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高淑珍事迹的励志美文

2025-01-31

感动中国人物高淑珍事迹的励志美文(通用2篇)

感动中国人物高淑珍事迹的励志美文 篇1

2013感动中国人物高淑珍事迹

【获奖名片】

高淑珍:爝火燃回春浩浩

【颁奖词】粗糙的手支起课桌,宽厚的背挡住风雨。有了爱,小院里的孩子一天天茁壮起来。你的心和泥土一样质朴,你洒下辛苦的种子,善良会生长成参天大树。

【事迹】

炕头课堂

高淑珍的儿子王利国4岁那年得了类风湿,浑身骨节锥心般疼痛,不分日夜地哭闹。病在儿身,疼在娘心。高淑珍带着儿子辗转北京、天津、大连等地的多家医院,光医药费就花去了几万元钱,但最终儿子还是落下了残疾。

到了该入学的年龄,每天一到放学的时候,王利国就坐在自家大门前,看到一个一个学生从门前经过,心想:‚如果我能上学该有多好啊!‛他恳求妈妈送自己去学校上学,‚我想念书,以后要当医生,专门治类风湿。‛由于行动不便,王利国无法和同龄人一样背着书包去上学。看着儿子渴望又失落的眼神,高淑珍整夜整夜地失眠了,‚儿子腿脚不行,不能再不读书呀。‛高淑珍安慰他说:‚咱家离学校远,赶明儿妈妈在炕头给你办个学校。‛

不久,细心的高淑珍发现,附近村庄里也有一些因肢残而不能入学的儿童,他们对读书同样充满了渴望。高淑珍说:‚教一个孩子是教,教两个孩子也是教。让他们学到知识,以后还能混口饭吃。‛

高淑珍至今忘不了当初‚招生‛时的情景。为了摸清邻近乡村辍学肢残儿童的情况,她骑着自行车逐村打听。担心得到的消息不准确,冒然上门招人厌烦,她就在打听好的地址前守着,直到看到那家真的有肢残孩子进出了,才上前敲门。

记不清有多少回被当成上门推销的小贩而吃闭门羹,又有多少回被不理解自己一片苦心的村里人嘲笑为‚有毛病‛。高淑珍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孩子们肢残心不残,让他们学点知识,长大了有个一技之长,也不至于成为社会的负担。‛

1998年4月,她的‚炕头课堂‛开讲了,老师是被她‚拉下水‛的女儿王国光。5个孩子、4张课桌、2块小黑板、借来的旧课本……高淑珍终于在自家小院里如愿以偿地听到了琅琅读书声。

一诺千金

每个残儿的家庭都是不幸的,都已为孩子治病倾其所有。同病相怜的高淑珍深知这一点,所以她从未向这些孩子收过一分钱。14年间先后收教了近百名残疾孩子,高淑珍的承诺始终如一。

高淑珍和女儿每天用自行车接送孩子们,中午就在她家一起吃大锅饭。粗茶淡饭,但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附近其他乡镇的家长们听说洼里村有个大好人,也纷纷把孩子送了过来。眼看着

2自行车接送不过来了,高淑珍咬了咬牙,东拼西凑买了辆旧面包车。每次接送孩子,她和女儿都轮流跟着,有两个肢残严重的孩子,路上她怕颠坏了,就一直抱在怀里。后来,为了让孩子们少受罪,她索性让孩子们都住到家里,免费吃住、免费读书。

慕名而来的孩子越来越多,这是高淑珍始料未及的。她的精力有限、家里地方有限、经济条件有限,本就债务累累的她,突然又多了这么多张‚嘴‛,怎么办?看着因她稍一迟疑就跪下的残儿家长和身边既胆怯又渴望的孩子,那个‚不‛字,高淑珍始终说不出口。有时迫不得已拒绝了实在不适合留下的孩子,她也会难受得好几宿睡不着觉。

几十个孩子的生活重担,压在了高淑珍一家人的身上。高淑珍家承包了20多亩水田,稻谷就是孩子们的口粮。但是欠收的时候,让每个孩子吃饱并不轻松。但无论多么艰难,她总是尽最大努力,让孩子们的生活过得好一些。丈夫王跃元农闲时外出打工挣的钱,都被她花在了这些孩子身上。为了多挣几个钱,她每天天不亮就骑着辆破旧的吱呀作响的自行车,驮着批发来的一些日用品去赶集,一骑就是100多里地。有的时候下大雪没有集,高淑珍就走街串户地卖,常常是刚一张嘴,就被轰了出来。高淑珍心里承受不住,忍不住蹲在人家门口哭,‚哭完了寻思寻思,把泪擦干净了,还得卖去。家里还有一帮孩子呢,我就这么放弃,不中啊。我一天出去挣十块、二十块,给孩子们买点好吃的,我心里头欢喜,骑着车子都有劲。‛

不少家长拉来了粮食、蔬菜,有的还提出要给点钱,可都被高淑珍一一拒绝了,‚我自己有残疾孩子,知道残疾孩子的痛苦

3和家里生活的困难,几乎家家都有饥荒。我收一点饭费、生活费,家里有困难的可能就来不了,孩子一生的学习没准就耽误了。所以我不收费,只要有这口气,我就拉扯着这帮孩子!‛

视同己出

‚看到每个残疾孩子,我就感觉和自己儿子一样,都是我心头的肉。‛高淑珍对这些孩子,视同己出。

从这群患有脑瘫、小儿麻痹症、类风湿等病症的孩子们住到她家那天起,她没在饭桌上正经吃过一次饭,睡觉没脱过一次衣服。清晨4点多钟,孩子们还在熟睡,高淑珍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孩子们吃饭的时候,她盛饭、倒水,孩子们的饭不够了,她又急急忙忙地重做;等孩子们都吃完了,剩下了她就随便扒拉一口,没剩饭她就干脆不吃了。每晚睡前,她轮流给孩子们按摩;给孩子们逐个接尿;哄着最小的孩子睡去;每两小时起来一次叫孩子们小解……冬天她怕孩子们冷,就一直烧着炉火,直到深夜。等屋子足够暖起来,把炉灰掏得干干净净了,她还要打着手电再逐屋检查一遍。

孩子病了,她整夜不睡觉守在旁边,小心翼翼地呵护着、疼爱着,想尽办法给孩子做好吃的。实在没钱了,就在附近小卖部赊两瓶罐头。而自己儿子病了,她只是交给女儿照看。说起这件事来,高淑珍‚振振有辞‛:‚自己的孩子无所谓,可别人的孩子交给我,就决不能出一点差错。‛

倴城镇尹桥村的尹晓兰2年前把16岁的儿子陈冀东送到了高淑珍家,‚刚开始的时候我不放心,隔三岔五来看看,看了几回我就不来了。高大姐对我儿子比对自己儿子还精心,比我这个亲

4妈还亲,我还看啥?‛不用整天照顾儿子,尹晓兰终于可以腾出时间做点活计,补贴家用,而最让她高兴的是,儿子变了,‚以前儿子性格孤僻,我们和他说话他都不爱搭理。自从到这儿以后,他人胖了、开朗了,还学会了用左手写字。‛她想送来点粮食,但是高淑珍说啥也不要。‚高大姐是个大好人,她不容易啊!‛尹晓兰一边说,一边抹着眼泪。

15岁的刘双已经和高淑珍生活了整整8年。她刚来的时候正发着高烧,瘦得只剩下皮包骨。由于患有类风湿,小刘双浑身关节疼痛,是高淑珍每天抱着她吃饭、睡觉。‚高妈妈虽然没生我,却给了我许多母亲都没能给我的爱。‛刘双说,‚我和这里所有的人都是发自肺腑地叫高阿姨一声‘高妈妈’。‛

高淑珍家一间用作教室的屋子里,墙壁上贴着孩子们写的作文,字字真切——

‚是这儿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我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理想的大学,找一份好工作,来报答亲爱的老师和高妈妈。‛

‚到放假了,我都舍不得离开,这儿就是我的家。‛

这句‚高妈妈‛、这句‚家‛,是高淑珍最珍视的财富。

感动中国人物高淑珍事迹的励志美文 篇2

——编者

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名单

获得“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荣誉的有:

用生命托起战机, 最终倒在工作岗位上的航空英模罗阳;

一生奉献给核事业, 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的科学家林俊德;

在南海默默守礁二十年, 为气象观测做出巨大贡献的海军气象工程师李文波;

为救出学生失去双腿, 被网民赞为最美女教师的张丽莉;

为保障农民工利益, 多次到企业“卧底”打工的“民工”局长陈家顺;

坚持五年背着生病母亲上下班, 为年轻人作出榜样的孝子陈斌强;

丈夫背着妻子, 坚持20多年在大山中行医的乡村医生夫妇周月华、艾起;

因病去世并把器官捐献给他人的十二岁女孩何玥;

备受思乡之苦, 为上百位老兵带回骨灰的台湾老兵高秉涵;

坚持十四年, 以家庭的力量撑起爱心小院的农家妇女高淑珍。

此外, “感动中国”组委会还向公安部湄公河“10.5案”专案组表达了特别致敬。

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主要事迹和组委会颁奖词

罗阳——生命献给舰载机

罗阳, 男, 51岁, 辽宁沈阳人。沈阳飞机工业 (集团) 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阳所在的沈飞集团是中国重要的歼击机研制生产基地, 他本人也是飞机设计专家。2012年11月25日, 随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参与舰载机起降训练的罗阳, 在执行任务时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原性猝死, 不幸殉职。

罗阳1982年毕业于北京航天航空大学高空设计专业。他担任中航工业沈飞董事长、总经理的5年, 是沈飞新型号飞机任务最多、最重的5年。难关难度, 难题难点, 好像排着队一样。罗阳善于解决问题, 采取多种措施推动研制进度, 创造了新机研制提前18天总装下线, 从设计发图到成功首飞仅用10个半月的奇迹。

2012年1月, 罗阳担任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舰载机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没有经验, 也没有现成的关键技术可以借鉴, 加之航空制造大国对技术的封锁, 逼着航空人只有自主创新一条路可以走。在航母上, 罗阳坚持亲力亲为, 与科研人员一起整理试验数据, 观看每次起降过程, 记录和分析飞机状态, 出现身体不适, 也没有中途下舰, 甚至都没有去找医护人员检查。

难度高, 任务重, 时间短。重重考验摆在罗阳面前, 可是他就有这么一股不服输、不懈怠的劲头。他曾说, 外国人能干成的事情, 中国人同样能干成, 而且还能干得更好。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 他不知疲倦, 劳心劳力, 没有一刻休息, 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颁奖词】罗阳——长使英雄泪满襟:如果你没有离开, 依然会, 带吴钩, 巡万里关山。多希望你只是小憩, 醉一下再挑灯看剑, 梦一回再吹角连营。你听到了么?那战机的呼啸, 没有悲伤, 是为你而奏响!

林俊德:工作到最后一刻

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 2012年病逝。林俊德入伍52年, 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 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 在癌症晚期, 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林俊德的中学和大学都是靠政府助学金完成的。大学毕业后, 他被分配从事核试验研究。由于核爆炸具有极大的破坏性, 测量仪器研制一直存在很大难度。林俊德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 独立创新制作了钟表式压力自记仪, 为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参数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数据。在之后40多年的科研旅途中, 他先后获得30多项科技成果。

2012年5月4日, 林俊德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为了不影响工作, 他拒绝手术和化疗。5月26日, 因病情突然恶化, 他被送进重症监护室。醒来后, 他强烈要求转回普通病房, 他说:“我是搞核试验的, 一不怕苦, 二不怕死, 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

林俊德住院期间, 整理移交了一生积累的全部科研试验技术资料;多次打电话到实验室指导科研工作。5月31日上午, 已极度虚弱的林俊德, 先后9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于是, 病房中便出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病危的林俊德, 在众人的搀扶下, 向数步之外的办公桌, 开始了一生最艰难也是最后的冲锋……5小时后, 心电仪上波动的生命曲线, 从屏幕上永远地消失了。这位军人, 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拼搏。

临终前, 林俊德交待:把我埋在马兰。马兰, 一种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坐落在那里的中国核试验基地, 就是以这种野花来命名的。

【颁奖词】林俊德——纵死终令汗竹香:大漠, 烽烟, 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 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 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 你永远不会倒下!

李文波——南海守礁王

李文波, 男, 48岁, 山东平度人, 中国海军南海守礁士兵。李文波21岁时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 当年入伍, 三年后赴南沙永暑礁, 直到现在。20多年来, 他先后29次赴南沙执行守礁任务, 累计守礁97个月, 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军内外气象部门提供水文气象数据140多万组, 创造了国内守礁次数最多、时间最长、成果最丰的纪录, 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

长期恶劣环境下的生活, 李文波的身体大不如从前, 风湿病越来越重, 但他仍然坚持一次不落地守礁, 还经常顶替战友。除了坚守岗位, 李文波还不断创新, 为守礁工作总结经验, 编写教材。他设计出了南沙第一套水文气象月报表程序, 还编撰完成了《海洋水文气象观测教材》。

为了守礁, 李文波亏欠家里太多。他新婚5天后回到南沙, 20多年来, 与妻子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到3年。2003年4月, 李文波第一次回到老家, 才知道母亲已经卧病在床3年。2005年9月, 母亲病危, 李文波回到老家陪伴母亲仅十天, 就接到执行南沙守礁的命令, 在前往南沙的舰艇上他接到了母亲病逝的消息, 一个人长跪在甲板上向北方失声痛哭。李文波说:“南沙守礁是我一生的荣耀, 就算下辈子坐轮椅, 也没什么后悔的!”

【颁奖词】李文波——能受天磨为铁汉:二十年坚守, 你站成了一块礁石, 任凭风吹浪打。却只能愧对青丝白发。你也有梦, 可更知肩上的责任比天大。你的心中自有一片海, 在那里, 祖国的风帆从不曾落下。

张丽莉——最美女教师

张丽莉, 女, 28岁。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初三 (3) 班班主任。张丽莉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 2006年, 她从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后, 分配到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任教。2012年5月8日, 放学时分, 张丽莉在路旁疏导学生。一辆停在路旁的客车, 因驾驶员误碰操纵杆失控, 撞向学生。危急时刻, 张丽莉将车前的学生用力推到一边, 自己却被撞倒了。车轮从张丽莉的大腿辗压过去, 肉都翻卷起来, 路面满是鲜血, 惨不忍睹。被轧伤后她有时清醒有时昏迷, 在送医院的途中, 还对大家说:要先救学生。昏迷多天后, 张丽莉醒来的第一句话是:“那几个孩子没事吧!”

经过抢救, 张丽莉被高位截肢。她的亲人和医护人员都不敢想象她知道真相的后果会是怎样, 但张丽莉很快接受了现实, 还反过来安慰父亲说:“当时车祸的场景我还记得, 很幸运, 如果车轮从我的头碾过去, 你们就看不到我了, 我救了学生, 也保住了命, 今后一定会幸福的。”有人问张丽莉, “你后悔吗?”她回答:“不后悔。这样做是我的本能。我已经28岁了, 我已和父母度过28年的快乐时光。那些孩子还小, 他们的快乐人生刚刚开始。”

【颁奖词】张丽莉——冰雪为容玉作胎:别哭, 孩子, 那是你们人生最美的一课。你们的老师, 她失去了双腿, 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们不多, 却让我们学会了许多。都说人生没有彩排, 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 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

陈家顺——“卧底”民工局长

陈家顺, 1968年出生。云南省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沾益县驻浙江义乌劳务工作站站长。云南沾益县是劳务输出大县, 陈家顺担任副局长后, 积极组织家乡农民到浙江义乌等地务工, 并关注他们的切身利益, 为他们排忧解难, 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为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 摸清农民工工作、吃住、工资待遇、劳动时间等情况, 陈家顺从2007年9月起先后深入5家用工企业, 以农民工的身份应聘到企业“卧底”打工, 和农民工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 当过操作员、仓库保管员, 养过猪, 干过装卸工, 当过民办学校教师。几年来, 他“卧底”考察了义乌市及周边县市的许多家企业, 为农民工提供了180多家用工情况良好的企业信息。

在调解各类用工纠纷时, 他总是挺身而出, 为农民工利益据理力争。4年来, 共为农民工调解各类纠纷780余起, 挽回损失180万余元。在农民工遇到困难时, 他想方设法帮助解决, 多次协调企业垫付农民工车费、伙食费、医药费等共7万多元。这些实实在在的行动, 赢得了当地民工和社会各界的称赞, 陈家顺被人们誉为“卧底局长”、“民工局长”。

【颁奖词】陈家顺——动人以行不以言:为乡亲“卧底”, 你吃遍所有的苦;为百姓打工, 你换来群众最多的甜。你乔装改扮, 却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隐姓埋名, 可我们都知道你是谁, 为了谁。

陈斌强——背着妈妈上班

陈斌强, 38岁, 浙江磐安县冷水镇中心学校初中语文教师。陈斌强9岁时父亲因车祸去世, 妈妈独自抚养3个孩子长大。2007年, 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 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一天, 陈斌强的姐姐在无意中提到, 妈妈最大的愿望就是和儿子住在一起。陈斌强回忆起多年来妈妈对自己的付出, 他决定再困难也不会丢下妈妈。

那时, 陈斌强的儿子不到两岁, 妻子建议他把妈妈送到养老院去, 他说:“一个连儿子都不认识的老人, 送到养老院, 被人欺负了怎么办?”为了照顾妈妈, 他把儿子提前一年送进了幼儿园。

为了能亲自照顾母亲, 他每天用一根藏青色的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 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路去学校上班。开始同事们都不太理解, 说:“这样带在身边照顾, 一两天倒可以, 一年两年怎么吃的消?”可陈斌强做到了, 一连五年, 风雨无阻背着妈妈上班。

照顾母亲的生活异常辛苦。陈斌强一天到晚连轴转:晚上9时, 服侍母亲睡下;凌晨1时, 准时起床抱母亲上厕所;清晨5时, 闹钟响起, 他要赶在师生之前起床, 将母亲房间打扫干净, 处理好母亲的大小便;早上7时喂过母亲吃饭后, 开始学校一天的工作。

尽管生活上的事儿很多, 可是陈斌强的教学任务却一点也没落下, 他教两个班语文, 教初一年级学生广播体操, 总管学校体艺2+1活动。他总说:“我是跑着走的。”

【颁奖词】陈斌强——孝更绝伦足可矜:小时候, 这根布带就是母爱, 妈妈用它背着你。长大了, 这布带是儿子的深情, 你用它背着妈妈。有一天, 妈妈的记忆走远了, 但爱不会, 它在儿女的臂膀上一代代传承。

周月华、艾起——残疾医生夫妇

周月华, 女, 43岁, 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西河村乡村医生。二十多年来, 她硬是靠着拐杖和丈夫的后背, “爬”遍了方圆13平方公里的大小山岭, 为辖区近5000村民带去了医疗服务。

周月华出生后8个月被诊断为先天性小儿麻痹症, 左腿残疾。这一切并没有摧垮她生活的意志。凭着自己的执着, 周月华完成了中学学业并成功从卫校毕业。在找工作的过程中, 周月华因身体残疾而四处碰壁。后来, 看到乡亲们每次都要步行几个小时才能到镇上医院看病, 她就动了行医的心思。

周月华将平时省吃俭用下来的200元钱加上家中仅有的600元储蓄作为开诊所的启动资金, 又把家里堂屋修整了出来做场地, 药品采购则靠两个弟弟用小竹筐一筐筐往回背。1990年11月, 周月华的“柳荫镇西河村卫生室”正式挂牌营业了。

“我喜欢我的工作, 喜欢我现在所做的一切。”周月华说道, “住在偏远地方, 农民看病要走上好几小时。所以我现在多做一点, 让乡亲们少跑一点, 少花一点, 自己会感到很开心。”最开始行医时, 周月华右肩挎的是药箱, 左肩杵着拐杖在山间艰难行走, 这种行医方式直到她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条左腿——她的丈夫, 艾起。

周月华和艾起结婚之后, 无论跋山涉水, 刮风下雨, 只要出诊, 艾起便会揽起周月华的手, 用宽阔的后背将她背到病人家里。“背你一辈子, 我无怨无悔!”这个男人用20年的行动, 默默支持着妻子的事业。

【颁奖词】周月华、艾起——清香传得天心在:她背起药箱, 他再背起她。他心里装的全是她, 而她的心里还装着整个村庄。一条路, 两个人, 二十年。大山巍峨, 溪水蜿蜒, 月华皎洁, 爱正漫漫的升起。

何玥——捐献肝肾的最美女孩

何玥, 女, 12岁, 广西桂林人, 小学生。2012年4月, 何玥即将小学毕业, 却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 住院进行了第一次手术。9月初, 病情突然复发, 二次入院, 经检查, 肿瘤已扩散至脑部组织。当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三个月时, 她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

在亲人眼里, 何玥是个爱学习、有爱心的孩子。4月, 做完手术第三天, 她就回到学校上课了。她的家里满满一面墙都贴着她的“三好学生”之类的荣誉奖状。2008年汶川地震时, 她硬逼着父母捐出了一个月的工钱。她被查出脑瘤后, 学校为她捐钱, 她要父亲捐给更需要的人。

9月中旬, 爸爸从广东打工回来, 她第一句话就说:“爸爸, 我想把自己的器官捐出去, 行不行?”她说, 她只剩下三个月的生命, 她希望能尽自己的能力给别人生的希望。由于是何玥最后的心愿, 爸爸妈妈奶奶叔叔婶婶最终同意了孩子的想法, 决定帮助她完成遗愿。

11月17日凌晨零点10分, 小何玥在医院里走完了自己短短12年的生命历程。凌晨4点, 她的两个肾被送到解放军第181医院捐给了两名患者, 其中一名是身患尿毒症的18岁藏族小伙索朗旺青。

何玥因捐献器官被称为“最美女孩”, 她死前的这个愿望被称为“最美遗愿”。

【颁奖词】何玥——何处春江无月明:正是花样年华, 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自己, 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 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 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你来过, 你不曾离开, 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 把人间照亮。

高秉涵——台湾老兵

高秉涵, 台湾律师, 老兵。1936年出生。高秉涵的一生, 凝聚了所有台湾老兵经历的坎坷和艰辛, 同时也见证海峡两岸从隔绝到沟通的一段特殊历史。

高秉涵生于山东菏泽, 13岁已经成为“小学兵”, 在“南逃”路上几乎丢掉半条命, 辗转抵达台湾之后, 他又成了孤儿流落于台北街头。他流过浪, 做过小贩, 几经周折考上了台湾“国防学院”法律系, 毕业后成为金门驻军军事法庭的法官。

他审的第一个案子是金门逃兵案, 一个士兵在值岗时冒险抱一只轮胎穿越金门海峡想游回厦门的家, 但是没能成功, 被判处死刑。一个想要回家孝敬母亲的人怎么会有死罪?为什么一段浅浅的海峡会让骨肉同胞天各一方?身为法官的高秉涵无能为力, 但他的内心受到极大的触动。

1973年, 高秉涵退出军界, 成为一名挂牌律师。1979年, 离家31年后, 高秉涵写的第一封家书, 由台湾至欧洲、经美国寄到中国, 又经北京、广州、辽源, 历时三个多月, 于母亲葬礼的当天抵达亲人的手中。

两岸开放后, 他开始奔波于大陆和台湾之间, 义务为台湾老兵寻亲提供支持。20多年间, 先后抱回了54个老兵的骨灰罐, 帮助他们完成回归故乡怀抱的遗愿。

【颁奖词】高秉涵——悲莫悲兮生别离:海峡浅浅, 明月弯弯。一封家书, 一张船票, 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觉离乱苦, 近乡更知故土甜。少小离家, 如今你回来了, 双手颤抖, 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 一坛又一坛, 都是满满的乡愁。

高淑珍——爱心小院

高淑珍, 56岁, 河北滦南县司各庄镇洼里村普通农村妇女。

高淑珍的儿子王利国4岁那年得了类风湿, 落下了残疾。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不能上学。高淑珍心疼儿子, 想在家里办个小课堂。后来她发现, 附近村庄也有一些因肢残不能上学的孩子, 他们都对读书充满渴望。她想让不幸的孩子都能读书, 于是在家里办起了学校。

1998年4月, 她的“炕头课堂”开讲了, 老师是女儿王国光。5个孩子、4张课桌、2块小黑板和借来的旧课本……高淑珍的家里响起了读书声。

这个学校一开就是14年。14年间, 她接收了近百名残疾孩子, 却从未收过一分钱。高淑珍和女儿每天用自行车接送孩子, 中午就在她家一起吃大锅饭。渐渐的, 自行车已经接不过来, 她一咬牙, 买了辆旧面包车。有两个肢残严重的孩子, 她怕路上颠坏了, 就一直抱在怀里。后来, 为了让孩子少受罪, 她索性让孩子都住在家里, 免费吃住读书。

慕名而来的孩子越来越多, 但是高淑珍精力有限, 家里地方有限, 还债务累累, 但是“不”字她始终说不出口。无论多么艰难, 她总是尽最大努力, 让孩子们的生活过得好一些。高淑珍家承包了20多亩水田, 稻谷就是孩子们的口粮。但是歉收的时候, 让每个孩子吃饱并不轻松。为了多挣几个钱, 她每天天不亮就骑着自行车, 驮着批发来的一些日用品去赶集, 一骑就是100多里地。有的时候下大雪没有集, 高淑珍就走街串户地卖, “我一天出去挣十块二十块, 给孩子们买点好吃的, 我心里头欢喜, 骑着车子都有劲。”她说。

高淑珍爱心小院的故事见诸媒体后, 引起强烈反响。爱心小院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捐助, 还有不少志愿者从各地赶来实行爱心接力。有的志愿者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三年多时间, 上海一家医院为小院的10个孩子实行了治疗手术。

上一篇:诚信的作文600字高一下一篇: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大赛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