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楼,西楼韦应物,西楼的意思,西楼赏析

2024-06-21

西楼,西楼韦应物,西楼的意思,西楼赏析(精选5篇)

西楼,西楼韦应物,西楼的意思,西楼赏析 篇1

作者在一开始就借于叔夜之口表明写作主旨:“我想婚姻乃百年大事。若得倾国之姿。永惬宜家之愿。天那。你便克减我功名寿算。也谢你不尽了”。所作词曲尽在一个“情”。穆素徽作为《西楼记》的女主角,她的身上有着所有渴望从良的妓女共同的特质,也有着与众不同的闪光之处。

一、才貌双全的花魁

在《西楼记》中,袁于令有意淡化双方的外貌描写,以“才”作为二人结合的基础。穆素徽出场时,作者对其外貌只有寥寥几句“朝朝浅淡妆。不竞铅华侈。”后由刘楚楚口形容:“你容貌。一似李师师张盻盻不减旧苏小。那更水暎翠眸。山远轻眉。果是素喉蛮腰”。这样的描述,使人不难想象穆素徽是一位淡扫蛾眉、体态婀娜的佳人。作者虽有意淡化相貌,但素徽见到于叔夜时依旧有云“果然可爱风流样”,可见素徽在外貌上的美艳。在才艺上素徽亦是惊人的:“七岁能讴桃叶。十三善舞柘枝。曲曲连娟。争呼昔日修眉史。纤纤束素。不减当年来梦儿”。出众的才华为她在教坊赢得盛名,刘楚楚曾称道:“今日烟花部中。还推你第一”。

二、桎梏现实的囚鸟

穆素徽从小生活在教坊中,却生性厌倦铅华,“风尘浪得名。沦落何时已。”她对眼前纸醉金迷的生活早有清醒的认识。在刘楚楚称赞她美貌时,她回应道:“怕一朝春去。门前宝骑雕轮稀了。那时候谁肯怜颦惜笑。”红颜易逝是古代女子共同的忧愁。身居青楼,对“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2)更是感触颇深。平日的欢笑无法使她们度过真正快乐的时光。虽然与她应酬之人都是些风流年少,素徽认为“那些流水行云。岂是久常交”。身为名妓,来往的皆是王孙贵客,但她们的人生却不能自己做主。若想脱离风尘,只得寄希望于配偶身上。这一点穆素徽与其他传奇中向往良家生活的妓女无异。为此她们苦苦寻觅能为自己赎身的情郎,位高权重的王孙贵族本应是极佳的选择,但他们并不能使素徽青睐有加,她说:“任他白璧黄金。一点芳心难讨”。社会地位的差距,让她患得患失,不敢轻易将终身托付。

明代大力推广程朱理学,十分重视妇女守贞。国家提倡带来的是社会风气的变化。在许多明传奇中,即使是妓女也会守贞,这可以看出明代社会对女子的压迫。一旦与情郎分离,她们的守贞就会异常艰难。鸨母不会顾及女儿的感情,不是叫她们重新接客就是另配豪客。“女儿”只是鸨母手里的摇钱树,身为妓女更不该有妄想。弱质女儿们不仅要忍受相思之苦,还有反抗鸨母等恶势力。这种情况下,妓女守贞更能突显她们的品质。素徽在被于父赶走后,鸨母就将她卖给了相国公子池同。素徽为了爱情,情愿自绝。后胥长公对素徽百般试探,都遭拒绝。这样坚贞的情意,竟是从一个妓女身上表现出来的,可见社会风气导向。另一方面,也是传奇教化作用的体现。

三、至情至真的痴女

素徽心中,才情大于相貌。她对“才”的看重,表现在对配偶的选择。“倘得援琴之挑。永遂当垆之愿。吾事毕矣。”对她而言,若能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才郎,她的心愿就了了。而她早已爱慕上了一个才子,“只有做锦帆乐府的于叔夜。是天下奇才。我日夜习其歌曲。心欲归之。但不知邂逅何日。缘分有无。”在她眼中“惟真正才人。方是情种。”素徽向往是才子更多的是知音。故而她与于叔夜是“两载神交”,面晤定情。

待素徽被于父赶走时,慌乱中错传消息,于叔夜并不知情。素徽苦等一夜无果,面对嘲讽调笑时心中依然坚信于叔夜。待素徽发觉自己已落入池同的圈套时,她发出了“要奴相随。甘心做鬼”的誓言。为此,她曾几次寻死。后池同步步紧逼,素徽假意相从。这只是为了给于叔夜做水陆道场,超度他,她决意做完法事就长绝人世。在素徽心中,她早已是于叔夜的人,她对于叔夜是那样的痴情。在胥长公的试探中她说出了“自古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奴家生在烟花。志坚金石”之语。胥长公几番试探,都没有打动素徽。这不仅是素徽的坚贞,更是这个弱质女子的一片真情。

四、冲破礼教的斗士

于、穆二人一见面就定下百年之约。这与以往的封建女子有很大区别。初见时素徽就问于叔夜尊庚婚否,得知于叔夜尚未婚配她便相其托付终身,“妾本烟花贱质。君乃阀阅名流。葭玉萝乔虽不相敌。然锦帆三奏。已殷殷司马之挑。妾铅椠数行。岂泛泛雪涛之笔。情之所投。愿同衾穴。不知意下若何。自荐之耻。伏乞谅之。”素徽对于爱情是主动的,即使她知道二人身份地位相差悬殊,依然勇敢自荐。这样大胆的举动,与当时恪守封建礼教的女子大相径庭。她没有看错人,她的情郎立下了“小生永期秦晋。决不他图。如负恩背义者。有如日”。传统的门第尊卑在他们眼里早已化为灰尘。而面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时,还魂后的杜丽娘依然要柳梦梅请个媒人,而于叔夜一句“然我辈意气投合。何须用媒。”便将封建礼法抛掷一边,与素徽结下盟约。他们的爱情,源于相互慕才。二人面对百年之约的“情”,则更是至情、至真。她的直爽泼辣,对爱情的主动追求正是那个时代人性复苏的体现,是在礼教压迫下女性意识的苏醒,跟儒家所提倡“三从四德”的女性形象形成巨大反差。

传奇的结局依然是大团圆,但与《绣襦记》等同为妓女题材剧的大团圆结局有着不同意义。胥长公将素徽送至京中与于叔夜团聚。后于叔夜中了状元,明媒正娶素徽,夫贵妻荣。《绣襦记》里李亚仙在郑元和功成名就时是愿意“归养老姥”退出郑的生活,因为她是卑贱的妓女身份。而穆素徽可以和良家女子一样,大大方方地得到最终希望的人生归宿。这样的爱情故事,是对正统礼教的反抗、是人性的体现。素徽虽是妓女,但敢于大胆追求爱情,不惧世俗强权。于叔夜明知父亲的阻扰,不忘旧情,最终收获爱情。这样冲破阶级、地位、身份的大团圆结局描写是超现实的。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场景,在作家笔下得以实现。这是作者对二人爱情的肯定,敢于正视人性、人欲,同样也是对女性的尊重。

五、结语

穆素徽身上既有青春女子对爱情的渴望,又有为追求爱情所付出的大胆举动。她寻找的不止是才子,更是人生知音。为了守护爱情,这个身落青楼的弱女子可以漠视封建礼教、可以反抗强权压迫。素徽的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正是当时底层女性对命运的抗争。

参考文献

[1](明)毛晋编.六十种曲[M].北京:中华书局,1958.

[2]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3]郭英德.明清传奇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西楼,西楼韦应物,西楼的意思,西楼赏析 篇2

关键词:中学语文;诗词教学;诗词赏析

中学的诗词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讲得通不易,讲得传神更有难度。叶嘉莹先生在评价诗词的时候,认为那些能够表现诗人一种生命涌动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诗词之所以能够感人,就在于它表现了诗人感于外物的一种生发,而技巧则是外在的形式,如果没有情动于衷,然后行之于外的过程,那么技巧仅仅是技巧。所以,诗词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讲出技巧和结构,不能仅仅满足于翻译出来,而要通过教师情感的渲染来引导学生体会到作品中涌动的生命和情感。本文立足于赏析,以比较真实地传达诗词真实的魅力,来倡导一种情感熏陶为主的教学模式。

一、叙述背景以熏陶

南唐后主李煜不是一个好帝王,耽于安乐,不恤政事,最终家破国亡。宋太祖开宝八年,李煜放弃了最后的抵抗,出城受降,被封为“违命侯”,从此幽居于大宋汴梁的一座深院小楼中。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李煜情商过人,感情细腻,所以才能笔触动人。然而,他不能算一个理智成熟的政治家。被幽禁后既没有像越王勾践那样忍辱负重,以图东山再起,也未能看清世事,收敛光芒,虽则日夜笙歌,却没有学会适时的闭嘴,终致杀身之祸。但也正因他情商过人,感情细腻,又遭遇家破国亡,才成为一位开拓意境的词人。前人吊李煜道:“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

词本源于曲,传唱于歌姬,创作于民间。仕人的无意创作提高了词的品位,但词仍是“诗余”,很长时间里都不是文人创作的正途。温庭筠等人的创作多描写美女,借女子抒情,而李煜则拓宽了词的境界,以此来抒发岁月感慨、亡国之情,凡此种种。

二、赏析词作以熏陶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正是作于被“软禁”之时,亡国之君的心境可见一斑。词上片曰:“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下片曰:“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上片。起句说“无言独上”,只这四字就可想见一代君主沦为他人阶下囚的落寞与孤独。李煜不是一个性格刚烈之人,所以,词中并没有愤怒和屈辱,更多的则是被“锁”的愁苦。韩愈说“物不平则鸣”,一个人总是在向外在世界表现自己的不满和欲望,总是在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诉求。而等到“无言”的时候往往是“言”失去意义或者无人可“言”的时候。词人落寞、沉闷,久久不能释怀,话既无人可说,说了也无人能懂,所以只好“无言”“独”上西楼。去西楼干什么?西楼的意象不仅给人沉沉之感——太阳西坠,月亮也是西坠,而且,登高的目的往往是望远,望远当然是在怀乡。所以,李煜说“无言独上西楼”,这就表明他的愁绪无人能解,而且,这愁绪中很大的成分是在思念故国,思念那久已逝去的日子。这份情感我们可以从下文得到印证,那剪不断理不乱的正是离愁。俞平伯在《读词偶得》中评论此句曰:“六字之中,已摄尽凄惋之神。”而“月”也是传统的思乡意象,但无奈的是这月并不圆满,只如钩一般,这就注定了深锁清秋的悲剧。

所以,起句便已将那种难以叙说的孤独与寂寞真切地传达了出来,让人似乎看到了一个“斯人独憔悴”的孤独背影正缓缓地登上西楼。可是,作者看到的是什么?登高后才幡然醒悟,明白自己真实的处境,原来梧桐疏影,重门深锁,一院清秋。登高非但没有慰藉自己的愁苦,反而让心情更加沉重起来。梧桐易感秋声,正是悲秋的典型意象。一地黄叶堆积,风吹过,沙沙作响,院门深锁,然而,这锁并非仅仅是锁院子,也并不仅仅是锁住了清秋。“锁”字暗示了李煜不幸的身世,“锁”住的正是词人自己。王国维说:“以我观物,一切皆着我之色彩。”归途无期,所以,这里的月是残缺的,梧桐是寂寞的,院落是深深的。“锁”字用得好,是深院锁寂寞梧桐和清秋的倒装句,而且,赋情于物,达到了情景交融的上佳境界。一个“锁”字冷冰冰地横亘在作者心中,惊醒了多少梦,平添了多少愁。

下片。命运如此,寂寞如此,无奈如此,情何以堪?词人在下片就直接抒情,这剪不断理还乱的正是离愁。但这种愁绪也并非离愁这么简单,有更多的家国物象,有更多的个人遭遇,有更多的世事无常都一时搅合其中,难以分辨,也难以理清。所以,在心头的别是一番滋味。“剪不断,理还乱”,用具有表现力的“剪”和“理”将那种抽象的愁绪具体化,用动作的描写将那种“此情无计可消除”的烦闷形象地表达了出来。这正是李煜高明的地方,他总是能巧妙地运用具象化的意象传达他内心复杂的感情和情绪。

三、教学反思

这首词最为人称道的是李煜对“离愁”的描写。从汉代乐府就有用同音字“丝”来代替本字“思”的习惯,并延为传统。这首词中李煜也用了丝来表思念之意,但是他用得更有意境,用“剪不断,理还乱”来写那种千丝万缕纠缠不清的纷繁,这样就把离愁的特点更加形象深刻地写了出来。他写“离愁”还有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在《清平乐?别来春半》中说“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将离愁挥之不去欲休难休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对抽象事物的描写和表达是个难处,也正是应该让学生体会和学习的地方。

此外,这首词抒情自然,几乎像是脱口而出,毫无矫揉造作之感,浑然天成,不加修饰,此乃天份和情感所致。难怪有论者惊呼后主词乃为“天籁”。这类诗词不能仅靠理解,只有熟读成诵才能融进学习者的血液里。

西楼原文赏析及翻译 篇3

山泽凝暑气,星汉湛光辉。

火晶燥露滋,野静停风威。

探汤汲阴井,炀灶开重扉。

凭阑久彷徨,流汗不可挥。

莫辩亭毒意,仰诉璿与玑。

谅非姑射子,静胜安能希。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酷热难熬半夜起床,披上衣服到西楼乘凉。

山泽凝聚着炎炎的暑气,银河闪耀着湛卢似的亮光。

骄阳早已晒干了滋润万物的露水,旷野宁静却没有凉风送爽。

热浪滚滚汲取井水洗澡,火烧般的燥热打开门扉纳凉。

靠着栏杆久久地徘徊傍徨,热汗淋漓在全身四处流淌。

这么热难道还谈得上什么保养吗?抬头见北斗,将疑问诉上苍。

我知道自己不是姑射山上肌肤如冰雪的处子,想要以静胜热实在是毫无希望。

「注释 」⑴苦热:为热所苦。唐杜甫《舟中苦热遣怀》诗:“入舟虽苦热,垢腻可溉灌。”

⑵中夜:半夜。《书·囧命》:“怵惕惟厉,中夜以兴,思免厥愆。”

⑶褰(qiān):撩起,披起。褰衣:提起衣服,揭起衣裳。

⑷山泽:山林与川泽。《易·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

⑸星汉:银河。湛(zhàn),古代宝剑名,世称湛卢。杜甫《大历三年出瞿塘峡久居夔府将适江陵》:“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卢。”

⑹火晶:日头像火一样。《晋书·天文志》上引王仲任云:“夫日,火之精也。”卫元嵩《元包明夷》:“晶冥炎潜。”注:“晶,日也。”

⑺探汤:摸着开水般。汤,开水。《论语·季氏》:“见不善如探汤。”

⑻炀(yàng)灶:在灶前烤火。戴氏侗曰:“炀者,火旁烘物,以火气扬之也。”郭璞注:“江东呼火炽猛为炀。”引申为焚烧。

⑼凭阑:即“凭栏”,身倚栏杆。 唐崔涂《上巳日永崇里言怀》诗:“游人过尽衡门掩,独自凭栏到日斜。”

⑽亭毒:化育、养成。语出《老子》:“长之育之,亭之毒之。”王弼注:“亭,谓品其形;毒,谓成其质。”毕沅曰:“亭毒成熟,声义相近。”刘峻《辨命论》:“生之无亭毒之心,死之岂虔刘之志。”(见《文选》)李周翰注:“亭、毒,均养也。”

⑾璿玑(xuànjī):亦作“璇玑”,古代称北斗星的第一星至第四星。天空北部有七星聚成斗形,故名北斗星。七星之名,一天枢,二天璇,三天玑,四天权,五玉衡,六开阳,七摇光。一至四为斗魁,五至七为斗柄。斗魁称为璇玑,斗柄称为玉衡。

⑿谅:料想。姑射子,姑射山上的神女。姑射,山名,亦名石孔山,在今山西临汾市西。《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相传古时此山住着一个神人,皮肤白得如冰雪,姿态柔美。事见《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⒀静胜:以静取胜。语出《老子》:“静胜热。”希,希望。《广韵》卷一:“希,望也。”蒋之翘曰:“安能希,谓不可望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柳宗元贬谪永州时期。柳宗元是王叔文政治集团中的一名骨干人物,所推行的永贞革新使广大百姓深受其益。改革失败后被贬徙永州,其际遇十分悲惨。就在这种逆境中,他却毅然将毁誉欢戚抛诸九霄,慨然为民呼号,写下了很多诗文,这首《夏夜苦热登西楼》为其中之一。

赏析

全篇紧扣诗题,句句写“夏夜苦热”。起首二句开门见山,交代时间、处所,直截点题,并提挈全篇。永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日温度高,且时间长。诗人半夜尚不能入睡,悄悄起身登西楼去乘凉;夜半如此,骄阳暴晒的白天,可想而知。简略几笔,就高度概括了夏天之热,生灵之苦。

“山泽凝暑气”四句是登西楼时之所见所感,极写赤日炎炎似火烧的环境。时值中夜,山泽还如蒸笼,凝聚着暑热的炎气;长天无云,银河里也闪耀着刺眼的光辉;太阳烈焰的烧烤,滋润万物生长的露水已无影无踪;四野宁静,没有一丝凉风。

“探汤汲阴井”四句是登西楼后的活动,极写诗人如在火炉中熬煎的苦况。炎热不可挡,诗人想方设法来解暑:汲井水冲凉,开门扉纳凉,靠着栏杆乘凉。但是,井水却成了滚烫的开水,打开门灼焰扑面。

最末四句,基于以上厚实的铺垫,诗人直接抒写了自己的感触。面对这种恶劣的环境,如此致命的气候,诗人简直难于呼吸,他抬头看见北斗,不禁向苍天提出质疑:长此下去,万物怎能蕃长?生灵怎能延续?此时,读者似乎看见诗人在仰天长啸:何当一夕金风起,为我扫除天下热!但是,这美好的愿望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引用“姑射子”这一典故,自嘲自解,既然不能以静胜热,就只能怅恨无边了。结尾以反诘语收束,诗的意境也渐臻极顶。

西楼愁初三作文 篇4

远处传来了悠长的钟声,已是二更。又一次想起故国,可怜南唐亡在我手!一国之君成了阶下囚,被禁于此,愁!独自一人登上西楼,抬头望,天空中一轮残月,月光幽幽,清冷如钩。

回想从前侍从如云,而今却孤苦伶仃,深院锁寂寞,梧桐相厮守,孤零零空对凉秋。

树叶枯黄,落英缤纷,好似故国在风雨飘摇中消亡,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为赵匡胤赢来一抹辉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那剪不断,梳理更烦乱的还是那千丝万缕的无奈愁呵!千千万万无形的愁丝,缠绕着我,理也理不清,剪也剪不断,终日伴我,何时是头?

想那开宝八年,宋军破金陵,我肉袒出降,虚封违命侯,实为阶下囚!呜呼,江山社稷葬于我手,愧对祖宗啊!更有一番亡国之君的感受,直涌上我心头!

于是乎,我挥笔大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月满西楼李清照 篇5

《一剪梅》

作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非洲第一高峰山顶积雪融化严重 乞力马扎罗雪顶可能内融化,“赤道雪山”奇观将与人类告别…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最近,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城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我认为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平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罗裳”无疑是指绸罗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要是把上旬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看来,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上一篇:县委党校党性分析材料下一篇:大学英语四级英语考试模拟题《一》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