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景色作文素材

2024-08-23

春天的景色作文素材(共15篇)

春天的景色作文素材 篇1

春天代表着生机的景象.欢快的景象和万物复苏的景象,鸟儿们从遥远的南方飞来,而地面上的小草和大树们正在伸展着自己的身姿,就像刚睡醒的小孩一样,可爱极了,而我却在家中老老实实地呆着。

那一天,我记得我10点还躺在床上,还不想起来,可是,我的朋友却早早的来到了我家,一进门就说:“还在睡觉啊,快起来!”边说着手上也摇起我来。

“好了,起来了,不要再摇了。”说完,我实在受不了,就起来了。

“走今天出去玩,不许再宅在家了。”他严肃地说道,看到他这严肃的样子,没办法只好出去了。

我刚走出门就觉的空气里湿湿润润的,充满着花和草的气息,让人忘记了睡觉的疲惫,让人充满了力量,让人向往着今天的事情,看到我面前的朋友也对这空气感叹,就让人有些想笑。

随着走动,太阳开始更加明亮夺目,照到我们身上时,我们感觉非常的温暖,就像妈妈的怀抱一样,让人感觉非常亲切。

我们俩走进公园里,在里面欢快的嬉戏之后去买点吃点东西,然后,又回到原地,看着公园里高大的树木被春风吹得东摇西摆,可是叶子就是没掉下几片,就像调皮的小孩一样,而树下面有许多人也在玩耍,真是一幅美丽的画面。

燕子们从远处飞来落到了电线上,啊多么像同一个人,随机还唱起了歌,歌声是多么的美丽动听,刚想去捉小燕子时,就差点踩到了小草,连忙把脚移开,一看多么美丽脆绿的小草,上面还有早晨结出的露珠,让人不忍伤害。

而这就是美丽的春天,还是我第一次这么仔细观察,所以我要谢谢我的朋友,让我了解到了春天,所以我爱春天,爱它的生机勃勃,爱它的欢声笑语,爱它的万物复苏。

初一:王旭东

春天的景色作文素材 篇2

每个人行走在人生路上, 总会见到无数风光, 自然的, 社会的, 历史的, 人生的, 心灵的, 思想的, 文化的, 不计其数, 耳闻目见便心有所感, 积存心怀, 储存记忆。一个人心智的活泛以及灵动, 就在于对“人和现实”的关注和思考。而在学校语文学习中, 学生与社会生活存在隔膜, 传统的作文教学与生活绝缘, 太多“应试文体”的圈禁, 让学生放弃了自己生动活泼的真实感受, 甚至于有意无意间斩杀了自己的诗意感怀和生命畅想, 这无疑是一大弊病。

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写出真实的生活体验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立足现实, 盘活生活体验。盘活生活体验即寻找与学生的心理相通的东西, 与学生的心理对接, 只有体验过的素材, 内化为自己的血肉, 才能成为学生运用自如的作文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这是一条基本的写作理论。加强与生活的联系理所当然成为写作教学的重要内容。作文的出发点是联系生活, 反映生活。根本目的是通过写作去思考生活问题, 加深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学生生命的历程短, 经验少, 一些认识和看法多来自生活经验的转达, 例如读书时了解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听闻中了解的一些重大社会新闻。除此之外, 他们了解社会的渠道是短暂的经历, 存于记忆中的生活点滴, 以及对生活的虚拟和假设包括构想, 所以学生作文缺少对生活的关注也在情理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打开生活的视听, 引领学生形成批判意识和超越精神, 追寻生活的意义, 学会用作文表达干预生活, 参与讨论, 表情达意。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写作也是如此,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人物和熟悉的领域, 一个自然现象, 一件细微小事, 一个浅浅的微笑, 一丝淡淡的心绪, 都可能拨动过你的心弦, 诱发过你的思考, 不仅丰富了你的知识, 也教你认识了生活, 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切入点。要教会学生观照自我, 找寻独有的体验。对于一个现象, 我总是要求学生从自身生命特征出发, 从多方面出发, 从多方面去认识, 得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作出自己个性化的评价。比如有的学生在外地或农村生活过, 这份经历相对于始终生活在本土城市的学生来说, 就是一份独特的生活体验。有的学生父母双双下岗, 有的经历过父母离异, 有的体验过转学的无奈, 更有登山的快乐、受助于人的感激、帮助别人的欣慰……也许由于缺少思考、缺少有意的加工, 它们还比较粗疏肤浅, 但这些东西是学生写作中最宝贵的个性化财富。以此为基础适当扩展深化, 充分思考, 用较短的时间, 就可以构建起自己的写作素材库。

关注他人, 挖掘特有的动情点。文贵真, 情贵切, 生活中总有令自己感动的东西, 抓住三五个人物, 广泛收集材料, 深入阅读领悟, 形成对人物深入透彻的理解, 就可以应对许多考题。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个性化素材的积累需要语言、思想、材料一起抓。其实中学生写作最缺的不是材料, 而是思想, 是对生活的认识。不要仅把人物看作实例, 只记三两件“事”;要全面了解人物一生的经历及思想, 将一个人物作为一个生命现象完整地了解认识。了解他的出身、求学、奋斗进取的经过, 了解他的成功和失败, 了解他的欢欣与困惑, 特别是他对生命及社会规律的认识。不光要知道他们一生做了什么, 更要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做, 支撑他们的信念是什么。对于同一人物, 可以对其不同的行为作出合情合理的诠释。比如美国总统华盛顿的事迹, 我们可以用他主动卸任这一事件来应对不同的话题。

例一:读书, 可以让你获得沉稳;读水, 可以让你获得灵动;读人, 可以让你获得境界的提升, 灵魂的升华。

面对争权夺势, 眷恋权势的现实, 还是让我们读一读华盛顿吧。作为美国的第一任总统, 他有威望也有能力连任总统职务, 然而面对权势的诱惑, 他却毅然选择了卸任, 他自我剖析说:“我意识到自己才疏学浅, 经验匮乏, 从而促使我怀疑自己是否胜任, 也许在他人看来更是如此。”多么坦荡的胸怀, 多么高尚的境界。他不留恋令人羡慕的总统职位, 而是选择了主动让贤。争权夺势的人们, 看看华盛顿的这一举动吧。他不仅能够让你有坦然的心境, 更能让你赢得人们的尊重。

例二:华盛顿拥有自知之明, 连任两届总统后, 他毅然选择了主动卸任。他不羡慕总统的宝座, 而是清醒地认识了自己的能力, 知道自己无论才智和经验都比不上亚当斯。这一卸任, 不仅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与崇拜, 而且为美国政坛民主树立了良好的先例。然而当美法关系紧张时, 他却响应祖国的召唤, 毅然束装出发, 因为他清楚地知道, 自己的威信胜过千军万马。正是凭着这一睿智的举动, 他成功地化解了国家危机。

华盛顿的引退与出山, 正是一个人正确地估量自己能力的具体表现。正是有了这样的自知之明, 华盛顿才将自己的才智发挥到了极致。

高考的作文题目是要让所有的考生都有话可说, 定然不会生僻, 一定是人生要面对的问题, 那就一定是选取的材料中人物也面对过的问题。有了这样的材料积累, 学会从不同角度选取使用, 我们的个性化素材库就具有了广泛的适用性。再加上多年常规学习积累的各种材料, 点面接合, 写作素材就不成问题了。

描写春天景色的作文:春天的美 篇3

天空始终都是蓝色的,微风轻轻的吹拂着杨柳,溪边的杨柳把它长长的“头发”垂到水里,好像是在洗头发,把“头发”洗的干干净净的,水面上的水好清呀!清的都能看见湖底下的沙子了,亮的都能看见人的倒影了,忽然“扑通”一声人影碎了,原来是小鱼从河里跳出来了。

水池边,睡了一整冬的青蛙跳进水里,戏耍着,畅游着。桃花,杏花争奇斗艳,一对对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成群的燕子飞回来了,自由自在的在蓝天白云下飞翔。

在远处的山上,山野上的杜鹃花,或是含苞欲放,或是开的绚丽多彩,红的像一簇火,艳丽欲滴。清晨,踏上小路去看那带着露珠的花,那云彩落下的泪,和着清晨的鸟叫声,轻轻的落在小花上,滴到小草上,抚过石头的背,滑过高树上的每一片树叶。我发现,依偎在杜鹃花上的那一颗,是最灿烂的。

坚实的泥土不在沉默,农民伯伯的耙犁,在它的身上谱出一曲曲劳动的乐章。走进春的世界,让那温暖的阳光融化你的心,春天还没来得及跟我们告别,就……

到处都有春姑娘的影子,我们甚至从它身上嗅到花香。

作者:孙雨菲

春天的景色作文素材 篇4

九五小河里的泉水“叮咚叮咚、哗啦哗啦”地唱着歌,真好听呀!两只小燕子叽叽喳喳地聊着天,你一句,我一句,仿佛在说:“春天来啦!春天来啦!”

九五哦,对了,你有没有看见旁边黄色的迎春花?你闻,这朵朵迎春花多么香啊!咦?你们看,上面还有一只小蜜蜂!你看,远方的山上,本来冬天的树枝光秃秃的,现在它们穿着绿色的衣裳。山脚下的树开满了粉红的桃花,春风习习,吹来了阵阵花香。

九五你看,春天来了!

作者:一年级江欣玥

春天的景色初一作文 篇5

没有夏的狂热,没有秋的凄凉,也没有冬的冷漠。春风拂面,春雨沙沙,阳光明媚,春色满园。春天,一个多么美好的季节。

春天是充满生机的,它将春的消息撒满大地。它将娇嫩的小芽从土壤和树枝上拽了出来:看那嫩黄的迎春花抬起那小脸,微笑着向春天问好;看那粉色的桃花,像一片片胭脂染红旷野;富饶的土地又像一团团云雾,笼罩充满生机的大地。春,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

春天是活泼的,像一个活泼可爱的姑娘在冰层上蹦了蹦,冰层便裂开了,缝隙变化成冰块,流淌成河流,他在土地上跑啊跑,身后的土地上立刻探出了许多棵嫩芽。他还抱着桃花枝摇啊摇,花苞便忍不住含笑绽开了。春姑娘看到后,兴奋极了,忍不住唱起了歌。风婆婆听见后匆匆的赶来了,这次,他没有带来寒意,而是用她那温暖的双手摇着即将苏醒的大地。春,就是这样一个活泼的季节。

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因寒冬而委顿的人们,在春的渲染下脱去了一层层棉衣,在微微的春风中振作起来了,学生们两三成群走进校园,开开心心地开始新学期的生活,农民们开始播种新一年的农作物,期待秋天能有好收获。就连燕子也从南方飞回了北方,辛苦的建着巢,开始新的生活。春,就是这样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

春天的景色作文素材 篇6

一、观察生活、捕捉素材

人们常说:“不是没有动听的音乐, 而是没有听得出音乐美的耳朵;不是没有绚丽的风景, 而是没有看得出美景的眼睛。”同样, 由于我们教师没有开发和调动学生“摄取素材”、“积累素材”的五官和四肢, 导致学生对身边的人、事、景、物熟视无睹、视而不见。虽说生活中的细小事、平凡人又不像独立鸡群的白鹤, 一眼就能看出其高和美来, 如不留心观察和分析, 就会稍纵即逝, 一闪而过, 但我们教师平时完全可以提出一些具体的目标和任务, 硬性要求学生去做生活的有心人, 必要时还要叫他们随身带着笔和本子,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察生活, 并有重点地记下来, 相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素材库里的东西存多了, 写作文时自然就会随意挑选了, 作文也就写得典型、生动了。如在学校观察拔河比赛, 就要教学生注意观察每个队员和拉拉队员的动作、姿势、表情、叫喊时的情态等, 让他们懂得只有看得分明, 才能写得逼真;在家里, 要让学生留意家人打电话、看电视、接待客人及其他家务活动时的语言、动作、表情等, 为以后写家人的作文做好准备;在社会上, 正逢盛世, 气象万千, 繁荣的市场经济, 巨大的家乡变化等, 这些充满时代特色的新鲜材料更是需要留心观察, 用耳细听, 用心去感受的。

可以说生活是作文的“源”, 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和创造, 生活的空间有多大, 作文的领域就有多广。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写作素材。一件平凡小事, 一句动人的话语, 一个细微的动作, 一处独具特色的景物, 一般都能引起学生们的某种感受, 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切入点。可现实是学生们的生活相对于成人来说还是显得单调、枯燥, 课外实践活动欠缺, 生活面过于狭窄。这时教师就要找准孩子生活的热点, 创设条件, 鼓励学生主动深入生活, 参与社会实践。如带着学生去观察校园里花草树木一年四季的变化情况, 让学生拣一片树叶仔细观察它的形状、颜色, 敲它听声音, 剖它看质地, 再通过联想挖掘它的深意, 或者有目的地带学生逛超市、访社区等。

二、体验生活、寻找素材

就像不吃梨子就不知道它的味道一样, 体验是一种比观察更为重要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它需要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去直接体验和感受生活, 并且以自己的全部真情去仔细体味人生。只有这样才能触发自己的灵感, 才能形成自己的真切感受和独到见解。比如指导学生写校园里的乌桕树, 我就多次引导学生亲历体验。第一次, 让学生对乌桕树的干、枝、叶、皮进行仔细观察, 把见到的情状写下来。第二次, 让学生变换时空, 从不同的角度和时间去观察思考, 于是学生观察到事物的状态就有了差异, 开始有了新的发现。第三次, 让学生变换思考的方向和方法, 并把自己的情感融进去:这乌桕树跟“我”有什么关系?我把它当作谁或什么?这样一来, 学生就会在观察员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情感, 也就才能写下一篇篇含有不同情感的习作《乌桕树——坚强的战士》、《我和乌桕树一起成长》……从三次习作指导中, 我们不难看出:是体验, 使事物在学生的内心成为各不相同的鲜活形象;是体验, 使现实世界在学生的笔下成为富有个性和创意的习作;是体验, 使学生有话可写, 有情可抒。

大家知道, 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一定是自己亲身经历的, 有真体验、真感受, 才能写得见人见物见精神, 即使是作家, 也只有写他最熟悉的事物, 才能写出好作品。平时老师在把学生丰富的假日生活, 多彩的家庭生活、愉快的参观游览引入作文课时, 还别忘了请家长配合让学生做一天饭、当一天小工, 体验体验生活的不易, 进而倍加珍惜父母所给的幸福。体验多了, 学生的作文自然就会有真情实感了。如我班学生的习作《今天我当家》、《生日的礼物》.《我是环保小卫士》、《值周当门迎的滋味》……一篇篇充满真情的作文, 就是一个个学生充满甜酸苦辣生活的真实再现。

三、学好课文、积累素材

语文书中的文章, 大多文质兼美, 典范性强, 是我们用于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的方法。如教朱自清的《春》一文, 作者写春雨用牛毛、花针、细丝来比喻, 比喻得非常生动准确.使学生认识到只有细致观察, 才能写得具体形象,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教《邓稼先》、《赵普》等课文, 就教学生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特点来描写人物, 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内心世界等。

四、课外阅读、扩充素材

在现实生活中, 学生的社会阅历和实践能力毕竟有限, 生活空间相对狭小, 单从课本里学知识、积累素材还是远远不够的, 而阅读就成了积累写作素材的另一条重要途径。书是前人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多读书就能为学生了解社会、感受生活提供一条捷径。我们要引导学生除了认真学习课文外, 还要多读课外书刊、报纸, 甚至上网阅读, 扩大知识面, 充实写作材料。

当然, 所读书中每个作者都有自己观察世界的方法, 自己的风格和语言。对那些动人的画面, 精彩的描绘, 形象的比喻等, 都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借鉴, 并能把它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让自己的文章增色生辉。我教学生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的具体做法主要有三种:

1、杂记。

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本子, 要求每天坚持拿出20分钟时间 (周末1小时) , 把阅读过的书籍、报刊中的片段或电视、宣传栏中最有感触的材料立马摘抄或速记下来。这样常年积累后, 在写作文时, 这些沉淀的记忆就可能被唤醒、激活, 成为华彩的一笔。

2、搞剪贴。

组织开展“剪贴活动”。让学生把自己将要卖给收破烂的报刊浏览一遍, 把有价值的内容剪下来, 然后按“人物专版”、“趣闻轶事”、“景物描写”、“特写”等分类粘贴成册, 形成自己的素材库。

3、写日记。

春天的景色写景作文 篇7

春天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把大地上的冰融化成水,把温暖洒向在大地上。

小草从地底下悄悄地钻了出来,它们探出头来。像怕春天发现似的,我猜是和春天在捉迷藏吧。

杨树上那一些新长出来的嫩芽,它们绿得是那么得可爱,那么像绿色的玉石,只要你一看,你就会深深的陶醉在哪一些新长出来的嫩芽上。

花园里,有许许多多的花在花园里争分夺秒的开出来,争奇斗艳,让人欣赏她们的美丽!

春天,你经过冬天的考验,终于闪亮登场啦!

春天的美丽景色作文 篇8

这时,广场上各种各样的风筝,争奇斗艳,它们向人们展示自己的风采。瞧!小巧的燕子风筝,到处飘荡,它向大地撒播春天的信息;勇敢的蜻蜓风筝,奋力冲向云梢,撒出太阳的光辉;我那花姿俊美的蝴蝶风筝也毫不使弱,努力往上飞,活跃异常……

如诗如画的春景,有若出墙的红杏,美丽极了。

这时,广场上各种各样的风筝,争奇斗艳,它们向人们展示自己的风采.瞧!小巧的燕子风筝,到处飘荡,它向大地撒播春天的信息;勇敢的蜻蜓风筝,奋力冲向云梢,撒出太阳的...

[自然--初二]春天的景色 暂无评价 | 0人阅读 | 0次下载 | 举报文档 时光如流,转眼间,美丽的春姑娘身着七彩的纱裙,驾着和曛的春风悄悄的走来了,于是,山上的积雪再也挡不住暖...

培养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习惯 篇9

在还没有引导学生养成作文素材积累习惯之前, 每到布置作文, 学生总是抓耳挠腮, 不知有什么东西可写, 往往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 更何况, 无“米”之下的“巧”也只不过是空有一身杀龙技能而没用武之地罢了。如何让学生常备“米”, 做“巧妇”, 说起来是一项系统工程, 但要使学生“常备”, 就存在一个让学生养成学习习惯的问题。在多年的中学教学语文实践中, 我致力于指导学生养成作文素材积累的习惯, 通过一系列的养成训练, 学生写作文之“米”得到常备, 在他们尝到写作的成功快乐的同时也无意中当上了“巧妇”。虽然习惯的养成需要费上不少时日, 但解决了学生语文科学习上的“拦路虎”, 教给他们一项能够表达、善于表达且有成效的表达的能力, 是我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十分快乐与幸福的事。

在指导学生养成作文素材积累习惯的道路上, 我的几点做法或许能够给予个别一线语文教师一点粗浅的启示。

一、培养学生记日记的习惯, 从平时积累生活素材

学生作文常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千人一面。如写好人好事的, 交上来的作文内容不是帮助五保户大扫除, 就是在公共汽车让座;不是帮老大爷推车, 就是为班级修课桌椅。刻画人物肖像的, 不是写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 就是高高的鼻梁, 中等身材。体现同学间的友谊, 不是写为了一件小事吵架, 之后其中一位搬家赔“礼”而和好了;就是写考试拒绝为作弊提供“协助”, 晓之以理后又和好了。写最爱我的人, 不是写我生病背我上医院, 陪我挂点滴整夜不睡;就是冒雨为我送伞, 不一而足。究其原因, 或是因为老师的提示或是学生的“口口相传”使学生形成了写作“定势”, 或是学生脑袋空空, 没有可写的素材。要让学生留心可供写作的素材, 养成学生记日记的习惯是许多老师百试不爽且能够获得成效的办法。不过, 进入初中, 学生对记日记有排斥心理, 因为大多数学生觉得自己的生活整天“两点一线”, 单调、乏味。为安全着想, 学校也很少组织活动。于是上课、下课、作业, 周而复始, 身边几乎无大事或是有意义的事发生。考虑到养成学生记日记的习惯要有一个过程, 且质量的提升也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于是我制订了训练预案, 即初写时, 基本是单纯的记事, 渐渐熟练后就指导学生学会怎样才能把事情写得生动, 让看的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再进一步则要求学生对所见之事发表自己的评论或看法。这其中, 我引导优秀的学生在日记中将自己的情感渗入其中以唤起大家的共鸣。对基础较弱学生, 他们可写景, 写心情, 写一天中做了什么事, 心情怎样, 或者写一个家庭小插曲, 甚至于写读到的一些小笑话等, 只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自己能看得明白就好了。每个星期, 我都会在合适的时间让学生们分享, 给每一个人机会。结果, 不到一个学期, 基础弱的学生跟上来了, 原本仅能写三百来字的也增加到六七百字了, 作文中的素材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班级作文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并且写日记也逐渐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二、培养学生找联想的习惯, 模仿中积累生活素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你自己没有火花, 就无法点燃起别人的火焰。”在众多提高作文写作能力的训练中, 仿写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仿写, 即仿效现成的语言格式而创拟出新的语言。这种方法古已有之, 王勃不正是将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模仿而成就了“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吗?模仿中, 联想是最重要的方法, 我就是要学生在现成的句段中唤起生活的联想, 寻找生活的“同味素”。自然, 仿写也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便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订了如仿标题、仿词语、仿句子、仿段章等阶段性训练目标, 以此来唤起生活的联想, 积累熟视无睹的生活素材。如以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 要求学生进行写景式仿写, 学生在有仿写对象的基础上, 不再为生活的丰富而变得无所适从, 反而为“写景”这一似乎有局限的仿写范围来了兴趣, 因为在学生们的生活中, 如公园、山丘、水潭等等这些大自然之景都是他们日常所见, 仿写唤起了他们对这些景物的联想。结果, 学生的仿写获得了成功。有学生写道:“……不必说姹紫嫣红的花朵, 不必说柳色青青的枝条, 也不必说野兔追逐的青草地, 单说这天空中漂浮的几朵白云就令人神往……”学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父亲翻过栅栏、穿过铁道买橘子的细节生动形象, 令人感动, 我便让学生回忆父母是怎样关心呵护自己的, 然后进行仿写, 学生也写得很顺利, 有学生写道:“……我站在厨房门口, 深情地看着妈妈。她正用力地擦着熬药的锅, 然后用水冲洗, 一遍又一遍。我知道, 妈妈是要为我熬药。妈妈没有看见我, 只管自己忙碌着。望着妈妈忙碌的身影, 我的泪涌出来了……上学期, 农忙时节, 我不幸被车撞伤了脚。爸爸对妈妈说:‘我带慧儿去医院。你留在家吧?’可是妈妈还是去医院了。在我治伤痛得又哭又喊时, 她在一旁偷偷地掉泪。治了半个月, 我的脚仍没好, 爸爸说:‘跑都跑够了, 不医了!’妈妈没说话, 仍带我去医院。她怕耽误我的学习, 我治疗完之后, 她又把我送到学校, 并嘱咐我要按时吃药。我答应了, 可妈妈仍有些不放心, 不管多忙, 都到学校看我。问我吃药没有, 生活有什么麻烦。星期五下午放归宿假, 妈妈早早赶到校门口接我, 怕我承受不了无法走动的痛苦……”类似这样成功的仿写还有很多, 最重要的是, 通过仿写, 学生以联想唤起自己的生活, 同时也达到了积累作文素材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随手摘的习惯, 常翻阅积累生活素材

每个星期我都会布置一道作业:读名著, 并写读书笔记。给学生定的要求是:一周读三四个章节, 概述所读到的有体现记叙文六个基本要素的人物事件3个, 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随感。若是无法完成随感, 就选择摘抄, 摘抄的文字应不少于600字。我对学生读课外名著的主张就是“不动笔墨不读书”。十分重视在阅读文章上写批语的毛泽东说过:“读书要好好生生想一想, 对的才相信, 不对的就摒弃它, 毫不可惜。”在学生完成阅读写出读书笔记或摘抄之后, 我会腾出固定时间面批, 并在固定时间推荐学生展示并与大家分享。若是有订阅报纸或杂志的, 我鼓励学生把看过的报刊随手剪下来, 分类贴在一个大本子上。这件事不做统一要求, 也不当作任务。但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 我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所读、所写、所思做成剪报, 让本组同学评比推荐出来, 同时参加全班PK。这一办法很有实效,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在此基础上, 我趁热打铁, 将自己的所读、所写、所思进行分类归纳整理, 到他们进行作文时, 调用自己积累的材料就方便多了。同时, 整理归类的过程, 也是一个理清思路、再加工的过程, 如学生们分出了反腐倡廉类, 有诸葛亮的《诫子书》, 晏婴的拒腐倡廉的小故事;有奋斗类的, 马克思写《资本论》读了一千五百多种书, 爱迪生一生一千七百多种发明, 仅试验电灯灯丝就用了一千多种材料。还有的学生将事例与心得结合起来, 为写作议论文做准备, 如诺贝尔为发明炸药做了无数次试验的事例, 可以论证持之以恒的观点, 或是论证迎难而上的观点。又如, 将《伤仲永》中的方仲永作为反面事例, 用以反证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这些材料不时被学生翻阅, 素材的积累不仅形成了习惯, 自学能力也获得了很大的提升。

四、培养学生查资料的习惯, 按要求积累生活素材

描写春天景色的作文 篇10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天是鲜花盛开的季节。瞧!迎春花穿着金黄色的时装,在欢迎久别的春姑娘;桃花妹妹张开了粉红色的笑脸,把山坡,果园映得一片红艳;梨花姐姐像要出嫁到新娘,穿着洁白的纱裙,伴着明媚的阳光。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天是小草的乐园,在阳光下,在微风下中,小草偷偷露出了一个个嫩绿的小脑袋,欣欣然睁开了惺忪的睡眼,你瞧瞧我,我望望你,伸个懒腰,打个哈欠,给大地铺上了绿色的毛毯,为春姑娘换上了绿色的新装,田野处处展现着绿的生机。我看着看着,好想低吟首清凉的小诗。“吹面不寒杨柳风”3月的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向母亲的唇亲吻着你,无论你走到哪里春天都会陪伴着你,拥抱着你,让你忘记烦恼,消除疲劳,快乐每一天。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天是细雨的港湾,小雨沙沙,落在花瓣上,像珍珠那样晶莹剔透;落在嫩叶上,把叶子洗得油光发亮;打在人们身上,沾衣不湿,却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春天的景色作文高二 篇11

到了香山,站在平地上,放眼望去,呈现在我眼前的,除了一些矮小的屋宇以外,便是蔚蓝的天空,雪白的白云,以及墨绿色的山脉,顿时,我诗情大发,作了一首诗:

青山盘延跨南北,无限蓝天白云飘。

满山绿树聚成阴,云朵散落在天间。

进了香山公园,只见门前长着几棵高大笔直的黑松,往上看去,枝叶层层叠叠,遮天蔽日,搭成一天然凉棚。

我们走到眼镜湖的时候,我一下就迷上了这里的景色,胡摊上翠绿的草地,岸边的古树林,湖边岩石的亭子,在两个湖中间的小桥……但最引人入胜的还是那清的透亮的湖水,岸边的景物倒映在水面上,全动了起来。大树的树干随着水的游动左摇右摆,停驻在浪花的拖动下上下起落,给人一种运动的美。

后来,我们绕到眼镜湖的西边,开始上山,一路上,同学们交头接耳,有的说眼镜湖里有鲨鱼,有的说眼镜湖里有眼镜蛇,有的甚至结合两种意见说有湖怪。从山下往山上走,走了一会儿,便到了一个平台,台中央有一个小池,一座像关卡似的建筑矗立在桥前,他那红色的墙和黄色的与黄色的琉璃瓦房顶与周围的墨绿色的树木搭配起来,显得非常。这就是昭庙里。“探险”了一番以后,便又向山上进发了。

沿着山道一直往上走,不一会儿,就进入深山密林之中。到了琉璃塔,从平台上往下看,只见北京城好像被一层云雾笼罩起来,模模糊糊的。山高林更密,果然,从山顶一直到峡谷里,到处都是树干和树枝,为此,我又作了这首诗:

山道弯曲依山势,草木匆匆满两旁。

雾照京城似稠盖,琉璃塔下吟春风。

作完诗以后,又走了一小段,我们便在老师的建议下熙熙攮攮地下了山。

作文语言的锤炼和素材的积累 篇12

但作文这一块却依然是老大难。不管是传统教法, 还是新课改下的作文教学, 都是老师们头疼的问题。每次批阅作文, 总感觉学生的语言干巴巴, 没有灵气, 从而也就导致了在内容上的不生动。我们主张学生写真情实感, 学生也有意在这方面尝试, 结果总以失败告终。因为语言的艰涩, 原本抒发的真情倒类似于流水账似的写日记了, 非驴非马的东西, 倒不如他们之前积累素材后写的套路议论文了, 可是连套路的议论文他们也写不出亮点。平时我们都给学生开辟了固定的时间去阅读, 可是他们看完了也就忘了, 没有太多印象, 就算部分同学做了细致的工作, 把精要内容抄录下来, 可是到了临场的写作, 头脑还是一片模糊, 什么都想不到, 即使想到了, 也不知道如何运用于写作中。

基于这样的一个现状, 老师们甚至常常戏称作文这一块为“朽木”, 认为是费尽心力也雕琢不了的。真的是这样吗?难道就因为它是朽木, 难以攻克, 我们就放任自流、顺其自然、不管不顾吗?答案当然是不行。从现状来说, 在高考卷中, 作文分数的比重一直是最大的, 对整个试卷的得分情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长远来看, 做文章的功底有了, 是可以受益一生的。所以我们还是要开动脑筋, 多在这方面做具体入微地探索和研究。

下面我主要从语言锤炼和素材积累两个方面谈谈我的一点想法, 希望对学生的写作有些微的借鉴。

首先, 我们来说语言的锤炼。

润色语言绝非一日之功, 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需要的是实打实的功夫, 走不得半点捷径。这个问题我具体从两个方面谈。

第一, 要重视“基本功”。

我们从小学语言文字, 至今也死揪住字音、字形、词语、成语、标点不放, 有些学生觉的死板, 认为语文学习枯燥无趣, 并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切切实实地去掌握, 殊不知, 他们在无形中就缺失了语文学习的基本功。而这点底子的积累, 开始没有, 后来想弥补却也是不能了, 这就好比建筑工人盖大楼, 打不好地基, 房子是不会牢固的。万丈高楼平地起,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平时我们梳理字词, 重视每天对基础知识的积累, 从直观上说是为了应付考试中的基础选择题, 可是在无知无觉中, 它对我们的写作也起了大作用。

准确掌握了汉字与词语的音、形、义, 可以极大地丰富我们的词汇量;而平时对病句专题的大量练习, 也让同学们有了较好的语感, 在写作中就会认真地推敲词句, 啃啃巴巴读不通的语言也就少了;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中, 对标点的使用也是有要求的, 它首先要求标点不能误用, 在此基础上, 又要求我们的标点还要丰富多彩, 要避免单一。

由此可见所谓“基本功”的重要性。而我们往常倡导的锤炼写作语言也就需要先从这些方面着手。这是不能着急的, 需要长时间的下功夫, 然后才会收到循序渐进的良好效果, 急于求成只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了。

在这儿我也插举一个例子。我曾在学生的作文本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国庆节恰逢重阳节, 九九那个艳阳天”, 然后就发现这里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 此“九九” (秋季的九月初九) 不是彼“九九” (冬春“数九”) 。词典上明明写着“艳阳天指明媚的春天”, 可我们的学生没把基础知识掌握好, 不去细致探究词语内在的含义, 只想着遣词造句, 从而闹了笑话。玩笑之余, 真切地希望学生们进了高考考场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更希望他们以后进入社会从事文字工作的时候不要因为这样的错误而闹了大笑话。

关于这个“打地基”, 我们知道方法还是不够的, 最终还是要学生能够坚决落实下来, 手、口、脑并用地脚踏实地去做识记工作。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勤字当头, 什么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 摘抄工作的必不可少。

当代著名散文家周晓枫被业内人士誉为“修辞爱好者”, 称她是在“用马赛克盖大楼”, 而她自己在访谈中也坦承自己热衷于句子建设, 对比喻和词语混搭抱有特别的兴趣, 而且对词汇和语句持有长久的雕琢耐心。的确, 读周晓枫的文章, 感觉很舒服, 文字很有诗歌的风格, 语言精准细腻, 存在被“驯养”过的痕迹, 唯美, 强烈的书面感, 就如同作家本身是个有文字“洁癖”的人。她的散文语言很适合学生拿过来阅读、欣赏, 然后借鉴。

她在讲座中也指导创作的初学者要重视词汇的积累。她谈到自己的几个厚厚的积累本, 在学生时代, 好的字词, 有美感的句子, 比喻排比句, 优秀的段落, 看过的好文章好故事, 她都做了细致的摘录, 摘录之后, 反复的读和记, 认真体会, 从而也成就了自己优美的语言风格。她觉得这个好, 所以提倡初学者学习, 我也觉得这个好, 于是在此也建议给我的学生。

现在也有高考专家说, 提倡质朴的语言, 本色的创作, 不能一味追求语言外在的华美。说得很好, 可是没有好的文字功底, 它的朴实又怎能打动人心呢?专家们的这一要求, 我更愿意理解为, 舍弃繁华后的升华。之前的繁华已经不具备, 又何谈升华呢?

所以我们要练就写作的基本功, 就也需要下周晓枫那样实打实的硬工夫。天才毕竟少见, 一扫而过总归没有深刻的印象, 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摘抄的过程也是一个加深记忆的过程, 这也是我们要重视的。平时工作做到位了, 最终, 必然会有“厚积薄发”的效果。

然后, 我们来说学生面临的“积累素材”这个大难题。

作文讲究厚积薄发, 没有素材的积累, 即使掌握了写作的技巧, 写出来的东西也难登锦绣文章的大雅之堂。基于这种情况, 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该如何指导学生积累素材并巧妙灵活地运用于文章写作呢?平时的每个星期, 我们都会开辟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阅读, 范围比较广泛, 可以是和高中教材配套的语文读本, 可以是学生订阅的和人文阅读有关的学习报, 可以是新闻周刊, 可以是名著, 亦可以是《读者》《意林》之类的杂志。我们还让学生准备了摘抄本, 每个星期, 适当地抄录一些好的文章与段落。很遗憾, 以上做法并没有什么好的收益。学生的作文依然平不邋遢, 无话可说, 无内容可写, 无人物可塑。他们看得多, 忘得也快。怎么办呢?最好的最常用的作文素材从何而来, 又怎么被我们发现呢?

我觉得主要是以下三种渠道。

首先肯定是源于生活, 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而又高于现实的, 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要学着关心生活, 热爱生活, 捕捉生活中的“亮点”, 随时“记录”发生的一切点滴, 并借着当时的情势把自己的思想感悟阐发开来;要善于留心生活中各阶层人物的语言, 各地区的方言, 从中来挖掘出各类人物的喜乐与心酸。比如廉租房、瘦肉精事件以及“官二代”飙车案, 都能引起我们对自己生存状态的思考;又比如, 老舍《茶馆》中的一句台词“如今有了花生仁儿, 可牙没了”, 不知道就凝聚了多少老年人的心酸, 又促使多少人产生过丰富的联想?诸如此类, 等等。

第二个渠道是优秀的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它们无一不在闪烁着时代的光芒, 我们要明白“博取众长”, 让它们最终为我所用。这个方面我就不在这做阐发了, 前面已经点到, 就是我们绝大多数老师平时的做法。之所以收益不好, 还是因为学生没有用心, 走马观花的阅读, 就导致了印象的不深刻, 只是浮光掠影, 过了则忘了。这也是我们通过教学要去反思的地方, 有些问题我们不是想不到, 而是没有切实去做。以后还是要学生养成边看边做记录的好习惯, 记下来了, 以后再翻来覆去地拿出来看, 久之就熟练了, 头脑里的印象也就根深蒂固了。

第三个源头是我们的教材。语文课本就是一座素材的宝库, 如果我们认真对待了每篇课文的学习, 跟着老师赏析、体会, 精准地把握了文章内在的骨髓, 就会长期在头脑中存有清晰的印象, 之后我们就可以把头脑中储存的这个素材库灵活机动地随时提拣出来并运用于日常写作, 从而使自己在写文章时文思如泉涌, 有事可写。这在无形中也就提升了文章的“档次”, 最终出现高考写作中“别有洞天”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熟练掌握课本, 因为这不仅对文章的写作有益, 而且对于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水平也是大有帮助的, 毕竟高考的命题归根结底还是来源于课本, 这是我们不能轻视的问题。

让我们一起回望那些文质兼美的课文吧。与恒心毅力有关的话题, 我们可想到:《名人传》里面扼住命运的咽喉、即使失聪也能靠着顽强的毅力创作出《生命交响曲》的贝多芬;《我与地坛》里面因为双腿瘫痪而一度彷徨最终战胜自己成就自己的著名作家史铁生;《勾践灭吴》里面失败之后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最终成就千古霸业的越王勾践。与豁达胸怀有关的话题, 我们可想到:《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里面对别人的诽谤、诅咒毫不在意并把它们当蛛丝一样轻轻拂去, 没有一个私敌的马克思;《念奴娇·赤壁怀古》里面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仍唱出“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的苏轼;《廉颇蔺相如列传》里面身为宦官, 却能舍命举荐门下食客蔺相如为国效力, 后来居于人下毫无怨言的缪贤。与爱情相关的话题, 我们可想到:《罗密欧与朱丽叶》里面可以超越世俗仇恨从而让爱情走向永恒的男女主人公;《孔雀东南飞》里面牺牲生命最终双双化作孔雀来捍卫爱情的刘兰芝和焦仲卿:《雷雨》里面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被物质玷染却依然存有温情的爱……

静下心来梳理这些知识的时候, 我们会惊奇地发现, 高中语文课本真是写作的一个活水源头, 只要用心, 素材可谓“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所以第三点在我看来, 是最便捷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渠道, 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关于文章写作, 对学生来说, 存在的难点还远远不止这些, 比如如何审题, 如何凸显中心观点, 如何做到中心观点和素材的巧妙结合, 如何最好的安排行文结构, 这都是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着力去探讨、研究并予以运用的。

写春天景色的作文 篇13

你看,迎春花随着春天的脚步慢慢地绽开了。各种各样的花好像在参加选美比赛,纷纷绽开了自己美丽的笑脸,让大家欣赏自己独特的魅力。小草从泥土里钻出了自己绿油油的小脑袋,随着春风左右摆动,多么像一位舞者,正在为春天献上自己优美的舞姿。小溪挣脱了浮冰的束缚,一路欢悦,发出“叮叮咚咚”的声音欢唱,为春天献上了这动听、华丽的乐章。

小动物们也不甘示弱。小鸟与小青蛙唱起了美妙的二重奏,“喳喳,呱呱”响了好长时间。小蜜蜂也苏醒了过来,开始“嗡嗡”的在花丛中跳起了“采蜜”舞,它们辛勤地采蜜、酿蜜,忙着给春姑娘献上这春天的甜蜜。

描写春天景色的作文 篇14

温暖的阳光照耀着我家门前的小河,河水清澈见底,只不过结了冰之后,有一点模糊,但还是可以看清楚水下。春风一吹,冰雪都融化了,调皮的小浪花唱起了动听的歌曲,仿佛在向我们打招呼呢!

顽皮的春风穿过柳树,柳树阿姨在河边照着“镜子”,梳洗着绿绿的头发。柳叶儿也醒了,它也朝我们挥了挥手,一边打扮着柳树阿姨,一边对我们说:“春天到了,春天到了,欢迎你们来我这里游玩。”

春风还给桃花姑娘讲故事,桃花姑娘心里乐开了花。红艳艳的桃花姑娘还要去跟柳树阿姨比美呢!

春风跑到草地上,叫醒了小草,小草伸了个懒腰,睁开眼,眼前顿时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青的草,绿的芽,五颜六色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过来,形成了美不胜收的春天。

这时,顺风飘来一阵清香。我循着香气,来到了散发着香味的丁香树旁,那紫色的丁香花被风一吹,花蕊向外喷吐着芳香,香气弥漫着整个田野,使人陶醉在这希望的原野上!

作文素材运用的三种技巧 篇15

第一招, 合理移植, 为我所用

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素材总是有限的, 有时为了更好地表达一个主题, 我们可以移植发生在其他人身上的素材, 比如朋友给你讲的发生在他身上的小事, 以及你在一些作文书上读到的小事等。移植素材, 需要注意“合理”两字, 要避免照搬, 要根据需要进行合理加工。加工时需要注意围绕题目和中心, 删除与题目无关的部分, 还要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去掉别人情感的影响。

例如, 有一个老师, 他给他的学生们讲了一个他小时候家里穷的故事:他一次去邻居家, 邻居家小伙伴让他喝稀饭, 他感到稀饭很甜很好喝, 邻居告诉他, 稀饭里加糖了。他回家之后, 就闹着让母亲也做加糖的稀饭。由于他那时家里穷, 没有钱买糖, 但是母亲还是许诺如果他考了第一名就给他买糖。后来, 他果然考了第一名, 然而他父亲却病倒了, 看病需要花很多钱, 母亲没有给他买糖, 他就哭闹, 结果挨了一顿打。

有心的同学听了这个故事, 就对这个故事加工, 写成了一篇《苦稀饭》的作文, 文章由同学间的谈论引出故事, 家里连相对便宜的大米都没有舍得买, 却因为女儿的一句话买了价格高得多的红糖。作者终于喝到了加糖的稀饭, 然而她却喝到了一丝苦味。作者在加工素材时对原素材做了一下改动:对故事的背景做了改动, 原素材发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中国普遍穷困;作文中背景发生在现在, 虽然不富裕, 但还能偶尔改善生活;对故事的人物做了改变, 原素材发生在老师身上, 作文中发生在自己身上;故事的主旨做了改变, 原素材旨在说明家里穷, 作文旨在赞美家的亲情。

当然, 作者在移植素材时还发挥了自己的想象, 丰富了故事的细节、人物的情感, 者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素材移植案例。

第二招, 镜头剪接, 合并组装

无论什么影视节目, 都是由一系列的镜头组成的, 而这些镜头, 则不一定是发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 但是, 通过幕后人员巧妙地合并组装, 就融合成了一段完整的影视节目, 为人们接受。这种“镜头剪接, 合并组装”的方法我们也可以应用到写作中去。我们可以把几组镜头, 按一定的内在联系, 巧妙地组合在一起, 共同诠释话题要旨。这几组镜头可以是人物, 可以是事物, 可以是故事, 也可以是景物或是议论、抒情片断等。

那么怎样合并组装呢?例如有同学写《我身边的时尚》, 在作文中, 作者写了两类追求时尚的学生:一类是盲目追求外表时尚, 着奇装异服, 实则颓废堕落的一类学生;另一类是勇于追求、勤奋好学、青春健康、穷而弥坚的真正的时尚人物。作者巧妙剪接了身边的八个镜头, 把这八个镜头合并组装在一起, 从不同侧面完整地表现了两类学生, 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时尚, 如何追求时尚的道理。

合并组装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 选取镜头要围绕文章主旨; (2) “合并同类项”, 根据文章内容需要, 把镜头按恰当的次序排列组装; (3) 根据文旨需要, 从多个侧面选取不同镜头, 合并组装在一起。

第三招, 角度转换, 大胆革新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句话形象说明了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反映在不同人的心目中, 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感觉, 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就是这个意思。对待一些作文素材也一样, 换一个角度, 就会得出不同的看法, 所以, 我们在写作运用素材时, 没必要跟在人后亦步亦趋, 写出的文章也是人云亦云, 没有新意。我们不妨放宽眼界, 转换角度, 大胆发表自己不同于常人的新看法、新意见, 从而写出新颖别致, 富有启迪意义的文章来。

比如“井底之蛙”这则素材, 许多学生在写作时, 无一不是批驳井底之蛙的目光短浅、狂妄自大, 但是, 井底之蛙真的只有这些“品质”吗?非也, 例如有同学写《愿为井底之蛙》, 作者一反传统思维, 机智地转换角度, 大胆革新, 在一片对井底之蛙的驳斥声中, 石破天惊地喊出“愿为井底之蛙”的不同声音。在具体写作时, 作者紧扣标题行文, 开篇点明文章中心观点, 而后从井底之蛙的“安详而平静”、“只拥有一片天空的专情”、“若为井底之蛙一定开阔眼界”等方面来抒发自己的所感、所思, 从而无可辩驳地确立了自己独特的观点。

上一篇:小学五年级上学期期末试卷下一篇:司法局2011年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