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曾经屈辱的历史

2024-07-02

祖国曾经屈辱的历史(精选4篇)

祖国曾经屈辱的历史 篇1

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挟工业革命之利,加紧对外扩张。1840年,英国殖民者用鸦片和炮舰首先打开中国国门。美国、法国、俄国、日本接踵而至。在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隆隆炮声中,列强逼迫清政府先后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了严重损害,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一步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虽然面对外国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没有退让屈服,他们同仇敌忾,不畏强敌,与侵略者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但是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而这一切的一切中国当时的清政府一手造成的,更让我痛心是,当我们与八国联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后,软弱无能的清政府还感激涕零地对列强表示,今后要“以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样的话,让生活在现在的我们都倍感羞愧,这简直就是对中国的侮辱。

当写到这里时,我的笔不由自主的停了下来,心中顿时涌出一团来自内心的怒火,这种愤怒,我已无法用我那平乏的比笔表达出来了。

曾经,在北京西郊,有一座让世界惊叹的黄家园林——圆明园,它曾被世人喻为“万园之园”,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却被可恨的侵略者一把火烧掉了,但当时腐朽的清王朝却无动于衷,对此不闻不问,真让我感到寒心。现在,当我们走到这里,看到的却是满眼的断壁和残垣。我们能不对外国侵略者感到痛恨,能不对当时的清政府感到痛心吗?也许,如果当时中国可以予以外国侵略者强有力的打击,也不会让这一建筑奇迹被销毁,也不会造成现在的后果。

历史已经成为过去,再也无法更改,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只有努力学习了,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祖国开辟美好的明天。

祖国曾经屈辱的历史 篇2

1. 课标要求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2. 课标分析

本条课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1)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挫败了外国势力企图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 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进行了不懈努力; (2) “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 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香港、澳门的回归, 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 为台湾的和平统一提供了依据。

二、学情分析

贵州省兴义市顶效经济开发区中学是兴义辖区内一所学生整体素质较低的学校, 学生基础薄弱, 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但他门对历史学科很感兴趣, 学生往往会主动配合老师进行教学。在课堂上, 他们都希望能分到相关任务, 和老师共同学习。作为高一的学生, 通过前阶段的学习, 他们初步具有一定分析、比较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对一些难度不大的问题已可以自行处理。

三、设计思路

本课是在学生已具备一定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如果教学仍是照本宣科, 学生就不会产生很高的学习兴趣。因此, 采用开放式教学, 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收集资料 (视频与文字) 、课堂交流、教师指导的方式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此过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尽量符合学生实际, 摒弃那些纯理论性的内容;从发展的观点出发, 尽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理论学习的感性认识。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阐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 理解其内涵。

(2) 了解港、澳、台等问题的由来, 认识我国的对台方针。

(3) 分析我国能收回香港、澳门的条件和目前阻碍台湾问题解决的因素。

2. 过程与方法

(1) 运用资料分析“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与实践的可行性。

(2) 联系台湾问题的现状, 掌握中共中央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

(3) 利用时事资料展示海峡两岸的新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根据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提出来的, 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

(2) 认识国家强大是中国能收回港、澳的决定性因素, 从而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

(3) 通过港、澳回归的实践, 认识祖国统一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增强早日和平统一台湾的信心和决心。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 “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内涵和意义。 (2) 指导学生归纳港、澳回归的过程及意义, 认识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影响。

难点:利用相关材料, 引导学生分析统一台湾的阻力及方法, 认识祖国统一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六、教法、学法分析

1. 教法

本课所涉及的历史知识浅显, 理论性不强, 但政治色彩浓厚。在教学中, 主要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习。教师把握学生讨论方向, 对不正确的言论给予纠正;对颇有见解的观点给予表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讨论为主, 教师不作系统分析, 只有当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偏差、遗漏时才给予纠正和补充。

2. 学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因此, 课外收集、整理、分析资料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课堂上, 一定要积极发言, 准确阐述自己的观点, 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感和所悟展现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养成自觉、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七、教学过程

教师运用多媒体营造课堂气氛, 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师解说: (播放香港回归视频) 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凌晨,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灯火辉煌,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 6月30日23时59分, 英国国旗在英国国歌乐曲声中缓缓降落, 这个“日不落”帝国的国旗终于在香港落下, 标志着香港被英国侵占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宣告结束。7月1日零时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响起, 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区区旗一起徐徐上升……

问题: (1) 香港被英国霸占150多年, 为什么1997年7月1日能顺利回归? (2) 香港的回归与中国政府采取的什么措施有关?

(板书: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板书: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合作探究1:“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怎样形成的, 它的内涵是什么?

(师投影第一至第三段材料)

材料一: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后, 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 割让香港岛;1860年, 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强租九龙半岛以北的大片土地及附近的200多个岛屿, 租期99年, 于1997年6月30日期满。

材料二: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87年葡萄牙与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中葡北京条约》, 清政府同意“葡国永驻管理澳门”。

材料三:1949年, 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后, 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 导致台湾与大陆分离。

问题: (1) 新中国成立后, 领土、主权上存在哪些问题? (学生讨论……) (2) 中共政府针对上述问题是怎样做的?

(师投影第四、第五两段材料)

材料四: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 毛泽东、周恩来曾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1981年9月30日, 叶剑英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20世纪80年代以后, 邓小平多次发表谈话, 全面阐述“一个国家, 两种制度”是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1982年12月, “一国两制”的方案进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4年, “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 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材料五:“一国两制”, 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 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两种制度长期共存。

问题:“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怎样形成的, 其内涵是什么, 提出这一构想的目的何在? (学生讨论……)

(板书:1、形成;2、内涵;3、意义)

合作探究2:“一国两制”在中国是怎样得以实践和证明的, 有何历史意义?

(师投影第六至第九段材料及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的照片)

材料六: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社会主义现代化迅速发展, 国力不断增强, 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一国两制”构想及具体方针日渐完善。

材料七:1982年,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 揭开了两国关于香港前途问题谈判的序幕, 邓小平的强硬态度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的决心。

材料八:1984年12月, 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确认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材料九:1987年4月, 中葡双方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 中国政府对澳门行使主权。

问题:香港、澳门能顺利回归祖国说明了什么问题, 有何意义? (学生讨论……)

(板书: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合作探究3: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到今天有了哪些历史性的新变化?

(师投影“台湾民众反‘台独’示威”图片及材料十)

材料十:2007年是海峡两岸恢复民间交流20周年。上海、台湾两地的交流项目高达2490项, 涉及文化、教育、经济、科技等诸多领域。有741647位台胞进出上海, 有8310位上海居民赴台。上海高校招收台湾学生361人, 台湾学生在沪总人数已达1000多人。全年台商在沪投资项目565个, 合同资金22.4亿美元。为了长期立足上海, 许多台资企业在沪设立总部。

问题: (1) 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讨论……) (2) 大陆在台湾问题上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怎样认识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师投影材料十一)

材料十一:1979年元旦,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20世纪80年代后, 海峡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宽, 台湾回内地探亲、观光、投资经商、文化交流等活动不断增加。两岸还以民间团体对话的形式, 进行政治经济方面的接触与会谈。

1995年, 江泽民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就台湾问题提出八项主张。2005年, 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 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师投影材料十二)

材料十二:在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过程中, 无不体现大陆的一个主导思想——“一国两制”, 这个方针是党和政府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出来的, 符合我国实际, 用此办法来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既可避免战乱带来的社会动荡, 符合人民愿望, 也有利于保持台湾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的繁荣, 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顺应时代潮流, 有利于人民, 功于民族, 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选择。

问题:为了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什么一定要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台湾问题? (学生讨论……)

(板书: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八、课堂小结与延伸

假设你就是一位台湾同胞, 请你写出你的真实愿望, 并与大家分享。

九、教学反思

历史课堂教学是一门与众不同的学科, 多年来, 这门学科教学存在两种模式:一是教师照本宣科,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课堂记笔记, 课后背书;另一种模式是教师把课上得天花乱坠, 课后学生一无所知。从这两种模式来看, 不管是学生抄笔记, 还是作为看戏的旁观者, 都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因此, 在今天的新课程改革中, 教师有义务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 是义不容辞的实施者。在《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一课中, 教师本着学生全面发展的态度, 采用了全新的教学模式, 现总结如下:

(1)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新课程提倡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但是, 很多老师并不敢这样做, 在实际教学中, 只要认为是重要的东西, 上课就会并命去增补, 这样, 不但没有给学生“减负”, 反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在本课中, 教师没有增添其他知识, 而是把书本知识生活化, 让学生在收集资料、交流讨论中学习新的内容。课堂上, 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自己支配, 教师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交流和讨论新知识, 而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结论。

(2) 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新课程理念中, 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如何教会学生自己去学习, 获取新知识, 而不是要教给学生多少新知识。如果教师教的不是方法, 而是知识, 那学生永远都只会接受, 而不会去获取和思考, 这样的课, 教师是永远教不完的。在本课教学中, 教师没有罗列知识, 而是展现问题, 让学生自己交流, 在讨论中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3) 努力为学生寻找展现自我的机会。在现代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历史课教学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新课程教学中, 实现这一任务的确是一个好机会。从本课的教学来看, 很多时间都是学生在讨论, 但有个别学生总是不交流, 更不用说发言。对于这样的学生, 一定要让他们有发言的机会, 并逐渐取得成功, 在成功的基础上找到自信, 从而养成敢于表现自我的好习惯。

(4) 课堂巩固不要千篇一律。课后的训练题, 主要是巩固本课所学的内容, 如果每次都是选择题、思考题, 学生无法找到新鲜感, 从而失去了吸引力。在本课中, 课堂检测不是传统的试题, 而是一篇感想, 学生会挖空心思去琢磨台湾民众的心声。当然学生不一定能长篇大论, 但心里话是应该有的。比起那些单一试题来看, 效果当然会更佳。

(5) 不足之处总是不可避免。从本课的教学实况来看, 应该算一次比较成功的示范课了, 全班绝大多数同学都在积极主动参与教学, 对老师给出的问题总会设法去解决。但却有个别学生好像事不关己, 老师每次提醒总是找其他理由, 并不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另外, 学生讨论问题时, 往往会针对一些小问题展开舌战, 忽视重点内容……

历史将记住曾经的悠悠岁月作文 篇3

记忆中的夏,何时变得如此冗长且枯燥无味?

那晚的饭桌上,有一碗用冷水浸过的莲子羹,我吃得十分陶醉,母亲看见我陶醉的表情,在一旁哈哈大笑。

炽热的太阳把大地炙烤得吱吱作响,湛蓝晴空下热浪吞噬了所有的凉意。我穿着短衣短裤穿梭在玉米从中。一百米开外的一片大藕田是我此行的目的。

那会儿的夜里总是能听见四重奏。在蛐蛐、青蛙、油蛉、吸人血的蚊子发出的声音里,我不知不觉竟睡着了。又在蚊子的叮咬下惊醒,此时母亲轻轻拍着我的背,手里的一把老蒲扇一下又一下地煽动,煽走那烦人的蚊子。

午睡刚醒的母亲从房中走出来,看到桌上的莲子,先是一惊而后便用责备的眼神看着我,我不免心虚,头也低下去。母亲长叹一口气后便转身进屋,端出一盆凉水,她用手帕轻轻地为我擦去满头的汗,责怪道:“这么大的太阳,不晓得热啦,晒得跟炭似的!”我吐了吐舌头,任由母亲为我擦去炎热和疲惫。

一路狂奔到家,大喘几口气,拿出了今天的战利品:一颗颗饱满圆润的莲子像宝石一样嵌在莲蓬里,发出幽幽的色泽。我迫不及待地剥了一个放在嘴里,牙齿轻轻一咬一股香甜的汁水蔓延至整个口腔,令人心旷神怡。

没过多久,一片遮天盖日的绿便映入眼帘,此时的藕田,荷叶正绿,荷花正盛,一朵朵粉荷点缀在无边的绿中,零星地见着几个仰着脑袋的莲蓬。我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到田边,水很清澈。把脚伸入藕田,水中浮游生物便四散逃开,水一下子凉到心底,消了一路的酷热。不过荷叶挨得太密了,在这你挤我推的荷叶下,多少有点闷热。索性蹑手蹑脚地在田中走着,伸手探那长满刺的叶杆,将莲蓬一个个剥摘下,没过一会儿,我满头大汗,裤兜也鼓鼓囊囊了。正当我陶醉于摘莲蓬的快乐时,藕田里的动静引来一声粗犷的.斥责:“那边田里的,干啥呢?”吓得。我撒腿就跑。

总觉得那时的夏天格外的短促,怎么玩都玩不够。虽然时光转瞬即逝,河边映着脚印的沙被风吹走;鸣叫了一整个夏天的蝉被一场秋雨带走;乱哄哄的蚊子被寒意驱走;最爱的荷花也被一镐一镐地挖走……但记忆被时间一点点消磨时,却筛选出最珍贵的往事。历史将记住曾经的悠悠岁月,感谢时光带走我最珍贵的东西,却留下了更多值得回忆的往事!

祖国曾经屈辱的历史 篇4

经过几年的学习,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历史文化名人。提到一些人的名字, 如孔子、司马迁、李时珍, 大家并不陌生。几乎所有同学, 都能背诵几句孔子名言。但是, 从总体上看, 学生们对于我们的祖先了解, 还不多不深, 例如孔子, 学生对他的儒家思想, 对他给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 认识比较肤浅, 对孔子在世界的影响, 更是知之甚少。因此, 本课教学有很大的拓展与提升空间。正是考虑到这一点, 我以“历史文化名人”为话题, 设计了“追寻历史文化名人的足迹”的教学活动。

为了“避免放任学生进行盲目而低效的探究活动”, 我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组织学生预习时, 为学生提示了搜集材料的方法和步骤, 促使学生广泛搜集材料。同时, 老师在研究课本上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 扩大了历史文化名人的搜索范围与研究深度, 做好了在学生探究讨论时, 随时进行必要点拨的准备。这样, 在层层深入的活动中, 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动手动脑, 探索研究, 将日常积累的有关祖先文明的知识连接起来, 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历史与社会, 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一课是怎样上的呢?让我们回顾一下“追寻历史文化名人的足迹”的教学过程 :

第一环节:回看北京奥运, 从传统文化寻名人足迹

“追寻历史文化名人的足迹”的活动从哪里入手, 如何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是我首先考虑的问题。我想到了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虽然过去多年, 但是开幕式里展示的中国文化元素中却使我记忆犹新 :特别是2008年人击缶齐诵《论语》名句“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的恢弘场面, 更是震撼人心。我决定以此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认识历史文化名人, 追寻他们的足迹。

1.师 :同学们, 2008年有一个时刻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中国, 是什么?

生 :29届奥运会在中国成功举办。

2.师 :让我们再次回到那个令所有中国人激动的时刻!大家仔细看, 看谁能找出奥运会开幕式中有哪些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

生 :观看奥运会开幕式剪辑录像

3.集体交流。

生1 :中国人真了不起!

生2 :中华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啊!

4.师 :通过传统文化的展示, 把中国悠久的历史犹如一幅画卷向世界人民展开, 让全世界人民在开幕式的精彩表演中领略中国灿烂的文化。大家发现了吗, 看开幕式, 想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 出现的文化名人数不胜数, 同学们, 我们能想到哪些历史文化名人呢?

生1 :孔子。

生2 :毕昇。

生3 :李时珍。

5.师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领略我国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追寻历史文化名人的足迹。 (板书课题 :历史文化名人)

6.师 :我们可以沿着历史文化轴, 一一细数这些历史文化名人, 看看他们是如何用自己非凡的成就推动我国历史文化进程的。

7.师 :你们想去了解哪个历史文化名人?老师这里有一些历史文化名人的空白卡片, 同学们可以独自一人, 也可以找小伙伴一起来完成卡片, 相信通过完成这张卡片, 就一定能够真走进这些历史文化名人精彩的世界, 走进中华璀璨的文明史。

生 :学生自主查找资料, 完成卡片。

毕昇是活字印刷术 (四大发明之一) 的发明者, 李时珍是举世闻名的药物学家。毕昇和李时珍都是湖北人。孔子, 更为大家熟悉。我的这个活动设计, 就是从这样一些熟悉历史文化名人开始, 让学生走近他们, 感受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这样, 历史文化名人和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就融合到了一体。很明显, 其中也渗透了一种学习历史的方法。

活动第二环节: 讨论交流, 走进历史文化名人世界

(一) 学生交流历史文化名人卡片

1.同学们, 相信你们一定了解到了许多历史文化名人, 了解了他们的非凡成就, 他们也一定有许多让你敬佩和感动的地方, 正是有了他们的不懈努力, 才成就了中华灿烂文明, 现在,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世界吧。

2。学生根据已经填好的“历史文化名人卡片”进行交流。 (初步交流)

(二) 师生共同走进孔子的世界

1. 书中的孔子。

师 :在这些伟大的祖先中, 你们觉得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是谁?我相信同学们对孔子有一定的了解 :我们来交流一下, 你对孔子的了解? (学生自由说)

2. 生活中的孔子。

师 :大家从书中读到过很多关于孔子的信息, 同学们从很多方面来介绍孔子, 可以说我们刚才交流的是书中的孔子!生活中的孔子是怎样的呢?

(1) 其实了解孔子我还可以走入社会, 咱们班小记者对孔子影响展开了一次社会调查, 我们一起看看。 (出示录像)

(2) 小记者的调查让我们感受到孔子的影响之大, 你们在社会生活中什么时候受到过孔子的影响? (学生交流)

3. 世界的孔子。

师 :走入社会文明更加感受到孔子已经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对孔子更多了一份亲近。不过, 这还不够!我们还可以放眼世界, 去看看孔子对世界的影响。你们猜猜孔子在世界上的影响大吗?

生1 :十大名人之首。你们知道吗?做为世界最高科学教育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综合对世界的影响, 评出了世界十大文化人, 你们猜猜这里面会有谁? (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义、培根, 阿奎那、伏尔泰、康德。) 孔子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看到这你什么感觉?

生2 :孔子对世界的影响太大了, 有这样一种说法孔子是中国的, 儒学是世界的。所以现在全球都在学习孔子文化, 世界各地都有孔子学院。

生3 : (出示孔子学院图片) 资料 :2004年11月21日, 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截至2007年9月, 全球已启动孔子学院 (包括孔子学校、孔子课堂) 175所, 分布在156个国家和地区。到2010年, 全球已经建成500所孔子学院!

这时, 老师及时总结——正是因为孔子的人格魅力和博大精深的儒学思想, 让2500多年前的孔子, 受到了全世界的尊重。不少国家和地区还把孔子的诞辰日定为教师节。可以这样说, 孔子既是中国的“圣人先师”, 又是全世界的“万世师表”。

这部分的 教学活动 , 从“书中的孔子”到“生活中的孔子”, 从“中国的孔子”到“世界的孔子”, 师生共同走进了孔子的世界 ;学生在查、写、听、说、议中, 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人生的感悟。同时, 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三环节:提升拓展, 走进历史文化名人世界

1. 师 :同学们, 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中, 不仅有伟大的思想家孔子, 还有同学们交流时谈到的史学家司马迁, 医学家李时珍等, 你们还知道哪些历史文化名人的故事呢? (学生自由表达, 深入交流。)

2. 播放课件 :开创先河的历史文化名人。

3. 我国有这么多的历史文化名人, 有这么灿烂的历史文化, 讨论 :他们是如何取得这些非凡成就的呢?

4. 集体交流。师小结 :他们不畏艰难勇于创新, 坚持不懈孜孜以求的精神才是我们更应该敬佩的地方呀!

教师总结 :同学们, 我们伟大的祖先, 用他们的智慧缔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我们不可忘记, 今天的中国要屹立世界, 需要新一代的努力, 正所谓“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谢谢同学们, 下课!

最后的教学活动, 重在拓展提升。由“一个历史文化名人”到“一群历史文化名人”, 充分展示了祖国的灿烂文化和自强不息、不断创新的民族精神。请看最后板书 :

上到这里, 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啧啧惊叹声, 从学生的神情中, 就知道他们已经感受到我们祖先的伟大。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历史与社会, 加深了人生的感悟。说明我们的教学目标完全达成。

可以说, 整个教学活动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层层递进, 让学生从最初的了解到融入历史文化名人的世界, 感受他们在那个时代的脉动, 对后世的影响, 潜移默化间触动学生的心灵。这节课上得师生荡气回肠, 意犹未尽。以下三点, 我体会较深 :

一、联系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这节课从重温“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这一神圣的时刻开始, 就充满了激情, 激荡着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伟大祖先在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下子就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极好地引领了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人情境。

二、抓住关注热点, 引导学生探索热情

课堂先走 进在中国 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影响巨大的先人——孔子。从孔子生平, 到孔子儒家思想, 再到全世界都在学习孔子文化。我巧妙利用“书中的孔子一生活中的孔子一世界的孔子”三大块进行学习 .既层次清楚, 又在步步深入, 渐渐提升。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孔子的深远影响。

这一环节中我把课前和学生一起进行的社会调查做成录像穿插其中, 让学生从课本走入社会, 体现了品德与社会的有利结合。这样下来,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走入了学生生活, 来到了学生身边, 学生从敬佩到亲近, 再到敬佩, 完成了思想上的飞跃。

三、培养学生能力, 让自主探究成为课堂主旋律

课堂并没有在感受完孔子就停步, 我及时引领学生走近更多的历史文化名人。结合“活动天地”分类了解众多的名人。在这一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搜集材料、筛选材料、整理材料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上一篇:学习党组条例心得体会下一篇:我的一位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