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教育

2024-07-11

性教育(共12篇)

性教育 篇1

性教育概述

性教育是一个涵盖面很广且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既包括性生理卫生知识的教育, 又包括两性人际交往、伦理道德和性意识观念的教育。因而, 性教育的内涵非常丰富。首先, 它是一种“人本教育”, 是运用于生活的一门科学, 所以, 它可以不论场所随时都能施教, 如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其次, 性教育涉及的层面比较多, 除性生理外, 还包括性道德、性心理、性文艺等层面。因此, 性教育是指结合教育学来传授各种性科学知识, 以学会成为一个符合他 (她) 角色的合格的男人或女人;学会正常的异性交往;形成社会和道德所能接受的态度和行为。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巨大变化, 中国人的性观念也悄然转变, 与性有关的社会现象也层出不穷。许多人开始大胆追求性的和谐与享受, 关于性的禁忌越来越少, 性观念混乱, 性犯罪大量增加, 卖淫嫖娼日益泛滥。从沿海城市发展到中小城市, 再发展到农村, 性病日益蔓延, 艾滋病也已敲开中国的大门, 黄色淫秽物品泛滥, 政府不得不多次开展扫黄活动, 封建思想仍有很大影响, 西方的性观念又在涌入, 新的健康、合理的性观念还在萌芽与探索之中。对此, 人们经常发生矛盾冲突。由此, 开展全民的、终身的性教育已越来越提到议事日程上。无论西方的性教育还是中国的性教育一般侧重于青春期教育, 即对青少年开展的性教育, 学者的研究也多围绕青少年的性教育展开, 而本文试图从人类性行为的特征、性教育的理念和终身社会化的角度来论证性教育是终身教育。

从人类性行为的特征看性教育是终身教育

1.性行为的特征

(1) 广泛性与普遍性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与性行为无关, 每个人都是性行为的产物。同时, 在正常情况下, 每个人都会有性要求, 都要结婚、生儿育女, 都要发生性行为。

(2) 自然性与重要性

性行为和人类生活有很大关系, 因为性是人类繁衍的基础, 性活动是人类基本活动之一。“食、色性也”, 除了吃饭以外, 性要求是人类第二自然本能。人们在满足性要求的过程中获得极大的愉快。不仅如此, 性行为又是延续后代的必要手段, 它和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社会经济发展都有密切联系。所以, 从古到今人们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

(3) 长期性与复杂性

性问题是伴随着人的一生而存在的, 表现形式也是错综复杂的。现代科学证明, 人从幼儿时期开始, 就有性意识, 这种性意识到青春期迅速增强, 以致付诸实施, 由此而带来许多性问题。即使到了七八十岁, 多数人还有性意识、性要求和性行为, 只是表现形式和中、青年时期稍有不同而已, 这时所面临的性问题也不同。

(4) 排他性与隐蔽性

性行为的隐蔽性是由性行为的排他性引起的。在原始社会, 实行群婚杂交, 性行为说不上什么隐蔽性。但随着私有制和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出现, 妇女隶属于男子, 而且只能归一个男子所享有。于是, 对妇女的贞操要求严格得无以复加。性行为不仅不能有第三者, 而且不能让第三者看见, 这样就表现出性行为的排他性与隐蔽性。性行为的隐蔽性发展到畸形程度, 就会产生性神秘感。

(5) 责任性与严肃性

性行为虽然源自人类本能的性要求, 但绝不只是个人的私事, 绝不只是满足于个人的寻欢作乐。它必须对对方负责, 对后代负责, 对社会负责, 其责任是重大的, 也是极为严肃的行为。

(6) 尖锐性与对立性

表现为同样一种性行为, 在有的社会里是高尚、合乎道德的, 而在有的社会里则是低下、不合乎道德的, 甚至是严重的犯罪行为。同一行为具有如此尖锐而对立的性质, 实属罕见。

正因为性行为具有上述特点, 在全民开展的性教育是一种长期教育、终身教育。长期以来, 性教育的研究无法深入开展, 在性教育上存在并流行着一些荒谬和无知的观点, 导致我国出现众多的“性盲”。我国目前就是要大力普及和推广性教育, 从社会、心理、医学、法学等各个方面深入研究性教育, 研究性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各种关系, 以提高人们的“性商” (即性健康水平的测量标准, 如同智商、情商等) , 使人民群众在生活水平达到小康的同时, 性生活水平也能达到“性小康” (即指性健康水平和性知识水平达到小康状态) 。

2.性教育的领域

生活与性是紧密相关的, 家庭是由一男一女因为爱而结合的最亲密组织, 男女两性分别扮演着夫妻、进而父母的角色。不论是生理上合一的满足性欲还是延续生命、心理上合一的彼此互属及分享快乐、分担痛苦, 社会上性别角色的刚柔并济、分工合作, 都与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 现代的家庭生活教育, 不能再像过去一样不谈“性”;而且负责任的性教育也必与婚姻相联系, 性教育不能离开家庭生活单独来谈。

性教育是帮助每一个人对自己的性行为负责任的教育。在性别角色方面应学习刚柔并济, 在异性交往和选择配偶上应学习如何约会与作决定。在夫妻调适方面学习建立永久的知己朋友关系和防范负面“性行为”之危害。

性教育不只包括解剖和生殖方面的知识, 也不要把它只局限在青春期的教育, 应该同时还强调有关两性之间亲密人际关系的发展和指引。一个人整个生命发展成健全并富有创造力的个体, 是与性有着密切关系的, 所以性教育应由出生开始, 终其一生, 是一个很大、很广泛的计划。性教育至少包括了性生理、心理、伦理和法理等层面, 目的是要产生社会和道德所接受的态度和行为, 是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男人和女人的教育, 所以称之为“人格教育”或“人性教育”。

从人类社会化是终身社会化看性教育是终身教育

人的社会化是一个终身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学所表述的社会化, 是指个人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 来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人是社会的动物,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但是, 人的这一本质属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后天获得的。个人社会化是人对社会的适应、改造、再适应、再改造的矛盾运动过程。个人为了适应社会生活, 就必须不断学习, 因此, 人的一生都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从社会学的角度, 一般把人的社会化过程分为少儿期的社会化、青年期的社会化、中年期的社会化和老年期的社会化, 各个不同的阶段人的社会化的侧重点也不同。由此看来, 人的社会化是终身社会化, 性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在性教育的分期中, 一般学者把性教育分为五期, 即婴儿期性教育, 幼儿期性教育, 儿童期性教育, 少年期性教育和青春期性教育, 本文在性教育的分期中, 增加两个阶段:即中年期性教育和老年期性教育。

1.婴儿期性教育 (一般在3岁以前)

主要是通过母亲对孩子的抚育喂养, 母亲与儿童的身体接触, 来增加孩子神经系统的敏感性, 促进孩子大脑的分化发育。因此, 婴儿期教育的特点是在满足婴儿食欲的同时, 还要满足婴儿皮肤触觉的发育需求。

2.幼儿期性教育 (从断奶起到6岁)

主要是开始让孩子认识自己的性别, 并初步进入性别角色。此时应该同时开始灌输初步的性道德观念, 如让男孩爱护尊重女性等。学会基本的性卫生知识, 例如大小便前后要洗手, 不可把小棍等物塞入小便的空窍中等等。此时为便于关照幼儿, 父母亲应该与孩子同床而卧, 但必须分被而眠。

3.儿童期性教育 (从6岁起~10岁以前)

这是介于幼儿期和青春期之间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儿童期是人类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成熟发展全过程的开始, 也是这一过程正常发展的关键。这时儿童已经进入学校学习, 社会知识和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儿童期的生理发育与婴幼儿期相比, 相对缓慢而平稳, 但心理发育则随着新的生活和教育的开始, 发生了有决定意义的变化。性心理也有了相当的发展。一切有条件的家庭均应与孩子分房而居。如果发现孩子厌恶自己的性别角色, 则应该及时纠正, 以防发生日后的性别角色倒错现象。此时要教给孩子性卫生的基本知识, 学会保持性器官的卫生。同时应该教会孩子知道如何保护自己, 鼓励孩子的独立倾向, 要求孩子要男女有别, 教给孩子男女交往的一般道德规则, 要孩子自尊、自爱。

4.少年期性教育 (从10~20岁)

因为此时期内多数孩子先后进入青春发育阶段, 女孩子表现为月经来潮, 男孩子表现为初次出现遗精, 而且此阶段的心理变化也较敏感。此时的性教育内容主要是: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 经期卫生知识, 男女交往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女孩子如何保护自己, 初步的婚恋道德原则, 明确法律与道德对两性关系的基本要求。

5.青年期性教育 (从20~35岁)

此时期孩子已经成年, 有了独立的爱好、个性, 逐步走向成熟, 开始恋爱结婚, 组建自己的家庭。性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如何承担家庭的责任与义务、夫妻生活知识、子女教育知识、家庭经济知识, 为建立家庭做好准备。

6.中年期性教育 (从35~60岁)

此时期的个人已成家立业, 事业家庭趋于稳定成熟, 性教育的内容侧重于培养自身对家庭、事业的责任心, 忠贞于自己的家庭, 忠贞于自己的配偶, 拥有安全健康的性生活, 努力完成对后代的教育培养。

7.老年期性教育 (从60岁起)

随着年华的流逝, 老年期两性性腺活动趋向减退, 部分老年人承受着失去配偶失去性生活的痛苦, 此阶段的性教育侧重于让老年人了解自己性生理的变化, 不急不躁, 顺其自然。多参加集体活动, 在性生活中做到洁身自好, 颐养天年。

很多学者注重前五个阶段的性教育而忽略了中年期和老年期的性教育, 而事实上中年期和老年期的性教育直接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和风俗习惯, 在终身性教育的倡导中, 不能忽略中年期和老年期的性教育。

性教育是一项涉及多学科、综合性很强、移风易俗的社会系统工程, 必须以严肃、认真的态度, 以紧迫的心情, 慎重地开展工作, 使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能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 有越来越多的人探索、实践, 为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性教育而贡献力量。

性教育 篇2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青少年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需要,在中小学开展科学的性教育有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关键词:青少年 青春期 性教育

近几年来,青少年受到性侵害以及青少年性犯罪率等问题频频见于各大新闻媒体。这说明,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的性教育已刻不容缓。否则,将给他们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更多的伤害。

性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有关性科学、性道德和性文明教育培养的社会化过程。性教育不只是读一本书,也不是听一次讲座或看一次录像,而是一个涉及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教育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随受教育者年龄不断发展的再社会化过程。

一、青少年性教育面临的问题

1、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由于受中国封建思想的影响, 很多人认为性是肮脏的,不道德的, 长期以来人们口不言性, 谈性色变,尤其是在孩子面前对“性”是避而不谈。他们认为青少年不懂性知识是道德纯洁的表现,对他们封闭有关的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下一代的性教育方面,人们似乎也认为没有担心的必要,他们觉得“性本能”是万能的,是生来就有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自然会明白。这使得性教育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尤其是青少年的性教育更是难上加难。

2、家庭对性教育避而不谈

父母是儿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的第一课堂,家庭中的性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更具有特殊的意义,但现实却并不理想。由于家长自身性知识缺乏,对孩子提出的问题无法做出科学的回答;在与孩子谈论性问题时他们也是难以启齿,比如,在孩子问及“我是从哪里来的”时,家长的回答是千奇百怪,有的说是“捡来的”,有的说是“肚脐眼生出来的”等等;一些父母即使想和孩子沟通,但是因为缺乏科学的性知识和沟通能力,也因不知所措,使家庭性教育无法进行。

3、学校对性教育不够重视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中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越来越多;同时,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人大都羞于谈性,中国家长也很少对孩子进行性

教育。因此,学校应肩负起性教育的主要责任。然而,现实并不乐观。学校对青少年的性教育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性教育的重要性地位尚未真正确立。笔者从教的地区,全区中小学都没有开设性教育课程,就连开设性教育课程的大学也是凤毛麟角。伴随着性生理、性心理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表现出对性知识强烈的渴求,但由于受到传统文化、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学生也不会主动找学校和教师寻求帮助,他们私下里“偷偷摸摸”地寻找“自学”途径——网络、影视,甚至是性经历的尝试,这使得青少年对性知识的掌握及获得渠道相当匮乏,甚至误入歧途。

二、中小学性教育的必要性

1、青少年个体发展的需要

青春期是一个人的生理与心理趋于成熟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青年男女两性特征逐步凸现,生理发育趋向成熟,在性激素的作用下性意识开始萌动,对性知识开始感兴趣,对异性表现出较强的交往欲望。但是,由于青少年缺乏必要的性知识, 难以用理智驾驭生理冲动, 青少年在迷茫、无知中的探索和尝试就变得十分危险。此外,青春期的男女在身体和生理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比如,身高、体重、第二性征、月经、遗精等会使青少年手足无措,与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困惑和烦恼。因此,开展科学的性教育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网络逐渐得到普及,西方文化不断涌入中国,冲破了国人的传统观念,思想、行为方式变得开放起来。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使得原本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性意识不断增强,性观念也呈开放倾向,如果在这一时期对其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容易误入歧途,从而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安定。所以,对青少年开展科学的性教育刻不容缓。

3、性观念缺乏

我国生殖健康教育相对滞后,青少年普遍缺乏正确全面的生殖健康知识和性观念,这给亲少年的成长和社会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中小学生怀孕、儿童遭到性侵等事件屡有发生,更令人担忧的是,有些儿童在受到性侵害后没有及时向家长或社会求助,没有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最后变得极度自卑、压抑、孤僻,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正因为性知识的不足与性观念的缺乏,使很多青少年不

能正确地面对各种性问题,无法正确保护自己,使其身心健康遭受到了严重迫害。

三、中小学开展性教育的建议

1、社会应高度重视性教育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社会教育对广大青少年的成长来说,具有了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学校和家庭有效开展性教育的重要保障。

社会环境是社会意识形态、风俗习惯通过媒体和人们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一种可见可感的客观存在。这种客观存在对孩子甚至成人都会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这些影响可能有积极的也可能有消极的。人们应充分认识到教育是一项广泛的社会活动,不仅专业教育人员的言行举止对青少年可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家长及社会上的人和事都可能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由于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性”对他们而言是一个敏感而充满兴趣的话题。所以,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以致误入歧途。因此,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抓住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科学的性教育,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将性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

与西方日益开放的性文化相比,我国性教育的观念相对封闭。从学校教育看,我国大多数中小学性教育仍处于空有状态。许多中小学主要通过性知识讲座、性教育渗透课来开展性教育,这还远远不能够满足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因此,要系统开展性教育工作,性教育课程的开设必不可少。中小学应将性教育纳入正常的教学体系,根据中小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编制相关的教材,保证教学设施和课时,使性教育课程作为常态化的教学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的核心是“人”的问题,无论是施教还是受教都是围绕“人”而展开的。只有具有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才能更好地开展性教育工作。然而,在有些学校甚至连专业的生物老师也没有。笔者从事生物教学工作,八年级生物中有《人的生殖》这一章节,好多老师羞于启齿,不知道给怎么学生讲,干脆让自学。即便有学生问到,老师也含糊回答,不能解决学生的实际困惑。因此,学校应加强对性教育师资的培养,使他们能成为真正的性教育专业人才。

然而一支能胜任性教育的教师队伍不是在短期内就能速成的。针对目前专业性教育师资缺乏的情况,笔者提出两点建议:

一、采取流动授课制。组织现有的专业老师在一定的范围内轮流授课,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到科学的性教育知识,为他们解决生活和成长中的烦恼。

二、在遵循严格、自愿原则的基础上,一从生物、思想品德等任课教师中选择合适人选,尽可能安排他们参加一些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到一些具有性科学专业教学能力的机构进行相关学科的进修、培训,以开阔眼界、增加见识,逐渐培养一支合格的性教育师资队伍。

总之,开展青少年的性教育工作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它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相互配合、支持,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性教育不是生理教育 篇3

家心理咨询中心联手组建了个教学团队,开始在北京安惠里小学试行性教育课程。

2010年底,历时三年制定出来的北京市中小学性教育大纲草案在45所中小学中开始了新轮试点。

东直门中学作为最早的试点之开设了心理健康课,其中8到10个课时涉及青春期的性教育。为孩子讲课的老师是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陈萱。

陈萱给孩子们上课时编了个案例:高二文理分班,1个男孩和个女孩分到个班,男孩子球打得好,帅气,女孩子对他有好感。有天男孩子脚崴了,没来上学,女孩子心里空落落的。等男孩子脚好了,回来了,这个女孩子觉得天也蓝了,心情也好了。

“这个女孩子跟男孩子是什么感情呢?他们会有怎样的结果呢?”她问学生。

个班的男女生开始分组讨论,分辨这是喜欢、迷恋还是爱情。学生们在纸上列出“早恋”关键词:单纯、美好、浪漫、冲动、不追求结果。

然后他们开始分析利弊。在早恋里能获得什么?孩子们给出的答案是:浪漫、理解、关怀。

那么付出什么?回答是时问、成绩。

“手机话费多了。”1个男孩子嚷嚷。

接下来的讨论,是如果女孩给男孩写了表白信,男孩子不想接受怎么办。

孩子们讨论的结果是,即便不喜欢对方,也不应该把信拿出来传阅,或者交给老师、家长。可以拒绝对方的感情,但是不应该嘲笑。

接下来的讨论题目,就转向了“怎么拒绝既明确又不伤害对方”……

“你不用告诉他能不能、许不许,他们自己能分辨其中的利弊。”陈萱说。

陈萱相信,在校学生发生性关系,甚至导致女孩子怀孕的案例在教育质量比较好的中学,譬如她所在的学校,很少发生。即便是这样,相当数量的未成年少女怀孕,还是显示了整体上社会应对的迟钝。

课题负责人张玫玫说,性教育课其实无法让生物老师讲,因为“生物老师只是对人的生理层面了解较多,实际上有关性的问题,除了生理层面,还有心理层面、社会层面等更多方面,许多东西都包含在里面。这些方面的问题光靠生物老师是无法解决的。”

无论是方刚的民间项目,还是张玫玫主持的试点工程,在点上是致的,即打破“性教育仅仅是生理卫生教育”的偏狭。

“我们推行的性教育实际上是人格的全面成长教育。这其中便包括了自尊与尊重他人,社会性别平等,自我保护等等。从某种程度上,这是种早期的公民教育。”方刚说。

张玫玫说,“总体的目标就是要引导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成为个健康、自信、快乐的男孩或女孩。”

无论如何,每年2000万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都正在青春期这辆加速前行的过山车上,过时的围栏已不足以保护他们的安全。从学校到社会,都在小心翼翼摸着石头过河。而这些尝试的结果,还需要更长的时问才能看出来。

性教育 篇4

(一) 生源素质现状及原因

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绝大部分都是中考低分数段者, 文化基础差, 原因并非智力差, 而是长期智力惰性所致, 义务教育“大一统”的模式既造成学生对学习文化课兴趣的缺失, 同时又忽视了对个体特长爱好的广泛培养, 从而极大地伤害了个体的自信。义务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

(二) 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先天不足

第一过去一段时间内, 国家的资金投入缺乏。第二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大环境下, 教育执行者骨子里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较深, 直接导致教学改革力度不够, 教育研究和实践不足。所以很难针对性地对具有多样化个性的教育主体进行适合其个体的差异性培养, 量体裁衣从而达到个体的最优发展。

(三) 多方博弈, 加剧差异

在教育执行者、家庭、社会的三方博弈中, 原本目标都是一致的——培养和得到最佳的可用之才, 合作博弈就是最好的博弈方式, 但由于各种客观而具体的原因反而形成了现实中的非合作博弈方式。

家庭方: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子女受教育程度要求提高, 家长望子成龙成凤, 并带有一种“补偿心态”, 希望子女读大学, 读好书, 成绩成了评判孩子的独一无二的标准, 扼杀了孩子的特长和个性。

社会方:婴儿一出生便成为社会的一员, 父母便会根据所处社会文化标准要求来衡量儿童的行为, 根据行为是否符合社会文化标准表示赞同或不赞同, 儿童又根据父母的态度和要求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其次是社会价值取向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从而造成其个性更加复杂化、多样化。

学校教育方:一方面努力地用同一标准和模式培养学生, 另一方面又拼命地营造“象牙塔”, 忽略了人的社会性。

三方非合作博弈的后果就只能是培养了一大批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的不健全的人。

二、尊重个体差异, 更新培养模式

(一) 明确需求, 心中有数

提高对社会人才需求的敏感度, 建立一整套科学的、发展的、系统的、适合自身特色的人才需求差异性管理系统, 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合理对接。

(二) 科学评价, 差异管理

教育必须围绕“保护天性、张扬个性、完美人生”来展开。因为学生个性的和谐、全面、健康的发展, 不仅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 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全面分析遗传素质、成熟、环境、教育、个体五因素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运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 (16PF) 对个体进行人格调查分析和研究;综合分析评价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智力因素与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对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一套科学、系统、全面的人才培养差异性管理系统, 帮助每一位学生制定适合自身的发展规划。定期对学生进行评价和考核, 为教育教学提供科学依据。

(三) 强化差异性教育, 促进个性发展

在实践的教育教学中, 重视个体差异, 树立差异性教育的思想意识, 从而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管理, 培养出人格健全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具体可从以下多方面着手:

1、围绕主体的共性和个性, 加大教学、科研、课程改革力度。

2、制定多层次的教学目标, 使教学目标个性化, 教学方法差异化。

3、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 顺其意而扬其长。

4、关注过程, 分层评价, 将评价

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在评价中学习, 在评价中进步。

5、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 给学生

以尊严, 让每一个学生有一个主动探索、张扬个性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 因为独特的见解, 往往蕴含着创造力的萌芽。因此, 教师必须给予积极地扶持和帮助, 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大胆质疑, 敢于挑战课本, 挑战老师, 培养其创新意识。

6、关注学生情商教育和开发, 从

自我认知、自我控制、自我激励、理解和帮助他人、影响和感召他人五个层次进行提升。以此培养出人格健全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7、通过培训、学习等各种继续教

育方式, 努力提高教师的一专多能能力及双师型教师质量, 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8、构建特色的校园文化, “教也幸福、学也幸福”, 让“幸福教育”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纯洁性教育 篇5

本人按照要求,认真学习了保持党的纯洁性有关文件精神。经过学习教育和深入思考,我个人对开展“保持党的纯洁性活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在对照工作实际,作如下自查: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片面地自我满足,自认为工作好、表现好,没有什么问题需要自查自纠。同时觉得自己虽有缺点,但问题不大,都是小毛病,对纯洁性的责任感、危机感认识片面。

2、开拓创新的精神不强。虽然,过去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做得也不错,但有很多的工作都是想做又不敢做,缺乏果断和胆量。

3、业务知识不够钻研。对待工作有时只满足于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未把工作做实、做深、做细。不注重业务知识的全面性,等到问题的出现再想办法解决,缺乏一种刻苦钻研的精神。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虽然有一定的客观因素,但更主要的还是主观因素所造成。在这段时间,结合理论学习,对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也多次进行认真反思,从主观上查找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学习不够,平时只满足于读书、看报,没有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使学习变得形式化,因而不能准确把握形势。

2、工作业务水平不高,不够钻研,没有深刻意识到业务水平的高低对工作效率和质量起决定性作用,业务水平要有提高,必需要对业务钻研,故在开展工作中有时比较盲目,缺乏一定自信。

3、工作方法简单,只安于表面,把自己份内的事做好就可以了,处理事情方法比较简单,没有创新精神,工作作风还不够扎实,对问题不作深层次的分析,未注意到工作方法的完善会给自己的工作带来动力。

三、今后的整改措施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今后我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科学理论,及时学习领会党的文件精神,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修养,坚定自己的政治信念。

2、要积极开拓进取,努力提高综合素质。要不断加强学习,加强锻炼,努力提高自己业务知识水平,加强自己工作能力,把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3、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加强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用新知识新文化充实自己的头脑,敢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感受美国性教育 篇6

生性活泼的儿子对陌生的西方社会充满了新奇感,而纽约是一座充满性色彩的城市。不用说曼哈顿四十二街有臭名昭著的红灯区,就是儿子每天上学要经过的那些性用品商店就足以让她担心:橱窗里的展示一览无余,赤裸裸的男女亲昵画面令她这个过来人都脸红心跳。

她的担忧或许不无道理。儿子进中学后不久性格就有了明显的变化。他不仅言谈举止变得比以前深沉,一向不注重外表的他还开始认真拾掇自己,每天都要用洗面液涂抹脸部的痘痘。显然,步入青春期的儿子开始在意自己在女同学眼中的形象了。她早就听说美国中学生“早恋”现象司空见惯,从老师到家长均不干涉孩子的恋爱自由。但她仍时不时提醒儿子,现在是读书的年纪。

一天,儿子带回了一份学校给家长的通知,说周末学校有一堂性知识教育课。通知上注明,如果家长不同意孩子听课,必须在回执上签名,将来孩子如果发生了堕胎、艾滋病等,家长不可指责学校教育不力。通知末尾说欢迎家长到校旁听性教育课。早就想到儿子学校“侦察”情况的她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

原以为性知识教育课的气氛会严肃而拘谨,可事实并非如此。上课一开始,那位漂亮的年轻女教师就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SEX(性)”,然后面带微笑地问大家:“同学们,当你们看到‘性’这个字时,你们想到了什么?”她没料到老师会对涉世不深的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

一个满头卷发的男生第一個发言:“‘性’让我想到了遗精。”立刻就有人笑出声来。一个略带羞涩的女生轻声说:“‘性’让我想到了怀孕。”她看见好些同学都在窃笑。一个黑头发的亚裔男生冷不丁冒出一句:“‘性’让我联想到做爱!”教室里马上骚动起来,好多女生的脸都红了。

这时,一个体魄健壮的黑肤色男生瓮声瓮气地说:“‘性’让我想到了一丝不挂的女人……”话音刚落,同学们顿时哄堂大笑,有几个同学将笔和本子朝他扔了过去,教室里像开了锅,她瞥见儿子也笑得十分开心。

接下来,孩子们继续无所顾忌地发言,他们的想象力是那样丰富,年轻女教师不停地在黑板上写着:做爱、姿势、流产、接吻、性感……一些平时大人都觉得难以说出口的词被孩们说出来,完全没有羞涩和龌龊的意味。

教室安静下来后,女教师看了看满满一黑板的词汇,皱着眉头说:“你们说了这么多,惟独漏掉了一个与‘性’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东西……”

孩子们窃窃私语地猜测起来。这时,女教师转过身,一言不发地在黑板上用力写下了“LOVE(爱)”!教室里顿时变得鸦雀无声,“爱情!”女教师的声音充满感情。“‘爱情’是两性之间最圣洁最崇高的感情,缺少爱情的‘性’是最没有灵魂的躯壳!人们在大谈性感、快感时,却忽视了‘性’是要以‘爱’为前提的。生活中的早孕、堕胎、性病等,往往是由不负责任的性行为导致的……”

女教师的话极富感染力,刚才还嬉皮笑脸的孩子都变得庄重起来。接下来,女教师告诉孩子们,性爱没有下流之说,也没有罪恶性,它是自然的、美妙的,但中学生过早涉足性生活对身体和学习都不利,发生意外妊娠和堕胎是十分痛苦的。

最后,女教师播放了一张介绍避孕方式的碟片,孩子们看得格外认真,那种专注的神情就像在看一幅数学三维图。

课后,她与儿子的班主任聊了一会儿。当她向老师打听儿子在班上是否交了女朋友时,那位高鼻凹眼的洋老师有些吃惊:“很遗憾,我从不过问学生的隐私。您儿子很优秀,如果有女孩爱上他是很正常的事。”

离开学校回家的路上,在地铁车厢里,她又看到了一则广告宣传画,画面上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少男少女,上面的广告词却令人费解:“If you do, do it right.”(如果你要做,就要做得正确。)再往下看才恍然大悟,一行小字是:“请别忘记使用安全套。”

如果说她曾经担心儿子会迷失方向,那纯粹是杞人忧天,经历了性启蒙和青春期性教育的儿子对“性”已能够泰然处之。

性教育 篇7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 学校性教育更是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不仅推行各项政策倡导学校性教育的推广, 还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作为保障, 以助教育部门对性教育工作的积极推进。如今, 再次提倡推动中国学校性教育健康发展, 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须, 更是肩负历史的使命。

一、我国学校性教育开展情况

经过新中国成立后近40年的推进与发展, 至1988年年底, 全国已经有6 000多所中学开设了性教育相关课程, 使青少年性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自此, 全国许多城市的学校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性教育, 在课程设置、教师培训、教材研发等方面, 都做了大量有意义的探索工作, 并取得了较大发展。比如, 性教育教材经过不断研发, 目前已陆续在一些学校投入使用。2001年, 王滨有主编的《初中生性健康教育》《高中生性健康教育》《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等青春期性教育系列教材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经过8年的试用, 于2009年4月正式进入黑龙江省各级学校;同年, 陈一筠主编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读本》初中分册和高中分册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并在上海市的试点学校中使用;2010年, 笔者主编的《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 (1年级上、下册) 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并在北京市一些民办打工子弟学校试用。

在教育传授方面, 师资力量与课程安排尚存在欠缺。比如, 我国师范院校还没有开设相应的专业培养性教育教师, 中小学也没有性教育教师编制和专职性教育教师, 承担着学校性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是校医、生物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体育教师或品德与生活课教师等, 而这些教师的专业背景多来自于医学、生命科学、心理学、体育学、社会学等学科。再比如, 我国学校性教育多以地方课程、专题教育的形式在学校中开展, 课程的名称不尽相同, “青春期教育”“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性健康教育”“艾滋病教育”“生活技能教育”“人口教育”等都有性教育的内容, 也有一些国家级课程中含有性教育的部分内容, 如生物、体育、品德与生活等课程。

总体而言, 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 我国学校性教育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教育主管部门的推动、性教育专业人员的研究、教育工作者的实践、家长的支持等多方面共同作用, 正在朝着更加满足学生需要、符合和谐社会发展要求的方向迈进。

二、学校性教育的意义

我们为什么要在学校对学生进行性教育?这是很多关心学校性教育的人都会问及的问题。这其中有两个重要的理由不能不提, 一个是接受学校性教育是儿童的天赋权利, 另一个是儿童的健康成长与一生幸福都需要性教育。1992年4月2日, 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儿童权利公约》在中国生效。这意味着, 中国政府承担了履行《儿童权利公约》的义务和责任。《儿童权利公约》第二十八条规定:“儿童有受教育的权利”;第二十九条规定:“教育儿童的目的应是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儿童正处于向完全成熟个体成长的变化过程中, 这个过程不仅涉及身体的生理成熟, 还涉及情感、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认知等方面的发展, 这就需要儿童不断地学习在社会上生存的各种基本技能, 提升社会交往能力, 逐渐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教育是帮助儿童实现全部潜能的基础, 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而性教育能满足儿童对性健康发展的需要, 能促进儿童性健康权利的实现, 并能提高儿童性健康的水平。所以, 学校性教育必不可少。

我们成年人习惯于把儿童的性发展看成“社会问题”, 如早恋、少女怀孕及堕胎、性病的威胁、艾滋病的流行、性犯罪等, 为了防止这些“社会问题”的发生而不得不“同意”在学校对学生进行性教育, 把性教育当成扑灭这些“社会问题”的“灭火器”, 以维护社会安定。这种对性教育的错误认识忽略了儿童自身的权利。从国际性教育的发展趋势看, 性教育以“赋权”儿童为中心, 从儿童的权利出发, 以儿童为主体, 针对儿童自身生长和发展的规律及需要, 为其提供全面的性与生殖健康信息、专业的性健康咨询和完善的性健康服务。通过这样的性教育, 提高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 提升儿童性别平等意识和基本权利意识, 增强儿童的安全、健康、负责任的性与生殖健康行为能力, 帮助儿童学会如何生活, 如何生活得更幸福。说到底, 性教育应该是对儿童的一种赋权过程, 而不是对他们的身体和心灵进行控制的过程。

三、父母对孩子的性教育

在我们谈论性教育时, 家庭性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生活场所, 父母的言传身教和自身对性的理解与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性发展。当孩子对性有各种疑问时, 他们最先问的是父母。所以, 应该说父母是对儿童进行性教育的最合适的人选。那么, 父母应该怎样对待家庭性教育, 从什么时候开始跟孩子谈“性”?怎么谈?什么样的家庭性教育会促进孩子在性方面健康成长?

1. 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2008年, 笔者的性教育团队就家庭性教育在北京市4所打工子弟学校调查了学生家长。当被问到“您认为父母应该在孩子几岁时开始教给他/她性健康知识”时, 有1 618名父母回答了这一问题。2.6%的父母回答1~3岁, 8.7%的父母回答4~6岁, 即回答6岁及6岁以前 (学前阶段) 的父母共有11.3%;8.2%的父母回答7~9岁, 29.3%的父母回答10~12岁, 即回答7~12岁 (小学阶段) 的父母共有37.5%;28.4%的父母回答13~15岁 (初中阶段) ;19.6%的父母回答16~18岁 (高中阶段) ;3.2%的父母回答19岁及以上。半数以上的父母 (51.2%) 认为孩子到了初中、高中甚至高中毕业以后, 父母才应该教孩子有关性健康知识, 平均年龄在12.4岁。那么, 孩子是多大开始对性问题发生兴趣的呢?一个非常显著的迹象就是孩子开始问父母“我是从哪里来的?”根据美国的一些调查研究表明, 大部分孩子会在5岁以前问这一问题。而在2008年笔者的性教育团队做的同一调查, 据422名父母回忆, 有14.7%的孩子是在3岁或3岁以前, 25.8%在4岁, 21.3%在5岁, 14.7%在6岁, 即有76.5%的孩子在6岁及6岁以前就向父母提出这一问题了;有15.9%的孩子在7~9岁, 另有7.6%的孩子在10岁及以上提出这一问题。平均年龄5.5岁。有一点特别值得父母关注, 即孩子一定是在向父母提出这个问题之前的很长时间就开始对此产生兴趣了, 他是苦于自己找不到答案, 才会开口问父母的。

比起孩子开始对性产生兴趣的年龄, 父母认为的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开始年龄便显得太晚了。从5岁到12岁, 中间有七、八年的时间, 而这些年正是孩子探索自己身体、探求未知世界, 形成各种价值观念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 尤其是对他们自己的身体和生命的奥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作为父母, 有责任和义务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没有研究证明性教育会导致孩子过早发生性行为

有些父母担心, 跟孩子谈性, 会诱发孩子对性过分关注, 以致将来过早地发生性行为。根据多项来自世界各地的权威调查和研究显示, 还没有证据表明性教育会导致青少年性行为的提前, 相反, 早期性教育有助于青少年推迟第一次性行为发生的年龄、减少少女怀孕。研究发现, 那些成长于对性持开放态度家庭 (如父母能够理解孩子的性问题并帮助孩子处理性问题) 的孩子比起那些成长于对性采取回避态度家庭 (如父母对孩子的性问题不予回答, 不在性方面对孩子加以引导) 的孩子, 显示出对性问题持有更加健康和负责任的态度。

家庭性教育对孩子的性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些有机会与父母自由交谈有关性话题的孩子, 待他们进入成年后, 在性问题上会采取更加坚定和明智的做法。反思目前社会上频频出现的儿童性侵犯、少女怀孕、少女人工流产、青少年感染艾滋病病毒等危害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现象, 应该引起父母对孩子性教育的高度关注和警觉。问题出现在孩子身上, 但根源还是教育不到位, 没有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给予他们足够的知识和培养足够应对这些问题的能力, 是教育者的失职。

3. 父母应该怎样对待孩子提出的性问题

如前所述, 当孩子对性产生探究的欲望, 而对问题的答案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 他们才会向父母提出问题, 他们期待从父母那里得到答案, 解决他们的疑问。这时, 作为父母应该是“有问必答”, 即对孩子所有的问题都有所回应, 而不应该回避甚至是斥责。如果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是“置之不理”“嘲笑”“愤怒”等负面的情绪反应, 就会让孩子感到不应该问父母关于性的问题。如果孩子屡次遭到这样的“待遇”, 当他们再有关于性的问题的时候, 他们就不会问父母了, 因为此前他们遭遇了太多的拒绝和不满。有谁还会向那些问了十遍都不给答案的人提问呢?如果父母感到自己无法解答孩子的问题, 可以对孩子说:“你提的问题真是太好了。我们一起从书中找找答案。”而且马上和孩子一起寻找相关的书籍, 并和孩子一起阅读。如果对孩子的问题置之不理, 当孩子真的发生了性的“问题”, 父母想跟孩子谈的时候, 恐怕就没那么容易让孩子开口了。

面对孩子任何对性问题的提问, 父母都应该面容亲切地、态度诚恳地、心胸坦荡地回应孩子的问题, 不要躲躲藏藏。回答问题时, 父母力求做到简单、准确、真实, 不给孩子编故事, 不欺骗孩子, 不训斥孩子。父母只有尊重孩子的求知欲和情感, 为今后与孩子探讨更多和更深入的性问题敞开大门, 打好基础, 才能在将来一旦孩子出现性“问题”时给孩子及时的引导。对孩子提出的任何有关性的问题, 父母都要给予支持和鼓励, 不应站在成年人的立场上揣摩孩子的提问和动机。父母应该永远记住, 没有愚蠢的问题, 只有愚蠢的答案。当孩子提出有关性的问题时, 父母一定不要嘲笑孩子怎么提了这样一个“傻”问题, 而是要表扬孩子敢于提问题, 并鼓励孩子提出更多的问题。如果父母确实对回答“性”的问题感到难为情, 就可以诚实地告诉孩子:“谈论性的问题, 对我挺难, 但我还是愿意试一试。”

4. 在与孩子的交流中使用科学语言

在大多数情况下, 父母在与孩子进行交流, 认识人体的器官时, “眼睛”“鼻子”“嘴”等都是用科学名词, 这些器官没有代名词。唯独对待生殖器官, 父母很少用它们的科学名词, 如“阴茎”“阴囊”“睾丸”“阴道”“子宫”等, 而是用“小鸡鸡”“那儿”“下半身”等词汇指代。

应该让孩子像认识其他器官一样自然地认识生殖器官, 包括生殖器官的科学名词、形态和功能。让孩子意识到性器官和身体的其他器官一样对人体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要好好珍惜和保护。当我们成年人用“那儿”“下半身”等词汇指代生殖器官时, 孩子不清楚我们到底在说什么, 反而更加深了孩子对性的神秘感。用科学的词汇跟孩子谈性问题, 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在于, 孩子了解了这些词汇的正确含义, 一旦他们遭遇与性相关的事件时, 能运用这些词汇来准确地描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这对孩子的性保护和防止性侵犯尤其关键。

5. 关心孩子的性健康与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一样重要

现在的学生及其父母不得不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 很多父母更多地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 相应地忽视了孩子在性方面的健康成长, 直到发生了各种本不该发生或可以避免的事情, 才追悔莫及。如果孩子遇到的很多性问题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帮助和支持, 孩子就只能通过其他途径获得。

在一项针对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 各种网络、书刊、杂志等媒体是他们获取有关性信息的最主要来源, 而只有2.8%的大学生认为父母能在这方面提供有用的信息。性教育, 这样一个对孩子各方面的成长都有重要影响的阵地, 被很多父母自动放弃了, 而任凭孩子自我摸索。一些研究发现, 很多孩子的学业成绩问题与他们在性方面遇到的困惑不无关系。其实, 关心孩子的性健康成长, 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促进孩子的学业成绩的提高。

6. 对孩子的性教育是父母双方的责任

在对孩子的性教育中, 父母双方具有同等的责任。在性教育理念、策略和方法上, 父母双方要协调一致, 相互配合, 共同承担责任。许多研究表明, 母亲比父亲承担了更多与孩子谈性的责任。父亲不要认为性教育只是母亲的事, 与己无关。父亲在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父亲既可以与儿子谈性话题, 也可以与女儿谈性话题;同样, 母亲既可以与女儿谈性话题, 也可以与儿子谈性话题。有研究表明, 在一个家庭中, 如果父亲和母亲同时参与对孩子的性教育, 孩子受益最深, 效果也最好。

7. 对孩子的性教育要提前做好准备

父母应提前做好回答孩子各种性问题的准备, 即要做功课。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 父母可以找一些相关的专业书籍阅读, 提前了解孩子在不同阶段的性发展特点、孩子会遇到的困惑和可能提出的性问题。如果有什么问题自己拿不准, 应及时从专业书籍、专业网络等途径获取相应知识, 或向专业人士咨询。

8. 利用日常生活场景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很多日常生活的情节和场景, 是自然、贴切地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好材料。比如, 看到小动物在交配, 父母可以很自然地告诉孩子, 动物在交配, 将生出小宝宝;看到邻居家的阿姨怀孕了, 父母可以很亲切地告诉孩子这位阿姨的身体里正在生长着小宝宝。如果和这位阿姨很熟悉, 也可以带孩子去拜访, 让阿姨给孩子讲述孕育生命的奇妙感受。

9. 就性问题主动与孩子开展讨论

父母对孩子性教育责任的体现, 不仅仅是被动地回答孩子的提问, 还应该主动地引发或引导孩子就性问题进行讨论, 说出自己对一些性问题的看法和想法, 培养孩子对性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如当父母感觉到孩子对生命的诞生有疑惑时, 就可以问孩子:“你是不是想知道你是怎么出生的?”这也会让孩子感到父母是最了解他也是最能帮助他的人。再比如, 和孩子一起看电视时, 如果电视节目中有关于男女同学交往、谈恋爱等内容时, 可以主动听听孩子是怎么看、怎么想的, 如果自己遇到这样的问题会怎么处理, 父母对这些问题又是怎么看的。

中国刚性教育PK芬兰自主性教育 篇8

1. 芬兰的教学目标基于培养兴趣。

在芬兰的课堂上, 教师进行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生的兴趣而不是学生的认知能力, 老师在每节课上讲课的时间绝不超过1 0分钟, 老师要准备大量的具有一定水平的有创意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诱导学生学习知识。有位教师说, 自己在一天之内可以问学生500个问题以上, 而每个问题在学生思考3 0秒后即可回答。

2. 芬兰的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课堂上老师的授课与学生的讨论不断交替进行, 老师藉由参与学生的分组讨论和聆听学生想法, 学习气氛很轻松。学生可以自己选择阅读材料、设计演讲、讨论、写各种方案在有些学校里, 如果学生认为老师讲授的东西不能满足其求知欲, 在征得老师同意后, 便可以离开教室去图书馆或其他地方寻找辅导材料自学。不仅如此, 学校还鼓励老师把学生带到社会的大课堂去开阔眼界, 增长知识。

3.芬兰的教师享有极大的自主权。可以自行决定使用什么教学法, 也可自行制定课程, 自选教科书, 或者完全不用教科书。受聘后, 不会受到定期视察、考评及审核。教师们的创造力在教学中得到充分施展, 享受着独立开展教学工作的乐趣。芬兰没有全国性的课程标准, 从总体上看课程设置相当灵活, 主要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所占的学分较多, 内容广但不深, 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及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芬兰不存在统考和排名压力。芬兰的教育家认为考试太多学生只会穷于应付, 而学习往往不能用考试成绩来衡量, 因此芬兰是发达国家中统考最少的国家, 学生在参加大学入学考试前, 都不会有统考之忧。另外芬兰教育遵循“平等普及”和不过分强调竞争的原则, 认为竞争性的教学方法会降低学生的整体水平学生没有排名次的压力, 因此学生没有排名压力。芬兰这种“绝不放弃一个学生”的“全面照顾式教育”正是教改成功的重要原因。学生不会因成绩不佳而遭到冷落, 学校和教师反而将大半资源用来照顾佔2 6%的落后学生, 并提供补救教育, 因此芬兰的辍学生比例小于0.3%, 是其他许多先进国家望尘莫及的。

美国亚洲学会 (Asia Society) 报告指出,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教育体系, 该体系对各个年级的教学内容、教材、课堂教学材料、教师培训及专业发展都制定了刚性很强的国家标准。该勾勒出中国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主要经验包括:刚性的核心课程、严格的教师培训、激励学生和学校的考试制度。这份报告很好的概括了我国“刚性教育”体制的特点:

1.中国刚性的核心课程。当前教师必须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 同一门课程由若干不同教师授课, 要求一套完全符合教学大纲的试卷, 导致教师授课没有个性,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特色的发挥。理想的状态是教师按教学大纲要求授课, 但又不受教学大纲的局限, 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 把自己最优秀的学识和思维的精髓传授给学生。

2.中国严格的教师培训。我国教育教师有严格的学历要求:小学教师必须具备专科学历, 中学教师需要本科学历, 大学教师需要硕士及以下学历。部分达不到相应学历要求的教师正在通过成人教育等方式向标准靠拢。

3. 中国严密的考试制度。

当前我国考试普遍采用期末一次考试并且采用统一的一套试卷。这种做法一是限制了教师根据所教授的学生的特点进行题目设计, 二是试卷设计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发挥其潜能, 使学生的创造性受到很大限制。

4. 中国统一的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繁重的教学任务, 我国的教师普遍采用“输入式”的教学方法, 忽视了对学生的启发诱导。中国的学生是多学、多练、多记、多考, 培养孩子吸收知识、学习行为和接受能力。

我国在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传统、语言与风俗等方面存在较大地区差异, 没有一个统一或大体统一的课程体系及主干学科的课程标准, 就无法进行宏观的教育质量管理, 无法保证教育质量。我们确实需要一套系统的“刚性”教育制度来规范统一我国的教学。正如美国亚洲学会报告所指出的:这个整齐划一的体系, 为我国基础教育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不可否认, 我国的刚性教育确实存在不足之处:一是不利于发挥教师的特长, 教师不能把自己最擅长的优秀思想精髓传达给学生, 另一方面, 也正如亚洲学会的报告所指出的:“中国教师在转变教学策略, 改变传统的单一讲解与死记硬背方式, 加强学生的积极参与批判性思维培养等方面, 还需要获得更多帮助, 而美国在这些方面有较大的优势。”许多学生迫于考试压力, 过分看重分数, 习惯于死记硬背循规蹈矩。必须引导他们转变观念改进思维方法。

通过两个国家的教育体制特点的比较表明:中芬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培养考生还是培养学生, 培养考生是把有问题的教得没问题;培养学生是把没有问题的教得有问题。这也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摘要:同样的教育居于世界前列的国家, 我国和芬兰的教育体制存在之极大的差异。笔者结合留学芬兰期间切身感受, 深入研究了所在国“自主性”教育体制的特点, 并一一对照我国的教育特点, 希望能对我国刚性教育体制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教育体制,自主性教育,刚性教育

参考文献

[1]叶忠:教育如何促进就业.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1994~2007

[2]丁兴富: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宏观教育经济学研究及其主要成果[J].教育科学研究, 2001 (2)

性教育 篇9

1 同伴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

同伴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 它可以在任意场所进行, 如工厂、社区、教室、宿舍, 甚至街头巷尾各种人们觉得方便的场所。教育对象不分职业, 工人、农民、学生、公务员等都可以同伴教育者或被教育者的身份交流信息, 并且可以互换角色。它由其中一人或数人 (有时经过培训) 向同伴讲述自己的经历和体会, 以引起共鸣, 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这样就使每一个人都参与了进来, 提高了获取知识的积极性。

传统教育一般是正面的、严肃的, 多数教师居高临下, 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式, 这种方式是不平等的。教师在上, 学生在下, 教师告诉你什么是正确的, 什么是不正确的;什么该做, 什么不该做。知识的传递过程变成了你说我听 (必须听、只得听、只能听) 的被动过程, 这种方式有没有效?确实也是有效的, 但它并不是最佳的教育方式。比如对性的教育, 中国人受传统文化影响极深, 易“谈性色变”, 公开讨论性对多数中国人来说是一件令人尴尬的事。青少年很难与教师或家长就性、毒品以及其他敏感话题进行谈论, 在面对这些问题时, 青少年更愿意向自己要好的同龄人去讲, 以寻求支持。因此我们就想到既然青少年获取性信息的主要来源是他们的伙伴, 那么, 我们能否用一种方式在既定人群中充分利用一些成员的力量来有效改变同一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行为呢?其实这就是同伴教育产生的最初想法。

2 同伴教育的优点

有学者认为, 同伴教育具有文化适宜性 (能提供符合某一人群文化特征的信息) 、可接受性 (同伴间容易沟通, 交流更为自然) 、经济性 (花费少而提供有效服务) 的优点[1]。在开展同伴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同伴教育有利于接近隐秘人群, 他们在年龄、职业、兴趣、爱好等方面有共同之处, 比较容易沟通和进行情感交流, 有利于深入展开针对性的讨论, 尤其对一些敏感话题, 同伴之间交流更为自然, 相互之间不会感到有压力, 甚至某个同伴还可以起现身说法的作用。行为科学研究表明, 如果信息的传达者和接受者的经历相似, 并且两者关心的事情、面临的问题相同, 接受者就更容易接受信息, 从而使相关态度、信念和行为发生改变。同伴教育正是利用同伴之间的这种共同性和相似性, 通过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 使同伴更好地接受信息, 对同伴施加影响。这种教育形式的优越性已经在国内外的青春期性教育、艾滋病教育和健康教育中很好地表现了出来。

3 同伴教育的组织

3.1 同伴教育者的产生

同伴教育者是由他/她所在的团体所公认或推举的、具有某种领导潜质的、并愿意帮助别人的人, 其在同伴教育中承担主持人角色, 起引导作用, 其一般应具备以下素质。

3.1.1 有思想、有主见

同伴教育是由其中一人或数人 (有时经过培训) 向同伴讲述自己的经历和体会, 以引起共鸣, 达到最佳教育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因此要求同伴教育者在谈到自身经历和体会时要有思想, 有主见, 不能人云亦云, 这样才能使其他成员在讨论中针对自己所提出的论点进行讨论, 畅所欲言。

3.1.2 有关爱之心

关怀应当是深入灵魂的, 否则就是做秀。同伴教育的特点是通过一方改变另一方的认知、态度、信念或行为来实现个人水平上的有效干预。要达到改变他人行为和认知的目的, 没有乐于助人的坚定信念, 没有持之以恒的行为, 所取得的成果必然有限。

3.1.3 好的听众

同伴教育者所起的作用是引导作用, 目的是让每一位被教育者都能积极参与到本次活动中来, 这就要求同伴教育者必须注意聆听他人的意见和心声, 及时总结, 保证引导方向的正确性, 使同伴压力向积极方向发展, 否则在引导的过程中必然会失败。

3.1.4 诚实、可信赖

同伴教育多涉及敏感问题, 因此同伴教育者的人格、道德等品质应良好, 只有让被教育者信赖, 才能进行话题的深入探讨。

3.1.5 受人尊敬

选择同伴教育者最好的方法是让被教育者自己去选择。只有那些受到他们尊敬的人成为同伴教育者, 他们才能放心地积极参与活动。

3.1.6 不评判

同伴教育者对同伴讨论的问题 (包括谈到的人物) 只能用陈述或引导的语言, 不能评判其对错, 评论同伴的品德。

3.2 同伴教育的目的

3.2.1 促进青少年形成负责、理性的生活态度, 实现积极的行为转变

非营利公益组织玛丽斯特普中国代表处从2003年开始, 在人大、北大、清华等8所大学开展青少年性健康的同伴教育, 提供性与生殖健康方面的服务和信息, 培养了大约200名学生同伴教育者。该机构项目官员崔麒说, 同伴教育的特点是尊重、平等、形式活泼和参与性强, 其核心是交流, 目的不是要教会别人什么, 而是在彼此讨论之后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改变态度。“它不是讲座, 也不是学术探讨, 而是游戏, ”她说:“灵活轻松的游戏和自由深入的讨论能使学生坦然面对来自爱情、性、成长的各种挑战, 在性和生殖健康方面做出安全的、负责任的决定, 并在以后向其他同龄人传播所学到的信息。”

3.2.2 提高青少年在交流、生活技能等方面的能力

据北京大学医学院健康教育教研室的常青副教授介绍, 同伴教育在使人们形成正确的认知、态度等方面发挥着十分有效的作用。同伴教育的本质特征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是友好、有信任感的同龄伙伴关系, 而非师生关系, 因而便于通过人际交流与反馈, 相互分享生活中有用的经验和信息, 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

3.2.3 增加和增强青少年性健康与生殖健康的知识和技能

从1988年澳大利亚生殖健康专家R·V·Short教授首先将同伴教育应用于医学生预防艾滋病、性病及安全性行为教育后, 1998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第12届世界艾滋病大会上, 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向全世界介绍了同伴教育在生殖健康教育和预防艾滋病领域的研究经验。从目前来看, 同伴教育正在指导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少年了解性知识, 它将在我国大学生中得到广泛开展和推广, 应用于生殖健康、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和吸毒、自杀、酗酒、性别歧视和妇女问题等社会领域。

3.2.4 增加对PLWA (People Living With AIDS) 的支持和关心

从1981年美国首次报道艾滋病案例到现在, 全世界已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3 320万人, 2007年死于艾滋病的患者全球达210万人, 艾滋病已成为当代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同伴教育从诞生之日起所针对的最主要对象就是艾滋病与性病患者, 经过20年的发展, 现在它已成为全世界抗击和预防艾滋病的最主要方法之一。

3.2.5 培养平等、尊重、负责任的态度, 采取安全健康的行为方式

同伴教育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是平等的伙伴关系, 他们具有相同的背景、共同的经历、同等的社会地位、年龄相当, 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在心理上没有距离。因此, 他们的观点更容易被对方认同。同伴教育正是利用了同伴压力的积极因素, 通过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 使同伴更好地接受信息, 培养其平等、尊重、负责任的行事态度和安全健康的日常行为方式。

3.3 同伴教育的类型

依据同伴教育的目的、活动方式和涉及人数的多少可将同伴教育分为3种类型。

3.3.1 同伴传播

通常针对较大的群体进行一次性传播活动, 如散发宣传小册子及传单、编排表演节目等, 也可以和志愿者的活动结合在一起, 进入到社区去开展。

3.3.2 同伴教育

这是同伴教育的狭义形式, 它主要是进行有组织的常规教育活动, 如讲课、小组讨论、游戏活动、讲故事等。这种活动方式可持续一段时间, 主要针对一小部分人群, 也可以在社区中开展。这种活动方式活泼多样, 容易被一些学生或同龄的青少年喜爱并在快乐中获得知识。所以这种参与式的教育方法让他们都参与了进来, 这样他们才能对性和有关的一些疾病防治问题给予足够的关注, 产生兴趣, 这样在他们接受了同伴教育后, 才会把这些知识告诉他的朋友及家人, 也就达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教育目的。

3.3.3 同伴咨询

就是通过聊天的方式, 同伴之间进行一对一的咨询活动。这种活动可针对个体解决特殊问题, 方式比较随意, 谈话内容的保密性较强, 是很多难以公开话题的首选方式。

总之, 同伴教育是一种比较容易沟通和让人接受的新兴的教育方式。国内已有很多组织在开展, 但是总体来说同伴教育在中国还刚刚起步, 需要社会同仁的密切关注, 让我们共同努力, 为青少年教育找到最佳途径。

摘要:同伴教育是发达国家较为流行的一种性教育方式, 它利用青少年的趋众倾向、同伴压力的积极因素对青少年进行教育, 内容多是一些敏感问题, 如性、吸毒、吸烟、意外伤害等。

关键词:青少年,性教育,新方式,同伴教育

参考文献

浅说幼儿学习性教育 篇10

一、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现今, 有不少父母与孩子缺乏亲子交往, 孩子的家庭教育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这就使他们养成了不爱交流、不爱学习、不爱思考的习惯。而幼儿园里的孩子又多, 教师有时照应不过来, 忽视了幼儿个性心理的发展, 容易使小孩形成孤僻的性格。这样, 幼儿教育就存在很大的危险, 不仅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而且会使幼儿形成不爱学习的坏习惯。因此, 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 都应该对幼儿教育予以重视。这样做, 不仅对幼儿今后的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 而且会使我国国民的文化素质产生一个质的飞跃。

二、要锻炼孩子的勇气, 使他们更独立、自信

孩子想要在学习、生活中获得成功, 必须培养勇敢的精神, 有了这种精神孩子就会表现得自信。而锻炼孩子的勇气, 其实常常是对父母的考验。有时父母仅仅是为了孩子的安危而担忧, 牺牲了孩子锻炼自己的机会, 其实这样做对孩子不利。父母更多地是为了使孩子不受到万一可能发生的危险的伤害, 因此为了保险而加倍地保护, 最终使孩子养成了缺乏勇气、不自信的弱点。孩子有时候很反感父母老是像放风筝一样用绳子牵着他们, 也反感父母过分细腻地表现出那种关心, 因为这样的话, 在别的孩子面前他们会觉得自己很没有能力, 当他们看到别的孩子放心大胆地去玩, 而自己老是被父母陪着时, 会非常厌烦, 觉得父母多事, 有时候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所以父母要敢于放手, 大胆地鼓励孩子去做他们能做的事, 做一个勇敢的孩子。同时也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组织集体教育活动, 即进行课堂教学

同中小学一样, 幼儿教育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集体教育活动, 即课堂教学。但我们的教育特点强调的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学, 自愿主动地学, 要顺应他们的认知规律。试想, 让幼儿规规矩矩地坐好听老师讲课, 既束缚了他们好动的天性, 又不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所以这种方式不可取。幼儿的学习特点与青少年相比有显著的区别, 可概括为“好奇、好想、好问、好动”, 这分别来自于他们的四种心理潜能:观察力、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力。只有达到这些心理需求, 才能让幼儿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1. 培养问的习惯, 使幼儿善问。

教师要依据幼儿的年龄特征, 抓住幼儿思维的特殊性进行有效教学, 充分尊重幼儿特性, 耐心、认真地听取幼儿的提问, 并对幼儿的提问给予鼓励和支持, 保护好幼儿的探究性和求知欲, 对积极提问的幼儿, 要采取口头表扬、奖励小红花等形式给予赞扬, 激发幼儿提问的兴趣, 锻炼幼儿的思考能力。比如, 在培养幼儿善问的习惯时, 教师为了吸引幼儿, 可以设置“小问号”比赛活动, 让幼儿坚持提问。“疑问是知识的钥匙”, 只要经常鼓励幼儿提问, 幼儿就会养成思考的良好习惯。

2. 采用诗歌教学, 培养幼儿优良的思想道德和创新思维能力。

幼儿所学的诗歌要选择篇幅短小、语言押韵、节奏感强的。从五言诗开始, 到七言诗、七言律诗直至词。具体来说有这几类:一是选择一些孩子们熟悉的、贴近日常生活的诗歌。很多诗的内容反映的是幼儿自己的生活, 富有浓厚的幼儿情趣, 易被幼儿理解接受。教师要引导孩子读, 无论是低吟浅唱的回味, 真情迸发的诵读, 还是声情并茂的表演, 都要力求读出诗的韵味, 读出诗的意境。教学实践中, 运用吟诵法是十分有效的。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 幼儿对诗词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抓住诗词“诗中有画”的特点, 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 能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 从而引导幼儿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3.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教学信息形象化、生动化、综合化, 因此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幼儿更具有吸引力, 较易达到教学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多媒体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培养了幼儿的兴趣。在语言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创设一个轻松愉快、优美的语言环境, 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 激发幼儿的语言表达欲望。

②录像片在幼儿科技教育中的使用, 培养了幼儿的科技素质。科技教育, 是幼儿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在向幼儿传授科技知识中那些抽象枯燥的概念与原理的过程中, 用传统方法往往难以引发幼儿的兴趣。如果用形象、生动、直观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将使我们的科技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幼儿科技教育更需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老爸的性教育 篇11

“即使有,也是错的!”老爸对我说,“小时候,我问你奶奶,女生为什么没有小鸡鸡?你奶奶说女人本来是有的,因为得罪了秦始皇,统统被割掉,从此就成了女人!”

一直到很大,老爸都认为女人是秦始皇造成的。他很痛恨秦始皇,不但焚书坑儒,还割女人的小鸡鸡!

大概就因为老爸没人问,所以性教育都是“自修”的。他看过很多这类的书,学理一大堆,无处发表,就都发表到我身上来。

老爸常说:“当然食色性也!不食无以维持生命,不色无以延续生命。任何生物,缺了其中一项,就很难在这个世上存在!”

所以,他不避忌谈“性”,奶奶听到了,常骂他不像个当老子的。老爸则回答说:“我不想学你把什么事都推给秦始皇!”

才进高中,老爸就要为我在卧室门里装锁。

“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奶奶首先反对道,“而且每次我们看他关着门,一定先敲门,才进去!”

“恐怕不是先敲门才进去,而是一边敲一边已经把门推开了!”老爸说,“他大了,有他的隐私权,所以应该装锁,即使是个钩子都好!”

小时候,老爸进我房间,还会东翻翻西看看,但从高中起,屋子再乱,他也不碰任何东西。他对我说,我可以放心地写日记,他绝不偷看,我不必因为怕家人偷看而不写日记,或写假日记。我如果不放心,也可以为抽屉装把锁。

有一次我在门后挂了女明星的泳装海报,他不但没骂,还猛看,猛点头。可惜接着被老妈发现,尖叫着要我扯下来,换成横贯公路的风景月历。

老爸每次站在风景月历前都猛笑,然后偷偷对我说。他像我这个年岁,已经喜欢买杂志,因为上面有美女照片。

自从艾滋病猖獗,老爸更是有意无意地强调防护措施:“这年头,能穿袜子洗脚,已经不错了!只怕有一天,得穿鞋子洗脚!所以,袜子一定要穿!买不起,老爸出钱!”

奶奶听到,又骂他不像老子。

“你知道吗?”老爸对奶奶说,“纽约市警局一方面抓毒品,一方面又去毒虫出没的地区发放注射针筒,免得毒虫买不起,几个人共用一支针筒,造成艾滋病的感染。监狱里也发给犯人保险套,避免感染艾滋。”

防止行为的发生,是积极的做法。防止发生时造成更大的悲剧,是消极的做法。

积极做不到百分之百,剩下的就靠消极!

这也是老爸的理论根据。

我上大学之后,老爸的这套理论就更扩大了。他常对我说:“如果你交了亲密的女朋友。晚上千万别上中央公园那种鬼地方幽会,也不要因為忍不住,身上又没什么钱,而找那种下三滥的小旅馆,里面贩毒的、卖淫的、染病的、抢劫的,什么都有。”最后他强调:“如果你实在没地方约会,就带回家。你在你的房间,没人会去。你成年了,不需要我们再为你盖被!”

刘文娟摘自《叛逆年代》

性教育 篇12

1. 问题的提出

从调查结果发现:聋生性知识认知水平有待提高, 表现在处于青春发育中后期的聋人大学生同样存在性知识缺乏, 在中学阶段和家庭的教育显然不够, 一些生理现象, 如遗精、月经仍有少数的学生不知道。对艾滋病多数学生不了解。学校性健康教育是个薄弱的环节, 聋生获取性知识的途径主要是课外读物、同性朋友交流与因特网。这点与普通大学生几乎相同。受东方文化的影响, 他们的性态度也是较为严肃的。女生的性观念相对保守, 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上大多数女生持反对态度, 大多数男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聋人大学生对学校性健康教育的需求十分迫切。对于性教育的范围依次是性知识教育、性道德教育和卫生保健自我保护。男女生的选择差异不大, 女生除了愿意接受性知识教育外更多希望接受卫生保健和自我保护教育。由此可见, 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家园, 要帮助听障青少年学生顺利渡过这一特殊的年龄阶段, 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 培养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爱情观、婚姻观、生育观;使他们的人格臻于完善。

2. 聋人大学生性教育的实施策略

2.1 开设性教育课程

学校是性教育的主要阵地, 性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证性教育的正常开展, 必须在学校设置独立的系统的性教育课程, 系统而集中地讲授性生理、性心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性道德规范, 规定一定的课时, 必须有性健康课程的合格学分。选用适当的教材, 由于性教育知识不但包含医学、生物、心理等方面的内容, 还涉及法律、道德、人文、美育等领域, 系统性强。在聋生一样可以使用普通大学生的教材的情况下, 建议有关部门组织专门人员编写课本, 提供系统的教材, 由专业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性教育课程。如果课时限制, 考虑开设性健康教育“公选课”, 全面系统地讲授性生理、性保健知识, 艾滋病、性病的防治、紧急避孕方法等, 就能引导大学生逐步纠正不良行为习惯, 同时加强在性道德、性心理、性保护及法制教育和两性人际关系的教育。

2.2 建构聋人大学生性教育的隐性课程

聋生由于自身听力障碍, 且求学期间在学校中度过。加上与外界沟通交流机会少, 获取知识主要场所在学校。从学生在校所习得的经验总和来理解学校课程的话, 除了开设性教育课程这样的传统显性课程外, 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也很大, 成了学校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教育资源。由于性教育的特殊性, 表现在显性课程上的特点是明显的, 而隐性课程如何反映这些特征, 根据渗透式性教育的特点, 我们认为目标体系则应更多地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及过程与能力的实现。从全局出发, 围绕这些教育目标的需要来补充显性课程的严重不足, 是在学校构建隐性课程体系时应重点思考的问题。性教育隐性课程将在培养聋生方法能力的形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婚姻观、生育观等, 以及对学生责任感的体现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建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渗透式性教育的隐性课程, 为聋生深刻理解、接受、内化。

2.2.1 性教育隐性课程的初步建构

在性教育隐性课程的课程层面 (图1) , 我们做了大胆尝试。我们根据隐性课程的特点和功能, 结合聋生的特点, 抛弃以教师为主体的性教育隐性课程。取而代之的是强调学生自我参与和自我教育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性教育隐性课程的课程层面 (图2) 。期望能有目的、有秩序地对学生进行渗透式性教育, 并将这种性教育隐性课程体系纳入有序, 规范的、有目标的性教育体系中去。

如今, 各地聋人学校在性教育隐性课程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教师人格等方面隐性课程做得都很好, 但是我们发现不太重视课程层面, 在性教育隐性课程目标、实施、评价等方面研究得很少。过去的性教育隐性课程过分依赖教师, 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即便是班会、学校性的性教育知识讲座、活动等内容依据的主题确立都是教师制定的, 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 并且学校对性教育的隐性课程管理随意性较大, 因人因校而异。虽然有课程计划, 但没有严格地以课程形态来管理性教育隐性课程, 课程实施是无序和不规范的。

课程层面的“学生自我教育”是通过学生自身的认知、体验和实践获取性知识, 发展性心理和提高性道德的一种方法。法国前总统埃德加富尔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 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

学生需要了解什么样的性知识, 需要解决什么样的性问题, 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 通过自我教育, 他们可以获得自己最缺乏的性知识, 找到能够最有效地解决自己性问题的方案。自我教育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把性教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发展的动力, 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性认识水平, 提高性觉悟和性道德。自我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逐步摆脱对老师和家长的依赖, 为今后更新自己的性知识, 提升性道德, 以及遇到新的情境与问题时能自我解决打下基础。自我教育对丰富学生的自我体验, 提高自我监控能力也非常重要, 使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性观念、性心理和性道德, 促进自我完善, 在面对各种不良性污染和性诱惑时能自我控制、自觉抵制。

当学生通过“做”而不是通过观察和被告知思考什么时, 这时的积极参与最容易引发深度学习。同伴群体活动能够使学生方便地与其他学生进行沟通, 分享他们的性教育知识和经验, 理解新概念, 交流意义和操作概念。

课程层面的教师指导方面:在性教育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调动每个学生的主体性, 因为在学生成长过程中, 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导航员”。教师要观察并了解学生的具体问题和真实情况, 通过对学生有意识地实施渗透式性教育的隐性课程, 使学生愿跟老师交流和沟通, 对学生进行性心理的指导和疏导, 针对性地做好性教育工作。

充分利用校园的环境,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参与指导。通过学生自我参与、自我教育进行渗透式性教育。提高学生性生理知识水平, 将这些知识转变为学生的正确的行为、情感态度, 以期达到渗透式性教育隐性课程的育人目的。

2.3 性教育隐性课程的实施

2.3.1 确定性教育的目标

以性生理为基础、性道德为核心、性心理调试为手段的同步化是性教育应坚持的最基本原则。其中认知方面主要靠显性课程完成, 行为、情感态度目标则由隐性课程实现。

2.3.2 利用信箱、校园网络确立性教育隐性课程主题

心理咨询是青春期性教育中比较专业化的个别教育形式, 心理咨询室的位置比较隐秘。咨询员与学生相对陌生, 学生的身份比较隐秘, 所以学生在遇到一些难以启齿的性问题时更愿意去接受心理咨询,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也更愿说出真相。心理咨询由专职的咨询员进行, 他们受过专业的培训, 理解心理学的原理, 掌握咨询的技能, 对学生出现的性问题特别是性心理问题的解决更加有效。

目前我国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或者心理咨询社团, 却由一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学科教师兼职甚至有兴趣的高年级学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 他们基本上没有受过专业培训, 缺少实际经验, 影响了心理咨询的效果。通过我们与学生交谈, 发现聋生自己对于性方面的敏感问题比较羞涩, 又怕被老师训斥, 所以不愿意自己个别找老师咨询、不能主动接受性生理指导和心理疏导。这些也导致了传统的心理咨询难以正常开展。

我们针对学生不愿意单独与老师面对面的实际问题, 在校园角落设立小信箱, 让学生把自己的相关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困惑或者比较关注的问题以小纸条形式递交。再者利用校园网, 开通网上心理咨询, 由教师直接回答学生的各种青春期性困惑的问题。小信箱和网上心理咨询的特点是第一完全开放, 面对广大学生;第二能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 让学生敞开心扉;第三是教师能及时发现时下学生的性心理或性生理问题, 能及时给予解决。同时也结合校心理咨询室收集的学生反映出的普遍问题, 确立性教育隐性课程的主题, 改变以往性教育主题由教师决定的方式。

2.3.3 利用活动渗透性教育

2.3.3. 1 学生成为校园环境的创建者, 进行自我教育。

眼睛是聋生学习知识、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最直接感觉器官,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功能, 学校对校园环境建设备加重视, 力图打造“会说话的校园”。充分发挥每一面墙的作用, 让每一面墙会说话。利用师生每日必经之处如食堂、操场附近的宣传栏, 创建“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环境。可以通过系科宣传栏、教室黑板报、宿舍环境布置等多种形式渗透。有针对地选择学生较多关注的问题作为校园长廊宣传的主题。组织学生亲身参与到校园环境的布置中去。

充分利用校园环境为学生营造一种健康文明的、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良好氛围, 促进学生性健康发展。利用学校的宣传长廊布置墙裙, 图文并茂, 贴近学生生活。进行有关我国婚姻法、人口与环境问题、艾滋病的预防等教育, 其中不乏学生作品、活动照片等, 在布置的过程中就吸引了许多学生的目光。特别是亲自参与板报和宣传长廊制作的学生, 由于自己在布置之前的设计、内容的选择、板报的制作等活动过程中一直身在其中, 进行着自我教育。

2.3.3. 2 组织学生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活动。

学生可以通过社会调查、社会宣传积极地投身到性教育活动中来, 既教育了别人, 又教育了自己。成功的性教育应该使学生能够自己正确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并且在行动上表现出较优秀的人格素养。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让学生亲自进行社会调查。进行社会调查得到的信息, 对学生来说更具说服力, 更有教育性。而且学生接触社会的同时, 提高他们获取资料, 分析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达到性教育目的。这是通过学生自身的认知、体验和实践而获取性知识, 发展性心理和提高性道德。

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活动, 加强性科学、性道德的宣传。如在展览馆定期举办性病、艾滋病知识的展览, 通过这些活动普及性科学知识, 开展性道德教育, 消除人们对性问题认识上的偏见, 提高人们对淫秽色情文化的免疫力。社会实践是自我教育的另一重要形式, 学生可以通过社会调查、社会宣传积极地投身到性教育活动中来, 既教育别人, 又教育了自己。

大学生走出教室, 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 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不但增进了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还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实践能力, 使学生人格臻于完善。

2.3.3. 3 采用多种形式的同伴教育活动。

“同伴教育”流行于英美等国, “同伴教育”广泛应用于生殖健康、艾滋病教育和吸毒、自杀、酗酒、性别歧视和妇女问题等社会领域。已经确认同伴教育项目是改变行为的有效方式。尤其对青少年生殖健康、艾滋病宣传教育方面效果很好。同伴教育是由学生自己组成一个团队, 选择高年级同学或年级中优秀同学担任骨干, 在学生间进行性教育和性指导的一种教育方式。同伴教育是小组讨论的一种延伸, 是处于讨论交流与自我教育之间的一种教育方法。它不是个体单独进行, 而是结伴进行的。

同伴教育特别适合于人际圈较窄的聋生。它的有效性在于它的广泛参与性, 它能使学生融入讨论和活动之中———亲自做比简单地获取信息更利于学习。这些活动的方式可能是游戏、竞赛或是角色扮演, 所有这些都能帮助人们看清新的事物, 而不是被告诉应该怎样想或做什么。比如说组织读书报告交流会和主题班会,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摘要:根据对部分聋人大学生进行的相关调查中发现:聋人大学生性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为更好地做好对该人群的教育工作, 通过分析存在的原因, 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 其中把隐性课程作为研究的主要实施部分。

关键词:聋人大学生,性教育,教育对策,隐性课程

参考文献

[1]曾阳, 常春, 等.医学生预防艾滋病性病/同伴教育效果追踪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 1999, 15.

[2]朱皖芳.关于青年聋生性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J].特殊教育, 1998, 2.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4]庞维国.自主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5]丁邦平, 朱明.青春期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6]Turnet G, Shepherd J.A method in search of a theory:peer educad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J].Health Edu Res, 1999, 14:235-247.

[7]William R B, Gatherine G L, et al.West African youthinitiative:outcome of a reproductive health education program[J].J Adult Heaith, 2001, 29:436-446.

[8]刘青, 昝飞.聋生青春期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现状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 2005, 2.

上一篇:天然有机下一篇:作文教学的模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