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兰代斯《人生》读后感

2024-10-18

布兰代斯《人生》读后感(通用2篇)

布兰代斯《人生》读后感 篇1

入堂理由:理查德·布兰森, 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亿万富翁, 维珍 (Virgin) 品牌的创始人, 全世界最引人注目的“嬉皮士资本家”。1950年出生于英国, 1999年, 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册封布兰森为爵士。在20世纪70年代, 布兰森从一间电话亭大小的办公室白手起家, 80年代通过开办维珍航空公司一举成功, 现在他的企业王国触角遍及婚纱、化妆品、航空、铁路、唱片甚至手机、电子消费产品领域。《泰晤士报》估计其个人财富超过30亿英镑。布兰森说:“如果有谁愿意的话, 他可以这样度过一生——喝着‘维珍可乐’长大, 到‘维珍唱片大卖场’买‘维珍电台’上放过的唱片, 去‘维珍院线’看电影, 通过‘Virgin.Net’交上一个女朋友, 和她坐‘维珍航空公司’的班机去度假, 享受‘维珍假日’无微不至的服务, 然后由‘维珍新娘’安排一场盛大的婚礼……直到最后拿着‘维珍养老保险’进坟墓。”

生平简介

名字:理查德·布兰森 (Richard Branson)

出生年月:1950年7月18日

出生地:英国伦敦

趣事

布兰森的一名员工讲述了十年前的一个故事。当年, 这个女孩是浦东香格里拉饭店的行政经理。有一天, 她突然接到通知, 说饭店的一个VVIP客人当天晚上会下榻香格里拉, 她的任务是接待这位VVIP。“我等了又等, 等到晚上十一点多, 我想VVIP应该不会来了吧, 就在这个时候, 一个穿着白衬衣、破牛仔裤、邋里邋遢的人走了进来。”她笑着回忆说, 那时的她从来没见过像布兰森这样的VVIP。布兰森给了她50英镑作为小费, “我从来没有收到过数目这么巨大的小费, 正想推辞, 布兰森却很坚持地告诉我, ‘你拿着吧, 应该的, 害你等到这么晚, 非常抱歉。’”

成名故事

寻找挑战的教育

布兰森曾经说过:“童年在我的记忆中比较模糊, 但其中有几个片段却令我记忆犹新。我的父母总是不断让孩子接受挑战, 想方设法培养我们的独立精神。我4岁那年, 有一次妈妈开车送我回家, 路上她让我在离家几英里的农田边下车, 然后自己找路回家。虽然那次探险, 以我彻底迷路而告终, 但此事对我影响很大。在这样的环境中, 我从小就乐于寻找挑战。”

在学校里, 布兰森从来不是一个好学生, 他患有读写障碍症, 也从来记不住任何数学公式。除了是个运动健将之外, 在学校, 布兰森没有任何起眼之处。但布兰森发现学校里有一大堆毫无意义的清规戒律, 比如低年级男生为高年级男生跑腿, 或是在规定的就餐位置上用餐等。他认为父母在他的头脑中灌输了一种反抗精神, 打破不合理的规则是“理所当然”的。为了宣扬自己的观点, 他创办了一份学生杂志《学子》。母亲赞助了4英镑以支付电话费用, 和另一个朋友一拍即合后, 布兰森开始正式创业, 此时他只有15岁。

在从电话登记本和《名人录》里搜寻到名人和大公司名单后, 布兰森给所有这些人打电话, 寻求赞助和采访机会。最终, 他争取到了包括《经济学人》和智威汤普森公司在内的9家大公司的整版广告。甲壳虫乐队的核心人物约翰·列侬, 帮助布兰森对甲壳虫、滚石等当红乐队进行采访。由于有这样的独家访谈专栏, 杂志的销量达到了10万份, 从此开始了他创业的原始积累, 为后来的维珍品牌的创立打下了基础。

创立维珍帝国

由于管理上的混乱和缺少办刊经验, 《学子》很快走向衰落, 但布兰森又寻觅到了新的生意机会。英国政府自1970年起废除保护零售价格的协议, 但没有一家商店愿意将唱片打折出售。布兰森决定新开一家公司, 并为它起了一个非常能吸引眼球的名字“维珍”—Virgin, 中文意为“处女”。因为他们当时正值青春年少, 是商业上的新手。这就是维珍商业帝国的雏形。

就在第二年, 英国爆发了邮政工人大罢工, 邮购公司当然受到了影响, 布兰森被迫将公司转为以经营唱片为主的折扣零售商店。这一次是布兰森敏锐的艺术感觉救了维珍, 在采购唱片的时候, 他舍弃了平民化音乐, 大量订购Tangerine Dream (橙梦) 、Pink Floyd (平克·弗洛伊德) 、Genesis (创世纪) 、Yes等风格严肃的前卫迷幻摇滚乐队的唱片, 这些唱片受到了顾客的欢迎, 很快又为他积累了“第二桶金”。于是在1973年, 他正式成立了维珍唱片公司。一个偶然的机会, 他遇见了麦克·欧德菲尔德 (Mike Oldfield) 。布兰森感觉欧德菲尔德拥有非凡的艺术天赋, 于是维珍与他签下了合约, 并且当年就出版了第一张专辑《Tobvlar Bells》 (管钟) 。唱片一出, 立即轰动了世界, 全球总销售量竟然达到1000万张。这张专辑的出版意义重大, 它使麦克·欧德菲尔德立即红遍世界, 也让理查德·布兰森赚到了第一个100万, 而且因此而吸引了许多大牌明星和乐队加盟。

1984年, 在唱片娱乐业和连锁零售业已取得很大成功的理查德·布兰森, 开始了新的征程, 他从唱片娱乐业和连锁零售业的成功经营中, 意识到低廉的价格和良好的服务对事业来说非常重要, 于是有了“让各阶层的顾客花最少的钱, 享受最高尚的服务”的理念。他认为这不仅仅在娱乐业适用, 其他行业也同样适用, 所以计划将维珍的成功经验和价值取向引入航空运输业, 依靠租用的客机开始新的事业。当时布兰森的亲友和同事都认为他疯了, 而且第一次试飞由于奇迹般地遭遇鸟群引起机翼起火, 导致航行失败, 但是布兰森并没因此而停止进入航空运输业的步伐。3个月后, 维珍大西洋航空公司的第一次航班终于从伦敦加特机场起飞, 这一举措标志着“维珍”向航空业的进攻全面展开。今天, 维珍大西洋航空公司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航空公司。

1992年, 布兰森忍痛割爱, 将维珍音乐集团包括唱片商标、音乐出版和唱片工作室一并以10亿美元卖给了EMI。虽然失去了起家的唱片公司, 但是所获得的充足资金给了布兰森更大的拓展空间。从此, “维珍”多元化进程一发不可收。他马上把维珍集团向四面八方推进, 触角从英国伸向了全世界, 维珍集团的100余家公司遍及15个国家, 经营着包括音乐零售、书和软件的出版、电影和电视编辑设备以及俱乐部和旅馆等事业。1998年, 理查德·布兰森开始投资铁路;1999年涉足饮料业, 成功推出维珍可乐、维珍果汁, 在全球市场展开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的可乐争夺战;2001年, 维珍出资1.5亿美元与美国著名的斯普瑞特 (Sprint) 电信公司组建合资公司, 成为全球最大的MVNO移动网络运营商, 成功地进入美国移动通讯市场;与MTV音乐台洽谈后, 为MT V提供娱乐资讯内容服务。

目前, 维珍集团将自己定位为具有品牌优势的风险资本投资集团, 旗下公司超过300家, 雇员约50000名, 2007年营业额就高达100亿英镑, 涉足的行业包括航空、电信、娱乐、旅游、百货、金融等。

与众不同的企业家

布兰森不拘一格、叛逆而风趣洒脱的个性不仅反映在他塑造的品牌形象中, 也从其广告创意中折射出来。

在公关活动方面, 布兰森时常有出人意料的创意。他亲自开坦克车辗过放在时代广场上的可口可乐, 宣示维珍集团正式向可口可乐公司宣战。为了吸引眼球, 他曾男扮女装, 出现在维珍婚纱公司开业典礼上。甚至为树立公司形象, 在波斯湾战争期间, 他斡旋于英国与伊拉克之间, 开着飞机直接进入巴格达接回人质。自从1985年来, 布兰森参加了许多破纪录的陆地和空中的速度与距离的挑战。1986年, 他的船“维珍大西洋挑战者二号”以有史以来最快的速度穿越大西洋;一年后, “维珍大西洋飞行者”号热气球成为第一个同时也是最大的飞越大西洋的热气球;1991年, 布兰森驾驶更大的热气球 (容积达到260万立方英尺) 从日本飞越太平洋至加拿大北部, 最高距离达到6700米, 速度达到24千米/小时, 再次打破了所有纪录;2004年6月15日, 他驾驶着一辆詹姆士·邦德式的水陆两栖跑车成功穿越了英吉利海峡, 而且他还创造了一项新的世界纪录, 那就是驾驶着同类车辆以低于两小时的时间穿越英吉利海峡。

布兰森的每一次冒险行动, 都必然产生极为轰动的广告效应, 给维珍公司又添上一笔重彩。正是这些惊人之举, 在展现布兰森充满个性生活的同时, 更使其成为维珍精神的最佳代言。

杰出的世界公民

2006年9月22日, 布兰森宣布出资30亿美元, 供未来10年对抗全球变暖之用。这笔钱相当于维珍集团此后10年的利润总和。

他说:“父母传承给我们这代一个极为美丽的星球, 而他们同样继承自上一辈;我们不能成为造成环境不可抹灭伤害的那一代。”他还在纽约由前美国总统克林顿所倡议举办的全球性会议中发表声明说:“世界正面临由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而导致全球变暖的大浩劫。虽然部分科学家声称为时已晚, 但我并不认为如此, 大多数的科学家认为我们仍然可以做些什么。”

与此同时, 布兰森还于2007年5月9日在伦敦宣布出资2500万美元设立一项全球科技奖——维珍地球挑战奖, 以鼓励科学家们寻找减少大气层中温室气体含量的新方法。

如果科学家能发明一种每年能从大气层中清除10亿吨二氧化碳的技术, 而且这种技术的有效期至少能持续10年, 发明这项技术的科学家就可以获奖。

布兰森说:“现在我们都知道, 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根本性措施来扭转全球变暖的趋势, 设立这项2500万美元的维珍地球挑战奖, 目的是鼓励全世界的科学家和个人能够找出一种消除地球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方法。”布兰森的这一举动得到了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和一些环境学家的支持。

布兰森的这一系列行动充分展示了作为企业家却并不把视野全然放在利润之上, 而是对整个社会和人类充满关注和责任感。

堂主小评

对布兰森来说, 人生的核心就在于乐趣。他说:“如果商业只是MBA课堂上讲述的‘现金流’之类东西的话, 这与我的商业观念不符。‘维珍’成功的秘密就是乐趣, 我做的每一件事, 都是出自于乐趣。”

理论上,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 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情是容易成功的。可是, 在实际的生活中, 我们却常常做着自己感觉不到乐趣的事情并认为这才是生活。真的是这样吗?在短暂的人生中, 是浑浑噩噩地过去呢, 还是做自己认为充满乐趣的事业呢?这似乎是个问题。但也可能根本不是问题!布兰森的经历告诉我们, 生活并不是原本就该按部就班、枯燥无聊的, 按照自己的兴趣来创造自己的生活, 也许你会发现一片异常宽广的天地!

下期名人:

布兰代斯《人生》读后感 篇2

在命运牵引下走向舞台

凯特出生于墨尔本,父亲是一名海军军官,母亲是一名教师。幼年时代的凯特性格非常活泼,她酷爱游泳和魔术,喜欢听古典音乐,希望长大后能当一名魔术师或是音乐教师。

凯特十岁那年,她的父亲死于心脏病。当日凯特出门学钢琴的时候,父亲还微笑着跟她挥手告别,没想到等她回家的时候,父亲早已离开人世。父亲的突然离世给凯特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她开始明白“人生如戏”,性格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自那之后,凯特每次出门之前都会向屋子里的每一个人亲吻告别,哪怕是去对街取一瓶牛奶。有时候不小心忘记了,她会第一时间回家补上自己的告别仪式,就像患上了强迫症一样。这个习惯持续了六年之久。

送别父亲的时候,一位长辈语重心长地对凯特和她的哥哥、妹妹说:“这段时间对你母亲来说将会非常难捱,因此你们每个孩子都要努力做到最好,别让母亲担心。”从此,凯特便要求自己事事做到最好,每天自觉地学琴、看书,协助母亲照顾妹妹。而在这个过程中,原本外向的她开始变得沉默,时常像局外人一般坐在旁边静静观察他人的神态,而这种习惯后来成为了她从事表演行业的宝贵财富。

读中学时,凯特已经初步展露了她的表演天赋,多次参加学校戏剧社举办的活动,但她从未想过将来要当一名演员。在考入墨尔本大学后,她选择了经济和美术两门课程作为主修课目,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正因如此,凯特常为将来从事经济还是艺术行业感到头痛。见凯特难以抉择,母亲建议她进行一次旅行,借助旅程中所积累的智慧来解决自己的困惑。于是,凯特开始了她的“间隔年”旅行。

在旅行途中,凯特在埃及的一家廉价旅店里遇见了一名客人,对方正在为一部拳击电影招募群众演员。带着好玩的心态,凯特报名参加了演出,饰演一位观看拳击比赛的少女。这次短暂的从影经历令凯特对表演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她决定从事演艺行业。

回澳大利亚之后,凯特转入国立舞台艺术学院学习,并很快成为了该校最受瞩目的学生。她的演出总能直击观众的灵魂,在最短的时间内引发人们的共鸣,因此她尚未毕业就成为了话剧导演们的宠儿,开始在舞台剧表演中大放异彩。“回顾我的人生历程,好像是命运一步步牵引着我走上舞台的,也许我天生就是一个演员,此前所有经历都是在为入行做准备。”凯特后来这样感慨道。

刻意同娱乐圈保持距离

虽然起家于戏剧舞台,但真正让凯特扬名全球的是她在电影中的出色表现。她既能驾驭超现实的戏份,又能胜任间谍、舞女、单亲妈妈甚至引诱学生的女老师等诸多角色,甚至反串过鲍勃·迪伦的一个侧面。一位影评人曾说:“她的每一部作品,都像一份精心挑选的礼物,拥有质量和审美的双重保证。”正因如此,凯特很快就誉满好莱坞,成为本世纪实力最强、演技最好的女演员之一,而她也因此而屡获大奖,成为知名导演们最爱合作的百变天后。

虽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凯特身上一直散发着一种若有若无的冷傲气质,她总是刻意同娱乐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并拒绝观众将她本人代入她曾饰演过的角色。每当被观众们贴上“女王”“精灵”等标签,她都会冷静地告诉粉丝们:“我是个女演员,你看到的只是我所演的角色,而非真正的我。”

虽然在荧屏上历尽悲欢,但凯特的私生活却乏善可陈,远不像自己的同乡好友妮可·基德曼那样拥有数不清的花边新闻。而她对婚姻和爱情的要求也至为简单,那就是找一个相爱的男人,并为之生育儿女。凯特于27岁那年完成了这个梦想。

在许多人看来,凯特演绎了无数戏剧人物,在舞台上体验过百味人生,她本人的情感经历也应当是跌宕起伏、百转千回的,事实上并非如此。凯特与丈夫厄普顿的相恋过程平淡到甚至有些乏味。两人相识于1996年,当时他们共同参与了契诃夫名作《海鸥》的制作,凯特担任女一号,厄普顿是编剧,二人初次相见时对彼此并无好感,厄普顿将凯特视为肤浅虚荣的好莱坞女明星,凯特则认为厄普顿“愚蠢、无趣还有些狂妄自大”,他们互相在朋友面前说对方的坏话,又在很偶然的机会里听到了对方对自己的评论,这才发现了自身的毛病,继而诚恳大方地接受了批评,并阴错阳差地对彼此产生了好感,放下身段接受了爱情。

“拥有爱情之后,我越来越不喜欢女明星这个身份,总是刻意同娱乐圈保持距离,我只想做个普通的女人,不希望任何离奇的故事发生在我身上,表演也不再是我的全部。因为我知道,戏剧之外,还有生活。”这是凯特的朴素愿望,也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她的演艺之路。因为看淡了电影圈的名利,凯特得以保留更多精力投入到自己钟爱的戏剧当中,在更纯粹的空间内锻造着自己的演技。而在饰演电影角色的时候,凯特只同自己感兴趣的导演合作,接戏时宁缺毋滥,因此造就了无数经典角色。

以母亲的身份爱上衰老

凯特在婚后生育了三个孩子,陪伴孩子们的成长也成为了她生命里最重要的一件事。每当夜幕降临,她会放下手中的剧本为孩子们讲故事,还经常下厨烤制香气扑鼻的小甜饼,而在孩子们打翻果酱弄脏衬衫时她也会不停唠叨——像任何一个普通的母亲一样。孩子们的意愿甚至影响到了凯特的接戏口味,比如她出演《夺宝奇兵4》的唯一原因竟然是:11岁的儿子希望她能演一部自己能和朋友们一起去看的酷片儿。

为了兼顾家庭生活,凯特·布兰切特在2008年做了一个决定:带着三个儿子回到故乡悉尼,并和丈夫一起担任悉尼歌剧院的艺术总监。这是一个令外界惊讶的选择,要知道,许多出色的澳洲演员都会想尽办法移民,以寻求更庞大的观众群和更多的表演机会,而凯特作为著名且多产的好莱坞演员,忽然要离开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名利场,接手剧院繁琐的管理事务,还要面对一大群不那么好取悦的家乡观众,无疑是在舍易求难。但凯特不那么认为,她选择悉尼是因为觉得那里的气候、居住环境和学校体制更有益于孩子们的成长,此外她觉得澳大利亚是唯一一个让自己“怀有感激又有所亏欠”的国家,因此她毅然决定回归,以“打乱自己的节奏、让自己走出舒适区”,最终收获心灵的归属感。

回到悉尼后,凯特又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商界精英。她每天戴着玳瑁眼镜,喝着咖啡,坐在悉尼港口码头的剧团办公室里忙碌,协助丈夫处理一些经营事务,有时也会参与一些经典作品的演出。顺利转型后,凯特成为了《经济学人》杂志的封面女郎,摄影师给了她一个冷静而干练的面部特写,就连眼角的细纹也清晰可见,而那期栏目的标题是“这不是一位电影明星:凯特·布兰切特,剧团老板。”

为了驾驭自己的新身份,凯特疏离了大银幕一段时间。但这并没有成为电影导演们遗忘她的理由,每当遇见充满张力的角色,就会有导演站出来肯定地说:“此角色非凱特莫属。”从2012年开始,凯特重新回到观众们的视野当中,但只出演自己感兴趣的角色。她的回归让粉丝们欢呼雀跃,他们建议凯特放弃商业职务全新投入到表演当中,但凯特只是报以淡淡的微笑。因为对她来讲,商界的身份意味着另一种可能性,它能帮助自己更好地体悟人生。

凯特辗转于电影圈多年,尽管气质非凡、演技精湛,却一直与导演伍迪·艾伦无缘。2013年,电影《蓝色茉莉》促成了二人的首次合作。在这部片子里,凯特饰演了一位婚姻破裂、家道中落且内心扭曲的贵妇,她将一个女人的精神危机演绎得入木三分。影片上映后,人们惊讶地发现,原来凯特不止能扮演女王和精灵,还可以驾驭心境复杂的落魄贵妇。正是这部片子令凯特再次获得了奥斯卡大奖。

近年来,年过四十的凯特频频带着眼角的皱纹登上大刊的封面,却不屑使用女星们最爱的PS技术。她曾告诉记者:“我丈夫说,如果我做了任何美容手术,他就和我离婚,而我自己也爱上了衰老。当你生了孩子,体型就会发生改变,这是人生的正常经历,我喜欢这种演变的过程。”

【布兰代斯《人生》读后感】推荐阅读:

布兰妮-琼-斯皮尔斯个人资料05-14

上一篇: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专业考研经验贴下一篇:贫苦助学金申请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