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诗赏析

2024-08-12

林黛玉诗赏析(精选4篇)

林黛玉诗赏析 篇1

《红楼梦》诗词赏析

【咏白海棠】(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咏白海棠】(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螃蟹咏】(林黛玉)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对斯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葬花吟】(林黛玉)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螃蟹咏】(薛宝钗)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馀禾黍香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有人说‚没有林黛玉就没有《红楼梦》‛,我认为‚没有《葬花词》就没有林黛玉‛。作者曹雪芹借《葬花词》塑造黛玉多愁多泪的艺术形象,表现其多情多感的性格特点。而黛玉借《葬花词》感叹自己悲戚无奈的生活和命运。黛玉本身就是一个悲剧,《红楼梦》开篇就提到她是为流泪而来的。虽然其身为千金小姐,但是父母双亡,寄人篱下。虽然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满足不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大观园的热闹生活不能让她从根本上得到感情慰藉,而虽有宝玉的心心相印,仍旧对未来没有把握和信心,感到迷茫与怅惘……《葬花词》是林黛玉在百花凋落的暮春时节咏的,借花喻人,倾吐自己满怀的愁绪和无可名状的悲愤。(1)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粘扑绣帘。—— 对死亡的焦虑,对人生幻灭的感慨。(2)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3)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4)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5)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对命运和死亡的焦虑,最终发出‚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感慨。《葬花词》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诗词原文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诗词译文

秋天花草凋零,微明的灯光使秋夜显得更加漫长。已经觉得窗外是无尽的秋色,哪能忍受秋日的风雨使秋天更加凄凉。秋天的风雨来的何其迅速,惊破了梦中的绿色。怀着秋日的感伤无法入眠,向着屏风移动流泪的蜡烛。晃动的烛焰点燃了短柄的灯台,牵动了愁怨和离别的情绪。谁家的庭院没有秋风侵入,那里秋日的窗外没有雨声? 丝绸的被子无法抵挡秋风的力量,秋夜将尽的更漏声催来更急的雨声。整夜连绵的秋雨,就像陪伴着即将离别的人哭泣。庭院在秋日雨雾笼罩下更加萧条,窗前稀疏的竹叶上时有水珠滴落。不知风雨何时才能停止,泪已经打湿了窗纱。【柳絮词·唐多令】(林黛玉)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对成球。

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叹今生、谁舍谁收!

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注释〗

1.‚粉堕‛二句——粉堕、香残,指柳絮堕枝飘残;粉,指柳絮的花粉。百花洲,《大清一统志》:‚百花洲在姑苏山上,姚广孝诗:‘水滟接横塘,花多碍舟路。’‛林黛玉是姑苏人,借以自况。燕子楼,典用白居易《燕子楼三首并序》中唐代女子关盼盼居住燕子楼怀念旧情的事。后多用以泛说女子孤独悲愁。又苏轼《永遇乐》词:‚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故也用以说女子亡去。

2.逐对成球——形容柳絮与柳絮碰到时黏在一起。‚球‛谐音‚速‛;逑,配偶。这句是双关语。戚序、程高本‚对‛作‚队‛,则只就景物说。从己卯、庚辰本。

3.缱绻——缠绵,情好而难分。风流,因柳絮随风飘流而用此词,说才华风度。小说中多称黛玉风流灵巧。

4.谁拾谁收——以柳絮飘落无人收拾自比。戚序、程高本‚拾‛作‚舍‛,误。以柳絮说,‚舍‛它的是柳枝;若作自况看,宝玉亦未曾‚舍‛弃黛玉。今从己卯、庚辰本。

5.‚嫁与东风‛句——亦以柳絮被东风吹落,春天不管,自喻无家可依,青春将逝而没有人同情。用唐人‚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诗意。6.忍淹留——忍心看柳絮漂泊在外,久留不归。〖鉴赏〗

在林黛玉这首缠绵凄恻的词中,不但寄寓着她对自己不幸的身世的深切哀愁,而且也有着那种预感到爱情理想行将破灭而发自内心的悲愤呼声。全词语多双关,作者借柳絮隐说人事的用意十分明显。如‚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不但以柳絮之色白比人因悲愁而青春老死,完全切合黛玉,而且也能与她曾自称‚草木之人‛巧妙照应。从这一点上去看这首词,它对我们研究作者写宝黛悲剧的原来构思也是有启发的。

「冷月葬花魂」。(林黛玉)

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

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

歧熟焉忘径,泉知不问源。

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

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

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箫增嫠妇泣,衾倩侍儿温。

空帐悬文凤,闲屏掩彩鸳。

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

犹步萦纡沼,还登寂历原。

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

赑屃朝光透,罘罳晓露屯。

整首词是这样的: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1、这里的‚春‛也和‚东风‛一样,都是喻指那种可以决定‚柳絮‛们命运的力量。曹雪芹在这里写出了宝钗潜意识中对现在这种处境的满意,而且禁不住流露出希望能借助外界的这一主导力量使自己梦想成真。

2、宝钗在拿出她这首词之前,有这样一段议论:‚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所以我诌了一首来,未必合你们的意思。‛她原来是要作翻案文章的。同前面几首柳絮词低回的调子截然相反,宝钗这首词充满了开朗乐观的情绪。从宝钗的角度看,这同她‚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的性格一致;从《红楼梦》作者的意图看,似乎是让她乐观一阵,把未来想得十分美好,然后再让她失望。即先让她‚登高‛,然后再让她‚跌重‛。‚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无根的柳絮飘上青云又怎么样?能永远留在天空中吗?最后还是免不了‚随流水‛,‚委芳尘‛。作者让宝钗故作乐观语,实际隐含着讽刺意味。有人根据宝钗这首词骂她是‚野心家‛,想向上爬,想夺‚宝二奶奶‛的宝座云云。

3、同是咏柳絮,黛玉的《临江仙》缠绵悲戚,宝钗却做欢娱之词,将这个人物的思想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建桃花社时的大观园正如词中所写,“蜂围蝶阵乱纷纷”,变故即将来临。而宝钗是一个深有心机,又颇有处事本领的人,她一向以高洁自持,又深得封建家长的喜爱,自然没有什么“丑事”沾身。所以她能“解舞”、“均匀”,不会像落絮那样“随逝水”“委芳尘”,而是要“频借力”“上青云”。这也恰恰展现了薛宝钗的勃勃野心,希望能够有朝一日能够爬上“宝二奶奶”的宝痤,大权在握。书中她的愿望的确是实现了,但是给薛宝钗带来的也只是无限的悲凉:她虽然赢得了权势,却没有赢得宝玉珍贵的爱情。到后来宝玉斩断尘缘而去,薛宝钗只能一生独守空闺,晚来也必凄凉寂寞。

林黛玉诗赏析 篇2

一、 了解教学对象

“因材施教”是由孔子传承下来的优秀的教学方式。要想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一定得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教师只有了解学生, 才能结合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 采用恰当的方式, 提供给学生恰当的感知材料, 设置适当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活跃学生思维,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促进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发展, 提高教学质量。

兵法曰:“知已知彼, 百战不殆”, 林黛玉深谙其道。香菱曾经也是一位官宦女子, 但是因为被拐卖, 沦为奴仆。趁着呆霸王薛蟠出外经商, 陪薛宝钗在大观园小住一阵子, 她学诗的目的也不过是一种消遣, 一种雅兴。香菱的基础薄弱, 学习时间短促, 不能像贾雨村教自己那样从《诗经》“关雎”和“云对雨, 雾对风”一直讲下去, 否则达不到教学目标。林黛玉本身就是一个敏感的女子, 很会揣摩对方心理, 所以林黛玉针对香菱的特点, 制定了一套适合香菱的教学模式。

二、教材的选择

教材是对教学对象有教育作用的材料, 精心的选择教材也是一门学问。传统的诗歌教学是由现成的教材的, 教材大多是从《诗经》“关雎”开始讲下来, 而出生于诗书之家的林黛玉, 受业于贾雨村时, 贾先生大概也是这样讲下来的。但是香菱是有其特殊性的, 她即不同于一般的男学生, 也不同于林黛玉。怎样才能让香菱有所得, 就必须首先在教材的选择上下足功夫。所以她没有选择四书五经, 也不用旧有的教材, 而是自选教材。什么是好的教材?适用的就是好教材。林黛玉选择的教材的标准就是速成的, 故教材要高度典范。在瀚如烟海的古代诗歌中选择, 并非简单之事。林黛玉针对初学者香菱首先选择精读的教材:《王摩诘全集》中的五言律诗一百首, 要求“细心揣摩透了”, 再读老杜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 然后再读李白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把三位大家的诗作作为底子, “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瑒、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一“读”一“看”, 就把教材主次分明了。不管是读的还是看的作品都是经过几千年的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精读名家作品提高文化素养。

三、着力设计第一节课

从教者往往比较重视首堂课的设计, 皆为提高学习者的兴趣。但是林黛玉设计的第一节课目的并非完全在乎提高学习者的兴趣, 而是针对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情况, 在于消除香菱学诗的神秘感, 从而坚定其学作诗的信心。香菱没有受多的教育, 对诗书略知一二。《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写道: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 又有对的极工的, 又有不对的, 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 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 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 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还是末事, 只要词句新奇为上”从这些文字可以看出香菱很有学诗的兴趣, 她也是主动拜黛玉为师, 只是缺乏学好的信心。为了增强香菱学诗的信心, 黛玉首先告诉香菱作诗并不神秘, 其实很简单, “不过是起承转合, 当中承转, 是两幅对子, 平声的对仄声, 需的对实的, 若是有了奇句, 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仔细分析林黛玉这段话, 很有深意:“不过”一词说明诗歌很容易学, 诗歌的形式也很简单, “若是”后的语句告诉香菱诗歌的内容决定了形式, 这些都符合文学的创作规律。为师者说得是漫不经心, 从而增强了香菱学诗的兴趣和信心, 一扫以前学诗的阴霾:“如今听你一说, 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还是末事, 只要词句新奇为上”。在香菱自信大增的情况黛玉又补充了不能“以词害意”的观点。由于有了前面语句的铺垫, 香菱对于“不以词害意”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把深奥的诗论深入浅出的讲出来, 也是为师者教学语言的艺术魅力。

四、学习方法的指导

有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还得受之学习者好的方法。黛玉根据自己学诗的经验再结合香菱的实际, 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 记诵法

记诵法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 特别实在诗歌教学中, 这种方法十分有效。对一些经典的、文质兼美的诗文不花点工夫记诵, 会收效甚微。相反, 大量记诵经典作品, 包括作品的语言、艺术技巧、思想内容等将会逐渐内化为你自己的东西。所以黛玉要求香菱记诵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 熟读杜甫李白诗两百首四十首, 并且予以检查。这些要求不仅考虑到学习者的自觉性, 还要为师者起到督促的作用, 双管齐下, 极其有效的培养了香菱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二) 领悟法

所谓“悟”就是要思考, 常言道“学而不思则罔”。领悟也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庄子》“语有贵也, 语之所随者, 意也, 意有所随, 不可言传。”这种“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观点, 对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的影响深渊。不管现代教学方法如何的先进, 但是在诗文教学中, 学生在读中领悟的方法绝对不能抛弃。

香菱在记诵了几百首唐诗的基础上, 潜心思考, 领悟到了诗歌的妙境。她得出了“诗的好处, 有口里说不出的意思, 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 想去竟是有情有理的”的结论。并且结合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谈了自己的看法, 这些都是领悟。怪不得宝玉称赞香菱已得诗歌“三昧”。

(三) 讨论法

现代教育学认为: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其优点在于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而传统的教学方法称之为“切磋”, 就是师生在“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中相互精进。香菱评说王维诗中用词精当的时候, 黛玉补充道王维是套用了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的意境。

(四) 练习法

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在香菱领悟到诗歌妙境之际, 黛玉及时布置作业, 巩固所学。要求写“昨夜的月, 用十四寒的韵, 押那几个字的韵不限”, 仔细领悟这作业, 降低了难度, 可以增强信息, 且香菱还能即景生情。作业完成后, 黛玉及时讲评, 真心评出诗歌的不足是“意思却有, 措辞不雅”, 优点是不落窠臼。再鼓励“放开胆子再做一首”, 再评, 再布置作业, 终于第三首诗歌成功了“这首不但好, 而且新而有趣”。

黛玉终于把一个呆头呆脑的香菱培养成海棠诗社的诗人, 无疑她的教学效果极好。

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 把对诗书略知一二的香菱教成一位诗人, 林黛玉的教学生涯是成功:传统教学中又有创新。归纳起来有一下几点:

一是教学选材上适用, 不沿袭旧有的教材, 二是懂得教学对象的心理, 做到有的放矢, 三是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教师只是其中起到引导作用, 四是注重学生文学鉴赏感悟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等。

林黛玉教香菱作诗的过程为当今的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摘要: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是一位女诗人, 但从她教香菱作诗的过程来看出, 她不仅是个才女, 更是一个好老师, 其中涵盖了教育心理学、教学与方法论等多门学科的理论实践, 值得大家去体会和借鉴。

关键词:林黛玉,教学,作诗

参考文献

[1]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M].岳麓书社, 湖南长沙, 1987.

[2]唐媛媛, 教学对象的调查与了解[J], 中国教育科学, 2012.

[3]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M].岳麓书社, 湖南长沙, 1987.

林黛玉诗赏析 篇3

关键词:《红楼梦》赏析 细节描写 大权旁落 嫡长制

《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回的情节提供了两条线索:一条是从社会政治生活方面展开,介绍了贾府的显赫地位;另一条是深入贾府的家庭生活,介绍了“风流富贵家”的主要人物及礼教习俗,并通过黛玉的眼睛,介绍了荣国府各色人等的地位:无上权威的“宝塔尖儿”——贾母,荣府管家——王熙凤,荣府继承人——宝玉,还有邢、王两位夫人以及迎春三姐妹等。但黛玉拜见的两位舅父却未出场,这一细节描写正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窥一斑见全貌,暗示了荣府大权旁落的事实。

贾母共有两子一女,长子贾赦,次子贾政,女儿就是黛玉的母亲贾敏。作为长房长子,贾赦虽袭官位,却不在“正经正内室”居住,而是“出了西角门,往东过荣府正门”,且其“房屋院宇是荣府中花园隔断过来的”,可以看出他远离“荣禧堂”,与贾母别院居住。而黛玉拜见二舅父时,所见之景就大不相同了,“黛玉进了荣府,下了车”,“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作为次子的贾政却住在“正经正内室”,可见荣国府出现了一个不合“诗礼簪缨之族”的现象。

嫡长子在家族中的绝对权威是周公“制礼作乐”时定下的重要内容,周公是儒门的圣人,因此嫡长子的绝对权利被奉为儒家正统。儒家思想中的“亲亲、尊尊、贤贤”维护了社会的安定,也保证了家庭中父严子孝、兄友弟恭的和谐局面。嫡长制符合家族本位的伦理要求,也是仁义的道德基础,是孔子“王心”“王义”和政治理想的寄托。

作为“诗礼簪缨之族”的荣国府,以诗书礼义教育子弟,封建等级极其森严,探春就因为自己是庶出,所以心中一直耿耿于怀。在第55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中,探春与赵姨娘有了一番对话。赵姨娘说:“如今你舅舅死了,你多给出二三十两,难道太太就不依你?”探春说:“谁是我舅舅?我的舅舅早升了九省的检点了!哪里又跑出个舅舅来?谁不知我是姨娘生的……”这句话听起来极其刺耳,探春为了维护其主子地位、千金小姐的身份,尽然否定赵姨娘为其生母,趋嫡避庶支配了她的身心,造成了她扭曲的性格,也由此可见当时的封建等级是何等森严。

但就在这样一个等级森严的大家族,却出现了嫡长子别院居住,次子在“正经正内室”这种不合“礼”的现象。再从贾赦和贾政住处的特点看,贾赦邢夫人的住处“正房厢庑游廊,悉小巧别致”,而不是贾母处的“轩峻壮丽”,可见贾赦在荣国府中的“闲人”地位;一进内室,“早有许多盛妆丽服之姬妾丫鬟迎着”,可见贾赦不务正业,只知一味享乐。而曹雪芹浓墨重彩地写了贾政夫妇的住处,堂上悬挂着书有“万几宸翰之宝”的匾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的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房屋“轩昂壮丽”,是荣国府结交达官贵人之所,气派华丽;贾政房中也不似贾赦“许多盛妆丽服姬妾”,由此可知贾政平时严于律己、勤于修身,热衷仕途经济。由后面的章回可知,贾政“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处处按儒家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他有兴家旺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些都是他受贾母宠爱、家庭地位高于贾赦的原因。

贾赦、贾政虽未出场,但作者别具匠心,由其住处昭示了一个现象:荣国府中作为嫡长子的贾赦处于尴尬地位,大权旁落;荣国府中贾政夫妇的地位高于贾赦夫妇,成为荣府大权的实际掌控者。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贾如银.试论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J].社科纵横,2004,(6).

高中现代诗赏析教学浅探 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B-

0071-01

高中现代诗如何教学?怎样提高高中现代诗教学的有效性?这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下是笔者对高中现代诗赏析教学进行探索的一点经验之谈。

一、动态观看,感悟诗歌的深刻内涵

在现代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使静态变动态,使抽象变具体,使无声变有声。在赏析中把诗歌的情感、景物、声音和形态,生动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形成情感与景物有机融合。学生在这样一种集情、景、声、形于一体的动态画面中,视觉感官所接受到的是形象的认知材料和感知材料。诗歌的重点和难点,以情景再现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通过思考、鉴赏现代诗,从而感悟和理解诗的深刻内涵。例如,对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3)舒婷的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教学,如果教师对这首诗只做分析,侃侃而谈,尽管能让学生了解诗的主旨和写作特点,却很难使学生理解诗的深刻内涵,想象诗的深远意境。于是,我先用多媒体向学生呈现了过去祖国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状况:“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 “失修的路基” “淤滩上的驳船”,接着又向学生展示了现在祖国生机勃发的新貌:“簇新的理念”“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这几组不同的镜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观看后无不感到震撼,也感受到了诗人内心强烈的情感。在学习现代诗的过程中结合图像和声音,会让学生的想象更加丰富,对诗的把握更加准确,从而使鉴赏能力得到提高。

二、用心聆听,徜徉在诗歌的诗情画意里

让学生聆听诗歌朗诵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现代诗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可以有选择地给学生播放朗诵家朗诵诗歌的录音,要求学生模仿学习。声调上的抑扬顿挫,节奏上的轻重缓急,都是学生模仿学习的重点,要求学生能用纯正的普通话、变化的声调、恰当的节奏把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感人的艺术魅力生动地表现出来。例如,教学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3)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啊,船长,我的船长哟》一课,我要求学生仔细体会和感悟纪云梅在课文朗诵中的情感流露,随着朗诵声色、声调、节奏的变化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充分感受诗人对林肯的赞美和崇敬,对林肯去世的悲痛和哀悼,感受整首诗歌运用象征手法所表现出的悲壮感人的格调。在聆听中欣赏,在聆听中想象,这样的诗歌欣赏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很大的震撼力,因此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印象会更加深刻。

三、激情诵读,沉浸在诗歌的美妙意境里

精炼与含蓄是诗歌的特点。要进入诗歌的意境就必须反复地诵读和涵咏,这样才能感受到诗歌的意境美和深刻的内涵。“涵咏”就是对诗文的摄取、消化和积累。学生反复地诵读吟咏,沉浸于诗文之中,细细感悟诗中的优美意境,享受审美情趣,从而加深记忆。例如,教学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3)艾青的《北方》一课,我让学生多次朗读,要求他们朗读时感情充沛、神色凝重,读得荡气回肠、感人肺腑。在朗读中,学生仿佛置身于诗的意境中,走进了作者的心灵。在诵读中,一种沉重感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这种沉重感来自于对遭受苦难的民族和贫瘠苍茫的土地的深刻惊醒。因此,这样的朗读是触及灵魂的、是刻骨铭心的,极大地升华了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四、想象画面,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想象中感受诗歌的诗情画意,并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当诗歌的画面美、意境美、情感美自然地呈现在学生脑海之中时,学生对诗歌的把握就更深刻了。例如,教学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把“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意象“画”出来,学生“画”的过程就是对诗理解的过程。学生会很自然地徜徉在诗歌所表达的意境中,对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也会有更形象深刻的理解。

五、仿写诗歌,提升感悟诗歌的能力

以情感人、语言凝练是现代诗的一大写作特点。在诵读、学习、赏析了现代诗之后,学生对现代诗会有一种独特的体验,并因此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学习写诗的欲望。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教授学生掌握现代诗的一些基本特点和规律,鼓励和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素材,仿写和创作诗歌。这样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和写作水平都能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高中现代诗的赏析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动态观看、用心聆听、激情诵读、想象画画、仿写诗歌,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现代诗的赏析能力乃至创作能力。

上一篇:父亲丢了块表范文600字下一篇:外墙外保温挤塑板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