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医生事迹

2024-10-16

感动中国医生事迹(精选7篇)

感动中国医生事迹 篇1

第一位:抗击SARS的第一功臣:钟南山

从2003年年初,广东等地开始爆发不明肺炎的时候起,钟南山就在密切注视着疫情的发展情况。在疫情最严重时,他主动请缨:“把最危重的病人转到呼研所来”,他以66岁的高龄,一次连续38小时救治患者。第二位:民间防艾第一人:高耀洁

1996年,她开始自费进行艾滋病防治和救助工作,在6年多时间里,她走访了河南省100多个村庄。从2000年开始她将主要精力放在对艾滋遗孤的救助,无偿资助了164名艾滋病孤儿。

第三位:中国抗艾先锋:桂希恩

河南上蔡县文楼村从“中国艾滋病第一村”变成“中国艾滋病关爱第一村”,桂希恩功不可没。2004年6月,温总理看望桂希恩时握着他的手说:“我在电视上看到你的事迹,很感动。”

第四位:苗寨里的赤脚女医生:李春燕

过去从江县大塘村没有医生,乡亲们热衷请鬼师。但这一切被“赤脚女医生”李春燕改变了。2004年10月,李春燕奋力抢救一位刚降生的婴儿,这一幕被新闻记者记录了下来,她的感人事迹立即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第五位:主政世卫的中国“铁娘子”:陈冯富珍

陈冯富珍,1994年成为香港第一位女性卫生署署长。2003年赴世界卫生组织工作,负责传染病防控事务,成绩卓著,受到许多国家称赞。2006年11月9日,陈冯富珍正式当选为世界卫 第六位:“人民的好军医”:华益慰

华益慰,著名医学专家、北京军区总医院主任医师。从医56年来,以高超的医术救治了众多患者,以高尚的医德温暖了千万人心。胡主席充分肯定了华益慰同志的贡献,要求全国全军卫生战线向华益慰同志学习。

第七位:麻风病防治专家:李桓英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一则消息:中国麻风病专家李桓英,运用一种名为“短期联合化疗”的方法,经过两年的治疗,十年的观察,有近万名麻风病病人完全治愈。消息一传出,震惊了世界麻风界。

第八位:草原神医:王布和

他20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为农牧民群众解除病痛之苦,对待贫困的群众,不仅提供免费的食宿,还赠送回家的路费。一批批患者健康地离去,一个个病人慕名而来。

第九位:9年执著打假的医生:陈晓兰

在她与假劣医疗器械9年的斗争中,为了取得一手证据,她曾假扮病人,冒着危险“以身试针”。因为打假触及医院的利益,她曾被强行调离工作岗位、被要求提前退休,但失去工作的她始终不言放弃。

第十位:揭黑斗士 为民医生:胡卫民

2004年12月,湖南娄底市中心医院医生胡卫民通过中央权威媒体,指斥该院院长杨志毅公然推行医疗***,此事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热点。时隔一个多月后,胡和杨对决的结果为后者“取胜”。

感动中国医生事迹 篇2

——编者

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名单

获得“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荣誉的有:

用生命托起战机, 最终倒在工作岗位上的航空英模罗阳;

一生奉献给核事业, 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的科学家林俊德;

在南海默默守礁二十年, 为气象观测做出巨大贡献的海军气象工程师李文波;

为救出学生失去双腿, 被网民赞为最美女教师的张丽莉;

为保障农民工利益, 多次到企业“卧底”打工的“民工”局长陈家顺;

坚持五年背着生病母亲上下班, 为年轻人作出榜样的孝子陈斌强;

丈夫背着妻子, 坚持20多年在大山中行医的乡村医生夫妇周月华、艾起;

因病去世并把器官捐献给他人的十二岁女孩何玥;

备受思乡之苦, 为上百位老兵带回骨灰的台湾老兵高秉涵;

坚持十四年, 以家庭的力量撑起爱心小院的农家妇女高淑珍。

此外, “感动中国”组委会还向公安部湄公河“10.5案”专案组表达了特别致敬。

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主要事迹和组委会颁奖词

罗阳——生命献给舰载机

罗阳, 男, 51岁, 辽宁沈阳人。沈阳飞机工业 (集团) 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阳所在的沈飞集团是中国重要的歼击机研制生产基地, 他本人也是飞机设计专家。2012年11月25日, 随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参与舰载机起降训练的罗阳, 在执行任务时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原性猝死, 不幸殉职。

罗阳1982年毕业于北京航天航空大学高空设计专业。他担任中航工业沈飞董事长、总经理的5年, 是沈飞新型号飞机任务最多、最重的5年。难关难度, 难题难点, 好像排着队一样。罗阳善于解决问题, 采取多种措施推动研制进度, 创造了新机研制提前18天总装下线, 从设计发图到成功首飞仅用10个半月的奇迹。

2012年1月, 罗阳担任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舰载机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没有经验, 也没有现成的关键技术可以借鉴, 加之航空制造大国对技术的封锁, 逼着航空人只有自主创新一条路可以走。在航母上, 罗阳坚持亲力亲为, 与科研人员一起整理试验数据, 观看每次起降过程, 记录和分析飞机状态, 出现身体不适, 也没有中途下舰, 甚至都没有去找医护人员检查。

难度高, 任务重, 时间短。重重考验摆在罗阳面前, 可是他就有这么一股不服输、不懈怠的劲头。他曾说, 外国人能干成的事情, 中国人同样能干成, 而且还能干得更好。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 他不知疲倦, 劳心劳力, 没有一刻休息, 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颁奖词】罗阳——长使英雄泪满襟:如果你没有离开, 依然会, 带吴钩, 巡万里关山。多希望你只是小憩, 醉一下再挑灯看剑, 梦一回再吹角连营。你听到了么?那战机的呼啸, 没有悲伤, 是为你而奏响!

林俊德:工作到最后一刻

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 2012年病逝。林俊德入伍52年, 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 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 在癌症晚期, 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林俊德的中学和大学都是靠政府助学金完成的。大学毕业后, 他被分配从事核试验研究。由于核爆炸具有极大的破坏性, 测量仪器研制一直存在很大难度。林俊德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 独立创新制作了钟表式压力自记仪, 为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参数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数据。在之后40多年的科研旅途中, 他先后获得30多项科技成果。

2012年5月4日, 林俊德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为了不影响工作, 他拒绝手术和化疗。5月26日, 因病情突然恶化, 他被送进重症监护室。醒来后, 他强烈要求转回普通病房, 他说:“我是搞核试验的, 一不怕苦, 二不怕死, 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

林俊德住院期间, 整理移交了一生积累的全部科研试验技术资料;多次打电话到实验室指导科研工作。5月31日上午, 已极度虚弱的林俊德, 先后9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于是, 病房中便出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病危的林俊德, 在众人的搀扶下, 向数步之外的办公桌, 开始了一生最艰难也是最后的冲锋……5小时后, 心电仪上波动的生命曲线, 从屏幕上永远地消失了。这位军人, 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拼搏。

临终前, 林俊德交待:把我埋在马兰。马兰, 一种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坐落在那里的中国核试验基地, 就是以这种野花来命名的。

【颁奖词】林俊德——纵死终令汗竹香:大漠, 烽烟, 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 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 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 你永远不会倒下!

李文波——南海守礁王

李文波, 男, 48岁, 山东平度人, 中国海军南海守礁士兵。李文波21岁时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 当年入伍, 三年后赴南沙永暑礁, 直到现在。20多年来, 他先后29次赴南沙执行守礁任务, 累计守礁97个月, 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军内外气象部门提供水文气象数据140多万组, 创造了国内守礁次数最多、时间最长、成果最丰的纪录, 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

长期恶劣环境下的生活, 李文波的身体大不如从前, 风湿病越来越重, 但他仍然坚持一次不落地守礁, 还经常顶替战友。除了坚守岗位, 李文波还不断创新, 为守礁工作总结经验, 编写教材。他设计出了南沙第一套水文气象月报表程序, 还编撰完成了《海洋水文气象观测教材》。

为了守礁, 李文波亏欠家里太多。他新婚5天后回到南沙, 20多年来, 与妻子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到3年。2003年4月, 李文波第一次回到老家, 才知道母亲已经卧病在床3年。2005年9月, 母亲病危, 李文波回到老家陪伴母亲仅十天, 就接到执行南沙守礁的命令, 在前往南沙的舰艇上他接到了母亲病逝的消息, 一个人长跪在甲板上向北方失声痛哭。李文波说:“南沙守礁是我一生的荣耀, 就算下辈子坐轮椅, 也没什么后悔的!”

【颁奖词】李文波——能受天磨为铁汉:二十年坚守, 你站成了一块礁石, 任凭风吹浪打。却只能愧对青丝白发。你也有梦, 可更知肩上的责任比天大。你的心中自有一片海, 在那里, 祖国的风帆从不曾落下。

张丽莉——最美女教师

张丽莉, 女, 28岁。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初三 (3) 班班主任。张丽莉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 2006年, 她从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后, 分配到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任教。2012年5月8日, 放学时分, 张丽莉在路旁疏导学生。一辆停在路旁的客车, 因驾驶员误碰操纵杆失控, 撞向学生。危急时刻, 张丽莉将车前的学生用力推到一边, 自己却被撞倒了。车轮从张丽莉的大腿辗压过去, 肉都翻卷起来, 路面满是鲜血, 惨不忍睹。被轧伤后她有时清醒有时昏迷, 在送医院的途中, 还对大家说:要先救学生。昏迷多天后, 张丽莉醒来的第一句话是:“那几个孩子没事吧!”

经过抢救, 张丽莉被高位截肢。她的亲人和医护人员都不敢想象她知道真相的后果会是怎样, 但张丽莉很快接受了现实, 还反过来安慰父亲说:“当时车祸的场景我还记得, 很幸运, 如果车轮从我的头碾过去, 你们就看不到我了, 我救了学生, 也保住了命, 今后一定会幸福的。”有人问张丽莉, “你后悔吗?”她回答:“不后悔。这样做是我的本能。我已经28岁了, 我已和父母度过28年的快乐时光。那些孩子还小, 他们的快乐人生刚刚开始。”

【颁奖词】张丽莉——冰雪为容玉作胎:别哭, 孩子, 那是你们人生最美的一课。你们的老师, 她失去了双腿, 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们不多, 却让我们学会了许多。都说人生没有彩排, 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 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

陈家顺——“卧底”民工局长

陈家顺, 1968年出生。云南省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沾益县驻浙江义乌劳务工作站站长。云南沾益县是劳务输出大县, 陈家顺担任副局长后, 积极组织家乡农民到浙江义乌等地务工, 并关注他们的切身利益, 为他们排忧解难, 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为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 摸清农民工工作、吃住、工资待遇、劳动时间等情况, 陈家顺从2007年9月起先后深入5家用工企业, 以农民工的身份应聘到企业“卧底”打工, 和农民工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 当过操作员、仓库保管员, 养过猪, 干过装卸工, 当过民办学校教师。几年来, 他“卧底”考察了义乌市及周边县市的许多家企业, 为农民工提供了180多家用工情况良好的企业信息。

在调解各类用工纠纷时, 他总是挺身而出, 为农民工利益据理力争。4年来, 共为农民工调解各类纠纷780余起, 挽回损失180万余元。在农民工遇到困难时, 他想方设法帮助解决, 多次协调企业垫付农民工车费、伙食费、医药费等共7万多元。这些实实在在的行动, 赢得了当地民工和社会各界的称赞, 陈家顺被人们誉为“卧底局长”、“民工局长”。

【颁奖词】陈家顺——动人以行不以言:为乡亲“卧底”, 你吃遍所有的苦;为百姓打工, 你换来群众最多的甜。你乔装改扮, 却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隐姓埋名, 可我们都知道你是谁, 为了谁。

陈斌强——背着妈妈上班

陈斌强, 38岁, 浙江磐安县冷水镇中心学校初中语文教师。陈斌强9岁时父亲因车祸去世, 妈妈独自抚养3个孩子长大。2007年, 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 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一天, 陈斌强的姐姐在无意中提到, 妈妈最大的愿望就是和儿子住在一起。陈斌强回忆起多年来妈妈对自己的付出, 他决定再困难也不会丢下妈妈。

那时, 陈斌强的儿子不到两岁, 妻子建议他把妈妈送到养老院去, 他说:“一个连儿子都不认识的老人, 送到养老院, 被人欺负了怎么办?”为了照顾妈妈, 他把儿子提前一年送进了幼儿园。

为了能亲自照顾母亲, 他每天用一根藏青色的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 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路去学校上班。开始同事们都不太理解, 说:“这样带在身边照顾, 一两天倒可以, 一年两年怎么吃的消?”可陈斌强做到了, 一连五年, 风雨无阻背着妈妈上班。

照顾母亲的生活异常辛苦。陈斌强一天到晚连轴转:晚上9时, 服侍母亲睡下;凌晨1时, 准时起床抱母亲上厕所;清晨5时, 闹钟响起, 他要赶在师生之前起床, 将母亲房间打扫干净, 处理好母亲的大小便;早上7时喂过母亲吃饭后, 开始学校一天的工作。

尽管生活上的事儿很多, 可是陈斌强的教学任务却一点也没落下, 他教两个班语文, 教初一年级学生广播体操, 总管学校体艺2+1活动。他总说:“我是跑着走的。”

【颁奖词】陈斌强——孝更绝伦足可矜:小时候, 这根布带就是母爱, 妈妈用它背着你。长大了, 这布带是儿子的深情, 你用它背着妈妈。有一天, 妈妈的记忆走远了, 但爱不会, 它在儿女的臂膀上一代代传承。

周月华、艾起——残疾医生夫妇

周月华, 女, 43岁, 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西河村乡村医生。二十多年来, 她硬是靠着拐杖和丈夫的后背, “爬”遍了方圆13平方公里的大小山岭, 为辖区近5000村民带去了医疗服务。

周月华出生后8个月被诊断为先天性小儿麻痹症, 左腿残疾。这一切并没有摧垮她生活的意志。凭着自己的执着, 周月华完成了中学学业并成功从卫校毕业。在找工作的过程中, 周月华因身体残疾而四处碰壁。后来, 看到乡亲们每次都要步行几个小时才能到镇上医院看病, 她就动了行医的心思。

周月华将平时省吃俭用下来的200元钱加上家中仅有的600元储蓄作为开诊所的启动资金, 又把家里堂屋修整了出来做场地, 药品采购则靠两个弟弟用小竹筐一筐筐往回背。1990年11月, 周月华的“柳荫镇西河村卫生室”正式挂牌营业了。

“我喜欢我的工作, 喜欢我现在所做的一切。”周月华说道, “住在偏远地方, 农民看病要走上好几小时。所以我现在多做一点, 让乡亲们少跑一点, 少花一点, 自己会感到很开心。”最开始行医时, 周月华右肩挎的是药箱, 左肩杵着拐杖在山间艰难行走, 这种行医方式直到她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条左腿——她的丈夫, 艾起。

周月华和艾起结婚之后, 无论跋山涉水, 刮风下雨, 只要出诊, 艾起便会揽起周月华的手, 用宽阔的后背将她背到病人家里。“背你一辈子, 我无怨无悔!”这个男人用20年的行动, 默默支持着妻子的事业。

【颁奖词】周月华、艾起——清香传得天心在:她背起药箱, 他再背起她。他心里装的全是她, 而她的心里还装着整个村庄。一条路, 两个人, 二十年。大山巍峨, 溪水蜿蜒, 月华皎洁, 爱正漫漫的升起。

何玥——捐献肝肾的最美女孩

何玥, 女, 12岁, 广西桂林人, 小学生。2012年4月, 何玥即将小学毕业, 却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 住院进行了第一次手术。9月初, 病情突然复发, 二次入院, 经检查, 肿瘤已扩散至脑部组织。当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三个月时, 她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

在亲人眼里, 何玥是个爱学习、有爱心的孩子。4月, 做完手术第三天, 她就回到学校上课了。她的家里满满一面墙都贴着她的“三好学生”之类的荣誉奖状。2008年汶川地震时, 她硬逼着父母捐出了一个月的工钱。她被查出脑瘤后, 学校为她捐钱, 她要父亲捐给更需要的人。

9月中旬, 爸爸从广东打工回来, 她第一句话就说:“爸爸, 我想把自己的器官捐出去, 行不行?”她说, 她只剩下三个月的生命, 她希望能尽自己的能力给别人生的希望。由于是何玥最后的心愿, 爸爸妈妈奶奶叔叔婶婶最终同意了孩子的想法, 决定帮助她完成遗愿。

11月17日凌晨零点10分, 小何玥在医院里走完了自己短短12年的生命历程。凌晨4点, 她的两个肾被送到解放军第181医院捐给了两名患者, 其中一名是身患尿毒症的18岁藏族小伙索朗旺青。

何玥因捐献器官被称为“最美女孩”, 她死前的这个愿望被称为“最美遗愿”。

【颁奖词】何玥——何处春江无月明:正是花样年华, 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自己, 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 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 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你来过, 你不曾离开, 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 把人间照亮。

高秉涵——台湾老兵

高秉涵, 台湾律师, 老兵。1936年出生。高秉涵的一生, 凝聚了所有台湾老兵经历的坎坷和艰辛, 同时也见证海峡两岸从隔绝到沟通的一段特殊历史。

高秉涵生于山东菏泽, 13岁已经成为“小学兵”, 在“南逃”路上几乎丢掉半条命, 辗转抵达台湾之后, 他又成了孤儿流落于台北街头。他流过浪, 做过小贩, 几经周折考上了台湾“国防学院”法律系, 毕业后成为金门驻军军事法庭的法官。

他审的第一个案子是金门逃兵案, 一个士兵在值岗时冒险抱一只轮胎穿越金门海峡想游回厦门的家, 但是没能成功, 被判处死刑。一个想要回家孝敬母亲的人怎么会有死罪?为什么一段浅浅的海峡会让骨肉同胞天各一方?身为法官的高秉涵无能为力, 但他的内心受到极大的触动。

1973年, 高秉涵退出军界, 成为一名挂牌律师。1979年, 离家31年后, 高秉涵写的第一封家书, 由台湾至欧洲、经美国寄到中国, 又经北京、广州、辽源, 历时三个多月, 于母亲葬礼的当天抵达亲人的手中。

两岸开放后, 他开始奔波于大陆和台湾之间, 义务为台湾老兵寻亲提供支持。20多年间, 先后抱回了54个老兵的骨灰罐, 帮助他们完成回归故乡怀抱的遗愿。

【颁奖词】高秉涵——悲莫悲兮生别离:海峡浅浅, 明月弯弯。一封家书, 一张船票, 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觉离乱苦, 近乡更知故土甜。少小离家, 如今你回来了, 双手颤抖, 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 一坛又一坛, 都是满满的乡愁。

高淑珍——爱心小院

高淑珍, 56岁, 河北滦南县司各庄镇洼里村普通农村妇女。

高淑珍的儿子王利国4岁那年得了类风湿, 落下了残疾。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不能上学。高淑珍心疼儿子, 想在家里办个小课堂。后来她发现, 附近村庄也有一些因肢残不能上学的孩子, 他们都对读书充满渴望。她想让不幸的孩子都能读书, 于是在家里办起了学校。

1998年4月, 她的“炕头课堂”开讲了, 老师是女儿王国光。5个孩子、4张课桌、2块小黑板和借来的旧课本……高淑珍的家里响起了读书声。

这个学校一开就是14年。14年间, 她接收了近百名残疾孩子, 却从未收过一分钱。高淑珍和女儿每天用自行车接送孩子, 中午就在她家一起吃大锅饭。渐渐的, 自行车已经接不过来, 她一咬牙, 买了辆旧面包车。有两个肢残严重的孩子, 她怕路上颠坏了, 就一直抱在怀里。后来, 为了让孩子少受罪, 她索性让孩子都住在家里, 免费吃住读书。

慕名而来的孩子越来越多, 但是高淑珍精力有限, 家里地方有限, 还债务累累, 但是“不”字她始终说不出口。无论多么艰难, 她总是尽最大努力, 让孩子们的生活过得好一些。高淑珍家承包了20多亩水田, 稻谷就是孩子们的口粮。但是歉收的时候, 让每个孩子吃饱并不轻松。为了多挣几个钱, 她每天天不亮就骑着自行车, 驮着批发来的一些日用品去赶集, 一骑就是100多里地。有的时候下大雪没有集, 高淑珍就走街串户地卖, “我一天出去挣十块二十块, 给孩子们买点好吃的, 我心里头欢喜, 骑着车子都有劲。”她说。

高淑珍爱心小院的故事见诸媒体后, 引起强烈反响。爱心小院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捐助, 还有不少志愿者从各地赶来实行爱心接力。有的志愿者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三年多时间, 上海一家医院为小院的10个孩子实行了治疗手术。

李春燕 感动中国的乡村医生 篇3

她叫李春燕,是个普通的乡村医生,在贵州从江县的大塘村,开了一家简陋的卫生室。事实上,她连真正意义上的医生都不是。她没有编制、没有工资,甚至连个药箱都没有,出诊看病的时候,她就拎着一个竹篮。

可是,她的故事却感动了全中国。

村里的第一家卫生室

贵州黔东南州南部的月亮山区是个落后、贫穷、偏僻的地方,被称为“第九世界”,推理公式是:月亮山是贵州的第三世界,贵州是中国的第三世界,而中国就是第三世界,合起来正好是“第九世界”。

大塘村位于月亮山区东麓外围,是贵州省从江县最大的村落,有2500多人。2000年,李春燕结婚后,随丈夫来到了他的家乡大塘村。她是嫁入大塘村的第一个汉族媳妇,当时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之前,李春燕曾经受南京爱德基金会资助,在贵州省黎平卫校接受了三年的正规教育。学医的她来到大塘村后,发现这是一个被医学完全遗忘的角落。村里没有医生,村民如果要看病,要花两三个小时到5公里以外的乡卫生院或15公里以外的县医院去治疗。大部分的村民也无力承担医药费,生了病除了自己扛,就是请巫师驱鬼,或着用“土办法”治,患者死亡率很高。在村里每年有20多个新生儿降生,却有一半夭折。

看到这种状况,李春燕心中有了一个迫切的愿望:一定要在村里开一家卫生室!

对于并不富裕的小家庭来说,这个愿望很奢侈。丈夫给了李春燕一个承诺:“不管砸锅还是卖铁,都要为你建一个卫生室。”

家里惟一值钱的就是李春燕的公公长年喂养的3头水牛。“这是公公一年到头住在牛棚割草养大的,既是全家的财富,也是他们晚年的精神寄托。”

李春燕记得,那天晚上,丈夫和公公婆婆用苗语唧唧咕咕地议论了一晚。“第2天,家中3头宝贝水牛就被人牵走了两头,晚上,公公把卖水牛的钱数了数,无声地递过来。”

就这样,李春燕用卖水牛换来的2000多元钱,在自己家里开办了大塘村有史以来第一个卫生室。里面有一张桌子、一张简易床、一纸箱药品和一个用作药箱的竹篮。李春燕到县城医药商店買了一支体温表。她本来还想买把镊子,但一把镊子要20多元,她犹豫了半天,还是没有买。但做医生总不能连镊子都没有吧,她就从爸爸那里要了一把。

大塘村终于有了卫生室,但村民却不相信这个外来的医生。李春燕说,那时候村民甚至害怕给孩子打疫苗,卫生院到村里来打疫苗时,家家户户都把门关上了。

李春燕苦恼了一段时间之后,一件事情改变了困局。

2001年夏天,一个姓王的村民喝多了酒,昏迷不醒。请了“鬼师”作法后,仍没醒过来,家里人认为他已经死亡,就哭着给他办后事。这时,王家有个年轻人提议说,听说孟家的媳妇会看病,不如叫来试试?就这样,李春燕被叫去了。她检查过后,开始给这个“死者”输液。随着药液的滴滴流动,患者的呼吸均匀了,慢慢苏醒过来。家人破涕为笑,对李春燕千恩万谢。

从此,李春燕“起死回生”的故事在村里甚至邻村传来,找她看病的人多了起来。

李春燕说,大塘村人没有去医院生孩子的习惯,以前新生儿的死亡率很高,许多妇女因生孩子落下一身的病,甚至生孩子时母子双亡,“得破伤风的很多,很多小孩活不到7天”。因此,除了看病,她还经常免费给产妇接生。

在李春燕看来,宣传医学知识也是村医的“重任”。她说,每当有小孩生了病,她就告诉孩子父母,“你的孩子如果打了疫苗,就不会常生这种病了。”

因为一个医生的存在,大塘村慢慢改变了。当卫生院的人来给孩子接种疫苗时,不到两个小时就可以为所有小孩接种完,再不用像以前那样挨家挨户做工作。此外,在李春燕的劝说下,开始有人去医院生孩子。

艰难地守护

李春燕的父亲也是一名乡村医生,走街串巷几十年为乡亲们祛除病痛。在父亲的要求下,梦想考幼师的李春燕读了卫校。

在李春燕出嫁前,父亲对她说:“村里人看病不容易。不管多苦,不管多累,你都不能离开大塘,因为你是大塘唯一的医生。”

李春燕没有想到,要坚守父亲的这句嘱托,竟然那么难。

当卫生室的生意慢慢好起来的时候,李春燕的日子却越来越艰难了。由于大塘村的贫困,很多乡亲来看病没钱付医药费。李春燕又不忍心不管,只好先给病人把病治好,没钱,就在本子上把病人欠的药费记上。五角、一块、五块、十块,几年下来,记账的本子摞了好几大本。

她知道这些钱是很难收回来的,但她没有因此放弃对乡亲的帮助。离大塘村4公里以外的刚边寨,有个12岁的孩子患了肠套叠,为治病家里花光所有的钱,还欠下几千块钱的贷款,最后,父母带着他找到了李春燕。从家到刚边寨,最快也要走半个小时,李春燕每天来往跑4趟。两个月下来,她累得连路也走不稳。后来,她把孩子接到家里。前后3个月,李春燕的丈夫开农用车赚来的钱都换成了药,直到孩子康复。孩子的父母没钱付医药费,把家里仅有的一袋玉米送到了卫生室。

“其实我们的村民非常可亲可爱,一旦手头有了钱,哪怕就1分钱,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来还我的药费。”但是,由于村民的贫困,卫生室还是严重的入不敷出。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几乎都搭进了卫生室。2003年底,在卖掉了公公养的最后一头牛之后,李春燕流着眼泪把结婚时婆婆送的银饰也卖了。

为了卫生室能维持下去,李春燕和家人想了各种办法。

“最初,我和丈夫挑米去县城卖,舍不得花钱坐车,最多的一次,丈夫挑96斤大米走了15公里。2004年初,我还和丈夫一起收过破烂……”可终究由于村民的贫困,卫生室一直没有摆脱困境。没有资金周转,药品用完了,李春燕就跑到县城去求药店的老板赊药,赊来的药用出去后,村民的药费又是只能记在账本上,时间一久,也没有药店再肯赊药给她。

辛苦的工作不但不能糊口,家里还欠下了几千块钱的债。实在坚持不下去了,李春燕无奈地决定放弃卫生室,和丈夫一起南下打工。在地里干农活时,她对村里的几个妇女说:“我要出去打工了,你们照顾好自己,有了病一定要去医院。”在她收拾好行李,即将出发的前一天,一批村民涌到她家,拿着钱和鸡蛋,把皱巴巴的1元、2元甚至几毛钱的零钞塞到她手上:“李医生,有钱了你就不会走了吧?”

攥着乡亲们拼凑的一共不到一百块钱零钞,李春燕伤心地哭起来。她选择了留下,虽然她不知道以后的日子要怎么过。但是,大家的期盼告诉她:“这个世界上,也许可以允许一些人选择轻松地逃离,但必须要有人选择艰难地守护。”

感动中国的赤脚医生

2004年10月3日中午,一个不满7个月的早产儿降生在大塘村一个贫穷的农民家里。这家人和村里的很多人一样,大多赤着脚,连3到5元一双鞋子都买不起。李春燕为孩子接生后,家里人为了感谢她,将家里最后的两元钱付给她,算做接生的费用。

孩子刚出生时,还有响亮的啼哭声。母亲产后大出血,被李春燕及时控制住。但是,就在孩子出生4个小时后,家人又找到了李春燕:孩子的呼吸困难了!

李春燕马上赶去抢救。在路上,她遇到了几位在大塘村进行社会调查的志愿者和记者。他们随李春燕一起到了孩子家里。

当李春燕见到孩子的时候,他的脸色发紫,已经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了。李春燕的判断是“因为早产,体内器官发育不全,出生时吸入羊水过多,造成气管堵塞”。她先试着按压婴儿的胸腔治疗,几分钟后没有效果。李春燕将自己的嘴对准孩子的小嘴,轻轻一吸,随即将一口黄色的液体吐在随身带的纸巾里。定了定,她又凑过去,一口一口地吸。

仍然没有任何反应,在随行的志愿者的帮助下,他们联系到了乡党委书记罗朝明。罗书记驱车带着孩子赶往县医院。在布满碎石,尘土环绕的路上,面包车一路急驶,车里,李春燕仍然在一口一口地给孩子做着人工呼吸……

车子开到县城不远处,终于碰到了县医院派来的急救车,孩子被转送上急救车,李春燕一下车就瘫倒在路边昏了过去。

在县医院,经过所有的抢救方法后,这个幼小的生命最终还是消逝了。

在保温箱里的时候,孩子一度有了哭声,有了呼吸。当时,在外面守候的志愿者们还给他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吴健智,希望他将来健康又聪明,也能做一个关心他人的志愿者。

但是,他拥有这个名字只有20分钟。

这个悲惨的故事被一同参加抢救的记者黎寿光记录了下来,经《南方窗》《公益时报》等媒体发表,又经过网络的传播,人们才开始关注到这个偏僻的山坳里人们的艰辛与无奈,也关注到李春燕,这个为守护乡亲们的健康而苦苦挣扎的赤脚医生。

2005年,李春燕获评CCTV“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在颁奖现场,短短的电视片讲述了这个故事,她从徐徐开启的大门后走出来的时候,很多观众流着泪在鼓掌。在介绍她的时候,主持人白岩松显得有些激动:“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是迁徙的候鸟,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

继“感动中国”后,她相继被评为《南风窗》“十大公益人物”,第17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一直生活在大山深处的李春燕,开始到各个城市频频领奖、接受媒体采访、做事迹报告……

这些都让她始料未及,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赤脚医生,到世人皆知的公众人物,也一度让她难以适应。“我就是个普通的乡村医生,我也想平静地做个乡村医生,现在卫生站的工作非常忙,而且我还想考助理医师资格证……”但是,获奖、出名、被外界关注,也为她的家乡带来了很多变化,这是让她最欣慰的。

在很多好心人的资助下,她欠药店的钱还上了,卫生室也能正常运转了。她参加了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乡村医生培训计划,在北京接受了专门针对乡村医生的全方位培训。在红十字基金会的援助下,原本开在家里的简陋卫生室变成了占地120多平米,拥有3层小楼的“博爱卫生站”,也有了B超等基本的医疗设备。更让她高兴的是,县里收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捐款,指明捐给“李春燕”,縣里面用这些钱,在大塘村之外的其他村也建起了卫生站,“现在全县的13个村子基本上都建了卫生站并投入使用,苗寨乡亲们的生命健康有了基本的保障”。

在感动中国后,她也在通过自己的影响力为村民们做更多的事。一直以来,由于大塘村的地势山高坡陡,饮用水是个大难题。当看到村民们用田里、池塘里的水洗菜、洗碗、煮饭时,李春燕总是劝说他们:“这些水不干净,挑回家去用石灰等消毒后再饮用,这样,要少生好多病。”但贫穷的村民竟连消毒的石灰都买不起。

由于饮水不净,村民常生一些奇怪的病。李春燕一直盼望着有一天能改变乡亲们的饮水条件。

2005年夏天,她的期盼变成了实际行动:为彻底改变乡亲们饮水问题,她多次向当地党委、政府反映此事。

李春燕的积极反映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经专家考察、调研,当地政府决定为该村引进自来水。

提起李春燕,大塘村的村民们总是赞不绝口:“要是没有她,我们哪里会有自己的卫生室,哪里能喝上自来水。”

当荣誉和光环渐渐远去的时候,李春燕依然和村民一样喂猪、做饭、养育孩子。“我还是我,只是肩膀上的担子更重了。”她说。

2013感动中国事迹 篇4

---2013年2月央视播出

一、林俊德 事迹:

林俊德入伍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临终前,林俊德交待:把我埋在马兰。马兰,一种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坐落在那里的中国核试验基地,就是以这种野花来命名的二、陈斌强事迹:

陈斌强9岁时父亲车祸去世,妈妈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2007年,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为了能每天亲自照顾母亲,他每天用一根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一连五年,风雨无阻带着妈妈上班。

三、何玥 事迹:

2012年4月,何玥即将小学毕业,却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住院进行了第一次手术。9月初,病情突然复发二次入院,肿瘤已扩散至脑部组织。当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三个月时,她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11月17日,小何玥脑死亡,父亲根据她的遗愿将她的肾和肝捐给了三个人。

四、陈家顺 事迹:

云南沾益县是劳务输出大县,陈家顺担任副局长后,积极组织家乡农民到浙江义乌等地务工,并关注他们的切身利益,为他们排忧解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五、高淑珍 事迹:

14年间,她接收了近百名残疾孩子,却从未收过一分钱。慕名而来的孩子越来越多,但是高淑珍精力有限,家里地方有限,还债务累累,但是“不”字她始终说不出口。无论多么艰难,她总是尽最大努力,让孩子们的生活过得好一些。

六、张丽莉 事迹:

2012年5月8日,放学时分,张丽莉在路旁疏导学生。一辆停在路旁的客车,因驾驶员误碰操纵杆失控,撞向学生,危急时刻,张丽莉向前一扑,将车前的学生用力推到一边,自己却被撞倒了。

七、李文波 事迹:

为了守礁,李文波亏欠家里太多。他新婚5天后回到南沙,20多年来,与妻子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到3年。李文波说:“南沙守礁是我一生的荣耀,就算下辈子坐轮椅,也没什么后悔的!”

八、高秉涵 事迹:

高秉涵的一生,凝聚了所有台湾老兵经历的坎坷和艰辛,同时也见证海峡两岸从隔绝到沟通的一段特殊历史。20多年间,先后抱回了54个老兵的骨灰罐,帮助他们完成遗愿,回归故乡的怀抱。

九、周月华、艾起 事迹:

周月华出生后8个月被诊断为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左腿残疾。20多年来,她硬是靠着拐杖和丈夫的后背,“爬”遍了方圆13平方公里的大小山岭,为近5000村民带去医疗服务

十、罗 阳 事迹:

2012年11月25日上午,随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参与舰载机起降训练的罗阳,在大连执行任务时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经抢救无效,于12时48分在工作岗位上殉职。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他不知疲倦,劳心劳力,没有一刻休息,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5

我在这几天在电视上看了一个节目《,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这个节目真的让我学到了许多,学会了孝敬父母,对父母的感恩。我有一件事几点非常清楚:是一个8岁的小女孩她照顾了她的妈妈十二年,这个妈妈虽然是一个养母,但是对于这个女孩来说就是她的妈妈,最亲她的妈妈。她妈妈是一个有病的人,在床上瘫痪,她的妈妈也非常胖,可那个8岁的小女孩依然担负起了家庭的重担,就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她也把她妈妈带到身边。就这样那个女孩和她妈妈度过了无数的夜晚,直至今天。

真的好感动!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简介 篇6

1946年8月,程开甲赴英留学。新中国成立后,程开甲放弃了国外优厚条件回到中国,1960年,加入到我国核武器研究的队伍,从此消失20余年从1963年第一次踏进罗布泊到1985年,程开甲一直生活在核试验基地,为开创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程开甲设计了中国第一个具有创造性和准确性的核试验方案,设计和主持包括首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平洞、竖井和增强型原子弹在内的几十次试验。程开甲是中国指挥核试验次数最多的科学家。他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国家强起来,国防强起来。”

钟扬:扎根大地的人民科学家

钟扬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钟扬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长期的高原工作让他积劳成疾,多次住进医院,但他都没有停下工作。多年来,钟扬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9月25日,钟扬在内蒙古工作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2018年4月,中宣部授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

王继才、王仕花 :守岛卫国32年的夫妇

2014年,王继才夫妇被评为全国“时代楷模”。今年7月27日,王继才因病抢救无效去世,年仅58岁。江苏灌云县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面积仅有两个足球场大小。1986年,26岁的王继才接受了守岛任务,从此与妻子王仕花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

马旭:分毫积攒 千万捐赠的老人

2018年,武汉一位退休老人向家乡木兰县教育局捐赠1000万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笔巨款是马旭与丈夫一分一毫几十年积累而来。他们至今生活简朴,住在一个不起眼的小院里。网友纷纷向两位老人致敬、点赞。

杜富国:伤情牵动国人心的排雷英雄

2018年10月11日下午,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国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同组战友安然无恙。杜富国的伤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向他表达慰问。国防部评价说:杜富国同志面对危险、舍己救人,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

吕保民:勇斗歹徒的退伍军人

2018年9月8日,吕保民在幸福北街菜市场发现一男子持刀抢劫,上前制止,被歹徒连刺五刀,身受重伤。最后在村民们帮助下,歹徒被制服。吕保民其见义勇为的事迹得到广大群众的赞誉。

刘传健:中国民航英雄机长

2018年5月14日,川航3U8633重庆至拉萨航班执行航班任务时,在万米高空突然发生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脱落、座舱释压的紧急状况,这是一种极端而罕见的险情。生死关头,刘传健果断应对,带领机组成员临危不乱、正确处置,确保了机上119名旅客生命安全。习近平总书记专门邀请四川航空“中国民航英雄机组”全体成员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9周年招待会,并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他们,评价他们说:“我很感动,为你们感到骄傲。授予你们“英雄机组”、“英雄机长”的光荣称号,是当之无愧的。”

其美多吉:雪域邮路上的忠诚信使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有一条全程往返1208公里、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雪线邮路,来自党中央的声音、四面八方的邮件通过这条邮路送往雪域的各个角落,其美多吉在雪线邮路上工作了29年,行驶里程相当于绕赤道35圈。29年来,他驾驶的邮车从未发生一次责任事故,圆满完成了每一次邮运任务。

张渠伟:六年坚守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

张渠伟同志自2014年3月担任达州市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以来,为渠县143802名(居四川省第二)贫困人口脱贫、130个贫困村脱贫和整县摘帽贡献了健康、智慧和热血。由于长年熬夜和超负荷工作,张渠伟患上严重的“耳石症”和“青光眼”,但他从不惧怕,昼夜战斗在攻坚一线。

张玉滚:担起乡村未来的80后教师

这张字条为何感动了医生? 篇7

有人认为,手术出了意外,不闹医院是患者本该恪守的法律底线,医生为什么还要感动?难道是在“谢患者不杀之恩”吗?其实,小小字条,表达了一位患者对医学的理解和对医生的尊重,而这正是当今社会的稀缺之物。在恶性伤医事件频发的背景下,遇到一位宽容医学失败的患者,医生自然会心生感动。

当前,信任缺失成为我国医患关系中的一大问题。很多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是以结果为导向的信任。手术成功了,啥也不说,友谊的小船风平浪静;手术失败了,咋都不行,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而医学的最大特点恰恰是结果的不确定性。人体千差万别,病情瞬息万变,手术成功或失败,谁也无法断言。虽然医生都不愿意失败,但失败的概率总是客观存在,有人形象地比喻为“上帝抽签”。很多患者和家属也能理解医学的有限性,知道医生不是万能的,然而,一旦遇到失败的结果,还是无法接受。尤其是在法治缺位的社会环境下,不少人更愿意选择非理智的行为,通过闹医院获得经济补偿。类似的剧情反复上演,早已令医生心寒。所以,当医生遇到一位明事理、知感恩的患者,能不感动吗?

事实上,尽管医学充满不确定性,但医生从来不会被动等待。他们总是尽力把风险降到最低,以减少对患者不必要的伤害。从这个角度看,医患双方的目标是一致的。既然是“一个战壕”,就不该有二心。与其互相猜疑,不如同舟共济。当患者把生命托付给医生时,医生的责任心反而更强,不敢有丝毫懈怠,否则就会觉得对不起这份托付。患者越是信任医生,医生就越会努力回报患者。医患之间,信任是最好的“防护衣”。

慈悲是医生的基本品质。每位医生都希望患者好好活下来,因为人世间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北京一位骨科大夫抢救一名严重车祸患者,术中突发大出血,无法判断出血点在哪里,这让他瞬间面临两个选择:一是迅速截肢,稳妥保住患者性命,没有任何过错,但患者从此残疾;二是凭经验盲探止血,如果成功就是保命保腿,如果失败就可能因为错过截肢时机失去生命。在几秒钟的纠结之后,医生选择了后者。他说,就在做出决定的那几秒,他觉得自己“头发一下子全白了”。病人康复时,未必知道医生在手术台上所经历的艰难抉择,而这正是医生的可敬之处。

当然,医患之间相互信任,并不意味着没有矛盾。因为医疗是一个高风险行业,手术总会有意外,医生也总会有失误甚至过错,医疗纠纷不可避免,这都是正常的事情。但如果有了信任的基础,一旦发生意外,医患双方依法依规处理,该调解的调解,该诉讼的诉讼,该赔偿的赔偿,该道歉的道歉,未必不能握手言和。医患之间始于信任,终于和谐,偶尔有纠纷、有矛盾,但不会有仇恨、有伤害,这才是医患关系的理想状态。

一张小小的字条,释放了患者的善意,赢得了医者的赞许。但愿这张有形的字条,变成更多人心底无形的“规则”,让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来源:人民日报

上一篇:甘肃旅游资源调查报告下一篇:慈善捐款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