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兴侗寨导游词(精选4篇)
肇兴侗寨导游词 篇1
一路辛苦了。我们已经来到中国最大的侗寨——肇兴。肇兴,俗名“六洞”、“略懂”、“宰肇”,现是肇兴乡政府所在地,寨内分设三个行政村,共有920多户,4000余人,是黎平县最大的侗族聚居村寨,也是全国最大的侗族自然寨。“肇”在侗语中是开始、最先的意思。那么肇兴也就是这一方最先开始生存的寨子。据传,村民之先祖陆浓暖,从江西迁徙,历尽千辛万苦,最后定居肇兴。当时这里竹林丛生,荆棘遍野。他于是在一个名叫“象细”的地方挖了一口井,开荒造田,居于井旁。后来陆浓暖的后裔逐渐发展兴旺,村落相应扩大,分迁纪堂、登杠、洛香等寨去居住,肇兴为“六洞之根” 什么叫寨门呢?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寨子的大门、门户。侗寨人往往在通往寨子的路上建。我们现在站在肇兴寨门外。一座别致的门楼,称为寨门,当你走到寨门时就知道已经到了属于寨子的范围。寨门的造型十分考究,若建在比较平坦的道路上,则大多是一个大门,两个平房;如若遇到较陡的地势,则依地势而建。因此,寨门是多姿多彩的。寨门为杉木建造,凿孔穿榫而成,不用一钉一铆。豪华一些的寨门,在石柱、石础、梁柱上雕绘各种图案、花卉、鱼虫、波涛等。周围配以几何图案的花纹,精巧美观。寨门实际是侗寨的迎宾门,每逢节日到来,主人们就到寨门去“拦路唱歌”,表示欢迎;客人要回去了,主人备办礼物,送到寨门外,唱歌分手告别。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侗族拦路,这是一种当地民族的风俗习惯。侗族地区两寨之间,有集体结交、集体作客(侗语叫做“月贺”)和青年男女互去对方寨上唱歌、唱侗戏、探访、联谊(侗家叫做“外顶”)的习俗。如两寨之间有这些活动的话,主寨的男女青年就会借此机会,在进入本寨的寨门前设置板凳、竹竿、树枝、绳索等障碍物,把路拦起来。主寨的姑娘拦住客寨的后生,或是主寨的后生拦住客方的姑娘,唱起拦路歌。歌中列举种种拦路的“理由”,接着,客方的姑娘或后生们唱起“开路歌”,逐一“驳倒”对方拦路的借口,这样一唱一答,一来一往,主方就把拦路障碍物一件件地拆除去,直到把拦在路上的障碍物完全拆除干净,客方才得进寨。两个寨子的人,通过拦路对歌活动,有的由陌生到相识,有的由一般相识到加深彼此间的了解。此后,他们之间,便可进一步交往了。有一个著名诗人说过,侗家拦路不让进,看似无情却有情,情在歌声中,情在酒碗里,情在路中的草结上。各位朋友,我们今天也享受了作为贵宾而被拦路唱歌的礼遇,希望能常来常往,成为肇兴人的老朋友。大家请看肇兴寨全景:中间凹,四周山高坡陡,呈长方形,块块聚落,似船状形,刚才我说过,肇兴的先祖开出泉水,流淌成河,又奇迹般形成这条巨船,顺水而下,一帆风顺,肇兴能不是好地方吗?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在17℃左右。有一条溪流从寨中穿过,便于生产和生活。因此,人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迁来,和睦相处,都为陆姓。为了区别,又在房族中定出“内姓”。一个内姓的人聚居一寨,寨又称为“团”。肇兴先后发展成五个团,按当时民间奉行的“五常”命名,分为仁团、义团、礼团、智团和信团。每个团、也就是每个房族都各自建筑自己的鼓楼,于是才出现一寨有5座鼓楼的这一奇观,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肇兴鼓楼群。下面,我们接着去看鼓楼。它高28.9米,有13层。大家随我来看,鼓楼为木质结构,用四根大杉木为主柱,直达顶层,另立副柱加横枋竖瓜于其上,向四周伸展,全以木榫、木栓穿合,不用铁钉,结实牢固,扣合无隙。
{贵州导游词 ·贵州黄果树瀑布导游词 ·织金洞导游词·香炉山导游词鼓楼形状不一,有的呈四面流水,有的呈六面或八面流水,楼的层次都为奇数,有三五层以至十五层不等,高二、三丈到四、五丈。底层地面一般宽约二、三平方丈,有的围以栏杆,有的空敞,中间置“火塘”,四周围以长凳,供人休息。楼檐覆盖小青瓦,有的檐角附以龙凤,花鸟泥塑。楼顶多呈伞形,上竖桅杆或垒叠陶瓷“金瓜”、“葫芦”。顶盖下层,有的围以木格或累积角形木花,“若蜂窝一样千孔万眼”,“象燕窝一样垒泥点点”。请大家往外看,横枋、四壁和门上彩绘龙凤麒麟,鸟兽花卉,山水人物,造型美观,栩栩如生。从鼓楼外貌我们可以看出,雄伟壮丽,既有宝塔之英姿,又有楼阁之优美,巍峨庄严,蔚为壮观。鼓楼是侗族特有的建筑艺术,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侗族一个重要标志,今后大家只要见到鼓楼,就知道这里肯定是侗寨。有先生问,侗寨里这种精巧造型独特实用美观的鼓楼是什么人建造的呢?我要告诉大家,建造者都是侗族自己的能工巧匠,整个建筑都是在他们头脑中描绘而成,从来不用图纸,几百根梁、枋、柱头的尺寸,也凭他们心中默算。虽然没有图纸,但层层叠楼梁枋柱头的衔接,却完全吻合,从不发生差错。从这里可以看出,侗寨鼓楼的建造者,真是巧夺天工、技艺非凡。这种能工巧匠,各地侗寨都有,但最负盛名的还是多在肇兴、纪堂这一带。还有先生问,建鼓楼谁出钱呢?侗寨中的鼓楼,是吉祥的象征,兴旺的标志,众人心齐的表现,因此,在寨上修建鼓楼就成了全寨人们的共同荣誉和意愿,全寨把它当作一件喜庆大事看待,家家为此集资、出力,有的侗寨建成鼓楼后,还把集资者的姓名、捐献银钱的数目,一一刻在石碑上,立于鼓楼旁,以昭后世。
“鼓楼有什么作用呢?”这个问题提的好。刚才我讲过,第一、它是侗寨的标志,看到鼓楼就意味着进入了侗乡。因为别的民族村寨是没有类似的建筑的。第二,它又是侗族族姓的标志。侗族的规矩,鼓楼是按族姓分别建造的,一个族姓一座鼓楼。第三,是侗族同胞休息的场所。劳动之余,村民常在鼓楼内外休息乘凉或烤火聊天。有时围听长者讲述民族优美的民间传说,接受传统教育。第四、是年轻人社交的场合,小伙子们常在那儿围圈踩堂,跳起欢乐的歌舞,等待浓妆艳抹的姑娘来寻找他们的意中人。第五、鼓楼又是侗家接待客人的所在,逢年过节,侗家喜欢集体相互走访,届时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第六、鼓楼是侗家集会议事的地方。凡村中大事,由寨老派人击鼓聚众商议,作出决定,分派执行。如有民事纠纷,也由款首在此裁夺定案。第七、鼓楼又是侗寨中传递信息或报警的工具。鼓楼顶层,悬挂一个长行细腰牛皮大鼓,鼓楼就是因此得名的。过去,如遇兵匪骚乱劫掠,或发生山火寨火,款首便派人上楼击鼓求援,一楼鼓鸣,别寨响应,村寨相传,鼓声齐鸣,人们应声而至,相互支持。很象过去北方的烽火台,不过鼓楼的信号不是烽火而是以鼓声相传。有位古建筑专家对侗寨鼓楼进行了一番研究后说:“侗寨鼓楼是地道的土著文化,是中国建筑的一个品种。”寨上男女青年为大家演唱的是侗族大歌,大歌是一种自然合声多声部无伴奏无指挥的民族音乐,传说是一个名叫四也的侗族青年到天上去采摘下来,传遍侗乡的,因此,也有人称为“天籁之音”。从50年代开始发现,唱响全国,80年代唱响巴黎,震惊世界音乐界,现正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唱完大歌,姑娘小伙们就要邀约大家踩歌堂了,踩歌堂侗话叫“哆耶”,是一种集体性、祭祀性的舞蹈,是侗族先祖贯公和也降创造的,据说参加跳这个舞能消灾祈福、保佑平安,请大家都加入到吉祥的队列中去吧,你会得到平安,得到幸福,健康长寿的。看完第一座鼓楼,我们就要去参观侗族的“萨”,去领略侗族“萨”文化的神秘了。“萨”是侗族信奉的女神,侗家为什么每年都要这样来祭祀萨呢?传说,古时候有个侗家妇女,为了维护侗家的利益,与邪恶作斗争,最后在一个名叫“弄塘概”的地方因寡不敌众,纵身跳下九层悬崖下的龙滩,壮烈殉难。不久,在她殉难的地方,长出形似她的崖石,昂首矗立在龙滩边。侗家说这就是萨的化身。为了悼念她,侗家称她为“祖母”,奉为神。这可是至高无尚的神,她能呼风唤雨,庇护村寨,主宰一切,保境安民。因此,每逢新年,各寨都派专人去“弄塘概”把龙滩边的岩石背一块回寨,安放在本寨“祖母堂”里。这样,就等于把祖母接到自己寨上,以求得本寨人丁清吉、六畜兴旺。这是祖母塘,象征当年祖母跳下的龙滩。是十分神圣的水塘,每逢节日喜庆,寨上人踩歌堂时,都必先绕水塘三圈,然后才进歌堂,以表示对祖母神“萨”的崇敬。这是萨堂,亦有人译为“圣母祠”、“社稷坛”。这种译法到底正不正确,我不敢妄加评论。总之这就是我先前所说的侗家信奉的女神萨的房子。里面的萨坛用石头砌成圆丘,丘上栽一株黄杨,旁置一把雨伞,四周有十二个或二十四个小木椿或小石堆,纸伞和木椿上披挂纸剪,据说这些木椿、石堆表示“守将”之位。此地有一世袭或由卜测产生的“登萨”——祖母之祖管理。非敬祭之日,不得入内。肇兴这个地方,每逢上月初,合寨举行敬祭活动,届时,“登萨”将特制盛服置于坛前,每户一男一女,携带茶(酒)肉、菜肴、香纸、蜡烛前往祭祀,祭毕,即于“神坛”周围合席共餐,同时鸣锣或吹芦笙,“哆耶”歌颂此神的人才品德,敬祝她千古流芳,保佑村民,与民同在等。若遇抵御外敌以及集会活动,也要先集中于坛前喝祖母之茶,求其庇护,才能行动。这是智团鼓楼,这座鼓楼有9层,高14.8米,细心的人一定会发现,这座鼓楼与前面那座有一些区别。什么区别呢?大家先看一看,想一想。对啦!智团鼓楼的顶层为四方形,采用歇山式屋面,四面翼角高翘,层脊中央塑一宝葫芦,两端塑天鹅。那么其它四座鼓楼都是八角攒尖顶,上头塑一由大到小的葫芦宝顶,每座鼓楼各层屋檐角塑各种珍禽异兽,人物塑像,形象逼真、各具特色。封檐板上彩绘人物故事和山水、花鸟,栩栩如生。好啦,我们接着往上走。我们现在行走的这条街,是一条公路街,往南,通往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但在其中要经过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和著名的地坪花桥,地坪花桥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很值得去看一看。往右走,我们现在到了肇兴涉外旅馆,这是一幢具有侗族特色的3间3层木质结构的吊脚楼,服务设施比较健全,接待过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还有一支20余人的侗族艺术表演队,晚间专门为游客表演侗族风情歌舞、唱侗戏,如果有兴趣可以欣赏。另外,我还要告诉大家的是,侗家人热情好客,象中国古话讲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5户村民办起了民居接待,很有家庭的温馨感,如果需要,他们将欢迎大家去作客。这是村民田茂荣家的民居接待室,象这样的接待室,往下还有4家,他都以侗族家庭式的接待,让客人当一天侗家人,体味侗族家庭生活的情趣。这是礼团的鼓楼,13层,高23米。鼓楼对面的是戏楼,也叫戏台。是当地村民演出侗戏、演唱侗歌的舞台。讲到侗戏,我顺便给大家介绍一下:侗戏是侗族戏曲剧种。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侗族居住地区。是黎平县腊洞村侗族文人吴文彩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始创的,具有独特浓厚的民族风格。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有?每个鼓楼前都有一块坪子。这是干什么的呢?这叫鼓楼坪,也叫歌坪,供踩堂歌用的。有鼓楼就必有戏台,必有歌坪,这是侗族建筑分布的一大特点,充分体现了他们对公共设施功能区分布的心理构想。这是礼团花桥。侗族的桥梁以木桥居多,以长廊式的风雨桥最为出色,大都建于清末。肇兴寨这样的花桥共有5座。这种桥造型优美,桥身运载坚固,既可供人行走,又可挡风避雨,同时又是供人们休息和迎送宾客的场所。我们往四处看,都是侗族的木楼。《黎平府志·风俗》载,侗族多建造上人下畜式木结构的双面屋顶“干栏”楼房,当地汉族称为“吊脚楼”。侗寨房屋布局,多依所傍的山势朝向,面向田坝或流水,巷道弯弯曲曲,宽窄不一,并根据地形由几户共同建连带状房屋。屋的前半部为开敞式宽阔的长廊,也叫敞廊,侗语叫“干栏”,是生活、接待宾客、纺织、刺绣的场所,后半部则是卧室与火炉房。侗家吊脚楼开间有一间、二间、三间,也有五间甚至十多间的连廊式串楼。不管间数多少,房屋两侧各配有“偏厦”以架楼梯之用。楼房一般为三层,底层关牲畜,二层为起居室,第三层存放农家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等。侗家木楼最大的特点是呈倒金字塔,第二层在第一层的基础上挑出60公分,以此类推,形成“上大下小”的倒金字塔形状。据说,侗族这种造屋形式,是巢穴居住留下的遗风。过去侗族为了防止猛兽的袭击,防止地表潮湿对人体的侵害,在树上筑巢造屋,后来演变成今天的吊脚楼。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由住二层改变为住底层,由前廊,生活厅堂、卧室和厨房组成。有少数人家还建起四合院,窗户宽大明亮,体现了侗族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提高。我们所看到的挂在屋廊处的是侗布。那是妇女们自种棉花,自纺、自织、自染的布。以经久耐用,柔软可身而久负盛名,侗家姑娘、后生漂亮的民族服饰,就是用这种布制成的。这块油光发亮的石头是用作什么用的呢?是侗家妇女们用来捶布用的,布织好了,初染一遍,为了使它纤维更紧密,质地更柔软,今后染色得更加亮丽,就需要反复地捶,真可谓千捶百练。晚上,捶布声声,也是一种天成音乐。侗族是居住在水边的民族,而水边的民族是喜欢鱼的,与鱼结下不解之缘。大家看,村寨里鱼塘四布,塘里有一群大大小小的鲤鱼,这鱼不是用来吃的鱼,而是鱼种,因为,侗族社会中的传统农业是以水田种稻,严格说是以水田种禾为主,水田里除了种禾以外,就是养鱼,因此形成稻田养鱼这样一种独特农耕形式和稻作文化特征。稻田养鱼分为秧田育鱼苗、稻田养大鱼,水塘存鱼种三个阶段。所以塘里的鱼是鱼种,不能吃,只能供我们观赏。我想问问大家,鱼塘中间那个四四方方的土木台是用来干什么的?还有外面围着的一圈栅栏是用来干什么的?让我告诉大家,这叫鱼窝,是鱼群逃避天敌、防御严寒的地方,比如水塘经常放鸭子,鸭子是叼鱼的,当鸭子进水塘时,鱼就逃进窝去躲起来,鸭子被栅栏挡住,等鸭子走了,鱼又无忧无虑地出来觅食,聪明的侗家人在鱼窝上面培上土,种些常用的葱蒜、丝瓜等等,既美观又实用,真是一打墙几方便。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仁团花桥,紧接着是仁团鼓楼和戏台,和我们已看到鼓楼花桥和戏台一样,具有同样的建筑特点和功能,我就不一一介绍了。这座鼓楼还有一个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叫“抬官人”,传说古时候有一个清正廉洁又乐善好施的“天官”,经常下到各个侗寨去访贫问苦,与侗家结下深厚友谊,后人为了纪念这个天官,每年过年时开展抬官人活动。请大家穿过侗家吊脚木楼下面,去义团鼓楼看一看。这是义团鼓楼,有11层,高15.8米。鼓楼后面有鼓楼坪和戏台,前面紧接是义团花桥。这座鼓楼所处位置在肇兴寨中部,所以到这里休息娱乐的人特别多,你看这花桥上的木柱木板,都坐起了凹槽,不是年长月久,能磨成这样光亮吗?接着,我们去走一走侗乡的石板路,观赏一下河边住房的景致。侗乡为什么有石板路呢?有这样的一个美丽的传说,说是很早很早以前侗家不会唱歌,就是刚才我说过的,有一个名叫四也的青年想上天去为民取歌,可是他一个人修筑上天之路难,四方八路的村民们知道后,一人献一块青布,搭成了一条通天大路,四也上天采歌,传遍了侗乡。你看,这一块块青石,一条条由青石铺成的道路,不正是当年的青布变成的吗?侗族群众向来有修路架桥、热心公益事业的良好风尚,人们为了解决坡高路窄、逢雨难行的困难,村寨的道路大都铺上青石板,石板路是本地工匠就地取材,开山取石建成石块,全寨人投工投劳共同铺就的。象这样的石板路,侗乡到处可见。为了让后人永远铭记铺路架桥的功德,在路的尽头或桥头立有石碑,碑上刻有建造人的姓名,建造时间和捐款人姓名、捐款数额等,让那些热心公益事业、好行善事的人名垂千古、流芳百世。各位朋友,肇兴侗寨参观完了。肇兴历史悠久,素有侗乡歌海之美称,同时肇兴又是集侗族食品之大成的地方,还是侗族民族工艺品较为丰富的地方之一。我们到下榻的地方之后,可根据各自需要,欣赏侗乡歌舞,品尝侗乡风味食品,购买民族民间工艺品。总之,让大家到肇兴侗寨来,既饱眼福,又饱口福,还能给家人带去一片侗乡的祝福,带去你美好的记忆。谢谢大家!肇兴侗寨导游词 篇2
肇兴侗寨,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 是黔东南侗族地区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占地18万平方米, 居民800余户, 4000多人, 号称“黎平第一侗寨”。寨门口悬挂着冯骥才题写的“侗乡第一寨”横匾。
进入肇兴侗寨的山路可以俯瞰侗寨一侧, 一座新修的花桥跨在水量不大的小河上, 后面密布着大片的青瓦木楼。看见不远处正在新建高速公路大桥, 高耸的水泥立柱“横空出世”, 与我在照片上看到的静谧景象格格不入。进了寨子, 将灰头土脸的车子停在广场上, 先找住宿的地方再说。按照网上推荐的很快找到了“过客居”客栈, 就在肇兴上寨仁团花桥旁, 抬眼看“过客居”的布帘子旗帜已经被风卷了几圈, 心想这老板也太不注意招牌形象了。进屋一看, 靠门一个大书柜立刻引发我的好感。一个小伙子陷在沙发上玩着手机, 我问道:“住宿多少一晚?”答曰:“30元”。这么便宜!我看了下房间, 三楼推开门就能看到仁团花桥和鼓楼, 三楼有公用的卫生间, 好吧。走南闯北的经历, 使我对住宿早无太多要求。这个年轻人就是老板, 八零后, 叫“青蛙”, 应我要求拉了网线到房间, 他告诉我前段时间去深圳了, 今天中午才回来, 现在这里只有我一个客人。
天籁之音飘入耳畔
一阵曼妙的歌声渐远渐近, 顺着声音传来的方向看去, 一个旅行团围坐在鼓楼下边的打歌坝内, 场子中间是身着盛装的侗家妹子们, 她们头戴细碎红花, 颈上挂着银项圈, 没有指挥, 没有伴奏, 手拉手唱着动听的侗族大歌。早有耳闻侗族的多人多声部大歌, 低时如潺潺流水, 高时若蝉鸣幽涧, 时而清脆洪亮, 时而婉转悠扬, 仿佛远古的召唤, 带来无穷的遐思。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 它就曾蜚声海外, 并从此扭转了国际上关于中国没有复调音乐 (复调音乐:即若干旋律同时进行而组成有机整体的一种音乐形式) 的说法。
现如今这可遇不可求的机会, 让我们几个赶忙奔上前去竖直耳朵, 尽情享受这免费视听大餐。美丽的侗家女和阿哥清唱或以琵琶、侗族二胡伴奏, 每首歌由一个人主唱而其他人和音, 分高音、中音、中低音和低音等, 歌队也不用指定谁唱低音, 谁唱高音。闭上眼睛, 感受到节奏明快、曲调悠扬, 韵律繁复的多声部大歌是那样的从容舒缓、美妙和谐而又气势不凡。歌声如流过脚下的河水一般明净, 如吹过鼓楼旁的山风一般自由, 如洒在青石板上的阳光一般温暖, 如跳跃在枝头的山雀一般轻灵。如此灵动之声, 难怪去法国演出时连世界艺术之都巴黎也曾为之倾倒。
仁义礼智信五团争辉
表演散场, 游客们四散于寨子中闲逛, 各自找寻散落与村中不同位置的5座鼓楼。肇兴因有5家房族 (支系) :仁、义、礼、智、信, 因此也就有了5座鼓楼。5个房族居住在不同的地段, 但相互间并无明显的分界线, 当地称之为“团”, 从上往下数, 依次为仁团、义团、礼团、智团和信团, 各团对外一律姓陆, 内部有各自不同的姓。木质结构的鼓楼, 用4根大杉木为主柱, 直达顶层, 另立副柱加横枋竖立于其上, 向四周伸展, 全以木榫、木栓穿合, 不用铁钉, 结实牢固, 扣合无隙。有位古建筑专家对侗寨鼓楼进行了一番研究后说:“侗寨鼓楼是地道的土著文化, 是中国建筑的一个品种。”
屹立在肇兴的5座鼓楼高低不等, 大小不一, 站在离寨子不远的半山腰上观望, 颇为壮观。
也正是有别于大多数侗寨只有一个鼓楼, 肇兴凭借五团争辉赢得了“侗寨博物馆”的美誉, 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的人, 要想领略侗寨风情, 最佳选择恐怕还当属这里。侗寨的鼓楼因楼顶悬挂一个蒙皮木鼓而得名。木鼓由寨老执掌, 只有他和他授权的人, 才有权登楼击鼓。寨鼓极为庄严神圣, 村民一听寨鼓声, 皆惟命是从。村民对不同含义的鼓声节律很熟悉:平日议事是“咚——咚咚”三声;紧急集合是先重击一声, 接着是一连串的急鼓点“咚——咚咚咚咚”;村寨来了贵客, 是舒缓、悠长的“咚——咚——”之声。村寨万一发生火灾、偷盗和入侵事件, 皆有不同的鼓声。不论白天黑夜, 也不论当时在山上、田里干活, 只要一听是鼓楼发出救火、抓贼、御敌的鼓声, 都迅速回寨, 聚集鼓楼, 听从寨老的指挥。
肇兴侗寨,因天然而美丽 篇3
天空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撑着伞走在古街上,四下里望去,木楼连成了一片,把很宽大的一个山沟填得满满当当。而且那木楼看起来一个比一个古朴老旧,就连临街的餐馆商铺也都是旧的有些发黑的板式木楼,真实得就像一个单纯的孩子穿着开裆裤一样。尤其让我吃惊的是,店铺中所卖的东西,几乎都是当地人所需的生活必需品,只有很少几家出售的是旅游纪念品。这与其他旅游景点比起来,可真有些“离经叛道”了。不过在我看来,这可是“梦里寻她千百度”的荆钗布裙的西施了。
“肇”字在汉语中表示“初始”的意思。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姓陆的侗族后生来到此处,见这里虽然荆棘丛生,但山间水草丰美,便定居下来,并给她取名为“肇兴”,即希望她将来能兴旺发达。随着岁月的流逝,子孙繁衍生息,陆姓出现了五个分支,从而形成了五个村寨,每个村寨又各修了一座鼓楼。再后来,人口越来越多,五个寨子就连成了一体,最终变成了今天的模样。那五座鼓楼,分别被侗家人命名为“仁、义、礼、智、信”。孔老夫子的思想,在山高皇帝远的侗乡,与美丽的自然景观、质朴的民风民俗和谐共生,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此时雨已经停了,古寨就像是刚刚沐浴过的素面朝天的村姑一样,显得分外干净清爽。一条清澈的河流缓缓地流过古寨,两岸的木楼则静静地立着,人们也闲闲地坐着。不时能看见高高的木竿上挂着染色的土布,还能听到街头木锤锤布的声音,让人回味着已经逝去了久远的乡村遗音。不远处,一个侗家女正蹲在河边,低着头用溪水洗着长发,这景象顿时让眼前的景物都生动了起来。
走进一座鼓楼,虽不高大,但站在那古朴的木柱围廊里,还仿佛可以聆听到那沉寂很久了的鼓声。据介绍,侗家鼓楼原是为了在外人进犯时,召集全寨人拿起武器保卫家园时击鼓的地方;或遇有重大事情,召集全村人开会的地方。今天,看到楼身上那斑驳的痕迹,还有那天井上已经褪了色的图画,就如翻看着昨天的画卷一样亲切。
距肇兴只有四、五公里的堂安是肇兴所辖的自然村,因为这个寨子坐落在深山里,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的自然风貌。因此,这里建起了颇有影响的侗族生态博物馆——整个寨子和它的周边环境就是博物馆的全部。
沿着一条山路徐徐前行,左右看去,是一层层灌满水的梯田,白亮亮的,如一块块镜子镶嵌在一起。随着山势的弯弯曲曲,梯田的田埂就从山下一层一层地叠到山顶,像一首有韵律的诗、有音节的歌,奏出的却是天地间和谐的音符。更让我惊异的是,那小山尖上最顶层的梯田也灌满了水,这景象让人恍然间不禁疑惑:水怎么倒流至山顶呢?
站在山腰上,回眸山下,远处便是被绿色紧紧包裹着的古寨,看得最真切的,是那几座尖尖的鼓楼。近处,不时会看到农夫在田里赶着水牛犁地,那扶犁男子、牵牛的农妇,还有那农妇背上背着的胖乎乎的娃娃,极像是人物特写——是大自然这个丹青高手,在不经意间,寥寥几笔涂抹出的水墨画,浓淡和构图却如此恰到好处,让人无可挑剔。
在半山腰的一个山窝处有一个水塘,塘边一匾写着“斗牛塘”三个字。原来,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侗族青年们就选出自家养的最壮实的水牛,集中起来在水塘里相斗,得胜的牛头上还要佩戴大红花,牛的主人自然也相当自豪。
走进堂安古寨,只见青青的石板路蜿蜒而上,寨内石屋层层叠叠、依山而建,布局井然有序。一股清澈的泉水顺山而下,供全村人饮用冼漱。村里的所有农田施用的都是农家肥,不用任何化肥农药,生产出的粮食和蔬菜特别受城里人欢迎。这让我想到,人类为了利润的最大化,曾拼命地追求高产,几乎所有的耕地都施用了化肥农药。可是今天,人们又猛然意识到,利润的最大化并不等于生活质量的最优化,这才想到了生态和天然的珍贵。还有多少弯路,人类没有走完呢?
回到肇兴的住所时已是下午四点多了,冲了澡,顿觉神清气爽。突然听到外面一阵人声噪杂,走到二楼回廊上向下一看,是一群盛装的侗族女孩子们在下边的戏台前,正准备着演出呢。原来,肇兴的侗族大歌,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很有名的。
在青山、绿树、木楼的背景衬托下,一群侗家男女青年站在一起非常默契地唱了起来。没有伴奏的乐器,也没有任何音响设施,他们自然地边舞边唱,有领唱,有合唱,有多声部的重唱,声音极其悦耳。据说,国外一些音乐界人士一直以为中国没有复调音乐,可当他们听到侗族大歌时,不禁惊叹,中国不但有复调,而且水平相当高超。
侗族大歌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大多模拟鸟叫虫鸣、水流风响等自然之音。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即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凡是有大歌流行的侗族村寨,很少出现打架骂人、偷盗流氓等行为,“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在这里早已蔚然成风。
一阵美妙的歌声传来,分明听到的是布谷鸟的叫声,那一声声“布谷”“布谷”的高低音重唱,就像布谷鸟的叫声在山谷中的回音一样,把你带进了深山。据当地人介绍,这首歌的歌名叫《布谷声声》,曾在国际演出中获奖。
肇兴导游词 篇4
肇兴侗寨
肇兴侗寨始建于南宋正隆五年(公元1160年),距今有850多年历史,现有1012户、4146人,历史悠久、人丁兴旺,素有“侗乡第一寨”的美誉。凭着保存完好的侗族传统村落布局、质朴的侗族传统生活气息和以世界遗产侗族大歌为代表的侗族传统文化习俗,肇兴侗寨于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举办的“选美中国”活动中,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古镇“;于在中国《时尚旅游》杂志社和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共同举办的“全球最具诱惑力的33个旅游目的地”活动中,肇兴景区入选其中;同年,肇兴侗寨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肇兴侗寨四面环山,寨子建于山中盆地,一条小河穿寨而过。寨中房屋为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全部用杉木建造,硬山顶覆小青瓦,古朴实用。肇兴侗寨全为陆姓侗族,分为五大房族,分居五个自然片区,当地称之为“团”。分为仁团、义团、礼团、智团、信团五团。肇兴不仅是鼓楼之乡,而且是歌舞之乡,寨上有侗歌队、侗戏班。
堂安侗寨
中国侗族地区唯一的一座生态博物馆,在国际旅游市场中声望极高,具有国际品牌,这里生态环境极佳,植被完好,有鼓楼、花桥、水井、古墓群、梯田,还有一座中国政府和挪威政府共同出资兴建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资料信息中心。
纪堂侗寨
地处坡岭,聚落成三角形。1538年由肇兴村分居于此。据传,古时这里皆深山密林,山中有口山塘,侗语称山梁为“已”,塘为“堂”因此得名为纪堂。纪堂侗寨有 鼓楼共3座,下寨一座,上寨两座,以下寨一座最为壮观。始建于清末,民国(1927年)维修,1966年遭破坏,1980年又再次修葺一新,1982年2月 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登江侗寨
寨内有一座五龙堂庙,香火鼎盛。
厦格上、下寨
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寨后圆宝山上有非常珍贵的清朝道光年间的朝廷封禁碑。白玉带、是厦格寨后山的一处白石梁,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举行“泥人节”热闹非凡,是侗乡非常闻名的一个节庆。
已伦侗寨
一个精致井井有条的寨子,已伦寨子不大,却非常有味道,小巧精致。所有建筑是倚势而建,错落有致。
上地坪侗寨
萨岁山
【肇兴侗寨导游词】推荐阅读: