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二题

2024-12-07

《林黛玉进贾府》二题(精选12篇)

《林黛玉进贾府》二题 篇1

一.林黛玉进贾府时的年龄究竟多大

中等学校语文课本选有《林黛玉进贾府》一文, 出自古典名著《红楼梦》第二、第三回。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 我屡屡遇到学生提问:林黛玉进贾府时年龄究竟多大?要马上清楚地回答出却非易事, 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复杂, 因为这一问题的说法很多, 可以用众说纷纭来形容, 有人说六岁, 有人说七岁, 有人说九岁, 有人说十岁, 有人说是十一到十三岁, 莫衷一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 我终于有了自己的一些初步认识, 愿公布出来, 以求教于同行。

我们先来看书中第二回的交代, 作者借雨村之口介绍了林如海及其家世:

今如海年已四十, 只有一个三岁之子, 偏又于去岁死了, 虽有几房姬妾, 奈他命中无子, 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 生得一女, 乳名黛玉, 年方五岁。”

这里明确说明黛玉的年龄是五岁, 问题在于:贾雨村说此话的时间究竟是何年?殊难断定。接下来作者又写道:“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 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女学生侍汤奉药, 守丧尽哀, 遂又将辞馆别图。”由此可知, 黛玉母亲去世之时, 她刚好六岁。黛玉从五岁起跟着雨村读书, 到六岁时母亲去世刚好一年。接下来小说写贾雨村介绍贾敏, 说林黛玉有这样的表现:

雨村拍案笑道:“怪道这女学生读至凡书中有‘敏’字, 皆念作‘密’字, 每每如是, 写字遇着‘敏’字, 又减一二笔, 我心中就有些疑惑。今听你说的, 是为此无疑矣。怪道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 不与近日女子相同, 度其母必不凡, 方得其女, 今知为荣府之孙, 又不足罕矣, 可伤上月竟亡故了。”

“上月竟亡故了”诸字明确告诉读者:贾敏死了一个月时的黛玉仍然是六岁。第三回写宝玉初见黛玉:“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 又细细打量一番, 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 只上了一年学, 些须认得几个字。’”前文已述, 黛玉五岁起跟着贾雨村读书, 读到六岁时恰好一年, 这与黛玉自己跟宝玉说的“只上了一年学”而贾雨村“辞馆别图”刚好吻合, 由此可见, 黛玉到了贾府的时候, 依然是六岁。贾府众人见她“年貌虽小”, 在家时林如海也叮嘱黛玉“且汝多病, 年又极小”。凡此说明黛玉的年龄是五、六岁。至此, 问题似乎解决了, 其实不然!《八家评批红楼梦》第三回就有眉批点明了小说中的年龄矛盾:“查后文黛玉初入荣府时盖十一岁, 前回云方五六岁。又查宝玉长黛玉一岁, 为十二岁, 前回子兴口中言七八岁。未免矛盾太甚, 读者不以辞害意可也。”又云:“黛玉入荣府是己酉年秋晚冬初, 查黛玉之死在乙卯年, 为十七岁, 则初入荣府, 黛玉方十一岁也。”又云:“其云‘比我大一岁’者, 即前宝玉十二岁、黛玉十一岁之说也。” (1) 我们还可以提出一些思考:

第一、己卯本、梦稿本写黛玉初见宝玉时回答自己的年龄是“十三岁了”, 这岂不是两相抵牾?对此,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认为这是“他笔妄加, 谬甚” (2) 。可是周汝昌先生没有拿出证据证明是谁人“妄加”, 因何“妄加”。

第二、《红楼梦》第四十五回写黛玉向宝钗诉说:“细细算来, 我母亲去世的早, 又无姊妹兄弟, 我今年长了十五岁, …”庚辰本夹批云:“黛玉才十五岁, 记清。” (3) 准此, 则与第二回所写黛玉进贾府时六岁两相抵牾, 因为如果此回书写的时间黛玉是十五岁, 那么黛玉进贾府时当是九岁;如果依黛玉进贾府时六岁计算, 则此时当是十二岁。如果按黛玉进贾府时是十三岁, 那么此时黛玉的年龄当是十九岁!由此看来, 问题多多!

第三、黛玉进贾府时的肖像描写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 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 娇喘微微。闲静时似娇花照水, 行动处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样的肖像描写正好与贾雨村的介绍他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 不与凡女子相同”两相合榫, 从这节文字看, 黛玉的“态生两靥之愁, 娇袭一身之病”不像是六岁女孩子的外貌, 倒像是十三岁的肖像。著名红学家朱淡文先生也指出:“作者对黛玉初进贾府时的心理和外形描写也说明她此时已是少女。她‘步步留心, 时时在意, 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这种心理自非七岁孩童所能有。……形貌风度已迥非女童, 而是芳龄少女了。” (4)

第四、我们还可以从宝玉的年龄来推算黛玉的年龄。《红楼梦》第三回写宝玉“天然一段风骚, 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 悉堆眼角。”这样的肖像描写倒符合一个十四五岁的少男, 而不像一个只有七岁的幼童。若此说成立, 则黛玉进贾府的年龄以十三岁的芳龄少女为宜。至于第六回写“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如果按照此时宝玉仅仅八岁来论, 无疑年龄嫌小, 因为一个八岁的幼童能够梦游遗精, 偷试云雨, 的确令人匪夷所思。

我们还可以根据宝钗的年龄来推算黛玉的年龄。小说第二十二回写凤姐说道:“昨儿听见老太太说, 问起大家的年纪生日来, 听见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 虽不是整生日, 也算得将笄之年。老太太说要替他作生日。”下面接着写“谁想贾母自见宝钗来了, 喜他稳重和平, 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辰, 便自己蠲资二十两, 唤了凤姐来, 交与他置酒戏。”这里明确指明宝钗的年龄是十五岁, 这次过生日是宝钗到了贾府以后过的第一个生日, 也就是说, 宝钗是十四岁来的贾府, 宝钗进贾府是在黛玉进贾府的次年, 准此则宝钗十四岁时宝玉十二岁, 黛玉十一岁, 因为宝钗大宝玉两岁, 而宝玉大黛玉一岁, 是知黛玉进贾府时是十一岁。

对于《红楼梦》中人物年龄矛盾的现象, 不少人做过一系列的解说, 似乎很难让人满意, 不过, 我认为沈治钧先生的解释比较中肯:“这些不同的年龄表述, 在今本小说中都可以找到合理的依据, 因而构成了不同的年龄系统。这至少说明, 这些文本矛盾主要不是作者偶尔笔误或抄手讹错造成的, 在成书过程中大观园居民的年龄大趋势是逐步降低, 外围人物的年龄有的做了相应的调整, 有的则未予改动。只是年龄系统就调整了至少三次, 曹雪芹自称曾经‘披阅十载, 增删五次’, 并非夸张, 实在是可以理解的。” (5) 可以借鉴。

二.王熙凤出场的独特性

博大精深的《红楼梦》之人物出场艺术千变万化, 令人叹服。作者对王熙凤的出场更是做了精心别致的安排, 收到了绝佳的艺术效果。

“我来迟了, 不曾迎接远客!”这是“未见其人, 先闻其声”的引人注目的描写手段。作者还通过黛玉的心理活动———“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 恭肃严整如此, 这来者是谁, 这样放诞无礼?”这说明此人的来头不小, 也表明贾母庭帏之肃, 凤姐的恃宠而骄。接着对王熙凤的外貌做了浓墨重彩的描写:“彩绣辉煌, 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 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顶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 裙边系着豆绿宫绦……一双丹凤三角眼, 两弯柳叶吊梢眉, 身量苗条, 体格风骚, 粉面含春威不露, 朱唇未启笑先闻”。这一描写既突出了王熙凤的尊贵, 又凸现了王熙凤的独特性格, 活画出王熙凤乃脂粉队里的大将, 敢作敢为的巾帼英雄。

对于王熙凤出场的独特性, 曹雪芹的至亲好友脂砚斋等人早就看了出来, 甲戌本在“我来迟了, 不曾迎接远客”句有夹批云:

第一笔, 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 后文焉得不活挑 (跳) 纸上。此等 (文字) 非仙助即神助, 从何而得此机括耶。

又有眉批云:

另磨新墨, 搦锐笔, 特独出熙凤一人。未写其行, 先使闻声, 所谓“绣幡开遥见英雄俺”也。 (6)

脂砚斋所谓“绣幡开遥见英雄俺”出自王实甫《西厢记》, 金圣叹批《第六才子书》也使用了这个典故。这表明王熙凤的出场非常独特, 大有戏剧表演的艺术效果。护花主人也评道:“王熙凤出来, 另用一副笔墨细细描画, 其风流能干、权诈阴薄气象已活跳纸上, 真是写生妙手。” (7)

总之, 作者对王熙凤的出场综合运用了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正面描写, 还利用了贾母的介绍和黛玉的心理描写进行了侧面烘托, 这样的艺术手法对于刻画王熙凤的独特个性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效果, 仔细玩味, 我们不得不由衷地敬服旷世奇才曹雪芹的生花妙笔和《红楼梦》独特而高超的艺术手法。

参考文献

①⑦见冯其庸纂校订定《八家评批红楼梦》上册第58页、第59页、第69页, 第78页,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1年9月版。

②见周汝昌《红楼梦新证》上册第186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6年4月版。

③⑥见法国陈庆浩编著《新编石头记脂砚斋评语辑校》 (增订本) 第592页、第64-65页,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87年8月版。

④见朱淡文《红楼梦论源》第223页,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年6月版。

⑤见沈治钧《红楼梦成书研究》第215页, 中国书店, 2004年3月版。

《林黛玉进贾府》二题 篇2

1、强化专制主义的统治:

设立军机处:1729年,清政府设立了一个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核心机构军机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自己没有决策权力。

建立军事镇压网: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清朝的八旗军队,一部分驻防都城,一部分驻防全国各重要城市,形成了对全国的军事镇压网。

提倡纲常礼教:为了从思想上控制各族人民,清政府提倡封建的纲常礼教。同时沿用八股取土的制度,把知识分子的思想牢牢地控制起来。

大兴文字狱:清政府兴起了一百多次文字狱,严酷压制知识分子的反清思想。戴名世的《南山集》案,不仅本人被杀头,被株连的多到几百人。徐骏作诗,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之句,清统治者认为是有意讥讽他们,就把徐骏杀掉。在清政府的文化专制主义统治下,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埋头考订古书。

官场的腐朽:清朝的统治机构臃肿庞大,官吏昏庸无能。整个官场成风。军机大臣和|当政二十年,家产约值白银十亿两,相当于那时侯清政府二十年的财政总收入。

2、封建剥削的加重:

圈地令:以满族贵族为首的各族统治者,疯狂地掠夺土地。清军初入关时,清政府颁布了圈地令,先后三次大规模地圈占直隶近京各州量土地共一千六百多万亩,分给满族贵族和八旗官兵,这引起了直隶人民的强烈反抗。

土地兼并:后来,圈地令虽然停止了,但皇室、贵族、官僚和大地主的土地兼并非常严重。河北怀柔的大地主郝氏占地竟达一百万亩。地主对佃种土地的农民,征收高额的实物地租或货币地租。在地主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下,各族人民更加贫困破产。

二、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

1、贵州、湖南的苗民起义:

1795年,贵州铜仁的苗族人在石柳邓的领导下发动起义,湖南西部的苗民吴八月等纷纷响应。清政府派大军镇压,先后动员贵州、湖南等七省的兵力,直到1806年才把这次起义镇压下去。

2、川、楚、陕的白莲教起义:

1796年湖北、四川、陕西一带爆发了白莲教大起义。襄阳起义军的首领王聪儿是白莲教大起义的女英雄。清政府用了一亿多两白银的军费,消耗了大量兵力,才把这次起义镇压下去。

三、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有感 篇3

1 鉴赏小说人物,把握个性特征

思考:听说新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正在拍摄中,如果你是负责挑选演员的导演,请你根据点评文字,谈一谈你将选择一位怎样的女孩儿出演林黛玉?为什么?学生谈自己的选择标准并交流点评。

不管人们解读文本的方式方法怎样变换,都不能离开文本自身的规定性来空谈鉴赏。如何既切实又能够有新意的引导学生分析、鉴赏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已经是一个老话题了。我以王熙凤的出场为例,在课堂教学上组织学生大声朗读该段文字,然后由学生围绕如下问题展开对王熙凤这一人物的分析:

1.1 王熙凤的出场与大家印象中的古典小说人物的出场有什么不同?

1.2 小说中重点写了凤姐的头饰、服饰,其目的是什么?

1.3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眉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透,丹唇未启笑先闻”的肖像描写从直觉上给人怎样的印象?

对于如上问题,我尽量让学生展开讨论,并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查漏补缺,灵活地引导学生体会王熙凤的性格。根据学生发言做适当的补充。

通过分析,学生基本上对王熙凤的人物特点达成共识,即王熙凤是一个“泼辣强干、工于心计、见风使舵、善于逢迎”的人。此时学生对王熙凤这个人物的认识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

2 自尊心和谨慎心理引起共鸣

思考:在《林黛玉进贾府》中,小说首先对林黛玉的心理做了介绍,一进贾府她便产生了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的心理,我们如何理解林黛玉这一心理?

师生讨论:林黛玉这个少女有着极强的自尊心,是她心理活动的主旋律,是她对待人情淡薄世态炎凉的主要应对措施。如:凤姐出场,她先是“纳罕”,后是“赔笑见礼”;谢绝大舅母留饭,即对邢夫人尊敬感激,又顾全礼节,答话十分得体;回答宝玉有玉无玉时,颇费心思;王夫人要她坐,她知是贾政之位,绝不肯坐;贾母问她读书和宝玉问她读书,她的回答前后截然相反。这些言行,表现了她寄人篱下的自尊以及由此产生的谨慎心理。

重读《林黛玉进贾府》 篇4

中学语文教材选取了《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片段, 教学参考编写者历来给出的结论是林黛玉初进贾府时就带着“寄人篱下”的心理, 依据是文章开头的那句交代:“因此步步留心, 时时在意, 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 多行一步路, 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如果再加上细节, 顶多还有黛玉进了贾府之后, 拜见王夫人时不肯上炕就座, 吃饭时对座位的推让以及入乡随俗式的饭后饮茶等方面。在笔者看来, 以上这些方面只能反映黛玉由于受礼教的影响而表现出的小心谨慎, 如果把这种心理定位为“寄人篱下”, 那就是对黛玉的误判。

所谓“寄人篱下”, 就是依靠别人生活, 自己没有任何生活来源, 吃穿用度都要依靠别人提供, 而且内心异常孤独凄苦又找不到排遣对象的生存状态。那么我们看初进贾府的林黛玉是这样一种生存状态吗?显然不是, 因为她刚刚来, 完全谈不上生活在贾府。如果此时的黛玉已是孤身一人, 又没有生活来源, 走投无路, 那么初来就有“寄人篱下”之感尚可理解, 但是情况并非如此。黛玉为何要进贾府?《红楼梦》一书此前就有交待, 还在第三回上, 原来是黛玉母亲刚刚去世, 黛玉“身体方愈, 原不忍弃父而往, 无奈他外祖母执意让他去。”兼其父曰:“汝父年将半百, 再无续室之意, 且汝多病, 年又极小, 上无亲母教养, 下无兄弟姐妹扶持, 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 正好减我内顾之忧, 何反云不往?”由此可见, 黛玉去贾府, 一来是外祖母盛情邀请的, 二来也是其父怕其在家孤单, 极力劝说的。此番由扬州到北京, 千里迢迢, 为世上唯一的女儿寻找一个有利的成长空间, 林如海会让她空手而去吗?肯定不会。一来, 其身份地位决定他不会。林如海祖上三代都是皇帝给封了贵族头衔的, 而他本人虽没有封到, 但科举可是前科探花。出生书香门弟, 可谓知书达理, 他不会抱着“甩包袱”的心理, 将世上唯一的亲生女儿推到丈母娘那儿不管。二来, 其经济地位也决定他不会。林如海做的官是巡盐御史, 这可是一个典型的肥缺美差。当时社会流传着“三年清知府, 十万雪花银”的说法, 知府尚且如此, 官位比知府大的, 而且负责管理盐的开采、配置、运送及相关税收的林如海, 其家庭殷实到何种地步是可想而知的。他怎么会让女儿空手到人家去呢?

我们的教材参考编写者为什么认为刚进贾府的林黛玉有“寄人篱下”的心态呢?笔者以为主要原因就是受《红楼梦》后面章节的影响。如在第四十五回写林黛玉与薛宝钗经过许多心理上的相互猜忌、排拒、冲突之后终于和好的时候, 两个人说了许多知心话, 这些知心话就牵扯到两个人的经济状况。林黛玉就说:“我是一无所有, 吃穿用度, 一草一纸, 皆是和他们家姑娘一样。”特别是在黛玉的那首著名的《葬花吟》中, 一句“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霜刀剑严相逼”, 足以使多少人为之流下同情的眼泪, 从而坚定地认为, 黛玉从进贾府的第一天起就有这种“寄人篱下”之感了。显然, 编者犯了将后文理解提前的毛病, 从而导致了对林黛玉心理认识的误解。

这里, 我们不禁还要问:初进贾府的林黛玉当时应该是一种什么心理呢?笔者以为就是一个正常儿童的好奇心理。据有关专家推算, 当时的林黛玉也就10来岁的样子, 这正是一个对外界充满好奇心的年龄。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就是人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反应。对新鲜的事物和现象, 人有着去了解和探索的本能。对于初涉入世的孩子来说, 身边的世界是那么陌生、新鲜和神秘, 在他的心灵中充满了探索、求知的欲望。那么贾府有哪些新奇的事物来激发黛玉的好奇心呢?

一.黛玉对贾府的外貌特征、内部摆设感到好奇

先说贾府的外貌。虽说林黛玉也算得上是大家闺秀, 见过一些世面, 但是贾府———这样一个奉皇帝的诏令建造的府第, 恐怕还是她第一次见到。故此, 当看到贾府门前的两个石狮子, 她感到大;三间兽头门, 她感到大;贾府正门上“敕造宁国府”5个字, 她还是感觉大。这里处处凸现一个“大”字, 对黛玉来说就是一个个新的刺激, 就能激发出她的好奇心。

再说贾府的内部。且不说五间上房雕梁画栋, 也不说贾赦院落小巧别致, 我们单看荣禧堂, 就知道什么叫做奢华。先看赤金九龙青地大匾上斗大的“荣禧堂”三个大字, 足以吸引人的眼球。后面一行小字:“某年日月, 书赐荣国公贾源”, 特别是“万几辰翰之宝”这个皇帝印章上的文字, 一定会使黛玉大开眼界。因为黛玉虽是女孩子, 但有别于一般人家的女孩, 她是读书的, 她看得懂也明白这万人瞩目的皇帝墨宝的价值和份量。再看这堂里的案、椅、鼎、画、古玩, 还有那幅对联, 无一不透露出皇家气息。这种奢华和高贵怎能不激发出黛玉的好奇心呢?

二.黛玉对贾府的人物充满好奇

1、对仆人充满好奇

贾府仆人可谓人数多、分工细、等级严、待遇高。文中有“众婆子、众小厮、许多盛装丽服之姬妾丫鬟”等说法, 足见服务人员队伍之多;有看门的、抬轿的、贴身服务的, 足见分工细;接黛玉进贾府的仆妇是三等仆人, 黛玉安顿下来后, 贾母安排过来的丫头就换成二等的了。至于宝玉、迎春、探春、惜春等公子小姐贴身服侍的则是一等的仆人, 足见等级严;来接黛玉的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 服务的丫头穿红戴绿, 贾府看门人华冠丽服, 这足见待遇高。对于贾府这样一支庞大的高规格、专业化服务队伍的存在, 黛玉能不感到好奇吗?

2、更奇的是王熙凤

出场方式奇:“我来迟了, 不曾迎接远客!”这种未见其人, 先闻其声的出场方式, 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 恭肃严整如此, 这来者是谁, 这样放诞无礼?”“纳罕”一词充分表明黛玉当时对即将出现的人物充满好奇与期待。

穿着打扮奇:她可谓盛装出场, 穿金戴玉、衣着华丽, 黛玉眼里是彩绣辉煌, 恍若神妃仙子。一个神仙下凡, 能不令人感到奇怪吗?

言行举止奇:一会儿笑夸黛玉, 一会儿用帕拭泪, 一会儿又转悲为喜。这样的快速转换在一个孩子眼里肯定会使她摸不着头脑, 不知道下面她又会有怎样的表演?

3、最奇的是贾宝玉

对于宝玉, 黛玉未进贾府之前已早有耳闻, “这个表兄衔玉而诞, 顽劣异常, 极恶读书, 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 无人敢管。”但宝玉“虽极憨愚, 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衔玉而诞, 这就够令人称奇的;个性特点良莠互现, 反差又大, 这就更奇了。对这位同龄的表兄, 黛玉自然是充满期待的。

宝玉给黛玉留下印象最深的无疑是他的那双眼睛。这可是一双会说话的眼睛。“目若秋波”“虽怒时含笑, 即瞋视而有情。”“天然一段风骚, 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 悉堆眼角。”鲁迅先生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 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这里都在突出宝玉眼中的“情”字, 一个眉目能传情的人, 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坏孩子, 与此前二舅妈的评价相去甚远, 有些出乎黛玉的意料之外。更令她感到吃惊的是“好生奇怪, 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 何等眼熟到如此!”黛玉用她的那双“含情目”在贾府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看到了一个一见如故的人, 能不觉得好奇吗?真可谓“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啊。

一个人从一个环境来到另一个环境, 总会带着一种好奇的心理, 更何况对于一个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的孩子。贾府这样一个外观宏伟、内部奢华的所在, 人员众多, 特别是善演的王熙凤和面善的贾宝玉, 足以激发出黛玉初来乍到时的好奇心。如果我们将此时的黛玉的心理就定位为“寄人篱下”, 未免过多地带有成人化的色彩, 这显然不符合文本需要客观解读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刘心武著.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第三部) ·黛玉之谜及古本之秘[M], 东方出版社, 2007.7:第3、5页

[2]曹雪芹.红楼梦[M].岳麓书社出版社, 1991.12

林黛玉进贾府反思 篇5

我在上这节课时,上课前没有组织观看剧电视剧《红楼梦》,也没有向学生展示与《红楼梦》有关的图片资料,而是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间接性,通过“点评式读书法”的介绍和运用,再加上对欣赏方法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字,走进文字,与语 言文字亲密接触,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从文字中感受形象,感受文学大师运用文字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比如: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堂课,在教师示范部分,我就提示学生特别注意“愁”“病”等词来体会她的“体弱多病”,注意“含情目”一词来体会她的“多情”,并在原文加上一些点评符号如着重号等以提醒学生注意。接着对这一段文字点评到:“气质超凡脱俗,容颜美貌多情、体弱多病”。这样,不仅使学生通过对一些关键词的理解一步步地走进文字,更深入地理解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提示学生要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认真揣摩语言,细细咀嚼品味”。这样一来,其实就是让学生将那些朦胧肤浅的感觉用文字进行加工、提升从而表达出来的过程。换言之,也就是引导学生读文学作品从“看热闹”的层次提升到审美鉴赏的层面。

《林黛玉进贾府》之“外客”形象 篇6

一、“凤姐”热情背后的言外之意

黛玉一进贾府,迎面而来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陌生的亲戚,陌生的外祖母,陌生的宝哥哥,陌生等待自己的“热心人”。第一次的震动便始于表现最热切的琏二嫂子。

王熙凤的入场是:“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笑声太强烈,连黛玉都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这样的开场决定的其人的身份与地位。

接着是老太君对她的打诨,说她是“凤辣子”。这里老太君的诨虽是空口传声,却分明向我们传出了老太君的喜欢。“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到:‘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熙凤的这一番听起来随口而出的话恰投贾母之意呀!还有“‘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直到贾母劝她才“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这样的话谁不爱听呢?

在王熙凤的一番安排、打理、闲话、关心中夹杂了这样一句:“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一句真心话,也许中间有表演的成分。听言外之意:我们又分明听出了这里不是黛玉的“家”。

二、贾赦闭而不见的“肺腑之言”

大舅老爷表现的更让人“感动”:闭而不见只有传话,“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到伤心,暂且不忍相见。劝姑娘不要伤心想家,跟着老太太和舅母,即同家里一样。姊妹们虽拙,大家一处伴着,亦可以解些烦闷。或有委屈之处只管说得,不要外道才是。”赦老大舅真是伤心悲痛不忍相见吗?大舅老爷果真能有这样一番“肺腑之言”吗?林黛玉进入正室第一眼所见的分明是早就等待的“许多盛装丽服之姬妾丫鬟”,这分明是作者对读者的暗示!

“或有委屈之处只管说得,不要外道才是。”一个“外道”表面上是一家,而言外之意还是“不是你自己的家”,不要随便发表你的看法,还是把黛玉当外人,或客人看。这种“客”的观点在大舅老爷这里又一次强化。

三、席间“让座”与“礼节”的暗示

拜别了大舅老爷连忙坐车赶赴二舅老爷的住处,偏偏二舅老爷又不在家,出去“斋戒了”。谈话间老太太那里派人传饭了,“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老太太做的裁定:“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以客人的身份坐在了第一张椅子上。

吃饭席间的规矩,大家闺秀的黛玉还能从容处理,而饭后的漱口和吃茶,只能改变习惯,“照样”而为,典型的“客随主便”。随后面对外祖母的关心:念何书?黛玉机巧的回答和礼节的反问,让人在感受亲情之余,感受更多的是黛玉的小心和拘谨。

“让座”和“席位”,“礼节”与“问答”,“客”的身份在这儿第三次被强化。

四、贾母在“宝黛相会”时的“嗔怪”

“宝黛”在这回中终于“远别重逢”了,宝玉入场先拜见了贾母又见过了王夫人,又回来见黛玉。只是变了装束:改正装为便装。在宝玉这可能也是认为与“旧相识”“远别重逢”:“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印证了神瑛侍者和绛珠草的“木石前盟”,为“宝黛”的人间第一次见面蒙上了一层浪漫的轻纱。

正装为便装,在宝玉心中把黛玉当作“最熟悉的陌生人”;“木石前盟”的延续让读者感受到了世间的温暖和真情。而贾母的一席话却再次强化了黛玉“客”的身份:“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这话从贾母的口中说出在小性的林黛玉心里定会引起轩然大波,这只会让黛玉更加小心谨慎。

“外客”这种身份,一直在黛玉的心理潜伏,于是才有了后文中听到梨香院传来“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的无限凄凉;才有了自检大观园时黛玉那漠然视之。这种情感一直伴随她至焚稿断痴情、泪枯香陨之际。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篇7

《林黛玉进贾府》是高中语文必修三 (人教版) 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是小说单元, 节选的三篇小说涉及古今中外。《林黛玉进贾府》是高中阶段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能力训练的重点篇目。文章结构设计精巧, 人物刻画惟妙惟肖。通过本课学习, 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 了解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 学习阅读鉴赏方法, 为学习其他文学作品打好基础。

教学方法 (略)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红楼梦》乃中国四大名著之首, 是最有文学气息的经典, 借用清·得舆《京都竹枝词》里的名句道出《红楼梦》的卓越艺术成就和无法衡量的文学价值, 为学生营造一种诗意氛围, 让学生对美女病西施多一丝怜爱, 多一份直感。

师:“开谈不讲《红楼梦》, 读尽诗书也枉然。”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红楼梦》。我现在描述一个人, 请你猜猜她是谁?“两弯似蹙非蹙眷烟眉, 一双似喜非喜含目……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似西子胜三分。”

林黛玉 (出示图片)

师:“贾不贾, 白玉为堂金作马。”这是什么地方?

贾府 (出示图片)

师:这样灵秀聪慧的姑娘为什么要进贾府?学生思考后

教师点拨:上无母亲教育, 下无兄弟姐妹扶持, 父亲又无意续室, 年小多病, 只有依傍外祖母;恋爱的双方要相会;全书四百多号人, 可以借黛玉拜访之机, 介绍其中的最重要的人物。

(二) 梳理关系熟悉环境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要求“通过阅读和思考, 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 在积累的过程中, 注重梳理。”鸿篇巨制《红楼梦》一百二十回, 七十多万字, 共写了四百四十八人, 有名有姓的一百八十四人, 要学生对主角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有较全面深入的理解, 必须先了解主角生活的环境, 梳理他们主要的社会关系。

师:在黛玉拜见众人之前, 我们先了解了解贾府中的人物关系。

出示:贾府人物关系一览表

贾宝玉 (出示图片) , 衔玉而生, 父亲贾政, 爷爷贾代善世袭他曾祖荣公贾源的爵位, 奶奶是第一个会寻乐的人, 是贾府这座宝塔的塔尖, 母亲王夫人, 就是那“东海缺少白玉床, 龙王来请金陵王。”的王府的小姐。他有一个14岁进学, 20岁娶妻生子的哥哥贾珠, 英年早逝, 由嫂子李纨带着侄子贾兰, 后贾兰和宝玉一同入场中举, 贾兰第130名, 宝玉第7名。他还有一姐, 正月初一生, 名元春, 即后来的元妃。还有一庶出的妹妹探春, 后被皇后认作女儿, 远嫁。伯母邢夫人, 伯父贾赦世袭了爵位。贾赦之子贾琏人称琏二爷, 琏二嫂子就是今天要重点介绍的人物王熙凤 (出示图画片) 。他们的女儿巧姐在贾府败落后被买入青楼, 由刘姥姥赎出。贾赦还有一女迎春, 后嫁一个中山狼。这些是黛玉要去的贾府的荣国府的情况。当日荣国公和宁国公是同胞兄弟, 宁公有四子, 由长子贾代化世袭爵位, 他的长子在八九岁上死去, 由贾敬世袭爵位, 贾敬成天烧丹炼汞, 和都城外的道士胡羼, 所幸的是, 早年生有一子叫贾珍。其妻尤氏有俩被认为是尤物的妹妹尤二姐和尤三姐。贾珍之妹惜春独善丹青, 后一生青灯相伴, 贾珍之子蓉有一妻叫秦可卿, 称王熙凤是脂粉堆里的英雄。

我们对贾府的人物关系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现在就跟着黛玉一起随着曹雪芹的笔尖、王扶林的镜头, 去感受感受这些经典人物形象的魅力。

(三) 分析人物感受魅力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要求“阅读优秀作品, 品味语言, 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 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 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通过阅读和鉴赏, 陶冶情性, 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红楼梦》塑造的几十个栩栩如生的人物, 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让学生从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字里行间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 感受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不朽的艺术形象魅力。

准备:放碟片《红楼梦》中林黛玉拜见贾母的片段

讨论:作者为什么安排黛玉最先拜见老祖宗?

明确:她是贾府中地位最高的人, 作者这样安排, 可以引出贾府中一大批围绕在她四周的主要人物出场;她是黛玉最亲的人, 黛玉第一个要拜见的人理所当然是自己的外祖母。

过渡:拜见了外祖母及众人, 下一个要拜见的就是一位重量级的人物“辣嫂子”王熙凤。

(一) 精明放诞辣嫂熙凤

播放王熙凤出场的片段。

讨论:黛玉眼中的王熙凤有何特点?怎样表现出来的?

点拨使学生明确:

1. 声音辣。

在这一贵族之家的无上权威的偶像老祖宗面前, 人人敛气屏声, 个个恭肃严整, 而她却“未见其人, 先闻其声”, 通过黛玉的心理, 描写出了她的[放诞无礼], 也可见她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

2. 服饰辣。

(学生朗读描写服饰部分内容) 她追求的是遍体锦绣, 通身珠宝, 从中可以看出她的[贪婪]。色彩异常热烈, 可见她喜张扬的个性。她如此辉煌华艳的炫耀, 在出身书香、受过古典文学熏陶具有诗人气质的林黛玉眼里就显得[俗不可耐]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她内心的[空虚]。

3. 容貌辣。

(学生朗读容貌描写部分) 丹凤眼、柳叶眉是美的, 佩以具有[狡黠][狠毒]之相的“三角”“吊梢”, 虽可算漂亮, 但已无温柔敦厚之相了, 加以[含威不露]的粉面、笑脸, 借以写出她美艳的外表下包着一颗奸诈、冷酷的心。这种心在以后的回目中可以看出。

4. 动作辣。

一见素未谋面的黛玉, 就是携手, 上下打量后送至贾母身边, 说“该打”之后, 忙又问长问短。集贾府家政、财政大权于一身的她竟亲自捧茶捧果。说到姑妈去世时, 抢先用帕拭泪。从她火一样的热情与悲伤的后面我们看到了她的[做作]与[逢迎]。

5. 心思辣。

(学生朗读王熙凤赞扬林黛玉的语言) 恭维黛玉是一箭四雕。赞黛玉的风姿, 赞老祖宗龙生龙凤生凤, 赞在场的嫡系孙女, 赞嫡系孙女的母亲。面面俱到, 逢迎圆滑, 谁人能及。笑着赞黛玉, 提到姑妈马上哭泣, 见老祖宗笑着责备, 马上转悲为喜。她一出场, 作者就这样入木三分地写出了她[察言观色]、见风驶舵的本领, 揭示了她在贾府得宠, 能够成为老祖宗的开心果的原因。一连串的询问黛玉及安置情况, 一方面在贾母面前表现出了她对黛玉的关心, 另一方面通过热情待客来显示她在贾府中的地位和仪威。答复王夫人的话显示了她早有计划, 也能看出她的[精明能干]。

黛玉拜见了外祖母及众亲人, 特别见识了“凤辣子”, 接下来就该拜见俩舅父了, 作者在此虚晃一枪, 避实就虚, 借黛玉的眼写出了贾府恢弘的气势、豪华的气派。黛玉虽未见着舅父, 却从舅母口中知道了她母亲曾说过的宝玉的一些不同寻常的事情。现在, 我们就来看看宝玉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

(二) 倜傥鄙俗奇特宝玉

播放贾宝玉出场的片段。

讨论:贾宝玉与众不同是如何刻画的?点拨使学生明确:

1.情绪奇。“一时[甜言蜜语], 一时有天无日, 一时又[疯疯傻傻]。”王夫人的话使黛玉疑惑, 甚至以“蠢物”目之。

2.相貌奇。 (学生朗读外貌描写部分) 两次外貌描写, 语言修辞异常精彩。这分明是一个[风流倜傥]英俊多情的奇异的美男子。这与黛玉听人评论所勾画的宝玉形象大相径庭。这正所谓闻名不如见面。

3.言论奇。“这个妹妹我曾见过。”虽有“木石前盟”的照应, 但主要还是在写宝黛二人初次相见, 彼此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心有灵犀]一点通, 为他们的爱情创设一个纯美的环境。评论《四书》以外的书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这可看出他[逆经叛道], 对封建文化的不满和他的叛逆性格。

4.动作奇。贾宝玉是贾府的继承人, 是贾母的命根子。贾宝玉的通灵宝玉被贾府上下看作是他的命根子。他为何要摔玉?家里的姐妹都没有, 与众各别的神仙也似的妹妹应该有“通灵宝玉”, 竟然也没有。贾宝玉的摔玉之举, 摔出了黛玉的美, 也摔出了宝玉的“痴”。玉是天命的象征, 他摔玉表现出了他对天命的反抗, [鄙弃世俗], [蔑视礼教]。他摔的是男权主义, 表现了他尊重女性, 男女平等的思想。

(三) 聪慧灵秀谨慎黛玉

林黛玉进贾府, 她拜见了众多的人, 在众人眼里的她有何特点?

点拨使学生明确:“年貌虽小, 举止不俗, 自然风流态度。”凤姐眼中是标致, 宝玉眼中是 (师背诵描写林黛玉外貌部分) [多愁善感][聪慧灵秀]。

讨论:从黛玉拜见众人过程中的所言、所为、所思中, 我们可以看出她有什么样的性格?

点拨使学生明确:

1.言语慎。外祖母说叫“凤辣子”, 她还是以嫂呼之;邢夫人留吃饭时, 她的推辞委婉得体, 既表现了她对邢夫人的尊重和谢意, 又顾全了大局, 显得[有理有节]。关于“读何书”

的问题, 贾母问时说“只刚念了《四书》”, 听说姐妹们没读什么书, 不是睁眼瞎罢了, 当宝玉再次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 答的是“不曾读, 只上了一年学, 些须认得几个字。”寄人篱下的她不能超过姐妹们, 她的[才高思深], 可以想见。

2.行动慎.。方欲拜见贾母时, 被老祖宗搂入怀中, 众人劝住后, 将礼还上。见三个姐妹时是“忙起身迎上去见礼。”虽不喜王熙凤的张狂, 一见来到也是连忙起身接见。人分三六九等, 座位亦是如此。在贾政屋, 老嬷嬷让她坐炕上, 她见炕沿上有两个棉褥对设, 度其位次便不上炕, 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王夫人见她来了往东让, 她料定是贾政之位, 向椅上坐, 王夫人再四携她上炕, 她方挨王夫人坐了。在家时, 饭后原不马上吃茶, 入乡随俗, 少不得一一

改过来, 因而, 跟着漱口, 跟着吃茶。孤苦的身世, 寄人篱下的处境决定了她在贾府的行动准则:“[时时留心][处处在意], 不肯多说一句话, 不肯多行一步路。”

(四) 画龙点睛总结全程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 理清思路, 概括要点, 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回忆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 使学生对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人物性格特点有更深的印象。

我们跟着曹雪芹的笔尖、王扶林的镜头, 走近精明放诞的王熙凤, 走近倜傥鄙俗的贾宝玉, 走近聪慧灵秀的林黛玉, 见识了王熙凤的“辣”, 了解了贾宝玉的“奇”, 理解了林黛玉的“慎”。

(五) 课外延伸播种希望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要求“根据需要和可能, 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红学博大精深,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点, 给喜欢《红楼梦》的孩子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播下希望的种子, 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天空尽情遨游。

师:同学们, 对于王熙凤, 对于贾宝玉, 对于林黛玉, 对于《红楼梦》, 你们一定有太多想知道的东西, 如有需要, 请登陆http://www.myhonglou.com/。

(六) 研读经典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要求“根据自己的目标, 选读经典名著, 与文本展开对话, 领悟其丰富内涵, 学习用现代的观念和发展的眼光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提出自己的看法。”每个人的基础不同、经历不同, 悟性千差万别,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红楼的梦, 通过对《林黛玉进贾府》的探究学习, 学生对《红楼梦》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关于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红楼梦》有很多想说的话, 用写赏析文的形式既能丰富他们的阅读, 又能提高他们的写作。

参考文献

[1]阅读小说《红楼梦》或看《红楼梦》电视剧。

《林黛玉进贾府》的职场启示 篇8

“步步留心, 时时在意”———林黛玉的启示

林黛玉是在“上无亲母教养, 下无兄弟姊妹扶持”的情况下投奔外祖母家的。作者在《林黛玉进贾府》一开始便作了这样的交代:“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 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 吃穿用度, 已是不凡了, 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 时时在意, 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 多行一步路, 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按照一般的理解, 林黛玉时时处处持这种谨慎的态度是其寄人篱下思想的反映, 是其性格中重要的一面。但如果换一种思路, 从秘书学的角度来推敲黛玉初进贾府的待人行事的话, 林黛玉也不失是一个懂事明理、礼数周全的有心人。从这一点来看, 林黛玉可以给初入职场的新人如下的启示。

(一) 入职前熟悉对方情况。除了文章开始交代的“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的情况外, 《林黛玉进贾府》中还出现过“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等字眼, 在王熙凤和贾宝玉出场前皆是如此。黛玉都把这些情况记在心中。在和王熙凤见面前, 她已经知道“大舅贾赦之子贾琏, 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 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 学名王熙凤。”在听王夫人介绍贾宝玉时, 她已知“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 乃衔玉而诞, 顽劣异常, 极恶读书, 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 无人敢管。”掌握了这些情况自然给她“进贾府”带来了便利, 消除了陌生感。

初涉职场的新人应该向林黛玉学习, 在入职前就认真了解并熟悉有意加入团队的相关情况和资料。俗话说: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尤其是还处在应聘阶段或即将参加面试之前, 更要下功夫了解用人单位的一些重要信息, 例如, 单位全称、公司地址、法人代表、公司性质、所属行业、经营范围、业务内容、企业文化以及应聘职位的性质、工作内容、岗位要求等等。熟悉这些信息, 可以帮助职场新人从容应付有关问题, 进而赢得对方的好感。

(二) 做一个有心好学的人。在一般人的眼中, 林黛玉孤高自许、体弱多心。但如果仔细推敲《林黛玉进贾府》, 我们也能看出林黛玉也是一个有心好学的人。

在贾赦那里, 邢夫人留她吃晚饭, 她婉言谢绝:“舅母爱惜赐饭, 原不应辞, 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 恐领了赐去不恭, 异日再领, 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这既表明了她对邢夫人的尊敬和感激, 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 正说明她是一个“步步留心, 时时在意”的有心人。在王夫人和贾母处, 林黛玉的表现同样如此。在王夫人房中, 她不接受王夫人让她东坐, 因断定那是二舅舅之位, 是绝对不能坐的, 随即在挨着炕的椅子上坐了。在贾母房中吃饭时, 为座位之事, 黛玉又是推让一番, 直到贾母作出解释, 她才肯入座。同时, 林黛玉还是一个好学的人。在贾母处饭毕, 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黛玉以为是喝的茶, 因在家中受“惜福养身”的教育。“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 不得不随的, 少不得一一改过来, 因而接了茶。”但她没有马上喝, 而是要看看其他人如何做, 以免发生误会惹人笑话。于是, “见人又捧过漱盂来, 黛玉也照样漱了口。”这样, 一个好学的黛玉便浮现在我们眼前。若不是有心好学, 恐怕林妹妹真会闹出一些笑话来。

秘书的主要职能是辅助管理和综合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 每一个初入职场的人都应该从秘书工作的一点一滴做起, 因为谁也不可能刚参加工作就大展拳脚, 所以从一开始就要学习, 做一个有心好学的人。秘书的工作内容包罗万象, 小到办公桌的整理, 大到向上司提出决策建议, 只要上司工作需要, 秘书都要尽职尽责地完成。在工作中, 秘书切忌“文人相轻”、自以为是, 要像对待师长一样怀着诚恳之心去品其事、揣其意、悟其真, 要以解剖麻雀的态度加以学习和研究。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诚恳谦虚的态度不断向“前人”请教, 对他们的指点要听之、信之、用之, 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 该打!”———王熙凤的启示

著名红学家王昆仑先生说过:“恨凤姐, 骂凤姐, 不见凤姐, 想凤姐。”的确,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的特殊人物, 她在贾府中占据特殊的地位。《林黛玉进贾府》用极为精彩的笔墨写出了王熙凤的出场。她出场时的灵活机变、自如应对俨然就是一个驰骋职场的“老手”。走进她的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 同样给我们带来不少的职场启示。

(一) 尊重维护上司而不奉承吹捧。王熙凤的出场是《红楼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作者用“未见其人, 先闻其声”的笔法写道:“我来迟了, 不曾迎接远客!”此语一出随即打破了家中“敛声屏气, 恭肃严整”的氛围。文中说“贾母笑了”, 并且还戏称凤姐是“泼皮破落户儿”“凤辣子”。接着写凤姐看到黛玉, 她笑着这样说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 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 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 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看看这位凤姐, 一出场就把她察言观色、机变奉迎的本领表露无余。而从秘书角度分析, 正是王熙凤深谙“尊重维护上司”之道的体现。

我们知道, 贾母是贾府的核心人物, 是贾府内政的当家人, 是贾家至高无上的“老祖宗”。这位老人饱食终日, 无所事事, 尽管有儿孙相伴, 但生活也未免枯燥单调。王熙凤窥测到了这一点, 便自觉地承担起“逗”贾母开心的任务。于是, 凤姐成了贾母的开心果, 只要有她在场, 总能逗得贾母开怀大笑。眼下, 贾母死了女儿贾敏, 看到外孙女自然伤心。凤姐能灵活应对, 活跃了气氛, 让老祖宗很快地从丧女的感伤中解脱出来。同时, 我们也不难发现, 正是王熙凤对上阿谀奉迎, 才博得了贾母的欢心, 从而独揽了贾府大权。这节中, 王熙凤回复王夫人也是她机变奉迎的体现。品读王熙凤的出场, 职场秘书应该得到这样的启示:既要尊重维护上司, 又不能奉承吹捧。虽然王熙凤靠这招成为贾府的实际掌权者, 但奉承吹捧终究不是一名正直秘书所为。

秘书工作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为上司工作服务, 秘书的一切职能活动都必须围绕上司展开, 按照上司工作的需要提供全面、周密、及时、有效的服务。在工作中要尊重和维护上司, 树立上司威信, 隐蔽自己甘当幕后。但应注意服务到位, 不能为了给上司好感就一味地阿谀逢迎, 丧失自己做人的尊严。

(二) 以德才服人而不自作聪明。《林黛玉进贾府》在写王熙凤出场的同时, 还向我们展现了王熙凤的精明强干。作者在写完她的出场、肖像、会见黛玉之后, 写到她回复王夫人。“放月钱”“找缎子”之类的事, 她处理的极为妥贴, 回王夫人话时成竹在胸。而且安排事务时有自己的见解———“这倒是我先料着了, 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 我已预备下了, 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虽然着墨不多, 但王熙凤理家的才干已经初见端倪。这一点在后文, 尤其是在“协理宁国府”中得到了印证。但在评价王熙凤时, 作者用了“机关算尽太聪明, 反送了卿卿性命”的判词。究其根源是其德性败坏, 自作聪明, 自以为是。后文中“毒设相思局”和“弄权铁槛寺”等情节便足见其狠毒。凤辣子这种自以为得计, 自以为非常聪明, 虽然一时可能得逞, 毕竟是短智和小智, 其结果往往是害人必定害己, 甚至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反误了自己的性命。于是, 我们可以从王熙凤的身上得到正反两方面的启示:要以德才服人, 不能自作聪明, 自以为是。

德与才是秘书工作者必须兼备的两个重要条件, 二者缺一不可。秘书人员要把德放在第一位, 以德感人、以德服人。做事是暂时的, 做人是一辈子的事情。要以荣辱不惊的平常心态立身处事, 不能处处争风头、事事都计较。因为用心计较般般错, 退步思量事事宽。要做老实人、干老实事, 不能投机取巧、哗众取宠。要具备开放的心态、宽容的心理和全新的眼光, 凡事想得积极一些、合理一些、乐观一些。要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学会理解人、帮助人和尊重人, 以出色的人品和良好的教养赢得大家的认可和尊重。《红楼梦》中贾府上下的奴仆惧怕“二奶奶”, 并不是其以德才服人, 而是恐惧其淫威。在现代社会, 秘书要较好地完成本职工作, 就应该遵循遵纪守法、爱岗敬业, 办事公道、合作共赢, 甘于平凡、合理展示, 自尊自重、克勤克俭, 诚实信用、保守秘密等职业道德规范。同时, 积极构建科学、合理、开放、立体的知识结构。这样, 不断提高自己的才干, 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以便适应工作的需要。

由《林黛玉进贾府》透视黛玉命运 篇9

当朋友还项链时, 作品中写道:“佛来思节夫人带着一种不满意的神情对她说:‘你应当早一点还我, 也许我早就要用它了’”。朋友用完后, 没有及时归还项链, 就忍心用这样的态度不顾对方面子责备朋友, 更何况朋友并未拖多久。从小说中显示的时间算来, 朋友从借项链到还项链至多二十天时间。可是, 她却说“也许”“早该用了”。这一出借的项链, 又不是她唯一的, 即使用, 她有充分选择的范围呀?更何况是朋友借去了。从佛来思节夫人的神情和语言里, 看不出她的宽容和信任, 只能告诉读者她对朋友的苛刻。

既然急用项链, 为什么没有打开盒子检查呢?我们还是从小说中找答案吧。

朋友在弄丢项链的第三天, 写信告诉她不能马上归还, 原因是:项链的搭钩坏了, 正在修理。这个善意的理由被她记得清清楚楚。如果真的如此, 假项链的身份不就被揭穿了吗?所以, 朋友还项链时, 她先是从神情和语言上让朋友感到理屈, 再从行为上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的样子。这样一来, 不仅别人看来她是多么的大方, 而且还能掩盖自己内心的紧张。

最后一次是十年后的极乐公园。徐老师说:“她得知玛蒂尔德为归还项链, 变成‘显得老了’的妇人时, 她感动极了, 抓住朋友的双手说:‘我那一挂是假的, 至多值五百法郎。’十年都过去了, 谁也没有怀疑那挂项链的真假, 佛来思节夫人完全可以隐瞒真相, 心安理得, 以假取真, 然而她没有。”徐老师忽视了作者在佛来思节夫人说这句话以前的描写, 我们看看两位朋友见面的经过再说吧。

十年未见面, 住在一个城市里的朋友怎么可能不见一次面?如果佛来思节夫人把玛蒂尔德看做朋友, 怎么可能十年不去看望?退一步说, 她们不在一个城市里生活, 她来到朋友生活的城市, 总该去看看吧。十年前, 朋友可是常去拜望她的呀!可惜, 这两种情况都不是, 而是朋友主动地、亲昵地叫她的名字, 并解释自己变老的原因。她听明白后, 才“停下脚步”, 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似的问:“你是说你买了一挂钻石项链赔我吗?”从“停下脚步”四个字中, 读者看出一个高贵美丽的妇人傲慢地踱着, 漫不经心地听着旁边一位平民妇人的诉说。这就是她们十年之后见面的情景。常人认为:朋友相遇, 十分惊喜。但是, 这种惊喜全被她的躲之唯恐不及的带着傲慢与不屑一顾的蔑视形象所代替。这样的行为, 不是在歧视朋友又是什么?

脱口说出项链是假的, 是佛来思节夫人诚实的表现吗?笔者以为未必。原因有两个:第一, 朋友还项链时, 她的那些表现;项链在她手里, 十年没有用这挂项链, 就更有力地说明她对朋友的虚假和苛刻。第二, 她说出了真相, 但是项链在她手里, 她会还给朋友吗?如果她是善良的, 那么, 可以采取其他合适的方式让朋友明白真相, 而不是当面告诉实情, 使朋友备受十年艰辛生活后, 再受到精神上的打击。难道佛来思节夫人在作品中没有一点真的表现吗?也不是的。

当确定朋友还的是一挂“钻石”项链时, 她“感动”地“抓”住了朋友的手。从作品中看, 她与朋友的交往, 这一抓才是真实的, 真实地表达出她的不可抑制的激动和得意, 残酷地说出“我那一挂是假的”。

综上分析, 佛来思节夫人是一位对朋友苛刻、对友情虚假、对财物吝啬、对朋友态度傲慢并带有炫耀意味的有钱人。

(平顶山市工业学校)

在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 有妩媚丰美、处事圆滑的薛宝钗, 有风流开朗、娇艳迷人的史湘云, 有文采飞扬、端庄秀丽的贾探春, 有美貌可人的袭人……为什么林黛玉能以她年轻的生命, 动人的真情演绎出千古绝唱?最主要的原因, 是一种悲剧的力量打动了读者, 使读者走进了她的故事, 为她喜, 为她悲。

鲁迅说过:健全而合理的好社会中人, 也将不能懂得林黛玉, 她是环境、时代的产物。封建社会的人际关系和封建礼教不可能不在林黛玉的精神上打上烙印, 留下鞭痕。林黛玉进贾府, 就如同一只自由的小鸟飞进了牢固的鸟笼, 注定了要孤独一生, 凄婉一生, 挣扎一生, 吟唱一首缠绵动人的恋歌。

作为荣国府的至亲贵戚, 林黛玉也不例外地是那一社会统治阶级中人。官僚的父亲, 因为“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把这个独生女儿提到男子的待遇来抚养, 从小便教她读书识字, 爱之如“掌上明珠”。看来, 她有着一段比较娇惯的、不受拘束的童年生活。但是, 由于先天的体质纤弱, 再加上母亲的早丧, 使我们又看到, 在她的童年生活中, 又笼罩着一层不散的忧郁。

林黛玉这个“上无亲母教养, 下无姊妹兄弟扶持”, 在外祖母一再致意下, 也为了“减轻父亲的内顾之忧”, 她来到了正是“花柳繁华”的荣国府。一进荣国府, 便想起母亲的遗言:“外祖母与别家不同”。因此她“步步留心, 时时在意, 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 多行一步路”。这种谨慎的心态, 是她远离家乡寄人篱下的感情的反映。林黛玉无兄弟姐妹, 从小就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 又兼聪明秀丽, 颇具才华, 这就形成了日后“孤芳自赏”的性格。但在荣国府这个是非之地, 主子们勾心斗角, 尔虞我诈, 笑里藏刀。表面上道貌岸然, 骨子里却男盗女娼, 就连有些奴婢也是趋炎附势, 奉承拍马, 明争暗斗。林黛玉在这样一个特定环境里, 不得不“步步留心, 时时提防, 恐被别人耻笑了去”。加之林黛玉无财无势, 体弱多病, 性格中又增添了几分“自卑”的情绪。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她整日以泪洗面。

尽管外祖母“心肝儿肉”地叫她, 尽管王熙凤称她是天下最标致的人, 这貌似真情流露的言语也无法消除她如同进了牢狱的感觉。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 还在她出世之前, 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和诗意, 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 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这绝不是宿命论, 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她一生下来, 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便吃药, 而且不许哭, 不能见外人。命运对她太残酷, 太不公平了。少年丧母, 不久又丧父, 只好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

我们看一看林黛玉的表现。舅母“爱惜赐饭”, 她婉言拒绝;老嬷嬷们让黛玉炕上坐, 她“度其位次, 便不上炕, 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熙凤拉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子上坐时, 她“十分推让”;贾母问她读什么书, 她答“只刚念了《四书》”, 听贾母说姊妹们“不过认得两个字”, 便发现自己失口, 当宝玉问她时, 便随即改口, 答“些许认得几个字”。一个地位低微, 只有十几岁的姑娘, 来到“贾不假, 白玉为堂金作马”的环境中, 无丝毫置身天堂的惊喜, 无一点见到亲人的轻松, 有的只是心事重重, 有的只是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的谨慎心情及随俗为变的心理准备。

初来乍到的黛玉要去拜望两个舅舅, 可她看见的只是象征权威的“荣禧堂”, 却没有看见舅舅的影子。按情理, 舅舅心中该有这远道而来, 失去母亲的可怜的外甥女, 等待她的拜望并安慰她, 让她有如在家里的感觉。这悖情逆理的做法让黛玉感受到舅舅的冷

摘要: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今天, 在国际上各种新问题、新情况、新观念层出不穷的今天, 面对新的挑战新的机遇, 我国政府提出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细想,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 教育是兴国的最好途径, 所以创新是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使命与责任。数学作为理科的基础学科,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更是势在必行。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思维

把创新思维融入数学教学中, 主要是指在数学教学中通过一定的教育、训练和学习指导, 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发展学生的创新才能, 使学生逐步具备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指导和基础, 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沿阵地。所以把创新思维融入数学教学中去,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施数学创新教育的最佳途径与方法。其实, 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只要我们把它渗透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 就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和“春风化雨”的效果。教师的教学, 必须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入手, 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过去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 我总结出以下几种把创新思维融入数学教学中的方法。

一、重树数学认知, 打破思维定式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是把创新思维融入数学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 结合数学史教育, 通过介绍中国数学史中的发明创造、数学家的故事以及中国在国际发明博览会和国际中学生

漠。我们也看到了贾府显赫的地位、森严的制度下淡薄的人情, 这无疑加重了黛玉心中的负荷。

林黛玉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 她对人坦率纯真, 见之以诚。她尊重自己, 也尊重别人。她对待紫鹃, 亲如姐妹, 情同骨肉, 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香菱学诗, 宝钗讥她“得陇望蜀”, 极为厌烦;香菱向黛玉请教, 黛玉却热诚相接, 并说:“既要作诗, 你就拜我为师”。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但在贾府这样污浊的环境中, 她怎么能被人容纳呢?

宝黛相会无疑是本文中最动人的一笔, 二人似曾相识, 息息相通。黛玉初进贾府, 作者也未直接着墨来描写她的外在美, 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看出林黛玉的美。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 我今日才算见了!”这话虽未直接写出黛玉的美丽, 却给读者在心里留下了一个“绝美”的形象。我们再从宝玉的眼来看看黛玉的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 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 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 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竟称她为“神仙似的妹妹”。笔至此处, 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而这样一位“绝美”之女, 最后却凄然而死, 这就更增加了这个少女的悲剧色彩。而且, 她的这种“外在美”是“娇袭一身之病”“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病态的美, 这也就预示了她的不幸命运。

宝黛相会是很有传奇色彩的, 因为作者用多情的笔墨描绘了●陈海燕

数学竞赛中的成果, 让学生明白创新能力人皆有之, 增强学生创新的自信心, 使学生逐步树立创新的意识。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所要认识的虽然是人类已有的知识, 但要认识这些知识对学生而言仍要经过一个在已知基础上掌握新知识, 由不知到知的认识过程。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 是教与学统一的过程, 是学生掌握知识, 培养能力, 形成科学世界观和全面发展个性的过程。这个过程不能单靠掌握规定的程序或记住数学公式、定理、法则来完成, 而必须通过学生积极参与, 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才能完成。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单向灌输式的, 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活动,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严重地压抑了学生积极进取、大胆探索、主动参与的精神。教师要启迪学生创造性地“学”, 标新立异, 打破常规, 克服思维定式的干扰, 善于找出新规律, 运用新方法.激发学生大胆探讨问题, 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拓性和创造性。教学中的切入点很多, 要多方位思考, 另选突破口, 切忌在原方法上徘徊。否则难以使思维发生质的飞跃, 也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 培养学生学会创新

徐利治教授曾指出:创造力=知识量×发散思维。思维的发散性, 表现在思维过程中, 不受固定解题模式的束缚, 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 寻求变异, 多角度、多层次去猜想、延伸、开拓, 是一种不定式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具有多变性、开放性的特点, 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精心合理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一题多解等形式, 充分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并“会学”, 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从而得到主体的智力发展。不同的解法既可以揭示出数与形的联系, 又沟通了几类知识的横向联系。在教

他们未了的前缘。他们一见如故, 顿生爱意。

这爱情的萌发已注定了它的凋零。无依无靠的林姑娘, 在外祖母的心中也比不上“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的金枝玉叶, 何况在别人的心中呢?离开了仙境, “神瑛侍者”也无力再救“绛珠仙草”, 这便注定了黛玉的孤独抗争, 也加深了她的悲剧命运。从肖像可见黛玉美貌多情, 体弱多病, 有聪颖、悲凉、孤傲的一面, 再加上在贾府她把一切压在心里, 无处也无法诉说, 必然敏感而又多愁善感。感情压抑, 对爱情的无法把握又使她深感凄凉, 正如她以诗自喻:“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艳能几时, 一朝漂泊难寻觅”。最终在“金玉良缘”实现时, 泪枯人干, 香魂飘散, 用年轻的生命喊出了“质本洁来还洁去, 强于污淖陷渠沟”的不妥协的强音。

《葬花吟》中有这样的诗句:

闺中女儿惜春暮, 愁绪满怀无处诉;手把花锄出绣帘, 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 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 明岁闺中知是谁?

这是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 是与这个罪恶的世界决裂的檄文。它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充满矛盾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 凸现的是一种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

《林黛玉进贾府》中的衣纹学 篇10

曹雪芹虽不落窠臼, 但没有废除衣饰的叙写, 倒是加强了细度。雪芹为何注重这个“外表”?因为他是位大画家。画人物除了“头脸儿”, 神态是用功夫的部位, 不待赘言之外, 另一重要的就是“衣纹”。而曹雪芹描写衣纹之巧妙绝伦, 堪用“衣纹学”来称呼。

《林黛玉进贾府》一回中, 雪芹借黛玉之眼, 来写出府中人物的衣饰, 譬如王熙凤——

……这个人打扮与众姊妹不同, 彩绣辉煌, 恍若神仙妃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珠髻, 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 顶上带着赤金盘璎珞圈, 裙边系着豆绿宫绦, 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 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可谓极力铺陈、工笔重彩!在衣饰上选取了头饰、裙饰和服装三个点道出了王熙凤珠光宝气及俗不可耐的特点, 也反映了她内心的空虚。“那些偶像穿戴和装饰得看起来很华丽, 但是, 可惜!他们是没有心的。”达芬奇也曾说:“你们不见美貌的青年穿戴着朴素无华的衣服反比盛装的妇女美得多么?”过分的装饰, 往往反映内容的空虚, 求美反而失去美, 甚至得到的是丑。曹雪芹写王熙凤的衣纹, 收到了上述美学效果, 使我们对王其人有了深层次的了解。

至于宝玉, 在本回则是叠笔——

一语未了, 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 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 不知道是怎生个惫懒人物, 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 忽见丫鬟话未报完, 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 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剪袖, 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 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委缎排穗褂;蹬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 色如春晓桃花, 鬓若刀裁, 眉如墨画, 面如桃瓣, 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 即瞋视而有情。顶上金璃璎珞, 又有一根五色丝绦, 系着一块美玉。……一时回来, 再看, 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 都结成小辫, 红丝细束, 共攒至顶中胎发, 总编一根大辫, 黑亮如漆, 从顶至梢, 一串四颗大珠, 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 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 锦边弹墨袜, 厚底大红鞋……

只这一段, 叠写了宝玉的两处衣纹, 宝玉便活现于纸上, 在黛玉眼里的宝玉分明是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 不但看不出有什么惫懒与懵懂, 而且眼熟, 产生亲切感。其实, 在整部《红楼梦》中, 曹雪芹对男人的衣饰一字不屑去写 (严格之至) 。宝玉虽为男性, 却写他的衣饰, 而且是重笔叠笔。何也?雪芹著书不为男子, 只传女儿, 宝玉虽属于男, 但性与女亲, 甚异于世俗“浊物”——原系一部书的真正主人公, 故持笔“优待”。

在“黛玉入府”一回中, 除宝玉外, 雪芹也是只写女儿衣饰, 对迎春、探春、惜春, 虽只是一笔带过, “其钗环裙袄, 三人皆是一样妆饰”, 但也不放过。即使写与“别家不同”的丫鬟, 也有一句“只见一个穿红绫袄青缎掐牙背心的丫鬟”。宝玉初见黛玉, 只写她眉眼态度, 却一字不提衣饰。难道在大家心目中位置最高最重的女主角, 倒不需要写她出场亮相的打扮?——而且整部《红楼梦》中, 也没有写她的衣饰 (只在“白雪红梅”回中写了她的斗篷和小靴。当时写众人斗篷各异, 当然包括黛玉。) 这恐怕就是曹雪芹对她这个人有一种超衣饰的认识, 此为一画衣饰, 会把她“框”住了, 即“定型化”了。他以为一些她的衣饰会有害无益, 有损黛玉的形象, 像黛玉这种人是不需衣饰的, 不用包装的。而衣纹服饰这些外在的东西, 正是曹雪芹所不齿的。

《林黛玉进贾府》二题 篇11

一、肖像服饰描写

肖像描写(包含容貌、体态、神情、服饰和道具等)是小说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能揭示出人物的某些特点。《林黛玉进贾府》中几个主要人物的肖像描写无一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其服饰描写,更是匠心独运,展示了曹雪芹非凡的艺术功力。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这一回借助黛玉进贾府这一线索,集中描绘了贾府几个主要人物的出场。虽然出场最早的人物是林黛玉,但是着力描写的第一个肖像却是王熙凤。在“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精彩一笔之后,黛玉因纳罕而自然而然地细心观察起这个敢于在“恭肃严整如此”的贾府“这样放诞无礼”的特殊人物来。只见“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真个是通身上下珠光璀璨、彩绣辉煌,华丽到了极点。很显然,王熙凤为在老祖宗心疼的外孙女儿面前第一次亮相,是刻意打扮了一番的。因為华丽的服饰显示了对这次见面的看重,这既能讨好巴结贾母,又能在黛玉面前表现出自己出色的容貌、出众的才能和显赫的地位。同时,大红的主色又折射出她性格的泼辣;色彩的凌乱堆砌又暗示了她工于心计、占尽便宜的刁钻;头饰的富贵辉煌则一方面合了她的名字(凤钗——熙凤),另一方面还显示出她的权力欲(凤钗居头顶,为最高地位)。总之,王熙凤的服饰是她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是性格的反映。难怪林黛玉乍一见就觉出她是“粉面含春威不露”了。

二、衬托描写

《林黛玉进贾府》成功地运用环境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手法,既含蓄朦胧又耐人寻味,其中以贾母居所的环境描写最为出色。

贾母的居所——正房大院:“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这段文字描写的主体是正房大院,但并未先写正房大院,而是先写了曲径通幽的垂花门、对称严整的抄手游廊和掩映其中的紫檀屏风。这些建筑给人以“庭院深深深几许”之感,建筑风格婉约细腻。转过屏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却别有洞天。五间上房金碧辉煌、飞阁流丹,显露出钟鸣鼎食之家的豪华气派。而“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则能让老人怡情悦性,颐养天年。从整个建筑众星捧月的布局来看,这居所的主人贾母无疑是这个封建家庭中至高无上的老祖宗、太上皇。

三、心理描写

《林黛玉进贾府》刻画人物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特别是在心理方面更有其独到之处。

1.初来荣国府

“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唯恐被人耻笑了去。”这段文字极其生动地刻画了黛玉的心理。可以说黛玉的谨小慎微之中有满怀凄凉的自卑,也有极其敏感的自尊。自卑、自尊、谨慎使得黛玉的心理颇为复杂也颇为矛盾。

2.会见王熙凤

王熙凤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黛玉对此感到纳闷:“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我们知道贾府里等级极为森严,仆人尚且分为三等,那么主子也定有亲疏远近。老祖宗在此如君临天下,甭说一般的仆人,就是主子们此时也是缄口不言,沉默不语。因为贾母尚处于晚年丧女的悲痛之中,这个时候高声喧哗,那不是自讨没趣吗?所以无论是主子还是仆人都“敛声屏气,恭肃严整”。而这与王熙凤高声喧哗形成了极为强烈的反差。黛玉初来乍到,不了解个中详情而感到纳闷自在情理之中,也正是这纳闷反衬出了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炙手可热。

3.拜见王夫人

黛玉辞别邢夫人,前来拜见二舅舅贾政,至正内室“荣禧堂”无人,至东厢房“老麽麽让黛玉炕上坐,……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黛玉知道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不仅表现在富贵气象上,更表现在府中的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贵贱有异上,所以她“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可见就连坐在何处她都小心翼翼,绝不肯草率从事。待到拜见王夫人,黛玉发现“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她“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黛玉便向椅上坐了。”按理说,黛玉远来是客,便是坐了东边上首贾政的座位亦不为越,但黛玉仍没有坐,而是坐在炕下的椅子上,因为她不想贻人口实,惹出是非。“料定”便极其细腻表现了她“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的心理。

上述文字,只是对《林黛玉进贾府》描写的粗浅分析,我们仅从描写这一点就可看出,《红楼梦》的确无愧于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高峰。这部巨著处处是宝藏,就看我们能否不懈地发掘,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品读、鉴赏。

(作者单位 重庆市开县临江中学校)

从《林黛玉进贾府》学习职场沟通 篇12

一.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职《语文》 (基础模块) 下册第三单元,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职场需求, 我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处理。前两课时完成小说人物、环境、情节的赏析, 第三课时依托文本设计符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

《边城》的活动为“感受职场文化”, 《林黛玉进贾府》的活动为“学会职场沟通”, 《士兵突击》的活动为“融入职场团队”,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活动是“化解职场冲突”。

2.学情分析

班级现状:本次课的授课对象是11级营销精英班的学生, 该班运行准企业化模式将设有行政部、后勤部、业务部三个部门, 各部门成员均能分工合作, 已初步具备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学生特点:本班学生大都性格外向, 爱表达, 爱交流, 但缺乏沟通技巧。学习情况:他们喜欢新颖的贴近生活贴近职场的活动课, 对传统的文本赏析缺乏学习兴趣。岗位需求:营销专业对口的岗位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掌握文中人物的三种沟通技巧。

能力目标:运用三种沟通技巧, 在情境模拟中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智慧沟通, 养成理性沟通习惯。

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掌握文本中听说、拒绝、赞美三种沟通技巧。

我将教学难点设置为:灵活运用本课人物的三种沟通技巧。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由以下四个环节组成, 共用时45分钟, 具体内容和时间安排如下:

1.定向搜集网络票选 (3分钟)

课前布置任务, 请学生查阅互联网, 视频, 书籍等相关资料, 登陆教师博客参与“《林黛玉进贾府》中谁是沟通高手?”的网络票选, 并说明投票理由。教师整理后在课堂上公布投票结果, 并导入新课。

2.信息整合提炼技巧 (10分钟)

为了让学生快速找出人物对话并提炼其中的沟通艺术, 突出本课教学重点。我根据班级所在的三个部门, 分部门布置阅读任务:

行政部:寻找表现林黛玉听说沟通艺术的关键句子并提炼技巧。

后勤部:寻找表现林黛玉拒绝沟通艺术的关键句子并提炼技巧。

业务部:寻找表现王熙凤赞美沟通艺术的关键句子并提炼技巧。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推荐同学作答, 再由教师总结并明确:

听说:抓住重点, 听弦外音 (语词推测、语态推测、语义推测) 。

拒绝:婉言拒绝, 适当补偿 (先肯定后否定并解释原因) 。

赞美:具体赞美, 间接赞美 (通过具体赞美林黛玉间接赞美贾母及三春达到一箭三雕的效果) 。

3.动漫创境实战演练 (25分钟)

行政部情境为与领导沟通中的听说艺术:

假如你在电梯间和领导偶遇, 领导问到:“你家里最近是不是有很多事?怎么看起来精神不太好。”你能听出领导的言外之意吗?又该怎样恰当地回答。

后勤部情境是与同事相处中的拒绝艺术:

假如你的同事希望你周末替他加班, 而你正好要参加大专进修, 你如何使用婉言拒绝和适当补偿的方法回绝他的请求。

业务部情境是与顾客交流中的赞美艺术:

假如你是商场手机专柜的销售员, 有位顾客正在为是否买一部I-PHONE4S手机而犹豫不决, 你能否采用赞美具体化法将手机成功地销售出去?同时采用间接赞美法拉近与顾客之间的距离。

4.登陆平台在线拓展 (2分钟)

1.假如你是玩具专柜的销售员, 顾客对你说:“我想要一辆款式不需要太新颖, 功能简单, 实用一点的遥控车。”你能把握他的弦外之音吗?又该如何应答呢?当询问产品的价格后, 顾客要求你降价出售, 你该如何婉言拒绝呢?成功地拒绝还价后你又会怎样运用赞美的技巧将这辆遥控车成功销售出去呢?

2.请同学们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 搜集整理关于倾听与应答、拒绝和赞美的其它沟通技巧, 并将相关资料发布到教师博客跟帖留言。

摘要:沟通是中职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将以信息化教学为手段从新的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带领学生把握文中人物的三种沟通技巧, 学会职场智慧沟通。

上一篇:农村实验教学下一篇:高职中医学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