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水富一中2018届高三月考二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4-10-15

云南省水富一中2018届高三月考二历史试题含答案(共4篇)

云南省水富一中2018届高三月考二历史试题含答案 篇1

绝密★启用前

云南省水富县一中2018届高三月考卷

(二)高三文综 历史部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1.唐朝均田制规定: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男子)和笃疾、废疾人给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给口分田三十亩。这表明唐朝前期()A. 具有民本主义思想 B. 开始实行均田制度 C.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 基本实现男女平等

2.《琅玡台刻石》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碑刻铭文有: “维二十八年(前219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关于碑刻铭文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反映小秦始皇对法家思想的推崇

②铭文反映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度量衡等信息 ③铭文应是小篆,字体特点是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④该铭文的描述有一定夸大之嫌

A. ①③B. ②③④C. ①②③④D. ①②④

3.2010年12月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文章:《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文章指出:“要把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作为当前的紧迫任务”。这体现了()A. 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B. 民族平等原则 C. 少数民族优先发展的政策D. 共同繁荣原则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这样写道:“东周时期,周王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实际上,周王之所以能幸存到公元前256年,主要是因为他们(周王朝)提供了精神上的领导。周王朝还起到了高级祭司的作用。”依据作者的观点,周天子的名号能够存在到战国时期是因为()A. 中国统一民族的逐渐形成 B. 封建礼教力量的作用 C. 诸侯国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 D. 周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5.1916年孙中山先生曾对宁波帮企业家作过高度评价:“凡吾国各埠,莫不有甬人事业,即欧洲各国,亦多甬商足迹,其影响与能力之大,固可首屈一指者也。”下列有关宁波帮企业兴起和发展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A. 宁波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商业传统 B. 宁波开放较早,与外国联系较多

C. 受”一战”期间出现的”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D.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6.黄宗羲在《原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下列制度中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有()①中外朝制度 ②文臣任知州,并设通判 ③二府三司制 ④元朝的一省制 A. ①②④B. ②④C. ①②③D. ②③

7.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共体形成、日本兴起、中国重返联合国,这些事件突出反映出()①新兴力量冲击着美国的霸权 ②世界格局表现出多极化趋势 ③两极格局下的世界并不太平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③④ 8.英国人呤唎在《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中写道:太平天国军民每隔七天要做礼拜,由长官和书手站在正中,众人分别站立两旁,诵赞美诗;一人朗诵黄表奏章,众人跪拜,读完后,焚化黄表。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太平天国是基督教化的运动 B. 传播基督教是太平天国重要内容 C. 宗教是太平天国革命的外衣 D. 传教士为太平天国制造舆论声势

9.下图是一幅残缺的历史图片,有人认为它描绘的是中国近代的情景。做出这一判断主要是依据图中的()

A. 服饰B. 发型C. 行为举止D. 交通工具

10.下图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变化图(%),对该图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英国完全丧失了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 B. 英国能略占优势的重要原因是殖民地广阔 C. 美国已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经济和殖民霸主 D. 两次工业革命中美法的发展速度都比较缓慢 11.阅读下表,该表反映出()

A. 英国已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B. 经济危机波及世界所有国家 C. “以工代赈”成为首要之举 D. 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加剧

12.苏格拉底是保守派的代表,当时不存在明确的生活准则使他深为忧虑。……(他)发起一套辩证科学……用这种方法可以发现有关绝对真理、绝对善或者绝对美的观念,而这些观念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因为它会为人生提供永久性的指导。苏格拉底深为忧虑的原因是()A. 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念导致价值标准混乱 B. 希腊的政治腐败阻碍哲学的进步 C. 人们不重视辩证法导致道德标准失控 D. 希腊人不理解人生追求是真善美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 13.(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日本的有识之士,断然推翻旧政府,建立新政府。国内无论朝野,一切都采用西洋近代文明,不仅要脱去日本的陈规旧习,而且还要在整个亚细亚洲中开创出一个新的格局。其关键所在,唯“脱亚”二字。

现在的支那、朝鲜对于我日本却没有丝毫的帮助。……既然如此,作为当今之策,我国不应犹豫,与其坐等邻国的开明,共同振兴亚洲,不如脱离其行列,而与西洋文明国共进退。对待支那、朝鲜的方法,也不必因其为邻国而特别予以同情,只要模仿西洋人对他们的态度方式对付即可,我们要从内心谢绝亚细亚东方的坏朋友。

兵为凶事,战为不祥,古今皆以为如此,没有人不希望国家无事太平。然而,在某些时间和某些地点,打仗未必是凶事,打仗未必是不祥之事……以羁縻俄美两国,乘机垦虾夷(今北海道),收琉球、取朝鲜、据满洲、压中国、临印度,以张进取之势,固退守之机。日本在地理上与支那相近,欧洲列强能有今天的幸运,十几年来日本不仅与之有共同方向,给予大力协助,作为东道主人也给了他们不少便利,所以今天占领台湾全岛和福建省的一半,实在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摘自[日]福泽谕吉《福泽谕吉全集》

材料二 罗斯福曾说:及早打败日本的关键在于通过中太平洋发起全面进攻,并以南北太平洋两翼实行辅助作战,鼓励中国作出努力反对日本,使日本越来越深地陷入中日战争,美国的远东政策应以中美两国政策的紧密合作为基础。又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日军可以将许多师团调到其他战场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可以一直冲向中东。日本可以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

材料三 1951年9月,美日签署和约,规定,日本放弃对台湾及澎湖列岛、千岛群岛及南库页岛的权利等。同日,美日签署《美日安全条约》,规定美国享有在日本国内及周围驻扎陆海空军之权利,以维持远东的国际和平和日本免受外来武装进攻之安全。1953—1954年,美国先后同韩国和台湾签署了《共同防御条约》。1954年9月,美英法澳新五国与菲律宾、泰国、巴基斯坦签署了《东南亚防御体系》。——材料二、三均摘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福泽谕吉“脱亚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罗斯福论点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二战期间和二战后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具体表现。(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三中所述的史实对二战后亚太地区政治局势的影响。

14.(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西学者,无非中国数千年来所创”,……我们现在又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桑咸之《晚清——政治与文化》

材料二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迁就调和……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法子——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讨论。

材料三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概括指出材料一的主张,该主张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陈独秀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材料中“西洋的法子”核心内容是什么?(3)中国共产主义者曾多次将“外国的进步文化”与“中国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试举两例。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历史选修1】 15.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

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

【历史—选修3】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那场战争貌似一场末日之灾:开战之初以色列的存亡危在旦夕;随后美苏发生核对抗的风险骤增;阿拉伯国家实施石油禁运,世界经济遭受重创。由于和以色列关系太紧密,美国被很多欧洲和阿拉伯盟国孤立。

不过,如果放在历史的长镜头下看,1973年战争却是意义重大——为和平打开了大门。安瓦尔·萨达特大胆的渡河一击替在前几次中东战争中屡遭羞辱的阿拉伯人挽回了一些尊严,以色列人也学会了一点:阿拉伯对手不会再像1967年战争那样,一开打就往后适窜,因此有必要争取和平。

——《华盛顿邮报》《1973年中东战争的启示》

材料二 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核技术已成为未来高效发电方法的首选,比石油或煤炭更加高效(而且更有利于环保)。在石油危机的冲击下,欧共体已经开始了大型核能开发项目…… ——威廉·恩道尔《石油战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3年战争”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人类应用核能的历史,谈谈你对合理使用核能的认识。

【历史选修4】

17.古希腊哲学家对欧洲和伊斯兰教的文化传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直到17世纪,绝大多数的欧洲哲学家仍然把希腊人看作是思想的权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很受苏氏哲学的影响,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带到了地上,带到了家庭中和市场上,带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论苏格拉底的法律思想》

材料二 困扰柏拉图的是他不能获得令其满意的知识来控制世界。……在寻找这一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柏拉图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并不是一个唯一的世界……实际上,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而只是表象或者理念世界的不完全反应。……只有那些在追求智慧的过程中运用自己推理才干的哲学家才能知晓这个世界的秘密。——《新全球史》

材料三 尽管是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最后不再相信柏拉图的表象和理念的理论,他认为这一理论对理解世界是不必要的。……他的著作表达了对世界全面而连贯的理解,以至于他后来的学生,中世纪的基督教学者称其为“知识之父”。——《新全球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西塞罗这一观点的理解。(2)据材料二归纳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并指出“哲学家”在柏拉图政治思想中的重要地位。(3)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概括亚里士多德对待柏拉图的态度,并分析他被称为“知识之父”的理由。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男子)和笃疾、废疾人”“寡妻、妾”,说明有关注弱势群体的一面,具有民本主义思想,故A项正确;北魏时期已经开始实行均田制度,故B项错误;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是在唐朝中后期,而且导致均田制无法实施,故C项错误;基本实现男女平等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2.【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秦始皇推崇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这正是法家的思想,故①正确;从材料“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等可以看出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度量衡等方面的信息,故②正确;铭文是小篆字体,但小篆字体特点不是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故③不正确;“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对秦始皇的个人功德有明显夸大之嫌,故④正确,据此答案应为D项。3.【答案】D 【解析】题干强调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强调要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经济,以实现共同繁荣,故D项正确;A,B项侧重政治权利,与题意不符,故A,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优先发展少数民族的政策,故C项错误。4.【答案】A 【解析】材料观点认为,东周时,周王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他们之所以能幸存到公元前256年,主要是因为他们提供了精神上的领导,周王朝还起了高级祭司的作用,而且,周王朝本身就被当作民族统一的象征,故A项正确;西周、东周属于奴隶社会,与封建礼教力量的作用无关,故B项错误;战国时期诸侯国实力增强,纷纷争霸,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说法不正确,故C项错误;周初实行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形成,故D项错误。5.【答案】C 【解析】宁波地处东南沿海,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明清时期就有著名的宁波商帮,故A项正确;宁波在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宁波就是第一批被迫开放的商埠,故B项正确;“实业救国”思潮在甲午战后兴起,故C项错误;民国的建立推动了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故D项正确。6.【答案】C 【解析】黄宗羲的意思是说彼此之间要互相监督、牵制,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含义。汉武帝时中朝议决,外朝执行,起到了削弱相权的作用。宋朝二府(枢密院、政事堂)三司(为度支、户部、盐铁),二府使得政权和军事权分离,另外又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割出来而设置了三司。宋代地方通判对知州有监督作用。7.【答案】A 【解析】欧共体、日本、中国都属于两极格局之外的新兴力量,其崛起反映出美国霸权受到挑战,故①正确;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逐渐出现,故②正确;两极格局下的世界并不太平体现在局部热战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上,与材料多极化趋势信息不符,故③错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与材料信息无关,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8.【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一人朗诵黄表奏章,众人跪拜,读完后,焚化黄表”的现象可知其并不是真正的基督教行为,因此说太平天国是基督教化的运动是错误的,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的真正目的是要借助外来宗教建立人间天国,“传播基督教是太平天国”重要内容,不能反映其实质目的,故B项错误;太平天国虽然引入了外来宗教,但真正目的是利用其思想进行革命,故材料中所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宗教是太平天国革命的外衣”,故C项正确;依据材料“太平天国军民每隔七天要做礼拜”可以判断出并非是传教士为太平天国制造舆论声势,故D项错误。9.【答案】D 【解析】图片出现的人力车,又称东洋车、黄包车,是19世纪后期由日本传入,而服饰、发型是清朝特征,行为举止不能判断其所处时代,故A、B、C项错误,D项正确。10.【答案】B 【解析】从图中数据看,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仍然领先美国,故A、C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发展最快,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的发展速度领先英国,故D项错误。英国发展缓慢,重要原因是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获利丰厚,因此不愿意更多的进行国内的技术革新,故B项正确。11.【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国家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出现失业率高的现象。失业率高,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故D项正确;英国建立福利国家制度是在战后,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部分国家失业率,不能说明经济危机波及世界所有国家,故B项错误;“以工代赈”是罗斯福新政时期推行的,故C项错误。12.【答案】A 【解析】苏格拉底针对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现象,他针砭时弊,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念导致价值标准混乱,为此他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A项正确。

13.【答案】(1)背景:①明治维新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福泽谕吉的“脱亚论” 适应了日本对外扩张的要求;②新航路开辟后,亚洲许多国家沦为西方的附庸,“脱亚论” 反映了日本由受害者成为加害国的政治企图;③侵略中国、朝鲜等亚洲国家,是日本对外扩张的重要步骤,“脱亚论”是日本一步步实现全球扩张的阴谋体现。

(2)背景:日本轰炸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入二战;中国抗战有力地打击了日本法西斯,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现:出席开罗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与美英苏等国联合发表《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收回被日本占领的东北、台湾等固有领土;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常任理事国。

(3)影响:加剧了亚太地区冷战局势和热战危机;美国加强了对亚太地区的政治渗透和军事占领;形成了对新中国的军事包围,阻止了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统一;促使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等。

【解析】(1)历史背景依据材料一中“推翻旧政府,建立新政府”“对待支那、朝鲜的方法,也不必因其为邻国而特别予以同情,只要模仿西洋人对他们的态度方式对付即可”“收琉球、取朝鲜、据满洲、压中国、临印度,以张进取之势”“所以今天占领台湾全岛和福建省的一半,实在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结合时代背景来归纳即可。(2)第一小问背景结合材料二中“罗斯福曾说:及早打败日本的关键在于通过中太平洋发起全面进攻,并以南北太平洋两翼实行辅助作战”“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日军可以将许多师团调到其他战场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入二战,中国抗战有力地打击了日本法西斯,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小问具体表现结合二战期间和二战后的史实来分析,可归纳出出席开罗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与美英苏等国联合发表《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收回被日本占领的东北、台湾等固有领土;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常任理事国。

(3)可从战后美苏冷战的时代特征、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对中国、对日本等方面来分析影响。

14.【答案】(1)主张:西方科技是从中国传入的;向西方学习科技是必要的、合理的。积极意义:为学习西方找到合理的依据,减少向西方学习的阻力。(2)态度:否定中国已有的文化;全盘西化。核心:民主、科学。

(3)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

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地吸收;将外来文化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解析】第(1)问,主张结合材料中的“所谓西学者,无非中国数千年来所创”“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第(2)问,态度结合材料中的“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讨论”分析即可;核心即民主与科学。第(3)问,比较简单,关键是看清“中国共产党”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第(4)问,对外来文化有前面的材料可以得出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地吸收;将外来文化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15.【答案】(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

(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国内外情势不同。

实质: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

【解析】本题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的两次改革为切入点,考查其异同之处。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分析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可从两次改革的对象、性质、内容等角度入手回答,如据所学知识可知两者均向西方学习、均为自上而下的改革;据材料“国势”“人才”“武备”乃百日维新的内容可知两者均侧重于政治改革。第(2)问,第一小问可从主导者、进程、国内外情况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在回答实质时,应结合时代背景回答。

16.【答案】(1)影响:导致国际局势紧张(美国和其他国家关系紧张);引发了“石油危机”;认识到要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2)认识:核技术的应用应该以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出发点,防止核能运用于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科学开发和利用核能为人类造福,如核电站的建设和使用;安全使用核能,避免事故发生。

【解析】(1)结合材料一的内容归纳总结,例如从“开战之初以色列的存亡危在旦夕;随后美苏发生核对抗的风险骤增”和“由于和以色列关系太紧密,美国被很多欧洲和阿拉伯盟国孤立”可以归纳为世界局势紧张;从“阿拉伯国家实施石油禁运,世界经济遭受重创”可以概括为引发了“石油危机”;从材料一的第二段可以概括为要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2)可以通过对核能的用途入手,例如核能用于军事,核能用于经济等,阐述对利用核能的合理认识。

17.【答案】(1)理解: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2)理念论。地位: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主张由哲学家担任国家的统治者。

(3)态度: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理由:其哲学思想成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家的重要理论来源;他创立的逻辑学至今仍被学术界奉为权威;在生物学领域提出的方法曾受推崇;物理学领域提出的观点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古希腊思想家核心观点的理解。第一问实际上考查的是对苏格拉底思想影响的理解:天上的是神,地上的就应该是人,因此苏格拉底在思想上的杰出贡献是:使希腊哲学由对神的关注变为关注现实人生。第二问考查的是对柏拉图哲学思想的理解:其核心观点是:理念论;哲学家的地位应该是国家的统治者。第三问考查的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贡献:态度可以用岳麓版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中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子目标题: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亚里士多德对于科学的贡献可以从逻辑学的三段论;生物学领域提出的方法备受推崇;物理学领域提出的观点曾长期占统治地位。

云南省水富一中2018届高三月考二历史试题含答案 篇2

云南省广南县一中2018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卷

(五)高三文综 历史 命题: 审题: 文综合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1.史载:“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材料所述职能应属于()A. 郡县B. 中朝C. 尚书省D. 行中书省

2.下图是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英国纺织工人数量增加B.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来临 C. 棉纺织领域的发明创造、D. 工人手工纺纱速度提高

3.《新潮》2卷4号记载着这样一段话:这次运动是民众自决的精神„„这次运动中大家直接向公使团及国外人类表示,是中国民众对外自决的第一声;不避艰险,直接问罪,是中国民众对内自决的第一声。所以这次运动是“二重保险的民众自决运动”。“这次运动”应该是()

A. 维新变法运动B. 新文化运动 C. 五四运动D. 国民革命运动

4.“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为论证该观点,你将选择的证据是()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强了国际交流,世界性市场雏形的形成 ②新动力推动下的交通运输密切了世界各地经济的联系 ③殖民主义活动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④电信工具的创制加速了各地商业信息的交流 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③④

5.《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 兼爱尚贤B. 主权在民C. 以民为本D. 道法自然

6.有史学家在评价某一事件时说:“„„那个时代,他们只具有极大的‘改朝’的机运,而无‘换制’的机运。”你认为该史学家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A. 太平天国运动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D. 新民主主义革命

7.19世纪晚期,德国资产阶级政党,包括工人政党都可以选举自己的代表参加议会。到1890年,社会民主党在帝国议会中的席位已达35个。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 德国政党政治发展,由议会选举组成代议制政府 B. 政党不能对国家行政元首的人选产生影响 C. 帝国议会享有立法权,可通过立法限制元首权利 D. 德国国家权力由皇帝手中转移到议会手中

8.《英国政治制度史》:“如果把1688年前后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看,谁也无法否认它是英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以政变为形式的革命,而且视野拉得越长,其革命性就越明显。”这种“革命性”主要表现为()A. 国家权力的中心决定性地自国王转至议会 B. 推翻了封建专制王权,建立了议会制共和国 C. 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民主社会的转变 D.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

9.“尽管罗马法律在妇女继承财产上做了严格限制,但一些聪明人往往能找到法律的洞„„随着罗马在地中海地区的扩张,妇女们也开始占有大宗财产。„„许多妇女管理着家庭的财政事务和大地产。”由此判断()

A. 妇女继承财产违背罗马法律B. 被征服地区不严格遵守罗马法 C. 当时妇女的法律地位低于男性D. 罗马法本身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10.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权度(指度量衡制度)法》规定“权度以万国权度公会所制定铂铱公尺、公斤原器为标准”。为照顾各地传统习惯,将权度分为旧制和新制,两制同时使用,并规定“所有公私交易„„之权度,不得用以外之名称”。这些措施()A. 便利了欧洲列强的经济侵略B. 有利于推动国内贸易的发展 C. 为官僚资本的发展提供便利D. 影响了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

11.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是因为它()A. 宣告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B. 标志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 C. 意味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D. 宣告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12.20世纪50年代后,西欧各国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其中,“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是指()A. 欧美中日势均力敌B. 社会主义阵营崛起 C. 美苏两极格局确立D. 多极化趋势出现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其中13、14为必考题,15、16、17题为选择题,考试任选一题作答即可

13(14分).观念·观念社会化·社会行动

材料 有学者认为,公元前4世纪中叶的秦国在政治上出现了“革命”性变化。该变化的影响在东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足可以与古希腊城邦政治的出现相比拟。中国与古希腊一样,贵族社会危机终于导致贵族制度的“民主化”。农民上升为“武士”,摆脱贵族大家族控制,取得了爵位,亦即将贵族的旧等级移置于中央集权国家的新环境之中。请回答:

(1)依据材料,指出“革命”的含义。

(2)结合所学说明中国与古希腊变化的相似之处。

14.(23分)儒学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荀子认为:“天不为人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恶辽远而辍广。„„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

孔子指出“四海之内皆兄弟”。

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故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科学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陈独秀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马尚斌《中国近代史教程》

材料三:江户时代(1603—1867年)的日本是以儒学代替以前的佛教作为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汉学是日本西洋学发达的起点。这里所说的“汉学”,包括以儒家为中心的意识形态的学问和技术方面的学问两个方面。„„中国儒学在日本不像在中国那样拥有社会基础,而且没有同科举结合,所以,它一开始就作为思索的学问而发展,而且平行地存在着几种学说。——伊田嘉家《近代日本的历史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以上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主张。

(2)材料二中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如何看待中国传统儒学的?分析导致儒家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说明儒家思想对日本的影响。站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的21世纪,中外有识之士呼吁要重视儒家文化。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请你从构建“和谐社会”的立场简要分析其中的原因。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 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缔约各方以他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他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缔约各方同意他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和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材料二 英法等列强在签署《非战公约》时,都提出了所谓的“保留条件”。英国对加入《非战公约》的“保留条件”: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策之工具,使我想提醒阁下注意,世界上有些地区的繁荣与完整,对我们的和平与安全具有特殊而重大的利害关系。英国政府在过去曾极力说明干涉这些地区是不能容许的。保护这些地区免遭攻击对大英帝国来说,是一项自卫措施。必须清楚了解到:英国政府是在明确理解到条约不会损害他们在这方面的自由行动后才接受新条约的。

法国对加入《非战公约》的“保留条件”是每个国家都保留有合法的防御权;如果一国破坏了它的不进行战争的保证,则所有其他国家应自动解除义务;条约无论在任何方面都不能抵触法国以前在国联盟约、洛迦诺协定或各项中立条约中所承担的义务。——以上材料均摘自《非战公约》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非战公约》提出的两大原则,简评其积极意义。

(2)依据材料二分析英法两国参加《非战公约》最主要的“保留条件”是什么。他们提出的“保留条件”的实质是什么 ?而他们各自的借口又是什么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拿破仑于1802年、1806年、1808年颁布了一系列法令,确立了国家教育体制,由帝国大学作为领导机关掌管全国教育行政,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包括私立学校都在它的监督之下。原来的巴黎理工学校受到重视,恢复巴黎师范学校,并于1808年改组为培养国立中学教师的学校,实行寄宿制,只招收男生,是当时学术水平最高的教育机构。——张季娟、袁锐锷《外国教育史》

材料二 1781年,在华盛顿的领导下,美国军民打败了最后一支英国殖民军队,赢得了国家独立。华盛顿本人也获得了崇高的威望。当时,有人写信给华盛顿,认为美国也应该像其他国家一样设一个国王,并鼓励他当美国国王,但这一提议遭到华盛顿的严词拒绝。他说:“我们的国家一定要彻底实行共和政体,如果不能遵循这一原则,试图采用其他政体,就是叛逆。”„„北美的白人文化,没有经历从酋长、诸侯、帝王,累次混战,渐渐统一的古代史过程;也没有经历汉密尔顿称为“诸侯无政府状态”、内战外战连绵不断的漫长中世纪。北美的白人,挟着以英国为主的欧洲文化,直接切入近代。独立战争取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对英国国王所代表的终身制和世袭制,深恶痛绝,对公民权利,无比热爱珍惜,“不自由,毋宁死!”

——《南方周末:美国宪政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教育体制的特点。

(2)拿破仑和华盛顿都是近代世界历史上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但他们一个做了皇帝,另一个却拒绝称王。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盛顿拒绝称王的原因。

云南省广南县一中2018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卷

(五)高三文综 历史

1.【答案】D 【解析】“统郡县”说明该机构级别在郡县之上,故A项错误;从“统郡县,镇边鄙”的职能可以看出所述应是管理地方的机构,B项是汉朝的中央机构,C项是魏晋以来形成的三省制之一,也是中央机构,故B、C错误;元朝设行中书省作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拥有军事、经济大权,受中央(都省)节制,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2.【答案】C 【解析】在新兴的棉纺织业,生产技术首先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飞梭出现以后,人们希望提高棉纱产量。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它的出现引发了纺织生产领域一系列的发明创造。随着棉纺织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对于原料原棉的需求量增加,因此就会出现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不断增加,选C项。A项材料没有反映,B项应该是第一次工业革命,D项是机器生产。3.【答案】C 【解析】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都没有体现民众的力量,排除A、B项;五四运动中学生到达外国使馆区,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巴黎和会无理决定的愤慨和抗议,同时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要求严惩卖国贼,这都体现了民众自决的精神,故C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包括1924—1927年的一系列人民斗争,而材料强调的是“这次运动”,即指某一具体事件,故D项不正确。4.【答案】C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许多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但世界性市场雏形形成于新航路开辟后,故①错误;内燃机驱动的汽车、火车和轮船越来越先进,交通运输日益便利,故②正确;殖民主义活动导致世界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故③正确;电报、电话的出现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交流,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5.【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信息意思是:统治者不要把水作为镜子,而应当把百姓作为镜子。要求为政者要倾听百姓的呼声,以百姓的反应,检查为政的得失,体现了民本思想,因此C项正确。6.【答案】A 【解析】根据“那个时代,他们只具有极大的‘改朝’的机运,而无‘换制’的机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是以推翻清王朝为目标的农民起义,由于农民阶级的积极局限性,导致即使农民起义成功,原来的农民起义的领袖也会蜕变成新的、地主阶级的皇帝,太平天国定都天京的史实可以印证,他们只可能改朝换代而不可能改变中国的制度,故A项正确;戊戌变法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通过改良的方式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不会“改朝”但会“换制”,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实行民主共和制,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从1919年开始的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改朝换代,但改变了中国的制度,建立了新民主主义国家,故D项错误。7.【答案】B 【解析】德国政府是由皇帝任命宰相组阁,故A项错误;材料中“资产阶级政党、民主党”席位的增加,但不能改变国家行政元首的人选,因为德国君主是世袭的,故B项正确;帝国议会权力较小,不对元首起制约作用,故C项错误;德国国家权力一直由皇帝担任,没有转移到议会手中,故D项错误。8.【答案】C 【解析】 由时间“1688年”提示可知,此政变为“光荣革命”,这场没有流血的宫廷政变后,资产阶级通过议会逐步限制国王权力,为英国由传统封建社会向近代民主社会奠定了条件。

A、B、D项中“决定性”“建立了”“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都发生在《权利法案》颁布之后。9.【答案】C 【解析】根据“但一些聪明人往往能找到法律的洞”说明妇女之所以继承财产是钻法律的漏洞,而不是违背法律,故A项错误;根据“随着罗马在地中海地区的扩张”可以推断这时还属于罗马共和国时期,此时的法律是公民法,公民法只适用于罗马共和国的公民,不适用于所征服地区的外邦人,不能对被征服地区的人民进行约束,故B项错误;妇女之所以能够占有大宗财产,管理家庭财政和大地产,不是因为法律的规定,而是因为钻法律的漏洞,说明妇女的法律地位低于男性,故C项正确;此时使用的是公民法,公民法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缺乏灵活与变通,故D项错误。10.【答案】B 【解析】北洋政府统一度量衡,更多的是便利国内经济发展与维护国家统一,对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无明显影响,故A项错误;国内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商品交换和国内贸易,故B项正确;此时官僚资本还未诞生,故C项错误;统一度量衡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11.【答案】A 【解析】从题干“最后一份皇帝诏书”“新时代开始”等信息可以看出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故A项正确;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资产阶级革命并未取得胜利,故C项错误;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而宣统帝退位是在2月,故D项错误。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说明了欧洲的崛起、中国和日本的复兴,由此冲击了两极格局,体现了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所以答案选D。13.【答案】(1)含义:“革命”是指建立中央集权政治、打破贵族政治。

(2)相似: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际上取消了世卿世禄制,世袭贵族权力丧失。希腊雅典通过改革,确立了公民民主政治,结束了贵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中“秦朝”并结合秦朝统治措施从“建立中央集权政治、打破贵族政治”的角度回答;第(2)问“相似之处”,结合秦国商鞅变法以及雅典民主改革中打击贵族垄断权力的措施来比较回答。14.【答案】(1)主张:自然界的发展有自己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应当互助友爱,和睦相处;反对战争,主张友好相处。

(2)观点:儒家伦理道德阻碍了民主科学的实现;儒家思想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必须摧毁儒家旧道德。

原因:19世纪后期以来,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中国无产阶级的壮大,西方资产阶级进步思想的传播。

(3)影响:儒学不仅替代佛教成为统治人民的思想,而且成为日本学习西方的立足点。原因:儒家文化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增进家庭和睦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保持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

【解析】第(1)题考查学生材料理解和概括能力。依据“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荀子认为,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和睦相处的思想;孟子的思想是反对战争,互助友爱;第(2)题依据材料“民主科学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概括即可,原因依据所学知识回答。第(3)题第一问依据材料“以儒学代替以前的佛教作为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汉学是日本西洋学发达的起点”归纳;第二问从儒家文化对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思考。

15.【答案】(1)商鞅;重农抑商;梭伦:农商并重。

(2)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二的信息,概括指出古代中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和古代雅典农商并重的不同。第(2)题,先根据材料一信息简要指出商业发展会减少农业劳动力和国家兵源,不利于诸侯争霸事业。再结合材料二信息指出,古代雅典梭伦改革发展农工商经济,为雅典政治民主和社会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16.【答案】(1)原则: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积极意义:限制了国家的战争权,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侵略战争是国际犯罪”的法律基础,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战犯的重要法律依据。(2)在必要条件下,放弃履行《非战公约》的义务,发动战争。实质:英法可以视自身的情况决定是否应该诉诸战争,《非战公约》对他们没有约束力。借口是“自卫”或“防御”。【解析】本题考查《非战公约》的内容、实质及评价。第(1)题要从材料信息中概括原则,依据教材基础史实回答意义。第(2)题根据材料二回答“保留条件”,实质是为发动战争提供借口,《非战公约》对他们并没有真正的约束力。

17.【答案】(1)特点:①通过立法确立国家教育体制,帝国大学是全国教育行政领导机关。②公立和私立学校并存。

③重视理工和师范教育,轻视女子教育。

(2)原因:①华盛顿领导美国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树立了广泛的声誉和巨大的权威。②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没有专制王权的历史传统。

云南省水富一中2018届高三月考二历史试题含答案 篇3

云南省屏边县2018届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四

高三历史

一、选择题(共

2小题,每小题

4.0

分,共

分)1.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是历史学习中一项重要的能力。向阳同学在学习了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的历史后,写了如下学习报告。你认为下列学习报告的标题不恰当的是()A. 《铁犁牛耕:农业技术的革命》

B. 《商鞅变法:战国时期最成功的社会变革》 C. 《百家争鸣:中国思想文化进步的阶梯》 D. 《嬴政称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开端》

2.16~17世纪,英国物价上涨了256%,工资上涨了145%。地租涨幅远远低于物价涨幅。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①英国成为海上霸主 ②工业革命 ③殖民掠夺 ④奴隶贸易 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

3.邓小平曾指出:“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同志对全党起了领导作用……尽管名义上他没有当什么总书记或军委主席,他实际上对军队的指挥以及重大问题上的决策,都为别的领导人所承认。”这体现了()

A. 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B. 中共已找到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C. 中共领导人顾全大局求真务实D. 党与军队的关系得以最终确立

4.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三大政策及国民革命路线均确立于1924年的国民党一大,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A. “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 “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 “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 “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5.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 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 ②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 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 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6.1905年天津《大公报》发表文章说: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即如那名山胜水、种景致、各种情形,种种事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电影实在是欧美各文明国学问美术进化的一种大表记。要说顶有意味,更是那讽劝讥诮的故事,叫人看了,能够刺激国人的神经,感到人的善念。文中作者认为()A. 电影兼具娱乐、开阔视野和教育国人的作用 B. 电影广泛地影响着广大民众的生活方式 C. 电影作为新兴娱乐方式一开始就受到国人的欢迎 D. 电影已成为大城市中重要的娱乐形式

7.“□□省,宰相之府,所以临百司、统万机、定谋画、出政令,佐天子以安天下者也……□□,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 □□处的文字应该是()A. 中书B. 尚书C. 门下D. 内阁

8.1958年9月,阿登纳与戴高乐进行首次会晤。两人的会谈公报宣布:法德“必须一劳永逸地消除以往的敌意”,强调“法德合作是欧洲建设的基础”。该公报()①揭开法德和解的序幕

②有利于欧洲的和平与发展

③为欧洲统一奠定了政治基础

④强调法德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9.某网友在网贴《帝制的崩溃 宪政的破产——从<袁氏当国>看中国宪政的坎坷命运》中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革命党人为袁世凯量身定做的纸制枷锁。”此处的“量身定做”意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A. 三权分立B. 责任内阁制C. 总统制D. 民主共和制

10.1920年英国工党秘书布克斯顿在访俄报告中写道:接待我的主人属于“中农”,占他们村的大多数,革命前他有8英亩土地……现在他至少拥有85英亩的田地。而这些以前都是地主的。上述材料表明当时()A. 解决土地问题是赢得内战的原因之一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农民获得了土地 C. 苏维埃政权的存在以农民阶级为基础 D. 不同意识形态的差异加剧双方不信任

11.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誓:“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文实遵之……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所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誓词表明孙中山()①坚决推翻满洲政府,建立民国 ②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③不贪恋总统职位 ④追求民族振兴

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

12.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A. 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B. 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C. 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D. 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

13.(14分)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在时人的日记中多有记录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粤西)遍地皆盗……盖承平久,孳息繁衍……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取才之涂(途)太隘。逆匪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注:翰林和詹事两种官职的合称)及方面大臣所及也,特无其虚仪及媚骨尔。——汪士铎《乙丙日记》(1853—1856)(注:汪士铎曾经担任过曾国藩的幕僚)材料二(庚子年六月初五日)惟目前巨衅起于民教互仇,拳洋交哄,此次决战,宜提开俄日本两国,而专与行教之各国为仇敌,乃于事理为协也……二百六十年,全盛之世,(中俄两国)且未尝失和……此应分别办理一也。日本与俄从无一教士教民在我内地煸惑生事,不宜无故开衅,师出无名,二也。然此特以情理论之也。若以地势论之,尤不宜轻开边衅。俄重兵屯扎在阿穆尔东海滨两省、旅大两口不少,日本……地近而逼,调陆军视各国为易……未可不分皂白,而概屏之为鲸鲤魑魅,而我自措足于孤立无援之地。此兵家形势所忌,宗社存亡之机,尤当审慎,不宜付诸孤注一掷,自有土崩瓦解之局,三也。——《袁京卿日记传抄本》(注:袁京卿即袁昶,时任总理衙门大臣)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态度,说明你的判断依据。作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因素有哪些?

(2)材料二中的“目前巨衅”指哪一历史事件?作者认为“宜提开俄日本两国”的理由有哪些?其设想是否可行?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3)日记具有史料价值,也有局限性。就此阐述你的理解。

14.(23分)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种以“民主”为核心的“法治”观,表现在《十二铜表法》的条文中。它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横,“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量刑定罪都有章可循;体现了一定的奴隶制民主,如规定“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摘编自于语和《〈法经〉与〈十二铜表法〉之比较研究》

材料二 当今国王和丹麦安娜公主死后且无后嗣时……(王位继承)应当由国王陛下商得贵族院和平民院议员的同意,以国王的权力加以规定。……凡得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英)《王位继承法》(1701年)材料三 美国宪法修正案摘录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材料四 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制定的。1988年宪法修正案增加了“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的内容。1993年宪法修正案肯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地位。1999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摘编自《宪法在社会变革中逐渐完善》

(1)材料一中的“他们”属于哪一社会阶层?据材料一,指出《十二铜表法》颁行的意义。(2)概括材料二的中心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位继承法》在英国政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3)据材料三,概括说明美国民主的发展趋势。(4)材料四所述内容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综合材料三、四,从依法治国的角度,谈谈你对中美两国修宪的认识。

三、选考题部分(共3小题,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题作答)【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15.材料(19世纪中期)俄国人口中的大多数是依附于主人的农奴。与1848年前东欧中部的情况相比,俄国的农奴身份更加具有法律义务。它类似美洲的奴隶制,因为农奴是被“占有的”,可以买卖,还可以在农业以外的工作上役使。部分农奴耕耘土地,无偿地为贵族们操劳,另一些可能会被他们的主人弄到工厂或矿上做工,或是为了诸如此类的目的租与他人。再有就是比较独立、像手艺人或技工那样工作的人,他们流动于城市之间或是在城里居住,但是他们必须从进项中提交一定费用给地主,或者在地主要求时回去。主人对他们的农奴负有某种家长式的责任,贵族们在村子里还成立一种个人的地方政府。和美国南方一样,法律从不干预或者只是极少地干预贵族与农奴之间的事务,因而农奴的命运每时每刻都取决于主人的个人品格和经济状况。

1861年,俄国颁布了《解放法令》。之后,一位热心的官员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改革前农奴、地主、国家三者之间的基本关系。(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你对上述官员谈话内容的理解。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在为一阶段,战争的经济成本尚未得到重视,强调的只是政治心理上的价值。在1914年夏季,大部分人把战争当作短期现象考虑,没有想到它将可能从根本上变革各国的社会和国际的秩序。

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1915—1916年的欧洲战争在军事上没有明显的进展,陷入了所谓的“堑壕战”。两个阵营的士兵挖堑壕,时常发动进攻,仅能前进数米,或继续后退……人们甚至怀疑这与国家的生存有什么关联。战争已不像当初人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的战争,为国家流血是壮美的行为;其看法变为,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都带不来丝毫的价值和利益……(摘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年后欧洲各国一般市民对战争看法的变化及其原因。(2)你认为还应该从哪一角度分析战争的性质?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治理)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材料二 城邦以正义为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要使事物合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良好的法律。——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治国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主张没有被当时统治者采纳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建立有序社会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他提出这些主张的政治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应怎样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史实的认识。D项中“称帝”应是君主专制的体现,其余三项符合史实。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16—17世纪英国进行了广泛的殖民扩张和掠夺,进行罪恶的黑奴贸易,掠夺了大量贵金属,大量黄金白银的流入,造成了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由于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工人工资开始大幅上升。3.【答案】C 【解析】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上,并不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故A项错误;中共已找到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是在井冈山革命以后,而材料强调的是遵义会议以后,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同志对全党起了领导作用……尽管名义上他没有当什么总书记或军委主席,他实际上对军队的指挥以及重大问题上的决策,都为别的领导人所承认。”可知毛泽东虽然什么领导职务也没担任但依然为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并没有考虑个人得失,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强调党对军队的领导问题,主要强调的是毛泽东的重要贡献,故D项错误。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与理解。根据所学可知民权主义指的是创立民国,即为政体问题。而A项说的正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B项和D项是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项说的是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A。5.【答案】D 【解析】从改革先农村后城市,及摸着石头过河可知改革者的态度还是谨慎的,因此后开放上海,故①正确;中国改革开放,让世界了解中国,消除疑虑这是西方所欢迎的,故②错误;上海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故③错误;因为上海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在人们思想解放还不够的情况下,在上海试行一些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措施,容易受到人们的反对,难以使得试点顺利进行,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6.【答案】A 【解析】从题干中“种种事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实在是欧美各文明国学问美术进化的一种大表记”“能够刺激国人的神经,感到人的善念”的信息,可知作者认为电影兼具娱乐、开阔视野和教育国人的作用,故A项正确;B项中“广泛地影响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C项中“一开始就受到国人的欢迎受到国人的欢迎”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D项中“已成为大城市中重要的娱乐形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7.【答案】A 【解析】中书省是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尚书省是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与题中“定谋画、出政令”不符,故B项错误;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门下省的审查、封驳权,故C项错误;内阁只有票拟权,是内侍机构,与题中“宰相之府…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不符,故D项错误。8.【答案】C 【解析】“法德必须一劳永逸地消除以往的敌意” “法德合作是欧洲建设的基础”可以得出②③正确;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舒曼公布了“舒曼计划”,建议把德国与法国的煤炭与钢铁生产融合在一起,建立一个德法共同的超国家机构来管理两国相关行业的生产,由此推动了欧洲煤钢联营的建立,还揭开了法德和解的序幕法德和解的序幕,故①错误;“用一个声音说话”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9.【答案】B 【解析】抓住题中关键信息“量身定做”可判定此约法主要是为了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而颁布的,在责任内阁制下,总统颁布命令,须总理副署才能生效,由此限制了袁世凯,故B项正确;总统制下,总统权力大,不能发挥“枷锁”作用,故C项错误;三权分立和民主共和都不能充分限制袁世凯,故A、D项错误。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接待我的主人属于‘中农’,占他们村的大多数,革命前他有8英亩土地……现在他至少拥有85英亩的田地。而这些以前都是地主的 ”可知俄国革命前后农民拥有的土地数量变化显著,归根于布尔什维克政权采取的土地政策被农民接受,促使内战向着有利于布尔什维克政权方向发展,故A项正确;苏俄内战时期采取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没有着力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故B项错误;苏维埃无产阶级政权是以无产阶级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政权,故C项错误;意识形态的差异材料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11.【答案】C 【解析】①可从题干中的“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体现,②无从体现,③④可由题干中的“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所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体现,故C项正确。12.【答案】D 【解析】革命派此时已经开始革命运动,故A项错误;依据所学,上海是最早开放城市,该说法明显错误,故B项错误;材料中“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说明对改革和革命的意见不一,故C项错误;“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说明当时革命思潮不占据主流,改良仍然是主流思潮,故D项正确。

13.【答案】(1)态度:敌视(或否定)。依据:称太平军为“盗”和“逆匪”。因素:人口过度增长加剧人地矛盾,人民无以谋生;国家选拔人才的途径(科举制)过窄;太平军将领具有才干。

(2)事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理由:中俄两国长期和平相处;与俄、日没有“教案”冲突;俄、日距中国较近,若出兵威胁最大;树敌太多将孤立无援。设想:不可行。说明:发展迅速的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宗旨;列强利益受损,结成同盟;俄、日早有侵华野心并已获利;慈禧太后一意孤行,对列强宣战。

(3)理解:日记记录作者当时的亲身经历与见闻,表达个人感受,具有直接史料(一手史料)的价值;日记易受个人立场、情感、视角、环境的影响,难免带有主观性。

【解析】(1)第一小问从材料中作者把太平天国将领“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等人称为逆匪,可以判断;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概括。从材料“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可知,人口过度增长加剧人地矛盾,人民无以谋生;“取才之涂(途)太隘”说明国家选拔人才的途径(科举制)过窄;“逆匪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注:翰林和詹事两种官职的合称)及方面大臣所及也”说明太平军将领具有才干。

(2)第一小问,“目前巨衅”的时间是在庚子年,即1900年,且“起于民教互仇,拳洋交哄”,说明源于义和团运动,故可以判断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二小问理由根据材料中一也、二也、三也内容概括;第三小问其设想是否可行性可以从列强结成同盟以及俄、日早有侵华野心等角度分析。

(3)对日记既要认识其史料价值,也要认识到带有作者主观色彩。14.【答案】(1)阶层:平民。

意义:它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横,量刑定罪有章可循;体现了一定的奴隶制民主(体现了以“民主”为核心的法治观)。

(2)内容:王位继承须经贵族院和平民院(议会)的同意;英王必须依法行政。作用:进一步限制了王权,扩大了议会权力;为确立君主立宪制奠定了法律基础。(3)趋势一:民主权利扩大。

说明:获得宗教信仰、言论、出版、集会等自由;选举权逐步突破种族、性别、年龄的限制。趋势二:民主发展体现渐进性。说明:公民获得民主权利历经近200年。

(4)特征: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思想解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完善。

认识: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实行法治的前提。(若答“法治的核心是依宪治国”亦可)②宪法应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变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修订,以适应法治的需要。(若答“宪法应在社会变革中逐渐完善”也可)

【解析】(1)第一小问阶层,根据材料一中“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可知其指的是平民阶层;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一中“它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横,量刑定罪都有章可循”和“体现了一定的奴隶制民主”这三句话分析即可。

(2)第一小问内容,根据材料二中“(王位继承)应当由国王陛下商得贵族院和平民院议员的同意,以国王的权力加以规定。……凡得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的相关信息分析即可;第二小问作用,从对国王权力限制的角度以及从对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发展的角度分析即可。

(3)根据材料三中“民众获得宗教信仰、言论、出版、集会等自由;选举权逐步突破种族、性别、年龄的限制”等相关信息,从民主权利的范围进行分析即可;根据材料三中“宪法修正案经历的时间由1791年至1971年”这一时间信息,从其民主发展过程分析即可。(4)第一小问时代特征,根据材料四中“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存在和发展,肯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地位,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容,可反映出其时代特征为改革开放不断推进,思想解放不断深入,民主法制不断健全;第二小问认识,根据材料三、四中,中美两国都进行了修宪运动这一信息,可从宪法应与时俱进的角度分析即可,根据材料三、四中体现出的国家对法律十分重视这一信息,可从宪法在国家中的地位角度分析即可。15.【答案】(1)地主“占有”并可以买卖、出租农奴,同时也对农奴负有家长式的“保护”责任;农奴要无偿地为地主劳作或“提交一定的费用”等;国家基本不干预地主与农奴之间的事务。

(2)理解:上述谈话不完全符合史实,可能只是部分人对农奴解放的一种期望。

1861年改革,俄国废除了农奴制,农奴获得了法律上的自由。但因赎地背负了沉重的债务,并受到了村社的束缚。

【解析】(1)从材料中“农奴是被‘占有的’,可以买卖,还可以在农业以外的工作上役使”,“部分农奴耕耘土地,无偿地为贵族们操劳”,“主人对他们的农奴负有某种家长式的责任”等信息分析地主与农奴的基本关系;从“法律从不干预或者只是极少地干预贵族与农奴之间的事务”分析国家与农奴、地主的基本关系。(2)材料信息有夸大之处。联系农奴制改革后农奴地位的变化等知识回答。

16.【答案】(1)变化:由认为战争是正义的、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到认识战争是丑陋的、对国家毫无意义。原因:战争持续的时间比预期的长,代价巨大;相持阶段(堑壕战)军事上难有明显进展,结局难料;对战争意义和目的的反思。

(2)角度: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但就某一国家而言,还应从侵略与被侵略的角度来分析。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中“战争已不像当初人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的战争,为国家流血是壮美的行为”到“其看法变为,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可以概括出一般市民对战争的看法。由材料“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在军事上没有明显的进展”“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等可以概括出看法转变的原因。第(2)问,可以从整体角度和局部(某一国家)角度分析战争的性质。

17.【答案】(1)取信于民;爱护百姓;节俭财物;无夺农时;实行德治。不适用于当时的诸侯争霸形势。

(2)制定法律;实施法治;追求正义(公平)。城邦制衰落;民主政治的弊端。(3)法治与德治并举。

云南省水富一中2018届高三月考二历史试题含答案 篇4

1.恩格尔曲线表示消费者在每一收入水平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下图为不同商品的恩格尔曲线形状(X轴为商品需求量,Y轴为居民收入)。下面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如图是必需品曲线,需求量随收入增加而逐渐加快 ②如图是奢侈品曲线,需求量随收入增加而逐渐加快 ③如图是低档品曲线,需求量随收入增加而不断减少 ④如图、2、3共同表明收入水平越高,食品需求越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题肢①判断错误,因为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较小,其需求量受价格变动的影响较小,故排除;题肢④判断错误,因为居民收入的增加有利于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改善,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比重降低,但这并不意味着食品支出数量的减少,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定位】影消费的因素

【名师点睛】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奢侈商品的需求弹性较大,其需求量受价格变动的影响较大,随收入增加而逐渐加快,②正确且与图b相符合;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低档品的需求量随收入的增加而不断减少,③正确且与图c相符合;

2.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社会领域投资活力的意见》,从扎实有效放宽行业准入、进一步扩大投融资渠道等5个方面提出了37条具体可操作的政策措施。此举有利于()

①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的作用,稳定国家金融秩序 ②挖掘社会投资潜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③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地位,促进社会公平④缓解社会领域融资难问题,增强实体经济活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准确把握题意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材料中“扎实有效放宽行业准入、进一步扩大投融资渠道等5个方面提出了37条具体可操作的政策措施”,有利于挖掘社会投资潜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同时有利于缓解社会领域融资难问题,增强实体经济活力,②④正确;①③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C。

3.某些企业发展与员工心理形成如右图所示的镜面效应。“镜面效应”影响着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镜面效应”启示企业应()

①提高劳动报酬在国家再分配中的比重 ②完善企业内部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积极性

③关注核心人力资源的市场价值,防止人才流失 ④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 A.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①② 【答案】A......【考点定位】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方法技巧】选择题解题方法

方法1 条件排除法,设问一般要求说明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得出题干中的结论,或者要得出题干中的结论,需要题肢中的哪些条件。考生要注意排除以必要条件代替充要条件、表述太绝对、不符合或夸大事实的题肢。

方法2 概念判断法,在正确理解和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直接确定符合题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题肢。

方法3 直选法,直接根据设问的指向,找出与题干中的关键词、中心词意思最贴近的题肢,或者找出与教材相关知识表述最接近的题肢。

方法4 排除法,排除错误题肢,排除与材料不符的题肢,排除与题干同义反复的题肢,排除因果颠倒的题肢。

4.2017年6月2日,山东省菏泽市公安局联合多部门召开维护医疗秩序打击涉医违法犯罪工作推进会,部署了包括集中打击医院号贩子,严厉打击医疗倒号行为等在内的多项医疗秩序保障措施,推动全市“平安医院”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保障好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合法权益,这体现的经济道理是()①政府运用法律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②政府具有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③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④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来维护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政府职能的实施必须体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山东省菏泽市公安局联合多部门召开维护医疗秩序打击涉医违法犯罪工作推进会,这是政府运用法律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完善市场规则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①④适合题意;②③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B。

5.2017年2月2日,美国商务部就对华不锈钢板带材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作出终裁,裁定中国企业63.86%-76.64%的反倾销税和75.6%-190.71%的反补贴税。由此可能导致()①中国企业“走出去”压力增大 ②人民币汇率走势加速跌落 ③中国企业正当的权益受损 ④中国将诉诸世贸组织裁决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D

6.2017年3月5日,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2017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分别下降3%,重点地区PM2.5浓度要明显下降。这要求政府()

①加强立法工作,为蓝天保卫战提供法律保障 ②建设服务型政府,搞好生态文明建设 ③严格执法,严厉打击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 ④加强市场监管,禁止排放有害气体的行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政府职能的实施必须体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打好蓝天保卫战,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求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严格执法,严厉打击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②③适合题意;立法工作的主体是人大,①是错误的;禁止排放有害气体的行为说法绝对,排除④;故本题答案选B。

【点睛】我国政府担负着重要的职能,并不意味着我国的政府是包办一切的“全能政府”。政府履行职能必须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我国正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其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7.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下列内容属于协商民主的有()

①公民受邀参加某地政府举行的自来水价格改革听证会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国家安全法》

③某市政协就提案办理的情况与承办单位进行协商交流 ④中共中央向国家机关推荐重要领导干部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协商民主或称“协商(和)式民主”“ 结盟民主”,指在一个国家内可以有多个以种族、语言或宗教分割的政治力量并存,但同时依然保持很大程度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主要是通过各个政治势力之间互相协商机制来取得的民主模式。通过分析发现,①③属于协商民主,适合题意;选举民主又称票决式民主,即国家领导人的任免和国家大事的决定,采取投票的方式,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决定,②④属于选举民主,不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A。

8.2017年2 月7 日中国除夕,朝鲜发射远程火箭。几个小时后,韩国宣布将与美国磋商在朝鲜半岛部署末端高空防御体系统(THAAD,简称萨德)。2 月12 日,中国外长王毅在慕尼黑接受路透社采访表示,中国对美国有可能在韩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的动向表示严重关切,中国坚决反对任何国家借用半岛核问题侵害中国的正当权益。中国反对在韩部署“萨德”主要是基于()

A.我国国家性质决定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任何国家不应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由干涉他国内政 C.要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政治新秩序 D.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答案】D 【解析】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各国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既有共同的利益,也存在利益的差别和对立。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反对在韩部署“萨德”主要是基于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D适合题意;其他选项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排除。9.向社区派驻“第一书记”是深圳市委在推动基层党建方面的新动作。“第一书记”是党的书记,责任首先是党建责任,“第一书记”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动落实党务、居务、财务公开和群众监督制度,促进社区事务公平、公正、公开。这表明深圳市委()①重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础工程 ②扎根到群众心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③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④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扩大党的领导权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向社区派驻“第一书记”是深圳市委在推动基层党建方面的新动作。这样做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②③适合题意;基层群众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础工程,①错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不能扩大权力,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10.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节目播出后,反响强烈。节目以感人至深的传世佳作,引发了全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引导着全社会接收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播出后,口碑、收视双飘红,让喧器忙碌的现代人在“悦读”经典中,感受美好与诗意。这充分说明()

A.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总是紧密联结的 B.文化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决定作用 C.只有优秀文化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D.优秀传统文化仍然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 【答案】D 【解析】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节目播出后,反响强烈,让喧器忙碌的现代人在“悦读”经典中,感受美好与诗意。这充分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优秀传统文化仍然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D适合题意。A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文化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影响作用,B错误;C说法过于绝对,排除。【点睛】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

相对稳定性是从纵向的角度及历史的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由过去到现在具有历史继承性;而鲜明的民族性是从横向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注意把二者区分开来。

11.“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署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中国历法独创的二十四节气蕴含了古人对“天”追问的智慧,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只知道星座不知道节气。这说明()①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 ②我们要培育好和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③二十四节气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④对星座文化要坚决抵制并依法取缔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中国历法独创的二十四节气蕴含了古人对“天”追问的智慧,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只知道星座不知道节气。这说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我们要培育好和发展好本民族文化,①②适合题意;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③是错误的;星座文化属于落后文化,要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A。

12.公益众筹指公益机构通过互联网方式发布筹款项目并募集资金。相对于传统的公益融资方式,公益众筹更为开放,只要是网友喜欢的项目,都可以通过公益众筹的方式获得项目资金。今天,它在扶贫、环保、医疗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公益众筹()①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形式 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③有利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促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相对于传统的公益融资方式,公益众筹更为开放,只要是网友喜欢的项目,都可以通过公益众筹的方式获得项目资金。今天,它在扶贫、环保、医疗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说明公益众筹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形式,有利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①③适合题意,排除④;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②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13.材料一 2016年11月17日至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厄瓜多尔、秘鲁、智利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封闭和排他性安排不是正确选择,强调要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一切形式的保护主义,用行动向世界宣示,亚太对经济全球化决心不变、信心不减。材料二 2017年1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强调,将加大放宽外商投资准入,推进国内高水平高标准自由贸易实验区建设,完善法制化、便利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促进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全球化的有关知识,指出我国坚定支持全球化的原因。(2)结合材料二和经济生活知识,为我国创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建言献策。

【答案】(1)①经济全球化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符合各方利益,是大势所趋。②经济全球化能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国际分工水平提高和国际贸易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③我国只有做经济全球化的倡导者、支持者、推动者,才能促进经济全球化向更加包容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造福世界人民。

(2)①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②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③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把坚持独立自主和参与经济全球化更好结合,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④增强规则意识,提高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本领,增强经济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应对别国反倾销措施的本领。

【解析】本题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厄瓜多尔、秘鲁、智利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经济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经济全球化、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等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1)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有关知识,设问指向我国坚定支持全球化的原因,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实际是考查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然后调动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材料分析意义。

(2)本题考查经济生活的知识,设问指向为我国创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建言献策,考查学生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发散思维能力,是一道限制性开放式问题,实际是考查如何提高我国的开放型经济水平。可以从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增强规则意识,提高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本领等角度分析。

【点睛】收敛性试题主要特点是设问中的知识范围要求很具体,或者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或者具体到一个知识模块。但也有个别试题,会涉及知识的迁移和借用,这就需要学活、用活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解题思路:读取设问时要把握三点:知识范围(注意答案有时看似超出范围要求,这里有个知识的渗透和借用问题)、待分析的事件、答题角度。收敛性试题的主要思路是:以所要求的知识范围为依据,到材料中寻找相关信息,并有理有据地组织答案;如果所要求的原理用完后仍有重要信息没有分析,就要考虑知识的迁移和借用了。

14.材料一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严格落实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将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农村基层,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规范农村基层党组织生活,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选好管好用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县乡纪委要把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作为主要工作任务,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健全务实管用的村务监督机制,开展以村民小组、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工作。

材料二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总书记提出,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指引着一代代共产党人前仆后继、接续奋斗。从江竹筠到董存瑞,从张思德到雷锋,从焦裕禄到杨善洲,从邓稼先到林俊德……正是因为无数共产党员对理想信念的坚守,正是因为无数共产党员为了理想信念不畏牺牲、无私奉献,我们才能不断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坚守这份理想信念,是任何时候都不能缺少的“根”。

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政治知识,谈谈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严格落实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现实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说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

(3)请你结合实际,以“党在我心中,永远跟党走”为主题,就如何对青少年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给出两条具体建议。

【答案】(1)①有利于发挥共产党员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②有利于发挥农民首创精神,保障农民各项权益,调动农民参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③有利于发展基层民主,使村民自治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2)①促使人们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识别和抵制错误思潮的能力。②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③发挥模仿共产党员的榜样作用,培育社会文明风尚。④引导人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3)①观看党史纪录片或上党史课,帮助广大青少年全面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走过的光辉历程,坚定跟党走的信念。②举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展览,激发青少年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③结合实际,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青少年,引导他们把爱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勤奋学习、增强本领、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解析】本题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基层群众自治、中国共产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1)本题考查政治知识,设问指向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严格落实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现实意义。意义类的解答题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有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语言组织要落脚在“有利于”“促进”“增强”“巩固”等句型。审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调动运用基层群众自治、中国共产党的先锋模范作用、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等知识进行分析回答。

(2)本题考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设问指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意义类的解答题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有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语言组织要落脚在“有利于”“促进”“增强”“巩固”等句型。通常的“意义”包括经济意义、政治意义、文化意义,所以在审题过程中首先必须明确需要回答的是某一种意义,还是全部意义。解答时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很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和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审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调动运用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文化强国等有关知识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党在我心中,永远跟党走”为主题,就如何对青少年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给出两条具体建议,考查学生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发散思维能力,是一道限制性开放式问题,可以从观看党史纪录片或上党史课、举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展览、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青少年等角度分析。【点睛】解答意义类主观题有以下对策:

对策一:根据主体分析意义.即分析设问中的事件或措施对“谁”有意义,从不同主体进行分析.比如,分析经济意义时,常见主体有消费者、经营者、企业、国家、劳动者等。对策二:寻找角度分析意义.即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意义.比如,分析科技创新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我们可以从科技本身的角度、农民的角度、农业的角度、农村的角度等来分析。对策三:回归教材分析意义.即把试题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寻找答题思路,对题中的材料和设问作出分析,把材料观点与课本知识一一对照,选取相关知识作答。

对策四:结合材料分析意义.即要注意结合材料,根据教材中的观点谈解决问题的必要性、重要性。

上一篇:招生计划报告的范文下一篇:八年级下文言文归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