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

2024-10-30

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共12篇)

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 篇1

这个学期, 我在班里适时开展了“我来当老师”这一活动.“我来当老师”也就是教师与学生互换角色, 学生走上讲台当老师;老师走下讲台当学生.活动进行得很顺利, 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大家知道这是一个什么字吗?”“李老师”指着黑板上的“聪”字说到.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到:“聪, 聪明的聪.”“的确, 耳心并用, 称之为聪.可我认为, 真正的聪明还应多动手.所以, 在下面的这节课里, 希望同学们注意听讲, 开动大脑, 积极思考, 勤动手, 多练习.”

这是我所任课的班级的一名同学在她当“老师”的课堂上的开场白, 它深深吸引了我, 也吸引了每名学生.

这次讲课活动的课题是“二倍角的三角函数”.我首先就这一小节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做了比较详细的说明, 然后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要求.接下来, 就放开手, 给同学们一天的备课时间, 第二天上课时, 就出现了开篇的那一幕.

这个小节共分两个课时, 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很多同学在课堂上俨然就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教学过程中学生安排的活动有提问, 有练习, 有板演;自己讲解时, 有反问加以引导, 有板书突出重点.有的同学查阅了一些参考资料, 或补充一些典型例题, 或提供一些题目让大家思考.同学们精彩的表现让我惊叹于他们丰富的知识,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结束后, 我和同学们在一起交流了这次活动的心得体会.很多同学反映, 让学生自己当老师, 感到很新鲜, 所以听得特别认真.有名同学说:“以前认为教学是一件很轻松的事, 只要老师会解题, 学生跟着就明白了.可现在我不这样想了.我在讲台上, 给出了一道例题的解法, 可同学们并不明白, 我急得直冒汗.后来, 还是高老师补充说明了为什么这样解, 大家才明白了.由此, 我认识到平日自己应当经常总结, 不能就题论题, 否则是做不到举一反三的.再者, 我以后会更加认真的听课, 因为我意识到了老师备一节课的辛劳.”一位没能讲课的同学说;“虽然我没当成老师, 但我也收获很多, 由于老师事先没有指派哪个学生讲, 所以大家都要积极准备.以前, 我特别依赖老师, 遇到不会的问题, 就去问老师.可这次, 我静下心去钻研教材, 才发现自己竟然也具有独自领会教材的能力.”

总结这次活动对同学们的影响,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2.使学生认识到了教材的重要性;

3.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小结能力;

4.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通过讲课, 锻炼了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也使学生的思维条理更加清晰, 逻辑更加严密.对下面这道例题的讲解, 我深有体会:

例已知求sin a+cosα的值.

教师一般会采用如下两种解法:

解法一解方程组求出sinα, cosα的值, 进而求得sinα+cosα.这种解法计算较为繁琐.

此种解法, 借助二倍角公式化弦为切, 虽计算量较小, 但化简过程颇为麻烦.因此, 很多老师干脆要求学生记忆万能公式:

这无疑增加了学生负担.

当我放开手, 让当“老师”的同学讲解这道题目时, 出现了如下两种解法:

此种解法的化简用到了最基本的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 构造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便于求解, 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解之得sinα=4/5, cosα=5/3, 所以sinα+cosα=7/5.

教师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考虑.学生的心智处于快速增长时期, 毕竟还不成熟.对于某些内容理解不透彻、不深刻是很正常的现象;再者, 学生程度存在差异, 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可一概而论.教师必须认识到师生之间的思维差异, 以及生生之间的思维差异.多理解学生, 就不会出现“怎么还不会?”“这么简单, 你都不明白!”“这道题, 我都讲过无数遍了, 还来问!”这些伤害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抱怨.多理解学生, 就能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 就能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轻松的求知环境.

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 篇2

医学理论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互换

中专卫较的医学教育,要求精简明了,注重实践.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对知识的全局把握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通过基础教师和临床教师的`角色互换,理论教师和临床工作者角色互换,既可达到上述目的,而且可改善教学效果,使教师真正成为教育的引导者,促进者和激励者.

作 者:李军 作者单位:运城市卫生学校,山西运城,044000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7)分类号:G645关键词:医学理论教学 教师 角色互换

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 篇3

华东交通大学的教师们在课堂上积极探索“师生角色互换”全新的教学模式。讲完一节课之后,赵同学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一个老师要管好一个班的学生原来这么不容易!”赵同学所在的班级正在进行师生互换角色的课堂教学,赵同学所在小组的讲题是“德与才”。

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角色互换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它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新的挑战,用时髦的话来说,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师生之间的PK。它很早就在欧美国家的学校普遍使用,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深入交流,目前在我国不少高校内也正逐渐兴起。

很多教师在角色互换后,都对师生关系进行了重新的定位。黄冬花老师认为,教师的角色定位应该是多样的,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朋友。她表示,老师坐在台下听学生讲课也是一种学习。

“师生角色互换”究竟有何魅力?学生表示:把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融入课堂,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他们对知识的被动接受也就变为了主动吸收,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也实现了素质教育中以点带面、全面合作型的学习方式。

华东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郑晓芳认为:“师生角色互换”能高度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互助精神,使学生更深刻理解课本的内容,适当开展“角色互换”,对教学、学习都有较大促进。但“角色互换”只适用在某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上,纯理论性和工科性课程就要谨慎使用。

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 篇4

学校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 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就要研究如何教, 学生就要懂得如何学。

有机化学是高职中药制药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教学的目的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基础, 是对职业所需知识体系的一个积累, 为学生将来从事中药制药工作所必需的技术能力提供保证。中药制药专业中有机化学这门课程是以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为主线, 应用有机化学理论, 阐述各类有机物的性质及变化规律, 系统性和逻辑性较强。此门课程的学习是在高中知识基础上的深入学习, 由于教学时数少, 且在多年应试教育下养成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不利于高职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素质的培养。为了达到教学目的, 满足专业对有机化学知识以及学生以后发展的要求, 我们进行了教学研究及教学改革。

在有机化学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互动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多种互动的教学方法, 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在2008级中药制药专业有机化学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对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介绍如下。

1 方法

在学生具备一些基础知识后, 教师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选择某一章节, 由学生提前自学, 上课时任选几名学生作为“教师”, 讲解章节不同部分的内容, 教师与其他学生可随时提问, 对学生不能讲解透彻的地方, 教师补充讲解。在课程结束前, 教师对本次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并进行随堂试卷测试, 评价这种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我们为获得学生真实的想法和意见等信息, 课后进行了不记名问卷调查。

2 结果

2.1 学生喜欢, 积极参与, 调动了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积极性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有93%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好。学生喜欢尝试新鲜事物, 师生角色互换的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积极性, 学生积极争取上讲台讲课的机会, 表现出学生渴望展示自己的一面, 激发了学生的潜能, 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式使课堂气氛活跃, 增加了自己的学习兴趣, 能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印象。

课后有部分学生主动表达了想学好有机化学的愿望, 请教教师如何学好, 渴望得到教师的鼓励, 以增强学好该门课程的信心。

2.2 能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提高自学能力

学生原来以为“会了”的内容, 当站到讲台上讲解时却模棱两可, 发现自己学的不到位。讲课学生暴露出的问题, 也是听课学生常常犯的毛病, 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 反思自学不透彻的原因, 对以后的学习是一个提高。

通过师生角色互换, 学生不仅学到了本课程要求掌握的知识,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而且掌握了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 具备了自学能力, 为以后继续深造或职业岗位的变动提供了能力支持。认为此种教学方式能提高自学能力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总人数的86%。

2.3 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建立了平等、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

通过师生角色互换, 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 增强了师生间的交流。学生体会到教师要讲好每一节课的辛苦, 在后面的教学中会更尊重教师的劳动;通过学生讲课, 教师了解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与不足之处, 明确了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使教学有的放矢, 提高了教学效果。

2.4 锻炼了学生的表达与沟通能力

在当今社会, 人与人的交流日益增多, 从就业及适应时代发展的层面上讲, 提高大学生表达与沟通的能力十分重要, 其也是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与能力。以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学模式, 使现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足。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可以促进学生就业与日后开展工作。教师应该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在讲课过程中不断琢磨怎样由“能讲”变成“会讲”, 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3 存在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互换的教学方式不是对所有的学生都适合, 有些懒惰或基础较差的学生不能提前自学, 影响了教学效果, 课后测试没有合格的学生大都是没有提前自学的。

角色互换作文 篇5

在母亲节的前一天晚上,我跟妈妈说:“妈妈,明天我们两个的角色互换一下吧?”妈妈说:“好啊,不过明天你前往不要累趴下哦!”我笑着说:“不会这么累吧!”妈妈又说:“那可不一定哦!”于是,妈妈对我笑了笑就回房睡觉了,我也回了房。

母亲节那天的早上,我刚刚起床,不一会儿女儿也起床了。我走过去对女儿说:“女儿,快刷牙洗脸吧。”女儿听后马上就去刷牙了。我去厨房里把饭盛好,等女儿来了一起吃,当我们吃完饭后,我又刷了锅。刷完过后,又要去帮女儿洗衣服,女儿的衣服挺多的,从七点多一直洗到了九点多。不光是这样,洗完后还要上楼包饺子。我把饺子皮杆好,杆好后,还要自己一个人去包。包完后,又要把包好的饺子往锅里下,等饺子下好了,女儿也饿了。吃完饭后,我又刷了锅,并且还把家里打扫了一遍。而女儿呢,自己一个人坐在那里看电视,好像舒服极了!

唉,这一上午,把我累得躺在床上都不想动了。我想:原来做妈妈这么累啊,我现在只是做了一个上午的妈妈,而妈妈每天要做上一天,那到底有多累啊!妈妈为我这么辛苦的劳累着,今天我一定要让他轻松一下,让她过一个快乐的母亲节,好好的称现在报答一下妈妈!

今后,在妈妈上班的时候,我会帮她打理家务,减轻她的压力;有时还要在她下班的时候,帮她按摩按摩,让她把工作的事,全部抛在脑后,没有工作的烦恼,在我的按摩下,悄悄的入睡。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角色互换 篇6

所谓角色互换,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时有意识地把自己的位置换到对方的位置,或者把对方的位置换到自己的位置来思考。角色互换包含两层意思:它既可以是心理上的换位,也可以是课堂教学中角色的换位。教学双方,由于生活阅历、思想认识、文化水平及所处的角色位置不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比较大的差异,因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接受程度也有比较大的悬殊,导致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出现障碍。时间长了,老师们就会发牢骚:“这个问题我已经讲了很多次了,怎么还要出错!”学生也常常陷入“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怪圈之中。

要走出怪圈,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就必须进行互换。角色互换的方式有如下几种。

一、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指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设施和一切教学手段都应该为学生的“学”而服务。在课堂教学中,又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我认为教师在备课时,不要只想到“重点”、“难点”,更不要凭空想象按照自己的思路想法去备课,而应该稚化自己的思维,以学生的眼光去审视将要学习的内容,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愿,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错,想学生所乐,想学生所能及。关注学生的易错点、易混点和关键点。少说“应该这样做”,多考虑“为什么要这样想”,“为什么会想到这方面”。通过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组织的课堂教学,学生就会有一种亲切感,也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不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解释问题,老师越是讲得头头是道,学生越是听得头昏脑涨。

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只有将“备教材”、“备学生”、“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三者结合起来,才能确保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地位。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一)查看“预习问题本”。在要求学生预习的同时,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想法或者问题集中在“预习问题本”上,然后由老师在备课时将这些问题分类,使教师的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师生共同备课。预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事先请几名不同层次的学生一起预习,在共同探讨中,教师了解学生的难点所在,了解学生的差异所在,课堂上就能灵活地组织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

(三)教学设计尽可能生活化。教师在备课处理教材时,要尽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从学生生活中寻找与所学知识的联系,使教学设计尽可能贴近学生,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

二、课堂教学中师生主体角色的互动发展

教师对学生的发展负有指导、启发、促进的责任。也就是平时所说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结果是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而“移情体验是教师主导要求内化成学生主体意识,并转化成学生主体作用的催化剂或机制”。而这种“引导”与“体验”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角色的此消彼长的动态变化过程。在一堂课或一个问题的开始,教师的“导”就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角色,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是激发学习、引导学习、教会学习,激活学生的思维。接下来教学的主体角色应转换成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学习。让他们亲身“体验”学习和思考。只有通过这种教学主体的角色互换,才能把知识和能力内化成学生素质。这种角色互换不能简单地把两个角色互相剥离成教师上半场、学生下半场;也不能认为教师唱独角戏讲授完课,学生做课堂练习就是角色互换;或者认为只要出现老师问,学生答的气氛热烈的场面就是角色互换。这些都是对角色互换的片面、歪曲的理解。课堂教学中主体角色互换是一种互动的变换,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发展。二者没有明显的界限。师生双方完全是在一种平等、和谐之中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的互动,从而实现教师的“引导”过渡到学生的“领悟”,发展到学生的“内化”这种螺旋式上升的角色互换。

因此,学生主体的体现,不在于课堂上是“以讲解为主”还是“以练习为主”,而首先在于教师的讲解要“顺应学生的思维”,做到心中有学生。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练习的互动,暴露学生的思维探索过程,进而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最终达到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

三、让学生也来当“老师”

现实生活中,由于受“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普遍形成一种依赖思想,认为听得专心、记得认真、背得仔细就是学习努力,这其实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学生的大脑还处于一种休眠状态,时间长了,就会出现“能听懂课、不会解题”或者“只能做曾经做过的类型题”。其原因依然是缺少思维的内化,这时我们可以在恰当的时候让学生也来过一把“教师瘾”:让学生出题考老师;学生互相批改作业;学生出单元测试卷;简单的题让学生在黑板上给大家讲解等等。让学生心理上换位到教师角色上,这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改变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师是高于学生,教师也认为“我的地盘听我的”,学生与教师之间总是存在着一道鸿沟,很难达到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师生这种角色的互换,能使学生感受到师生地位的平等,关系的和谐,“亲其师,而信其道”,使教学的三维目标能顺利地实现。

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 篇7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互换角色,自主学习能力

笔者在连续四年的高三数学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数学教学活动一直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久而久之必将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限制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也是收效甚微。因此,笔者从备课、授课、命题及阅卷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与实践,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师生互换角色。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被解放出来,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也得以缓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乐学,教师乐教,构建了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效果显著。本文主要针对师生互换角色模式在高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并结合自身的高三教学实践,谈了一些自己的尝试与体会。

一、学生备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长期一味地教师备课,会出现以下问题:重教法轻学法,教师备课往往更关注教学方法,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的知识停靠点、学习的兴趣点和知识盲点很少涉及;忽略了“教数学是为学数学服务”的教学理念。重经验轻创新,教师备课往往更注重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却很少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

针对以上问题,在高三数学教学中,笔者每周安排一至两节试卷讲评课(或作业讲评课)让学生讲,讲课之前,学生要进行充分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备课,才能呈现精彩的课堂。一般来说,一张试卷由4~5 个学生讲评,每个人在讲评之前需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学生对于试卷讲评课的备课工作,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方法。具体如下:

备表格:在试卷(或作业)讲评之前设计表格,见表1:

备同学:在试卷讲评之前,设计好提问的问题与被提问的对象,做到有的放矢。

备作业:针对此次考试(或作业)设计出相应的课后作业,作业的针对性要强,作业的有效性要得到保证,要能达到复习巩固相关知识的目的,作业的设计目标是解决此次考试(或作业)中学生所暴露的问题,提升教学效果。

二、学生授课,成就精彩数学课堂

在教学活动中,长期一味地教师授课,会出现以下问题:课堂单调乏味,课堂效率较低,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碍了师生创造力的发展,不利于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针对以上问题,在高三复习过程中,笔者尽可能一周安排1~2 次机会将三尺讲台留给学生,让学生上两节作业或试卷讲评课。有时是两个班级在不同的教室同时进行讲评:第一节课教师坐在甲班教室里,并从甲班选派一名学生参加乙班的讲评课,第二节课教师坐到乙班教室里,并从乙班选派一名学生参加甲班的讲评课。有时是两个班合并在一个大教室里进行集体讲评:第一节课由甲班学生讲评,第二节课由乙班学生讲评。形式灵活多样,不呆板单调。

授课学生需进行充分准备,要将数学题中所蕴含的知识点讲述清楚,同时要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于讲授过程中,在课堂上重点解决三个“什么”: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授课学生不唯一,不局限于某一类学生,人人皆可参与。一节课可由几名学生合作完成,每个人领到不同的任务,有时根据需要同一个学生针对同一个问题要在两个班各讲解一次,其目的是让授课学生能针对不同的听课对象作出应变,锻炼其应变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听课学生在课堂上可提问授课学生,也可抛出问题引发全班学生讨论,听课学生可以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案,每个人在课堂上均可畅所欲言,一节数学课其实就是一次“数学头脑风暴”,触动学生主动建构的激情和灵感。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提问,回答问题,参与讨论,与学生地位平等。同时,教师负责记录好每一位授课学生的优势与不足,以便在学生授课结束时,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与补充,并适时给予授课学生一定的肯定与鼓励,增强其自信心。

下面笔者以一堂试卷讲评课的课堂教学为例,谈谈具体的实施过程与效果。学生甲分到的任务之一是讲解2014 年徐汇区二模卷的第18 题(理)(即选择题最后一题)

题目:设圆O1和圆O2是两个相离的定圆,动圆P与这两个定圆都相切,则圆P的圆心轨迹可能是 ①两条双曲线;②一条双曲线和一条直线;③一条双曲线和一个椭圆.以上命题正确的是()

A.①③B.②③C.①②D.①②③

学生甲先表现得有些不自信,说:“老师,我不一定能讲得非常到位,有些地方我感觉还是有问题。”笔者对他说:“没关系的,你能讲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这一题本来难度就很高。”

学生甲在甲班讲时,对于圆O1和圆O2的半径相等的情况,只讨论得到P的轨迹是一条直线和一条双曲线的一支。对于圆O1和圆O2的半径不等的情况, 只讨论得到P的轨迹是一条双曲线的一支与另一条双曲线的一支。

学生甲据此讨论选择C,显然,学生甲将一条双曲线错误地理解成了双曲线的一支。在学生甲讲解时,笔者并没有点破这个错误,希望再给他一个机会,自己发现这个问题。

学生甲讲完后,学生乙问道:“如果两个定圆O1,O2,一个圆在另一个圆的里面,动圆P与这两个定圆都相切,那么圆P的圆心轨迹又可能是什么呢?这种情况在本题中也应该讨论,你漏讨论了。”

学生丙对学生乙说:“你审题不清,本题的前提条件是两定圆相离,一个圆在另一个圆的里面是内含而不是相离。”

学生乙说:“噢,我以为两圆是离开的就是相离呢。”逗得大家都笑了。

从学生乙提出的问题,可以看出这个学生对两圆相离的条件不清楚,误将两圆内含当成了相离。因此,笔者对学生甲说:“你帮大家复习一下两圆的5 种位置关系吧。”于是学生甲在甲班将两圆的5 种位置关系及条件讲了一遍,帮助甲班学生复习巩固了相关知识点。

这时学生乙又说道:“好,现在我对两圆的位置关系清楚了。我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两个定圆O1,O2内含,动圆P与这两个定圆都相切,那么圆P的圆心轨迹又是什么呢?”

学生乙虽然对概念不清,但能提出这个问题实在是太棒了,这就是这个题目的外延,这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表现。对此,教师应予以充分的肯定与鼓励,笔者对学生乙说道:“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太棒了,是非常有价值的,你已经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了,能够由两圆相离想到两圆内含,具备了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学生乙的带动下,全班气氛热烈起来,学生们陆续提出了以下问题:

问题1,如果两个定圆O1,O2内含,动圆P与这两个定圆都相切,那么圆P的圆心轨迹是什么?

问题2,如果两个定圆O1,O2外切,动圆P与这两个定圆都相切,那么圆P的圆心轨迹是什么?

问题3,如果两个定圆O1,O2相交,动圆P与这两个定圆都相切,那么圆P的圆心轨迹是什么?

问题4,如果两个定圆O1,O2内切,动圆P与这两个定圆都相切,那么圆P的圆心轨迹是什么?

由于时间关系,学生提出的这四个问题作为当天的作业,课后探究这四个问题的答案,学生们积极性很高。

此时,甲班的讲评结束了,对于学生甲讲解的漏洞笔者并未点出,而是让学生甲到乙班再把这个问题讲一下。

在乙班讲解时,有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一条双曲线该如何理解?是指双曲线两支还是一支?这时学生甲说“:老师,我刚才好像讲错了,由此看来,一条双曲线应该理解为双曲线的两支。”

于是,学生甲就在乙班将此问题完整无误地讲好了,通过两遍讲解,他自己发现了问题,并解决了问题。之后,又到甲班进行了更正与补充。

通过这个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可以看出:师生互换角色,学生授课,可以让数学课堂频现亮点。学生全面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学生命题,享受数学学习乐趣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一般是教师命题,学生答题。但这种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求了,也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学生考教师命的题一般比较紧张,心理压力大,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教师命题有时不能切合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和兴趣爱好。一味教师命题,学生便会丧失自我量身、互相学习的机会。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高三复习时,大胆尝试让学生自己命题的做法。具体做了如下一些尝试:

1.在高三复习过程中,让每个学生提一个数学问题,之后将这些数学问题互相交换,每个人领到的是别人所提的问题。每个学生针对别人所提的问题进行命题,要求所命的数学题能解决提问者所提的问题。命好的题交到提问者手中,由提问者解答,解答完毕后,提问者与命题者共同讨论问题。这样每个学生将以提问者与命题者的身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两次。以下是一个活动案例:

提问者:学生甲。

问题:二项式定理该如何正向使用与逆向使用?

命题者:学生乙。

命题1,(x+a)7的展开式中x4系数为-280,则a=____

命题2,的展开式中的常数项为_____

命题3,除以5的余数是_____

学生甲解答:

命题1,含x4的项为

命题2,常数项为

命题3,不会

之后由甲与乙共同讨论,学生乙的命题意图旨在解决甲所提的问题。命题1 与2 体现的是二项式定理的正向使用。命题3 体现的是二项式定理的逆向使用。从学生甲的解答可以看出,该生对二项式定理的逆向使用还存有一定问题。学生乙针对命题3 对学生甲进行了讲解,得到除以5 的余数为3,之后两人又进行了一番讨论。

两位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兴致很高,互相学习,展示自我,共同提高。教师通过学生的提问、命题、解答与讨论,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给教师的下一步教育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参考。

2. 每隔一个月要求学生自主命题编制试卷,学生要根据考试纲要规定的考试范围、考试题型来命题,难易度、分值比例、时间、题量要与上海高考的实际相符。编制的试卷以电子稿上交,可以一人独立命题,也可以几人合作,要注明命题人,并附上标准答案与评分标准。学生将制好的试卷上交后,笔者对试卷进行审核,挑选质量较高的试卷印发给全班学生考试。笔者对优秀的试卷予以点评与表扬,并将点评张贴于教室。如果学生能够编制出一份像模像样的试卷,其教学的效果要远远胜过他们做几份甚至于更多的试卷。

四、学生阅卷,体会数学阅卷细节

在高三的数学测验中,传统教师阅卷的做法会出现以下问题:测验结果不能第一时间反馈给学生。学生不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学生的得分能力不能得到明显提升。学生无法体会到教师阅卷的艰辛。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打破了传统的单纯由教师阅卷的做法,每周的数学测验卷由学生集体阅卷(两个班交换评阅),每个学生均可随机领到一张试卷,在试卷指定的位置署上阅卷者的姓名,在阅卷过程中,笔者提供参考答案和评分细则并教会学生掌握阅卷的基本要求,如小题的扣分,错误的标记和总分的书写等。经过多年高三数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笔者发现:师生互换角色,学生集体阅卷,能改变高三数学复习课“高能耗,低效率”的现状,能使学生高考数学成绩得到明显提升。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能第一时间无误差地统计出每一题的得分情况,方便教师有的放矢地讲评试卷并进行教后反思。在统计每题的错误人数时,要求所批试卷答错的阅卷者举手,由于所批试卷并非是自己的试卷,所以学生都能客观如实地举手。

2.学生在阅卷过程中,能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由于每一次都是随机领试卷,所以每次批阅的可能是不同学生的试卷,这样有利于学生博采众长,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

3.有助于提升学生答题的规范性和学生考试的得分能力。在评阅试卷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问如下一些问题:求函数的解析式“”不写能算对吗?求数列的通项公式“”不写算对吗?数列的通项公式中“”不写算对吗?求反函数的解析式定义域不写算对吗?立体几何有关面积与体积的计算,单位漏写算对吗?三角中“”不写扣几分?应用题没有答扣几分?解析几何中斜率不存在的直线漏讨论扣几分?区间的开闭写错扣几分?数列的求和公比为1 的情况不讨论扣几分?学生的这些看似七嘴八舌的提问,其实是非常有价值的,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情况的真实反馈,正是学习中所暴露的问题。教师在给出评判标准时,阅卷的学生印象深刻也能引以为戒。

4.有利于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在阅卷过程中,能够体会到老师阅卷的辛苦,能够平等地与老师对话、交流,学生从被动地被人评阅到主动地评阅别人,能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

5.能使测验结果第一时间揭晓,满足了学生急于获知考试结果的欲望。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在备课、授课、命题和阅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师生互换角色,那么数学课堂将是精彩的、有效的、充满激情的。一方面,师生互换角色教学模式让学生全面参与教学活动,突出了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与释放,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数学学习的自信心,点燃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另一方面,师生互换角色教学模式让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解放出来,让教师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到了精彩的数学课堂,体会到了教学的成就感,见证了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杨秀.课堂因你而精彩[J].吉林教育,2011,(07).

[2]王琨.探究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效率[J].卫生职业教育,2006,(22).

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 篇8

从传统的观念来说, 学生始终处于坐的角色, 倾听老师讲课并跟着老师的思维转的角色;即使少数学生有自己的解题方法, 亦没有及时发表供大家商讨的机会。要让学生思维广、有创新, 必须让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 从怕学数学变为乐学数学, 就必须改变传统一站与全班坐的教学模式。我认为数学课应让师生换换位, 让学生在课堂中, 多思考、多动手、多讲叙、多评论, 教师只要做好组织、引导, 并作为学生一员与他们合作讨论, 我把这一教法简称为“换位法”。

(一) 创设情境

学习动机是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活动的基础, 数学兴趣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探索数学问题的倾向性。我们的教学设计要充分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现实的、有趣的数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初中数学第一册·第一节内容“1.1节正数与负数”, 我就仿照师大出版的七年级上册“数怎么不够用了”的图示:

1、教师操作多媒体, 出示全国各城市天气预报表, 提出问题:在这张天气预报上你有不认识的数吗?你知道这些数的含义吗?

2、带学生观察高山与盆地的海拔示意图。问:“-155”表示什么?

3、出示一张试卷, 老师批阅“-5”是什么意思?

4、这种带“-”号的数你在其他地方见过吗?

(二) 设疑自学

如何设疑?教师要充分挖掘本堂课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设置问题既要突出重点难点, 又要有阶梯性, 附合“跳一跳, 能摘到”的原则。力求在课堂中牢牢吸引住各个层次学生的注意力。仍以“正数与负数”为例:引课后让学生带着疑问自学, 设问的问题:

1、什么是正数与负数?

2、什么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判断?

通过设问,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严谨答题的习惯。

设问的使用, 需要注意的问题:

(1) 要选择关键所在, 并非每处设疑, 一节课若“四处设岗”, 必然穷于应付, 有可能冲淡了一节课的重点。

(2) 要精心设计“设疑”问题, 应使问题具有令人信疑参半的迷惑性, 与十分浓厚的吸引力, 让学生一见问题便跃跃欲试, 兴趣盎然。

(三) 自演自评

前一环节设疑自学讨论, 只能让学生对知识是有一个初步了解, 在落实设疑后, 务必进入第三阶段即“自演自评”阶段, 对设问的典型题目, 按难易程度, 有目的地让相应层次 (中下生) 同学在黑板上演示, 体验做题当中思维的周密程度如何。演示完成, 立即进入自评环节, 对演示的结果作出评议、分析, 说出看法, 对的加以确认, 错的错在何处。先鼓励后进生或中等生发言, 如有不妥之处, 可以让其他学生进行分析、纠正, 让大家都有锻炼的机会。同时给学生创造表现才华的天地, 鼓励学生争当“小老师”, 这样也正符合了中学生好胜心强, 喜欢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己这一特点。

二、“换位法”教学的意义

运用“换位法”不仅顺应了《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观念思想, 而且还克服解决了传统教学的几个问题。

(一) 这种教学模式程序符合构建主义数学观

过去我们总认为教师讲的越细、越多, 学生学得就越好, 认为“抱着走”总比他们自己走要快、要稳。但是我们没想到, 这样做学生只会张着嘴巴接, 而不会明着眼睛找。

构建主义认为学生学习是以自身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构建活动。换位法”正是建立在学生各自不同层次水平之上的, 谈出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理解, 使新的数学材料在学生头脑中产生特定意义。

(二) “换位法”从根本上达到了课程目标---学会学习。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只有教会了学生知道如何学习, 教师才算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学生掌握了学习的真谛。“换位法”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学, 让他们掌握了如何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教师也可以在这种方法中学到各种不同的教学思路, 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 即教师也在教学中学会了如何教。

(三) “换位法”让师生走出若干围城

运用“换位法”进行教学, 就让每个学生都有站起来当“小老师”的机会, 在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 也满足了学生角色换位的心理, 老师的神秘感远走了, 师生间的关系也自然而然地融洽了、民主了。

后进生问题作为老大难问题, 在“换位法”中却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传统教学中, 后进生处于边缘地位, 不受重视, 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而现在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后进生都得到充分的肯定和鼓舞。“换位法”能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能力, 变“怕学”为“乐学”。

由此可见, “换位法”的运用, 使课堂教学开始面向全体学生, 最终改变了“只为少数人教学”的现象, 达到让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目标。

摘要:新课程标准认为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学会学习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 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标。“换位法”教学能做到这两点, “换位法”教学包括创设环境, 设疑自学, 自演自评, 点拨释疑。

“角色互换”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9

所谓“角色互换”,就是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让学生走上讲台,变学为“教”,从“教”中学。具体地说,就是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分期分批地组织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利用部分课堂教学时间把教师指定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传授给本班同学。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角色互换”,是一种有趣、有益的教法尝试。

二、“角色互换”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1.教学目标的确定及教学任务的分配。在教学环节中,教师“扮演”的是主导的角色。首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及区别;了解中西方文化对人口的不同影响;理解古今中国文化对人口的不同影响,并理解这种变化的原因所在;提升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其次是分配学习任务:根据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因素,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提出教学要求及任务需求;再次由学生自愿报名,确定“换位”的具体人选。

2.学生根据教学任务自主学习与创造。这一教学环节由学生主导。根据教师布置的教学内容搜集资料,多方位、多渠道自主学习,而此时教师的责任则是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如在何处可以找到相关资料,如何收集、整理、评价资料等),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学生在自由活动中探求知识,还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分工明确,负责查找资料的同学认真负责,负责展示的同学条理清晰,将中外的婚育习俗、宗教影响、政策变化等方面阐述得面面俱到,学生们积极性很高,这个过程让他们掌握到知识,也让他们开始深刻地思考问题。如中外人口文化为何存在差异、影响我国古今人口政策的因素是什么等等,针对这样的问题,如要得到答案则必须要从广度和深度两个层面思考,同时也要善于总结过去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框架。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这种学习的方法,那么就实现了我试验的初衷,因此,这次课堂的演示是成功的。

3.课堂成果展示。由以上小组派出代表,分别展示各个小组的讨论结果,然后教师做简要分析,使学生有了明确的认识。这样可使课堂组织得相当有序,互动效果相当明显。尤其是学生由人口问题联系到生育观上时,想到父母为了养育和教育好自己所付出的辛苦,把大好时光都奉献给了自己,很有教育意义。每个小组的总结各不相同,但在总结过程中,学生们不但要查询很多资料,而且还要相互配合,形成完整的学习集体,上台展示时更能锻炼自己,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完全符合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三、“角色互换”教学模式经验总结

经过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尝试,结果证明“角色互换”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是可行的,它的好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破除思维定势,开发学生智力,消除传统教学方法中单向思维的弊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避免学生上课精神不集中;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钻研精神。由于学生要将自己准备的知识讲授给他人,所以不得不努力钻研教材和博览群书,反复揣摩钻研教材,从而做到融会贯通,克服传统教学方法中学生学习局限于教师所讲述的重点,所学知识不系统的不足;三是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才、应变能力和胆量。

四、注意事项

一是应事先做好思想动员工作,将要求告知每位学生,使大家能大胆积极参与、主动配合,注意控制教学时间和教学秩序,以支持整个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二是这种教学模式并不能频繁使用,应该谨慎选择课程内容而进行;三是要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给他们提出自己见解的机会,教他们勇于向权威和传统认识挑战,通过让学生换位做主讲者,学生就有了极大的好奇心和尝试心理,也满足了他们的求异心理,教师在这时给予适当的引导,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是解释问题时要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探讨,正确地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为学生营造民主的学习气氛,切忌主观武断。

从尝试的过程来看,学生的参与度很高,主要原因是主讲者是学生,而学生之间相互了解,没有界限,课堂环境很轻松。同时学生间还能够互帮互学,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老师则真正成为了引导者。

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 篇10

那么, 教师如何在教学中真正扮演好“教”与“学”的双重角色?作为教师, 我们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运用、体现心理换位能力呢?

一、想学生所想所思, 科学处理教材, 安排内容

课堂教学中, 由于主客观的原因, 学生往往不能够显现他自己的想法, 这就要求教师能从学生的角度来预料自己教学中学生会怎么想, 实现相互间沟通, 及时点化、引导, 取得良好效果。

二、析学生所疑所难, 采取有效的教学对策

学生的疑难往往就是教学的疑难, 学生的疑难若不能及时消除, 必将造成他们心理上的不和谐, 成为学习的障碍。而学生之疑难, 只有教师“将心比心”深入学生角色, 成为学生的化身, 方能体查学生所难并认识其形成的原因, 从而寻求相应的有效对策, 解除其疑难。

例如, 初中地理讲到只有热带才有阳光直射时, 学生会感到疑难:我们这虽然地处北温带, 但夏日的中午阳光火辣辣烫人, 不也有阳光直射吗?问题的关键是, 学生对地理上的阳光直射没有正确认识。我们一开始便告诉学生太阳高度角必须是90°才能算阳光直射, 从而释除学生的疑惑。

三、想学生所错, 在适当干扰中进行强化训练

心理学实验表明, 给大脑输送信息的反差, 实际上增强了外界信息对人脑的刺激, 有利于增强情感体验。那种无差错的正面灌输, 时间一长, 学生会感到平淡无奇, 产生依赖心理, 不可能产生深刻印象。教师便置身于学生位置, 想学生所错, 并放置于学生面前, 制造思维冲突, 迫使学生去比较、澄清, 以激发学生思维。例如, 有关东、西两半球的分界线, 我们可用东经20°和西经160°组成经线圈干扰, 以强化学生对西经20°和东经160°组成的经线圈理解和记忆。

四、投学生所好, 创设优良情境, 提高效率

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 篇11

【关键词】地理信息科学 数字地球 角色互换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201-02

一、《数字地球》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

地理信息科学(GIS)是一门交叉学科,具有较高的技术性和实践性,已在城市规划管理、交通运输、测绘、环保、农业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3]。新疆农业大学GIS本科专业开设于2007年,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30余门,其中,《数字地球》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安排在该专业本科四年级上学期。

数字地球技术系统是由获取数据的遥感、遥测、计算机技术系统和传输数据的互联网、万维网以及处理、存储、分析数据的地理信息系统等三大系统组成[4]。该课程涉及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地学等多个领域,涵盖了GIS、RS、GPS、通信、互联网、虚拟现实和数据库系统等多种技术,其应用的许多理论、技术和方法还在不断地完善。该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对于数字地球的创建过程、应用思路及涉及到的技术方法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并拓展学生的视野,为日后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扩大就业的广度。

以往的课程教学安排基本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教材时效性不强,授课多集中在对概念、理论的阐述或对传统应用案例的讲解,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此外,四年级学生面临毕业设计、就业等事物,精力难免分散,对课程的关注度较低。

二、角色互换模式

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5]。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估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些调整,提出了“角色互换教学模式”。

1.教学材料、内容设置调整

目前,市面上数字地球的教材以承继成、郭华东等编著的《数字地球导论》(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和冯学智、都金康等编著的《数字地球导论》(北京:商务印刷馆,2004)为代表,各教材大纲相近,内容详略有所偏重。本课程选择冯学智等编著的《数字地球导论》作为基础教材,同时推荐其它多部参考书。但由于该课程涉及的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空间信息技术等领域更新较快,仅从教材中难以让学生接触到领域前沿。因此,推荐并要求学生借助校园数字图书馆,在文献数据库内(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等)查阅国内外最新的、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并鼓励有能力的学生查阅英文文献。这样,使学生在巩固书本知识的同时能够了解到本课程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拓展科学视野和扩大就业面的目的。

课程共计34学时,内容包括“数字地球”的概念与组成、相关理论技术及地球信息的描述与表达、获取与采集、存储与管理、传输与共享、分析与建模、创建与应用等。其中大部分内容学生在大一至大三已学习或接触过,可以看作是对专业知识的一次系统性梳理,同时让学生了解其在全球、区域等宏观尺度上的框架及应用。传统教学方法,均由教师进行课堂讲授,期末学生以提交报告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该模式没有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没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教学效果有待提高。针对此问题,我们对教学方式进行了调整,重新分配了课时,共计拿出10-15个学时进行教学角色互换模式的探索。

2.学生讲、学生问、教师评

由于总课时有限,根据班级人数将学生按2-3人分组,各组在“数字地球”的大范围内自主选题,课下查阅资料、制作PPT、撰写专题报。选题时,引导学生尽量避开教材已出现过的基本性的概念、通识性的方法和普及性的应用等内容,尽量选择与主题相关的、最新、最热的前沿领域作为题目。每节课预留30分钟时间,学生走上讲台,用10-15分钟讲解一个专题报告,余下的15-20分钟由其他学生和老师提问、点评。此过程模拟本科毕业答辩流程,台上学生讲完后,台下学生提问,台上回答,一问一答,有问有答。听的同学要边听边想,从报告内容、表达方式、汇报效果等方面提出问题和建议。这种学生之间的互相展示、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确保学生能够认真准备、认真聆听、认真思考、认真总结。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也扮演听众的角色,对台上和台下学生的讲解和问答能力均进行评估,并计入平时成绩,最后对整场报告进行点评。

3.考核评价方法多元化

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了解其在全球尺度各领域的应用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因此以往仅写一篇期末的考核方式显得有些片面,学生有时为了应付可能会利用网络资源随意攒出一篇文章。这将无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考核,不能正确评估教学效果。鉴于此,我们对考核方式进行了调整,即学生总成绩由以下几部分构成:PPT报告(占30%)、课堂提问(占20%)、期末专题报告(占30%)和考勤及课堂纪律占(20%)。为了防止小组中个别学生偷懒、不参与的现象,制定了如下规则:①每组的2-3名学生,课堂随机确定汇报人,如选中的第一汇报人因不熟悉内容或其它原因无法汇报,则该组的评价起评分从1.0降为0.8,以此类推。这样可以确保在课下收集整理资料、准备汇报内容时,每位组员都能积极参与,学生不会因为自己的不努力影响同组其他同学的成绩。②问答环节中,台下同学的问题是针对整个小组,而不是汇报人个人,因此组内的同学都必须认真准备,积极作答。③最终的PPT报告成绩评定是以小组为单位给出,因此每位组员会尽力表现,不想自己成为小组的短板,拉低整体成绩,进而主动学习。endprint

三、实施效果及阶段性总结

经过多轮的教学实践,该方法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热情,提高了学习效率。该模式将新颖的专业知识引入课堂,所有学生,包括教师,都是受益者。从该模式的实施结果看,学生基本按照要求选择了数字地球领域的前沿热点,每堂课都有新概念、新知识,学生准备认真、充分,问答环节总体运转良好。学生结合自身兴趣,自主选择了专业前沿领域,如“无人机在对地观测中的应用”、“谷歌眼镜的结构及运用”、“图形技术的发展及其与GIS、虚拟现实的结合”、“3S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分析”等等。学生基本了解了专业汇报的流程及要点,掌握了幻灯片制作与展示的技术,锻炼了面向听众讲述的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教师在本模式中教师的点评内容包括专题报告的内容、形式和效果等部分。多组学生报告完后,教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做出提示,避免在毕业答辩中重复犯错。目前,学生总结出一些易犯的共性错误和不足:

(1)题目与内容不符

主要表现为“题目大、内容小”和“题目小、内容大”两方面,这也是毕业论文中学生常出现的问题之一。

(2)内容过于简单、缺乏逻辑性

部分小组准备内容较少,没有充分利用给定的时间,个别小组3-5分钟就结束报告,对所讲内容仅停留在概念上,较为浅显。

(3)PPT制作水平有待提高

前几组报告中暴露出的问题较多,如PPT背景过于花哨,与文字混为一体;字体、字号等格式不规范;大段的文字较多,图片、表格较少;过度地运用动态效果;等等。

(4)语言表达能力不足

个别学生汇报时,声音较小,语速过快,整个过程眼睛基本不离开屏幕,缺少与台下同学的互动,汇报效果大打折扣。还有学生面对提问环节显得准备不足,缺少回答技巧和应对措施。

问题的暴露有助于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通过教师及时的指出问题,学生会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包括毕业论文撰写)中尽量避免。此外,学生经过该模式的锻炼,培养了较好的团队协作意识。从选题到汇报,各组成员均需共同商议,协作完成,学会了如何分工、如何集成,如何表达和展示,学生对该教学模式表现出较高的热情。

四、结语

数字地球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程的,我们对课程内容、授课方式和考核体系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调整,并将角色互换教学模式引入到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模式是对课堂实践教学的一次有益探索,今后,需要教师进一步改进和创新实践教学思路与模式,深入思考教与学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朱磊.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五位一体”实践教学系统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2,31:167-169.

[2]朱磊.浅析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2014,4:154-155.

[3]宋超智.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与产业园建设[J].地理信息世界,2013,20(1):14-17.

[4]徐健.基于数字地球技术的地理研究性学习模式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23:184-185.

角色互换,给老师上堂课 篇12

那么我们如何能让学生在心底里牢记这些知识点呢?正如上面所说,一遍接一遍地讲并不一定能起到效果。而测验则是我们惯用的办法,“吃一堑,长一智”,在测验丢分的地方,学生才会牢记它,然而这种做法就像是亡羊补牢,我们要不断地填补缺口。如果补得好,在高考来临之前,我们还能拴住一些“羊”;如果补得不好,将失去所有的“羊”。与其这样修修补补,为什么不想办法在开始就筑起一道坚固的“牢”呢?就算还有缺口,在这道“牢”的基础上修补起来也要容易得多。而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也许是筑起这道“牢”最有效的方法。

在这里我就要提一个问题:什么人学得最牢,为什么?答案当然是老师学得最牢,因为老师是有目的地在学,老师肩负着对数十个乃至上百个学生讲授这些知识的重任。如果老师不先学好这些知识,就更不可能指望学生能很好地掌握了。所以,我们为什么不能也让学生来当一回老师呢?安排好时间、内容,让学生去主动地备一堂课,讲一堂课,也许能收到奇效。有些老师肯定会说,这样的方法行不通,学生没有经验,让学生去讲,这堂课很可能无法进行下去。让学生去讲,当然我们不能指望一次就博得满堂彩,我们在乎的是学生能体会这样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只要我们事先做好一定的安排,这就是一种十分值得尝试的手段。我认为这种做法有很多好处。

(一)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通过学生讲述,老师倾听,我们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哪些知识学生掌握了,哪些还没掌握;哪些是应该重点掌握的学生却只是一笔带过,哪些只应该简单了解学生却长篇赘叙。我们都能很清楚地了解,而这样的了解比我们通过提问和测验所了解的信息要准确得多,毕竟我们所提的问题和所出的试题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从学生嘴里讲出来的内容则是他们掌握知识情况的真实反映。

(二)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给学生布置讲课的任务,让学生以教师的身份讲授这节课,学生能感受到几十个同学的期待,带着这种良性的压力,主动弄清楚这些知识点,不懂的地方则会主动查阅资料和向他人讨教。通过这样的角色转换,学生能以教师的心态主动地学习知识,而这种自主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正是学生最需要的。

(三)让学生体会教学过程,懂得珍惜他人劳动。

某一个知识点,之所以教师教授好几遍学生都无法掌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不能体会教师备一节课的辛苦,没有用心聆听。去当一回老师,去体会一下教学过程的辛苦,学生才能了解教师的不易,才能体会知识得来的不易,学会去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这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培养、人格的培养都是十分有利的。

(四)增强师生间的沟通和思考。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一节课讲完之后学生肯定会有很多的疑问,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敢于去问问题。主要是出于两个顾虑:一是怕,怕问出来老师会说自己没认真听(当然这种顾虑并不应该有,因为没有老师会去责怪勇于问问题的学生的);二是观望,认为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总会有其他的同学替自己去问的。如果让学生以老师的身份来讲这节课,那其他的学生就不会再有太多的顾虑,因为学生之间彼此是很熟悉的,有什么话也敢说。这样做既刺激了学生提出疑问的热情,又促使了讲课的同学努力去思考解答问题,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师生交流。当然,教师在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的时候要及时帮助解答,也可以自己提出一些很重要又不至于难倒学生的问题,以鼓励学生,提高情绪。

(五)锻炼演讲能力,增强学生心理素质。

高考既是对一个学生知识水平的检验,又是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检验。许多成绩优秀的同学,往往会由于考试时的过度紧张而栽在高考上。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平时太过于自我封闭,读死书,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如果我们平时能注意加强学生心理承受力的训练,也许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因此让学生走上讲台,就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锻炼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机会,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学生演讲能力和语言、思想组织能力的机会。只要有过这样的经历,学生就会明白,其实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不是一件难事,不过如此而已。那么在面对高考试卷和考官的时候也一样不会紧张,更能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六)教师的自我检验。

能否让学生上好这节课,既是对学生知识水平的一次检验,又是对教师自身水平的一次检验。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课堂上的协调能力都能体现出来,这对我们找出自身教学的不足同样是十分有利的。

当然了,这样一堂课益处很多,但充足的准备却是必不可少的。

(一)课前的准备。

由于学生没有接受过教育方法和教学过程的训练,贸然地让学生来讲一堂课,一是学生很难接受,二是很可能弄砸。所以在上这样一堂课之前,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

1. 对象的确定:

首次尝试一定要慎重选择对象,否则第一次不成功,以后就很难再执行。在选择授课学生时,我们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要比较活跃,敢于上讲台;二是要有一定的基础,对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把握能力。教师还要事先与学生进行沟通,鼓励学生不要害怕,努力作出尝试。

2. 内容的选择:

让学生讲课,不可选择过于难的知识点,比如减数分裂、水盐平衡。这样的内容教师在初次接触时要花一些时间来熟悉,让学生讲就更不可能。我们应该选择一些相对容易的知识点,不必要求学生拓展开来,甚至可以是已经讲过的内容,比如细胞呼吸。

3. 时间的安排:

授课内容不可过多,要留出充足的时间供学生发挥。另外,学生讲完之后的讨论与总结也要有充足的时间。所以学生的授课内容应安排在教师20—25分钟能授完的这一范围内。还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去准备这一节课,可以提前两到三周就让学生去准备,并随时与学生沟通,最好是教师能先听学生讲一两遍,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4. 教学用具的准备:

学生能参考的内容是有限的,教师应先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教参和其他教学用具,方便学生备好这节课。

(二)课堂上的组织。

学生不像老师那么有威信,如果课堂上出现纪律问题,教师不协助维持的话,这节课也无法进行下去。而作为学生来讲,上这一堂课也不是很有把握的,甚至是有些心虚,因此如果课堂上有窃语有偷笑,那么这个学生也不可能上好这节课。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进行中做好组织工作。

1. 维持课堂安静,学生讲课过程中不要提问,也不要让其他学生提问;记下有疑问的地方,待学生讲完之后再进行提问和讨论。

2. 授课过程中,要注意不断与讲课学生进行眼神的交流,鼓励学生继续下去,用眼神、表情告诉他,他讲得很好。有了老师的鼓励,学生才有继续下去的勇气和动力。

3. 学生授完课的讨论,要调动起班级讨论的情绪,抛砖引玉式地提出几个简单、学生容易解答的问题,同时还要及时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

(三)课后的总结与改进。

上完一节课后,要及时总结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学生知识的不足与遗漏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补充完善。同时我们也要找出这堂课中反映出来的自己平时授课中的不足,加以改进;并对学生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让我们的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最后,虽然组织和进行这样一堂课要花费不少的精力,也会耗费学生一定的时间,但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多花费一些时间而让学生牢记所学的知识是值得的。

摘要: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 学生学”, 这样的教学方式由于学生没有肩负压力而效率不高;如果能让学生以老师的身份参与教学, 让学生担负起传授知识的重任, 则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学习的主动性。本文从转化角色的视角, 阐述了让学生充当一次老师, 从而自主学习的好处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教师,学生,自主学习,检验

参考文献

[1]何基生.试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及其培养.当代教育论坛 (宏观教育研究) , 2007.

[2]田莉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尝试.甘肃教育, 2004.

上一篇:电软启动器下一篇:非法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