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冬天抒情散文

2024-10-09

江南的冬天抒情散文(共13篇)

江南的冬天抒情散文 篇1

江南的冬天抒情散文

冬天的到来,让我们套上厚厚的棉袄,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多的期待,下雪是很多人都希望的,对于江南这边的人来说,冬天是温暖的,是舒服的,对于江南的冬天你有什么感悟?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江南的冬天抒情散文欣赏。

若你见惯了塞外冬季的肃杀、萧条和莽莽雪原,咋一见柔美、飘渺的冬天的江南,内心定会变得温柔无比,也定会驻足凝视,久久不肯离去……

冬天的江南,满眼都是逼人的绿。池塘上面飘着的睡莲,是墨绿,偶尔有朵粉白色的莲花探出头来,默默的倾听着水中鱼儿嬉戏的声音;田野里的蔬菜长得正旺,芹菜的青葱,小白菜的.嫩绿,茼蒿的繁茂……放眼望去,生机盎然,令人喜悦无比。

冬天的江南,雨是最常见的。像雾,像纱,空灵、飘渺而又悄无声息。这时候,撑把油纸伞,走在迷蒙的烟雨之中,任那雨丝浸湿衣衫,觉得有一丝清凉,一丝细腻。街上的青石板上有一些晶莹的小水滴出现,晶莹,小巧,美丽,让人觉得心情舒畅。

冬天的江南,花是鲜嫩的。楼前的山茶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已吐露芬芳,凑上去闻闻花香,更是沁人心脾;谁家院子里的三角梅开的正艳,它们争先恐后地向墙外拓展着空间,尽情地炫耀着它们娇艳的身姿;草丛里不知名的野花,轻轻地舒展着柔弱的花瓣,一边随风舞动着窈窕的体态,一边享受着冬日和煦的暖阳的抚慰。

冬天的江南,鸟是欢快的。暖暖的阳光,绿绿的田野,还有那山林中各种成熟的野果,都引得鸟儿们兴高采烈,呼朋引伴。偶尔有只淘气的小鸟,飞进楼道里,它在窗子上不停的扑腾,却总也找不到出口。这时,便可以轻松地捉住它,把它捧在手心里,感受着它的温热的同时,也感觉到这个小生命的律动。待走到室外,张开手掌,它边倏忽飞走了,瞬间便不见了踪影。

冬天的江南,人是慵懒的。躺在阳台的椅子上,喝一杯清茶,读一本喜欢的书,感受着阳光的温暖,便觉得幸福无比。邻居的小黄狗开心的在窝边玩耍,一会儿叼起一块骨头不停地啃咬,一会儿又把头伸出栏杆外面,冲着下面散步的人狂吠。待它看见有小朋友经过,便会安静下来,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看着他们,着实可爱。

冬天的江南,沁着香气,透着温馨,蕴着空灵,让人流连忘返……

江南的冬天抒情散文 篇2

苏教版必修一教材“像山一样思考”板块中, 第一篇散文就是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 对于这样的名篇, 有太多成功课型了, 笔者处理该课文时并没有什么创新, 只想把散文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 尝试是否可以让老师或学生有不同收获。

一、创设情境

笔者开篇导入时提出一个问题, 即 “我们恰巧地处江南, 对江南四季有切身体会, 那么作为一个家乡人, 你要写一篇关于家乡的文章, 会写什么”。 这个问题刚抛出, 学生就议论起来, 听起来似乎有很多东西可以下笔。

近年来, 情境创设已经成为写作教学的“新宠”, 这样一个与自身相关度很高的问题, 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 让学生有话可说, 不管说得漂不漂亮, 关键是让学生愿意张口, 愿意动手。 南师附中的张小兵教师就有很好的经验, 他曾经在课堂中差点被绳子绊倒, 灵机一动, 以“绳子”为话题, 让学生创作“一句话格言”, 效果甚好。这都是生活中的事例, 只要利用得好, 就可以创设良好情境, 让学生有话可说, 说好话。

二、从学生角度提出问题

《江南的冬景》是郁达夫的名作, 平常教授课文时, 一般从文章的几个画面 (谈天曝背图、午后郊游图、微雨寒村图、江南雪景图、旱冬闲部图) 入手, 然后以“鉴赏你喜欢的语言”为切入点让学生鉴赏散文中语句。 这样提问是散文教学中的常见手段, 也是学生熟悉的, 因为从初中开始学习散文, 老师都是这样提问、这样教学的。 如此既让学生审美疲劳, 又让学生只能说一些类似“标准答案”的套话, 显然不是教师和学生想要的。

从学生心理、需求出发, 提出让学生感兴趣, 又能鉴赏散文的问题, 何乐而不为? 鉴于此, 笔者提出“如果你想写家乡江南的冬天, 会写哪些东西”的问题, 原以为不管写作水平如何, 学生都能写上几句。 结果出人意料, 学生谈得非常好。

附:如果让你写关于家乡江南冬天的文章, 你会写些什么?

学生回答罗列:

雪———特有的事物

冷———特征

打雪仗———活动

和亲人的故事———亲情

过年———民俗文化

北方的雪———不同地域雪的对比 (空间)

过去有雪和无雪比较, 现实批判

记忆中雪景 (虚写)

其他作家笔下的雪景———诗词歌赋中的“雪” (虚写)

学生快速把握了《江南的冬景》的写作思路脉络, 省了老师多少口舌, 效果奇好, 因为他们参与了整个文章设计, 写作规律更是他们自己发现的。 学生认识到无论是《江南的冬景》, 或其他一些借物抒怀类散文, 创作规律之一就在于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手法的综合运用。

此类问题设计是符合散文教学的, 能提升学生对散文写作规律的认知,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思维和作家思维是如此接近, 和名作并没有区别。 相信只要从学生角度出发, 无论是散文还是写作教学, 学生都能给我们惊喜, 给他们自己惊喜。

三、重点突出, 语段对比讲解

人们认识问题往往是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慢慢认识的, 前两个问题设计是拓宽学生的写作思维和鉴赏思维, 散文重点段落的精细分析旨在提升学生对散文教学和写作的深度认识。 笔者以《江南的冬景》和《江南无雪》片段比较为例, 让学生从内容、手法和思想感情三方面比较二者的异同和效果。

一提到雨, 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 微雪酒香村”, 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 在调戏酒姑娘了。 “柴门村犬吠, 风雪夜归人”, 是江南雪夜, 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前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 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 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 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 也许不尽是江南人, 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 岂不直截了当, 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不一会儿, 先是窸窸窣窣的“雨夹雪”, 那雨点伴随天然六角的晶体敲打着屋背的黑瓦, 就如音乐家灵巧的手轻轻地划过琴键, 丁丁东东。 多少年过去了, 这碎玉之声还萦回在我的耳际。 夜里总是睡不稳, 会几次三番爬出被窝拉开窗帘看一眼, 外面是不是真的下雪了。 雪, 说不上是什么时候, 在人不知不觉中斜刺里飘落了。 屋外, 清冷的月光下, 没有人踏雪而行, 用不着着急, 像林冲那样, 一步高, 一步低, 踉踉跄跄, 捉脚不住, 雪夜上梁山。路上无人, 田野无人。只有被风追逐着的雪, 上下旋转着, 左右飞舞着, 飘飘洒洒, 疏疏密密, 忽而转身腾空, 忽而前展双臂, 然后, 一头扑向期待拥抱她的大地。 我想象这是在灯光雪亮的舞台上, 大自然正在上演一场优美的舞蹈, 而雪的舞蹈是一种诗意的语言, 关于天的辽远, 关于风的吟唱, 关于云的彩衣, 关于雨的精魂……满心欢喜地躺回被窝, 睡梦中又好像听见了, 那纷至沓来的雪的脚步──走进我家的院子了, 铺在你家的门槛外了, 镶上他家的窗台了, 漫过田间高高低低的小路了, 平齐河边弯月似的石桥了……

清晨推门, 眼前一亮:昨夜隔壁瓦屋纸窗外的世界, 一片洁白。 昨日地上堆满落叶还显得一片狼藉的院子, 现在被大雪所掩盖, 像在上面盖了一块洁白的手巾;两株挺拔的枣树, 威风凛凛地披挂着银色的甲胄, 从四面八方伸出雪白的手臂, 指向天空;小河结了厚冰, 听不见流淌的声音, 没有桥, 也无须桥, 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着人一直走到对岸。 河那边是田野, 眺望与地平线相接的远处, 也是覆盖了皑皑大雪的白线。 那白雪是披在原野身上冬天的被子。 在那里, “大地也睡着了──这不是长眠, 这似乎是它辛勤一年以来的第一次安睡。 ”

(《江南无雪》 刘长春)

学生在比较中很快就能发现, 对于江南雪景的描写存在异同, 相同点在于都属于虚写, 但是前者引用古典诗词写出了雪景的意境, 后者是儿时记忆中的雪景, 写出了对曾经生活的怀念和喜爱。 学生通过比较, 认识到前后雪景虽然都是虚写, 但是不同处理会有不同效果。

如此, 学生对散文写作规律的认知就不再停留在表层, 而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达到鉴赏层次, 对学生写作有一定帮助。

四、由此及彼, 拓展延伸

散文教学不能局限在文本上, 对于高中生而言, 由此及彼的审美与阅读是非常必要的。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相关课外阅读。以《江南的冬景》为例, 可以补充学生阅读苏教版读本一中的张岱的 《湖心亭赏雪》、李汉荣的《雪界》、鲁迅的《雪》等, 拓展学生知识广度。笔者教学《始得西山宴游记》、《赤壁赋》时拓展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序》、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和《柳侯祠》, 教学《赤壁赋》时增加了“水与月”意象的重点解读, 另外以“由一杯水想到……”为题进行了写作形象思维训练。

五、总结

杜长明先生在《阅读是写作的孵化器》中如此描述:“如果说写作是自行车的前轮, 那么阅读则是自行车的后轮, 只有借助后轮的驱动, 前轮才能碰撞生命的‘红线’。”将写作和现代文阅读的关系揭示得非常清楚又形象。 学生只有通过阅读, 间接体悟生活中的情感, 深入体会文中的情思, 才能将生活和文章打通, 从而为写作打下厚实的基础。

现当代散文阅读教材是一块读写结合的最佳阵地, 值得老师深入挖掘和利用。

这次教学尝试, 效果尚待时间检验, 散文教学和写作教学的结合既把散文教学中的问题解决了, 又提升了写作认识, 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新的尝试。

摘要:写作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最难以把握的问题, 往往讲了很多却效果甚微, 但是作文却在高考语文中占据70分, 因此很多一线教师对写作教学都有“想要爱它不容易”的矛盾心理。作者尝试了很多方法教授作文, 效果都不是很显著。教师应该反思作文教授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写作教学,高中语文,散文教学

参考文献

[1]邸珍玉.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 (02) .

[2]胡春龙.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如何寻求突破[J].考试周刊, 2013 (96) .

江南春的抒情时代 篇3

江南春在博客里写道:假如时光不使它流失,我相信它必会更加纯粹。江南春的“它”是对大学生活的流连,是对那些无可奈何逝去的年少烂漫的追忆。

走访江南春的博客,诗人般的语言浓墨重彩——“我原本出于怀念或者想象,更多的时候,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就如同今天我坐在欲望的灰烬里,看到墓地、疾病以及通宵达旦努力的医治,我分明听到里尔克在说:‘罗马怎么样,它在崩塌。’”——尽管江南春说自己不是一个诗人或者诗歌工作者,他说他无法远远地背弃彩旗的天空,仅仅拖着一个信念,摇滚向前,但江南春的FANS们依然执着的为他们认定的诗人摇旗呐喊。

博客之于江南春,是怀旧的房子。闲暇之余走进去,重温少年如诗般的情怀。多年前的师大校园里,操场、食堂、讲授现代主义的中年教师......多少年华老去,多少容颜不再,功成名就的江南春或许只有在文字的诠释中方可找寻过去如梦亦如诗的纯真。

“因为写诗,所以与创意不远;因为广告,所以与传媒不远;因为企业,所以与资本不远。一环套一环。”最终,成就了作为分众江南春的圆满。所以除了诗歌、回忆,江南春的博客里更多的是关于分众的信息流。如果说江南春的制胜之道在于寻求商务集聚区和生活集聚区最大程度地传播覆盖,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空间限度,致力于打造在生活与非生活、工作与非工作的过程空间或非自主滞留环境中的传播强效性,那么博客中的江南春更加“变本加厉”,没有一丝浪费,他把博客作为了充斥个人性格色彩的企业宣传平台。

今天,江南春的博客生活仍然在继续。

梦里江南雪的抒情散文 篇4

昨夜有梦,梦里江南下雪了。

似是上苍钟爱这灵秀的江南,用洁白的音符在谱写着一曲《千树万树梨花开》,抑或是江南哪家莲妹用灵巧的手儿,采摘了千树万枝的梨花,织成洁白的纱巾轻披于江南少女般秀丽的面孔。

梦里江南是梨花的世界。

雪落枝头,似停息飞舞的蝴蝶,熟睡着一个昨日的梦;雪卧田野,一望无垠的洁白,等待春风的轻抚;雪笼村庄,装扮素裹的新娘,翘首幸福花儿开放。

似晶莹的诗句,缀成一首冬天来了,春天不会远的诗;似纯情的旋律,谱成沁人心脾的`《春江花月夜》;似洁白的花朵,绽放满园关不住的春色。

冰封河面,舟泊渡口。一岸的杨柳翘首温暖的春风,在纷飞的柳絮中吹响清脆的柳笛。

春之江南从漫天飞舞的雪花中走来,清风冷袖抖落我一地的相思。

多情的江南雪,淹没我酣甜的梦。“忽如一夜春风来”,一夜的春风竟不能苏醒我的梦,莫非我沉醉于你的怀中:我的江南雪?

梦醒时分,朝阳喷薄而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你吗,我可爱的江南雪?

风花雪月,你怎舍我相思而去,我梦中的江南雪?

初一抒情散文:江南雨 篇5

江南雨的颜色,春雨翠绿,夏雨黛绿,秋雨金黄,冬雨霭白。

江南雨的情调,春雨缠绵,夏雨激情,秋雨忧伤,冬雨惆怅。

江南雨的气质,春雨柔和,夏雨执着,秋雨孱弱,冬雨刚劲。

江南雨的温度,春雨温和,夏雨热烈,秋雨凉爽,冬雨阴冷。

江南雨的湿度,春雨适中,夏雨舒雅,秋雨潮湿,冬雨干燥。

江南雨的`底蕴,春雨细腻,夏雨激情,秋雨绵长,冬雨浪漫。

江南雨的感观,春雨飞扬,夏雨直射,秋雨潇洒,冬雨漫卷。

江南雨的性格,春雨开朗,夏雨外露,秋雨内秀,冬雨狂妄。

江南雨的力度,春天细细腻腻地轻浮;夏天噼里啪啦、很有力;秋天飘飘洒洒、有磁性,冬天幽谷回肠、较阻塞。

江南雨的时长,春天淫雨霏霏,能连续几十天,夏天干脆彻底、来去无常,秋天优柔寡断、藕断丝连,冬天凄厉渺茫、干净利落。

江南雨的声音,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春天的雨声,是淅淅沥沥的,缠绵悱恻;夏天的雨声,哗哗啦啦,倾缸倾盆铿锵有力;秋天的雨声往往是时断时续的滴滴答答,柔若无骨;冬天的雨声往往是撕心裂肺后的呜咽声,夹带着西北风的劲疾。

我在江南捧一本墨香抒情散文 篇6

研一盒新墨,铺一页素纸,执一支秀笔,蘸一笔水韵,锦夏的七月,我为你落笔,诉一纸思绪。

七月里的风,拂过曲水河畔的杨柳,柳絮纷飞,然后,轻柔地吹过我的脸颊,送几缕凉意。宁静的清湖面上,涟漪荡漾起一层粼粼潋滟的曼妙。古朴的乌篷船一叶一叶地轻荡在水面之上,晕染着独有的诗意。河岸还有小孩们钓到虾或螃蟹的欢笑声,妇女们自然的捣衣声,偶尔还会响起撑船时的桨声,近了又远,划起美丽的白色水花……

巷子里宁静而又悠长,脚步落在古老的青石板上,清脆而有节律。木楼瓦房上布着绣纸格窗,下面的围墙上长出了青草,青色的草也开出了美艳的花。也许会在这片雨巷里,遇到一个丁香般的姑娘,我会揽住她的余香,描绘一幅属于她的画卷。

七月间的霏霏霡霂,打落在湖面、屋檐、杨柳、石板路之上,偶有几把花折伞在溟濛中像绽开的花一般荡开几分颜色。也会下落几场沛然大雨,梨花带雨般地打落悄然开放在枝梢上的栀子花瓣,零落在泥壤中,可是那些原属于她馥郁的芬芳,依旧倔强地萦漫在烟雨朦胧间,像极了古韵里的一阙婉约词,素白清雅的不沾世俗里的一粒尘埃,仅留下我难以寻觅的渺渺清香。那些还点缀在枝头含蓄待放的花苞,犹如羞红着颜容的娉婷女子,风吹过她的.裙摆,会带来淡淡的栀子花香。

收落了雨伞,走进古朴而不失雅气的书店,自满满的书丛间,取下一本久远的旧书,捻开薄然的纸页,流年沁染间的沧桑感像秋韵里萧风,卷遍枯枝落叶后迎面而来。于我,顷刻间被这长久岁月里的文韵书香,撩动起内 心深处的那根琴弦。取出夹在纸页里的那片落叶,从上面的脉络中,清晰地看见新旧交替。叶枯了又绿,嫩绿还会自枝头悄悄露脸。

试谈冰心早期散文的抒情特色 篇7

冰心早期散文的抒情特色是使她“最最属于自己”的一个重要方面, 突出地体现了这位著名女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一)

“我想随处可写, 随时可写, 时间和空间里, 开满了空灵清艳的花, 以供慧心人的采撷” (冰心《往事 (十八) 》) , 冰心自己就是采撷那“清艳”的花的“慧心人”。诚然, 她在“五四”时期还只是一个怯生生地探讨人生的年青的女作家, 她所接受的教育、自身的经历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 使她在散文作品中袒露的感情世界还只是一个比较狭窄的天地, 她向读者诉说的无非是她所吸吮的母爱的甘露, 她能忆及的也仅是她孩提的梦境, 而她自己“对于事物的感情和态度, 丝毫不可挪移, 不容假借”, “其中只有一个‘真’字”。这种“真的文学”, 使她“心里有什么, 笔下写什么”, “只听凭着此时此地的思潮, 自由奔放, 从脑中流到指上, 从指上落到笔尖……洒洒落落, 自自然然的画在纸上”, “行云流水似的, 不造作, 不矜持, 说我心中所要说的话”。茅盾曾说, 在冰心早期散文中, “她把自己反映得再清楚也没有了”。因此, 冰心早期散文的抒情特色, 首先在于她那特有的温柔而率真。

冰心早期的散文, 可以说都是擎着“爱”的旗帜而作的。她的《寄小读者》《山中杂记》《往事》以及《南归》, 充溢着“对父母之爱, 对小弟兄小朋友之爱, 以及对异国弱小儿女, 同病者之爱”, 甚至对小动物的爱。爱“使她的笔底有了温泉水似的柔情”, 这股柔情不事雕琢, 掏心倾诉, 坦率真白。例如, 她曾为自己使一个温柔的小活物——小鼠遭不幸而觉到“心上飕的着了一箭”, 感到自己的“堕落”而深深地“忏悔” (《寄小读者·通讯二》) 。

这种温柔而率真的感情表达是有其独到的方法的。首先是, 她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为基础, 常常以叙事为主, 在叙事中揉入些许描写与议论, 融情入事, 使得她强烈的主观抒情不仅塑造了她独特的“自我”形象, 而且还具有了一往情深又清澈如水的突出特点。其次, 她又常常以独白、书信、笔记的方式来直抒胸臆, 显其爱浓情深。《寄小读者·通讯十》在冰心的《寄小读者》整个通讯作品中, 有突出的思想艺术地位。就其抒情特点来讲, 也是相当突出的。文章开头用“我常常喜欢挨坐在母亲的旁边, 挽住她的衣袖, 央求她述说我幼年的事”一句启始, 整篇共复述了十一个孩提时代的小故事。例如:

“‘有一次你病得重极了, 地上铺着席子, 我抱着你在上面膝行。正是暑月, 你父亲又不在家;你断断续续说的几句话, 都不是三岁的孩子所能说的, 因为你奇异的智慧, 增加了我无名的恐怖。我打电报给你父亲, 说我身体和灵魂都已不能再支持。’”

这里, 缓柔的叙事渗透着满盈的感情, 母亲对女儿患病的焦急不安和关心爱护之情, 女儿复述此事时对母亲的感激、挚爱的思念之情, 都流淌于笔端, 朴实动人。在复述完幼年的故事后, 作者又荡开笔锋来了一段抒情, 竭力歌颂母爱:

“她的爱, 不是因我是‘冰心’, 或是其他人世间的一切虚伪的称呼和名字;她的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 唯一的理由, 就是我是她的女儿。总之, 她的爱, 是摒除一切, 拂拭一切, 层层的麾开我前后左右所蒙罩的, 使我成为‘今我’的原素, 而直接的来爱我的自身……她的爱不但包围我, 而且普遍的包围着一切爱我的人, 而且因爱着我, 她也爱天下的儿女, 她更爱了天下的母亲, ……‘世界便是这样的建造起来的!’”

“——请小朋友和我同声赞美!”

冰心所竭力赞美的“母爱”, 其性质及影响作用, 评论家已多有评价 (如林非《中国现代散文史略》) , 不复赘述。而她那自由直白地倾诉自己的心灵、抒发诚挚感情的文字, 一直打动着我们的心。

自然, 冰心早期散文的抒情特色不能仅仅归结为艺术手段, 诚如作者自己所说:“文章写到风格, 必须是作者自己对于他所描述的人、物、情、景, 有着浓厚、真挚的情感” (冰心《关于散文》) , 应该强调, 正是对自己所述写的人、事、景、物有着深切的感情, 才使她笔下的抒情具备了女性独特的温柔动人的魅力。

(二)

甜润而忧愁, 是冰心早期散文中的另一抒情特色。

“我的生命中只有‘花’, 和‘光’, 和‘爱’;我生命中只有祝福, 没有咒诅。” (《寄小读者·通讯十三》) 对一切母爱、童贞、大自然美的讴歌, 对如同初融的春水满溢奔流的回忆, 都使她的抒情洋溢着甜润的柔情。然而, 从只知道“人世间只有同情和爱恋, 互助与匡扶”到认识到“人世间是同情带着虚伪, 爱恋带着装诬”, 从对于宇宙生命的探求的无结果到又“撷到了生命花丛中的尖刺”, 造成了冰心种种不可解决的烦闷, 因而, 她的文章中, 时时流露出了悲观伤感的情调, 加之于她后来客居国外, 远离乡土亲人, 病魔缠身的境遇, 她那原本就十分脆弱的心, 更充满了难言的怅惘和忧郁。所以在她这时期散文中, 往往渗透着丝丝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她在回忆中充满了含泪的微笑, 在她别离前所得到的亲人爱的“光荣”中更有“凄恻”之味, 病中得到的抚慰的温暖倒让她勾起了离别的情愁。在《寄小读者·通讯十一》中, 她述说了身居国外而又因病住院时, 一个圣诞节之晨的喜愁之情:

“……正在凝神, 看护妇出来将我的床从廊上慢慢推到屋里, 微笑着道了‘圣诞大喜’, 便捧进几十个红丝丝绳绕, 白纸包裹的礼物来, 堆在我的床上, 一包一包的打开, 五光十色的玩具和书, 足足的开了半点钟。我喜极了, 一刹那顷童心来复, 忽然想要抱到母亲床前去, 摇醒她, 请她过目, 猛觉一身在万里外!……只无聊的随便拿起一本书来, 颠倒的, 心不在焉的看。”

受到“爱”的关怀的刹那的“喜极”之情, 又被“猛觉一身在万里外”的恋亲之思、孤寂之感扰乱冲散。在喜悦的温情中总要撩起几丝悲绪, 其脆弱敏感的心中总是“复杂的蕴结着欢慰与悲凉”, 这就形成了冰心早期散文抒情中统一的特色。她说过:“我的‘诗的女神’只是一个, ‘满蕴着温柔, 微带着忧愁’的, 就让她这样的抒写也好。”

冰心的散文作品中常常利用悲喜相交的场面来抒发这种甜润而忧愁的情感。特别突出地是表现在《南归》中。《南归》是冰心献给亡母的一支哀曲, 是她那宣扬“爱的哲学”思想的篇章中“最鲜明、最灵活、最酸楚”的几页。就在这充满真切、庄严、悲哀之情的散文里。她别出心裁地写下了二个“喜剧”场面, 一是在母亲弥留时刻, 全家提前“欢”度新年假扮喜乐的情景;二是庆祝父母结婚四十周年, 儿女要父母重温新郎新娘旧梦的一幕, 喜中有悲, 悲中有喜, 如同一杯醇酒, 甜柔中而又少不了一丝丝苦味。

(三)

作为一个具有典型的女性作家阴柔风格的冰心, 她在坦爽地尽情地抒发她那温柔伴忧愁的情怀时, 又显示出她抒情的另一个突出的特色——婉约而轻逸。

冰心早期创作往往将传意描物写得跌宕有致, 摇曳生姿, 委婉隐约。如她和弟弟们驰骋着想象, 描写出海的女神的动人形象, 幻想着做一个“海化”的青年, 抒发出自己的美学思想 (《往事 (十四) 》) ;她写她在太平洋船上迎接惊涛骇浪的来临, 以此来证明自己确是“父亲的女儿”。在《南归》中, 每至母亲逝世的点钟, 弟弟便催促众人提前散去睡觉, 因为物在人亡, 触目有伤。

借景抒情的运用, 使冰心的叙述语言别具一格。

《往事 (二) 之三》写她在一个万籁寂静的冬季月夜临境的感受:

“今夜井中月下的青山, 无可比拟!仿佛万一, 只能说是似娟娟的静女、虽是照人的明艳, 却不飞扬妖冶;是低眉垂袖, 璎珞矜严。”在作者的笔下, 井中月下的青山是人间的“仙境”, “充满了凝静、超逸、庄严, 流溢着满空幽哀的神意”。面对这清幽的夜景, 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以为这夜“不宜于将军夜猎”, “不宜于燃枝野餐”, “不宜于爱友话别, 叮咛细语”, “不宜于高土徘徊, 美人掩映”, 月夜的青山只宜于“病中依枕看月的女孩子!”于是, 悠逸之情顿生, 作者思绪万端, 有如水的客愁, 有如丝的乡梦, 有幽感, 有澈悟, 有祈祷, 有忏悔, 有千种话……

作家由人间进入“仙境”, 又进入“幻境”, “泛入七宝莲池”, “参谒白玉帝座”;“有天上的重逢”, “有人间的留恋”……柔情掩过淡愁, 飘逸随之而出。

(四)

冰心自己在《回忆“五四”》一文中说:五四时期, “另一部分青年, 包括我自己, 就像一泻千里的洪流中的靠近两岸的一小股, 它冲不过河岸的阻力, 只挨着岸边和竹头木屑一起慢慢地挪动着”。“五四”的狂飙, 震动了年轻的冰心, 她满怀热情地投身于这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中, 以文学创作来探讨人生的真谛。但毕竟由于生活天地的狭小, 家庭生活的优裕, 又加上接受了教会学校教育及泰戈尔唯心的哲学思想的影响, 所以她的反抗缺乏强烈与坚定。热望以“爱的哲学”使青年从空虚、苦闷、悲哀中醒来, 走上热爱人生、改造环境的道路, 同时也以此来安慰自己寂寞和苦闷的心灵。她要使自己的创作, “爱在右, 同情在左, 走在生命的两旁, 随时撒种, 随时开花, 将这一经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 使穿枝拂叶的行人, 踏着荆棘, 不觉得痛苦, 有泪可落, 也不悲凉” (《寄小读者·通讯十五》) 。要做到这一点, 她只有到现实外的过去了的生活中去追忆了。因而, 如前所述, 在她的散文中, “爱”充溢着一切, 在抒情上带上了一种脉脉的温柔, 又渗透着丝丝的忧愁。

不仅如此, 这种抒情的特色, 也是她早期创作审美思想所追求的, 她叹赞泰戈尔作品的“澄澈”中的“凄美”, 使自己得到了“凄美的快感”, 以为“美在深幽”。这种审美趣味, 使其散文抹上了她所独有的抒情特色。

冰心是以自己独立的创作个性取得成就的, 她的散文中的抒情特色自然是由她自己的创作个性所决定的。评论家常常把同时代的冰心与朱自清的散文风格相并提, 赞誉他们散文所同有的漂亮、缜密、清新的风格。的确, 他们都有寂寞的心情, 抒发的都是具有“自我”形象的复杂的情怀。然而, 思想上、个人经历上, 生活境遇上的不同, 又使他们抒发的情怀各有不同的特色。朱自清对世态炎凉的体识, 使他抒发的悒郁、苦闷的情怀更浑厚, 而冰心对“爱的享受和憧憬, 使她的抒情显得轻柔飘逸”。这种抒情特色的区别表现在抒情手法上, 冰心往往边叙边抒, 一般在叙事后有独白的抒情, 是为触景生情。朱自清则较少冰心那样独白情怀, 而常寓情于事。如冰心的《寄小读者·通讯十》中对小时所受母爱的回忆, 朱自清《背影》中对少时所受父爱的追忆, 都各有特色。因而, “冰心只是冰心, 不是任何其他人”, 她的“特有的作风, 使她成为现代中国女作家的第一人” (李希同编 (《<冰心论>序》) ) 。

正是冰心以她所特有的女性的细腻的情感, 玲珑的文笔所显示的上述抒情特色, 吸引了“五四”时代的广大的尤其是青年的读者。阿英在《谢冰心》中说:“青年的读者, 有不受鲁迅影响的, 可是, 不受冰心文字影响的, 那是很少的, 虽然从创作的伟大性及其成功方面看, 鲁迅远超过冰心。”他认为冰心在那个时期的彷徨苦闷的情绪, “乙乙欲抽”的情怀, 清新隽丽的文字, “建立了冰心当时在创作界的权威”。 (阿英语)

城市的冬天抒情散文 篇8

火车站一如既往的喧闹,拎着大包小包的人流,夹杂着各自的乡音,呐喊和怒骂也是让人开心,感觉亲切。朴质的工装和一脸的纯朴,无不显示着这是一群群提前放假回家的务工一族。“回家”这两个字,洗刷了一年的乡愁。捏一张车票,笑一脸疲倦,回家的感觉真的是归心似箭。

寒霜浓,雪未下,城市的游民将渐渐散去。腊梅送香,回家的路途也许有些曲折惆怅。然而,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一直是漂泊之人的共同心愿。

挡不住父母倚树而望的期盼,最远的归途也是雁归故里的喜悦。父母在唠叨中悄然老去,花开花落,春归已是无觅处。黑发飞霜,重拾梦中落泪人,青梅竹马在城市和农村的鸿沟游荡。也许只有体会过离愁的苦涩,才会真正懂得亲情的弥足珍贵。

城市的冬天别样的寒冷,故乡的袅袅炊烟里永远有一份挥之不去的温暖。异乡终究是异乡,它可以给你车水马龙的喧嚣,却无法给你心灵的温暖与宁静。就如我一样,喜欢杭州的东坡肉,而更喜欢的是老家里,我娘在土灶台上爆炒的一盆腊肉炒大蒜。老家的感触真好!虽然我们没有福分时常星级酒店作客,品味大厨恭敬的佳肴,但黎民百姓的生活,老娘或妻子的厨房手艺,应该是舌尖上永远回味的情愫。

信马由缰,低眉信手的文字,似乎已经苍白无颜。一花独放的冬季,腊梅开在城市的街边墙角,寂寞了谁?又安慰了谁?异乡西子湖最怎么靓丽,又岂能敌得过故乡的丽山秀水?又怎能安抚得了游子的缠绵乡愁?

岁末让人恍惚,有了点点惆怅。无心再恋一座城市,倒是无心插柳的琐事,盘根错节,缠绵了凡身,也枉然了一些文字寂寞愁肠。

一个人,孤独了一座城;一座城,遗忘了一个人。城市的冬天没有鸡鸣犬吠,更没有阳光下爆晒的咸肉腊肠,也自然没有了大雪飘飘之际,一家亲的团团围坐,热气腾腾的觥筹交错了……

光阴是艘靠不了岸的船。再细腻的文字也留不住岁月的脚步。异乡的城市依然四季轮回,冬天的寒冷也终究会过去。来年的春天,觅食的春燕也依然会呢喃在西子湖畔。回首那些最初的无奈时光,离家的步伐踌躇且蹒跚,归途漫漫也长长。

老家如一盘散沙,在风里慢慢耗蚀,再也没有当年大集体组织的大熔炉般火热了。父母官如逍遥飘晃的风筝,三年河东,三年河西。而拽着风筝线的人儿,却不是蝼蚁般的我的父老乡亲。此情此景,让我怎么也看不到故乡的春天。然而,根脉涌动,岁月不老,我笃信故乡不会塌陷无踪。

淡写初冬花落江南抒情散文 篇9

(一)

冬季已开始,十一月,仍然拥有美丽的朝阳。梧桐落叶,帘卷西风,都抵不上心中的朝阳。深秋已将过去,满地的梧桐叶踩在上面发出的是嘎吱嘎吱清脆的声音。拾起,细看它的来龙去脉,繁华过后的成熟中,生命的形态是如此清晰,生命的质地却愈加轻盈。把一抹动人的黄一片醉心的秋眷刻在心上,收藏在冬的袖子里。

时光脚步总匆匆,冬已临。时光在冬意渐深中辗转,晨曦攀窗,倾一杯牵挂的暖。翌日东升,暖了湖面,溶了轻柳露重。心底事却是安暖和宁静,喜欢和书和茶在一起的日子。还有心中,淡淡的影。疏影摇曳,岁月静好。风,一缕缕的从窗前经过,斟满真诚。绿水东流,青山依旧,年年又又。花落,碟逝,冬已起步,斑驳若梦,满园清瘦,沙漏匆匆,朦胧纱帐,冷却月牙。黑夜,被暮色簇拥,衣袖兜从容。

岁月,悄无声息的让海陆交换。剩下的,只有那颗颗的沙砾,坚硬,倔强。天空晴朗,冷冷的美,暖暖的心。滴答滴答,漫天飞舞的精灵,还有那好多好多雨飞雪。冬天雪飞,雨随落,烂漫地,冥冥一笑,那是忙碌的幸福。嗅一下天高云淡,冷艳划过,茫茫雪皑。高楼,树,花飞还有那野草枯黄,被渲染灵动的舒展,是一幅跳动的画卷。在你不经意时,嫣然一笑。

清晨的空气依然清新,窗外第一场的冬雨,淅淅沥沥,微有些许的冷意。季节已寒,但生命中总有的那么多相遇让我们心生暖意。我本想打开一扇窗,再看看那一缕缕纤云,却不曾想收获了漫天的美丽!

花香茶醉之间,淡墨素笔,最大的乱世来自于心灵的忙碌。华灯初上,风中蓝桥,空灵的梅花园,荡漾的风筝,飞翼的碎花,薄凉的厚被,冰冷的风扇。你说,江南的烟雨下起了雪,我说,北方的沙城飘满了金银。听,风外的夜说着北方的狼,这时却回味江南,烟波柳巷,轻柔呢喃。可,人走天涯,就如一片黄叶随波逐流,美不胜收。

喜欢雪天,世界万物银装素裹。又像一个不施粉黛的女子,安安静静地走来。想起儿时母亲说的鸡爪雪,薄薄的一层落在地上,没不过鸡脚。还有那猫的脚印,像极了一朵一朵的小梅花,没有芳香,却也俏得惹眼。

雪过天晴,冬的脚步,风雪过后,山峰刮成俊俏,山泉潺潺,续写冬的缠绵,谱写冬的歌,而冬天的童话,在雪霜里孕育,在风雪中成长,在寒气中成形,冰的脚步咚咚,敲在干枯的树枝上,敲在冰凉的石板路上,敲在苍白的残月上,梦里,春花烂漫,冬在窗外倦卧,温顺如忠实的小狗,当你一出门,它立即扑上来拉扯着你的衣袖,此时,你才真实地感觉到冬扑面而来……冬季已回来。白雪是冬的衣裳,因此,冬是美的,它恬静,真实。

喜欢看云彩,冬天的云彩是大自然的诗歌,是大气的轻轻低语,点缀在初冬的天空中,自然界没有什么事物像云彩这样多变无常,没有什么能够比得上它那庄严,短暂而又辉煌的美。用镜头记录自然的美丽,用片片阐述自己对美的理解。用语言抒发自己的情感,用文字记下点点的生活轨迹,文字是个好东西,它能够记录下四季,它能承载无限的幸福与苦涩。

(二)

初冬的雨,打开了封存的记忆,在细雨洒落的瞬间,思绪慢慢飘起……指下敲击的方格,手中泛黄的纸页,曾经抒发寄托情感的习惯,渐渐远去然而在雨帘落下的时候。却喜欢上了漫步于江南老街巷,静静的一抹油纸伞划过雨幕……

记得那年冬月日,雪白梅红,我笑你追,你用树枝在雪地画字,我们的心合在一起。你说十年二十年后,携手再来,看看红梅是否记得我们的.情意。我笑,那时的我们会不会老到忘记,时光总是跑得太快。我们总是在回头时才发现,丢失了很多回忆,你还会不会在风中等待?我已回来了这个冬季。渐渐的,那些亲昵的影子,淡出了视线。造化弄人,总有些擦身而过的缘分,泛着惆怅的涟漪,映着岁月的光影,渐渐飘远。曾经的清晰和温暖,无法割离的不舍与爱恋,在西风荡涤一切的肃杀里,删繁就简。即使在梅园舞动的炫目,都留不住你华丽的转身,只需要一个箭步,就已经渐行渐远。只需要一场雪,贴上浪漫的标签。

站在风中,看着落地的飞叶,不再是昨日的那一页。默数着枝丫,问落花,镜中欢,风满袖,淡淡的吻别,远处琴声悄悄滑落。城市的黑夜,来回的遥望,窗外似乎看到隐约的月光,被霓虹盖满,朦胧安然。散落的头发,还有那满桌的光盘,慵懒。旋律,脉搏,一起起伏跌宕,惬意。

霜降以后,江南山上的冬,好像水彩画家笔下的画布,五彩斑瓓多姿多彩。无法再用惊艳来描述,她已经换了妆容。梅花的香气浓而不靥,梅花的香,让你神痴,梅花盛开时沁人的一瓣心香。几曾多少情弄,一帘花语,渐如一叶飘零。

人在冬边听雪舞,忽听马蹄得得,燕云飞骑,踏雪无痕,暗香盈袖。转眼已到山寨前,凌空下马,安步当车,来到冬季,吹雪长啸,顿时冰雪盈盈,百花满楼。只见远处楼上,花瓣含泪,芳菲丛中,一女子翩若惊鸿,矫若游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在花雪烂漫中,袅袅婷婷,若痴若醉。雨后蝴蝶般的雪花,一身戎装,飞舞着的冬的精灵,漫山皆白!

风起落花飘似雪,点点人间离别。碧水流清澈,情牵犹记空飞蝶。聚散真如天上月,演绎阴晴圆缺。莫叹春秋迭,悠悠琴调抚心结。对镜梳妆花扮蔻,槛外风声乍透。暮雨阑烟宿,许筝弦奈蒹葭瘦。燕子归来归去又,总是诗词雅讴。水绰流英走,那涟漪枉年华守。次第相思翻自雪,谁舍挥离拂别。纵使沧海撤,还余生半桑田蝶。沉醉浮星难老月,光错银勾时绝。非雾非烟迭,一声珍重将惜结。

写景抒情散文专题教学初探 篇10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为写景状物类散文,三篇选文为《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从专题教学上考虑,《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是借景抒情类,《囚绿记》是托物言志类。因此,将《囚绿记》抽出来,另与其他托物言志类散文组成专题进行教学,将《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进行专题组构上的重新审视与思考是很有必要的。

写景抒情散文中景是作者情思的主要载体,作者常会意藏于景,以景显情,将自己的情思借绘景传达给读者,即“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读者阅读此类散文的关键就是要缘景悟情,析景悟情。

散文有“形散神聚”的特点。因此,作者情感所寄托的载体——灵风景——有时不只一个而可能会有多个。当一篇散文中出现多幅图景来展现情思时,文中描摹的几幅风景像展板一样,孤立地为读者奉献出几张旖旎风光,还是这一片片风景中“埋藏”着一条连续的“情脉”,“潜伏”着万千情思?毫无疑问是后者。然而对学生来说,解读一幅图景感悟作者情思都很难,把握多幅图景中寄寓的情思就更难。更值得关注的是,某些教师在分析此类散文时还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将散文中描写的一幅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活生生地割裂开来,“单摆浮搁”地一幅一幅解读、赏析,这样就无情地斩断了贯穿于散文整体的“情脉”。故此,笔者试图通过专题教学设计来解决这些问题,教给学生解读这类散文的一些方法。

《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属经典,笔者以前教学《荷塘月色》会将绝大部分时间放在对四、五两段的赏析上。因为这两段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写景段落,修辞、写景角度、写景手法等等,有着不少可以赏析的地方。甚至有时还会因为课时,将教学重点就直接简化为对这两段的赏析上。如此阅读,缺乏文本整体阅读意识,没有把文中的三幅图景当做连环画般合起来读,自然就对作者贯穿于全文的整体情思把握不够。于是,学过后学生脑中就只留下了优美的写景段落,对作者借景抒写的情感理解浮泛,仅停留在作者借景传达出对“荷塘”和“月色”的喜爱这一肤浅的理解上。学《故都的秋》,也会带学生一幅幅秋景地赏个不亦乐乎,但对五幅秋景也缺乏整合意识,所以,学生对文章的把握也是支离破碎的。

《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在表达情感上均是借景抒情,以景显情。细读文本不难发现,两篇有个共同的特点—借多幅图景展现作者情思。《荷塘月色》着力描绘了荷塘月色图、《采莲赋》中的江南采莲图、《西洲曲》中的江南采莲图等三幅图景,作者借这三幅意境不同的图景来展现自己的情思;《故都的秋》更是绘出了饱含浓浓秋味的五幅秋景:庭院秋晨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话凉图,秋果奇景图。它们代表着多幅图景展现作者情思类散文中景与情的两种不同类型,我姑且将其概括为“景异情移”和“景异情不移”。一篇文章绘出景物不同的多幅图景,可谓是“景异”;作者的情感随不同图景而呈现出的不同,可谓是“情移”。

《荷塘月色》属“景异情移”类。荷塘散步,朱自清经历了一次心灵之旅,他借三幅连环画般的图景,展现了自己情感的变化:因为“心里颇不宁静”,于是去荷塘,在无边的荷香月色中不宁静的心情得到了暂时的平复,“荷香月色图”就显示出作者暂时摆脱了白天的不自由后获得了片刻宁静的心里感受。然而蛙与蝉的聒噪又将他拉回了不宁静的现实,但他还是想摆脱,于是就又“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第一幅“江南采莲图”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片明丽欢快。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中,少男少女们热闹地嬉戏,自由地谈情说爱、说笑打闹。作者借这幅欢乐热闹的“江南采莲图”传达出对自由世界的向往,也反衬出自己现实生活中的不自由。但喜悦又稍纵即逝,“可惜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不无羡慕的一句话把作者的情绪又重新拉回了不宁静。荷塘抬抬脚还可以去,且能让自己从不宁静中暂时抽出身,而欢乐热闹的六朝时代却是无论如何再也回不去了。于是,“又记起《西洲曲》中的句子”,援引的四句,展示出一幅女子思念情人的图景。其实,作者借之表达的也是自己思念“情人”的痛苦,只不过这个“情人”是他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的“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罢了!追寻自由而不得的他此时的灵魂是痛苦的,这份痛苦恰借《西洲曲》中的“采莲图”传达给了读者。总之,作者借这三幅意境不同的图景,展现出了情感的起伏波动,真可谓是“景异情移”。

《故都的秋》是“景异情不移”类。五幅秋景——庭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果奇景——均透射出了“清、静、悲凉”之意,五幅秋景有一个共同的情感指向,即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与热爱。郁达夫对故都的喜爱与眷恋,他的感伤与落寞,凝聚在了小院低矮的破屋外,树叶间渗出的一丝一丝清朗的日光里,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里,破壁腰中牵牛花的蓝朵里,疏落尖细的秋草里,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扫帚的每一丝细纹里,秋蝉的每一声残叫里,都市闲人微叹的互答里,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将这五幅秋景合起来想,会看出作者的情感非但不移,反而是借一幅幅秋景图层层渲染,将本就很浓的“故都的秋味”点染得愈加浓烈,将自己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与热爱之情也表达得愈加浓烈。

如此引导学生阅读后,可再提供几篇借多幅图景展现作者情思的高考原题和模拟考试题作为延伸阅读,检验一下学习效果。

冬天里的春天抒情散文 篇11

在坐着喝茶、闲聊的过程中,李大妈不停地说着。话题从今年的日子好过,到心情的愉快,一副抑制不住的样子。是啊!李大妈也改过几天舒心的日子啦!谁不知她是拉扯大五个孩子的母亲呀?整日地发愁、操心和受累,她就是这么一天天地走过来的。现如今,孩子们长大啦,又都有了自己的家了。而李大妈不幸的是:老伴儿前些年因病去世了。要不,老两口这是多好的日子呀!儿女们由于都离家远,时间长了对老妈不放心,便给她装了一部电话,说可以经常能听到母亲的声音。眼下,李大妈啥也不想,只希望自己能够多活上几年。

也是!一个居住在深山区的农家,原本对生活就没有多大奢求,有吃有喝就知足啦。何况,现在电灯、电话和各种家用电器一应俱全,连做饭和炒菜都可以不再像从前那样烟熏火燎了……村里像李大妈这样的人家,还有很多。人们都感慨地说:“这样的好日子,上辈人想也不曾想过呀!”

“喝呀!”李大妈有热情地给我的杯子里续上水,并极力挽留我:“睡觉还早呢!你就陪我再待一会儿吧。”

想到李大妈孤身一人,住这么大一间房子,言语又是如此恳切,我找不出任何理由早告别,就又多陪她待了一个多小时。

怀念冬天抒情散文 篇12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十六年前的冬天。那一年我正在念初二,学校离家很远,骑自行车需要四十多分钟的时间。

那天老师留的作业很少,放学后就和几个同学去了台球厅。几局过后才知道外面下起了大雪,我放下球杆,背起书包就急匆匆地踏上自行车往家走,可是路面很滑又顶着风雪,所以走得很难,很缓慢。

当我快到家的时候,看见母亲正顶着风雪独自在街头等我呢。母亲急忙迎上来,接过了我的书包,说:“看把我儿子冻的,脸都红了。”只这一句让我感到无限的温暖和母爱的伟大。同时我也有一种无地自容的愧疚。让母亲受冻我也一样心疼。

第二天,母亲感冒了,很严重,一连几天都不能起床。我很着急,后悔、自责。可这一切都无法弥补我的过错。

我给母亲买了许多水果,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给母亲买东西。母亲从来没有这样高兴过,病很快的就好了。说她第一次吃到这么好吃的水果,还说我长大了,懂事了。听到母亲这么说,我心里美滋滋,舒坦了许多。

这件事虽然过去很久了,很平淡的一件小事,可让我知道了天下的母亲在儿女身上,是这样的容易满足。只要我们去爱她,哪怕是一点点都会让她感到无比的欣慰。无比的幸福,并且常常去回味。

江南的冬天抒情散文 篇13

一、散文教学现状的分析

(一) 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中学阶段的散文, 通常以抒情散文为主。抒情散文通常作者借助极具个人特性的感官所过滤的人、事、景、物表达独特的情感认知。作者利用景或物为依托, 运用比喻、象征、拟人的手法, 或情景交融, 或托物言志, 以达到抒情的目的。但对于学生来讲, 并没有丰富的阅历, 很难体会作者自身要表达的情感。

(二) 教师教学现状分析

现在大部分老师教学重点并未放在教学内容的准确, 恰当, 更多地从教学方法的角度考虑教学。教学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 实现教学内容的途径, 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确定。一篇课文有多种教法, 意味着教学内容的不同和侧重点的变化。正所谓巴班斯基说的:“是教学目的和内容‘选择’方法, 而不是其相反。”因此, 要从教学内容的角度选择适合、恰当的教学方法。在具体散文教学中, 教师出现用小说的方式教散文的现象。例如杨绛先生的《老王》时, 有些老师将分析老王的形象作为教学内容, 这已经将文体混淆;有的老师更多注重知识化教学, 从字词句段到内容结构, 并没有引导学生体会散文所蕴含的情感。

二、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

(一) 课程目标是散文教学内容选择的前提

王荣生先生在《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一书中提到, 课程目标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和学生个体的发展, 国家期望学生具备的语文素养“是什么”, 主要面对“是什么”的问题。教学目标是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 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应紧扣课程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审视教材, 明确编者的编写意图, 使教学课堂最有效的指向教学目标。郁达夫《故都的秋》教学目标不只是颂秋, 更表达对祖国的挚爱和眷恋, 但有些老师把五副秋景图作为重点。

(二) 学生学情是散文教学内容选择的关键

学情, 指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选择散文的教学内容, 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针对学生自己能弄懂和预习后可以弄懂的知识点不必重复讲解, 学生存在疑惑, 领悟不深的地方进行引导讲解, 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老师可以通过课前观察、问卷调查、学生访谈等途径分析学情, 结合学生情况明确教学内容。

(三) 文体特征是散文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散文教学内容首先要明确散文的概念和文体特征。散文只是在文学实践过程中约定俗成的文类概念,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大多为“文学性散文”, 题材广泛, 笔法散逸。散文主要分为叙事, 抒情, 写景等, 因此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根据不同的文体确定, 它虽然有“形散神不散”的特征, 但是不同的类别有不同的侧重点。有的老师在讲授胡适《我的母亲》时, 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让学生讲自己的母亲, 有的对母亲致以感谢, 有的向母亲表达愧疚, 却未真正体会到作为散文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四) 作者情感是散文教学内容选择的核心

“阅读散文, 不是仅仅为了知道作者所写的人、事、景、物, 而是通过这些所写的人、事、景、物, 触摸写散文的那个人, 触摸作者的心眼、心肠、心境、心灵、心怀, 触摸作者的情思, 体认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散文教学内容的核心, 重点并非是所描写的客观对象, 而是透过客观对象传达、灌注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老王》的关键点不在老王的善良, 而在作者能看出善良的心肠;《安塞腰鼓》的关键点不在西北汉子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 而是作者为威武雄壮的场景所迸发的激情!

三、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在上文中对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进行分析, 下面我以《济南的冬天》为例来谈如何确定散文教学内容。《济南的冬天》作为老舍先生从英国归国后在济南执教时所写的散文名篇, 充满诗情画意的色彩。文章不惜笔墨通过对济南冬天细致明丽的描写, 抒发对济南冬天浓浓情思和赞美之情。全文以“温晴”二字为主线, 文章开头通过与北平、伦敦、热带的地方对比总写济南冬天“温晴”特点, 接着从阳光下的济南, 小雪后的小山以及济南的水三个方面具体描写, 最后用“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收束全文。文章看似花大量的笔墨在写景, 写冬天济南的“温晴”, 其真正意蕴作者对济南的持有的那份特殊的爱以及极具个性化的文字表达。因此,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这篇散文的教学内容:

(一) 雅俗兼具的语言之美

老舍先生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 其语言亲切自然, 娓娓道来, 质朴无雕琢之感。但在平易朴实之中透露出作者精湛的语言能力。在《济南的冬天》中, 老舍先生对济南山水的一往情深, 汩汩地流淌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二) 修辞之美

老舍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使得济南冬天人性化, 同时也寄托了老舍对济南的情意。文章在开篇巧妙地运用对比, 突出济南的冬天优于其他地方, 自然而然的突出“温晴”的特点。接着“济南城”变成了“小婴儿”, “小山”当起了“摇篮”, 新鲜之余给人一种安全、踏实之感, 济南城变得可爱, 温暖, 与温晴相吻合。作者写薄雪覆盖下的小山时把矮松上的一髻儿白花比作日本的看护妇。“看护妇”的贴切比喻表现小雪过后矮松的秀美姿态, 赞美之情呼之欲出。作者在写冬天水色时用拟人的方法写出“水也不忍得冻上”, 把水写的含情脉脉, 给人一种不是春天甚是春天的温暖之情。

(三) 炼字之美

“小山”“小雪”“小村庄”“小水墨画”, 老舍用“小”字贯穿通篇景物, 给人一种疼爱, 亲切的感觉, 表达作者对济南包含的深情。再如“真”字, “济南真的算个宝地”, 一个“真”字, 体现作者对济南的情感, “真的, 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唯恐读者不相信济南冬天的美好, 又用“真的”强调。“水藻真绿, 把中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真”字使用的频率之高, 渗透着老舍先生对济南冬天满满的爱。文中大量动词的出现, 既赋予变化又准确传神。例如“卧”字,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 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两个“卧”字, 逼真的描绘了村庄和雪的姿态。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替换的方式, 深入体会躺、卧、睡等字的差异, 品味语言的魅力。同样, “镶”字的运用准确生动, 同样是雪, 落在树上是“顶”, 落在山尖是“镶”, 落在山坡则是“露”, 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特点, 又避免用词的重复, 一幅灵动的雪山图跃入脑海。

其实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个性化的语言还有很多, 文章句子中“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那水呢”“呀, 吧, 呢”等语气词的出现, 字里行间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感慨和对济南的喜爱, 让人感觉亲切, 舒服。“圈儿”“小口儿”等儿话词的使用, 为文章增添了京味儿, 使文章更口语化。

(四) 蕴含温晴的意象之美

在抒情散文中通常透过文章的意象或意境, 引领学生深入分析, 追寻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 可以运用孙绍振先生的“还原法”分析, 首先将其还原为原生态的人物和景物, 其次将它与具体意境加以比较, 从而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 体会作者要表达的独特情感。济南的冬天在作者的笔下是完美的, “没有风声”“响晴”“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 济南像是婴儿有小山保护着, 睡在舒适的摇篮里, 感受到的是一片“温晴”。然而, 事实并非这样, 从地理常识的角度来说, 小山在北边缺这点口儿, 这个口就是冬天北风的入口。冬天的济南时常会有冷空气的入侵, 月平均气温都已经达到零度以下。这样看来, 济南的冬天并没有作者笔下的“温晴”, 文本和现实产生矛盾, 形成了反差。这就证明作者笔下济南的冬天是他心目中的, 主观化, 理想化的, 正是这种主观的情感, 让济南的山、水也变得“温晴”。

接下来文章写雪后的小山。“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作者通过大量笔墨为读者描绘了一幅雪后小山的秀丽景色, 并在段末写道“就是下小雪吧, 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 那些小山太秀气!”与开头相照应, “最妙”“就是”等关键词体现小雪后的小山是作者最爱的景象, 事实上冬天也有下大雪的可能, 但是作者专门描绘的是小雪后小山的景色, 排除了其他现实情况, 是为了表达对济南冬天喜爱的表现。

作者在写济南的水, “不但不结冰, 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也不忍得冻上”等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但实际上零度以下的天气水怎么能冒着热气, 所以是作者排除了冰天雪地的另一番景象。正是这些“扭曲的事实”体现他对济南有特殊的情感, 深深地着上了老舍浓重的个人色彩。

(四) 独特真实的情感体验

散文是作者在自己独特的情境中表现的一种特殊的体验, 其最大的特点是表达创作主体自身的情感以及如何表达情感。要深入领悟作品内涵, 要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走进文本, 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济南的冬天》中, 体会济南冬景“温晴”背后“作者的温情”成为核心, 这就应结合老舍的生平经历体会他对济南难以割舍的情感。在老舍25 岁以前一直生活在北京, 后来赴英国任教, 饱受辗转之苦, 在多雾的伦敦旅居七年后回国定居山东, 在齐鲁大学任教, 在此期间老舍第一个孩子出生在济南, 起名为“舒济”, 足以看出他对济南那份特别的爱。在老舍先生一生中几乎没有写过关于英国, 美国的散文, 关于故乡北京的也少之又少, 可唯独济南, 写了许多。老舍在《济南的印象》中写过随着事物联系, 人情交往, 济南留下他快乐与痛苦的印痕, 时短情长, 济南就成了作者的第二故乡。通过对老舍先生的生平背景有所熟知之后, 再阅读文本, 济南没有北京的风沙, 少见伦敦的雾气, 新加坡的艳阳也是少之又少。对于济南的山, 作者投入很深的情感, 仿佛勾勒一幅水墨画, 如山坡上卧着点小村庄, 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充满了韵味。对于济南的水, 不但不结冰, 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热气, 澄清的和谁像块空灵的蓝水晶, 无不表现济南的柔情。老舍先生对济南那份真诚的情感都倾注在文章里, 所以在他的眼中“济南的冬天最特别”。

总之, 《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进行描写, 抒发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特殊的情感。散文作为表达作者自身主观情感的文体, 其教学内容可以根据作者自身要表达的情感以及作者如何表达情感两个方面, 通过作者个性化的语言, 蕴涵深意的意象和作者独特的情感确定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基本路径[J].中学语文教学, 2011 (1) .

[2]李军.抓住特点教散文[J].学语文, 2012 (1) .

[3]陈隆升.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学理依据[J].中学语文教学, 2011 (1) .

[4]王希文.《济南的冬天》教学价值刍议[J].语文建设, 2012 (02) .

[5]余志明.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0 (9) .

[6]丁之境.《济南的冬天》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 (4) .

[7]王荣生.依照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J].语文学习, 2010 (09) .

[8]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上一篇:家乡污染作文300字下一篇:2011娄烦县文物旅游局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