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的师生互动(共12篇)
生物教学的师生互动 篇1
摘要: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双边互动的发展进程, 具有发展性、互动性和补充性.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中, 教学工作者应根据教学活动的互动性, 采用双边互动的有效教学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性和教师教学过程的主导性特点, 使师生在双边互动活动中, 学习效能和教学效果得到同步提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师生互动,教学研究
教育学认为,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交流和观念碰撞等方式, 进行有效双边互动的过程, 具有互动性、双向性和发展性等特点.教育实践学指出, 有效的师生互动, 不仅包括行为互动、情感互动, 还有认知互动和观念互动等内容.在传统教学活动中, 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 在教学活动中为追求高效率, 忽视了教学活动的互动性, 课堂成为教师的“阵地”, 学生成为“听众”, 出现“一言堂”的单向性教学活动形式, 限制和降低了教学活动效能的提升.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纲要提出, 注重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 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形式, 提升教学活动效能.可见, 在教学活动中, 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互动和高层次的认知互动为核心的学习方式, 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近年来, 本人在如何开展有效师生互动教学活动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现进行简要论述.
一、把好师生互动的切入点, 使师生互动更趋合理
互动性、双向性, 是有效教学活动的重要特征.抓住师生互动的有效切入点, 是开展有效师生互动活动的重要前提和条件.教学实践证明, 呆板的、强制的师生互动活动, 不能体现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活动的意图以及教学过程的宗旨.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要善于联系教材、紧扣内容和贴近学生, 在适宜的教学时机, 开展形式多样的师生互动活动, 使教师和学生在有效、合理的教学互动中, 教学活动效能得到显著提升.如在需要探究新知内容时开展师生互动, 教育心理学指出, 初中生在对新知探求过程中, 对“一知半解”的事物更容易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可以以此作为师生互动的切入点, 采用探究性的师生互动教学形式, 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引导学生探究思考, 促进师生互动有效开展.如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时, 学生通过预习, 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还处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程度.此时, 教师根据平行四边形性质内容及学生学习实际, 设计了具有师生互动特性的探究环节, 请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并猜想有什么性质, 大多数学生想到了对角线平分, 但忽视了“互相”两字, 也有猜到对角线平分每组对角等错误结论, 这时, 教师采用小组探究的形式, 将相邻的四名同学组成合作探究小组, 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及实验工具 (刻度尺、剪刀、图钉) , 要求学生在动手中交流探知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有何性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 采用刻度尺直接测量, 得出结论, 沿平行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将其对折, 看能否对折后重叠, 得出结论以及用剪刀将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成四个小三角形, 尝试能否重叠等方法.但学生往往容易出现不知道选哪两个三角形重叠、分不清三角形哪两边是原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一半和不知道绕交点旋转180°后在什么位置等情况, 此时教师可以引导进行合作探究.这样, 就能更好地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 感受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 使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互助的乐园、师生彰显个性的舞台.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地互动, 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二、提高师生互动的参与面, 使师生互动更贴实际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互动活动, 面向的是每一名学生个体, 具有群体特性.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教学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 将每一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作为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师生互动教学活动时, 要将每一名学生个体集中到双边互动活动中, 把因材施教教学策略以及整体性教学理念渗透贯穿到整个师生互动活动中, 实现学生学习效能的整体提升.如在“已知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经过点 (-1, -5) , 且与正比例函数y=21x的图像相交于点 (2, a) .求: (1) a的值; (2) k, b的值; (3) 这两个函数图像与x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问题辨析解题过程互动中, 教师改变以往部分学生参与的互动教学模式, 将辨析互动的重点放置在中等、后进学生群体身上,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围绕该问题案例的解题过程, 结合自身在解答一次函数问题时所积累的经验, 开展合作探析活动, 辨析出该案例解答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缺点, 从而实现学生在互助合作探究中共同进步.
三、凸显师生互动的能力性, 使师生互动更加高效
能力发展是有效教学活动实施的归宿和根本.初中数学教师在师生互动活动中, 应将能力教学和素养培养作为其基本要求, 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互动学习活动, 锻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素养.如在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教学中, 教师将判定定理内容渗透到学生自主探析问题的活动中, 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的有效活动中, 运用探析手段, 获取判定定理的内涵和要义, 同时, 根据全等三角形判定一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和目标要求, 设置出具有典型性、概括性的问题案例, 让学生结合新知进行思维扩散活动, 对新知内容进行迁移活动, 从而促进学生在高效互动过程中, 数学思想和素养得到再次提升.
总之, 师生互动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 教师应通过师生平等对话, 构建和谐课堂“共同体”, 在有效师生的互动中, 教与学双边活动效能显著提升.
生物教学的师生互动 篇2
江西师范大学 赖晓云
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我们在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利用、以及网络时代新型教学模式的实践中,往往着眼于知识传递和以学生认知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把注意力集中在知识、设备、软件、操作上,而忽视了最重要的人,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个体,他们在课堂内外自己选择资源、自己在原有的社会文化和知识背景的条件下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
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中,由于地理上的优势,学习者朝夕相处,互相了解,在心理上对这个团体有归属感、依赖感和信任感,愿意进行心灵的沟通。网络教育则具有“虚拟性”、和“身体不在场”等特性,学生容易感觉到是在一个机械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怎样突破“距离”的界限设计一个与学生心理亲近的学习环境是网络教育的一大挑战。在这里,我们引进心理契约这一概念作为切入点,来设计有效的心灵双向互动的学习环境。“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H.Schein)教授提出的一个名词。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的与组织将有所获取的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的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它虽然不是一种有形的契约,但它确实发挥着一种有形契约的影响。
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应从关注“物”的技术环境的思考方式上升到关注“人”的生存和全面发展的思考方式。网络教育是知识、技术、软件等要素边缘化,服务、教学、学生等要素中心化。创设“学生中心”、“按需服务”、“社会服务”的学习环境。在这种学习环境中,通过师生(生—生、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应用计算机的独特方式形成一种心理契约——通过网络学习能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网络教育能够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学习环境。
创设个性化的和人文的学习环境
在传统的教学下,教师不仅能了解学生的语言,而且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非言语的交流,如目光的接触、体态、表情等,由此达到心灵的沟通,师生间存在着一种不言而喻的心理契约。在网络的虚拟的教室中,师生之间身体不在场,教师也不能“亲自出现”。目光的接触、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其他非言语的交流信息都没有了,学生无法感觉到爱的符号,心理契约由此极大的削弱了。可以采取以下一些策略,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可察觉的心”。
○ 增加透明度。上传一些友好的教师网页。网页上应该发布一些教师的个人信息,比如爱好、家庭等,增加师生之间的彼此信任。
○ 表现亲和力。在运用视频会议室进行讲课时,不要面目呆板,毫无表情。这会给师生造成距离,适当做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小动作”以增加亲和力;偶你在电子公告板或邮箱中给学生一个笑话会让学生感觉到你“幽默的”爱心;以最快的速度回复学生的各类问题。
○ 体贴的关怀。运用文本表达感情总觉得太生硬了,不能完全理解或表达一个人的情感。师生之间经常的语音聊天,或是教师在一个特别的日子(节日、生日等)给学生的一个电话问候都会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为学习创良好的心理环境。
○ 有空的和可接近的。由于在网络中进行学习的学生和小组在地理概念上是相分离的。这很容易使他们感觉不安全。获得这种安全感和保障一个关键的方法是让学生感觉在一个团体中。教师必须始终保持这种联系的有效性。定期提醒学生进行各种方式的联系。
○ 尊重学生的隐私。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把自己的成绩公诸于世,教师把学生的成绩公布于网上时,编排一个程序,只有键入一定的私人密码才能登陆。
建立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也译为“学习社区”。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心理契约”在传统的合作学习中是含蓄的、隐蔽的。在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中,由于计算机介入到学习中,“心理契约”由此受到了削弱。这是因为通过计算机这个中介,网络的非地域性和“去中心的”的特点,人们的交流与合作不像面对面交流那样具体和实在,具有真实性、可信性和制约性,从而,人们之间相互信赖程度有所降低,心理契约在这个层面上受到了一定的削弱。再次,时间的分割极易造成人们逃避责任,降低相互信赖的程度。这样,通过“时间的分割”与“空间的隔离”两层过滤作用,心理契约在合作学习中逐渐地被削弱,其作用也将会变得微乎其微。
设计得再好的教学过程、再完善的技术,没有学生的心理上的参与都不是好的设计。怎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交互学习的活动中去呢?这就要求这个学习团体对他们来说是具有心理归属感、认同感,每个成员都具有团体的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以下方法有助于提高网络学习中学生间的心理契约。
○ 依据空间邻近性,将一定地区的学生组成非正式组织形式的“学习共同体”。一个网络教育机构,可以根据此原则划分为许多个“学习共同体”。学生社区除了具有一般社区的基本特征之外,还因其共同体的成员主要为学生而具有特殊的性质。目的是为了弥补网络环境下学生在电脑二维平面前进行虚拟交流而造成的人际交流的不足。在学习共同体中,学生们可以进行不定期的集体会面或单体接触,通过彼此交往来满足社区成员在情感上的认同感和心理上的归属感。
○ 交朋友小组。
交朋友小组是形成合作学习气氛的重要方式。这种小组活动的目的是要使参与者之间形成一种自由的、直接的和自发的沟通。刚开始时,学生对交朋友小组可能会不习惯,但随着小组成员之间自由表达内心想法、相互自发沟通的日趋增多,个体之间就会相互接纳,大家就交上了朋友。它会引导人与人之间的更直接的交往、大大增加相互间的理解程度,以及对他人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对小组有了一份爱和归属感,学习者就会更愿意同甘共苦。
○ 建立相对稳定的学习共同体。
教师设计一些学习任务,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多个,而后把自己的履历贴在电子公告板上,包括教育背景、网站经验、特殊才能等。学生之间根据所贴履历选择志同道合的人组成学习共同体。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习共同体相对保持稳定,共同学习完成任务。
我们希望为学生创造一个最好、最安全的学习环境。技术能够为学习者和教师提供各类新的交互方式和活动方式,可以创造新的教学环境,可以设计新的学习机会。然而要真正实现学习者的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有赖于在网络教学中实现各方面的心灵沟通。网络教育应为学生创造一个现代化的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3 2.共建企业的“心理契约” http:///(2001-07-03)3.黎加厚.创造教育信息化环境中学生和教师的精神生命活动 ——教育信息化的“生命环境观”.电化教育研究,2002(2)
有效教学视野下的师生互动 篇3
有效教学是“旨在产生合乎或者超过预期教学目标的良好教学结果的系列教学活动”。这一定义中,构成教学活动的具体教学行为是教学目标和教学结果的中介因素,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因此,对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是理解有效教学、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教学行为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学生和资源与工具之间相互作用和共同支持下发生的动态变化过程。在这一运行机制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实质性的教学行为,通常被简称为“师生互动”;教师与资源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支持性的教学行为,作者将其称为“教师资源管理”;学生与资源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是表现性的教学行为,作者将其称为“学生资源管理”。从与教学方式的关系来看,师生互动与直接教学密切相关,而教师资源管理和学生资源管理则与间接教学密切相关。
一、师生互动的概念辨析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教学是师生之间建立起的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社会过程。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行为会影响学生,也会受到学生的影响。从教育实践的角度看,苏格拉底倡导的“启发式”教学法和孔子倡导的“教学相长”思想,是关于师生互动的早期探索。从教育研究的角度看,德拉梅特于1976年发表的《教室中的互动》一书,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对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课堂情境以及师生关系作了较全面的分析,是关于课堂教学情境中师生互动的最早系统论述。
教育社会心理学认为,教育情境中互动关系双方的情感和认知特征是学生取得学业成功、教师取得教学成功的关键。其中,最引人关注的现象是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于1968年发现的“期待效应”,即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会引导着教师对学生的行为,并影响学生朝着这个期待发展而最终实现这一期待。罗森塔尔等人认为,教师期待的自我实现预言是通过气氛、反馈、输入、输出四个中间因素实现的。其中,气氛包括积极气氛、消极气氛;反馈包括赞赏、批评、接受或忽视学生的要求;输入指教师是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材,满足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和发展的需要;输出指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或完成考核任务。显然,气氛和反馈侧重于情感方面,而输入和输出侧重于认知方面。
期待效应只是师生互动中一个特殊的侧面,从适用范围来看,它通常对处于两个极端的学生比较适用——天资特别聪颖或愚笨的学生;或者适用于某方面具有突出特质的学生,如身患残疾的学生、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从实现条件来看,这一效应的实现是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关注和持续互动为前提条件的。显然,90%以上的学生得不到教师的重点关注,师生之间的互动通常也是断断续续的。因此,不能单纯地从期待效应这一特殊的侧面来看待师生互动,应该从更广泛、更一般的视角来看待师生互动。
国内外学者从教师职责、师生关系模式、师生互动模式等角度考察师生关系和师生互动,扩展了人们对师生互动的认识。
在教师职责方面,一个得到广泛接受的观点是将教师职责分为“教书”和“育人”两个方面。我国学者刘云杉认为,“教书”的职责决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工具性的,而“育人”的职责决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情感性的。在工具性模式下,教师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目标,按照“公正法则”,对学生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在情感性模式下,教师以关注情感体验为目标,按照“人本法则”,对学生采取因人而异的态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兼顾“教书”与“育人”两个方面的职能。从时间维度看,师生之间的关系时而是工具性的,时而是情感性的;从对象维度看,教师对大部分学生按照工具性的关系模式进行互动,对少数特殊学生则按照情感性的关系模式进行互动。
在师生关系模式方面,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在《课堂教学心理学》一书中,将课堂中的师生相互作用分为以下四种类型:教师跟全班学生仅保持单向交往;教师与全班部分学生建立起互动式的交往;教师与全班学生保持双向交往,也允许学生之间有双向交往;教师融入到班集体中,成为其中一员,并在所有人之间建立起多向度的交往。第一种关系模式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广泛存在,教学效果最差。从理论分析来看,后三种模式的教学效果应该是逐渐提升的,但缺乏实证性的研究支持。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衡量教学效果的统一标准。
在师生互动模式方面,美国教育社会学者艾雪黎等区分了三种类型的师生互动模式:教师中心模式。强调教师权威,认为教师是社会文化的代表者,承担着将社会文化传输给学生的责任,而学生则是被塑造的对象,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影响。学生中心模式。倡导学生中心,提出应让学生身心自由地发展,教师只是作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和辅助者。知识中心模式。强调知识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认为师生互动只是一种知识传递的手段,课堂教学活动应以有效地传授与获取知识为目的。显然,这三种模式对教学目标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教师中心模式将文化传递作为教学的目标,学生中心模式将学生身心发展作为教学的目标,而知识中心模式则将知识获得作为教学的目标。
说到互动,绕不开反馈。反馈是指由受控制的部分发出的信息影响控制部分的状态或后续行为的过程。如果影响是增强的,则称正反馈,如果影响是削弱的,则称负反馈。在教学中,一般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将控制的部分定义为教师,将受控制的部分定义为学生。例如,教师通过讲课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完成作业、参加考试等向教师提供自己掌握知识情况的信息,这些信息将影响教师的后续教学行为。也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控制部分定义为学生,将受控制的部分定义为教师。例如,学生向教师提出疑问或者在作业中暴露出问题,教师针对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些指导将影响学生后续的学习行为。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定义师生互动:从教师角度看,师生互动是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那里获得有关的信息,并据此调节后续教学行为的过程;从学生角度看,师生互动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教师那里获得有关信息,并据此调节后续学习行为的过程。实际教学中,这两个角度所定义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一体的,表现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功能上看,可以将师生互动分为工具性互动和情感性互动。其中,工具性互动指教师和学生之间主要通过语言传达认知信息,从而实现对彼此的影响,也称“认知反馈”,主要对应于“知识中心模式”和“教书”职责;情感性互动指教师和学生之间主要通过语气、表情、姿势等非语言形式传达情感信息,从而实现对彼此的影响,也称“情感反馈”,主要对应于“学生中心模式”和“育人”职责。
nlc202309020307
二、新课程理念支持下的师生互动行为
我国的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教师在讲台上竭尽所能地讲、学生在下面无精打采地听的现象。从教学形式上看,这是一种单向的师生关系模式,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从教学目标来看,这种教学模式过于强调知识与技能目标,忽视情感态度目标。针对这一情况,叶澜于1997年撰写了《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指出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将课堂教学过程简化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将教学活动从教师和学生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离出来,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使得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叶澜指出,为改变这一状况,必须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认识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我国学者佐斌在《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一书中提出,课堂教学应该被看作教师和学生生命中的重要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学校生活的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职业生活的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概括地说,只有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
进入21世纪,以上观点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研究者和决策者的共识。2001年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在这一倡导和要求下,课堂教学逐渐从“教师一言堂”转向“师生共同探索”的多样化教学模式。在这些教学模式中,师生互动成为基本的要求。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师生互动行为都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又如何评价师生互动行为的有效性呢?
前面,我们将师生互动分为工具性互动和情感性互动两种类型,两种方式分别支持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情感态度的学习。下面参考罗森塔尔等对影响“期待效应”的四种因素的分析,对两种方式的功能作简要说明。
工具性互动主要针对一个班级的学生群体,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目标,是由“输入”和“输出”构成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其中,“输入”指教师向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或推荐学习材料;“输出”指教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或完成考核任务。显然,教师对学生“输入”是建立在学生向教师“输出”基础之上,并构成一个师生互动轮次的;在教师“输入”后,往往会对学生提出新的“输出”要求,从而启动一个新的师生互动轮次;这样循环往复,形成一个连续不断的“输入-输出流”(参见图1)。
情感性互动主要针对少数特殊的学生,以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为目标,可以分为“支持性互动行为”和“控制性互动行为”两种。“支持性互动行为”表现为同意、赞赏、接受等行为方式,其结果是在师生间营造出积极的气氛;“控制性互动行为”表现为命令、批评、惩罚等行为方式,其结果是在师生之间营造出消极气氛。美国心理学家H·H·安德森在研究中发现,当教师倾向于采用“支持性互动行为”与学生互动时,学生能自主的解决问题,而且乐意为团体贡献力量;当教师倾向于采用“控制性互动行为”与学生互动时,学生对教师的管理比较顺从(有时也会有激烈的对抗),但对学校作业表现出较多困惑。显然,支持性互动行为既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又有利于学生情感的积极发展,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要求。
三、有效教学对师生互动行为的基本要求
前面提到,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效应以师生之间的相互关注和持续互动为前提。虽然不能要求教师对每个学生都以期待效应的方式进行互动,但仍可以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注程度和互动频率作为评价师生互动是否有利于产生特定教学结果、实现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不过,师生之间的关注程度和互动频率只是良好师生互动的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之上的师生互动方式和效果才是更重要的评价依据。
根据有效教学的“3E模型”,评价一项教学活动或教学行为是否有效,需要从教学效果、教学效率、教学效益三个方面考察,其中,教学效果是有效教学的基础,而对效果的考察又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为了明确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本专栏2-5期文章分别介绍了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含义和内容,强调要在每一节课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根据“三维目标整合”的观点,高质量的师生互动行为既要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又要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显然,为了实现“三维目标整合”,不仅需要将“工具性互动”和“情感性互动”结合起来使用,而且应在互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以上分析,有效教学对师生互动行为的基本要求如下:①师生互动是建立在教师和学生相互关注基础之上的,因此,教师不仅要充分关注自己的学生,而且也要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教师。②在工具性互动方面,教师要与学生保持一定的互动频次,形成一个连续不断的“输入-输出流”,促进学生有效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③在情感性互动方面,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非语言形式,采用同意、赞赏、接受、协助等支持性互动行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的情感态度。④一般地说,工具性互动面向学生群体,而情感性互动面向学生个体,但这一区分不是绝对的,教师要灵活运用这两种互动方式,在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整合。
本期文章从反馈和功能两个角度对师生互动的概念进行了辩析,并对师生互动进行了系统分析,文章将师生互动区分为工具性互动和情感性互动两种类型,并从有效教学的视角提出了师生互动的基本要求。对于本文的理论分析和教学建议,您有什么看法?对您的教学工作有什么启发呢?
·互动链接·
上一期,本刊刊登了李亦菲教授的《有效教学的运行机制、影响因素与评估方式》,老师们积极参与讨论,本期选登部分观点并“在线”与李教授互动。
nlc202309020307
【上期“跟帖”】
评估有效教学要落实“4321”。
明确四个要素:目的、目标、方法、措施。目的是为什么评价——关注个性张扬,着眼整体发展。目标是要评价什么——遵循“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评价理念,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方法是如何最好地收集信息——评价依据。措施是建立“三全”课堂——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心参与。
讲究三个策略:一是侧重于集体评价。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管理评价相结合。三是科学制定小组评价细则,明确评价方向。
搞好两类评价:平时随机评价突出多元性——评价主体多元,人人都可评论;评价方式多元,人人都会评论;评价内容多元,人人都知评论。阶段性综合评价突出发展性——组内一天一评价,组间一周一评价,任课教师一单元一评价,班主任一个月小评价、一个学期总评价。
建立一套机制:奖罚分明,激发正能量。让学习目标的达成、成功欲望的满足、小组集体荣誉的实现、课堂分组展示的竞争和精彩的点评成为课堂有效推进的驱动力,让每个学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湖北省保康县寺坪镇中心学校 柳长均)
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分为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讲,环境因素决定个体因素。
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发挥环境因素的作用。学校方面:校园环境是无声文化,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融洽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教学效益。家庭方面: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影响、指导家长,让他们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社会方面:良好的的社会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教师要通过各种鲜活的事例,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达成良好的教育效果。
(江苏省扬中市第二实验小学 季正伟)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各种网络教育资源逐步走入千家万户。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是提高现代信息技术资源的利用率,丰富师生的知识储备。加强图书阅览室、网络微机室的建设和管理,提高服务质量,营造良好氛围,让这里成为师生完善知识储备、提高科学素养的乐园。二是开展互动互助活动,以集体智慧促个人智慧的增长。开展教师师徒结队、学生小组帮扶等活动,有效发挥个人和集体的智慧和作用,让师生用最短的时间,消耗最少的资源,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三是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激活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主动地拓展思维,愉快地获取知识。
(四川省广安市教育局 钟乐江)
【专家回复】
第九期文章围绕有效教学的运行机制、影响因素和评估方式展开论述。在以上选登的三篇读者“跟帖”中,柳长均老师对有效教学的评估进行了系统的设计,季正伟老师就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说明,钟乐江老师就利用数字化技术和资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作者在文章中指出,有效教学是教师、资源和学生之间构成的动态运行系统,并以此为基础,论述了有效教学的运行机制、影响因素和评估方式。
在运行机制方面,文章认为有效教学系统的关键在于学生,强调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调节,以及对自身以外的资源、教师、时间和空间等的调节。
在影响因素方面,文章将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分为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在个体因素方面,重点关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类心理因素;在环境因素方面,重点关注学校环境中的办学条件、学校文化、教学方式、师生关系等因素。
在评估方式方面,文章从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其中,总结性评价是从教学效果、教学效率、教学效益三个方面评价有效教学的实施水平;形成性评价是根据“教师-学生-资源”的三角互动关系评价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
责任编辑 姜楚华
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 篇4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主辅关系。教师不仅是组织者、监控者,而且是帮助者、合作者、参与者,师生之间呈现平等、合作、民主的关系。要达到这种效果,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新型的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 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自主性,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凸显。在这里,我将进行课堂教学互动的几点经验总结如下, 旨在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勉。
一、师生共同教学,实现良好互动
多年来教师习惯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 久而久之教学就会变得沉闷死板,学生就会感到压抑无趣,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必须打破这种模式,让学生参与到“教”的活动中。让教学活动“动起来”,达到师生互为补充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英语单词时,为了给学生营造轻松识记发音、拼写的氛围, 我就让他们根据词汇的派生等方法识记单词,谁想的方法好,就采纳谁的,并且让他上台教大家。这样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纷纷开动脑筋,想出许多富有新意的记词汇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巩固记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实现师生互动
例如 : 在上《A person of great determination》一课时 , 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在一次期中考试中,学校实行无人监考,你会怎么做? 很多学生都说,该是我大显身手抄一抄的时候了。我欣赏他们说实话,我问他们为什么要抄呢?其中一个学生说:“如果考不及格,回家后会被父母骂的。”我对他们的想法给予理解和宽容, 但从道理上我尽力说服他们 ,让他们明 白 :抄一时能 瞒天过海 ,但终有一 天你会露馅的,到时候你再后悔也来不及了。学生纷纷表示赞同。在这里,我设置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大家明白善于自制的重要性,它是培养坚强意志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考试”与学生联系比较密切,这样他们就有话可说,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收到成效。
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互动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之间产生良好互动的前提, 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增强自身魅力,富有幽默感,有渊博的知识,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其次,教师要经常走到学生中与他们交流,真诚地对待他们,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争取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班内有的学生比较内向,不愿与别人多交流,我就常利用批改作业的机会,把想跟他们说的话用英语写在纸上,夹在他们的作业中,让他(们)以同样的方式与我交流,这样做既可以与学生进行心的交流, 又可以锻炼和提高他们的英语写作水平。而对于那些外向的学生, 则采用面对面聊天的形式。在假期中我也不间断,与他们通过电子邮件或QQ的方式进行情感交流,切实融洽师生关系。在与他们交流时,我会注意方式方法,并不以高高在上的教师身份,而是以朋友的方式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并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曾经,有一位学生因为犯错而受到班主任的批评,之后连续两三天都无精打采。见到这种情况我急在心里,给他写了封信:“In your teachers’eyes, you are a promising boy. I’m very sorry to see your current state,...I know you are wise enough to solve the problem.”最终在我的劝导下 ,这位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消除与班主任之间的隔阂,重新投入学习中。事实证明,利用不同的方式与学生交流有助于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 更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
四、创造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实现师生互动
每一节课上,教师都要有饱满的工作热情、高昂的激情和喜悦的心情,以良好的精神风貌感染学生,切不可带着情绪走进课堂。教师要善于运用眼神(eye contact),始终对学生保持一种真诚、和蔼、温和的目光,把关爱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英国人以其幽默感而闻名。因此,英语教师更应该把这种文化信息传播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Very good ! Excellent ! Well done ! Wonderful ! Try to do it better next time”等应常挂嘴边 ,力争为学生提供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
五、宽容错误、缓解焦虑,实现师生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有些脾气急躁的老师可能会因为学生的语言错误而批评他们, 结果这样做往往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尽可能纠正错误, 这样做既不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能使学生在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中产生成就感。比如在英语课堂上,对于学生犯的低级错误,我只是故意重复一遍,让他感觉到就行;如果是基础差一点的学生产生语言错误,我会对他说:“You’ve tried your best anyway. Well done!”或“You’ve got over your shyness and practiced speaking English. That’s good.”而对于那些英语成绩好的学生犯的错误 , 我会区别对待。总之,我始终以清醒的头脑看待学生的错误,不让他们因为犯错而变得(过度)焦虑,从而失去成就感。
六、激发学习兴趣,实现师生互动
酒香还怕巷子深。一个老师教学设计再合理有序,如果不贴近学生实际,就不能引起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质量可见一斑。有效的教学设计始于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如何在课堂开始的时候便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让孩子们不由自主地跟教师走呢? 例如在教《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三Unit 2中的Reporting on Body Language时 ,笔者先让学生走上讲台做几个人所共知的动作,如:Thumbs up, Nodding one’s head, Waving one’s hand等 ,让下面的学生用英语说出这些动作在我们国家的含义。 然后设置 一个问题 让学生思 考 :Do you think some certain body language has the same meaning in different cultures?这时学生开始热烈的争论,认为yes的学生要其他学生举出例子证明。我却不给予任何答复,只是充当监控者的角色。两三分钟以后,播放听力材料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课后,我给学生们留了这么一份作业, 上网或去图书馆或通过向高二年级的学生了解一个英国人与一个阿拉伯人在一起交谈, 最后会是什么结果,要求下一节课作出答复。第二天的情况表明学生都利用课外时间把这作业很好地完成。教师应该为有效课堂创设开放积极的、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富有挑战性的情境,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使之成为师生有效互动所必需的源源动力。
总之,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无论多完善的教学设计都会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变化、调整、丰富,都会在师生交往互动中生成和发展出许多新问题、新认识和新成果。课程要求的教学改革,应当贯彻“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这一策略思想 ,把思想观念的变革同模式与方法的变革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注重培养学习。
摘要:师生互动使教师和学生都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受益者,走上共同发展的道路。作者通过大量教学实例,畅谈了自己在课程开发、教学评价、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等过程中对师生互动的感悟。
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篇5
当前各类课堂教学模式可谓汗牛充栋、良莠不齐而且层出不穷,有的理论性强,有的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形态、互动行为特点是区分教学模式的主要因素。如赫尔巴特的“四段论”接受教学模式的基础是一种“舵手和航船”的师生关系,即控制和被控制关系;而杜威的发现式的教学模式的基础是一种“合作伙伴”的师生关系。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互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师生互动方向的双向性
通常,人们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才是主要的,学生在课堂上只是接受信息的“受教育者”。实际上,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仅对教师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及时作出反馈,而且在课堂上通过各种身体练习、技术动作、提问等向老师传递信息和表达感情,以引发教师对自己作出相应的反馈。体育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教学是师生双向交流、相互影响的专门行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依赖学生并影响学生。而学生在课堂上要关注教师、依赖教师、模仿教师,并以自己的方式影响教师。
二、师生互动内容的情感性
目前,有关教育理论成果中,对体育课堂学习中的运动技能学习、知识认知、智慧发展极为重视,而往往对情感的培养很少涉及。体育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人而不是机器相互作用的场所,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应该具有情感性。情感性在师生互动的内容之中居于中心位置。课堂师生互动的内容包括运动技能、知识经验、情绪情感、人格倾向等。情感是师生互动的核心,它在师生互动中所占比例远高于运动技能和知识;它作为重要的因素对互动的各个方面都产生影响,对于运动技能和知识学习能起到促进和抑制作用。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非认知心理因素(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的培养,这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是学生课堂学习和活动过程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三、师生互动结果的同质性
同质性主要反映师生互动的质量。课堂师生双方通过相互影响可以达到共鸣,起到彼此促进的教育作用,这是师生互动的最根本的规律。在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同质性表现为在外显行为和内部情感体验两个方面。在外显行为方面,当教师采用较多的非言语行为时,学生也表现出较多的非语言行为,这是教师“身教”的示范与影响作用。就内部情感来说,教师的积极性情感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相应性质的情感体验,而学生的情绪情感状态也会对教师产生相同的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面对学生的消极心态时,一定要努力发挥教师主导性,以积极的心态来影响、引导、转化之。
四、师生互动中教师的主导性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师生互动中的主导性是指教师主动对学生施以影响,并且还要主动对学生给自己的影响予以反馈,体现教师的主动性。在当前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师生双向影响的发动者,并占有绝对优势,教师往往要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和游戏规则,向学生提出问题,或关注某个学生,或走到学生辅导和帮助学生完成动作技术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教师在课堂师生互动中的主导性角色。当然,教师主导性与一部分人强调的“教师决定一切”或“教师权威”是有区别的。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教师主导性表现为主动引导学生的学习与活动,主动帮助学生发展,主动给学生以反馈。
强调教师在教学中主导性,并不是忽视学生主动性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影响。相反,我们应更加重视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代教学论更加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求将教学的`重心转到学生身上,提倡教师“教为主导”,学生“学要主动”。
五、师生互动行为的非言语性
人们一般比较重视言语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在教师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标准中,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占有很重要的比重。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行为所占的比例(时间、频次)、所起的作用(引起学生的关注、传递信息)都比言语行为要多。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非语言行为具有特殊的适应性和实用性,它是对语言的必要深化和补充。
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师生互动 篇6
一、 创建轻松、民主的教学环境
创建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很重要。给学生有权选择是否喜欢你上的课,让学生爱上你。我作为一名教师,教育工作者,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就是上帝”,当学生在你的课堂上体验到语文的魅力与学习的快乐时,他就会成为你课堂忠实的“回头客”。要想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我想首先要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存在、自己被重视,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的看待每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位学生的进步。
1.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轻松、愉悦学习的前提。
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泷泽武火指出:“在促进儿童的学习方面,不能忽视情感的作用,情感交织在人的思维中,或成为刺激或成为障碍。”情感作为整个教学纽带,明显地反映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取长补短,教学相长,所以,要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首先取决于和谐、协调的师生关系。这种实实在在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如临春风,心旷神怡。同时,教师还应该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把他们正确的要求和想法及时地变为现实。
2.爱每一名学生,是创建和谐教学环境的基础。
作为教师,最喜欢听话的学生。对那些思想表现好,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更是当做掌上明珠。当然,爱这些学生是应该的,爱护他们,鼓励他们,使他们有更大的进步。然而,对学生的爱如果存在偏见,教师只对优等生好,而对差生冷淡,这就是不能平等对待自己的教育对象。我在班上鼓励学生搞好团结的同时,鼓励优等生帮助差生,主动接近差生,经常找他们谈话,找他们的优点,认识自己的不足,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尽量让老师多帮助他们,使他们学习有所进步,对他们的一点小小进步,都要多鼓励,多表扬。
二、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为此,师生应该注意在建立良好的学习关系之前,首先要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应考虑自己还要向学生学习什么,应该怎样来调动,才能让学生敢于张扬个性,表达心声,阐述观点,让师生平等的交往共事,不被过多的条框束缚自己的个性发展,真正实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学习的共同体。
1.关注学生,创造师生互动的条件。
上课时,教师要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用心去发现学生发言的闪光点,追溯思维的起因,教师要时刻关注课堂上产生的有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重新调整教学结构,使课堂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思维交锋,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在以往识字教学时总是按这样一个路线走:老师读一遍学生听一遍,老师教一个,学生学一个,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对课文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果我们细心的话就会发现:当我们进行范读时,就有很多学生边听着边小声地读着,虽然他们并不熟悉课文,但是他们有一种独立朗读的欲望,抓住这一点,我想出了一个办法,用“双簧”这种表演的形式来学课文。例如在学习第三册《识字》一课时,我先范读,让学生听,也可以跟着读,只不过是默读,这样一来那些不会读、读不准、不敢读的同学就可以过足了朗读的瘾,然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由他们来读我来对口型,我不急于去纠正他们朗读时的错误,而是让他们自己通过反复地听,反复地默读,找到自己的错误,把错误拿出来由同学们一起来和老师研究该如何解决它。在课堂上我还请出几名同学到前面来表演,几名同学藏在他们的后面读,同学们不仅学会了课文,自己的表演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2.明确角色,确保师生互动的落实。
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紧张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比如:有些学生由于紧张,每当教师提问或被选中时,本来会做的题目都会想不出来。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一次古诗教学中,我在学习古诗以后,要学生谈谈所想象的诗意,同学们纷纷举手,踊跃发言,一个急不可待的学生突然冒出一句话:“老师,我可不可以把自己想到的情景画下来?”一句话提醒了我,作为小孩子,绘画可是他们最喜欢的表达方式之一,我怎么没想到让五彩的画笔,描绘出他们理解及想象的意境呢?于是我立即热情地赞扬这位同学的建议,并让同学们画了起来。十几分钟后,大部分同学都画好了。我让部分同学上台讲解他们的作品,又让其余的同学在小组内交流,望着同学们那一张张欣喜、兴奋、满足的小脸,望着那一副副五彩的图画,我深深感受到学生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三、生生互动
生生互动作为一种宝贵的人力资源加以开发,要把生生互动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加以科学的利用。教师要善于从多层次、多角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的互动要做到人人参与,互动面要尽量广,如教《狐狸和乌鸦》一课时,准备了乌鸦和狐狸的头饰,我先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让他們分工协作,走上讲台,进行表演,学生积极性大增,人人跃跃欲试。学生自然由被动变主动,抓住狐狸和乌鸦的言行,配以神态和动作表演,把乌鸦爱听奉承话,狐狸的狡猾相,绘声绘色地表演了出来。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表演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因此激发学习兴趣,可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能够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及自身对教学的新认识,反思教学行为,在研究的基础上,变革教学过程,寻求富有艺术个性的教学创意,灵活运用新型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教师与学生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对话关系,从而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
高校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 篇7
高校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在高校课堂上的互动式教学过程中, 教师逐步启发和引导学生, 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 强调活动的全体参与性, 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和主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这种平等合作的互动关系能够使课堂充满活力和乐趣, 也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教学活动, 积极掌握知识。互动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 对学生的自信心、主动性的养成也有积极作用, 为日后进入社会能够较好地适应环境打下良好基础[1]。本文将从高校互动教学方法的内涵、意义和开展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旨在为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一互动式教学的内涵
课堂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构成教学活动的个体之间, 通过各种信息传输而形成的具有稳定的依赖性的教学交往活动, 比如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问题导学互动、联系实际互动、创新观点互动等[2]。互动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在教学活动中使师生双方都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 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和谐的互动氛围, 使学生在互动活动中挖掘潜力、发现自我, 同时教师也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我、提高认知, 从而达到师生互相沟通、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结果。
高校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式教学, 指的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一种过程, 这里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并不是间断的或者一次性的, 而是一个连续的、循环的过程[3]。这种教学的本质就是“参与性”, 通过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主动性,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被认为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人际互动, 高校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和内容都应该以师生互动的形式来体现, 教学过程中所设置的任务, 也是大多需要通过师生互动来完成[4]。但是在当下高校课堂教学中, 师生之间的互动呈现出很多问题, 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意义没有被充分认识, 互动教学的方法也没有被熟练掌握运用, 从而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互动式教学的意义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课堂。高校课堂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 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过程的积极性, 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还能提高学生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此外, 对教师个人素质提高和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形成也有积极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互动式教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注重教师的“教”, 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 不能做到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知识, 从而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思考创新的能力, 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而互动式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提倡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和周围的同学及老师共同探讨共同分享。这种方法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探寻到更多个性化的东西, 而不只是被“填鸭式”地灌输知识。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刺激他们的求知欲, 引导他们积极探索新的知识,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进取精神。
2互动式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教学的目的是实现教学相长。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 不但学生应该学习到一些知识和方法, 并培养出某种能力, 教师也应该受益于这个教学过程, 应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其他方面的素养, 只有这样才是完整的有意义的教学。课堂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 在师生互动或者生生互动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不断地引导和启发学生, 而学生则需要努力思考, 并对不懂的问题进行探讨和提问。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所教授的每堂课并不是千篇一律, 而是经常要面对学生提出来的各种问题, 不断经受新的挑战。这就激励着高校教师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以及各方面知识, 来应对学生的提问和疑惑。教师只有努力拓宽知识面, 及时更新知识储备, 运用先进的教学观念, 才能适应不断进步的学生以及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因此, 课堂互动式教学模式能促使师生双方积极主动地发挥自身的潜力和主观能动性, 并同时激发出对方能动性, 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目标。因此, 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师的自身发展和自我完善, 这也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创新的重要手段。
3互动式教学有助于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传统的高校课堂教学模式中,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和掌控者, 有着绝对的权威, 学生只能被动服从, 这是一种严厉和充满等级氛围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在这种教学环境下, 对教师充满敬畏甚至敌意, 丝毫不敢有任何的质疑和反驳, 教室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这种缺乏民主和平等的教学环境遏制了学生身心的发展,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锻炼学生的胆量。
而在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下, 教师不再是课堂中的权威或者命令者, 不再处于支配学生的主角地位。与此相反, 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的是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启发者, 而学生则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教师和学生两者处于平等的地位, 学生有足够的自由去质疑, 同时会得到教师的鼓励与表扬, 而学生则表现出尊师重教、善于合作交流的状态。由此, 整个课堂就形成了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在这种教学环境下, 学生能更好地享受学习过程, 开发思维和沟通能力, 教师也能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三搞好高校互动式课堂教学的措施
虽然互动式教学模式对于高校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但是由于诸多的原因, 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得到广泛地合理运用。比如说, 许多教师对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本质缺乏准确认识, 不能有效地使用这个方法, 许多学生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过深, 不能接受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这些都使得互动教学模式没有能发挥最大的功效。针对这些现状,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努力, 正确运用课堂互动式教学方法。
1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高校教师群体是一批专业的教育人员, 他们应该具备崇高的教育信念、充足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专业能力, 还应该具备自我发展的意识。高校教师应该用属于自己的高尚的教育信念, 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 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同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完善自我。因此, 高校教师对于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应该做到努力学习、积极运用, 对于课堂互动式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也应从理论上和实际操作上做到了然于心,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 同时体现出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达到自我发展。
2合理设计课堂互动的教学活动
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构建出生活化、信息化的教学情景, 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堂互动素材。在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环境中, 学生能增强情感体验, 找到更多可供交流的信息, 提升思考和沟通能力。高校教师除了准备丰富的学习资料、设计生动的学习情境外, 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收集一些资料, 并把这些资料带到课堂上来共享, 这样就能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教学材料的提供者和课堂活动的组织者, 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教学过程, 进行互动, 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 让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此外, 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把教学资料以生动鲜活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有更直接的感官感受, 从而增强他们感知能力, 使教学过程充满乐趣。
3形成科学的互动教学评价体系
互动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其考核和评价体系并不完善, 学校需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建立一套能客观公正地评估这种教学模式的考核标准。一方面, 学校应建立课堂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激励机制。对于那些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通过努力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师, 应该在教学业绩考核等方面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 学校应该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学习评价制度, 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学校应该逐步重视形成性评价方式, 也就是说学生在平时课堂内外的表现都应该是最终分数的一部分, 学生在平时的课堂讨论、课外实践、作业等方面的参与, 应该被纳入成绩评定的参考范围, 应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察, 对于学生的过程给予足够的重视。此外, 学校对于目前的考试内容需要做一些调整, 考查内容应该包括书本理论知识和学生的其他能力, 比如说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形式则可采用笔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多元化的方法。
总而言之, 高校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教师需要不断地去学习和改革教学方式, 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 也要重视对学生的独立能力和思维模式的培养。教师本身也应该坚持学习, 不断完善自我, 积极发现和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吸引力。高校课堂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对解决当前我国高校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关系存在的问题有着积极意义, 对于促进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良性互动有着良好作用, 能够帮助提高高校教师教学质量, 对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具有积极的教学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永前, 聂彩仁, 起建凌, 金璟.关于高校课堂互动教学方式的思考[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7 (11) :49-52.
[2]胡蓉, 王虎挺, 魏敏, 葛云, 王卫兵.对高校课堂中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石河子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12) :100-101.
浅析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 篇8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 这就决定了学习数学有一定的难度。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大脑智力因素、引导学生数学思维更要求师生间有充分的交流与合作, 因而, 师生互动也表现得更加突出。我认为师生“互动”应具备下列几个要件:
一、师生互动, 首先要强调师生的平等
师生平等, 老师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 而是作为引导者, 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既体现了一般的人际之间的关系, 又在教育的情景中“生产”着教育, 推动教育的发展。
怎样才有师生间真正的平等, 这当然需要教师们继续学习, 深切领悟, 努力实践。但师生间的平等并不是说到就可以做到的。如果我们的教师仍然是传统的角色, 采用传统的方式教学, 学生们仍然是知识的容器, 那么, 把师生平等的要求提千百遍, 恐怕也是实现不了的。很难设想, 一个高高在上的、充满师道尊严意识的教师, 会同学生一道, 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只有当教师的角色转变了, 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 真正做到师生平等地参与。转变教育观念, 改变学习方式, 师生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是这次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要完成的主要任务, 这也正是纲要中提出师生积极互动的深切含义。
二、师生互动, 还应该彻底改变师生的课堂角色, 变“教”为“导”, 变“接受”为“自学”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间共同协作的过程, 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 也是师生互动的直接体现, 要求教师从已经习惯了的传统角色中走出来, 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 转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同时,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论及自己的思想, 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 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从而, 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就不应被看成“知识的授予者”, 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 充分发挥“导向”作用, 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
三、创设问题情景, 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师生的合作与交流是“师生互动”的直接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随机”发生, 而不一定要人为地设计出某个时间段老师讲, 某个时间段学生讨论, 也不一定是老师问学生答。即在课堂教学中, 尽量创设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语言上尽量用“激励式”、“诱导式”语言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尽量创设问题, 引导学生回答,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及培养学生创设思维能力。例如, 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时, 可以这样来进行:
1.提出问题: (a+b) 2=a2+b2成立吗?
(显然学生的回答有:成立、不成立、不一定成立等等)
2.引导学生计算:
(1) (a+b) (a+b) =
(2) (m+n) (m+n) =
(3) (x+y) (x+y) =
(4) (c-d) (c-d) =
3.引导学生发现 (1) 算式的左边就是完全平方式 (a+b) 2
(2) 算式的结果形式是a2±2ab+b2
4.进一步提出:能直接写出结果吗 (a+1) 2=?
这样学生也就一下子明白了这个规律可以作为公式…
通过教师的诱导, 学生的参与, 使学生既认识了完全平方公式的形成, 对该公式的掌握也一定有很大的帮助, 这种探索精神也势必激励学生去学习, 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四、师生互动, 还应该建立在师生间相互理解的基础上
教学过程中, 师生互动, 看到的是一种双边 (或多边) 交往活动, 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 教师指点, 学生思考;学生提问, 教师回答;共同探讨问题, 互相交流, 互相倾听、感悟、期待。这些活动的实质, 是师生间相互的沟通, 实现这种沟通, 理解是基础。
五、创设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及组织形式
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师生积极互动, 要求师生间有尽可能充分的交往活动。目前, 中学教学班的班额还普遍偏大 (一般50多60人, 有的甚至达70多人) , 要实现充分交往活动是有很大难度的。因此, 必须积极探索在现实条件下, 有利于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积极互动的教学方式及组织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 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
方法不同, 一般存在以下三种主要课型:
1.以讲授法为主的课型;
2.以讨论法为主的课型;
3.以探究———研讨为主的课型。
第2、3两种课型所形成的交流方式比较好,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有许多课都采用了这两种课型。这两种课型极有利于形成师生、生生、个体与群体的互动。
高校“两课”教学的师生互动探索 篇9
关键词:“两课”教学,师生互动,角色互换
“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 是传播主导意识形态,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政治平台, 对于培养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极其重要。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 旨在充分发挥授课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完全尊重受教学生自身特点和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前提下,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来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两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 侧重知识灌输,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理论讲授确实在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方面有其优势。但由于其往往注重灌输, 只是单纯强调教师主体、主导, 互动不够, 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从而不能发挥受教学生的主体意愿及其能动性, 出现“教师一言堂”、“教师中心论”, 导致受教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被动地囫囵吞枣, 从而降低了受教对象的学习的积极性、意愿及其主动性, 结果导致学生逃课严重, “两课”课堂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2. 教材体系“繁”、“难”, 难以走近学生。
“两课”教材注重理论的科学性、逻辑性、系统性是毋庸置疑的, 但相对刚刚系统接触“两课”的大学生而言, 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而言, 教材就显得内容繁多、知识结构体系庞大、理论深度较高。从而使学生不但难以把握理论的精华, 而且望而生畏。要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系统地掌握, 单凭教师一人唱独角戏是不可能的, 这就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 让他们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师生间的互动, 使学生能及时与教师沟通, 解决疑点, 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3. 落后的教学手段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
在传统的“两课”理论教学过程中, 教师大多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 难以全方位地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 容易使学生产生听课疲劳, 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让学生难以接受, 从而严重影响了“两课”教学成效。即使有一部分“两课”教师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授课, 也只是简单地将理论文字从书本搬家到屏幕, 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工具丰富的播放、展示和扩展教学内容的功能, 无情地扼杀了“两课”理论的鲜活性, 致使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大打折扣, 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构建“两课”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1. 理论知识深厚扎实。
教师要吃透教材, 认真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 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从整体上掌握教材, 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 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这样才能高屋建瓴, 保证在教学中坚持正确的方向, 不会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左右摇摆、含糊不定。只有对教学内容有系统地把握和充分消化, 教师才能在互动教学中很好地与学生交流、答疑。
2. 强烈的责任意识。
实行互动教学, 不是减轻了教师的责任, 而是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互动不是放任不管, 而是要课前精心设计, 课堂上适时引导和有效管理, 课后归纳总结。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不仅要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 而且要对教学环节精心设计, 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实现。因此, 在互动教学中, 教师往往要付出比传统教学多得多的努力。教师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才能使得互动教学不流于形式。
3. 将理论与学生关注的现实紧密联系。
“两课”教师不仅要有丰富、博大的知识储备, 还必须把理论和社会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以理论指导社会实践,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检验和夯实理论基础。在这方面, “两课”教师不仅要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 而且还要从受教学生经常和热心关注的社会现实生活、国内外时事出发, 基于两课相关理论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并依据两课理论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 以提高广大学生学有所用、用有所思, 提高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两课理论的欲望、积极性和主动性。
4. 具有亲和力沟通技巧。
首先, “两课”教师在平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对学生平等、公平, 秉行换位思考的思维和行动, 用博大和宽容的爱心去关怀和帮助学生, 从良师益友做起, 处处为人师表, 在教态上亲切感人, 有很好的人格魅力, 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 与之接近。其次, “两课”教师要了解学生, 热爱学生。“两课”教师应该多渠道、全方位地接触学生、了解学生, 积极与学生沟通, 不仅要知道和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心理规律以及心理状态, 还要了解和把握学生在不同级段、不同时期的思想诉求。再次, 时刻信任和鼓励学生。“两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切忌空谈理论, 而是用信任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过程中去探索创造理论的实践对象, 利用所学知识探索和发现真理, 检验理论知识的实用性。
三、构建“两课”师生互动型模式的具体策略
1. 案例教学法。
“两课”是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同时也是和社会实际联系紧密的课程。教学中可大量采用案例, 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以及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利用案例引出理论法。教师结合所要讲的理论知识, 事先准备好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案例, 利用已学理论知识结合拟用案例设计好与预讲授知识相关的问题。上课时先依据现实讲述或展示案例,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在学生简单发表自己的看法后, 再提出问题, 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思考回答。学生回答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所思所想给予引导和点评, 进而延伸和引导出所要讲授的理论。 (2) 利用案例加深理论法。“两课”相关的理论知识讲解过后, 学生往往是一知半解。为了真正让学生掌握所学理论, 教师可选取与所学理论紧密联系的案例, 精心设计问题。通过学生的思考回答, 教师的点拨, 使学生把所学理论与社会实际很好地联系起来, 做到活学活用, 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很好地实现。 (3) 搜集评析案例法。课后, 让学生收集与所学理论有关的社会实践案例, 探寻出所学理论与案例的关系并进行评析, 通过学生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联系实际, 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两课理论分析问题、结合其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搜集案例时, 教师可不设定范围, 既可以是国内外实时和既往的时政要闻、历史事实, 也可以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思想、生活、学习上遇到的困惑;既可以是社会的美好现象、事物, 也可以是不良的社会问题。教师主要看学生对案例评析时是否运用原理得当, 是否观点正确, 分析透彻。对于那些优秀的作业, 教师要在课堂上展示并给予优秀的成绩。
2. 分组互动讨论。
分组互动讨论主要是在两课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分组后, 组织学生紧紧围绕一个两课理论知识主题展开讨论。先是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讨论, 相互交流以达到相互启发, 而后再按小组陈述本组观点, 最后再进行小组之间的相互解释和讨论, 以达到全体受教学生之间的互动。
3. 角色互换法。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更认真地去研读教材, 可以实行师生的角色互换, 主要有两种方式。 (1) 制作课件法。“两课”教师在借助多种现代教学设备, 如多媒体视频、Power Point课件、网络教学平台等等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兴趣度的同时, 事先让学生自主选择两课教材一节或一章的内容结合实践内容制作课件。在学生自主制作课件过程中, 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 特别是那些选择结合“两课”重难点教学内容的学生, 在资料的收集、案例应用等方面加以帮助, 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又能避免学生在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少走弯路, 少犯错误。课件制作完成后, 教师要留出充足时间给各位学生, 特别是给那些对问题认知与实践结合紧密的学生展示的机会, 先由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提问, 然后再由教师结合学生对课件的疑问对课件进行点评, 既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努力和积极性, 又要纠正学生认知偏颇。这样, 学生不仅通过制作课件的过程对两课理论进行了探知, 而且还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提高两课教学成效。尤其对师范院校的学生来讲, 这方面的锻炼有助于将来他们更顺利地走向工作岗位。 (2) 学生亲身讲课法。学生亲身讲课法是将所要教授内容由学生通过自身的理解和把握上讲台讲述课程内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外时间收集资料备课, 然后每小组推选一同学进行课堂讲授。教师和学生通过角色互换,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和实践能力, 也使学生设身处地地了解老师的工作, 加强了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学习, 增进了师生情感交流。这种方法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尤其适用。
4. 演讲法。
演讲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演讲, 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挑选那些富有时代气息并与学生联系紧密的主题, 如《概论》课中的“诚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基础》课中的“理想”、“爱情”, 《原理》课中的“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价值”等等。首先让各小组在课下进行演讲比赛, 然后每小组选取最优秀的同学进行课堂演讲。表述能力的训练也是大学课堂最需培养的一种能力, 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5. 网上交流法。
师生的互动不应仅局限于课内, 教师还要承担课下指导功能。学生对“两课”内容的困惑以及现实生活中的迷惑并不一定是在课堂上遇得到、想得到的, 并且由于课堂的时限, 学生常常不能在课堂上表达, 两课教师就要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网络媒介, 譬如E-mail、QQ、BBS等与学生进行课下交流。教师既可以将“两课”的课程介绍、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课件、练习题等教学内容和思考分析发布到网页上, 对学生进行两课内容辅导, 也可以参与学生关注的现实生活热点、焦点, 通过深入探讨, 用生动活泼的语言, 结合两课理论加以探讨分析和解释。
参考文献
[1]赵静.增强“两课”教学吸引力的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 (02) .
师生角色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篇10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前备课, 准备教案, 课堂主要以讲授的方式开展教学的模式。在这种授课方式下, 教师是授课的主体,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只有当这两个“主体”所期望的目标统一时, 才可能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很明显, 传统课堂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它潜在的局限性, 那就是“教”和“学”这两个主体很难真正统一。比如, 教师备课时的预期目标一般很难和实际授课的具体过程相吻合, 也就是说, 教师不可能在备课时就预想出整节课的具体走向, 而是在实际课堂的教学中对教学计划做一定幅度的修改和调节;另一方面, 教师为完成整节课的知识传授量按原来的备课计划进行, 往往不能与学生所期望的课堂效果发生共鸣, 那么整个课堂教学就会大打折扣。这里出现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矛盾, 也就是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的矛盾, 实质是“教”和“学”这两个“主体”的矛盾, 这个矛盾也一直阻碍着传统课堂教学效果的良好发挥。
传统课堂教学潜在的双“主体”的矛盾, 促使我们要认真研究如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去处理“既要保障教师的教育主体地位又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问题。能不能研究“学”的主体, 通过开展新型的教学活动, 对两个“主体”进行互换而磨合, 达到两个“主体”目标的统一?基于这个设想, 本人进行了大胆地探索, 创设出一种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师生角色互动式课堂教学。
师生互动式教学, 简单地说, 就是师生角色的互动, 就是学生来当老师, 到讲台授课, 而教师则在学生的位置听课。这样尝试的理论根据就是主体性教育。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 是作为认知主体的人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功能特性, 是主体在作用于客体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相对于依赖性、被动性、模仿性、简单适应性, 主体性作为人的一种特性, 它集中体现为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主体性的人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认识自己, 掌握规律, 改造世界, 实现自己的目的, 做到一般被动的人做不到的事情。主体性教育, 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使他们成为教育认识的主体, 实现他们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互动式课堂教育, 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意识, 使学生理解教师“教”的真正目的, 认识到课堂学习的意义, 从而更好地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学的作用,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互动式课堂教学也不是简单地把教学的任务和学习的任务都放到学生身上, 完全淡化教师的主体作用, 相反, 教师可以比较自如地控制课堂, 作为整个课堂的“观察员”和试验者, 可以发现问题, 思考解决的方法, 改进下一步的教学。需要注意的是, 这个方法本身不是为了达到教师角色的“出让”, 相反是为了使“教”的主体地位更好地发挥作用。所以, 这个形式的开展在量和度上都是要讲求控制。下面就详细叙述这个方法。
互动式课堂教学根据它的操作流程, 其主要内容可以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
课前的准备———师生的备课
互动式课堂教学, 课前的准备相当重要, 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的是, 除了教师要认真备课外, 学生也要认真备课。教师的备课首先是准备教案, 教师备课最重要的是设计整节课的授课形式, 包括如何选择“学生教师”, 如何指导“学生教师”设计教案和授课方法以及如何使其他学生有效地参与这个活动。具体的做法是:提前把全部学生分为3~4个组, 每个组设负责的组长, 建议每个组的成员给自己的组取个名字, 每个组负责一节课的内容, 组员全部都参与课前准备、教案设计、组内试讲等前期活动, 然后全体组员推举2~3人作为“学生教师”承担教学任务 (这样每个“学生教师”的教学时间就有10~20分钟, 不会感到压力太大) , 当然“学生教师”还要让全体学生轮流担任。教师在第二次组织这个活动时, 可以让第一次表现不错的“学生教师”作为核心, 组成备课小组并由他推荐新的“学生教师”。另外, 教师还要制定考核和评测学生授课的量化表, 这个表里要有教学目标达到的情况 (教学方法使用是否得当, 教学手段是否有多样性, 学生接受的情况等) , 使互动式课堂教学可以通过量化处理, 得出详细的教学反馈信息。同时应建议, 学生们在撰写教案时, 应明确写出听课学生课前课中应该做到什么?比如课前的预习、课堂的纪律、听课的注意力和教师的课堂交流互动、课后的作业巩固等。让学生和老师换位思考, 从学的方面找原因找方法, 这非常有利于老师以后的课堂教学。课前, 教师还应从不同角度做好学生的动员工作, 要求授课学生应严肃认真地担当好“教师”这个角色, 不要把它搞成活动课, 更不能故意作秀;要求不参与授课的学生认真听课, 并积极和“教师”配合, 尽可能尊重“学生教师”的劳动。
授课过程———学生授课, 师生参与
正式授课开始时, 教师要告知全班学生授课任务的分配和授课流程, 要求学生做好认真听讲的准备。“学生教师”在课堂授课时, 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教师”的授课和全班学生的反应, 并记录课前制定的测评明细表, 当“学生教师”授课遇到较小的困难, 如讲述语言的表达含混, 板书错误等, 教师则不必打断“学生教师”授课, 但要记录这些错误;当“学生教师”的讲述发生非常严重的错误, 方法使用严重不当时, 教师要及时地纠正, 但时间尽量要短。当一名“学生教师”负责的部分讲授完成后, 教师不必总结, 只需引导下一名“学生教师”继续授课, 以保持课堂连续。教师在学生授课的过程中还要注意通过眼神鼓励学生授课, 并适当维持课堂纪律, 保障授课正常进行。如果有条件, 可以把整个授课过程通过录像或录音记录下来, 作为课后分析的素材或留给“学生教师”作为纪念以示鼓励。
课后分析总结———师生共同收获
课后分析总结是互动式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当“学生教师”授课结束后, 教师应该向全班学生展示授课的记录明细表, 并给出整体评价。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的评价应该以积极的鼓励为主, 突出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 还要引导全体听课的同学, 避免他们把“学生教师”的授课与教师的授课进行对比的定势心理,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接着, 分析学生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找出错误的原因并给出正确的解答。如果时间允许, 教师还应该对学生授课时遗漏的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必要的补充。同时也要让“学生教师”和其组员分析授课过程及其效果, 并提出下一步授课的改进方案。教师也应该吸收学生授课过程中好的教学方法和理念, 并将自己的收获和启发及时地整理到自己的教案上。
师生角色互动式课堂教学特色鲜明, 具备很大的优势。首先, 对于参与授课的学生, 可以锻炼他们对章节知识的概括归纳能力和记忆能力, 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使学生有机会体验当教师这一角色的新鲜和喜悦, 并充分理解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期望和备课的艰辛, 从而促进“教”和“学”这两个双主体的目标的统一;在这个模式下, 增加了通过参与授课学生与教师探讨的机会;学生还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特别是遇到困难时, 转换到教师的角色来思考问题, 从而拓宽思路。其次, 对于一般听课的同学, 因为接受了一种更为平等的教学模式而使之倍感亲切, 增添了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勇气, 使课堂有了一个好的氛围。互动式课堂使全体学生参与其中, 这种参与有情感的伴随, 这种参与来自学生的自我需要。当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感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加、技能的熟练、经验的积累, 而是精神的鲜活和入境入神的体验;当学生自由、自觉、自主、愉悦地学习时, 这何尝不是其主体的极大张扬, 主体性的高度提升。最后, 对于教师, 可以在听学生授课时领悟到一般学生所需要的课堂教学模式, 这将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比较大的挑战, 它要求教师要有充分的信心和坦荡的胸怀, 认识到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并思考如何通过自身的提高达到这个要求。当然, 教师也可以吸收学生的好的教学方法等。综上所述, 互动式课堂教学增进了教师和学生的相互理解, 使“教”和“学”的主体在互动的碰撞过程中, 动态地到达统一, 使“教”和“学”更加和谐地进行。
客观地说, 师生角色互动式课堂教学也有许多局限性, 如整个授课过程较难控制, 比较耗时等, 因此它不可能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 只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个补充, 它不是要取得传统的课堂教学, 相反是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 这个模式的课堂教学开展的频率不宜太高, 时间间隔要根据整个学期的教学任务以及学科的特点做适当的调整和穿插;教学内容的选取也要适合学生讲授, 所以不宜把较难的内容作为学生讲授的课题, 最好让学生自己选取。对于难点, 教师课前应进行细致的辅导, 尽可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授课体验成功, 否则有可能使他们对该活动失去兴趣。
声乐教学中的教学创新与师生互动 篇11
关键词:标题声乐教学;教学创新;师生;互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不仅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还对人才的综合性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音乐人才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为改变这些现状,高校必须对声乐教学作出相应的调整。要完成声乐教学的创新,首先要了解传统教学中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对声乐教学的现状进行专业化的分析,明确声乐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然后采用相应的措施解决相关的教学问题。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演唱技能的培训时,应注意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创新之余,还要注意增加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全面地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以便于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进行声乐教学。
1 声乐教学中的教学创新
1.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完成声乐的创新型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声乐教学当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水平、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问题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实践式教学等方法进行声乐的教学。在进行声乐教学时,教师应注重采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自主自觉地进行声乐的学习,完成声乐的相关练习。教师应对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转换声乐教学理念,积极地采用先进教学方法进行声乐的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声乐学习能力,进一步提升声乐教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1.2 提倡学生发展个性
因为每个学生的个人条件不同,所以在进行声乐训练时,学生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发声特点,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开发出适合自己的声乐练习方法,以便于充分展现自身的个性和音色魅力。教师通过因材施教,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声乐学习积极性,进一步促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师应对声乐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鼓励教学;对于声乐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应采取引导式教学,适时地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使学生充分展示音乐才能,以达到全面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
1.3 转变声乐教育观念
传统模式的音乐教学,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强化训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般比较重视提高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掌握能力,加强对学生声乐技能的专业化训练,为学生成为音乐教师奠定基础。想要完成声乐创新教学,教师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声乐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专业化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要加强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深化培养,以便于学生全面综合地发展。声乐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声乐学习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文艺汇演和音乐会等活动,通过活动调动学生的声乐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声乐。
2 声乐教学中的师生交流
2.1 营造氛围
学生在潜意识当中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经验和能力,学生在进行声乐学习时较容易出现不成熟的表现。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声乐学习,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学习声乐。良好的学习环境能使学生更好地调动身体感官,欢愉的心情便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发声练习,唱出最完美的状态。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互动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较容易受到教师情绪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保持自信、良好的心情。
2.2 审美情趣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音像资料,带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聆听、观看的过程中产生联想,产生共鸣。优秀的作品能使学生身临其境,聆听还能增强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在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声乐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水平。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创造音乐作品,在创造的过程当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使学生的创作天赋得以发挥,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教师组织学生欣赏和创作音乐作品,不仅提高了学生声乐学习的能力,也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2.3 音乐体验
音乐作品是声乐艺术的最终表现形式,音乐作品是对声乐的实践和体验。一般而言,学生最初的声乐学习都是通过聆听的方式来完成的。学生只有聆听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吸收音乐作品当中的精华部分,才能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由此可见,聆听音乐在学生声乐学习过程当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是学生声乐学习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增加学生的音乐体验,激发学生的音乐感情,使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教师还可以适时地为学生提供指导,组织学生听完音乐作品后交流,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达到增加师生之间交流的目的。
3 结语
创新和交流已经成为声乐教学发展的必然,教师可以通过创新和交流,更好地完成声乐的教学,为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应该进行声乐教学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声乐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教学创新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声乐知识和声乐技能的掌握水平,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人文素质等多方面的发展。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时,不仅要注意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训,也要注意对学生情感、审美等方面的培养。可以举办一系列的音乐活动,教师和学生要在活动中共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共同进步。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创新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增加互动式教学,全面、有效地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参考文献:
[1]龚碧林.声乐教学中的教学创新与师生互动[J].音乐时空,2014(09):164.
[2]王新惠.论民族声乐教学情境中的师生互动[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24):44-48.
[3]杨晓晴.声乐教学中的心理互动效应探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4):178-179.
[4]康红英.互动性教学模式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音乐大观,2014(01):159-160.
浅谈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篇12
有效的师生互动, 教师是关键因素。师生间互动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师生双方特别是学生的学习、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 师生互动的内容、形式都围绕这一目的及其相应的教育内容, 即知识、能力、社会行为和交往能力等的培养而展开。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是为完成特定教育任务而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的。因此, 课堂上有效的师生互动不是简单地以活动的频繁为标志, 也不是简单地以课堂气氛活跃为尺度, 而是要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有效的师生互动, 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 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可以说, 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 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授者, 而应该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师生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 意味着平等对话。活泼的课堂情境是学好一堂课的基础。新课程倡导“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中, 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 提供观察和实践的机会, 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激发实践探究的欲望。因此, 教师应以启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为立足点创设课堂情境。适当的课堂情境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使学生如入其境, 可见可闻, 产生真切感。
有效的师生互动, 有助师生共同发展。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特点, 老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性关系,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主从型的师生关系, 努力把教师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生学的过程, 即“教学互动, 当堂训练”的模式。课堂上, 老师先出示本课堂学习目标, 然后是学生互动, 各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质疑、交流,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老师再进行课堂讲解。这样, 所有学生都处在主动积极、紧张有序的学习状态中, 谁也没有时间和机会违反纪律, 课堂真正成了“提优补差”的主阵地, 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素质教育目标得到了落实。同时, 教学工作中师生间的角色互换、心理互动也是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此外, 重视在教学实践中, 做好学困生的教育转化, 因势利导, 因材施教。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 不以分数定优差, 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生物教学的师生互动】推荐阅读:
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10-18
高中教学中的师生互动11-14
英语教学中的师生互动11-02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论文05-24
初中地理师生互动教学思考的研究论文11-08
历史教学师生如何互动08-21
师生互动式教学09-30
师生互动教学论文12-08
论文 浅析钢琴教学中的创新思维与师生互动12-28
师生评价式互动教学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