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樱村民情日记

2024-06-14

红樱村民情日记(精选2篇)

红樱村民情日记 篇1

红樱村民情日记

(2011年3月18日晴周五)

一、社会主义是天堂,老中青少各一行

上午,我们工作组3人按照安排,参加了红樱村全体党员会议。会议在党员活动室召开。会前,村书记曾银洲介绍,这个党员活动室是去年市委组织部拨款兴建的,占地180平米,配备了电脑、电视、读书室、党员议事室、群众矛盾调解室、财务室等,这个地方也成了党员和群众茶余饭后的好聚处。快到九点的时候,党员同志们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个小本子,陆续来到了活动室。路上,我还在想,农村的党员恐怕都是些只会种地的百姓,没想到,一次党员会竟是如此的认真。会上,书记言简意赅地讲解了工作组进村入户的目的、意义和有关要求。大家分别谈到了自己对党的政策、村发展思路及当前突出问题的一些想法。老党员孙文爽说,共产党从一穷二白到今天,不容易,我81岁了,从来没有看见象今天的社会,党和政府对老百姓的好处,现在的幸福真的说不完。整个会议气氛十分融洽。从他们的发言中我充分感受到了大家对我们工作组到来的欢迎,对这次“三万”活动的积极支持,对我们能够为村里办点实事的热切期盼。村支书是孝感市人大代表,工作责任心强、作风硬朗,从到会的情况和党员反应来看,说明村班子是有凝聚力的。会后,当我走出会议和党员一一告别的时候,老党员曾贤物拉着我的手说,我唯一能对你们说的就是一句我作的一首诗:“社会主义是天堂,老中青少各一行,老乐壮为幼学堂,社会和谐民安康。”我想这个同志还蛮有学问呢!

二、现在生活很幸福,我真的想一直活着

我们3人被安排在4组村民阵长军家住。他家三个孩子,一个上大学,二个在外打工,家里只有他两口子和86岁的母亲。房子是刚刚建的,很干净,收拾得井井有条。岑长军告诉我们,去年他们家种了十亩地,收入1万多元,政府还对种地补贴了一千多。现在的房子感觉和城里没什么区别。他爱人对我们说,陈长军阑尾炎去年住了一个月医院,幸亏办了农村医保,不然又得借钱呢。

他爱人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开灯的时候,我们感觉村里的电压不够,一问才知道,老百姓的条件好了,家家都有冰箱、空调、电视、洗衣机,用电负荷大大增加,低压整改现在已经不能满足村民用电的需要。她爱人说,党的政策真是好,我们的生活富裕了,国家这么大,有些问题也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我们也不能随便就给国家添麻烦。我真的有些哽咽了,这样的话出自一个农村妇女之口!群众的觉悟如此之高,对国家的难处如此的理解。吃完晚饭,我们在村里转了转,群众有的在聊天,有的在修理农机具。在村里的一零售店前,我们停下了脚步,看见我们三个陌生人,于是一大堆百姓围了过来,趁此机会我们讲了此次下乡的目的、打算和相关政策。村里的孙老太太特别激动,说道:“我今年73岁了,党的政策好,等用电问题解决了,我们的生活就更幸福,我真的希望一直活着!”

回到陈长军的家里,躺在床上,呼吸着春天里孕育希望的空气,久久不能入眠,想着一张张朴实的脸,憨厚的笑,手里停留着被百姓一次次拉过的厚重感觉,这一切的一切不仅只记在本子上,更刻在了我的心里。

来自安阳镇槐树村民情日记 篇2

早晨8:00,终于再次踏上前往安阳镇槐树村的路。一路春光明媚,一路思绪万千。熟悉的房屋、熟悉的公路、熟悉的风景、熟悉的气息。2009年根据市委、市政府新农村建设帮建工作安排,槐树村正式成为我局联系点,该村乡风民风淳朴,村民奋发向上、勤劳团结。这几年,局里采取“送温暖”、“三下乡”、修桥建路、结对帮扶等方式方法,帮助解决村民生产、生活、文化、娱乐等软硬件建设问题,得到了村民的肯定与赞扬。根据市“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领导小组活动安排,我局负责安阳镇四个村——槐树村、前湾村、余咀村和藨湖村,工作队已于3月7日进村。

9:30,经过一路急驶,到达槐树村。遇见在该村三组郭学伟家中走访队员,虽然戴起了太阳帽,仍遮不住“黑了”、“瘦了”的直观感受,但她却精神抖擞,正兴致勃勃地与几位村民拉家常。郭学伟的妻子搬来板凳、倒上茶水、拉我坐下,很热情地向我介绍:家里5口人,7亩多地,主种小麦、油菜、玉米等作物,农忙时在十堰打工的丈夫郭学伟会回来帮忙“突击”一阵儿,打工与种地交替,挣双份钱;3个小孩,两个女儿均在十堰上班,儿子在读小学。她说:“新农村建设,使我们开阔了视野,转变了思想,日子过得轻松、舒坦了……”,从她的语气里听得出满意,从她的笑容里看得出幸福。当问及有哪些诉求时,村民白胜梅接起话儿说,大家都很支持村里集镇化建设,但由于征地程序、补偿尚不明确,项目规划、建设仍不清晰等问题,心存疑虑。针对这一状况,我从便利生活、供给市场、集约资源等方面向大家介绍了集镇化、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与价值。同时,与村支书罗万保取得联系,要求村委会扮演好上传下达角色,将各项惠农政策及时、准确地传达给村民;村干部要带着感“情”听心声,客观、真实反馈诉求;党员要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借集镇化建设之东风,齐心协力建设好新农村。

10:00,我们来到赵久荣家,2层2间的新楼房在周边土屋的衬托下显得分外突出,家里摆着崭新的冰箱、彩电等家用电器。现年43岁的她,铜色脸上不乏俊俏,布满皱纹的双手不缺麻利,她微笑着招呼我们坐下。门口银灰色牌子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上面赫然刻着“科技示范户”、“项目:西瓜”、“资金:4000元”等字样。还未等我们开口,赵久荣就打开话匣子,“丈夫在福建隧道建筑工程上,大约4000元/月;儿子在三峡大学念书;6亩多土地,犁田耙地都靠自己一个人……”,脸上洋溢着自豪。她指着“科技示范户”牌子说,“我们赶上了好时代!种地不但不要钱,还奖钱(指科技示范项目补助),干活更有劲儿了……”,村民们不约而同地点头。我告诉大家,种地是一门艺术,要讲技术,更要讲科学;要因时、因地、因市场制宜,坚持标准化、无害化生产;采用良种,发展特色化、规模化基地,创建优质、示范品牌;要请在外打工的家人返村建设,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加工业等方式,实现农村“科技+企业+基地+农户和生产、加工、包装、品牌、营销一体化”的产业开发格局,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这样,既能就地就业,避免背井离乡,又能解决农产品销路、出路问题,更能彻底改变农村面貌。

转眼到了中午11:00,我们沿着崎岖的山路,徒步走了约半个小时来到前湾村王斗学家中。队员介绍,王斗学今年64岁,无子女,老两口相依为命,身体不好,生活困难,是村里的低保户,3间昏暗破旧的砖木矮房是他们的唯一住所。3月13日凌晨,因邻居废弃的房屋电线短路起火而被殃及,半间屋被烧成危房。火灾第二天,正巧被市政协副主席、科技局局长严炳洲了解到这一情况,他亲自带队前往,送去慰问金,并要求村委会及驻村队员迅速行动,组织人力物力,帮助重建家园。得知我要来前湾村,严主席再三叮嘱一定要到王斗学家中察看善后情况。让我们放心的是——房屋已修缮。新铺屋顶上还有木炭痕迹,门前草丛中扔着被烧的衣物。我们的到来使王斗学老两口激动、感动不已,他们用颤巍巍的双手紧紧握住我,声音哽塞地念叨“工作组好啊!“三万”活动好啊!……”。当我告诉他们“国家政策

好了,日子只会一天比一天好,没有过不去的坎儿……”,老人们已泪流满面。这让我们真切体会到“三万”活动的初衷与意义,是他拉近了干群之间的距离,架起了城乡之间的桥梁,赢得了群众的支持、拥护与青睐。

春耕的时节,更是播种的时节;春暖花开的季节,更是情谊融融的季节。返回的路上,我要求队员一定要继续发扬吃苦耐劳精神,牢记宗旨、谨记使命,真正与老百姓打成一片,脚踏实地做好调查、研究,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作为科技部门,我们要充分利用科技资源与优势,邀请土壤、种植、养殖专家亲临指导,帮助村民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发展特色产业,探出一条致富之道;作为内安复建地区,我们要积极做好新型建筑材料、新能源如太阳能等推介工作,实现新农村建设的节能、环保与绿色化;作为南水北调生态经济示范区,我们要加大宣传与指导力度,引导村民养成科学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如集中养殖家禽——共建沼气池——共享沼气等,保证“一江清水送北京”。同时,在向上争取政策、项目、资金上牵好线、搭好桥,真正为帮建点的长远、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上一篇:项庄舞剑成语解析下一篇:昆士兰大学预科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