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读书心得体会

2024-10-23

一年级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4篇)

一年级读书心得体会 篇1

星期六下午,我和妈妈去湖南大剧院看了《乌龟也上网》这部电影。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叫王府井的小男孩,有一天得到了老师送给他的一只小乌龟,开始他一点也不想要这个礼物,想尽办法要摆脱它,但都没成功。在他上网时才发现这只小乌龟居然是一只会说话、能上网的魔法精灵,名叫佳佳龟。佳佳龟告诉他一个口诀“好玩,佳佳龟,一分钟跑,一分钟飞,还有一分钟打瞌睡。只要你按着我说出这个口诀,就能满足你一个三分钟的愿望。”

开始他还不相信它,第一次在回答老师分清生、熟鸡蛋问题时被同学笑话时,他试着用了一次魔法,结果真的实现了。他高兴地去谢谢佳佳龟,佳佳龟告诉他总共有十次使用的机会,每次使用都会得到一个相应的分数,十次后得了60分以上就能实现一个他的愿望,这次已经用了一次,得了零分。王府井的愿望是想去看自己的`未来,为了实现个愿望,他还特地画了一个大表格,记录得分情况。前面他因为不知道怎样才能得分,就按自己的想法来做,还用佳佳龟欺负同学,所以得了0分。

后面他老是想怎样才能得高分,在偶然帮助别人时,才知道这样可以得到满分,还有就是他知道做个诚实的人也可以得到满分。最后几次他得到了能实现他的愿望的分数,他终于可以去看他的未来了,但当他来到外面和同学们一起准备去看他的未来时,却只看到满天的溜冰鞋,佳佳龟笑着告诉他,未来就在他脚下。通过这部电影,我知道了要诚实、要知错就改、帮助别人是最大的快乐,未来靠自己去努力。

一年级读书心得体会 篇2

一、识字与写字

1. 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 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

3. 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4. 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

1.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5.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高年级特别是六年级,是小学“顶尖”的年级,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读书与识字能力,部分学生养成了自主预习、自主读书识字的能力。基于这样的现状,第一课时读书与识字教学的目标可以是:

1.将课文读正确、流利。“书不读通不开讲”,说的就是语文教学首先要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而“读通”是第一课时的重点,应该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朗读课文,让他们更多地接触语言文字,整体感知文本内容。课文首先要读正确,字音不能读错,然后是不要出现添字、漏字、回读等现象。由于是高年级,部分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基本会背要求背诵的段落或课文。

2.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结构特点、写作顺序等。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初读的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对课文形成粗略的整体印象,进而发现课文的结构特点或课文的写作顺序等。在此基础上,再适时切入重点,抛出话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识字、写字、阅读、作文能力的培养,并指出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进行字词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了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

1.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时明确预习目标,如第一次读书圈画生字词,读正确或理解词义;然后将课文读正确、流利,实现这个目标,可以将难读的句子或段落多读几遍,不要出现添字漏字的现象;再试着去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或写作线索等;最后在课文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要求背诵的段落或课文。高年级学生还应该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拆解生字组词理解词义,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记住字形,发现课文的语句特点,更好地阅读或背诵课文(段落)等。

2.课堂重在评价和引导。第一课时的教学侧重于评价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知道了、理解了的就不再赘述,教予学生阅读和写字的方法,引导学生遇到某种情况可以运用针对性的学习方法,尽力自己解决问题。在预习中学生会有一些疑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在集体的讨论中解决容易解决的,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课文,尽量通过读课文内容来寻找问题的答案。接着再引导学生抓住一些词语,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理解一些难理解的词,学生就读得有兴趣,不会觉得枯燥无味,同时为第二课时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3.随文识字、释义。高年级的第一课时,生字教学大部分可以放在课前的预习中完成了。生字教学,不需要全面讲解,老师只要在检查后,选取典型的字、易错的字,进行指导和练习。教学的重点该放在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在读通读顺文章的基础上,进行篇章的教学。

事实上,第一课时读书与识字教学并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语文老师要做的是,把握好小学高年级语文第一课时教学的特点,关注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兴趣,优化环节设计,落到实处,就能帮助学生走好进入文本的第一步,提高第一课时读书与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第一课时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的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一篇课文首要达成的目标应该是每个学生都能把课文正确流利地读出来,会正确书写每个生字。

一年级写话训练心得 篇3

【关键词】观察加想象;听说加复述;写作加提升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十余年,从未间断对学生写作教学的探究。对小学一年级写话训练的试验进行也三年有余,试验结果表明:从一年级进行写话训练,可让小学生早日突破写作难关。如何进行一年级写话训练,激发学生写话兴趣并提高学生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呢?为此,我总结了几点心得。

一、观察加想象

观察是一个知觉、思维、语言相结合的智力活动过程;合理想象,使静止的画面尽量动起来、活起来,使单调的画面充实丰富起来。 想要做到这两点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不算简单。为此我们要以身示范,循序渐进,准备好足够的耐心和精力慢慢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首先是观察,学生写话之前,首先要看图,对给出的图示看仔细,看清楚,在大脑里形成清晰的印象,如是单幅图还是多幅图,如果是单副图,重在引导观察的顺序,或从上到下,从下到上;或从远到近,从近到远;或从左到右,从右到左;或从中间到四周,对画面所表达的主要内容先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如果是多幅图,写话时,要引导学生比较图与图之间的联系和变化,把多幅图画变成一个完整的、连贯的事物,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逼真,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动人。

对于想象,可以通过适当的提问,鼓励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必要的时候教师要先行示范,可由一副图联想到前前后后的几幅图,由一个动作理想到前前后后的几个动作。抓住一个想象点、一景一物、一举一动,让学生自由想象,让童心自由绽放。,教师可依托教材和课外读物,在教学字、词、句的基础上,进行适量的听说训练。教师可以把字词置于以句子为单位的具体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理解和巩固。

二、听说加复述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我在每节课前安排了“故事一刻钟”环节。把一些童话故事、幽默笑话改编成小故事,课前讲述。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语言能力训练。

“听”这一环节之后,我组织了“说”的训练。叶圣陶先生曾说:“物体本身完整而有式样,拍成照片当然完整而有式样;语言周妥而没有毛病,按语言写下来的文章当然周妥而没有毛病了。”可见“说”的重要性。由于低年级学生日常使用的是对白语言,表达起来缺乏条理性和连贯性,说起话来前言不搭后语,跳跃性很强,有时重复,有时带语病。在训练时不能操之过急,耐心地指导学生有条理地说,连贯地说,用普通话大声地说,及时纠正语病。在说的基础上再动笔写,自然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如教学《大松树和小松树》一课时,我讲完课文第一节就停止了教学,并让学生带着问题“你喜欢小松树吗?你想对大松树说什么,对小松树说什么?”进行阅读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组织语言,回答问题。

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是理解能力的训练,也是写作训练,是读写结合的一种较好的形式。新教材从二册开始,安排了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训练。一年级的上述形式的训练,要特别强调在读懂句子、了解句子的叙述顺序的基础上进行。在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一篇课文前,应就复述一句话的意思进行训练,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打好了复述句子的基础,可就复述一段话训练,然后才进入复述篇的训练。

三、写作加提升

听说训练之后,教师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写一句话。在写话时,我并不要求学生对事物叙述得多么具体生动,只要能写好一句话,把话写完整就行。如:

1.写看到的。例:太阳出来了,像个大圆盘!!

2.写听到的。例:夏天到了,知了在树上吱吱的叫着。

3.写闻到的。例:走过蛋糕房,我闻到了香喷喷的味道。

4.写感觉到的。例:妈妈买的苹果好甜啊!

5.写心想的。例:我把碗打碎了,好害怕啊!

小学一年级读书心得体会 篇4

张老师说以后的每周三都定位我们的阅读日,今天我们的语文家庭作业就是读书。我今天看了由商晓娜写的明天出版社出版的《一年级的小蜜瓜》第一篇是《事情最多的一天》第二篇是《小蜜瓜的同学们》第三篇是《要守规矩》我今天一口气读完了这三篇。老师在阅读之前还每一篇布置了一些小问题。妈妈都有在我读完一一问过了。

《一年级的小蜜瓜》读后感基本上都答对了,只有个别的回答的不是很全面。妈妈给我做了补充。其实这三篇都是介绍小蜜瓜上了一年级所遇到的问题。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几个月前自己入小学的时间。真有意思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吧。

一年级教师读书心得 篇5

首先,做为老师要放下架子,善于和孩子们交朋友,平时少用命令的.口气,多用商量的语言,比如可以说“来,老师跟你们一起想看这倒底是为什么”,“我们来一起画画好不好!”等等。因为孩子胆小,如果做为老师经常教训孩子,势必使孩子产生恐惧感和厌恶感,不敢亲近你,同时还往往产生逆反心理,不但不爱听你的话,就连学校也怕去了。

其次,做为幼儿教师,平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形象,在孩子面前言行举止不能随便乱来,因为幼儿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同时分辩是非能力差,在家里,大人们都教育孩子,到学校后要听教师的话,所以孩子们都认为老师的话永远是对的,老师做的永远都是好事,孰不知,老师在孩子们的心中无形已经树立了伟大的形象,你的一言一行都成为孩子们模仿学习的榜样,所以在孩子们面前言谈举止要文明得体。

再次,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善于引导,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们都知道,孩子们生性好动、贪玩,只要他们感兴趣的事,才真正认真去学,认真去做,否则他们死活都不愿去做,赶鸭子上架在孩子们身上行不通。只有善于引导孩子,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孩子们学得更多,平时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教学内容,编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或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等都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另外,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要有极大的忍耐力,要有足够的耐心,人们常说“六月的天气,孩子的脸”说明孩子们的表情变化无常,经常说变就变,一会儿笑哈哈,一会儿又哭又闹,刚刚还是很乘很听话的,一下子就调皮起来,说什么也不听了。常常让老师升起一股又一股的无名火,恨不能伸手就给两耳光。当然,这时做为教师是不能发脾气的,只能不厌其烦地说服教育,最多也只能温柔的说一声“你再这样,老师真的生气了”,然后还是耐心地引导,说服他们。

读书破万卷下笔才有神(一) 篇6

心爱的“采蜜集”

尹璐

两年来,我和我的“采蜜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精心为它们设计、剪裁了漂亮的“衣裳”;它们呢,闪着智慧的光彩,把我引进了五彩缤纷的知识王国。

两年前,老师告诉我们,用“采蜜集”的形式,可以在阅读中积累材料,丰富自己的知识。从此,我便开始了“采蜜”的活动。

“采蜜”可真不容易。最初,我只是把报纸上的一些小知识、好文章剪下来,贴在“采蜜集”上,显得十分单调。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我每读一篇文章,都要经过思考,把印象最深的东西分类摘抄下来。这样,报上的丰富知识,书上的好词、好句,杂志上有趣的实验,逐渐地进入了我的“采蜜集”。日子一长,采蜜集便成了我最好的朋友。

结识“采蜜集”这个好朋友可太有意思了。美丽的七色花带我飞哟、飞哟,一路上教给我许多许多的道理;一个个有趣的科学小实验,让我着了迷,它们告诉我生活中处处有学问的奥秘;知识宝库仿佛是一座迷宫,我在里面绕来绕去,探索着、搜寻着……这中间充满了乐趣。

望着“采蜜集”,我仿佛变成了一个满身披着金装、带有黑条纹的小蜜蜂飞舞着、飞舞着。我飞到一朵朵花的上面,一边拼命地吮着糖汁,一边用脚在花蕊上刷着。我吸足了糖汁,便飞向蜂房,把蜜酿好,又振翅飞了出去……

我振动翅膀,飞到了雄伟的万里长城,往下眺望,它在崇山峻岭间蜿蜒盘旋,犹如一条矫健的蛟龙。我又振动翅膀向前飞,飞到了号称“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向下俯瞰,漓江水平如镜,清澈见底,朵朵白云和奇峰怪石倒映水中,把江山天影融为晶莹的一体……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从想象中苏醒过来,原来我在看“采蜜集”。“采蜜集”真是我的宝贝呀。

【作者创作体会】

《心爱的“采蜜集”》是我五年级参加少年宫举办的作文辅导班时写的一篇习作。那次,老师讲了“作文要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并指导我们怎样才能让平日积累的材料进入到作文之中。课后,我以“采蜜集”为内容,动笔写了这篇作文。

文章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有不少同学问我有什么感想?我默默地思索了好久,又动笔写出了下面的体会:

1. 从语文课本中汲取营养。

语文书中的一篇篇文章,是我学习写作文最好的“老师”。从这些课文中,我不仅受到了思想上的教育,还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和文笔的精华。就拿这篇关于龙的一段描写来说吧:“它们两两一起做着各种姿势,有的正戏弄着一颗银光闪闪的明珠,有的相互缠绕,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前爪相抵,各自向前遥望……”就是从课文《赵州桥》中“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汲取来的营养。

2. 从课外书籍中汲取营养。

我给自己 提出了要 求 : 要多读书,特别多读一些适合我们少年儿童的好书。从那时起,在课外书籍的阅读中摘抄、“采蜜”,就进入了我的生活。在这篇习作中,许多内容都是从课外书籍中得到的,像蜿蜒盘旋的万里长城、江山天影融为一体的桂林山水、《西游记》中的老虎王……我在“采蜜”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出一个道理:为了充实作文材料,为了开阔眼界,丰富思想,就必须从广读博览中汲取各种有用的知识。

3. 从阅读报刊中汲取营养。

我不仅爱读书,也爱读报。我觉得报刊就像是“生活的镜子”,把来自祖国各地、世界各国、涉及古今以及太阳、银河等各方面的知识告诉了我们。就连这篇习作采用的基本写法——想象,也是报刊上的优秀作文给我的启示。

总之,把课文、书籍、报刊中的精华汲取并汇集在“采蜜集”中,建立自己的材料库,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这种办法,可以把集聚在“采蜜集”中的材料,灵活地运用到作文中去,有效地提高作文水平。

【美文示例二】

拜师

张征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来到龙潭湖公园的“龙吟阁”,因为这里正在举办“春明书画展”,还有老画家当场作画、讲国画知识呢。

我一进门 , 只见一位 老者 , 虽然七八十岁年纪,但腰板挺直;虽然脸上布满皱纹,但两眼炯炯有神。这大概就是当场作画的老师吧——我心里想。

果然,那位老者走到了画桌前坐下,铺好一张“生宣”,凝神思索了一会儿,就开始调色作画。人们围在他的身边,全神贯注的目光随着老者的笔锋在移动。我只好踮起脚跟,在“夹缝”中观察。没多时,两只鸳鸯已经基本画好。开始画眼了,这是最难的。只见他先用笔锋蘸了少许“赭石”,一个旋转,勾成眼圈,刷完笔,又用少许“藤黄”和“朱磦”调好,在眼圈里轻轻一转,并留下一个虚点,瞳子画好了。他又停笔思索了一会儿,在鸳鸯右边配上两株青色芦苇,在它们身下绘出一汪碧水……“鸳鸯戏水”活灵活现!

我简直看入了迷。这时,已经到一旁休息的那位老者走过来,和蔼地问我:“你喜欢画画?”我笑着点点头。他又问我:“我画的这画用的是什么纸?”“生宣。”我很快回答。“刚才画鸳鸯时,用的什么颜料?”“用‘藤黄’和‘朱磦’调的,和画眼时差不多。”我也不知当时哪儿来的那么一股勇气。

“好!这张画送给你,我还要收你这个徒弟。”什么?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刚才听人们小声议论,他可是一位有名的老画家呀,叫“周吉”。他曾经向齐白石大师学习过,现在已是桃李满天下。一位五六十岁干部模样的阿姨指着身边几位中年人说:“他们都是周先生的学生,你却是名副其实的小学生啰!”“拜师可要磕头哇!”不知谁幽默地说。我双手接过先生的画,高高举起右手行了一个队礼。

接着先生坐下来对我也像是对大家说,初学画国画,不要着急先画虾呀鱼呀的,要慢慢地练好“眼功”、“手功”、“心功”。要先学会运笔,练习写字。他边说边示范起来,并手把手地教我写出“民族精神” 、“力透 纸背”几个大字……

【作者创作体会】

《拜师》是根据我小学四年级时的一段亲身经历写成的。那年秋天的一个早晨,我到龙潭湖公园的“龙吟阁”去看书画展览。我不仅巧遇周老师当场作画,还意外地拜了师。这件事激励着我,让我写出了《拜师》这篇作文。

拜师的机遇称得上一个“巧”字:看画展遇到周老师是巧,周老师送画收徒更是巧。可就在这一系列的“巧”字中,我受到了启示:如果自己平时不爱好绘画,又怎么能遇到周老师?如果自己平时不学习绘画知识,又怎么能回答周老师提出的问题?如果自己平时没有绘画的基础,周老师又怎么能收我这个徒弟?这一切勾起了我对往事的联想:为了弄懂什么叫狂草、什么叫楷书、什么叫工笔……我阅读了许多关于书法、绘画的书籍;为了弄清“藤黄”、“赭石”、“朱磦”,我曾对照书籍介绍的知识,多少次在绘画中识别、掌握它们的功效。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绘画知识,不仅让我拜了师,而且写出了《拜师》这篇作文。在培养自己的爱好、发展自己的特长中,阅读书籍,掌握知识,对写作文大有好处。这是我的第一点体会。

我的第二点体会是:要写好作文,只局限在自己的爱好中,只重视绘画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在我写的《拜师》这篇作文中,还从现实的生活和课外书籍的阅读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总之,要写好作文,就要在生活中、阅读中增长知识。这就是我写作文的诀窍。

【评析】

看了前面两位同学的习作,不禁让人想起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诗句揭示了读书与作文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了学习作文的途径——多读多写,并做到平时要读中蓄写,习作时要以读助写。

在这里,我们结合两篇习作,着重谈一谈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1. 学习作文,为什么要多读书?

读书是学习,多读书就是多学习。这里所说的“多”字,有两层意思:

读书多,学到的知识就多,写文章时就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读书多,认识的事物就多,写文章时就感情真挚,认识深刻。《心爱的“采蜜集”》以想象之笔,写了小作者与“采蜜集”结下的深厚友谊;《拜师》以纪实手法,写了小作者在参观书画展时巧拜老师的经过。

2. 学习作文,应读什么样的书?

《心爱的“采蜜集”》一文的小作者在谈体会时,归纳了从阅读中汲取营养的三条途径:一是从语文课本中汲取营养,二是从课外书籍中汲取营养,三是从阅读报刊中汲取营养。这三条实际上谈的就是前面所说的深扎,在地下扎“根”。然而,只明白读书要多的道理是不够的,还要考虑一下读什么样的书。

那么,小学生学习作文,应读些什么样的书呢?

1多读些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书。

人要有点儿精神,同学们应多读些长志气、明事理的书,从小树立正确认识事物的观念。这不仅对写作文大有好处,而且对今后的成长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像历史方面的书《上下五千年》,名人传记的书《爱迪生》、《李时珍》,英雄人物的故事《少年英雄赖宁》,思想品德方面的书《从小学做人》……读后既长知识,又长志气,对写作文也不无好处。试想,“这本书教我……”一类的作文,离开这类好书又怎么能写得出来呢?

2多读些科学知识方面的书。

多读些自然科学方面的书,可以扩大同学们的知识面,培养从小爱科学的志趣。像《“吹牛”大王》一文中提到的《十万个为什么》,语文课本中的《太阳》、《琥珀》等均属此类。

在《拜师》一文中,小作者从自己的爱好出发,读一些关于书法、绘画方面的书籍也应属于科学知识一类。这也启示了我们:既要博览,又要结合爱好、志趣,学习一些专门的知识。

3多读些少儿文学方面的书。

少年儿童文学方面的书,很受同学们的欢迎。这是因为这类书不但故事性强,而且对习作大有好处。如《外国童话选》、《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等,《心爱的“采蜜集”》中提到的《西游记》更是同学们所熟悉的。我们的课本中也有不少少儿文学方面的作品,如《穷人》、《景阳冈》等。

4多读些有益的少儿报刊。

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报刊颇为不少,像影响比较大的《中国少年报》、《中国儿童报》、《快乐作文》、《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都应随到随读。人们常把这些报刊称为“万有学校”,足以说明报刊对少年儿童思想上的进取、知识上的丰富所起的重要作用!

5多读些小学生优秀作文。

在一年级美术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篇7

一、注意孩子的兴趣培养

我在美术教学中,注重激发孩子绘画的强烈愿望,给他们提供一个自由、友善的学习环境,所以我很重视每节课课前的准备阶段,我用“童心”去想孩子所想,用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一年级的孩子对动物、动画片中的人物有强烈兴趣,所以我抓住这一特点上课时或课件演示一些动物的图片,或教学挂图呈现奥特曼、小丸子的图片,让孩子们在兴致勃勃地观看时,发现这些事物的特点,并画出栩栩如生的作品。可见,只要孩子们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主动、自愿地学习。

二、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

通常很多老师为了提高孩子的绘画知识和技能,强调孩子按事物的本来面目描摹,若稍有创意,以为是不合理的。古人说“文如其人”“画如其人”,绘画是孩子心灵的一面镜子,我们可以透过他们的画看出他们的愿望、追求,以及真、善、美……孩子的画之所以可爱,正像孩子可爱一样,在于他们的天真无邪。但是不要刻意要求其他孩子都放弃自己的主张和想法,去效仿某种单一的做法,应提倡多元化的发展思维,以促使每个孩子的独创性得到更好培养。

三、注重孩子的基本素质培养

通常一提起基本素质,就会让人想到枯燥的千百次重复。像舞蹈的下腰、武术的马步、杂技的倒立、音乐的练琴等,但这种方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是不适用的。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灵活指导。

四、关注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以往我们的美术只是画画,其实美术作为一门艺术,自有其丰富的内容,我们应该让孩子从小感知、体验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诸如音乐化装舞会、自制活动玩具、拼图,给课文配插图,这些既体现了美术与音乐、语文的配合,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

五、重视对孩子的作品评价

孩子的作业交流、习作展评是美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次画完画,我就把孩子们的作品全部贴出来,一个不落地展现在儿童眼前,让他们交流、评价,孩子们介绍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画的。有的孩子像讲故事一样,津津有味地说自己的构思,然后其他孩子再七嘴八舌评议。我从不给他们的作品打分,以免造成恐惧、紧张的心理压力,我只是引导他们去比较,去明确自己的画有哪些不足,一旦发现了,他们就会改正。

读书:教师成长的必需(一) 篇8

升华境界

陶继新:我认为,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是个读书人,应该有文化。对于文化,我是这样理解的,就是通过文化把自己改变,即以文化人。文化改变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教学方式,同时还有自己的话语方式、思维走向、生命状态、幸福指数。我感到,王崧舟老师您就是一直在文化层面行走的教师,您的话语就是诗意的话语,您的思维非常流畅,而且生命状态非常好,透露出一种幸福感。现在请王老师谈谈读书的问题。

王崧舟:《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确实是至理名言。一开始我听不明白,后来一看人家的解读我懂了。原来孔夫子认为,古时候的君子读书是为了自己,为了修炼自己的身心,为了充实自己的精神能量,为了提升,为了超越,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好,所以他才读书,他才做学问、做研究。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所以,儒家之学,你不要把它看得很高深、很神圣,其实,儒家之学是为己之学。

我们读书为什么?为自己,不是为别人。为别人读书的人时刻想着:我今天读了一本书,明天我要在人前炫耀一下。为了炫耀,为了显示自己有学问,或是为了外在的一些目标,如我要做一个课题,我要拿一张文凭,于是我不得不去读书,这样的读书,跟生活、跟生命是相隔离的。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处于一种“隔”的状态,是“两张皮”。而我认为,真正的读书完全是为自己,就像吃饭。你为什么要吃饭?我要活着呀!你为什么要呼吸?我要活着呀!你为什么要读书呀?我要活着呀!道理就这么简单!

陶继新:刚才您谈到孔子所说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其实,《论语》中还有一句话与这句话是互相照应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大体意思是说,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苛求别人。《论语》中除了一条积极入世的线索之外,另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修身做人。可以说,《论语》整本书的内容贯穿始终的就是“仁”,即内在的修养,人格的提升。

孔子的教学总纲只有12个字: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除最后3个字“游于艺”之外,其他的9个字都与修身做人有关。如果深入研究一下,我们会发现,就是“游于艺”也与修身做人有着内在的联系。不仅仅是《论语》,如我国古代教育学的第一篇著述《学记》,开篇就是“发虑宪,求善良,足以■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意思是说,(执政者)发布政令,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辅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声誉,不能够打动群众的心;(如果他们)接近贤明之士,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并形成好的风俗,就一定要重视设学施教啊!看来,办学的目的,关键在于“化民成俗”,即以文化人,所以,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在修身做人上下工夫。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像《大学》《中庸》《周易》也是如此。《大学》开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是有深刻内涵的,很值得思索。实际上,这个“道”呢,也不是泛指的一般的道理,它是指向高尚品位的。《中庸》开篇也是谈“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就是说,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接着还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啊,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强调的是修身是第一位的,如果自己身不修,你就不可能更好发展了,所以人要遵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行,这样,才能使生命优质持续发展。

孔子在谈“好学”的时候,不少与今天所说的意思并不一样,更多是从修身做人方面谈的。比如他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什么意思呢?君子吃饭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勤勉地做事,谨慎地说话,向有道的人看齐,来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这完全是从人格生成和修身做人方面来谈的。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中,颜回的学问不是最大的,但是孔子最喜欢他,就是因为颜回太有人格道德了。当时鲁哀公问孔子:“弟子孰为好学?”意思是说,你的弟子当中谁最好学?孔子是这样回答的:“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他说颜回最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可惜他短命,年纪轻轻就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再也没有听说过好学的人了。孔子说颜回之所以“好学”的原因就6个字:“不迁怒,不贰过”,即不把自己的烦恼和愤怒无故地迁移到别人身上去,不犯过去同样的错误。所以刚才这个“为己”,不是自私自利,而是指为自身生命修养的提升而学。从这个角度来说,刚才王老师您谈的要把自己的修为放在第一位,这是非常正确的。

凝聚智慧

陶继新:读书不但能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不但可以形成我们优质的话语系统,而且还能使我们增长智慧。知识和智慧是不在一个层面上的。知识,它更多的是关注事物,智慧则是反观人生。如果仅有知识,我们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个茶杯就是一个茶杯。有了智慧之后,我们就能悟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们就可以从一块石头里面发现一道风景,从一个茶杯里发现灵魂所系,就能在这个喧嚣的社会里保持内心的淡定,就能做到“不被物碍,不被法缚”,使生命始终处于一种优质的状态中。所以,读书不仅仅是索取知识,更主要的是用来提升人的智慧指数。所以听王老师您的课,有的教师关注了您诗意流彩的语言,这固然是重要的;可是,隐藏在语言深层的那种智慧之水的流淌则更有价值,那是一种厚重的文化内化到您心里,然后又外化出来的一道富有思想意蕴的风景。请您谈谈怎样才能更好地凝聚智慧这个重要的问题。

王崧舟:智慧不可言说,智慧其实也没办法教,智慧实际上是心性之光的自然呈现。古人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求道、悟道、传道。儒、释、道三家之所以能会通成一体,就是因为它们最终都指向于“道”。关于“道”,我的理解就是生命的实相,也就是宇宙的实相。其实生命的实相就是宇宙的实相。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说明这个“道”对于读书人的意义是何等重要。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悟道故,二者皆可抛。这已经上升到某种宗教的情怀了。

真正的智慧来自哪里呢?来自于你求道、悟道的过程。也许我们毕其一生,都不一定能悟道,但我觉得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开启智慧的过程。哲学就是爱智慧,当我表现出爱智慧的时候,我觉得智慧这个种子已经在里面了,至于种子能否开花、何时结果,那要看各自的造化和机缘了。

陶继新:佛曰:不可说,不可说。即是您刚才所说的智慧是不可言说的,要靠个人自己去悟去体验。禅宗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偈,一个是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另一个是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前者是渐悟,后者是顿悟,而智慧往往生于顿悟之间,往往产生于“无一物”的体验中,就像王老师您说的是在整个身心彻底破碎之时。我有时也有这种高峰体验。有些生命感悟,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我还有个感觉,当智慧一旦形成以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无限的希望与快乐。孔子说:“智者不惑。”他还说“智者乐”,智者快乐啊!为什么快乐呢?因为不惑了,烦恼少了。

智慧和知识的作用也是大相径庭的。我发现有的人读了一辈子书,仍然愁眉苦脸,生气不止。因为这些人学的仅是知识,而没有生成智慧。人有了烦恼以后,本来是可以自行了断的。譬如有两把宝剑,一把是知识,一把是智慧。手握知识宝剑的人,烦恼来的时候,他想拔出这把宝剑去了断烦恼,可是,非常遗憾,他拔不出来,因为它“生锈”了。而智慧则是亘古常新的,所以,手握智慧宝剑的人,烦恼到来的时候,则可以“嗖”地把宝剑拔出来,霍然将烦恼了断。

我读《三国演义》,感到诸葛亮是一个大智慧者,而马谡,则只是拥有知识者。诸葛亮为什么挥泪斩马谡?马谡的知识特别丰富,在很多次大战前,诸葛亮跟马谡说行军方略,马谡都是谈得头头是道,有些还与诸葛亮的谋略很是相合,所以诸葛亮让他去守关乎魏蜀两国战事成败的关键战地街亭。但是一到现场,马谡就不行了,他用固有的知识,来决定瞬息万变的战事,结果一败涂地,街亭失守。诸葛亮虽然爱惜马谡是个人才,但是为维护军纪,还得把他杀了。可见,诸葛亮与马谡,一个是有智慧者,而另一个则只是有知识者啊!

(未完待续)

一年级三字经读书心得 篇9

从爷爷的书架上,从爸爸的箱子里,从学校的书堆里,我都能发现一本书,那就是——《蒙学经典》。其中有《弟子规》,有《千字文》,有《百家姓》。我最喜欢其中的《三字经》了,因为它读起来简单,上口,还能轻易读懂其中的意思。所以我爱读。

记得《三字经》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它的意思是:战国的时候有个叫苏秦的学生,他读书时为了防止打瞌睡而把头发吊在房梁上,困倦时便用利锥刺自己的大腿来提神,他没有老师教诲,而是靠自己勤奋刻苦。他的家里很贫穷,但是他并没有放弃或停顿过学习。这种做法我觉得有些不合道理,但是这种精神却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从历史学家到政治学家再到科学家的经历来看,没有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是不爱学习的。想想自己,我学得十分惭愧,和他们相比我可差远了,今后我要学习古人们的精神,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我记得还有一段对我记忆犹深: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它的意思是:汉代的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兄长的道理,是我们从小就应该知道的。从孔融让梨里我受到启示:我觉得我们应该从尊敬兄长开始,培养我们的爱心,要友善对待他人,不计较个人得失,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欢迎,也才会感受到他人的温暖,我们要懂得谦让,我觉得谦让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它可以让我们的世界变得美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和谐。作为小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懂得谦让,不能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人与人之间应和谐共处,这样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一年级读雷雨读书心得600字 篇10

周萍的死倒并不算意外,或者说是我完全料想之中“该死”的角色,这个男人的一生应该算是极其卑微潦倒的了,他总是在是非之中摇摆,不能忘却前世与继母的失足情网,也不能割舍后世对鲁四凤的爱恋纠缠,他活得过于矫情,淡薄了尊严,丢弃了理想,湮灭了自由,结余的那些生命就只独守着一个“情”字不了而已。我以为,爱他就好比施舍同情,但是在于他的评价我只能说懦弱得几近使人唾弃。

曹禺曾经在《雷雨》的序言中评价过他自己笔下的人物,但得到其大加赞赏的却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个便是同样惨遭不幸的二少爷周冲。相比而言,我到认为周冲是个极具悲情色彩的人物。他先是对四凤的求爱失败;又在争执中委命于父亲的呵斥,认识到独权的威严终究是不可动摇的;之后他又抱着近似菩萨的善心去探望困顿中的四凤,却被鲁大海视为不速之客辱骂出门;结尾他又被周繁漪无情地拉出来,眼见了残酷的事实,最终被亲生母亲手丢弃在暴风雷雨之中。一件件打碎他梦想的事情接踵而来,现实生活留给他的只有悲痛——剩下的是一种掉到黑洞中不可重生的绝望。周冲是无辜的,他只是一个被社会矛盾、家庭仇恨无故吞噬了的受害者,一个在梦想与现实中游离屈尊的.年轻人。他最终还是死在自己梦开始的地方,令人悲怜不忍,心痛不已。

在这里我唯一想说的一个还活着的人就是整部《雷雨》的灵魂——周蘩漪。她是曹禺老先生最喜欢的一个人物,也是他认为最“雷雨的”角色。在我看来,周蘩漪并不是什么讨巧的角色,但她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到不失是半边天空的一个鲜明代表——为了爱情而活,却又被爱摧残了身心,绝望了人世。我能够给予她的更多的是同情,更或者说是仁爱。周蘩漪是鲜活的、真实的,她生命的一半已经沉沦,但是在感情崩溃的边缘却忽地惧怕起了死亡,露出对现实的无尽渴望和激情,于是她本能地抓牢身边最后的一棵救命草,不顾一切地疯狂地向上攀爬,但却不料,她所有的希望最终还是土崩瓦解在一个懦弱卑微的男人手里。然而更可悲的是,周蘩漪最终没有获得死亡超脱的权利,她将终生带着遗恨和罪责感孤守在爱人和儿子的墓冢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雷雨》里这几个在死亡边缘徘徊的角色,其实都有着对生命的无限渴望和追求,只是他们在命运的冲突里偏离了原有的轨道,最终,泪水和痛苦是免不了交织相濡的。但是,关于那些爱与恨的矛盾纠缠,也许会因为这些死亡而被我们释然吧。

关于一年级读雷雨读书心得600字2

雷雨从开始似乎就注定了这个是一个悲剧。然而悲剧的造成者便是故事的男主人公:元锡公馆的大少爷——周朴园。

就像众多中国悲剧那样,一个风流的少年看上了自家的女佣,这样的结合自古至今都不会有好的结果。倘若那个男的有情有义,大不了两人私奔,背离父母,远走高飞作对苦命鸳鸯,然而刺骨始终的女主角侍萍就更苦命了,周朴园这个风流少爷虽被她的青春美丽与温柔打动,但他那颗只懂爱自己的心又怎会与她厮守一生?他为了自己的前途最终放弃了侍萍。孤苦无依的侍萍带着患病的二儿子伤心的离开,原一味故事就这样结束了,谁知造化弄人,命运又将他们牵扯在一起。错综复杂的关系又上演了,简直就是一团糟,最终导致了同母异父的兄妹相爱。身为他们的母亲,侍萍只能接受命运的捉弄,也只能埋怨自己给孩子带来的命运,似乎一切该终结了,偏偏当年的风流少年周朴园在误会下道出了他们是同母异父的兄妹。这件事害死了3个人……

这样一段揪心的人生怎不让人心痛?历史上这样的故事几乎是久演不衰,在类似故事下的牺牲者不在少数,我想,这并不是简单的故事而已,社会的真实情况应该是故事的原型。这与当时人民的道德准则、思想观念密不可分。在现今社会,人思想的改变,女人变得坚强、勇敢,绝不会无声无息受命运的压制,必会反抗。除了科技发达以外,人文思想的进步也是时代进步的一大标志。人们常常在知道过去的不幸后,暗自庆幸自己生活在这样美好的时代。然而,我不但要感谢新时代,新中国给予我们的幸福生活,而更应感激丽时代给我们的觉悟。没有过去的凄惨,哪来现在的幸福甜美?

关于一年级读雷雨读书心得600字3

为了看《雷雨》的话剧,我这两天做足了功课,重新翻看了《雷雨》原著,这个全长4个多小时的剧目,无疑是中国话剧艺术史上的经典。但是为了观众和演员着想,一般会删去剧中的一些不太重要的情节,尽量压缩时间,本次整个剧目时间为3小时。看完的时候,我们刚好赶上最后一班会学校的公车。

《雷雨》的故事我再多说无用,评论更是谈不上了,只是想说说我看完之后的些许遗憾。

首先,删掉了序幕和尾声。如果加上这两幕的话,估计观众们就该在剧场里面打地铺了,所以也无可厚非。不过,正如曹禺先生在《雷雨》的序中说的那样,这两幕,即使让观众入戏,也是送观众回家。有了他们,观众可以更好的欣赏整个四幕戏,也可以更好的回家。确实,在全局的最后一幕,当曹先生把全部的矛盾和波澜向观众展示之后,我们的`心是不能平静的,如果没有尾声感觉就是如鲠在喉,不上不下。不过,在戏院中,冗长的观众须知,代替了序幕,演员的谢幕代替了尾声,一部经典就这样去头去尾,让人不能尽兴,实在可惜得很。

如果说删掉序幕和尾声是不可避免的话,那么对于作品主要内容的删减就让我十分失望。

关于一年级读雷雨读书心得600字4

终于看完了《雷雨》。看的时候,想早些看完,而真正合上书的那一刻,却有些意犹未尽了。我阅读过的戏剧很少,从不知道原来戏剧可以将人物刻画得如此鲜活。他们仿佛都在我的眼前,他们的外貌、眼神、语气,就像真实展现在面前一样。

每个人物都是对人性的真实诠释,每个人都不那么讨人喜欢,却也并不可恨。繁漪,我们可以说她是坏的。她阻扰四凤和周萍,她疯狂、心狠。可她也不那么坏。她是数十年来,被现实推进了深渊,不见天日。她渴望被爱。她可以爱你如生命,也能恨你入骨髓。她是恨的痛的。这样的人,我恨不起来,只是叹之悲之。

……周冲,他像一缕光,早晨软和地透过窗,从窗帘的间隙中洒进来,照亮一处,温暖一处。它明亮柔软,却又来去匆匆,转瞬即逝。他是一个眼里心里都清澈的男孩,可他太过清澈,太过善良了。在那短暂的时间中,我们可以看见他的成长。这样的成长对于他而言,是痛苦的、煎熬的。可他依旧温暖。只是,我们没能看到他成为一个男人的样子了。

周朴园,他薄情虚伪,轻贱生命。他干了许多坏事,最后,他也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孤独一生,永远囚禁在精神的樊笼中无法逃脱。

关于一年级读雷雨读书心得600字5

要读《雷雨》之前,我就看了话剧版的《雷雨》,也是十分精彩。这样一部好的作品。就是要我们高中生阅读的。

隆……要下雨了,闷热急躁的气氛笼罩着整个房间。闷级了。从开头到结尾,全文都突出了一种紧张的状态。

文章错综复杂的情节,并没有使读者感到无从下手。而是非常清楚,条理清晰。人物的内心独白,更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时间在这里,没有了他的特殊功能。没有使人忘记那曾经的事实。时光弄人,有使人想起了那伤心的往事。现实总是很残酷。残酷的人,残酷的社会。人物对所处社会的反抗,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悲剧依旧重演。社会的黑暗,人民的痛苦。

人物对所处社会的反抗,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悲剧依旧重演。社会的黑暗,人民的痛苦。使我们更有了一种享受当下的时光。我们庆幸有这样的好时光,有这样和谐的社会。人们可以自由的追寻自己的美好,不再虚伪,不在为社会的束缚而寸步难行。

爱情,自古至今都是痴男怨女所追寻的。而以往封建社会摧残人的内心,腐朽思想侵蚀着人们。敢于反抗的人们,总是没有一个好的下场。社会总是在进步,我没不能让这样的悲剧再次重演。

让读书成为一种乐趣 篇11

雯雯6岁的时候,马上要上小学。因为雯雯小的时候学话很晚,妈妈很希望她能上学前看一些儿童读物,这样能对汉字有多一点了解,上学的时候就轻松一点。可是每次妈妈拿出儿童读物要让她看的时候,她就大哭不止,怎么说也不愿意看。妈妈也没有办法,不知道怎么才能让孩子爱上阅读。后来雯雯上学了,每天老师教的汉字她都不会,看着孩子那么小,晚上就要回家补课,妈妈l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现在学龄期的少年儿童喜欢玩游戏、看动画,一提看书就头痛,影响了孩子培养阅读兴趣的大好时机。培养阅读兴趣不只是学校的事情,父母更应该成为激发孩子阅读兴趣的好老师。那么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选书——快乐阅读的基础

选好书才可以有效的激发孩子地阅读兴趣,开始选书时要淡化书的知识性和教育性,突出书的趣味性,孩子读了感觉开心、快乐、机智、幽默、诙谐的故事书应该是首选。选书要符合儿童的心理发育特点:学龄初期思维处于形象抽象思维水平,即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图文并茂的书更适合小学生的口味。学龄初期的儿童识字有限,开始时最好选购有拼音的读物。

为了使孩子有读书的兴趣,最好和孩子一起去买书,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将孩子带入书的海洋,让他感受书的世界。家长做好引导工作,可以重点提供一些有益读物,把最终选购权交给孩子。购买的主动性与阅读的自觉性是相关的,孩子自己选择的,他会更愿意去读。

根据孩子爱看的动画片或者电视剧,选择相对的读物。《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一度热播,一位朋友买回去给她的孩子阅读,孩子看了几遍都不肯罢手。

另外,尽可能让孩子读原著,而不是简缩本,不要小看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只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孩子的阅读能力会有很快的提升。

导读——开启阅读大门的钥匙

孩子缺少的不是买书,而是读书。家长常常给孩子买书,但是买回来就束之高阁。怎样让孩子去真正地读书,家长做好导读工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策略一:声情并茂,引发孩子对书中人物的兴趣。

莉莉给孩子买回《汤姆·索亚历险记》。孩子一看那么厚,就产生了畏难情绪,不想看,于是莉莉装做没有看到孩子,开始大声地读:

“汤姆!”

“汤姆!”

“这孩子到底怎么啦,我真搞不懂?你这个汤姆!”

孩子没有反应,莉莉接着充满感情的往下读,当她读到:

“不得了!瞧你身后是什么,姨妈!老太太以为有危险,急忙撩起裙子,转过身去。汤姆拨腿就逃,顷刻他爬过高高的木栅栏,一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调皮的汤姆形象被莉莉读出来时,孩子拿过书非要自己读。欲擒故纵,正中下怀。

家长带感情的导读,能使孩子对抽象的、枯燥的文字产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他的阅读兴趣。声情并茂,让孩子凭借语言和语境直觉,获得一定印象和意义。让孩子感悟文中传达的情感信息,通过整体感知、亲身体验、丰富的联想、展开想象等让孩子入情入境,这样方可调动孩子的阅读兴趣。

策略二:

创设情境,激发读书欲望。

买回《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这是知识性较强,而缺乏趣味性的读物,为了让孩子能够愿意去读,李磊和雪薇夫妇故意创设一个总是打嗝的情境。夫妻之间一唱一和,一个总是打嗝苦不堪言,一个去寻找答案百思不得其解,“突然想起”《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中有答案,叫上孩子一起看看:为什么妈妈总是打嗝?怎样才能有效防治打嗝?有针对性的阅读,孩子学以致用,感觉到了读书的用途,增加了阅读的兴趣。

孩子的感性思维优于理性思维的发展,所以对于知识性的读物,需要孩子建立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去理性阅读。

策略三:营造读书氛围,使学生享受读书

“十一”长假,柳,月一家回老家度假,柳月妹妹的孩子和柳月的孩子都在。柳月先问了孩子们I各自最想做什么事情,然后有条件的满足他们的愿望:把这两本书读完,读完后回答出十个关于这两本书内容的小知识竞赛,80分以上者可以满足其愿望。使孩子在竞赛中读书,这样孩子既有了读书的兴趣,又检查了读书效果,还在结果的强化中巩固了读书的过程。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使其在书中找到快乐,让其觉得读书就是一种享受。

我们要处处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孩子取得成功后,会更愿意大量地、广泛地阅读,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随之形成。

讲书——发散思维的法宝

读书后让孩子把书的内容讲出来,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讲述的过程中,孩子还可以进行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转化,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讲书应坚持贯彻以情趣陶冶、开发思维的原则,将情感与态度融入具体的形象、生动的图画、曲折的故事情节、喜怒哀乐的场面中。在绘声绘色的表达中,让孩子入情入境,开发孩子的思维,提升其感悟能力,进入其境界,体会其至纯情感。在讲书的过程中还可以让孩子创造性的编故事。每个孩子都爱想象,他们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感,接收能力很强,形象思维能力也很强,“发散思维”不仅可以开发大脑,提高智力,还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家长可以让孩子编故事,这可以培养发掘孩子的创新能力。心理提示:

别忘了鼓励,满足孩子的自尊。父母以赞许的目光投射给孩子时,这就是对孩子无声的奖。成人赏识的眼光,能使孩子创造出奇迹。在孩子智慧的行囊里,有一份家长赠予的礼物——勇气。这种敢于自己说“我会讲”的勇气,正是小时候赏识的力量鼓舞下形成的。孩子讲完了,回报以掌声。掌声既满足了孩子自我实现的需要,又提升了孩子的自信。

别忘了提问,使孩子有感有悟。读书与感悟是相辅相成的,感悟会之于心,读书出之于口,心口相应,相得益彰。提问引发了孩子的深度思考,帮助孩子有感有悟。父母可以适时地提一些问题,引发孩子的深度思考。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孩子的求异思维,让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例如孩子读了《三国演义》父母可以问“你最喜欢哪些人物,你最喜欢他哪些方面?他有哪些优点?他有没有缺点和不足?诸葛亮是孩子最喜欢的人物,而曹操却是恨之莫及,家长可以从网上找到关于他们的历史资料,让孩子结合历史去看三国人物,这样孩子对人物的理解会更深刻。

《小红帽》小学一年级的读书心得 篇12

暑假里,老师要求我们每天阅读。我读了《格林童话》,这本书是格林兄弟写的,是很有趣的书,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书里有《白雪公主》、《睡美人》、《灰姑娘》、《小红帽》……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就是《小红帽》了。它说了一个小女孩去给奶奶送好吃的,走到森林遇到一只大灰狼。大灰狼问她奶奶家在哪里,小红帽就告诉了它。然后大灰狼又骗她去采花,小红帽相信了它的话,采花去了。等小红帽回来的时候,大灰狼已经把奶奶吃掉了,然后把小红帽也一起吃掉了。幸好一个猎人看见了,把大灰狼的肚子剪开,小红帽和奶奶得救了。猎人把很大的大石头放进大灰狼的肚子里缝了起来,大灰狼就再也爬不起来了。

读了这个精彩的童话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能相信陌生人的话,不能跟陌生人走。放学路上不能贪玩,否则很容易上当受骗。

我爱读书.一年级一班 篇13

我爱读书

海阳市留格庄镇第一小学一年级一班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一年级,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我爱读书》。记得小时候,我常常缠着爸爸妈妈问他们一个又一个稀奇古怪的问题,“一年中为什么有时冷,有时热?”“为什么妈妈能生娃娃,爸爸那么高大却不能?”他们常常被我问得哭笑不得:“快长大吧!书,会给你满意的回答。”爸爸不耐烦地说。于是,在每个夜晚,在柔和的灯光下,妈妈开始给我讲书上有趣的故事,听着听着,我慢慢地、不知不觉地进入了甜美的梦乡——在悠蓝色的夜空中,我仿佛成了一颗长着翅膀的小星星,在宇宙中自由自在地翱翔„„忽然,我梦见自己变成了故事中的小鹿斑比、善良的小矮人、可怜的流浪狗、流浪猫„„

上学了,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学会自己看书了,只要一有时间我就跑到书店,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不知疲倦地在书的百花园里采集花粉。在这里,我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秘密:猿人是人类的祖先;恐龙高大可怕;远古时代,人们钻木取火„„哦,世界原来这么奇妙!读书,真好

同学们,让我们爱读书吧!拥有书,我们就拥有了整个世界,拥有书,我们就拥有了美好的明天!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读书和旅行,其实是一回事 篇14

我所说的旅行,不是那种“公务旅行”,又称“出差”。为了生意、政务、谈判、会议而前往一个陌生的地方,在办公室、会议厅里度过冗长、枯燥的日子,然后匆匆到当地的名胜古迹一游,之后便“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能证明你与这个地方有关系的东西,就是你的出差报告、等待报销的车票及几张照片。这样的旅行如同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读的复习材料——考前那是珍宝,考后变成垃圾。试问有几个人还能“珍藏”这样的书籍,并记得书里的内容呢?

我所说的旅行,也不是那种跟随旅行团的跟团出游。一群人走出空调旅行车,随着导游的小旗子浩浩荡荡地出现在某个景点,热热闹闹地拍照,欢欢喜喜地购物,上车迷迷糊糊地睡觉,回来后如果有谁还能说清楚去了哪里,简直就堪称“模范团员”了。这样的旅行,应该被称为某种经济活动或者消费行为才更为准确。

这样的旅行正如同读那些畅销书——随着这样那样的推荐和排行榜,我们买来一本本“创造了出版奇迹”的书,在为出版事业和作者的版税作出贡献之后,我们也许也能获得一点儿时髦的谈资。这倒正像那些我们旅行回来可以向朋友们炫耀的旅游纪念照。可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

我说的旅行是灵魂的旅行,是用双脚去行走,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验,用头脑去思考,用余生去回忆的旅行。这样的旅行就像那些曾经影响过我们生活的书籍。不管它的封面是否落满灰尘,书页是否已经变黄,但它确实打动过我们的内心,影响了我们的决定,甚至改变了我们的命运。相信很多人心中,都有这样一本书。那么,至少,我们也该进行一次真正的灵魂旅行。

我知道这很难。纵然我们有火车、飞机和信用卡,但我们缺少时间,更缺少耐心和毅力。在这个几乎每一分钟都恨不得以金钱计算的时代,在一个讲究“成功”与“效益”的时代,做一次没有功利目的的旅行,读一本没有“用处”的“闲书”,恐怕都等于在消耗我们人生的财富。我等凡人在房子、车子、票子的重压下,又有几人能这般潇洒?

读书和旅行原本是一回事。旅行就是在读世界这本书:读山川江河,读平原丘陵,读风土,读人情,读历史,读人间万象,读一个真实的世界。旅行就是我们用脚写的最好的读书笔记。而读书何尝不是一次灵魂的旅行: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游过去,游未来,游他乡,在虚构的世界里,去窥视一个个关于这个世界的秘密。书就是我们进行思想旅行的车票。

上一篇:施工材料采购合同下一篇:雷锋格言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