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的高中作文

2024-07-12

年味的高中作文(共10篇)

年味的高中作文 篇1

家乡的年味高中作文

记忆里家乡年的味道是温暖温润的,有关年的记忆亲切清晰而绵长。提起家乡的年,思绪可以一直漫溯到三十多年前的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我的家乡在苏北徐州西北的沛县西北乡,距离县城二十多里路。我们的村庄距离西北方的汉皇故里刘邦店只有短短的十里路。

腊八过后杀年猪

从腊八开始,家乡村子里就渐渐能觅到一些年的气息了。腊八这天的早上要喝腊八粥。由于当时物质相对匮乏,家里熬制的腊八粥里并没有莲子、白果一类的食材,只有大米、花生、芋头等这些农村有的东西。一锅粥熬好,家里每人可以盛一两碗。奶奶告诉我们说把枣树砍破一点皮,把粥抹在上面,这样来年枣树能多结枣子。后院奶奶家有棵枣树,记得有几年我和哥哥曾端着碗把粥直接抹在那粗糙紫黑的枣树皮上,秋天时谁也没留意枣树是否结了更多的枣子,其实这无非是表达了人们期盼丰收的心愿。

腊八过后,村子里能够听到零星的鞭炮声了,空气里炮竹的气味越来越浓了。等腊月十五以后,哪天村子里忽然传来一阵猪的惨烈的嚎叫声,不用说就是谁家在杀年猪了。当时村里几乎家家都养猪,年前把肥猪宰了主要是为了卖些钱积攒下来,自家留一些猪下水可以过一个肥年了。杀猪的人家要请村子几个把式帮忙,因为不是谁都会宰猪的,而且还要有专门的工具,要一口大锅,杀猪刀、刨子、梃子等。这时候孩子们肯定要来围观看热闹,他们巴不得把猪快点杀好,有人眼巴巴地想等着要猪蹄甲子留到正月十五做灯用,有的想要猪尿泡吹起来拎着玩,玩腻了几个孩子就一起当球踢。猪杀好后,杀猪的人家要请帮忙的人吃一顿饭,准备的饭菜当然要在杀好的猪身上打主意了。好肉是不舍得吃的,就割些槽头肉再配上便宜的猪血,与萝卜片、细粉、海带混一起炖菜,因此习惯上把这顿饭说成吃猪血。这在当时已经是难得的佳肴了,菜香会飘满小半个村子,令人垂涎欲滴,有心的人家还会给左邻右舍送去一碗菜。

大部分人家杀猪都要等到年二十过后,因为越临近春节猪肉越贵,可以多卖点钱。沉住气敢赌一把的人家往往有意拖到年二十九下午才杀猪,单等着年三十闯一下去集上卖个巧钱,如果能卖个独份价格就更可观,能多卖不少钱。如果赶不巧可能集上涌来了不少头宰好的肥猪,这时候就只有低价出售,或者辗转到远点的安国、朱王庄、鸳楼、鹿楼集上去卖了。

小年煮肉蒸馍过油

腊月二十三为祭灶日,也叫过小年。祭灶时要把灶台旁墙上烟熏火燎的一年的旧灶王爷画像取下来,换上新的灶王像。在村人看来,灶王爷是重量级的一路神仙,祭拜他是期盼他能“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过了小年,年的氛围就越发浓郁了,空气炮竹的声响气息也浓了起来,人们进入加紧准备年货的阶段。煮肉、蒸馍、过油、剁饺子馅,哪一样都有花费大半天或一整天时间。

煮肉是很费事的,也是很累人的活计。家里煮的多是猪肉、猪头、猪蹄和猪大肠等猪下水,羊肉煮的相对少些。猪头上的毛最难对付,不好清理掉,有时是熬沥青粘掉,有时直接在煤球炉上烤;清洗猪大肠最费事,要先用清水洗一遍,再用碱面揉搓一两遍,最后还要用清水清洗两遍,要彻底洗干净,这样吃着才感觉更可口香甜。过去这一道程序家里都交给我动手把关,现在我每年回家都很晚,吃的都是现成的了。每每想到这些,就会觉得现在已年迈的父母每年忙年会是多么劳累辛苦。在开始正式煮之前,还要在锅里泖一遍,然后才是重新下锅正式煮肉。锅里要放上好几种大料,有桂皮、白芷、大茴香、小茴香、花椒等,一般都是扎一个大料包放到锅里。锅底的火要烧得很旺,往往是用事先准备好的劈柴烧火。肉煮好后,捞出来放在砂缸、砂盆里。骨头上的肉尽量剔下来,剩下的父母会让我们几个啃了。记忆里感觉啃骨头比纯吃肉还要香还要有趣。锅里煮肉的老汤往往直接用来炖一大锅黄豆芽,这样炖出来的菜吃起来味道足,特别香,放起来可以吃好多天。近几年家里炖的都是更好吃的干菜了。炖干菜里有夏天早已晒好的干豆角、干南瓜片,再配上些海带片、猪大肠,加上各种大料慢慢地炖。这种用煮肉汤炖的干菜味道简直美妙至极,是春节期间最受全家人和客人欢迎的一道菜,是招待客人的佳肴。我感觉在徐州一些饭店里吃到的炖干菜的味道和家里做的没法相提并论。

蒸馍也是苏北农村过年必有的一道程序。过去家里过年时蒸的馍很多,光白面就要用去一百多斤,还要几十斤黄玉米面。都是家人齐上阵,有时还可能请一二本家帮忙。要提前炖好豆沙馅,炒好素菜馅。父母亲凌晨就起来和面了,和好后放在簸篮里,上面蒙上白笼布,再捂上被子,等着面发起来。蒸笼都是大号的,一般是三层;下面烧的是熊熊的炭火。纯白面蒸的有馒头,我们这地方叫发馍;白面里放豆沙馅的叫豆包;白面放素菜馅的叫菜馍,也叫菜包子。黄玉米面里放上豆沙馅的叫团子。以前的蒸馍往往要吃到出正月。如今生活好了,馍也没必要蒸这么多了,黄面团子倒是成了稀罕物了,每年家人都会让我带些到城里来,同时带来的还有炖干菜、丸子和饺子馅,甚至还有煮好的熟菜。今晚上这顿饭就有炖干菜和团子,嚼着溢香爽口的炖干菜,就着透着一股玉米面馨香的黄灿灿的团子,越是细加咀嚼品味越觉得香甜可口,年的味道、家的温馨就在其中了。这两年我都把从家里带来团子送给对门邻居家几个尝个新鲜。

过油就是用油来炸菜,是一件很讲究很隆重的事情。油锅一定要烧得足够热,又不能过火。所以掌锅人的角色很重要,我家里一向是由父亲来掌锅的,母亲等人做下手。炸出来的菜有丸子、炸鱼或炸鱼块、炸豆腐泡、炸土豆片、炸麻叶等。用藕或土豆切成长片或长条,裹上面糊下油锅炸,出锅后就是酥菜了。酥好的菜放在一个大簸篮里,下面垫上烙馍,上面盖上烙馍。我家炸的丸子很有特色。别人家丸子主要是萝卜丝混合着白面炸的,我家里在其中又加入一定分量的泖过的大米。这样炸出的丸子筋道不油腻,吃过的人都赞不绝口;还能存放好长时间。过去春节家里炸的丸子可以吃到清明以后,有时甚至吃到麦黄时节。现在可放不了这么长时间了,好多都是送给亲戚了,父亲每年都要带几份送给县城里过去的同事。这家给一点,那家分一点,家里倒是所剩无几了。

剁饺子馅相对就简单轻松了些。往往是用六七斤猪后腿肉,配上萝卜丝,还有葱姜盐之类的配料。在案

板上噼噼啪啪剁起来,听到这声响,从家门口走过的村人会自然地招呼一句:“剁馅子啦?”等剁碎成馅状,用刀拍一拍有油腻感就算大功告成了。

年三十贴春联上坟吃年夜饭

等忙完这几个大项之后,也就正好到年三十了。自然,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是最重要的两天,年头连年尾嘛,过年主要就应该指的是这两天。这两天也是年味最重的时候,空气里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炮竹气味,家家院子里都覆盖上一层炸开花的红红的鞭炮皮,像是谁不小心碰翻了红色的油彩,红艳喜庆;村里路上大人孩子人来人往,热闹非常。不论在外工作的、还是出门打工的,无论路程有多远,像是心里有个约定似的,都会争取回家过年,来共同守护感受这家乡年的氛围和韵味。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大年三十上午要贴春联。小时候春联都是自家买红纸请会写毛笔字的人代写的。也有人不怎么会写,却随手拈来,不论字写得好否,主要在于自己动手感悟一种新年的喜悦和喜庆。除贴门对和“福”字外,还要在粮囤、猪圈上贴“谷满粮仓”、“六畜兴旺”,正对大门的墙上要贴“出门见喜”之类的吉祥语。现在很少有人动手写春联了,都是到集市上去买现成的春联,却少了一种写春联时对年的温馨感觉。

年三十下午男子要上坟祭拜先人,我们这里叫上林烧纸。这“林”和曲阜孔林的“林”意思是一样的,就是坟墓。祖家大的一起上林烧纸的往往有二三十人。必须要带着纸钱、鞭炮,有的`也会带着烟花。我们这里的村民一例把纸钱称作箔。到林上后,从辈分最长的先人往下依次祭拜,很恭敬虔诚地烧纸、叩头,燃放鞭炮和烟花。

妇女在家包饺子,留作年初一早上吃。我家在饺子里要特意包上一个钱的、一个麦麸子的、一个糖的,它们各有寓意,谁吃到了分别表示会有钱、有福、生活甜蜜。

每家都要在大门口放上拦门棍,作用是驱邪避灾;拦门棍到初三才可以撤去。以前母亲还要在院子里撒上些芝麻秸,踩在上面,俗称为“踩岁”,寓意为岁岁平安,日子过得节节高。

还要准备年夜饭。年夜饭自然要丰盛,有煮好的熟菜,切上几个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叙叙生活,拉拉家常,享受一种亲情,其乐融融。接下来就是守岁了,守岁时父母要给孩子压岁钱。记得小时候父亲先是给我的两块钱,慢慢就给的是五块钱了。五元钱在当时算不少了,现在我还很清楚地记得,我在村里上初二时交的学费才五元。当时村里有个同学把学费给搞丢了,这在同学中就算一件大事了,我把这事还向母亲说起过。该上初三时村里初中被撤并了,我到五里外的绿化联中去上学,学费一下子涨到了十六元。现在这几年父母给孩子的压岁钱至少是一二百元,更有爷爷奶奶给孙子孙女一两千元压岁钱的。今年妹妹给我孩子的压岁钱一下子涨到了一千元。有电视以前守岁无非是睡得晚些,不一定非要等到子夜时分;自从央视开始办春晚后,人们有动力也有理由守岁到半夜了,伴着春晚守岁。子夜时分,年头岁尾相连,人们守望的就是这一时刻。央视每年雷打不动地以敲响新年的钟声来辞旧迎新,家乡的村子里是以燃放炮竹来喜迎新春。“爆竹声中一岁除”,阵阵炮竹噼啪作响,此起彼伏,响彻夜空,渲染出过年的喜庆氛围。

大年初一磕头拜年

大年初一磕头拜年是我们那里十里八村一直流传至今的一大习俗。年初一凌晨,村子里大人孩子早早地就起来了,穿新衣戴新帽。多年前就听母亲说过这句话:“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个an毡帽。”先是洗脸,然后是在堂屋磕头上供,燃放炮竹。之后磕头拜年就拉开了序幕。先是给父母爷爷奶奶磕头拜年,然后按房分远近给本家的长辈磕头拜年。这时候本家的兄弟们慢慢地招呼聚集到一起了。这几年我们本家兄弟及侄子们聚到一起时大概都是早晨五点半的时候,此时天还漆黑一片。我们一群二三十口子就开始在整个村子里转着拜年了。先本家本姓,再到外姓。村子里有300多口人,本姓人口在世的上下相差八个辈分。开始时天还早,长辈们有的还未起床,那也不影响磕头拜年。来拜年的一边嘴里喊着:“大爷(或大老爷、二奶奶、三叔、四婶子、大哥等称呼),我给您叩头了”;一边恭恭敬敬地双膝跪地,双手扶地,向下叩头。接受拜年的长辈一般会说:“别磕了。”“别磕了,来到就算。”也要向同辈中年长者磕头拜年。一路上是不敢在谁家停留的,这家完了还要赶去下一家,一个都不能少。长辈都是喜笑颜开拿着好烟让着,或者拿出花生瓜子之类的东西让人吃。村路上、小巷子每年这时是最繁忙的了,到处都是串门拜年的人,整个庄子转了一半了天才大亮,等几十个头磕过全部拜完年,也就到了七点多钟,就可以回家下饺子吃了。妇女们也是一样整个村子拜年,是和男子们分开进行的。躲在家里不出去拜年,父母会数落你不懂礼数;村里人会说你架子大。家乡这争相赶早磕头拜年的风俗不知起于何时,一时怕是不好求证。这磕头的风俗丝毫不见有要简化改变的迹象。民风淳朴如此,让我辈感慨感佩,也增加了人们对年的沉甸甸的温馨记忆。

年初一早上家家都是吃饺子。为了能吃到那几个特殊的饺子,我有时会有意多吃几个。等吃完饺子后,母亲和侄子常会说:年又跑远了。是呀,等到下个年要整整一年的时间哪。年初一到初三是不能清扫院子的,尤其是不能把院子里的东西往外扫,可以从大门往里扫,地上的鞭炮皮等堆在院子里面,要等过了初三才能清理出去;水也不要往外泼。奶奶说这都是财,要财不外流哇。

初二开始就是走亲戚了。先是走姥姥家,姥姥家是最主要的亲戚,初二就要去姥姥家,去晚了舅舅不高兴,会说在外甥脸上。到了后也是要给姥姥家的长辈们磕头拜年。初三初四是走姑姑家、姨家等亲戚。以往乡村多是土路,交通不便,拖拖拉拉的,年后到初七八还能见到走亲戚的。现在路好走了,交通工具也先进多了,一般到年初四前就早早地走完亲戚了。亲戚家都会很热情地留着吃一顿饭,有酒有菜,推杯换盏。节前准备的年货除了过节时自家人吃,大部分都是用来招待亲戚的。

送火神打灯笼

初七送火神是祈求火神保佑,免除火灾。各家的男孩就会找根棍子,再弄些秫秸豆秸稻草捆扎起来成草把,就作为“火神”了。有的孩子还会在草把中放入鞭炮,更为送火神增添了些热闹。孩子们相约在村南聚齐,点燃火把,沿着从村子通往田野的那条

土路,一路小跑,喧嚣而热闹。不少人嘴里还会喊着:“火神妈子上西南,单烧梅村的火轮船。”这说法不知来源何处也不知起源于何时。等火把燃烧殆尽,孩子会扔掉手中木棍,恋恋不舍地返回村子。据说烧剩下的木棍是不能带回家的,否则会招来火灾。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这是明朝才子唐寅《元宵》中的诗句。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打灯笼。小时候打过面灯,灯是用面蒸的,有圆形的、勺子形的,还有小动物形的,灯里放点油,用棉絮作捻子,就可以点燃了。孩子们三五成群,都炫耀地拿着面灯在村里那条东西向的主路上来回地走几趟。我家大门两旁也各放一盏面灯。也有大人故意逗小孩子玩的,说灯底下有虫,让小孩把灯翻过来看看。别说还真有孩子上当,一翻过来,灯里油撒了,捻子也掉了,灯当然也灭了,孩子也可能给逗哭了。也打过纸灯笼,是那种折叠型的,里面放一根红红的小蜡烛。当时放过提溜筋。提溜筋是一种约十厘米长火药制成的类似鞭炮捻子的东西,点燃之后嗤嗤地发出亮光。小孩子喜欢拿在手中挥舞旋转着放着玩,这对当时的孩子来说是很好玩很有趣的。

年的味道是什么?年的味道在哪里?年是春节蒸笼里黄灿灿的玉米团子诱人的馨香;年是油锅里金闪闪的大米丸子爽口的筋道;年是家家门上红红的春联画出的喜庆;年是每户院子覆盖的一层炮竹屑的火红;年是每个孩子手里拎着的那盏流星般游走的灯笼的鲜艳。年更是普天下华夏儿女永远无法割舍的一种记忆情节,温馨绵长,深深地清晰地烙在你我的心底……

高中年味作文 篇2

春节在中国的农历日期中为正月初一,那天的早晨阳光灿烂,万里无云,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走出家门,就闻到了一股属于春天的气息,小区马路两旁的紫金花、桂花正绽放在这喜庆的春天里,有时刮来一股微风,清新的花香扑进你的鼻中,让你马上就想到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树上挂满了红色的灯笼和丝带。春节,春天的节日。

我们走到街上,街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孩子们拿着红包,一些年轻人着手拿着风车希望能够在风车的旋转中转去霉气,转来好运,街上还有广东传统的醒狮队伍,在锣鼓声中狮身与狮头的默契配合令街上的游人连连叫好,而春节前,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家家都把房子打扮得别具一格,各有各的个性。他们把买来的年货放得满地都地。买来的年画怎么贴法,那就各有自己的风格和喜好了。有的正着贴,有的倒着贴,还有的歪着贴,各有千秋。人们把买来的菜全部都弄好了,只等春节一到,就可一饱口福了。家家备有鞭炮,人们穿上新衣服,准备迎新年,在春节前,人们一出门,如果遇上了好朋友,总是口中不忘说一句:“上街啊!”

年味高中作文 篇3

过年少不了准备年货,早在春节前十多天,家家户户的老人们就开始忙碌开了。小到花生、瓜子、葡萄干,大到冬米糖、年糕、酱鸭、咸鱼,它们可以搪塞来串门的孩子,孩子们得了礼物,便欢天喜地起来,也不再缠住忙碌的老人折腾,这些年货也可以留到年后作为零嘴。这些自产的年货可以存放很久,味道独特鲜美外观却不讲究,一如农家人的实在,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似那些用来拜年的礼物,套着工工整整的盒子,显得花里胡哨又俗气难耐,里面偷工减料不说,弄不好吃死人还不偿命,自家做的年货则多了几分随意和真诚。

在我外婆家,每当年三十,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糯米肠,材料却需要半个月前就准备了,先要将猪大肠洗净、吹气、然后晾干,等年三十一早,将晾好的肠子灌入洗净的生米、五香粉,一定量的腊肉粒、香菇粒,喜欢其他食材的人也会加入酱料、鸡蛋、虾米、蒜头等等,最后用线扎紧两端。糯米肠是要煮过的,等煮好后可以直接吃,也有人喜欢将糯米肠切成小片,油炸、爆炒、蘸酱吃,老人们则笑眯眯地看着孙辈们狼吞虎咽,糯米肠寓意长长,就是期盼孩子快快长高的意思。

如果嫌自己动手麻烦,却又十分想品尝地道的年味,就可以起一个大早,带上提前到手的压岁钱,在集市上碰碰运气。无论是为小孩子添置新衣还是饕餮客寻找美食,都能在乡村集市上满载而归。周围一个个村落通往集市的路上,人来人往,食客们饱经沧桑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而他们彼此间则神奇地认识,一路上都是热情的招呼声,叔你买好了?他舅你也来了?

由荷叶包裹的山羊肉,鲜嫩里透着丝丝清香,那肉切得并不工整,粗大的肉块甚至让某些斯文的人在下口时手忙脚乱,但那味道的精巧却好似故意引诱食客大快朵颐,吃大块肉喝大碗酒,这种豪迈让人回味无穷。而切片的牛肉经络清晰,咸香可口,软中透着酥,可以当零嘴,也可以下饭。集市上还有香烛、鞭炮、年画、红纸、烟茶,和各种糖果香料。红红火火的大俗充满了欢乐与喜庆,农家的年味透着朴素和祥和的智慧,它们与各家房门上挂的大红灯笼、彩绘灯笼相互照应,仿佛在低声絮叨着即将来临的“年”的喜悦。

当一切都准备妥当,忙碌将真正开始,年前大扫除是不可避免的,人们往往会在除夕的前几天清扫干净屋子,掸一掸旧物上的灰尘,并称之为“除故纳新”。大人在忙碌时,孩子们总会掺一脚添乱,为了防止小孩子坏了过年的大事,大人总会在孩子们靠近时塞一把吃的,这么一来,我们这些孩子就有口福了,一天到晚嘴都不停:你在桌子上的果盘里挖一把,我在大人的手中接一把,你从糖罐子里拿,我从托盘上拿……在这短短的几天,就可以长胖好几斤了。

随着夜幕的来临,“年”也将至了,迫不及待的人们点燃了烟花炮竹。在空气清新的田野上,在温柔无比的水乡里,人们似乎从未对空气中的PM2。5有过担心,抬起头,墨蓝色的天空中依旧有几颗星星在闪烁,天空的摸样仿佛是半闭着眼睛,打着哈欠,似乎是责怪人们的烟火吵醒了它。还有一些星星,在烟火的照耀下顾自掩去了,堕入了墨色的幕布后,藏起了光亮,若隐若现,恰似顽童眨巴眨巴的眼睛。今年的烟火不如往年的疯狂,朴素而和善的人们意识到了环境细微的变化,收起了未点燃的炮竹,沉寂下了心,回望了一眼安静而沉默的田野,回了屋子,土地再一次回到平静安宁的睡梦中。

年味高中作文800字 篇4

小时候,还在咿呀学语的我不知道什么是年,更不知道什么是年味儿,那个时候的年味儿是朦胧的,是天真的。慢慢长大了,年对上幼儿园的我来说,仅限于有新衣服穿,有好多好吃的吃,那个时候的年味儿是美味可口的。一年又一年,对上小学、上初中的我来说,年是可以领许多压岁钱,是可以不用上学,开开心心玩耍的日子,那个时候的年味儿是欢呼雀跃的。现在,对上高中的我来说是一家人的团聚,亲情的聚集,这个时候的年味儿是温馨的。

每年春节,爸妈都会带我去乡下爷爷奶奶家里过年,记得小时候最不喜欢到乡下去,因为没有网也没有玩伴。而如今,我向往着乡下清新的空气,向往那蔚蓝的天。来到爷爷奶奶家,邻里们一路上的问候与祝福温暖了我在冬天里的心。在车里向外张望,门前有两位骨瘦如柴的老人焦急的等待着,寒风吹过,他们的银发也随之舞动,看到我们,奶奶会亲切的迎上来牵着我的手,转身,我看到奶奶单薄的身躯,心也跟着抽动。

年的这一天,大清早起来贴对联,对联是爷爷亲自挥毫,带着一股子墨香,贴在大门两侧,期待着下一个年。丰盛的年夜饭在亲情的烘衬下更显得可口,尝一口,嗯,是奶奶的味道,伴随着鞭炮声,年夜饭开始了,欢快的话语,祝福的话语都迎耳而来,这是一种风俗,吃完年夜饭便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春晚,这时众人脸上洋溢着笑容,在春晚节目的欢声笑语中一家人漫溢着亲情,很浓很浓。而这一夜注定是睡不了的,因为炮声会响一晚,这是一种对来年的祈祷,对亲人的祝福。今年的年,我过得仍是欢快,但总有种失落感。

是啊,爷爷奶奶过一个年就少一个年,而以后将要上大学的我与父母在一起的日子也更是少之又少,年的团聚终究是会散。离开时,爷爷奶奶的话语一串串打在我心上,他们眼角下的泪一滴滴滴在我心口。今年的年味儿,仍是美味仍是欢快,仍是令我怀念。

城市的烟花绚丽比不上乡村的朴素,而在我心里,那所谓的年味儿是一家人在一起的亲情,我希望,这样的团聚能遍布世界每一处角落,让亲情不散。情不散,人亦不散。

年味高中作文800字 篇5

随着一年一年的变化,曾经浓厚的年味也在逐渐消失。看过这么一段话“现在我所理解的年味就是大家聚在一起用手机发红包、抢红包,用表情包说话,到亲戚朋友家第一件事就是问无线密码是多少,吃饭不聊什么有趣八卦的话题,反而聊谁抢的红包最多,这就是我所体会的年味,和我以前过的新年截然相反。”

说实话,真的有这种感觉,还记得在大年夜上QQ的时候,便看到空间里

满满都是关于抢红包的说说,甚至后几天有人来拜年,都会问我大年夜抢了多少红包。对此,我也只能笑而不语。因为我从来就没有过年是在手机上抢红包什么的,或许会有人说我out,但我仍觉得只要有家人给的红包,与家人团聚在一起吃一顿丰富的年夜饭就足矣。

我还有点庆幸我过年的时候都是在乡下奶奶家过的,因为农村里的年味比那城市要浓的多。

大年三十的白天,奶奶就会开始准备晚饭,爷爷会叫我帮他一起贴春联,即使手上全是浆糊和春联上掉的红色,却也还是满满的开心。晚上,奶奶做好了一大桌的美味佳肴。吃完饭,家人会给孩子红包,待奶奶洗完碗后,就会放烟花。烟花稍纵即逝,但仍留下美的深刻。然后就等待着春晚的开始,一家人躺在床上看着春晚,外面的烟花声不绝,虽说有污染环境,但这也是对新的一年的一种尊敬与期盼。大年初一的清早,爷爷便会起床放最长的鞭炮,噼里啪啦的声音预示着新的一年会红红火火,财源滚滚。然后到每个人都起床了,吃完早饭,便会去同一个村子中的亲戚家拜年,亲戚们也给孩子早已准备好了糖点,即使不是很珍贵的食品,心意却也是满满的。家里也会来着许多熟人,他们亲热的交谈。空气中有强烈的化不开的鞭炮味,而屋里的人新衣新面,笑意绵连。

我却也甚是喜爱这般年味,简单朴质却又充满感动与喜悦,城市的年味,与这,也真的是没法比的。

年味的高中作文 篇6

近了近了,我期盼已久的春节终于来了,我站在窗前望着大马路,只见马路上车来车往,多得连只小虫子都飞不进去似的。大街上张灯结彩,从上面看就像给大地盖上了一层大花地毯。

到了傍晚,窗外鞭炮阵阵,我问奶奶:“年夜饭好了吗?我的肚子已经在唱空城计了!”奶奶笑着说;“哈哈,早就好了!快来!”我赶紧跑到餐桌旁,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吃起了爷爷奶奶亲手做的美味佳肴。原来年味儿就藏在一家团圆的年夜饭里呀!

吃完了年夜饭,也应该下楼去活动活动了。这时候夜空中火树银花,鞭炮声声,整个世界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我迫不及待地拿出烟花,满怀期待地一个个摆好,就像一个个小士兵一样等待点火器的检阅,爸爸用打火机点燃了一个手拿烟花,从上面的射出一个个各种颜色的绚烂美丽的小光球。又点燃了一种火花焰火,我用它画圆圈,像一条火龙想咬住自己的尾巴似的,不停的摆动。爸爸这次想让我试试,我拿着一根点燃的香烟,慢慢地走到烟花前,半眯着眼睛,做出跑的姿势,用香烟把烟花的引线点着,赶紧躲开,跑到爸爸那儿时,我停了下来,转过身,只见烟花从顶端喷射出来,像夜空中的星星一样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我觉得太美了!这时,爸爸又拿出两个神秘地东西,我定睛一看,原来是可爱的七星瓢虫啊,爸爸把瓢虫的头顶的引线点燃,只见瓢虫飞速转了起来,她的身边有一圈火红色的火花跟着它一起转,形成耀眼的光圈,忽然,“叽”的一声,它一飞冲天,变成了一个发光的飞碟,哇!真是太神奇了!原来年味儿藏在五彩缤纷的焰火里呀!

年味的高中作文 篇7

“老门东”的年味在于它的“旧”。老门东位于南京城南的箍桶巷,因地处中华门以东且历史悠久,故被称为“老门东”。如今的“老门东”虽然已经修缮一新,但仍然保持了旧有的风貌。在“老门东”最吸引我的就是石板铺路、青砖砌墙的小巷,一条条狭窄的小巷弯弯曲曲,看不到尽头,走上几步便能看到古朴的木门上红艳艳的福字和门框上漂亮的春联。在这样的小巷里,虽然听不到一声鞭炮响,浓浓的年味却早已漫上心头。听妈妈讲,如今的爷爷奶奶辈的老人们,在和我一样年纪时都是在这样的小巷里过年的。

走出安静古朴的小巷,主街上的手艺人们又吸引了我的眼光。五彩的面团在面人艺人的手中顷刻间就被捏成了威风凛凛的孙悟空、憨态可掬的猪八戒和风姿绰约的嫦娥。糖画的摊子前围满了观众,只见一勺甜蜜的糖稀在艺人的手下变成了一只神奇的画笔,三下两下就画出了一条飞腾的巨龙。最让人惊叹的是剪纸,一张普普通通的红纸在艺人的刻刀和剪刀的雕刻和修剪下,竟然变成了一幅幅喜气洋洋的图画。此外,还有充满乡土气息的水陆神画、纸马制品、竹艺玩具等传统手工艺品,更是让人流连忘返、目不暇接。

夜的“老门东”年味就更浓了。灿烂的晚霞刚刚爬上天空,主街的灯都亮了,街巷里马头墙上垂下了一串串火红的灯笼,店铺木质窗格里透出了暖暖的黄色灯光,树木上的装饰灯带发出点点的星光,四处都能见到红绿相间的花灯。璀璨的灯光下是摩肩接踵的人流,老爷爷跟着老奶奶,大哥哥拉着大姐姐,小孩子骑在爸爸头上,人人脸上都带着笑容,家家都洋溢着节日的欢快。

作者:刘松漪

我家的年味作文 篇8

快点!我要回去放炮玩呢!”。有拿着那边超市发的小气球的,红的,黄的,绿的,还有蓝的。也有三五成群,手挽着手说说笑笑的姑娘们,小伙子们,忙绿了一年,辛苦了一年,我想这个时候应该是大家最放松,最高兴的时候。你看,路灯上还挂着两个小红灯,喜气洋洋的。就像在说,“我们也要过新年,我们也要过新年”。

一进菜市场,那才更热闹呢!人流窜动,一眼望去,什么也看不见,全是人。还有那翠绿的黄瓜,可真新鲜哪,你看,那金黄色的小花在太阳的照射下显得多么的生机勃勃啊。那鲫鱼,鲢鱼,青鱼,草鱼等等在水里游来游去,真是印证了我们中国的老话:年年有鱼(余)!黄的韭菜,红的番茄,黑的木耳,白的萝卜〃〃〃真是要什么有什么呀。“哎哟!可真够挤的。”我嘀咕了一句。跟着妈妈买了几个我爱吃的菜,结完帐就走出了菜场。超市里的收银台前也早已排起了长龙。 傍晚时分,街上,又渐渐安静下来。店主们把店子关了,超市也比往常早了些许关门。大家都提着东西回家过年去了。

到了晚上6点左右,社区渐渐安静,孩子们都回家吃团圆饭去了。吃完团圆饭7、8点的样子社区又重新热闹起来。孩子们全都出来放花炮了。这个放个“降落伞,”那个又放个“天女撒花”〃〃〃〃各式各样的花炮全有。每放完一个都会聚集好几个孩子,他们在讨论谁的花炮最美丽,谁的花炮颜色最多,之后又是阵阵欢笑。大人们或几个坐在一起打牌,打麻将;或几个坐在一起嗑瓜子,剥花生;或看着自己的孩子放花炮,偶尔还要帮他们一下。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自己独立操作完成。

夜,更深了。人们陆陆续续的回家了,有些不肯回家的孩子也在父母的劝说下,不情愿的回了家,一天的热闹景

我家的年味作文 篇9

充满温暖的年味

走上清冷的大街,夜晚的凉风吹过耳畔,街道两旁上的灯笼陡然亮起,红黄的光透过灯笼照映在我的侧脸,发丝都被染得火红。街旁卖金纸的店里有几个妇人正在挑金纸,她们动作快速,付完款便走出店门呼出一串长长的热气,裹紧外套小跑出去,是急着去拜天公吧。

街道两旁的人家十分热闹,隔着透明的玻璃,可以看见他们通红的脸儿如熟透的苹果,十分可爱。几个小孩裹着红衫儿,双手拿着饮料向长辈们鞠躬,道一声圆满的“新年快乐”。我抬眼看着蓝黑墨汁似的天空颇为感慨,时间如流水,去年的春节仿佛在昨天。一阵铃声打破了我乱窜的思绪,母亲的声音从喧闹的人群中挤出来:“怎么还没回来啊?人都到了,就差你一个人。”

弥漫笑声的年味

踏进家门的第一步,我便感受一股热气朝我涌来。“囡囡回来了,快快快,火锅正扑腾扑腾冒着热气呢。”姑姑朝我走过来,我笑着调侃她的大红皮衣反光,她娇嗔轻推了一下。

我坐在餐桌边,看见母亲围着围裙在旁边笑吟吟地看着大舅大伯们聊得热火朝天,眼神里溢满了幸福感,看得我眼眶有点热,这是她期盼已久的大团圆。小孩子们围在小桌子边,用含糊不清的话语说着自己在幼儿园的趣事,手舞足蹈的样子引得大人们频频发笑。大舅妈又像往年一样在旁开个妈咪Party,述说着各自孩子的成长糗事,话语间无比溺爱。弟弟们早早吃完饭在沙发那捧着手机兴高采烈的打游戏,姐姐们和我讲着学校的趣事,因为有一些共鸣都笑得停不下来。

溢满亲情的年味

母亲在大门口烧着金纸,黑色的纸沫飘上半空中,火团照得我暖和和的。“嘭嘭嘭”,烟花声响彻半边天,七彩的颜色闪过我的双眼,烟花绽放着一朵又一朵的美好。春晚的小品声夹杂在烟花声中,有点不真切,后来烟花声渐渐平息了,大家都进去了。我呆呆望着门前的龙眼树,周围恢复安静,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过,我脑子里冒出林清玄先生的话“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才意识到自己在患得患失。过去的很快成了过去,除了回忆里有它的身影,再也找不到它的踪迹。所以老人才经常说,珍惜现在,珍惜当下。

我走进屋里迎接热闹的气息,他们正说着要小搓一会儿麻将,谁知道这一会儿又是多久呢?麻将声响起了,掺杂着欢声笑语,甚至要溢出去,再也听不见门外的风声,也淹没了我的多愁善感。我茅塞顿开,那好吧,一切都不重要。我要珍惜当下,珍惜眼前的每一个人。

年味飘香的作文 篇10

那时,农村的寒冬腊月,大人们都赋闲在家。男人们转转走走,女人们则是围坐做在一起,唠着家常。东家长西家短念叨的同时,手里还不忘记拿着些许活计。比如纳鞋底,细细的针,穿上粗粗的绳子,在妈妈的手里飞舞着。针尖,在妈妈的头上不时地划拉一下,划拉出一份温暖,妈妈的温暖。

那时,农村的集市也是一年里最热闹的时候。因为,平日里的妈妈们非常节俭。节俭的原因,是因为日子还不够富裕。哪个妈妈,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呢?不够富裕的日子,花钱是需要克制的。只有勤俭节约,才会盼来好日子。勤俭持家的妈妈,不是吝啬的妈妈,而是会过日子的好妈妈。所以,逛集市在孩子们的心里是最奢侈的。牵着妈妈的手,女孩子们可以有一块梦想中的花头巾。牵着爸爸的手,男孩子们可以有几包劈啪作响的鞭炮。

腊月初期,是村里屠户家最忙碌的时候。因为,各家各户养了一年的大肥猪,都要急着赶着上案板。平日里,大多数人家是吃不上肉的。尽管,每年每家都养着两只大肥猪。头年傍近,一只卖出去,一只就留着过年喽。胖胖的猪,嗷嗷地叫唤着,被人们追着赶着。直到,亮霍霍的尖刀,扎进猪粗粗的脖子里。鲜红的血,流出来,流到洗净的大盆里。然后,咽了气的猪被吹成圆鼓鼓的,皮球般放入烧着沸水的大锅中,褪毛。褪了毛的猪,光光的,秃秃的,白白的。接着,被倒挂在木头桩子上。开膛破肚,什么肠子肚子心肝肺,一嘟噜一嘟噜地冒着热气就出来了……爸爸们,妈妈们,在一旁忙活着,接了这个,收那个。孩子们,在一旁好奇地看着,不时地过来搭把手。女孩子们,比较安静,悄悄地会递给妈妈一个大盆子;男孩子,比较调皮,则是互相追赶着嬉闹着……

猪肉被抬进家,更成了孩子们馋羡的期待。什么时候,妈妈会煮肉呢?盼着,爸爸手里的刀,磨得最快最亮。看着,爸爸妈妈把猪肉分类切好,哪块剁肉馅,哪块做肉方……然后,在灶火上烧几锅开水,把每块肉烫了洗了……盼到那一天,风箱呜呜作响,火苗滋滋地往上冒,大锅里的水咕嘟着冒着泡,肉味就飘香了。整个农家小院里,弥漫着一种香香的味道。孩子们,不时地跑到灶台上,围着妈妈问,肉快熟了吗?妈妈会笑,说快了快了……

那时的肉香,是世上最好的美味。我从小就爱吃肉,过年时的肉是可以可着肚皮吃的。惟有猪腿,妈妈是不让吃的。妈妈说,吃了猪腿会写歪歪字,因为猪腿是歪歪的。爸爸说,那才是迷信呢。于是,在妈妈面前不吃,在爸爸面前狠吃。直到现在,丫头吃肘子的时候,我仍不时地想起小时候自己吃猪腿的情景。猪腿,还真是吃了不少。字,却写得十分周正非常漂亮。妈妈的担心,失灵了吧?

腊月中后期,每家每户要进行大扫除。家里,所有能藏的东西,都要规整起来。屋里,所有不能搬动的东西,要用大塑料布遮盖起来。爸爸妈妈,头上箍着毛巾,各自拿着一个绑着长棍子的笤帚,屋顶墙角旮旯,都要依次清扫一遍。这个工作,一般要持续一天。清扫完毕,所有物件,该搬回的搬回,该拿出的拿出。这时候,小孩子们派上了大用场。因为,跑跑跳跳,出出进进,来来去去,是孩子们的本性嘛。

房间里的卫生收拾好利索,妈妈们要开始洗洗涮涮。凡是所有能洗的该洗的,什么床单门帘缝纫机罩电视罩,在妈妈的手里揉啊搓啊,直到花花绿绿晒满一院子。另外,那些锅啊盆啊碗啊筷啊篦连啊案板啊,更是要清洗干净。这些,女孩子们是能帮上忙的。这个时候,我都会跟在妈妈身后,弄了这个又弄那个。直到现在,我仍清晰地记得我拿着刷好的篦连子、案板,依次把它们靠在门台上。门台上充满阳光,那种感觉真好!

每年,爸爸妈妈都给我们做花生粘。暂且,就叫它们花生粘吧,因为一直不知道它们应该叫什么。花生豆,在大锅里炒好。然后,用爸爸的大手搓成一瓣一瓣的。当然,有的花生依然顽固,保持完整。完整,也无所谓。芝麻,也在大锅里炒好。圆咕溜溜的关东糖,在大锅里熬成汁儿。还是叫关东糖吧,因为从小就这么叫它。把炒好的花生芝麻,依次搅入粘稠的糖汁儿里。搅匀,放在案板上,摁成寸把来高的大糖块。等到粘稠适中的时候,再用刀切成一块一块的,放在篦子里晾着。直到,彻底凝固,就可以入口了。之前,我和弟弟有时也会偷偷地抿上一小口儿。妈妈看见,也不说。这时候的妈妈,是最宽容的。

年根底下,各家各户是要炒花生的。花生,都是自己家地里长的,所以尽可量地炒。一大簸箕,两大簸箕,是最足够的零食。爸爸从房后收来些沙土,用细筛子筛在大铁锅中。灶膛里的火,温热绵软。一边烧火,一边搅和。直到尝着火候差不多了,就把混着沙土的花生用簸箕收出,一股脑儿倒入院子里。随即,用筛子把沙土筛出,就只剩下黄白花花喷香香的熟花生了。

等到除夕,鞭炮声声里,年就到了。中午熬肉菜,晚上包饺子。饺子,是要包两顿的,除夕的晚上吃了,初一的早上还要吃。饺子,饺子,岁更在子时。除夕的`饺子是过去,初一的饺子是未来。日子,是过去,也是未来吧?

大年初一,一大早,大家族之内的小辈儿们是要给长辈们磕头拜年的。我家,就是个大辈儿。所以,一定要早早地起身开门迎接。否则,人们来拜年要是大门紧闭,那是万万不可的……这一天,孩子们都穿上了妈妈做的新衣新鞋。新衣新鞋,都是孩子们期望已久的。其实,多少天之前,就偷偷地看过摸过好几次了。如此期待,是因为平日里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穿哥哥姐姐们的旧衣服。新衣服,自然就是崭新的欢喜。新鞋,都是妈妈亲手做的千层底布棉鞋。男孩子的是深蓝条绒的,女孩子的是红底黑碎花条绒的。一脚踏进去,暖暖的……吃过早饭,大人孩子走出家门,各自找各自的朋友。孩子们可以尽情地去玩,就是玩到大中午,妈妈也不说。年的第一天,是要高高兴兴的。

大年初二,各家各户要忙着串亲戚。姑妈家啦,姨妈家啦,舅舅家啦,姥姥家啦,都是团聚热闹的地方。孩子们,还可以收到压岁钱。不管是一块,是两块,还是十块,都是欢喜。尽管,自己的压岁钱回到家,照例被妈妈收入囊中。那,也抵挡不了内心的欢喜。

正月里,各家各户还要邀请那些新媳妇来家吃饺子。就当,是熟悉的第一面。小村子的新媳妇,常常有好几个。但是,禁不住各家各户的邀请。往往,这家的饺子熟了,那家的饺子又熟了。所以,新媳妇们是在这家吃几个,赶着又去那家吃几个。走到哪家,都得吃几个,要不对不住每家女主人的热情。每年这个时候,妈妈就让我就去叫各家的新媳妇。小时候的我,见生人总是有一种小小的羞涩。那种羞涩,就好像自己是新媳妇似的。

正月十二,各家各户要炒豆子。叽里咕噜的黄豆青豆,放入热腾腾的大铁锅,蹦着跳着……我们这里的风俗,这一天要吃老鼠眼。豆子们,就好比老鼠的眼。吃了老鼠的眼,家里的粮仓就安稳了吧。晚上吃过饭,孩子们提着灯笼去串游着溜病根。妈妈说,出去溜病根,以后身上就没病了。谁想,自己有病呢?所以,孩子们都会争先恐后地跑出去。小时候,我还真想过,自己的病根溜出去了,真的就不得病了吗?

上一篇: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汽车维护与保养》教学中的实践下一篇: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