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朗诵词(精选7篇)
关于端午节的朗诵词 篇1
男:尊敬的各位来宾,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我是今晚的主持人_。欢迎朋友们的到来。
女:亲爱的朋友们,我是今晚的主持人_,我将和_一起主持这场有意义的“寄情端午”经典诵读晚会。
男:刚才央央的一首富有韵味的竞渡歌拉开了我们今天晚会的序幕,屈原离开已有20_多年了,今天我们来纪念他,主要是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辉”的人格。
女:是啊,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却成功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是他的气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的伟岸。
男:屈原的伟大,不仅是他刻骨铭心的诗句,更是他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不与_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
女: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时光如何变迁,他永远生活在岁月的长河里,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
关于端午节的朗诵词 篇2
一、山东琴书腔词关系之腔词旋律与声调
山东琴书在表演过程中, 与方言的关系紧密。因此, 在山东琴书作品中, 观众总是能感受到明显的山东味。曲艺艺术种类繁多, 而对这些种类及分支进行判断的重要依据, 就是腔词旋律与声调之间关系的有效处理。发源于地方或者民族的曲艺总是具有较高的辨识度, 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当地语言文化的影响和作用。当地语言文化中, 不论是声韵母还是声调, 都会对唱腔的旋律产生影响。就山东琴书来说, 字调对旋律的影响可能更为显著。所谓字调, 指的是每一个汉字与其他汉字相区别的声音的高低不同以及升降差异。字调有升降、先升后降或者先降后升等形式, 旋律同样有单一的升降、升降穿插或是平稳等形式, 字调如果反应到旋律上, 字调的实际性质就会对旋律产生决定性的作用。总而言之, 山东琴书唱腔字调与旋律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就是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 简单说来, 就是声音字调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旋律的起伏和缓。
二、山东琴书腔词关系之节奏关系
山东琴书作品中, 除了唱词字调与唱腔旋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之外, 唱词对唱腔的节奏也有着明显的影响和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唱词发音轻重对唱腔节奏强弱的影响
所谓习惯性的重音及轻音, 指的是人们日常生活过程中由于使用时间较长而形成的一种惯用的发音方式, 即惯性对某些字音轻读或者重读。由于地域语言的习惯, 山东琴书在发音过程中就包含了许多具有当地地方特色的习惯重音及习惯轻音, 比如就“不”“得”等穿插在动词及补语之间的词来说, 在多数条件下, 都应轻读;再比如“老娘”这一词的发音来说, 如果是胶东地区, 那么习惯重读音在“老”字上, 那么就把“老娘”这一词理解为外婆, 但是如果重读音在“娘”字上, 则理解为母亲, 由此可见习惯重音或是习惯轻音的重要性。基于轻重差异下词义的不同, 习惯重音及习惯轻音会对唱腔的节奏产生明显的作用和影响。由于发音轻重具有辅助辨义的作用, 如果表演过程中没有对唱词轻重进行合理把握的话, 那么必然会影响到整个作品的效果;如果没有处理好唱词的习惯发音与节奏强调之间的关系, 不仅无法充分表达作品的内容及精髓, 还会极大的阻碍作品特色的有效发散。
(二) 特殊轻重音对唱腔节奏的影响
所谓特殊轻重音, 指的是表演过程中, 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效果而刻意发出的轻重音。这种音与习惯轻重音不同, 它更多强调的是表演效果, 而不是习惯。就山东琴书作品中出现的特殊轻重音来说, 大致又分为逻辑型以及感情型两种。所谓逻辑型轻重音指的是作品创作过程中, 为了满足作品旋律或是起承转合的需求, 创造出的特殊轻重音;而就感情型轻重音来说, 主要是为了起到渲染作品情感因素的作用。特殊轻重音对唱腔整体的节奏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但是在某些细微的地方, 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唱词句式对唱腔的影响
山东琴书唱词句式与其他曲艺类型的相同之处在于, 有长句、短句的区分, 而它区别于其他曲艺形式的地方就是长句、短句的不同断句方式。在山东琴书的断句中, 通常采用的断句形式, 与上文提及到的特殊轻重音分类相似, 有逻辑断句以及感情断句两种。所谓逻辑断句指的是语句起承转合的客观要求, 并没有添加任何的人为因素, 即所谓的“该山时是山, 该水处是水”;而感情型断句指的是创作者或表演者为了达到某种氛围或是效果, 刻意将句式中的某部分切割开来, 这样一来, 唱腔的节奏及旋律也会相应发生变化。类似于山东琴书这类艺术形式来说, 所有的断句或者起承转合都是有一定讲究的。
四、山东琴书腔词关系研究的体会
就曲艺这门艺术来说, 词是枝干, 而腔是灵魂, 任何一者出现问题或是搭配不当, 都会导致作品整体性的缺失。从这一点来看, 山东琴书作品的创作, 建议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深入地方文化, 把握方言精髓
山东琴书艺术是山东地区特有的艺术形式, 方言是将其与其他曲艺门类区分开的主要因素, 因此, 在今后创作作品的过程中, 不仅应该掌握扎实的曲艺创作技法, 同时还应深入地方, 感受当地风俗, 把握地方语言的精髓, 将区域地方特色发挥到淋漓尽致, 为山东琴书艺术的发扬和传承作出应有的贡献及努力。
(二) 技巧的研究与创新
通过上文相关论述, 我们已经充分了解和认识到, 山东琴书的唱词与唱腔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并且由于这种紧密的关系, 可以产生千变万化, 带给作品丰富的思想和内容。基于此, 就山东琴书今后的发展来说, 建议相关艺术家应多创作挖掘新作品, 不断在表演形式上创新, 争取为山东琴书现存的作品史写进新的篇章, 开启新的发展里程。
五、总结
对山东琴书的腔词关系进行研究, 不仅对于山东琴书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同时对于其他曲艺艺术分支的发展研究来说, 也能发挥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对于促进我国社会文化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上文关于山东琴书唱词的声调和旋律走向之间的关系, 唱词的节奏与唱腔节奏之间的关系以及唱词的句式与唱腔句式之间的关系等相关论述我们可以看到, 唱词与唱腔之间的紧密联系。作为艺术家和相关研究人员来说, 建议最好能从腔词内在联系入手进行作品创作, 深入地方, 把握地方语言的精髓, 将区域地方特色发挥到淋漓尽致, 争取为山东琴书的再次兴盛作出应有的贡献和努力;除此之外, 地方文化单位或者部门应尽可能为作品创作人员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进行有效的政策扶持, 为山东琴书的再次兴盛作出铺垫。
参考文献
[1]张婷.山东琴书的地域文化特色[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3) .
[2]吴艳玲.山东琴书表演艺术对山东民歌演唱的启示——以南路代表人物王振刚为例[J].音乐创作, 2013 (01) .
关于端午节的典故 篇3
端午节的起源
很多人知道,端午节因屈原而起——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五日,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尽。深感痛惜的人们包粽子、赛龙舟,以此来纪念他,此后逐渐演化为端午节。
其实,端午节的来源有多种说法,纪念屈原只是其中最为流行的一种。据史料记载,还有以下几种:
1. 夏、商、周三代的夏至习俗。《大戴礼记》记载,早在三代时,人们就在夏季到来的那天,洗澡时将兰草放在水中,以祛除瘟疫。
2. 勾践操练水军。《事物纪原》记载,每年五月五日,天气变暖,可以下水。越王勾践便在这一天开始操练水军,最终打败了吴国。
3. 纪念伍子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时迎伍君。”伍子胥尽忠反被杀,抛于江中化为涛神。每年五月初五,钱塘江口泛起初潮,人们驾舟逐潮,希望能见到伍子胥显灵。
端午节习俗
喝雄黄酒:雄黄本属矿物,含有三硫化砷成分,与酒混合,即成雄黄酒,有驱虫解五毒的功效。此外,把雄黄酒涂在小孩的头额、耳鼻、手足心,洒在墙角、床下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藏有朱砂、雄黄,清香四溢,可以预防某些传染性疾病。外面则包以丝布,用五色丝线缠绕成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玲珑夺目。
挂艾叶、菖蒲:把艾叶悬于堂中,菖蒲插于门楣,可以散发芳香,驱赶飞虫,清除污浊空气。还可以将艾叶或苍术、白芷等中药放在室内燃熏,赶走蛇虫百脚,也是古时一种空气消毒方法。
“游百病”“洗百病”:端午节那天,男女老幼前往野外郊游,采集花草,做“斗百草”游戏。晚上回家将花草放入水中煮开洗澡,清除身上污垢,舒筋活血,有利于身体健康。
虎头鞋、五毒背心:端午节,给孩子穿上绣有老虎形象的虎头鞋和绣有蝎子、蜈蚣、蛇虺、蜂、蜮的五毒背心,以示驱邪避灾。
赛龙舟:荆楚等地的龙舟竞渡以劲力竞技为主,苏杭等地则以画舫弋游为主,但都有外出呼吸新鲜空气、提倡强身健体之意。
关于端午朗诵稿(6首) 篇4
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朗诵稿了吧,朗诵者需具备一定的政治思想修养、社会知识修养,这是朗诵表情达意的基础。你知道什么样的朗诵稿才能算得上是好的朗诵稿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端午朗诵稿(精选6首),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端午节想你》
一天又一天,不知不觉的又是端午节,不知不觉的又是怀念屈原的日子。
采一把艾香抱一包粽子,艾香浓浓的勾起我对你的爱,粽子鼓鼓囊囊的包裹着,我对你深深的情。
远去的是一个节日,留下的是记忆的爱。
一年又一年,不变的是一个端午节,不变的是我对你的思念。
五千年的历史随着我的思念远去,远去的不是历史,而是一个民族魂,一种不屈不挠民族精神。
端午节想你,我把一首诗歌鸣唱,我把一个故事传诵。
有水的地方就有古乐龙舟,有人地方就有醉人的艾香。
就有甜蜜的粽子,你一口我一口,甜了我饱了你远离了他。
2、《端午的心情》
绿色的粽叶,香糯的米,浸透挂念。
沉甸甸,粒粒相拥,数不清的甜,裹紧满满暖暖的祝福。
象绿色的小船,升起绿色的心帆,依着一个软绵思念。
乘五月的暖风,悠悠远远,驶出我蓄满叮咛的心湖,走向你的心岸。
3、《端午节旧事》
去年端午节的早晨,我精心挑选了十六个汉字。
排成短信,发送给,十个住在我手机里的人。
直到那天黄昏,没见一个汉字归来。
今天我突然想到,就象我那天吃掉的粽子,直到现在,还没有被排泄出来。
4、《五月端午节》
一壶雄黄酒,一碗浓浓的熬茶。
带有草芽香的,手把羊肉。
香柴花的芳香中,悠然地醉去,这就是草原人的端午节。
五月的草原,是少女圆润的乳房。
山花烂漫,情歌翻飞。
蓄势而发的骚动,被动情的云雀衔起。
季节合欢的序幕便,被轻轻拉开……
公牦牛,剑一样刺穿了远山的沉郁。
咂足奶水的羔羊,惬意的.睡在了山坳间。
布谷鸟发酵千年的伤感,催动着疯长的庄稼。
只是一点雨珠,击伤了农妇坚实的守护。
不觉处,那是熬煎身心的思念。
五月,每一块河石,都锈满了绿苔。
翡翠与珍珠铺就的河道,舞动着,山溪优美的锅庄舞。
五月,有一中力量。
在骨骼间传动。
有一中诱惑,牵引着登高的欲望。
真愿登临那最高的冰峰,好吮尽江南的粽子,那绵绵悠长的甜香。
5、《端午情思》
门前菖艾插在两旁,满街粽子徐徐飘香,龙舟竞渡的鼓点正在敲打,今天——又是一个端阳。
艾叶透出的气味,叩开千家万户的门窗。
横扫着人们心中的尘埃,展现了一张追的思情网。
粽子那鼓鼓的胸腔,象沉甸甸的哀思满仓。
人们闻到的不是糯米香气,而是民族灵魂的张扬。
看江上龙舟竞发,操橹者个个疯狂。
争先恐后地比拼速度,为的是抢拈一柱祭香。
滔滔东去的江水,贮一曲永远的忧伤。
千年风雨洗不去,爱国气节的显彰。
三闾大夫今何在,谁曾拷问过楚怀王。
屈子傲骨铸“礼魂”,灵魂煮沸汨罗江。
不必看“天问”的注脚,仰古之情早已“涉江”。
《离骚》《九歌》的韵律声里,文人志士正在深情吟唱。
6、《端午是一条河》
端午是一条河,从楚国流过。
两岸荒草凄凄,夕阳也落寞,无家的人请喝杯雄黄酒壮行,有家的人请插上菖蒲于门口。
端午是一条河,让菖蒲染过。
忧伤是潮起潮落,碧绿不是过错。
没有爱情的人请捧起诗经,追逐爱情的人请登上龙舟。
端午是一条河,在龙舟上晃过。
宁静是鸟的翅膀,也有鱼的静默。
爱我的人请接受虔诚的祝福,恨我的人请倾听河洲的九歌。
端午是一条河,停泊于在河之洲。
有多少疑问要问天,离骚只是传说。
关于朗诵比赛主持词 篇5
1《血字》
当回想--年前的这段历史时,我们仿佛听到那发聋振聩的呐喊,当回眸这段历史时,我们仿佛看到五四青年追求真理、不畏牺牲的豪迈.请听诗朗诵
2《红色赞歌》
尽管时光无情地飞逝,但我们都会牢牢记住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日子;我们更会铭记那个扣人心弦、轰轰烈烈的年代;因为那是中华民族民主进步之梦开始的地方
3《望星空》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在任何一个时代,青年都是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忆往昔峥嵘岁月,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请听
4《沁园春雪》
五月,青春的季节,五月梦想的起点,五月辉煌的开始,我们在五月播下希望的种子,必将迎来金秋的硕果。敢上九天揽月,欲盖万尺楼台,用我青春的双手,擎起祖国的未来。承载昔日辉煌,燃烧心中理想,不畏艰难
,我们继续远航。请听诗朗诵
5《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年来,我们的国家日益富强,我们的民族日益昌盛。然而,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却无法忘记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的五四运动。是当年那些进步青年,用青春的鲜血和生命,唤醒了中华民族民主进步的新纪元。如闪电划破千年的黑暗,如炸雷惊醒的沉睡的巨龙,请听
《光的赞歌》
关于端午节的朗诵词 篇6
陶樑 (1772—1857) , 字宁求, 号荣堂, 更号凫乡, 江苏长洲 (今苏州) 人。嘉庆十三年 (公元1808年) 进士, 官至礼部侍郎。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 著名诗人、词人、学者。《清史稿·卷四百二十二·列传二百九》介绍:“陶樑早有文名, 曾从侍郎王昶助其纂述。历官所至, 提倡文雅, 宾接才俊, 辑《畿辅诗传》流传于世。晚登朝右, 时值军兴, 耆旧凋落, 其犹见乾嘉文物之盛者, 惟大学士祈寯藻和樑二人, 为士林所归仰耳。”陶樑著有《红豆树馆诗稿》十四卷、《红豆树馆书画记》八卷;尤以词擅名于时, 有《红豆树馆词》八卷。苏州大学著名教授、清词研究专家严迪昌先生在《近代词钞》中对陶樑在词史上的地位进行了高度的评价:
(陶樑) 洵为继王昶之后一大风雅盟主。至若身际有清一代由盛转衰, 历乾、嘉、道、咸四朝, 既见证文化隆盛之史, 复履经吏治朽腐之程, 允称承前继后之耆宿, 则其所具认识意义实胜过王述庵, 为晚近词史转捩人物之一要员。
严先生在《近代词钞》介绍陶樑生平时说道:“李云章于序中曾概述陶氏一生行踪云:‘君起寒素, 结交老苍, 驰骤坛坫, 为江南名诸生;及入翰林, 出任郡守监司, 为畿辅贤大夫。’” (严迪昌编著, 见《近代词钞·陶樑》, 第1页,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6年6月版) 然而我通过查阅陶樑《红豆树馆词》, 发现此段话是陶樑好友吴长卿在为其《红豆树馆词》作序时所云。吴氏又云:“ (樑) 异俸余则聚书画, 政暇则延纳才士, 每与座上客谈向时江湖之乐征文献与佚事津津然, 不以为疲, 至亲故离合之感, 俯仰陈迹, 则凄然黯然, 莫能自已。” (见《红豆树馆词·道光癸巳孟夏钱塘吴长卿谨序》)
我另参阅《清史稿》、 (光绪) 《顺天府志》等历史文献, 陶樑诗、词、文稿, 以及与数十位与其交往的友人文集、杂记, 编有《陶樑年谱》, 大致勾勒出陶樑为官治学的一生, 也力图对一些文献资料的讹误进行纠正。
二、“林清事变”时间探讨
距今一百七十年前的秋冬之际, 在清朝的统治中枢———北京皇宫内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这就是由林清领导的百余名天理教徒血战紫禁城的战斗。
天理教的活动地区主要是京畿、直隶 (河北) 、河南、山东等地, 是民间的一个秘密宗教团体。它的主要首领是林清、李文成、冯克善。早在嘉庆十六年, 林、李、冯等人就秘密集会, 制定了起义计划, 决定由林清负责攻取北京, 李文成负责占领河南, 冯克善负责夺取山东;并定于嘉庆十八年秋冬在三地同时起事。正当起义准备基本就绪之时, 河南李文成等人因机密失泄, 不幸被捕。为搭救李文成出狱, 冯克善等人率众于九月初七提前起义。林清等人因没有得到河南起事的消息, 仍按原计划在九月十五日派天理教徒分两路攻打紫禁城, 后兵败被杀。这就是史上所载的“林清事变”。
《清史稿·卷四百二十二·列传二百九》 (第12192页) (周骏富辑, 明文书局印行) 对“林清事变”也有记载:“嘉庆十九年, 林清之变, 逆党阑入禁城, 樑方在馆修书, 其仆骆升闻警, 匿樑于书橱, 自当户立, 贼刃之, 仆, 越日事定, 樑出, 救之苏。仁宗回銮闻之, 召樑问状, 曰:‘义仆也!’赐之金。”周先生认为林清之变发生在嘉庆十九年 (公元1814年) , 可我查阅了陶樑诗、词稿, 以及《清史编年》、《中国史钢要》、 (光绪) 《顺天府志》等史料, 认为林清之变应是在嘉庆十八年 (公元1813年) 。现简述理由如下。
第一, 陶樑曾作诗《忆癸酉文颖馆遇贼事, 悼旧仆骆升》 (见《红豆树馆诗稿》卷十) 表达了对骆升的怀念, 癸酉年即嘉庆十八年。
第二, 陶樑曾填词《壶中天·刀光如雪》, 在小序中详细介绍了林清之变过程, 小序云:“首逆林清潜伏京畿, 以八卦教倡乱。癸酉 (即嘉庆十八年) 九月十五日, 命其党陈爽、陈文魁等进大内滋事并勾结太监刘得财、高广福、阎进喜等内应, 余以编校全唐文在文颖馆, 距西华门近。数贼持刀突入, 供事倪大铨、苏涛、戴杰暨茶房李得俱被戕, 家人骆升因拒门受伤最重。时贼方谋纵火, 值雷雨大作, 仰见云中关帝圣像, 遂弃刀惊逸。是时, 禁兵入内者尚少, 人情惶惶, 设少缓须臾, 几难极挽。乃值急难之时, 仰蒙神佑克日, 巨魁授首, 余党殓平, 洵我国家亿万年之福也。是年九月内上论并史馆撰进林清曹论传中。” (见《红豆树馆词》卷六) 从这里我们可知林清之变是在嘉庆十八年 (1813) 九月十五日。其词《壶中天》 (刀光如雪) 如下:
刀光如雪, 镇惊魂、一霎头颅依旧。秘馆校书刚日午, 猝遇跳梁小丑。义胆用拼, 凶锋正锐, 血贱门争守。狼奔豕突, 半空霹雳惊走。更遣飞骑讹传, 款关谍报, 匪党还交构。往事思量成噩梦, 差幸馀生虎口。净扫镵枪, 肃清辇毂, 功大谁称首?神枪无敌, 当今圣武天授。 (《红豆树馆词》卷六)
陶樑的不少词作记载了有关历史事件。清末著名词学评论家丁绍仪在《听秋声馆词话》卷十二中云:“长洲陶凫乡宗伯则举生平境遇, 自系为词。寓编年纪事于协律中, 实为词家创格。今《红豆树馆词》五六两卷是也。”丁氏在《听秋声馆词话》卷十二中录记下这首《壶中天》, 于词后注释曰:“其记嘉庆癸酉, 逆贼林清遣其党陈爽、陈文魁, 潜结太监阎进喜等, 突入大内滋事。《百字令》云云。时宗伯以编修在文颖馆编校《全唐文》, 贼持刀入, 供事倪大铨、苏涛、戴杰暨茶房李得均被戕, 家人骆升徒手格斗, 贼砍其五指去。仁宗方狩木兰, 仓促间禁兵未集, 宣宗留守大内, 发鎗毙贼, 贼始惊。又值雷雨交作, 遂遁, 巨魁旋即授首。宗伯词作于道光中, 故有‘当今天授’句。昔人称少陵韵语为诗史, 此词正可作词史读也。”
第三, 据《中国史纲要》 (修订本 (下卷) , 第300页) (翦伯赞主编, 人民出版社, 1995年5月版) 记载:“嘉庆十八年, 在北方爆发了天理教起义。信仰天理教的人主要是贫苦农民, 组织者有林清、李文成等人。林清于九月十五日进入北京城, 打起‘大明天顺’的旗号, 约有主力二百余人分从东华、西华门攻入皇宫……”《清史编年》 (嘉庆朝, 第665页)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5年版) 也记载了这一事件:“癸酉年九月十五日, 天理教进攻紫禁城, 兵分两路, 对东华门、西华门发起冲击, 林清坐镇黄村, 等候河南李文成大军至, 会同接应京城。”
第四, 据 (光绪) 《顺天府志·卷一百三·人物志十三》 (第2706页) 记载:“骆六 (即骆升) , 宝坻人, 幼为编修陶樑仆, 嘉庆十八年, 六从主人在文颖馆校书, 时仁宗秋狝木兰。逆贼林清勾结内监张泰、王福禄、刘得财作乱, 京师震动。数人入文颖馆, 骆藏主人复室中, 扃其户而自索器谋拒之。”
以上史料足以证明林清事变发生在在嘉庆十八年, 而不是嘉庆十九年。
摘要:严迪昌先生在《近代词钞》一书中介绍陶樑生平时认为是陶好友吴长卿所云, 周骏富先生辑《清史稿》认为“林清事变”发生在嘉庆十九年, 本文作者通过查阅有关原始文献资料试图对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陶樑,《红豆树馆词》,《近代词钞》,《清史稿》,“林清事变”时间探讨
参考文献
[1]陶樑.红豆树馆诗稿 (咸丰七年刻本) .红豆树馆词 (咸丰七年刊本) .红豆树馆逸稿 (光绪六年刻本) .
[2] (光绪) 顺天府志.光绪十二年刻本, 十五年重印本.
[3]周骏富辑.清史稿.明文书局印行.
[4]严迪昌编著.近代词钞.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6, 6.
[5]李文海主编.清史编年 (第六、七、八、九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关于一个定语从句引导词的商榷 篇7
关键词:the way+从句结构、引导词判定、分解法、直接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等编著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试验教科书必修2》的第一单元Cultural relics中有这样一个句子:In 1770 the room was completed the way she wanted. ① 不少的参考书和教辅材料都对划线部分进行了分析,如梁欣宽老师在《英语周报》人教课标版高一总第2878期第一版的“识文断句”栏目中做以下阐释: the way后接定语从句时,有三种形式:1)省略关系代词;2)用关系代词that连接;3)用in which 连接。另外,本句中the way前省略了in②。
本文贊同“the way前省略了in”这种说法,但是认为梁老师的解释不够准确、全面,不但在上述1)、2)用法上没有说清楚,而且没有点出在这个句子中到底是用了哪种用法。
一、关于第一个问题
定语从句引导词的判断通常可以采用分解法和直接法,使用分解法演示本句如下:将上面的句子分解为两个单句可以得到:
1. In 1770 the room was completed (in) the way.
2. She wanted the way.
再将两个单句合并可以得到:
3. In 1770 the room was completed (in) the way she wanted.
作为先行词的the way在第2个句子中充当宾语,这说明代表the way的引导词在定语从句中也应当充当宾语,充当宾语说明它应当是关系代词,这样的引导词有that, which, who, whom, whose, as等;并且引导词指物,因为它代指the way,这说明who, whom, whose都不合适;因为way前面并没有出现such或者same,所以as也不合适。所以关系代词that, which是合适的;因为它们充当宾语,所以还可以省略。因此,答案应该是which或that或者省略。
使用直接法也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
在句子3中的定语从句部分中,因为wanted是及物动词必须有宾语,所以引导词必须在逻辑上补过去充当wanted的宾语;同样它因为代指the way而指物,再往下的讨论和结论就同上面一样了。
分解法通常把题干的主句或主要意思作为第一个句子,把从句部分作为第二个句子,并且让两个句子出现相同的名词或代词。分解法的关键在于要能够准确地分解出它的第二个句子。分解法的优点是准确率高,尤其是对于初学定语从句的人来说更为有效;但是,它的不足之处在于耗时多。
直接法的操作过程是这样的:先判断横线在引导定语从句时在从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然后根据各个引导词的功能进行筛选和取舍。直接法的关键在于如何判断横线在引导定语从句时在从句中充当什么成分,这要求学习者应该非常熟悉句法,词法(尤其是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以及各个引导词的功能,这对于初学定语从句的人来说不容易;但是,此法一经掌握,学习者解起题来速度会非常快。
二、关于第二个问题
至于第二个问题,通过上面的讨论就已经很清楚了,答案应该是关系代词which或that或者两者的省略。
由方驰、郭红主编的《中学教材全解高中英语必修2》一书对“In 1770 the room was completed the way she wanted. ”的解释认为:the way she wanted前的介词in被省略了,同时,定语从句she wanted的引导词that/which也被省略。③这恰恰证明了本文的论证及结论。
基于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当现行词为the way,并且定语从句的引导词为关系代词(即充当定语从句的主语或宾语)时,该引导词有可能是that或which;当引导词充当主语时,引导词不能省略;当引导词充当宾语时,引导词可以省略。
2、当现行词为the way,并且定语从句的引导词为关系副词(即充当定语从句的方式状语)时,该引导词部分可以填:1)关系副词that; 2) 省略,即省略关系副词that;3)in which。
梁老师阐述中既没有提到关系代词which及其省略的问题,也没有提到关系副词that的用法,因此容易造成误解。非常巧合的是,网络上的关于介绍“the way+从句”用法的材料也存在着以偏概全的现象,如网名为lawrence_188和博客名为cartcart64的人都认为:
“‘the way+从句’结构在英语教科书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the way 是先行词, 其后是定语从句,这种结构有三种表达形式:1) the way+that;2)the way+ in which; 3)the way+从句(省略that或in which)。在通常情况下, 用in which 引导的定语从句最为正式,用that的次之,而省略了关系代词that 或 in which 的, 反而显得更自然,最为常用,如下面三句话所示,其意义相同:
I like the way in which he talks.
I like the way that he talks.
I like the way he talks.
这三个句子中的in which, that和that省略这三种情况都起到了状语作用,that显然是关系副词,在定语从句中作方式状语。”④⑤
可以看出这样的论述中缺少了对关系代词that和which使用情况的介绍,因此是不全面的。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等. 2007.06.《普通高中英语课程试验教科书必修2》.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梁欣宽.2007.10.《识文断句》[N].山西:英语周报社.
[3]方驰、郭红. 2007.9.《中学教材全解高中英语必修2》. 山西:山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4] http://www.0514ren.com.cn/baike/200710/20071031075215.html
【关于端午节的朗诵词】推荐阅读: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11-06
关于端午节的诗句——《七律端午》10-22
关于描写端午节的句子05-26
关于端午节的日记作文400字07-30
关于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活动总结08-30
关于端午节的小学日记:端午节里粽飘香09-11
力推关于小学三年级快乐的端午节作文05-20
关于端午节的经典古诗词10首08-09
关于满意的一次端午节的优秀作文08-26
关于加强端午节期间作风建设工作的通知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