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有用的电池》

2024-08-06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有用的电池》(精选5篇)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有用的电池》 篇1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有用的电池》含反思》这是优秀的大班科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活动目标:

1、了解电池的作用和正负极。

2、产生对科学奥秘的兴趣。

3、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4、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活动准备:

1、幼儿各自从家里带来的电动玩具。

2、有关课件内容的PPT。

活动过程:

(教师事先将幼儿带来的电动玩具的电池做些“小动作”—将部分玩具的电池装反)

一、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们都从家里带来了电动玩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玩一玩,老师有要求一会小朋友要把在玩时发现的小秘密跟大家一起分享。

二、教师引导幼儿了解电池的作用和正负极

师:好了,小朋友们把玩具放在地上,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坐好,现在谁来说说玩玩具时发现了什么?

幼:玩具坏了;不会动;没电了。。。

师:有的小朋友说玩具没电了,是真的没电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拿一个幼儿说没电的玩具来做示范,拆开拿出电池。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教师用电珠——一节电池、一段电线(带有铁环)、一个小灯泡。试验电池是否有电)电池都亮了,说明电池是有电的,那为什么玩具不会动呢?

幼:提出猜测

师:老师将电池放大了(PPT),小朋友们一起来看看这个电池,发现了什么?

幼:电池两端有+、—符号。

师:今天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每节电池都有+、—两个符号,突出一个小头的有+表示的是正极,来跟老师一起念正极;平平的一头有—表示的是负极,跟老师一起念负极。安装电池时我们要将负极的那头对准弹簧按下去,两块电池要相反安装。老师呢这里有一个视频,上面放了电池安装的一个过程,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要强调安装电池时,弹簧要被完全压下,电池要完全装进)

三、,幼儿自己动手安装电池

师:小朋友们现在都知道电池的正确安装方法了,那现在自己去重新安装电池,然后玩一玩玩具,看看玩具是否能动了。

师:小朋友们把玩具放下回到自己的位子,看来大家都很聪明,都成功了。大家都知道了安装电池时,要将负极那头对准弹簧完全按下去,电池是相反安装的。

四、扩展有关电池的知识

师:其实除了我们今天用到的这种电池,科学家叔叔还发明了许多其它种类的电池,我们一起来看看吧。(PPT、一张张出示电池图片并讲解名称,适当的讲2个电池的作用,一般用在哪里)

活动延伸:

师:今天老师跟大家一起分享了安装电池的秘密,小朋友们回家后还可以问问爸爸妈妈(剩余的两种电池)一般是用在什么地方的。

教学反思:

此活动是以玩具展览会展开探究的,活动一开始,就以各种电动玩具激发起幼儿的很大兴趣。但孩子的探究活动必须由教师引导,当我提出:为什么这些玩具又能动又能发出声音呢?你能找出这些电池么?幼儿纷纷动手找电池,在找出电池后,老师继续引导幼儿观察电池外形,了解电池种类。电池的正确安装,是活动的难点,我让幼儿先动手尝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老师再小结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发挥互帮互助的力量,整个环节幼儿动脑、动手,亲历整个探究过程,并共同讨论、交流、总结。最后联系实际了解电池的危害及回收。这样在玩具展览会的形式下,完成了本节课目标,也培养了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有用的电池》含反思这篇文章共3675字。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有用的电池》 篇2

摘 要 科学本质观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本质观是当前高中化学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实践研究的问题。本文选取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2节“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为研究对象,从学生课前查阅化学史资料、课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教师利用“历史回眸”总结等三个教学板块探寻课堂教学中学生科学本质观培养的途径与方法,并基于教学实践进行教学反思。

关键词 科学本质观 元素周期律 化学史 反思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素养越来越受到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视,科学本质则是近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教育改革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尤其是美国制定的“科学素养基准”(1993年)和“美国国家课程标准”(1996年)就明确指出: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对科学本质的理解[1]。而我国制定并实施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初步认识科学本质”将成为我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但是,我国的基础教育由于深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教师对科学本质的研究重视不够。因此,目前对科学本质研究较多的只是针对教材的编排,而在课堂设计和课堂教学中涉及的较少。可以说,在科学本质观问题上,出现了国家层面上的重视与现实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缺失之间的巨大反差。

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在一些课程教学内容中引入了科学本质观培养的内容。由于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发展的整个历程都蕴含着科学本质的探究,本文选取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2节“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为研究对象,在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科学本质观的理念,通过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本质观。

一、通过“课前预习课中点拨”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本质内涵

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教师简单利用教材中“联想·质疑”栏目,过渡到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而本节课课前教师安排学生按学习小组上网查阅资料,使学生在查阅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对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史有一定的了解,课堂上利用5~8分钟让完成较好的学生到讲台上展示自己的成果并讲解,教师对学生的成果中蕴含着的科学本质内容进行分析、点评,通过学生课前预习、课中教师点拔的教学过程初步让学生对科学本质有以下认识。

1.认识科学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以往对化学史的介绍,大都采用教师讲故事、学生听故事的方式进行。因此,即使教师讲得再生动,学生听到再入神,许多学生还是不能体会科学探索的漫长性。现在,改为先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再由学生代表上台讲解,教师只需要略加点拨,导引学生注意时间发展:从1789年首开元素分类先河的拉瓦锡,到1869年提出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的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最后到1913年应用x射线测定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目的英国物理学家莫斯莱,人类社会才对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有了真正的认识[2]。从1789年到1913年经历了124年的时间,学生能体会到科学的发展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体现出各国科学家的聪明才智,这对学生初步认识、理解科学本质极具价值。

2.认识科学知识具有局限性

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发现元素周期表有很多版本,比如德贝莱纳的四个元素组,尚古尔多的圆柱形螺旋图,迈尔制作的六元素表,牛兰兹的八音律元素表,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学生们提出质疑:为什么元素周期表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教师答疑点拨:因为从道尔顿到门捷列夫,各国科学家都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人们认为,随着原子量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这一元素性质的观点,在当时是正确的;但是,随着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深入探索,人类逐步认识到元素周期律是按原子序数排列而成,并非都按门捷列夫的原子量排列;当然,随着先进的科学实验手段的持续运用,各领域科学研究的持续深入,这一观点也可能会发生改变,所以,科学知识具有主观性和局限性。

3.认识科学知识的发展具有创造性

从研究方法看,从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开始到1869年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科学家都认为元素周期表是按元素的原子量进行排列的,直到1913年,莫斯莱测定了一系列元素的特征x射线后指出:核电荷才是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排列顺序的真正依据,1913年到1925年洪特规则和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出现,才完全发现了元素周期律的本质。伴随着对元素周期表本质的揭示,元素周期表被赋予了真正的灵魂,这说明科学知识的发展具有创造性,也让学生充分明白科学知识的形成依赖细致的观察、科学的实验证据、合理的论证以及大胆怀疑的态度。

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课中学生的讲解、质疑,教师的解疑点拨,学生才能充分理解元素周期表的产生、发展和趋向完善,是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多代科学家接力赛般努力探索的过程,推动着现代物质结构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尤其是促进了现代化学诸多分支的建立和发展。

二、利用“活动·探究”栏目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本质

在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史的基础上,再利用教材的“活动·探究”栏目中“元素周期律初探”,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活动问题:(1)学生完成表中所缺内容。(2)学生按学习小组对表中的各项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绘出三张对应的柱状图和折线图,寻找其中的规律。通过“活动·探究”栏目让学生深入体会科学家的科学探究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1.学会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科学研究过程一般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等。本节先让学生完成教材的表格所缺内容,然后学生依据表格数据分析并作图,进行相关规律的探索。从而让学生更深入理解科学研究就是人们探索事物真相、性质或规律,以便获得新信息的活动,由此为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2.学会分析实验数据总结规律

科学上对数据分析常用的一种方法是把定量的数字问题转化为图像处理,通过研究变化趋势从而更加简洁直观地找到其变化规律,而元素周期律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会利用各种图表处理数据,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本节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合作完成教材的“活动·探究”栏目中元素周期律初探,学生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横坐标、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纵坐标,绘出柱状图。同样方法让学生绘出其他两张折线图,让学生观察图表,通过观察得出元素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决定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明白数据分析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手段,图表是整理数据、发现规律的重要工具。

三、利用“历史回眸”栏目,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理论建构本质

本节先让学生课前预习化学史,初步认识科学本质内涵,再通过教材的“活动·探究”栏目,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最后学生阅读“人类对元素周期律的认识”,师生共同总结,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理论建构的本质。

1.理解科学理论的建构是“实验-观察-推理”的过程

在“历史回眸”栏目中提到,到19世纪中叶已经获得60多种元素的原子量,人们对元素周期律的早期认识是从门捷列夫(D.L.Mendeleev)和迈尔(J.L.Meyer)等科学家依据原子量的大小对元素进行分类排列,并发现元素性质随着原子量的递增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得出的。学生初步认识到了科学理论的建构遵循“实验-观察-推理”的过程。

2.理解科学知识具有暂时性、动态性

在“历史回眸”栏目中提到,根据元素周期律门捷列夫(D.L.Mendeleev)就预测出三种新元素及其性质。随着科学家的努力,元素镓(Ga)、钪(Sc)、锗(Ge)在十五年内相继被发现,它们的原子量、密度和有关性质都与门捷列夫的预言惊人的相符,这时元素周期表才逐渐被人们承认。但是,一直到1913年英国物理学家莫斯莱利用x射线对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目进行了测定后,人类社会对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才有了真正的认识[3]。通过师生交流,学生理解了科学家建立起的科学知识体系,都必须经过人们长期的质疑、验证或重新修改,其合理性才会被接受。可见,科学知识具有暂时性、动态性,即对于科学知识来说,只有相对的真理,没有绝对的真理。

四、基于科学本质观培养的教学实践反思

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加之教师和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程度不同,教材中出现的化学史大多不会得到教师的重视。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本质观,本节“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重点就放在“化学史”的认识及其后面所揭示的科学本质,以培养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通过教学实践,笔者有以下几点反思。

1.化学史是学生理解科学本质的重要途径

化学史可以直接传达科学本质,以达到科学本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因此如何用好化学史就显得非常重要。目前教师讲化学史的形式是讲故事或简单介绍化学家的重要贡献,对化学家研究经历和如何得出重要贡献没有认真分析、点拨,所以在教学中无法挖掘隐含在化学史后面的科学本质要素。本节试图从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史多角度去诠释科学本质。课前教师布置学生独立完成有关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发展史资料的查阅,让学生个体对有关史料有一个概述性了解;课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分学习小组合作讨论,补充、完善资料;随后请学生代表上讲台归纳讲解,教师点拨归纳提高;最后学生对本堂课学习所得进行总结分享。有的学生总结说:“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发展、完善的历史,只是科学发现的一个缩影,它让我知道了任何科学的发现都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在这个过程中,科学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力尽艰辛、充满挫折、失败、猜想、顿悟的不断探索的过程。”学生的这种理解,已经远远超越了对化学史的掌握,而反映出他们对科学本质有了更深入的领悟。

2.设计模仿科学家探索的活动,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本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模仿科学家探索的活动,让学生分学习小组讨论,分析原子序数1~18号的元素其原子序数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并作出图表。学生通过观察、推论,发现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规律这一元素的性质。并让学生通过这一探究活动体验到科学家的科学探究过程,理解科学研究中图表是整理数据、发现科学规律的有效手段,同时领悟科学理论的建构是从观察到推论的过程,科学也是一种不断“探究”的过程。

3.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历史回眸”总结科学本质特征

“历史回眸”栏目中全面介绍了人类对元素周期律的认识,从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和原子量概念的提出,到俄国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和德国化学家迈尔等分别利用已发现的60多种元素原子量数据,开始研究原子量与元素性质间的关系,门捷列夫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是按原子量排序,并根据元素周期律修正了9种元素的原子量,还预言和发现了三种新元素及其特性。最后到1925年量子力学的产生,人类才明确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最终发现元素周期律的本质,这个过程历经一个多世纪。这充分说明科学知识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科学知识的发展具有暂时性、动态性、创新性、发展性的特征,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此资源让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更具体、更全面。

总之,“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让我们深入认识到对教材中体现科学本质要素的挖掘,必须由教师巧妙设计,多角度、多维度去思考,并把这些设计和思考融入到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整个学习过程之中,让学生不仅仅学到“元素周期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领悟到人类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一代代科学家接力赛般进行着科学的研究和发现,真正把科学本质根植于学生的脑海。

参考文献

[1] 刘克文.试论科学的本质及其在科学教育中的价值[J].教育科学,2003(4).

[2] 毕华林,刘冰.基于科学本质教育的化学教科书设计[J].化学教育,2007(5).

[3] 王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7.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有用的电池》 篇3

活动目标:

1.在看看、说说、玩玩中感知田字格中的空间方位,初步了解田字格对汉字书写的意义。

2.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学做小学生的愿望。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互动讨论用的PPT材料,小猫手偶,田字格书写纸,低结构活动的操作材料。

2.经验准备:事先在低结构活动中让幼儿尝试操作,初步接触田字格游戏;幼儿会区分上下和左右,认识实线和虚线。

活动过程:

一、经验回顾(4~5 分钟)

1.�0�2出示PPT(低结构学习材料)

(1)你在这份材料里发现了什么?

(2)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发现,并借助追问、提示等,让幼儿表达清楚,然后概括归纳幼儿的零星经验。

2.�0�2这些图案都画在哪里?

3.�0�2我们一起来讨论研究一下这个格子图形的秘密。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集体交流前期低结构活动中的经验,形成共性经验,引出重点。】

二、观察认识(6~8 分钟)

1.�0�2出示PPT——“田字格”,初步感知田字格的方位。

(1)田字格中有几个小格子?哪两个数字在上面、下面、左面、右面?(依次看看、说说。)

(2)田字格中有四小格,四小格的位置不同,名字也不同,分别是左上格、左下格、右上格、右下格。

2.�0�2游戏:“小猫躲进田字格”,巩固对方位的认识。

(1)玩法:幼儿人手一个小猫手偶,套在手指上,教师说出田字格中的一小 格,幼儿让“小猫”跳进去。重复几遍,观察幼儿对方位的熟知情况。

(2)小结:田字格中有四小格,我们要看清楚它们的位置。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让幼儿了解田字格的基本特征,并通过游戏“小猫躲进田字格”进一步帮助幼儿理解每一个格子的方位。因为是初步认识田字格,所以教师要重点关注幼儿对方位的理解和表达。】

三、看看说说(15 分钟)

1.�0�2集体游戏一:找不同。

(1)玩法:分别找出4 幅图片中的不同,并说出哪里不同。

(2)预设追问:哪一幅图片与其他图片不一样?哪里不一样?

2.�0�2集体游戏二:体操娃娃

(1)玩法:幼儿说出体操娃娃的手是怎么摆放的。

(2)这些体操娃娃的姿势哪里不一样?(预设追问:她的手臂在田字 格的哪两个小格里?)

3.�0�2小结:要想使游戏成功,看清楚田字格的四小格位置很重要。

4.�0�2�0�2猜一猜小学生用田字格来干什么?(小学生学习写字需要用田字格本子。)

【设计意图:在初步认识田字格的基础上,通过玩游戏,让幼儿再次感知田字格中每小格的不同方位,力求让幼儿准确辨别。本环节还要注意引导幼儿感知田字格本子是小学生写字的重要工具。】

四、延伸学习(3~5 分钟)

1.欣赏小学生的书写作业。提供写有每个幼儿名字样本的田字格纸张,让幼儿尝试在田字格中书写自己的姓名(教师需关注幼儿的握笔姿势、笔画与笔顺等)。

2.�0�2提供四线格的操作材料,引发幼儿进一步认识四线格。

【设计意图:本环节将集体活动获得的经验延续到低结构的个别化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幼儿学做小学生的愿望。另外,还要引发幼儿对新材料的探索愿望。】

反思

幼儿园为即将进入小学的大班幼儿做书写前的准备,如培养孩子对事物细微的辨识能力、空间方位知觉能力等,通过涂涂画画,获得书写的前期经验。这是幼小衔接的内容之一,也是前书写准备的重要方面。“有用的田字格”属于前书写准备的一个活动,以下三个方面值得肯定。

着眼连接与递进在设计上,体现了高低结构活动的有机连接与转换,尤其是低结构活动材料的设计巧妙,它暗示所有班级幼儿在一段时间内都可自主地选择操作,获得新体验。由此基础上开展高结构集体学习活动,在经验上形成较好的连接。集体学习活动从回顾到认识,再到游戏体验和运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体现了一定的挑战性,使大班幼儿在一次次的探索观察中得以感知。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有用的电池》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自己嘴巴的用处。

2、尝试用“我用嘴巴……”的句型来进行表达。

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吹的(气球、吹泡泡用具、哨子和小喇叭);唱的(话筒);吃的(糖果);有吸管的饮料;毛巾;调羹;

2、教学使用材料:画好的嘴巴图片一张;操作材料的小照片每种一张(共7张)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相互观察 “请宝宝和你旁边的小朋友相互看一看,我们的脸上有什么?”

(幼儿相互观察并讲述)

师:我们都有嘴巴,那我们的嘴巴有什么用呢?(幼儿讲述……)

二、提出活动要求

1、每种东西都要去玩一玩。

2、玩的时候要说一说:“我用嘴巴怎么玩?

3、在玩别人玩过的东西时先要用毛巾擦一擦。

三、幼儿实践操作

1、教师巡回指导、观察。

2、引导幼儿讲述短句:我用嘴巴……

四、集中交流

1、教师出示贴有嘴巴的黑板:

提问:“你玩了什么?你是怎么玩的?”

(幼儿讲述后,教师将各种东西的照片及时贴在嘴巴旁边)

2、幼儿总结:现在谁能说说嘴巴有哪些本领呢?(幼儿根据自己的实践进行讲述)

3、教师总结:我们的嘴巴真能干,又能吃又能唱还能玩游戏,嘴巴的用处可真大呀!

五、拓展活动

1、“嘴巴除了这些用处以外,还有其他的本领吗?”(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思考)

2、教师播放T,引导幼儿观察。

(1)“这个宝宝用小嘴巴在干什么?”(一个宝宝在亲吻妈妈的脸)

“你们看妈妈的脸上怎么样了?”(笑眯眯的)“我也很想有人来亲亲我,宝宝你们希望有人亲你吗?我们也来亲亲好朋友吧!”。教案来.自:屈;老师教.案网,(教师和幼儿相互亲一亲)

(2)播放再见的两张照片:“宝宝你们猜猜看,这个宝宝在干吗?”

教师重复播放两张照片的T,让孩子进行观察,让孩子发现其中的秘密(用手说再见)

“我们也来学一学。”(教师和幼儿进行模仿学习)

3、教师总结:

“原来我们的嘴巴除了说话、吃饭、唱歌、做游戏,还可以联络感情,小嘴巴的用处真大,我们一起去把嘴巴的本领告诉其他班级的小朋友,让他们也来和嘴巴做游戏。”

教学反思:

幼儿的探索和发现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选择探索活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不可直接控制,而应以尊重和支持,引导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探究活动。所以,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一定的环境来鼓励幼儿积极探索。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有用的电池》 篇5

教学思考:

生活中的许多用品都需要用到电池,如各种遥控器、门铃、手电筒、玩具、手机等。玩具与孩子关系最密切,有时候玩具遥控车不会动了,孩子还会把电池拿出来左看看右看看,拿着电池在地上推滚,或是放在嘴巴里咬。而这些行为都有可能让孩子们处于一种危险的状态,所以,我们就此组织相关的活动帮助沙子们正确地认识电池。

活动目的:

1.通过摆弄、拆卸电动玩具,让幼儿对电池有初步的了解。

2.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并乐意用短句进行表达。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活动灌餐:

每个幼儿一个电动玩具,内有电池;另备电池若干;讲解废旧电池危害自光碟。

活动过程:

1.寻找会动的玩具

导入教学主题,幼儿自由玩带来的电动玩具。

2.找电动玩具能动的原因

教师:为什么电动玩具会动?(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找找看电动玩具里的电池在哪里?

3.了解干电池基本特征

(1)出示实物,请幼儿观察它的外观。

教师:我们一起看看电池是什么样的?

(2)电池有正负极之分,凸起的地方是正极(+),平面的地方是负极(一)。

(3)电池产品可分一次干电池(普通干电池)、二次干电池(可充电电池,主要用于移动电话、计算器)、铅酸蓄电池(主要用于汽车)三大类。我们最常用的是普通干电池。

(4)电池有3号、5号、7号等不同型号。不同的生活用品也不一样。

4.干电池的作用

教师:电池有什么作用?(幼儿自由回答。)

5.于电池的危害

(1)播放废旧电池给我们造成的危害的光碟片段。

教师:电池主要含铁、锌、锰等,此外还含有微量的汞池不能随地丢弃,要放进专用的废旧电池回收箱里

(2)讲述幼儿因为电池而受伤的新闻。

一个叫浩浩的小朋友晚上回家后,一个劲地嚷“耳朵疼”,家人询问后才得知,下午在幼儿园,浩浩将一个纽扣电池塞进了左耳朵里。于是,家人连夜将浩浩送进了医院。根据给浩浩动手术的吴医生介绍,直到第二天上午,浩浩耳中的小电池才取出。取出来的电池直径有7毫米,当时藏在距外耳道口2厘米的骨部与软骨部相接处,是外耳道狭窄的地方。电池虽已顺利取出,但浩浩耳朵有点充血,需要消炎处理。

教师:电池里面是有毒的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危害很大,小朋友们千万不能把电池放进嘴巴,也不能像浩浩那样放到身体的某个器官里。

6.正确使用干电池

教师:小朋友们知道怎么安装电池吗?(幼儿尝试安装电池。)

教师总结:先检查电器和电池接触面是否清洁,必要时用于布擦净,再按电正确极性装入。不要将新旧电池混用,同一种型号但不同种类的电池也不能混用。

活动延伸:

1.在科学区提供“我会玩电池宝宝”的游戏材料,让幼儿操作。

2.发放“变废为宝好办法”记录表,家长与幼儿共同完成。

教学反思:

此活动是以玩具展览会展开探究的,活动一开始,就以各种电动玩具激发起幼儿的很大兴趣。但孩子的探究活动必须由教师引导,当我提出:为什么这些玩具又能动又能发出声音呢?你能找出这些电池么?幼儿纷纷动手找电池,在找出电池后,老师继续引导幼儿观察电池外形,了解电池种类。电池的正确安装,是活动的难点,我让幼儿先动手尝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老师再小结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发挥互帮互助的力量,整个环节幼儿动脑、动手,亲历整个探究过程,并共同讨论、交流、总结。最后联系实际了解电池的危害及回收。这样在玩具展览会的形式下,完成了本节课目标,也培养了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上一篇:活动中心火灾隐患大全下一篇:未来的汽车300字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