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老夫白居易,老夫的意思,老夫赏析

2024-06-20

老夫,老夫白居易,老夫的意思,老夫赏析(共9篇)

老夫,老夫白居易,老夫的意思,老夫赏析 篇1

鲁迅说过, “我们中国的最伟大最永久, 而且最普遍的‘艺术’是男人扮女人。这艺术的可贵, 是在于两面光, 或谓之‘中庸’———男人看见‘扮女人’, 女人看见‘男人扮’。表面上是中性, 骨子里当然还是男的。然而如果不扮, 还成艺术么?譬如说, 中国的固有文化是科举制度, 外加捐班之类。当初说这太不像民权, 不合时代潮流, 于是扮成了中华民国。然而这民国年久失修, 连招牌都已经剥落殆尽, 仿佛花旦脸上的脂粉。同时, 老实的民众真个要起政权来了, 竟想革掉科甲出身和捐班出身的参政权。这对于民族是不忠, 对于祖宗是不孝, 实属反动之至。现在早已回到恢复固有文化的‘时代潮流’, 那能放任这种不忠不孝。因此, 更不能不重新扮过一次。”[1]《高老夫子》中的主要人物, 就属于这样一种把自己重扮一下的国粹家, 鲁迅对之的塑造, 指向了人物假为国家、社会保存国粹之“名”, 而行为己之“私欲”之“实”的样态, 在精神之“诚”的观照下, 显示了人物精神的虚假和荒谬。自从国粹家为每个国民增加了整理国史的义务后, 贤良女校的历史教员聘书才使他有了“忧患”、对世事的不平和怨愤:人物的“工夫”与“忧患始”, 对“世事”的不平, 因预计“怨愤”而不平等等, 在叙述者对人物的感知中, 具有明显的逻辑线索, 确定人物关于此类经验的产生是从这半天开始的。但人物对“不平”内容的感知, 却与人物的教师身份不相吻合。把瘢痕产生的原因归结到父母, 因而产生怨恨父母的情绪, 叙述者实际上提供了人物的思维定式:责备他人和推托责任。而责备讲课内容, 也是同一思维方式的结果。人物从他人角度进行思考时, 也是怕人看不起自己。人物感到备课的“困苦”, 安排用一学期讲授一节的教学内容, 这些都与其将任的教师身份大相径庭:预想女学生看不起自己的原因和安排教学内容的教学计划, 这一叙述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熟悉严密组织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重要性的读者提供了参与评判人物的机会。一个星期前, 国粹家从事的正经事是“打牌, 看戏, 喝酒, 跟女人”, 现在被视为“一无所长”和“下等相”, 但却保留人物板着脸说出的正正经经的答语, 如“胡说”、“放屁”, “骗钱”为“能干”等等;人物骤慕名家的为人而改名, 但却保留了名家为人为文、新艺术与高傲的国粹家的距离;人物焦躁地去上课时的神情和形态, 与教师本应具有的仪表的差距等等, 都显示其从中超拔出的努力的滑稽性。

教务长与女仙唱和于仙界, 似乎要超脱以上凡俗生活, 叙述保留这位国粹家的“崇论闳议”, 突显的却是其不能脱俗甚至庸俗, 所谓“最可叹的是几位雅人”, “做了人类想成仙;生在地上要上天;明明是现代人, 吸着现在的空气, 却偏要勒派朽腐的名教, 僵死的语言, 侮蔑尽现在”。[2]国粹家以“拱手”和“想要蹲下去似的打弯动作”出场, 但正如鲁迅所论:“部中风气日趋日下, 略有人状者已寥寥不多见。”“大约将来人道主义终当胜利, 中国虽不改进, 欲为奴隶, 而他人更不欲用奴隶;则虽渴想请安, 亦是不得主顾, 只能侘傺而死。如是数代, 则请安磕头之瘾渐淡, 终必难免于进步矣。”[3]他认为别人的作品“要言不烦, 百读不厌”, 但却不但说错了名字, 而且认为“实在是少年人们的座右铭”;他能从蕊珠仙子唱和的语气, 看出她是“谪降红尘的花神”, “最爱和名人唱和, 也很赞成新党”, 甚至她“大加青眼”的玄机, 但其办学理念却是“一以国粹为归宿”;作为女学教务长, 却不很赞成女学、以为混淆两仪却喜欢和新党结交的仙子的标准作为得意之处。鲁迅说:“文人墨客大概是感性太敏锐了之故罢, 向来就很娇气, 什么也给他说不得, 见不得, 听不得, 想不得。道学先生于是乎从而禁之, 虽然很像背道而驰, 其实倒是心心相印。然而他们还是一看见堂客的手帕或者姨太太的荒冢就要做诗。”[4]

作为教师的人物的课堂教学充满烦躁愁苦。从他烦乱心绪中涌出的断片的思想, 可推知国粹家平时看女人的姿态;学生低下头和抬起头时的两种情形, 在人物感知中居然成为闪烁地汪洋似的、“流动而深邃的海”和“半屋子蓬蓬松松的头发”;直接评论其乱头思想, 如“惊觉”、“窘急”、“成算”、“胡涂”, “慌乱”、“六神无主”、“惊慌失措”、“熬着讲”、“惶惑”、“惘惘然”、“大踏步走”, 以至黯淡感觉, 把课堂上教师应有仪表和学识的价值判断交给了读者。经历了上课之后, 人物重新命名了自己和别人:命“名”自己上课为“没有意思”, 这一命名对比着人物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显示出来的有意味的实际状态;人物命“名”自己是“正经人”, 命“名”学生为不正经;感知世风的可虑, 但终究觉得好起来, 这种变化引起的舒服和乐观很轻易地又回到人物身上, 正如鲁迅揭示名人的善变、抹杀旧账和从新做人之术一样。[5]梁启超说:“今都会之地, 士大夫群居相语, 每一矢口, 辄相与太息于人心风俗之败坏。”“盖日日太息于人心风俗败坏之人, 即败坏人心风俗之主动者也。”[6]鲁迅也说“如此叹息, 不但针砭世人, 还可以从‘日下’之中, 除去自己。所以君子固然相对慨叹, 连杀人放火嫖妓骗钱以及一切鬼混的人, 也都乘作恶余暇, 摇着头说道, ‘他们人心日下了’。”[7]

在民国成立后的共和危机下, 鲁迅关注着中国社会形形色色人物的精神状态, 透视他接触最多的知识分子人物, 关注他们的各种样态:“有明说要做, 其实不做的;有明说不做, 其实要做的;有明说做这样, 其实做那样的;有其实自己要这么做, 倒说别人要这么做的;有一声不响, 而其实倒做了的。”[8]共和政体下的知识分子阶层的种种“伪”态, 使鲁迅绝望于这些人物构成的社会。因此, 他也看到了“然而也有说这样, 竟这样的”[9]的“思想”“彻底”、言行一致”的“新思潮”的“提倡者”, 希冀新思潮能改变守旧的社会。[10]在这一意义上, 鲁迅将以“抱诚守真”的摩罗精神之“诚”, 带着反抗绝望”的“勇猛”与“悲壮”, 走向怀着与传统决裂意志孕育起来的新文化运动的“政治”。[11]

摘要:对鲁迅来说, 《高老夫子》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1925年鲁迅被教育部免职前创作的最后一篇小说, 也是他北京时期揭破国粹家假面的最后的小说创作。以精神之“诚”聚焦所谓国粹家在“历史教员”之“名”与“实”之间的矛盾, 完成了鲁迅在共和危机下对“伪士”的言行和精神状态的描摹, 与这些国粹家为代表的伪士的决裂意志, 隐含着走向反抗绝望的新文化运动的“政治”诉求。

关键词:鲁迅,《高老夫子》,精神之“诚”,伪士,共和危机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 (第5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85.

[2][7]鲁迅.鲁迅全集 (第1卷)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350, 116.

[3][10]鲁迅.鲁迅全集11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353-354, 369-370.

[4]鲁迅.鲁迅全集 (第3卷)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244.

[5][8][9]鲁迅.鲁迅全集 (第5卷)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232-233, 91, 91.

[6]梁启超.梁启超文集 (下) [C],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7:519.

老夫少妻的烦恼 篇2

我今年25岁,丈夫55岁。2008年结识,2009年结婚,2012年底生了一个可爱的儿子。今年我们买房子了,我们居住在一个小区里,生活平平淡淡的,自己感觉挺好的,不算富裕,生活过得去。

只是有个问题,我特别烦恼,我们全家出去的时候别人总会问我,这老头是娃娃的爷爷还是外公,对于外面别人问这样的问题,我总是回避,但是小区里面的人问我,我真的不想说,他们总是问,长期下去也不是办法,我还是说这是孩子的爸爸。

我说了以后,后面的问题一串串,这老头有钱没有啊,你们怎么认识的呀,简简单单应付几句后,只要我一离开,我就是他们议论的焦点,我倒是没有什么,我烦恼的是儿子长大,别人说起,他该怎么办。我现在该怎么教育我的宝贝,不要让他在这方面心里自卑或什么的。

我的朋友说,别人议论正常,毕竟我们太与众不同,我应该坦然面对,内心强大起来,老头就是我老公,告诉儿子,这就是你爸爸。

可是,那次,我抱着儿子出去玩,碰见一个我不认识的女的,拉着板板车,她好像认识我,说抱儿子出来逛街呀,他爸爸怎么不出来呀,叫他爸爸开车, 出去兜风啊,怎么在路边走路。

我们没有车,我也不认识这女人,好像我老公很有钱似的,说这些乱七八糟的话讽刺我,我没有说话,我只是用眼睛斜视了她两眼。这件事以后,我心里就特别不爽,特别不愿意别人知道他就是我丈夫,不想和丈夫一路行走,排斥他。

我知道,我这样做不对,如果我隐隐藏藏,以后儿子大了也隐隐藏藏,一定会对儿子造成阴影。我应该怎么做?

格羽回复:

原本,老夫少妻也不是新鲜事儿。不过,你和你老公的年龄差距的确有点大,也就是说,你们的儿子快相当于别人家的孙子那么大了,别人会议论、会八卦也是正常的事情。比如翁帆和杨振宁、邓文迪和默多克,都是典型的老夫少妻,开始,大家都会议论都会怀疑,不过久了大家也就习惯了。

我觉得这不是一个问题。

首先,自己过日子,不是为别人活。只要你们家庭的日子和和睦睦,这才是重要的。过好自己的日子,管别人怎么说?你不是在为别人而活。

其次,接受别人的议论。议论和八卦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比如今天哪个孩子打架了、哪个家庭闹家暴,都会是邻里们谈论的话题。老夫少妻自然也会被议论。当被人议论的久了,自然就失去新鲜劲儿了。相信当你被别人议论久了,也就习惯了,也就没必要在意了。

写老夫老妻的诗句 篇3

(第一首)

昔年谁系鸳鸯扣,今朝同看夕暮秋。

青葱红颜春已去,苍颜白首梦空留。

采菊岁岁在东篱,持壶日日坐北楼。

愁情万缕言无声,病体惟恐夜难休。

(第二首)

老夫老妻老鸳鸯,演绎情深给后生。

蓬转萍飘牵手渡,经年累月理家风。

传承忠厚良知在,耀祖光宗事有成。

子子孙孙学正道,晚霞灿烂夕阳红!

(第三首)

老妻助我觅诗情,锅碗瓢盆唱和声。

拱手笑迎嘲弄语,全当一缕耳边风!

(第四首)

我们共同经受过贫穷

为了温饱劳作不息

我们共同生儿育女

为了孩子舍弃了自己的利益

我们共同孝敬老人

四处奔波找药求医

我们共同喜怒哀乐

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

虽然“舌头”也时常“碰牙”

我们却总是唇齿相依

我们没有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

却有着相濡以沫的心灵默契

我们没有旅游度假的浪漫

却有着同宿同归的乐趣

我们没有香车宝马的荣耀

却有着相扶到老的`安逸

我们没有荣华富贵的骄傲

却有着阖家欢乐的团聚

平常人有平常人的满足

普通人有普通人的欣喜

(第五首)

三世轮回遇此君,痴迷愚钝坠红尘。

前生定系餐风客,隔世犹为饮露神。

煎炒捐躯同水火,洗刷舍命远围裙。

闲吟不见油瓶倒,善目慈眉槛外人。

(第六首)

昔年谁系鸳鸯扣,今朝同看夕暮秋。

青葱红颜春已去,苍颜白首梦空留。

采菊岁岁在东篱,持壶日日坐北楼。

歌颂竹子的美文欣赏:老夫爱竹 篇4

我对竹子的喜爱大概源于小学四年级。我记得是在一次的美术课上,老师教我们画什么已记不得,我在下边用铅笔胡乱涂鸦,不知不觉不知怎么画了几片竹叶,当时自我感觉颇好,洋洋得意间不自觉的喜欢上了竹子。

少年时期在南粤大地谋生,写字和画竹子占用了我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那个时候,床上床下床头床尾乱七八糟堆了一堆又一堆铅笔画的毛笔画的竹子,有在硬纸板上画的,也有在毛纸上画的,有素描的,也有彩色的,有写意的,也有工笔的,总之画了很多。

那个时候算是一个高产时候,但质量一般。

在西安求学时期,那个时期画的竹子已经渐入佳境,经常有同学或者邻人求索。每每有一副得意之作出来,自己也难免沉湎于其中。

除了画竹子,当年还自己揣摩画鹰画莲以及画鹤等。值得骄傲的是,曾画一幅《群鹤图》,装裱好后,赠与当时教我们日语的外教田中先生,若干年后,他还谈起这幅画,说还挂在他日本奈良的家中。

还曾画过一副特别好看的水墨竹子,被妻收藏起,张贴在以前南寨街老房她住的阁楼屋子。后来,南寨街拆迁,那副特好看的竹子也不知去向,很遗憾。

约十年前,市内某集团董事长的夫人过生日,想着出钱太俗,文人就得干点与众不同的干点雅的,那就干脆发挥自己的特长,画了一幅梅花(之所以画梅,是因为该董事长夫人的名字里有一个“梅”字)。想不到,对方还特别喜欢,也算自己没有白忙活。

前段时间,在外地发展的小儿子说,想让我给他画两幅画,一副送与他人,一副自己留存。这个愿望容易满足,他爹会,遂用了两个晚上画了几幅,挑了两幅然后装裱好了,给他寄了过去。

画画和写文章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灵感。灵感来了,刷刷刷一会儿工夫就能写一篇文章出来或者一幅作品跃然于纸上。灵感没有,苦思冥想把笔杆咬断也不行,写出来的或者画出来的难免差强人意,和自己的初衷要求相距甚远。

画画当然也讲意境,如若有仨俩挚友,二两白干下肚,借着酒劲,在脑袋尚没有完全朦胧之际,笔墨伺候好,铺好宣纸,泼墨挥毫,然后盖印落款,一气呵成,也常有佳作出来。

我爱竹,欣赏竹,崇拜竹,赞美竹,不仅是因为竹的万般风情给人艺术的美感,而是因竹的自然天性,文静高雅,虚心进取,高风亮节,不畏世俗的颠覆,不畏尘世的打扰的优秀品格,给我以哲理的启迪和人格的力量。

最后,让我引用板桥先生在《竹石》里的一首诗,作为本篇小文的结束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大意是说: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仍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老夫子反斗侦探》读后感 篇5

我看完了《老夫子反斗侦探》这张动画片后,使我知道,我们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科学知识,不能沉湎于网络世界里,我们只有把所有精力用在学习才可以学好知识。确实,社会的一些网吧老板不顾法律法规,让未满18岁的学生上网,赚的全是黑心钱。他们这种做法应受社会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

最近,我同学给我发了一些文件,上画了一幅漫画:两个小学生背着书包从网吧里笑容满面的出来,还边走边说“老板对咱比爹妈还好。”网吧门口竖着一块牌子:免费代写作业。

老夫老妻的快乐秘诀 篇6

走到哪里就笑到哪里,是我们老夫老妻的快乐秘诀。退休之后,我和老伴调整好心态,放下架子,就笑嘻嘻地融入到大伙中,欣喜地发现,原来笑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使情谊更加紧密。我和老伴友好热情地去和别人一起笑着分享他们的成功与幸福(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收获、一次无名的夺冠、儿孙们一回随意的看望)时,我们得到了亲情,拥有了朋友,体验到了幸福。尤其在那些不容易的岁月里,就是一个“捷足先登”的笑,平衡了心态,化解了矛盾,让我和老伴的生活更加温暖。

凡事多往好处想,就会把不顺心的日子过幸福。过去在好多事情上,我和老伴就是转不过弯来,一条道走到天黑,结果受苦的只能是自己。比如说过节时,有时孩子们顾不上回来看望我们俩,我和老伴就一唱一和地生气,本来是一个喜庆欢快的节日,面对一桌子的美味,却没有丝毫的食欲。记得后来有一回,我们老夫妻俩大眼瞪小眼地扑哧一笑后,便异口同声地说:“我有你就足够了!”然后我们俩该吃就吃,该喝就喝。美餐完了后,相扶相携地漫步在小区里的林荫道上,若无其事地话说当年。

于是,接下来我们就把“阴多晴少”的日子过得阳光灿烂起来。我们又顿悟:支撑我们幸福的不只是自己的孩子,还有与彼此相依为命的老来伴呀!彼此缺一个,幸福的天空就会塌落。所以在不开心的时候,我们彼此就学会去哄老伴,要么一起去制作完成一件小玩艺儿;要么相互做一个调皮捣蛋的小鬼脸;或者同时翻阅一些年轻时的老照片。在一阵乐不可支的欢笑声中,就把所有的不快和劳累一扫而光。

形影不离地牵手,我们夫妻俩把乏味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在远离工作、远离孩子们的二人世界里,为了乐,我们老夫妻俩就在心情好、身体棒上下功夫。在外有可以给各自带来快乐的玩伴,在家里有可以给各自创造乐趣的花园、菜园、写作园、书屋、绣屋、绘画屋。厨房里和饭桌上是相互献殷勤的好地方:你给我烧一个最拿手的家乡小菜;我为你煲一个年轻时最爱喝的汤。

老夫骨折回忆录 篇7

那日傍晚,我将一盆自己精心培植的异种菊花,用绳子捆扎好,准备拎到花友张老夫子家去,与他共赏。刚出大门,突然“呼”地一声,窜出一只大黑猫。老夫略一受惊,竟站立不稳,平地跌倒。

我四处张望,幸而无人瞧见。我一声未吭,赶忙自己爬起来。到底年岁不饶人,右边屁股跌得生痛,站着感觉痛得更厉害了。不过,还能挺住。我试着活动活动下肢各个关节,还好,都能动,心里不由一阵窃喜。再看一眼花盆,竟未被摔碎,真是万幸。这也说明老夫反应还算敏捷,猝然跌倒还能“瓦全”。于是按原计划行事,步行数百米,到张老先生家中。虽然有些跛行,但张老夫子竟然没有察觉。

可是回到家里,老伴却一眼看出破绽,严辞追问为何跛行?我看隐瞒不住,便笑道:“出门时偶然失足跌倒。轻微挫伤,何足道哉!”老伴絮叨不停,怪我“出门不带根拐杖”,还硬要我脱下裤子让她看屁股。如此关心,颇令人难堪,但又无可奈何,只得让她看了。她见皮肤并无淤斑青紫,也无明显肿胀,也就信了我“伤得不重”的话。但是第二天一大早,她又将此事告诉了儿子。儿子极孝顺,又是内科医生,立即到床前来给我检查了一番。在髋关节周围又按又压,又托起腿来检查活动度。然后打电话,放下电话后对我说:“骨科陈主任的意见,您还是去医院,拍一张髋关节X线照片才好。”

我满心不愿意,推脱后,儿子仍坚持:“陈主任说,有少数股骨颈骨折,伤后还能走路的。小心点儿为好。”我被娘儿俩弄进医院。陈主任开了单子,X线照片很快出来。嗬!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果真是股骨颈骨折。心中不由感叹,陈主任真神人也!

陈主任在明亮的观片灯前,指点着照片,对我儿子,还有一大群实习、进修医生说:“大腿股骨像根短柄拐杖。‘头’像白玉磨成的健身球,长在粗而短的‘颈’上,嵌套入骨盆两侧的窝(髋臼)内,形成髋关节。老年人骨质疏松,许多情况下,暴力不大,如跨门槛被绊,平地滑倒或转身,也可能导致股骨颈骨折。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在老年人各部位骨折中,股骨颈骨折所占比例颇大。随着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股骨颈骨折发生率日益增高,已成为引人注目的公众健康问题。”

一位实习医生发问:“请问陈老师,为什么这位老先生股骨颈骨折后还能走路呢?”

陈主任答:“股骨颈骨折后的主要表现是受伤髋部疼痛,移动受伤下肢时疼痛加重,因而不能站立,不敢活动。伤情较重的,局部肿胀,皮肤有淤斑。平卧床上,对比观察,可见受伤下肢短缩,脚尖转向外侧。以手按压髋关节,病人感到疼痛。从足跟部或股骨大粗隆向髋关节方向叩击,会感到疼痛加重。个别人,像这位老先生因为骨折端嵌插,移位不大,疼痛不太剧烈,因此仍能坚持行走。加上肌肉等软组织受伤较轻,出血淤积于关节囊内,又由于髋部肌肉丰厚,肿胀也不明显,容易被患者和医生忽视。遇到这种情况,要特别注意,不可漏诊。”

儿子去为我办了住院手续。因为发现得早,伤得也不重,医生说不久就能治好。

老夫聊发饕餮狂 篇8

首先是有关吃的报纸杂志,电视节目等等,我都认真阅读、观看,细细品味,愉悦欣赏。渐渐地,《饮食科学》杂志成了我们家的抢手刊物。子女们嫌我看得慢,就拿回自己家看完了再还我,全然不顾我焦急的心情。我呢,对这本杂志不是一翻而过,还得照着内容研究菜谱及饮食科学小常识。后来,又按捺不住要表达心情的欲望,积极参与其中的栏目征文,竟然相继发表。后来这本杂志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什么“减肥经”“育儿经”“茶文化”“滋味生活”等等,连我那爱美爱俏的老伴的照片都上了杂志,这叫我愈发成为这个杂志的忠实读者。看吧,关于“吃”的爱好让我和《饮食科学》成了未谋面的忘年至交。

继续说“吃”,用老伴的话说,我是一提起鸡鸭鱼肉、生猛海鲜就两眼放光,一见到满桌煎炒烹炸、热蒸凉拌就放不下筷。其实我和其他同龄人比起来一辈子就没亏过嘴,到现在都要奔“八张”了,还老惦记着吃。孩子们都知道我有这个爱好,每次饭局后,常给我带回些特色菜。最主要的是我愿意听他们谈论酒席上都有什么菜,挨个数。挨个评论。厨师是怎样做的,肉是怎样烧的,鱼是如何烹的,菜是怎么炒的,就像我亲自参加了一样。孩子们哄我高兴,我听得津津有味。老伴曾经笑话我:“你一辈子当兵扛枪(因为我是军人出身),老了竟成美食家了。”孩子们真心表扬我:“老爸,你之所以精神矍铄,身体倍儿棒,就是因为好吃呀!老爸继续加油!”干休所的老友们常常问我:“老伙计,在哪个地方又发现好吃的了?”只要一提起“吃”的话题,我就话匣子大开,滔滔不绝,最有发言权。

人老了,心态不能老,爱好不可无。我认为,不论爱好什么,只要是爱,只要是有兴趣,有感觉,只要是不损人利己,不伤风败俗,不危害健康,就可以任由发展。我好吃,我喜欢吃,我讲究吃,但我并不是傻吃胡吃,狂吃滥吃,因为我懂得科学,懂得食文化,我有《饮食科学》的指导,我是一个快快乐乐的美食家。

就说我百吃不厌的饺子吧,我家饺子的花样丝毫不逊色于专门的饺子馆。因为孩子们只要看到或听到有新意的饺子馅儿,就立刻到我这来实践,我最有发言权。我曾经吃过酸甜苦辣各种滋味的饺子,像清爽的、健康的、海鲜的和野味的等等。当孩子们端上热气腾腾的饺子,我總是一副迫不及待的样子,边吃边评论:“好,真好,这次比以前做的都好吃。”弄得孩子们莫名其妙:“老爸,你每次都这样说,你到底最愿意吃什么样的饺子呢?”做菜最拿手的三女儿对我有最好的评价:“给老爸做饭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看着老爸那开心的样子,那满足的样子,那品味的样子,那放不下筷子的样子,我太珍惜这样的时光了。”而我呢,最高兴的时候就是儿女们回家,围着一大桌子美味佳肴,阔谈天下事,煮酒论英雄。其实,我不喝酒是因为医生不让喝,老伴管着我。我也吃不了多少菜,因为岁数大了,要少吃多餐,不能撑着。但是我就喜欢这样热闹的氛围,就喜欢看着这满桌杯盘狼藉,就喜欢孩子们斗酒打擂的哄闹,就喜欢酒足饭饱后美好的感觉,这才是一个团圆美满、和谐幸福的家呀!

老夫老妻守岛去 篇9

2006年,退休后的顾洪昌和老伴怎么也闲不住,便买了条小渔船在黑龙江边打渔,也正是一次打渔的经历,让老两口动起了守岛的想法。

那是2007年春節后的一天,顾洪昌和老伴正在黑同岛附近打渔。突然,他们看到对岸俄罗斯边防哨所向天空发射信号弹,一会儿是红色的,一会儿是绿色的,一会儿又是白色的。顾洪昌和老伴警觉地放下手中的活儿,观察了一会儿,只看到对岸有一些人来回走动,并没有进一步的动作。他想这可是边境线,咫尺之远的外国在边境地区离我们这么近的地方放信号弹的目的是什么呢?

顾洪昌和老伴调转船头,来到了边防站,向部队领导详细汇报了刚才发生的事情,部队马上派人进行调查,原来是虚惊一场。不过,边防站指导员却对顾洪昌竖起了大拇指,说他像一位警觉的侦察员,这是江边打渔作业的渔民少有的品质。

信号弹事件过后,顾洪昌心里老犯嘀咕:黑同岛距中俄边境仅1000多米,虽然同仁村有边防站,但距黑同岛还是有一定的距离,而且界标就在俄罗斯岸边,渔民在这一带作业一旦有个啥事儿,连个报信的人都没有,这怎么行?一个强烈的念头在他脑海里闪现出来:干脆我去守岛,护着边境,打着鱼,一举两得。

看到老伴决心已定,于秀琴毫不迟疑地说:“好,你去哪儿我就去哪儿!”看着多年甘苦与共的老妻,顾洪昌紧紧握住了老伴的手。

儿女们担忧父母到一个无人居住的小岛上生活,会有很多困难。可他们深知父母的秉性,最后选择了支持。2006年6月初,全家人开着借来的船送老两口上岛。岛上没有住的,顾洪昌和儿女们用泥巴糊了个草棚,并用带来的砖块垒了个简易锅灶,把生活用品安置好,儿女们辞别父母开船回去的时候,目光里透着担忧,顾洪昌笑着安慰他们,我和你妈什么苦没受过?再说,困难只是暂时的,你们快回吧!儿女们这才挥手离去。

日子虽苦却不乏浪漫

自从在岛上安营扎寨后,顾洪昌和老伴过起了半隐居式的生活。在岛上住的第二年夏天,江水暴涨,小岛被淹没了三分之二,老两口赖以休息和吃饭的窝棚泡在了水里。顾洪昌和老伴把炊具、被褥抢先运到了小舢板上,晚上没地方住,于秀琴和老伴依偎着坐了一夜,看着缀满繁星的夜空,他们回忆起大半生走来的岁月,有苦有甜更有岁月老去的感叹。夜已深,于秀琴困了,就在老伴的怀里睡一会儿,醒来后,她又让老伴枕着自己的臂弯眯一会儿。

第二天,儿女们赶来看望父母,听他们说昨晚在小舢板上过了一夜,孩子们都很心疼,于秀琴笑呵呵地说:“这有啥,和你爸我们这二人世界甜蜜着呢!”一句话把儿女逗乐了,顾洪昌不好意思地笑笑说:“看你这老太婆,越来越孩子气了!”

怕父母孤单,孩子们送来一条大黄狗,老两口巡岛时,大黄狗在他们身边欢蹦乱跳,给寂静的小岛增添了不少生气。最重要的是,晚上老两口睡觉时,大黄狗还能为他们站岗放哨。

2013年冬天,黑龙江遭遇了50年没有过的奇寒,2014年元旦前后,接连下了几场雪,一场比一场大,大雪封岛,出不去又进不来。老两口被困岛上十几天,蔬菜吃完了、粮食吃完了,连取暖用的煤炭、木柴也即将告馨。面对这样的困境,顾洪昌和老伴没有慌乱,他们坚信孩子、乡亲以及政府会想办法救他们。

没有粮食,好在还有从冰窟窿里起网捞出的鱼,以及存着的一点肉,面对仅剩下的这点食品,老两口你推给我,我推给你,谁都不愿多吃一口,于秀琴急了,说:“你是男人,还得留着力气干活呢,你不多吃些,我生气了!”顾洪昌只得从命。

在岛上困了近半个月,顾洪昌和老伴终于等来了救兵:两个儿子找来大马力农用车,在乡亲们的帮助下,用了好几天,才推开一条雪道,接回老两口。父母十几天被困孤岛,儿女们吓坏了,劝他们到此为止吧,70岁的人了,受那个罪干啥?

顾洪昌和老伴不以为然,顾洪昌对孩子们说:我和你妈守着边防,我们的身后就是祖国;守着乡土,我们的后盾就是家乡的人民,退休后还能为家乡和人民发光发热,我们觉得很幸福,心里甜着呢!

边防战士心中的灯塔

一晃,顾洪昌和老伴守岛8年多了,他们和当地驻防部队结下了深厚的友情。2007年冬天,边防某部连长王鹏带领战士巡逻到黑同岛,第一次见到了睡在窝棚里的顾洪昌夫妇。看着脸冻得通红,帽子上挂满冰霜的战士,老两口赶忙把战士们拽进屋,端来热水,和他们聊起了家常。休息一会儿,战士们欲告辞离去,被顾洪昌和老伴硬生生地留下,顾洪昌拿出贮存的新鲜蔬菜,为战士们做了几道拿手菜。

王鹏和战士们所辖的边境线24公里,按照要求,冬季每个月至少要全线巡逻一次。自从有了顾洪昌老两口这个温暖的小屋,边防战士漫长的巡逻也变得有所期待。

冬去春来,每年的6月禁捕期,边防连队都会在黑同岛上驻点,支起帐篷和顾洪昌夫妇做邻居。驻防的战士每次一个班,一个星期才轮换一次,食物供给、医疗救助不及时也是常有的事。此时,顾洪昌和老伴就会及时给战士们搭起“小灶”,改善伙食。

2012年,刚入伍不久的新战士石峰,夜晚突发高烧,此时大雨倾盆,一片漆黑,边防巡逻艇不能出航。战士们向顾洪昌和老伴求助,于秀琴拿出药匣子翻腾起来,终于找到几片退烧药,石峰吃上退烧药后,于秀琴又给他进行物理降温。经过大半夜的精心照顾,高烧终于退了,战士们悬着的心也放下了。

2014年,石峰退役了,逢年过节,他都会给顾洪昌和老伴打来问候电话。驻防的战士换了一拨又一拨,顾洪昌老两口的小屋成了他们心中最温暖的灯塔。

如今,顾洪昌和老伴在岛上的条件有了根本性的改善。上级主管部门不但为老两口修建了彩钢房,还为其安装了太阳能、电视网络地面接收器等设施。2015年,上级还把老两口驻守的这座小岛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外界开放。

【老夫,老夫白居易,老夫的意思,老夫赏析】推荐阅读:

《老夫采玉歌》诗词赏析05-27

爱情短信(老夫老妻)05-23

上一篇:排毒方法 四大中医秘方让你排清毒素下一篇:一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