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打造高效课堂(共12篇)
以问题打造高效课堂 篇1
新课标中问题解决方面的目标包括从数学角度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四个方面。从原来的强调“分析与解决问题”到不仅强调“分析与解决问题”,还要强调“发现与提出问题”,其实质上就是进一步注重了创新,鼓励学生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完整地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特别是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问题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打造高效课堂。最近,笔者在课堂教学的以下几个环节进行了探索,逐步培养学生养成提问习惯,掌握提问方法,做到有效提问,以打造高效课堂。
一、学生生疑,以问题开路
有效学习,始于新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学生最感兴趣、最愿意解决的是自己发现的问题。上课伊始,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问题开路,产生进一步探索新知奥秘的强烈欲望。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快捷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转移到所学内容上来。此时,学生的好奇心强、注意力集中,很容易在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需求,学生自己想学时,学习效果是最好的,这样新课的教学自然就水到渠成。
例如: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学生熟悉的公园中的风景图片,同时谈话,“同学们,在我们学校的旁边,就是美丽的××公园,去年刚刚进行了扩建,在扩建公园时,工人叔叔们还遇到了很多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呢!你能猜出他们遇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吗?”接着出示一块原来长8米,宽6米的长方形花圃,又动态演示长方形的几种变化图。学生看到熟悉的场景,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把自己当成了工人,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想把花圃修建得大一些,有什么好办法?扩建后的花圃面积是多大?……
这样就让学生很自然地在问题中触摸到画图的策略,为新课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2.借助预习提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预习提纲能对学生的预习起到引领的作用,避免学生做无用功。学生借助预习提纲,能够启发思维,在预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记录整理,为新课的学习埋好伏笔。
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复习》一课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回家预习,提出自学要求:“同学们,动手查阅小学课本中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相关知识,先独立整理,再记下自己的困惑与疑问。”
这样 ,学生到了 课堂上就 有“问”可提,教师也能适时了解不同学生的需要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这样,教师才能全面把握知识结构,并对学生的个性和需要、课堂资源、教学方法等做到统筹兼顾。
3.针对课题内容的思考发现问题
课题是教材重要的资源,是学生学习的中心、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的重点,课题中常常蕴含了丰富的问题。针对课题内容加以思考、发现和提出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问的勇气和能力、使学生养成爱提问的好习惯,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比如:教学“射线、直线和角”时,教师出示这一课题后,让学生提问题,学生就会提出:“什么是射线?”“射线和直线各有什么特点?”“射线、直线怎样画?”“角是怎么得到的?”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经过深思熟虑提出来的,来源于他们的需要,适合他们的认知水平,是最好的真问题。问题提出后,学生一般都迫切想要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此时他们的思维处于活跃的巅峰,很多问题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都会迎刃而解,这样的课堂一定是自主的、高效的课堂。学生针对课题进行提问,还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便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做到有的放矢,打造高效课堂。
4.通过新知与旧知的比较发现问题
当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或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时,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把握学生的知识起点和生活经验,精心设计恰当的问题,架起知识迁移的桥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初步认识圆的特征时我分以下几步进行教学:1请同学们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能看到圆。2课件出示圆的实物图,最后抽象出平面图。3把圆和学过的直线图形放在一起比较:这个圆与我们以前学习的这些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有什么区别?4小结得出: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学生的好奇心立刻被调动起来,促进了全员参与度,提问意识得到有效提升;学生也能在比较中发现问题,并热情高涨地投入到对新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中。
二、学生说疑,以问题启思
学生发现了问题,想表述清楚,并非易事。教师除了鼓励学生,为学生创设需要发问的“气场”,还要注意教给学生提问的思路、方向和表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愿问”“勤问”的初级阶段逐步达到“会问”“善问”的高级阶段。
每节课的课前预习时,我都要求学生做到画重点、找疑点,实际上就是鼓励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做到逐字、逐词、逐句阅读,用笔把自己认为的重点、关键之处画出来;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先独立思考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确实有困难就在数学笔记本上记录下自己的困惑,作为问题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提出来。问题表述不清楚的,可以请其他同学补充和完善。长此以往,学生的方法积累就会转化成一种学习能力,提问就会做到精练有效,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三、学生答疑,以问题深入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知识与知识之间相互关联,有的知识点之间特别容易混淆。教学学生的这些“模糊点”时,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全面把握教材,设计精当的问题,以问题深入,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明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完善自己的知识建构。
例如在探索间隔排列的规律时,几种不同的情况很容易混淆。我就设计了一个游戏:请男女生上来排队,五个男生,四个女生,先排成一排,再逐步演变成一个圆形,让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并适时提问:男生多还是女生多?要使男生和女生同样多,怎么办?这样学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区分出间隔排列的几种不同情况,找到了它们的不同点和联系,使知识得以深化。
四、学生反思,以问题提炼
反思就是学生对学过的内容和活动经验进行深层次的梳理和反省,进一步揭示其中的理性经验。仍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为例,每当学生灵活运用策略解决完一道题,我都要引导学生去思考:“解决这一问题运用了什么策略?”“是怎样运用的?”“运用这一策略有什么好处?”,等等。这种学生自我提问式反思,促进了学生对其解决问题经验的概括和提升。通过反思,实现了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概括策略。这样的策略来得真实、自然,学生认识深刻,体验更深刻。
我们著名数学家丁孙曾说过:“没有问题的学生不能算是好学生。”保护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就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一样,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切实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潜心研究,付诸行动,以有效提问打造高效课堂,让“问题”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导火索,引爆学生的智慧,迎接灿烂的明天!
以问题打造高效课堂 篇2
——2010新市一中教科研工作总结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而教科研工作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2010我校教科研工作以“坚持以生为本,打造高效课堂”为主题,紧紧围绕刘局长在全县基础教育改革工作会上提出的“三个还”(即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习效益还给学生),坚持“以研促教、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方针,立足学校实际,以课堂教学为切入口,创新教研思路,努力实现了生本高效课堂研究的主题化、常态化、有效化、科学化、反思化、论坛化,使生本教育之花在我校绽放。2010年4月,我校被评为县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一、奋斗一年,再谱新篇
2010,我校全体教师与时俱进,同心协力,在教育科学研究之路上不断进步,不断成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1、推出8节“生本高效课堂”示范课,欧娅的《走向自主人生》、刘陆军的《综合性学习——竹文化》作为县级示范课“送教下乡。在2010年11月全县青年教师竞讲中,我校5位参赛教师均获一等奖(即刘陆军、程带风、欧娅、邓玉丽、杨章勇)。
2、全校教师共上“生本高效课堂”实践课100余节,其中达标课90节,达标率90%。
3、全校教师撰写“生本高效课堂”论文、导学案、课件共180余篇。获奖92个,其中有3篇获国家级二等奖,11篇在国家级刊物《素质教育论坛》上发表,19篇获省级奖,3篇获市级奖,56篇获县级奖。
4、县级课题《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艺术研究》结题,国家级校本特色课题《城区初中寄宿制管理策略研究》在我校由专家论证开题,参加特色课题说课竞讲11人,撰写子课题论文12篇。
5、外派武汉、厦门、杜郎口、荆门等地学习15人次,落实了本教科研经费和14名学科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待遇近2万元。
6、精心组织学科竞赛,其中作文竞赛获省级特等奖1个,省市级奖100余个。
7、中考再铸辉煌:“四率”居全县第一,在300余人参考的情况下,有75人过京山一中正取线,500分以上的学生突破100人,其中15人进入全县前一百名,20人超过龙泉中学录取线,重点高中上线数居全县第三。
二、立足课堂,狠抓“七动 ”
提高质量,主渠道在课堂。中国教育改革试点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从模式入手,改革课堂教学,可课实现课堂高效。我们的做法是:
1、宣传发动:教育局“课堂教学改革简报”第一期下发后,校长办公会把“课改”纳入议事日程,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主管校长为副组长,教科室正副主任、教研组组长为成员的领导专班,迅速制定了实施方案,作出了具体安排,开会大张旗鼓地宣传,形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浓厚氛围。
2、培训促动:3月份教科室召开了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专题培训会。学习了实施方案、生本教育基本理论、高效课堂22条、杜郎口、洋思中学等全国新课改典范学校的课堂模式以及生本高效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导学案的编写方法。然后各教研组因地制宜组织学科教师进行了3次学习培训,1次理论学习测试,下发了39页4万余字的培训资料。分级培训促动了教师的课改意识,使教师认清了课改形势和问题(高耗低效),明晰了生本课堂的概念,明确了生本课堂的目标(实现高效)。
3、示范带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4月份,七个教研组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共上了7节生本高效课堂研讨课:
徐文超的语文课《旅鼠之谜》教学合一,举三反一; 高卫祥的物理课《测量小灯炮的电阻》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陈雯的美术课《商品包装的色彩配》让学生体验到了实践的乐趣和成功展示的愉悦;孙春花的数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导学案准备充分,师生互动,点拨巧妙; 刘达银的生物课《基因的显性和隐性》运用多媒体教学,画面直观,解决了用语言难以解决的问题;欧娅的思品课《走向自主人生》 师生互动带动了生生互动和组间互动,课堂活动丰富,小品表演、歌曲连唱等渗透情感教育,体现了思品课理念:尊重、关爱、责任;杨凌艳的英语课教、学、做合一,学生有展示平台,最后的“自我介绍”掀起了课堂高潮。各组上课教师立足学生情况,顺学而导,对生本高效课堂进行了精彩的演绎,较好地展示了生本高效课堂的亮点和本质意义,探讨活动为教师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使他们对“什么是生本课堂?什么是高效课堂?它们有什么特点和内在联系?怎样评价?”等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为进一步开展生本高效课堂教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月份由教科室牵头,在全校范围内推出了3节生本高效课堂示范课:5月10日,全校教师听取了学科带头人欧娅老师的思想品德《走向自立人生》。这节示范课以“导学案”为载体,采观摩用“预习——展示——反馈”的模式,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发挥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体现了“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的特点,给全校教师上了一堂生动直观的“生本高效课堂”培训课,受到老师们的好评。
5月20日,全校文科教师30余人观摩语文骨干教师刘陆军的示范课《综合性学习——竹文化》。针对课堂上师生互动、拓展学生思维等方面的情况,与会教师进行了热烈讨论。教研员郭志勇作了点评和总结。他说,这节生本展示课有三大亮点:一是学生主体作用突出,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了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达96人次,体现了“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的理念;二是教师主导作用到位,课堂上多次发生磕磕碰碰,但刘老师处理独到,使这些意外带来阵阵欢笑,恰恰体现了生本课堂的生态性和刘老师的引导艺术;三是课堂开放,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些生本课堂的元素激活了学生思维,释放了学生潜能,学生无论成绩好的还是差的,都有极强的表现欲望,实现的课堂高效。
5月26日,新市一中全体理科教师听取了县骨干教师孙春花老师的数学生本高效课堂示范课《等腰梯形的性质》。孙春花老师的这节数学展示课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做合一”的生本理念为指导,以导学案为驱动器,组织学生开展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做到了课前有准备、课中有亮点、课后有反思,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其课堂亮点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上,实现了“以教为主”走向“以学为主”,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二是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上,注意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环环相扣,由浅入深,有很强的内在逻辑性;三是在生本活动的展示上,大胆创新,注重实效。创设了生本教学情境,建立了互质性学习小组,小组有明确的学习任务。通过“合作”与“互动”,开放了活动空间,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精神。精心设计反馈检测,强化了课堂教学效率,达到了“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考得满意”的生本课堂的高效。
为了上好示范课,我们请教研室教研员郭志勇、胡克平分别进行了指点,提高了示范课的质量。
4、校际互动:为了推进英语生本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教学水平,5月28日,我校邀特实验中学英语组到该校进行了英语联动式校际教研。参加此次活动的有两校英语教师共40余人。实验中学校长何恩和新市镇督学易治荣也参加了这次活动。
在活动中,首先由实验中学优秀教师魏爱芳老师、张书美老师开出了二节观摩课。然后,实验中学主任龙章国和新市一中英语教研组长杨凌艳从英语课堂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亮点、课堂教学效果及课堂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点评,这两位老师一位活泼大方,一位沉稳内秀,这两堂课既“实”又“活”,既展现了生本课堂的自主与生动,又体现了应试课堂的实战与高效。最后,两校领导就各校的英语教学经验和教改发展方向进行了互动式的、坦诚中肯的交流。为期半天的互
动交流使两校教师既增添了同行友情,又激活了教研热情。大家纷纷表示要把交流的收获贯彻到今后的教学中去,切实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益。
5、竞赛推动:6月上中旬,“生本高效课堂”达标活动全面展开,由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为主负责组织各组的听课、评课、评分、定等工作,截止6月18日圆满完成了达标竞赛评比活动,提升了全体教师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其中表现优秀有:刘陆军、孙春花、欧娅、黄远秀、胡道林、杨凌艳、高卫祥等,做得最好的教研组是:语文组、英语组。10月8日,第二轮生本高效课堂全员竞讲拉开序幕,历时15天,评出5节优质课,参加了全县青年教师竞讲,取得了5个一等奖的优异成绩。11月开展了“高效课堂”“三优”成果的撰写和评选工作,选送优秀征文50余篇,较好的完成了教研常规“四个一”(一节课、一篇论文、一篇导学案、一个课件)的任务。
6、考评驱动:认真考评,根据生本高效课堂的评价细则,教师相互量化评分;认真考勤,校长带头听课,进行考勤公布;及时总结兑现,按照方案措施对各组2/3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不参加这项活动的教师在目标考核“教改教研”指标中不予记分,这一举措有效调动了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
7、课题能动:我校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创”的发展理念,确立了《城区初中寄宿制管理策略研究》这一特色课题。4月30日,国家级重点课题《学校特色发展的校本研究》开题会在我校研究,本课题由专家进行了开题论证,之后,我们汲取专家的意见,成立专班,分步有序的进行研究,共完成研究成果22个,致力于把学校办成寄宿学生的精神家园、活动乐园、文化学园,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真正体现“以生为本,关爱生命”的理念,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的带头作用和校本课题研究的能动作用,为学校决策提供了服务。
三、以生为本,追求高效。
回首学校以“生本高效课堂”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我们有以下体会:
1、明晰了“生本课堂”的基本概念: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就是以学生的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生命为本的课堂。
2、形成了“生本课堂”的基本观念:即“课堂导演”的教师观,“课堂主角”的学生观,“教皈依学”的教学观,“从控制生命到激扬生命的快乐高效”的评价观。
3、生成了本校高效课堂模式:根据一般模式:“预习—展示—反馈”,生成本校模式:“自主学习—小组探究—全班展示—检测反馈”。
“小组探究”环节中的重要元素是合作学习小组的构建;小组合作是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合作,是在小组长带领下分工明确的合作,要求“组内异质,组间同质”,4—6人为佳、选得力的组长,起响亮的名字。
“全班展示”中的重要元素是“互动”,即师生互动带动生生互动。
4、如何从“生本”的视角来打造高效课堂?坚持以生为本,目的是打造高效课堂,根据这一理念,我们的做法是以“导学案”为抓手,把握四个问题:第一,你打算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解决目标问题)。注意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服务前者即“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必须抓好知识落实与技能训练;第二,你打算用多少时间让学生获得?(解决效率问题)。“15+30模式”要求我们把时间、能力、健康还给学生。第三,你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解决方法问题)即一个字“议”。学生可以学会的,教师坚决不讲;学生不会的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学生还不会的,教师才讲解。第四,你怎么知道学生已经达到你的要求?(解决达标问题)。生本高效课堂教学一定要有达标检测,否则不能实现课堂高效。
5、认真编制导学案:导学案是“生本高效课堂”研究的必然产物,先导(导学案)后学(自主合作探究)、先学(学生自主学习)后教(结合学案课堂导)、以学定教(课堂集中时间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是导学案操作的基本出发点。其中问题设计是导学案的核心,决定了生本课堂是否“高效”。
四、生本教育,任重道远
本的课改学习与实践,虽受益匪浅,但仍存在许多不足和困惑:
1、少数教师对“课改”的思想认识不够,学习实践研究因中考压力、年龄偏大而忙于应付;
2、集体电子备课工作量大、硬件及技术方面的条件有待改善;
3、生本课堂与师本课堂的互补性、生本课堂与高效课堂的有机联系等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
4、教研组需加强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总之,在今后的教科研工作中,我们将继续高举“坚持以生为本,打造高效课堂”的旗帜,进一步开展“生本高效课堂”的应用性研究,自我加压,崇尚实干,埋头苦干,善于巧干、凝心聚力,激情奉献,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为提升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作出应有的贡献,让生本教育开花结果!
京山县新市一中教科室
以问题打造高效课堂 篇3
课堂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一些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剥离掉一些低层次、浅思维的形式主义的“活动”,真正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与学习能力,也是符合现今高效课堂的基本理念的。本课教学中,我也是力图用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现今的高中历史教学强调的是“素质”与“应试”兼顾,教学改革也要特别注意处理好素质教育与应试的关系。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越来越强烈了。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直接关乎学生的学习效果,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现代中学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素质的核心。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也应以此为本。
课堂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一些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剥离掉一些低层次、浅思维的形式主义的“活动”,真正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与学习能力,也是符合现今高效课堂的基本理念的。本课教学中,我也是力图用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原本的设计思路】
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问题和要求
1.教师介绍单元的基本背景和基本问题,要求学生利用各种资源寻找相关的资料,整理出自己的观点,并对观点加以论证。
内容问题:
(1)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的是什么样的外交政策?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的三项基本方针是什么?它们的确立有什么样的意义?
(3)新中国初期取得了什么样的外交成就?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它的内容是什么?它的提出有什么意义?
(5)“求同存异”方针提出的背景是什么?“同”和“异”分别指什么?
(6)什么是“万隆精神”?
2.教师规范学生回答的方式,指出评价的标准。
讨论问题:
(1)新中国初期一定要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吗?
(2)你认为国家与国家之间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外交关系?
二、分组讨论,形成成果
1.将全班同学分成8组,选出组长,要求组长协调分配本小组的工作,组织组员按照老师要求完成各项工作。
2.将讨论的过程、观点、论据以及其他的成果整理出来,形成完整的讲稿,组织学生发言。
三、课堂展示,互相指正
1.要求每个小组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
2.就同一个问题组织不同观点的同学相互指正
3.用辩论等灵活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正确的思维方法。
四、教师总结,形成结论
实践结果:一节课下来,基本能完成教学目标,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感觉并不是太高。问题简单了,激发不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所谓的探究流于形式;问题难了,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打击了学习的热情,也降低的课堂的效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未能得到很好的培养。思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的导学问题未能贴近学生的探究需要所致,要解决好这个问题,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自主探究中去,莫过于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把它结合到教师的问题设置中去。教师的问题往往基于课程标准和教材,学生有时却有自己的疑问。本节课中,有学生当场提问:“老师,打扫干净屋子的含义是:‘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既然‘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那为什么曾作为帝国主义的俄国与中国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没有废除?为其割占的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没有收回?我认为‘打扫干净屋子,‘屋子并没有‘打扫干净。”
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课本与教参均未提及,他提出的问题,或许也是许多同学会有的问题。要我随即回答又不可能全面,脑海一时有些紧张。但我感到这位同学能够把前后所学知识连接起来思考问题是很不错的,当即就表扬了他。一面则思考应对的办法:如果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教学任务很难完成;如果直接回复“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讨论好吗?”又显然是对学生的故意搪塞。我略作思考:“这个问题问得好,值得我们大家来探讨一下,我们先不急于解决它,先把课讲完,也给大家一个思考的时间。”
【教学改进】
我一边讲课,一边思考那个问题,等课讲完后,我的思路也逐渐明朗起来。我问了三个问题,要求同学们去思考,而不急于作出结论。
1.想想看,曾作为帝国主义的俄国与中国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有哪些?沙俄对中国进行了哪些侵略?
2.同学们认为“屋子”并没有“打扫干净”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3.在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中,为什么只有沙俄是一个特例呢?你能否根据新中国成立初的国际背景做出回答呢?你能否从新文化运动那时起,考虑沙俄与中国的特殊关系呢?
一时间,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针对这些问题,同学们开始频频举手,但答案往往缺乏条理,于是我干脆将之作为课后探究的作业,没想到还真的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几天后,我专门花了一节课解决这些问题,课上同学们讨论热烈,所引史料也是异常的丰富,效果大出我的意料。
对第一个问题,经过讨论,学生梳理如下:在中国近代史上,作为帝国主义的俄国,曾先后多次参与对我国的侵略,获得了一系列特权。俄国伙同英法参与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分别于1858年、1860年签订了《爱珲条约》和《北京条约》,以及稍后于1864年签订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纪》,割占中国东北西北一百四上十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9世纪80年代,通过《中俄改订条约》及以后的五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中国西部七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甲午战争期间,拉拢德法实现三国干涉还辽,企图霸占中国东北的目的;1904~1905年日俄战争;参与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争做中国债主,抢夺路矿,强租旅顺和大连,划长城以北为其势力范围;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武昌起义以后,策动外蒙独立,强占我国的唐努乌梁海地区17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由此可见,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的中国领土没有收回这是不疑的事实。这正是那位同学疑惑的地方。如果单从这点看,“屋子”“未打扫干净”也是很明白的。不等讲第二个问题,课就下了,而同学们显然是意犹未尽。后面的几个问题就只好留下节课解决了。下课后,我对学生所提问题做了大量的查证,才得出了比较满意的答案。其解决过程就不再详细表述了,概括起来一句话:“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形势所逼,是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合理选择。
最后我们从中得出的认识是:
(1)新中国成立时,由于当时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和中国历史因素的特殊性,制定这样的外交方针有其必要性和正确性。
(2)中国政府一开始在处理外交事务中就显示出它的灵活性。
(3)从哲学角度,中国政府能够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来处理自己的外交事务的。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让我回味很多,也提高了我的认识。
认识1:教师备课时,侧重备教学过程,而忽视备学生;教师备课的依据除了课本就是教参,教师对课本和教参外可能涉及到的问题,考虑很少;教师备课时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考虑较少;因此,在课堂上,就有可能被学生的提问弄得蒙头转向。
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多考虑以上几个问题,要多了解学生的情况,要多涉及一些与课本相关的知识,尽量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要多考虑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知己知彼,胸有成竹。
认识2:引导学生多读书,多思考,让学生“想问问题”。
现在的中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学生提不出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学生较习惯于由教师的“授业”、“解惑”,对外界信息接触与吸纳匮乏,缺乏应有的知识积累,从而导致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再加上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繁重的学习,尤其是紧张的中考以后,已习惯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对于新的学习方法一下子很不适应。现在的中学,包括农村中学在硬件设施上有了很大的改善,我们可以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多到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也可以通过网络多了解历史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且提出来。当然,发现的问题同样可以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尽力去解决。这样不仅可以弥补教材中很多知识点的缺失,让学生对历史问题理解的更全面,更能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利于其终身学习。在我的实际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例子还是很多的。比如:在讲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节中民国初年“短暂的春天”——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突飞猛进的原因时。有学生能提出“为什么课本上的诸多原因当中没有涉及当时中国的政府——北洋政府呢?”“北洋政府在民族资本主义的这轮发展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封建的军阀政府会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吗?”这样的问题,就是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我坦诚的说“不清楚”并鼓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解决,并设定的相应的奖励分数,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各种各样的答案汇聚到了我的手中,似乎学生把这样的事情当成了一个重大发现,当成了他们挑战老师,超越老师的途径。
认识3:教师凭借教科书、教学用书和其他教学资料,借助一定的手段,进行教学,一旦在课上遇到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以外的问题便会用“课后讨论”等方式搪塞过去,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很少有发表言论的机会,这种教师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亦步亦趋的学习方式与素质教育精神是相背离的,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我认为要改变课堂教学行为,首先要确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考虑这节课我能为学生提供哪些服务?上课时更多地让学生表述他们想了解什么?特别在学生发现问题时,老师要引导他们去思考、追求、探索,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提问题,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自主质疑不同于传统的启发式教学,前者是学生质疑,后者是老师设疑,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被动的,我们不能让老师来替学生完成思考的过程,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是相当不利的。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时间有限,我在这方面探索只是刚刚开始,仍须继续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学生“能问善问”起来,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一但养成,将会使学生受益终身。历史课堂也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身心成长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李小兰. 新课改中“问题教学”的“问题”反思[J].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2).
[2] 李英贤. 论历史学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系统培养[J]. 新西部:下半月,2009(12).
[3] 朱煜.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以问题打造高效课堂 篇4
下面以初三“全等三角形复习”课为例说说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1 问题“导”学,激活思维,以问题勾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不同回忆
问题1如图1-1,点B是∠DAC的角平分线AE上的动点,请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使△ABD≌△ABC.
如图2-2,已知∠C=∠D=90°,请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使△ABD≌△ABC.
评析传统复习模式一般为老师先概括知识点,再讲相应例题,课堂易显沉闷.本题设计旨在改变复习模式,让学生主动在问题解决中复习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这样的问题设计可以让每个学生勾起对已有知识的不同回忆,如SAS,AAS,ASA,SSS,直角三角形中HL定理等.通过问题“导”学,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高效进入课堂学习.
2 问题“促”学,及时反馈,以问题促进学生有个性地自主发展
问题2如图2,已知四边形ABCD中,AD∥BC,将∠ABC,∠DAB分别对折,如果两条折痕恰好相交于DC上一点E,点C,D都落在AB上的点F处.
(Ⅰ)当AD=3,BC=2时,则AB=______;
(Ⅱ)当AE=6,BE=2时,则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______.
评析本题设计旨在复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通过对折,复习了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上的高,中线,对应角的角平分线相等,全等三角形面积相等基础知识.第2问,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将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来解决,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促使学生有个性地自主发展.
3 问题“深”学,层层推进,以问题促使学生课堂思维深入丰富
问题3如图3-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M分别是边BC,AB的中点,∠AEF=90°,且EF交正方形外角DCG平分线于点F,求证:AE=EF.
评析本题设计旨在复习全等三角形判定与性质综合应用,有一定难度.可以先让学生找出易找的两个条件AM=EC,∠EAM=∠FEC.通过让学生独立寻找第三个条件,将学生的课堂思维引向深入.
为使问题层层推进,教师有意引导学生再次读题,并特别强调“正方形”“中点”两处,加以变式,引导学生继续“再思考”、“再创造”.
变式1如图3-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边BC的中点,∠AEF=90°,且EF交正方形外角DCG平分线于点F,求证:AE=EF.
变式2如图3-2,如果把上题中的“点E是边BC的中点”改为E为线段BC上的任意一点(除B,C点外),其他条件都不变,结论AE=EF是否仍成立,并说明理由.
变式3如图3-3,如果把上题中的“E为线段BC上的任意一点(除B、C点外)”改为“E为线段BC延长线上的任意一点(除C点外)”,其他条件都不变,结论AE=EF是否仍成立,并说明理由.
变式4如图3-4,若将变式1中的“正方形ABCD”改为“正三角形ABC”,E是边BC上的任意一点,F是外角ACP的平分线上一点,则当∠AEF=60°时,结论AE=EF是否还成立?请说明理由.
变式5将变式1中的“正方形ABCD”改为“正n边形ABCD…X”,请你作出猜想:当∠AEF=_____时,结论AE=EF仍然成立.(直接写出答案,不需要证明)
评析通过一题多变(正方形边上两中点→一中点→边上任意一点→边延长线上任意一点;正方形→正三角形→一般正n边形),旨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这一组变式题,证明过程都不复杂,但通过对原题的适当的变形、适度的引申,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大胆猜想、积极探求,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也得到了发展.
本堂课给我深刻启示:实施“问题导学”,可追求课堂高效,只要我们有心去尝试,用心去设计.当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是方向.在教学活动开始时,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对问题进行分析、解答.精心设计问题引入课题,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思考,让学生产生悬念,吸引、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在探究新知时,把数学知识中所涉及的内容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分解难点,逐步让学生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在习题课时,教师要充分挖掘例、习题的潜能,精心处理教材,激活例、习题的活力,打破模式化,对常规题进行改造,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2)应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引导学生敢问是途径.教师与学生要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的人际关系,对学生提出的新观点、新问题和不同意见要悉心聆听,并尽可能地对其思想的标新立异之处和思维闪光点给予鼓励评价.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契机,充分利用教学中的题外资源,使学生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体会到不同观点的价值,共同分享提高.
3)教学以问题为纽带,引导学生有效突破难点是关键.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不同的不断设置富有启迪性、拓展思维和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问题,让学生发生错误时迷途知返;让学生在理解重点处画龙点睛;让学生在偏离主题时余音绕梁;让学生在理解参差不齐时拨开云雾见青天;还能够让学生在理解不全时追求完美.
教学实践证明,问题导学式教学使学生的双基、思辨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能否有效进行“问题导学”,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育机智.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需要进行大量精细而复杂的工作:要刻苦学习,准确地把握课堂教学,拓宽视野,更新知识;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具备创造性地选择教学材料和独立自主地处理教材的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才能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实现教学相长,实现课堂教学卓有成效.
以问题打造高效课堂 篇5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新课程改革中非常特别的学科,它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综合运用已有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社会、艺术等学科的知识,还要融合经济、法律、伦理、心理、环保、审美等方面的意识。学生的技术学习活动不仅是已有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发展。在通用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容易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纸上谈兵”多,“真刀实枪”少。学生“坐”着学技术,或者没有目的地去学习金工、木工,导致通用技术课要么变成理论课,要么等同于劳技课。要真正贯彻执行新课程理念,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实现高效课堂,在教学中合理开展“项目教学”是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解读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达成教学目标。“项目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 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项目教学”通常是围绕一个具体项目,从现实社会或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出发,让学生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通过调查、观察、探究、交流、展示、分享等方式,充分选择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目标,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和应用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我们将“项目教学”引入通用技术课堂中来,通过让学生参与具体活动,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实践应用,将理论和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对各门学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为了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笔者根据课程标准,将每周2课时连排,进行了一个学期的通用技术课“项目教学”的探究。
二、项目教学的应用方法与策略
1.以课程标准为纲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课程目标、教学大纲展开。在面对不同学情的学生时,可以调整教学顺序、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例如,我校在信息技术课上已经教过sketchup(直接面向设计方案创作过程的设计工具),在绘制图样的章节里,可以用2节课让学生体会计算机辅助制图。但是绝不可以随意破坏课程结构的完整性,整个教材各个单元的设置都是经过反复论证的,是必要的。
“项目教学”中的项目通常选取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技术内容为载体,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设计、制作、实验、交流、分析等多种学习形式,在开放性的活动中,逐步掌握技术及其设计的一般思想和方法;习惯性地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正确的技术观和较强的技术创新意识;养成积极、负责、安全地使用技术的行为习惯;最终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
2.选择合适的项目
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处于与他的生活体验相关的情境当中或面对以前从未有过的刺激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出较大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详细分析教材、研究大纲,还要满足学生求新、探究和创新的心理需求。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首先,项目的选择要契合通用技术课堂的三维目标,不能脱离课标,为了活动而活动。例如,动手实践时,认为学生不会金工、木工,把大量的时间用于锯木头、打磨铁皮,认为只要动了手,就是技术课了。其次,教师要因地制宜,针对本地区的生产生活特色,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选取教学项目。例如,城市里的学生在选择活动项目时可以选择“ipad阅读支架”,而郊区的学生可能更乐于去设计制作“厨余处理器”,将有机肥料用在自留地里。第三,选择用于教学的项目必须具有开放性,即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定是多样的,没有唯一的答案。这样才能既完成课程目标,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高效课堂。
3.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变化
通用技术课程有别于传统课程,具有注重创造、知识综合程度高的特点。它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要求学生亲历情境、亲自操作、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个体参与和集体参与。例如,在“不倒翁”这一项目中,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影响稳定性的几个要素,笔者请学生就生活中的案例讨论何时需要稳定性结构,何时需要不稳定性结构,让学生天马行空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自主设计出适合老人用的“不会倒下的拐杖”、充满童趣的“看电视摇摇椅”以及一碰就启动的“家庭防盗报警装置”。学生在课堂中一点一滴地转变,不仅增强了动手实践能力,还提高了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必须转变自己的教学角色,将学习的主动权尽量交给学生,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打破传统技术课堂中“教师讲解―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总结强调”的格局,学生和教师共同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也自然从“授鱼者”成为“授渔者”。
4.注重评价环节
评价要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准确反映学生在项目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做出评价,对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做出评价。就评价方法上,可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对小组成员的参与程度进行评价,有些大的教学项目可以采用档案袋评价,甚至可以采用口头评审答辩的方式进行评价。在评价的形式上,可以包含学生自评、组内互评、小组之间的评价。
及时、合理的评价,是“项目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适当的评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缺点,也可以帮助教师调整和改善教学行为,进而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三、运用项目教学方法的意义
1.因地制宜将课标与实践活动灵活结合
“项目教学”是依据课程标准,研究课程标准,确定与某些标准吻合的项目思路。如在《技术与设计2》中“结构与设计”这一单元,其课程标准是能确定一个简单对象进行结构设计,并绘制设计图纸,做出模型或原型。
日常生活中,需要进行结构设计和结构改造设计的事例很多。教材中给出的活动案例是“制作相框”,而现实中学生几乎不使用相框,对设计制作相框毫无兴趣。根据这一情况,笔者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思考,究竟用什么项目来达到教学目标?由于学校有e学习实验班,学生和教师均用ipad进行教学,笔者决定用“ipad阅读支架”这个项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活动。学生对设计对象进行结构强度和稳定性分析,在设计方案和选择材料时既要考虑功能性,又要做到轻便、美观等。由于作品做好后是直接拿去使用的,学生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热情高涨,积极主动。完成后,学生还要介绍自己作品的创意、功能及优缺点等。这样的教学项目既符合生活实际,又能高效地达成课标要求。
2.真正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
通用技术课程是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的。技术素养是以“技术”为载体的“素养”,它强调综合性、实践性和创造性。“技术”实践是方法和过程,而最终的目标是提高“素养”。
在项目教学中,学生带着强烈的兴趣和完成任务的决心参与到活动中,主动去认识、使用、选择、权衡、交流、理解、综合。这恰恰符合建构主义理论,知识并非通过教师传授得到,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也认为,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价值的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以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通用技术课堂上利用“项目教学”,强调学生个体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个体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帮助学生去选择技术、使用技术、理解技术、管理技术和评价技术,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技术素养的提高。
四、探究的反思
在通用技术的课堂教学中,笔者通过查阅资料、调查与探究,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项目应用在教学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整个项目活动中积极主动,比完全按照教材内容去教学效果要好。但是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有缺点:(1)需要的课时比较多,如果排课是两节课连上会比较好;(2)对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要求高,我校每班有50名学生,一方面要对
(下转页)
(上接页)
学生答疑解惑,指导调整制作方案,另一方面要强调纪律,注意学生在工具使用过程中有无违规操作,有无浪费耗材,体力、脑力付出巨大;(3)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和学生还不能在项目活动中游刃有余,教师越俎代庖的情景时有发生。
以兴趣引路 打造高效课堂 篇6
关键词:兴趣 激发 方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却降低了。面对网络的巨大诱惑,初中的孩子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又不强,许多学生对上网聊天、网络游戏乐此不疲,导致在课堂上状态不佳。那么如何改变现状,使课堂效益最大化?
爱因斯坦说:“只要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做礼物来接受。”一个学生完整认知体系的建构,能力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归根结底在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发挥其主体作用的最佳途径。学生只有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才能使自己的整个认识活动被激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教学效果就会更佳。兴趣决定着态度,学生一旦对英语产生了兴趣,学习就会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情,而不是一种负担。当他们对事情感到乐趣无穷时,精神才会高度集中,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才能学有所成。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兴趣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我在日常教学中尝试“以兴趣引路快乐学习”的课堂教学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学习、思考并获取知识。创设愉快的课堂氛围,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和尊重的情感信息,让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上初一第一堂英语课时,学生都很陌生,如何让学生对我产生亲切感呢?我首先面带笑容和学生一起唱歌,拉近距离。开始上课,我先作自我介绍:“I'm Miss Li, 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your name? Nice to meet you.”并与他们一一握手表示相识,这样一来,学生对老师产生了好感。第一堂课师生配合默契,教学效果很好。而且,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表扬和赞许。学生从鼓励的话中得到满足,心情愉快,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创设一些引人入胜的情景是十分重要的。如在教学去食品店购物的对话时,我事先准备了牛奶、桔汁、梨汁、香蕉、苹果、面包等,上课时把他们陈列出来,讲台便成了食品店,教师先扮演营业员,学生扮演顾客。表演一遍后,教师再用学生学过的其它有关饮料的单词套用句型,然后让学生两人一组到讲台进行表演,表演的过程是巩固操练句型的过程,这样课堂气氛浓厚,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的掌握了新的句型。再如学习打电话、问路、看病等日常交际用语时,我都尽量用情景教学。这样做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拥有了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的兴趣,巩固学生的兴趣,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如初学、巩固、和复习,就不能用一样的方法。比如教26个字母时,我把字母做成卡片,让学生做字母排队游戏,分组进行字母排队比赛,教唱字母歌。这样做学生学得快而好。开始教单词,我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许多物品的音形意深深印在学生脑子里,教句子开始可进行听力比赛,看谁最先说出所听到的句子,看谁读得好。进而进行单词组句比赛等等,都可提高学生兴趣。教课文时,可根据不同体裁和内容在不同阶段,采用模拟对话,扮演角色,讲故事,述大意、改变人称,这样就会把教材活用,学生学得兴趣浓,用的机会多,效果自然好。
三、组织各种形式的游戏
初中学生天生爱玩、好动,因此游戏活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生理特点,学生都很感兴趣。下面是一些我常用的游戏形式。
词语接龙。给出一个单词如desk,学生就可以接下去:desk, knife, eat, tea….该游戏可以训练学生的快速思维,也可以复习已学过的单词。
猜物。往包里放几样东西,然后让学生猜,该游戏可以用来引出新的生词或新的句型等。
猜职业(或动作)。首先,在几张纸上写teacher, driver, worker等,然后分别找几个学生表演出询问职业的对话,该游戏可用来加强学生运用和组织英语语言交际的能力。
想象。每个语言点学习以后,让学生们自己充分展开想象,编一些顺口溜来记住这些语言点。通过他们的想象编出的顺口溜朗朗上口,学生们很容易就记住了这几个单词,这样不仅有利于对知识的巩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
四、开展活动,增强兴趣
开辟第二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我经常利用教室让学生举办英语角、英语专栏,从报纸杂志上收集一些小故事、成语、谜语、笑话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加以改编,然后让他们举行故事会、游戏、对话比赛等节目。要求学生们都积极准备,勇跃参加,让他们学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感到其乐无穷,而且印象深刻,经久不忘。
以学定教,打造高效课堂 篇7
一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以学定教, 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容器, 只装满了教师灌输的知识, 而是思考者、学习者。他们在课堂上学会质疑、学会尝试、学会研究、学会合作, 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学生的学习方式将是灵活多样的:
1. 自主学习
教师提出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 将学习点拆成思考题, 并进行方法指导后, 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 完成检测性的练习。自学方法可以是快速阅读课本、想一想、划一划、记一记、做习题等。在学生自学时, 教师巡视后发现问题并记下来, 以便接下来进行课堂讨论。如讲“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时, 我就让学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阅读课本并寻找答案: (1) 我们怎样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2) 是否所有的承诺一定要坚决履行? (3) 你如何对待自己的错误? (4) 什么是自觉承担责任? (5) 我们应怎样自觉承担责任?根据课堂巡视, 我发现学生对第 (2) 题、第 (3) 题、第 (5) 题的问题掌握得不够好, 接下来我就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事例进行讨论, 开展指导学习。
2. 互动学习
互动学习: (1) 小组协作, 解答疑问。同一层次的2~4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对于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在小组之间探讨交流。 (2) 帮扶学习, 共同进步。即通过学习好的同学指导和帮助学习差的同学进行“结对子”帮扶学习。教师可以在学生互动学习中适当地给予指点, 对后进生要多督促、多鼓励、多辅导, 对好学生要多肯定、多表扬、多提问。最后教师在巡回辅导后把学生的疑难问题写到黑板上, 学生再合作学习, 进行课堂讨论, 考虑如何解决, 教师则适时总结和点拨, 解答疑难问题。如前面在讲“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时就有三个问题学生存在疑点, 通过小组学习和帮扶学习以及我的指导, 学生终于明白了坚决履行承诺必须有一个前提:承诺必须是正确的;错了, 不能不承认错误, 也不能勇于承认错误, 坚决不改, 而应该勇于承认错误, 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我们要自觉承担责任, 做责任的主人, 享受承担责任的快乐并学会反思自己的责任。
因此, 以学定教, 使学生由原来传统、被动、依赖性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 能动、独立性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学生形成善于学习, 积极思考, 主动探索, 自主完善的良好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学定教的课堂,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成为课堂的主人, 使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二教师在课堂上忙起来
以学定教, 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课堂上要遵循“三讲三不讲”原则。“三讲”即讲易错、易混、易漏点;讲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讲学生解决不了的;“三不讲”: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可以查阅资料的不讲。表面看起来学生学习的时间长了, 教师讲的少了, 在课堂上是闲了, 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而是更忙了。
1. 进行二次备课
学生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巡视, 观察问题所在, 了解造成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要花时间观察学生,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 思考相应的对策。我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想、做、说、感,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合作、思考, 获得结论及过程等行为表现, 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动力、学习状态等, 并以此来二次备课。如我在讲“党的基本路线”时发现学生对其核心内容理解不到位, 我就在黑板上画了一艘船来引导学生学习, 一个中心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比做船身, 两个基本点:改革开放好比是动力系统, 四项基本原则好比是导航系统, 只有这两个系统工作正常, 航船才能沿着正确的航向全速前进。通过这样的学习, 学生对其核心内容的含义、地位及其关系就明了了。
2. 灵活组织课堂
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需要, 掌握学情, 才能把握教情。每一节课的设置都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 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课堂上的具体情境有所变化, 也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考虑不讲什么?讲什么?怎样讲?达到什么效果?如有时抓住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 灵活组织课堂, 能不断启迪学生思维, 不断激发课堂高潮, 这样的课堂更有利于促进学习者智能的发展。学习“理智面对学习压力”这一内容时, 我就借用课堂上一位同学说的话:“我就没有学习压力”, 分小组进行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 学习能不能没有压力?没有学习压力对学习有什么影响? (2) 如果说学习需要压力, 那压力是不是越大越好呢?学习压力对我们有什么影响?然后就“学习不需要压力”和“学习需要压力”两种观点, 请一些同学陈述自己的看法, 接着又请一些同学归纳、总结, 最后得出结论:学习不能没有压力, 学习需要适当压力;学习压力对学生有积极的影响, 也有消极影响。那么过度的学习压力应怎样缓解呢?我们所感受的学习压力, 常常与考试联系在一起, 面对考试又应该持怎样的态度呢?等。这样把问题抛给学生, 让学生思考, 让学生感悟, 让学生学以致用, 收获多多。
三课堂气氛活起来
以学定教, 教师在课堂上应本着“教学并重”, 以“学”为主, “教”为“学”服务的原则创新教法。教师在课堂上由原来的知识传授向能力和情感方面的培养;答案由唯一性向多元化方面发展。在教学方式上, 摒弃那些死板说教和单向灌输, 多采用一些学生喜欢的、灵活有趣的、形象生动的、充满魅力的教学模式, 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打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
1. 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 可以采用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互动式等教法, 以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灿烂的中华文化”一课中, 我利用多媒体播放: (1) 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场景; (2) 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 (3) 听古典音乐和古诗朗诵等。通过情景体验, 启发、探讨,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华文化的产生、力量、特点、构成、地位以及影响。接着我又由此及彼让学生谈谈客家文化代表是什么, 特点和地位又是什么等问题, 学生都积极参与, 争着抢答。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爱乡的情感。
2. 创设教学情境
在进行教学时, 我经常会结合当前的时政热点、焦点, 提供一些背景材料和相关的知识链接, 然后进行提问。如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大家熟悉的低碳生活的场景, 然后问学生:“这些做法符合什么理念、战略和国策?你认为这样做有什么意义?”等。又如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问题, 教师同样可先给出情境材料:“为了净化文化市场, 梅州市执行了‘零点行动’——从夜里零点到次日早晨8点自动切断网络接入服务, 杜绝网吧超时通宵包夜, 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然后设置两个问题: (1) 上述做法是属于对未成年人的哪项保护? (2) 从未成年人保护的角度, 说明这样做的原因。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 最后教师点评。这样做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也能通过答题加深对未成年人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 实现自我教育。因此, 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根据已知的去开拓未知的, 促进学生的思维不断向前发展, 这样就等于给学生一个“支点”, 让他们用“杠杆”把“要学的知识撬动起来”。
总之, 只要教师用心,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从教学的目标出发, 精心设计, 巧妙运作, 就能让学生愉快地、轻松地、有效地“动”起来, 既开启了学生的心智, 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又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更能打造高效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
参考文献
[1]谭轶斌.“以学定教”例谈[J].现代教学, 2011 (Z1)
[2]杨超琴.“以学定教”让思想品德课焕发生命活力[J].思想理论教育, 2011 (20)
以问题打造高效课堂 篇8
一、学案导学的关键是学案的编写
学案导学的关键在于高质量的学案。设计学案时应把握以下原则:
1. 引导性原则
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立足于“引导”地位思考设计学案, 作为教师教学, 特别是学生学习的行之有效的可行方案, 既不能下发学案后撒手不管, 也不能越俎代庖, 而应切实担负起“教练”“主持人”的责任。
2. 主体性原则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 学案设计必须充分尊重学生,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必须充分信任学生, 敢于把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 必须充分依靠学生, 注重让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 必须真正为了学生,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学案有所提高和发展。学案教学成败与否, 取决于是否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 问题化原则
学案中设计的问题来源于课本, 适当的设疑有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 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 通过对知识的设疑、质疑、释疑、激思,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4. 活动性原则
学案设计要创设富有内涵的背景, 开展多样有创意的活动, 引导、鼓励学生勤于动脑、动手, 也可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讨论问题、解答问题。活动可采用讨论、辩论、评论、演讲、学生讲课等多种形式, 要依据具体教学内容科学选择。
5. 层次化原则
学案设计要从学生、班级实际出发, 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 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这是分层教学的客观要求。教学实践中, 要设计出既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完成任务, 又尽可能满足学有余力同学的需要, 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激励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设疑要注意知识的层次性和能力的层次性;要循序渐进, 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技能的规律, 保证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同时, 练习题的选取也要有梯度, 有层次性, 不一定每一个同学完成得一模一样, 重要的是扎扎实实, 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提高。
二、学案导学的落实在课堂
开展学案导学的主要过程分为三步:出示学案, 学生自学;自学检测, 合作学习, 讨论交流;精讲释疑, 当堂训练。应合理地发挥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 出示导学案, 学生自学
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带着问题进行预习。在学生自学过程中, 教师一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 二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题作好记录, 以便在下一环节的合作探究中进行交流。总之, 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学案导学”教学的重要环节, 其预习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2. 自学检测, 合作学习, 讨论交流
课堂教学前, 教师要对学生自学的结果进行汇报交流, 检测、反馈学生的自学效果, 了解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达成共识。对不能解决会存在的共性问题, 教师应及时汇总, 以便在精导解释疑问时帮助学生解决。应注意的是, 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导学案, 针对导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 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精讲释疑, 当堂训练
精讲释疑是学生在自学检测、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基础上, 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合作、交流中遇到的问题, 进行重点讲解。精讲释疑, 首先内容要精, 要有针对性, 切忌面面俱到, 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和教师设计的问题开展。其次方式要精, 要有启发性。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 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 学案导学法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而且从单纯的灌输知识技能转向注重培养自学能力转变, 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通过“学案导学”这一教学策略, 解决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为主体地位的问题,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以生为本打造高效初中英语课堂 篇9
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与传统的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教学理念不同。传统的应试教育, 教师尽管教学态度积极、治学严谨, 但由于观念的老旧使得其教学行为和方式压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不起学生学习兴趣。现代素质教育背景下, 教师应转变观念。所谓“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就是指在原来严谨的教学作风下, 站在学生角度思考, 树立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教师的思想跟着学生的思想走, 并在合适的时机用合适的方式加以引导。英语课堂的最高境界是师生目标一致, 兴趣相投, 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在自然轻松和谐的环境里充分地用英语思考, 用英语表达, 让学生爱上这门语言。
二、以生为本的教学方式
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与传统的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方式也不同。
传统的应试教育背景下, 教师不是站在学生立场想问题, 而是采用或变相采用一言堂的灌输模式进行英语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环境制约着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提高和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中, 教师以自我为中心, 教学也是让学生跟着老师走, 学生缺少积极主动的参与, 其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你说我听”的被动教学方式使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英语实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的英语人才。
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 以生为本, 就要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英语教师应真正拿出信心和勇气, 以实现学生和教师地位的互换, 在英语课堂上, 教师应更多地扮演穿针引线的组织者。笔者认为, 我们的英语课堂就像一幕话剧, 舞台上表演的是学生, 老师则是导演。只有这样做, 才能增强学生学习英语兴趣, 提高学生英语实用水平。在活跃课堂气氛条件下, 教师会更易容易发现问题, 从而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三、以生为本的教学案例
学生是喜欢生动的, 喜欢热闹的, 喜欢活泼的, 认识到这一点, 在笔者的英语课堂上, 会经常性地开展一些活动, 如分角色英语表演、朗诵、英语轻松说等, 尽量地多让孩子们置身于真实的英语情境之中。由于这些活动比较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当然, 诸如此类的小活动大家都会搞, 但要贵在坚持, 贵在多样, 贵在让学生养成习惯。这样做的好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坚持, 精心的课前准备会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自觉。可把班级分成若干小组, 每个组各自推选编剧、演员, 各自通过英语课本中的选段进行生活、戏剧表演;老师则既是观众、又是评委, 对孩子们的表现及时进行点评和打分。
如笔者在教学牛津教材 (江苏版) Unit 3 Online travel的Part 1 Teaching design时, 首先投影呈现情境图, 通过师生问答, 回忆复习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帮助学生建立对单元内容和知识结构形成整体认识;继而同桌讨论, 协商选择扮演A/B角色, 进行公开表演。在Step 2 Presenting的教学过程中, 让其中一名学生成为一名电脑代言人或明星, 其他同学们为记者, 进行提问, 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锻炼同学们的听说能力。这种生活化的表演方式, 可以让学生把英语应用于实际, 使英语的实用性在英语课堂上得以充分展示。
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能更多体会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由于学生准备充分, 训练有素, 能够在表演中游刃有余, 轻松掌握语言知识, 锻炼听说能力。教学时应强调教与学互动过程的流畅性,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 积极思维, 力求每个学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当然, 这样的课堂设计比之传统课堂设计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心血, 但笔者认为这样做是十分值得的, 因为这一次的成功会带来今后一系列的成功, 前期的辛苦会带来今后的轻松,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基于以上认识, 笔者认为, 在英语课堂设计应主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英语课堂不管是表演, 做游戏还是别的课堂活动, 其主体都应是学生, 不是老师。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 生活性原则。
教学方式一定要以生为本,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能力实际, 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会不可避免地降低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这一点上, 一些英语教师虽然有这个意识, 但却没有做出真正的努力。
3. 适度性原则。
对于教学方法一定要把握度, 一是把握课堂活动的尺度, 宽严适度, 动静适度, 所谓过犹不及;二是把握任务的难度, 能够让学生总是处于“跳一跳能够到”的状态应是我们的教学追求, 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在实际教学中, 部分教师总会出现任务下达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现有知识水平, 致使学生积极性受挫的例子, 而这样的情形多次出现后, 教师再想扭转自己课堂教学的颓势就很难了。在这一点上以生为本同样重要。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 而不是作为一种艰巨的任务要他去负担。”如何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笔者所言只是抛砖引玉而已。但笔者认为, 在新课程背景下, “以生为本”作为一种科学的教育理念, 是每一位中小学教师包括英语教师所必须认同并努力践行的, 因为这关乎孩子们的教育幸福和终身发展。在这方面, 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牛津初中英语教材[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以科学设计打造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篇10
一、教学情境设计,激发学生认知兴趣
新课改要求教师摆脱“一言堂”传统意识束缚,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特别是在教学情境创设时,教师要对文本内容深入研讨,深度挖掘文本内质,寻找与学生认知接轨点,创设适应性更强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对激发学生认知兴趣有重要促进作用。
创设教学情境方式众多,生动讲述、故事导入、人物切入、实物展示等,都可以将学生带入特定教学情境之中。特别是多媒体的广泛应用,可以将丰富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信息,以生动传神的形式,通过大屏幕展示传递给学生,引起学生振动和触动。学习《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时,笔者设计了视频展示,为学生播放《封神榜》影视片段,很快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再适时引导学生对《封神榜》影视内容和历史资料进行对比,发现有很多不同之处,自然展开课堂大讨论。
二、教法学法设计,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教学环节进行设置,也要对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进行预设,这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帮助。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无常法, 贵在用法。教师对教法学法进行事前设计,可以为具体施教提供重要参考。课堂教学是动态过程,信息变化无常,教师如果没有足够预设,在面临变化的教学情境时, 自然就缺少选择陷入被动。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在课堂学习中自然也有个性表现。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存在,并采取不同教学策略应对学生的个性表现。个性比较张扬的学生,在历史课上会显得比较活跃,其见解往往也有独到之处。个性比较内向的学生,对教师比较 依赖,不善于表现自我。教师要对不同个性学生采取不同引导方式,鼓励学生实现自我成长。在学习《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时,教师设计了几个研究课题:1三省六部制如此操作有什么影响?2列举古代的监察制度。3归纳古代谏议制度的发展过程。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方式在 规定时间内完成预设任务。学生迅速行动起来,有阅读的、有查找的、有列举的,也有合作进行的。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内容,给学生充分自主权,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三、实践活动设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新课改要求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教师要注意自我身份转型,要从教学主宰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服务者,在教学活动设计时,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操作, 教师加以辅助。教学活动设计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力实际进行,还要考虑教学环境实际。如社会 调查, 学生根本找不到机会和时间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这样的设计就难以成行,更不要说什么效果了。但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形式还是多种多样的,小组讨论、班级辩论、阅读史料、观看影视资料等,都可以获得比较直观的历史感知。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沧桑。
四、教学评价设计,激励学生品质成长
高中历史课堂评价是教学的重要 组成内容。教 学评价分为阶段性综合评价和课堂教学适时评价。评价可以是书面的考核测评,也可以是口头的评说,但无论什么样的评价,目的都是非常明确的,就要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对学生表现给予直观评述,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历史情结。特 别是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口头评价,应用频率最高,评价效果更为实用。所以,教师在评价设计时,要注意评 价方式和评价语言的选择,提升适合性,这样才能发挥评价教学的激发效果。
如在学习《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时,笔者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师生互动话题: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这是起源于古罗马的平民保民官制度,假如你身处古罗马,你愿意做平民保民官吗?说说原因。学生选择存在差异,都能够说出自己的理由。教师都给予认同评价,并对学生选择进行深入解读,找到学生选择的依据。受到教师的鼓励,学生学习积极性倍增。
以生为本,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篇11
一、精心备课,是高效课堂先决条件
1.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对教学内容烂熟于心,对教学环节精心设计,这是备课的要求。备课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实施高效课堂必须备好每节课。在钻研教材、理解教材,梳理教学的重、难点,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上下足功夫。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再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所必须的教具或课件、学生操作的学具等。要实施高效课堂,主要应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要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语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语文高效课堂当然也要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那么,教师要做好课堂预设,倡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预习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内容,并能质疑,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学生课前有准备,那么上课的时候就会心中有数,课堂记录也有了重点,对教师启发性问题的反应必然快,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还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巧用多媒体,是效率课堂的必要手段
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习印象,增大课堂信息量,促进教学高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更易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多媒体综合了图、文、音、影技术,便于学生直观感受,还能根据需要回放再现,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增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利用课件,创设教学情境,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但多媒体教学进入语文教学活动只是起辅助作用,因为,多媒体运用不当,也有对学生学习产生负面影响的一面,如学生可能由声色并茂的画面而心往别处,分散注意力,也有可能产生视觉倦怠。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时,应把握好利用时机,不至于喧宾夺主。只有教师会用,善用多媒体,才有利于顺利实现课堂三维目标,达到课堂高效的目的。
三、精妙的课堂提问是课堂高效的正催化剂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敢于置疑辨析。
四、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是课堂高效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怎样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才能做到课堂高效呢?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明白,为什么要让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应该放开手脚,让学生唱主角。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学“语文”,用“语文”的情景中,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所以,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教师要积极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准确及时的教学评价是课堂高效的加速区。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效课堂不应分割的一部分,它发生在学习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课堂评价进行认真的反思和研究,构建积极准确及时的教学评价。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如课堂展示的评价、课堂质疑的评价、语言组织的评价、成绩评价、思想行为评价等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状况,把评价作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同时语文课堂对学生的评价应准确而客观,语言应该准确而得体,生动而实效,同时,还应给学生以激励,让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获得语文学习的不竭动力。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评价行为,研究课堂评价策略,改进课堂评价语言,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评价理性而生动。教学评价还包含许多方面,诸如对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这都需要认真研究,让评价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
以问题打造高效课堂 篇12
一、情境引导,带动交流,激发学习兴趣
以学定教,教师必须将兴趣因素考虑在内。如果学生缺乏对学科的学习兴趣,那么其在课堂上也很难主动融入到教学中。为此,教师需要以教材为本,以兴趣为驱动,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以情境作为引导,引出相关的问题,带动学生间相互交流,形成一种向上的学习氛围,使学生间相互感染。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美术“和谐温馨的生活空间”这一课时,教师创设情境促进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家庭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空间,其设计得如何影响着人们的心情与生活。教师以PPT形式向学生展示不同风格、不同色调的居室设计作品(图片形式),并配上适宜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快速进入图片情境中欣赏。图片中有橙色系的居室设计作品,也有蓝色系的居室设计作品,还有浅色系的居室设计作品等,无论哪一种颜色,都给人不一样的感觉。利用情境引导后,教师引出情境相关问题:你认为居室的布置,需要考虑什么因素?不同年龄对居室布置的要求又是怎么样的?由此,学生开始交流。有学生说“应该考虑房间功能和格局”,有学生说“色彩属性很重要,刚刚欣赏的居室设计作品中颜色不一样,给人的感觉也非常不同……”案例中,教师遵从学情与爱好,以情境作为引导,有效地吸引学生,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探究学习,发挥能力,培养学习能力
以学定教,重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师多以灌输方式渗透知识,忽略学生参与课堂,因而学生也难以得到发展。将以学定教理念运用到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展开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发挥能力,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发展。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精美的报刊”这一课时,教师开展探究性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主要学习的内容是如何设计手抄报,在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手抄报后,教师设计探究题目,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结合本课内容,教师设计的探究内容如下:一是手抄报由哪些部分组成?你能简单解释一下各个部分吗?如刊名、刊头是什么?二是手抄报由这么多要素组成,那么怎么样编排才能更合理?请以实例说明(要求学生自主确定主题,简单设计整体手抄报说明)。由此,学生按照之前教师的分组,展开探究学习。小组学生积极讨论手抄报内容,如刊名、刊头、栏目、文章、插图等等。在列出这些组成部分后,再以任务形式落实到每一位成员,如什么是刊名、什么是插图,起到何种作用,或是小组集体讨论。这样的探究学习比教师灌输更有效果,学生能够真正发挥学习潜力,真正融入到美术课堂中。
三、开放教学,引导发挥,提升创造能力
高效的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课堂,这与传统封闭课堂是有区别的。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实施开放教学,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有效发挥,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美术作为艺术性学科,本不应受到束缚,尤其是在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更应自由发挥,从而促进学生创造,因为艺术向来都是自由的、不拘一格的。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动漫形象设计”这一课时,教师实施开放教学,促进学生创造,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卡通画以其幽默夸张、富于幻想等特点博得中小学生的喜爱。在画卡通画时,学生可以利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在学习了卡通画的特点和画法后,教师设计开放的创作任务,引导学生创造:请结合所学的绘画知识,设计一个你最喜欢的卡通形象。要求:卡通要求变形与夸张,线条要流畅。由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卡通的了解和结合自己的爱好,创造卡通形象。为了激发学生创造,教师可以设计“评委小组”,并设计三种奖项,即最佳创意奖、最佳幽默奖、最佳线条奖,由评委选出。由此,学生可以自由创作。在开放的要求、开放的环境下,学生开始创造自己喜欢的、独特的卡通形象。在限定时间内,学生设计的卡通作品出炉,非常新颖、独特、有个性,达到了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师以教定教、以案定教,很少将学生作为教学中的重要考虑因素,因而课堂教学非常低效。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要将以学定教理念贯穿到美术教学,多实践探索,多从学生角度思考和优化教学,从而让课堂更高效。此外,教师还必须学习更多新课改理念,并将理念融入到教学中,真正打造生本化的美术课堂。
摘要:从情境引导,带动交流,激发学习兴趣;探究学习,发挥能力,培养学习能力;开放教学,引导发挥,提升创造能力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如何通过以学定教打造初中美术高效课堂,让学生获得最大化发展。
关键词:初中美术,以学定教,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邵烨.中学美术设计课“以学定教”课堂的建构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4(03).
【以问题打造高效课堂】推荐阅读:
有效问题打造高效课堂06-09
以生为本打造高效课堂09-30
打造高效历史课堂05-24
打造多元高效课堂05-28
打造高效的课堂08-13
打造高效作文课堂09-02
打造小学高效课堂11-19
打造物理高效课堂11-25
打造高效课堂策略12-03
优化课堂结构 打造高效课堂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