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 读后感(精选9篇)
林黛玉进贾府 读后感 篇1
林黛玉进贾府 读后感
第一篇:
黛玉母亲去世,抛父进京,《林黛玉进贾府》即通过黛玉的眼睛观察到贾府方方面面的人物。
首先出场的自然是林黛玉。作者对黛玉容貌的描写共有三处:黛玉进府后,众人眼中的黛玉体弱、有自然的风流态度;王熙凤夸她“标致、气派”;宝玉眼中的黛玉美貌多情。
弃舟登岸后,黛玉乘轿来到荣国府,先到贾母房中拜见,此时贾母登场。贾母是宁荣二府备份最高的老人,因此首先介绍。之后见了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这几人都是略写。之后在贾母的吩咐下,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登场,作者介绍了这三人的容貌,然而因不是主要人物,故也是略写,而且是群体描写。
之后出场的是本回的主要人物--王熙凤。作者为王熙凤的出场精心设计,巧妙安排。首先,在王熙凤出场之前,黛玉已经和众人见过了面,知道贾母身边人物的状态,即“恭肃严整”,之后王熙凤“大笑”着出场,一下子烘托出王熙凤在贾母面前的特殊地位。正因为她地位高,身份特殊,所以敢采用这种“放诞无礼”的出场方式。之后作者不惜笔墨,铺排形容王熙凤的衣着和容貌。王熙凤穿金戴银,珠光宝气,反映了她精神上追求不高,俗不可耐,不懂高雅;喜欢聚财敛财,人前炫耀。外貌描写中最能体现作者对王熙凤性格定位的便是“丹凤三角眼,柳叶吊稍眉”。因为在麻衣相法中,“三角眼”、“吊稍眉”是“刁钻”、“狡猾”、“淫邪”之人的特点,作者故意这样写,恰恰是为体现王熙凤刁
钻、狡猾的性格。之后王熙凤对黛玉的语言描写体现了她的机变逢迎,表面上夸赞黛玉,实际上又阿谀了贾母,安慰了迎春三姐妹。她的又哭又笑也反映了她见风使舵的特点。回王夫人的语言描写,体现了她的精明能干。
之后黛玉去见贾赦、贾政,作者对此二人采用了虚写,因为这二人并未正面出场。这样处理,避免了叙述上的重复。
最后是宝玉出场,在宝玉出场前,作者已对其进行了侧面描写,通过王夫人和林黛玉母亲的描述先点出众人眼中宝玉的特点“混世魔王”、“顽劣异常”,然后宝玉正式登场,作者再铺排描述宝玉的衣着及容貌,点出黛玉眼中的宝玉“最是极好”,表现了宝玉与黛玉之间惺惺相惜,此一见面,黛玉便将前番听众人所述的宝玉其人的特点彻底推翻。《红楼梦》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古代小说,选入中学课本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是小说的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的节选。我们可以对比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一窥红楼梦的伟大成就。丫环数量的对比:
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带了两个人: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雪雁。而“迎春等例,每人除自幼乳母外,另有四个教引嬷嬷,除贴身掌管钗钏盥沐两个丫鬟外,另有五六个洒扫房屋来往使役的小丫鬟。”如此算来,迎春等人,每人至少有十二个仆人,是黛玉的六倍。王熙凤出场时,是被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再从全书看,当时荣府上下大小主子有十四人(加惜春),总人口约有四百人,主子与仆人之比达到了1∶25。而从她们的家世看,贾林两家都是世袭王公贵族。
贾赦,时袭一等将军;贾政,时任工部员外郎。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兰台寺大夫,钦点巡盐御史,林如海父亲以上曾四代袭过列侯。家世相当,门第相当,豪侈之气则有天壤之别,贾府安能不败?结局安能不惨?人物描写的对比:
王熙凤和众人之比王熙凤出场时,作者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作手法,正当贾母说多配一料丸药时,“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有曾迎接远客!’”。而其它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在林黛玉看来,此人实在是放诞无礼。但这恰恰突出了王熙凤在贾府中特殊的地位和身份,刻划出她性格中泼辣的一面。她深受贾母的宠信,除了贾宝玉,合府再无一人敢在贾母面前如此说笑。正因为万千宠爱集一身,所以才敢如此恣行无忌。
王熙凤和贾氏三姐妹之比贾氏三姐妹出场时,只有轮廓描写:“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而王熙凤呢,“这个人的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庆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一略一详,一简洁一铺陈,一一庸俗,写出了贾氏三姐妹的神韵和高贵气质,暗示了王熙凤的贪婪及俗气,侧面反映出她内心世界的空虚。
王熙凤和王夫人之比黛玉去拜见贾政时,“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到了吃饭时,“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一“携”
一“拉”,一亲切一热情,一稳重一猛浪。作者在这里突现了王熙凤的热情,而这种热情无非是一种表演,是以取悦贾母为最终目的的,体现了王熙凤的精明和狡诈。
林黛玉和贾宝玉之比宝黛相见时,两人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一个是寄人篱下,一个是混世魔王;一个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一个是率性而为,心直口快。所以尽管感觉相同,但一个只是深隐内心,另一个则是赤裸裸地表达出来。这样的描写,使环境和人物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林黛玉对贾宝玉认识之比林黛玉从王夫人口中得知贾宝玉是一个孽胎祸根,是一个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所以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心想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结果一见之下,却是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何等眼熟到如此!心有灵犀,立即站到了贾宝玉一边。成为背叛封建家长、背叛封建社会的坚定同盟者。欲扬先抑,突出了林黛玉对贾宝玉的认同感。
贾宝玉和封建学士之比文中说“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这在众封建学士看来实在是荒唐之举,所以西江月中批道:纵然生得好
皮囊,腹内原来草莽。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湛肖无双。宝玉无意于功名利禄,厌《四书》而喜《西厢》,避功名而趋闺房,自为封建家长所不容,也必遭封建统治者所唾弃,所以才会屡屡遭贾政责打。西江月似贬实裹,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统治阶级叛逆者的光辉形象。
通过对比,我们能一窥贾府败落的原因;通过对比,我们能一睹人物的风采,黛玉的细心谨慎、娇弱风流,宝玉的似傻如狂、离经叛道,凤姐的世俗泼辣、张狂精明;通过对比,我们可一叹曹雪芹的笔力,人物的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当,虚实兼用,不但笔法变化多姿,而且在众多人物中可使描写的重点突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加深对红楼梦的了解。
第二篇:
《林黛玉进贾府》向我们第一次展现了贾府。贾府的环境,有着丰富文化内涵,透过院落建筑与服饰仪节,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贾府的特点,像贾母在贾府至高无上一样,贾府透示给黛玉的是骨子里的王尊王贵,它是封建大家庭的一个样板,是一个封建上层统治者的生活写照。对黛玉的描写,处处表现她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谨小慎微的态度表现她“寄人篱下”的心境,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只好依傍外祖母,”她有很强的自尊心,也有很强的自卑感。凤姐一出场,满屋子全是她一个人在说话,别人都成了陪衬,她夸黛玉标致,叹黛玉命苦,对黛玉关怀备至,一切都依着贾母的心思行事,一切为了讨得贾母的欢心。她善解人意,巧手逢迎,乖巧机灵的性格和
在贾府的实权地位都表现出来了。
贾宝玉生活在封建贵族家庭,处在封建正统势力的重重包围之中,这个家庭使他“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这对贾宝玉是沉重的压力,他的“愁”和“恨”正是欲求摆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他的“傻”和“狂”正是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却又找不到出路。以致陷于失望和迷惘的精神状态。
最后,我们要感谢作者曹雪芹,是他一手策划了我们这次穿越时间隧道的“故园神游”.
林黛玉进贾府 读后感 篇2
中学语文教材选取了《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片段, 教学参考编写者历来给出的结论是林黛玉初进贾府时就带着“寄人篱下”的心理, 依据是文章开头的那句交代:“因此步步留心, 时时在意, 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 多行一步路, 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如果再加上细节, 顶多还有黛玉进了贾府之后, 拜见王夫人时不肯上炕就座, 吃饭时对座位的推让以及入乡随俗式的饭后饮茶等方面。在笔者看来, 以上这些方面只能反映黛玉由于受礼教的影响而表现出的小心谨慎, 如果把这种心理定位为“寄人篱下”, 那就是对黛玉的误判。
所谓“寄人篱下”, 就是依靠别人生活, 自己没有任何生活来源, 吃穿用度都要依靠别人提供, 而且内心异常孤独凄苦又找不到排遣对象的生存状态。那么我们看初进贾府的林黛玉是这样一种生存状态吗?显然不是, 因为她刚刚来, 完全谈不上生活在贾府。如果此时的黛玉已是孤身一人, 又没有生活来源, 走投无路, 那么初来就有“寄人篱下”之感尚可理解, 但是情况并非如此。黛玉为何要进贾府?《红楼梦》一书此前就有交待, 还在第三回上, 原来是黛玉母亲刚刚去世, 黛玉“身体方愈, 原不忍弃父而往, 无奈他外祖母执意让他去。”兼其父曰:“汝父年将半百, 再无续室之意, 且汝多病, 年又极小, 上无亲母教养, 下无兄弟姐妹扶持, 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 正好减我内顾之忧, 何反云不往?”由此可见, 黛玉去贾府, 一来是外祖母盛情邀请的, 二来也是其父怕其在家孤单, 极力劝说的。此番由扬州到北京, 千里迢迢, 为世上唯一的女儿寻找一个有利的成长空间, 林如海会让她空手而去吗?肯定不会。一来, 其身份地位决定他不会。林如海祖上三代都是皇帝给封了贵族头衔的, 而他本人虽没有封到, 但科举可是前科探花。出生书香门弟, 可谓知书达理, 他不会抱着“甩包袱”的心理, 将世上唯一的亲生女儿推到丈母娘那儿不管。二来, 其经济地位也决定他不会。林如海做的官是巡盐御史, 这可是一个典型的肥缺美差。当时社会流传着“三年清知府, 十万雪花银”的说法, 知府尚且如此, 官位比知府大的, 而且负责管理盐的开采、配置、运送及相关税收的林如海, 其家庭殷实到何种地步是可想而知的。他怎么会让女儿空手到人家去呢?
我们的教材参考编写者为什么认为刚进贾府的林黛玉有“寄人篱下”的心态呢?笔者以为主要原因就是受《红楼梦》后面章节的影响。如在第四十五回写林黛玉与薛宝钗经过许多心理上的相互猜忌、排拒、冲突之后终于和好的时候, 两个人说了许多知心话, 这些知心话就牵扯到两个人的经济状况。林黛玉就说:“我是一无所有, 吃穿用度, 一草一纸, 皆是和他们家姑娘一样。”特别是在黛玉的那首著名的《葬花吟》中, 一句“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霜刀剑严相逼”, 足以使多少人为之流下同情的眼泪, 从而坚定地认为, 黛玉从进贾府的第一天起就有这种“寄人篱下”之感了。显然, 编者犯了将后文理解提前的毛病, 从而导致了对林黛玉心理认识的误解。
这里, 我们不禁还要问:初进贾府的林黛玉当时应该是一种什么心理呢?笔者以为就是一个正常儿童的好奇心理。据有关专家推算, 当时的林黛玉也就10来岁的样子, 这正是一个对外界充满好奇心的年龄。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就是人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反应。对新鲜的事物和现象, 人有着去了解和探索的本能。对于初涉入世的孩子来说, 身边的世界是那么陌生、新鲜和神秘, 在他的心灵中充满了探索、求知的欲望。那么贾府有哪些新奇的事物来激发黛玉的好奇心呢?
一.黛玉对贾府的外貌特征、内部摆设感到好奇
先说贾府的外貌。虽说林黛玉也算得上是大家闺秀, 见过一些世面, 但是贾府———这样一个奉皇帝的诏令建造的府第, 恐怕还是她第一次见到。故此, 当看到贾府门前的两个石狮子, 她感到大;三间兽头门, 她感到大;贾府正门上“敕造宁国府”5个字, 她还是感觉大。这里处处凸现一个“大”字, 对黛玉来说就是一个个新的刺激, 就能激发出她的好奇心。
再说贾府的内部。且不说五间上房雕梁画栋, 也不说贾赦院落小巧别致, 我们单看荣禧堂, 就知道什么叫做奢华。先看赤金九龙青地大匾上斗大的“荣禧堂”三个大字, 足以吸引人的眼球。后面一行小字:“某年日月, 书赐荣国公贾源”, 特别是“万几辰翰之宝”这个皇帝印章上的文字, 一定会使黛玉大开眼界。因为黛玉虽是女孩子, 但有别于一般人家的女孩, 她是读书的, 她看得懂也明白这万人瞩目的皇帝墨宝的价值和份量。再看这堂里的案、椅、鼎、画、古玩, 还有那幅对联, 无一不透露出皇家气息。这种奢华和高贵怎能不激发出黛玉的好奇心呢?
二.黛玉对贾府的人物充满好奇
1、对仆人充满好奇
贾府仆人可谓人数多、分工细、等级严、待遇高。文中有“众婆子、众小厮、许多盛装丽服之姬妾丫鬟”等说法, 足见服务人员队伍之多;有看门的、抬轿的、贴身服务的, 足见分工细;接黛玉进贾府的仆妇是三等仆人, 黛玉安顿下来后, 贾母安排过来的丫头就换成二等的了。至于宝玉、迎春、探春、惜春等公子小姐贴身服侍的则是一等的仆人, 足见等级严;来接黛玉的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 服务的丫头穿红戴绿, 贾府看门人华冠丽服, 这足见待遇高。对于贾府这样一支庞大的高规格、专业化服务队伍的存在, 黛玉能不感到好奇吗?
2、更奇的是王熙凤
出场方式奇:“我来迟了, 不曾迎接远客!”这种未见其人, 先闻其声的出场方式, 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 恭肃严整如此, 这来者是谁, 这样放诞无礼?”“纳罕”一词充分表明黛玉当时对即将出现的人物充满好奇与期待。
穿着打扮奇:她可谓盛装出场, 穿金戴玉、衣着华丽, 黛玉眼里是彩绣辉煌, 恍若神妃仙子。一个神仙下凡, 能不令人感到奇怪吗?
言行举止奇:一会儿笑夸黛玉, 一会儿用帕拭泪, 一会儿又转悲为喜。这样的快速转换在一个孩子眼里肯定会使她摸不着头脑, 不知道下面她又会有怎样的表演?
3、最奇的是贾宝玉
对于宝玉, 黛玉未进贾府之前已早有耳闻, “这个表兄衔玉而诞, 顽劣异常, 极恶读书, 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 无人敢管。”但宝玉“虽极憨愚, 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衔玉而诞, 这就够令人称奇的;个性特点良莠互现, 反差又大, 这就更奇了。对这位同龄的表兄, 黛玉自然是充满期待的。
宝玉给黛玉留下印象最深的无疑是他的那双眼睛。这可是一双会说话的眼睛。“目若秋波”“虽怒时含笑, 即瞋视而有情。”“天然一段风骚, 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 悉堆眼角。”鲁迅先生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 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这里都在突出宝玉眼中的“情”字, 一个眉目能传情的人, 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坏孩子, 与此前二舅妈的评价相去甚远, 有些出乎黛玉的意料之外。更令她感到吃惊的是“好生奇怪, 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 何等眼熟到如此!”黛玉用她的那双“含情目”在贾府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看到了一个一见如故的人, 能不觉得好奇吗?真可谓“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啊。
一个人从一个环境来到另一个环境, 总会带着一种好奇的心理, 更何况对于一个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的孩子。贾府这样一个外观宏伟、内部奢华的所在, 人员众多, 特别是善演的王熙凤和面善的贾宝玉, 足以激发出黛玉初来乍到时的好奇心。如果我们将此时的黛玉的心理就定位为“寄人篱下”, 未免过多地带有成人化的色彩, 这显然不符合文本需要客观解读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刘心武著.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第三部) ·黛玉之谜及古本之秘[M], 东方出版社, 2007.7:第3、5页
[2]曹雪芹.红楼梦[M].岳麓书社出版社, 1991.12
《林黛玉进贾府》学案 篇3
曹雪芹(约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他的先世原是汉人,但很早就人了满洲旗籍,曾祖曹玺、祖父曹寅、伯父曹颙、父亲曹烦都在南方经营丝织业,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曾祖母还做过康熙帝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两个姑姑人选为王妃。康熙六次南巡,就有四次住在曹寅的江宁织造署内。曹寅还奉命经常以密摺向康熙报告当地政治情况和大官僚动态。因此,康熙时曹家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博学能文,写过不少诗词戏曲,是有名的藏书家,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这种家庭环境无疑对曹雪芹的文学素养有直接的影响。康熙末年,皇子们争权谋位。雍正即位后,开展了一场穷治政敌的凶残斗争,残酷地迫害与自己争夺皇位的诸兄弟和异己。曹雪芹的父亲曹頫因跟皇室派别斗争有牵连以及江宁织造在任期内财款亏空等原因被罢官抄家,家道从此衰落。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哭成此书”“书未成,芹为泪尽而绝”,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前八十回在曹雪芹去世前十年左右就已经传抄于世,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主要叙述小说女主人公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所见所闻,借此揭示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和社会地位,展示书中主人公生活的舞台。
课堂学习
(一)字词积累
1.字音
杜撰(dù zhuàn)敕造(chì) 纨祷(wán kù)翠幄(wò)
钗钏(chāi chuàn)厢庑(wǔ)璎珞(yīng luò)錾银(zàn)
黼黻(fú fú)忖度(cǔn)阜盛(fù)罽(jì)
宸翰(chén hàn)裉(kèn)
敛(1iǎn)攒(cuOn)
盥(guàn)罥(juàn)嗔(chēn)懵(出ěng)
孽(niè)憨(hān)幺(yāo)羹(gēng)
靥(yè)螭(chī)绾(wǎn)觚(gū)
嫡(dí)惫(bèi)绦(tāo)雌(wěi)
2.词义
攒:凑聚。绾:旋绕打结。
觚: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形容:身体面貌。
盥:洗。罥:挂,缠绕。
放诞:行为放纵,不守规矩。风骚:这里指姿容俏丽。
嫡亲:血统最亲近的人。便宜:biàn yi,这里是方便、适宜的意思。
惫懒:涎皮赖脸的意思。懵懂:不明了,糊涂。
外道:见外、客气。嗔视:发怒时睁大眼睛看。
些须:稍许,稍微。还愿:求神保佑的人实践对神的许诺。
憨顽:顽皮。总角:把头发扎成髻。
结束:结扎、束缚。乖张:偏执,不驯顺,与众不同。
不经之谈:荒诞的、没有根据的话。忖度:推测;揣度。
杜撰:没有根据地编造,凭空想出来。风流态度:言行举止所表现的神态。
(二)整体把握
1.浏览《红楼梦》,概述前五回内容。
【明确】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做楔子。通灵宝玉一方面暗示宝玉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暗示宝玉性格的“顽劣”从天而降,难以为世俗所容。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介绍贾府中的人物关系。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第一次向读者展现小说中众多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贾府,第一次描写小说中的一批主要人物,第一次描写小说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初次相见时心心相通、感情相投的微妙关系。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通过贾雨村断案,展现小说广阔的社会背景,介绍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并由薛蟠的案件引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系全书总纲,通过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
2.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给课文划分五个部分。
【明确】从开头到“林姑娘到了”为第一部分,写林黛玉到贾府;接下来到“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为第二部分,写林黛玉与贾母等人相见;再到“眼看着车去了方回来”为第三部分,写林黛玉与凤姐等人相见;再到“并几件锦被缎褥之类”为第四部分,写林黛玉与贾宝玉等人相见;再到结尾为第五部分,写林黛玉住进碧纱橱。
(三)重点研讨
1.林黛玉眼中的贾府是什么样子?小说描写与介绍贾府有什么作用?
【明确】(1)外观。贾府地处街市繁华人烟阜盛之处,黛玉来到门前看到宁、荣二府相隔不远,都是三间兽头大门,两边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门上悬有“敕造”的匾额,门前有“华冠丽服”的侍役。(2)布局。黛玉进入贾府到贾母处,从荣府西角门进去,走“一射之地”,转至垂花门,过穿堂,绕插屏,再经三间过厅,后面方是贾母居住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这样穿堂过厅一路行来,仆役、婆子、丫环轮番更换。(3)陈设。黛玉去拜见二舅舅贾政时,看到堂屋中迎面“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屋内摆设有名贵的家具,珍贵的字画、古玩。“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讥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由堂屋进入东耳房,这里是起居室,另有一番布置,再到东廊三间小正房王夫人的住室,又别有摆设。
如此描写与介绍贾府,主要是为人物活动与情节展开提供场景。一是展示日常生活情景,显示贵族生活的豪华奢侈。二是象征地位身份,显现人物关系。如贾府大门、“荣禧堂”和整个府第的庞大、豪华以及“敕造”“书赐”和“东安郡王手书”等字样,充分显示出贾府在社会上尊贵、显赫的地位,显示出与朝廷、皇亲权贵之间的密切关系。三是暗示人物个性,表现生活情趣。贾母处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雀鸟,说明其地位尊贵又不管事、一味找乐的情趣;贾政小正房内半旧家具陈设、书籍茶具等显示他刻板、保守却又迂腐、假正经的个性品格。贾赦小院中树木山石随处可见,还有一群盛妆丽人出入其问,暗示其为玩物好色之徒。
2.黛玉眼中的宝玉与众人眼中的宝玉有什么不同?两首《西江月》词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宝玉出场前,王夫人说他“孽根祸胎”“混世魔王”“甜言蜜语”“有天无日”“疯疯傻傻”;宝玉母言之“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如此侧面描写,说明宝玉的所作所为与世俗常情格格不入,表明他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个“叛逆”。宝玉出场时,又通过林黛玉的眼睛观察他。在黛玉看来,宝玉分明是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不但没有什么惫懒与懵懂,而且眼熟亲切。两首《西江月》词,假托封建卫道者的口吻,对宝玉似嘲实赞,巧妙歌
颂其反封建的叛逆性格,亦暗示宝玉的悲剧结局。其“愁”与“恨”正是要求摆脱“世务”“文章”而不可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其“傻”与“狂”亦是专制压迫和禁锢的结果,是他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而又找不到出路,陷于失望和迷惘的一种精神状态。
3.宝玉看到的黛玉与众人看到的黛玉,有什么不同?
【明确】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关心的是黛玉的身体;王熙凤见到黛玉惊异“这样标致”,惊叹竞是贾母“嫡亲的孙女”,注重的是博得贾母的欢心;而宝玉看到黛玉,作者用“病如西子胜三分”等五个对偶句抓住林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细致地描写了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绘出了一幅精美的风流俊逸的病美人图。这一形象只有宝玉的眼睛能看出来,其他任何人都是无法发现的。
4.王熙凤见到黛玉后有哪三个动作?其意图是什么?她的表情为什么出现“喜——悲——喜”这样的变化?
【明确】三个动作“携”“打量”“送回”。这样做既可表示对黛玉的亲热关心,又可显示自己对贾母的尊重。王熙凤表情两次改变,表明她善于逢迎和做作,她的悲喜全是冲着贾母而来,为的是时时处处讨贾母喜欢。
课后检测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敕造(chì)绾着(guǔn)内帏(wéi)敛声屏气(bǐng)
B.阜盛(bù)忖度(cǔn)宫绦(tā0)放诞无礼(dàn)
c.簇拥(cù)戏谑(xuè)嗔视(chēn)不经之谈(jīng)
D.纨绔(kù)两靥(vàn)憨顽(hān)鬓发如银(bìn)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体态、容貌)/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感到奇怪)
B.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举止轻佻)/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糊涂,不明事理)
C.那管世人诽谤(无中生有,说别人坏话)/众人忙都宽慰解释(宽解安慰)
D.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方便)/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行为放纵,不守规范)
3.为下列语段中空缺处填上标点,依次最恰当的一项为()
宝玉道①《古今人物通考》上说②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③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④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④”!
C.①,“②,
③。④!”D.①:“②:‘③。’④!”
4.下列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
B.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
C.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D.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9题。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5.在宝黛初会这段文字中,主要从四点写了宝玉的言行,请各用两个字分别概括。
(1)(2)(3)(4)
6.宝玉为何给黛玉取字“颦颦”?
7.前文贾母问及黛玉念何书时,黛玉回答:“只刚念了《四书》。”可这里回答宝玉同样的问题时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哪种回答是如实回答?为什么前后如此矛盾?
8.宝玉被探春讥笑,说他“杜撰”时,他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这反映了宝玉怎样的性格?
9.宝玉骂“通灵宝玉”:“连人之高低不择……”这句话和文中哪句话相呼应?
林黛玉进贾府反思 篇4
我在上这节课时,上课前没有组织观看剧电视剧《红楼梦》,也没有向学生展示与《红楼梦》有关的图片资料,而是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间接性,通过“点评式读书法”的介绍和运用,再加上对欣赏方法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字,走进文字,与语 言文字亲密接触,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从文字中感受形象,感受文学大师运用文字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比如: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堂课,在教师示范部分,我就提示学生特别注意“愁”“病”等词来体会她的“体弱多病”,注意“含情目”一词来体会她的“多情”,并在原文加上一些点评符号如着重号等以提醒学生注意。接着对这一段文字点评到:“气质超凡脱俗,容颜美貌多情、体弱多病”。这样,不仅使学生通过对一些关键词的理解一步步地走进文字,更深入地理解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提示学生要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认真揣摩语言,细细咀嚼品味”。这样一来,其实就是让学生将那些朦胧肤浅的感觉用文字进行加工、提升从而表达出来的过程。换言之,也就是引导学生读文学作品从“看热闹”的层次提升到审美鉴赏的层面。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篇5
小说阅读欣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体体验应该是浪漫独特而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因此文学教育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设想:
《红楼梦》在我国古典小说中享有极高的名声,它以丰富的社会内容、深刻的思想意义及高超的艺术成就而被推为我国古典小说创作的顶峰。课文节选的《林黛玉进贾府》描写人物出场,历来受到高度赞誉,同时,人物性格的刻画更是小说精彩的乐章。本课研讨人物性格的刻画。
教学目标:
了解贾宝玉、王熙凤的性格特征,体会小说中用描写人物出场、传神的语言等来刻画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功之处。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放《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导入新课。
二、学生分小组研讨:作者是如何利用人物出场、传神的语言来刻画王熙凤、贾宝玉的性格的?
三、师生研讨王熙凤的出场、语言,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学生归纳:
.王熙凤:1、写出场:不见其人,先闻其声
(放诞无礼、性格泼辣、地位特殊)
2、语言:A、夸黛玉:(巧言令色、八面玲珑、圆滑乖巧)
B、回王夫人:(机变逢迎、果断能干)
四、欣赏电视剧《红楼梦》片段:王熙凤见黛玉,学生评点。
五、师生研讨贾宝玉的出场、语言,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学生归纳:
贾宝玉:1、出场前:侧面介绍
A王夫人:“孽根祸胎”“混世魔王”
“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
B黛玉母亲:“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
2、语言:A、见黛玉:(痴狂至极、率直任性)
B、给黛玉起表字:(怪人怪语、性格叛逆)
六、欣赏电视剧《红楼梦》片段:宝黛相会,学生评点。
七、课外作业:(个性化研读题)
说说“凤辣子”的“辣”。写一篇读写笔记。结合课文而不限于课文。
(提示:1、声音“辣”2、体态容貌“辣”3、衣着“辣”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篇6
1.评讲书后练习。
2.分析其他人物形象。
3.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评讲书后练习。
(一)明确:人物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当,虚实兼用。对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详写,对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贾氏三姊妹则略写;对贾母、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等出场人物是实写,而对贾政、贾赦等未出场的人物则属于虚写;对贾宝玉、王熙凤等是单独写,而对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迎春、惜春等只作集体介绍。这样描写不但笔法变化多姿,而且在众多人物中可使描写重点突出。(作品中的人物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描写的。黛玉进府按照封建贵族家庭的礼规,必定要去拜望自己的长辈,同辈姊妹也都要见面,作者选择这个机会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场亮相,是行文的必需,也是事理的必然。)
(二)
王熙凤
1.明确:王熙凤说话张张扬扬,虚情假意,难怪林黛玉纳罕,觉得此人“放诞无理”。然而这“放诞无理”正说明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是《红楼梦》写人物出场极其精彩的一笔。
2.明确:王熙凤逢场作戏,做表面,明为称赞林黛玉,暗里投合贾母的心意。这是极富个性化的语言。
3.明确王熙凤接过王夫人的话,表白自己能干周到,机变欺人有术。
贾宝玉
1.明确:信口开河,痴狂之至。
2.明确:性子乖张,怪人怪语。
林黛玉:
1.明确:规规矩矩,照实回答祖母。有教养。
2.明确:这里降调,改口回答宝玉。可见林黛玉进贾府“步步留心,处处在意”的谨慎态度,这是她寄人篱下的心态的反映。前边已经听贾母说众姐妹“不过是认得两个字”,她不能超越她们。
(三)态度——神态;便宜——方便;偏僻——偏激,不端正。
二、分析次要的人物形象
(一)贾母:贾母在贾府占有什么样的地位?课文表现了她对黛玉、宝玉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贾母史太君是荣国府活着的老祖宗,处于最高地位。她的话在荣国府内便是“圣旨”,她的喜怒哀乐影响着周围上上下下的人。她见了黛玉虽是“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但所痛者主要是自己的独女贾敏过早地亡故。刚刚“大哭”以后,就先是“笑”着戏谑地介绍王熙凤,后又“笑”着责怪、阻止王熙凤说黛玉命苦,正透露了这个老祖宗因为痛失女儿怜及外孙女。她溺爱宝玉,当宝玉听说黛玉没玉,发作起痴狂病,摘下“通灵宝玉”狠命摔去,她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在贾母心中宝玉便是她的命根子,也是贾家的命根子,指望他能高中金榜,振兴祖业,光耀门庭。贾母对黛玉是怜多于爱;对宝玉是爱多于恼。由于她年事已高,早将家政交由儿媳王夫人掌管,但她的存在本身仍对荣国府内部事务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二)王夫人:王夫人在贾府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能谈谈她的思想吗?
明确:王夫人虽然不露锋芒,却是荣国府在位的当家主妇。从她的居处,从她查问王熙凤“月钱放过了不曾”?从她交代黛玉“这是你凤姐姐的屋子,回来你好往这里找他来,少什么东西,你只管和他说就是了”,都可以看出她在贾府的地位和在家务上具有决定权。她是贾政的正室,宝玉的生母,但她对宝玉的行止很不以为然,说儿子是“孽根祸胎”,“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她选择了王熙凤这个年轻机巧泼辣的娘家侄女、婆家侄儿媳妇来帮她操持家务,以便支撑门户,维系这个潜伏着危机的封建大家族。她在贾府的女眷中可算正统的代表人物。
三、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交叉进行,配合自然,相得益彰。
贾府:小说所描写的典型环境,封建社会的缩影。
1.提问:贾府地处街市繁华人烟阜盛之处,黛玉来到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
明确:(外观)黛玉看到宁、荣二府相隔不远,都是三间兽头大门,两边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门上悬有“敕造”的匾额,门前有“华冠丽服”的侍役。这不仅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宠伟气派,也显示出贵族之家的威严和显赫。
2.提问:黛玉进入贾府到贾母处,她看到了什么?
明确:(布局)从荣府西角门进去,走“一射之地”,转至垂花门,过穿堂,绕插屏,再经三间过厅,后面方是贾母居住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这样穿堂过厅一路行来,仆役、婆子、丫环轮番更换,的确给人以侯门深似海的感觉。然而贾母居处还不是正内室。
3.提问:黛玉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什么?
明确:(陈设)往东。“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堂屋中迎面“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屋内摆设有名贵的家具,珍贵的字画、古玩。“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讥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由堂屋进入东耳房,这里是起居室,另有一番布置,再到东廊三间小正房王夫人的住室,又别有摆设。真所谓“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见《红楼梦》第四回)这宏伟豪华的府第,那皇帝御书大匾,郡王手题对联,以及等级分明的礼仪,的确与别家不同。
结语:透过林黛玉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贾府那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那皇帝御书的金匾、乌木錾银的对联,那等级分明的礼仪,豪门贵族的气派,果然与别家不同。从中我们不是也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阶级对立、阶级压迫的社会现实吗?可以说贾府这个典型环境就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两点:
(1)通过环境描写表现贾府的显赫高贵的社会地位和豪门贵族的气派。例如开头写贾府的“兽头大门”,门前的“两个大石狮子”,正门匾上的“敕造荣国府”五个大字,无一不在显示着贾府的与众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豪华气派。
(2)通过环境描写揭示贾府荣华富贵的。如“敕造荣国府”的门匾,皇帝御笔书赐的“荣福堂”的匾额,室内陈设的物品显示着君王的宠幸和主人对君王的忠诚等。)
四、课后作业
1.从下列命题中任选一个,写一段文字。要求:写一个人;安排适当的场合让人物登场亮相,通过外貌描写初步显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①我的老师;②我的同学;③我的亲属;④我的邻居。
《林黛玉进贾府》的职场启示 篇7
“步步留心, 时时在意”———林黛玉的启示
林黛玉是在“上无亲母教养, 下无兄弟姊妹扶持”的情况下投奔外祖母家的。作者在《林黛玉进贾府》一开始便作了这样的交代:“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 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 吃穿用度, 已是不凡了, 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 时时在意, 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 多行一步路, 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按照一般的理解, 林黛玉时时处处持这种谨慎的态度是其寄人篱下思想的反映, 是其性格中重要的一面。但如果换一种思路, 从秘书学的角度来推敲黛玉初进贾府的待人行事的话, 林黛玉也不失是一个懂事明理、礼数周全的有心人。从这一点来看, 林黛玉可以给初入职场的新人如下的启示。
(一) 入职前熟悉对方情况。除了文章开始交代的“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的情况外, 《林黛玉进贾府》中还出现过“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等字眼, 在王熙凤和贾宝玉出场前皆是如此。黛玉都把这些情况记在心中。在和王熙凤见面前, 她已经知道“大舅贾赦之子贾琏, 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 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 学名王熙凤。”在听王夫人介绍贾宝玉时, 她已知“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 乃衔玉而诞, 顽劣异常, 极恶读书, 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 无人敢管。”掌握了这些情况自然给她“进贾府”带来了便利, 消除了陌生感。
初涉职场的新人应该向林黛玉学习, 在入职前就认真了解并熟悉有意加入团队的相关情况和资料。俗话说: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尤其是还处在应聘阶段或即将参加面试之前, 更要下功夫了解用人单位的一些重要信息, 例如, 单位全称、公司地址、法人代表、公司性质、所属行业、经营范围、业务内容、企业文化以及应聘职位的性质、工作内容、岗位要求等等。熟悉这些信息, 可以帮助职场新人从容应付有关问题, 进而赢得对方的好感。
(二) 做一个有心好学的人。在一般人的眼中, 林黛玉孤高自许、体弱多心。但如果仔细推敲《林黛玉进贾府》, 我们也能看出林黛玉也是一个有心好学的人。
在贾赦那里, 邢夫人留她吃晚饭, 她婉言谢绝:“舅母爱惜赐饭, 原不应辞, 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 恐领了赐去不恭, 异日再领, 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这既表明了她对邢夫人的尊敬和感激, 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 正说明她是一个“步步留心, 时时在意”的有心人。在王夫人和贾母处, 林黛玉的表现同样如此。在王夫人房中, 她不接受王夫人让她东坐, 因断定那是二舅舅之位, 是绝对不能坐的, 随即在挨着炕的椅子上坐了。在贾母房中吃饭时, 为座位之事, 黛玉又是推让一番, 直到贾母作出解释, 她才肯入座。同时, 林黛玉还是一个好学的人。在贾母处饭毕, 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黛玉以为是喝的茶, 因在家中受“惜福养身”的教育。“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 不得不随的, 少不得一一改过来, 因而接了茶。”但她没有马上喝, 而是要看看其他人如何做, 以免发生误会惹人笑话。于是, “见人又捧过漱盂来, 黛玉也照样漱了口。”这样, 一个好学的黛玉便浮现在我们眼前。若不是有心好学, 恐怕林妹妹真会闹出一些笑话来。
秘书的主要职能是辅助管理和综合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 每一个初入职场的人都应该从秘书工作的一点一滴做起, 因为谁也不可能刚参加工作就大展拳脚, 所以从一开始就要学习, 做一个有心好学的人。秘书的工作内容包罗万象, 小到办公桌的整理, 大到向上司提出决策建议, 只要上司工作需要, 秘书都要尽职尽责地完成。在工作中, 秘书切忌“文人相轻”、自以为是, 要像对待师长一样怀着诚恳之心去品其事、揣其意、悟其真, 要以解剖麻雀的态度加以学习和研究。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诚恳谦虚的态度不断向“前人”请教, 对他们的指点要听之、信之、用之, 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 该打!”———王熙凤的启示
著名红学家王昆仑先生说过:“恨凤姐, 骂凤姐, 不见凤姐, 想凤姐。”的确,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的特殊人物, 她在贾府中占据特殊的地位。《林黛玉进贾府》用极为精彩的笔墨写出了王熙凤的出场。她出场时的灵活机变、自如应对俨然就是一个驰骋职场的“老手”。走进她的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 同样给我们带来不少的职场启示。
(一) 尊重维护上司而不奉承吹捧。王熙凤的出场是《红楼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作者用“未见其人, 先闻其声”的笔法写道:“我来迟了, 不曾迎接远客!”此语一出随即打破了家中“敛声屏气, 恭肃严整”的氛围。文中说“贾母笑了”, 并且还戏称凤姐是“泼皮破落户儿”“凤辣子”。接着写凤姐看到黛玉, 她笑着这样说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 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 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 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看看这位凤姐, 一出场就把她察言观色、机变奉迎的本领表露无余。而从秘书角度分析, 正是王熙凤深谙“尊重维护上司”之道的体现。
我们知道, 贾母是贾府的核心人物, 是贾府内政的当家人, 是贾家至高无上的“老祖宗”。这位老人饱食终日, 无所事事, 尽管有儿孙相伴, 但生活也未免枯燥单调。王熙凤窥测到了这一点, 便自觉地承担起“逗”贾母开心的任务。于是, 凤姐成了贾母的开心果, 只要有她在场, 总能逗得贾母开怀大笑。眼下, 贾母死了女儿贾敏, 看到外孙女自然伤心。凤姐能灵活应对, 活跃了气氛, 让老祖宗很快地从丧女的感伤中解脱出来。同时, 我们也不难发现, 正是王熙凤对上阿谀奉迎, 才博得了贾母的欢心, 从而独揽了贾府大权。这节中, 王熙凤回复王夫人也是她机变奉迎的体现。品读王熙凤的出场, 职场秘书应该得到这样的启示:既要尊重维护上司, 又不能奉承吹捧。虽然王熙凤靠这招成为贾府的实际掌权者, 但奉承吹捧终究不是一名正直秘书所为。
秘书工作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为上司工作服务, 秘书的一切职能活动都必须围绕上司展开, 按照上司工作的需要提供全面、周密、及时、有效的服务。在工作中要尊重和维护上司, 树立上司威信, 隐蔽自己甘当幕后。但应注意服务到位, 不能为了给上司好感就一味地阿谀逢迎, 丧失自己做人的尊严。
(二) 以德才服人而不自作聪明。《林黛玉进贾府》在写王熙凤出场的同时, 还向我们展现了王熙凤的精明强干。作者在写完她的出场、肖像、会见黛玉之后, 写到她回复王夫人。“放月钱”“找缎子”之类的事, 她处理的极为妥贴, 回王夫人话时成竹在胸。而且安排事务时有自己的见解———“这倒是我先料着了, 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 我已预备下了, 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虽然着墨不多, 但王熙凤理家的才干已经初见端倪。这一点在后文, 尤其是在“协理宁国府”中得到了印证。但在评价王熙凤时, 作者用了“机关算尽太聪明, 反送了卿卿性命”的判词。究其根源是其德性败坏, 自作聪明, 自以为是。后文中“毒设相思局”和“弄权铁槛寺”等情节便足见其狠毒。凤辣子这种自以为得计, 自以为非常聪明, 虽然一时可能得逞, 毕竟是短智和小智, 其结果往往是害人必定害己, 甚至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反误了自己的性命。于是, 我们可以从王熙凤的身上得到正反两方面的启示:要以德才服人, 不能自作聪明, 自以为是。
德与才是秘书工作者必须兼备的两个重要条件, 二者缺一不可。秘书人员要把德放在第一位, 以德感人、以德服人。做事是暂时的, 做人是一辈子的事情。要以荣辱不惊的平常心态立身处事, 不能处处争风头、事事都计较。因为用心计较般般错, 退步思量事事宽。要做老实人、干老实事, 不能投机取巧、哗众取宠。要具备开放的心态、宽容的心理和全新的眼光, 凡事想得积极一些、合理一些、乐观一些。要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学会理解人、帮助人和尊重人, 以出色的人品和良好的教养赢得大家的认可和尊重。《红楼梦》中贾府上下的奴仆惧怕“二奶奶”, 并不是其以德才服人, 而是恐惧其淫威。在现代社会, 秘书要较好地完成本职工作, 就应该遵循遵纪守法、爱岗敬业, 办事公道、合作共赢, 甘于平凡、合理展示, 自尊自重、克勤克俭, 诚实信用、保守秘密等职业道德规范。同时, 积极构建科学、合理、开放、立体的知识结构。这样, 不断提高自己的才干, 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以便适应工作的需要。
《林黛玉进贾府》之“外客”形象 篇8
一、“凤姐”热情背后的言外之意
黛玉一进贾府,迎面而来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陌生的亲戚,陌生的外祖母,陌生的宝哥哥,陌生等待自己的“热心人”。第一次的震动便始于表现最热切的琏二嫂子。
王熙凤的入场是:“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笑声太强烈,连黛玉都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这样的开场决定的其人的身份与地位。
接着是老太君对她的打诨,说她是“凤辣子”。这里老太君的诨虽是空口传声,却分明向我们传出了老太君的喜欢。“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到:‘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熙凤的这一番听起来随口而出的话恰投贾母之意呀!还有“‘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直到贾母劝她才“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这样的话谁不爱听呢?
在王熙凤的一番安排、打理、闲话、关心中夹杂了这样一句:“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一句真心话,也许中间有表演的成分。听言外之意:我们又分明听出了这里不是黛玉的“家”。
二、贾赦闭而不见的“肺腑之言”
大舅老爷表现的更让人“感动”:闭而不见只有传话,“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到伤心,暂且不忍相见。劝姑娘不要伤心想家,跟着老太太和舅母,即同家里一样。姊妹们虽拙,大家一处伴着,亦可以解些烦闷。或有委屈之处只管说得,不要外道才是。”赦老大舅真是伤心悲痛不忍相见吗?大舅老爷果真能有这样一番“肺腑之言”吗?林黛玉进入正室第一眼所见的分明是早就等待的“许多盛装丽服之姬妾丫鬟”,这分明是作者对读者的暗示!
“或有委屈之处只管说得,不要外道才是。”一个“外道”表面上是一家,而言外之意还是“不是你自己的家”,不要随便发表你的看法,还是把黛玉当外人,或客人看。这种“客”的观点在大舅老爷这里又一次强化。
三、席间“让座”与“礼节”的暗示
拜别了大舅老爷连忙坐车赶赴二舅老爷的住处,偏偏二舅老爷又不在家,出去“斋戒了”。谈话间老太太那里派人传饭了,“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老太太做的裁定:“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以客人的身份坐在了第一张椅子上。
吃饭席间的规矩,大家闺秀的黛玉还能从容处理,而饭后的漱口和吃茶,只能改变习惯,“照样”而为,典型的“客随主便”。随后面对外祖母的关心:念何书?黛玉机巧的回答和礼节的反问,让人在感受亲情之余,感受更多的是黛玉的小心和拘谨。
“让座”和“席位”,“礼节”与“问答”,“客”的身份在这儿第三次被强化。
四、贾母在“宝黛相会”时的“嗔怪”
“宝黛”在这回中终于“远别重逢”了,宝玉入场先拜见了贾母又见过了王夫人,又回来见黛玉。只是变了装束:改正装为便装。在宝玉这可能也是认为与“旧相识”“远别重逢”:“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印证了神瑛侍者和绛珠草的“木石前盟”,为“宝黛”的人间第一次见面蒙上了一层浪漫的轻纱。
正装为便装,在宝玉心中把黛玉当作“最熟悉的陌生人”;“木石前盟”的延续让读者感受到了世间的温暖和真情。而贾母的一席话却再次强化了黛玉“客”的身份:“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这话从贾母的口中说出在小性的林黛玉心里定会引起轩然大波,这只会让黛玉更加小心谨慎。
“外客”这种身份,一直在黛玉的心理潜伏,于是才有了后文中听到梨香院传来“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的无限凄凉;才有了自检大观园时黛玉那漠然视之。这种情感一直伴随她至焚稿断痴情、泪枯香陨之际。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 篇9
衡山县第四中学
戴美华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这节课我设置的学习重点是分析贾宝玉、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欣赏小说含蓄、精彩的语言。学习的难点是体会作品如何根据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体现人物性格特点,体现作品的思想内容。以下从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等几个方面,对本堂课进行反思。
一、运用信息技术,辅助为主,把握好“度”
这堂课我一共用了二十张幻灯片,有文,有图,有声,有像,多媒体的运用,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1、创设情境,激发了学习兴趣。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指出了学习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我在上《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以《枉凝眉》的歌曲导入,荡气回肠的歌曲感叹了宝黛有缘无分的爱情、黛玉泪尽而死的悲惨命运: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歌声让学生初步感知到《红楼梦》的缠绵悱恻的感情,引发了想要了解的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照片展示,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
课文通过黛玉的眼睛,作者对宝玉的肖像作了两次描述: 第一次(远看):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第二次(近看):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远看时,“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作者连用了六个比喻,从脸型、面色、鬓、眉、眼神等方面对贾宝玉进行了全面的刻画,让学生来想象宝玉的样子,学生只是觉得宝玉有些类似女子,却无法想象他 虽是男儿之身,却如女子般俊美;近看时,却又“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宝玉又是如此多情,这个“多情”就更难得想象了,所以,我在此时放映了87版《红楼梦》贾宝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的剧照,学生看后,让他们的想象有了一个落脚点。
而林妹妹的容貌,曹雪芹写得更虚了:“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似蹙又非蹙,似喜又非喜,到底是怎样一个“度”?“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都没有直接 用到写“貌美”的形容词,也没有写她到底怎么美,而是通过虚写的方法,留给读者去想象。给了学生一定的想象时间后,我放映了陈晓旭在《红楼梦》中的剧照,这是一张我经过精心挑选的照片,眉宇间有淡淡的哀愁,而且我个人认为,陈晓旭能够传神的演绎出林妹妹的神韵,是符合我心目中的林黛玉的形象的。
3、放映视频,再掀高潮。
导入时播放了《枉凝眉》歌曲,结束时播放《枉凝眉》的视频,在精美的画面中,学生再次感知到了宝、黛二人的形象,感受到两人的凄美爱情,看到了宝玉在黛玉离世的憔悴,最后留下的是宝玉雪地里寂然离去的背影,不少同学看后,长叹一声,唏嘘不已。再以【终身误】结尾: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不过,使用多媒体时,要注意:
1、多媒体始终是辅助工具,不能喧宾夺主。
有些教师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一堂课就放一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电视,或者至少也放映了“宝黛相会”的片段,以此来代替课文的讲解,电视剧是永远也不能代替原著的,这样让学生根本没有办法去体会文章含蓄的语言,去发现美了。我在上课的时候特意避免了这一点。而且在导入环节和结尾环节,我都播放了《枉凝眉》,不过,导入时我放的仅仅是歌曲,而没有放视频,如果放视频,学生当时确实会更 有兴趣,情绪也会高涨起来,只是,等我分析课文时,有学生还会“回不过神”,真正上课时,就提不起情绪来了。在结尾处来播放视频,学生有了对宝玉、黛玉的深入认识,在观看视频时会有更深入的体会,也能再次掀起发潮。
2、以学生为本,多媒体不能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分析宝玉、黛玉的肖像时,分别放了87版《红楼梦》中的剧照。曹雪芹对人物的描写,通过虚写的方法,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读者也有一千个贾宝玉、林黛玉。每个人脑海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林妹妹。不管说扮演者多么的神似,剧照一出现,学生的想象便到此止住。
所以,文学作品,有时候,不需要问“到底是什么样子”,不需要这么“实”,而多媒体的使用,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是利也是弊。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辅助为主,把握好“度”。
二、教学模式的反思:以教师为主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许多学生对《红楼梦》已有一定的了解,有不少同学看过电影或电视剧,但作为语言文学读本,《红楼梦》博大精深,大多数同学感受肤浅;课文又是节选章节,要深入文本,有一定的困难;不少学生读小说偏好情节,忽视语言魅力;鉴赏文学作品还缺乏必要的经验。所以,在讲授本课时,我选择了学生最感兴趣的东西--爱情,作为切入点,在较长的课文中,把主要人物提取出来,突出对宝玉、黛玉形象的把握,让学生领悟小说语言的言外之意,欣赏含蓄之美,初步感 知作家的风格和艺术的魅力。在课堂上讨论分析贾宝玉的形象,以之为示范,学生自主欣赏黛玉形象,老师稍作点拨。
1、分析宝玉形象,教师示范,学生参与。
教师在分析贾宝玉的形象时,分别从侧面、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分析时,与学生共同讨论、分析,把握宝玉的形象特点。
2、分析黛玉形象,学生自主分析,教师点拨。
教师已经做了示范,学生知道从肖像、语言、动作等角度来分析,采取分组分任务的形式,来完成对黛玉形象的分析。学生能够在原文中找到地方,不过,还不知道如何透过语言去品读作品的内涵。比如,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答:“只念了《四书》。” 而当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她却问答:“不曾读。” 一个问题两种回答。为什么?对于文中出现的这种“矛盾”,许多学生是视而不见的。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大多只追求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大概印象,尤其不注意一些看似平常但却意味隽永的细微之处,这也是学生不能很好地深入体味文学作品奥妙的障碍之所在。这个时候,教师就要进行适当的点拨。我在引导学生阅读文中的有关文字后,让学生自己找答案,学生很快便理解到是因为黛玉发现贾母不喜欢女孩子读书,觉得自己失了口,所以宝玉问时改了口。这个细节表现了她谨慎小心的性格。
总之,教学教学,不能只教不学,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角,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运用这一方法进行学习,进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学习方法反思:走进读书方法,让学生跟语言文字亲密接触。语文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间接性,通过“点评式读书法”的介绍和运用,再加上对欣赏方法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字,走进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感受文学大师运用文字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比如: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通常情况下,学生从以上的描写中大多能感受到林黛玉的“美”来。但这种感觉多数是短暂的、稍纵即逝的,朦胧肤浅的。而对她的“弱”、“多情”则更是忽略。这堂课,在教师示范部分,我就提示学生特别注意“愁”“病”等词来体会她的“体弱多病”,注意“含情目”一词来体会她的“多情”,并在原文加上一些点评符号如着重号等以提醒学生注意。接着对这一段文字点评到:“气质超凡脱俗,美貌多情、体弱多病。”这样,不仅使学生通过对一些关键词的理解一步步走进文字,更深入地理解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我还提示学生要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认真揣摩语言,细细咀嚼品味”。这样一来,其实就是让学生将那些朦胧肤浅的感觉用文字进行加工、提升从而表达出来的过程。
在这一系列的鉴赏过程中,学生对作品人物、对大师运用语言技巧的认识不断深入,学生渐渐发现原来名著之所以经典,之所以流传,是因为有太多可以不断发掘,不断品味的地方,许多看似不经意的描写都有令人回味无穷的韵味。如果我们经常开展这样的鉴赏活动,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就会不断提高。
四、小结
这堂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分析人物,学生听的时候饶有趣味,上完后感慨颇多。有一位学生在周记中写道:
她(林黛玉)因出身名门世家,所以高贵; 她因父母早逝,所以寄人篱下; 她因坠入情网,所以痛苦; 她因命运坎坷,所以红颜薄命; 她因排斥世俗,所以被世俗排斥。
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对贾宝玉、林黛玉这两个人物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能从悲剧中看人物,也能从人物命运中看形形色色的社会。
《林黛玉进贾府》上完后,我个人通过反思觉得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运用多媒体技术,要舍得舍弃,不要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2、教学模式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有所得。
【林黛玉进贾府 读后感】推荐阅读: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10-23
贾府林黛玉阅读理解答案06-03
林黛玉诗词05-11
林黛玉诗赏析08-12
写林黛玉的作文07-15
从诗词看林黛玉09-23
赞美林黛玉的句子10-26
看诗词论林黛玉性格07-03
《红楼梦》简爱林黛玉08-25
我的林黛玉好友作文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