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立雪成语故事

2024-09-13

程门立雪成语故事(通用8篇)

成语小故事:程门立雪 篇1

杨时年轻的时候念书非常用功。后来,他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是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当时,程颢(hào)、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杨时先是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四年后,程颢去世了,为了继续学习,他又拜程颐为老师。这时候,杨时已经四十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

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马上就要下雪了。午饭后,杨时赶往程颐家,想向老师请教一个问题。守门的人说,程颐正在睡午觉。杨时不愿打扰老师午睡,一声不响地站在门外等着。

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寒风阵阵,杨时冻得浑身发抖,但他仍旧坚持站在门外等着。

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来了,知道杨时在门外雪地里等了很久后,程颐赶紧叫他进屋。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一尺多厚了。

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受到了人们的称赞。正是因为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所以,他学业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全国各地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师,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

程门立雪的故事 篇2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都是北宋哲学家、教育家。洛阳(今属河南)人。颢、颐二人孩童时代曾读书求学于外祖母家――孝感董湖西北隅(今孝南闵集乡一带)。《孝感县志》云:“程子读书台,在县东五里,宋庆历年间,二程读书于此。”程子读书台又名“凤凰台”,因相传在晋穆帝永和四年(348),有凤集于东岗,产九子于其上而得名。程颢,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嘉v进士。反对王安石新政。神宗时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曾与弟学于周敦颐,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在洛阳讲学十余年。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他和弟颐的学说之后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著作有《定性书》、《识仁篇》等。程颐,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官至崇政殿说书。反对王安石新政。先后讲学达三十余年。宣扬“气禀”说。主张“去人欲,存天理”,认为寡妇再嫁是大逆不道。极力为名教纲常辩护。著作有《易传》、《颜子所好何学论》等。

杨时(1053-1135)北宋学者。字中立。南剑州将乐(今属福建)人。熙宁进士。曾任右谏议大夫、工部侍郎。官至龙图阁直学士。晚年隐居龟山,时称龟山先生。先后学于程颢、程颐。同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又与罗从彦、李桐并称为“南剑三先生”。著作有《二程粹言》、《龟山集》。

进士杨时,为了继续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而然地放下了高官厚禄,独自一人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投在程颢门下虚心求教。之后程颢死,他自己也只有四十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有一天,杨时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当时正遇上了程老先生闭目养神。这时候,外面开始下起大雪。他们俩人为了不打扰先生休息,便恭恭敬敬地侍立在门外等候,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这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和游酢仍然站在门外等候,大吃一惊,问道:“你俩还在那里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这种精神让程颐很受感动,于是,便收他俩为入室弟子,悉心传授,杨时和游酢果然不负所望,之后,各自成为一代理学大师。

程门立雪反思 篇3

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设置情境展开合理想像,让学生通过品词读句感悟杨时尊敬师长的优秀品质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训练,从而激发他们的敬佩之情,感悟朗读的效果自然更上一层,使整个过程“形散而神不散”。

课 尾之时的有层次的作业设计,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的同时,开展课外阅读和搜集小故事的实践活动,拓展学习的空间。不仅让学生感受我们祖国语言 文字的丰富精彩,同时让学生再次感受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孩子以杨时为榜样尊敬师长,起到了融合民族精神传统教育的作用。

《程门立雪》读书笔记 篇4

有一天,杨时在学习上碰到了难题,他听说有个叫程颐的老师,便和他的同学一起去请教。当他们达到程颐家门时,看到程颐正在午睡,为了不影响其休息,他们就不声不响的站在大门外等候。其实程颐并没有睡着,他明明知道二人在门外等候,只是有意考验一下他们求学的恒心。

这时,外面已下起了大雪,杨时和同学站在门外手脚都冻僵了,可是他们就是不肯离开。不知过了多久,程颐睁开了眼,让他们进来了。两人这才弹去身上的积雪,走了进去。这时,门外的积雪已有一尺多深,在杨时和同学站过的地方,留下了两对深深地脚印。

程门俞子明的两件浅绛彩瓷 篇5

从现存晚清时代的浅绛彩瓷器看,当时景德镇生产的浅绛瓷有各种器型:有实用器,如碗、盘、碟、壶、盆、笔筒、帽筒等;有纯艺术瓷,如瓷板画、各种形制的花瓶等。瓷画的题材有山水、花鸟和人物。

江西省博物馆收藏有两件浅绛象耳方瓶,为咸丰、同治时“名噪大江南北”的浅绛彩绘名家程门和俞子明的彩绘佳作。两瓶大小一致(高30厘米,口径9.9厘米,底径11.5厘米),形体如一,微侈口,短颈,长方腹两面贴塑衔环象耳,矮圈足,卵白底釉面折光呈粥皮皱,四面皆画,集山水(一面)、人物(一面)、花鸟(贴塑象耳的两面)于一瓶,书、画、印结合为一体,文人气韵浓郁,士大夫风骨毕露,赏之玩之,令人饶生兴味。

程门彩绘浅绛象耳方瓶(图一、图二)

此瓶为程门之作,绘于光绪四年(1878年)。山水画面有程门署款,各面有字号款和钤记,两面白篆,两面朱篆。程门姓名、字号全在同一器物上的题记及篆章中出现,实为罕见,至为珍贵。

山水画面是“秋峰危翠泊渔船”图。近景为一危峰之麓,绿柳湖边,一渔舟泊于绿荫之下,桅樯落帆,渔翁独憩。在这天高水阔、人迹罕见之境,孤舟之上的渔翁显然不是平凡的渔猎者,而是迷世藏身的高人;中景大片留白,惜力如金,而湖波山岚望之如真;远景绵亘山川,只绘出茅峰一二,绵延意境已出。画中前峰虽是峻峭,以应题记中的“危翠”之“危”,但在前柳后峦的映衬之下,仍然只是江南奇峰的风采,没有北国高山大岭的雄伟。整个画面体现出典型的中国南派山水画传统风格。无论是笔意,还是构图意境,整个画面活脱脱就是一幅白宣上的浅绛山水画。(图一)

《芥子园画传》载:“黄公望画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浅浅施之。”有时再以赭笔勾出大概,“王蒙复以赭石和藤黄着山水,其山头喜蓬蓬松松画草,再以赭色勾出,时而竟不着色,只以赭石着山水中人面及松皮而已。”以此法画出的山水,画面平静素淡,意境空灵脱俗,国画史上称之为“水墨浅绛”或“浅绛”。浅绛山水画所表现出的意境,与深受佛道思想浸润的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山水情怀、烟霞痼疾极其合拍,因此,其画风和“浅淡之处见浓厚”的审美理念为明清山水画家极力推崇和提倡。流风所及,沿至清代晚期的景德镇瓷绘业。此件浅绛方瓶上程门彩绘的这幅山水画面极有黄公望最成功的水墨浅绛画代表作《富春山居图》的韵味,尤其是笔意,竟是如出一辙。

山水画面的对面是一幅牧童骑牛图,只绘半截树干、一牧童、一青牛,竖题“小雨凉生犊背春”点题,近三分之二的画面留白。然而,那高入云天的树冠,青牛的来处,青牛的去处,牧童远眺的视野,雨丝飘舞的天空,显而易见都是十分阔大的。整个画面用典型的浅绛笔法写画、施彩,构图简单,但青牛的硕壮温顺,牧童的逸致闲情,树枝的生气勃勃,青青之原上草,地上之土松泥湿,都可观之触之。国画中的浅绛主要是山水,此幅瓷画虽是放大一隅,形成以人物为中心的效果,然而皴擦、渲染之法,以及水墨浅绛的效果,仍是黄公望所创浅绛山水画的独特风格。(图二)

贴塑衔环象耳的瓶体两侧一面是“鼎甲图”,对面是鸟立枯枝图。

“鼎甲图”为民间工艺品常用吉祥祝福图案,常用鸭子和芦苇构图。因鸭字偏旁有甲字,又与甲字谐音,暗寓科举考试中的名次等级之“甲”;芦苇是一棵连一棵地生长,寓意科考中“连科(连棵谐音)”高中。如果图中是芦苇丛中一只鸭子,则是寓意一甲第一名,即祝人高中状元;如该瓷瓶上芦苇中绘三只鸭子,则称“鼎甲图”,因为“鼎甲”是科举考试中最高等级——殿试中录取的前三名的称谓,即状元、榜眼、探花的统称。此种图案寓祝人高中巍科之意。

“鼎甲图”对面的鸟立枯枝图由一枯枝立孤鸟、稀疏两竿绿竹构图。横斜枯杆颇有几分梅枝意味。中国民间有梅、竹配双鹊的传统吉祥图案,俗称“梅鹊双喜”,象征夫妻爱情深厚、和满。而此图枯梅无花叶,孤鸟无精神,不知意蕴所在。题字为“笠道人拟口解馆笔”数字,所指也颇为费解。

题记此瓶绘于“戊寅仲冬”,为“溶之先生大人雅鉴”,不知其人为谁,已无从考证。

俞子明彩绘浅绛象耳方瓶(图三、图四)

此瓶为俞子明之作,绘于光绪六年(1880年)。山水画面有俞子明署款,各面皆有钤记,一面白篆,三面朱篆。

山水画面为“庚辰三秋月”图。画面构图遵循董其昌“远山、中水、近坡树”的创作规则:近坡绘两株挺拔的松树,衬以红叶、绿柳等各色风景树。丛荫之间,有吊脚曲廊(或可称为水榭)、房舍和门楼,留白曲径相连。一持杖者正沿着曲径穿过门楼通向远山深谷;房舍内、曲廊里有浅赭点画的人物;中景留白,只绘出两叶舟帆,便展现出烟波浩渺的阔大水世界。之所以能产生这种神奇的效果,是因为这块留白是一个收缩的三角,而超出画面、不可见而可以想象的部分是一个无限大的放射水面;远景则是云遮雾罩的崇山大谷。(图三)

整幅画面构图有不少独到之处:其一,整个近坡“道场”虽小,意境却深邃,给人九曲十八折的想象空间。作者把近景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来着意营构,布置十分出色,绝非一般的所谓“画家”、“大师”所能做到。近景画面是一个截去一角的三角形平面,几乎占了整个画面的一半,完全符合视觉规律。那没画出的一角也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空间:那向水面延伸的吊脚曲廊还有多长,曲廊之上又正在演绎何种风月情怀?大多数山水画家都喜欢着意营构中景,用笔多,艺术符号设置繁,内涵丰富,而近景和远景的笔墨尽可能简化,都处于陪衬地位。这并无悖理之处,也不影响图画的美观。但是,简化了整个画景层次,限制了画面的表现力。而“庚辰三秋月”山水图反其道而行之,着重营造近景,中景只是草草两笔,绘出两叶舟帆,也不失为大景致。如此空灵的大手笔,体现出俞子明的过人慧眼,展示出一个布景大匠的风范,只有画家胸中自有丘壑烟霞,才有如此独运匠心。

其二,整个画面近、中、远景布置平面虽然都呈三角形,但毫无半点机械、程式化、呆板之感。其原因是作者将景象单元布置得错落有致,而近景又简去了一角,留有画外之画的阔大想象空间;又有一条通向深山大谷的曲径,形虽不连而意连,将三个层次的景致联为一体。画幅虽为写意画出,却如真山真水一般。

“庚辰三秋月”图对面是“清献高风”图。此图初看上去,就像是绘出传统大山水画的一角。然而,花卉草木山石只是作为背景元素,实际上是一幅人物画,演绎着一个传统的菊献高士的传奇故事。也是浅绛画意,人物面相十分疏简,不设色,松皮、人物衣服以淡赭浅敷,背景大片留白,留有浩大的想象空间。画面景象松润、浅淡、平静,与画面故事所要表现的主题十分吻合。(图四)

菊花在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中被赋予崇高的地位。魏时钟会写有《菊赋》,歌颂菊有五美:“园华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殖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仙食也。”所述菊花五德之美,大体全面概括中国文人对菊花崇之、爱之的缘故。陶渊明爱菊成痴,世代传为佳话。韩魏公有诗云:“不羞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韩公即被后人奉为九月菊花之神。世传朱孺子因久饮菊花和梧桐子而成仙,所以菊花又成了象征长寿的吉祥花。历代诗文、绘画多以菊为题材,历代民间吉祥图案中,菊花也是常青不衰、招人喜爱的艺术符号。

该图画面中,一童子向长者献菊,一总角童子蹲伏在老者身后。老者坐于古松之下的岩石之上,披衫拢袖,裤管破成布条,架在右腿上的左脚趿拉着一只脱面的布鞋,一把破棕叶扇子随意扔在地上,一副老来玩世不恭的模样,然而神清气爽,容慈唇朱,两粒黑眼珠正慈祥地注视着献菊童子。这是陶渊明,还是韩魏公,抑或是饮菊成仙的朱孺子,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是可以确定的是,那是俞子明所仰慕的坚贞之士、长寿仁者。

方瓶贴塑象耳侧一面是题辞为“富贵催人易白头”的花鸟图:牡丹一红得发紫的硕大花朵迎空绽放,两杆枝头缀有鲜红的待放花苞。一白头翁立于枝头之上,两眼死死盯住怒放的花朵,留连忘返,贪恋、难以割舍之情溢于“画”表。花叶为粉彩工艺绘成。

唐朝皮日休称牡丹为“百花王”,李正封赞牡丹是“国色”“天香”,宋代文人则称牡丹为天下第一花,周敦颐《爱莲说》称其为“花之富贵者也”。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牡丹花是富贵的代名词,而白头翁则是鹤发高寿者的象征。在民间传统吉祥图画中,白头翁和牡丹配画,常寓意夫妻和谐美满,恩爱久远,即白头谐老、共享富贵之意。但是,本幅画面显而易见是反用传统的“白头富贵”吉祥图意,题辞已十分清楚地点明了画面主题。

另一侧是“红杏枝头春高闹”花鸟图:满缀成熟紫色杏果的红杏树梢之上,双燕正在奋飞嬉闹。

燕子,古称玄鸟,是传说中的瑞鸟、灵物。因为它喜好双栖双飞,民间吉祥图画中常用它来象征夫妻和谐、家人和睦、兄弟情深、天下太平。

但是,用双飞燕和杏花配图时,又有特定的含意。世传古代东吴名医董奉精通医术,晚年隐居庐山,为人治病,活世寿人,不计回报,只要病人在其茅宅旁种杏树致谢。数年后,董宅周围杏树已达十万余株。董奉则以杏仁换谷,以济更多的贫病之人。人们称其住处为“杏林”或“杏苑”。缘此典故,“杏林”后来成为医界的代称。而燕子有秋寒自北飞南、春暖自南投北的迁徙特性,每年二月杏树开花,正是燕子自南飞北的时候。燕子到来,杏树开花,都预示着春暖季节就要开始了,万物新生的时候来了。因此,人们通常用“杏林春暖”的吉祥图案来赞颂医生的“妙手回春”之术,以及学问高深的医生之高尚品德。

在此图中,俞子明的题辞是化用了北宋宋祁(子京)《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之句,所以此图又可以称为“红杏尚书”图(宋子京曾为工部尚书)。民间历来将宋子京奉为杏花之神。

将整个方瓶各画面的内涵综合考虑,此瓶应是俞子明为“庚辰三秋月”山水画面所题“松林仁兄”所绘,画面有赞颂,有讽劝,有以为共赏的各种内容,可见两人应为挚友。“松林仁兄”有可能是既通绘事又精医术者。笔者在翻阅《黟县三志》(同治九年版)时发现,黟县“杏林”人物多是医、画双精的艺术人才。有兴致者,大有发幽掘微的机会。

浅绛彩瓷是中国传统国画艺术与民间工艺相结合的产物。彩绘方法是,用黑色釉上彩料在瓷胎上浓淡相间绘出纹饰,然后罩上淡赭、淡紫、淡蓝、水绿及草绿等色彩,经600oC——700oC的低温烧成。浅绛彩绘有选择地继承和吸收了青花、古彩、粉彩等传统陶瓷工艺的色料和彩绘方法,如用青花修饰器物,用粉彩工艺弥补浅绛花鸟不够鲜明的缺陷,早期浅绛用古彩彩绘人物衣饰、山岩、树皮。所用黑料由于钴矿石中羼加了铅粉,黑料绘在瓷胎上,不用雪白覆盖就能烧结在瓷板上,黑彩也显得浅淡,没有光亮,但有浓淡之分,形成纸上水墨画的效果。淡紫是由高红、铅粉等原料配成,淡赭由赭石、树胶、天然碳酸钙(大理石的主要成分)配成。各种色料不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所以无粉质感,彩层薄,但也较传统粉彩更易绘制。

程门立雪读后感 篇6

现在让我来说说这个故事吧!北宋学者杨时,有一天去老师家拜访求学,发现老师正在打盹,为了不打扰老师休息,就站在门外一直等着,就连天下起了大雪也不进屋,直到老师休息好了才进屋求学,杨时尊师重教的精神,让我非常的感动!

记得毛爷爷对自己的老师说过这样的话:“您是我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您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毛爷爷对老师充满了尊敬之情。毛爷爷这样伟大的人,都如此尊敬老师,何况我这样的小学生呢?

相比之下,现在一些比较淘气的同学,不听老师的话,惹老师生气,做得很不对。如果说我们是祖国的花朵,那么老师就是辛勤的园丁。有了老师默默无私的奉献,我们才能更好的成长!所以我们更应该尊敬老师。

程门立雪语文优秀教案 篇7

1、正确认读本课“程、杨、尊、敬、咱、待、疼、漫”等8个生字。积累 “尊敬、等待、漫天飞舞、、慈祥、心疼”等6个词语。正确书写“杨、尊、敬、咱、疼、漫”等6个生字。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能背诵课文第三小节。

3、在阅读的过程中想一想,杨时为什么冒雪站在程老师家门口。

4、知道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培养尊敬师长的情感。

重点难点:

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10个,积累词语6个,正确书写生字5个。从杨时的行为中体会他尊敬老师的情感和爱学习的好品质。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中国历有许许多多的成语,它们大多包含着一定的意义,因此流传至今。有一些还有专门的故事呢,如:狐假虎威、守株待兔……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一个成语故事。

2、(请1个学生读课题)程,是后鼻音;门,是前鼻音。一起读课题。

3、认真读课文,请你试着回答下列问题。

交流:杨时和同学站在程老师家门口的雪地里。

二、初读课文

1、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程颐老师 杨时)

学习:“程”可以作人的姓,在课文中指的是——程颐老师。

杨 :第五笔“横折折折勾”,一笔写成,在桌面书写。

重点读好“程颐”“杨时”人名。

简介:程颐是我国宋朝的教育家,大学问家。他和哥哥程颢,并称“二程”,两人都有非常大的学术成就。

杨时是宋朝学者。他曾是程颢的学生,程颢非常喜欢杨时的谦虚好学。程颢死后,杨时又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杨时拜程颐为师后,此时的杨时已经40多岁了。

2、学习第一小节:

媒体出示:

宋朝学者杨时很爱学习,也非常尊敬老师

(1)学词语:尊敬,拼读词语,男生读,女生读。

尊敬就是小辈有礼貌地、恭恭敬敬地对待长辈。可以说学生尊敬老师,也可以说年轻人尊敬老年人。

(2)“尊”的笔画较多,上下结构的字,大小相当,不要漏掉里面的短横。

(3)读第一小节

3、读《程门立雪》的故事,要求学生试说说课文的内容。

4、教师归纳

(1)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请大家自己朗读。

(2)在这段话中,有6个生字,请你和同桌合作,一起复习程、敬、杨、尊,学习待、漫。

(3)交流。

音:程、敬、杨(后鼻音)、 尊(注意韵母)、漫(前鼻音)

形:漫——和“慢”比较;待——和“持”比较

义:等待(换词理解) 漫天飞舞(换词理解)

程门立雪读后感100字 篇8

我觉得我应该学习程门立雪的精神,尊敬师长,对待学问要不怕困难。

我在生活中,对师长礼貌方面做得还不错,但在学习方面做的不够好,需要改进这方面。

【程门立雪成语故事】推荐阅读:

程门立雪教学课件05-26

上一篇:给学生的中秋祝福语下一篇: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