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源市教育局

2024-10-05

涟源市教育局(通用6篇)

涟源市教育局 篇1

涟源市“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2011年——2015年)

一、教育事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

全市现有教育部门办中小学校312所,其中普通高中5所、中职学校1所、初中学校52所、小学253所、教学点42个。(另有私立行知中学等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8690人,离退休教师3107人。在园(班)幼儿10813人,在校学生共158650人,其中普高生13750、中职学生2266人、初中生49632人、小学生93002人。

(二)发展优势

1、教育投入逐步加大。确保了教育经费的“两个比例”、“三个增长”。200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99%,较上年增长0.23%;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为40.8%,较上年增长1.8个百分点。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32220万元,比上年增长1243万元;市本级预算内教育财政拨款32333万元,比上年增加5188万元,市本级预算内教育财政拨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9个百分点。教育专项经费落实到位。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用于教育的比例大幅增长。城市建设维护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按规定比例和用途足额用于教育。认真落实教育惠民政策。教师待遇全面提高。基本工资和政策性待遇得到落实,在职教职工绩效工资及离退休教师生活补贴、慰问金按时发放到位。

2、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稳步启动“校安工程”。制订了《涟源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作总体规划及2009--2011年实施计划》,逐步予以实施。加快合格学校建设。制订《涟源市2009—2015年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规划》。市级财政从2008年起建立学校建设长效机制,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合格学校建设,并要求各项目学校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切实加大对项目经费的投入,积极争取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出资办学。近三年来,全市共筹集资金4504万元,完成学校建设项目112个,总建筑面积超过8.5万平方米,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3、教育质量逐步提升。“两基”成果稳步提高,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为100%,初中入学率为100%、巩固率为98.6%。高考成绩稳中有升。2009年本科第一批上线人数为458人,本科上线人数3840人,上专科线人数7769人。总分600分以上35人,1人被清华大学录取。职高对口招生考试上本科线人数为12人,专科线人数171人,上线率为88.4%,总分600分以上者11人。

4、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基本形成了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国民教育体系。办学形式灵活多样。教育部门办学校机构健全,制度完善,秩序井然;部门办学校同时具有部门和行业特色;社会力量办学异常突起,管理比较规范,已经成为我市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存在问题

1、素质教育整体推进成效不大。素质教育在学校未得到全面落实,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等仍没有冲破“应试教育”的束缚,片面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教学中对抓升学考虑的较多,而对培养高素质劳动者考虑较少;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率不高。

2、教育资源配置需进一步优化。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中小学布局调整尚未到位,农村中小学和城市薄弱学校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优质师资流失严重,部分优秀教师相继外流;优质生源特别是高中优质生源流失较为严重,生源整体素质呈逐年下趋势。教师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及学科结构不合理。初、高中专业教师数量不足,骨干教师较为缺乏。

3、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注重了学校硬件设施建设,但对学校的内涵发展重视不够。近年来,我市下大力气狠抓了学校基本建设,全市各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但部分学校管理水平未及时跟上,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

4、高中阶段教育债务负担沉重。全市各高中学校负债高达1.3个亿,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转,制约了我市高中教育的持续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稳定。

二、“十二五”期间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发展幼儿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努力打造“体系完善、基础厚实、特色鲜明、质量优良、社会满意”的教育发展格局,为加快推进涟源经济社会超常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为国家培养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二)发展目标

构建完备的基础教育体系。高水平、高质量巩固“普九”成果,教育资源有机整合,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和参与竞争能力显著增强。到2015年,全面建成教育强市。

(三)发展任务

1、积极发展幼儿教育,有序推进学前教育工作。

(1)全市在普及学前一年教育的基础上,高质量高标准地推行学前三年教育,到2014年,全市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达80%以上。

(2)构建以公办幼儿园(所)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办园并举的多元化办园格局。继续扩大市幼儿园的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每个乡镇办好一所中心幼儿园。加快村级幼儿园建设,举办形式多样的学前教育。

(3)提高幼儿专任教师学历标准。至2015年,幼儿教师全部达到中等幼儿教育或中等师范教育毕业以上学历,培养一批幼儿教育名优骨干教师。

2、稳步发展基础教育,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进一步巩固普九成果。保证有学习能力的适龄儿童、青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至2014年,全市小学、初中适龄少年全部入学,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8%,其中有学习能力的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82%。有效控制辍学率,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城区低于1%、农村低于2%。

(2)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至2015年,高中毛入学率达90%。优化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以省级示范高中涟源一中为基础,努力打造普通高中强势资源。缩减农村高中学校办学规模,整合优化南部3所高中教育资源,保留1所条件相对较好、地理位置相对集中的学校,提高高中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投资效益。研究制定与落实高中阶段学校债务化解办法,确保学校正常运转。

(3)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根据教育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强学校布局调整。按照“高中阶段学校向城区集中、初中向乡镇中心集镇集中、中心小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的原则,加大统筹力度,稳妥推进。加强城区学校建设,下大力气增加学位,缓解城区学位紧张局面,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结合 “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初中校舍安全建设工程、合格学校建设工程”等,统筹安排,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至2013年,全面完成校舍安全工程计划项目,全市消除现有危房,以后每年新出现危房力争当年消除;至2014年,全市90%以上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到合格学校标准。

(4)不断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提高图书馆(室)建设标准,增加学校图书馆存量。全市100%的乡镇中心小学建成卫星接收或宽带接入的多媒体网络教室,80%以上的村小建立接收点或接入宽带网,100%的教学点配置光盘播放设备。到2015年,全市各中心学校全面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建成全市网上教学系统,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基本形成多规格、多形式、多功能,具有涟源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

3、大力发展职成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1)根据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调整中等教育结构,扩大职业学校的招生规模,力争再创建1所年招生能力在1000人以上的职业中专。到2014年,全市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分流比达到1:1。

(2)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多种形式发展职工岗位培训和转岗培训,切实加强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到2015年,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机构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达3万人次,培训城镇在职职工1万人次,培训下岗人员0.8万人次。

(3)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建设较高水准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改革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使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4)积极创建省级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重点建成1个省级重点实习实训基地、4个精品专业点、4门精品课程、培养8名省级专业带头人。

(5)抓好乡镇农校建设。到2015年,创省级示范农校5所,全市100%的乡镇农校达到合格及以上乡镇农校标准。

4、不断强化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1)提高教师学历标准。到2015年,小学教师专科学历达80%。初中教师本科学历达75%以上。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比例逐年提高,专任教师合格率达到98%以上。职业学校“双师型”专业课教师达30%以上。

(2)加强师德师风教育。严格执行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实行科学的师德师风和教师管理评价、考核奖惩办法,健全教师激励、约束机制。大力弘扬爱岗敬业、学为人师的师德风尚。加大对教师家教家养、有偿补课等不规范教学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大对优秀教师的表彰奖励和宣传力度,引导与督促广大教师努力钻研业务,做人民满意教师。

(3)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加强教育岗位培训,每5年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一次全员培训考核;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认定一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继续以“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为重点,整体推进职业中专队伍建设。

5、积极开展“教育强市”创建工作。依照湖南省教育强市督导评估指标,查找差距,逐年整改,力争2015年全面建成教育强市。

三、发展措施

1、强化领导,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要把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作为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好各自的职责,支持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要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教育,完善社会力量出资兴办教育的体制和政策,不断提高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2、加大投入,建立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全面落实教育经费的“两个比例”、“三个增长”。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会比例,2012年达到4%。“十二五”期间财政预算和决算时,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每年同口径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逐年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完善投入机制。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教师工资、政策性津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到位。普通高中实行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学前教育实行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分担的投入机制。加大对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扩大教育经费总量。动员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出资办学。建立健全扶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机制和资助体系。通过财政支持、社会捐助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开展经常性助学活动,确保学生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3、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体制。

深化教育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行教职工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和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制度,建立学校用人动态管理新机制。严格执行新任教师准入条件,保证新增教师质量。及时补充新教师,特别是农村紧缺学科教师,确保各校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深入实施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坚持以工作人员的实绩和贡献为依据,坚持多劳多得的原则,适当拉开分配差距,坚持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特别是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倾斜,形成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

推进教育经费管理体制改革。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监督与审计,提高使用效益。完善资金运行环节的监督机构,确保教育资金运行安全高效。推进经费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教育经费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审核学校经费工作模式。

进一步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依法保障民办学校享有与公办学校同等的权利。将民办教育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正确引导、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鼓励社会力量按照标准化建设的要求举办多种形式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和民办教育办学行为。

4、强化管理,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

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大力开展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努力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能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培养一批教育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等教学名师。组织实施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打造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队伍。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严格按岗位的需要配备管理干部。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洁、团结协调的要求,培养选拔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管理能力强、潜心办学的优秀人才担任各级各类学校的主要领导,配好配强各级各类学校领导班子。进一步完善中小学领导干部的管理、考核和监督制度,加强学校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能力。依法维护教师权益。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落实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加强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进一步健全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和对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

5、提高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坚持德育为先。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首先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推进素质教育。创新培养模式,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并重,增强学生的学习、实践、创新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坚持启发式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创新教学和考试方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使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全面、体魄强健。推行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完善评价学校素质教育和指标体系和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坚持按教育规律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引导学校主动开展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和家长更加支持素质教育。

6、依法治教,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加强依法治教和教育法规的宣传,全面提高全社会遵守教育法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以规范教育行政许可为重点,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和教育行政管理模式,建立公共教育管理和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教育政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充分发挥教代会和工会组织的作用,健全教育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完善党政主要领导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不断完善与国家及地方法规相配套的政策措施,健全教育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制度,加大教育行政执法力度,使教育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切实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的安全维稳工作,大力促进学校安全管理的法制化、制度化。

展辽源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风采 篇2

解方将军于1908年11月出生在吉林省东丰县小四平镇四平村,于1984年4月9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6岁。他早年留学日本,193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央情报部三局局长、三五八旅参谋长、东北民主联军副参谋长、十二兵团参谋长、军委军训部副部长、军事学院副教育长、高等军事学院教育长、副院长、后勤学院副院长等职。曾当选为党的七大代表、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解方将军纪念馆位于吉林省东丰县小四平镇站前。自2009年以来,市、县领导十分重视解方将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对解方将军纪念馆建设做了总体规划,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09年9月,解方将军户外塑像落成。2010年5月,解方将军纪念馆正式破土动工兴建,该工程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10平方米,是一栋混凝土结构三层独体楼,2011年进行室内装饰,2011年5月10日全部竣工,工程总计投资150万元。纪念馆布局为:一楼为解方将军爱国主义教育纪念馆主展厅,在展厅中心安放解方将军半身铜像,四周墻壁以展示图片为主,展台分两侧摆放,以展示实物为主;二楼为讲解厅,室内安放桌椅,大厅正前方为讲解区,安装投影、放映设备,配备电脑、幻灯、电子显示屏等设备;三楼为文化站,划分为阅览室、图书室及各种活动室。

本着扩大教育面,以增强实效性为原则,纪念馆通过努力不断增强广大群众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干部群众加快发展、富民强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心。

河源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篇3

http:///index.shtml河源市人民政府网

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十一五”时期是我市打造“四个河源”、争创“五个城市”、完成“八大任务”,全面推进我市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编制这一时期的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对于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建设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河源市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从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及《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实施意见(2004--2010年)》,结合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为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乃至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和机遇

(一)“十五”时期教育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河源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五”计划,开拓进取,积极推进各项教育改革,全市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我市教育事业在“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基础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2005年,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 1813所(其中普通中小学1579所,学前教育215所,特殊教育1所,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12所,普通高等职业院校1所,成人高等院校5所),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 660148人(其中大专学生5790人,中职学校在校生14096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640262人)。由于“十五”时期我市基础教育进行了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对比“九五”期末的2000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减少24所,但在校生增加37367人。

2.学前及九年义务教育得到巩固和提高。

2005年,全市有幼儿园215所,比2000年增加93所,在园幼儿61287人,幼儿入园率为48.74 %。2005年,全市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99.88%,比2000年提高0.25个百分点;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8.02%,比2000年提高1.63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65.24%,比2000年提高14.97个百分点。

3.高中阶段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

“十五”时期,我市的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速。“十五”期末,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53%。2005年,全市普通高中在校生50476人,比2000年增加23217人,净增长85%;每万人口普通高中在校生151.48人,比2000年增加66.82人。同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4096人,比2000年增加2582人,净增长22%。

4.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01年,老隆师范学校升格改制为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招收全日制大专生。2004年,占地1500亩、位于河源市区的河职院新校区正式落成。2005年,河职院实现了办学规模的飞跃,在校全日制大专生达到5790人。

5.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全市教育系统大力实施基础教育“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高校“特聘教授岗位计划”和“千百十工程”,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的数量逐年递增,学历水平明显提高,职称结构渐趋合理。2000年至2005年,全市小学专任教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由 14.38 %增加到61.31%;初中专任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从2.79%增加到20.39 %;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从34.85%提高到67.08%。2005年,全市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92.46%,比2000年提高22个百分点;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67.08%,比2000年提高32个百分点。

6.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办学体制改革取得新的进展,办学主体日趋多元化,民办学校得到较大发展。全市已批准的社会力量办学机构185所,其中高中2所(含1所中职学校),初中3所,小学5所,幼儿园176所,在校生(幼儿)31603人。管理体制改革有了新的突破,“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新体制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7.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2005年,全市中小学校舍建筑总面积410万平方米,比2000年的357万平方米增加53万平方米。小学生均图书13册,中学生均图书22册。全市教学仪器总值达 10595.7万元,比2000年增加5805.2万元;拥有电脑室405个,计算机17641台,语言实验室253个,电教室158间,多媒体教学平台550多个,基本配齐教学仪器学校962间,占全市中小学总数的61%。2005年,全市拥有省一级学校 13所(含2所省重点中职学校),市一级优质学校 70 所,市一级幼儿园11所。中小学在市一级以上学校就读的学生115198人,占中小学生在校生数的19.9%。“十五”时期,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进一步得到推进。2005年,河源教育信息网络中心正式开通,教育资源库建设和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初见成效。

8.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显著提高。

2001至2005年,全市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入各级各类大专院校共48842人,其中升入本科院校13436人。2002年,我市启动源城区、连平县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4年秋季,我市全面启动普通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健康、稳步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全社会和学校的德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05年底,全市拥有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所。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新的进展,校企合作办学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的特色更加鲜明。9.教育投入明显增加。

教育经费逐年增长,初步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2000年以来,全市教育经费投入呈较快增长趋势,“三个增长”基本上得到落实。全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由2000年的16.2%上升到2004年的23.3 %。积极贯彻执行教育收费政策,全面实行“一费制”,规范中小学收费行为,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十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五”期间,全市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从规模、质量、水平和效益来看,仍然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迫切需求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

1.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

区域、城乡、校际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严重制约全市高质量、高水平“普九”工作的推进。农村教育发展依然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差异较大。

2.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滞后。

高中阶段教育总体规模偏小,结构不够合理。2005年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仅为65.2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53 %,远远落后于先进市。普通高中教育资源短缺,优质学位依然紧张,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规模质量仍未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高。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其普通高等教育规模仍然偏小,层次结构有待调整,学科专业不尽合理,办学、教学质量有待提高。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偏弱,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数量偏少,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偏弱,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率亟待提高。

4.师资队伍总体素质亟需提高。

教师队伍建设与教育改革发展仍然不相适应。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数量不足,老龄化问题较严重,整体水平不高。中学专任教师学历水平仍然偏低。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缺少高水平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5.教育投入仍然不足。

“十五”期间,我市教育经费投入虽然增长较快,但仍然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稳定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形成。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渠道单一,保工资、保运转、保发展的保障水平较低;普通高中发展资金缺口大;职业教育投入少,机制不活;高等教育经费不足,使用效率有待提高。

6.终身教育体系有待健全。

县城以上城市各级各类社区教育机构尚不健全。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需求与物质投入之间存在着较大矛盾。农村社区教育发展严重滞后,农村三级成人教育网络有待健全。终身教育观念尚未真正深入人心,尤其是未能真正成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自觉意识。非功利性的终身教育内涵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三)“十一五”时期教育事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十一五”时期,我市教育在面临困难和挑战的同时,也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我国国力的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推进,教育战略地位必将越来越突出,国家的财政和投资政策也必将进一步向教育倾斜;提高国民素质、培养高质量人才是我省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加快教育发展必将摆在现代化建设的优先位置,推进我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必将为我市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政策和经费方面的保障;随着我市工业立市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市场需求,必将推动教育结构的调整,为教育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二、指导思想与总体要求

“十一五”时期,我市教育事业发展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以人为本、体制创新、协调发展、分类指导的原则,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及其《实施意见》的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构建适应我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教育体系,为我市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十一五”时期我市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是:进一步贯彻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加大对教育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着重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高中等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大教育体制改革力度,大力发展民办教育;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加大培训力度,打造素质优良师资队伍,加强教育督导,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三、“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

(一)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007年,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5%以上。至2010年,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100%,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0%,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分别入学率达到98%以上;全市建立6所独立设置的特殊教育学校(每个县区各1所)。

(二)加快普通高中教育发展

2010年,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5%,全市普通高中在校生达75000人,市一级以上普通高中在校生占普通高中在校生的90%以上。至2010年,全市新建或扩建完成12所符合《广东省普通高中办学基本标准》、在校生2000人以上的普通高中学校(市区2所,各县各2所)。至2010年,全市省级以上示范性普通高中达到12所(其中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3所以上)。

(三)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至2010年,通过政府投资办学和吸引社会力量办学等多种形式,在市区新办2-3所学生规模3000人以上,学科设备齐全,教育装备现代化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各县区重点办好一所学生规模1800人以上的省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至2010年,全市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达到6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达到3所。“十一五”期间,全市中职学校每年招生力求增长15%以上;至2010年,全市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在校生人数之比力争达到4:6。

(四)努力发展学前教育与成人教育

积极发展0-3岁幼儿教育,规范3-6岁学前教育。至2010年,全市学前三年适龄幼儿入园率达到70%以上。

努力办好市县各级电大,初步完善成人远程教育网络。至2010年,全市电大在校生达6000人以上,其中普通大专班在校生达2000人以上,业余大专班4000人以上。全市所有镇的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达标率98%以上,其中30%以上要办成市级以上的骨干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五)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步伐

继续完善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力争在2010年全面完成新校区所有基建项目。招生人数逐年递增,至2010年,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全日制大专生达到8000人,2020年达到12000人以上。

(六)构建覆盖全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

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政策和体制,建立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的继续教育网络,积极发展幼儿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全市初步建成7个学习型社区(市直1个、每个县区各1个)。

(七)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至2010年,全市普通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要达到80%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达到5%,省一级学校和示范性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达到10%以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要达到80%以上,其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30%以上;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要达到95%以上,本科学历要达到30%以上;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要达到100%,专科学历达到60%,本科学历达到10%。至2010年,全市完成10名名校长、40名省级以上名教师的培养任务。

(八)不断提高教育科研水平

涟源市教育局 篇4

济源市2013年全民文明素质教育工作

实 施 方 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提高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扎实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根据《中共济源市委 济源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全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的意见》要求,特制定2013年全民文明素质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讲文明、树新风,做文明有礼济源人”为主题,以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文明礼仪教育为重点,坚持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和强化新闻舆论

引导并重,扎实开展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全民的道德意识、文明意识、城市意识,逐步在全市形成道德规范、行为文明的良好社会风尚,为推动我市建成地区性新兴中心城市、率先在中原经济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

二、主要工作

(一)开展文明素质教育活动

1、开展市民文明礼仪培训活动。全市各镇办、各单位、各企业、各学校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礼仪、文明交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基本知识以及济源市情等内容,结合单位和教育对象实际,选择性地编写机关干部、员工、居民、学生等群体的文明素质教育培训材料,制订教育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全民文明素质。各单位要运用好《思想道德教育三字经》读本,通过熟记、解读、宣讲等方式,加深对“公诚爱和勤廉”内涵的理解和践行。在各单位层层举办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评选等活动的基础上,市全民文明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将于9月份举行文明礼仪和公民道德知识考试等活动,引导市民讲文明、守公德、重美德,努力培育良好社会风尚。

牵头单位:市文素办,各镇,各街道,市教育局,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全市各单位。

2、开展“书香济源”全民读书月活动。以“浸润书香,— 2 —

文明济源”为主题,在全市广大干部职工、学生、城乡居民中,通过开展经典诵读、读书征文、演讲比赛、典型评选等系列活动,广泛传播文明知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先进的学习理念,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责任单位:全市各单位。

3、开展科技、法律、卫生知识培训活动。要加强科普基地及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普及科学知识;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形式多样的卫生知识宣传活动,普及市民公共卫生和身心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要加强依法治市建设,开展法律知识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活动,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法治意识。要健全长效机制,推进科技、法律、卫生“三下乡”活动制度化、常态化和长效化。

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司法局,市卫生局。责任单位:全市各单位。

4、开展城市精神宣传教育活动。市内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要围绕济源城市精神,设置专题专栏,开展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在全市营造践行济源城市精神的浓厚氛围。各相关单位要在城市街道、社区、乡村集市、广场游园、汽车站、火车站、窗口单位等公共场所的显著位置,设立宣传济源

城市精神的公益广告,让人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各单位要举办不同层次的“济源城市精神大家谈”活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强化“热爱家乡、建设济源”的意识;各行业、企业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组织开展挖掘和提炼行业精神、企业精神、校园精神等活动,形成对济源城市精神的有力支撑。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

责任单位:各镇、街道,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城乡规划管理局,市行政服务中心,市工商局,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文广新局,济源日报社,济源电台,济源电视台。

(二)开展公共文明实践活动

1、开展“文明交通秩序维护”活动。继续推进“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强化交通文明劝导和交通秩序整治。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交通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公务车辆交通违法、交通事故日常管理、考核、抄告制度。完善群众举报制度,选聘文明交通监督员,通过拍照、摄像等方式举报交通违法行为和不文明现象,利用新闻媒体加大对不文明交通行为的曝光力度,每周五集中曝光一次。把公务车辆和公务人员违犯交通法规情况,纳入文明单位评选考核内容,并实行责任追究。广泛开展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活动,以城市主要道路交通路口和交通高峰时段为重点,开展疏导交通、维护交通秩序、劝阻不文明交通 — 4 —

行为等服务,倡导文明交通。

牵头单位: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明办。责任单位:全市各单位。

2、开展“文明餐桌行动”。以餐饮企业、机关食堂、学校食堂、职工食堂、宾馆酒店为重点,以理性消费、文明用餐、科学饮食为目标,开展文明餐桌行动示范店、文明餐桌行动示范食堂等创建活动,引导广大餐饮企业、居民、学生积极参与,形成健康文明的消费观念,杜绝和减少餐桌上的浪费现象,做到“小餐桌,大文明”,养成节俭、安全、卫生的文明用餐习惯。

牵头单位:市食品药品监督局,市教育局,市旅游局,市事管局,市工信局。

责任单位:全市各单位。

3、开展文明窗口创评活动。各窗口单位要以强化职业道德、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岗位技能等为主要内容,开展文明窗口创建活动,引导从业人员做到热情、周到、诚信服务。积极开展文明劝导活动,通过温馨提示牌、语言或手势善意提醒顾客,劝阻不文明行为,主动宣传礼让交通、排队办事、爱护市容等文明行为,营造文明和谐的公共环境。

牵头单位:市文明办,各相关单位。责任单位:各窗口单位。

4、开展“文明旅游行动”。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景区活动,切实搞好景区建设、景区管理,加强对旅行社及导游的教育培训,引导人们不乱扔垃圾,不破坏环境。

牵头单位:市旅游局。

责任单位:各景区,各旅行社。

5、开展企业文明塑造活动。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强对员工的现代公民意识教育和公共文明知识教育,通过开展厂区广播宣传、内部刊物宣传、板报宣传,开展文明科室和文明车间评比、组织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让企业员工更好地投入生产生活。各企业要开展“诚信做产品”活动,突出抓产品质量,依法经营、诚信经营,树立文明行风,把良好职业道德贯穿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要以“诚信规范、遵纪守法、文明健康”为主要内容,开展“星级文明诚信个体工商户”评选活动,不断提高个体工商户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

牵头单位:市工信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

责任单位:全市各厂矿企业,各个体工商户。

6、深入开展“十大不文明行为”整治活动。一是开展“晒晒不文明行为大家拍”有奖征集活动。围绕我市征集到的“十大不文明行为”,动员市民群众有主题、有重点的把不文明行为“晒”出来,充分发挥市民群众自我监督作用和新闻媒体舆 — 6 —

论引导作用,着力纠正不文明行为。二是开展不文明行为劝阻活动。各镇、街道都要组建文明劝导志愿服务队伍,按照“属地管理、就近就便”的原则,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的不文明行为的劝阻。各单位、各部门要适时安排志愿者深入分包路段、分包村居开展劝导活动。三是开展不文明行为集中整治活动。各职能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和所承担的城市管理职能,对城市街道、广场车站、集贸市场、居民小区、经营店铺、学校周边等区域的不文明行为,有计划、有重点的开展集中整治活动,坚持严管重罚。

牵头单位:市文明办,市爱卫办,市公安局,市工商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城乡规划管理局,市文广新局,各镇、街道。

责任单位:全市各单位。

(三)开展道德实践养成活动

1、开办“道德讲堂”。全市各单位尤其是各级文明单位要开办“道德讲堂”,明确专人负责,内容要突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场所要有道德讲堂标识和相关氛围布置。要按照唱歌曲、诵经典、学模范、发善心、送吉祥等环节,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 等多种形式,广泛传播中华传统美德、凡人善举,生动形象地推进思想道德建设。

牵头单位:市文明办。

责任单位:全市各单位,各级文明单位。

2、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和学习宣传活动。今年是我市第三届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年。各单位要积极推荐身边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人物,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投票活动,在参与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各新闻媒体要采取多种形式对道德模范评选活动进行跟踪报道,扩大活动的社会影响。各单位要选取一部分道德模范候选人的典型事迹,组织干部群众通过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加强传播,弘扬他们的崇高精神。各单位要按照《济源市帮扶生活困难道德模范实施办法》的要求,对生活困难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给予切实帮助,体现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文素办。责任单位:全市各单位。

3、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以食品行业、窗口单位和公共场所为重点,坚持教育引导、实践活动、制度建设相结合,以解决诚信缺失和公德失范问题为目标,切实加强公民道德教育,积极实施文明引导行动;在党政机关、公共场所、窗口行业、社区、企业等大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坚持政府主导、部门监管和行业自律相结合,加大管理整治力度,组织开展道德评议监督,着力培育良好的道德风尚。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

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广新局,市卫生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体育局,市旅游局,市城乡规划管理局,市食安办,市食品药品监督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

4、开展十佳典型系列人物评选活动。广泛开展“十佳最美乡村教师”、“十佳医务工作者”、“十佳巾帼建功标兵”、“十大杰出青年”、“十佳母亲”、“十佳技工之星”、“十佳文明服务标兵”、“十星级文明户”、“十佳星级美德少年”等系列典型人物评选活动,发现培养我市各行各业典型人物,进一步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市形成“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良好氛围。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责任单位:市总工会、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妇联、团市委、济源日报社、市广电台、市行政服务中心、各镇(街道)。

(四)开展文明村(居委会)、社区创评活动

1、开展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各镇、街道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辖区内的社区、小区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要抓好社区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扎实开展文明楼院、文明居民、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社区文化活动,通过举办邻里节、家庭才艺展示等活动,营造文明和谐、邻里互助的社区氛围。

牵头单位:市文明办。责任单位:各镇,街道。

2、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各镇、街道要结合各地实际,以实现乡风文明为目标,以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为重点,确定“十星”名称,明确标准,以村(居)、社区为单元,广泛动员辖区居民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通过评选活动,吸引广大居民积极参与,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不断提升城乡文明程度。

牵头单位:市文明办。责任单位:各镇,各街道。

3、持续深化“一约三会”工作。各镇、街道要指导督促辖区内各村(居)、社区,尤其是城市社区和新型农村社区,进一步完善村(居)规民约,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老年和谐促进会。村(居)规民约及“三会”制度、章程、组织机构、工作流程要上墙,固定在主要大街醒目位置,并通过一定形式让居民熟知。

牵头单位:市文素办。责任单位:各镇,各街道。

(五)开展校园文明传递活动

1、继续深化“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开展文化经典、红色经典诵读活动,通过开展主题班会、— 10 —

组织观看优秀影片、签订道德承诺、参加志愿服务、“向国旗敬礼”网上签名、开展家务实践活动等方式,培育广大青少年从小形成“自信、乐观、感恩、好学、包容、节约、诚信、负责、礼貌”等美好人格和品德,做到在家中孝敬长辈、在学校尊敬师长、在社会奉献爱心。

牵头单位:市教育局。责任单位:各中小学。

2、开办学校道德讲堂。各中小学校要通过班会课、德育课等形式开办学校道德讲堂,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要广泛开展诵读雷锋日记、讲述雷锋故事、传唱雷锋歌曲、观看雷锋影视活动,引导学生增强礼仪、礼节、公德意识,不断提高学生文明素质和道德修养。

牵头单位:市教育局。责任单位:各中小学。

3、开展“认星争优、做愚公家乡好少年”活动。在总结推广我市31所试点学校的经验做法的基础上,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五个方面为主要内容,以一个学期为周期,以学生认星、创星和学校综合评星为主要形式,以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和行为表现为宗旨,在全市各中小学广泛开展“认星争优、做愚公家乡好少年”活动。

牵头单位:市教育局,市文明办。

责任单位:各中小学。

4、积极开展“文明小使者”活动。积极推动“小手拉大手”工程,由学生充当家庭文明使者,向家长和亲朋好友宣讲各种文明礼仪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纠正家长和亲朋好友的不文明行为。组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发挥好“红领巾志愿服务站”和“中学生志愿服务站”作用,由学生担任社会文明使者,通过体验式活动,既提升学生文明素质,又面向社会开展文明礼仪宣传。

牵头单位:市教育局,团市委,市妇联。责任单位:各中小学。

(六)开展媒体文明传播活动

1、加强公益广告宣传。围绕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文明建设、文明礼仪教育和诚信建设、公共安全、城市精神等方面,制作、刊播公益广告,传播正能量,弘扬新风尚。市内主要媒体要拿出重要版面、重要时段刊播公益广告,确保刊播效果。要加大公益广告的社会宣传力度,在车站、主要街道、社区、学校、企业厂区等公共场所和公交车、出租车等交通工具上设置公益广告。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

责任单位:济源日报社,济源电台,济源电视台,市教育局,市行政服务中心,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城乡规划 — 12 —

管理局,市工商局,市工信局,各镇、街道。

2、加强文明创建热点宣传报道。市内媒体要加强对社会普遍关注的文明热点和道德热点问题的引导。济源日报社、济源电台、济源电视台要策划推出专栏、专版、专题,济源之窗、济源网要开设文明创建专页,对我市市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讲文明、讲道德的各种新事物、新典型加强宣传报道,对公共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和背离社会主义道德的丑恶现象进行曝光和批评,形成讲文明、讲道德的强大舆论声势,引导市民自觉增强现代公民意识,践行文明行为。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

责任单位:济源日报社,市广电台,市行政服务中心。

三、实施步骤

2013年全民文明素质教育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启动准备阶段(2013年5月)

安排部署2013年全民文明素质教育工作,下发《2013年全民文明素质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各单位根据市全民文明素质教育领导小组的总体安排,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建立工作台帐,召开工作会议,安排部署本单位全民文明素质教育工作。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13年6月至11月)1.各责任单位及各镇办、各单位对照方案,结合各自实际,— 13 —

认真组织各类主题教育。

2.进行阶段性督导、评比、检查,收集工作信息,发现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3.适时召开座谈会、经验交流会,推动工作全面开展。第三阶段:总结表彰阶段(2013年12月)

认真总结2013年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对评选出的先进单位进行表彰。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全民文明素质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和战略工程,必须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各镇办、各单位要按照“六有”(有组织、有队伍、有教材、有活动、有阵地、有制度)要求,自觉把全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摆上重要位置,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工作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确保把全民文明素质教育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要按照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办法,完善部门联动、教育联抓、活动联搞的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良好局面。

2、精心组织实施,强化项目管理。各镇办和各单位要进一步细化量化工作任务,制定具体措施,按照项目式管理、台帐式监督、工程式推进的方法来实施全民文明素质教育工作。要坚持宣传教育、活动开展、评比奖惩并重的原则,充分发挥 — 14 —

公安、城管、工商、交通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努力形成教管结合、管罚并举、社会监督、依法治城的城市管理格局。教育、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要组织好学校、家庭、社会各类教育活动,使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形成社会、单位、学校、家庭相结合的工作格局。

3、加强督导检查,完善考评机制。市全民文明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的职能,全面掌握各镇、各街道、各单位全民文明素质教育工作动态,及时通报有关情况、总结先进做法和典型经验。加强工作考核,将各镇、各街道、各单位实施全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的成效,纳入创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窗口的考核评选,作为干部考核、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作为年终目标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要通过督导考评,确保全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贴近实际、体现特色、扎实推进。

济源市全民文明素质教育领导小组

2013年5月29日

涟源市小城镇建设调查与分析 篇5

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

——对涟源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坚持科学发展,加速我市城镇化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增强城镇化意识,实施城镇化战略,走新型城市化之路。规划、建设、管理好城市,落实城镇化举措。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是我市市委、市政府及全市人民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全面建设富民强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涟源小城镇建设的现状

撤县建市后市委、市政府相应调整了工作方针,提出了“以城市为中心,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重点,以小集镇为纽带,把涟源逐步建设成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社会安定、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新型城市”的指导思想。

近年来,涟源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长远的战略眼光谋划城市建设,以经营城市的理念建设城市,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经营、高效能管理”的城镇建设思路,大力推进涟源城市建设。使我市基础设施突飞猛进,完成了沪昆线涟源段的电气化工程,建起了新火车站及广场,沪昆线成为了涟源的经济大动脉,公路建设和改造进展迅速。娄涟高等级公路连通上瑞高速,城镇建设步伐一步步加快,市容市貌大为改观,标志性建筑光明山广场及占地9500平方米的火车站广场、坑口电厂等建成投入使用。宽广笔直的涟源大道、雄伟壮观的体育中心、富洪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城区直饮水、三角坪商业广场、涟水名城等重点项目顺利完成22个,基础设施项目15个,城区人口达到

15万。全市城镇化承达33.16%。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城市品位显著提升,城市框架不断拓展,承载能力明显加强。

二、涟源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由于受地形地貌以及地质条件影响、公路、铁路和厂矿企业等基础设施建设受到一定的制约。涟源新型城市化建设整体规划和布局目前还是很难显山露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基本思路,近期城镇发展以东扩为主,兼顾向西延伸,远期目标向北发展,力争到2020年市中心城区面积由现在的15平方公里拓展到25平方公里。中心城区由现在的15万人提高到62万人以上。城市化承载达到50%以上,正在规划建设中的涟源市行政新区,市污水处理厂,涟水和孙水河治理及防洪工程、S210绕城线和环西路、洪水岭公园、涟源一中。真正建立起具有中等规模的现代化城市和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市域城镇体系的差距很大,一是发展速度慢,明显滞后于全国,全省乃至市内县市平均水平,二是转变发展方式运筹不够,综合治理不力。三是以城带乡的辐射力不强。城镇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严重滞后于城市化发展,配套设施跟不上,物流成本过高,导致了全市城镇综合实力、内聚力和辐射力不强。

三、用科学发展观统揽涟源小城镇建设

(一)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存在的一些问题

1、“重城轻农”观念倾向根深蒂固,思想认识不到位。长期以来,我国在城乡关系上存在着“重城轻农”的观念倾向,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关系中的深层次矛盾及问题逐渐凸现出来,“三农”问题

成为困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难题。打破城乡界限,提高群众收入,实现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已经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

2、改革开放以来,面对着不断加速的市场化进程所带来的巨大冲击,政府对传统的社会经济管理体制进行不断的调整,这种调整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改革开放的要求,但总的来看,这种对传统管理体制的修修补补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一,城乡分割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阻碍了农民向城市的流动和定居,成为阻碍我国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重大影响因素。第二,城乡分割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妨碍了城乡间生产要素的交流,不利于生产要素的最优化配置,降低了经济发展的效率,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第三,城乡分割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加大了农民进城务工的成本,不利于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四,城乡分割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使他们在经济政治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不能公平分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带来的成果。

3.劳动力严重过剩且素质不高,人口压力巨大。消化农民,减少农民数量,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关键环节。解决人口问题,尤其是加快农村人口的消化,基本途径就是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以产业的发展为前提的,特别是没有第二产业以及随之而来的第三产业的充分发展,农村人口的转化就失去了载体。我国劳动力资源虽然丰富,但由于其主要构成是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素质差、技能低,熟练劳动力严重缺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

4、经济发展需求资金巨大,小城镇建设投资不足问题突出。长期以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投入,由公共财政给予保障。由于大多数地区乡镇企业发展不理想,地方财政入不敷出,使得许多乡镇政府无力向小城镇建设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更不要说其他社会事业投资了;而小城镇人民收入水平偏低,自我筹集资金能力差,也无力支持小城镇建设事业的发展。因此,要解决小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文教事业落后的局面,仅仅依靠小城镇自身的积累和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应该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以为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创造好的环境利条件。要不断改善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事业的发展,就必须逐步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投入。

(二)高起点做好新型城市化发展规划,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走新型城市化之路

规划是小城镇发展的灵魂和先导,规划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城镇发展的品味,涟源是一方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土地,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是湖南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素称“煤海” “建材之乡”“有色金属之乡”和“非金属之乡”。旅游资源丰富,北有“三湘独秀”的湄江风景区,南有风景如画的国家级龙山森林公园。涟源市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涟源是文明古镇,还素有小南京之美誉,是周边区域性商贸中心。在周边城市群中具有后发优势,在规划风格上要彰显鲜明的个性特色和城市灵魂。涟源生态环境良好,围城文化、药王文化、爱心文化积淀深厚。因此涟源的小城镇规划要依托自身优势,突出资源禀赋、生态特色、历史文化和城镇风貌。控制好水、利用好山、管用好地、建设好城。建设城中有山、山中有城的生

态新城,要以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为依托,以地域特色产业为推动,努力建设高质高效高水平的人民满意的城市。

(三)要充分认识推进新型城市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基础,快速提升城市化水平。

当前我市已进入城市建设跨越提升,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社会事业全面突破的关键时期。要把推进新型城市化作为当前和以后一段时期全市工作的重点。从目前我市情况看,我市在狠抓项目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同时,着力打造销售收入过十亿元的制造产业集团。发展潜力较大的农产品精加工产业集团。具有战略性地位的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着力打造四个高新技术产业,一是先进制造产业,大力扶持三一中原机械的发展,引进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

(四)要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城市发展的保障体系,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在新型城市的规划建设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对城市发展的承载能力,协调城市与区域之间的环境依存关系,立足城乡统筹,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人口转移以及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的新路子。一是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切实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城乡人口自由流动,加强农民工培训力度,引导农民有序向城市转移,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保障机制。二是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对接。要建成一批品牌镇、经济强镇,形成城乡接合连结点。促进城市道路、网管、供水、供电、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向农村延伸,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体系向农村覆盖,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对接。

四、加快涟源小城镇建设速度的重大意义

小城镇是一个区域性概念,从狭义的小城镇概念出发,小城镇既有城市的特征,又有乡村的特征。小城镇最大的特点是建立在周围乡村的基础上,作为小城镇中心的镇,它的形成、发展与周围乡村发展的特点,乃至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小城镇不仅要发展成为吸纳和接收大城市功能辐射的地区,同时也要建设成为具有一定辐射和带动能力的农村区域经济文化中心。小城镇的发展过程,就是逐步变农村为城镇、变农民为市民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是与农村工业化、农民职工化、市民化相互交织、同步运行的过程,是城乡经济发展、农村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其基本动力则是农村工业化。反过来,小城镇建设又会大大推动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小城镇分布于广大农村之中,既具有农村的某些优势,又能发挥城市的一定功能,只要建设得好,对周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引力是相当大的,可以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栖息地和向城市化过渡的前沿阵地,况且,随着小城镇的发展,还可以逐步提升为小城市、中等城市。

辽源市贴心服务备春耕 篇6

针对春季气温略高、降水略少的天气特点,辽源市农委先行一步,组织农业、气象、粮食、农资、种子、植保、农技推广等方面专家进行会商,在科学播种、防治病虫害、预防春旱等方面拿出对策,有针对性地制定技术措施。同时,加强与工商、质监等部门沟通协调,联合开展农资打假执法行动,市县联动,专项整治与经常性监管相结合,坚决打击制售假种子、假农药、假肥料的坑农害农行为。

资金准备充分。2014年辽源市粮食产量235.4万吨,商品粮192万吨左右。农民通过售粮、务工等收入自筹资金87700万元,银行贷款8450万元,累计筹集资金96150万元,占计划投入资金的96.5%。

物资准备迅速。2015年,全市计划用种5605吨,现有货源5755吨,已到户4512吨;底化肥计划17.2万吨,现有货源17.9万吨,已到户11.9万吨;其它农资准备和往年同期相当。全市农机保有量30000台套,目前已检修12700台套。

农民培训扎实。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460人,落实培训补助资金272万元。市(县、区)农业部门深入村屯,开展科普活动,全市已组织冬春农业科技培训16.2万人次,完成培训计划的77.9%。

上一篇:因兴趣而成功的故事下一篇:济南地铁方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