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扬顿挫的近义词(精选5篇)
抑扬顿挫的近义词 篇1
抑扬顿挫的近义词-抑扬顿挫的反义词及造句范例
近义词
轻重缓急
反义词
平铺直叙
英文翻译
rising and falling in cadence
典故出处
宋・张戎《岁寒堂诗话》卷上:“而子建诗,微婉之情,洒落之韵,抑扬顿挫之气,固不可以优劣论也。”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成语举例:他的慷慨陈词,抑扬顿挫,得到了与会群众的赞赏。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定语、状语、补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挫,不能读作“zuò”。
成语辨形:挫,不能写作“错”。
成语谜面:十只羊九只蹲羊圈一只蹲猪圈
用抑扬顿挫造句
他的语调是那么抑扬顿挫。
他的朗颂抑扬顿挫,富有感情。
肯吉先生用一种抑扬顿挫的声调谈论着。
多萝西亚开口了,她的声调显得抑扬顿挫。
这是一个天生演说家的富于抑扬顿挫的声音。
短波电台里开始传出邱吉尔那抑扬顿挫的声调。
他说话的调子毫无抑扬顿挫,却有一种奇妙的镇静作用。
上帝在上,老爷,您念得好极了,真是抑扬顿挫,曲尽其妙。
他有一张胖胖的脸,狐猴般的眼睛,以及安详、微妙和富于抑扬顿挫的嗓音。
他抑扬顿挫地朗诵诗歌。
他讲话时语调的抑扬顿挫抓住了听众的注意力。
他们音调的抑扬顿挫有助于你更好的理解。
然而,扯着嗓子、抑扬顿挫地朗诵,其结果却是令听者兴味索然。
接著让他们模仿广播剧中声音的抑扬顿挫,来习惯语气的用法。
文章中的词被不适当地加上抑扬顿挫的符号,造成被不正确地发音。
你会发现巧妙地融合意念和信念,使用抑扬顿挫来表达相当有效果。
语速要张弛有度,语调要抑扬顿挫,这样会使你的演讲更加生动活泼,避免单调乏味。
一阵清越的乐声抑扬顿挫,随风飘荡,或近或远,穿透叶丛和距离。
他的话以一种美妙的声调表现出来,而那种北平腔的悦耳声调具有优美音乐的抑扬顿挫。
他抑扬顿挫地朗读报纸上一篇关于谋杀案审判的报道,我们都津津有味地欣赏他扮演各种主要角色
对孩子说话时声音要充满抑扬顿挫,并配合手势及身体动作,使亲子间的对话丰富有趣。
“这是最辉煌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 … ”她的声音圆润,随着言语的起伏而抑扬顿挫,就像在唱歌一样。
在谈话或讲故事中,可以用加强语调的字眼、使用抑扬顿挫的方式以及不断重复一些简单的字。
乡村音乐歌手戴着一顶大帽子,弹着吉他,用他那抑扬顿挫的歌声为听众歌唱着他的爱情、希望和失落。
让语调更有活力-避免单调的语调,而采用具有抑扬顿挫的语调。音量应该属于大声但柔和。试著听听新闻主播的语调。
客人对主人以及主人对客人,曾将古希伯来文和古爱尔兰文哪些诗句的片断,抑扬顿挫地并附以原词的译文,加以引用了?
汉语作为图形文字具有复杂的视觉形象,且调又分为四声,读来抑扬顿挫,以汉字为符号写成的读物可以进行析读、意读、诵读、美读、智读,具有独特的优势。
那发育器官本身就是一种圆润的天赋对一个听讲人来说,哪怕全然不懂牧师布道的语言,仍然可以随着那声腔的抑扬顿挫而心往神驰。
对初学者来说:当要试图”进入“别人头脑,我们会去对正说的话的含义进行理解,观察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聆听语调以及抑扬顿挫。
试想,一个说话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教师,能不使学生陶醉其中,自得其乐,有身临其境之感吗?
他又叹息又哼哼,就像是一个在忍受着极大苦痛的人。他哼了有一刻钟之久显然是故意让他表姐难过,因为他每次一听到她发出哽咽的抽泣,他就在他的抑扬顿挫声调中重新添点痛苦与悲哀。
萝卜吃多了人的肠胃就会非常的活跃,冬天的教室里,你就会听到各式各样的屁声,有的长、有的短,有的抑扬顿挫,最让我佩服的一个同学,他能够随时随地以降b调来放屁!
就音调来说,个人的声音是一种方言:它形成自己的腔调、自己的词汇和抑扬顿挫,根本不理会官方的语言概念、奥齐曼狄亚斯的语言、图书馆和字典、法庭和批评家、教会、大学、政治信条和学院的措词。
她摆好姿势,先报了题目: “ la ligue des rats , fable de la fontaine ” ,随后她朗诵了这首短诗,十分讲究抑扬顿挫,声调婉转,动作得体,在她这个年纪,实在是很不寻常了,说明她受过悉心的训练。
一旦计算机系统实现了人机对话、机器翻译、自动文摘,或能够抑扬顿挫地、带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等语言信息处理功能,计算机屏幕前枯燥的气氛必然会大大改变,计算机的应用环境将变得更加引人入胜。
[抑扬顿挫的近义词-抑扬顿挫的反义词及造句范例]
抑扬顿挫造句 篇2
2 有这样一种声音,虽然没有抑扬顿挫,娓娓动听,却能使一块块毫不起眼的方砖石头变成一座座高楼大厦,使人们的生活方便快捷,稳定舒适。这种声音的创造者是建筑工人。
3 那位教授说话的语调抑扬顿挫,很有节奏。
4 他的慷慨陈词,抑扬顿挫,得到了与会群众的赞赏。
5 两片薄嘴唇,特别富于表情,似乎随时准备张开,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6 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抑扬顿挫。百变不穷。
7 这抑扬顿挫、温柔悦耳的祖国语言,甚至连厨房里飘出来的葱花炸锅的香味儿,都令人心驰神往,无限消魂。
8 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戴望舒
9 她的歌声抑扬顿挫,十分好听这幅画面丰富多彩。从她抑扬顿挫的歌声里,我看见了丰富多彩的画面。
10 试想,一个说话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教师,能不使学生陶醉其中,自得其乐,有身临其境之感吗?
11 在谈话或讲故事中,可以用加强语调的字眼、使用抑扬顿挫的方式以及不断重复一些简单的字。
12 对孩子说话时声音要充满抑扬顿挫,并配合手势及身体动作,使亲子间的对话丰富有趣。
13 他精神抖擞,镇定自若地走上讲台,演讲时抑扬顿挫,充满激情。
14 她那标致的身材,再加上抑扬顿挫的声调,没有人愿意去诘责她的言行。
15 小蒙朗读课文抑扬顿挫,十分有韵味。
16 他抑扬顿挫地朗读报纸上一篇关于谋杀案审判的报道,我们都津津有味地欣赏他扮演各种主要角色。
17 乡村音乐歌手戴着一顶大帽子,弹着吉他,用他那抑扬顿挫的歌声为听众歌唱着他的爱情、望和失落。
18 他满怀激情地演讲着,那抑扬顿挫的声音紧紧抓住了听众的心。
19 他用含有感情的声音把全诗朗诵了一遍,抑扬顿挫,有声有色。
由《登高》看杜甫的沉郁顿挫 篇3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全诗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杜甫的《登高》一诗,是杜甫去世的前三年在四川夔州所作.这是一首“境界高远、气势雄浑、语言精练、意蕴深广、极具沉郁顿挫”,用一生的血泪铸就、垂范千古的艺术经典.教学的实践使我深知,越是经典的作品越是对老师思想、学识、功底、眼界、能力的考验.对经典作品的教学如果不能做到“入乎其内”,就会浅而无味;如果不能做到“出乎其外”,就会虚而不实.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心藏万汇,才能吐纳自如;浑博深刻,才能创出境界.而经典的解读最怕浅,最忌虚.
对此诗的教学,我力求浑厚、力求展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大气象.
一、 文化性导入.
导语如下:阅读杜甫的诗《登高》——此诗是杜甫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的九九重阳节带病“登高”时所写——我便想到他在23岁所写的《望岳》一诗及诗中所吟出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那首诗表达了杜甫年轻时建功立业、立志攀登事业顶峰的雄心壮志;想到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悲怆的人生情怀;想到了李白“登高壮阔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的恢弘和壮阔,体会到李白那“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健笔力;想到了王安石在《金陵怀古》中“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地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所展现出的辽远、峥嵘的情韵.古人“登高必赋”,登高赋诗是代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登高过程的艰难、等上高处的旷茫和寂寥往往更能使诗人产生对人生、对自然、对宇宙的怀想,也就容易产生诗情.细细揣摩登高之诗的内容或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热爱自然的豪情;或抒发人生感悟、历史沧桑,揭示宇宙的哲理;或抒发个人的悲抑、哀怨.我们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从王之唤的《登鹳雀楼》中、从柳宗元的“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中便能体会出这种感情.它不象在河边、江头“执手相看泪眼”的缠绵,没有“君住长江头,妾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的旖旎.登高往往表现的是一种昂扬、激烈、悲抑的人生状态,展现的是一种生命的渴望(登)和旷茫无边(高)背景下的大豪情、大悲愁.总之,绘壮景、写豪情、感沧桑是大多优秀“ 登高”诗的常态.
感受下列“登高”诗,你喜欢哪一首,或喜欢哪一首中的哪一句,并说明理由:
王之焕的《登鹳雀楼》、李白的《金陵凤凰台》、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杜甫的《登岳阳楼》、高启的《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这些诗都属于“登高”诗的范畴,对她们的阅读,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登高赋诗”的文化现象,并通过阅读有所感悟.为杜甫《登高》诗的解读展示广阔的背景和参悟对象.所以不求深和透.
二、 大背景展示.
对于一篇作品要不要展示如何展示作品的背景,有以下因素来决定.第一背景对作品的理解影响的程度,第二学生对作品的背景了解的情况.对于杜甫学生是比较熟悉的,但对于这篇诗及背景又是较为生疏的,而要较有深度地理解这首诗,又不是靠作者写诗时的背景所能完成的,因这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它所表达的情感是作者一生经历的凝缩,如果仅仅把当时的情况介绍给学生,他们不可能感受到“意蕴”的“深广”,不可能感悟到“境界”的“高远”,不可能理解杜甫为什么遭罹许许多多的磨难还有如此深厚的对人、对自然的情怀.对于这篇作品,不仅需要展示其背景,而且需要卷轴式的展示,当然它不是平面的,而应选好节点,定好枢纽.这种背景是诗歌有机的组成部分,是理解《登高》不可缺的语境.
我选以下节点作为背景:
杜甫是一个悲苦的诗人,是唐代由兴到衰的见证者.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是“安史之乱”.他受儒家思想影响比较严重,有中国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担当意识和人生理想.他身上体现了自古以来优秀知识分子献身社会、关心民瘼的核心价值.读杜甫的诗会时时刻刻被他那种博大的悲悯情怀和牺牲精神所感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等,都体现了他所具有的人文情怀.
读杜甫的《登高》要了解其人生经历的以下节点:
杜甫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情怀;
杜甫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的抱负和理想;
杜甫曾有“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忍辱和辛酸;
杜甫曾有全家以吃草根度日、幼子因饿而夭折“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的大悲痛;
杜甫曾有由于“安史之乱”十年漂泊的经历;
杜甫曾有被叛军扣留9个月而受尽侮辱的时光;
杜甫曾有从叛军营中逃出,由于直谏而被贬的经历;
杜甫的晚年在成都凭很难挡风遮雨的一草堂安居,生活只能靠朋友接济;
杜甫50岁后患上肝病,写此诗时55岁,那年的9月9日重阳节,已重病在身.
一个 曾怀济世之志而又“老无所成”的走入贫病交加之老境的伟大诗人,9月9日“登高”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倾诉了怎样的人生感受呢?
对这首诗的解读,如不了解杜甫的生命境况,不可能走进文本、体会那深广的情怀、高远的境界.但背景的介绍,由于基本上需要纵贯其一生,又不能面面俱到,只能选其过程中和本诗联系最大的节点,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不失杜甫形象的立体呈现 .
三、 抓住“主脉”,整体把握
(一)朗读.朗读本质上是一种情感的传导,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又是一种氛围的营造.文本和对文本的理解决定着朗读的风格、朗读的起伏变化,好的朗读往往通过储满情感的声音,凸显文本的情感、作者和文本中人物的形象.朗读通过声音符号不仅能传情导意塑型显象,而且能创造意境.我一般不使用磁带,使用磁带对教学来说,总感觉有些隔膜.而我对杜甫的喜爱有加,每每读杜甫的《登高》,想想他的一生有时不禁泪光闪闪,我是带着这样的心情,以一个40多岁读书人的情感、理解来朗读的.朗读前我让同学们依据我所提供的背景,进行默想,这已经创造了一种氛围.读后从学生几秒钟的极静到顿悟后的鼓掌中,我感到朗读达到了展现辽远而多层质情感形象的目的.
(二)、悟意,抓“主脉”.杜甫的《登高》情感是多元而丰富的.说其“悲凉”,由“风急天高”的空旷;说其“凄凉”,有“渚清沙白”的色调;说其“苍凉沉郁”,有“无边落木”的广漠,长江“滚滚”的汹涌;说其“羁旅孤愁”,有“悲秋长作客”的无奈等.其感情抒发的浓烈,已达到字字情丰的境界.整首诗无一废字、无一偏字,对这些“符号”所传达出的情感,我都让学生自己感悟.这样的感悟,我虽然要做必要的点拨,但都以学生的感悟为主,可看作是“非指示性”的.教学中这个阶段是必要的,否则学生探索的主动性就会
登高:杜甫生命的无助与悲哀
论文关键词:杜甫 《登高》 生命忧患意识
论文摘要:在杜甫晚年以《登高》为代表的登览诗中,常常将对个体生命的忧患意识融入到由深沉的社会历史感、宏大的空间感和悠远的时间感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三维一体的立体结构中.它是杜甫独特的时空感受,也是杜甫的创新之处.构成杜诗境界的博大宏深.
夔州,是杜甫晚年“飘泊西南”时的四个重点生活地之一.诗人在这里虽然生活了不到三年的时间,但在创作上却形成了一次“最后的高潮”.而著名的《登高》川一诗,即为杜甫写于是时是地.该诗与杜甫的其它登览诗一样,即将对个体生命的忧患意识融人到由深沉的社会历史感、宏大的空间感和悠远的时间感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三维一体的立体结构之中,并使之成为了他晚年生命的无助与悲哀的一种标志.
当时的情况是,安史之乱虽已平息,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并在“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在漂泊之中,诗人仍心系“万方多难”的祖国—“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泅流”(《登岳阳楼》).这个时期,诗人在长安所特有的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垂丈二十二韵》)的政治抱负,早已彻底破灭,因此只能面对苍天来表白自己“济世敢爱死,寂寞壮士惊”(《岁暮》)的志向,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历史的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把自己忧国优民的满腔赤诚写进诗歌.在夔州的近三年时间里,杜甫在政治上虽然已是无望,但在诗歌创作方面却掀起了一次高潮.据统计,杜甫在夔州共创作了430余首诗,且其中多为流传千古的名篇,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就皆为脍炙人口之作.而《登高》,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者.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天,当时杜甫已经是一位漂泊受难、饱经沧桑的56岁的老人了,“壮心久零落”(《有叹》)、“江山憔悴人”(《送孟十二仓曹赴东京选》)是诗人这一时期的真实写照.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败,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因而借“登高”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的旷世名作.清代杜诗研究专家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z},胡应麟《诗蔽》则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凡此种种,均表明了这首《登高》的非同凡响.请看其具体之所写: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写诗人登高俯仰所见所闻,融合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夔州即今天重庆的奉节,那里一向以猿多声哀而著称,自古就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巫峡悲,猿鸣三声泪沾衣”之说,而峡口更以风大浪急闻名,这时诗人独自登上高处,视线从高到低,举目四望,侧耳聆听,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诗人选择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等六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画面.寥寥数言,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调.透过这组意象,我们仿佛看见一位憔悴多病的老人,独自站在高台,正在举目望远,急风不仅撩起了他的衣衫,还凌乱了他的头发.“哀”,既是外景,又是内心.这是一种纯粹的生命的悲凉.凄清的江渚,宁静的白沙,这是一种外景的暗示,也是一种生命归宿的暗示,更是一种让人寒冷的暗示.唯一的活物,飞鸟,正在空旷里上下.鸟的出现,实际上是诗人自我内心的隐忧——归鸟翻飞,自己居然在此独站.诗人自己的归途呢?诗人此时甚为茫然,作为读者的我们也很茫然.这是一幅率先定格的画面.通过这个画面,我们能看见许多,也能听见许多,还能感觉许多:一种威压,一种凄清,一种旷远,一种不知不觉的凄凉,一种油然而生的茫然,甚至还有些淡淡的恐慌——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充满了生命内在的无助.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集中表现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落木,实际上就是落叶.从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屈原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到陆机的“悲落叶于劲秋”,“悲秋”已成为古典诗词的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悲秋,实际上就是悲叹生命的凋零.虽然诗人在这里还没有提到“悲秋”,但“摇落深知宋玉悲”(《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当诗人亲见落叶从树木上飘零下来,感受到生命就是这样飘零的.当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这中间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树叶从郁青到枯黄,从枯黄到陨落的过程,生命就这样走到了尽头.内心的伤感与绝望就像眼前的外景,外在的景象与内心的感慨交相辉映:生命的轮回总在秋天集中,万物的凋零总从秋天开始.作为诗人自己,生命仍在继续.苦难也在,漂泊更在.江水奔腾不息、滚滚而去,更引发诗人逝者如斯的慨叹.“无边”,“不尽”,旷野无碍,一种萧瑟博大的意象.“萧萧下”,树叶一片接一片地飘落下来,既有声,还有形,更多的还有那种飘荡的质感.“滚滚来”则挟裹着一种一去不返的气势.在写景的同时我们更深深地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怀——气势开阔,包容宇宙一切之慨,及无形中传达出的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无边”、“不尽”的不仅仅是落木与江水,更是诗人胸中满腹的悲意和滔滔的愤情.这里,诗人放大了落叶的阵势和江水的流速,在万物代谢和宇宙永恒之间的矛盾中给人以无限启示,外在的景象与内心的块垒交相辉映.凄凉的外在反衬孤寂的内心,这实际上是一种无助: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反衬出生命的渺小与无奈.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韵.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人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杜甫式的沉郁和悲哀.该联语言,充满着张力,具有高度的浓缩性.
虽然只有14个字,但却包含了八层内容,这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很少见的.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3这里的“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这八可悲将生命的悲哀绝望宣泄到了极致,人生的哀痛还有比这更深的吗?!并和首联的哀景遥相呼应,意景浑融.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已经使诗人白发日多,苦不堪言,本欲借酒遣愁,但由于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以排遣,这又无端地给诗人增添了一层深深的惆怅和无奈的慨叹.“艰难苦恨”四字力重千钧,蕴涵丰厚,有晚景凄凉的慨叹,老病缠身的哀伤,半生漂泊的愁苦,更有忧国忧民的情志.就像面对滚滚东逝的江水、纷纷飘坠的落叶而感到生命的无助一样,诗人面对“万方多难”的祖国,虽是“不眠忧战伐”(《宿江边阁》),心急如焚,但却“无力正乾坤”(同上),一样的无助!一样的无奈!诗人只能将这郁结于心中的愁苦凝结在诗的结尾,将个体生命的潦倒不堪归结于时世艰难,其忧国伤时的情操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古代,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兼济天下,情系黎民,这正是杜甫的伟大之处.
整首诗“悲秋”是核心,“哀”是贯穿全诗的情感主线.诗人由内心哀伤而登高遣怀,由登高遣怀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哀”而终于“哀”,哀景着笔,哀情落句,诗人的悲哀既是伤悼“个人身世之秋”,又是伤悼“国家多事之秋”,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情的充分体现.
杜甫一生特喜好登览,并因此而创作了一系列登览诗,如《登兖州城楼》、《登四安寺钟楼寄裴迪》、《登楼》等,即皆为其例.在4O岁之前,杜甫登览诗的题材内容很广泛,记游,写景,怀古,叙事,行乐,涉及面广.他4O岁写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是第一首充满忧国之思的力作.自此以后,其以生命忧患意识为核心的登览之作开始大量涌现,登高必赋,临水必歌,其登览诗很少有为写景而写景的纯写景之作,它们大都结合着诗人的遭遇和感慨,国家的**和不幸,《登高》即是这方面的典型.杜甫的悲哀虽然是个人的命运,客居、多病、白发、潦倒、借酒消愁,这都可能是俗套,但是,诗人是把自己个人的命运、个人的悲哀和远在视线之外的战乱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并把它放在开阔宏大高远的时空中来展示,把悲哀写得相当深厚博大,具有一种崇高感和悲壮美.这即是苏轼所言的“唐人高处”.
沉郁顿挫 委婉含蓄 篇4
在封建社会,爱国必须忠君,忠君则是爱国。因此,“忠君爱国”是杜甫的核心思想。安史之乱爆发,他在逃难时被叛军捉住,并被带断壁残垣、满目疮痍的长安。昔日繁华胜景,今朝面目全非。诗人痛心疾首,一腔情愫无处诉,满腹心事寄笔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侥幸逃脱后,他日夜兼程,赶赴凤翔,投奔肃宗,其忠君爱国之心可见一斑。
杜甫既忠君,也爱民。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尤其在多年饥寒的体验中,更加深了他对人民的同情,有一种悲天悯人的赤子情怀。然而,由于时代的限制,杜甫不可能去否定皇帝,而且,他对皇帝始终抱有幻想,希望通过“下令减征赋,各使苍生有环堵”,并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
以上种种,反映在诗人的作品中,便形成了“沉郁顿挫,委婉含蓄”的艺术风格。
例一:
《兵车行》写于公元752年,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唐王朝危机潜伏、败象已露的社会状况。当时,唐玄宗对内怠于政事,宠信奸人;对外开疆扩土,连年用兵,致使国力日衰,社会矛盾加剧,而他仍浑噩不觉,穷兵黩武。杜甫在诗中描述了连年征战使百姓们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爹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大队车马迤逦向前,绵绵不绝,妻儿老小奔走相送,哭声震天:送父的,唯恐子欲养而亲不待;送儿的,只怕白发人送黑发人;送夫的,更担心“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汉乐府《十五从军征》) 。即便侥幸没有战死沙场,恐怕也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那些“去时里正与裹头”的少年郎,还得“归来头白还戍边”。诗人似乎还看到那边厢“边庭流血成海水”,而这里早已是“千村万落生荆杞”,虽然“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田地荒芜,十室九空,一派荒凉气象。封建社会历来重男轻女,急需壮劳力的农民家庭更是如此,然而如今“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因为“生女犹得嫁比邻”,还能与父母常相见,而“生男埋没随百草”,落得个“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结局。谁都知道战争是无比残酷的:“古来白骨无人收”,即使没有亲见,也想象得出“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的凄厉惨景。在百姓心里,冲锋陷阵,浴血奋战,只是在为统治者打天下。他们不求骁勇剽悍、马革裹尸的英雄,只愿亲人能平安归来,共叙天伦。呜呼!真是天地同悲草木泣。
诗人对百姓给予了深切的同情。他当然知道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在于统治者不断开疆扩土的野心,然而又怎能将矛头直指君王?心中再感伤、再哀痛、再愤懑,也不能直抒胸臆,一语道破,惟有以汉喻唐,以汉武帝代唐明皇。一句“武皇开边意未已”,寥寥几字,尽在其中,真是含蓄得深沉,委婉得悲切。观者心知肚明,不必再问。
例二:
叙事诗《石壕吏》描述了诗人“暮投石壕村”遇见“有吏夜捉人”的情景。诗人以异常平静的语气娓娓道来,一切似乎就在眼前,令人如临其境,仿佛亲见:“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读者不禁要问:何以至此?且慢,“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原来,她的三个儿子随军出战,其中两个已战死疆场。如今,“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孙有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儿子们走的走,死的死,家中只剩下老两口、一个尚在吃奶的小孙孙,还有一个因为没有一条完整的裙子而不敢出门见人的儿媳妇。――一家人已经活到这份儿上了,恶吏们还要强拉老翁去充当壮丁。老翁走了,他们就抓走老妪,去前线给官兵们做饭。真是惨绝人寰,字字血泪,不必明言黑暗残暴,一切自在其中。
全诗对恶吏们的`兽行没有大声斥责,也没有因世道不公而仰天疾呼,只是从局外人客观平静的视角冷眼旁观,以简洁明了的白描手法,以几近白话的通俗语言,叙述事件的经过。然而正是这看似平静的叙述,其实是诗人强忍心中的悲愤,克制激动的头脑,故意以低沉忧郁、含蓄委婉的手法将为政者的暴行公诸天下,让人油然而生“苛政猛于虎”的感慨,从而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这种寓主观于客观的叙事手法,将诗人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具体的描写之中,真可谓含而不露却又入木三分。
抑扬顿挫的近义词 篇5
在高中古诗中,杜甫晚年的三首诗歌--《登高》《登岳阳楼》和《旅夜抒怀》很有分量。一般鉴赏都倾向于从情景交融、气象雄浑、忧国忧民之情和精整严密的格律方面进行赏析,这固然不错;但笔者认为,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也是非常突出、值得注意的,它甚至是杜甫晚年(特别是永泰元年后)诗歌的一种常用的艺术手法。
这三首诗写景都十分壮阔,气象宏伟,气势雄浑,但都不是一味地写阔大的形象,也有渺小、孤单、柔弱的形象,并且二者形成了鲜明对比。在《登高》中,那峻急的秋风,高远的天空,清秀的小洲,洁白的沙滩,滚滚的江水,一起构成了天高地迥的阔大背景,但哀啸的猿猴,盘旋的飞鸟,萧萧的落叶,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旅夜抒怀》中,广阔的原野,奔腾的大江,意境极其壮阔,但微风吹拂的细草,竖着桅杆的孤舟,以及天地间飘荡的沙鸥,无疑是弱小孤独的形象,这二者也形成了鲜明对比。在《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出洞庭湖坼吴楚,吞日月,横无际涯,无比壮阔的气势,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写尽自己的孤独渺小,二者又形成了鲜明对比。
诗人的用意显然不是为了孤立地写出两类形象、两种境界,而是以大衬小,最终是为了突出弱小的形象。《登高》中,秋天峡江壮阔景象更加反衬出猿猴、飞鸟的渺小、孤独和无助。《旅夜抒怀》中,细草、孤舟反衬原野的广阔、大江的奔涌,而原野和大江的阔大又进一步反衬出沙鸥的`渺小孤独、飘荡无依。《登岳阳楼》中,洞庭湖的壮阔反衬出自己的孤独渺小。这里,诗人并非为写壮景而写壮景,而是用壮景来反衬小景,以大衬小。
这种“大小对比,以大衬小”的写法在诗人同一时期(永泰元年后)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如:
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宿江边阁》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从菊两天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其一
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秋兴》其七
支离东北风尘迹,漂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咏怀古迹》其一
身世双蓬鬓,乾坤一草亭。……细雨荷锄立,江猿吟翠屏。《暮春题西新赁草屋五首》
落日悲江汉,中宵泪满床。同上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九日五首》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江汉》
舟楫眇然自此去,江湖远适无前期。《晓发公安》
积雪飞霜此夜寒,孤灯急管复风湍。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夜闻v篥》
春水春来洞庭阔,白O愁杀白头翁。《清明二首》
水阔苍梧野,天高白帝秋。途穷哪免哭,身老不禁愁。《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慕府亲友》
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两类形象:一类是表现天地广大、环境恶劣的形象,一类是渺小、柔弱、飘荡的形象。前者如峡江、江波、风云、江湖、风尘、天地、日月、云山、乾坤、江汉、远天、永夜、积雪飞霜、急管风湍、干戈、洞庭、阔水、高天、长江、平野、大江、急风、高天……后者如白鸥、孤舟、渔翁、草亭、江猿、玄猿、白雁、片云、舟楫、孤灯、白O、扁舟、玄猿、飞鸟、沙鸥……还包括诗人自身形象如杖藜叹世者、腐儒、白头翁等。前者主要有秋天、大江的形象,后者主要有孤舟、鸥、猿的形象。
诗人频繁选用这一大一小,一强一弱两组形象,并让它们同时出现,绝不是偶然的。秋天大江等形象,正可以象征宇宙的浩大,时局的动荡,社会的黑暗残酷;孤舟鸥猿等形象正可以象征年老衰弱、困顿失意、漂泊流离的诗人自身。诗人的目的,正是用大自然的伟大,来反衬孤舟鸥鸟江猿的渺小,进一步反衬自己的渺小、柔弱、孤独,反衬自己不能主宰命运的悲哀。
杜甫一生,虽然抱负远大,但现实命运却极为不如意。朝廷腐败,怀才不遇,战乱频仍,东奔西走,居无定所。特别是漂泊西南的最后五年,他更是感时伤世,忧国忧民,内心极为痛苦,年老多病,颠沛流离,生活极为凄惨。他正是要用这种极度的对比,来烘托自身处境的孤独、命运的不幸、力量的渺小,来表达虽有才能有抱负,却只能无助地面对残酷社会和不幸命运的悲哀。这种尖锐对比,可概括为个人命运与宏大宇宙、茫茫尘世的对比。
杜甫其他时期诗歌,也有许多写到大江、高山、孤舟、鸥鸟等形象的,但未必是一大一小两组形象同时呈现,即便同时呈现,对比也绝没有如此尖锐和鲜明,也基本未将个人和宇宙人世进行对照。《登贾莩锹ァ罚骸案≡屏海岱,平野入青徐。”境界虽然阔大,却只是和怀古情绪相应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泰山的雄伟气势,是和诗人的凌云凌志相对应的。《对雪》:“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乱云”是动荡时势的象征,“急雪”是乱离人民包括自己的象征,这也不像晚年的将宇宙人生进行对比的手法。诗人定居成都时期,虽然写出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样感慨自身艰难命运的作品,但总的说来生活是相对安定的。《江村》:“清江一曲抱江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前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流”“江村”是美好的环境,“燕”“鸥”是诗人自身及合家欢乐形象的写照。《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春水”是美景,“群鸥”映衬的是诗人的闲情闲愁以及对客人的期盼。《遣兴》:“地卑荒野大,天远暮江迟。”虽然出现了荒野、远天、暮江的形象,但主要是寄托对亲人的思念,并非作为更抽象、更具有概括力的阔大宇宙和茫茫尘世的象征。
如果杜甫仅以意象的大小强弱对比写出个人的渺小无助,那么无论意象的选择多么精巧,手法的运用多么娴熟,都不足以步入伟大诗人之列。杜甫的伟大之处还在于用阔大形象反衬自身渺小的同时,又能将胸怀升华到忧国忧民的崇高境界,个人与国家、人民,一起涌上诗人心头。形象的“小”和胸襟的“大”,再次形成鲜明对比,反衬更加有力。这一提升,使诗歌超越了对个人命运的慨叹,使诗人超越“小我”,融入“大我”。并且这“小我”与“大我”水乳交融,真切感人,既不是个人的穷途之哭,又不是鼓努为力的假大空口号,一切都这么自然真实,有血有肉,生气贯注。《登高》中“艰难苦恨繁霜鬓”的感时伤世,《旅夜抒怀》中“名岂文章著,官就老病休”的似豁达实沉郁,《登岳阳楼》中“戎马关山北”的深情关照,《阁夜》中“野哭千家闻战伐”的忧心忡忡,《江汉》中“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的老当益壮,无一不是诗人忧国忧民博大胸襟的鲜明体现。这种“大--小--大”的对比反衬模式,恐怕只有杜甫晚年诗歌才会如此鲜明。正如《诗薮》所说:“盛唐一味秀丽雄浑,杜则精粗、巨细、巧拙、新陈、险易、浅深、肥瘦、靡不毕具。”只是本文主要论及大小对比罢了。
文似看山不喜平。杜甫晚年诗歌这种强烈的对比反衬手法,一波三折,欲抑先扬,回环跌宕,荡气回肠,成就了“沉郁顿挫”的鲜明风格。杜甫晚年诗歌的深刻思想和高超艺术,于此可见一斑。这种对比反衬手法,值得在教学中特别一提。
-2-1
【抑扬顿挫的近义词】推荐阅读:
杜甫的“沉郁顿挫”风格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