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志》原文及译文(通用6篇)
《言志》原文及译文 篇1
言志的原文及翻译
《言志》是明代文学家唐伯虎所作的一首七言诗。这首诗不仅表明出唐寅自命清高的处世态度,还反映出他那不羁的.性格。同时唐寅也用这首诗表现了他淡泊名利、专事自由读书卖画生涯之志。下面是言志的原文及翻译,请参考。
言志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言志
作者:唐寅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
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翻译
我既不修仙求道,也不信佛念经。我也不做经商和务农。我只在闲暇之时画画卖画,从不获取他人的造孽钱!
作品鉴赏
这首诗不仅表明出唐寅自命清高的处世态度,还反映出他那不羁的性格。同时唐寅也用这首诗表现了他淡泊名利、专事自由读书卖画生涯之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悠然自得。意思是既不做道士也不做和尚,不做商人也不做农民。没事时写写书法拿去卖,坚决不用搜刮人民而得来的钱财。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黑暗与腐朽。
作者简介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号六如居士,吴县(今属江苏省)人。弘治十一年91498)乡试第一。他是明代著名画家,作诗别具一格,洒脱自然。为人不拘礼法,晚年尤其明显,这在他的诗里常有流露。
《咏柳》原文及译文 篇2
只懂得用它的飞絮蒙住日月,却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咏柳》赏析:
《咏柳》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的曾巩。曾巩少即见长于文章,他的文风,雍容平易,不露锋芒,而曲尽事理。他的一些咏物诗寓意很深,如这首《咏柳》,就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
诗的前两句是说: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气势更加猖狂。诗刚开头即语带嘲讽、蔑视,它描写“乱条”如何倚仗权势,张牙舞爪,逞性妄为,实际上是在为全诗主旨作准备,亦即古人所谓“蓄势”。
蓄足了气势,则必然有力地得出颠扑不破的结论,于是后两句水到渠成,警语立出:那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它对那些得志一时的小人提出了严正的警告,振聋发聩,促人警醒。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作者简介:
《项忠传》原文及译文 篇3
景泰年间,由郎
景泰中,由郎中迁广东副使。[中调升广东副使。]按行高州,谍报贼携男女数百剽村巡行高州,接到秘密报告称有贼携项忠说“:贼绝无携带家小之落。[带男女数百人劫持村庄。按,巡察。]忠曰:“贼无携家理,必被掠良民也。” [理,一定是被抢劫的善良百姓。”]他告诫诸位将领不要战事完后,讯问被俘的人,果然如此,于是将戒诸将毋妄杀。[胡乱杀人。妄,胡乱。]已,讯所俘获,果然,尽释之。[他们全部释放。已,停止。果然,果真(如项忠说的)(因)项忠跟随出征泷水]从征泷水瑶有功,增俸一秩。[那样。瑶有功,增加一级俸禄。]
天顺初年,任因母亲去世回乡守服,天顺初,历陕西按察使。[陕西按察使。]母忧归,部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所辖的百姓上书朝廷请求项忠留任。朝廷下诏命项忠仍如那时陕西连着
忠发廪振,且请轻罪纳米,民赖以济。[几年遭到天常起用。忧,父或母去逝的婉说。]时陕西连岁灾伤,灾,项忠散发粮食救济灾民,并且对犯轻罪的人施行纳米抵罪,百姓依靠这些帮助度过灾年。]
天顺七年(1463),朝廷召项忠任
七年以大理卿召,民乞留如前,遂改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大理卿官职,百姓又像上次那样请求项忠留下,朝廷于是改任岷羌叛,忠疏言:“羌志在劫掠,尽诛则伤仁,遽抚则不威,项忠为左副都御史,巡抚陕西。]洮、洮州、岷州两地羌人反叛,项忠上疏说:“羌人的目的在于抢劫掠夺,全部诛杀则不仁,仓促请听臣便宜从事。”报可。[安抚则有损威严,请求听任我见机行事。”朝廷批复同意。便宜(bìanyí,不必请求随情处理。]乃发
项忠就发兵占据险要地方,扬言兵据险,扬声进讨,众尽降。[要进军讨伐,众叛羌人全部投降。]西安水泉卤不可饮,为开龙首西安水含碱不能饮用,项忠为此渠及皁河,引水入城。[开凿龙首渠到秔河,引水入城。]又疏郑、白二渠,溉泾阳、三原、醴泉、又疏通郑、白二渠,灌溉泾阳、三原、醴泉、高陵、高陵、临潼五县田七万余顷,民祠祀之。[临潼五县的田七万余顷,百姓建立祠堂祭祀项忠。] 陕西经常受到战争骚
陕西数苦兵。[扰。苦,使……苦。]成化元年上言:“三边大将遇敌逗留,虽云才怯,成化元年(1465),项忠进言道:“三边大将遇敌停亦由权轻。[留不前,虽说是因为胆怯,权轻也是原因之一。]士卒畏敌不畏将,是以战无成功,宜许以士兵畏惧敌人而不怕自己的将领,因此每次打仗朝廷要推举将军法从事。[总不能克敌制胜,应该按军法从事。是以,因此。]庙堂举将才,逾年不闻有一人应诏。[才,过了一年还没听说有一个人应陕西民风强悍,自古]陕西风土强劲,古多名将,岂无其人?但格于不能答策耳。[诏。庙堂,指朝廷。就多名将,岂能说没有将才,仅仅受阻于不能如今天下学校学生善]今天下学校生徒善答策者百不一二,奈何责之武人。” [应对策问罢了。格,约束。于对策的人百人中不到一、二个,又怎么明宪宗认为他说得对,然而主管部门恪]”帝善其言,而所司守故事不能用。[能以此苛求武人。守成规不采用他的意见。故事,先例。]
毛里孩入侵延绥,朝廷下诏书命项忠与彰武毛里孩寇延绥,诏忠偕彰武伯杨信御之,无功。[伯杨信共同抵御,没有成功。寇,敌人入侵。]明
第二年,杨信主张大举搜索河套年,信议大举搜河套,敕忠提督军务。[地区,宪宗命项忠任提督军务。]忠方赴延绥,而寇复陷
他刚到延绥,而毛里孩又攻陷开城,深入到开城,深入静宁、隆德六州县,大掠而去。[静宁、隆德六个州县,大肆抢掠一番而离去。]兵部劾忠,兵部弹劾项忠,明宪宗搜索河套的军又过了一年,项忠被帝特宥之。[特别宽容他。宥,宽恕。]搜套师亦不出。[队也没出兵。]又明年,召理院事。[召回掌管都察院事务。] 成化四年(1468),四年,满俊反。[满俊反叛。]满俊者,亦名满四,其祖巴丹,自明初率所部归
满俊又名满四,他的祖先巴丹,自明朝初年率领部属归沿用过去附,世以千户畜牧为雄长。[附朝廷,世代统领千户的游牧部落。以,凭借……身份。]仍故俗,无科徭。[俗规,无捐税其地在开城县的固]其地在开城县之固原里,接边境。[徭役。原里,接着边境。]俊犷悍,素藏匿奸盗,出边抄满俊蛮横,向来收藏坏恰好有官司牵连满俊,有关部门追踪掠。[人盗贼,常出边境抢掠。]会有狱连俊,有司迹逋至其家,多要求。[来到他的家,多方索求。狱,官司。]俊满俊发怒,于是守臣派遣满俊侄子指挥怒,遂激众为乱。[煽动部众作乱。]守臣遣俊侄指挥璹往捕。[满璹(shú)前往捉拿。]俊杀其从者,满俊杀掉满璹(shú)的随从,劫持石城,即唐劫璹叛,入据石城。[满璹(shú)反叛,进入石城据守。]石城,即唐吐番石堡。[代吐番石堡。]城称险固,城非常险固,没有数非数万人不能克者也。[万人是不能攻克的。]山上有城寨,四面峭壁,中凿五石井以贮水,山上有城墙栅栏,四面峭壁,里面开凿五满俊自称招贤惟一径可缘而上。[口石井用以贮水,只有一条小路可以上。]俊自称招贤王,有众四千。[王,有兵四千。]都
都指挥邢端等与满不到二个月,满俊众指挥邢端等御之,败绩。[俊交战,被打败。]不再月,众至二万,关中震动。[至二万,关中震动。]乃命
项忠,字荩正统七年(1442),忠总督军务,与监督军务太监刘祥、总兵官都督刘玉帅京营及陕西四镇兵讨之。(朝庭)就命项忠为总督军务,与监督军务太监刘祥、总[兵官都督刘玉率领京营以及陕西四镇的军队讨伐满俊。]师未行,而巡抚陈价等先以兵三万进讨,复大败。军队还未行,而巡抚陈价等先率三万军满俊军队借助缴获的官军朝廷[队前往讨伐,又被打得大败。以,率领。]贼因官军器甲,势益张。[器械铠甲,声势更加嚣张。]朝议欲益兵。[中商议要
“臣等调兵三万三千余增兵。]忠虑京军脆弱不足恃,且更遣大将挠事权,因上言:项忠考虑到京师的军队脆弱不能依靠,而且再派遣大将则扰乱军队的人,足以灭贼。[统一指挥,因而向宪宗报告说:“臣等调兵三万三千余人,足以灭贼。]今秋深草寒,若更调他军,现在深秋野地寒冷,如果再调其他军况且边兵不恐往复需时,贼得远遁。[队,恐怕来回需要时间,贼得以远逃。]且边兵不能久留,益兵非便。”[能久留,增兵不大学士彭时、商辂表示赞]大学士彭时、商辂主其议,京军得毋遣。[便。”同,京军也就没有派遣。]
项忠就与巡抚都御史马文升
忠遂与巡抚都御史马文升分军七道,抵石城下,与战,斩获多。[分兵七路,抵达石城下,与满军交战,杀敌伏羌伯毛忠乘胜攻其西北山,]伏羌伯毛忠乘胜夺其西北山,几破,忽中流矢死。[和俘虏敌人很多。几乎攻破,忽然中箭而死。]玉刘玉也诸军想退,项忠斩一千亦被围。[被包围。]诸军欲退,忠斩一千户以徇。[户长示众。徇,示众。]众力战,玉得出,乃军队兵士尽力拼战,刘玉方得获救,列围困之。[于是项忠布兵围困敌军。列,排列。]适有星孛于台斗,中朝多言“占在秦分,师不利”。恰好有彗星在台斗星位出现,朝中很多 项忠说:“李晟讨伐朱泚此时,[人说“其对应于秦地,这次出师不利”“李晟讨硃泚,荧惑守岁,此何害。”[彗星就居岁星位,这又有什。]忠曰:么关系项忠每天派兵迫近城下,焚烧牲口草料,断绝其引水]日遣兵薄城下,焚刍草,绝汲道。[呢?”的渠道。薄,迫近。刍,喂牲口的饲料。汲,打水。]贼窘欲降,邀叛贼走投无路想投降,就忠与文升相见。[邀请与项忠、马文升相见。]忠偕刘玉单骑赴之,文升亦从数十骑至,呼俊、项忠同刘玉两人骑马赴约,马文升也带着几十骑兵到了,叛贼远远璹谕以速降。[呼喊满俊、满璹(shú)迅速投降。从,使……跟着,率领。]贼遥望罗拜,忠直前挟璹以归。[的望见罗列而拜,项忠单骑上前挟制满璹(sh满俊十分沮丧,]俊气沮,犹豫不出。[ú)返回。以,连词,相当于“而”。犹豫着不出来。]忠命缚木为桥,人负土囊填濠
项忠命令兵士将木头绑成桥,用土袋填平护城河堑,击以铜砲,死者益众。[和濠沟,以铜炮发石头攻击,叛贼伤亡更加惨重。]贼倚爱将杨虎狸为谋主,满俊依靠爱将杨虎狸为主夜出汲被擒。[谋,杨夜间出城取水被捉。]忠贳其死,谕以购贼赏格,示之金,且赐金带钩,项忠赦免他的死罪,对杨虎狸说明,如果配合抓住满俊将有重赏,又当面出示了赏金,并纵归,使诱俊出战,伏兵擒焉。[且赐他金带钩,放他回去,杨返城后引诱满俊出来作战,被埋伏的军士活捉。贳,赦免。]急
项忠带兵迅速攻下石城,捣毁这座城,在石击下石城,尽获余寇。[将城内余寇全部俘获。]毁其城,凿石纪功。[头上刻字记下战功。]增一卫于
在固原西北西安废城增加一个卫所,固原西北西安废城,留兵戍之而还。[留下军队戍守后,项忠率军而还。]
当初,石城尚未攻下,天气
初,石城未下,天甚寒,士卒颇困。[十分寒冷,士兵非常疲乏。]忠虑贼奔突,乘冻渡河
项忠担心叛贼突围逃走,乘河水结冰过河与套寇合,日夜治攻具。[与河套敌寇汇合,就日夜准备进攻的器具。]身当矢石不少避,大小三百余(战时身先士卒,)面对流箭石雨彭时、商辂深信项忠能够战。[从不躲避,经历了大小三百多战。]彭时、商辂知忠能办贼,不从中制,卒用殄贼。[打败叛贼,不从中遏制他,项忠终于因为战功,升为右都御]论功,进右都御史,与林聪协掌院事。[消灭了叛贼。史,与林聪协同主管院事。]
白圭已经平定刘通,荆州、白圭既平刘通,荆、襄间流民屯结如故。[襄阳地区的流民聚集如故。]通党李胡子者名原,刘通同党有叫李胡子的人,名字叫李原,伪称伪称平王,与小王洪、王彪等掠南漳、房、内乡、渭南诸县。[平王,与小王洪、王彪等抢劫南漳、房县、内乡、渭南流民归附李贼]流民附贼者至百万。[各县。的已到百万人。]六年冬,诏忠总督军务,与湖广总兵官李震
成化六年(1470)冬天,朝廷下诏书任项忠为总督军务,与湖广讨之,忠乃奏调永顺、保靖土兵。[总兵官李震一同征讨李原,项忠上奏章请调永顺、保靖士兵。]而先分军列
而先分兵守住各要害部位,到处竖要害,多设旗帜钲鼓,遣人入山招谕。[立旗帜配备钲鼓,派人进山招降。]流民归者四十余万,流民返回家乡的有四十这时白圭任兵部尚彪亦就擒。[余万,王彪也被擒获。]时白圭为兵部,遣锦衣百户吴绶赞参将王信军。[书,他派锦衣百户吴绶参与率领吴绶欲企图窃取战吴绶就放出不利贼瓦解。[功,不希望叛贼瓦解。]纵流言,圭信之,止土兵毋调。[流言,白圭王信的军队。]绶欲攘功,相信了,停项忠上疏争辩,并且弹劾吴绶的罪行,皇]忠疏争,且劾绶罪,帝为召绶还,而听调土兵如故。[止增调士兵。帝因此召吴绶回来,而且批准原调兵计划。]
加起来二十五万,分八路进合二十五万,分八道逼之,流民归者又数万。[逼,流民归来的又有几万。]贼潜伏山寨,伺间贼潜伏在山栅,项忠命令副使余洵、都指挥李出劫。[伺机出来掠劫。]忠命副使余洵、都指挥李振击之,遇于竹山。[振攻打,在竹山两军相遇。]乘溪涨半渡截击,擒李原、小王洪等,贼多溺死。[擒获李原、小王洪等,贼被溺死很多。]忠移军竹项忠将军队转移到山,捕余孽。[竹山,捕捉余孽。]复招流民五十万,斩首六百四十,俘八百有奇,家口三又招来流民五十万,斩首六百四十,每户选一男丁,守卫湖万余人。[俘获八百多敌人,家眷人口三万余人。]户选一丁,戍湖广边卫,余令归籍给田。[广边境,其余的回归原籍分田项忠上疏陈述善后十件]疏陈善后十事,悉允行。[耕种。事,朝廷全都批准实行。]
项忠下令驱赶流民,有如不走,忠之下令逐流民也,有司一切驱逼。[关部门则一律逼迫驱逐。]不前,即杀之。[就杀掉。]民
流民中有自洪武年间就自外地迁来,已守边的流民乘船有自洪武中占籍者,亦在遗中。[成为有户籍的当地居民,也在被遣返中。]戍者舟行多疫死。[途中病死很多。]
给事中梁王景趁着朝廷因为星相变化给事中梁璟因星变求言,劾忠妄杀。[广开言路之机,弹劾项忠胡乱杀人。]白圭亦言流民既成业者,白圭也说流民已经立业的,应随所在地落明宪宗宜随所在著籍,又驳忠所上功次互异。[户籍,又驳斥项忠所报功的等次互相矛盾。]帝皆不听。[都不听。]进
升项忠为左都御史,荫庇儿子项绶为忠左都御史,廕子绶锦衣千户,诸将录功有差。[锦衣千户,对诸将按级别记录功劳。]
忠上疏言:“臣先后招抚流民复业者九十三万余人,贼党遁入深山,又招谕项忠上疏道“:臣先后招抚流民复业的有九十三万余人,俘获的解散自归者五十万人。[贼党逃入深山,又通过告示解释自动解散归来五十万人。]俘获百人,皆首恶耳。[一百人都是现在说都是良家子弟,那么前些时屡次则前此屡奏猖獗难御者,伊谁也?[上奏朝廷猖獗难以抵御的又是谁呢?]贼党首恶。]今言皆良家子,贼党本来就应判死罪,正因为不忍罪固当死,正因不忍滥诛,故令丁壮谪发遣戍。[滥杀,因此才罚遣壮年男子去守边。]其久附籍者,这些久已在当地落户籍的人,有的竟然占山或乃占山四十余里,招聚无赖千人,争斗劫杀。[四十余里,招聚无赖千人,争斗劫掠杀人。]若此者,像这样的人,可以可以久居故不遣乎?[久居而不遣返吗?]臣揭榜晓贼,谓已杀数千,盖张虚势怵之,非实臣张榜警告贼,说是已杀几千,只是况且白圭本人也曾经负责此事也。[虚张声势威慑贼人的,并不是实事。]且圭固尝身任其事,今日之事又圭所遗。[事,今天这件事又是白圭本人所遗留前些时,朝廷内外谈论的是说]先时,中外议者谓荆、襄之患何日得宁。[下来的。荆、襄流民的祸患哪一天能安定。]今幸平靖,而
现在有幸平定了,而流言沸从前马援打胜流言沸腾,以臣为口实。[沸腾腾,以我为攻击的目标。]昔马援薏苡蒙谤,邓艾槛车被征。[仗后从交趾运回一车薏苡被人诽谤为一车明珠,他们的功劳不被记]功不见录,身更不保。[魏将邓艾被朝廷下诏书用槛车囚回。载,连自身都难保。]臣幸际圣明,愿赐骸骨,臣有幸遇到圣明的皇帝,请求赐给我这把明宪宗以情词恳勿使臣为马、邓之续。” [骨头,不要使臣步马援、邓艾的后尘。]帝温诏答之。[”挚的诏书答复他]
成化八年(1472),朝廷召项过两年拜为八年召还,与李宾协掌院事。[忠回来,与李宾协掌院事。]后二年拜刑部尚书,[刑部尚书。]寻不久代替白圭为兵代圭为兵部。[部尚书。寻,不久。]
汪直开西厂,放肆蛮横,项忠
汪直开西厂,恣横,忠屡遭侮不能堪。[屡次遭到汪直的侮辱不堪忍受。]会大学士商辂等劾正好大学士商辂等弹劾汪直,皇帝将弹劾汪直的奏直,忠亦倡九卿劾之。[项忠也带领九卿弹劾汪直。]奏留中,而西厂遂罢,直深恨之。[章留在宫中不加处理,但是西厂还是停办,没多久,西厂又恢复,]未几,西厂复设,直以吴绶为腹心。[汪直心中十分怨恨项忠等。汪直用吴绶为心腹。]绶挟前憾,伺忠吴绶心揣前仇,更加急切地项忠心中不安,益急。[寻找项忠的差错,以资报复。]忠不自安,乞归治病。[请求返乡治病。]未行,而绶嗾侦事者诬还未成行,而吴绶唆使忠罪。[侦探的人诬告项忠有罪。]给事中郭镗、御史冯贯等复交章劾忠,事连其子经、太监
给事中郭镗、御史冯贯等又上奏章弹劾项忠,事情牵连项黄赐、兴宁伯李震、彰武伯杨信等。[忠的儿子项经、太监黄赐、兴宁伯李震、彰武伯杨信等。]诏法司会锦
宪宗下诏由法司会同锦衣卫在朝衣卫廷鞫,忠抗辩不少屈。[廷审讯,项忠大声争辩毫不屈服。]然众知出直意,无敢为之白者,然而众人知道这一切出自汪直的意愿,无人敢为他竟斥为民,赐与震等亦得罪。[辩白,竟将项忠削职为民,黄赐与李震等也被判罪。]直败,复官,致仕。
汪直垮台后,项忠恢复官职,后辞官回乡,在家居二家居二十六年,至弘治十五年乃卒,年八十二。[十六年,到弘治十五年(1502),去世,享年八十二岁。]赠追授太子太太子太保,谥襄毅。[保,谥号襄毅。]
项忠为人倜傥,胸怀大略,精通军
忠倜傥多大略,练戎务,强直不阿,敏于政事,故所在著称。[务,刚正不阿,善于处理政事,因此他所任职之处,都受到人们特别称赞。]
《秋风辞》原文及译文 篇4
兰花、菊花都无比秀美,散发着淡淡幽香,但是我思念美丽的人的心情却是难以忘怀的。
乘坐着楼船行驶在汾河上,行至中央激起白色的波浪。
鼓瑟齐鸣船工唱起了歌,欢喜到极点的时候忧愁就无比繁多。
少壮的年华总是容易过去,渐渐衰老没有办法!
《秋风辞》赏析:
全诗比兴并用、情景交融,是中国文学史上“悲秋”的名作。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谓写“乐极哀来,惊心老至”,一谓“此辞有感秋摇落。系念求仙意,‘怀佳人’句,一篇之骨”(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三)。张玉谷又补充说:“以佳人为仙人,似近、乎凿。然帝之幸河东,祠后土,皆为求仙起见,必作是解,于时事始合,而章义亦前后一线穿去”。诗中求仙之意不明说,只以“怀佳人兮不能忘”一句暗点,意趣含蓄,妙在其中。
全诗共有九句,可分作四层。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为第一层,点出季节时令特点。阵阵秋风卸白云而飞,岸边的树木已不复葱郁,然而纷纷飘坠的金色的落叶,为秋日渲染了一副斑斓的背景。大雁苍鸣,缓缓掠过樯桅。短短两句,清远流丽。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秋风百代情至之宗。”秋日乃惹人思情,虽有幽兰含芳,秋菊斗艳,然凋零的草木,归雁声声,勾起汉武帝对故去的“佳人”不尽的思念之情:“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此句写的缠绵流丽乃一诗之精华,正如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三:“此辞有感秋摇落系念仙意。怀佳人句,一篇之骨...”明人谢榛以为,《秋风辞》之起句,出于高祖刘邦的《大风歌》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四溟史话》】。仅从字面看,固然不错;但两者的境界和情韵,却颇为异趣。“大风起兮云飞扬”,苍莽辽阔,表现的是风云际会中崛起的雄主壮怀;“秋风起兮白云飞”,则清新明丽,荡漾着中流泛舟,俯仰观赏的欢情,联系后句,其韵味更接近于《九歌.湘夫人》的“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为第二层,是作者的因景联想和中心情思,兰草的.秀丽,菊花的清香,各有千秋,耐人品味。春兰秋菊自有盛时,作者观赏的情趣和心态可以相见。接着作者由对花木的观赏,引发起对佳人的怀念,这种由物到人的移情,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是常用的手法,“怀佳人兮不能忘”里的“佳人”不仅仅局限在字面的本身,它也可以包容了作者对事业的追求心愿,正象屈原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的高洁一样。
也有观点认为武帝于把酒临风之际,怀念的心中“佳人”是指那位“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北方“佳人”李夫人。李夫人死于元狩年间,武帝思念不已,竟至于信少翁之说,夜致其形貌于宫,在隔帷伫望之中,唱出了“是邪?非邪?立而望之,翩何姗姗其来迟”的迷茫之歌。而今七、八年过去,武帝还是不能忘怀于她,终于在秋日白云之下,又牵念起这位隔世伊人了。这两句化用《九歌》人神相殊之境,写武帝对“佳人”的生死相望之思,确有鲁迅先生所说那种“缠绵流丽”的韵致。
五、六、七句“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为第三层,是泛舟中流的生动描绘,诗情重又振起,竭力描写汉武帝泛舟中流、君臣欢宴景致。当楼船在汾河中流疾驶,潺缓的碧水,顿时扬起一片白色的波浪。在酒酣耳热之际,不禁随着棹橹之声叩舷而歌。“萧鼓鸣兮发棹歌”一句,正是武帝自作《秋风辞》放怀高歌的生动写照。其蹒跚的步履,朦胧的醉态和叩舷而歌额度自得之情,悠然可见。
八、九句“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为第四层,是作者此次行幸河东,乐极哀来的深沉感慨。过分的欢乐之后,又带给人哀怨的心绪,青春难再,老之将至,因而不得不及时行乐了。这一描状自然景物后的思想归结,仍没有摆脱了古代骚人墨客的低沉情调。正象汉武帝本人一样,既有平南越、斥匈奴、兴太学、崇儒术的文治武功,又有敬神仙、请方士,因横征暴敛至使“流民愈多,盗贼分行”的过错(见《汉书》卷四十六《石庆传》),所以这首《秋风辞》既有不少自然流畅,使人成诵难忘的秀句,又有叹息人生短暂的虚无色彩。
总结看来,首二句写秋景如画,三、四句以兰、菊起兴,融悲秋与怀人为一。以下各句写舟中宴饮,乐极生哀,而以人生易老的慨叹作结。
此诗虽是即兴之作,一波三折,抒写得曲折缠绵,毫无直泻无余之感。在清丽如画的写景中,轻轻拨动怀想家人的思弦;于泛舟中流的欢乐饮宴,发为逸兴遄飞的放怀高歌;然后又急转直下,化作年华不再的幽幽叹息,将这位一代雄主的复杂情思,书写的曲折而又缠绵。沈德潜《古诗源》卷二:“《离骚》遗响。文中子谓乐极哀来,其悔心之萌乎?”以“《离骚》遗响”观之,乃就文辞而言。沈德潜的评价非常切实。《秋风辞》之所以能以清新流丽之辞,与苍莽雄放的《大风歌》相敌并同流传百世,原因正在于此。
《秋风辞》创作背景:
公元前1(元鼎四年)十月,刘彻到河东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西南)祭祀后土(土地神)。途中传来南征将士的捷报,汉武帝乘坐楼船泛舟汾河,饮宴中流。身为大汉天子的刘彻,一生享尽荣华,又同常人一样,无法抗拒衰老和死亡。宴尽之余,于是写下此篇。
作者简介:
《送别》原文阅读及译文 篇5
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译文
孙长江
下马,饮酒饯别送友人,问君要到哪里去?君言:“平生不得志,想要归卧南山陲。”啊,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尘世间的功名利禄总有尽头,只有那山间的白云永没有穷尽之期足以供你娱乐消遣了!
百字赏析文
孙长江
《明史》原文赏析及译文 篇6
张昺,字仲明,慈溪人。举成化八年进士,授铅山知县。性刚明,善治狱。有寡妇惟一子,为虎所噬,诉于昺。昺与妇期五日,乃斋戒祀城隍神。及期,二虎伏庭下,昺叱曰:“孰伤吾民,法当死。无罪者去。”一虎起,敛尾去。一虎伏不动,昺射杀之,以畀节妇。一县称神。铅山俗,妇人夫死辄嫁;有病未死,先受聘供汤药者。昺欲变其俗,令寡妇皆具牒受判。署二木。曰“羞”,嫁者跪之。曰“节”,不嫁者跪之。民傅四妻祝誓死守,舅姑绐令跪“羞”木下,昺判从之,祝投后园池中死。邑大旱,昺梦妇人泣拜,觉而识其里居姓氏,往诘其状。及启土,貌如生。昺哭之恸曰:“杀妇者,吾也。”为文以祭,改葬焉,天遂大雨。诸异政多类此。
擢南京御史。弘治元年七月偕同官上言:“内幸虽斥梁芳,而赐祭仍及便辟,是复启宠幸之渐也。外戚虽罪万喜,而庄田又赐皇亲,是骄纵姻娅之渐也。愿陛下以为戒。”帝嘉纳之。
先是,昺以雷震孝陵柏树,与同官劾大学士刘吉等十余人,给事中周纮亦与同官劾吉,吉衔之。其冬,昺、纮奉命阅军,军多缺伍。两人欲劾奏守备中官蒋琮,琮先事劾两人。章下内阁,吉修隙,拟黜之外。尚书王恕抗章曰:“不治失伍之罪,而罪执法之臣,何以服天下!”再疏争,言官亦论救。
久之,昺用荐迁四川佥事。富豪杀人,屡以贿免。御史檄昺治,果得其情。寻进副使。守备中官某将进术士周慧于朝,昺擒慧,论徙之极边。岁余,引疾归。环堵萧然,拥经史自娱。都御史王璟以振荒至,馈昺百金,坚拒不得,授下户饥民粟以答其意。知县丁洪,昺令铅山所取士也,旦夕候起居,为具蔬食。昺曰:“吾诚不自给,奈何以此烦令君。”卒弗受。炊烟屡绝,处之澹如。及卒,含敛不具,洪为经纪其丧。
选自《明史》(卷一百六十一 有删改)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孰伤吾民,法当死当:判罪
B.觉而识其里居姓氏觉:觉察
C.再疏争,言官亦论救 再:两次
D.及卒,含敛不具具:备办
(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有病未死,先受聘供汤药者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①昺哭之恸曰:“杀妇者,吾也。”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①富豪杀人,屡以贿免②王好战,请以战喻
D.①守备中官某将进术士周慧于朝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昺“严明执法,惩治恶行”的一组是( )
①昺射杀之,以畀节妇 ②昺欲变其俗,令寡妇皆具牒受判 ③为文以祭,改葬焉 ④两人欲劾奏守备中官蒋琮 ⑤昺擒慧,论徙之极边 ⑥炊烟屡绝,处之澹如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③⑤⑥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张昺考中进士之后,被授予铅山知县之职。他性格刚强明慧,擅长处理诉讼。在侦破寡妇独子被老虎吃掉一案时,他向城隍祷祝,终始吃人老虎伏法。
B.张昺想改变铅山妇女不为丈夫守节之俗,在木头上写下“羞”“节”二字,并依据妇人所跪之木判决妇人是否改嫁,直接误导了祝氏,致使其投水而死。
C.张昺曾和同僚因为雷电震击孝陵的柏树一事弹劾刘吉等人,这令刘吉怀恨在心,因此,张昺等人遭蒋琮诬陷之时,刘吉趁机报复,打算将他贬往外地。
D.王璟趁着赈济灾荒的机会前往张昺家探视,赠送给张昺一百金。在坚决推拒而无法谢绝之后,张昺就用这些钱给属下的饥民买来粟米来答谢王璟好意。
(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内幸虽斥梁芳,而赐祭仍及便辟,是复启宠幸之渐也。(4分)
(2)不治失伍之罪,而罪执法之臣,何以服天下!(3分)
(3)环堵萧然,拥经史自娱。(3分)
【解析】(1)觉:醒来
(2)A项,①代词,代人;②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①代词,代事;②定语后置的标志。C项,①介词,用、拿;②介词,用、拿。D项,①介词,到;②介词,比。
(3)②张昺力图改变当地恶劣风俗;③张昺对自己所犯过失的悔改;⑥张昺固守清贫
(4)直接误导祝氏投水而死的是其公婆,并不是张昺。
【参考答案】
(1)B
(2)C
(3)C
(4)B
(5)
(1)宫内宠臣虽然排斥了梁芳这一类人,但是赐祭仍然施及左右亲信,这又是渐渐开始了宠溺幸臣的风气。
(2)不治缺失军员的罪过,却治执法大臣的罪,用什么来让天下人信服!
(3)家中四壁空旷无物,他手拿经史自得其乐。
参考译文:
张昺,字仲明,慈溪人。考中成化八年进士,授官铅山知县。他性格刚强明慧,长于处理诉讼。有个寡妇只有一个儿子,被老虎吃了,向张昺告状。张昺和寡妇约定五天的期限,于是斋戒祭祀城隍神。到约定的那天,二只老虎伏在庭堂下,张昺呵斥道:“谁伤害我的百姓,按法律应当判死罪。无罪的离开。”一只老虎起身,收敛着尾巴走了。一只老虎伏地不动,张昺用弓箭射死它,把它交给守节的`寡妇,全县都称他为神。铅山风俗,妇人丈夫死了就要再嫁;还有丈夫生病没有死,便先接受聘约供奉汤药。张昺想改变这种风俗,命令寡妇都准备诉状接受判决。他在二块木头上写字。写“羞”,再嫁的人跪在下面。写“节”,不嫁的人跪在下面。平民傅四的妻子祝氏发誓到死都守节,公婆哄骗她,叫她跪在写“羞”的木头下面,张昺按木头判决她改嫁,祝氏跳入后园水塘中死去。县中遇到大旱灾,张昺梦见妇人哭着行拜礼,醒来后记起她居住的地方和姓氏,前去查看她的情况。等到挖开泥土,她面貌像活着的人一样。张昺哭着悲痛地说:“杀死妇人的,是我。”写文章祭祀她,改葬其他地方,天上于是落下大雨。各个奇异的政事大多于此类同。
提升为南京御史。弘治元年七月,和同僚上书进言:“宫内宠臣虽然排斥了梁芳这一类人,但是赐祭仍然施及左右亲信,这又是渐渐开始了宠溺幸臣的风气。对外戚虽然加罪于万喜,但是庄园田地又赏赐给皇亲,这是渐渐骄纵姻亲。希望陛下以此为戒。”皇帝嘉赏并采纳了这些建议。
在此之前,张昺因为雷电震击孝陵的柏树,和同僚弹劾大学士刘吉等十多人,给事中周紘也和同僚弹劾刘吉,刘吉怀恨在心。这年冬天,张昺、周紘奉命阅军,军队大多缺少军员,两人准备上奏弹劾守备宦官蒋琮,蒋琮抢先弹劾两人。奏章下发内阁,刘吉报复过去的怨恨,打算贬黜他们到外地做官。尚书王恕直言上奏章说:“不治缺失军员的罪过,却治执法大臣的罪,用什么来让天下人信服!”王恕两次上书谏诤,谏官也陈述理由援救。
【《言志》原文及译文】推荐阅读:
《晓起》原文及译文05-08
《秋夕》原文及译文06-01
《出郊》原文及译文08-08
《宿府》原文及译文10-14
《阙题》原文及译文11-03
清静经原文及译文12-18
吴涛《绝句》原文及译文06-26
山亭夜宴原文及译文07-08
《孙权劝学》 原文及译文01-07
哀江头原文及译文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