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散文的特点

2024-09-21

郁达夫散文的特点(共12篇)

郁达夫散文的特点 篇1

某学者说:“达夫的散文,如行云流水,时映霞蔚。他和古代写景抒情之作不相蹈袭,而又得其神髓,写到山水,尤其他故乡富阳一带风光,不愧是一位大画师。他把诗人的灵感赋予了每一朵浪花、每一片绿叶、每一块巉岩、每一株小草,让大自然的一切具有性格和情味,再把风俗人情穿插其间,浓淡疏密,无往不美,灵动浑成,功力惊人”。的确,读郁达夫的散文,可以使人赏心悦目、令人陶醉,获得一种如诗如乐的美感。

首先,郁达夫的散文,在行文中很讲究词语的修饰和选用,从而获得语言活泼形象和富有生气的艺术效果。

如在《闽游滴沥之二》中,描写闽江的秀丽时说道:“„„扬子江没有她的绿,富春江不及她的曲,珠江比不上她的静”。这段文字中所选用的三个形容词“绿”、“曲”、“静”,表现了事物在色彩、形状、情态上所具有的美感和优势,说明它已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选用的同义词“没有”、“不及”、“比不上”,又表示了程度上不如,如果只用一个“没有”或“不及”来表示,那么语言的活泼多变和富有生气的效果也就不存在了。

其次,郁达夫的散文还常通过运用句式的长短变化、整齐和对应、均衡与错落等手段,产生一种疏密有致、和谐流畅、如诗如乐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如在《浙东景物记略·仙霞记险》中,“五步一转弯,三步一上岭,一面是流泉涡旋的深坑万丈,一面又是鸟飞不到的绝壁千寻。转一个弯,变一番景色,上一条岭,辟一个天地,上上下下,去去回回,我们在仙霞山中,龙溪岸上,自北去南,因为要绕过仙霞关去,汽车足足走了有一个多钟头的山路”。这段文字中,有长句,也有短句,长句语意舒缓、绵细,短句语意急促、明快,长、短穿插相间,产生了舒缓平静而又跌宕起伏的节奏,读之,柔婉自在、韵味缠绵、富有情致,给人一种无可名状的美感。

再次,郁达夫散文语言上的美感,还体现在诗与文的结合上。在游记散文中,我们可以看见,在那清新的文句中,常会穿插进一两首文句优美的、抒情咏怀的旧体诗,这些旧体诗的出现,往往是作者对景、对物的有感而发,从而使景物美中更美,使文章通篇生辉。

《杭州小历纪程》一文,作者在游览中随口念出的两句打油诗:“落日半江红欲紫,几点星火点西兴”。这优美的诗句,为我们展现了晚秋的傍晚,钱塘江面那美丽的画面:落日余辉由红渐渐变紫,天色亦由明渐渐变暗,此时,西兴的点点灯火已映照着江面,前后景色密切相关,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作者运用了虚实相生、以少胜多的写作技巧,不仅描绘了江面的美丽,写出了它的多姿,而且还可以让读者借助自己的想象,看出画面上本来没有而在生活中却确实存在的东西。最后,在郁达夫的散文中,作者一方面表现出对疏野清奇的词语的爱好,另一方面,郁达夫的散文取调于幽默的情趣,并且行文中那幽默诙谐的语言常常会在不经意之处溢出,却又总给人以畅快之感,并且令人回味。

如在《说木铎少年》中,作者借古喻今,巧妙地勾勒出现代帮闲走狗文人的嘴脸;在《声东击西》中,嘲笑了国民党的腐败怯弱、不敢抗日、自欺欺人;总之,郁达夫用他“散文的心”强烈地表现作家个性,又将忧郁感伤的情调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创作中。他的散文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情调,热情坦白,毫无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郁达夫散文的特点 篇2

1 郁达夫散文的特点研究

郁达夫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 其散文作品充满真实的生活气息, 同时兼具散文本身的艺术性, 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淌。郁达夫是用诗性的灵魂来写作的, 其散文本身充满了较强的艺术性和文学性, 让我们被其中的文字所深深折服。他的散文作品, 给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真实地存在, 他通过有效的外在表现及自传式地自我表现, 来对语言进行重新润色, 从而不断地将个人的思想和情怀深深地写入作品之中去, 从而来更好地提升散文本身的艺术性。

2 郁达夫散文的审美性及艺术表现力

2.1 从词造境, 由境言声

词语是散文的灵魂所在, 如果把散文比作一件衣服, 那么其中的文字和词语就相当于一个个纽扣, 从而有效的穿插到散文中去, 让散文更加具有节奏感和感情, 从而来不断地提升散文的艺术魅力。纵览郁达夫的散文, 其行文之中十分讲究词语的运用, 有些词表面看起来普普通, 毫无章法与韵味, 实际上却是作者独具匠心, 字字斟酌。其行文之中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通过一个词或者一个字, 而呈现给读者一个绝妙的环境, 渲染了一个特定的文学艺术的境界, 使其散文富有生机与活力, 似有流水般的感染力。

“在一个远离人海的破屋的院子里品秋“这是郁达夫在《故都的秋》这篇散文中面对萧瑟深秋所思所想。一个“破”字, 道出心中千万味, 刹那间, 境界全出, 令人拍案称奇, 不仅读起来让人似乎感受到深秋萧瑟寒风, 并且又抹上了一种落寞孤寂的色彩。在这静寂的清晨, 在这萧瑟的寒风, 这种深处的境界, 似乎有点让人回忆起古人所言的那句“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的意思。

之后, 文章中又将扫帚留在尘土上的痕迹描述为“丝纹”, 用身心, 用心灵去体会那如棉花般柔软, 如流水般细腻的凋落花蕊, 有股“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味道, 那孤寂之感顿时油然而生了。紧接着, 文章描述的那秋风和秋雨, 虽没有其他文章中常见的“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凄凉苦楚之情, 却同样给人一种萧瑟的氛围。

尽管这些形象看似都是一些不经意, 不足以引起人们深刻印象的表象, 但是细细品读开来, 我们却发现这些意象正是作者认真琢磨, 苦心斟酌后的描绘, 简简单单的意象, 形形象象的表述, 展现给我们的却是一幅萧瑟落寞、悲痛凄凉的画面, 折射出了郁达夫当时独特的心境与富有朝气的艺术效果, 一切景语皆情语, 真可谓从词造境, 由境言声。

2.2 把握尺度, 由象表意

读郁达夫的散文, 我们可以深知, 作为客体出现的“象”, 当它沾染、充实了作者真情实感的“意”之后, 所形成的主客一体、互相交融的意象之时, 才使文章富有了极其丰富的内涵与独特的魅力。任何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 其中都是实现了意和象的有效结合, 从而让文章更具艺术魅力。

例如在《闽游滴沥之一》这篇文章中, 郁达夫是这样描写闽江周围的风景的。“于杭州住房之旁, 一间避风雨的茅庐, 就在去年年底, 修盖起来了;到了现在, 还是油漆未干, 画龙之后, 终于未曾点睛。”短短的一句话, 作者一句“画龙之后, 未曾点睛”全方面概括了闽江的独特魅力, “若接亦离, 若离也接”“似乎红墙上的夕照, 也少了一层光辉”这两句生动刻画了作者对于闽江的赞美与热爱之情。简简单单却韵味深长的一句话使作为客体的“闽江”, 无论从色彩, 还是从形状, 亦或是从情态上, 都呈现出了独特的美感与地理的优势以及人文的魅力。这三句看似普普通的句子, 不仅使语言活泼多变, 富有朝气, 同时倾注了作者对闽江的赞美, 读起来朗朗上口, 气势磅礴, 可谓酣畅淋漓。

如果我们单一的撇开语境, 孤立地看待着每一个词, 或是一句话, 即使写得再气势磅礴, 再淋漓尽致, 也是毫无价值, 了无韵味。再具有个性化的语言, 如果脱离了特定的情境, 如同一潭死水, 毫无生机。而郁达夫的文章正是如此, 由象表意, 含蓄委婉, 不得令人钦佩与欣赏。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郁达夫的散文简明扼要可以概括为“自我的表现”, 以自叙传的形式, 表达了对社会、对自我的感情。从郁达夫早期、中期、晚期的创作作品风格逐步过渡, 让我们理解了其创作的总体思路、来源与独特含义, 基本掌握了郁达夫散文的创作特点与其崇高的审美情结。

参考文献

[1]韦足梅.郁达夫散文的自我审美指向[J].安徽文学:文教研究, 2007, (9) .

郁达夫散文的情怀 篇3

郁达夫的散文风格坦率豪放,感情真挚质朴,不仅量多且质高,体裁多样,有游记、书信、小品、杂文,甚至日记等。他的“散文比他的小说更直接,也更内心化地表现了历史转折时期知识分子的典型心态、情绪、精神和个性”。他的文风,深深影响与带动了当时的文坛。郁达夫不仅对散文这一文体概念做了精辟阐释,对“散文的心”更是从理论到实践上做了完美的诠释,其散文理论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散文创作。

个性是散文的生命。成长于“五四”前后的郁达夫,视个性为现代散文的生命。强烈地表现作家的个性,这是郁达夫散文创作的理论认识,也是他“散文的心”。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的序言中,郁达夫指出:“个性”是现代散文与古代散文的根本区别,“中国古代的国体组织,社会因袭,以及宗族思想等等,都是先我们之生而存在的一层固定的硬壳……这一层硬壳上的三大厚柱,叫作尊君,卫道,与孝亲;经书所教的是如此,社会所重的亦如此,我们不说话不行事则已,若欲说话行事,就不能离反这三种教条,做文章的时候,自然更加要严守着这些古圣昔贤的明训了;这些就是从秦汉以来中国散文的内容,就是我所说的从前‘散文的心’”。由古代将目光转入现代,他强调:“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从前的人,是为君而存在,为道而存在,为父母而存在的,现在的人才晓得为自我而存在了。我若无何有乎君,道之不适于我还算什么道,父母是我的父母;若没有我,则社会,国家,宗族等哪里会有,以这一种觉醒的思想为中心,更以打破了桎梏之后的文字为体用,现代的散文,就滋長起来了。”他认为,“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的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所表现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的强……只消把现代作家的散文集一翻,则这个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无不活泼地显现在我们的眼前”。

综观郁达夫的散文创作,自始至终就是循着这一原则构建的。他不加掩饰地向世人展示自己美好的、不可告人的、甚至是相当阴暗的一面,所有的一切在他的文字中暴露无遗,从而形成了他自己有别于任何人的“个性”。难怪在《郁达夫精选集》的前言中,桑逢康说,在郁达夫的散文中最活跃的人物就是郁达夫自己。郁达夫的散文,完全可以当成他的自传来看,如《悲剧的出生》《我的梦,我的青春》《水样的春愁》《远一程,再远一程》《孤独者》《海上》《大风圈外》等篇章,无不透露出自己的彼时的生活状况、思想及行为,是其个性化记录自己的真实的文字,这些文字又比刻意为自己立传显得更率性而为,韵味十足。

(选自“中国作家网”2012年6月18日,有删改)

庄子散文的特点 篇4

中文系汉语言学一班卢玉婷094040103

5【摘要】在先秦散文中,《庄子》是最具风格的,他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轶事与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运用比喻来说明思想论点,把抽象迷蒙的天道描绘得似乎可感可知。其文笔纵横驰骋、汪洋恣肆、变化多端,语言瑰奇多彩,句法灵活跳跃,又善用巧用比喻来说明抽象的哲理,使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关键词】奇特的想象;极度夸张;生动的比喻;辛辣的讽刺

一、奇特的想象

庄子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因此想象奇幻,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例如内篇的《逍遥游》,作者大笔挥洒,以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开端,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北方深海之中,有一条“不知其几千里”长的巨鲲。这条鱼的巨大,已经够令人惊奇的了,而它竟又变化为一只大鹏,这怎不令人感到神奇万分呢?应当承认,这样的鱼和鸟是现实生活中绝对没有的,是人们绝对不曾见过的,但想象力丰富的庄子却偏要让你相信世间有此二物,特意对它们进行一番形象化的描写。描写的重点是大鹏:这只神奇的大鸟岂止是大,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由北海直飞南海天池。它积满气力,怒张毛羽,一振而飞上天,翅膀像遮天盖地的大块云影。接着,作者又假借所谓《齐谐》一书的话来证明他的描写是可信的。《齐谐》上说:“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先拍击水面,滑行三千里,然后盘旋宛转,靠风气相扶,直冲云天,到达九万里高空。起飞之后,历时六月,方才止息。”那么,九万里高空又是什么景象,究竟如何高远呢?作者先以高空中只见游气奔腾,微尘浮动来形容,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 “正色”。经过这样一番描写、形容和打比方,无形中联系了普通人的生活经验,调动了人们的联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再如《人间世》、《德允符》、《大宗师》等篇,基本上是用四五个或六七个幻想出来的故事组成的。他的许多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都是通过这些

故事人物的问答方式来表现的。而故事人物的形象常常描写得极为生动,《齐物论》王倪口中“至人”的形象,《养生主》庖丁的形象,《人间世》楚狂接舆的形象等等,《庄子》书中如此之类不可胜数。这些文学形象,当然是庄子自己头脑中幻想出来的绝对自由的人物。由于接受民间寓言故事的影响,所以在庄子笔下,蝉和斑鸠、小雀都会说话,虾蟆、甲鱼也会说话,蛇和风,栎树和铜铁也会说话,一切生物、非生物都会说话,而且会辩论、讲道理。这比其他诸子和《战国策》中某些寓言故事有进一步的发展,使逻辑思维的论文更加形象化。这又是庄子散文奇特想象的一个方面。

二、极度夸张

《庄子》中,作者对所描绘的对象给予了极度的夸张,写的气势宏伟,已经开阔,想象的触角在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里自由地延伸。诸如《逍遥游》篇对鲲鹏展翅九万里的描写,就写的雄奇壮阔,气象万千。说鲲之大,鹏之背,有几千里:说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此等极度夸张的描写、“志存天地,不屑雷霆”的磅礴气势,曾经受到许多文人墨客的赞赏。李白曾经以赞叹的口气说道:“南华老仙,发天机于漆园,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吾亦不测其神怪之,盖乃造化之所为。”如《外物》篇中写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以五十条牛为钓饵,蹲在会稽山上,旦旦而钓,一年之后,大鱼上钩,牵动巨缁,潜入海水,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伴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将此大鱼离而腊之,大半个中国,都饱食此鱼。这些都是些现实中的事物,坐下和给予他们以一定的艺术加工,就如漫画一般,所描述的对象虽有一定的“变形”,但那是对真实经过想象而进行的一种“夸大”,使本质更加鲜明。

道家追求精神自由,向往不受时空的限制而任逍遥的精神世界,他们的想象能突破狭小的现实环境而达到“神与物游”或“游心于无穷”的境界。正如《文心雕龙•神思》中所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疑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庄子》一书的想象触角不仅在宏观世界里延伸,而且延伸至微观世界,想象所至,都展现出广褒而深远的意境。如《则阳》篇记触蛮之战:“有国于娲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娲之左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追逐败敌需要半个多月才能,伏尸数万,逐北,询在五日而后反。”娲角如同秋毫一样细小,而在此都要安置两个国家,摆下两国的厮杀的战场,战场上弃尸几万,追逐败敌需要半个多月才能返回本国,如同用放大几万倍的放大镜来看娲角,细末成了大天地,处处写得

大气磅礴。

三、生动的比喻

《庄子》散文的另一特点是善用比喻。本来战国时代的文章,一般都有这种特点若此,而《庄子》则几乎任何情况、任何事物都可以用作比喻,也可以容纳比喻。它不但比喻多,而且运用灵活,在先秦诸子散文中也是最突出的。例如《逍遥游》将要论证超越时空的绝对自由,先从大鹏说起。他认为那么大的鸟,要想从北海飞到南海,非借大风之力不可,所以没有绝对自由。下文的野马、尘埃,也是要有风吹着才能在空中游荡。这对于野马、尘埃本身来说虽属正意,对于大鹏来说其实又是比喻。再后“天之苍苍”三句也是如此。人们在地面看不清天下的“正色”,正如高飞到九万里上空的大鹏看不清地面的东西一样。然后再接以下数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以水比风,以大舟比大鹏,又是一比。而杯水芥舟数句则是比中之比。然后说到蜩与学鸠,说到旅行,说到朝菌、蟪蛄,说到冥灵、大椿,最后说到彭祖和众人,稍作停顿。黄河九曲,到此略一洄漩。然后“重言”以实之,再一次说明鲲鹏斥鴳所游虽有不同,而不能“无待”却是一样。以上层层推演,不见端倪,但只是指出许多事物的现象,并未点明正意。下文才从庸人的追求名位,转到宋荣子的“不累于俗”,列子的“御风而行”。然而庸人固微不足道,不过像蜩、鸠、斥鴳的自适其志而已;就是御风的列子,充其量亦超不过大鹏。“虽免乎行,犹有所待”,也还不能绝对自由。只有“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能“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才能无所待而获得绝对自由,这才算“逍遥游”。全篇主旨到此轩豁呈露,有如千里伏流,迂回曲折,历久而后涌现。回顾以前,从开篇的鲲鹏说起,一系列事物都是比喻,因为这些无非是借以衬托游于无穷的至人神人而已。至于下文鹪鹩、偃鼠、疱人、尸祝等喻,或明或暗,随物赋形,犹其馀事。章学诚说:“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其深于取象者也。”由此可见,庄子散文中的比喻极为生动形象。

四、辛辣的讽刺

庄子对社会上的种种弊端和丑恶的行径,都能以犀利的笔触予以无情的讽刺。如《月去箧》篇就对打着“仁义”旗号,干着伤天害理之事的“窃贼”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以田成子为例:“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

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窃国者”为了一己之私利,而不惜将一国之人至于水火之中,为了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掩盖他们的盗贼罪行,他们连法律道德都要窃过去,给自己戴上圣洁的花环,大大小小的统治者组成了一个盗窃集团。正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庄子用辛辣的语言把那些所谓仁义道德的“窃贼”揭露得淋漓尽致。

再如《徐无鬼》对魏武侯刮民脂民膏供自己享乐,反美其名曰“爱民”、“为义偃兵”的虚伪性给予冷嘲热讽,笔锋尖刻,犹如凛冽秋霜。《则阳》篇中讽刺封建诸侯发动兼并战争,屠杀人民,就好像在蜗牛左右角厮杀那样可笑。《外物》写“儒与诗礼发冢”的故事,把两个伪儒盗墓时担惊受怕的紧张情绪及其生怕损坏死人目中珠宝的心态和细手轻脚的动作都描绘的有声有色。还有《列御寇》中“舔痔结驷”的故事,有力的嘲笑和抨击了不择手段、阿谀奉承而获得荣华富贵的无耻之徒。

由此可见,庄子不愧是我国最早的讽刺文学大师。对于庄子的讽刺艺术,可用清代学者刘风范的话概括“庄子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举世悠悠,借此以消遣岁月,真浇尽心中块垒矣!”

《庄子》一书博大精深,其散文的艺术风格不仅拥有奇特的想象和极度夸张,而且大量运用生动的比喻和辛辣的讽刺,对后世影响巨大。

参考文献:

散文诗的特点 篇5

所以散文诗姿态横生,不受格律和韵脚的束缚,它是自由灵活的散文形式与精湛优美的诗意资料的有机结合体,兼二者之长,更重于形式上散文一样的无拘无束,更长于资料上诗一样的抒情言志。能够说它是凝练的散文,自由的诗歌。苏联散文诗作家普列什文说:“我是带着自我的诗走进散文!”能够说概括了散文诗的特点!

如果说大海是诗,海滩是散文,那么,贝壳应当是散文诗;如果说太阳是诗,月亮是散文,那么星星应当是散文诗。在散文和诗歌的两个空间,散文诗的连接作用是不能够替的,是一条连接两大文学形式的清幽的小路。近年来,散文诗受到更多数人的喜爱,是因为这条路再拓宽同时,散文和诗歌的探索中,也正寻求着散文诗独有的自由和抒情。

从文学的发展趋势与规律上看,文体的区分将越来越细,各种风格不能够兼容的地带,给了散文诗发展的空间。散文诗是世界性的,而‘且十分平民化的,中国的散文诗虽然发展可是几十年,但中国传统文学中“赋”的写作艺术手法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和继承,所以中国散文诗还是有着自我的创作特点和民族精神的。散文诗是一种新的独立存在的一种适合汉文化发展和实践的优美的文学体裁。

散文的特点和含义 篇6

(一)看“字”

用词精炼准确、鲜明生动。

步骤:哪些字用得好。

这些字的意义。

用这些字的作用:

突出描写主体的——特点

表情达意

(一)看“词”

1.看是叠词、拟声词

作用:突出描写主体的——特点

形成语言的音乐美(音节和谐)

2.看是否用了仿词、双关、移就等

3.看用词是否富有色彩

颜色、方言、褒贬、反语、口语。

(二)看“句子”

1.从整句、散句,长段句的角度看

2.从修辞的角度看

(四)看语言的风格

常见散文的语言风格: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口语化、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符合人物身份

考卷试题举例:

1.舒婷的《我们在十七岁时干些什么》:以文章中加点两处语句为例,简要说明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6分)

本文语言特点是幽默诙谐。“横看成岭侧成峰”借用古人诗句诙谐而又形象地写出了儿子脸上青春痘之多、之大;“见缝插针频频跟电视机接吻”则以夸张的手法描写儿子由于近视而不得不凑得很近去看电视的情景,让人忍俊不禁。显出幽默诙谐的智慧。

2.李存葆的《雪野里的精灵》: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4分)

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

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写出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

3.张锐锋的《被时间决定的讲述》:以③④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两个主要特点。(4分)

①形象生动。如“她撒一把米,鸡们怀着感激之情扑动翅膀,争夺地上的米粒”,在精致的细节描写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鲜明生动。②优美抒情。如“古老的笨重石磨转动起来,金黄的玉米被缓缓磨成面粉”,运用多个抒情性

意象,给人诗情画意之感。③含蓄蕴藉。如“这一点儿也没有损害劳作中的默契,仿佛一出戏剧的出演,已经经过了预先的排练”,语言含意丰富,从而具有了多重思想情感。④简洁而细腻。如“蓝,蓝,白云停留一会儿,就又很快散尽,剩下的,仍然是蓝”,语言简洁凝练,描写细腻。

4.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1)运用拟人手法,通过“走下“”爬上“等词语将太阳人格化,生动形象。

(2)运用对比的手法,使日出与日落情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深刻印象。

(3)运用前后对称的语言形式写景,给人以整齐的美感。

5.杨振声的《书房的窗子》: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②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6分)

①选用了诸如“山阴水曲”“隐翳”“枝叶扶疏”“清虚”“清晖”等有文言色彩的词语,格调典雅。

(或:在用词上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强烈”

与“清淡”“敞开”与“隐约”“中午的骄阳”与“落日的古红”等成对的词语并举,使语言繁富而典雅。)

②句式上长短相间,以长句为主,且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具有典雅之美。

③使用排比,如接连使用了三个“不喜欢??喜欢??”,显得整齐、工整、典雅。(或:多处直接引用了古典诗文名句,如“晨光之熹微”“残夜水明楼”“明月照积雪”,使语言具有古典韵味。)

6.老舍《骆驼祥子》第四章19.第一段中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4分)

口语化、善用短句,对比。应举例分析。

7.(1)对小说中画线①处的人物语言进行赏析。“①这鸟笼根本不用养鸟,只要在树上一挂,它自己就会叫起来。”说着??

运用了夸张、比拟的手法;写出了鸟笼的精美,表达了老大夫对鸟笼的赞赏之意。

8.指出下面这句话所体现的人物语言特色,分析它的表达效果(5分)

那书法太不像话了,在我的背上贴这么蹩脚的书法,真难为情!他原来应该好好练一练的!

特色:幽默风趣、意味深长。效果:沈从

郁达夫的传奇婚姻 篇7

郁达夫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惊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

22岁那年暑假乘船返国探亲,母亲陆氏好说歹说为他订下了与孙荃的亲事。

孙荃是一位旧式小脚女子,比郁达夫小一岁,自幼生长在浙江富阳县南乡偏僻的宵井地方,但在父亲的教导下,熟读了“女四书”和“列女传”,能诗能文,在那时那地,可算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好女子。1921年郁达夫趁放暑假回国,与孙荃完婚。婚后,孙荃为郁达夫生下一儿两女。孙氏谨守妇道,相夫教子,称得上是一位贤淑的妻子。1927年初春,郁达夫在上海遇见了王映霞以后,孙荃开始受到残酷冷漠的待遇。

王映霞本姓金,名宝琴,1907年12月22日生于风光明媚的西子湖畔,是一个出色的南国美人。由于外祖父王二南无子,金宝琴便与幼弟从小过继给王家,改姓王,表字映霞。王二南是一个有名的饱学之士,王映霞在他的熏陶和教导下,作诗填词大有可观。在杭州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期间,王映霞喜欢球类运动,热衷于各种社团活动,样样在行。尤其是她那白嫩的肌肤,丰满结实而又颀长的身材,加上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赢得了“校花”的头衔。

从杭州女师毕业后,王映霞接受省政府教育厅的分发,远赴浙南,担任温州第十中学附属小学的教师。有一位家住温州的孙百刚,与王二南称得上是通家之好。王映霞从杭州远赴温州任教人地生疏,一个大姑娘家,必定有所不便,因此王二南便致函孙百刚就近予以照应。

1926年冬天,革命军北伐的脚步已接近浙江。温州一带迫近战争边缘。在寒假中,王映霞跟随孙百刚夫妇一同到了上海,租屋马浪路尚贤坊。

1927年1月14日,郁达夫穿着前一天孙荃给他寄来的皮袍子去拜访东京的同学孙百刚,第一次见到王映霞,便有惊世绝艳之感,遂邀请大家一起去吃午饭、看电影、逛街。一个星期之后,映霞20岁生日(郁达夫已经32岁),郁达夫特别在江浙菜馆订了一桌上好的酒席以表庆贺,并送了一份生日礼物给王映霞。

他们的接触受到了孙百刚的劝阻,王映霞陷入苦恼之中。于是找了一些借口,搭车回到杭州金刚寺巷7号的家里。

王映霞在杭州过了农历新年,便又来到了上海,寄居在坤范女中任教的朋友宿舍里。她写了一封短信,约郁达夫到孙百刚家去会面。郁达夫如期赴约,但话不投机。又过了两天,他们在江南大饭店的一个房间里进行了长谈,王映霞提出,要和她结合,必须抛妻弃子,甚至背叛社会与家庭。又经过一段时间的你来我往,两人的情感已达到白热化。

1927年9月,郁达夫将他和王映霞的恋爱过程,点点滴滴记载下来,编成“日记九种”,由北新书局出版发行。内容新奇大胆,造成一时轰动。不只是把王映霞的一切赤裸裸地呈现在世人面前,简直就是向天下宣示:王映霞就是郁达夫的了,看你还有什么话说。

1928年春天,郁达夫与王映霞准备赴日本旅行结婚,后因故未成。于是便在杭州悄悄地举行了一个十分简朴的婚礼,新房设在金刚寺巷的王家。结婚后,他们来到上海。

由于“日记九种”的出版以及文坛上不断地报道郁、王的消息,使王映霞成了一个有名的大美人,她每到一处就成为大家目光集中的焦点。这使得郁达夫心中大兴妒嫉的念头。于是,便限制她外出。这便给王映霞带来了痛苦。

1929年11月间,王映霞为郁达夫生下了第一个男孩郁飞,一年半后,又生了第二个男孩郁云。家庭用度也随之增加不少,而且隐居富阳的孙荃母子的生活开支,也要靠郁达夫寄钱去接济。

1933年4月25日,郁达夫举家从上海迁回杭州,不到两个月,王映霞又为郁达夫生下了第三个儿子郁亮。但郁亮在世仅两年半,因患结核性脑膜炎而夭折。

1935年深秋他们开始建造自己的住宅,直到次年四月才竣工,取名为“风雨茅庐”。其间,郁达夫烦于泥土砖瓦的干扰,于1936年的正月十三离开杭州,到福州漫游去了。到福州后,接受了福建省政府的委派,担任省府参议,负责经济设计方面的工作。当他从福建赶回时,王映霞已经迁入新居。郁达夫在风雨茅庐只住了3天,便又赶往福州供职。这年8月13日,王映霞生下了第四个男孩郁荀。

郁达夫远赴闽地,给王映霞减少了许多约束的力量,甚至留下了充分的空档。她把郁飞、郁云交给母亲照管,还请了一个保姆看顾郁苟。自己摇身一变,打扮得花枝招展,毫无顾忌地去广结善缘了。

1938年12月28日,郁达夫和王映霞携长子郁飞离开福州去新加坡。当天晚上,南洋文艺界朋友在著名的醉林居酒家举行了盛大公宴,为他洗尘接风。宴席上,郁达夫结识了年仅21岁,具有倾国倾城之貌的歌星玉娇,并和她度过了如胶似漆、甜甜蜜蜜的3天夫妻生活。

两人分手后,郁达夫仍然时时思念着玉娇,只是无缘再见。他与王映霞之间原有的感情裂痕也因此更为加深了。

正在这时,香港《大风旬刊》的编辑陆丹林写信向郁达夫约稿,他就将近来写的20首旧体诗词,加上“新注”,集成一组《毁家诗记》交予陆丹林。这组诗词毫无保留地暴露了他们婚变的内幕,同时公开了妻子所谓“红杏出墙”的艳事。

这一组诗词轰动了国内外。对于丈夫的这一行为,王映霞自然是不能容忍的。虽经朋友多方面调解周旋,但已无法恢复过去的感情,于是协议离婚,并各自在报上登启事宣布于众。

郁达夫于1940年和王映霞离婚后,李筱英突然出现,使他本来已一潭死水的心池,又掀起波澜。李筱英是福建人,毕业于上海暨南大学。能说流利的英语、上海话。1941年,李筱英刚满26岁,因和丈夫意见不合而离婚。当时她是新加坡情报部的华籍职员,后又担任新加坡电台的华语播音员。

李筱英十分崇拜郁达夫的文学才华,并主动向他求爱。46岁的郁达夫在政治失意和家庭破裂之余,遇上这位花容月貌的佳人,一拍即合,两人感情迅速发展。不久,李筱英便搬进郁家同居。

但是,两人的结合遭到了当时年仅13岁的郁飞的反对。虽然李筱英极力想搞好和郁飞的关系,但他始终不领情。郁达夫碍于儿子不接受李筱英,也不便正式结婚。1941年12月,李筱英痛苦地搬出了郁家。

1943年,郁达夫在印尼化名赵廉,在巴爷公务和朋友合开了赵豫记酒厂。9月,经朋友介绍,和华侨姑娘何丽有结婚。

何丽有是广东人,本名陈莲有,因其貌平平,郁达夫跟她开玩笑,改名何丽有,即何丽之有。因她没有受过教育,不懂华文,欣然接受了这个名字。她一直以为郁达夫是普通酒厂老板,直到1945年8月29日郁达夫被日本宪兵枪杀,人家才告诉她郁达夫是中国文化名人。

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并曾赴台儿庄劳军。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49岁。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特点 篇8

我国地大物博,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这为历代文人提供了绝好的写作对象。秀丽的景象加上文人卓越的才华,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瑰宝。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描写了这样的景色,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长江边,作者心境如水,啜饮着美酒,吟诵着关于明月的诗文,“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简短两句,把寂静无声的月亮写得宛如八九岁的小姑娘,活泼可爱。此时“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置身于朦胧月色中的作者也恍惚起来,油然而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奇幻想法,此景此情,也难怪老苏要“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了,寥寥数笔,作者便勾勒了一幅空灵秀美的月夜江水图,时隔千年,当时的江月都已成空,但读着这段文字,我们却如身临其境一般,扇动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亦能看到波光粼粼的万顷碧波,吹着习习而来的夹着草木之香的江风,举头望去皓月当空,在云间穿梭,似乎和人间的儿女嬉戏追逐。要不是散文对当时明月传神的描摹,又有谁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美好?

(二)融情于景,动人心弦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优秀的写景散文,都是字字扣着情来描写的。写景是山水游记的载体,抒情是文章的灵魂。在写景中借景抒情才能体现作者的写作主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被称为他的压卷之作,其中描写自家庭院的明月之景,更是堪称经典。“三五之夜,月明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这段文字看似笔墨疏淡却情韵绵远。十五之夜,圆月高悬,倍感思亲,而作者的亲人却已亡故;桂影姗姗可爱,而赏景之人却“斯人独憔悴”;景致依然,人事已全非,这样的景物读来,谁人不能体味到作者的悲凉?此外,作者以动态的景物来衬托内心的寂寥,将心底深深的无奈与对亲人的无限追思,化作清冷的月光,摇曳的树影,读来使人不禁为之心动,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也于须臾之间表现的淋漓尽致。融情与景,用景物来抒写心绪,也算是山水游记散文中的另一番景致吧。

(三)托物言志,含蓄隽永

有人说,中外山水游记散文最重要的不同在于,中国文人写景,不象外国文人习惯与到自然中寻找自我,相反的喜欢将景物的特点投射到自身,因而崇拜山的沉稳,水的轻灵,大地的浑厚,天空的辽远,从而在中国的山水游记散文中,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在描写美丽景色的同时,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学。这无疑给山水游记散文增加了许多魅力。这样的文章举不胜举,王安石在他的《游褒禅山记》中,作者介绍了山得名的由来,进山游览的经过之后,从前洞游者多,后洞游者少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从山名被误传得出学者必须“深思甚取”的至理名言,读罢此文,使人深深感受到他“务为有补于世”的文风和人格魅力。又如苏轼在《石钟山记》中,不仅用生动的语言,给读者展现了一幅月黑风高风及浪大的可怕恶滩险境,同时也在文章里,围绕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不断展开追问,面对前人不同的结论,作者不盲目相信其中任何一种,他坚持实践出真知的原则,深夜泛舟到石钟山绝壁之下,借着月光和火把进行实地考察,最终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也给了我们一条终身受用的道理: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加入了作者中学思索的山水游记散文,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更表明了我国的哲学不落后于任何一个西方世界。时光流返,这些散文的光彩亦就生辉。

(四)语言优美,妙笔生花

在以上这些特点之外,山水游记散文诸多的语言特色也是必须提及的。如果写景散文是曼妙的女子,其描写的景色就是她国色天香的姣好面容,抒发的浓情就是她风姿绰约的美丽姿态,蕴涵的哲理就是她呵气成兰的优雅气质,那么优美的语言就是她恰如其分的表现伊人的得体服饰。

浅析汪曾祺的散文特点 篇9

中文一班

蒋炳舟

我是个不那么喜欢读书的中文系的学生,自然,也就不大喜欢主动去看一些小说、诗歌和文章。但在一次偶然的去图书馆休息的时间里,随手从书架上拿下来一本书,是一本人物传记类书籍。作者是汪曾祺的三个儿女,书名是《老头儿汪曾祺》。

从这本书里,提到了小时候,大概是三四年级左右的年纪,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叫做“多年父子成兄弟”,那是汪曾祺的作品。是一篇散文。之前虽有听说汪曾祺是个著名的作家,但并没有去看过他的一些作品。而此时突然提到这位作家,使我产生了一些想去看看他都写了什么东西的想法。于是,在这个初衷下,我阅读了他的一些散文,小说作品。

他是沈从文的弟子。“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散文作品,在我看来,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特别具有一番与别人不同的韵味。汪曾祺散文给我印象第一深刻的就是他的语言、文字。他曾不止一次地提到他的语言风格是受到了归有光的极大影响。后来我了解到,归有光的散文最大特点,就是白描,近乎于通篇的白描写作。汪曾祺受其影响,语言中,出落的就是大大方方,平平淡淡的白话。有人评价汪曾祺的语言说是“把白话白到了家”。然而,读汪曾祺的文章又很明显地可以感受得到他在行文之中所带有的那种文人雅气。二者得到了某种平衡和协调之后,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就像在《花园》中,他说“没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最深沉的”,“当然我嘴里是含着一根草了。草根的甜味和它的似有若无的水红色是一种自然的巧合”,整篇文章读下来,却使人忍俊不禁,内心平和,恬淡而又不乏感动,如最后他说“有一年夏天,我已经像个大人了,天气郁闷,心上另外又有一点小事使我睡不着,半夜到园里去。一进门,我就停住了。我看见一个火星。咳嗽一声,招我前去,原来是我的父亲。他也正因为睡不着觉在园中徘徊。他让我抽一支烟(我刚会抽烟),我搬了一张藤椅坐下,我们一直没有说话。那一次,我感觉我跟父亲靠得近极了。”

汪曾祺曾说,他所追求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我非常重视语言,也许我把语言的重要性推到了极致。我认为语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内容”,他的语言,平淡中出于绚烂,人人看了都能明白,都能看懂。我想。这一点,他跟他的老师沈从文真是像极了。虽然朴素,但那是一种文学修辞,文学语言,不是方言。没有在语言上的研究的本领,是写不出那样的文字的。

第二个特点,则是汪曾祺的散文中,善于从小处写起,以小见大。他似乎特别擅长于从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中取材,寓巧于拙,表达真挚的感情。正如小时候学过的那篇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里,“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图章初宗浙派,中年后治汉印。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无一不通。”而在“母亲”去世后,“父亲”“亲手给她做了几箱子冥衣――我们那里有烧冥衣的风俗。按照母亲生前的喜好,选购了各种花素色纸做衣料,单夹皮棉,四时不缺。他做的皮衣能分得出小麦穗、羊羔,灰鼠、狐肷。”于是,“父亲”对“母亲”的深沉的眷恋,和感情清晰地展露在我们眼前,让人读了深深为之感动。而“父亲”在一旁给十七岁的“我”瞎出主意写情书的场景,则更是让“父亲”随和,温暖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些都是一些细琐的小事,但由汪曾祺这么一写出来,便显得感情真挚,动人。整篇文章中都是从身边小事写起。虽然平淡,却从点点滴滴中流露出对孩子们的亲近、理解、包容和友善,从父亲愿意放低身段,与儿子称兄道弟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愿意让自己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内心,真正的融入到孩子们的世界,并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们的人。他总是用自己智慧灵巧的双手和热切呵护的爱心,为孩子们营造出神异快乐的童话世界,他给孩子们带来的永远是水晶一样灵动明净的琉璃世界。看过了汪曾祺的一些作品,然后去了解这个人以后,不难发现的是,汪曾祺对“美食”的描写无疑是不能让人忽视的。前几天班上就有一位同学在上“语文教学课”时,就试讲了他的《咸鸭蛋》一文。在文中,他细细分析了他老家——江苏高邮出产的咸鸭蛋,同其他地方的咸鸭蛋比起来,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样的好处与优点。虽是文人,却寄情于美食,喜欢逛菜市场,看看生鸡活鸭,鲜鱼水产,碧绿的黄瓜,通红的辣椒,都呈现在他的笔下,他出生高邮,少年去昆明留学,而后在上海教书,又于北京结婚长住。期间还被下放至塞北农村。他这一生,地域跨度之广,不可不谓丰富。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他尝尽南北方各地菜肴,写下关于不同菜系的各种文章。在《老头儿汪曾祺》中,汪曾祺会做菜,并且做得一手好菜,还精通不同地域的菜系。这都表现出了这位美食作家对于美食的独钟。其中有篇名为《五味》的文章,也许大家会有一种感觉,原来生活中的琐细的饮食风俗也能写成文章。的确,汪曾祺不仅能写,而且还将其写得有滋有味,妙趣横生。这主要得益于作者对生活对美食的热爱和关注。我们说一位作家的文章好,好在什么地方?一是他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深刻,是我们所没有意识到的,再就是他写出了大家心里想到了,但却没有说出来的认识、道理和体会。就拿对五味的爱好来说,山西人爱吃醋,四川、湖南、湖北人爱吃辣,广东人爱吃甜„„于此可见,汪曾祺的美食散文,在他的众多散文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了。

重识郁达夫的爱情 篇10

作者在该书中旁征博引,以在家乡富阳的初恋为起点,沿着郁达夫的生命旅程,紧紧抓住爱情这一核心性关键词,客观而真实地再现了他与数位红颜的相遇和三次婚姻生活,直至他陨落南洋。对于郁达夫一生中与众多女性之间的情感关系,纵然人们可以从个人价值、家庭伦理、社会道德等层面去批判他,但确如易君左在《我与郁达夫》中所言,对郁达夫这样“一个不太平凡的人,似乎不必用庸俗的眼光去衡量,或者用卫道的假面具来排斥”。相反,应该站在新的时代与历史的高度,重新审视郁达夫的情感遭遇及其影响。

尤其是对于郁达夫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真性情的文人名士而言,爱情历程与他的文学创作、事业发展是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的。早年与新潮少女赵莲仙的初恋,使以《自述诗十八首》为代表的数百篇用词瑰丽、情感纯洁的诗词歌赋得以问世;日本求学期间,与“隆儿”“雪儿”等异国女性的情感纠葛,成就了震撼数代读者心灵的名篇《沉沦》;与孙荃夫人,在爱与不爱之间的情感游移,铸就了《茫茫夜》《鸟萝行》等扛鼎之作;与“金湘娥”“银弟”等社会底层女性的交往,促成了《秋柳》《零余者的自觉》等佳作,从而塑造现代文学史上“零余者”的经典形象;而与王映霞之间轰轰烈烈的爱情,则是结出了游记《屐痕处处》、小品文《闲书》、小说《迟桂花》等累累硕果,当然还有《毁家诗纪》;与同是天涯沦落人李筱英的邂逅,使他的创作又一次进入春天,《离乱杂诗十一首》沁人心脾、感人肺腑。

可以说,情与爱直接影响着郁达夫的文学创作是进入高潮还是陷入低谷。对此,作者在书中作了精准描述:

有女人在身边或得到异性的爱恋时,他热情洋溢,春风满面,口吐莲花,笔墨酣畅,许多名篇佳章就是在这种情景下一气呵成的,字字句句都闪烁着时代的光芒和智慧的火花。如果无女人相伴或没有获得异性的温存时,他马上便阴郁消沉,心灰意冷,叫苦不迭,借酒消愁,故作“颓废”状。

也正是郁达夫让情感在文学世界中毫无保留、毫不矫饰地自然流淌,冲击乃至警醒了那个压抑、沉闷而动荡时代中无数青年的心灵;同时,以文学的方式深情地展示自己的情与爱,促使郁达夫的作品形成了特性鲜明的自传性和强烈的真实性。

正是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中对自我情感世界的真实再现,让他在现代文坛中遭到了迥然不同的评价,进而影响了他与当时众多文化名流之间的交往。对此,许凤才凭借扎实的考据和详实的史料,有机展现了当时的文坛状况: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一起,筹划并创建了“创造社”;与鲁迅、周作人、徐志摩、刘海粟等建立了良好友谊;与胡适、茅盾等的论战,在现代文坛掀起巨大风波;对沈从文、冯至、刘开渠等人的提携与帮助,影响了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等等。

在郁达夫为国殉难7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春与秋的故事:郁达夫爱情志》对郁达夫情感世界的真实还原,不仅为读者呈现了一位有血有肉的郁达夫,让读者切身感受乃至体验到他的真性情,而且将有力推动郁达夫相关研究的深入与深化。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美学博士。

哲理性散文的语言特点 篇11

还清楚的记得第一次去海边的时候,那是去年酷热的夏季,我和几个哥们来到了塘沽外滩,当我第一次走近大海的时候,内心是无比的兴奋与激动,脑海中第一个想法就是将自己投入到大海的怀抱之中,想淋漓尽致的感受一下大海无比宽广的胸怀。

由于时间短暂,上次的感受就草草的结束了,当我缓缓地远离大海的时候,我心中就告诫自己,等以后有空的时候,肯定要再一次更长时间的接触大海,好好享受一下大海带给我的快乐。

我的梦想终于又一次实现了,这次我来到了北戴河,虽然它们都属于渤海的一部分,或许是由于它们处在渤海的不同位置,两地的气候不同,它们给我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还有就是去的时节的不同,今年比去年去的稍微早点,这也或许是它们给我不同感觉的原因之一吧。

北戴河给我的第一感觉宛如一个温文尔雅的女子,端庄大方,偶尔也会发嗲,却又不失女子的那种矫情,给人一种很想和她在一起,白头偕老的感觉。就像一首歌唱的那样“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

就是这种感觉促使着我多次徘徊在金沙滩之上,久久不想离去。

今年的这个时节去北戴河,人流量还不是很多,少了些嘈杂的声响和拥挤的人群,感觉还是很清净的。

我这个人本来就不怎么喜欢热闹,特别喜欢静静的一个人伫立在喜欢的美景之前,任思绪可以任意飘扬。也可以徜徉在自己思想的海洋里,可以随处翱翔。瞬间有种感觉,自己好像也长上了天使那双洁白翅膀,可以褪去人世的烦躁与浮华,欣赏这个原本美丽的世界。

整个上午和中午的时间都给了大海,此刻,却没有平时那种浪费时间的感觉,反而感觉今天的时间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值得回忆与收藏。

下午就去了传奇温泉小鱼泡温泉。北戴河传奇温泉小鱼座落在北戴河新区洋河大桥西三公里处,所谓大树参天,鸟声啾啾,闲适梦里桃园,修竹丛林,田野浪漫,绝色成人间天堂,几十个户外泡池分布于此,这都是旅游景点的夸夸奇谈而已。

真正的面貌和夸夸奇谈的介绍相差千里,一个还没有标准足球场地大的地方,有十几个泡池,其中还有几个是空的,有鲜花池、牛奶池、中药池、亲亲鱼池、盐池等。众多的人都是奔着亲亲鱼池而来,结果传奇温泉小鱼中只有两个亲亲鱼池,那个大的还没有开放,只有一个可以容纳七八个人的亲亲鱼池,人们都不约而同地等着期待着泡亲亲鱼池。我就先感受了其他的几个池子,就是各种池子中略微有几分特色的味道,再也感受不到其他的不同。

泡了一个来小时,亲亲鱼池中的人终于走了,我便箭一般地飞到亲亲鱼池。何谓亲亲鱼池?想必看过赵本山“乡村爱情”的人大概都有所了解。这种鱼可以在42度的高温泉水中生存,可以与你共游嬉戏,最大的优点就是它可以亲吻你的肌肤,可以啃噬你身上的死皮,给人一种痒痒、美不胜收的感觉。

当我刚泡在亲亲鱼池中的时候,就能感受到鱼儿亲吻我的肌肤,一种宛如中电的感觉,麻麻的、痒痒的,刚开始还不适应,稍微移动一下,吓得鱼儿都游走了,只能静静的等待它再次莅临。我便闭上眼睛,静放如仙自泰然般的感受这一美妙的时刻,享受着痒痒,却又很舒服的感觉。

虽然它没有介绍的那样奢华与漂亮,在这里,却是一次跟自然亲近的真实体验,平日的身心疲惫在那一刻得到了无比的放松。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篇12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摘 要:情景交融,这是朱自清散文意境美的又一艺术表现。他善于把写景抒情融合起来,创造出一种诗的意境,把读者引入一种艺术境界。汪洋奔放、直抒胸臆的诗是美的;余味曲色,含蓄蕴籍的诗更不失为美。诗为什么要含蓄?这是由生活决定的。生活本身就存在着含与露、隐与现、曲与直的现象。同时,进行艺术欣赏的人们,是主观能动的,不希望作家、艺术家把话说尽,一览无余,而是要他们创造出“含而不露”的妙境,以便为人们提供想象和再创造的天地。含蓄非诗独有,散文亦然。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有余味,有余情,具有咀而“味之不尽”的含蓄美。

关键词: 朱自清 散文 抒情艺术 语言艺术 结构艺术

散文同一切形式的文学作品一样,是一定的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一个成熟的作家,其艺术风格会从他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述中体现出来,会从作品的结构、语言、情感以及写作技巧上体现出来。朱自清的散文不论是写景、状物、叙事、议论,还是作品的结构、情感、语言都烙上鲜明的艺术特色。那就是构思的漂亮精美,结构的严整缜密,情感真挚委婉,语言的朴素清新。

一、抒情的艺术

朱自清的抒情散文,就题材而言,大体可以分为四类:

(一)写景抒情的。其中又有以写景物为主的游记和写景文,如《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松堂游记》等;有兼记社会风俗或文物的旅行记,如《旅行杂记》、《欧游杂记》等;有以写地方史迹为主的地方志,如《南京》、《说扬州》等。

二、写人抒情的。涉及父亲、妻子、儿女、友人、佣人,如《背影》、《给亡妇》、《一封信》、《阿河》、《哀韦杰三君》等,多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三、描述生活情趣或抒写生活哲理的文章。李广田在((哀念朱佩玄》一文中说:“他很有风趣的,他的风趣之可爱可贵之不同在于一般的滑稽幽默。”[9]如散文集《你我》中的《看花》、《谈抽烟》、《择偶记》等,都是抒写生活哲理的最好的代表。

四、社会性,政治性较强的题材,抒情意味浓郁。如《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执政府大屠杀记》、《论不满现状》、《论吃饭》等。这些作品的文章之美,是与抒情的艺术分不开的。朱自清散文的抒情,是有其鲜明特色,那就是真挚隐秀。

朱自清的优秀散文,往往兼有叙事、抒情、写景描写、议论等诸因素。根据侧重面的不同,我们从叙事与抒情,写景与抒情,说理与抒情三个角度来探讨朱自清散文的抒情艺术。

(一)叙事抒情,真挚的美

有两种散文,一种是虽然也以现实生活为根据,但在写作过程中,作家对事实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有一些必要的想象和虚构;另一种则是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完全不容虚构。朱自清的散文属于后一种。我们读朱自清的散文,的的确确相信他笔下写出来的都是真人真事,都是实录。例如,买桔子的“父亲”,“换了金镯子帮助我的学费”的亡妇,房东太太,和易宽容的叶圣陶,都是真人;象《执政府大屠杀记》中记述的“三一八”惨案,《生命的价格一一七毛钱》中记述作者亲眼所见的,用七毛钱买来的一个小女孩的命运,都是真事。问题的关键是,朱自清善于将自己所经历的事情娓娓叙来,并抒写自己的真切感受,以达到质朴和真挚的情感美。

朱自清是用散文描写旧时代的小人物能手。由于长期过着学者的书斋生活,不能较多的接触劳动人民,所以,朱自清写得最多最好的是他的家人、学生、朋友、以及旧时代的小资产阶级的小人物。朱自清善于从真实人物身上,选择那些看似平淡,实则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加以描写,从而创造出具有某种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正象鲁迅所说:“……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只要见过被画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谁。”朱自清在对现实生活真人熟悉的前提下,用白描与“画眼睛”手法,能做到以“形”传“神”、以“神”表“情”,让笔下的人物“形神”兼备,而又表露出作者的主观感情。如《哀韦杰三君》是一篇悼念在“三·一八”惨案中死难学生韦杰三的文章。文章通过回忆韦杰三初入学时经其他老师介绍来访的第一次见面;入学后不久要求转到自己这个班来听课的第二次见面;三月十八日在天安门参加示威游行的最后一次见面几个片断,一再突出韦杰三“静默”,“温雅”的性格,强调他“是一个可爱的人”。朱自清先生以白描的手法勾勒韦杰三的“静默”、“温雅”、“可爱”,然而这样的人竟被反动派虐杀了。这种悲愤的感情隐秀、真挚地从作者的“痛苦”的脸相上表露出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朱自清写人抒情的另一方面,是通过一系列人物生活中典型细节,抒写自己的衷情,自然而然地变人物的“生活细节”为感人的“抒情细节”。“父亲”买桔子的细节,“妻子”照看“儿女”和“我”的细节、“儿女”吃饭的细节等等,这些细节寥寥数笔,不事渲染,而却又真挚吐露质朴的父子之情、夫妻之情、天伦之乐,具有真实之美。

2.事件真实,叙述细腻,抒情真切而委婉。“佩弦先生对人处事,无时无地不见出他那坦白而诚挚的天性,”“凡是和朱先生相识,发生过较深关系的,没有不为他的至情所感的。”朱自清在答《文艺知识》编者关于散文写作的八问时,曾经谈到有关《背影》的写作,“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以上可以看到,朱自清叙事抒情是很注重“至诚”和“写实”的。感情是丰富的,又是较为抽象的,要用文字把感情抒写得具体可感是不容易的。朱自清善于在叙述事实之中,让感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又能得到情感上的熏陶。

(二)说理抒情,理趣的美

“理趣”,就是诗文与政论的结合所产生的一种抒情美感。朱自清赞扬鲁迅的杂感时说过:“这里吸引我的,一方面固然也是幽默,一方面却还有别的,就是那传统的称为„理趣‟,现在我们可以说是„理智的结晶‟的,而这就是诗”。朱自清在偏重于“融情入理”的杂感里,继承了韩愈柳宗之杂说的“理趣”美,又颇受鲁迅杂文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叙事中有“论理”的美,在“论理”中有抒情的美。他早期的杂感,如《航船的文明》、《生命的价格—七毛钱》、《旅行杂记》、《执政府大屠杀记》等,缘事而议,叙议结合,矛头指向旧的社会制度,社会风习和反动的军阀执政府,幽默灰谐中藏有批判的锋芒。到40年代后期,尤其是解放战争时期,他自觉地运用杂文这一武器进行战斗。如《论吃饭》、《文艺节纪念》、《论不满现状》、《新中国在望中》等杂感,满腔的诗情常常是通过热情的呼唤,痛快的议论表现出来的。朱自清对当时的杂文进行了这样的评论:“时代的路向渐渐分明,集体的要求渐渐强大,现实的力量渐渐逼紧,于是杂文便成了春天的第一只燕子。从尖锐的讽刺个别事件起手,逐渐放开尺度,严肃的讨论到人生的种种相,笔锋所及越见深广,影响也越见久远了”。这些话,恰好也佐证了他自己杂文的特色。

二、语言的艺术

情景交融,这是朱自清散文意境美的又一艺术表现。他善于把写景抒情融合起来,创造出一种诗的意境,把读者引入一种艺术境界。汪洋奔放、直抒胸臆的诗是美的;余味曲色,含蓄蕴籍的诗更不失为美。诗为什么要含蓄?这是由生活决定的。生活本身就存在着含与露、隐与现、曲与直的现象。同时,进行艺术欣赏的人们,是主观能动的,不希望作家、艺术家把话说尽,一览无余,而是要他们创造出“含而不露”的妙境,以便为人们提供想象和再创造的天地。含蓄非诗独有,散文亦然。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有余味,有余情,具有咀而“味之不尽”的含蓄美。《温州的踪迹》中有一篇题为《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就是一例。这题目原是旧词中的一句,而他借画题作为文题,写了这篇读画的散文。然而作者并没有真正着笔评价画的布局安排、色彩调配等笔墨成就,而是巧妙地通过对画面形象的位置、色彩以及神态的细腻描写,生动地传达出了画面同时也是文章本身的优美意境,然后大作一番悟彻人生的联想和发问,使得一篇写画的短文恰如图画一样意韵十足,兴味可人。作者先把画面作了形象的介绍:绿色的帘子斜卷着,一轮圆月,“青光遍满纸上”;嫩绿色的海棠花的叶子“仿佛掐得出水似的”,“花叶拂疏,玲珑有致”;两只墨八哥,“一只歇得高些,小小的眼儿半睁半闭”,另一只“别过脸来对着这一只,已缩着颈儿睡了”;“帘下是空空的,不着一些痕迹”。这样的介绍已使人看文如见画了。但作者的艺术才能不只表现在形象地复述画面,也不只在于下些赞语,而更在于通过画面,发掘诗一般的意境,说出自己独特的读画感受,做到文情并茂,意趣盎然,这真是高超之笔,不妨摘录一段:

“试想在圆月朦胧之夜,海棠是这样的妩媚和嫣润;枝头好鸟为什么双栖而各梦呢?在这夜深人静的当儿,那高踞着的一支八哥儿,又为何尽撑着眼皮儿不肯睡去呢?他到底等什么来着?舍不得那淡淡的月儿吗?舍不得那疏疏的帘儿吗?不,不,不,您得到帘下去找,您得向帘做去找──您该找那卷帘人了?他的情韵风怀,原是这样这样的哟!朦胧的岂独月呢;岂独鸟呢?但是,咫尺天涯,教我如何耐得?我拼着千呼万唤,你能够出来吗?”

这段文字写得如痴如醉,虚实相兼,用一连串疑问和惊叹的语气,把喜爱此画的“留恋之怀”表露得那么动人。景中有情、物中有人,那朦胧的境界,柔和的气氛,有所期待有所依恋的情思,那画意与作者的感受简直是水乳交融了。卷帘人在何处?读者去找吧。朱自清在描述评点中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天地和富有情韵、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三.结构的艺术

散文,朱自清先生把它称之为“随笔”,是一种侧重于抒发内心感情和表达内心体验的文学样式。散文在形式上要散些,在内容上表现更自由,但是,散文所表现的主题不应该是散的,而应该是首尾一致。散文的结构也应该是“散”与“不散”辩证统一,即“形散神聚”。朱自清在《背影》这个集子的自序中,说他喜欢写散文的原因,就在于它的“自由”与“随便”。的确,朱自清的散文,表面看来东一语,西一笔,时而叙事写景,时而议论抒情,随笔点染,信笔勾勒,“自由”与“随便”得很。他的散文作品能放能收,放收有序,使作品紧凑集中,切合主题。即便是作品的部分与整体之间,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安排得十分自然,衔接得十分巧妙。亚里斯多德说过,“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的分别在于,在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一体”朱自清散文的结构可谓天衣无缝,严谨缜密到了极点。

(一)漂亮的构思

优美的散文,必须讲究艺术构思。

1、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构思,十分注重“文眼”的安设。

所谓“文眼”,是散文艺术构思的“焦点”,它是作者经过艺术的概括与集中,把作品的思想与形象辩证地统一起来的“凝光点”。围绕这个“焦点”,或者说是“文眼”,把零散的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或者把纷繁的内容集中到某一点上,使作品所表达的思想高度凝聚。清人刘熙载云:“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 [1]惟有“文眼”,主旨才会鲜明突出,意境才会有虚实;惟有“文眼”,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一会有疏密严整。

《春》这篇短小的精美的散文,从各个方面表现了春天的美丽,无限的生机和创造力。作品先写对春天的盼望,其次勾画出春天的轮廓,然后具体地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幅春光图,最后,从春天的自然景物的描绘转到春天中人们的活动的描写: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是的希望。《春》好一幅迎春图,作者写出了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对春天的赞颂。一句朴实而似寻常的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是作品的“文眼”,也是作品诗意的核心。这一“画龙点睛”之句,没有雕琢、也没有粉饰却又有最神奇的功力,有一种不露痕迹的自然美感。说杨塑的名篇《雪浪花》“是叫浪花咬的”一句中的“咬”字,是作品的“文眼。”[2]确实这个“咬”字用得好,内涵丰富,安设得巧妙,但总是有点雕琢的痕迹,不如“一年之计在于春”显得平易,自然,朴实。这一特点,可以从《冬天》一文中得到印证。《冬天》打破时空的限制,记叙了不同时间、地点的三个冬夜的三件事。第一件事,写自己少年时候哥儿三个和父亲一起冬夜煮豆腐吃,父亲当时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第二个事,写十多年前自己在一个冬夜与朋友S君和P君去西湖泛舟,在美丽的湖光月色中,兴意酣浓,但此后彼此就分离了。第三件事,写自己的爱妻还在的时候,一家四口在台州过冬,这个山城的冬天虽然十分冷寂,但“家里却老是春天”。写了这三件事后,作者最后总结说:“无论怎样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3]这是点明主题思想的一笔,很明显,作者把“温暖”当作整篇文章的“文眼”。三幅画面,三种情味,亲切地表现了父子之爱,朋友之谊,夫妇之情;在严寒冷寂的自然气氛中透出一股感情上的“温暖”[4]。这样,三件本来互不相关联的生活小事就由“温暖”连成一个整体,构成这篇艺术的散文。三件小事件“顾注”后篇的文眼“温暖”,而无斧凿之痕。

2.散文的艺术构思,还表现在线索的贯穿上。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都有一条将许多生活片断串通起来并为主题服务的线索,从而使结构谨严整一,完美和谐。没有这样一条线索的贯穿,“生活的珍珠就会散弃一地”,这些材料只能成为互不相关而堆砌起来的片断,不会有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一般说来,线索有“纵贯式”和“横贯式”两种形式[6]。

《背影》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散文的杰作。《背影》能很好地体现“纵贯式”的线索结构,研究朱自清的散文“不可不谈《背影”》。闭“背影”是全文的题目,是全文的“文眼”,更是全文的线索。《背影》前后的叙述,都是必须交代的:“这个背影,是在冬日,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奔丧回家时”的“背影”,开头的“背影”伏笔,到结尾是“近年来,父亲和我东奔西走,出外谋生,读到父亲的来信,想到父亲的背影”,首尾照应。看似刻意雕琢,实则必要。如果没有这种不可少的交代,写这个特殊情况、特殊场合的背影就不清楚了。行文中间,两次写父亲的“背影”,用笔却一详一略,买桔子时的“背影”,作者以白描的手法细细描绘,“跪姗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买桔子回来;“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这段描写,清淡质朴,情真味浓,表现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也反映了朱自清对慈父的怀念之情。父子情真,通过“背影”这一纵贯式的线索,把父子之情表现得含蓄而淡沉,所谓“于平淡中见神奇”[8]。

另一种是所谓“横贯式”的线索结构。是以内在的思想感情的红线连缀各种不相关的生活片断或画面,并列地组织材料。如《给亡妇》、《冬天》、《春》、《南京》、《蒙自杂记》等等。《给亡妇》一文,是作者为怀念他死去的夫人而写的。文中所用的材料,都是亡妇生前家庭生活的琐事,而且并不相互关联。于是作者写亡妇“为了孩子”,“为了我”,“孩子和我平分你的世界”这两层意思[9],用“横贯式”的线索来结构全文。一件件、一桩桩生活琐事,不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出来,而是把两层意思并列地归类地写出来。使那些并不连贯的材料凝成感人肺腑的艺术整体[10]。较之“纵贯式”的线索结构,“横贯式”结构文章较为困难。刘熙载说:“章法不难于续而难于断……明断,正取暗续也。”[11]因为散文把一件事情按其发展过程,有始有终地写出来比较容易,把许多各不相干的材料连缀起来,既要明断,又要暗续,这就不容易了。

(二)缜密的结构

郁达夫说朱自清的散文充满了“诗意”,其实是和他精研构思分不开的。结构艺术,是构成散文美感的因素之一。所以,“结构永远是测度一个艺术家构思才能的重要标志。”古往今来许多艺术家均十分重视结构艺术,象左思的《三都赋》就是精心构思,十年而成的。朱自清散文结构严谨,不仅仅体现在漂亮的艺术构思、同时还体现着服务性,整体性,多元性的结构特点。

1.服务性。结构作为形式美的因素,是为表现作品内容服务的,是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可以这样说,结构总是与内容连在一起的,没有脱离内容的单纯结构,一定的思想内容总是呈现着一定的结构形式。正如黑格尔所说:“内容非它,即形式之回到内容,形式非它,即内容之回到形式”。[5]前文所述的“背影”是“文眼”,是作品抒情的主题,也是构成严谨缜密的结构线索。散文《背影》正是以“背影”为核心,对各种材料进行艺术剪裁和布局,对各种材料进行繁简有致、浓淡相宜的组织安排,来表现真挚的父子之情这一思想主题的。“背影”是父子之爱的缩影,也是编织全文结构的经纬,因而作品的顺序自然,结构严谨而又主题突出。《背影》一文的结构表现着、服务于主题。《春》的结构主要由盼春、描春、颂春三个结构层次组成。其中以“描春”为重点。朱自清巧妙地把主观感受与客观景象结合起来,把时空交汇互织在一起,细致入微而又繁简得当地描绘了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色。“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依次而写,层层展开,展现了色彩缤纷、春满人间的巨幅图景,表现了作者因春之来临的无限兴奋情怀。可以看出,“春”是全文的主旨,是全文的线索,也是全文的结构。开篇以“盼春”开启全文,中间的“描春”再现春的生机蓬勃图景,结尾的“颂春”回应开头,同时盛赞了春意盎然的青春活力。《春》一文的情感表达层层递进,结构谨严有致,很好地体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2.整体性。朱自清的散文结构,既表现了主题,又服务于主题思想的表达。细读朱自清的散文,深感剪裁的详与略,安排的先与后,缝合的疏与密,有一定的内在秩序。即把七零八碎的互不关联的材料,按一定的逻辑联系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显示了作品结构的整体性。《南京》一文,介绍南京古城风光,顺着游踪,叙写了鸡鸣寺、玄武湖、莫愁湖、明故宫、中山陵、雨花台等大小景点,时而观赏、时而遐想,时而凭吊,表过了古城的“时代侵蚀的遗痕”的时代苍桑感。《罗马》一文,则用了由点到面的布局,以罗马市场为中心,先写罗马“城市上面”的巴拉丁山,继而写“市场东边”的斗狮场,再写“斗狮场”南面的卡拉浴场,把罗马星罗棋布的古迹按顺序连缀在一起来叙写。象这类记游的文章还有《松堂游记》、《莱茵河》、《威尼斯》等等[10]。此外,注重开头和结尾,也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结构的整体性特征。

3.多元性。朱自清散文的结构,不仅具有整体的美,而且变幻多姿,色彩纷呈,富有变化的美。他从主题的需要出发,善于运用对立统一的艺术法则来营构他的作品。作品的结构,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因不同的题材、不同的主题也会因文而异,而呈现出结构的多元性。同是写“哀”,怀念妻子,《冬天》与《给亡妇》的结构不同。前者,作者在怀念亡妇中怀有温馨的甜蜜,以此掩饰内心的楚痛,故采用了“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横断面结构。在对比衬托中隐含着对亡妇的怀念之情,回忆亡妇,顿觉“温暖”。后者,怀念的是一腔悲痛,想到亡妻的日常生活琐事,以内在的怀想和哀痛为线索,一气贯通地抒发感情。《荷塘月色》由“忧”到“喜”再到“忧”的感情跌宕,以写景到抒情来结构全篇。《生命的价格—七毛钱》则由“喜”到“怒”的感情,以叙到议的表达来结构全篇的。因此特定的情绪,特定的题材,创造了特定的结构。

总而言之,朱自清散文严谨缜密的结构,不仅体现在漂亮的构思上,也体现在多元的结构技巧上;不仅表现着,服务于思想内容,也表现了内容的客观形式—即结构的特点。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漂亮缜密的写法,尽了对旧文学示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蒋荫楠、严迪昌,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中国现代文学比较研究》冯锡玮,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3.《朱自清人生风骨》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5年版。

4.《现代文学纵横谈》蔡清富,北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5.《散文艺术论》付德岷,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6.《现代中国文学专题史》李复兴等,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朱自清散文艺术论》吴周文、张王飞、林道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8.《生命如背影——读朱自清散文〈背影〉》欧秀蓉,《名作欣赏》,2005年版。

9.《近百年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黄曼君,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郁达夫散文的特点】推荐阅读:

沉沦郁达夫写作特点09-10

郁达夫写给王映霞的情书07-22

上一篇:咨询委托书范本下一篇:继承发展国学经典作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