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维格之歌创作特点

2024-06-23

索尔维格之歌创作特点(共7篇)

索尔维格之歌创作特点 篇1

《科学之歌·梦想的翅膀》创作说明

《科学之歌〃梦想的翅膀》是为“中国科协年会”创作的主题歌。“中国科协年会”是由中国科协主办的国际化科学盛会,自1998年起,每年举办一次。2013年5月,“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在贵州省省会贵阳市举办,届时有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5000多名科学家、科技专家、科技与高技术产业的杰出人才出席这一科学盛会。“中国科协年会”通过一系列学术论坛促进科技交流,通过一系列科普报告促进全民科协素质提高,通过一系列科技合作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这些科技活动直接覆盖和影响了上千万的人群。中国科技年会是全世界聚集科学家人数最多、参会科技人员层面最高、科技合作领域范围最广、科普覆盖面最为广泛的国际化科技盛会。

按照中国科协要大力倡导科学精神、促进科技普及以及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指示精神,第十五届中国年会组委会、第十五届中国年会执委会组织创作了《科学之歌〃梦想的翅膀》。这首歌表现了科学是推动人类进步、文明发展的动力,大力颂扬科学精神,让人们形象地领悟科学内涵。歌曲的音乐既优雅深情,又大气磅礴,让人感悟、让人感动。歌词简单、生动,使人们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领悟科学、向往科学、尊重科学。同时,在实施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中,这首歌能够以形象化、艺术化地发挥科学普及作用。

歌词采用中、英文双语,使歌曲能够在世界范围传播。歌曲还采用了多种语言形象化地表述科学的内涵,简明易懂、形象生动。其中“科学”一词分别采用希腊语(oida[oyda])、拉丁语(scio[skee-aw])、英语(Science)和汉语(拼音Kexue)进行表达,体现了科学的国际化。另外,汉语“科学”一词在歌曲中多次出现,在通过音乐颂扬科学的同时,形象地宣扬中国的悠久文化和科技文明,以及中国对科学的推动和贡献。

关于“科学”多国文字的词源:希腊语“oida[oyda]”和拉丁语“scio[skee-aw]”都表示“我知道(I know)”;英文单词“Science”来源于拉丁语“scio”。汉语“科学[Kexue]”一词在中国宋代之前已经使用,其中“科”有分类、条理、项目之意,“学”则为知识、学问,意为不同类型的知识和学问。

这首歌的创作、表演团队十分强大。词、曲作者石岂,由韦唯演唱;监制:沈爱民、张健生、任湘生、田慧林。制作:栾树、张毅;弦乐演奏:国际爱乐乐团;童声合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年合唱团。

第十五届中国年会组委会 第十五届中国年会执委会

2013年5月22日

索尔维格之歌创作特点 篇2

戏剧大师易卜生是欧洲近代戏剧新纪元的开创者, 作曲家格里格是19世纪民族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培尔·金特》这部作品是易卜生和格里格两位大师合作给世人留下的经典之作。

1874-1875年, 格里格用了近两年的时间完成了为《培尔·金特》这部诗剧的配乐, 格里格选出配乐中的八段组成《培尔·金特》组曲, 分成第一组曲和第二组曲。第一组曲中包括四个乐章:《朝景》《奥塞之死》《阿尼特拉舞曲》和《在山魔的宫中》;第二组曲也包含四个乐章:《诱拐新娘》《阿拉伯舞曲》《培尔金特的归来》和《索尔维格之歌》。其中《索尔维格之歌》是全部配乐中最打动人心的杰作, 《索尔维格之歌》后来成为格里格的音乐作品中流传最广泛的作品。

一、《索尔维格之歌》的艺术特点分析

1. 乐曲结构与音乐特点

《索尔维格之歌》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 它的曲式结构为对比式的单二部并列曲式。表达着索尔维格终日盼望培尔金特返回家中, 在茅屋前一边纺纱, 一边唱这首民歌的情形。乐曲开始为9小节管弦乐奏出的平稳、抒情的引子, 曲调婉转优雅, 感情真挚、深厚。运用a小调的朴素的音调表达出本曲的纯洁、朴素的风格特点, 同时也令人感受到时光流逝的岁月痕迹。第一乐段为四个乐句构成, 旋律婉转抒情而绵长, 曲调真挚亲切而又有些忧伤, 表现了索尔维格在时光的流逝中的等待和期盼的感情。如歌词中唱到“冬天早已过去, 春天不再回来, 夏天也将消逝, 一年年的等待。但我始终深信, 你一定能回来, 我曾经答应过你, 我也忠诚的等待你, 等待你回来。”节拍上运用4/4拍, 平稳的节奏, 朴素的音调为人们呈现出一个纯洁、善良、感情真挚的少女《索尔维格》的形象。旋律自然、流畅, 集中体现了挪威民歌的风格特点, 乐曲四句的结构为a4+a4+b3+b4, 调性采用a小调为主, 在第二句有向平行大调C大调的离调。

接下来用一个长音“啊”引出歌曲的第二段, 歌曲转到了主调a小调的同主音大调A大调上, 拍子换成具有舞蹈性的3/4拍, 节奏上多采用连续符点音符与切分节奏, 与第一段的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 表现了索尔维格在一次次的等待中幻想着美好的重逢时刻到来时的场景。整个第二段没有歌词, 只是用衬词“啊”来演唱, 具有花腔女高音的特点。其旋律优美动人, 听起来情绪变得活泼, 内心激动。共分为4+4+6的三个乐句构成。第二段结束之后, 这两个段落整个的重复了一遍, 最后有一个7小节的管弦乐的结尾的尾声与前奏当中的材料和情绪形成呼应。全曲的段落结构是:引子||:A B:||尾声

这首曲子中A段和B段形成了大幅度对比, 这些鲜明的对比包括:同主音大小调的调性对置、两段的主题材料、速度、力度、节奏节拍、音乐织体完全不同, 这些对比几乎包括了音乐结构要素的所有方面, 两个段落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描写了主人公索尔维格的性格。

2. 歌曲的艺术性表现和情感的升华

《索尔维格之歌》是《培尔·金特》这部戏剧在高潮时候出现的打动人心的歌曲。歌曲在“假如你现在还活在人间, 愿上帝保佑你, 你若已升天堂, 就在天堂相见”的歌词中结束。表现了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一生忠贞不渝的情感表达。戏剧中经历了一切冲突、矛盾、情感变化, 到这个时刻配上动人的音乐, 更加有力地推进了戏剧的发展。使这首歌曲的艺术表现和情感在此处得到升华。这首歌在此处表现出戏剧中、音乐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角色特点, 并且引起了所有听众的内心情感共鸣。这首歌曲将歌词的韵律、声调与旋律音调结合, 使这部作品融合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统一体。

二、情感体验

这首歌曲是一首抒情女高音演唱的歌曲, 同时也经常被多种乐器所演绎。歌曲以纯洁朴素的民歌风格, 刻划了索尔维格纯洁、善良的性格和忠贞不渝的爱情观。代表了挪威人们对于优秀人格的良好愿望。作品中调式、节奏、旋律的变化深刻地表现了索尔维格忠贞不渝的感情, 流畅、自然的旋律线主要围绕着两个主题加以展开、发展, 使歌曲具有极强的浪漫主义色彩。每当我们聆听这首歌曲时, 总是能深深地被索尔维格忠贞不渝爱情, 纯洁美丽的心灵所深深的打动, 其情、其景感人至深, 催人泪下, 深深拨动每位听众的心弦。每次听着《索尔维格之歌》, 心中久久不能平息, 那当中凄凉的故事, 悠扬的旋律, 始终萦绕在笔者的脑海里面。透过音乐, 倾听索尔维格的如泣如诉, 去感悟她丰富的内心世界, 很多人都会对她爱的坚守、爱的纯粹, 深深地打动着, 潸然泪下。

在剧中这首歌曲出现时是这样一幅场景:在小茅屋里, 索尔维格升起炉火, 火映红了她的脸颊, 此刻她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少女时代。此刻她所有的思念、所有的凄苦都化为母爱, 因为此时, 她忠爱一生的男人终于回来了, 老态龙钟的培尔突然出现在正唱着等待之歌的索尔维格面前, 爱情的甜蜜和思念的痛苦同时涌上索尔维格的心头。培尔·金特怀着愧疚、悔恨的心情, 把他的头深埋在索尔维格的双膝间。这时索尔维格的眼睛已流不出泪水了, 她安详的如同圣母玛利亚。她仿佛感受到躺在自己身边的是心目中年轻时那放荡不羁的培尔·金特, 于是, 她用那已是沙哑的歌喉又一次深情地唱起了《索尔维格之歌》。精疲力竭的培尔倒在她怀里, 他终于得到一生的安息。索尔维格紧紧抱住心爱的人, 幻想自己能在天堂与他相会。她继续唱道:在天上相见, 在天上相见……

伟大的作曲家格里格创作出如此经典的曲子, 用音乐的手法表现了这个善良、忠贞、纯洁的女性形象。格里格把民族与艺术的结合、旋律和歌词的结合、戏剧与音乐的结合等在歌曲中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不但体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而且表现了他自己的内心情感, 更加让听众能够融入到角色中, 被这段音乐、这个人物、这个故事深深的打动。整套组曲以这首《索尔维格之歌》结束, 使音乐归于理想境界, 给人以宁静、完美之感。

摘要:《索尔维格之歌》选自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为挪威文学家、戏剧家易卜生的同名诗剧的《培尔·金特》所作的配乐中的一首歌曲, 是这部作品中的一首经典的曲子。本文通过对这首歌曲的乐曲结构和音乐特点的分析, 具体研究了这首歌曲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并通过歌曲中女主人公的精神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和洗涤。

格里格《索尔维格之歌》的赏析 篇3

关键词:《索尔维格之歌》 格里格 音乐性

一、作品的创作背景

易卜生是挪威戏剧大师、伟大的文学家,欧洲近代戏剧新纪元的开创者。易卜生一生共创作了26部各种体裁的戏剧作品。《培尔·金特》是他的一部带有以“个人精神反叛”主题的戏剧作品,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索尔维格之歌》的曲作者爱德华·格里格,是19世纪后半叶挪威民族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当时欧洲乐坛具有进步思想和重要影响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具有挪威民族浪漫主义的思想内容和民间音乐的艺术特征。

1875年,易卜生邀请格里格为其诗剧《培尔·金特》写作了配乐,经过首演大获成功。大约是在1888年到1891年的这段时间里,格里格从《培尔·金特》的配乐内筛选出了八首乐曲,在诗剧的基础上改编成了《培尔·金特》管弦乐组曲。选入组曲的作品,不是依据原来剧情的发展为顺序,而是按照音乐发展为主重新进行编排,成为可进行独立演奏的组曲。

《索尔维格之歌》原为用于诗剧《培尔·金特》第四幕的配乐,剧中描写的是索尔维格在茅屋前一面纺纱, 一面唱起这首歌, 耐心地等待培尔·金特归来。格里格在改编为组曲时,将《索尔维格之歌》里的歌颂声部删去了,改为抒情旋律的民歌和花腔的曲调,用以结束整个组曲,使得整个组曲的音乐发展达到理想状态,使得歌曲独立的描绘出了一个安静而完美的画面。

二、作品的音乐分析

(一)结构分析

歌曲《索尔维格之歌》的整体结构为并列型二段曲式,以通谱歌的形式记谱。

1.第一乐段

第一乐段为四句式(aa1bb1)的双平行对比乐段。主题句在a和声小调,旋律呈音阶上下行走向,构成较长起伏性的线条,旋律出现的多处中下行递音式进行具有鲜明的特点,营造出了一种诉说、回忆的情景。见谱例1。

第二句为主题句的变化重复,只是将第一句中调式的导音还原,使第二句转到a自然小调。第三句运用主题句最后一乐节的材料采用逆行方式并予以展开,出现的临时变化音升d和升c,使得调性具有丰富的变化。该句终止于属音,表达出索尔维格对培尔·金特有一天一定会回来充满期待和信心。见谱例2。

第四句是第三句的重复变化,旋律上出现了两处装饰音,表达出更为细腻的人物内心情感,第一乐段音乐终止于主音。

2.第二乐段

第二乐段可分为两大句,第16-21小节为第一句,第22-30小节为第二句。第二乐段开始,以前调和后调的共同音——属音的长音引入。第二乐段音乐转到同名大调——A大调,节拍变为四三拍。旋律在高音区,前10小节旋律围绕着E1音徘徊发展,特别是第22-27小节多处出现递音式进行,并且以和弦分解为主,附点节奏的出现略具舞蹈风格,形象地刻画出主人公索尔维格回忆往事时内心的激动心情。见谱例3。

第二乐段旋律经过第27-28小节的属和弦分解进行之后,终止于主音,最后以弱的力度在主音八度跳进中结束。见谱例4。

(二)音乐的对比因素

《索尔维格之歌》两个乐段之间具有鲜明的对比关系。

从节拍上看,第一乐段为四四拍,第二乐段为四三拍,两乐段之间运用了节拍的变化进行对比;

从速度上看,第一乐段为慢板,第二乐段为中速稍快,速度的变化造成了情绪的变化,形成两乐段之间的情绪对比;

从结构规模上看,第一乐段为四句式,第二乐段为两句式,使得两乐段之间结构不平衡,具有一定的发展动力性对比;

从旋律发展来看,第一乐段旋律在中低音区,呈上下行大线条的起伏形态,音域为九度,第二乐段旋律在中高音区,音域扩大为十一度,最高音达到a2,;

从歌词的描写来看,第一乐段为描写叙述性的实词,多有重复,第二乐段则仅为一个虚词“啊”,从简练的歌词处理中,反映作曲家侧重于音乐性描绘手段的运用,使演唱者更容易抒发表达主人公激动的心情。

(三)音乐上的统一性

第一乐段的每一句以及第二乐段的第一句均从调性的属音开始,两乐段旋律中多处运用递音式发展手法,两乐段的调性为同主音大小调关系,同主音调间两个调的主音和属音相同,这些创作技术的运用增强了全曲的统一感。

另外,作为独立的作品,附加了前奏和尾声。前奏和尾声的材料完全相同,但在前奏中强调的是a小调的属音,而尾声也是转回a小调但结束于主音。由于这首作品为不带再现的二段式,这样的安排,形成了首尾的一问一答,遥相呼应,从而加强了整首歌曲的统一性。

三、作品的音乐形象分析

歌曲《索尔维格之歌》塑造了少女索尔维格痴情、美丽、忠贞的生动的音乐形象。在歌曲第一乐段的两段歌词中均表达出了索尔维格的痴情,音乐风格上与之相对应的具有忧郁、低沉、委婉的风格,调性在和声小调和自然小调中变换,同时又出现临时的变化音,表达出既优美而又压抑的情緒;第二乐段虽然只有一个衬词,但借助旋律和节奏变化,表达了索尔维格内心充满希望和幻想的光芒,调性转到同主音大调,使得音乐色彩变得明亮灿烂,表达出人物真挚温暖的情感。从这首作品中可以看出,格里格的音乐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是极为准确而细腻的,他用十分清澈透明的旋律线条来绘制,在清淡的色彩中又蕴含着一种浓烈的深情与眷恋,使得作品中人物的形象生动而活灵活现。

关于《索尔维格之歌》的形象表达,格里格在总谱上也曾这样标明过:如果演唱者没有办法把这一段音乐演唱好,那还不如用单簧管的吹奏来代替掉它,这样索尔维格就可以一直不断地纺线。据说在戏剧配乐中格里格将其写为歌曲而不是器乐独奏的缘由:第一是剧情所需,在剧中这一段索尔维格不能一直不断地纺线,这样用纯粹的器乐演奏是不行的;第二是运用歌曲的形式更能贴切表达主人公的形象,符合剧中人物性格表达上的安排。所以,作曲家在创作中,用朴实的手法,让主人公以演唱的形式,达到最打动人心的效果。

四、结语

在歌曲《索尔维格之歌》的创作中,格里格将民族性与艺术性联合、戏剧性与音乐性的结合等圆满的交融在一起,充分而美好的展现出索尔维格所具有的美好而积极向上的精神,更加完美的表达出格里格音乐品中展示的音乐性。

参考文献:

[1]李艺.凄美的神话——格里格《索尔维格之歌》[J].文教资料,2006,(21):165.

[2]张怏彩.浅论歌曲中词与曲的结合[J].黄河之声,2007,(17):54.

[3]钱仁康.格里格的《索尔维格之歌》[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85,(01):81.

维格列汀片说明书 篇4

【拼音全码】WeiGeLieTingPian(JiaWeiLe)

【主要成份】主要成分为维格列汀

【适应症/功能主治】维格列汀片(佳维乐)适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维格列汀片(佳维乐)可与二甲双胍合用,尤其是当单用二甲双胍使用大耐受剂量仍不能有效控制血糖; 维格列汀片(佳维乐)可与磺脲类药物合用,尤其是当单用磺脲类药物使用大耐受剂量仍不能有效控制血糖

【规格型号】50mg*14s

【用法用量】成人当维格列汀与二甲双胍或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合用时,维格列汀的每日推荐给药剂量为100。

【不良反应】维格列汀的安全性数据来自于多项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时间至少为12周),这些安全性数据来自3784名受试者,受试者在研究过程中每日服用50mg(每日给药一次)或100mg(50mg每日给药两次或100mg每日给药一次)维格列汀。在这些患者中,共有2264名患者接受的是维格列汀单药治疗,1520名患者接受的是维格列汀与其它药物合用治疗。有2682名患者接受维格列汀100mg每日给药治疗(其中,2027名患者50mg每日给药两次;655名患者100mg每日给药一次),1102名患者接受维格列汀50mg每日一次治疗。在这些临床试验中报告的主要不良反应均较轻微且为暂时性反应,无需停药。在研究过程中未发现患者的年龄、种族、药物暴露持续时间或每日给药剂量与药物不良反应之间的联系。接受维格列汀治疗后,仅有极少数患者出现了血管性水肿,该事件的发生概率与对照组类似。当维格列汀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抑制剂)同时使用时,该事件的报告频率增加。大部分患者出现血管性水肿的严重程度均为轻度,继续使用维格列汀仍可自行缓解。在使用维格列汀过程中,有极少数患者报告了肝功能障碍(包括肝炎)。在这些病例中,患者一般未出现临床症状且无后遗症,且停药后肝功能检测结果均能够恢复正常。从设有对照组的单药治疗临床研究和为期24周的合并用药临床研究数据可以看出,50mg维格列汀(每日给药一次)给药组、50mg维格列汀(每日给药两次)给药组和所有的对照组,ALT或AST检查结果≥3×ULN的发生率(即连续2次检测结果或末次治疗期访视的检测结果出现上述异常)分别为0.2%、0.3%和0.2%。即使出现转氨酶水平升高,一般无症状、非进展性、同时亦不出现胆汁淤积或黄疸。

【注意事项】一般原则,维格列汀片(佳维乐)不能作为胰岛素的替代品用于需要补充胰岛素的患者。维格列汀片(佳维乐)不适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亦不能用于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肾功能损伤由于维格列汀片(佳维乐)在中度或重度肾功能损伤患者或需要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患者中的应用经验有限,因此不推荐此类患者使用维格列汀片(佳维乐)。肝功能损伤<肝功能损伤患者,包括开始给药前ALT或正常值上限3倍的患者不能使用维格列汀片(佳维乐)。

肝酶监测在使用维格列汀片(佳维乐)的过程中,有极少数患者报告了肝功能障碍(包括肝炎)。在这些病例中,患者一般未出现临床症状且无后遗症,且停药后肝功能检测(LFT)结果均能够恢复正常。维格列汀片(佳维乐)给药前应对患者进行肝功能检测,以了解患者的基线情况。在第一年使用维格列汀片(佳维乐)时,需每三个月测定一次患者的肝功能,此后定期检测。应对出现转氨酶升高的患者的肝功能进行复查,以复核检测结果,并在其后提高肝功能检测的频率,直至异常结果恢复正常为止。当患者的AST或ALT超过ULN的3倍或持续升高时,好停止使用维格列汀片(佳维乐)。出现黄疸或其他提示肝功能障碍症状的患者应停止使用维格列汀片(佳维乐),并需立即联系其主治医师进行检查。停止使用维格列汀片(佳维乐)且LFT结果恢复正常后,患者仍不可重新开始使用维格列汀片(佳维乐)。

心力衰竭由于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纽约心脏协会[NYHA]功能分类I-II)患者中使用维格列汀的经验有限,因此这类患者应慎用维格列汀。目前尚未在NYHA功能分类III-IV患者中进行维格列汀的临床试验,因此不推荐此患者人群使用维格列汀片(佳维乐)。

皮肤疾病在猴中进行的维格列汀临床前毒理学研究中,曾有四肢皮肤损伤,包括水疱和溃疡的报导(请参见[药理毒理])。尽管在临床研究中未观察到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异常增加,但是在合并有糖尿病皮肤并发症的患者中使用维格列汀的经验仍较为有限。因此,建议使用维格列汀片(佳维乐)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应特别注意监测其皮肤病变(如,水疱或溃疡)的情况。

辅料维格列汀片(佳维乐)片剂中含有乳糖。有罕见遗传疾病的患者,包括半乳糖不耐症、Lapp乳糖酶缺乏症或葡萄糖-半乳糖吸收异常患者,不能服用维格列汀片(佳维乐)。对驾车和操控机器能力的影响目前尚无维格列汀片(佳维乐)对患者驾车和操控机器能力影响的研究。服药后,当患者出现眩晕时,应避免驾车或操控机器。

【有效期】24月

【批准文号】H0358

【生产企业】NovartisPharmaSteinAG(瑞士)

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三个阶段的特点 篇5

段的特点

肖旭

威廉·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以他杰出的创造性劳动,给后世留下丰富的精神食粮:三十七部戏剧、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和二首叙事长诗。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根据社会和其思想的发展变化,他二十来年的戏剧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1590年到1600年,正值伊丽莎白统治盛年,英国一派繁盛兴旺景象,莎士比亚的创作基调也是乐观明朗的。这是他创作的早期,即历史剧、喜剧时期。他写出《理查三世》、《亨利四世》上、下篇和《亨利五世》等九部历史剧,《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和《威尼斯商人》等十部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三部悲剧。这些作品,有这样一些特点:

首先,从对待现实的态度上看,着重于讴歌赞美人文主义的新思想、新道德。喜剧尤为突出。他的喜剧突破了古希腊罗马喜剧重在社会讽刺的传统,而偏重于对理想事物的歌颂。他大多通过男女主人公在婚姻上的纠葛,来颂扬人文主义爱情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如《第十二夜》等。

其次,从人物形象上看,塑造了一系列理想人物。如历史剧中战功显赫、治国有术的开明君主亨利五世形象,喜剧中一大群新女性形象,例如薇奥拉,鲍西娅等。后者尤为光彩照人。通过这些形象的塑造,作者表达了他主张国家统—的政治理想和个性自由的生活理想。

再次,从戏剧冲突上看:多用误会、巧合来编织情节,表现人物。例如《错误的喜剧》,便是把整个作品的构思建立在误会和巧合上。

第四,从创作基调和风格上看,明朗乐观居主导地位。轻松的喜剧和严肃中含有诙谐的历史剧自不待说,甚至悲剧,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也不乏欢快的情趣。

上述特点的形式,不外乎三方面的原因: 从社会根源上看,这时期正值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盛年,英国已建成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国势强大,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举国上下陶醉在升平安乐之中。这自然在莎士比亚的创作上打上鲜明的时代印记。

从思想根源上看,他的人文主义思想这时尚未经受社会的严重考验,他坚信人文主义理想是可以在现实中实现的,因而,对现实的看法过于乐观。

从艺术规律上看,他之倾向于用历史剧的形式来反映现实,是因为他像每一个处在民族形成时期的伟大艺术家一样,出于一种用艺术形象来探索祖国历史的爱国主义热忱,而他致力于喜剧的写作,则是因为这种戏剧样式能比较自由地表现他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思想主题,而且喜剧多以误会和巧合来编织情节的特点,也便于他这个经验不多的青年剧作家去把握。这样,特定的生活内容找到了适当的表现形式,他在历史剧和喜剧的创作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601年到1608年,英国社会矛盾表面化、尖锐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莎士比亚对现实悲观失望。这是莎土比亚创作的中期,即悲剧时期,也是他一生创作最辉煌的时期。在作品中常常表现出悲愤、阴郁的情调。他写出《哈姆雷特》等七部悲剧,《一报还一报》等四部喜剧,成就大者是悲剧。其中又以有“四大悲剧”之称的《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更为著名。这些作品,与作者早期创作相比,具有截然不同的特点:

首先,不再是歌颂而是深刻揭露现实的矛盾和丑恶,着力表现人文主义者的悲剧,如《哈姆雷特》就是通过同名主人公未能完成“重整乾坤”重任的社会悲剧,来揭露社会的黑暗,批判专制暴政的罪恶。

其次,占戏剧中心舞台的,不再是理想人物,而是一系列野心家、阴谋家。例如《奥赛罗》中的伊阿古,《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夫妇等,通过这些形象的塑造,作者一方面深刻地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另方面表达了人文主义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深切忧虑。

第三,不再依赖外部的误会和巧合来构筑戏剧冲突、描写人物,而是在尖锐的矛盾中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他们内心的矛盾斗争。比如《哈姆雷特》的描写中心,就是写主人公内心激烈的斗争过程,通过他内心的冲突来表现并强化外部冲突即人文主义理想与专制暴政的冲突,他既坚定又软弱、既果断又犹豫的典型性格,正足以显示“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第四,创作基调由明快转变为悲愤沉郁。悲戚伤感的悲剧自不待言,就连喜剧如《一报还一报》也蒙上一层冷峻凄苦的阴影。

总之,莎士比亚这一时期的创作,从思想内容到艺术表现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关于变化的原因,同样可从三方面来探索:

从社会根源上看,这时的英国已从表面繁荣进入**时代,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都暴露无遗,文学是时代的晴雨表,时代风云的变化,自然影响到作者创作倾向和艺术风格的变化。

从思想基础上看,莎士比亚之所以把创作的重心放在揭露和批判上,是由于他对现实的认识深化了,他看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看到了人文主义理想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一悲剧性的事实。

从艺术规律上看,他之所以完全或部分放弃历史剧和喜剧的写作,而潜心于悲剧的创作,是因为无论就表现矛盾冲突的深刻性而言,还是就展示人物内心活动的灵便而言,悲剧都明显地优于历史剧和喜剧,而且作者这时已积累了足够多的创作经验,能自如地驾驭这种难于把握的戏剧样式。悲剧创作代表了莎士比亚创作的最高成就。

1609年到1613年,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使莎士比亚只能把希望寄托于乌托邦式的幻想。这是莎士比亚的晚期创作,即传奇剧时期。他写出《暴风雨》等三部传奇剧,《亨利八世》一部历史剧(与人合作)。传奇剧的代表作是《暴风雨》。作者这一时期的创作特点,在这部剧作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第一,它虽然对黑暗的现实有所涉及,但中心不是揭发批判,而是鼓吹宽恕调和。

第二,主人公普洛斯彼罗被虚化成一个神话式人物。他被阴谋家窃去权柄,不图报复斗争,只求洁身自好,最后反宽恕了敌手,是一个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抽象的善的代表。

第三,推动剧情发展的不是现实生活中复杂激烈的矛盾斗争,而是一系列虚无缥缈的奇遇。冲突的最后解决,不是人物行动的逻辑结果,而是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在起作用。

第四,构成戏剧基调的,是虚幻超脱。一句话,作者这一时期的创作,明显表现出倒退。至于倒退的原因,仍可从三方面加以探寻:

从社会根源上看,这时社会矛盾更加激化,不堪压迫的农民纷纷揭竿而起。面对人民的反抗,詹姆斯一世一方面野蛮镇压,另一方面则加强对舆论的控制。戏剧界于是形成一股专写迎合宫廷趣味的、情节离奇的传奇剧的逆流。莎士比亚转向传奇剧创作,显然是受到这股逆流的影响。

从思想根源上看,由于人文主义者自身的矛盾,使得莎士比亚未能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力量,因而当人民群众起来反抗暴政时,他便很自然地退到企图以宽恕来调和社会矛盾的境地。此外,作者本人此时的经济地位,也使得他这样做,因为作为一个大剧团的股东和在乡下拥有田产的富裕绅士,他个人特别需要有安定的环境而不思**。

从艺术规律上看,传奇剧往往依靠外部力量来解决矛盾冲突的特点,正好被作者用来调和矛盾服务。因而他抛开悲剧转向传奇剧的创作。从思想内容上看,传奇剧自然不是作者的上乘之作,然而,他们的艺术成就却很高。国外批评界把《暴风雨》看成是作者“诗的遗嘱”而予以高度评价,并非毫无根据。从这个意义上说,莎士比亚在传奇创作上同样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特征,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描写人物命运,对于人物性格和生活现象,往往是从多方面加以描写,有发展变化,广泛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索尔维格之歌创作特点 篇6

《雨巷》诗人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性的抒情形象。

这显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更把丁香结和雨中惆怅联系在一起了。他的《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想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唐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以为不能这么看。

索尔仁尼琴名言 篇7

1、苦难有多深,人类的荣耀就有多高远。——索尔仁尼琴

2、总盯着过去,你会瞎掉一只眼;然而忘掉历史,你会双目失明。——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3、普遍的无辜也就产生普遍的无所作为。也许还不至于被抓起来?大多数人则麻木不仁地抱着一线希望。既然你是无罪的,——那为什么要把你逮起来呢?这是错误!人家已经抓住你的衣领在拖,而你却还暗自念念有词:“这是错误,一弄清楚——就会放出来!”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古拉格群岛》

4、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它意味着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5、永远不要鼓励人们去寻求快乐,因为快乐本身不过是市场的一个偶像罢了。而应该鼓励人们互爱。一头野兽在咆哮眼前的猎物时会感到快乐,而我们人只有在互爱时感受爱,这是人类可以取得的最高成就。——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6、生命最长久的人并不是活得时间最多的人。——索尔仁尼琴

7、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条生活的道路。——亚·索尔仁尼琴

8、从你那干涩的嘴唇里没有发出一点声息,因而过往的人们便把你和你的刽子手们误认为是一起遛弯的好朋友。我自己也有过许多次喊叫的机会。——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古拉格群岛》

9、一九二九——一九三零年,一条冲决一切的巨流滚滚而来,这就是数以百万计的被扫地出门的富农。他的流量过于巨大,尽管我们的侦查监狱十分发达,恐怕也是容纳不下的(况且已被“黄金”水流填满了)…….它在俄国的全部历史上无与伦比。这是国民大迁徙,这是民族的浩劫。——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古拉格群岛》

10、人类的二十世纪比之前的任何一个世纪都更血腥残忍,而且二十世纪的前五十年根本没有丝毫减少任何恐怖。——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Aleksandr Solzhenitsyn》

11、“抵抗!为什么不见你们抵抗!”——现在哪些始终太平无事的人到责骂起我们来了。???是呀,抵抗本应从这里、从一逮捕起就开始。???但没有开始。——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古拉格群岛》

12、富农这个像抽人的鞭子似的术语的含义不可遏止地膨胀着,到一九三零年的时候,已经一般地把所有坚实的农民——经济上坚实的,劳动上坚实的,甚而不过是信念上坚实的农民,都冠以这样的称号。富农的外号被利用来打碎农民的坚实性。——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古拉格群岛》

13、对一个国家来说,拥有一个讲真话的作家就等于有了另外一个政府。——索尔仁尼琴

14、不管你祈祷多少次,坐牢的期限总不会缩短。你还是得从头坐到底。——索尔仁尼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15、如果在大规模捕人入狱时期,比如列宁格勒,当把全城四分之一的居民投入监狱的时候,人们不是坐在自己的洞穴里,听到每一次大门砰砰响声和楼梯上的脚步声就吓得发呆——而是明白了他们再也不会失去什么,于是精神抖擞地几人一组手中拿着斧头、锤子、火钩子,拿着顺手拿到的一切东西在自己的门道里设下埋伏,那又会怎样呢?…….这样一来,不管斯大林多么渴求,这个可诅咒的机器一定会停下来!……对于后面发生的一切,我们简直是咎 由自取。——亚历山大·索 尔仁尼琴 《古拉格群岛》

16、黄金告密的暗影落在谁的身上,他就不能用任何理由——无论是无产阶级的本质也好,革命的功劳也好,来进行辩护。他们全都被抓起来,塞进国家政治保卫局的牢房……侦查员们不做笔录,因为谁也不需要这种文书。以后是否判得上刑,这也很少有人关心,重要的只是:交出金子来,坏蛋!国家需要黄金,你要它干吗?侦查员嗓子已经喊哑了,进行威胁和拷打的力气也不够了,但有一个通用的手法:光给囚犯吃咸东西,不给水喝。谁交出金子—— 就给谁水喝!一块金币换一杯 净水!人为金属而死亡……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古拉格群岛》

17、逮捕!说它是你整个生活的急剧转变?说它是晴天霹雳对你的当头一击?说它是那种并非每人都能习惯并往往会使你失去理智的不可忍受的精神震荡? ???宇宙中有多少生物,就有多少中心。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中心,因此当一个沙哑的声音向你说“你被捕了”,这个时候,天地就崩塌了。——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古拉格群岛》

18、然而,每个人都有一打自圆其说的理由,解释他没有牺牲自己是对的。他们还希望有一个平安的结局,怕一叫喊就坏了事。……其他一些人还没有成熟到懂得构成向群众呐喊的内容的哪些概念。须知只有革命家,他的口号才在唇上,到时候便会脱口而出,而一个驯顺的、毫不相干的庸人,这种口号从何而来呢?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古拉格群岛》

19、在“黄金”水流中关起来的是些什么人呢?所有在十五年前经营过“实业”、做过买卖、靠手艺挣过钱因而照国家政治保卫局的想法可能会保存下黄金的人。但恰好他们往往是没有黄金的:他们有过动产、不动产,所有这些,在革命中都失掉了,被没收了,什么也没有留下来。——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古拉格群岛》

20、这条水流和以前各股还有一个不同的地方,这次不用讲客套,用不着先抓一家之主,然后再瞧瞧怎样处置他的家属。相反,这次一下手就是连窝端,必须全家一起抓,甚至特别留意不让十四岁、十岁、六岁的子女逃掉一个:全家必须一个不剩地出发到一个地方去,一起被消灭。——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古拉格群岛》

21、国家需要财产,需要黄金,从一九二九年起开始发作著名的黄金热,只是发热的不是哪些找寻黄金的人,而是哪些被搜刮黄金的人。“黄金”水流的特点是,国家政治保卫局对于这些家兔们,说实话,并不指控有什么罪行,并且不一定把他们送到古拉格之邦(监狱)去,而只要按强者的权利取走他们的黄金。——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古拉格群岛》

22、现在,皇亲国戚们的双手都沾满了庄稼人的鲜血,这叫尼古拉在俄罗斯人民面前感到羞惭。到处都在指责朝廷,使他感到窒息般的难受,他又不具备当机立断的性格,没有对当事人进行严厉的审判。皇太后也要求不要进行侦讯。而且在流言满天飞的情况下,任何正常的司法行为都可能被说成是个人报复。不过,他还是决定有所作为:把尤苏波夫流放到他的领地,把德米特里流放到波斯,而普里什克维奇已步其后尘,坐着救护车上了前线。不过,就是 这样温和的 处置,也遭到了朝 廷内部许多人的反对,所有大公、大家族都联名写信抗议,桑得罗还跑来向皇上大喊大叫,要求把这一谋杀公案束之高阁。——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红轮》

23、时间的红轮继续从1916年开始滚动,1917-1918年的俄罗斯是精彩纷呈的,沙皇,临时政府,布尔什维克,孟什维克,贵族,布尔乔亚,暴民,政客……这个脱胎于突厥/高加索/蒙古的古老帝国走上了一条极其危险的道路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红轮》

24、看来形势在好转。不过,亲爱的,你要坚定不移啊,展示出你的威严的手腕来!这正是俄国人所需要的。同时,你任何时候也不要忽略展示爱和善良的机会——现在,你还要让他们感觉到你的拳头的力量。他们自己也希望你这样做。不久前有多少人对我说过:“我们需要鞭子!”这很荒诞,但这就是斯拉夫性格:极端坚定甚至残酷,同时又是热烈的爱。他们必须学会害怕你——只有爱,那是不够的。要会使用缰绳:一会儿放松它,一会儿拉紧它…… ——亚历 山大·索尔仁尼琴 《红轮》

25、一点儿不错:谋杀就是谋杀,长时间的攻讦和恶语相向转变成了谋害和枪的子弹,而并非采取缓和的形式。干吗不做审判呢?不过,那针刺儿可是出自最亲近的人们,出自大公们中间,甚至是出自他当儿子般培养成人的、他所喜爱和娇惯的温和的亲切的德米特里(尼古拉把他带到大本营而不是送到团队里服役)之手——这又使他手软了。这种遗憾越是难以诉说,越是带有亲缘关系,他就越是无力答复。——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红轮》

26、就在这关键时刻沙皇犹豫了起来:有必要弄得这么激烈吗?需要冒这种爆炸性的风险吗?用平和的方式,顺其自然,对肇事者不做特殊追究不是更好吗?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红轮》

27、唉,以后的夜晚多么孤独啊!不跟你在一起就像见不着太阳、沐浴不着阳光一样!唉,亲爱的!我的宝贝儿啊!……我们之间再没有乌云笼罩了,心情是多么轻松啊!内心是多么踏实啊!——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红轮》

28、“只有上帝能做出这种判断,凡人没有这种能力”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红轮》

29、人们不停地重复着,而眼睛在嘿嘿地窃笑。是的,在公然地嘲笑、戏弄。彼得格勒的居民一向是愁眉苦脸的——他们表现得愉快才叫人感到奇怪呢。——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红轮》

30、“如果我们毫无根据就原谅斯托雷平的话,我们也不会有好下场”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红轮》

31、什么变革?这全是无稽之谈。在战争期间任何俄国人,甚至国家杜马,都不会要求变革的,大家在内心深处是爱着俄国的。至于军队——那也是无限忠于皇上的。真正的危机是不存在的——为什么要激起新的分裂和制造遗憾呢?阴谋者中像古奇科夫、利沃夫、切尔诺科夫这几位大人物的名单,警察司已经呈交上来了。沙皇批复道:社会活动家,且在战时,动不得。——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红轮》

32、干吗赐给牲口以自由? 它们世世代代继承的遗产 就是带响铃的轭和鞭子。——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33、但这些一般身份的群众并不令老爷们嫌恶,他们在慢慢移动,像要结合成一个整体似的。他们想出一些娱乐点子,使一些大学生和高校女生容光焕发:人群很规矩,在人行道上联合着移动,一张张高兴而顽皮的脸,声音忧郁,像送葬似的,又像是地下传来的呻吟声:“给我们——面包……给——面——包……” 没有粮食吃的人们聚在一起,阴沉地呻吟着,仿效做工的娘们儿那样呻吟着,声音向四周扩散:“给——面——包……给——面——包 ……” — —亚历山大·索尔 仁尼琴 《红轮》

人物评价

对于这样一位追求自由的作家的逝世,总统非常悲痛,他向索尔仁尼琴的家属表达了哀悼。——白宫发言人戈登·约翰德罗代表布什总统对索尔仁尼琴逝世表示哀悼,(索尔仁尼琴是)20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良心之一,是异议的化身。索尔仁尼琴的不屈不挠、个人理想以及长年多舛的一生,使得他成为继陀斯妥耶夫斯基之后的一代传奇人物。他完全有资格进入世界伟人殿堂,我对他表示深深的缅怀。——法国总统萨科齐

直到他(索尔仁尼琴)生命最后的时光,他依然在奋战。——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

在俄罗斯国内,评论界和读者对他及他的创作褒贬不一,苏联另外一个作家叶夫图申科在考察了索尔仁尼琴的创作道路后指出,这位作家的出现,从一开始就主要是政治事件,而不是文学事件;他的“艺术潜力”曾在早期的一些作品中“闪现”过,但是后来“在走出文学的圈子后就没有能再回到文学中来”。这种看法为俄罗斯文学界相当多的人所认同。

有人说“索尔仁尼琴是上一代作家中最后一位代表良知的作家”,他代表了俄罗斯的良知,而他的一生饱经磨难,却足以烛照未来。

很多西方人视其为与苏联当权者斗争的伟大文学家与英雄,但索尔仁尼琴又抨击所有的民主派,资本家,个人消费者,自由主义者等,在他们眼中索尔仁尼琴是个难以理解和面对的人。

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在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流亡的1970年代,警告总统福特不要接见索尔仁尼琴,并于备忘录上写道:“索尔仁尼琴是个著名作家,但他的政治主张是一件令追随他的异见者都觉得尴尬难堪的事。接见他不仅会得罪苏联,还会因其政治主张在美国及各盟国中引起论战。”

【索尔维格之歌创作特点】推荐阅读:

索尔仁尼琴06-23

上一篇:怀乡书-情感散文下一篇:唱支山歌给党听活动方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