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

2024-06-27

齐物论(共6篇)

齐物论 篇1

读《齐物论》有感

庄子的齐物论,是指齐物和齐论,这就是整篇文章的中心主旨吧。庄子认为世界上的千千万万事物,看起来有很大的区别、差别,但追究其根本是它们都是统一的,这就是齐物;而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各种观点和看法,表面上看起来是有很大的区别、差别,但世界上的千千万万事物既然是统一的,那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各种观点和看法归根结底也应是统一的,没有是非对错与异样不同,这就是齐论咯。下面就简单的说说我读《齐物论》的某些字段简单的心得:

在《齐物论》的开头,庄子借文章的主人公南郭子表达了他自己的思想:“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这段话的意思大概就是说:南郭子綦靠着几案而坐,仰着头向天空缓缓地吐着气,那离神去智的样子好像精神脱离了他的躯体。他的陪游的学生颜成子站在他跟前对他说道:“您这是怎么啦?身体固然可以让它像干枯的树木一样,难道精神和思想也可以使它像死灰一样吗?你今天凭借几案而坐,不是以往凭几而坐的您。”南郭子綦回答说:“偃,你这个问题不是问得很好吗?今天我忘掉了自己,你知道吗?你听见过„人籁‟却没有听见过„地籁‟,你即使听见过„地籁‟却没有听见过„天籁‟啊!””在这里(特别是“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今天我忘掉了自己,你知道吗?)我们可以用心体会到南郭子已经感悟到“道”了,因此已经感悟到“道”他的人生、思想境界不是普通的人能体会到的,然而悟道后心中的由此而生的失落感不免使他不是十分的适应,现在的他已经在精神思想上远离了、脱离以前的他自己生活的那个世界,从而不是原来那个世界的他和还是他原来那个世界的颜成子交流会有困难。但他还是对颜成子说,你听过人籁而没听过地籁,你听过地籁而没听过天籁。在这里的话,我们可以把“人籁”理解为是“道”体现在人身上的信息,“地籁”是“道”体现在在天地间的信息,而“天籁”是“道”自己本身的信息。在这里庄子借南郭子来表达他自己追求的是“天籁”,就是“道”,是一种平常人不能理解体会的大道。

“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⑤,而大山为小⑥;莫寿于殇子⑦,而彭祖为夭⑧。”译文:“天下没有什么比秋毫的末端更大,而泰山算是最小;世上没有什么人比夭折的孩子更长寿,而传说中年寿最长的彭祖却是短命的。” 所以这几句可以理解为空间上的大小,人寿命的长短,都是人们主观上的观念,而没有绝对的标准来衡量这些客观存在事物的大小、高低、长短,这些客观存在事物的大小、高低、长短只不过是人在主观上的一些认可罢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为,这是庄子在悟道后对世间万事万物的在思想意识、精神成面上的一种意识认识境界。“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意思大概是:“圣人把事物都囊括于胸、容藏于己,而一般人则争辩不休夸耀于外”,俗语说得好“满壶水不响,半壶水响叮当。” 的确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往往是当认为自己的学问充实了以后,认为自己懂得道理越多的时候,就会越感觉自己硬是觉得不懂。但如果真的觉得是自己感觉到没有什么东西,空空洞洞的不知道,这才是有学问的真正境界。相反,如果某个人表现出自己很有学问,什么都懂得时,我们不须有半秒钟的考虑,这一定就是我们所谓的“半壶水”。学问也是一样,一个人显得满腹经纶的样子,就是“有限公司”了,真正的学问的最高境界就是“无知”。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要太过于彰显自己自认为的满腹经纶,免得在高手面前落得个“鲁班门前弄大斧”,让自己贻笑大方。

庄周梦蝶”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一方面来看,庄子的思想是消极的,他认为人生如梦,没有必要执着。“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在这里庄子认为,人不知自己是人还是蝶,那么蝶与人又有什么区别呢?但另一方面梦蝶的故事又体现了万物合一的思想。似乎蝴蝶已和自己融为一体。其实蝴蝶又怎么可能只是蝴蝶呢?蝴蝶乃是万物的,庄子用这个浪漫的故事含蓄委婉地表达出万物合一的思想。反观尘世,我们身体为现实所累,心为自己的欲望所牵,身心的劳累,让我们灵魂上的疲惫。理想终归是超越现实的,庄子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世界,如桃花源般美好。在庄子的世界里,万物是合一的,一切都是和谐的,没有战争,没有杀戮与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那里,人们是忘我似的,没有成见,开放心灵。即使不能实现,也至少是其精神支柱,支撑着他活下去,也让我们感触颇深。

在庄子的《齐物论》中:对于“齐物”而言,最高境界为物我统一,死生合一。如“庄周梦蝶”透过“梦”表达了人生如梦的主题,将“我”与“蝴蝶”融合,超越主客体的对立,破除了“我”与“非我”的界限,进而达到了主客体的统一和谐境界;又将死生问题由庄周、梦、为胡蝶,加以美化,审视生死,认为死生如一,达到外死生,无终始的境界,进而庄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它超越时空的限制而无所不在,万物都是道的化身; 而对于“齐论”而言,在庄子看来,“言”只是人把握事物的工具,而“论”则是用言表达出来的人对事物的看法和见解,“齐论”重在齐诸子百家之言论,因为庄子指出是非之争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毫无意义的循环,使众生脱离这种苦难的社会的办法就是解除儒墨理论建构出来的道德体系和社会制度给人思想的禁锢。

齐物论 篇2

《齐物论》一直以来也是众多学者研究庄子思想的主要对象。而《齐物论》中的“莫若以明”则也一直众说不一。郭象的认为:“夫有是有非者,儒墨之所是也;无是无非者,儒墨之所非也。今欲是儒墨之所非而非儒墨之所是者,乃欲明无是无非也。欲明无是无非,则莫若还儒墨反覆相明。反覆相明则所是者非是,而所非者非非矣。非非则无非;非是则无是。[2]”成玄英的观点基本上与郭象的解释相同。而郭庆藩引其家世父之言说:“莫若以明者,还以彼是之所明互取以相证也。[3]”陈鼓应认为“莫若以明”即是“不如用明静之心去观照。[4]”本文试从庄子文本来触及这一概念。笔者则认为,“莫若以明”其实是莫若以“道”明。

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天籁、地籁、人籁”的观点,这三者的促成着,乃是气,而气的背后却好像是三种不同的来源。“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5]天籁则是“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这三者看似有大小次序之分,人籁是由于乐器本人的音,地籁是因为万窍而成,天籁则是自然本身所呼出的气,是道之气,实则这三者都是道的产物。其实所谓地籁,人籁,不过是天籁的一部分。而三者的背后都是道之驱使。也就是说,要齐物,首先要系物,而道就是这三者的关系纽带。三者统一,继而相齐于道,庄子之道在自然,即万物皆道。

接下来,文章讲到了“喜怒哀乐,虑叹变热,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这是关于人的情态情绪的。因为不知道这些情态情绪产生的原因,继而再进行探究。于是得知“可行已信,而不见其行形,有情而无形。”产生情态情绪的是无形之物。即无形之物即成情者。下面的则分别写到了,无形之物乃“真宰”成形,无形之物乃成心。而这里的无形之物,也就是后面的“莫若以明”中的“明”,即是以道明也。

从“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开始到“此之谓葆光”这里可以看做是文章的第二大部分。“莫若以明”这个概念,可以得到更进一步的解释。“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说明了,言论不是大自然发出的自然的声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言论,所言的内容也没有固定的。这里的言是变量。又说,其以为异于刚破壳而出的小鸟的鸣叫声,这其中有区别吗?还是根本没有区别呢?其实庄子的意思在后者,也就是不管言论有着怎样的变化,终究是和破壳而出的小鸟的鸣叫声一样,是处于自己的自然,是出于道。

接着,庄子将“道”与“言”带入了另外一个概念,“是非”。产生是非的原因是“道隐于小城,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是非的表现是“以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庄子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则莫若以明。”联系上文,可以知道“莫若以明”既是“莫若以道明”因为是非产生的原因,是道与言,言乃是自然之物,而道也是“真宰”,所以解决是非的关键在其起点。也就是用道来解决,衡量,判断。

庄子在这段之后,紧接着说,物无彼此,物无是非,为什么呢?因为道之存在。最关键的一句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意思是所以圣人不走这条是非分辨的路子,而是用天道去关照事物的本然,也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岂不是“莫若以道明”?后面几句“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的意思是,如果超脱了彼此,是非的对立关系,就叫掌握了大道的枢纽。用是非的观点去分别事物,是的变化是无穷尽的,非的变化也是无穷尽的,所以说“莫若以明”意思再明白不过,即,不如用道去分辨而使之明白。莫若以明,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只是提出,而第二次则是给予答案之后再次强调。从这里我们也就可以看出“莫若以明”的真正含义。“莫若以明”的作用不止是在这里,在全文来看,主旨莫过于“莫若以明”。

文章后面的部分,也能体现“莫若以明”即“莫若以道明”。可以说,莫若以明是整篇文章中最为核心的一个词汇。“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这句话在庄子文章中十分重要,而正是从道通为一,万物浑然一体的道的观点来看的,所以“天地一指也,万物以马也。”“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道通为一”没有什么事物不是,也没有什么事物不可,从大道的观点来看,都是浑然一体的。也就是“莫若以明”的观点来看,万物为一。庄子文章,对于“是非”、“生死”、“可与不可”、“彼此”、“成毁”、“有无”、“大小”等均是“莫若以明”用道使之明也。

除此,文章在“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这段的最后还单独出现了“以明”一词。

这段大概的意思是讲,古代得道的人,认识已经到达了极致,他们的视野追究到了宇宙万物,认识到原始本无物,这中认识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所以无以复加了。稍差点的认为万物是现实存在的,却不会去界定其边界。再差一些的人则认为事物有分别的界限,但是不计较是非。这三种都是得道者,只是其对道的认识有依次降低。而到了是非的出现,则大道就有了亏损,这里就不算是得道者了。是非出现,大道的亏损,是由于人的偏好所造成的。接着又举了,昭文,师旷,惠子三个人的例子,用一句话总结即“故滑疑之耀,圣人所图之”。即,对于迷乱世人的炫耀,圣人总是要摒弃的。这段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最后一句,“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甚至有人将“为是不用而寓诸庸”作为“莫若以明”中“以明”的解释。其实意思是一样的,根据上下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圣人不用个人的一孔之见、一技之长夸示于人,而是寄托在事物自然而然的本身,即是道之上。这就叫做用道使之明,即“以明”。

文章的第三大部分,即从“故昔者尧问于舜”开始,一直到最后。这里是几段对话,分别讨论了不同的问题,但是最终归结的莫过于道。

先是尧问于舜。尧打算攻打宗、脍、胥三个小国,而问于舜。舜说,这三个小国犹如生存在蓬蒿艾草之中,你犹且不放心。过去听说,十个太阳普照万物,更何况是人的道德应该超过太阳的光辉呢。意思是尧的道德应该像太阳一样普照,而施及小国,而不是去讨伐他们。这里可以看出,道德是一种方式,手段。

接着是,述齿缺之问于王倪,三问而三不知,王倪用一系列的比喻,例子之后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齿缺又第四次问:“子不知厉害,则至人固不知厉害乎?”王倪的回答是,至人“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这里是说至人乃是运用道,因此才能谢绝这些世间的利害小事,而游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

再下来,是瞿鹊子与长梧子之间的对话,在对话的结尾处,长梧子说:“化声以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也点出了道之作用,唯有用道才可以托身于无是无非,无穷无尽的天地了。这里我们再回头看第二部分,“莫若以明”第一次出现的地方,即是讲是非说,而这里又一次证明了,只有用道才可以摆脱是非。

最后是罔问景的一段对话,这里的庄周梦蝶,其实是物化,物化即物理之变化,包括生死往来,以及顺物之化,包括生死为一。其实是与道为一。物化、顺化即所在无不适志。故自以为知生之可乐、死之可苦,未闻物化之谓也。联系庄子所有文章,庄子的物化,有四种含义:第一、顺万物之化,与万物齐同;第二、顺自然之化,以生死为一;第三、外化而不内化,与物化者不花,淡泊不变。第四、与道为一。

庄子整篇齐物论均是道通为一。庄子“齐物论”思想是其对万事万物、社会人生以及是非之辨的看法。而庄子这些看法的总的特征是:“齐”。齐物论,有两个显性的意思:第一、齐物。就自然、人生、社会。齐物是第一义。齐物之依据,是道。齐者,齐一、平等。齐物者,万物平等、“万物并作”、“万物并育”也,各正性命也。亦即平等、自由。此即是道。第二、齐论,就思想文化言。齐论是第二义。而驾驭这齐论的也正是道。也就是说齐的工具就是道,因为道才能“齐物论”,而“莫若以明”即“莫若以道明”是全文最核心的一个词汇。

参考文献

[1]秦毓鎏:《读庄穷年录.例言》,国家图书馆藏,1917年3月线装铅印本,第1页。

[2]郭象.庄子注[M](诸子集成本).北京:中华书局,1986.

[3][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224页。

[4]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3页。

从庄子《齐物论》看生死 篇3

关键词 生死观 齐 辩证

一些伟大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中都带有某种神圣的意味。可以说因他们在不同的地位接近永恒与绝对存在所获得的启示。庄子就是站在高山之巅以天的立场以超脱的心态审视这个平凡的人世间。

《齐物论》中传达了三种意思,一是“齐物”,认为世界万物之间本无严格的分限,这是“齐物”的基础;二是“齐论”,重在齐诸子百家之言论。庄子指出是非之争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毫无意义的循环;三是“齐语言”,通过形成各种观念的人的语言来说明语言对人的压迫,以解除当时社会禁锢束缚以及世俗理念对人心的压迫。庄子在于说明事物的无差别,“齐物”囊括一切实物,这只是一个抽象的理念的具体外在表现,“齐”(无差别)乃《庄子》哲学的主要思维方法之一,对于生死观尤为关键。在生死方面,庄子并没有把生与死看作是对立的两者,而是辩证看待,万物同一。

庄子认为事物无非有正反两个方面。“彼出于是,是亦因彼。”这生与死矛盾的两个方面又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庄子哲学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从否定的方面看待这种辩证关系,说到:“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对在存在境域中的生与死持一种肯定“生”的意义、齐生死与“死”的理想化的态度。

一、肯定“生”的意义

时间性与历史性从过程的维度揭示了存在的个体性。庄子在哲学把“我”区分为两种,一种是受世俗礼仪影响的“我”,这类非自然的本我;另一种是合乎天然的我。《齐物论》开篇就提到的“今者吾丧我”,“吾”是后一种合乎天然的真我,“我”是进入忘我境界所摒弃的非本我。庄子由齐万物进而齐生死,淡化了关于“生之有限”与对“生”的敬畏之心。以确认个体存在价值为前提,庄子将生命的价值提高到了重要的地位。

庄子曾将生命的价值与天下做比较,《庄子·让王》中写道:“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此有道之所以异乎俗者也。”在这个个体与“大器”之天下作比较时,天下不可易生,生命的意义无疑得到了最深沉的展现。但在现实社会,作为生命价值具体体现的“身”却很少为人们所真正意识到。《齐物论》提到:“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 也就是说人都在忙忙碌碌,一辈子劳累困顿而没有什么结果,找不到永恒的归宿,这真是可悲!“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这同样也是一种比较,比较形形色色的身外之物“名、利、家、天下”与个体生命的重要性。

这里重视生命的意义并不仅仅囿于外在之形,重要的是精神生命。精神生命也可以说是人的内心世界的成长。《齐物论》有云:“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在他看来,世间最可悲的是莫过于精神生命的终结,在于“心”随“形”化。“哀莫大于心死”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肯定精神生命在人的存在中相对于肉体生命更具有重要意义。人的生命总是有限的,看朝生暮死的蜉蝣,但是肯定生命价值并不意味着无视这一事实,事实上,正是这种生命的有限性,才更突出生命价值的不可忽视性。人的生命的存在可以说是两种形式:一是形体上的“感性生命”;二是意念上的“精神生命”。庄子生命价值的注重既表现为“养寿命”,珍惜生命,近名则累生,近刑则危生,远离这些才能使身安顿;也表现为“悦志意”,精神世界得到的发展与满足。

二、齐生死

《齐物论》有云:“一受成其形,不亡以待尽。”生命的存在总是相对于生命的终结而言,也就是“生”相对于“死”,从现实的形态上说,个体的存在具体表现为一个人生命的开始到生命终结的过程。在这里,庄子从自然的观点看待“死”,也以“齐”的原则来规定“死”。他认为不论是人出生来到这个世上还是人死同样都具有偶然性,这种现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庄子认为生命的有限性作为内在的存在品格,人总是要经历由生及死的过程,无一人可以幸免。相对于天界地狱这些所谓的归宿而言,他是把生死视为自然现象,非神鬼的意志。自然界、人生是一个“气”的循环变化,人的思想可以不断传承下去,通过自我的循环变迁而达到逍遥的境界,这也在某种意义上消解了生死的神秘性。“死”在这里只不过是“生”的另一种形式的传承,作为自然演化过程中的现象,生与死之间相通、相齐,正是所谓的“死生五变于己”。这一方面的理解,无疑有助于淡化对死的畏惧。

《齐物论》云:“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也正是说明了人怎么知道死去的人不后悔自己当初不该恋生呢?他认为死亡未必比活着更痛苦。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好生恶死?同时庄子通过透视“死”为“生”的延续来克服“死”的必然,另一个方面看也缺乏现实的内容,仅仅给人思辨、抽象的感受,还包含着一定程度上的对待人生的消极态度。20世纪最著名的精神导师克里希那穆提在自己最后的生命阶段通过录音记录下来自己的心声:“死亡并不是人们最终必须面对的病态,痛苦的事情,而是如同日常生活一般……感到生与死是一体的。”肯定生命价值正确看待死亡,将“生”“死”齐,得逍遥。

庄子《齐物论》读后感 篇4

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以上一段话深刻的说明了庄子之言的特点。《庄子》又称《南华经》,是先秦思想家庄周及其后学者的作品,后世按郭象的编注共三十三篇。我择其中一篇《齐物论》作评述,欲以一窥而见全貌。《齐物论》篇是内七篇之二,有人认为是庄子早期作品,其余几篇是《内篇.逍遥游第一》《内篇.养生主第三》《内篇.人间世第四》《内篇.德充符第五》《内篇.大宗师第六》《内篇.应帝王第七》。《齐物论》篇,词汇丰富,用词华丽,构思精巧,善用连类比喻。它的洞察力十分深刻,行文如流水,不仅为说理文,更可作抒情散文来读。庄子所谓的“齐物”,是指世界万物包括人的本性和情感貌似存在差异,其实是齐一的;所谓“齐论”,是指人们对世间万物的认识貌似各不相同,但世间万物既然是齐一的,人们的认识说到底也应是齐一的。

《齐物论》的开头,庄子借南郭子字的口述说他的思想。南郭子坐着好象丧失了魂一样,颜成子问他:“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在这里南郭子已经已经悟道了,而悟道后的失落感使他不适应,自己远离了以前的世界,和别人的交流会有困难但他还是对颜成子说,你听过人籁而没听过地籁,你听过地籁而没听过天籁。在这里,人籁是道体现在人身上的信息,地籁是道体现在在天地上的信息,天籁是道本身的信息。而庄子追求的就是天籁。人籁、地籁和天籁的差别其实是道的差别。庄子追求的是广博的知识,而不是狭隘的知识,庄子描述了人与外界争斗的表现和一般生活上遭遇的不幸,点名诸多情感是什么,和歪曲道的体现。,庄子看到了是非心会歪曲道,认为是非是小道是小智,应用到的智慧去化解和超越。“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道是大成,却被小成掩盖,而大言却被知识掩盖了。庄子在这里提到了儒墨之争,认为他们到只是小成,是小智慧,庄子没有完全否定它们的理论,只是认为是不够的。儒家鼓吹仁义,而庄子认为仁义只是小智慧,仁义掩盖了人的天性。庄子认为,事物没有什么差别,是亦彼也,彼亦是也,从某个角度讲没有绝对是非。“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庄子用两手指的关系来讲,从别人的是非观来看自己的是非观。庄子在下面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自己的看法。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庄子举例说,早上给三个栗子,晚上给四个栗子,与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没有区别。在庄子的理论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厚古薄今的思想,庄子写到:“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古代的人,知道知识是有限度的,不一味求知。庄子说:“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思想被庄子发挥得淋漓尽致。庄子渴望这样一个时代,人民生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人与人之间不相争,无欲无求,而非像方孝儒所形容的人“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的时代。庄子所追求的,不是现代,而是一个远古时代,一个被美化的远古时代。庄子对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持批判态度,认为“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

到了庄子的时代人们追求知识和区别,小成掩盖了大成,小道掩盖了大道。昭文、师旷惠子都是当代有名的人,但是人演奏出的人籁,会将天籁掩盖了,就如人的智慧,会掩盖天的智慧一样。有如《马蹄》篇中的马“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而马知而马知介倪、闉、扼、鸷曼、诡衔、窃辔,故马之知而能至盗者,伯乐之罪也。”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庄子追求道心,即无我之心,“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庄子认为,顺自然而生,不强求,才是道,不妨碍别人,不将自由强加于人,平等看待万物,才是道。以仁义来说,虽然仁义是圣人之言,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盗贼也要圣明、勇敢、讲义气、有智慧,也必须要讲仁义。而这些均来自圣人之言,借于圣人之言才成就了大盗,仁义为君王用,为普通人用,也为盗贼用。“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圣人把人的许多罪找出来,加以制止,从一方面而言难道不是教会了人们如何犯罪吗?

庄子家并不富裕,《外物》中有说“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庄子也许并不完全自食其力,但毕竟较接近劳动人民,所以对当时人民困苦生活有较

多了解,使他不禁对各诸侯提倡的仁义有更多的怀疑。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取决于他的心,平等的心,看到的事物也是平等的。物理现象没有好坏之分,不同的是看的人的心。庄子揭露人的理性的局限性,认为人的智慧不能达到大道,人如果区分是非好坏,那么就只是小成而已。

庄子的哲学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绝圣弃知,人们把明慧,聪慧,智慧,德性藏起来不炫

耀,天下就太平安定了。庄子要人们大智若愚,不显露智慧,事实上这是一种自我保全的方法。庄子的思想源与老子,可是老子的哲学是“入世”的哲学,庄子的哲学则是“出世”的哲学。帐子的思想与他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当时任命生活十分困苦,战乱频频,而诸侯残暴。“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庄子生活在宋国,宋王偃“射天答地”荒淫无道,不得人心。庄子看到这些世间的苦难,不自觉的产生“出世”的思想也是十分正常的。我们还可以从庄子本人来看。庄子属于“士人”,这是新产生的阶级,本身无田产,却又并不直接参加生产劳动。这一类人大概分两类,一类作诸侯贵人的大臣门客,为其出谋划策,巩固其统治地位,而另一类则是不愿与世俗同流的隐者,他们看到社会的黑暗,不愿自身为人利用作争权夺利的工具,他们大多生活贫困,庄子就是属于这一类人。史记上记载了一个小故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庄子的思想是消极的,他认为人生如梦,没有必要执着。“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认为,人不知自己是人还是蝶,那么蝶与人又有什么区别呢?庄子在《齐物论》中表现了他齐是非、齐彼此、齐物我、齐寿夭的观点,智慧有止而道无止,正如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

2017考前专题复习唯物论 篇5

【典型试题】:

1.(2016全国新课标II甲卷22)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 ①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 ②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③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 ④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6上海单科卷24)曾几何时,崇山峻岭原始森林变成了延绵不绝的“光头山”。四川人民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再现了满目苍翠的浩瀚林海,简称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屏障的建成折射出当地人民: A.秉承绿色生态理念,发挥人定胜天的气概 B.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预见生态变化的趋势 C.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D.在最终客观规律基础上努力改造生态环境

3.(2016全国新课标III丙卷23)中国旧体诗多以中原及周边地区的生活为题材。进入近代,随着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的内容,如“地冷宜亲火,楼高可摘星”反映伦敦的阴冷气候和城市风貌:“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反映照片给远方亲人带来的喜悦。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

①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 ②没有被反映着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 ③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 ④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16江苏单科卷26)俗话说:“人闲百病生。”医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紧张有益于健康激素的分泌,这种激素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抵御外界的不良刺激和疾病的侵袭。这说明:

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 B.没有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控制作用 D.物质是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5.(2016海南单科卷22)为了摆脱贫困,何涛巴村炼过铁、办过化肥厂,但经济状况并没有好转,环境污染问题却日益严重。该村汲取教训,改变思路,在茶叶专家的帮助下,根据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带领村民种茶,形成茶叶种植、加工、销售整体发展格局,实现了“百姓富、生态美”。该村的转型发展表明: ①成功的实践是基于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 ②失败与成功相互渗透和转化,没有明确的界限 ③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是实践取得成功的重要去条件 ④通过实践总能把观念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16上海卷34)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升级是中国制造2025目标,高品质产品是制造强国的标志。

有位学者认为,打造制造强国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匠人。工匠精神是一种专业精神,表现在对工作充满热爱与激情,工作中坚韧执着、精益求精、开拓创新,他是实现制造强国的金钥匙。只有大国工匠才能支撑起中国精品。他论证说,历史上,中国工匠曾经名扬世界。但随着工业时代流水线生产代替传统手工生产,工匠角色逐渐淡出。

近年来,一些企业片面追求即时效益,忽视产品灵魂——品质,靠“山寨”和低价竞争,造成产品品质不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偏弱。淘汰一族不断扩大,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内产品设计人性化不够,缺乏潮流引领、产品精细化不够,耐用性不强等问题。如何提高品质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做大做强中国企业,需要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在全面倡导工匠精神,一个由工匠精神开启的高品质时代就会到来。

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评析这位学者是否完整论证了他的观点。6 答案示例: 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辩证统一。

物质决定意识。该学者依据制造业现状,呼唤工匠精神回归,这一认识符合客观实际。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他提出在全社会倡导工匠精神,以此开启中国制造业高品质时代,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使意识的能动作用变成现实,还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他在论点中提出了“打造制造强国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匠人”、“只有大国工匠才能支撑起中国精品”,而在论证中并没有涉及实践主体——匠人。缺少具有工匠精神的匠人,仅仅倡导工匠精神,中国制造高品质时代还是无法开启。

因而,该学者并未完整论证他的观点。

7.(2016海南单科卷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甲市是我国制造业的重地,近5年来,在企业工资水平逐渐提高的情况下,该市每年仍存在10万左右的劳动力缺口。2014年,甲市颁布了《推进企业“机器换人”行动三年计划》,提出到2016年争取全市过半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机器换人”。

随着政府扶持政策的不断落实,甲市“机器换人”在制造业相关企业迅速推广。如今,甲市六成以上工业企业开展了“机器换人”,智能化设备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50%,减少用工6万余人。产品平均合格率从88.04%提高至94.42%,围绕机器人的研发、咨询、评估、维护等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需求增长迅速。

(1)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该市实施“机器换人”行动计划的合理性。(10分)7 【答案】:①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它能够透过事物的表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材料中该市根据现实中劳动力缺口严重的情况,认清该事情的本质,积极推动“机器换人”。②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会促进事物的发展,材料中该市政府采用“机器换人”,弥补了劳动力不足的情况,推动了生产的发展。8.(2016天津卷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海外并购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方式。

材料三 浙江吉利集团对沃尔沃的成功并购具有典型意义,2002年该集团根据世界汽车工业格局和自身条件,萌发了海外并购的念头,为实现从低端到高端的跨越式发展,吉利集团选择并购沃尔沃,为此制定了完备的方案,遵循国际商业规则,运用市场运作方式,吉利集团于2010年8月成功完成对沃尔沃的并购,几年来,该集团业绩稳定,快速实现了转型升级。

(3)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知识,分析吉利集团案例对国内企业海外并购的启示。(12分)

8、【答案】:(12分)①吉利集团的海外并购充分考虑了世界汽车工业格局和自身条件,这启示国内企业海外并购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吉利集团通过恰当选择对象,科学制定方案,从而成功实施并购,这启示国内企业海外并购时,要充分发挥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③吉利集团遵循市场规则,成功并购,实现转型升级。这启示国内企业海外并购时,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9.(2016江苏单科卷37)机器人既是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装备,也是改善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切入点。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技术实力,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将机器人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进行重点部署。从2009年开始,机器人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国内外从事机器人研发和生产企业数量呈爆发式增长。

近年来机器人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2016年3月,“阿尔法围棋”战胜韩国围棋名将,再次引起人们对智能机器人的高度关注,也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其发展可能带来的风险的担忧。如果智能机器人全面超越人类智能,人类最终面对的是友好的合作伙伴还是企图控制人类的对手?如果智能机器人被滥用,对人类带来的潜在危险又会怎样? 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3)某班同学就“智能机器人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风险是否可控”展开辩论,如果你作为辩论的一方,请陈述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9 【答案】:内容要点: 正方观点:智能机器人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风险是可控的。主要理由: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不断提高科技水平,防范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各种风险。人类可以通过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促进智能机器人市场的健康发展,以造福人类。反方观点:智能机器人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风险是不可控的。主要理由: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对智能机器人风险不能及时发现,导致风险不可控。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等固有的弊端,市场主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往往做出违背道德和违反法律的行为,导致风险不可控。[核心突破] 问题1 如何正确认识世界的物质性?

问题2 如何正确认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核心发散】 关于意识等主观概念的作用

教材主要采用了性质法和领域法两种方法。如: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主要是促进和阻碍两种方向;哲学作用主要表现为批判时弊、预见未来、动员群众、变革社会四个方面;意识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改造世界和生理活动两个方面。要注意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难点突破】1 全面理解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  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生物的反应形式  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②意识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形成。

劳动和交往  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形成。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2)意识是人脑(不是大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提示】a客观存在≠客观实在 客观存在指个人主观以外的所有事物,包括客观实在、物质的具体形态以及他人的意识等。

b意识的内容与形式-----意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反映的形式(如感觉、判断等)是主观的,正因为如此,对同一客观事物才会形成不同的意识。

(4)意识的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难点突破】2 全面理解意识的特点

①目的性,强调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制定某种目标、行动计划等(强调计划和目标)

②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意识反映什么源于实践活动的需要。(强调对反映对象的选择)

③主动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不是客观世界是什么样我们就作出什么样的反映。(强调对反映对象的剖析)【难点突破】3 全面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能动地认识世界:表现在 A.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还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B.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类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②能动地改造世界:A.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B.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特别提示】“意识能动地改造世界”要注意

a.意识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也就是说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 b.意识指导作用发挥的关键是“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c.不同性质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d.人能动地改造世界,是意识反作用的体现,也是意识能动作用的最突出表现; e.意识(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但必须通过实践;

f.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因此,不能说“物质与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问题3 如何认识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1)世界观:①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规律的普遍性: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普遍的。③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2)方法论:①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②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问题4 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两个依据: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①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②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四个主观:要求我们: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②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③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④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3)两个结合: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两个反对: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易错评析】 易错点组1:运动与规律

(1)(全国文综Ⅰ,23①)事物的特性是不变的,其功能是不断变化的。

评析:任何事物都处于绝对运动之中,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并不否认绝对运动的存在。(2)(江苏政治,24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评析: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3)(山东文综,33B)既要承认运动的相对性,又要承认静止的绝对性。评析: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4)(安徽文综,11①)改变规律能避免前进中的困难曲折。(2015年海南政治,20 B)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改变事物变化的必然趋势。

评析:规律是客观的,人们无法否认、消除、改变规律。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改变的。易错点组2:物质与意识

(1)(全国文综Ⅰ,21①)人的意识决定了实践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评析: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人的意识会影响但不会决定实践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将反作用等同于决定作用的观点陷入了唯心主义错误。(2)(江苏政治,27①)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评析: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具有反作用,但意识不能直接改造客观世界。(3)(江苏政治,29 B)意识是主观的也是不真实的。

评析: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可以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也可以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唯物论要求重点掌握以下六大原理和方法论:】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要求人们在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中必须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2.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3.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也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另一方面要重视精神的力量。

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蛮干的主观主义。

6.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规律是客观的,要遵循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典型例题】

1材料一 在“一带一路”战略推进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国际合作对象在资源禀赋、产业技术和贸易结构上的特点。地方政府和企业要发挥比较优势,找准突破口。“一带一路”总体规划很快会公布,“一带一路”建设要有国际视野和品牌意识,有“思路”才有“丝路”。

材料二 丝绸之路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进程中,我们要促使“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夯实我国同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1)结合材料一,说明在“一带一路”战略推进过程中应贯彻的唯物论思想。

(2)运用文化作用和文化传承的知识,分析材料二相关要求的文化生活依据。

【综合习题】

1.迅速发展的P2P网贷平台、支付宝等互联网金融业态,倒逼传统金融业开始审视自身的局限性。当前银行业更多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思维模式中,唯有调整发展战略,顺势而为进行变革,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表明()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没有运动就没有事物的存在与发展 ③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④物质世界是绝对静止和相对运动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但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必须因势利导,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使之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这表明()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物质世界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③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互影响、相互决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龙是中华民族进入农业社会后创造的一种虚拟动物,属于水物,它的产生与农业对水的需求有关。这说明(A.龙的形象没有客观基础 B.龙的形象源于客观存在 C.错误的认识来源于想象 D.需求是产生意识的源泉

4.一个雕刻家在细心雕刻一块尚未成型的大理石,头部、肩部都已经雕刻成形,一个美丽的天使逐渐显现。这时,一个小女孩问雕刻家:“你怎么知道天使藏在石头里?”雕刻家回答:“石头里本来没有天使,但因为我是在用心雕刻。”这说明()①艺术创作能否实现“无中生有”,受艺术家的技艺水平的影响 ②艺术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摆脱事物外在形态和属性的束缚 ③艺术观念具有社会历史性,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认识必然不同 ④艺术观念具有导向作用,影响着雕刻家对雕刻对象的艺术处理

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5.下列名句与漫画蕴涵的哲理一致的是()

①思考的存在决定物质的存在②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

③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④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是没有生命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近年来,干旱、飓风、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频发。专家认为,各种灾害之所以如此频繁、造成的损失如此巨大,是“天灾”,也是“人祸”。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正确的有()①自然灾害是无法规避的 ②自然灾害是人类违背客观规律的结果

③只要条件具备自然灾害就会发生 ④自然灾害是人为创造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7.为了经受南极内陆气候的考验,泰山站建设中使用了很多最好的材料。钢材方面,一般耐低温钢材只能耐受-40℃ 的低温,而泰山站的钢材极低可耐受-70℃至-100℃。外墙涂层方面,泰山站的彩涂板上涂有一层氟碳层,能有效抵挡紫外线的照射,被称为南极建筑材料中最好的“防晒霜”。泰山站的建设表明()①尊重客观规律是造福人类的前提 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③科技创新可以改变规律的客观性 ④人造物的产生改变了世界的物质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伴随科技发展,人造的规模和意义又一次被重新定义。康奈尔大学的研究者用胶原蛋白和耳细胞创造出了更自然的活的人工耳;荷兰研究者利用干细胞培养出的肉纤维,做出了第一个完全诞生于培养皿的人造肉饼。这充分佐证了()①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要以自然物的客观性为前提 ②意识活动有主动创造性,能够依据自己意愿创造新物质 ③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造世界造福人类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既肯定又否定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9.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6年3月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随着通胀回落、经济下滑趋势的确立,相应的货币政策实行微调,货币政策的重心已经从稳定物价转向保经济增长。这一做法告诉我们()①应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促进事物的发展 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④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A.②④ B.①③

C.①④

D.①②

10.开化的根雕艺术是天然美与创造美结合的产物。强调寻奇觅美、巧借天然、突出意趣、讲究构图、独特创意,尊重树根的自然形态,挖掘其自然天成的美感。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①根雕艺术来源于人脑,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根雕艺术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③艺术是意识构建的联系,体现创作的主观性与社会物质性的统一 ④根雕艺术扩展人类的想象力,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句谚语曾是中国北方农民千百年来生产活动的座右铭。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北半球气候带北移,如今北方冬小麦的播种时间已经变成了“寒露种麦正当时”。这反映了()A.意识是人们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B.生产实践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形式 C.人们对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D.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12.用火箭将太阳能电池板发射到太空,太阳能电池板在太空发电,再将产生的电能转换成微波传回地面,并重新转换为电能。人类这一科学构想即将变为现实。目前,科学家已建成一座太空太阳能发电实验设施,其用途主要是验证通过无线方式远距离输送能量的可行性。这表明()A.超越现实的科学预测源于意识的主动创造性 B.符合客观规律的预测能精准应验发展的现实 C.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预测能够促进存在的实现 D.意识的能动作用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13.习近平主席在全国人大成立62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这一要求的哲学依据是()①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依据 ②要努力使客观与主观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④要不断改革,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典型例题】

2.为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各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要坚持积极稳妥、规范有序,就是要立足基本国情,积极稳妥推进,不急躁、不冒进,一定要防止不切实际、一哄而上:既要鼓励各地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又要指导地方尊重客观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不分配指标,不层层加码。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知识,说明如何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辩证唯物论

【典型试题】:

1.【解析】B。毛泽东通过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制定了相关的策略,说明要需要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从实际出发,依据变化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故①③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行动的出发点是实际情况而不是认识,故②说法错误;主观能动性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故④说法错误。故选B。

2【解析】D。四川人民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建成了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的结果,故D符合题意;“人定胜天”的理念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故A的理解是错误的;材料没有体现预见发展变化的趋势,故B与题意不相符;材料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C说法没有体现这一点。故选D。【解析】C。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的反应。就是说我们是在变,我们的客观存在在变,所以我们的意识也在不断的跟着它变化。①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那么这个方式并没有变,我们依然是通过人脑。②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当然了,这个被反映者也就是我们意识所反映的对象,它一定是个客观存在。所以二是正确的。③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不一定,因为我们意识有时间反映出来是真相,有时间反映出来是假象。④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实践变化是社会存在变化,社会存在变化我们意识也会跟着变化。故选C。

4【解析】C。适度的紧张有益于健康激素的分泌,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紧张”是一种心理反映,属于意识范畴,由此而“有益于健康激素的分泌”,这说明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控制作用,ACD的说法虽然没有错误,但和材料不符合,正确答案是C。

5、【解析】B。该村转型成功是符合了事物发展规律及发展趋势,符合了客观实际,而前期的失败则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趋势,这说明成功和失败是有严格界限的,是成功还是失败可以通过实践来检验。故B。

【综合习题】

1.C 此题考查运动。①不符题意。④错,应是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材料说明了银行业应根据实际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②③符合题意,故选C。

2.B 此题考查物质的存在方式。通过城镇化的发展过程,可见运动的存在,故①正确。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排除②。必须“因势利导”,体现把握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故③正确。物质决定意识,排除④。

3.B 此题考查意识的本质。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故A、C、D错误,答案为B。

4.B 此题考查意识的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能摆脱物质形态的束缚,排除②。此题没有体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认识,故排除③。艺术家的技艺水平影响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故①正确。艺术观念作为一种意识活动,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故④正确。

5.D 此题考查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排除①。漫画反映了要贴近实际,不能空想,凸显了物质决定意识,故答案为D。③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转化,排除。

6.D 此题考查对自然灾害的认识。①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排除;自然灾害作为客观自然现象,具有客观物质性,并非人为创造的,排除④。由自然灾害是“天灾”,也是“人祸”可知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7.A 此题考查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具有客观性,排除③。世界的物质性是不能改变的,人造物的产生,证明了世界的物质性,排除④。答案为A。

8.A 此题考查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新物种的产生,源自固有事物,故①正确。物质决定意识,②属于唯心主义,排除。通过依据原有物质形态,培养出新物质形态,可见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故③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辩证否定,排除④。9.C 此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经济形势,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可见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故答案为C。通过“重心”,可见材料强调主要矛盾,排除②。材料只强调政策的出台,没有涉及事物的发展,排除③。10---13 D D D B

【典型例题】1 1.解析:第(1)问考查唯物论知识。材料要求“考虑到国际合作对象在资源禀赋、产业技术和贸易结构上的特点”等,启示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有国际视野和品牌意识,有思路”,启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第(2)问考查文化的作用与文化传承。要从“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考虑文化交流的意义和具体要求;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考虑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从“夯实我国同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考虑文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答案:(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带一路”战略推进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国际合作对象在资源禀赋、产业技术和贸易结构上的特点,地方政府和企业要发挥比较优势,找准突破口。(如答“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等,可减半给分)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要发挥正确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制定规划、树立品牌意识、确定正确的发展思路。

(2)①文化交流是发展各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促使各国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

②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各国要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

③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④文化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有利于夯实我国同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典型例题】2 2解析 本题考查唯物论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首先要审设问,确定考查的知识范围,即“唯物论”的知识,包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重视意识的作用,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反对主观主义等。其次是审角度,本题考查的角度是“如何做”,即要求从唯物论的方法论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再次是审材料,找出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纲领性文件”“立足基本国情”“尊重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等。由此,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要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防止不切实际、一哄而上;

②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要以《意见》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

③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要立足基本国情,积极稳妥推进,不急躁、不冒进,反对脱离客观实际的主观主义倾向。

唯物论认识论原理及典型例题 篇6

答哲学问答题的技巧:

1、审清设问的角度。如果要你运用唯物论分析材料,你首先要清楚唯物论有哪些哲学原理,然后按照前后顺序一个一个在头脑里过一下,看材料适用其中的哪些原理。

2、分清层次。答题时不应急于下笔,想清楚我答题要用几个原理,形成几层意思,然后着笔用(1)„„(2)„„(3)„„(4)„„区分开来分层表述。

3、原理+方法论。在答哲学题目时,应该最先呈现哲学原理,然后书写该原理的方法论,最后联系材料结合哲理分析说明。这是解答哲学题普遍适用的方法。

4、特别要重视第一部分即哲学原理的表述,该部分在一道题目的分数中占大头。

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典型例题】

1、青蛙是农田的“守护神”,一只青蛙的扑捉量可超过自己的体重,50只青蛙就能使6亩的稻田免遭虫害,蛙粪又是上等有机肥料。青蛙还间接对疟疾及其他一些疾病的爆发有抑制作用。近年来,有些国家大肆捕食青蛙,破坏了生态平衡,遭到了大自然的惩罚。如,孟加拉国人从稻田中捕了5000万只青蛙,出口到西方国家的食品市场,其所得不过1000万美元,结果造成虫灾严重,该国不得不每年花3000万美元从国外购买灭虫药,而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又十分严重。

阅读上述材料,用唯物论原理分析该国的做法。(10分)

自然界是客观的(自然界具有物质性),自然界的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4分)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尊重规律,要尊重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能随心所欲地活动,否则就会受到惩罚。(4分)该国大势捕抓青蛙,破坏了生态平衡,违背了客观规律,因而受到了惩罚。(2分)

2.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应用范围】:

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说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典型例题】

1、最近十年,国际上生产柴油发动机的喷油系统的主流技术从机械式转向电控式。面对这种技术变化,原来我国该行业最大的企业A担心自己无力自主开发出能够达到欧洲标准的技术,无法进入欧洲市场,于是决定与外国企业合资以引进技术。合资的结果是:外国企业控股67%:把企业A的几百名技术人员全部纳入合资企业;还规定企业A其他分公司的同类产品永远不能进入欧洲市场。由于决策失误,目前企业A已经濒临破产。

我国另外一家企业B则决定自主开发电动喷油系统。该企业在不断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经过无数次实验,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成功开发出了达到欧洲标准的电控喷油系统。现在,其产品打进了欧洲市场,企业蒸蒸日上,成为国内该行业的领头羊。

运用唯物论原理分析,两个企业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命运?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企业A在错误意识的支配下,过分依赖外部技术,忽视了自主创新,导致企业濒临破产。企业B在正确意识的指导下,在学习外国技术的同时,努力创新,终于取得于成功。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要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抓紧修订和完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制定和推行行为规范,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反映时代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引导学生自觉遵纪守法。运用所学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国家为什么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2)《意见》中所提出的措施体现了唯物论的那些道理?

(1)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要求青少年要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等,以正确的思想意识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使自己能够健康成长。

(2)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做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和推行行为规范要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反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和特点,反映时代和社会进步的要求这一措施,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要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要求。②规律是客观的,我们要尊重规律。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是尊重客观规律的要求。

3、某乡政府根据县有关部门的意见,要将该乡各村的部分跟耕地和果园挖成养殖水产的鱼塘,以增加水产养殖,但大多数村的农民反对这样做。他们认为,该乡离市区近,蔬菜、柑桔销路好,又有种植蔬菜和柑桔的经验。乡政府通过进一步论证后,决定根据该乡的具体情况加强对农民培育蔬菜的技术指导,从而使农民种菜植橘经济效益可观。问:上述材料包含了唯物论的什么哲理?(10分)

(1)上述材料包含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最先呈现哲学原理)(3分)

这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主观主义。(然后书写该原理的方法论)(1分)

该乡政府具体分析了该乡的实际情况,即离市区近,蔬菜、柑橘销路好,又有种植经验,对农民加强种植技术指导和服务,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后联系材料结合哲理分析说明。)(1分)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阻碍作用。(最先呈现哲学原理)(3分)

这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然后书写该原理的方法论)(1分)

该乡正确决策并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使农民种菜植橘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这体现了意识对物质反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的指导作用。(最后联系材料结合哲理分析说明。)(1分)

4、材料一:“十一五”期间广东省“节能减排”情况

注:2008年广东每万元GDP消耗0.715吨标准煤,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4.9%,全国第二低。

材料二:2009年8月9日在广州举行的亚洲能源论坛上,广东省政府负责人表示:广东是世界上能源消费量最大的省份,又是能源匮乏的地区,是未来亚洲地区新能源产业潜力最大的地区。广东下一步将大力发展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进一步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比重。目前,在建风电总装机容量约100万千瓦,到2020年全省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400万千瓦。

请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并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广东省如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我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时,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以实现我省经济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②物质决定意识。我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时,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根据我省能源消费量大、常规能源匮乏的特点,大力发展新型能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③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我们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要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5、“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正确揭示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仓廪实”、“衣食足”确实是“知礼节”和“知荣辱”的基础。但若认为这就正确揭示了物质和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则是片面的。2)这句话看到了物质决定意识,但忽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同时,意识也有相对独立性。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两方面内容,二者缺一不可,所以说题目观点是片面的。

6、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就是要求不“唯书”,只“唯实”

(1)“求真务实”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题中所说的“唯实”就是坚持求真务实,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

(2)不“唯书”就是要求我们不从本本出发,不搞教条主义,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并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唯书”实质上是脱离实际、从书本的理论知识出发的思想和行为,是教条主义的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唯书”的态度和做法。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如果要求只“唯实”,否定正确意识、科学理论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也是片面的、有害的。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1>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

①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各项工程、宏观调控等工作中,要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如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消灭病虫害、防治SARS、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卫星成功发射科学上探索发现、各种工程的兴建等等。【典型例题】

1.面对罕见的自然灾害,有人说“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请运用《生活与哲学》的有关知识对此作简要评析。

参考答案: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具有物质性,规律是客观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本次罕见的灾害是自然规律作用的结果,因此“天灾不由人”有其合理性;但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如果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或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

②规律是客观的,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能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因此“抗灾不由天”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在抗灾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2.(18分)材料一:建国以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整洁江河,兴修水利.仅长江中下游就完成40亿立方米的土石方,修筑和加固堤岸3500余公里。据粗略统计,仅在去年洪灾期间。这些设施就减少经济损失7200亿元。专家估计,水利投资与收益的比率约为1:10。

材料二:去年长江发生的全流域特大洪水,其水量和峰高均与1954年大体相当,但水性却超过历史最高值。出现这种情况与生态环境状况直接相关。据统计,近30年间,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减少一半,水土流大面积增加一倍,中下游湖泊面积减少45.5%、湖底普遍淤高1一3米。

材料三:国家重视环保工作去年洪灾过后,又采取了包括制定《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在内的一系列措施,要求各地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乱占林地行为并对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作出安排。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怎样才能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要尊重客观规律。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做事情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治理江河、兴修水利就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体现;而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灾情加重,则是违背客观规律的结果。

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国家兴修水利,保护生态环境等都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表现。3、2009年10月,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的《水电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宣言》强调,支持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水电的可持续开发,同时要高度重视水电开发对社会、环境及生态等方面的负面影响。

我国能源紧缺,同时水能资源十分丰富,但开发利用还不到25%。优先发展水电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重要方针。近年来,我国总结了建国以来水电开发的经验教训,要求水电工程项目的选择和建设,都要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相协调,真正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新建的水电工程项目都必须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法》,向环保部门提交影响评价报告,经法律规定的审批部门审查通过后,方可立项。

从唯物论角度,分析上述材料蕴含的哲理。

①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能源紧缺,而大量水能资源尚未开发,据此,把优先发展水电作为我国能源发展的重要方针,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根本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重视水电开发对社会、环境和生态的影响;水电开发要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相协调,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新建水电工程项目都必须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这说明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也体现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4、辨析:

古语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1)“谋事在人”,是说人们想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必须充分发挥的人的主观能动性。(2)但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一方面与人们掌握的规律有关;另一方面又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因此,把“成事在天”中的“天”理解为客观规律或者客观条件则是正确的命题。

(3)如把“成事在天”中的“天”理解为“上帝”或“神”则是错误的,属于唯心论的观点。

4、认识和实践的辨证关系

【原理内容】:(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最终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非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对实践产生消极作用。

【方法论】: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实践,做到理论和实践具体历史的统一。要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以科学理论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的改造世界。

【典型例题】

5、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原理内容】(1)认识的反复性是指,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的无限性是指,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运动也必然随之不断发展。

【齐物论】推荐阅读:

庄子《齐物论》读后感11-07

马原哲学唯物论选择题10-11

上一篇:花店创业的计划书下一篇:做理想的父母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