的角色定位更倾向于学生是一个表达者, 老师是一个阅读者。学生可以通过文字与老师不受时间限制地进行交流。老师阅读学生发表的帖子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生活, 阅读学生的博客可以了解学生的想法。学生可以在文字中发泄不满, 提出疑惑, 老师不可能打断学生, 也不可能阻止学生第一时间进行文字表达。所以学生更愿意用文字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如果老师在网络中延续现实中的强势主导地位, 对学生的举动出现长篇大论式的说教, 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离去。因此老师更多的是在阅读之后给予短小精悍的评论或者鼓励, 并在学生的文字中发现才华和问题。学生在网络上的表达是基于对网络的信任, 辅导员在网上浏览阅读时, 发现学生遇到的困难和疑惑, 或者在网络上发表不合适的言论时, 可以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提供解决办法, 在赢得学生信任后, 将这种交流在现实中延续下去, 从而使问题获得更好的解决。

2.3 确立师生管理记录角色

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普遍超过1小时。但是60%的学生每周只登录1次“易班”。相对于86%的学生每天登录QQ, 68%的学生每天登录人人网等其他网络社区, 学生对于“易班”的参与度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的比例也发生在辅导员群体中。所以, 建立师生对“易班”的兴趣和归属感是十分重要的, 突破口就是师生同做“易班”的管理者。相对于商业网站, “易班”的管理更具有自主性和迅速性。对于现实中较为薄弱的大学班级观念, 辅导员可以在“易班”上开展各种活动增进班级的凝聚, 让学生在“易班”上有班级的归属感和存在感。学生参与“易班”的管理可以直接面对各位同学和辅导员, 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想法, 更快地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QQ、人人等其他社交平台中往往只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平面式交流, 记录很多生活的琐碎。学生没有习惯对自己的大学学习、活动进行及时的记录和梳理。由于“易班”的特色背景, 学生可以在其上做好自己大学生活各方面的及时记录。参加活动的照片和收获, 赢得奖励和遇到挫折的经历都可以在“易班”上认真记录并和同学分享。同时由于在“易班”上还存在老师———学生这一层级间的交流模式, 因此, 老师也可以成为学生生活的记录者。从老师的角度帮助同学们分析自己在大学校园中的所失所得, 引导他们用更为积极的态度走好大学的每一步。在多角度的记录过程中, 让学生的大学生活不会随着时间而慢慢褪色。

师生是“易班”的管理者, 营造较为宽松平等的氛围, 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全面地展示自己的能力。师生是在“易班”上的记录者, 共同记录学习、成长中的大学校园的美好。因此, 网络平台可以延长教育的有效时间, 提高教育的实际作用。

3.“易班”平台师生互动方式研究

目前, “易班”的推广工作在新生入学后就已经全面铺开。由于行政推广的作用, 在开学后的一个月内, “易班”的注册工作就能够顺利完成。如何在注册后第一时间内抓, 住学生眼球, 使“易班”产生吸引力非常关键, 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搭建有效的互动平台和模式, 把学生留在“易班”, 发挥“易班”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作用。必须遵循网络的内在规律, 清醒地认识到网站的生命在于用户的访问量[7], 师生互动的持久性和有效性是提高“易班”访问量的十分有效的方式。

3.1 分享互动模式

在校园中, 老师和学生之间时常存在着距离。老师在学生眼中有权威感和距离感。网络的出现正是打破此类隔阂的最佳途径。网络环境因其虚拟特性, 为所用人提供了相对均等的选择与被选择的机会和表达和不表达的可能[8]。基于此, 学生对“易班”活动的平等意识是普遍认同的。老师在“易班”上和学生互动不能依旧采取理论说教的方式, 而是把自己良好的网络行为更好地融入学生中, 和学生一起分享工作生活中的喜悦和收获。对于学生参与的活动, 不是一味的点评学生的表现, 活动的优劣。而是提供一些活动背后的故事和花絮, 以及自己在大学期间相似活动的表现, 等等。让学生在老师的文字中拉近与自己的距离, 意识到辅导员老师也经历过大学生活并且乐于将自己在大学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和学生分享, 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辅导员在“易班”上可以协调所带各个班级学生之间的联系。在调查中发现78%的学生上“易班”的主要活动是浏览班级主页, 辅导员作为管理者可以把其他班级学生发表的帖子和文章分享到各个班级主页。这样既能增进班级之间的交流, 又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班级中遇到的相同或不同的问题, 有利于开拓学生的眼界和思路。

通过互动分享模式, 师生之间的关系、各个班级间学生的关系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学生可以从老师引导、朋辈教育和自我表达等多方面获得提高。

3.2 评比促进模式

在现实生活中, 老师往往是各种评比活动的主办者或者评委, 只是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的考核。但是在网络上, 学生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我们应该在网络上建立一种对等的网络评比模式。对于在“易班”上优秀的原创博文、微博、帖子和活跃班级等, 可让全校学生参与评比。学生在“易班”上的优秀表现是需要鼓励的, 老师的评比应该公开从而显得更为公正。当这种模式建立后, 老师会更加注重学生在“易班”上发出的声音, 更为积极地及时回应学生的问题并在其中加以引导, 让学生了解老师的想法和采取行为的理由。学生之间的评比老师也应该积极参与, 让学生知道, 在这里同样可以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 可以更为直接地向老师表达想法。

这样一种评比模式与商业的网络社区有很明显的区别, 是一种无盈利行为的网络模式, 旨在鼓励在网络上能够勇敢表达自己正确主张的学生, 鼓励为其他学生提供迅速有益网络信息的学生, 鼓励和学生有良好互动的老师。网络评比是一种互动手段, 师生共同参与发声、共同提高, 才使学生和老师都会注意倾听每一个直接的意见, 并在现实中予以改进, 师生才能够赢得彼此的尊重, 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3.3 魅力培育模式

在调查中, 学生普遍反应“易班”和其他社交网络不同的特点就是有辅导员老师的管理。使用过程中, 30%的学生认为辅导员的存在会让自己无法畅所欲言, 但很多学生又很渴望与老师交流。因此在与学生的互动中, 老师要有足够的魅力帮助学生卸下心防, 能够自然地和老师交流。因此老师需要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 语言逻辑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9]。这些能力能够让老师在网络上具产生足够的影响力, 产生足够的魅力吸引学生和自己交流。在活动的过程中老师不再是强势的一方, 而是有魅力赢得学生信任的一方。让学生在老师的文字中获得帮助和尊重感。当在这个平台上很多问题在第一时间内获得老师的关注, 并且总是能够获得最及时的解决。那么老师这份坚持的魅力学生是会感同身受的。同样每一个学生也是具有多面性的, 在“易班”这个平台可以帮助学生表达其在现实中很少展现的另一面。老师从中找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易表现出的闪光点,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培养并展示自己的魅力所在。学生通过魅力培养模式树立自信, 对自己有更为全面的了解, 并且清楚地认识到他人对自己这些特质的评价, 就会以更大的勇气在现实中展示自己的魅力, 不断改掉缺点, 积极拓展更为宽广的领域。在网络领域, 老师们更为平和, 更为宽容, 获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更为勇敢, 更为轻松, 赢得他人欣赏。在这种互动中, 师生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不足, 展现自己的魅力, 为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帮助。

“90后”学生正处在我国网络社会飞速发展的年代, 是信息时代优先体验者。“易班”是顺应这个时代学生特点而出现的。在“易班”, 老师是资源的提供者和整理者, 学生是信息的选择者和反馈者;学生是情绪的表达者, 老师是文字的阅读者;师生是彼此的管理者, 也是彼此学习生活的记录者。在“易班”, 师生之间的互动模式更为开放, 在分享交流中, 在彼此评价中, 在魅力肯定中都得到很好的体现。师生有了更为良好的认知和全面的师生关系, 思政教育变得更为实际, 更为有效。通过各种尝试, 真正做到老师单方面的主动权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向平等坦诚的现代交流互动模式转变, 在网络上获得的更为全面的信息可以更好地指导师生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全面健康风貌。

摘要:“易班”在各大高校推广以来, 已逐渐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兴平台。师生在这个平台上克服时间、地点和人数的困难, 成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良好手段。本文对师生在此平台上的角色定位及彼此互动方式进行研究, 以期使“易班”成为师生共建、思想引领、全方位育人的有效平台。

关键词:“易班”,师生角色,互动方式

参考文献

[1]历利亚.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队伍建设的途径[J].法制与社会, 2011, (07) :240-242.

[2]卢惠妮.辅导员网路思政教育的初步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07) :230.

[3]诸俊, 廖运雯.浅谈辅导员博客在思政工作中的作用[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31) :55-57.

[4]姚红.高校网络思政载体的应用研究[J].商情, 2011, (50) :16.

[5]陈立峰.对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政工作的思考[J].神州, 2011, (26) :136.

[6]程颖.“90后”大学生与“80后”辅导员的碰撞[J].西部大开发, 2009, (11) :16-17.

[7]陈华栋.“易班”:Wed2.0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 2011, (7) :81-85.

[8]涂必华.高校学生工作网络思政作用浅析[J].科学时代, 2010, (19) :97-98.

师生的角色定位 篇6

一、主导:《法理学》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

教师主导,是现代教学中,教师通过正确的引导促进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师的自身的学识和经验以及在教学中的作用,决定了其主导地位,“放弃了教师主导,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就失去了保证。”[2]《法理学》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挖掘自我潜力,充分展示自我价值。教师应增强驾驭课堂的能力,有效地指导、引导和组织案例教学的开展。传统的《法理学》教学模式中,教师以自我为主体,以自我为中心,整个教学活动都是教师一个人在“自编自演”、“唱独角戏”,“主要强调教师“点对面”的单纯授课,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和信息。”[3]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作为主体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学生成为被动的受众,学习主体性缺失,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得到实质性提高。由于学生学习主动性没有被激发出来,大多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并不活跃,处于被动接受教师所传授知识的状态。《法理学》是一门相对抽象的法学理论课程。由于缺乏学生主动思维、积极思考,即使教师讲得头头是道,由于课程理论的抽象性,不少学生依然听起来有些云里雾里,久而久之必然会削弱甚至丧失学习《法理学》的兴趣。因此,改革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法,实施以教师为主导的案例教学法势在必行。

在《法理学》案例教学中,就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处理而言,关键在于教师应摆正自己的角色,教师是主导角色而不是主体教师。其内涵主要包含在,一方面,教师是整个《法理学》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者,应整体布局精心策划案例教学过程,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预设和引导。另一方面,教师应赋予更多空间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师生交流、积极思辨而主动获取知识,并促使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转化为能力提升的双重过程。具体而言,教师在《法理学》案例教学中的主导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设计《法理学》案例教学环节,组织教学活动。

教师是教学课堂的组织者,《法理学》案例教学组织是在教师主导下进行的。案例的选择、问题的设计、课堂的环节与步骤等都是在教师的引导和主导下进行的。

(二)融洽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讨论兴趣。

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如果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无形中感到一种压抑氛围,其学习效率自然不高。教师应善于营造一种积极的、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这种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关键在于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民主的态度和学生交流。教师应该放下传统的所谓“师道尊严”的以传道者身份出现的面孔,和学生以朋友姿态心平气和交流。课堂上,教师表情轻松、开朗、诚恳的积极向上情绪必将感染学生,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笑容可掬,幽默风趣,必将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这种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差距感拉近了,将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讨论、畅所欲言。

(三)因势利导,启迪学生思维。

《法理学》案例教学的目标,不仅在于传授法律原理和法律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启迪学生思维,将知识转化为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崇高的法律精神和法律信仰。因此,教师应善于循循善诱,引导启迪。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根据案例案情精心设计讨论问题,讨论问题应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尽量避免平面化的问题设计,“教师应精心设计案例问题,问题的设计应具有启发性、逻辑性,由浅入深。”[4]在引导学生讨论问题时应尽量注意设计问题的争鸣性。教师应尽量因势利导将讨论推向高潮。教师应注意把握讨论节奏,即使学生回答明显错误,也不应予以责备和批评,而应以鼓励呵护的态度适当引导让其意识到认识的误区。学生在一种积极热烈的案例讨论中积极思考,思维活跃,其专业技能必将提升。

二、主体:《法理学》案例教学中的学生角色定位

《法理学》案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指在《法理学》各个教学环节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把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当作教学第一要务。”[5]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努力激发学生对《法理学》案例教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法理学》案例教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好《法理学》的前提。要求教师精选案例,选择那些真实的、典型的、有较大影响特别是有争议性的案例,同时这些案例又能涵盖《法理学》教学的知识和原理。教师在引导和启发中能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必将能激发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浓厚兴趣。第二,强化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参与意识。学生积极参与案例教学全过程,是案例教学的关键。教师可在前一周将案例交给学生布置讨论问题,要求学生应积极熟悉案情,查阅相关资料,并以寝室为单位进行初步讨论,并各自写好讨论发言提纲。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应积极发言,特别是针对有争议性的问题积极展开讨论。第三,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积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努力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学生讨论热情激发出来后,教师应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尽量让学生根据其所提出的问题,相互讨论,相互学习,自主探索,相互启发。在案例谈论中,让真理越辨越明。教师尽量不过早亮明答案底牌,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答案。

三、主导与主体:师生关系的辩证统一

现代教学法认为,师生之间的主导和主体关系是一对矛盾,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使教学过程能够高效率进行的保证,学生的主动探索是学习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两者不可偏废。”[5]教师在教学的主导作用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来实现,而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必须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换言之,教师主导角色发挥的程度,直接影响作用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的成色。然而,学生的“学”毕竟是教学的目的,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应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为着眼点,“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以‘学’为落脚点。”[6]在《法理学》案例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决定学生主体地位是否能够实现;而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又直接影响教师主导作用实现及其绩效。

(一)《法理学》案例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将有力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

一是教师对《法理学》案例教学环节设计是否严密、课堂节奏是否紧促,将直接影响学生能否在有限时间内充分发挥其主体性,获取更多知识和技能。二是案例选择是否典型,是否有一定的争议性对于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和热情具有重要意义。答案指向唯一,争议不大的案例是难以激起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热情的。针对案例的问题设计是否科学,是否环环相扣,将直接影响案例教学讨论是否逐步引向深入,必将影响学生深入探索案例答案的热情和积极性。三是教师的引导是否具有启发性,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否有效的启迪。而学生的思维通过教师有效启迪的话,将会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而学生主体性得到有效发挥时,大多时候学生就会智慧通灵,学习高效。通过相互辩论,真理越辩越明,很容易通过自我相互辩论找到教师设置的案例问题的答案。即使学生对于一些疑难问题一时难以找到答案,通过教师适当引导,也能找到答案,拓展思维。四是教师营造的良好的教学氛围,将有力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得体的教态、自然的神情、洪亮的声音、富于激情且生动幽默的语言,将会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教学气氛的感染,从而激发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法理学》案例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直接影响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绩效。

一是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得到尊重,将影响学生参与《法理学》案例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学生课堂讨论积极的发挥直接影响教学的深入有否。二是学生主体性发挥大大激发其对《法理学》案例教学的参与意识。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是《法理学》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如果学生对于《法理学》案例教学态度消极,无论教师如何引导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而在《法理学》案例教学中如果学生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那么他们将不仅积极参与案例教学的所有过程和环节;而且将激活其思维,围绕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积极准备、积极参与讨论。三是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程度,直接决定《法理学》案例教学的成效。在《法理学》案例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本身是一个个性张扬、主体凸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不仅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而且其口头表达和沟通交流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摘要:《法理学》案例教学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原则,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通过学生主体性发挥为基础,而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必须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坚持教师的主导角色,教师应精心设计《法理学》课堂教学环节、融洽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坚持学生主体地位,不仅应努力激发学生对《法理学》案例教学的兴趣,强化学生对案例教学的的参与意识,更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法理学,案例教学,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参考文献

[1]刘继峰.论法学教育中的主体性教学观及其运用[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0,4:134

[2]丛立新.平等与主导:师生关系的两个视角[J].教育学报,2005,1:30

[3]蒋辉宇.论法学学科教学中的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及其应用[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10:154

[4]柴迅.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2:176

[5]梁佑彬.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J].三峡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255~256

师生的角色定位 篇7

1 病理学学科的特点

病理学作为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学科, 侧重从形态学角度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是病变最生动、直观、感性的体现。因而, 学习病理学应注意形态与机能代谢、局部与整体、病变与临床病理之间的辩证联系。病理学与其他学科联系非常密切[2]。另外, 病理学与临床实际案例结合较多, 即使病因相同, 其所得疾病也并不一定相同, 其临床表现亦有很大的区别。因此, 我们对病理学教学模式的选择, 也要考虑到学科的特点、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教学模式的优劣性, 这需要教师集体努力, 吃透课本内容, 探讨更好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2 教学模式的优缺点

2.1 讲授法

2.1.1 讲授法的优点

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模式大多仍沿用传统的讲授法。讲授法能使深奥、抽象的课本知识变得具体形象、浅显通俗, 直接向学生传递知识, 避免了认识过程中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所以, 讲授法在传授知识方面具有简捷和高效两大优点。

2.1.2 讲授法的缺点

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采用讲授法, 教师是知识的象征, 容易产生重教轻学的思想。教师感觉知识不讲透, 学生就学不到东西, 从而填鸭式、满堂灌应运而生。而作为知识的受体———学生, 也就养成了依赖教师解决一切问题的习惯。教师讲得越好, 学生的依赖心理就越强烈, 严重地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学生对任何知识的把握都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 然后运用于实践。但在讲授法中, 学生以听讲代替思考, 结果, 听课过程中感觉所学的知识都能理解、把握, 但课后一遇到新问题就会手足无措。

2.2 案例教学模式

2.2.1 案例教学模式的优点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 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案例教学中, 学生首先要对设定的案例进行“消化”, 然后查阅相关的理论知识。在这个主动学习的过程中, 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3]。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引导学生把知识变成能力。

2.2.2 案例教学模式的缺点案例教学过程中, 教师选择的案例

要精当, 要注意引导讨论方向。同时, 案例教学是在一定理论基础上进行的, 耗时较多, 因而使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病理学作为医学基础和医学临床的桥梁课, 使用案例教学法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3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

2.3.1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的优点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个性发展, 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师为引导。教师精心设计一个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然后找到解决或处理问题的方案, 这样就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 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

2.3.2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的缺点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 对于大多数还依赖于传统讲授法的学生来说, 心理准备不足, 感觉无所适从。在某些基础医学课程中,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基础理论知识的完整性, 再加之有些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很强, 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往往需要运用跨学科知识, 这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另外, 有些学生缺乏将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和有效的学习方法, 耗费了大量的精力, 不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校的硬件设施要求较高, 因而就目前来讲其在我国医学教育中还无法广泛开展。

3 在各种教学模式中师生角色的定位特点

对于讲授法, 教师是知识的象征, 一切知识都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在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 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课堂讲解, 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教师是主导者, 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容易使教师产生重教轻学的思想。而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 就会形成思维的懒惰和迟钝。对于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教学双方无法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 也无从考核, 仅课程结束时才能对学生进行评价, 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而案例教学法, 教师作为知识的“顾问”, 针对每一章节需要的案例提出问题, 让学生提前预习所需基础知识,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针对知识点进行总结。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学习环境, 选择的案例必须难易适中, 具有针对性、真实性和典型性。学生作为“客户”, 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做出响应, 自行把握关联的基础知识并进行探讨和思考。当然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可根据需要灵活选择, 不必拘泥于统一的模式。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 教师作为获得知识的教练或指导者, 也作为合作调查人参与学习过程。教师要恰当地就教学内容设计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提供问题情境, 要为学生的探索活动提供必要的信息上的、工具上的支持等。学生作为问题解决的参与者、知识的探索者及收获者, 在复杂的形势下积极参与解决问题和探索新知的过程, 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利用周围的一切资源查找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和信息, 从问题的本质出发, 研究并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行为与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行为相比, 已经不是简单的量变, 而是一种质的飞跃, 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 思维更加敏捷。

4 教学方法选择的思考

受病理学教学时数、学生层次、教师本身素质、教学条件等因素的限制, 要不断加强对病理学教学方法的研究, 进一步研讨更好、更有效的教学模式。值得一提的是, 改革教学方法并不是要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法。传统的讲授法具有传授信息量大、进展速度易于掌握、系统性强等优点。而基于问题的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水平、知识面及对课堂的调控能力要求较高。目前许多学校采取了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与讲授法相结合的双轨制教学, 在部分基础医学课程中保留了讲授法模式, 在临床课中采用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5]。基于我国医学教育的特点, 传统的讲授法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仍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主要模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应根据学科及不同章节的特点, 选择性地使用不同的方法, 或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采用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 集几种教学模式之所长, 必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4]。

综上所述, 教育不单是为了传授知识, 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知识真正学到手, 并学会在彻底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沟通的能力, 达到促进学生终身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爽, 赵亮, 周军, 等.改革病理学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0, 12 (10) :965~967.

[2]周玲生.病理学教学与临床紧密结合的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4) :73~74.

[3]胡晓松, 李娟, 王霞, 等.病理学案例教学法的探讨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 (2) :341~342.

[4]周蕾, 葛霞.几种不同教学法在病理学教学中应用的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0, 12 (6) :572~574.

师生的角色定位 篇8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合作学习,生态位原理

一、引言

随着生态平衡、社会和谐理念的深入人心,生态系统的理论和概念渗透到教学领域,指导着教学实践,促成了教育生态学的兴起与发展。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团队中的应用极为普遍, 但在课堂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师生关系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教育生态学理论为研究合作学习实施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二、合作学习和教育生态学

1.合 作学习

20世纪70年代初 ,合作学习兴起于美国 ,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被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教育家王坦将其表述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合作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化教学理念,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展开讨论、模拟工作坊等形式进行合作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

2.教 育生态学

教育生态学是将教育及其生态环境相联系, 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机理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L·克雷明认为教育生态学以教育为主体,研究教育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而微观教育生态学则缩小到学校、教室、设备乃至座位的分布对教学的影响, 缩小到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乃至学生个人的生活空间、心理状态对教育的影响。

微观教育生态学将课堂看做一个开放的微观生态系统,包括课堂生态主体、教学内容和课堂生态环境。教师和学生是课堂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生态主体, 是影响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在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相互依赖、彼此制约,通过与合作环境的互动,实现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而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型课堂。

三、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的师生角色定位

1.现 状

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教师对合作学习内涵的一知半解、学生英语能力不一等因素,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不够和谐,课堂生态主体地位失衡,英语课堂成了学优生的“舞台”,制约了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

第一,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失衡。师生互动在合作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促进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和鼓励等,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而在实际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有些教师误读了合作学习内涵,布置完合作内容后,只充当旁观者的角色,过少地介入学生合作,甚至对合作成果没有具体评价。另外,有些教师在参与小组合作活动时,由于时间限制,忽视学生的自尊心,直接将答案或结果公布组员。这些都不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根据教育生态学的生态位原理,教师和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扮演各自的角色,发挥不同的生态位作用,相互依赖和作用,从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因此,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只是对教师角色进行重新定位,而不是否定教师在小组合作中的重要作用。教师过少干涉容易导致小组合作没有方向,流于形式,而过多干涉又容易剥夺学生主体地位,影响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第二, 小组成员之间关系失衡。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主体, 组员之间的关系对构建和谐课堂生态及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生态位原理,在合作学习中,组员共享同一资源和环境,占据相同生态位,为了“生存”展开激烈的竞争, 调整组员各自的适应性, 使合作学习处于动态平衡。然而,在实际英语课堂合作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二语习得能力差异较大、对英语学习兴趣不一、对职责分工不明确等原因, 有良好英语基础和较强学习能力的组员积极参与,主导小组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小组活动成了发挥其个人才华的舞台, 而英语基础和语言能力较差的组员则在“竞争”中成为失败者,他们极少参与合作,缺乏表达个人观点的机会和对合作学习的兴趣,变得更内向,过分依赖小组中的学优生,复制他人观点,甚至一言不发。这两类学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了有些组合作氛围热烈,而有些组组员单独完成合作任务, 组员之间的共生关系和动态平衡遭到破坏,这种失衡、不协调的组员关系和组员互动,使合作学习缺乏生机和活力,无法达到理想的合作学习效果,抑制了学生的整体发展。

2.建议

生态位原理给教师的启示是: 主观能动地调整师生生态位是改善合作学习中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从而提高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和谐共生是生态型师生和生生关系的核心,这就要求老师发挥自身的生态位角色,即合作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参与者、管理者及合作学习后的鉴赏者。作为合作学习的设计者, 教师应该在合作学习前做好充分的考虑和准备工作,比如,如何导入文化背景知识,采用哪种合作学习的形式和方法,创设哪些生活情境等。作为指导者、参与者和管理者, 教师应该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帮助组员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避免合作学习偏离主题,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另外,适当的提醒可以确保每位组员发表观点的机会均等,适当的反馈可以调整小组讨论的方向, 避免过多地干涉小组合作学习,从而保证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合理生态位。作为鉴赏者,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小组和成员的合作学习成果,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参与到成果评价中,优化合作学习的积极效果。

另外, 为了确保每位组员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找到自己的生态位,教师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维持组员之间合作与竞争的动态平衡。缺乏竞争的合作学习环境不有利于其持续发展,竞争可以激发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兴趣、动力和积极性,通过竞争,胜利者可以获得成就感,失败者则可以督促自己调整合作学习的方法,为今后的活动积蓄能量,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从而实现语言信息和语言知识的传输。其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明确任务分工及职责,肯定不同学生的不同特征,确保学生积极、平等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根据各组员的不同生活背景、英语应用基础、二语习得能力等,对合作学习任务进行灵活、动态、合理的分工,如记录员、督察员、资料员、汇报员等, 使每位组员有平等的机会承担不同的职责,发挥个人所长,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作出贡献,从而形成组员间的和谐关系。

四、结语

教育生态学的理论为英语课堂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生态构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的生态意识,明确教师的适当干预对于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至关重要,同时要尊重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生态位,理解并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激发其创造力,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帮助学生适应最佳生态位,避免学生之间对有限资源的不健康竞争,并密切关注合作学习的和谐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Cremin,L.A.Public Education.New York:Basic Books,1980.

[2]范国睿.教育生态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范国睿.共生与和谐:生态学视野下的学校发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4]宋金花.“微观教育生态学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师话语功能的实证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5]王坦.合作学习: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理论.普教研究,1994(1):5-8.

转变角色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篇9

一、背景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也在深化。对于体育教育改革的实践者——体育教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本?如何引导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这些问题迫切需求教师转变观念,完成角色转换,否则就成为了课改路上的绊脚石。

笔者从事体育教育工作近八年,也是课改的八年。从大学学习、实习所得到的传统教育到工作后的课改新理念,使我对教师角色转变的认识上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体育课,教师的思维方式束缚在条条框框之中,体育课一般采用慢跑——徒手操——教学(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教师考核)固定的模式。这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抹煞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也没能达到体育课所要求的多种教育的作用。课改后,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使体育教学更加科学化、理性化。

二、教学情景描述

情景㈠

课改前——

老师:今天我们将进行立定跳远学习。下面注意听讲(教师讲解动作要领、示范),大家按秩序练习,每人跳十次。

学生:有什么好跳的,我小学都会的,跳来跳去没意思。

学生:小声点,老师听到了又要被罚了,跳几次完成任务好了。

学生:我跳不好,你帮我挡着老师,我跳。算了,我还是不跳了,反正从小学到现在我都是零分。

学生:看xx,多笨,就是跳不起来,用力不就行了嘛!还好,老师没有看到,否则又要罚跳了,真幸运!

情景㈡

课改后——

老师:今天我们将进行立定跳远练习,重点解决起跳后的腾空问题。我相信大家都会跳,那么今天我们就比一比,谁跳的最合理?谁最有办法跳好它?谁跳的最远?找出原因。

学生的激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教师走进学生中共同学习本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加积极向上。学生自由结伴、自由组合,有了初步的交流合作意识,对于合作不均教师及时地引导、点拨,鼓励大家关心后进生,同时又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

老师:大家刚刚跳的都不错,记住自己跳的远度。接下来我们利用现有的器材,想一想,怎样才能跳得又高又远?和自己的过去比一比,有什么收获?注意安全!

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自由结合的小组互相讨论,各自出谋划策。有的利用橡皮筋,有的利用海绵垫,有的利用同伴的手臂……跳不好的学生也动起来了,因为老师给他一个展示智慧的舞台。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到学生中间,给他们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微笑、一次点头,使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享受进步的快乐。

学生:真开心,我比以前跳得远多了!

学生:虽然我跳得不远,但我想的办法最好,老师都为我翘大拇指呢!

老师:今天大家跳得很好!很多学生想的办法老师都没有想到,老师从你们身上也学到了很多。我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保持“勤动脑”的好习惯,利用你们的智慧来加速身体素质的提高。

学生:老师,下次什么时间再跳?我还有好的方法。我回去准备一下,下次会更好……

三、评析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为核心,学生往往是知识接受的被动体。从情景㈠可以看出,学生学习是机械的、呆板的。他们练习的目的是完成任务,至于为什么练习他们没有兴趣知道,也没有时间去考虑。对于教师他们言听计从,所想到的是教师的严厉,是完成不好之后的惩罚。教师要求的是用命令的口气,所想的是确保完成课的任务——提高测试成绩,培养学生“服从命令听指挥”的意识,增强他们课堂的组织纪律性。对于后进生,教师充满厌烦,练习除了罚他们多跳几次,就是放弃。反之,学生对教师充满恐惧。俗话说“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名根。”教师成了只管教和考,学生只管学和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则是绝对的、公式化的,也是片面的。师生之间的关系只是简单的紧张关系。整节课的任务虽已完成,但课中学生学习缺乏激情,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下,很大程度地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导致学生成为学习的“奴隶”。

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教学中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情景㈡中,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育的参与者、引导者。师生之间的关系由传统的授与学的紧张关系转变为共同参与、共同学习的平等关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空间和氛围。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在师生同乐的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也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练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创新练习方法,引导学生“动中有思、思动结合”,引导学生去思考、研究,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创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客观化、科学化,提倡他们和自己比,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享受到进步的喜悦,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聪明智慧提供舞台,确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同样的一节实践课,教学效果在课改前后有如此大的差异,其原因仅仅是教师摆正了自身的位置,能“理性”地对待学生、对待教学,促进了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也正是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唤醒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体育课堂教学注入了无限的活力。要转变角色,教师首先要树立宽广的服务观,不厚此薄彼,好生后进生都是学生,要做到一视同仁,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其次,要确立人才观。“天生我才必有用,有用就是才。”再次,要有“博爱”观念,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主体,使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当然,教师为人师表,要注重自身的修养,把语言“艺术”和行为的“美”带入课堂,带给每一个学生。所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教师转变角色。

师生的角色定位 篇10

一、大英教学中师生角色转变的现实背景和理论依据

1、师生角色转变的现实背景

网络和MOOC背景下的学习环境更加开放,英语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因而自主学习成为英语学习的最主要方式。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传道授业”,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督促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在课前需要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准备,制定一个具体流程,包括学习分配、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任务,还有详细规则。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使自身知识得到更新,不断发掘出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活动方式,还要协助学生在课外的自主学习,借助网络平台参与、协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帮助其解决问题。学生也要更为自觉地学习丰富的英语语言知识,从心理上打消对外语学习的排斥,在不断学习知识丰富和发展自己,通过跨文化、交互性的交际化学习共同进步。

2、师生角色转变的理论依据

大英教学中的师生角色“转型”应以人本主义的教学思想、建构主义学习观和“输入假设”为理论基础,深入了解人的精神世界,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学习者的思维和认知过程,以调动其发散思维和主观能动性。人本主义的教学思想强调认知和情感并重,因此要尊重学生的智慧、情感和精神世界,让学习者主动地去学习探索。

笔者认为,要实现大英教学中的师生角色转型,必须以“人性中心课程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要建构深度师生关系,强调师生的互动与合作,真正结成“学习共同体”,协同解决学生发展问题。另外,克拉申提出的“输入假设”理念是具有信息量大,关联性强又风趣的理论,教师应根据这一理论为学习者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习者对外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混合式英语教学中角色转型对教师的要求

以网络和MOOC为导向的教学设计:

网络和MOOC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教师将线下课堂面授与线上指导相结合。因此,教师要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要领,如声音图标的应用方面,要熟悉数字电影图标及视频动画的应用、声音文件的插入,同时要掌握媒体同步设置。在评估检测学习者学习的成果时,也要注重调整考核评价方式方法以适应混合式教学活动。

1、大学英语线上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在课前要注意完善教学平台和资源库,熟悉每一个知识点,明确一种媒体表现形式(视频、动画、PPT、图片、文字或其他,如果是视频,应能列出时长),列出每一个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或技能点。

教师在课前除了要检查学生准备素材状况,还应思考解决的问题有:如何利用手机录音、录制视频,录音文件或视频文件是什么格式?录制的作品或者从网上下载的声音或视频文件如何进行格式转换,如何进行裁剪、合并?录制声音、视频文件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教师要熟悉掌握教学资源中视频声音文件的裁剪、格式转换,比如能将网上的一些其他格式声音文件转换成Mp3,能将网上的一些其他格式视频文件转换成Mpg,能在两个视频文件中各截取一段视频,然后将其合并成一个视频文件。

课后通过“后台统计”功能统计出未交作业的学生名单、班级及所占比例。课外针对学生在讨论区提出的问题,对学生反馈的问题进行收集、总结、归纳,并通过跟帖、发帖解决学生的问题。

2、大学英语线下教学活动设计

课前导入(通过课前反馈问题导入):学生先简单完成上节课作业,自己复习;教师演示本节所做实例,展示所讲知识点;重点技能的讲解与训练指导;根据线上、线下的反馈情况,掌握到了学生的难点问题,并强调重点问题;学生分组或单独强化训练,教师巡回指导、答疑;学生现场(作品)展示与点评、交流;复习与总结。混合式教学并不是将一部分学习过程通过网络交给学生,而是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以往教师难以进行掌控和监督的部分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监督。

三、混合式英语教学中角色转型对学生的要求

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对学生们来说是一个挑战,据相关调查显示,国内的“翻转课堂”并没有显著成效,主要原因在于:“转型”过程需要广大师生的共同实践,如果学生依然是主要为了应试而学习,他们就会成为“转型”的阻碍力量。

传统的英语教学不仅未能给予学生内心真正想要的,甚至常常强制学生接受他们根本不喜欢的。鱼化龙文苑自主开发的慕课资源共享应用平台,形成了相应的网络虚拟学习社区,并且实施选择性学习和过程性考核,这对于“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新一轮教学改革具有一定启迪意义。教师要设计出多样化学习活动由学生选择。比如,同一首英文诗歌,以听说读写多方面互动方式来学习,可以诵读、轻唱,可以改写,也可以写“解读”、读后感、评论等等,还可以是关于评论的评论。简言之,应努力倡导个性化的表达与交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逐步养成听说读写技能。

对教育问题非常关注的马斯洛等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教学内容要对学生具有个人意义,要能满足其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的人生需求。正如林语堂所言:“最大的激励莫过于使学生觉得他们真正学到了一点知识。”因此,网络和MOOC背景下,学生应将以考试为中心转向“自我实现”的英语学习目的观,接收教学任务之后,应能进行自主学习、提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借此查漏补缺、取长补短;要能总结理论学习和动手实践过程,展示、汇报学习成果,通过参与交流活动和他人分享成果不断取得进步。

四、结语

网络和慕课导向给英语教师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只有妥善解决现实问题,才能使大英混合式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因此,教师需要掌握:声音图标的应用;数字电影图标及视频动画的应用;媒体同步设置。具体包括:声音文件的编辑处理;插入声音文件;声音媒体同步设置;自己录音时能转换声音文件格式;能编辑处理声音文件、视频文件;能插入视频和动画文件;能自己录制视频并转换视频文件格式;能绘制每节课的知识概念图。教师除了认真做好教学设计与实施,更重要的是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与监控,防止学生在上网时不学习。还要通过交际化互动帮助学生制定出英语学习目标、具体措施、自评方式,借以规范学生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行为。

参考文献

[1]谢清理.基于MOOCs的学习变革[J].高教论坛,2016(6).

[2]周韦韦.鱼化龙文苑以网络技术实施课程教学的实证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5(6).

上一篇:教育的功能与价值概说下一篇:发动机润滑系统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