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发的故事读书笔记(共12篇)
头发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1
是谁,总是清楚地记得你的若干个第一次;是谁,总是为你祝福为你挂念;是谁,总是愿意为你倾注一切,毫不犹豫——他们就是我们的父母。
《便当里的头发》主要讲了一个贫穷的学生,他吃的便当永远是黑黑的豆豉,而且每次都要从便当里捡出头发,才可以开始吃。有一天,这位贫穷的同学邀请“我”到他家去玩。“我”来到他有个双目失明的母亲,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亲人了。
读到这里,我感觉到一阵鼻酸,那个贫穷的同学的便当的菜虽然每天都是豆豉却是眼睛看不到的母亲小心翼翼帮他装的,那不只是一顿午餐啊,更是母亲满满的爱心,甚至连掺杂在里面的头发也一样是母亲的爱。
爱无处不在。比如,我爸爸长期在外奔波赚钱,是为了建造我们这个幸福的家庭;妈妈更是辛苦,既要帮爸爸分担工作,又要监督我的学习,以及负责一切的家务。由此我说让我来洗衣服,她严肃地说:“把你的学习搞好就行了!”这不就是爱吗?文中妈妈的.头发见证了母亲的无微不至,对她儿子的爱;而我妈妈的话语中也是充满了浓浓的关爱之情!
父母的爱常常陪伴着我们,就像空气,时刻围绕身边,却又常常让我们不易察觉。你察觉到了吗?如果你感受到了这份爱,就行动起来,用自己的双手去回报你辛劳的父母吧!
头发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2
生活在这特殊的历史环境下的鲁迅先生, 更是敏感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如同他在《从胡须说到牙齿》中提及:譬如腋下和胯间的毫发, 向来不很肇祸, 所以也没有人引以为题目, 来呻吟一遍, 头发便不然了……清初还因此杀了许多人, 头发成为了中国政治祭坛的特殊牺牲。
《头发的故事》发表于1920年10月10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上, 后收入《呐喊》集中。我们若隐若现地看到, 鲁迅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思考, 零星地散落在在《呐喊》系列小说中, 有诸如《阿Q正传》里面的农民阶级的不觉醒和国民的劣根性, 《狂人日记》里吃人的封建礼教和封建势力的强大的反扑, 而在《头发的故事》中, 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借助N先生之口, 表达了这场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对中国人命运的无情嘲弄的无聊和荒诞之感, 并再次以头发的遭际表现了出来。在《呐喊》中, 它向来不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篇什大名鼎鼎, 耳熟能详, 但通过它, 我们可以看到鲁迅作为当事人曾经历的那场头发风波带给中国人心灵的阵痛, 抚昔思今, 让我们对早已远去的那代知识分子的心态, 思想触手可得, 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文中通过女子剪发, 男人剪辫子的头发问题所引起的反复曲折风波, 展现了辫子和中国人辛酸的历史, 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顽固的保守和奴性思想, 批判了旧民主主义的不彻底性。
以今天的眼光打量《头发的故事》, 更具有现代主义的某些风格。它的主题既不在编织精巧的故事情节, 也不在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文章中心指向一个人物的独白式话语, 因此显然是一篇小说传统之外的小说。它是一篇第一人称叙事小说, 全文二千三百余字都是一个被称作N先生的独白, 偶尔穿插“我”的对白, 也是为了引出N先生的话题, 通过这样的情感话语讲述, 达到了既叙事又抒情的效果。
故事由性格乖戾的N先生对“我”的一次普通拜访中展开。“我”撕下一张十月九日的日历, 发觉对双十节毫无记载, 便使N先生的不满现实郁积冲口而出, 纪念双十节只剩下了挂一块可有可无的洋布仪式, 这怎能不叫N先生长久郁积的苦闷爆发成为激愤的语言:他们忘却了纪念, 纪念也忘却了他们。但一提到“忘却”, 先烈的形象却浮现在眼前, 从而感情由激愤转为沉痛:他们在社会的冷笑恶骂迫害倾陷里过了一生, 现在他们的坟墓也早在在忘却里渐渐平塌下去。沉痛发展到不堪纪念, 又只得故作欢乐, 他开始大谈辛亥革命给自己带来的“昂首露顶”的权利, 得意之状溢于言表:我最得意的是自从第一个双十节以后, 我走在路上走, 不再被人笑骂了。但是一场壮烈的革命收效甚微, 只争得辫子的自由, 岂不令人爽然若失?N先生不禁又沉下脸来, 变为对粉饰现实的理想家和不着边际的预言家的诘难和责问。N先生不知道今后的出路在何方, 但仍然希望改革志士们要口长毒牙, 要有致旧社会以死命的剧毒的牙齿。N先生感情波浪起伏有致, 迂回曲折, 跌宕多姿, 显示出一种心理矛盾错综到难以言状的复杂。感情脉搏由激愤到沉痛, 由沉痛到得意, 由得意到诘责过渡地自然流畅。
这感情波澜的四个层次从N先生的内心独白中体现出来, 一方面反应鲁迅对人物内心变化把握的准确, 另一方面我们也真正触摸到了N所代表的知识分子的苦痛和悲喜。从N先生的言行, 可以看出他代表的是这样的一类人:具有一定现代意识, 在民主革命中寻找道路而不得, 最后带着彷徨, 苦闷的心态继续面对现实生活的挤压。这是对鲁迅前期小说中倾注了大量心血的知识分子形象的一个明显的呼应, 只是在N先生身上多了些嵇康式的愤世嫉俗和不解风情。这也将N先生从鲁迅笔下众多知识分子区别开来, 形象更加鲜明。
这样的悲喜既不属于一个人, 一群人, 而属于整个民族。究其原因, 在于适合于别国的变革, 运用到中国, 总是要被扭曲变形。因为在中国, 革命一旦成功, 掌权者真正进行社会改革的行动少之又少, 而是“城头变幻大王旗”, 热衷在一些挂国旗, 剪头发等细枝末节的地方形式主义地大费周折, 中国人的命运没有被真正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顶多是一群留辫子的投机者, 用武力征服了已经没落的留辫子的统治者, 历史的死结依旧没有打开, 中国人注定还要继续受苦。因此由头发的苦转变为命运的苦也显得见怪不怪, 头发的苦只是命运的苦的一个折射罢了。头发在历史的前进过程中, 成为了政治的出气筒, 而革命真正要达到的“民主”、“自由”反而差之千里。
面对历史的更新, 变革,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封建制度的重压与毒害下, 向来都是欣喜, 憧憬, 并甘愿为此奉献出自己的热情去构造一个“理想国”, 现实中有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的“百日维新”的前车之鉴, 艺术总是来源于现实, 体现在鲁迅的作品中有《在酒楼上》中, 革命的到来富有朝气, 高谈阔论, 到城隍庙去拔神像的胡子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独占多数, 无所顾忌的魏连殳。
然而中国知识分子看清现实, 心态变化由憧憬、支持走向怀疑、幻灭是苦闷和无奈的, 表现在言语上通常是冷嘲热讽或失望, 在凛若冰霜的话语中依旧可见他们忧心如焚, 火热的心。冷中见热的中国知识分子, 希望使中国能充分现代化, 即吸收西方文化之长, 以开出民主与科学之花, 这是鲁迅脑海中鲜明的个性形象, 而N先生不同于吕韦甫等人的是, 他有着要与旧社会抗争到底的决心, 而不是像前者在面对现实生活的打压无路可走时, “躬行先前所反对, 所憎恶的一切, 拒斥起先前所景仰”, 失去了生活的信仰, 这无疑也是身处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鲁迅心声“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一个真实写照。即使长路漫漫, 谁都不能阻挡历史前进的步伐, 因为, 他们始终坚信中国的变革是迟早的事情:造物主的皮鞭终究会落到中国的脊梁上来。
贯穿N先生心态始终的还有一个明显的心态就是:矛盾。正如N先生对于女人留发还是剪发时谈到的言语“仍然留起, 嫁给人家做媳妇去, 忘却了一切还是幸福的, 倘使伊记着些平等自由的话, 便要苦痛一生世”。“平等”、“自由”, 是N先生为代表的那代中国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理想, 但是他却希望别人不要像他一样, 经历这种可想而不可得的痛苦, 所以干脆奉劝别人不要追求, 以免苦痛一生世, 任由自己一个人去承担上下而求索所带来的孤独和痛楚。
社会的进步就像人类的求知一样, 充满未知与艰辛, 甚至最终可能还会是个悲剧, 可依旧注定要前进。除了在痛苦和矛盾中学会继续前行之外, 别无其他更好的选择。“绝望之为虚妄, 正与希望相同”。
综上, 我们整理出了以N先生为代表的这类知识分子在历史转换期的动态心理过程, 即是由最初的觉醒, 憧憬, 走向革命后的怀疑和幻灭, 但面对复杂的现实环境, 最后依旧要坚定继续革命的信心。这样的心态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反映的典型的知识分子成长的过程。只是在不同的作家笔下, 被赋予了不同的性格。如《头发的故事》中的N先生便多了为众人所公认的如鲁迅为人为文的魏晋风度。后来的茅盾的《蚀三部曲》,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大致反映的也是这样的一些出生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群年青人。只是鲁迅仅通过一篇篇幅短小的短篇小说, 将具体的某个人物为代表的一类人的心态简明扼要地刻画出来, 也显示了作为文学大师的深厚功底。
作为一个主要以文学为主要表达方式的现代知识分子的鲁迅, 服从的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他以自己的人生和艺术实践告诉众人, 在一个缺乏民主自由基本条件的国度, 通过对自己处于相同尴尬处境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传神刻画, 给予了处于阵痛中的同类人的深刻的现实关怀和抚慰。
参考文献
[1]鲁迅.呐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2]史志谨.鲁迅小说《头发的故事》解读[M].人文杂志, 2004
头发引出的故事 篇3
那一年的主题是,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在那个阶段,出于一些难以解释的原因(不过我想如果我深入发掘,这个原因还是可以找到的),我非常在意我的头发。那时对我来说最珍贵的东西是一个椰子树形的塑料发卡,我一直珍藏着,只有在非常特殊的场合才会戴上它。在老师要选一位同学扮演白雪公主的那天,我认真地用那个发卡把半边刘海别了起来。(之所以只别了一半,是因为这样就会有一些头发正好落在右眼前,让我看起来有些许神秘的美感。不要评判我,我肯定这个发型灵感来自于某某真事真人。)
我照了照镜子。
我调整了一下发卡的位置,再看了下自己。那棵树的角度还是不完美,与我的脸型不和谐。
我再换了个位置。
再调整一下。我应该是用了好长的时间,连我妈都进房间看我在干嘛。
她看了我大概一分钟,然后恼火地把发卡从我手上夺了過去,并把它别在了我头顶。
我看了看镜子里的自己。
我之前仔细打理过的刘海(用水梳过,为了掩饰发梢的毛躁),出现了许多立起来的小圈圈。这团糟对于幼年的我来说,是一场天大的灾难。
当然,我开始痛哭。妈妈当时或许有点内疚,但还是没管那么多,把我赶去搭校车。
我始终没有得到白雪公主的角色。
客观的说,那位被选中的白雪公主,长相天真美丽、牙齿整齐、嘴唇红润。西瓜头的发型,正适合她那张漂亮的脸孔。而我呢?那时的我骨瘦如柴、皮肤黑,还缺了一颗大门牙。固然地,头发也很丑。
我有没有怪罪妈妈呢?
奇怪的是,我竟然记不清楚了。可是我记得,在演出那天,我在结束前已经“漠不关心地”溜走了。
现在,我很想知道我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母亲。
我怀疑当时妈妈的作风到底是一种严厉的爱,还仅仅只是轻率的对待。在妈妈的那个年代,应该没有怎么阅读和理解那些关于孩子心理方面的教材。而这种类别的书,目前在电子书店里随处可见,随时能在你最新的ipad上立即下载。
那些年,她们必须担忧的是:饭桌上的食物,工作的艰辛,她们难以为继的薪水,不只要照顾自己的母亲,还得安顿好婆婆。太阳还没升起就得买好菜,孩子们的早餐,学费,各种账单。那时我们年幼的脆弱的自我意识,也很自然地被推挤到了一边,无暇在意。
然而,却是这般种种,成就了今天的这个我。
《渔夫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4
故事里讲了一个渔夫有一天打前三次网一无所获,第四次的时候打上来一个黄铜瓶,打开锡封后跑出来一个魔鬼。可是,魔鬼不但不谢渔夫,而且还想吃提渔夫。勇敢的渔夫不但不害怕,而且把魔鬼骗回了黄铜瓶,封上了锡印,把它封到了海里。
渔夫和魔鬼相比,力量差得太远了,可是他并不慌乱,而是积极开动脑筋,想出制服魔鬼的办法。在我们生活中,也会遇到许多类似的情况,虽然世界上并没有魔鬼,但作者却告诉了我们:正义的力量一定能战胜邪恶势力,对付魔鬼那样的凶恶敌人,不能抱有幻想,施加仁慈,而要敢于斗争,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战胜它。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也要常常动脑筋,遇到什么困难就应该像渔夫那样要镇定、冷静,然后想办法消除危机,不要慌乱、紧张。并且,无论在什么时候,你都要相信:智慧可以给予我们无穷的力量。在学习上也不能每次都依靠父母和别人。不但日常生活要动脑筋,上课的时候也要多动脑筋。头脑就像机器一样越转才会越灵活。
汉字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5
我开始喜欢汉字大概是从我学书法那年开始的,每一次上书法课,老师都会给我们讲一段关于汉字的故事,这也是我喜欢上书法课的原因,当老师娓娓道来的`时候,许多历史故事仿佛真的浮现在了眼前。
我一拿到这本书就如痴如醉的读了起来,书的每一篇都是由三部分组成——“一字三品”、“字里故事”、“解词觅趣”。“一字三品”给读者介绍了这个字的构成、读音、含义、造字时期等。“字里故事”当然就是和该字有密切联系的故事,我最喜欢读的就是这一部分了,书里写了“炎帝是谁”、“黄帝是谁”、“黄帝与蚩尤之战”、“丑女发现原始镜子”、“人文初祖的战争”等故事读着这些故事,我也仿佛回到了那些神秘的年代。“解词觅趣”这部分会把这个词的由来向我们做一个详细的介绍,让我们更充分的了解它。
本书还讲了很多传说神兽,如“龙为何物”中介绍:龙是四灵之首,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凤为何物”中介绍:凤是百鸟之王,它象征欣喜、安宁和高贵。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6
首先,这本书名为《艺术的故事》,之前还有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译名为《艺术发展史》,相比之下,《艺术的故事》更合适。一方面英文名本来就是“the story of art”;另一方面贡布里希在书中提到“整个艺术发展史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在这里,贡布里希强调的是从古至今艺术的变化并非从简单到复杂、从落后到先进的“发展”变化,而仅仅是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民族对艺术的观念和要求的变化。比如作者认为,原始部落的艺术看起来很笨拙,这并非他们不能表现得很逼真,而是因为他们的观念认为那样表现即可,作者还用反例举出一些原始部落的艺术完全可以表现得栩栩如生。
其次,这本书讲的仅仅是西方艺术的发展,并未涉及到很多有关中国、印度等非西方国家的艺术。
第三,艺术的发展总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某种突破,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艺术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与前人的艺术具有密切的联系。即使是对前人艺术观点的反叛或改革,也是在前人艺术观点基础上的改变。比如希腊人学习埃及艺术,一方面既保留了埃及人那种表现事物主要特征的手法,另一方面又有了新的突破,即表现从某个特定角度看事物的样子。
第四,整个西方艺术的故事似乎就是一部艺术家表现自然方法的变化的故事。埃及人表现艺术是尽可能保留全和长久,所以他们的规则就是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表现出来,而不是偶然看自然时的样子。希腊人学习了埃及的这种方法,并有所突破,学会了表现从某个角度看事物的样子,发明了短缩法。到后来,文艺复兴时期,通过人体解剖和研究自然,发明了透视法,艺术家表现自然的方法发生了改变。到了印象主义者那里,这种透视法也并非最真实的表现自然的方法,而是强调在室外光与影的交织下事物给人的那一印象。后来的立体主义、抽象表现主义也是有他们各自的表现自然的观念。
第五,西方艺术在漫长的一段时间内似乎并非像中国艺术那样强调抒发艺术家的情感,更多的只是艺术家在完成某种任务――不论是国王、贵族、教皇还是商人等交给艺术家的任务。艺术家通过学习前人技艺,并且自己通过摸索创新,从而赢得名声而成为伟大的艺术家――当然艺术家的地位的提升还只是后来的事。中国传统艺术中当然也有这种工匠所做的精美艺术品,但这些在中国只算是手工艺品,比如陶瓷、木雕等,这些手工艺与文人书画相比根本不能被算是艺术。显然,中国的文人画、书法艺术更多的是艺术家在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果被强制按照命题去做就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第六,作者在书的开头和结尾都强调了“实际上没有艺术其物,只有艺术家”这样的观念。实际上作者是在表达这样的想法,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艺术,以前并非是艺术的东西我们现在看作是艺术,或许我们现在不认为是艺术的东西在以后就被认为是艺术。所以,艺术并不是一个非常确定的什么东西。而艺术家就是制作这些东西的男男女女。
《女儿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7
我记得最清楚的,在《我的故事讲给你听》里,有这样一句话:你今天早晨几点睡的?当同学问我这个问题时,我差一点便要脱口而出,回答他的问题了,也许你已经发现了,那是“今天早晨”,而不是昨晚。是的,这的确是一个幽默的话题,原本,我以为这是要告诉我们:梅思繁在写作文的时候,不小心造成的失误,觉得十分可笑,便提出来一乐。
读完这篇内容之后,我才深刻的发现,其中所蕴含的远不止这浅显的道理。现在我们只是小学生,却已感觉到肩膀上压力的重量,这压力一定会与日俱增,可能我们还没到毕业,就已经被这肩上的压力压在了山底。虽然我们现在只有三门主课:语、数、英,可现在已经是提心吊胆了。害怕考不好,回家之后,爸爸妈妈的责骂;害怕考不好,老师的批评。可是将来呢?将来一定会有更大的负担,只有几天就要毕业考了,心中满是忐忑与不安。一到假日,便纷纷打电话交流,找时间复习,老师、家长也在这最后的冲刺跑道上,给了我们莫须有的压力。
突然之间,我觉得我与梅思繁大同小异,虽然我没有一个有名的爸爸或妈妈;虽然我没有满满一柜子的课外书;虽然我没有一个双胞胎哥哥。可是,我同样拥有一对体谅我的父母;我同样拥有我所喜欢的课外书;我同样拥有一个可爱的弟弟;我同样也是一个整天嘻嘻哈哈、开开心心的女孩;我同样敢于去面对必不可少的挫折和困难;我同样拥有许多平平淡淡的故事。
读了《女儿的故事》之后,我突然觉得我长大了不少,像是一个懂得一切人生道理的哲学家和文学家。
文学是有灵魂的,因为创造它的人赋予了它生命,漫步在这本书的文字里,只会越来越深,牢牢地被它牵引着,其中所蕴含的伟大,是不可言喻的。走到书的尽头,当合上书的那一刹那,仿佛故事已经结束;但那个梦,那种感觉,一直还在,一直都在延续。
地球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8
这本书十分有趣,它告诉我很多地球的故事。地球在宇宙的位置,地球的年龄,各个大陆的故事。
假如我们每个人的身高体形都是类似于长183厘米,宽45.75厘米,厚30.5厘米的形状。那么,把全世界20亿人全都装到一起,就像装沙丁鱼那样只需要一个长,高,宽,各804.5的大箱子就可以装下了。听了这段话,就可能会大吃一惊:这怎么可能呢?是啊!我刚开始读的时候也是大吃一惊的想:“”这不是说我们的地球人很弱小吗?“”但是房龙先生不会这样想,因为他做的是一个有趣而大胆的假设。
《“早”字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9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早”字的故事》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早”字的故事》读书笔记1今天,我看了《“早”字的故事》,知道了鲁迅祖父因科场案被捕,父亲又病重,家里越来越穷,他不得不经常先去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再去药铺买药给爸爸吃。有一次,因为起床迟了,他到校后发现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说:“你都是几岁的人了,还迟到,太不像话了!”听了老师这番话,鲁迅不但没有为自己狡辩,反而默默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在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从此,鲁迅起早贪黑,早晨早早起来买药,晚上常常看书到黑夜。
鲁迅一生都很珍惜时间,他曾经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如果你愿意挤,总是有的。”还说“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我说时间就是生命!”
我们应该学习鲁迅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妈妈常常对我说,同样上课的时间是40分钟,为什么有的人学得好,有的人学得不好呢?就是有人上课开小差,有人认真学,所以有人成绩好有人成绩不好。
听了鲁迅的故事后,我知道了合理安排时间也是节约时间的一种方法。妈妈经常教我怎么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回来家后首先复习今天学的内容,然后做作业,接着检查作业,再预习第二天的功课,最后才能看其他课外书或者玩一会儿。
认真干一件事也是节约时间的一种方法。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好好干,不要想其他事,这样你就分心了,做错了又花时间改正,这样就是浪费时间啊,不是有一句话叫一心不能二用么。
我们要学习鲁迅珍惜时间,世界上很多名人都是从小珍惜时间,好好学习,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鲁迅在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我也要在心里刻一个“早”字,从此珍惜时间,认真干好每件事,不偷懒,长大实现自己的理想!
《“早”字的故事》读书笔记2读完《“早”字的故事》,我被鲁迅那知错就改的精神震撼了。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鲁迅上小学时一次因私事迟到了,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批评了她一句,他便从此牢记在心,在书桌上刻下了“早”字,从此,鲁迅便养成了时时早,事事早的好习惯。
鲁迅为什么能成为瞩目于世的的大文豪呢?不仅因为他写作天赋,更是因为他从小养成的好习惯,好品格,他知错就改的勇气……
看到他认真对待和改正每一个错误,再看看而我们?老师家长批评教育我们,我们没过多久就抛到九霄云外,权当耳旁风。比如我吧,因为赖床,经常赶不上老师规定到校的时间,为此,老师批评教育,妈妈苦心规劝,我呢?哼哼哈哈两声应付了事,第二天照样屡教不改,为此伤透了家长的脑筋,更别说刻什么“早”字了。
当我读到“而且时时早,事事早”时,我真是诧异:一个许多人都不放在眼里的小小的错误,他却能如此认真对待,暗下决心不再犯第二次,从此养成良好的作风习惯,终生受益。鲁迅就是因为小时候这个不起眼的小错误而养成了伴随一生的好习惯,可见,良好的习惯对培育人的一生有多么大的影响!试想如果鲁迅不把这个错误放在眼里,不把寿镜吾老先生的教训记心上,他会成为瞩目世界的大文豪吗?他会创作深深影响下一代的著作吗?别看一个错误微不足道,它可能会影响你的一生呢!
人非圣贤,怎能无过?错了,改正就好,可如果那从中受益,总结教训,是否更好呢?你也能养成时时早事事早的好习惯吗?
缅怀鲁迅,我们一定要学习鲁迅那知错就改,勇于承担的作风和时时早事事早的习惯。
《“早”字的故事》读书笔记3今天,我读了《鲁迅刻“早”字》的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鲁迅十三岁时,父亲长期患病,家里越来越穷,他常常要去当铺卖掉值钱的东西,又去药店买药。有一天早上,他从当铺和药店回来后去上学迟到了,老师很生气,责骂了他。他没有辨解,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在桌子上刻了个“早”字,提醒自己一定要早起,不能迟到了。后来鲁迅遵守了自己的诺言,再也没迟到过。
看完这个故事,我想起了自己,我不像鲁迅,家里很穷,口袋里一个子儿也没有。我的生活条件很好,爸爸妈妈很爱我。可我很懒,动作很慢,上学老是要人催。特别是冬天,总是要在妈妈的千呼万唤中才恋恋不舍地爬出温暖的被窝,慢条斯理地刷牙、洗脸、吃早餐,然后在妈妈一声高过一声的催促声跨出发。踏着早读铃声跑进教室。和鲁迅比起来,真是天壤之别呀。
鲁迅用刻在桌子上的“早”字来提醒自己事事早做,不要迟到。我决定用闹钟急促而有力的“滴答”声来提醒自己做事要快,珍惜时间。我将在卧室里放一个小闹钟,每天让清脆的铃声把我唤醒,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洗刷完毕。在餐桌的对面墙上挂上一个时钟,用它来提醒我吃饭要提高速度,改掉光说话不吃饭的缺点……
我要时时用鲁迅的"早"字来激励自己,事事要早做。
《“早”字的.故事》读书笔记4我读过许多描写鲁迅的和鲁迅自己写的文章,其中《“早”字的故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早”字的故事》主要讲了鲁迅因为给生病的爸爸买药,上课迟到了,被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批评后,下定决心改正,便在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从此养成了时时早事事早的好习惯的故事。
看到鲁迅这改正错误的勇气和最后成功地改正了错误,我不禁想到了自己。无论做什么事都像蜗牛,慢吞吞的。别人考试时作文都写一半了,我还在用笔敲着头构思着怎么写,别人作业做到八点完成,我呢,做到九点多还没做完。就为了这事,老师不只一次找我谈话,妈妈不只一次催我动作快些,而我呢,虽然表面这个答应那个点头,可到那时依然“我行我素”,不知不觉又开始慢下来。看来我和鲁迅的差别真是遥远呀!他只要老师一句严厉的话语,可我,屡教不改。
影响我的不只是鲁迅知错就改的品格,更是他“时时早事事早”的良好习惯。一个小小的错误竟能成为影响鲁迅一生的行为作风。设想,如果他把寿镜吾老先生的话当作耳边风,他能成为一个如此伟大的人吗?他能让如此多的人去爱戴他、敬佩他、学习他吗?面对鲁迅,我突然觉得自己好渺小。老师教给的任务总等到期限的最后一天才匆匆忙忙地“赶工”。每次星期三要交的小纸条,我总拖到星期二的晚上才写,所以我每天都非常忙。如果我象鲁迅一样“时时早事事早”,那么我每天不都会过得很轻松吗?
我们一定要学习鲁迅知错就改,“时时早事事早”的良好品格!
《“早”字的故事》读书笔记5白纸黑字的卷面上,陡然写着“‘早’字的故事”这几字。我细细地品读了这篇文章,不由得对鲁迅肃然起敬。
鲁迅小时家境很不好,刚巧父亲又生病了,家里状况愈加差。他每天都要干很多活:帮妈妈做家务,把东西拿到当铺里,再把当来的钱拿去药铺给父亲买药。一天,他迟到了。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批评了他。鲁迅没有解释什么,只默默地回到位置里,在桌子上刻下了一个“早”字。于是,他在没迟到过,做到了时时早,事事早。
鲁迅多么像一匹奔腾的骏马啊!他与时间赛跑比高低,在人生路上,永远不知疲惫地向前,向前……
他让我明白了做什么都要时时早事事早,要是拖拖拉拉,什么也办不了。
说起这个“时时早,事事早”,我还真有点惭愧。我周末的作业,总是在星期五冲刺,再不然就是星期日下午冲刺,星期六是疯狂地玩。一次,我星期五做了大半部分作业,剩下的留到了星期天下午。本来是要做的,可又被游戏吸引,没心情做作业,就留到了傍晚。没想到爸爸要带我们去姑姑家!我只好以一秒一字的速度写,写得手都酸死了,不行,还有呢,又刷刷刷,写写写,想想想,总算做完了作业。我想,要是之前做完了就不会这样拼命了!
如今想起来,真是惭愧呀!与鲁迅相比,我能算得了什么?他那么忙——做家务照顾父亲十万火急去学校却从没迟到!可我,每天早上都起得老晚,刷牙洗脸吃早餐。虽没迟到过,但离早读也差那么一两分了。
是啊,我们生活中的“鲁迅”真是屈指可数呀!我要呼吁大家:“向鲁迅学习!”
《“早”字的故事》读书笔记6“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首诗相信大家一定耳熟能详了,可有没有好好的渗透诗中的劝诫?读了《“早”字的故事》后,我对这首诗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早”字的故事》讲的是鲁迅先生的书桌上刻着一个“早”字,而这个“早”字的故事还有一段来历呢:鲁迅先生的父亲生病了,鲁迅每天要忙着照顾父亲,又要帮母亲料理家务,因而有一次上学迟到了,寿镜吾老先生严厉的批评了他,他却没有辩解,只是默默的回到了座位上,刻了一个“早”字,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想起了自己的一件往事,深感愧疚。那是在寒假的时候,我想反正作业那么少,我就先玩几天再写作业吧!一个星期过去了,我正想写作业时,姑姑请我去他们家玩,我爽快的答应了……就这样,半个月过去了,我仍然没有写完作业,导致最后不得不连夜赶作业。
你一生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10
其中有一篇讲述了语言学家路易斯与外星人七肢桶接触,学习他们的语言的故事,特别吸引我;在这过程中,路易斯逐渐知道了外星人七肢桶的语言结构与地球人类的语言是完全不相同,不论是表音或表意的文字,外星人七肢桶的文字是以一个字符表达一个句子。人类的文字只是线性的有时间性的,每个字之间没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当我们写下第一个字时,后面需要用的字是可以做选择的,还能对那些不满意或不喜欢的部分进行修改。而外星人七肢桶的文字语言则与我们不同,他们每个句子都是同时出现的,他们的句子在书写前就已确定是不能修改的。他们的语言是同时表现因和果,同时看见过去与未来。对于这种预见未来的悖论,作者用了一个岁月之书的寓言来说明。
对于人们来说如果一个人翻阅了岁月之书,知晓了自己的未来,那生活会变得缺乏趣味性。然而对于外星人来说,知道未来变成一种责任,他们必须去完成这个预见到的未来。在他们的认识中,世界是由因果组成,有因必有果。
除了与外星人学习语言的故事比较吸引我,还有一个是除以零的故事,如果任何数字除以零,都不会得出一个有意义的结果,理由是除法被定义为乘法的逆转:如果你先除以零,然后再乘以零,就会重新得到开始那个数字。在我看完这段话时,我感到这是一种奇特的想法,因为在现实中,任何数字除以零得到结果都是零,所以我会感觉作者的想法有些不可思议,但就是那种不可意思会使人产生一种动力去探索。
我生活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11
试想这样一个又聋又盲还有些哑的小女孩,后来居然变成通晓英、法、德、希腊和拉丁语五种语言,学识渊博的学者,这是一个多么不可思议的奇迹啊!她的好学仿佛与生俱来,但让她取得成就的根本性因素其实是海伦·凯勒面对困难险阻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超出常人的毅力。一个又聋又盲的人要想脱离黑暗走向光明,就要学会读书认字。但学会认字和读书,对于海伦来说,像登天一样难,但是,海伦做到了。她学会识字,完全是靠用手触摸莎莉文老师的嘴唇,用触觉感受老师的发声,这显然不太准确,海伦就迫使自己反复练习这些句子,有时同一个发音甚至要练几个小时。她的惊人毅力便是不再困难面前屈服,练习,练习,再练习。
考上大学后,教材没有盲文版,海伦只能花比其他同学多上好几倍的时间与精力提前预习和复习课本,同学们都在外面嬉戏,海伦对自己说“一个人要得到真才实学,就要独自攀登那奇山险峰”,这种不畏艰难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对于正面临小升初考验的我们,难道不应该学一学吗?
海伦·凯勒对学习如饥似渴,她抓紧每分每秒地读书、吸取知识,对比这位又盲又聋的特殊学生,所有正常人,特别是我们这些同样的学生,难道不该珍惜宝贵的时间吗?海伦用这本经历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无论是谁,都要好好珍惜眼前美丽的世界。
《牛顿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12
牛顿生活的那个年代,有很多风车,他家门口也有一个风车,他对这台风车充满了好奇。有一天放学后,牛顿蹦蹦跳跳的来到风车前,发现风车不动了。原来那一天一点风都没有,风车静止不动。牛顿只好失望地回家了。
牛顿想:“怎样才能让风车转的不停呢?”牛顿想造一个转的不停的风车。牛顿就拿来了网罩和圆轮,然后把一只小老鼠关在网罩里面,在圆轮上装一颗玉米,小老鼠为了吃到玉米就踩着圆轮跑起来。风车就转了起来。
牛顿的爸爸看见了,夸赞了牛顿,可是牛顿还想造一个大大的风车。他长大了以后,成了一名科学家。他还发明了许多重的要定律,就包括他发明的“万有引力。”
【头发的故事读书笔记】推荐阅读:
《花婆婆的故事》读书笔记09-25
《书的故事》优秀的读书笔记10-22
邱少云的故事读书笔记06-30
母亲的头发08-04
《永远讲不完的故事》读书笔记08-29
故事思维读书笔记07-05
财报就像一本故事书的读书笔记05-12
狐狸列那的故事小学生读书笔记10-15
成片大量掉头发的原因06-08
描写胡须头发的词语句子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