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扫墓心得体会感悟

2024-10-08

清明节扫墓心得体会感悟(精选11篇)

清明节扫墓心得体会感悟 篇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朝诗人杜牧这句诗写得真好,恰如我们此时的心情。

今天,我们班要去金山寺为烈士们扫墓。冷风呼呼地挂着,带着沁人心脾的凉意,漫天的风沙也在呜咽英烈们的逝去……

当我们乘车来到金山寺烈士陵园,一路上来往的行人川流不息。有穿着整齐校服的学生,有身着制服的警察叔叔,还有穿着笔挺西服的工作人员……在这一天,我们都不约而同的汇聚在此,缅怀先烈。

看到高大的烈士纪念碑,我们不由得立正站好,大家的表情都庄严而肃穆,我的心里也不由得沉重起来。我们列队走到了最顶端巨大的白色陵墓前,对所有的烈士们庄严宣誓:“课前好好预习,课上认真听讲……”,相信这铿锵有力的誓言一定能让所有的烈士们听见,我们会接过你们的旗帜,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然后,我们走到烈士纪念碑前,深深地鞠躬,献上了自己亲手制作的一朵朵小黄花,表示我们最深切的哀悼。

走进纪念馆,我们看到了一幅幅年轻英俊的面孔,聆听了一幕幕惨烈而悲壮的故事,诉说着新中国成立的血泪史。我心中不由得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正是有了你们的勇往直前,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你们虽然倒下了,但千千万万个我们——新中国的少先队员们站起来了。我们一定会牢牢地举起五星红旗,让它永远飘扬在世界的东方!回过神时,我才发现队伍已经走了。我的人虽然已经回到了学校,但是我的心却一直停留在了金山寺烈士们的墓前,永远和他们相伴。

烈士们,你们虽然已经走了。可是你们的精神还在,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前进,再前进……

20--0清明祭先烈个人心得体会【五】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我们手捧鲜花,满怀对先烈的崇敬与怀念来到自贡烈士陵园。任细雨微微,滴落在睫毛,同泪一起落下,那一刻,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怀念,还有使命……

自贡烈士陵园坐落在高山之上,满园青松,像一排排哨兵,庄严,肃穆。沿着高高的阶梯拾级而上,一幅巨大的石雕映入眼帘,五张刚毅的脸庞和一面迎风飘拂的五星红旗,炯炯有神的深深凹陷的眼,遍布皱纹与沧桑的额头,烙印着“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魄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概。五位烈士右手横放在胸前,左手在身后微微扬起,是在战场冲锋吧,军号一响,红旗挥舞,成千上万的英雄们举着简陋的步枪,抽出闪亮的刺刀,前赴后继,排山倒海般从这座山扑到那座山,一颗颗手榴弹在空中划出完美的弧线……

越过林莽,走过林间小道,古穆的树林,让每座石碑上的字体显得更加深邃。凝视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是否曾经浸染烈士们殷红的鲜血……

举目,一座高耸入云的“巨手”巍然矗立,捧着圣洁的花环,伸向万里长空。那是革命先辈紧握步枪的手吧,是他们为我们捧出一片宁静而美丽的天空。洁白的碑身上,胡爷爷亲笔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映入眼帘,碑座上的汉白玉浮雕,淋漓尽致地展现着千年盐都漫长而辉煌的革命岁月。

广播里缓缓地播放着哀乐,每一个音符都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上,我们默默地低着头,哀思,无尽的哀思……谢谢您,长眠于此的先烈们,你们用自己的生命筑起中国不倒的长城;安息吧,长眠于此的先烈们,您看到我们来看你们了吗?您看到我们今天幸福的和平生活了吗?

冷冷的风吹散了我的思绪,我手捧着早已备好的鲜花,缓缓来到纪念碑前,轻轻地放在石阶上。花与碑接触的一瞬间,脑海中不禁又想到了江竹筠、卢德铭、董存瑞,想到了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想到了无数的革命英烈为了祖国的解放和我们的幸福生活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一种触动、一种历史的使命、一种爱国精神的传承,一种让伟大的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历史使命感油然而生……

一缕缕金色的阳光穿过薄雾洒满大地,沿着高高的台阶,我昂首阔步,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走出了让我思绪万千而又心潮澎湃的烈士陵园……

清明节扫墓心得体会感悟 篇2

一、节日源流感物思亲

清明本为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 即公历每年的4月5日前后。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的一大发明, 是根据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而制定的一种历法, 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淮南子·天文训》记:“春分后十五日, 北斗星柄指向乙位, 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 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清明时节,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草木萌茂、桃红柳绿、天朗气清、生机勃发的景象。此时, 气温升高, 雨量增多, 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 种瓜点豆”, “清明下种, 谷雨栽秧”, “清明谷雨紧相连, 浸种春耕莫迟延”等农谚。足见清明节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

这种标志物候变化、敦促春耕的节气, 是怎样变成以祭奠祖先为中心的综合节日的呢?这与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有关。寒食节, 又称禁烟节、冷节。节日时间为冬至后105天, 也就是在清明前两天。节日持续3天, 期间禁火冷食, 故而得名。寒食节起源甚早, 大约始于周代。后来, 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 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 逐渐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 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 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 清明之日不动烟火, 只吃冷食。

寒食节的起源与习俗, 与春秋时期一段动人的故事相关。传说, 在春秋战国时代, 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 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 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 为了躲避祸害, 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 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随他逃亡的臣子, 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前程去了, 只剩下几个忠心耿耿的人, 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 重耳饿晕了,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 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 用火烤熟了送给重耳吃。19年后, 重耳回国做了君主, 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 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 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 心中有愧, 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但介子推坚辞不就。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当时介子推因看不惯众臣的争功邀赏, 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 (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 隐居起来。晋文公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 没能找到。于是, 放火烧山, 只留下一条路。大火接连烧了三天三夜, 一座青山变成了焦土一片, 仍没见介子推出来。大火熄灭后, 人们才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亲一起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 准备安葬, 突然发现介子推的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 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 原来是一片衣襟, 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 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 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 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 勤政清明复清明。

据考证, 此诗并非介子推之作, 显为后人所托。传说中,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 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 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 在山上建立祠堂, 并把介子推蒙难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晓谕全国, 每年此日禁忌烟火, 只吃寒食, 以示纪念。

第二年, 晋文公领着群臣, 素服徒步登山祭奠, 表示哀悼。行至坟前, 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 绿枝千条, 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 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 珍爱地掐了一个枝条, 编了个帽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 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 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之后, 晋文公常把血书带在身边, 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他勤政清明, 励精图治, 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从此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人们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的祭日, 大家皆以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还用面粉和着枣泥, 捏成燕子的形状, 用杨柳条串起来, 插在门上, 召唤他的灵魂, 称之为“子推燕”。此后, 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重大节日。每逢此节, 人们不生火做饭, 只吃冷食。在北方, 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 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 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 把柳枝插在房前屋后, 以示怀念。

清明节也融合了上巳节的一些习俗。上巳节俗称三月三, 它形成于春秋末期, 开始日期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 魏晋以后固定在三月初三。上巳节的习俗活动有三种:一是到水边举行祭祀仪式, 并到水中洗浴, 以祓除过去一年中的污渍与秽气, 称为“祓”或“禊”;二是招魂续魄, 在野外或水边召唤亲人亡魂, 也召唤自己的魂魄苏醒、回归。先人认为自己的灵魂也如同万物一样随四季的的变化经历发芽、成长到凋零的过程, 故在初春要招魂;三是春嬉, 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嬉戏。自汉代以后, 上巳节逐渐变为了带有一定社交性质的春游活动:到野外踏青郊游, 欣赏大自然风光。文人墨客则常在此日登游名山胜迹或濒水饮宴。其中最有名的是王羲之:东晋永和九年上巳, 王羲之等四十余人欢聚绍兴兰亭, 曲水流觞。王羲之由此写下了书文俱佳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时至唐代, 上巳节成了一个上至君王、下至百姓的全国性统一节日, 这一天人们常到水边嬉戏。上巳节的踏青饮宴与清明扫墓后的春游娱乐逐渐合而为一, 上巳节重郊游踏青的特点随之被整合到了清明节习俗之中。时至今日, 农历三月三仍是一些少数民族的重要节日。苗族、土家族、黎族、壮族等都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活动。例如在广西境内, 不少壮族同胞聚居的农村, 以三月初三为歌节。届时, 四面八方的壮族男女老少聚集于约定的地点, 畅怀对歌。海南黎族苗族每年都载歌载舞欢度盛大节日“三月三”。

清明节发展最盛的时期是宋代。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载:“寒食第三日, 即清明节矣, 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 都城人出郊……四野如市, 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 罗列杯盘, 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 遍满园亭, 抵暮而归。”可见, 宋人借祭祖扫墓的机会充分享受踏青之乐, 寓嬉乐于哀痛之中, 使清明成为一个非常盛大的综合节日。北宋张择端绘制的风俗画长卷《清明上河图》更是形象地呈现出宋代清明节的盛况。此图以朴厚细腻的笔触, 生动准确地为我们再现了清明时节汴梁城内外的繁荣景象和人们的各种活动。画面自右至左分为三段:首段为郊野乡村, 几间茅屋掩映在疏林薄雾中, 纵横阡陌, 柳绿草茂, 行人往来, 踏青赏春。中段绘以水势轻缓的汴河, 漕船散布其间, 两岸屋宇连绵, 人头攒动。尤为夺目的是汴河上那座宛若飞虹的木拱桥, 桥上及左右, 车水马龙, 熙熙攘攘, 人物众多, 各具神情。末段为鳞次栉比的房舍, 交错的街市, 百肆杂陈, 招牌幡幌, 目不暇接。人流如潮, 川流不息, 活动多样, 各尽其妙。这些祥和繁华的场景, 具有极高的认识价值。以后, 清明节不仅为汉族世代所传承, 而且还传到许多少数民族中, 成为不少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二、祭祖寻根迎春健身

清明节的习俗是非常丰富有趣的。在古代, 清明节有禁火寒食、上坟扫墓、踏青赏春、插柳戴柳、荡秋千、放风筝、斗鸡等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 有的习俗已被淘汰, 有些习俗传承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清明节的主要礼仪习俗有以下几种。

(一) 祭祖扫墓

祭奠祖先、尽孝寻根、缅怀英烈、敬贤感恩是清明节的核心礼俗。中国人自古就非常崇拜祖先、尊敬长者。祭祀扫墓的习俗自秦汉相沿承袭, 普及民间, 历两千年而不衰, 成为清明节不可缺少的礼俗活动。正如民谣所云:“三月清明雨纷纷, 家家户户上祖坟。”据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 清明“官员士庶, 俱出郊省坟, 以尽思时之敬”。明代《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 男女扫墓, 担提樽, 轿马后挂楮锭, 粲粲然满道也。”清明祭祀扫墓往往倾家出动, 上至君王大臣, 下至庶民百姓, 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从唐朝开始, 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清明前后数日, 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 规模极盛。早已家喻户晓的唐代杜牧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传神地写出了雨中孤身行路的扫墓人触景伤怀的复杂心境, 并将清明扫墓的悲凉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

传统社会上坟扫墓, 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挂纸烧钱;二是培修坟墓。古代科学不发达, 人们相信人死后有一个“阴间”世界, 想借扫墓之机给阴间的先人提供生活费用和各种器物, 因此, 出现了焚烧纸钱和纸制祭品的迷信习俗。近年来, 个别人的迷信举动愈演愈烈, 连纸制的家电、轿车、别墅、银行存折、信用卡甚至三陪小姐都烧给祖先享用。然而, 大多数人已经不相信“阴间”之说, 更不相信焚烧成灰的纸钱冥器可以为先人所用, 因此多用鲜花代替纸钱和祭品, 体现出现代文明祭扫的新风。修整坟墓、培添新土、清除杂草, 是清明扫墓的又一项内容。在人们精心修整坟墓的一举一动里, 倾注着浓浓的亲情和无尽的哀思。现代社会以火葬逐渐代替了土葬, 使死人不再与生人争地, 也有利于人类生态环境的改善。逝者的骨灰盒存放在“公墓”, 清明时节人们到公墓祭奠, 擦拭护理先人的骨灰盒, 敬献鲜花, 以示怀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使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扫墓祭奠。时下出现了“网上墓园”, 数以百万计的人已在网上为逝去的亲友筑起了一座座网上灵台。人们可以在这个网上专页中献花、上香、擎烛、祭酒、留文, 表达怀念和敬慕。网上祭奠既可免去车马拥堵, 又避免了焚烧纸钱污染环境、引发火患等问题。同时还可以跨越时空, 让被祭奠者的生命故事永远流传、精神融入永恒。这种新生的祭奠方式方兴未艾, 正在极大的想象空间中发展。新颖文明的网祭方式, 必将大大减少传统清明祭祖给环境、交通、安全带来的压力。

(二) 踏青赏春

清明节正当农历三月, 春回大地, 万物复苏, 满目葱翠, 一派生机, 是人们外出郊游的大好时光。踏青郊游原为农历三月三上巳节的主要活动项目, 后来由于上巳节并入清明, 而扫墓又要到郊外去, 因此清明节踏青便流行开来。

清明踏青赏春的习俗自古有之。魏晋时, 每到上巳节, 人们便到风景区或溪水之畔嬉乐, 带着春食、春酒, 或席地野餐, 或在河边“曲水流觞”相与为乐。唐宋时, 踏青活动更为盛行。古代礼教森严, 大家闺秀多深居闺阁, 平时不能随便外出, 而在清明踏青时, 她们才可以盛服靓妆结伴踏青, 尽情地赏春嬉戏, 故民间有句俗语说:“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杜甫在《丽人行》中也说:“三月三日天气新, 长安水边多丽人。”宋人对踏青更为热衷。周密在《武林旧事》中, 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了一幅宋人清明踏青图:“清明前后十日, 城中仕女艳妆饰, 金翠琛璃, 接踵联肩, 翩翩游赏, 画船箫鼓, 终日不绝。”生动地反映了宋代踏青活动的盛况。在祭奠哀悼祖先之余, 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饱览秀色、愉悦身心, 这充分反映了中国人对待生命特有的豁达态度。

踏青在今天更多地被称为春游, 而且在时间上也不仅仅限于清明节, 凡春季风和日丽之日, 哪一天都可以去春游踏青。如今, 每到清明前后, 全国各地众多的机关团体、厂矿企业、大中小学都会纷纷组织春游, 参观名胜古迹、观赏奇山秀水、开展健身活动。

(三) 娱乐健身

顺应阳气上升、万物萌动之理, 清明也是人们走出家门, 舒展身体、愉悦精神, 开展各种户外体育活动的好时候。自古清明时节的娱乐健身活动就丰富多样, 主要有蹴鞠、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等。丰富的娱乐健身活动和繁荣的节日景象, 构成了清明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下面略述一下清明节几种主要健身活动的源流。

(四) 蹴鞠

蹴鞠是古时清明节的一项重要习俗。蹴鞠的意思是踢球。蹴鞠运动产生于战国时期, 汉代时发展较快, 当时, 上自帝王, 下至普通百姓, 爱好蹴鞠的人极多。据《汉书》记载, 汉高祖刘邦就是一位蹴鞠爱好者, 他曾在宫中建造了规模宏大的蹴鞠场, 四周围以高墙, 并把它命名为“鞠城”。到了宋代, 蹴鞠运动进入黄金时期。据史书记载, 在宋太祖时期, 每年的清明节, 王公大臣、宰相宾客, 都要在皇宫里举行蹴鞠比赛, 有时候皇帝亲自下场, 与臣同乐。元代钱选所绘的《蹴鞠图》, 便是对这一事实的生动写照。画中宋太祖赵匡胤与五位臣子围成一圈, 正在聚精会神地踢球。由于朝廷对蹴鞠的推崇, 蹴鞠运动在社会上极为普及, 不仅男子蹴鞠, 还有女子蹴鞠。无论南方还是北方, 在清明时节, 人们都会选择高岗的空地举行蹴鞠活动。当时还出现了类似当今足球协会的专门组织——齐云社, 它对于促进宋代蹴鞠运动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明清时期, 蹴鞠运动渐渐衰落。然而, 到了19世纪下半叶, “蹴鞠家族”中的足球逐渐成为人们的新宠, 足球运动迅速普及开来。

蹴鞠比赛与今天的足球比赛有不同之处。蹴鞠时, 人们在球场的中央竖起高高的竹竿, 并在上面悬挂布网, 以此作为球门。球门上的洞, 名曰“风流眼”。比赛时, 双方球员互相不能过界, 要依靠高超的球技把球踢过风流眼, 以此分出高下。这种比赛很有观赏性。

(五) 荡秋千

荡秋千源于远古藤秋千, 春秋时已有。秋千最初叫做千秋, 据说是齐桓公北伐山戎族后传入中原。开始时只有一根绳子, 双手抓绳而荡, 后来逐渐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踏板的秋千。到了汉武帝时, 因千秋含有人虽死却永垂不朽的意思, 为了避讳, 故把千秋改为秋千。荡秋千在汉武帝时主要是后宫女子参与的一项活动, 魏晋南北朝以后, 此项活动由宫中向民间普及。到了唐代, 荡秋千则成了最受女子喜爱的一项娱乐活动。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 每至寒食清明时节, 唐玄宗必会组织宫女们举行荡秋千比赛, 眼看着彩娥飘舞, 耳闻着娇声婉转, 唐玄宗心醉神迷, 情不自禁地把女子荡秋千称为“半仙之戏”。

历代文人墨客对女子荡秋千的歌咏之词不胜枚举。白居易在《和春深》中写道:“秋千细腰女, 摇曳逐风斜。”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点绛唇》词云:“蹴罢秋千, 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 薄汗轻衣透。”在歌咏荡秋千的诗词中, 最为精妙生动的要数唐代王建的《秋千词》, 词中写道:“长长丝绳紫复碧, 袅袅横枝高百尺。少年儿女重秋千, 盘中结带分两边。身轻裙薄易生动, 双手向空如鸟翼。下来立定重系衣, 复畏斜风高不得。”把少女荡秋千时的神态描绘得淋漓尽致。

人们在荡秋千时发明了多种玩法。一种是比赛谁荡得高。人们常在高处系上花、铃等物, 看谁在荡秋千时能碰到这些花或铃;或在秋千横板下系上一根用来衡量高度的绳子, 看谁在秋千荡起时能把这根绳子彻底带离地面。另一种是比赛谁荡得花样多。一些秋千高手, 能在秋千远离地面时, 做出金鸡独立、翻身转体等各种高难度的动作。由于荡秋千有益于身心健康, 能培养勇敢无畏的精神, 因此, 荡秋千早已成为中国传统体育中较具代表性的一项运动。

(六) 放风筝

清明前后, 春风正盛, 是放风筝的好时节。自古以来放风筝成为清明节人们最喜欢的娱乐活动。风筝原名纸鸢、纸鹞, 意即一种用纸扎成的能像鸟一样在天空飞翔的东西。风筝之名始于唐代, 因为当时有人在纸鸢上绑上一个竹制的哨子, 当纸鸢飞上天空时, 风进入哨子, 发出了像弹筝一样的声音, 故称之为风筝。风筝源于春秋时期, 起初主要用于军事。自唐代后, 放风筝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娱乐活动。每逢清明节, 人们趁扫墓之际, 进行风筝比赛。不仅白天放, 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筝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 像闪烁的明星, 被誉为“神灯”。过去有放风筝就是为了放晦气的说法。为此, 有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 便剪断牵线, 任凭清风把断线的风筝吹到远方, 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 给自己带来好运。

放风筝是一项能给人带来诸多好处的娱乐活动。传统中医认为, 放风筝者沐浴和煦的阳光和春风, 有“疏泄内热, 增强体质之益”。阳春三月放风筝, 清新的空气, 轻快的奔跑, 不断反复地抬头观望, 无疑会促进身体健康。风筝被扎制成各种优美的造型, 绘上五彩缤纷的图画, 寄寓着人们善良美好的愿望和理想, 既能彰显出民族风格又有浓郁的文化蕴含, 并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如今, 风筝早已成了一种富有特色的民间工艺品, 是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七) 拔河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 唐代始有拔河之名。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开始盛行军旅, 主要是用于军事训练, 后来逐渐成为民间广泛流行的一项体育运动。唐代尤盛清明拔河, 当时拔河是用一根四五十丈的粗麻绳, 两端各有许多根小麻绳供人牵拉。比赛时画线为界, 立旗为标, 两队人数相等, 看哪一方能把对方拉过中线就算是胜利。唐代帝王将相、后宫妃娥都醉心于拔河。唐玄宗曾在清明时组织过一次上千人参加的拔河比赛, 并邀请各国使节前来观看, 以此显示国威和国力。从那时起, 清明拔河遂成习俗。

由于拔河运动具有广泛的参与性, 且有益于弘扬团队精神, 因此, 这项运动在历史上一直长盛不衰。而且, 直到今天, 一些单位在春光明媚、风和日丽之际, 亦常常会组织拔河比赛。

(八) 插柳植树

民间有清明节插戴柳枝的习俗。在扫墓踏青时, 人们要在乘坐的轿子和马车上插挂柳枝, 妇女儿童还把用柳条编制的柳圈戴在头上。扫墓归来, 人们总要折几枝柳条, 插在门楣房檐下, 以避瘟驱邪。谚语说“清明不戴柳, 红颜成皓首”, “清明不戴柳, 死后变黄狗”。这说明古代民间热衷于插柳戴柳的习俗。

关于插柳戴柳的由来, 有许多不同的传说。一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 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二是说由于寒食断火, 清明后, 由宫廷用杨柳点火赐近臣, 受赐者以此为荣。点火后, 将柳插于门楣, 以示炫耀, 后相沿成习。三是说清明为冥三节之一, 是百鬼出没之时。柳树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灵性, 可以驱邪避鬼、护佑生灵。四是说插柳是为了纪念在柳树下烧死的介子推。诸种说法虽然不同, 却说明随着历史的演变, 清明柳承载了越来越多的文化蕴含, 人们借柳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

杨柳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 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 插到哪里, 活到哪里, 年年插柳, 处处成荫。古人在清明插柳、栽柳的习俗, 后来发展为植树造林。清明时节, 春阳普照, 春雨润物, 种植树苗成活率高, 生长快, 故农谚有:“植树造林, 莫过清明。”我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生前特别重视植树造林事业, 并将之视作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来推动。在他的积极倡导和建议下, 1915年, 北洋政府把清明节定为植树节, 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植树节。1925年3月12日, 孙中山先生不幸病逝, 为了纪念他, 1928年4月17日, 国民政府发布通告, 以孙中山先生逝世的3月12日为植树节, 全称为“总理逝世纪念植树节”。1979年2月23日, 全国人大通过决议, 确定每年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如今, 植树造林、造福人类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每逢清明时节, 上至国家领导下至普通百姓, 都加入到了植树造林的行列, 全民义务植树, 为改善和美化环境增添着一片又一片的新绿。

三、慎终追远清明永驻

清明节是几乎所有春季节日的综合与升华, 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存在于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度和民族之中, 经历千百年世变沧桑而历久弥新, 至今受到炎黄子孙的普遍推崇和热情响应。它为何具有经久不衰的无穷魅力呢?因为清明节具有丰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广泛深刻的社会影响力。它承载着神州华夏数千年的厚重历史文化, 记录着中华民族共祖同宗上百代的文明信息, 寄托着古往今来中国人的理想情怀, 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可以说,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一个杰出的文化创造, 也是中国历史文明的一种标志。

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 与中国深层的祖先崇拜、忠孝文化传统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 而这种文化传统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 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长期以来, 清明节祭奠的主要对象是离世的亲人和祖宗, 通过扫墓、祭祖, 寄托祭祀者对逝去亲人的亲情、哀思和对祖宗的敬畏。随着革命传统教育的开展, 饮水不忘掘井人, 祭奠的对象扩展到先烈英杰、先贤名士。清明节时组织青少年到烈士陵园或墓地扫墓, 到英杰纪念碑、纪念馆、故居、遗迹瞻仰献花, 举行入队、入团、成年礼等仪式。站在墓碑前, 就是在接受先烈们的鞭策, 接受着革命的洗礼, 从中汲取崇高的精神和人格的力量, 这是非常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随着民族精神的复兴, 对祖宗的家族性私祭发展到对中华民族共同祖先黄帝、炎帝的群体性公祭, 以延续中华民族血脉相连、薪火相传的精神。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公祭轩辕黄帝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一项重要活动, 每年清明, 在黄帝陵举行隆重的祭祀大典。海内外华人到此汇聚, 在庄严神圣的祭典中, 找到了灵魂的故园, 找到了我们的根, 同时传达出了炎黄子孙寻根问祖, 企盼民族复兴、祖国富强的共同心愿。无论是国家公祭, 还是民间的扫墓上坟, 都在庄重地对先人、先祖送上一份思念和敬意。这种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 年年轮回, 代代传承, 构成了人们珍惜现世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 抒发了人们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的道德情怀。在祭奠与追思中, 孕育我们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意识, 这便是清明节的文化精髓。

清明节是一个充满了悲伤与欢娱双重元素的节日, 既有缅怀逝人的悲痛泪水, 又有踏青嬉戏的欢颜。由于清明上坟要到郊外去, 人们在悼念祖先之余, 在明媚的春光里踏青赏春, 正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 能更充分地享受到了节日的心灵滋养和别样的情趣, 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豁达心态, 并达到了提升精神层次和生活质量的美好愿望。清明从节气上正排在春分之后, 此时天清地明, 到处生机勃勃, 人们远足踏青, 亲近自然, 可谓顺应天时, 有助于吸纳大自然纯阳之气, 驱散积郁的寒气和抑郁的心情, 有益于身心健康。所以, 扫墓与踏青融为一体, 使清明节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文化意义。如今, 人们又把传统的清明踏青郊游和插柳, 发展为包括植树造林、环境保护在内的人与自然和谐的节日活动。从插柳留春到植树留春, 越发向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迈进, 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的人文精神。

清明节扫墓的来源及纪念方式 篇3

清明节扫墓活动来源

谈到清明节,多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带着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山。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清明节扫墓活动纪念方式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其结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

在清明节这一天,可到先人坟地、骨灰放置所或寺庙的灵位前静默鞠躬。不论以何种形式纪念,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我们应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

清明12种文明祭扫方式

音乐祭祀。在殡仪场馆设置有歌曲和配乐诗,通过为逝者点播生前喜爱的乐曲、歌曲、诗歌等,倾诉哀思。

鲜花祭祀。为已逝故人献束鲜花、鞠躬敬礼,追忆哀思。

植树祭祀。通过植树寄托哀思,既祭奠亲人又保护环境。

签名祭祀。在祭祀条幅上签上自己的名字,以及真情寄语。

网上祭祀。人们通过登录祭祀网站为逝去的亲人建立一个祭祀馆,然后通过网络进行追悼。

网上扫墓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祭拜天国逝者的方式,它是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陵园“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已逝亲人。它不悖于传统祭祀方式,只是传统祭祀方式的继承与延伸。通俗的讲就是利用网络进行祭祀活动,网上祭奠是对现实祭祀的一种补充。逝者家属在相关网站上为逝者注册一块虚拟“墓碑”,并附其生平简介等相关信息,输入祭扫人的名字,选择鲜花、花烛或留言等形式便可寄托哀思。

放飞祭祀。将自己要表达的思念之情写在小卡片上,用气球带上天空,表达对已逝亲人的缅怀之情。

往生回忆。将已故亲人生前留存的影像资料,编辑制作成多媒体进行播放,重温已故亲人的成就。

文化祭祀。通过写文章或设立清明寄思专栏来表达缅怀、追思之情。

公墓祭祀。到墓园通过鲜花、音乐等方式拜祭革命先烈,表达哀思。

庭院祭祀。以小区、居民楼为单位,居民集体公祭。

清明节扫墓心得体会 篇4

“桃花红雨英雄血,碧海丹霞志士心。今日神州看奋起,陵园千古慰忠魂!”在中国这方热土上,有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篇篇悲壮激越的历史篇章。是他们的生命换来了中国繁荣的今天,是他们的鲜血染红了遍地的桃花。我们怎能忘记这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悲壮史诗?我们怎能忘记那一张张曾经鲜活的面容?让我们静静的追思,深深地缅怀,把最深情的思念和最崇高的敬意,寄托在这鲜花和话语中……忆往昔,诉不尽我们对先烈的无限怀念;看今朝,唱不完我们对明天无限的憧憬;展未来,我们信心百倍,壮志豪情。让我们通过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积极参与道德行为规范的行为养成训练,努力争当“五小行动”的好少年。在家庭做孝顺父母、关心他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在社会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标兵”;在学校做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小伙伴”;在社区和公共场所做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的“小卫士”;在独处时做胸怀开阔,心理健康、勤奋自立、勇于创新的“小主人”,以实际行动呼唤文明春风,告慰烈士忠魂。

同学们让我们深切缅怀先烈,牢记历史,明晰党史,双肩担使命,心头记责任,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把握现在,为新世纪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清明节扫墓活动心得体会 篇5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任务,扎实推进“我们的节日。清明节”活动,继承传统,倡导文明风尚,根据晋教明电〔2013〕101号文件精神,我园积极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活动,现就活动情况总结心得体会如下。

一、加强革命传统教育

首先利用清明节前的星期一举行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大力宣传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利用班队会时间,号召队员搜集了大量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和革命传统知识,让队员们更加了解清明节的意义,从思想深处认识到祭扫活动的深刻意义;利用课余时间,让孩子们走访、慰问身边的老干部、老党员、老同志,听他们讲讲过去的革命故事。

二、颂爱国诗篇

各中队组织队员诵读了革命爱国诗篇。队员们在诵读活动中情绪高昂,他们被革命英雄的伟大事迹鼓舞激励。活动旨在进一步促进少先队员继承优良传统,做创新创优的新时代少先队员,树立从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高尚理想。

三、组织网上祭英烈

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更好地寄托哀思,少先队还积极组织师生开展了“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魂”活动。活动中,校大队委通过“红领巾广播台”向全校师生发出了开展网上祭奠活动的倡议,号召师生以班级为单位,积极参与中国文明网开设的网上缅怀纪念活动,为先烈献花、留言,寄托自己的哀思。各班级配合本次活动,每天在晨会时间由队员代表在班上讲一个英雄小故事,向大家介绍先烈的英雄事迹。正确引导少先队员继承先烈遗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励志报效祖国。

四、祭扫爱国烈士墓

4月1日下午,在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的组织下,学校三至六年级的少先队员代表手捧自制的白花,怀着对烈士无限崇敬的心情来到陆荫祥烈士墓,开展以“接过先辈的旗帜”为主题的清明扫墓活动。

缕缕春风,诉不尽对革命先烈的无限深情,道不尽对烈士英魂的无尽哀思。听着一段段感人的故事,队员们心潮起伏,激动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他们的心酸了,他们的眼睛湿润了……

五、参观纪念馆

为贯彻落实如皋市文明办《关于“加强馆校衔接,共建第二课堂”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3月22日-24日,港城实验学校组织四—九年级2000多名师生来到李昌钰刑侦纪念馆、李渔纪念馆和丝毯艺术博物馆,开展了“馆校衔接”校外教育实践活动。

此次“馆校衔接”活动的顺利开展,使同学们由衷感受到家乡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效地激发了同学们“爱我家乡,学习科技,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同学们誓将发扬“腾江越海,登高致远”的新时期如皋精神,为建设美好的未来发奋学习。

清明节扫墓个人心得感想 篇6

“清明祭英烈,共铸中华魂。清明缅怀英烈颂,西隅学子齐献花”4月5日上午,西隅小学全体师生统一着装,注意仪容仪表;坚持全员参与,人人手拿自折小白花;坚持由家长自发组成的安全护卫队,保障活动顺利完成。坚持我们所坚持的,旨在让每个孩子怀着庄重、敬仰的心情,缅怀革命先烈,继承先辈遗志,懂得幸福生活来自之易,激励全体队员学会感恩,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清明祭扫活动,通过祭扫革命烈士墓活动,让学生学习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重温历史,珍惜今天幸福生活,进一步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祭扫烈士墓活动内容包括:宣誓、敬献花圈、小白花、团员代表讲话、扫墓等几个环节。活动现场庄严肃穆,同学们内心热血沸腾,深情缅怀英烈。少先队员们向革命烈士敬献了花圈,以表示对革命先烈无限的敬仰和崇高的敬意;少先队员李丹丹代表庄严宣誓,要发扬刻苦学习,拼搏进取的革命精神,为建设美好家园贡献力量;还知道了许多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使得“不忘革命先烈,珍惜幸福生活,树立远大理想"的坚定信念永驻心中!最后还献上了自折的小白花,表示不能忘却的怀念,他们的每一段生命,都值得记取和尊重。英雄们永垂不朽,我们也要努力珍惜现在的生活。

清明时节拜英雄,烈士陵园祭忠魂。瞻仰英雄伟事迹,永远铭记在我心。出生入死为人民,原留青史在人间。旨在通过祭扫烈士墓这一形式教育广新一代铭记历史,展望未来,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清明节扫墓心得体会感悟 篇7

清明是个严肃的节日,死去的人们可以在这一天收到后辈的思念和祝福。

今年的4月5日,我们全家乘车一个多小时来到太爷爷的墓前,我们就分头忙开了,有的除草、有的添土,不一会儿就把杂草丛生的坟头整理得干净了许多,接着把鲜花插在坟头的新土中,日久未修的祖坟顿时面目一新了。大人们取出供品摆在坟前,点燃香烛,还烧了许多纸钱,这些供品是给祖先吃的,纸钱是给祖先用的,表示我们后辈的孝心。

最后大家要按从大到小的辈份轮流磕头祭拜,轮到我磕头的时候,心里默默念着:太爷爷,您保佑爷爷奶奶身体健康,保佑我我快快乐乐的长大。并在心里默默地为祖先们祈祷,祝福他们在天堂的那一边能够和我们一样,幸福和快乐地生活着。

我一天天长大了。也终于明白,燕子能再飞回来,杨柳有再青之时太爷爷却再也回不来了,希望死去的亲人们在另一个世界里可以过得快乐!

清明节小学生扫墓个人心得体会范本【二】

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它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每到清明,日子也总是充满凝重和悲凉的调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就像这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清明》诗句一样流传已久,由此可见早在唐代就有清明节了。其实清明最早始于春秋时代,这一天禁止明火,只能吃冷食,并有扫墓,踏青,放风筝等习俗。

说到清明也很容易使人们想到那些为祖国不怕牺牲的烈士们,于是这一天来为烈士扫墓的人特别多,让往日肃静的烈士陵园充满了悲伤的气息,来献花圈的人群中,有大人也有孩子,他们虽然年龄不同,但是他们都是来祭拜英雄的,每当这时,人们面对高耸的墓碑就仿佛看到那炮火纷飞的年代,想起那无数的英雄……其中就有炸碉堡的董存瑞。正是他们这些烈士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换来了战争的胜利,赢取了今天的和平!

扫墓是对故人的怀念,献上花圈,心中一阵悲伤,以至于泪流满面,因此清明节也带着一些的忧伤之情。

我们在说说清明的踏青吧!阳春四月,正是好春光,来到郊外看着绿草片片鲜花朵朵,到处都是一片生机,再放起那希望的风筝,快乐充满了空气,一幅欢乐的景象”印“在面前,今年的踏青,我去了”绿博园“,那里草还刚露出头来,桃花,迎春花,还有好多不知名的花都开了,草是嫩绿的,花是万色的,初春的风吹拂着脸,暖暖的,人们走在其中顿觉心旷神怡,这真是早春的一幅美景呀!

清明如画的节日,清明如诗的节日,清明悲伤的节日,清明欢乐的节日……

清明节小学生扫墓个人心得体会范本【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唐朝诗人杜牧写的一首关于《清明》。祭奠亲朋,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年复一年。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清明节里,我怀着崇敬的心情,不远百里,来到老祖宗们的墓碑前,手捧鲜花,祭扫先人。

清明节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踏青、除尘的好时节,其名字也正是“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的意思。

燕子飞到南方去了,有再飞回来的时候。杨柳枯萎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亲爱的爷爷。您长眠在这冰冷的墓地里很久很久了。孙女和您近在咫尺,却又阴阳两隔,千呼万唤也无法和您相见。这怎么不让孙女悲伤,痛苦,而又惆怅满怀呢。

爸爸妈妈带着纸钱和冥币,在爷爷的墓前,为他“寄”去。我向周围扫视了一下,人们的脸上都带着一丝伤感,一丝怀念。

唉,当我在妈妈肚子里3个月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每当其他同学提起爷爷对自己 怎样好的时候,我总是又羡慕又伤心。

冥币在火中慢慢被烧成了灰,看着这正在燃烧的火,我想象着要是爷爷还在世的话,一定会加倍疼爱我——好吃的给我,好玩的给我……我真希望现在在我面前的不是一座冷冷的墓碑,而是一位身体健康,面带笑容的爷爷啊!可现在我只有默默的站在坟墓前许愿:“希望爷爷能保佑我学习进步,全家生活快乐、身体健康、学业有成!”

我站在爷爷的墓碑前,两行热泪像断了线的珍珠,顺着脸颊流了下来……

清明节小学生扫墓个人心得体会范本【四】

每年的4 月4 日是清明节,是祭祖的日子。星期六那天我们一家照常回到家乡祭祖。

“清明时节雨纷纷”诗人杜牧说得真对,清明下了整整一天的牛毛细雨,不过并没有扫我们一家回乡下祭祖的兴。因为爸爸说:“下雨‘水’指的是财,表示这一年我们一家将会财源滚滚。”

中午雨稍微停了,我们去祠堂拜完后,就上山了。因为下雨,所以路特别泥泞,很滑。但是我们还是坚持。来到坟头,只见周围到处长满杂草,爸爸要我们一人拿一把锄头,铲去杂草。做完着一些后便拿出祭品,摆在墓前。然后拜神,人人告诉祖先自己的愿望,告诉你吧,我像祖先许的愿望是:今年希望能考上重点中学。不过我知道,光靠祖先保佑是不可能的,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应该实力加运气才行。拜完后,便敬酒了,哥哥装酒装了满满的三杯,说:“让他们喝醉点吧!”然后开始烧冥币、汽车、麻将等,真是应有尽有啊!烧完冥纸后,开始鞭炮了!“霹雳拍啦、霹雳拍啦、霹雳拍啦....”鞭炮很响,震耳欲聋,妈妈说:“鞭炮越响,越有福气!”一切做完后,我默默地在心里对祖先们说:“明年的今天,我们还会来看你们的,安息吧!”的确,人的一生很快就会过去,时光不等人啊,同学们一定要捉紧时间,做好每一件应该做的事。

清明节小学生扫墓个人心得体会范本【五】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在今天我们会给祖先等上坟。清明节扫墓又称上坟!

在清明节,祭祀死者的一系列扫墓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清明节我来到烈士陵园,为革命先辈扫墓,哀悼。我也按照旧的习俗,扫墓的时候,我和爸爸、妹妹带着酒食果品、纸钱等东西来。将食品供祭在烈士的面前,为烈士坟墓培上新士,在专门折了几枝嫩绿的树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祭拜,最后就没什么重要的!

在烈士面前,我心中充满悔恨与挽惜。我面对烈士,心中的一些疑惑都消失了。我偿到了自己劳动开心的果实,有开心的气息。

我用自己的劳动,根据历史悠久的习俗,为革命、祖先扫墓上坟。为祖先扫扫墓,哀悼……

我这时想起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问及此事《清明》。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这天,不光称为扫墓的日子,它还是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每年4月4日至4月5日中,是春光明媚树绿的大好日子,也是我们春游的好时机。于是,古人有清明踏青的习俗。

清明节也叫“三月节”,直到今天,悼念已逝的亲人习俗仍很盛行。也是和清明节做的事完全相同的!

清明节这一天,到处能看到人山人海的人群为祖先扫墓、上坟。祭拜他们,让他们的心里会很思念自己的亲人……甚至有的百发老人思念她年纪轻轻的死去儿女。真是令人伤心不已啊!

《清明扫墓心得》 篇8

化学与生物学院12级应用化学国相萍08

清明扫墓心得

时届清明,风和日暖,翠柏凝春。4月4日我们化学与生物学院开展了主题为“扬先烈精神,颂爱国情怀”的扫墓活动,三百多名师生代表,怀着沉重的心情来到北山烈士陵园,这埋葬着无数英雄的地方,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深切缅怀革命先烈们的丰功伟绩和音容笑貌,表达我们的思念之情,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虽然早上四点三十就出发,但大家无一迟到,我们怀着对革命先辈的敬仰向着人民英雄纪念碑迈进,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向那些永垂不朽的烈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倾听着他们的英雄事迹了解我们的人民烈士视死如归、勇往直前的无畏精神心中有点颤抖使我感觉自己的渺小。常言道“一个人的肉体倒下了然而精神长存。”这句话正好映照在烈士身上显得如此的恰如其分。

站在纪念碑下,我们默哀,向烈士致敬,心随着平静的音乐轻轻地走着,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心中那份深深的哀痛与崇高的敬意。听着他们的事迹,使我的心豁然开朗,明白了我们的人民烈士为了解放全中国,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他们抛头颅、撒热血,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这面旗帜。为了胜利,他们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而我们现在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心灵的感激,使他们的在天之灵得到慰藉。看着他们的照片和故事,显得那么的年轻,也许生活中一件琐碎的小事会激起你心中层层波澜,然而随着时间的默默流逝便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然而这次经历却不比往常,它的庄严与肃穆,它的可歌可泣它的启发与感悟将在我的记忆中永存。

扫墓是挖掘、是追忆、是心和心的交流,扫墓是灵魂与灵魂的碰撞。也许某个时期这种形式是深刻的,也许某个时期这种形式是肤浅的,当日本人的靖国神社再一次直刺中国人的灵魂的时候,我们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不得不遭到质疑,扫墓难道仅仅是形式吗?不它是一个民族的血痛!

光辉的思想是不朽的!英雄的鲜血是不能白流的!历史的长河里闪耀着无比灿烂的精神光芒继承、发扬、广大,是我们中华民族永不丢弃的遗产。

从感人的历史图片到震撼人心的革命故事,无一不使我再一次感受到了我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缅怀了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也使我对党的先进性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心灵得到进一步的净化。

我们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是你们用鲜血换来的。虽然这次活动只有短短一个小时的时间但留给我们的是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

大家怀着同一个目的,告慰英烈们,你们的遗愿在党的政府领导下,全国人民正努力的实现。前辈的精神激励我们奋进,更加强了我们对理想的坚定信念,前辈在艰苦中夺取了革命的胜利,我们也没有理由面对工作学习中的困难和矛盾而退缩。我们要继承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品质和革命传统、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将是对革命先烈的最好纪念。

踏出陵园的那一刻,集体的宣誓“准备着时刻准备着为共

清明节扫墓作文:烈士扫墓感想 篇9

又一个清明节到了,我们身穿校服,胸前偑带着鲜艳的红领巾,左侧还别着亲手制作的小白花,向烈士陵园进发。

我们迈着整齐而坚定的步伐,进入烈士陵园。烈士陵园是那么庄严、肃穆,迎门两侧的松柏是那么挺拔、青翠。我心想:革命烈士呀!我们来看望你们了。我们现在的生活十分幸福。你们安息吧!

在27米高的纪念碑上写着周恩来总理的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我们就在那里举办了主题大队会,歌声是那么嘹亮,朗诵是那么深情,演奏是那么悦耳,我们无比的激动,默默地告慰着我们心中的英雄。

之后我们来到了烈士事迹陈列馆,一进陈列馆,最抢眼的就是那幅大型油画,画的是红军队伍正在艰难的爬着山峰,战士们的脚下都是万丈深渊,稍有不慎就会丧失生命,可是战士们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咬着牙,艰难的向上爬着、爬着,永往直前。

在陈列馆里我看到许多烈士的军功章和烈士们的事迹介绍。看着他们的事迹,我仿佛看见他们视死如归、英勇杀敌的动人场面,我仿佛听到了烈士们英勇不屈的声音。烈士们为了祖国付出了一切一切,为了人民,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烈士们啊!愿你们像那美丽的鲜花,在祖国大地上散发出阵阵芳香,让祖国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生机与希望!

来到陵园墓地,我们一一进行瞻仰,把手中的白花,把亲手编制的花篮送给最可敬的英雄。这时我仿佛看见无数英烈站在我们面前,顶天立地!是他们,就是他们,为了我们的新中国,为了人民翻身得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牺牲了自己换来了今天的美好生活。烈士们啊!你们那宁死不屈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前进,让我们每个人都充满着为祖国不懈努力的信心。

烈士们啊!明年的今天,会有更多的人来看望你们的,安息吧!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关于清明节的征文作文500字

2.我们的节日清明节1500字作文

3.关于清明节的作文:清明哀思相

4.20清明节征文作文:清明节

5.小学三年级作文:清明节见闻

6.初三作文: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有感

7.初三清明节扫墓作文:烈士扫墓感想

8.关于清明节的作文500字:清明节的建议

9.初中关于清明节的作文:清明节扫墓有感

清明节网络祭祀活动心得感悟精选 篇10

“云祭扫”将成为今年清明节的一个重要关键词。在此首先应该明白,这不是“为云而云”,而是客观形势下的一种“次优选择”。日前,青岛市已发布通告,明确要求今年清明节期间,全市各殡仪馆、公墓、骨灰堂等殡葬服务场所,继续暂停群众现场祭扫活动。倡导通过家庭追思、网上祭扫等方式寄托哀思、缅怀故人。显而易见,这是为了减少人员聚集,消除疫情传播扩散风险,保护广大市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是为了疫情防控的大局考虑。相信广大市民可以理解、支持和配合。而且,不光青岛,连日来广东、江苏、甘肃、天津、北京等多地已发文“暂停现场祭扫活动”,大力推广“云祭扫”。

缅怀先人,心胜于形。清明祭祀的真正意义在于一颗诚心、一片真情,而非祭祀的形式。无论采取何种祭祀方式,都是为了表达我们缅怀逝者的心情。就此而言,“云祭扫”无损于清明祭祀的核心意义。相关部门也已说明了路径,可登录相关殡葬网站或微信公众号进行网上祭扫。此外,市民也可以在自己的网络空间写文、发朋友圈等,渠道也足够多元。

事实上,清明祭扫的形式一直都在不断进化。过去,放鞭炮、烧纸钱等落后的祭扫方式带来了严重的问题,比如空气污染、引发山火等。

近年来,在文明祭扫的呼声中,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云祭扫”已经受到了部分市民的追捧。而在当前的疫情之下,“云祭扫”升温也是水到渠成。不妨以此为契机,通过多种方式,积极鼓励祭扫形式升级,从“现场”转为“线上”,有利于移风易俗。换言之,不仅疫情之下倡导“云祭扫”,在疫情过后仍然应该保留并进一步拓展,使之成为清明祭扫的一种新风尚。而从长远看来,还应该想方设法,让“云祭扫”更加完善、更具仪式感,使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进一步融合,传承并重塑新的清明文化。

清明节扫墓 篇11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来源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纪念方式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

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

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其结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

新加坡华人也在庙宇里为死者立神主牌,庙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

清明节当天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

在清明节这一天,可到先人坟地、骨灰放置所或寺庙的灵位前静默鞠躬。

不论以何种形式纪念,清明节最基本的仪式是到坟前、骨灰放置处或灵位前追念祖先。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我们应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

清明节现在成了人们祭扫墓地、追远怀人的重要节日,清明节扫墓始于何时?民俗学家对此作了解释。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李万鹏说,清明节作为24节气之一,最早与墓祭无关。在我国古代,只有贵族有墓,老百姓并没有墓。秦汉时期,封建等级不再那么严密,老百姓葬后开始有墓地,那时贵族的墓地称“墓”,有碑。平民的墓地叫“坟”,只是一个土包。开始时,墓祭是贵族活动,百姓不举行墓祭,只举行家祭。墓祭分春秋两祭,有春祈秋报之义。到汉代以后,墓祭逐渐形成风俗。

专家判断,“寒食墓祭”大约在南北朝时形成习俗。据《旧唐书·玄宗纪》记载:“寒食节上墓拜扫礼经无文,但近代相沿,积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节无不祭扫。”鉴于此俗已久,唐玄宗就于开元二十年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寒食墓祭于是作为国家礼俗确定下来。

上一篇:临河区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实施方案下一篇:最经典的四言五言春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