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共5篇)
刘基 篇1
目录人物简介史书记载河间国世表人物简介
刘基,《汉书》作刘堪,西汉河间王,汉景帝刘启曾孙,河间献王刘德之孙,河间共王刘不害之子。在位十二年去世,谥号刚。死后其子刘授嗣位,是为河间顷王。
史书记载《史记・卷五十九・五宗世家第二十九》:共王不害立。四年卒,子刚王基代立。十二年卒,子顷王授代立。 《汉书・卷五十三・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共王不害嗣,四年薨。子刚王堪嗣,十二年薨。子顷王授嗣,十七年薨。
河间国世表1 河间献王 刘德 2 河间共王 刘不害 3 河间刚王 刘基 4 河间顷王 刘授 5 河间孝王 刘庆 6 河 间 王 刘元 7 河间惠王 刘良 8 河 间 王 刘尚
刘基 篇2
峻水泷潺汇黄门;
石洞仰溪鹤警高,
空浮草海天云。
丙戌八月二十九·青田·石门洞
注:
谒 (ye音叶) :请见、进见。
刘基:字伯温, 明朝开国之勋, 文名天下, 青田人。青田, 有石门洞天刘基祠。
瀑:指石门飞瀑, 其瀑落差112.5米, 高悬直下, 蔚为大观。宋濂《送陈彦正教授》诗:“石门碧作山, 怒泻千丈瀑。”
江:指瓯江。
峻:峻急, 水势湍急;峻水, 湍急之水。
泷潺:水声奔驰貌。
黄门:东海瓯江口大海门。
石洞:石门洞天。
溪:鹤溪, 有多级瀑布, 曲随峦走, 起伏层迭, 山水清音。
鹤警:鹤警高鸣, 其声冲天。
空浮:浮悬于空。
草海:师姑草海, 石门洞天一景点, 位于天半八百米高空, 馥香连云盖天。
天云:薾 (er音耳) :花盛貌。喻刘基气节高耸入云。
【阅鉴】
本诗对“习象卦、知形遇、达明远”之伯温, 非颂誉而叙其神形。
一、二句以“一”、“一瀑”、“一江行”、“汇黄门”的实景, 比喻刘基谦和美德, 胸中有大气奔驰无阻, “一志而扶天下安”。既形象, 又自然流畅。
首联, 气势不凡;末联, 感慨深沉。
以“鹤溪”, “草海”, “天云”之景, 寓意叙事, 发人深思。既怀古而喻远!
【诗意】志于天下安
我拜谒你啊, 文成侯刘基。
你一心一意, 一往向前;
信为能入, 智为能度,
一志扶天下而安。
功成而退, 鹤警高觉;
视富贵为身外,
心中清芬永存。
那师姑草海啊, 天半高空,
馥香连云盖日。
是颂扬你凌云高义,
智择明远。
【禅释】
清水煮清茗, 淡香明淡心。
刘基的隐与显 篇3
这年,朱元璋手下一个叫胡大海的人听说处州附近有几个隐士很有才能,便命人去请,这其中就包括后来帮朱元璋一统江山的刘基。其他几个人一请就到,唯独刘基不肯来。胡大海又派人去请,刘基还是不到。胡大海生气了,好你个刘基,架子不小啊,你不来,爷还不稀罕呢!可身边的人说,这个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胡大海向朱元璋报告了此事,朱元璋听后很感兴趣,虽然他做不到像刘备那样三顾茅庐,但他对人才同样求贤若渴,他立即派了孙炎再去请,还带了许多礼品。谁知这个刘基不知好歹,硬是不给朱元璋面子,为表决心,他还回赠了一把宝剑。孙炎可没有胡大海的耐心,他给刘基带了一句话:“剑当献天子,斩不顺命者。”刘基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如若自己再端起架子,恐怕只能做刀下鬼了。
要说刘基没有野心,这肯定是假话,要不然,他也不会多次参加元朝的科举考试,也不会尽职尽责地当了五年的县丞。其实,他蛰居乡野,一方面是为了观察形势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在等待机会。当时,江浙的义军有三大阵营: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其中,陈友谅的势力最大,朱元璋的势力最弱,在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等待。因此,他不想这么快就做出选择。
投靠朱元璋后,刘基一直很少发言,这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自己初来乍到,人微言轻;二、尚未取得朱元璋的信任,锋芒太露只会引火烧身;三、没有大的战事,不足以展现自己的才能。刘基这样做是对的,朱元璋手下的谋士没人将他放在眼里,自然也没人排挤他,陷害他。当然,刘基的隐忍不是懦弱,而是为展示才华作准备,他追求的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机会终于来了,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率精锐部队大举来犯,以朱元璋的实力根本无法与之抗衡。应天(南京)城内一片慌乱,朱元璋急召手下谋士,商议破敌之策。平日里那些自诩才智过人、神机妙算的谋士,此刻都没了主意,他们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放弃应天,但就是没人主张御敌。面对陈友谅强大的军事实力,不要说那些谋士,就连朱元璋本人也十分忌惮。
就在这时,刘基站了出来,他大声地斥责道:“那些主张投降或逃跑的人应该抓来杀掉,敌人未到,你们就被吓成这个样子,也太丢主公的脸面了。”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刘基,心想,难道这人不怕死吗?刘基没有理会,又接着说道:“陈友谅虽然强大,但他骄横,且不擅陆战,只要诱敌深入,再以伏兵击之,陈必败。”这是一个大冒险,谋士输不起,朱元璋更输不起,何去何从,实在难以定夺。刘基见大家都不吱声,只好叹息着说:“如果失去应天,我们又能去哪儿呢?要走你们走,我誓与应天共存亡。”
都说患难之时见真情,在这生死存亡之际,刘基能够勇敢地站出来,并做出这样一番表态,怎能不让朱元璋感动呢?更何况,刘基的话说到了朱元璋的心坎上,他从一个放牛娃、一个要饭的和尚奋斗到今天不容易!逃,就意味着失去现有的一切,并且他没有退路,陈友谅向来心狠手辣,他是绝对不会放过自己的,与其束手就擒,不如放手一搏。刘基给了朱元璋勇气,也给了朱元璋信心。后来,朱元璋依照刘基之计,果然大破陈友谅,从此,刘基成了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备受尊敬和恩宠。
浣溪沙刘基 篇4
轻絮霎时狂。清和院宇麦秋凉②。
【作者简介】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末进士,任江西高安县函。后弃官归里。明太祖(朱
元璋)起事括苍,聘至金陵,佐太祖定天下,任御史中丞,封诚意伯。博通经史,诗文
闳深顿挫,自成一家。有《诚意伯刘文成公集》。
【注释】
①沧江:泛指江。因江水是青苍色而称。
②麦秋:指农历四月,为麦收季节。汉蔡邕《月令章句》:“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
熟为秋,故麦以孟春为秋”。
【评解】
燕语鸠鸣,蜂蝶带香,江绕夕阳,水满浮萍,轻絮舞风,一派初夏时的自然风光。
末句点出麦熟,使人联想起收获的欢娱。
【集评】
沈雄《古今词话》:子房不见词章,玄龄仅办符檄,文诚勋业灿然,可谓千古人杰。
苦斋记/刘基_教学设计_教案 篇5
1.教学目标
体会本文的主旨
2.教学重点/难点
梳理课文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作者
章溢(1314——1369),明初大臣,元末农民起义时与刘基同辈朱元璋聘用。
刘基(1311——1375),元朝末年进士,明初大臣、政治家、文学家。朱元璋称帝,把他比为诸葛亮。
二、解题
“在旧社会,士大夫阶层生活优越,常常在住室之外,另辟一些房舍,作为闲居读书之所,就是通常说的书斋。为了表示风雅,又常常为书斋写一些解说文字。一般称为什么斋记。记可以由自己写,也可以请别人写。这篇文章是书斋主人章溢请刘基写的一篇记。这种性质的文章,一般要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斋的情况,着重写景物布置;一是斋的意义,着重写主人的襟怀。这篇文章就是这样写的。而且写得比较出色。斋,屋舍,一般指书房、学舍。记,记载事物的文章。此文名为“苦斋记”,顾名思义,可看出它“记”的是“斋”之“苦”——苦况与苦义。
补充(书斋雅趣):
老学庵:
南宋诗人陆游晚年的书屋叫“老学庵”。据陆游在《老学庵诗》自注中说:“予取师‘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名庵”,意为要活到老学到老。
饮冰室:
近代学者梁启超的书斋。“饮冰”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形容心情焦虑,内心烦躁,故而饮冰。以此命名,暗示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
绿林书屋:
1924年,鲁迅寓居北京阜城门外西三胡同,由于鲁迅支持学生运动,被当时的“正人君子”诬蔑为“学匪”,所以鲁迅就把自己的书屋命名为“绿林书屋”,意思要和他们抗争到底。
(名号志趣:)
词人辛弃疾,重视农业,做官时提倡力田,奖励耕战,晚年退居农村,“更从老农以学稼”,自号“稼轩”;
爱国诗人陆游,忧世愤俗,被权贵讥为不守礼法,他就自号“放翁”,以抒发对他们的蔑视;
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是以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来取号,表达了典型的文人情趣;
明朝风流才子唐伯虎,自号“六如居士”,“六如”,按他自己的说法即人生如幻、如梦、如泡、如影、如露、如电,正好是失意文人消极情绪的抒发;
三、读课文正音
四、翻译课文
五、梳理课文
第一段:起笔交代苦斋之所属,并从其环境、气候与植物特性的简略介绍中,说明“苦”的由来。
第二段:具体写乐生于此地的“物性之苦者”——木、草、菜、果、蜜、茶、鱼等物之苦,从实物方面说明苦斋命名之来。
第三段:承前段补述建苦斋的由来和记述苦斋生活的概况与乐趣。前段写“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此段就有点“人性之苦者亦乐生焉”的意味了。
第四段:深入一层,在前面叙事的基础上发表议论,从事理方面阐明苦与乐的相为倚伏,互为转化的辩证关系。此为全文的重点之所在。
最后一段收结全文,说明作记原因。
六、文章主旨
本文记述了苦斋的地理环境和物产,以及其主人的生活情况与乐趣、言谈,从而说明苦斋命名的由来与意义,阐发了苦与乐的相为倚伏——苦生于乐,乐由苦来——的辩证关系与生活哲理,批评了膏粱之子只匿安逸享乐的思想,表现了苦斋主人甘于苦中求乐的宽敞襟怀。
七、写作特点
文章通篇紧扣一个“苦”字,环境是苦,物产是苦,人甘吃苦,故斋名苦,议论言谈亦不离苦,即使写乐谈乐,仍由一个“苦”字生发出来;苦斋生活之乐,则由苦而来,膏粱之子之乐,则由乐而生苦;
所举例证典籍,亦心与苦相关;
最后说明写作原由,也点出一个“苦”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