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乐.咏世原文及译文赏析

2024-07-05

普天乐.咏世原文及译文赏析(通用9篇)

普天乐.咏世原文及译文赏析 篇1

元代:张鸣善

洛阳花,梁园月,好花须买,皓月须赊。

花倚栏干看烂熳开,月曾把酒问团圆夜。

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

花谢了三春近也,月缺了中秋到也,人去了何日来也?

译文

在洛阳赏花,到梁园赏月,好花应不惜钱去买,明月也应不惜钱去买。依着栏干观赏花开放得一片烂熳,举酒问明月为何如此团圆。月有圆有缺花有开有谢,想到人生最苦的.事情莫过于离别。花谢了到了三春再开,月缺了到了中秋又圆,人去了什么时候能再来呢?

注释

①洛阳花:即洛阳的牡丹花。欧阳修《洛阳牡丹记》称洛阳牡丹天下第一。

②梁园月:即梁园的月色。梁园,西汉梁孝王所建。孝王曾邀请司马相如、枚乘等辞赋家在园中看花赏月吟。

③月曾把酒问团圆夜:化用苏轼《水调歌头》词逾:“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④三春:孟春、仲春、季春。

赏析

这首小令的前六句写洛阳牡丹盛开和梁园赏月的胜景,以欢乐场面为下曲曲情做形象化的铺垫.到七、八句笔锋一转,抒发感慨。“想人生最苦离别”,这大概是此曲曲题为《咏世》所要表达的本意。最后三句是进一层补充说明七、八两句的意思,用花落会再开,月缺有重圆来对比、衬托“人去了何时来也”。

此曲前面六句以对偶形式分咏花月,中间两句和后面三句,以花、月和人作对比,不但文字新巧,而且蕴含哲理意味,耐人咀嚼。

普天乐.咏世原文及译文赏析 篇2

【中吕】 普天乐

张养浩

楚《离骚》,谁能解?就中之意,日月明白。恨尚存,人何在?

空快活了湘江鱼虾蟹,这先生畅好是胡来。怎如向青山影里,狂歌痛饮,其乐无涯。

(1)这首小令在语言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概括。

(2)在小令中,作者对屈原寄寓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1) 语言清新活泼,通俗易懂,而且还杂用了诸如“快活”“胡来”等口语词汇,很适合民间传唱)。

(2) 这首小令看似否定了屈原,表达了寄情山水的消极低沉的情绪,而实际上,确是迂回曲折地表达了一个饱经宦海浮沉、洞察世事春秋而又无处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的读书人的无可奈何而又悲愤怨恨的心情。

译文:

屈原的离骚谁能理解?其中的深意大概只有日月明白吧!忧国之憾尚存,可是人到哪里了呢?你跳进了江中,只不过增添了江中鱼虾之辈的食物而已。那楚国还不是照样灭亡了?先生啊,你真是不明智!早知道这样,倒不如归隐青山绿水,对酒当歌,尽情享受人生的快乐!

赏析:

首先,作者借屈原表达了无比的沉痛:满纸辛酸无人解,反让小人得便宜,馋人高涨,贤士无名。那么这就是怀才不遇的第一层表现,要知道,作者在诗中是自比屈子;

浙游原文及译文赏析 篇3

浙游

徐霞客

二十四日,五鼓行。二十里至绿葭浜,天始明。午过青浦。下午抵余山北,因与静闻登陆,取道山中之塔凹而南。先过一坏圃,则八年前中秋歌舞之地,所谓施子野之别墅也。是年,子野绣圃征歌甫②就,眉公同余过访,极其妖艳。不三年,余同长卿过,复寻其胜,则人亡琴在,已有易主之感。而今则断榭零垣,三顿停顿而三改其观,沧桑之变如此。越塔凹,则寺已无门,惟大钟犹悬树间,而山南徐氏别墅亦已转属。因急趋眉公顽仙庐。眉公远望客至,先趋避;询知余,复出,挽手入林,饮至深夜。余欲别,眉公欲为余作一书寄鸡足③二僧。强为少留,遂不发舟。

【注释】①浙:浙江。②甫:刚刚。③鸡足:鸡足山。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二十里至/绿葭浜。 B.子野/绣圃征歌甫就。

C.三顿停顿/而三改其观。 D.沧桑/之变如此。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越 ( ) (2)趋( )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取道山中之塔凹而南。

(2)余欲别,眉公欲为余作一书寄鸡足二僧。

4.本文是一篇游记,但重点不在写景抒情,而在借事说理。试概括本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2分)

5.眉公为何先“趋避”后“复出”?文中哪一语句能体现这种情意?(2分)

参考答案

1.C(2分)

2.(2分)(1)越过、翻过 (2)快走、赶往

3.(4分)(1)取道山中的塔凹向南走。(2)我打算告别时,眉公说要为我写一封信给鸡足

山的两位僧人。

4.岁月沧桑;(1分)世事易变。(1分)

5.(2分)不愿他人打扰,但对知己却异乎热情;(1分)挽手入林,饮至深夜。(1分)

【参考译文】

春日古诗原文译文及赏析范文 篇4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寻芳:游春,踏青。

3.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东风:春风。

翻译: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作者: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宋朝徽州婺源人,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家大师和理学家。他的诗自然清新,寓意含蓄,简练明快,很多作品成功地表现了大自然的壮丽秀美和诗人的远大胸怀。

赏析:

《春日》这首诗描绘了春天风和日丽、生气勃勃、百花竞艳、万物更新的美好景象,特别是“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句,把春天写活了,成为脍炙人口的千秋名句。

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听蕉记》的原文、译文及赏析 篇5

原文

夫蕉者,叶大而虚,承雨有声。雨之疾徐、疏密,响应不忒(差别)。然蕉何尝有声,声假雨也。雨不集,则蕉亦默默静植;蕉不虚,雨亦不能使为之声。蕉雨固相能也。蕉静也,雨动也,动静戛摩而成声,声与耳又相能想入也。迨若匝匝插插,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如僧讽堂,如渔鸣榔,如珠倾,如马骧,得而象之,又属听者之妙也。

长洲胡日之种蕉于庭,以伺雨,号“听蕉”,于是乎有所得于动静之机者欤?

译文

芭蕉这东西,叶子大而空虚,承受雨水时会发出声响。随着雨水落下的快慢、疏密而丝丝入扣地发出相应的声音。然而芭蕉哪里会有声音?声音不过是借助雨水滴落罢了。没有雨水,则芭蕉也只能默默地立在那里;可是若芭蕉并不空虚,即使雨水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正是芭蕉与雨水互相配合啊。芭蕉是静止的,雨水是流动的,一动一静相互作用而产生声音,声音与人的耳朵又相互作用,于是就发出匝匝插插、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等各种各样的声音,如同僧人在堂上诵经,如同渔人敲榔,如同倾倒珍珠,如同骏马嘶鸣,听到这些声音而产生各种各样的想象,这又是听到这些声音的人们各自的妙想头东了。

常州的胡日之,在庭院中种上芭蕉,专以等候下雨,(并且)自己取号为“听蕉”,从此后(他大概会)从(大自然的)动静之机中有所感悟吧?

赏析

《听蕉记》是沈周写的一篇古文。在所有描写“雨打芭蕉”这一意象的诗文中,沈周的《听蕉记》可谓别具一格。它将雨打蕉叶的声音,描绘得细腻入微,淋漓尽致,生动悠扬。它用一连串象声叠词“匝匝插插,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来表现雨点或疾或慢、或大或小、或密或疏地打在蕉叶上,又用僧人在佛堂诵经、渔舟敲响梆榔、珠子倾倒玉盘和骏马扬蹄奔驰四个贴切的比喻,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

如果这篇文章只停留在“听”的方面,那还不足为奇,它还进一步深化,集中到“思”字上,对雨打芭蕉进行哲学思考:没有雨,芭蕉只静静地立在那里;没有芭蕉叶,雨也发不出声。只有蕉与雨相配合,才能产生动听的声音。不仅蕉与雨,还有动与静、声与耳等也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辩证关系。

寄人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篇6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译文

别梦中隐约来到了谢家,徘徊在小回廊栏杆底下。

只有天上春月最是多情,还为离人照着庭院落花。

注释

⑴谢家:泛指闺中女子。晋谢奕之女谢道韫、唐李德裕之妾谢秋娘等皆有盛名,故后人多以“谢家”代闺中女子。

⑵“小廊”句:指梦中所见景物。回合:回环、回绕。阑:栏杆。

⑶“多情”句:指梦后所见。

⑷离人:这里指寻梦人。

赏析:

以诗代柬,来表达自己心里要说的话,这是古代常有的事。这首题为《寄人》的诗,就是用来代替一封信的。

诗的首句写诗人与情人梦中重聚,难舍难离;第二句写依旧是当年环境,往日欢情,表明自己思念之深。第三句写明月有情;第四句写落花有恨。寄希望于对方,含蓄深厚,曲折委婉,情真意真。前两句写入梦的原因与梦中所见的景物,是向对方表明自己思忆之深;后两句写出多情的明月依旧照人,那就更是对这位女子的埋怨之情了。

诗是从叙述一个梦境开始的。“谢家”,代指女子的家,盖以东晋才女谢道韫借称其人。大概诗人曾经在女子家里待过,或者在她家里和她见过面。曲径回廊,本来都是当年旧游或定情的地方。因此,诗人在进入梦境以后,就觉得自己飘飘荡荡地进到了她的家里。这里的环境是这样熟悉:院子里四面走廊,那是两人曾经谈过心的地方;曲折的阑干,也像往常一样,似乎还留着自己抚摸过的手迹,可是,眼前廊阑依旧,独不见所思之人。他的梦魂绕遍回廊,倚尽阑干,他失望地徘徊着,追忆着,直到连自己也不知道怎样脱出这种难堪的梦境。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周邦彦《玉楼春》词:“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一种物是人非的依恋心情,写得同样动人。然而,“别梦”两句却以梦境出之,则前此旧游,往日欢情,别后相思,都在不言之中,而在梦里也难寻觅所爱之人,那惆怅的`情怀就加倍使人难堪了。

人是再也找不到了,作者问:那么,还剩下些什么呢?这时候,一轮皎月,正好把它幽冷的清光洒在园子里,地上的片片落花,反射出惨淡的颜色。花是落了,然而曾经映照过枝上芳菲的明月,依然如此多情地临照着,似乎还没有忘记一对爱侣在这里结下的一段恋情呢。这后两句诗就是诗人要告诉她的话。

正因为这首诗是“寄人”的。前两句写入梦之由与梦中所见之景,是向对方表明自己思忆之深;后两句写出多情的明月依旧照人,那就更是对这位女子的鱼沉雁杳,有点埋怨了。“花”固然已经落了,然而,春庭的明月还是多情的,诗人言外之意,还是希望彼此一通音问的。

这首诗创造的艺术形象,鲜明准确,而又含蓄深厚。诗人善于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深沉曲折的思相感情,运用得十分成功。他只写小廊曲阑、庭前花月,不需要更多语言,却比作者自己直接诉说心头的千言万语更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创作背景

韩愈《泷吏》原文赏析及译文注释 篇7

1、作品介绍:《泷吏》的作者是韩愈,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41卷。

2、原文:

泷吏

作者:唐·韩愈

南行逾六旬,始下昌乐泷。险恶不可状,船石相舂撞。

往问泷头吏,潮州尚几里。行当何时到,土风复何似。

泷吏垂手笑,官何问之愚。譬官居京邑,何由知东吴。

东吴游宦乡,官知自有由。潮州底处所,有罪乃窜流。

侬幸无负犯,何由到而知。官今行自到,那遽妄问为。

不虞卒见困,汗出愧且骇。吏曰聊戏官,侬尝使往罢。

岭南大抵同,官去道苦辽。下此三千里,有州始名潮。

恶溪瘴毒聚,雷电常汹汹。鳄鱼大于船,牙眼怖杀侬。

州南数十里,有海无天地。飓风有时作,掀簸真差事。

圣人于天下,于物无不容。比闻此州囚,亦在生还侬。

官无嫌此州,固罪人所徙。官当明时来,事不待说委。

官不自谨慎,宜即引分往。胡为此水边,神色久戃慌。

颃(右边的页换成瓦)大瓶罂小,所任自有宜。官何不自量,满溢以取斯。

工农虽小人,事业各有守。不知官在朝,有益国家不。

得无虱其间,不武亦不文。仁义饬其躬,巧奸败群伦。

叩头谢吏言,始惭今更羞。历官二十馀,国恩并未酬。

凡吏之所诃,嗟实颇有之。不即金木诛,敢不识恩私。

潮州虽云远,虽恶不可过。于身实已多,敢不持自贺。

3、注释:

1)、泷:水名,即诗中所说的昌乐泷,今武水流经广东乐昌县北的一段。

2)、官:唐时称居官者为官人,这里称韩愈。

3)、京邑:京都,京城。全诗校:“一作譬如官居北。”

4)、东吴:指韶州(今广东韶关)地区,三国时属东吴始兴郡,故称。

5)、底:何。

6)、侬:古代吴人自称,犹“我”。负:违。

7)、不虞:没有料到。

8)、罢:遣送罪人。

9)、恶溪:水名,即今广东潮阳县境内的.韩江。

10)、差事:奇怪。

11)、侬:这里作“他”讲。

12)、“官无”二句:全诗校:“阁本作‘官嫌此州恶,固人之所徙。”,

13)、委:曲折,原委。

14)、引分:引咎。

15)、戃慌:同“惝恍”,恍忽、失意的样子。

16)、颃(右边的页换成瓦):大缸。瓶:瓦罐之类。甖:小口大肚的瓦坛子。

17)、取斯:指获罪滴贬。斯,此。

18)、虱:这里用作动词,是寄生作恶的意思。摘君书·去疆》:“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宫也。三官者生虱官者云:曰岁、日食、曰美、曰好、曰志、曰行。……六虱成俗,兵必大败。”《靳令篇》又以礼乐、诗书、仁义、孝涕等为六虱。

19)、饬:通“饰”,修饰。

20)、金木诛:《庄子·列御寇》:“为外刑者金与木也。”金指刀锯斧饿,木指捶楚桎梏。

4、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 字退之,洛阳人,文学家,世有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之称。三岁即孤,由嫂抚养成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阳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赠礼部侍郎。政治上既不赞成改革主张,又反对藩镇割据。尊儒反佛,比较关心人民疾苦 。

韩愈在文学上主张师承秦、汉散文传统,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观点。《师说》、《进学解》等,皆为名篇。韩诗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对宋诗创作影响较大,延及清代 。有《昌黎先生集》。

5、繁体对照:

韓愈

南行逾六旬,始下昌樂瀧。險惡不可狀,船石相春撞。

往問瀧頭吏,潮州尚幾裏。行當何時到,土風復何似。

瀧吏垂手笑,官何問之愚。譬官居京邑,何由知東吳。

東吳遊宦鄉,官知自有由。潮州底處所,有罪乃竄流。

儂幸無負犯,何由到而知。官今行自到,那遽妄問為。

不虞卒見困,汗出愧且駭。吏曰聊戲官,儂嘗使往罷。

嶺南大抵同,官去道苦遼。下此三千裏,有州始名潮。

惡溪瘴毒聚,雷電常洶洶。鱷魚大於船,牙眼怖殺儂。

州南數十裏,有海無天地。颶風有時作,掀簸真差事。

聖人於天下,於物無不容。比聞此州囚,亦在生還儂。

官無嫌此州,固罪人所徒。官當明時來,事不待說委。

官不自謹慎,宜即引分往。胡為此水邊,神色久戃慌。

颃(右边的页换成瓦)大瓶罌小,所任自有宜。官何不自量,滿溢以取斯。

工農雖小人,事業各有守。不知官在朝,有益國家不。

得無虱其間,不武亦不文。仁義飭其躬,巧奸敗群倫。

叩頭謝吏言,始慚今更羞。歷官二十餘,國恩並未酬。

凡吏之所訶,嗟實頗有之。不即金木誅,敢不識恩私。

普天乐.咏世原文及译文赏析 篇8

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鵾鸡晨鸣,鸿雁南飞。

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钱镈停置,农收积场。

逆旅整设,以通贾商。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前言】

《冬十月》出自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写于初冬十月,时间比前首稍晚。朱干说:“《冬十月》,叙其征途所经,天时物候,又自秋经冬。虽当军行,而不忘民事也。”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本诗的作意。

【翻译】

初冬十月,北风呼呼地吹着,气氛肃杀,天气寒冷,寒霜又厚又密。鹍鸡鸟在清晨鸣叫着,大雁向南方远去,猛禽也都藏身匿迹起来,就连熊也都入洞安眠了。农民放下了农具不再劳作,收获的庄稼堆满了谷场,旅店正在整理布置,以供来往的客商住宿。我能到这里是多么的幸运啊,高诵诗歌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感情。

【赏析】

宋濂《阅江楼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篇9

作者:宋濂

金陵为帝王之州①。自六朝迄于南唐②,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③。逮我皇帝,定鼎于兹④,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⑤,罔间朔南⑥;存神“穆清”⑦,与道同体。虽一豫一游⑧,亦思为天下后世法。

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⑨。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⑩。上以其地雄胜⑾,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⑿。

登览之顷,万象森列⒀,千载之秘,一旦轩露⒁。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

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⒂,升其崇椒⒃,凭阑遥瞩⒄,必悠然而动遐想⒅。见江汉之朝宗⒆,诸侯之述职⒇,城池之高深,关阨之严固(21),必曰:“此朕沐风栉雨(22)、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23),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下上,番舶接迹而来庭(24),蛮琛联肩而入贡(25),必曰:“此朕德绥威服(26),覃及外内之所及也(27)。”四陲之远(28),益思所以柔之(29)。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30),农女有将桑行馌之勤(31),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32)。”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推,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此阅夫长江而已哉!

上一篇:测绘工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式改革论文下一篇:出头之日成语解释及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