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

2024-05-27

青玉案元夕(共8篇)

青玉案元夕 篇1

《青玉案•元夕》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原文展示】 青玉案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学习目标】

1.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理解作品思想内涵。

2.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3.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

【知识链接】 1.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他是南宋著名豪放派代表人物,在文学上,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代表作品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清平乐•村居》等。辛弃疾现存词600余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的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2.写作背景:

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3.诗词注解: 该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事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凤箫:箫的名称。

玉壶:比喻明月,故继以“光转”二字,亦或指灯。元观灯》:“鱼龙漫衍六街呈,金锁通宵启玉京。”

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他:泛指,当时就包括了“她” 千百度:千百遍。蓦然:突然,猛然。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问题设计】

1.上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2.下片写了元宵佳节哪两种人?从哪些方面来写?表现了她们各自怎样的特点?

3.“那人”是个怎样的人?词人塑造这一形象时主要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做分析。说说你的理由。【拓展延伸】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思考:你认为哪一种境界最重要?为什么?做学问与这三境有何联系?谈谈你的理解。

【名家赏析】

这首词的上半阕写正月十五的晚上,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即舞鱼舞龙。是元宵节的表演节目)宋 夏竦《奉和御制上4.梁启超以为最后三句“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衡馆词选》),你同意他的说法吗?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一开始就把人带进“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之中。“东风夜”化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宝马雕车香满路”: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指明月;“鱼龙”是灯笼的形状。这句是说,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下阕仍然在写“元夕”的欢乐,且一对意中人在大街巧遇的场景。只不过上阕写的是整个场面,下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是排箫一类的吹奏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玉壶”阕写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个人的欢乐自然地融进了节日的欢乐之中。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一句写的是元宵观灯的女人,她们穿着美丽的衣服,戴着漂亮的手饰,欢天喜地朝前奔去,所过之处,阵阵暗香随风飘来。“雪柳”是玉簪之类的头饰。

“众里寻他千百度”:(这人)对着众多走过的女人一一辨认(但没有一个是他所等待的意中人)。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偶一回头,却发现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处。

“灯火阑珊”勿作“良夜将逝”解,“灯火阑珊”虽然是灯火渐渐散尽的意思,但这儿说的是天空飘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词从开头起“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此词描绘出元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为此词有寄托,可谓知音。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洒下来的礼花,快接近地面时早已熄灭散尽,所以即使头上有流光溢彩,站立的地方却是昏暗的。

树银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全文主要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词人对理想的追求的执着和艰辛)。

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然而究其实际,上阕除了渲染一片热闹的盛况外,并无什么独特之处。作者把火树写成与固定的灯彩,把“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若说好,就好在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花千树”描绘五光十色的彩灯缀满街巷,好像一夜之间被春风吹开的千树繁花一样。这是化用唐朝 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这也是对词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赞美。

下阕,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又有什么意义与趣味呢!

此词原不可讲,一讲便成画蛇,破坏了那万金无价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一瞬的美好境界。然而画蛇既成,还须添足:学文者莫忘留意,上阕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何故?盖早已为寻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的“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蛾儿、雪柳,这些盛装的游女们,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她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了下阕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后呼应,笔墨之细,文心之苦,至矣尽矣。可叹世之评者动辄谓稼轩“豪放”,“豪放”,好像将他看作一个粗人壮士之流,岂不是贻误学人吗?

王国维《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的境界为第三即终最高境界。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并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在此无劳纠葛。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阕相同,只是上阕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下阕则无此断叠,一片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随词人的心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

青玉案元夕 篇2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词题为“元夕”,记述的是正月十五元宵节观灯的盛况。同时闹中取静,在灯火辉煌、车马喧阗的热闹之中托出了一位孤高自许的寂寞女子形象。这是词人苦苦寻找的意中人,也是词人高洁品格的象征。词的上阕以白描的手法,从花灯、车马和歌舞三个方面,极力渲染了元宵节观灯的热闹场面。整个下阕全是写人。首二句写女子容貌和装束之美,后四句写自己追慕之苦,备见女子之不同寻常。

青玉案.元夕 篇3

注 释

·青玉案:词牌名。

·元夕:阴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是

夜称元夕或元夜。

·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星如雨:指焰火纷纷,洒落如雨。

·玉壶:指月亮。

·鱼龙舞:指舞鱼、龙灯。

·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的

首饰。这里指盛妆的妇女。

·盈盈:仪态美好的样子。

·蓦然:突然,猛然。

·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评 解

《诗经·郑风》有《出其东门》一篇,首章曰:“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云。”在东门游春的众多少女中,独独赞赏后者一身素淡,格调高雅。这首《青玉案》与之类似,但精神境界更高。

此词极力渲染元宵节观灯的盛况。先写灯火辉煌、歌舞腾欢的热闹场面。花千树,星如雨,玉壶转,鱼龙舞。满城张灯结彩,犹如星海,盛况空前。接着即写游人车马彻夜游赏的欢乐景象。观灯的人有的乘坐香车宝马而来,也有头插蛾儿、雪柳的女子结伴而来,衣香鬓影,喧闹不绝。

《青玉案 元夕》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理解作品思想内涵; 2.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2.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和对比衬托的艺术手法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明确:这一形象写的是一个自甘寂寞、不随流俗的女子,实际上是词人理想人格的化身。作者借以寄托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宁愿幽居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和自甘淡泊的理想人格(即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救国的政治立场)。

一、课前尝试

1.青玉案是词牌名,规定文章的格式; 元夕是题目,与内容有关。

2.辛弃疾,南宋 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别号稼轩居士,有《稼轩长短句》、《美芹十献》。3.背景简介:辛弃疾一生仕途坎坷,最后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因此,字里行间有种高洁的气质,也有 孤独寂寞 的显露。4.填写下列句子

(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2)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二、课堂探究

1.朗读全词,结合注解,翻译全词。

2.辛弃疾笔下的元宵节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述元宵盛况的?

辛弃疾笔下的元宵节热闹非凡。“花千树”夸张手法写花灯之多,“星如雨”用比喻 2 手法写烟花之盛,“宝马雕车”写观灯的贵族女性的华贵,“香满路”写观花灯和烟花的贵族女性之众多。“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用动、转、舞三个动词写舞灯之欢。作者运用铺陈的手法,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多种感觉器官,极尽渲染烘托,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非常,盛况空前。

3.在繁华热闹的元宵佳节上,抒情主人公看到了哪些人?这些人各有什么特点?

在繁华热闹的元宵佳节上,抒情主人公还看到了身着盛装的贵族女子和“灯火阑珊处”的“那人”。贵族女子欢声笑语,服饰、妆扮华丽高贵; “那人”着墨不多,既没写她的服饰,也没有写她的表情,只写了她所在的环境,是一个僻静的角落。(但我们可以想象到她的表情,感受到她的品性。她是一位高贵的女性。她与众不同、非同一般。她躲开了狂欢极乐的人群,独自一人在灯火稀疏的冷僻处,有一点孤独,又自甘寂寞,不同流俗。)用盛妆艳服的丽人来反衬孤高脱俗的美人。

4.辛弃疾为什么要写极尽狂欢闹元宵的热闹场面和身着盛装的贵族女子呢?

渲染,烘托,对比,反衬。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这一切只是陪衬,并非作者着意表现的对象。作者在最后点出的“ 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一位自甘寂寞、不随流俗的女子,才是真正的主角。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身着盛装的贵族女子,是衬托“那人”的孤高脱俗。

5.词人的“那人”是怎样一个人?作者为什么要写“那人”?(1)“那人”是词人的意中人。她是一位高贵的女性。她与众不同、非同一般。她躲开了狂欢极乐的人群,独自一人在灯火稀疏的冷僻处,有一点孤独,又自甘寂寞,不同流俗。写出一位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独在“灯火阑珊处”的女性形象。

(2)本词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女性形象。她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作者追慕的是一个不同凡俗,自甘寂寞,而又有些迟暮之感的美人。这反映的正是他自己在政治失意后,宁愿闲居,不肯同流合污的品格。

三、课后巩固

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1)两句都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把满天的烟火比作雨点般落下的星星。

(2)比喻手法的运用,极为形象地渲染了元宵节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

2.“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暗香”均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

3.词人的“那人”是怎样一个人?作者为什么要写“那人”?(1)“那人”是词人的意中人。她是一位高贵的女性。她与众不同、非同一般。她躲开了狂欢极乐的人群,独自一人在灯火稀疏的冷僻处,有一点孤独,又自甘寂寞,不同流俗。写出一位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独在“灯火阑珊处”的女性形象。

读《青玉案.元夕》有感 篇5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热闹非凡,美丽的烟火造就了一场梦一般的繁华,似乎让春天提前到来,有“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态。微风徐徐,摇摇曳曳,更似有星星落满人间。奢华的马车徐徐驶过,留下缕缕幽香。箫声回荡在人流中,不知是哪位佳人或是公子在表情达意,为这热闹的街头更添一丝风情与优雅。明月清亮如玉壶一般,光影阑珊,柔和清雅,鱼龙灯挥舞,行人相互嬉戏,一夜不停。佳人如梦,蛾儿在发髻上飞舞,雪柳相映,金色的丝缕摆动,笑语盈盈,相互簇拥着向远处走去,衣衫留香,翩翩起舞。然而她们都不是心里的佳人,想在千百群人中找到那一个身影,却远无踪影,心里失望之至。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柳暗花明,猛然回头,在那灯火零落之处,丹唇轻启,亮齿明眸,眼睛里有星星在闪耀,她,在那里。稼轩是一位豪放派词人,也是一位“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骑马定乾坤”的儒将。他以豪放派词人而著称,而这首婉约派词也是曼妙无比。或是思慕佳人,或是追求理想,亦或是故国之恋。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元夕热闹,街市繁华,而诗人却久久找不到自己的心中所慕。热闹与孤寂、轻松与急切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心中的落寞与外界的喧闹格格不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在上下求索中,无不会遇到丘壑山岭之阻,恒往求之,方能寻得灯火阑珊之处的静谧。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求学的第一步就是站得高,看得远,确定自己奋斗的目标和宏愿。一旦确定之后,即便是衣带渐宽,人渐消瘦,也决不后悔。在历经千百次追寻,也许你会遇到瓶颈,这时,请不要放弃,因为,柳暗花明,又是一村,蓦然回首,成功就在向你招手。此大诗人之所言。赋色瑰异,收处和婉。

在时代中清醒的人,必然是大家。屈原,孔子,苏轼,李白,杜甫,稼轩……中华民族的的历史长河中,无不是艰难困苦带给了诗人灵感,赋予他们文化创作的魅力。有人说如果上天赋予诗人们更多的苦难,那么中国的文学优秀作品可能更上一层楼。的确,苦难孕育成功,困苦造就英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国瑰丽灿烂的诗词,为五千年的古老文化添加了锦绣光彩,而诗人们也因自己的著作留名千古。借这首词来表达我对诗人们的敬仰,钦佩。真想回到那些诗人们指点江山的时代,与他们一起,品茗作诗,诗酒趁年华。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读书笔记 篇6

——读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 ·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摘自《宋词选》(胡云翼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42页)

元宵夜,彩灯辉煌,如吹落的繁花,又似洒满夜空的繁星雨点。香车宝马,笛声悠扬,圆月皓洁,一切尽在无法言语中,处处彰显着元宵的盛大和百姓的兴高采烈的心情。佳人步履轻盈,笑语盈盈,随行处暗香浮动,真正是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而唯独自己依旧淡然若水,寻寻觅觅。蓦然回首之间,才发现那淡淡的喜悦渐渐模糊了,顺着零零散散的灯火望去,在相隔不远、寂静冷清的地方,伊人茕茕孑立,傲然俯视这盛大的场景,安静而脱俗。

词作从极力渲染元宵上夜的辉煌灿烂、绚丽缤纷的热闹场面入手,从侧面衬托出一个孤高淡泊、卓越超群、超脱世俗的女性,有别于那些脂粉罗绮的世俗之女,追求更为高洁脱俗的志趣。构思巧妙、立意独特,在香艳脂粉中充分展现了清新脱俗的气质,于同流合污中寻求超群拔俗,于模糊繁华中匠心独运,含蓄细腻,耐人寻味。陈廷焯《白雨寨词话》中说“稼轩最不工绮语”,也就是叙述语言平淡无奇却足以出奇制胜,达到想要的效果。并且指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亦了无余味”,说的大概就是苦苦追寻一个清高脱俗、自甘寂寞、淡泊个性的伊人。

然而梁启超称这首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梁令娴《艺蘅馆词选》丙卷引)确认为有所寄托。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一也怀疑此词为宋孝宗干道六年(1170)年所作,辛弃疾时在临安(今浙江杭州)任司农寺主簿,或以为作为次年也就是说此时的辛弃疾正处于仕途失意时期(《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三卷 中华书局2007 第195页)。书中说作者追慕的是一个不同凡俗、自甘寂寞、而有些迟暮之感的美人,即一个画面上的目标。但是诗人也许从这幅画面上嗅到了自己意想不到的趣味。这样看来,它所反映的可能正是他自己在政治失意之时,宁愿闲居孤高自赏,也不肯同流合污,追求超拔脱俗品格的个性追求。

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人们的理解也在渐渐地深刻。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这个方面写出了自己独到的感悟。他在他的著作《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林申清《宋词三百首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 第308页),用不同诗意的诗句来阐述他所说的人生的三个境界,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清陈廷焯《词则·大雅集卷二》:“缠绵悱恻,雅近正中”。香兰泣露,燕子双飞,斜阳沐浴,然而明月无谙人事,只恨离别之苦。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自甘寂寞,勇于探索,雨横风狂,枯树凋敝,于高堂之上克服严寒,于失败之中寻求新的开拓,独自品味自

己走过的这段腥风血雨。这也许就是他所说的有我之境吧,万事万物都被赋予词人独到的情感,浓浓的相思之情伴随着他孤高冷清的身影,以一种审视万物的冷静探索生活的真实,平静安宁地奥立于天地之间。因而,寄情于景,寂静的万物传达着他深深地无奈的内心世界,与无我之中表现有我之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我心,求我得,足矣!也许是为了寻求心中的完美,独上高楼,疏放不羁,以酒作伴,强颜作乐。但是凡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必要的磨练是获得满足的前提。不管是难得的伊人还是失意的生活,都是对他有益的磨炼,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因而,即使衣带渐宽、面色憔悴,也是为了获得一份内心的自足和情感的愉悦。同样,生活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求知的过程,或许我们在这个艰难的旅程中历经千辛万苦,可依旧得不到我们预期的结果。那么是不是应该奋起直追,为我们曾经的付出而更加认真努力呢?或许我们还需要纠正自己的某些错误认识,寻求新的理解和感悟,为自己的前进之路注入新的血液和动力。敢于奋斗,勇于坚持,以一种傲然无畏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以我为本,以物观物,将物与我和谐的统一起来,物我混同,真正以一种平和淡然的态度去适应生活。

而第三境界的认知和实现,必定经历了第一境界高处不胜寒的淡然和无畏,承受了衣带渐宽、面色憔悴的坚韧和无悔,所以认识也更加深刻和清醒,无论是对于过去的沉痛缅怀还是对幸福未来的憧憬和满足,都带有词人强烈的生活感情,即所谓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对于生活中的我们来说,蓦然回首的那一刹那,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众里寻他的勇气,更需要把坚持作为我们的精神支撑。即使练就了火眼,半途而废也只能让我们留下遗憾的叹息,敷衍了事的行径终究抵不过困难的阻挡,想要柳暗花明的灿烂,必先经过山重水复的艰险。生活就是这样,发现、探索、前进、满足,我们经历的很多,需要认识的也不少,想要生活就得具备一种生活的毅力和坚韧。

青玉案元夕 篇7

这首词具体写作时间不详,从词意看,大约作于中晚年。

词的一开头,就大力渲染元宵节花灯的热闹景象:满街的灯光,像春风吹开了万树花朵,吹落了满天繁星。“东风夜放花千树”,写得非常精彩,它似乎化用了唐代诗人苏味道和岑参两个人的诗句。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中有名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也有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但词人能出于己意,把岑参形容北方雪景的手法用来形容花灯,便比苏味道的诗句显得场面更阔大,颜色更绚丽,因而更富于艺术感染力。“星如雨”,也是以繁星比喻灯多。

接着是写观灯的人:“宝马雕车香满路”。“宝马雕车”,即骏马彩车,这显然是贵族之家的车驾。又从“香满路”三个字可知,车上坐的当是女眷。这便为下面重点写妇女作了铺垫。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是写彻夜的歌舞盛况。“凤箫”, 箫的美称。“玉壶”, 玉雕之壶。一说为灯名。《武林旧事》:“灯之品极多, 每以苏灯为最。圈片大者径四尺, 皆五色琉璃所成, 山水人物, 花竹翎毛, 种种奇妙, 俨然着色便面也。其后福州所进, 则纯用白玉, 晃耀夺目, 如清冰玉壶, 爽彻心目。”但这里当是以玉壶比喻月亮。唐诗人朱华《海上生明月》:“影开金镜满, 轮抱玉壶清。”“光转”是说月亮的转移, 时间的流逝。因为“光转”与下面的“一夜”是相承接的。“鱼龙舞”, 即鱼龙杂戏。《汉宫典职》:“正旦, 天子御阳德殿, 作九宾乐, 舍利从东来戏于庭, 入殿前激水化为比目鱼, 跳跃漱水作雾, 化成黄龙, 高八丈出水戏于庭。!!遂作鱼龙曼衍, 黄门吹三匝。”陈子昂《洛阳观应制》:“云凤休征满, 鱼龙杂戏来。”宋代夏竦在《奉和御制上夜观灯诗》中也说:“鱼龙曼衍六街呈, 金锁通宵启玉京。”一般宋词注本说:“鱼龙, 指鱼形、龙形的灯”, 似不确切。

以上是上片,极写正月十五夜“花市灯如昼”的热烈场景,重点是渲染气氛,为下面具体写人之张本。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是写盛装妇女的群像。《武林旧事》卷二载:“元夕节物, 妇人皆戴珠翠、闹蛾、雪柳、菩提叶、灯、销金合、蝉貂袖、项帕, 而衣多尚白, 盖月下所宜也。”可知词中的“蛾儿”、“雪柳”, 都是妇女在元宵夜所戴的饰物。“黄金缕”, 一说指柳枝。这里当是以黄金或彩纸制成的饰物, 状如柳枝。如果说以上三种饰物, 仅是代指一群盛装妇女外在形象的话, 那么“笑语盈盈暗香去”一句, 便惟妙惟肖地写出了她们的声音笑貌来。“盈盈”, 媚笑的样子。张泌《浣溪沙》:“慢回娇眼笑盈盈。”“暗香”, 幽香。这里当是微香的意思。其与前面的“香满路”适成对照。那时, 玉免初升, 华灯齐放。浓妆艳抹的贵妇闺秀刚刚上路, 所以车过之后, 便留下浓郁的香气。而随着“玉壶光转”, 她们身上的脂粉气也渐渐消失了, 于是只有“暗香”了。那么这些妇女离开这里, 要到哪里去呢?一是可能兴尽而归;一是可能要到那灯火辉煌之处, 因为有的地方已经“灯火阑珊”了。这便与后面的“那人”的去处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这是词人所要寻觅的一个与众不同的女子形象。“蓦然”, 忽然。“阑珊”, 零落稀少。以上几句意谓在人群里寻找她千百次, 忽然回头一看, 我所倾慕的人却在灯火稀少的角落。这个人儿为什么不到热闹的地方去呢?

原来这是词人特意塑造的一个形象, 在这个形象身上寄托了词人的理想。对于这一点, 梁启超曾指出:“自怜幽独, 伤心人别有怀抱。”

我们知道, 辛弃疾自南归以来, 无时无刻不想驱马北上, 恢复中原。但是由于皇帝的无能, 主和派的阻挠, 他的理想一直不得实现。在这种情况下, 他既不愿随波逐流, 得过且过;也不肯趋炎附势, 谋取功名。因而心中常常是苦闷的。而在词中这位站在“灯火阑珊处”沉思的美人身上, 恰恰反映了词人在政治上失意后, 仍然坚持理想, 自甘寂寞, 不肯与主和派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这也是此词的主旨所在。

这首词从形式上看,似乎是婉约的,但从所表现的思想上,又具有豪放的特点,风格是很别致的。

它的最突出的特点是,采用寄托手法,委婉含蓄,给人留有充分的想象余地。表面上,此词是写元宵节繁华热闹的场景和词人追慕的幽独的美人形象,而实际上是别有所寄的,并且这种寄托是通体性的。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含义深婉,耐人寻味。这个美人为什么偏偏要站在灯火零落之处,她在想些什么?词人都没有写。但这种曲折含蓄的手法却使词味更浓,意境更深,感人的效果更强烈。

其次,是运用了烘托和反衬手法。上片极写熙熙攘攘的人群和火树银花的景象,目的在于烘托欢乐热闹的气氛;而这种气氛又是为了反衬下片幽独美人的冷清。正因为她与众不同,所以在她身上才能寄托词人的理想。此词反衬手法的运用,还表现在写妇女群像和“那人”形象上,那些身着盛装、头戴美丽饰物的妇女恰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美人的孤寂形象。两相对比,才能突出“那人”超尘拔俗的性格。

青玉案元夕 篇8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然而究其实际,上阕除了渲染一片热闹的盛况外,并无什么独特之处。作者把火树写成与固定的灯彩,把“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若说好,就好在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的“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

上阕,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装的游女们,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

上一篇:C4O7团簇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下一篇:【精华】医师个人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