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乘除法

2024-07-13

加减乘除法(共15篇)

加减乘除法 篇1

加法策略

美国有一家外表很普通的加油站,生意却很兴隆,他们成功的奥秘很简单:服务员每次给汽车加完油,总要替司机检查一下安全带和引擎部件,再把挡风玻璃上的灰尘擦拭干净;如果发现司机精神不佳,服务员会替他抹上风油精提神。这些服务显然超出了司机所要购买的范围――加油,但又的确是每一位司机都想得到的。这正好收到了加法经营带来的好处:小额服务换取大额市场,大额收益扣除小额成本,得到大额利润。

瑞典瓦尔曼食品公司运用加法原理,提出了一种叫做“翘尾巴”的生意。规定员工在给顾客称散装食品时,必须“翘尾巴”。比如出售糖时,1000克需超5克。经测算,虽然“翘尾巴”翘去了0.5%,但购买人数却增长了5%~7%,相当于“翘尾巴”的10倍,利润反而大增。

对消费者来说,他在享受购物的服务时,除了希望得到时间、空间上的快捷方便和价格上的优惠外,更希望得到额外的增值服务。这种普遍存在于消费者潜意识当中的渴望得到“更多剩余”的心灵体验,正好可作为加法策略来运用。

减法策略

与加法策略相反的是,美国一家宾馆的房价采取减法策略来经营也大获成功。第一天对住客来说非住不可,效用最大,因此不打折。第二天打九折,第三天打八折,第四天打七折,这种递减房价策略可以吸引客人多住几天,而不至于过早退房,客房收入就会增加。停车场的收费也可以按照随时间递减的方法来做,从而使停车的人不着急把车开走。这种先增后减的“曲线”经营方法能使企业的效益实现最大化。

在经营上,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往往是一对难以兼顾的矛盾。要提高质量,就要增加成本;要降低成本往往又影响质量。而减法经营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

乘法策略

摩托罗拉在中国最早的代理商――北京心力源源电子有限公司运用“乘法策略”,通过“免费赠送”的形式打造一条超级市场链条:任何拥有汽车的个人或单位只要与心力源源公司签订一份协议,即可免费获得由摩托罗拉公司提供的汽车电话一部,

具体做法是心力源源作为摩托罗拉汽车电话的总代理,事先与平安保险公司签署保险代理协议。心力源源向车主免费赠送汽车电话后,要求车主按协议购买平安车险,心力源源从车主交纳的车保中获得8%的返利。而消费者的车保,也只是按照正常标准交纳,且投保期限仅仅两年。两年之后,车主就可完全拥有汽车电话的产权。

在这个多赢的乘法链中,“卖保险、卖汽车电话”这些看似分开的业务被有机地整合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其中,消费者得到了满足,保险商得到了稳定的客户,代理商得到了合理的返利,生产商得到了市场和利润。这就是乘法经营的力量,代理商的授权×联盟者的市场×消费者的需求×自身的品牌信誉=资金回报。

在乘法模式下,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可以不是费用的支付者(甚至是免费),因而企业的回报可以不再从消费者那里取得。这实际上是通过乘法原理,对厂商本来各自分离的客户与市场进行相应的置换与资源共享,以实现多赢。

除法策略

我国有一家乳品企业,主打乳品是发酵型功能奶。但是,由于企业规模小、设备差、原料供应不稳定,结果导致产品价格较高,经营状况不佳。为了扭转局面,企业着手开发了两个产品,一是发酵型高钙奶:在主打产品基础上加入“高钙”概念,成为该产品的“升级版”;二是改造原来较差的流汁型奶,加入“保健”因子。结果,新升级的发酵型高钙奶的定价比原产品高出15%后,销量仍然大大超过原产品,成为该公司发酵奶的拳头产品和重要的利润源。新升级的流汁型奶,单价提高17%,销量反而比原来产品翻了5倍以上,从一个亏损产品变成了该公司流汁型奶中的唯一赢利产品。

其实,除法经营的应用非常广泛,如柯达公司的化整为零(相机与胶卷分开)经营术,出版商先出精美本后出平装本、先出习题册后出答案册等等,都是除法经营策略成功应用的实例。

除法经营就是把本来可以一步到位的目标过程依次分成若干细小的战略区间,依靠战略区间的转换和技术的升级换代,获取利润。

加减乘除法 篇2

政府转变职能与市场改革是当下热议的话题,如果用“加减乘除”法进行解释,笔者有些心得。

依靠市场去优化配置资源要用加法。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果最大化与效益最优化。推进市场化改革要实行加法,就是依据三中全会的要求,凡没有做到的或做了不好的,要一项一项填补进去。比如,“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基础”,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质的规定性是什么,又如何掌握其度的平衡?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讲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但做得怎样?提倡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经销商诚实守信;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又做得怎样?完善市场机制、建设市场体系是练内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要持之以恒。

对政府越位膨胀的权力要用减法。

三中全会指出,要着力解决政府在经济领域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转变政府职能有加法有减法,监管不到位要用加法,干预过多要用减法,但我认为现在主要是用减法。这对政府来讲是一场自我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每届政府对行政管理体制都有动作,但主要在减少几个机构上下功夫,政府职能转变改变不大。官僚主义、腐败之风盛行,政府为了自己的利益,过多地去直接配置资源,尤其是对一些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一直抓在自己手里不放,原因很简单,因为与利益关联着。这个减法怎么做,大家都拭目以待。大量减少审批是重点,国务院已下定决心。但政府也有政府的难处,中国市场经济不成熟,法制不健全,老百姓习惯依赖政府,政府才是依靠,从找“市长”变为找“市场”不容易,所以这个减法又不好做,要掌握好一个度,不能一放了之。

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用乘法。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改革的主体,如何调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定要用乘法,才能让效益倍增。比如坚持改革开放,当前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必须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才能达到目的。一旦人民群众从“你要我做”变为“我要去做”的时候,其能量如排山倒海,势不可挡。又如,从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期待,解决好民心所向、民心所归的问题,可以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多大的险滩都可以冲过去。再如,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可以使中国五彩缤纷,充满活力与生机。

对取得的任何成绩要用除法。

十八届三中全会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成功与成就,总结了经验、也揭示了存在的问题。回头看,可以鼓舞人心,激励斗志,但绝不应该躺在成绩单上,一切要从零开始。中国人看成绩非常注重数量,比如,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进出口国、第二大消费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有多少工业品、农产品产量占世界第一位等等,但很少有人与发达国家比质量、比人均、比结构、比生态,所以,我主张对取得的成果要用除法,即要用13亿人口除,这样我们的头脑就会冷静下来,就知道我们与发达国家还有多大的差距。中国长期以来是小农经济国家,习惯于自给自足,习惯于急功近利。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些人坐井观天,认为马上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现在我们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总有些人用形而上学去看问题,不懂得天外有天。所以,用除法是一道清醒剂。

联系到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同样要用“加减乘除”法。对提升物流功能、实现产业升级要用加法,对非核心竞争力要用减法,对激发物流企业、企业物流发展与调动物流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用乘法,对物流业取得的成绩要用除法。对每个人也是一样,在工作与生活中,学会应用“加减乘除”法,也是一项必修的内功。

“加减乘除”养生法 篇3

加法:增加兴趣爱好。原来在岗时,每日忙忙碌碌,退下来一时不知时光该如何打发,是不少老同志的困惑。这时候,应该抓紧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如下棋、散步、养花、钓鱼、喂鸟等。老年朋友在岗时,大多都有读书看报的习惯,这固然应该保持和发扬,但更要注意培养一两种以动为主的兴趣爱好,这样动静结合,才能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减法:为心理减压。对于刚走下工作岗位的老同志而言,职位高低、薪金厚薄、福利多寡以及在位前后的情形变化,会在一段时间内形成不同程度的烦忧。要尽快度过这段调整期,最好的办法是化愁绪为乐观、化抑郁为开朗。俗语道:心胸豁达百病除。还有的老同志,有一些情绪性不良嗜好,如不顺心时过度吸烟、酗酒等,更应屏除,以防心负重压,身受其害。

乘法:热情社交,诚挚交友。不少老同志退下来后,囿于居室,天长日久,孤独感便会油然而生,烦恼、苦闷、自私等不良心理便会找上门来。因此。应结合兴趣活动多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果能结交一些比自己年龄小的朋友则更为幸事。大家互相关心帮助,取长补短,定会相得益彰。

除法:让家庭成员都来分担压力。许多老同志离退休前,在单位是工作骨干,在家庭是顶梁柱,现在,既然退休了,理应歇歇脚。享受一下生活的清闲。对于家里子女能干的事情、能处理的问题,尽可能放胆、放权,让他们去做,不要再大包大揽,“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这样,一方面给子女一个学习锻炼的机会,同时也减轻了自己的压力。

人生的加减乘除法的作文 篇4

所谓人各有志,也要在不违法,手段正当不损害别人,符合道德伦理的条件下,追求人生的。

人生的加法,使人生更富有、更丰富多彩。人在社会上不是孤立存在的,所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从这一意义上讲,人生增加自己的内涵并不全都意味著自私自利,而是对社会大有好处。加法人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

人生需要用减法

人生是对立统一体。哲人说人生如车,其载重量有限,超负荷运行促使人生走向其反面。人的有限,而无限。如此看来,学会辩证看待人生,看待得失是十分必要的,有时,我们也应用减法,减去人生过重的负担,否则,负担太重,人生不堪重负,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柳宗元在《柳河东集》中写了一篇文章《虫负虫版传》发人深思。虫负虫版是一种很会背东西的小虫子,爬行时遇到东西,它总要捡起来,抬起头来使劲地背上它,背的东西越来越重,即使疲劳到了极点,还是不停地往背上加东西。虫负虫版的脊背非常粗糙,东西堆积在上面散落不了。这样,虫负虫版终于压得倒在地上爬不起来了。

有人很同情它,便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但是它只要能够爬行,仍要背上许多东西,直到仆倒在地,虫负虫版往高处爬,用尽了最大力气也不停止,一直摔死在地上为止。

柳宗元借用虫负虫版告诉我们,人生即要有所取又要有所弃的道理。人生应有所为,有所不为。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原名叫高仕金其,后改成了高士其,有些不解其意,他解释说:“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要钱。”

加减乘除法 篇5

姓名: 日期: 月 日 用时: ×7 = 80-60 = 6 ÷1 = 6 ×5 = 33 +65 = 78 +15 = 7 ×6 = 5-1 = 97 +1 = 39-10 = 58 +25 = 8 ×9 = 33-14 = 54-18 = 40-15 = 8 ×3 = 58 +15 = 34-14 = 22 +9 = 47-7 =

×9 = 2 ÷2 =

40-20 = 75-40 = 2 ×8 = 7 ×9 = 4 ×2 =

57-10 = 7 ×9 = 8 ×7 = 4 ×3 = 6 ×3 = 4 ×7 = ÷4 = 8 ×5 = 54 ÷9 = 8 ×5 = +21 = 37 +19 = 9 ×6 = 89-71 = 9 +42 = 44-10 = 9 ×8 = 47-38 = 25-9 = 46-25 = 8 ×6 = 28 ÷7 = 24-22 = 15 ÷5 = 25 +27 = 49-39 = 84-53 = 2 +47 = 85-26 = 84 +10 = 45 ÷9 = 5 ×9 = 99-31

= ÷3 =

×7 = ÷2 =÷5 =÷7 =

×4 =

÷7 =

÷5 =×9 =

×2 =-3 =÷4 =

÷6 =

79-6 =

×6 =

×2 =×4 =

×6 = +3 =

÷7 =

+11 = 8

×5 =

95-42 = 46 +41 = 3

×1 =

96-21 = 90 +2 = 9

×3 =

+5 = 49 ÷49=

+72 =

Excel 加减乘除 篇6

以A1至A5区域及B6单元格式为例,A1至A5分别为1,2,3,4,5,B6为6

加法=SUM(A1:A5,B6)

=A1+A2+A3+A4+A5+B6

A1至A5及B6相加值为21

减法=SUM(A1:A5)-B6

=A1+A2+A3+A4+A5-B6

A1至A5相加减去B6值为9

乘法=PRODUCT(A1:A5,B6)

=A1*A2*A3*A4*A5*B6

A1至A5及B6相乘值为720

除法=PRODUCT(A1:A5)/B6

=A1*A2*A3*A4*A5/B6

加减乘除法 篇7

单元整合、整体推进教学法是是针对“数学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与课堂教学的分散性”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将以一个单元为系统的相关要素经过整理、组合、协调,使整体重组及优化;根据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把一章内容分成若干知识块,各个部分结构严谨、自成系统.教学中抓住横向(学生的认知结构),纵向(这一小单元的逻辑发展),两条线索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有机地掌握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区别,熟练掌握知识并灵活运用知识的教学方法.

理想的单元整合、整体推进教学要求教师对教材全面解读,备课时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注意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真正发挥单元整合的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下面就七年级下第一章《整式的乘除》来谈一谈我的单元整合,整体推进的教学实践.

《整式的乘除》这一章是学生初中阶段的转折点,是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又一次飞跃.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比较容易在以下几方面出现错误:

1.法则多,易混淆;

2.系数的符号、乘方易出错;

3.整体思想不容易建立;

4.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易混淆;

5.在混合运算中,遇到加减忘记合并同类项或者和乘法混淆;

6.逆向思维较差,综合应用题不容易找到解题思路.

综合分析下来发现孩子学这一章之所以困难,主要是公式多,而且学新忘旧,容易弄混.针对学生的这些易错点,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注意去寻找规避这些错误的途径.比如学习法则时我把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作为一个模块,首先用一课时让学生通过自学、探究,发现这些法则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因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有意识的对比各个法则,所以解题时在法则的选择与应用中,正确率大大提高.当学生建立起对法则的认识之后,我再用一课时来进行专门的计算训练,解题前让学生先来分析每个题的运算形式、运算顺序、遇到积的乘方时要注意什么,这样学生慢慢养成分析题型的习惯,解起题来就会得心应手,混淆法则的现象会相应减少.最后一个课时,我会安排逆用法则的各种题型,让学生学会对比不同题型的特点,再对比公式,确定怎样逆用法则.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接下来在学习平方差与完全平方公式时,我也利用模块式教学法分4课时完成

第一节课我先给出一组练习:

第一组:

(1)(x+3)(x-3)(2)(2a-b)(2a+b)

(3)(-m+n)(-m-n)(4)(x+y)(-x+y)

让学生利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方法计算,然后从题型与结果两方面分析并总结规律,得出平方差公式;接着辅以相关练习强化训练.因平方差公式结果的简洁,学生常常对其会产生盲目的迷恋.所以我会接着给出第二组题,并让学生猜测其结果.

第二组:

(1)(x+3)(x+3)(2)(2a-b)(2a-b)

(3)(-m+n)(n-m)(4)(x+y)(-x-y)

可想而知,绝大多数学生的结果是仿照平方差的.当有的同学还在洋洋得意、暗自陶醉之时,部分学生会呈现质疑的态度.这时,我让大家再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方法计算,看看与自己的猜想是否相同,计算后学生对比结果,产生认知冲突.我及时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整理出问题在哪,继而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因为学生参与了两个公式的探索过程,并且经历了自己纠错的过程,所以在运用两个公式时会提醒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

当基本的公式学生掌握之后,我再安排两课时进行简便计算及综合应用的变式训练加以巩固.实践下来发现,越是学生易混淆的题型,以模块的方式一起呈现给他们,让学生自己架构知识体系,寻找不同公式与题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越容易形成正确的认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实践表明,大部分学生在这样整体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较一节课一个知识点,按部就班的解决问题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整体性及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增强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联想、猜测、验证等等手段,认识逐步深化,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自我调整认知结构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教师可以在后续安排相应的练习课进行复习巩固,加深学生的长时记忆,完善教学效果.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产生认知冲突.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引导之对学习困难进行描述,使之清晰地成为学生的认知冲突.特别应该注意的是,教师要善于利用以往的教学经验,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巧妙地为学生设计有价值的新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辩证的思想状态中,能够学会找到问题、思考问题并学习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郭长胜.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单元教学法.中国课外教学理论,2008(4).

[2]李伯春.数学教育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4).

做好品德教学的加减乘除法 篇8

一、拓展与延伸,做好加法

薄薄的几页教材,寥寥的语言,有限的图片,很难激发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我们在品德教学中,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加法”,或拓展或延伸,或挖掘教材中的隐性资源,增加教材中没有或未曾突出的要点,补充教材中未能从容展开的话题或事例,从而对教材进行有效的重构,对教学资源进行巧妙的整合,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厚”,拓“宽”,加“深”。这样学生可能会得到足够鲜活的教学资源,获得足够深刻的启示。

例如《我是独生女(子)》一课的教学。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并没有拘泥于教材原有的体系,而是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的哪些方面比较有优越性,从而为后面的“是不是会被宠坏”这一话题的讨论拓宽了思路。紧接着,教师对于教材中出现的几个事例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增加了萧萧这个孩子在生活中的案例,引发学生对案例中的主人公进行点评,在点评别人的同时,学生也在审视着自己。然后,教师出示学校中曾获得市“十好少年”的同龄人事迹,促进自我反思。通过这一“加”,使我们手中的教材变“厚”了,带给学生的体验也更为鲜活了。

二、去粗与取精,做好减法

人们曾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为何他的作品那样逼真传神。雕塑家回答:我就是把石头上非人的部分去掉。由此想到了我们的品德教材,由于使用的范围很广,而教者、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肯定有不太适合学生具体实际的内容,我们必须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取舍,以一双“火眼金睛”去甄别、选择、发现,“取”那些与主题联系非常密切的内容,结合拓展和延伸的材料,加以整合和重构,“舍”那些无关紧要,或不够生动、不太有典型意义的事例。“舍与得”应该是我们教学设计中秉承的理念与明确的原则之一。

如《在餐桌旁》一课的教学。教材中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早、中、晚餐分别吃什么,然后就具体情况,告诉小朋友应该吃什么,再让小朋友说说自己的饮食爱好。很明显第一环节和第三环节有重叠之处,因此教师加以整合:让小朋友搭配自己最喜欢的午餐,通过一个环节就解决了两个方面的问题,简洁又有趣。教材中,以便秘、牙出血、营养不良为例,告诉小朋友出现这样的情况该吃什么菜。这三种情况在我们看来并不全都具有典型性,为此,教者在教学中,换成小朋友们在生活中出现得多的挑食情况来谈,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避免了说教的意味。

三、放大与升华,做好乘法

品德课程具有很强的情感性,要注重以情促情,以情动情,让学生在情感的熏陶中获得体验,明白道理,指导言行。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教学形式上,如果设计一些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就会牢牢地吸引住他们,让他们沉浸其中,感受品德教学带来的鲜活感和灵动感。因此,我们要给品德教学做些乘法,适度地将教材中渗透出来的情感不断升华。要注重课堂活动形式的变化,力求新颖有趣。如《在餐桌上》的教学,开始时教师便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乐乐猴欢迎小朋友光临奇奇餐厅,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也多次把教学场景假设在奇奇餐厅中,他们学得有滋有味。还要注重与生活链接。在《我与小动物》的教学中,教者把小动物带到了课堂上,学生非常兴奋,纷纷抢着要去和小动物对话,给它们喂食,他们观察着小动物的外形,感受着小动物的可爱,热爱动物的情感就在这样的体验中萌发,升级。

四、合并与淡化,做好除法

品德课教学要引导学生明白一定的道理,养成一定的习惯,形成一定的能力,很可能会多一些说教的味道。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尽力避免陷入说教的误区,努力弱化说教的意味,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形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还是《在餐桌上》的教学,教师为了让小朋友明白每餐不能多吃的道理,用给气球充气的方法告诉孩子们:如果多吃的话,就像给气球充气一样,会“爆”掉的。形象生动的实验,让学生真切地领会了这一道理。

在品德教材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辨析题,不少教师喜欢组织辩论赛,或者让一些小组合作学习,而其中的一些辨析题具有很明显的价值倾向,学生一看就知道对错。还有些内容似是而非,对小学生而言辩论的难度较大。如在《我是独生女(子)》一课中,让学生围绕“我们是否会被宠坏”展开辩论,学生很难展开有理有据的、针锋相对的辩论,现场乱哄哄的,更多地是围绕这一话题低层次的反复夹缠。因此我们的教学有时候也要做些除法,合并、淡化某些不合适的内容。

鲁洁教授认为:苏教版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科书,放大和开发了真实的课堂教学中最有价值的即兴创生的部分,只有这样的教科书,才能促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主体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才能使师生“过有道德的课堂生活”。儿童的生活是德育课程的基础,无论是调整教材的顺序、斟选教育主题,还是整合学科课程、吸纳社会信息,我们都应该把握教材,合理重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发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黄菊香,如东县实验小学,226400)

人生的加减乘除作文 篇9

熟悉她。是她接送我上下幼儿园,用自己小心翼翼保存在手绢里的钱,给我买路边的棉花糖,我吃着,笑着,将那所有的柔软甜美的童年记忆含在嘴里,记在心中。当然,还有奶奶看着我笑时的有些明显的鱼尾纹。

可是,我又是如此的感觉到她是那么的陌生。固执地住在旧胡同里,不愿意和我们搬入新家。犹记得,黄昏下,奶奶站在胡同口,看着我和爸爸妈妈坐着车离开那个下雨时,雨水会敲打着房瓦的旧房子。是兴奋?兴奋于终于要搬到新家?还是伤心?伤心于奶奶不会再和我住在一起?现在的我,已经忘记了那时的心情。也许,从那时起,也渐渐忘记了,又或许说,很少会再想起那用手绢包着的零钱,那一笑就跃于眼角的鱼尾纹。

其实,我在刚搬走的那几年,是看过奶奶的。那时,她依旧站在胡同口,等待着我们来的车,然后还是站在胡同口,默默地看我们离去。“这条件差,以后呀,不用老来,你们有惦记我的心,我就知足了!”奶奶摸着我的头,常这样说。后来,我们很少去了。不知是不是爸爸工作忙,还是我学习忙,又或许,是受了奶奶那句话的影响。总之,一些常挂在嘴边的借口一次又一次地阻断了前往西四胡同的路。“去看看你奶奶吧!”“不,我马上要考试了,考不好到时你们又说我!”我回着爸爸的话,头也不想抬。“那就暑假吧。”爸爸说道。“暑假啊!我看看吧,也许学校还要上课!”我听见爸爸“哦”了一声,对话结束了。其实,类似的对话经常发生。

可是当爸爸再次提起,说真的好久没去看奶奶了,我才真的觉得,奶奶好象离我的生活越来越远。她好吗?会想我吗?房子漏雨吗?她……会怪我吗?我想着这些,突然很怕眼泪会流下来。我想,这一次无论如何,也不能再找任何理由,任何借口,让老人孤独伤心了。我想她。

我相信,奶奶一定会还在胡同口等我,然后,还会依旧摸着我的头,让我以后不用老去看她,可是我知道,以后,不会再有那些借口了。我知道,我其实一直在等待着我们去看她。

亲情没有借口。爱不需要借口。

人生的加减乘除美文摘抄 篇10

第二张是30岁时拍的。母亲体态依旧轻盈,目光中仍然流露出少女的清亮。

第三张是40岁时拍的。家庭和工作在母亲脸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她的眼神焦灼不安。

最后一张,是母亲前几年拍的,退休后的母亲在岁月的长河中变得知性而安祥。

母亲缓缓说着以前的事,20岁时她有满腹理想,每天都有一大堆想做的事,青春的天空把梦想涂抹得多彩多姿。30岁时母亲有了自己的家庭,虽然还有一些事想去追求,但已不是天马行空无边无际,而是柴米油盐触手可及。过了40岁,家庭和工作都已走上了固定的轨道,母亲想做的事似乎越来越少。而现在,母亲退休了,子女也成家,开辟出属于自己的新天地。此时母亲发现,自己能做的事竟少得可怜。

从母亲的话中,我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自己。人生就如同在做一道复杂的算术题,年轻时做乘法,日新月异的梦想和追求不断涌现出来;30岁以后做加法,虽然还有追求,却已明白年少时的梦大多数已不可能实现;40岁以后做减法,事业家庭已稳定,加上对年龄的恐慌,渐渐放弃往昔的追求;50岁以后,只能做除法了,伴随着退休的临近,子女成家,发现自己正急剧地失去曾经拥有的一切。

岁月就是如此,我们开始时要求得太多,接着在岁月流逝中,学会慢慢放下。这便是生活中的禅意,我们在时光流逝中慢慢靠近生命本来的面目。

加减乘除法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数乘除法;引导法;应用策略

分数乘除法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教学重点与难点,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教师应作为引导者,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促使学生掌握数量关系,领悟分数乘除法的原理等,通过各种方法有效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最终全面且有效地提升数学综合能力与素养。

一、引导学生重视对数学思想的运用

小学分数乘除法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数学思想,其中数形结合思想是最基础也是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思想。依据数形结合思想构建数学模型,将生硬、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具体生动化,将复杂的数量关系进行简化,打消学生的畏惧心理,增强其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而小学分数乘除法的教学中,通过画图进行解答能够有效拓展解题思路,更快速地找到解题方法。此外,变换思想、类比思想等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分数乘除法教学中,单位“1”的意义更加明显,渗透对应思想,熟练掌握正确的方法,化繁为简,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综合能力。

二、善于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在小学分数乘除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有效创设教学情境,比如尽量创设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立足于学生的真实生活,促使其从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感知数学,更好地结合生活经验和数学学习,从而培养其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习惯与能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与热情,引导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拓展其潜能。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师教学过程的兴趣与热情:学校组织班级之间进行羽毛球比赛,要从每个班中挑选出1/2的学生参加,同学们觉得怎么样?引导学生想一想:本班有44名学生,一班却有56名学生,那么如果只选1/2的学生,那么本班只有22名学生参加,而一班却有28名学生,这时学生就会发现这样太不公平了。虽然都选择1/2的学生,但是实际人数不一样,这也是因为单位“1”不同的原因所形成的。

三、善于引导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注意力不够集中,数学教师应致力于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在小学分数乘除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解题思路的训练,引导学生深入读懂题目的意义,找准分数乘除法习题的关键句,培养学生利用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寻找解题途径与方法的能力。

比如:巫峡长度为40 km,其比西陵峡长度的1/2多2 km,那么,西陵峡的长度是多少?首先引导学生找出单位“1”并思考巫峡长度与这“1/2”一样吗?学生通过思考会知道,巫峡的长度并不是西陵峡长度的1/2,二者并不对应;顺势提问:那与这“1/2”对应的量应该是多少?引导学生综合思考与分析,最后得知40 km比单位“1”的“1/2”多2 km,40 km减去2 km就是“1/2”所对应的量。这样,此题就简化变为:已知某数的1/2是(40-2),用分数除法或者方程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四、引导学生正确找出数量关系式,找准单位“1”的量

对于小学分数乘除法教学来说,找准单位“1”的量是十分重要且关键的。教师不能简单告知学生把谁分了谁就是单位“1”,因为这并没有帮助学生看清问题的本质,因此只有让学生真正了解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乘除法的原理,才能深入領悟分数的奥妙。

例如:小明的妈妈买了一些苹果和桃子,其中25个苹果,而桃子是苹果的1/2,请问桃子有多少个?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单位“1”和倍数放在一起进行理解,可以通过倍数×一倍数(单位“1”)=几倍数(对应的比较量)与单位“1”的量×相对应的分率=比较量。其中,分数代表上式中的分率。只要准确找出数量关系,找准单位“1”,遇到同样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也是解答数学问题最直接且实用的方法。

总而言之,分数乘除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且关键的地位。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思想,与时俱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与方法来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数量关系,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运算原理与意识,合理进行对比训练,有效提升问题解决的数量、程度与能力。同时,教师应重视运用引导法进行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感受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获取更多的解题经验,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解题方法。

参考文献:

[1]许更生.例谈引导法在小学分数乘除法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5(5):56.

[2]黄源.小学数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策略初探[J].考试周刊,2015(41):82.

虔敬:高三德育的“加减乘除” 篇12

一、还原真实人性,增强情感动力

1.活动是否太多了

翻阅少则四五张,多则十几张的各校经验介绍时,总体感觉开展的活动太多了!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大肆渲染学校在高三年级“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除了学校常规性开展的运动会、艺术节、联欢会等活动外,更进行了富有高三色彩的成人仪式、高考宣誓、考前休闲等活动,个别学校甚至在每次大型考试后都进行全体高三学生集体迎考宣誓活动。在今天的教育背景下,学校举办活动似乎永远是正确的,有百利而无一害,甚至在部分管理者的心中,隐隐地将举办活动与素质教育画等号。管理者在“安全”的心理状态中绞尽脑汁地想通过举办活动来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其出发点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在学生成长的高三这一关键时期,举办学生活动的时间、频率、其洐生价值的利用、其可能对学生的影响等要素都具有特殊性,都需要管理者理性思考,慎重决定。可能对于高三的学生而言,活动更多关注的是质的深化而非量的累积,更多指向的是心灵深处而非外界喧嚣。

2.教师是否太累了

许多学校都视高三教师为“超人”,其承担的工作只有亲历者才知道有多么繁重。教学工作:高三由于学科数量相对减少,因此每位教师自身课务相对较多;“导师”工作:许多学校都为各类学生配备“导师”,要求“导师”不仅要通过“面批”、课堂提问等方式关注弟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习状态,经常与弟子甚至与其家长交流;研究工作:各学校都特别强调高三教师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教师不仅要参加学科集体教研,还要参加班级每周教师例会;管理工作:部分学校实行夜办公制度,甚至要求教师在住宿生熄灯就寝后方能离开……为了学生的成长,学校企图将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都纳入教师的管理中,唯独失去了对教师的人性关怀。继续探究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我们可能会得出一个令人沮丧的结论: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不信任。对于高三工作而言,如果教师们时时感受到身心的疲惫,学生们刻刻觉察到控制的禁锢,那么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就会失去生命的灵动和对超越的渴望,在灵魂的麻木中呆滞地走到尽头。

3.学生是否太“纯”了

亲历过高三生涯的教师都知道,高三表面上是学生学习成绩的比拼,实际上更可能是学习心理的较量。高三学生的情绪控制可以说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最值得研究、最有价值,同时也是最有挑战性的课题,因为这其中涉及太多的因素,绝非一种模式就可以解决。但是许多学校的经验交流材料似乎都表明这一切都不是问题: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学校通过活动就能使学生发生“快速、高效”的转变。难道活动的效果真的会如此明显吗?难道今天的高三学生会如此“单纯”吗?更令人警惕的是上述行为中内蕴的观念:教育过程是教师简单地单向输出而非师生互动;教育对象是普遍性的学生群体而非差异性的独特个体;教育重点是道德规范的强制灌输而非学生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的培养。不敢直面真实的学生生活,远距离地“隔靴搔痒”后自欺欺人地表达成就很可能是现在部分学校高三德育工作的真实写照。

二、虔敬德育,有效“加减乘除”

如果德育只追求形式上的“丰富多彩”、场面上的“奢华动感”,而忽略了其中德育主体———师生的人性本质的话,所有的高三工作将失去情感动力,失去其中应该内蕴的灵魂。知易行难,高三德育工作千头万绪,特别需要管理者在人性关怀的视野中,用虔敬的心态来审视德育各个环节,在原有惯性的基础上大胆地“加减乘除”,以切实提升德育效果。

1.加法:夯实德育细节,脚步才能稳健

这里的“加法”绝不是形式上的花样增多、数量上的内容增加,更多的是细节上的推敲和完善,是要将精细化要求做到极致。以成人仪式为例,原来的仪式流程主要是学生们走成人门、进行成人宣誓和各类代表发言,学生在匆忙的仪式和粗略的聆听中完成这一过程。我校2015届高三成人礼在原有框架的基础上加入丰沛的情感因子:请各班同学收集和整理自己的成长图片资料,制作PPT来回顾“十八来时路”;自己录制高三的生活和学习视频来呈现“十八正当时”;同时在这过程中学生和家长互换信件,并且约定来年再重温。2015届的成年礼比以往少了一分功利和匆忙,多了一分温情和期待。高三下学期,当学生情绪出现波动时,学校又组织学生重温了成人礼的瞬间,特别是又一次回味了自己和家长通过信件的对话,学生心中的热情再次被点燃。学校不仅在学生工作上做加法,更是在管理队伍上做加法。学校每周在学生反馈的问题中确定下周班主任会议主题,下周开会时,班主任首先要围绕年级组布置的主题逐个发言并展开讨论。年级组的指导思想是:不求发言思想有多深刻,但求大家畅所欲言。正是在思想解放中,大家逐渐去伪求真、兼收并蓄并形成相对统一的认识,然后年级组再通过备忘录,以纸质稿的形式回顾上一周工作得失,布置下一周工作。“导师”制的规范程序、假期作业的检查反馈公布机制、班级文化的学生参与制度等综合运用,“加法”将德育细节反复扫描,确保了年级各项工作精细化和价值最大化。

2.减法:舍弃浮华形式,管理才能实效

做加法是顺势思维,是高三工作的应有之义;但是做减法难,因为这涉及习惯思维的问题。针对我校2015届高三的现状,学校在反思的基础上大胆提出:遵循规律的舍弃也是创新,要求高三年级组以实效为准绳,大胆做减法。2015届高三最大胆的也可能是最冒险的减法就是取消高考出征送行仪式。高考前为高三学子送行是我校传统的高考保留项目,全校师生共同聚集在操场上为高三学生送上祝福,然后由学生、教师和家长代表发言,最后校长发令,高三队伍在声震云霄的呐喊中跑步退场,气势磅礴!但是2015年5月,当年级组将出征仪式方案报到校长室时,校长却提出一个最平常但可能最深刻的问题:此时的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当年级组在调研学生的基础上提出取消这一做法时,顿时引起了争议:传统习惯、他校经验、学生情绪等多种因素纠结碰撞,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争议逐渐消失了,因为老师们发现2015届高三学生的临考状态相比以往少了浮华和躁动,多了温润和平和。

2015届高三最受教师欢迎的减法可能是放权。以往高三每次考试结束后进行班级质量分析时,学校总会要求行政领导分工蹲点参加,并且想当然地认为这充分体现学校的重视,会有力促进班级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但教师们的反映却截然相反:有领导在,不敢说真话,不能说全话。2015届高三管理者在了解教师的真实想法后,果断做“减法”,以后的历次班级质量分析会完全是由纯粹的任课教师参加,充分调动了教师的主人翁责任感,会议效果大幅提升。高三年级组受此启发,班级课务也由班主任在征求任课教师意见的基础上自主确定,尽可能减少学校干预,班级活动也在年级组总体要求下根据本班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简政放权”极大地释放了师生活力。

3.乘法:激发学生能量,效应才能倍增

“学生是主体”是所有学校的共识,但教师往往在工作中不自觉地掌握行动霸权。正是基于对上述现象的警惕,我校要求2015届高三教师时刻进行换位思考:我是学生,会有怎样的想法?因为只有学生的自觉行动,才能使效果倍增。用强力将马拉到水边却不能强迫它饮水,将人关进教养所却不能使他悔过。著名教育家杜威用这两个例子说明:“当我们混淆身体上的结果和教育上的结果时,我们总是失去使一个人自己参与获得所希望的结果的机会,从而失去了在他身上正确地发展一种内在的和持久的方向的机会。”[1]因此激发学生能量的前提是认同。

从管理角度而言,2015届高三年级组始终坚持“双轮驱动”,对班主任布置工作后马上召开年级全体班委会议,进行详细的解释,不仅说明应该怎么做,而且强调为什么这样做,贯穿在这其中的主线就是:只有遵守规范,大家才能成功!同时年级组还会邀请热心班级工作的优秀班委在会议上进行经验介绍和感悟交流。相信学生,与学生进行平等真实的对话和沟通是2015届高三师生关系融洽的关键性因素。可以说正是在接“地气”中,在与学生的无缝对接中,师生才产生了真正的认同。

从学习角度而言,每次考试后的成绩分析会都是学生的成长报告会,学校请成绩优异者和显著进步者谈心得体会;每次放假前学校都会召开各层次学生的座谈会,请学生们谈谈放假过程中的学习安排;更为重要的是学校为学习困难者精心安排了“隐性”导师,不告诉学生导师是谁,而是私下请教师们分工负责,关注部分孩子的成长特别是情感的需要,努力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通过班级文化和年级文化来宣传学生们身边的默默努力者,通过家长QQ群和微信群将学生们工整的错题集、发自肺腑的心得体会与家长共享。学生为中心,在2015届高三落实为真真切切的行动。

4.除法:整合德育资源,教育才能成就

如果说乘法是将积极的效应倍增的话,除法就是将消极的因素最小化,因为高三工作是一气呵成的,在这过程中任何一点消极因素如果不及时剔除的话,将事倍功半。我校2015届高三成就辉煌,“除法”功不可没。保持高三学子常态的生活和学习状态,是高考取得成功的关键,但是在临近高考时,部分孩子和家长出于各种因素的考虑往往会改变考生的常态运行轨迹,这在以往高考中是管理者最头痛的事。临阵调整部署是考试大忌,但此时考生及家长的意志却可能非常坚决,年级组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往往控制不了局面,任由事态发展。当有家长在QQ上刚提出此类想法时,马上就被QQ群中的其他家长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所说服,这是因为2015届高三年级组已经提前预估到此类情况的出现,事先与高三家长委员会进行了沟通并达成了共识。2015届高三全体学生一直到高考期间都是正常地生活和学习,在常态中完成了人生的飞跃,高考取得如此的辉煌,与考生稳定的心理状态密不可分。

德育资源更为重要的是来自学生自身的资源。我校2015届高三的学生思想工作成功之处在于发现问题,而非回避矛盾;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非越俎代庖;引导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中运用正确的方法来解决相关问题。特别是对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而且长期难以改变的问题,年级组不提倡教师层面过多涉入,而是引导班集体通过质疑、说理、举例等方式展开对话,将隐藏于集体成员中的对真善美的共通感显现出来[2]。实践证明,这种没有任何“添加剂”的原生态情感,经常以其本色的“滋味”、丰富的“营养”倾倒所有的学生,特别是对存在认识误区的学生有强大的震撼力。每天各班《班级记载表》的信息汇总、每周值周劳动委员的年级卫生报告、经常性地与学生“不经意”的交流……妙用“除法”保证了高三持续健康向上的运行轨迹。

我校2015届高考各项升学指标都创造了新的学校记录,甚至可能成为学校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在全面回顾和总结高三一年举措时,大家都认识到这与高三德育工作的实效密不可分。实际上,“加减乘除”都是形式,真正的关键是蕴含其中的灵魂:虔敬。作为管理者,要时刻牢记雅斯贝尔斯的一句名言:教育,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3]。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3.

[2]沈育生.“引导”,是一个慢慢行走的过程[J].江苏教育,2012(4):47.

笑傲加减乘除四年级作文 篇13

一张张草稿纸在桌上叠成了小山,我托着脑袋,望着头顶那洁白的屋顶,脑里不停地暗算着从这本奥数书上中途杀出的“拦路虎”。虽然它们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但我绝不会放弃做这些题的。

回想起我刚看到这些奇妙的数字时,便不由自主得如痴如醉。当我开始学习这奥数时,却发现想要学好它是异常的艰辛。老师做题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便完成了题目。我惊讶得嘴里可以装下十个鸡蛋。可当我按着老师的`思路去做时,却丑态百出,不是这里计算错误,就是那里忘写算式。

习题就像洪水,不断冲击着我的信心;就像一团黑雾,让我迷失了方向;还像一个调皮的小男孩,总是引我到错误之中,把我的思路变得鸡飞狗跳。就连一只小鸟飞来,看到了我的题目也如旋风似的逃离了现场。我想:难道是我太差劲了?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我想: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我有信心,做天下万事都会成功。而且雨后天晴见彩虹,从古至今的文人墨客中哪一个,不是在失误中取得教训?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就是讲他为练好字付出了巨大的艰辛,才能得到这样的成就。比起他们,我的这些努力又算得了什么,我一定会刻苦砖研奥数的!

每当我在困境中迷失方向时,老师都会悄悄走来给我一些提示。这如同黑暗中的一盏灯为我照明了方向;如同一束阳光为我驱走了严寒;如同一个堤坝,为我挡住了所有的洪水……我感到这道题的思路变得清晰起来。

英语加减乘除和各种数字读法 篇14

1979←→nineteen seventy-nine or nineteen hundred(and) seventy-nine;

(2)电话号码、货币的读法:

1023←→one o two three;

1227←→one double two(or two two)seven;.

25←→four dollars(and)twenty-five(cents);

(3)小数点的读法:

13.91←→thirteen decimal(point)nineone;

0.23=nought demical two three;

(4)算术式的读法:

2+3=5 two plus three is(equals,isequal to)five.

5-3=2 five minus three is equal to two.

3×2=6 three times two is six.or three by two are six.

加减乘除法 篇15

教材以单元划分, 每个单元围绕一个话题开展听、说、读、写活动。共分8个部分:Warmingup, Pre-reading, Reading, Comprehending,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Using language (包括listeningspeakingwriting) , Summing up和Learning Tip。而作为首个教学项目的Warming up, 其内容包括问卷调查、看图讨论、思考问题、情景听说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旨在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大胆思考, 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 补充新的背景知识, 为学生的后续学习作铺垫, 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这使得Warming up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就单元教学中Warming up与其他部分的衔接及教学处理进行探讨。

一、Warming up常见的几种课型设计

1. 词汇教学的载体

Warming up是每一单元的第一课时, 其目的之一是让学生通过Warming up熟悉本单元的重要词汇, 并在一定的语境中运用, 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阅读扫清生词的障碍。同时,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需要, 适量地增加一定的课外词汇, 为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做好铺垫。

[案例1]

必修3 Unit2 Healthy eating中Warming up的处理。由于这部分的单词比较生疏, 难以拼读, 如果学生掌握不好, 势必影响课文的理解。因此教师首先可利用我国的春节为切入点, 让学生介绍中国春节的饮食, 由此引出所学食物的单词及本单元生词;然后让学生将食物分类, 当学生能流利朗读这些单词后, 通过图片或幻灯片补充呈现一些常见单词, 如:shrimps, pepper, cabbage, litchi, longan, peach, peanut, pork等;最后, 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生词讨论自己的饮食是否平衡以及不平衡膳食将产生的后果。

2. 听、说教学的热身

由于高一学生已学了至少三年的英语, 他们已有一定的英语基础, 对于熟悉的话题他们会有话想说、有话要说。而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听说的平台——每单元都提供三个Listening和Speaking&Talking材料, 有的是课文的延伸, 有的是有关单元话题的扩充, 其内容常与Warming up内容较为一致。所以,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体现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教师常常把Warming up、Listening和Speaking整合成一节听说课或口语活动课。

[案例2]

必修3 Unit4 Astronomy:the science of the stars.本单元Warming up部分设计的三个问题是引导学生讨论边缘学科、探讨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思考成为科学家应具备的素质。它与后面关于生命起源的阅读文章没有太紧密的联系, 而Using language中的listening部分是介绍三位有杰出贡献的科学伟人, 从话题内容上看较为一致, 故可将Warming up作为listening的导入。先从Warming up中的前两个问题入手, 引出大家熟悉的科学家, 再介绍听力中的三位科学家, 最后小组讨论总结出作为科学家应具备的素质。

[案例3]

必修2 Unit5 Music中Warming up部分是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片展现大众所熟悉的多种音乐形式, 包括摇滚乐、爵士、乡村音乐、民族音乐等, 使学生对音乐的丰富内容有较为广泛的认识。Warming up、Speaking&Talking这三部分均涉及音乐方面的知识, 故可以整合成一节口语活动课。先通过Warming up画面部分介绍八种音乐类型, 简单描述其基本特征, 配合多媒体播放八种音乐, 让学生加以辨别并回答以下问题: (1) 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better, Chinese or Western, classical or modern?Why? (2) How does music make you feel? (3) Why do you like to listen to music?学生可采用四人一组的方式讨论刚才听到的音乐并互相采访;然后让学生讨论Workbook P69的Talking部分的话题 (你和你的朋友要去听音乐会, 就如何买票、出发时间、见面地点等问题进行讨论) ;最后组织Speaking部分的对话。

3. 阅读教学的前奏

成功的课堂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并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在对导入部分进行设计时, 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使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思考, 获取新信息, 掌握新知识。因此, 在教学中Warming up的内容常被作为Reading前的导入材料。

[案例4]

必修2 Unit 2 The Olympic Games.本单元以The Olympic Games为话题。Warming up是9道有关The Olympic Games的知识测试题, 考查学生对古代和现代奥运会的了解;Reading部分则通过虚拟的采访向读者介绍古今奥运会的异同之处。所以, 把Warming up作为Reading前的热身问题, 可以自然而然地进入课文学习, 同时还能激起学生了解奥运会的强烈欲望。

4. 语法教学的导入

把Warming up作为Grammar的导入, 既改变了灌输式的传统语法课的枯燥无味, 又能创设真实语言环境真正做到在用中学、学中用。

[案例5]

必修1 Unit3 Travel journal.本单元的Grammar是“用现在进行时表示将来”。Warming up让学生讨论去旅游前的准备及计划 (旅行地点、费用、交通工具) 。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会使用现在进行时态来表达:Where are you going?How are you going to…?How long are you staying in…?最后让学生自己归纳本单元的语法并完成一份即将到来的国庆节旅行计划。把Grammar教学调整到Warming up之后, 使得语法的呈现、运用更加自然、连贯。

二、SOAR教学法在Warmingup教学中的运用

《英语课程标准》在“教材使用建议”中指出: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 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而作为每单元的导入部分Warming up的处理更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包括学生的知识面、听说读写能力等多方面因素, 对教材内容和活动进行灵活调整, 而不拘泥于教材的固定内容和模式, 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Warming up的作用。SOAR (Supplement-Omit-Adapt-Replace) 教学法, 正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 对教材内容和活动进行补充、删减、调整和代替的一系列策略的总称。该教学方法与新课标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精神及“教材重组”原则相一致。下面是SOAR教学法在Warming up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 S (Supplement)

所谓Supplement, 即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内容或活动进行补充的策略。在教材使用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 以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该策略能有效降低教材难度, 丰富教材内容。

[案例6]

必修1 Unit4 Earthquakes的Warming up只提供了两幅城市图片让学生想象地震后的情况, 此时学生可能一下子不知道从哪里说起, 课堂上容易出现冷场。因此, 笔者在课堂上增设了两个问题: (1) Do you remember typhoon——Sangmei and Wen Chuan Earthquake? (2) How many kinds of natural disasters do you know?然后在大屏幕上呈现typhoon, drought, flood, volcano, tsunami, sandstorm和earthquake等自然灾害的图片及相关词汇;接着再提出:Have you heard of Tangshan Earthquake?when did it happen?等问题;最后通过对比新唐山与废墟中的旧唐山的图片让学生描述地震带来的巨大危害。通过增设问题的缓冲和直观的视频材料降低了问题的难度, 也加深了学生对地震的了解, 激发了学习兴趣, 活跃了课堂气氛, 并且让学生的回答更加言之有物。

2. O (Omit)

所谓Omit, 即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内容或活动进行必要的删减的策略。在实际教学时, 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但删除的内容不能影响每单元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教学中可删除学生不熟悉的或难度较大的问题。

[案例7]

必修2 Unit1 Cultural relics中Warming up设计通过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文物保护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去调查一件被盗的文物, 启发学生思考关于文化遗产的归属问题。可是大部分学生对文化遗产及其归属问题知之甚少, 故学生们很难进行此话题的讨论, 而跳过此环节并不影响整个的教学, 因此笔者大胆地删除了这部分的内容。

3. A (Adapt)

所谓Adapt, 即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内容或活动进行适当调整的策略。新教材给了教师较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教学需要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 从而更好地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更符合逻辑顺序。因此, 根据教学需要Warming up常作为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grammar和writing等部分的导入。

4. R (Replace)

所谓Replace, 即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内容或活动进行替换的策略。新课标指出,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 对教材中不太合适的内容或活动进行替换”。当然替换后的内容和活动要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激发学生的兴趣。

[案例8]

必修1 Unit3 Travel journal.本单元warming up任务要求学生选择从青海到东南亚三个不同国家的最佳交通方式。作为山区的学生, 对国内大城市也许有所了解, 但对国外城市却相当陌生。针对这样的情况, 笔者用学生熟悉的城市代替, 如北京、上海、福州、台湾、厦门等。经过替换之后, 学生们便可以用英语较准确地完成任务。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 对教材进行分析, 对学生的需求和水平进行深入了解, 并根据实际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 教师不应该把教材看作是教学的金科玉律, 而应当作是一种教学资源, 改“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认真挖掘教材内涵, 以学生为主体, 合理、自然、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加减乘除法】推荐阅读:

上一篇:课堂教学定性评价下一篇:古诗词中带“花”“春”“秋”“月”的诗句及作者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