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功能与价值概说(精选9篇)
教育的功能与价值概说 篇1
摘要:在高等职业学校开展数学教育, 可以从多个方面展示高职数学教育的价值。与此同时, 高职数学教育的教育功能也是和中学以及本科的数学教学功能存在差别的, 其教育的价值和功能是和高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 是偏重于对于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的。针对这样的情况, 本文将具体的结合高职学校的实际特点, 对高职数学教育的价值与功能进行分析研究工作。
关键词:高职数学教育,价值,功能分析
1 引言
在高职开展数学教育有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并为高职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 高职数学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 与传统的数学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差别。针对这样的情况, 本文将从数学教育的特点谈起, 具体的分析出高职数学教育的价值所在以及功能的发挥。
2 高职数学教育的价值分析
2.1 数学教育的价值分析
高职数学教育的价值指的就是在高等职业学校中数学科学的价值体现。具体的来说, 虽然数学科学是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但是, 人们对于数学科学的认识确实存在差异的, 因此, 人们对于数学科学的价值的认同感也是存在差异的。目前, 对于数学科学的价值认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是数学的科学价值, 数学科学是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是具备着完善的科学理论体系的学科。因此, 数学学科的科学价值是高职数学教育的基础;其次, 是数学教育的应用价值, 在数学科学的应用过程中, 使用了数学语言对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进行了科学的描述, 是解决高新技术问题的关键之一;最后, 是高职数学教育的思维价值, 数学是一门对抽象思维要求很高的学科, 也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有效平台, 在促进学生形成完善的数学思维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 高职数学教育的价值分析
作为高等职业学校的重要学科之一, 高职的数学教育的价值体现必须符合高等职业学校的方向和特性。在进行高职数学教育的过程中, 要从高职教学的实际价值层面出发, 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倾向性:
首先, 要从高职教育的实际特点出发, 考虑到高职数学课程的课时数目、学生的学习基础特点, 进行高职数学教育, 充分体现出高职数学教育的针对性价值;其次, 高职数学教育偏重于对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训, 学生所进行的数学学习从思维层面、文化层面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因此, 要想充分的体现出高职数学教育的价值, 就需要从有效的层面中发挥出数学教育的价值;最后, 高职数学教育是倾向于学生的专业特点的, 因此, 高职数学教育的价值的体现也是不平衡的, 要充分的重视到对于高职学生能力有促进的实用的数学知识的教育, 对于作用稍小的理论知识则是要弱化教育。综合起来看, 高职数学教育的最大价值就是数学应用价值的体现。
3 高职数学教育的功能
3.1 数学教育的功能
首先, 数学教育具有着基础性功能, 通过开展高职数学教育, 可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也为学生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是学生持续发展的基础。在中小学的数学教育过程中, 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打下基础, 而在高职数学教育的过程中, 数学教育的目的则是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 因此, 高职数学教育具有着为奠定学生学习与工作基础的重要作用;其次, 数学教育具有着实用性功能, 在高职开展数学教育, 对高职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具有着基础性作用, 对学生将来的工作也有帮助, 数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 利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的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手段, 因此, 进行高职数学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实用性功能;随后, 进行高职数学教育有着思维训练功能, 在高等职业学校开展数学教育,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帮助高职学生形成严谨、富有逻辑性的数学思维能力, 并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高职数学教育的功能
进行高职数学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对高职数学教育价值的体现上, 从高职数学教育的过程来看, 进行高职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 及为社会培养具备数学基本素养的专业技术人才, 充分落实高职数学教育的“应用价值”。从进行数学教育的目的来看, 数学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高职数学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基础性的教学作用。高职之中的许多专业学科是要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基础的, 这就需要在高等职业学校开展数学教育, 为高职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 在进行高职数学教育的过程中, 最核心的功能就是体现出数学教育的实用性功能, 高职教学最强调的就是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为学生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 进行高职学校的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提升学生对于数学工具的应用能力, 为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专业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 进行高职数学教育要围绕着数学的基础内容开展, 并紧密的围绕着高职的专业知识进行设置, 因此, 高职的数学教育的深度和广度都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所以, 进行高职数学教学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对一定范围内的数学知识的应用上。
综上所述, 高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育虽然在思维广度和深度上有一定的限制, 但是, 高等职业学校数学教育具有专业针对性强, 应用性高的特点, 对学生的学习工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怀远.数学价值的多面性与高职数学教学改革[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6) :81-83.
[2]杨骞, 涂荣豹.数学教育的价值与数学教育改革[J].学科教育.2013 (2) :5-8.
教育的功能与价值概说 篇2
营口市鲅鱼圈长江路小学 史秀芳
这两年有一个新兴的物品走进教师和学生的视野中,那就是《辽宁省中小学学生评价手册》,它取代了以往的单一评价,成为记录小学生道德素质发展全过程,从甄别式转向发展性评价的载体。它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潜藏着巨大的德育价值,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与文明习惯起到了激励的作用。但是自建立以来,广大教师还不能清楚的认识到它的价值,不能很好的使用。因而重视并努力实现评价手册的德育功能,对于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德育功能
评价手册的设计与应用以《中小学德育大纲》为指导,既关注学生对道德的理解和掌握,也关注他们道德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既关注学生道德习得的结果,也关注他们道德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的道德进步。在呈现评价结果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使评价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
对学校德育工作而言,它具有如下几方面的功能。
(一)激发心理动力
形成激励机制
心理动力是指由个体的需要、兴趣、动机以及信念、理想、世界观等个性心理倾向所产生的来自主体自身的驱动力。评价手册做为一种新的评价方法,设计精美,有学生成长的照片,有每个学期老师、同窗、父母和自己对自我的评价,还有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操行评定,给每个学生提供创造、表现、欣赏成功的机会,是根据已知标准对学生成果的质性评价、证明。它立足于面向全体,因材施评,每个学生都可以用这些标准来观察、审视自己的成果,促使学生自身发展,张扬个性,能激发教师与同学积极参与到记录成长的行动中来。
(二)营造舆论氛围
形成价值导向
评价手册的设计与使用,这个过程会给学校与教师带来评价理念的变化,诸如,评价要促进学生全面而持续的发展。不仅要关注学业成绩,而且要更关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价手册本身就采用质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以及自我评价等方式,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动态,指导学生德育成长,发挥学生多方面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地发展。而且,评价手册是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一个持续的过程来看待,它允许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发展负责,特别是感受自己的不断成长与进步,培养自信心,促进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持续发展。
此外,评价手册还把家长纳入到评价的体系中来,既宣传了新课程评价制度改革的理念,也使家长认同建立现代评价的价值取向,提高家庭中德育的效果。
(三)明晰行为规范 提供情感支持
评价手册对学生的操行评定给出了具体的标准,分为“习惯养成、文明守纪、交往合作”三个方面,每个方面中都有具体的行为规范,比如,“文明守纪”中“文明”这一小项,要求学生:“尊敬师长,见面行礼,主动问好;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孝敬父母,主动帮助父母做事;为人诚实,不说谎话;勇于承认并改正自己的缺点;爱护公共财物,不随意损坏物品;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自觉维护校园环境;不说脏话,不骂人,不打架。”教师根据评价册能明确评价内容,学生能对照调整自己的行为,提高道德素养。
二、现实价值
1、具体的评价内容 有利于反映学生的道德素养
评价手册一共包括三方面,一是学业成绩,反映的是学生学科学习目标达成度情况。它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和价值观等项目,在各个学科中有所体现。二是操行评定,反应的是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达成度情况,它包括习惯养成、文明守纪、交往合作等方面。三是学生在某一方面进步和成绩情况。它包括学生自己、家长和教师认为可以反映努力程度、进步过程和素质提高的相关材料和机遇期盼。它们的目的和内容,是为了展示学生的道德进步状况。此三方面共同作用,能具体全面真实的反映学生在某个时期或者这个小学时期学生的道德素养。
2、灵活的评价机制 有利于提升学生道德素养
长期以来,对学生道德素养的评价主要依据班主任掌握的“品德操行”记录,很多情况下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反映学生的道德发展过程与水准。评价手册建立了科学规范的适合普通小学生的评价原则、机制、标准和评价制度,可以有效达成对学生道德素养的综合评定。一方面能够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展示学生的最佳成果,真实地反映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成功与挫折,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成长与进步。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收集学生在德育方面的信息,为教师、家长和其他人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评价材料,使教师能够更加开放地、多层面地、发展地评价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水平,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3、多元的评价模式 有利于构建学生、教师、学校和家庭德育的评价网络
浅析成人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篇3
关键词:成人教育,价值,功能
成人教育是指整个有组织的教育过程, 不论其内容、水平、方法如何, 是正规的或是非正规的, 不论是延续或是取代学校和大学进行的初步教育以及在企业的学徒训练。通过这个教育过程, 使社会成员被视为成年人增长能力、丰富知识、提高技术和专业资格, 或使他们转向新的方向, 在人的全面发展和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均衡而独立发展两个方面, 使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得到改变。
一、成人教育的价值
1.经济价值。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必然出现多样化的特征, 成人高等教育处于不可替代位置, 发挥着直接为社会、经济服务的特殊作用。成人教育主要是在生产、服务和管理等方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以此来实现从潜在生产力到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而且能够从内涵上不断提高和发展生产力。成人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见效快、实用性强等特点。它能迅速有效地提高劳动者的实际操作能力, 实现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增长, 推动技术的进步和创新。知识经济时代, 人和知识处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地位, 人力资本发挥作用需要依靠人本身的力量。在知识经济社会, 如果知识是经济、知识是财富的话, 那么人才就是经济的资源, 培养人才也就是创造直接的生产力。目前,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集职业技能和学历教育为一体, 正在为国家经济建设, 尤其是区域经济建设培养着大量的建设者。
2.文化价值。
作为社会生活主体—成年人, 既是社会文化生活的直接参与者, 又是新文化的创造者。中国的成人教育讲求“以文化人”, 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 它要使成教学生成为“社会人”, 运用文化规范和文化模式来指导和教化成教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使之更好地适应于社会的需要;其二, 它要使成教学生具有超越现有文化和创造新文化的能力。只有使所有成教学生都具有争取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规范, 并且最大限度地将每个人的个体行为整合起来, 成人教育才能够理智的面对和解决传统文化及各种外来文化的撞击。就目前来说, 成人教育进行中不断的创新, 成为了社会新文化生长点的众多源头之一。
3.政治价值。
成人教育是保证社会政治局面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政治稳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基本的保障, 然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是, 影响社会政治局面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 例如宗教信仰问题、家庭代沟问题, 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成人教育对社会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教育相比, 成人教育使学生受到较长时间的系统的专业或非专业教育。当一个人受过无论是精英化还是大众化的成人教育以后, 对他一生的个体发展会将产生重要影响。作为政局稳定发展的推动力之一, 成人教育并不仅仅只是适应社会政治变迁, 而是通过传播一定的政治观念、意识形态、法律法规等, 以确保其与社会政治要求的一致性, 将这种一致性应用到实践当中, 最终推动、发展政治理论和学说, 完善国家政治制度、法制制度。换言之, 成人教育通过更新公民的政治观念, 并从中培养和选拔出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政治人才, 来推进社会政治的平等与稳定发展。
二、成人教育的功能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社会的主体—人。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一样, 需要社会劳动、人力、物力以及财力, 没有投入, 教育活动就无法进行。而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也具有经济功能。
1.提高了高校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降低了高校运行成本。“全日制”办学形式是普通高等教育执行的主要形式, 教室、实验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和师资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较低, 大量的时间处于闲置状态, 不能充分体现教育的经济功能。而成人教育是依托于普通高校, 招收函授班、业余班, 在现有的教育资源基础上, 白天进行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 晚上成人教育;正常工作时间进行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 节假休闲时间为业余成人教育服务, 充分地利用了教育资源, 使高校教育资源利用率打到最大化。
2.教育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教育成果是否为社会所接受并转化为生产力, 这是检验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目前, 我国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较大困难, 其就业率大约在85%左右, 这就意味着, 有大量教育成果发生了积压, 无法转化为社会的有效劳动力。而得不到社会的承认, 就意味着教育成果不可能实现从抽象到现实的转化。这样, 教育的经济效益就会较低, 而教育的有效成本就大大增加。而成人教育基本上不存在其教育成果不转化为社会有效劳动力的问题, 也就是说成人教育的毕业生不需要等待就业, 可以直接将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从而提高教育的经济效益, 对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产物, 成人教育的文化功能就是能把人类社会创造的文化, 进行选择、整理、研究, 传承给广大成人, 并吸收、改造、创新和发展人类社会文化。
1.继承与发展功能。普通高等教育也具有继承和发展功能, 而成人教育可以根据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发展变化的需要, 继承与发展文化, 将其有利于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和成人个人身心发展的文化内容, 通过教师的教授传递给成人教育学生。在成人教育中, 教师是直接向学生传递文化, 各种文化知识、价值观念、道德修养等都通过教师的“润物细无声”传递给成教学生, 使他们掌握在组织机构、工作岗位担任特定角色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2.重组功能。就是在原有文化要素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重新组合。成人教育对文化的重组表现为选择和整理两种形式。选择文化有三种途径:一是选择教师;二是选择教育内容;三是选择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对成人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 是对文化的直接选择;而对教师的选择, 是对文化的一种间接选择, 因为在选择教师的同时, 也就选择了他所传递的那部分文化。成人教育之所以具有整理人类文化的功能, 这是因为它本身具有整理文化的迫切需要。文化本身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以及成人的学习特点, 决定了只有经过选择和整理过的文化, 才会被成人学员理解和接受。从事成人教育的教师具有整理文化的能力, 他们既有渊博的知识, 还熟知成教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基本特点, 所以, 经过他们整理过的人类文化, 更易于被成教学生学习和掌握。
3.创新功能。教师, 对文化知识不仅有传递、解释的责任, 也有创新文化、更新文化的责任。成教学生是社会的一员, 也是社会职业的承担者, 他们渴望学到文化知识, 更希望学到先进的职业技能。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 用一套教案面对不同的成教学生, 不去研究新事物, 那么成人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只有在继承和发展文化的同事, 不断地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创造, 才能不断地推陈出新。
成人教育最基本的政治功能就是提高劳动者的政治思想素质, 以使每个人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自主行为及判断是非的能力等符合规范、符合要求。
1.指导功能。主要指成人教育能对人们的认识、思维、意识、情绪、行动等按照既定的目标和方向进行调节和引导。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 随着开放程度的加深, 各种价值观与思潮充斥着整个社会。面对多种价值规范与取向, 很多人不知道何去何从。要使每一位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就学校教育而言, 通过对成教学生加强政治理论课与思想教育课的主渠道教育, 从而影响他们政治态度、观念意识及理想信念, 激励他们积极上进, 不断进取。
2.规范功能。高校对于所有成教学生在接受教育期间, 对其学习、品德、行为等都有比较明确、清楚的规范性条文予以规范和约束。强制性的条文, 对于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实属必然, 也很必要, 而道德教育及法制教育等对于制约成年人的行为也至关重要。通过这种柔性规范, 能够让人们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深体会到自己行为不能与社会道德规范背道而驰;个人利益的获得与实现, 必须要受到社会公德及法制的约束和限制。
参考文献
[1]郭彦斌, 赵彦彬.成人教育经济价值存在与实现[J].商场现代化, 2007, (1) .
[2]魏代君.新时期我国发展成人教育的价值分析[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7, (3) .
[3]丁渊.新形势下成人教育社会功能探微[J].教育研究, 2010, (11) .
[4]杨路华.论成人教育的经济效益[J].中国成人教育, 2000, (8) .
[5]韩信钊.略论成人教育的社会功能[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1.
教育的功能与价值概说 篇4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群众对生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的需求,对精神层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所谓群众文化,指的是广大群众以各种精神文化活动为手段,以提高群众文化水平、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目的开展的各种精神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层面文化需求的同时,也能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得到全面提升,不仅社会功能强大,意义重大,而且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本文阐述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内涵、特征和意义,在此基础上,对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群众文化活动;内涵;功能;文化价值
群众文化活动行是群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不仅能够对人民群众生活的真实现状做出集中的体现,还能让整个社会的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文化不仅有着极大的实用价值,其精神价值更是不可估量的,也就是说,群众文化既有自己的社会功能,更有着深刻的文化价值。群众文化活动的全面开展,不仅对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极大的丰富作用,也推动了群众的生活质量水平不断提高。
一、群众文化的内涵特征和意义
1.群众文化的内涵
群众文化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从文化的视角来看,人、文化和自然环境组成了人类社会,而人们参与最多的文化就是群众文化,它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息息相关。群众文化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我国来说,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特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所谓群众文化活动,指的是人民群众自发组织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范围广泛,传播渠道多种多样。群众文化活动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文化舞台,还能够让不同地方地域的群众之间展开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
2.群众文化的普遍特征
群众文化的特征是多方面的。首先,群众文化有着很大的广泛性,群众文化既能够在一家一户进行,又能够在固定场中开展。其次,根据群众文化丰富多彩的内容,群众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和喜好单独挑选文化活动项目,又能够组织群众集体参加同一个方面的内容。再次,群众文化的开展没有硬性的要求与规定,灵活性较强,能够满足不同群众群体的文化需求。最后,群众文化具备较强的包容性和传承性,能够与时代潮流同步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紧密相连,能够弘扬时代精神,宣传社会主旋律,承载着诸多方面的文化内容。
3.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意义
群众文化活动是针对整个社会群众群体的,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在生活节奏极快的现代社会,通过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能够极大地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在精神文明层面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其社会效益十分重大。群众文化本身就可以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可以从思想和心理方面加强群众之间的交流,让广大群众形成共同的归属感,增强基层群众的凝聚力。另外,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的导向性也是很强的,先进的文化能够引起群众的共鸣,能够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渗透到群众中去,能够不断提升群众的文化层次和素养。通过家占群众文化活动,还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借助群众文化活动把时代主旋律外化为群众的行动,把国家大政方针同群众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群众不仅受到了先进文化的熏陶,还能使自己的思想观念受到教益。
二、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
群众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的重要内容,人们精神上的压力可以借助精神文化活动来释放,从而能以更饱满的精力投入到工作生活中,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能够从多个方面体现出来。
1.娱乐与交流功能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社会竞争日趋白热化,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造成人们业余休假的时间和空间被大大压缩,人们用来交流和娱乐的时间越来越少,群众的业余生活愈发单调无趣。所以,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就显得更加必要,通过开展群众文化,人们在可以获取更多的精神愉悦,人们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能得到增强,像太极拳、广场舞等业余文化活动,群众可以在这些活动中把自己的自娱性和积极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2.仪式与团结功能
我国自古就是有名的礼仪之邦,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离不开相关的礼仪。而且这些礼仪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各个地域的礼仪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性,但是这些礼仪又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上述的礼仪可以很好地体现出来,通过举行这些礼仪,人们的人生经历不仅得到了极大的丰富,通过这些礼仪和仪式,群众的凝聚力也会得到大大增强。比如我们常见的万人排舞活动,不仅能够让群众更加深刻的认识了舞蹈,群众的精神生活也会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3.符号与象征功能
民族文化和地方风俗也能够通过群众文化鲜明的体现出来,群众文化可以作为地方特色的名片,能够很把不同地域的生活氛围很好地体现出来。比如通过建设文化馆、博物馆和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尤其是通过建设文化馆等基础设施,在借助这些设施打造出不同地区独特的.自身形象,并且借助开展丰富多彩群众文化活动,群众的精神生活也会得到极大的丰富,最终能够对社会整体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三、群众文化的文化价值
群众文化是文化建设的关键内容之一,其文化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群众文化的地方特色非常鲜明,其文化价值十分深厚,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群众文化与主导文化
主导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特征,主导文化对社会文化能够起到支配和引导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群众文化引导者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这不仅大大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也使群众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净化。例如广场舞、暴走、集体跑步等群体性文化活动,通过吸引大量群众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并通过在群众中推广这些群体性文化活动,可以让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活动得到极大的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价值也能够因此彰显出来。
2.群众文化和文化产业
群众文化建设中的文化产业逐步兴起,包括了公益性的国家文化产业和营利性的民营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出现和发展,必须以一定的文化市场为前提,而文化市场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文化鉴赏与消费能力关系密切。在群众文化建设进行的过程中,社会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是群众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有效的载体,不仅繁荣了我国的文化事业,也使中华民族整体的文化素养得到了显著地提高。
3.群众文化和精英文化
精英文化市是群众文化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精英文化和群众文化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这两种文化的建设普遍特性都是很明显的。精英文化有着更强的重层次感,主要面对知识分子和精英阶层,而对于群众文化来说,则对大众文化更加关注,普通群众是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和实施的主要对象。我们必须面对群众文化的现实,在精英文化理想带领下,通过精英文化来引导群众文化,从而让精英文化追求高大上的理想与群众文化的现实性有机的结合起来,让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需求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社会的不同文化内容就会显得更加丰富多彩,进而对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的推动,群众文化的重要地位因此愈发显得突出,其实,无论是精英文化还是大众文化,从本质上来说都可以纳入群众文化的范畴,都必须以群众为根本,结合社会实际,大力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发展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群众文化因为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高度重视群众文化的功能和价值,并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赵佳新.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07):78-79.
[2]李珍娟.探讨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J].传播力研究,2018,2(13):29.
[3]山东省东明县陆圈镇政府王秋霞.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研究[N].山西青年报,-10-21(001).
我国古代体育中的德育功能概说 篇5
一、体育德育功能的历史溯源及初步发展
从体育溯源的角度来说, 原始部落对祖先祭祀的舞蹈可以算是最早的体育。而据史书记载, 早在远古就有用体育进行德育教育了, 比如早在尧时就已经有了围棋活动。在史书《路史·后记十》中记载:尧的儿子丹朱, 品德不好, 造成兄弟之间纷争不休, 于是“帝悲之, 为制弈棋以闲其情”。这后半句的大意是, 尧心里非常着急, 就制作了围棋教育丹朱, 希望用“棋道”来使他改邪归正。这个史料说明围棋起源于中国, 同时古人已经知道通过体育活动来渗透一定的伦理道德教育内容。
1. 夏朝学校教育中的体育
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考古发现与历史典籍中的记载, 笔者推测, 由于生产的持续发展, 奴隶制阶级脱离生产劳动, 有一定规模的学校开始出现了。根据奴隶制的性质可知, 只有奴隶主贵族才能进入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奴隶制是靠武力维持的, 学校的教育应该与体育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夏的学校教育有“序”“校”“学”等多种不同的形式, 施教的内容主要是文字知识、生产技能及作战经验等。可以说, 夏朝的教育是“文武合一”的, 其中“武”与体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孟子·滕文公上》中说“序者, 射也”, 可见“序”是当时以“习射”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
2. 商代学校教育中的体育
商朝能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的一般是奴隶主的后代, 也有少量贫民的子弟。入学后, 他们首先学习文字和典籍。从典籍能学到许多文史知识、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其次学习的内容是礼、乐、射、御等。除了前面提到的, “习射”的地方在“序”, 据典籍记载, “瞽宗”是习乐之地, “庠”是学习“礼”的地方, 但“庠”也可以习武。《礼记·王制》中说:“耆老皆朝于庠, 元日, 习射上功。”意思是说, 年长的人来到“庠”里了, 选择吉日元旦来教习射箭, 以射中为止, 叫上功。从殷商甲骨卜辞中可见, “戒”也是当时施教的内容之一, “戒”是象形字, 有两层意思:一是持戈而战, 二是持戈警戒。
3. 西周学校教育中的体育
在西周乐舞非常盛行, 无论是在祭祀还是在庆典活动中, 乐舞都是一项重要的内容。《礼记·内则》记载:“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 学射御, 二十而冠始学礼, 可以衣裘帛舞大夏。”意思是, 依据年龄大小分段学习, 由易到难循序开展。西周在学校施教中进行乐舞教育, 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也能增强战斗力。
二、体育德育功能理念的演变
1.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有关体育的思想理念和实践
(1) 老子。老子对中国武术思想的影响表现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在认识论方面, 中国武术汲取了老子关于宇宙本源的“道”的观点, 用来解释中国武术的本质。《太极拳经》中说:“太极者, 无极而生, 动静之机, 阴阳之母。”这“无极而太极”的观点, 就是老子的观点。在方法论上, 中国武术主要汲取了老子“物极必反”“以静制动”的思想, 来作为指导武术技击的指导原则。至于后世的内家拳, 如太极、八卦、形意等拳种的技击理论都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
(2) 孔子。孔子在整理古代典籍、保存文化和教育学生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孔子的体育思想和实践具体表现在:第一, 孔子的教育中有体育因素。他创立私人学堂, 广收门徒, 实行“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学, 其中, “乐、御、射”三艺均属于体育的范畴。虽然如此, 孔子却不把“射、御”能手当做自己的得意门生, 而把“射、御”看作最次等的艺, 因此在他列出的优秀弟子的名单中不包括“射、御”能手, 他所看重的是学生的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方面的才能。孔子在施教中, 除了教习“六艺”, 还鼓励学生去参加郊游和游泳等。《论语》中记载, 孔子学生曾点说:“莫春者, 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对此, 孔子大加褒奖。第二, 孔子爱好体育, 力气大, 跑得快。《论语·述而》载“子钓而不纲, 弋不射宿”, 说明孔子爱好钓鱼和打猎。《孟子》载“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 说明孔子爱好登山运动。《吕氏春秋》中说孔子“劲能拓国门之关”, 还说他“足蹑郊兔”, 可见孔子力气比较大, 且健步如飞。第三, 孔子讲究饮食与保健。在《论语》中多有记载, 说孔子不吃生的、颜色不好的、臭的东西, 并且能严格要求自己, 按时进餐, 不多吃, 吃饭的时候不说话, 甚至他连睡觉的姿势都有讲究。第四, “仁”和“礼”的体育准绳。孔子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标准都讲究“仁”和“礼”, 他对体育和健康也是以“仁”和“礼”为标准的。他否定一切非仁、非礼的体育活动, 讲究礼射, 他认为“射不主皮, 为力不同科”, 也就是说他认为射箭不一定要射中箭靶, 因为礼射和练力气不是同一类的事。他还认为行射不在于争高下, 而在于树立良好的道德观。他说:“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揖让而升, 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孔子在瞿相 (地名) 的园子射箭, 曾宣布凡是打败仗的将军、亡国的大夫和过继给人当儿子的人一律不准进去。他认为那些“不忠”“不孝”的人没资格看他射箭。
孔子的“仁”的思想对中国武术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构成了中国武术伦理思想的精髓。崇尚武术伦理, 是中国武术文化的特色所在。这一特色, 迄今中国武术在世人的心目中不仅是强身健体的运动, 更是精神修炼与修养的一种途径。
竞渡是战国时期在南方民间流行的一种水上娱乐活动。据传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举行的。也就是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日, 为了纪念屈原而赛舟, 久而久之, 也就形成了风俗, 后来竞渡发展为赛龙舟。
2.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体育思想及实践
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 不同时期的教育观念也是不同的。“文武合一”是西周学校教育的特点, “文武分途”是春秋战国私人学校教育的特征。到了秦汉, 学校教育朝着“重文轻武”的方向演变, 学校体育衰退。虽然学校体育在这一时期开始衰退, 但在学校教育的内容中仍然保留有体育教育的因素。在官办学校推行的“五经”教育中, 有“礼”的教育, 其中包括一些体育的内容, 学生在学礼的时候, 不仅要听, 而且要付诸实践, 在习练各种礼仪活动中锻炼身体。
3.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体育
木射是一种室内球类运动, 按人轮流比赛, 适合中老年人。游戏的方法是在一端置15个笋状平底木柱, 在场地中一端用木球抛去, 击倒木柱。其中10个木柱分别写红字: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5个木柱写黑字:傲、慢、佞、贪、滥。击倒红字柱者为胜, 击倒黑字柱者为败。唐代陆秉著有《木射图》一书。虽然此项运动带有浓厚的封建伦理色彩, 但它是现代保龄球运动的前身。
4. 宋代到清代体育的发展变化
南宋皇帝宋孝宗赵为了抵御金军, 洗雪国耻, 坚持用马球运动来锻炼身体, 且列击球为取士的科目之一。清代民间教门和秘密结社, 为反抗清朝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 借习武之名发展武装力量。民间拳师积极投身于反抗斗争之中,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间武术的传播。
三、伦理至上的体育价值观及其表现
还在远古时代, 神话中的身体活动就已经表现出比较强烈的道德倾向。例如射日、猎杀毒蛇猛兽的后羿, 逐日竞走的夸父, 疏浚水道的大禹……无一不表现出舍身为民的大贤风格。这和古希腊诸神一味炫耀自己、不惜以力量和计谋压倒其他的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伦理至上的倾向在身体活动方面也有明显的表现。第一, 以礼、法作为规范身体活动的最高标准。孔子说得最直接:“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揖让而升, 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孔子自己力气很大, 但“不以力自矜, 知夫筋骨之力, 不如仁义之力荣也”。第二, 重视体育活动的教化作用。周代的教育内容为六艺, 即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书、数为小艺, 礼、乐、射、御为大艺, 为贵族所必备。这四种教育都十分重视通过一定规范的身体活动来培养学生尊重礼法之习惯和精神。虽然内容、形式不同, 但目的都是为了培养熟悉宗法礼仪并且具备一定武功的贵族战士。
与此同时, 中国古代体育还反映出强烈的男性中心倾向。在古代中国, 妇女只能是男人的附庸, 传统的妇女体育运动也打上了男权思想的烙印。女子通过在元宵、上巳等节日中参加一些与结婚、生育有关的活动, 从小就被潜移默化地灌输了从父、从夫、从子的观念和“生儿育女是本分”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 中国古代妇女体育活动担负着使女性完成社会化、强化其女性意识的重要角色。同时, 从审美情趣上, 中国古代妇女体育活动是以男性为审美主体的。总之, 传统体育观念很重视体育活动的政治和伦理价值, 对其本质、基本规律等则很少注意。体育被作为一种治理国家、维护社会政治和伦理秩序以及个人修身养性的工具。在这种观念支配下, 统治者对涉及伦理和政治关系的活动十分注意, 常据此而提倡或废除。对个人而言, 体育活动对知识阶层更多的是一种个人修身养性的手段, 国家对此是不直接过问的。
综上所述, 体育德育发展史的脉络比较清晰, 每一个体育教育工作者都应当好好学习研究这方面的理论, 确立一种新型的体育教学观念, 这就是体育的目的不仅是要达到身体的强健, 还应该达到精神的强健。身体的强健只能使人受益一时, 而精神的强健则能使人受益终身。学校体育的德育价值能否得到体现, 主要也就取决于体育教师是否具有这种新型的体育教学观念。为了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能够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 体育教师应当确立这种新的教学观念, 这其实也就是素质教育的观念。
摘要:简要梳理我国古代的体育实施情况及其所蕴含的德育内容, 试图勾勒出较为完整的体系, 同时提醒教师要以史为鉴, 在体育教学中开展道德教育必须渗透于学生的锻炼和知识教学之中, 使两者相互交融, 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功能与价值概说 篇6
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当下的中国志愿活动, 很多还是政府机关等公共单位牵头组织的, 很多时候就是形式主义的、任务完事儿, 基本没有正面效益。这样的现状需要扭转。组织者应该在理清社会需要与志愿活动的关系的基础上, 有效开展志愿活动, 通过志愿服务, 来培养参与者的责任心、自信心、奉献精神。
二、教育价值分析
(一) 在宏观方向上, 志愿活动能够以恰当的方式引导青年个体接受和融入主流思想价值观, 帮助青年个体在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 构建起完整的人格和心理质素。
(二) 在微观细节上, 志愿者活动对青年个体的益处
1. 志愿活动帮助青年充实生活理念。当代中国的教育体制影响下, 在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下, 很多青年一代的成长经历大致是这样的特征:“没有生活压力, 只有升学压力。”进入大学后, 往往觉得, 大学生活很空虚、无聊。当然实际上, 大学是“因无知而无聊。”他们大部分人都是基本没有生活技能、社交技巧, 不用说是, 个人信仰了。要在进社会前逆转这样的劣势, 最后的机会就是大学了。
2. 志愿活动帮助青年增强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 主流意识中一定会强调责任感。古语有云:“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 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应当永勇于承贷起社会责任。在当下的中国, 大部分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他们中大多数人都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 习惯独处, 大都缺乏团队精神, 如果不去主动改变这样的现状, 时间久了就变成一种缺乏信念的孤立和空虚。
三、社会功能分析
(一) 志愿服务有助于深入基层, 倡新启蒙:志愿者组织能够切实地将实用先进的技术带到困难地区帮助提高当地的生产能力。特别是一些懂得农林业生产知识技术的亲青年志愿者, 他们跋山涉水地进入到生产力落后的边远山区, 手把手地将先进的技术教授给当地人。当地的生产力切实地得到了提高, 产生热情也得到了鼓舞, 思想与眼界也因此得到了启蒙和拓展, 希望被真正带到了边远山区弱势群体身边。另一方面, 志愿者们在一个组织形式的基础上, 团结在一起形成一股社会力量, 使得原本微弱零散的弱势群体的呼声汇聚在一起。面对不公平的社会可以发出自己维权声音。
(二) 志愿服务有助于纵向横向上的沟通与应变:志愿者可以有组织性地进入一个个社区, 甚至从民政局查阅低保家庭信息, 挨家挨户第进行普法宣传、卫生知识讲演等等, 教育和动员群众帮助他们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一方面, 志愿者可以将走访中的所见所闻收集汇总后, 将最真实的民情民意及时地反映给政府, 使得政府出台的政策更加贴切民众的需要与愿望。
(三) 志愿服务为政府职能提供了可能:信息流与物质流的大小决定了一个社会质量的高低。社会质量是良好政绩的前提基础, 所以在确定的社会质量条件下, 一个政府的职能力量是被限定的。志愿者组织的发展程度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 是有助于社会质量提高的重要指标。一方面, 志愿者组织开展的关怀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的各类活动, 可以起到缓和政府与民众之间在很多领域的紧张关系。另一方面, 志愿者组织以及相关的非盈利性组织凝聚起社会上的零散力量进行自我管理与自我救助。
四、总结与启示
在中国, 志愿队已经迅速壮大, 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志愿服务教育也被越来越重但是还没有被定在学校的教育培养方向中, 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努力:
第一, 引导和培养人们参加志愿活动的积极主动性。
志愿服务动力是源于对他人关怀、对社会的责任心, 志愿服务应该是自觉主动的, 发自内心的, 这同时也是志愿精神的关键。让青年志愿者了解志愿精神的本质, 这是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的大前提。
第二、培训志愿者掌握志愿服务技能和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各个领域需要的服务是不同的, 对志愿者具备的技能要求也是不同的。例如, 从事福利事业的志愿者需要学习盲文和手语。另外, 志愿服务与公共政策是密切相关的, 随着社会形式的变化, 公共政策也会变化。所以, 青年志愿者应该具备相应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志愿者队伍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国志愿者队伍的发展与中国的传统美德紧密联系在一起, 是社会中一股充满生命力的新鲜血液。当代, 志愿活动在推进社会进步方面成效突出。本文主要从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两方面进行分析。但很多时候在做志愿活动的时并不知道组织参与活动的意义所在, 很多时候都是在赶任务和形式主义。应该从定位、思想入手, 来解决制约志愿活动的发展问题。
关键词:志愿服务,教育价值,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李文英, 日本青少年的志愿服务教育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1999.
浅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功能 篇7
1.1 以人为本, 认同人的情感
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和终极目的在于塑造人。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是教育一贯进行的基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尊重人, 是指实施教育必须民主、平等地对待人们, 从内心深处重视人们, 尊重人们的各种需要。这种尊重, 不仅包括尊重人们的物质需要, 而且也包括尊重人们的情感生活的独立性, 重视人们对情感生活的追求。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解人, 就是视人们为独立的主体, 不忽视和压抑人们的情感需求和表露, 积极主动地去体察人们的情感, 并以自己的坦诚和炽热的爱心去消除人们的心理屏障, 以求得人们的情感认同, 达到认识、了解人们的丰富的内心世界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关心人, 就是关注人们的心灵变化与情感起伏, 找准关心的切入点, 有的放矢地帮人所需, 解人所惑, 救人所危, 排人所难, 以调节人们的情感的起伏波动, 促进人们的情感平衡。
1.2 以实促虚, 激发人的情感
思想政治教育是“务虚”的工作, 是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 改造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工作。然而, 物质需要是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 它的满足与否, 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精神状态与情感生活。尤其在今天, 人们更加趋向务实、理性, 向往幸福富裕的生活, 如果不注重解决人们生活、工作中的实际困难问题, 空谈政治, 片面说教, 思想政治教育是难以打动人心的, 甚至会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与排斥心理。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虚功实做, 以实促虚, 诚心实意地去解决人们实际存在的问题, 正确对待人们对物质需求的追求, 想方设法地去满足人们正当合理的物质需求。实践证明, 人们只有在其合理的物质需求得到尊重满足时, 才会自觉地敞开沟通的情感闸门, 与教育者相互理解, 相互融洽;也只有在满足人们实际渴求的物质需要时, 才能点燃人们的情感生活中的火花, 激发人们的真实情感。
1.3 典型示范, 以情激情
抓典型, 树榜样, 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 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光荣传统, 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人们身上, 都有不甘落后、积极上进的自尊心和进取心, 它是人们要求进步的思想动力, 它会激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 追求自我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抓典型、树榜样, 是非常现实、非常直观的教育方法, 它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激发人们追求进步的强烈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严于律己, 任劳任怨, 无私奉献, 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打动人心, 激发人们的情感, 促使人们自觉主动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同时教育者应善于发现、培养、宣传典型人物及其事迹, 以典型人物的言行鼓舞、激励人们, 丰富人们的情感生活, 奏响人们情感之弦的高音。
2 提升人们需要的功能
具体而言,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人们从实际出发, 自觉地把握好个人需要的尺度, 不超越个人需要的实际可行性, 并引导人们在追求个人需要的过程中, 尊重、认同他人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仅表现在它要启发人的觉悟, 使人明白自己真正的需要所在, 同时, 它还要指给人实现需要的道路, 也就是正确处理好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关系, 告诉人们在现实性上其本质的表现形式, 人应该怎样做, 才是唯一实现自己本质的最佳途径。一方面, 帮助人们认清哪些是合理需要, 哪些是不合理需要。对合理的需要给予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予以满足, 对不合理的需要则进行说服教育, 使其明白不合理性, 主动放弃。另一方面,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挖掘人的潜能, 提高人的素质, 激发人的创造精神。一言以蔽之, 没有思想政治教育, 没有科学理论的启发、诱导, 人们就既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也不知道应该怎样为实现自己的需要而奋斗, 其积极性就不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需要也不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因此, 离开了思想政治教育, 需要就容易迷失方向, 正确引导人们的需要并努力实现人们的需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与最终归属。正是在这样引导和提升人的需要的过程中, 促进了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调整人们利益的功能
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优良传统。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 我们党始终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关心群众物质利益、改善群众生活、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 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使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我们要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 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同物质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 必须维护群众的物质利益, 注意解决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
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物质利益原则绝不是提倡个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 专门为自己的利益奋斗, 绝不是提倡个人向钱看。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既坚持个人利益、集体的局部利益同国家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个人合法利益应当受到国家法律的充分尊重和保护, 同时又强调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相矛盾时, 提倡把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在需要的时候放弃和牺牲个人利益。
4 激励人们追求崇高的价值目标的功能
理想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 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基于对现实的认识改造和不满足感, 在一定主观因素和客观原因相互作用下逐步形成的关于个人和社会的美好未来的合理的前瞻的想象和憧憬。通俗地说, 就是人们关于自己和社会的美好未来的有一定客观根据的合理的设想、追求和向往。理想的主要特点是:主体的理想不是天生的, 而是后天形成的, 是主体在长期实践和成长过程中基于一定的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的相互作用逐步地形成的。理想具有超现实性或前瞻性, 它源于现实, 但又高于现实, 超前于现实。所以, 它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有指引作用。
教育的功能与价值概说 篇8
关键词:双语教育,功能,价值
据史料记载, 少数民族民汉双语教育在我国已经有漫长的历史, 尤其是建国以来, 民汉双语教育在我国更受到政府和多数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视, 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规, 支持和维护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工作。改革开放以来, 在日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国家和少数民族群众更加重视双语教育工作, 国家之所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做双语教育, 就是因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和价值。搞清楚双语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及其相互关系, 在理论上理解和把握双语教育工作的意义, 有助于双语教育工作做得更好更扎实。
一、双语教育的功能
( 一) 什么是双语教育
要把握了解双语教育的功能, 我们首先就要搞清什么是双语教育? 什么是功能? 首先, 什么是双语教育? 双语教育“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用语的教育系统, 亦指在学校教育中, 同时进行学生的母语 ( 第一语言) 和第二语言的教育, 使学生达到两种语言的兼通。这种教育系统所涉及的语言是两种不同的语言, 因此, 它不包括同一种语言的两种变体 ( 方言) 的教育, 即双言教育”。我国的双语教育既包括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民汉双语教育, 也包括汉族地区的汉语和外语的教育, 但本文主要是指民族地区的民汉双语教育。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就是既让少数民族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尊重少数民族使用自己民族语言的权利, 又向少数民族推广族际语言即汉语普通话, 让少数民族成员逐步达到“民汗兼通”, 成为双语双文化人才。
( 二) 双语教育的功能
功能是由若干要素按照一定结构和秩序有机构成的系统整体在与特定的环境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结果。双语教育的功能是双语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结果。双语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 称为双语教育的内部功能。双语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双语教育的目的、双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等。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的总和即为双语教育的内部功能, 其中主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作用所导致的结果, 表现为受教育者双语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表现为用双语交流的功能、双语思维功能、双语书面表达功能。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作用所导致的结果, 表现为教育者教育政策的调整、教育方法的改进、教育模式的替换和教育内容的丰富等。
双语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结果, 称为双语教育的外部功能。双语教育的环境主要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双语教育的外部功能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环境对双语教育系统所产生的作用和双语教育系统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所产生的作用。一个国家、社会、地区或个人要不要搞双语教育, 双语教育采取什么模式, 双语教育普及的深度与广度都与一个国家、社会、地区或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反映一个国家、社会、地区或个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最终促使双语教育的目标被修订、双语教育的内容不断丰富、双语教育的方法不断改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语能力和双语教育水平不断完善。
双语教育系统对环境的作用所导致的外部功能, 主要有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 等等。 (1) 双语教育的政治功能。西方国家一般都是通过双语教育来实现对本国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民主、自由”的政治思想。如加拿大、新加坡等移民国家, 在不削弱民族语的同时, 向各民族强制推行族际语和通用语, 使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 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使受教育者接受和理解国家的政治观念, 从而产生维护国家现行政治制度和遵守法律的行为, 形成统一的政治思想意识, 维护和促进国家统一, 政治稳定。 (2) 双语教育的经济功能。在现代国际经济生活中, 语言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构成成分。语言因素既是经济力量影响的对象, 也是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之一。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经济行为要超越地域、国界和文化上的限制, 就更要考虑区域语言生活状况对经济行为的影响, 以排除障碍, 实现语言的经济功能。因此, 熟练的双语能力能够促进作为双语持有者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参与更大范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增加在更大的语言区域范围内的就业率。 (3) 双语教育的文化功能。双语教育的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都是以双语教育的文化功能为基础的。双语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 传递传统文化和现有的社会文化, 提高全社会成员的文化素质;传递多元民族文化; 创造新的文化, 使两种不同语言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相互吸收, 形成第三文化, 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4) 双语教育的社会功能。通过双语教育, 增进全社会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各民族成员之间能够用族际通用语言相互交流, 消除误解, 增进友谊, 广交朋友, 相互学习, 相互帮助, 和谐相处; 并能够帮助少数民族成员更深刻地理解国家政策和法律, 便于接受社会公德教育, 从而才能使少数民族成员在行动上更好地遵守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同时, 双语教育又能满足各民族内部成员之间保持用本民族语言传承文化和交流感情, 维护民族自尊心。 (5) 双语教育的教育功能。很多资料显示, 接受双语教育的人与没有接受双语教育的人相比, 智商一般比较高, 思维更加敏捷。而且通过双语教育, 能够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 从而提高少数民族的综合素质。
双语教育的外部功能和内部功能都不是独立的, 双语教育外部功能的形成和提高依赖于双语教育的内部功能的改善和提高; 双语教育外部功能的变化, 反过来又影响双语教育的内部功能的改变。
双语教育的功能是双语教育的客观属性表现, 具有客体性、客观性和真理性。
二、双语教育的价值
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而改造世界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 这就涉及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问题。从哲学上讲价值是一个反映主体和客体之间意义关系的范畴, 它指的是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功能及其变化相对于主体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言的有用性, 是作为客体的事物对于作为主体的个人、群体、全社会以及国家所具有的某种意义。
双语教育的价值也是双语教育主体和双语教育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双语教育价值主体是指双语教育系统内教育者、受教育者包括个人、各类群体、社会、民族和国家等。双语教育价值客体是指双语教育活动及其功能。双语教育价值主要反映的是作为客体的双语教育活动及其功能属性对作为双语教育价值主体的国家、社会、个人的双语需要的满足与否、促进与否的关系, 主要是由国家、社会、个人对双语和双语教育的需要来决定的。
个人的双语和双文化需要是指教育者、受教育者通过双语教育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受教育者的双语能力和双文化水平。双语教育活动及其功能对个人双语需要的满足即为双语教育的个人价值, 具体表现为受教育者双语能力的形成和双语水平的提高以及双语持有者的双语能力对持有者生活质量、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社会交往、个人发展、学历提升的意义和价值。社会的双语需要应通过具有双语能力和双文化素质的人才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做的贡献, 以及在处理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中所发挥的作用来满足。社会的双语双文化需要, 不能由各种双语教育活动及其内部功能来直接满足。但又离不开双语教育的功能的发挥。任何社会都十分重视双语教育, 其目的是希望通过培育双语双文化的人才, 来满足社会的双语双文化需要, 双语教育活动及其通过双语教育活动培养出的双语人才对于社会双语双文化需要的满足即为双语教育的社会价值。
双语教育活动, 作为培养人的双语能力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尽管要考虑如何满足社会、教育者、受教育者个人发展的双语需要, 但首先应考虑的是如何通过各种条件提高受教育者的双语能力和水平, 满足受教育者的双语学习需要。因为社会环境中个人的和社会的双语需要能否满足, 不是双语教育系统内部主体所能简单给予的, 而是受到社会环境中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所以, 我们必须将双语教育在系统内实现的培养人的双语能力的价值和双语教育通过培养受教育者的双语能力而在双语教育系统之外间接实现的各种社会价值, 严格区分开来, 并研究二者之间内在的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规律。双语教育在系统内直接实现的价值, 是双语教育价值主体通过双语教育活动所带来的双语能力的完善、双语水平的提高以及双语持有者就业机会的增多与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改善等, 即双语教育政策及其活动对受教育者本身带来的利益和价值, 这种价值可以称为双语教育的内在价值或直接价值; 双语教育通过受教育者的活动在双语教育系统之外创造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价值, 可以称为双语教育的外在价值或间接价值, 这种价值能否顺利实现, 不完全受双语教育系统内价值主体的控制, 而是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制约。
三、双语教育价值与功能的区别和联系
( 一) 双语教育功能与双语教育价值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双语教育功能主要反映的是系统与环境, 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 主要由系统和子系统的属性 ( 培养人的双语能力的活动) 来决定。功能具有客观性, 功能不一定能满足主体的需要; 双语教育价值主要反映的是双语教育活动的功能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 主要由社会、个人对双语的需要来决定, 具有鲜明的主体性、为我性, 是双语教育对个人双语需要的满足以及双语教育活动培养的具有双语能力的人才通过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双语需求的满足而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所做的贡献。
功能关系反映双语教育系统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之间, 系统内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客观的因果性联系。价值关系虽然离不开因果联系, 但主要表现为双语教育价值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合目的性关系。双语教育功能关系的改变, 是双语教育系统与双语教育环境相互作用以及双语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系统与环境的变化, 包括双语教育系统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变化, 双语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变化;双语教育价值关系的完善是个人和社会双语需要的满足。所以, 双语教育活动应该是价值主体 (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包括社会、个人) 在其双语需要的驱动下, 用实践能力和机制去改变现存的双语教育功能关系, 使之适应和满足其双语能力发展需要和使用双语的需要, 形成一种新的价值关系的过程。双语教育活动的结果不仅应是合规律性的, 而且应是合目的性的。双语教育作为一种创造价值的活动, 不仅仅是一种因果性活动, 也是一种目的性活动。
( 二) 双语教育功能与双语教育价值既是相互区别, 又是相互联系的, 其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双语教育功能是双语教育价值得以实现的手段。双语教育价值的实现即个人和社会双语需要的满足, 必须通过开展各种双语教育活动, 使双语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所以, 双语教育功能, 作为系统与环境以及系统内诸要素相互作用的客观结果, 是满足社会和个人双语需要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各种双语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 社会和个人的双语需要就无法满足, 双语教育价值也就无法实现。
其次, 双语教育价值是双语教育功能的目的。人们开展各种双语教育活动, 总是为了满足社会和个人的双语需要。在双语教育活动中, 各种双语教育功能的发挥是为了实现某种双语教育价值。离开双语教育价值, 各种功能的存在是无意义的; 离开双语教育价值的引导, 双语教育活动可能导致双语教育工作的低效率或无效。即受教育者参与双语教育活动的动力不足或受教育者习得的语言无用武之地, 不能发挥其功能, 可能废弃, 从而打击受教育者学习双语的积极性, 又浪费了双语教育活动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再次, 双语教育的内部功能和内在价值, 是双语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和对系统内价值主体的需要的满足; 双语教育外部功能和外在价值, 是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都是双语教育活动或受教育者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因此, 双语教育的功能与双语教育的价值是严格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两个概念。双语教育的功能主要反映的是双语教育系统与环境条件, 双语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 主要由双语教育系统和子系统的属性来决定。双语教育的功能具有客观性, 功能不一定能满足主体的需要。如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大山里的同一少数民族群体和个人是不需要双语教育的。双语教育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双语教育价值主体与双语教育价值客体之间的合目的性的关系。实际上, 双语教育的功能是双语教育系统因其要素与结构而产生的一种客观性的结果; 而双语教育价值则是基于这一客观结果, 由双语教育价值客体向价值主体呈现出的主观性的意义。因此, 实施双语教育不要以为由双语教育的功能存在就能自然实现其价值了。双语教育的功能要转化为价值既要以双语教育的功能属性为前提, 又要以双语教育主体需要为取向, 双语教育只有化为双语教育主体的需要, 价值实现才成为可能。并且, 通过依靠一定的客观环境条件, 如经济条件、政策条件、文化环境、地理环境条件等, 双语教育的功能属性了满足主体的需要时, 价值才得以实现, 双语教育活动才成为有效活动。所以, 努力探索双语教育功能转化为价值的有效途径就成为政府、社会、双语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和双语持有者共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教育的功能与价值概说 篇9
关键词:价值多元,价值虚无,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从单一到多元的历史流变
价值标尺作为规定性的存在, 不仅烙印在人们的认知层面, 具体落实到实践层面, 更是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作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价值尺度的转变和位移, 由单一到多元的扩展, 乃是现代化过程当中的一个必然。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 价值多元的趋向和自由秩序的拓展是与市场经济相伴相生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市场交易的扩大和蔓延, 城市作为“市场定居点”的出现, 不仅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 更是为商品经济的全面拓展提供的一个固定化的场所。如果说, 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成了盈利欲的膨胀, 那么可以这么说, 这种膨胀在精神气质层面的外现乃是自由勃发的竞争性的生存状态, 以至于思想层面的价值多元的转变。随着城市文明的崛起, 人身依附关系被解除, 身份等级观念遭冲击, 一种超越传统范围的普遍性的生存比较也就在全社会活跃起来。人们观念层面的价值标尺也随着货币符号对传统血缘和宗法关系的肢解而产生了历史性的流变。
二、价值多元的现实影响
这种价值的多元乃至虚无的现实影响不仅改变着人们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审美情趣, 更深刻的烙印在人们的内在气质和精神血脉里。价值多元对人们的现实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理想信念的缺失
理想, 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是信念;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 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 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 伴随着市场经济秩序在我国的蔓延和拓展, 理性计算和功利谋划作为一种工商型品格在经济贸易的过程中凸显的同时, 更是渗透到社会交往的各个领域。理想信念作为一种目标性的规定在货币化时代的地位可谓是尴尬无奈的, 它远没有符号化的货币来的直接和可衡量。
2. 快乐主义泛滥
在现代生存方式的营造过程中, 以个体生命为依归, 追求感官的快乐与兴奋, 是一个主导性的价值取向。依照戈尔凯郭尔德观点, 这一取向称之为“审美的人生”, 其生活策略是迎合感官需要, 主张及时行乐。从传统宗法和血缘关系中抽离出来的个人, 在虚无笼罩的同时, 难免有一种无所依凭感, 为了填补这一真空地带, 便会不停的去刺激感官功能, 不断去增加感官快感的强度和密度, 然而感官快感瞬间即逝, 需不停去轮番刺激, 当这种感觉如同嚼蜡般无味时, 烦恼便开始了。为了化解烦恼, 寻求心理轻松, 人们便会抛开价值标尺和道德准绳, 采取一种对一切无所谓的不负责任的态度。
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个人社会化的途径之一, 导向功能、保证功能、开发功能、育人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外在集中显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体现, 更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发式。
1.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 发挥导向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 在党的十七大得到进一步强调和阐发的重大时代性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之意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 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使我们党领导人们经过长期实践锻造而成的思想文化成果的精华, 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是全国人们的最珍贵的精神家园, 代表着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
作为党和人民的理论工作者, 更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 在价值多元和思潮并起的现存条件下, 积极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 促使全社会达到一个最大限度的共识,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人们的行为准则, 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 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的现代化。
2. 促进和谐文化的培植, 强化保证功能
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不仅如同清新空气般浸润人们的心灵, 在某种程度上说, 在行为方式层面, 更能够起到一种规则性的约束, 丹尼尔贝尔曾经说过:“文化领域是意义的领域, 是一想象的形式, 通过艺术和仪式, 特别是那些`不可思议事件'的事件来理解世界的努力。”
和谐文化的营造, 不能流于形式, 要植根于人们的内心深处, 尤其是在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条件下, 触及到人们内心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需要理论工作者乃至教育者去进行长时间的大量的工作, 这样才能保证社会和文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
3. 推动教育方式的转变, 深化育人功能
新的历史境遇下, 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一个趋势, 斯密曾经说过:“不同时代, 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 容易造就出生活在其中的大多数人的不同性格。”价值多元乃至虚无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更是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以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 其方式更应该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在满足主体多样性发展的基础上, 应该注重发展与现代传媒相协调的隐性教育方法。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来影响和教化人们的心灵。
4. 激发思维方式的拓展, 挖掘开发功能
所谓开发功能, 是指思想政治教育, 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掘人的内在潜能。开发功能是育人功能的延伸, 也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在价值多元境遇下, 更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以极大的热情和更高的智慧来挖掘开发功能的作用。
首先, 注重促进创新培养与加强影响渗透相结合;其次, 个人兴趣培养与社会规范引导相结合;再次, 个人主观能动性与社会规律性相统一。
任何一个伟大工程的建设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同样,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也不是一朝一夕, 立竿见影的。面对着价值多元下人的生存困境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应该站在一个历史的角度去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发挥其主要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韦伯.经济与社会 (下卷) [M].商务印书馆, 1997.
[2]张凤阳.现代性的谱系[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教育的功能与价值概说】推荐阅读:
美育教育的功能与途径05-25
舞蹈艺术的功能与价值08-23
纪录片的价值与功能07-09
音乐教育特性与功能06-14
社会功能与价值12-25
舞蹈教育的功能06-07
书法教育的功能12-18
教育的社会功能06-09
乡村教育的文化功能07-22
音乐教育的功能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